29岁博士留学生面临十年有期徒刑近日,一位来自中山大学在美国哈佛大学做交换访问的郑姓博士留学生由于在回国的行李中夹带实验室的样本,被海关人员怀疑携带了“高风险未申报生物材料”而拦截下来。美国海关在郑灶松的行李箱里发现用厚厚的袜子包裹着的21个小玻璃瓶,后经查实,这21个棕色玻璃瓶里是装着癌细胞的棕色液体。当面对在海关人员询问时,他再三否认有携带任何生物制剂或实验材料,后来海关人员搜查出玻璃瓶后,又谎称是帮朋友携带的实验样品,然而经过美国海关调查,这21瓶装有癌细胞的棕色液体是该名博士研究生偷偷从他在美国交换访问学习期间的贝斯以色列医院实验室带出来的,贝斯以色列医院实验室负责人表示并不知情,郑灶松最后承认自己偷偷携带样品主要是计划把这些样本送到中山纪念医院的实验室进一步研究,然后以自己的名义在中国发表研究结果的论文。根据美国法律规定,该名交换博士留学生面临十年有期徒刑的判罚。中山大学医学科研表现抢眼中山大学的郑姓博士生是受到美国哈佛大学的资助,作为交换访问的博士留学生在贝斯以色列医院实验室进行科研工作,也是中山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合作交流的一部分,由于受到该名郑姓交换博士研究生的偷盗行为,未来中山大学前往美国哈佛大学交流访问留学的研究生将会被严格的审查,未来的留学哈佛大学的名额估计也会被削减。最近几年中山大学技术广东省的政策支持以及深圳市的大量经费投入,中山大学用丰厚的待遇吸引来众多名校的海归青年教授,海归教授团由于和海外高校和实验室的先天优势,让中山大学和海外名校间的交流合作也变得非常频繁,尤其是医学领域,中山大学医学院在2019年发表多篇重磅科研论文,让中山大学的综合科研指数插队华东五校。偷窃的背后是恐慌其实该名郑姓博士的科研偷盗行为背后是目前国内高校青年教师们的恐慌情绪,就拿中山大学为例,由于最近几年引进的青年教授数量众多,大家都很优秀,因此校园内部竞争也非常的激烈,从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就可以看出中山大学强劲的科研实力,加上国内高校研究生名额的划拨制度,造成中山大学的教授们需要科研竞争才能招到研究生,而科研竞争的数据主体就是看论文的质量和数量,这也是为何中山大学校长在两会期间吐槽研究生名额的问题,在中山大学很多学院,很多青年教授由于学校研究生名额有限,很难获得研究生招生资格,甚至很多青年教授手中有项目有钱,就是没有招生名额。反而在国内很多普通高校,导师没有项目,也没有钱,却有大量的研究生招生名额!就像在知乎中的科研青椒们的吐槽一样,国内的科研考核一年一算,而在国外是三年综合计算,在海外是有项目有钱就可以随意招募研究生,而在国内却是计划招募,即便有钱有科研项目,但是也没有研究生招生名额!科研偷窃的背后其实一种心态的恐慌!
最难就业季,科研助理兴起最近由于中山大学海洋学院副教授王晓玮在网络课堂直播中,与至少10名保持不正当关系女性的聊天记录被课堂直播,然后流向网络,也让中山大学成为2020年高考过后,最早上网络热搜的高校之一。虽然让中山大学的名誉受损,但是由于王晓玮副教授的个人简历,竟然会助推高校的就业率,那么原因是什么呢?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的原因,企业经营困难,高校毕业生遇到最难就业季,甚至很多985双一流名校都不得不求助校友,帮助毕业生解决找工作的难题,部分高校采用科研助理的方式来助推高校的就业率,那么科研助理的岗位是什么呢?此次中山大学副教授王晓玮的个人简历中,直接为中山大学做宣传外,也为科研助理岗位进行了宣传。蹊跷的个人简历自从王晓玮副教授网络授课不当言论被曝光后,中山大学海洋学院迅速把王晓玮副教授的个人介绍从官网上撤销,但是从网络历史的数据来看,王晓玮不仅在找女性朋友上堪称时间管理大师,就连获得博士学位的速度也非常的高校,从他的个人简介中发现,2006~2009年硕士毕业后在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研究院做研究助理,然而竟然在2010年直接获得中山大学的博士学位,也就是说王晓玮副教授仅花费1年的时间就获得了中山大学的博士学位,也让科研助理岗位变为非常的诱人,在工作之余,可以同时获得博士学位的提升。四处扩张的中山大学中山大学海洋学院并不在广州主校区,而是在珠海新建的校区,中山大学作为华南老牌院校,甚至是华南NO.1的高校,最近几年扩张速度非常的快,不仅建有珠海校区,还有深圳校区,教师的年龄结构非常的年轻,大部分都是从海外引进的青年科研高端人才,因此可以快速对王晓玮副教授做出开除的决定并不奇怪,毕竟1年就拿到的博士学位,虽然是中山大学自产自销的青年教师人才,但是2020年在教育部立下军令状的中山大学,要严查硕博士毕业论文,这类涉嫌中山大学近亲繁殖的青年教师,并不是中山大学培养的重点!
来源:中国会计视野作者:乔巴(富书主编),来源:富书(ID:kolfrc),转载请加fushulf世界上最愚蠢的事,就是在该奋斗的年纪选择安逸入学的时候多风光开除的时候就多狼狈前几天,在北京参加老乡会,席间听到一件事。一个老乡的表哥在中山大学读博士,不久前因为完不成学业被校方开除了。我听了还挺震惊。在我印象里,中大是老牌名校,博士更是金光闪闪,属于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可是,这么优秀的学生,这么好的学校,竟然被开除,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回到家里一查,果然,中山大学一夜之间清退7名博士。老乡和我说起他表哥的事情。他们家条件很一般,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在镇上开了小杂货铺,经济并不宽裕。他本来硕士毕业考了公务员,但是觉得自己还是更喜欢读书,于是又花了一年时间考了博士。在他们那里,他是第一个博士,还是中山大学这样的名牌学校,一时之间成了众人夸奖的对象。每年过年,镇上的人看到他回家,都要竖起大拇指说一句:哟,我们的高材生博士回来啦!他父母听到这个,也是喜笑颜开,觉得自己儿子争气,将来再也不用外出打工了,会有出息。可是现在,一张冰冷的开除通知摆在面前,之前所有的光荣和愿望都化为灰烬。更可怕的是,他已经年近30了,过了找工作的黄金年华,哪个用人单位会选择一个30又被开除的菜鸟呢?没了博士学位,人生履历上又有了污点,以后的路恐怕会越走越窄。真是难以想象,他要怎么向含辛茹苦的父母交代,他父母又怎么面对身边人的议论?真的应了那句话:你入学的时候多风光,被开除的时候就有多狼狈。你不努力的20岁就是你举步维艰的30岁好好地读着博士,怎么就会被开除呢?其实原因很简单,读了博士以后,朋友的表哥喜欢上了打游戏和网络直播,学业一拖再拖。导师提醒过好几次,可是他参与课题的时候漫不经心,论文也迟迟交不出来。其实不光是他,几乎所有被开除的博士,原因都是类似的,都是未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完成学业。而延期原因,大多数人都是因为长期沉迷学术以外的活动,甚至不参加学校规定的教学、研究活动。这些年,严进严出已经成为常态,尤其是中大这样的一流高校,更是高标准严要求。虽然为那些被开除的博士惋惜,但是对中大这样的举措要点个大大的赞。还记得前两年,《人民日报》在微信上发过一篇文章——《致沉睡中的大学生:你不失业,天理难容!》文章批判那些舒服地坐在象牙塔里,虚度光阴葬送自己前程的大学生们。不少网友评论,这些荒废光阴的大学生,还没有走进社会,其实就已经输了。有句话说得好:你不努力的20岁,就是你举步维艰的30岁。20多岁的时候,是一个人最好的年华。那时候你精力旺盛,时间充裕,更重要的是没有太多的负担,可以敢闯敢拼。好好读书,肯定能有一份体面的职业。即使你不上大学,只要努力付出,就算走错了路,也可以回头。可一旦到了30岁以后,高起的房价、赡养老人、孩子教育,三座大山压得你喘不过气来。哪里还有什么风华正茂,只是咬牙默默前行罢了。所以说,20岁的时候你不吃苦,到了30岁以后,就要受许多的罪。蔡康永说:人生最可悲的就是在奋斗的年纪选择安逸。因为:逃避了游泳便会失去接触喜欢之人的机会。逃避了英语,便会与想要的工作失之交臂。越逃避,越失去,越没有选择的机会。20岁的时候我们觉得青春很漫长,可以玩一玩,浪一浪;可是真的一眨眼,30岁就已经在人生的门口,再想折腾怕早已拖家带口。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你以为逃过的艰辛和困苦,其实不过是未来路上更凶猛的拦路虎。人生没有后悔药请对自己负责初中的时候,我对门家住着一个漂亮的女孩。不管走到哪里,她靓丽的身影都是一道别样的风景,在一群女孩子中间格外耀眼。那时候我成绩尚可,一心想考县里的重点中学,而她刚上初二就不想读书了,整天闹着退学。她的爸爸妈妈几次被老师叫来学校约谈,回到家里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可无论如何她都不愿再踏进学校一步。后来有一次我出门遇到她,便劝他几句。我说:“你现在就不想读书了,将来怎么考大学?”她反问:“我现在的生活既轻松又舒适,为什么还要那么辛苦的考大学。”我说:“那将来呢,我们总是要长大的吧?”她笑着说:“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吧”初中结束后,16岁的她就在亲戚的介绍下南下广州打工。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见过她。直到去年春节,我在回家的路上和她巧遇,一晃已经十多年了。我第一眼真的没认出来,眼前这个腰身粗圆,满脸憔悴的妇女居然是那个清纯靓丽的女孩。简单寒暄几句后,她突然喟叹一句:“我可真羡慕你,可以上大学。”后来我才知道,在广州打工的头几年,从小县城到了灯红酒绿的大都市,她更加撒欢了,经常和一群狐朋狗友玩通宵。工作也是断断续续,从商场导购到工厂的临时女工,每个月千把块钱,既没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也没什么积蓄。就这样晃悠了七八年,她没那么年轻活力了,就找了一个辍学打工的男人嫁了。贫贱夫妻百事哀,两口子经常为了一点小钱而吵得不可开交,丈夫还动手打人。夫妻俩学历都不高,也没有什么手艺,丈夫在外面送外卖,她在餐馆作当服务生,干的都是陪人笑脸的活。为了省钱,一家三口挤在一间月租只有300多块钱的群租房里。由于靠近厨房,长期油烟熏烤,不到30岁的她皮肤已经油得发腻。痛心地说:他们与其是在生活,不如说是在奋力求生更合适。想想真的是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如果不是10几20岁时,自己太贪玩,不知道用心学习,又怎么会有这么艰难的30岁?既无学历傍身,也没有专业技术加分,怎么可能过上好日子?可惜人生从来没有后悔药,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全部责任。这个世界最真实的法则就是:今天你混日子,明天日子一定混了你。你在舒服的时候什么也得不到历史学家西塞罗说:人生的跑道是固定的,大自然只给人一条路线,而这条路线也只能够跑一次。人生的各个阶段,都各自分配了适当特质,都各结出自然的果实,须在它当令的时候予以储存。要过好这一生,并不需要你多么异于常人,只需要你在恰当的年龄做恰当的事。20多岁是奋斗与拼搏的年龄,就不要去追求那些超出你承受范围之外的享乐与安逸。人的一生就像个不断计量的信用额度,预支太多的人,总要用后半生来偿还。《菜根谭》有言:“天地有万古,此身不再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过。”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里,舒适区已经越来越少。扎牢你的堤坝,才能抵御命运一波又一波的巨浪。请记住:你在舒服的时候是得不到任何东西的。年轻时舒服的日子过久了,那些难过的日子到老来还是要补上的。这个世界上任何东西都需要用汗水去换取,唯有贫穷,可是不劳而获。所以,别让你不努力的20岁,带给你无限遗憾的30岁。为了帮助视野的粉丝快速掌握会计出纳做账技巧 中国会计视野联合财税实操专家段付勤老师 推出了会计出纳做账实操特训营,现已上线
以专职科研人员、博士后为主体的专职研究人员队伍,已成为我校青年人才的生力军!在解决国家关键技术的高水平科研平台、在与行业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相契合的高水平科研团队中……都能见到他们忙碌的身影。2015年以来,中山大学提出“人才倍增”计划,同时,打造人才创新发展平台,为专职研究人员提供了科学研究的绝佳舞台;建设精英荟萃的人才蓄水池,为专职研究人员开通了转聘教师的绿色通道;开辟人才发展的道路,为专职研究人员提供多种发展路径。中山大学和广大的科研人员一道,共享着湾区发展的红利,共同缔造学校事业快速发展的“中大速度”,共同见证中山大学新的辉煌!科研工作时,他严谨细致;日常生活中,他亲切随和,他身上有一股大男孩的冲劲,又有一份阳光暖男的贴心,实验室的同学们都亲切地喊他一声“曙哥”。李忠曙博士加盟中山大学化学学院已有五年时间。从博士后,到专职科研人员,再到顺利通过副教授职务的聘任,李忠曙用“一见钟情”来形容他与中大的初见,用“矢志不渝”来描述他对科研工作的执着。与中大一见钟情“我对中大可以说是一见钟情了。”李忠曙如是说道。Hansjrg Grützmacher教授是化学学院的外籍教授,同时也是李忠曙在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的博士后导师。在导师的耳濡目染下,李忠曙对这所位于中国南方的高等学府有着美好的憧憬。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李忠曙决定先来一趟广东,拜访一下这所“传说”中的大学。这一面,让他深刻感受到了传统与现代两种色彩在这所大学身上的碰撞与融合。校园里,随处可见红墙绿瓦的百年建筑,曲径通幽的林荫小路,读不舍手的菁菁学子;实验室里,仪器设备既新又齐全,与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相比毫不逊色。经过与苏成勇教授长达两个小时的交流后,李忠曙认识到,尽早回国,在国内成长并建立自己的科研平台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中山大学Lehn功能材料研究所是由诺贝尔奖获得者、有“超分子化学之父”之称的化学家Jean-Marie Lehn教授领衔,联合了法国、德国、瑞士等国际知名大学、研究所和中山大学化学学院组建的一个国际联合研究机构。李忠曙表示:“中山大学的博士后指导和培养机制,与国际前沿充分接轨。”无论是外籍指导老师Hansjrg Grützmacher教授,还是其他外籍教授,李忠曙随时随地都可以与他们交流自己的实验进展和科研设想,而教授们也会根据自己的学识和经验给予指导,让他能够更快地锁定最合理、最有效的实验方案。新团队的敬业和安心从博士后到专职科研期间,李忠曙有两位导师,一位是化学学院的苏成勇教授,另一位是Lehn功能材料研究所的Hansjrg Grützmacher教授。初到中大,作为一个“新鲜人”,李忠曙的科研工作却一点也不孤单。进校不到两个月时间,从实验台的搭建到样品试剂的购置,化学学院和Lehn功能材料研究所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平台,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师生能够方便快捷地完成各类测试。就这样,李忠曙很快加入了新的团队,科研工作也步入正轨,一切顺利得既超乎想象又水到渠成。期间,两位导师给李忠曙的科研工作带来了很多有益的新想法。在设计合成二磷化二碳探索过程中,李忠曙多次尝试分步合成方式,但都未达到良好的效果。听了Grützmacher教授的建议,李忠曙豁然开朗,决定直接将反应的原料与还原剂反应。这次尝试后,他成功制备出一种结构独特的二磷化二碳四元杂环,相关成果发表于化学类国际顶尖期刊(Angew. Chem. Int. Ed,. 2017, 56, 5744–5749)。▲李忠曙与两位自己协助指导的博士生在Lehn功能材料研究所前的合影另一方面,涉及有机磷化合物在材料科学方向的应用问题,苏成勇教授给予他很大的启发。在深刻理解有机磷杂环化合物的性质后,李忠曙一直尝试制备有机磷杂环和无机金属的杂化材料,目前已经成功地把这类材料应用于磷光温度传感器(Inorg. Chem., 2018, 57, 13235–13245),未来还将继续探索它们在材料科学上的其他应用。在李忠曙看来,中山大学这所包容、开放的一流学府有着独特的魅力。无论是资深教授,还是工作人员,踏实、敬业都体现得淋漓尽致。记得有一个晚上,由于实验的原因,李忠曙要通宵守在实验室。凌晨3点钟,丰盛堂的门卫余师傅出现在实验室门口,向他反复强调安全注意事项后才继续巡逻。后来他了解到,每天晚上23点和凌晨3点,余师傅都会把整个丰盛堂巡逻一遍,查看是否有安全隐患问题。这一份坚持与敬业,也让李忠曙对中大的师生多了一分敬意,对中大的科研生活多了一份安心。“物超所值”的专职科研路在欧洲国家,许多科研工作者在高校取得正式教职前,都会经历一段 “habilitation”的过程,直接翻译成中文就是独立大学教师资格训练,主要是训练年轻人独立科研的能力。在李忠曙看来,这个岗位与中大的专职科研岗类似。2014年,李忠曙以“中国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入选者的身份入职中山大学,两年的时间,李忠曙心无旁骛地钻研自己的课题。博士后顺利出站后,带着对未来的美好预期,他决定留在中大进行科学研究。后面的三年里,作为特聘副研究员的他充分利用了化学学院的研究平台,并且在有机磷化学领域做出了自己的特色。▲李忠曙在丰盛堂实验室去年在日本参加杂环类国际会议期间,一位国际同行看到了李忠曙的名字后惊叹:“你就是那位做二磷化二碳四元环的!” ”自己做出的成果能被一些国际同行们所看到,这让李忠曙既开心又自豪。三年的专职科研路,可以说是“物超所值”了!对目前在中大开展科研工作的专职科研人员,李忠曙建议:把握好这三年时间,当成自己独立开展工作的一次训练。在中大,不仅生活环境优美,更有资深教授和各类专家热心提供帮助。比如申请基金项目时,学校、学院都会组织专家进行指导,包括申请前的指导,申请中的撰写指导,以及提交申请前的项目书修改等。这对缺乏基金申报经验的年轻人而言,无疑是最好的引导。受益于中山大学的人才引进和人才发展政策,李忠曙将继续潜心研究,用自己的行动,矢志不渝,继续科研求索之路。人物名片李忠曙,2009年至2013年于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14年至2016年到中山大学化学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6年至2019年转为专职科研人员,2019年转聘为副教授。主要从事有机磷化学、主族元素化学、自由基化学、和金属有机化学等方面的研究。来源:中山大学 编辑:王星月 责任编辑:李智 初审:李劲峰 审核:陈诗诗 审定发布:漆小萍
“既然人生的幕布已经拉开,就一定要积极的演出;既然脚步已经跨出,风雨坎坷也不能退步;既然我已把希望播在这里,就一定要坚持到胜利的谢幕。”这就是来自南宁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2017级研究生陈健军的人生信条。在经历风雨后终得偿所愿,顺利考取了中山大学博士。满心欢喜,迎接未来2013年9月,一个怀揣炙热的求学之心的雏鸟从玉林奔赴广西师范学院,开始了他的求学之旅。本科四年的学习生涯中,他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两次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广西赛区一等奖,一次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决赛三等奖,一次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广西赛区一等奖,2016年,还获得了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区级立项,带着优异的成绩,2017年9月,他考入南宁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刚踏入研究生阶段,踌躇满志,立志做出一番成就。在硕士研究生的第一年学习中,他取得了专业科成绩均在90分以上的优异成绩。在这些成果面前,陈健军满心欢喜地迎接未来的考验。黑夜来临,自强不息陈健军的家庭经济非常困难,家庭情况也较为特殊。早在他读初中时,父亲已查出患有肝癌,家庭大部分经济收入均用于父亲的治疗。在攻读硕士时,他深知家庭的压力,最大限度地利用课余时间,参加校外兼职换取学费、生活费。入学不久,父亲肝癌病情不断反复,不得已又住进了医院,这意味着又要花费巨额的医疗费用。虽然有学校老师、同学、亲戚朋友的帮助和关心,但他要替病痛的父亲撑起家庭的重担,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即使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他依然没有自暴自弃,没有放弃学业,为了照顾家人,他在家和学校之间,不停地来回奔波,在学业上,他比其他同学付出了更多的努力。他深深知道,家庭是他的责任,努力学习更是他的主要任务。教室里,走廊上,导师的办公室中,都是他缠着导师问问题的场景。为了进一步研究和深造,2018年,经导师推荐,到深圳进行为期1年的联合培养。与联合培养的第二导师一起申请了一项国家发明专利:“一种频率域地震正演模拟的高精度差分数值法”(目前处于二审状态)。备受关怀,重整旗鼓在联合培养学习期间,陈健军在南宁-玉林-深圳三地不断奔波,照顾家人以及忙于学业学习。可惜天公不作美,家里传来噩耗,父亲最终被病魔带走,正在深圳和第二导师一起努力奋斗的他听到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顿时觉得人生由原本的彩色变成了灰色。慌了神的他甚至萌生了退学的想法。就在陈健军同学产生这个想法的时候,他的导师数学与统计学院院长隆广庆教授,副院长黄在堂教授,数学学院老师刘利斌副教授,学工办刘盛平老师,谢芬芳老师,察觉了他的反常,经过多方面的了解得知他的情况,和陈健军谈心谈话,不停地开导他,引导他努力完成学业。在各位老师的帮助下,陈健军同学逐渐走出了父亲去世的阴影,打消了退学的想法,暗自设立一个目标,考取博士!最后在导师以及学院各位老师的帮助下进行考博复习。黎明时刻,破晓前行有人曾问陈健军:“你为什么这么拼命?”陈健军是这么回答的:“没有伞的孩子就更要努力奔跑,我的奔跑,也是为了回报所有关心我的人。”经历了这段黑暗时刻,陈健军的身心更加坚韧。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以及老师的指导,主持了一项广西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研究课题为《具有大波数Helmholtz方程的高阶有限差分法及其预条件迭代算法》。在读期间,他发表了3篇学术论文,并成功考上了中山大学的博士。这是对他在黑暗时光始终坚持不放弃的最好回报。临近毕业,在他脑海里始终记得父母知道他被录取时的欢欣模样,记得当初自己坐在窄小炎热的教室中学习,汗如雨下的样子,记得踏进校门时对自己许下的诺言。在往后的日子里,他依然会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来源:南宁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主编:龙妮娜 副主编:李静 责任编辑:甘友桓 编辑:李维标
2018年,万蕊雪一个90后女孩,在国际科学的舞台大放异彩,获得了《科学》杂志和SciLifeLab颁发的年度青年科学家奖(Science & SciLifeLab Prize for Young Scientists),成为细胞及分子生物学类别的胜出者。万蕊雪在2013年本科毕业后,四年内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科学》(Science)上发表6篇文章的成绩吸引了大量关注,并且在2015年9月11日,两篇阐释生命大分子剪接体结构的文章以杂志当期封面的形式,“背靠背”发表在国际顶尖期刊《科学》上,震惊了学术界,而能够荣登国际顶尖期刊封面,其研究的成果价值可想而知。不过,这位90后女孩子到底做出了什么样的成绩,能够得到如此殊荣?万蕊雪在剪接体三维结构及RNA剪接方面的研究取得优秀成果。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会对这样的研究成果陌生,那么小编就来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个成果到底有多牛?近30年来,全球众多一流实验室都想“捕捉”剪接体的结构,却进展非常缓慢,世界公认最艰难的部分就是RNA剪接的清晰结构和复杂机理。而一直以来,对剪接体的结构解析是分子生物学里最热门的研究之一。剑桥大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日裔学者Kiyoshi Nagai博士,此前该领域近一半的工作都与他有关。而他所在的实验室也是现代结构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奠基之处,这里曾走出14名诺贝尔奖得主。这一领域,曾经走出了14名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这其中的价值不言而喻。而这也不难解释,万蕊雪能够以此作为 2016中国科协“2016年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入选者,成为清华耀眼的学术新星,她主要专注于酵母剪接体的三维结构与分子机理研究,并且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相关领域9篇研究文章(其中7篇发表在《科学》上,两篇发表在《细胞》上),价值含量不可估量。尤为可贵的是,取得傲人成绩的万蕊雪,是完全中国本土培养的博士,当年的万蕊雪放弃了出国留学的机会,加入到了著名院士施一公的科研团队,而这与之前万蕊雪的“师姐”颜宁的经历完全不同。相比较,70后颜宁,拥有留学经历,两人研究的方向不同,颜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次级主动运输蛋白(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ers)的工作机理上。当然身为“师姐”的颜宁也是取得骄人的成绩,成为了美籍院士,在科学领域斩获也颇为丰富。不过,万蕊雪这个90年的女孩来说,坚定了国内发展,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其背后的付出也是巨大的。在施一公团队的快节奏,严要求下,万蕊雪自己觉得自己简直“笨到家了”。她为了能够留在施一公团队,从博一开始,坚持每天早8点到实验室,次日凌晨才离开,至少在实验室工作14小时以上,坚持了数月之久,终于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然而在这之后,这个90后女孩依然保持者“拼搏”状态。2016的春节,万蕊雪和她带领的一个研究小组用近乎“变态”的方式度过。机器不歇,人三班倒,每个人工作至少8小时,实验24小时连轴转,就是在这样的不懈努力下,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我以前是个胖子,我可是花了3个月,跑步减了25斤。”万蕊雪忍不住笑,脸上却洋溢着骄傲。“除了睡觉,基本都在实验室。”万蕊雪说。2016年,万蕊雪入选了全国仅5人的 “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她将此视作莫大的鼓励,但她认为,“这也是一种期待吧,我不能辜负这个期待。”就是这么一个在科学研究上“拼命”的90后女孩,让世界为之一惊,或许某一天,她以中国本土科学家的身份,获得诺贝尔奖,再次成为世界的焦点,以她的科研成果造福人类,为国家争得荣誉。
2020年5月4日,恰逢“五四”青年节,湖南卫视新闻联播播出主题专栏节目“出彩青春”时,采访了中山大学管理学院2019届博士选调生、湖南省永州市江华县瓦窑村党支部副书记(以下简称“村副支书”)邵校同志。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青年的寄语,在湖南青年中引发热议,大家纷纷表示: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前进姿态,同亿万人民一起,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奋勇搏击。▲ 邵校(右)跟村民交流在“五一”期间,村副支书邵校一直走家串户,动员村民们参与“空心村”治理。在采访中,邵校表示:“吃过的苦都不会浪费,对你磨炼意志,锻炼品格都有莫大的帮助。”坚持初心信仰,不忘使命担当2019年6月,邵校从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博士毕业,和大多数毕业生一样,邵校也站在毕业的岔路口面临人生的选择。当时有集团高管助理优厚待遇的职位,也有高校经管院的教职岗位向邵校抛出橄榄枝,还有年轻上市公司邀请他加入创业团队。这对一个农家子弟来说,都是很不错的出路,可是邵校最终还是遵从自己的内心成为了一名选调生,来到了位于大瑶山里的这个小山村。邵校表示,当初在做选择的时候,也不是没有过迟疑和纠结。广东毕竟是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生活便利,个人发展机会多。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以后,全国甚至全球的人才都涌向这个地方,而邵校却选择离开粤港澳大湾区来到一个“老少边穷”地区做一名基层公务员。物质生活上的落差,和身边同学丰富多彩的都市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这些外在的诱惑在刚开始都会对邵校产生影响。可是,作为一名党员,邵校有自己的坚持和信仰。抓好党建引领,助推脱贫攻坚每个月,邵校都会召集村支两委班子成员和村里的党员进行谈话,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以及对村里发展的建议。瓦窑村曾经是一个党组织软弱涣散村,2017年,县里给村里配备了扶贫队长兼第一书记;2019年,邵校被选调到村里担任支部副书记。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整改,邵校的到来,让村党组织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支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村干部为民干事创业的激情都得到了空前的提升。到岗之后的头半年,为尽快进入角色融入集体,邵校一直坚持与村干部“同吃同住同劳动”,工作分工上他主要负责基层党建、产业发展两方面。在基层党建方面,他初步建立起支部书记党员定期谈话制度、设立了支部集体活动请假程序,将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支部。他把这个之前的软弱涣散支部逐步打造成了村级事务的坚强战斗堡垒,使各位党员尤其是支委在诸如空心房拆除、厕所革命、土地流转、森林防火等急难险重任务中能够冲锋在前、率先垂范。脱贫见成效,新村亮新貌瓦窑村自2017年脱贫摘帽后,积极发展产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成了后续的工作重点。此前,通过空心村治理整合资金,村里建起了光伏发电站,硬化了村组巷道,美化了村容环境,邵校的到来,为给村里的发展注入了更大的活力。付出终有收获,2019年,瓦窑村获得了“2019年度码市镇基层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和“2019年度码市镇乡村振兴工作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邵校本人也获得了“码市镇2019年度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村支部副书记的日子还在继续,在给村里带来许多变化的同时,邵校也从中受益良多。来源: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党建” 核稿人:黄雅雯 蒙飞妃 责任编辑:花映天 林晨雨 初审:侯雪莹 审核:刘洁予 审核发布:王猛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7月6号王副教授给本科学生上网课,中途休息10分钟,期间,王副教授忘记关闭直播课堂,然后,微信聊天内容就弹出来了。这短短十分钟的时间,有三个女人和王副教授聊天。我们来看看在聊什么。女主一:女主二:【中山大学的林琳】发来了消息:约广州塔吃饭?王副教授的回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女主三:我们首先来扒一下这个所谓的教授:2006-2007年在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研究院做研究助理。2007-2009年在香港城市大学生物与化学系做研究助理。2010年获得中山大学博士学位。2010-2012年在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2年9月进入中山大学海洋学院工作这令人羡慕的简历背后却掩藏着这么一个肮脏的灵魂,还有什么值得别人羡慕的呢?随后,中山大学对这位教授进行了处罚,我们来看看原件。看到这则消息,小编有几个疑惑:一方面,这样的教授在高校只有这一位吗?另一方面,这样的教授在高校如何做学生的榜样呢?小编以为:首先,相信在我们的身边能看到很多很多这样的案例。比如,老师离婚与学生在一起的;或者老师与学生发生暧昧关系的。这样的事情相信听说的也很多。只不过是,有的报道出来了,有的没有报道出来罢了。其次,这样人品差的老师在招骋的时候为什么没有把关?好,即使在招骋时无法看出他人品好坏,但是在接下来的工作中,相关的考核显然没有跟上。或者从学生方面对老师的考核也是没有的。我们了解一个老师可以从他的学生,他的同事或者家庭生活都可以了解,倘若一个人人品差的话,那他枉为人师了。请立即清除出去!不要再祸害其他人了。
今年,中山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第一届本科毕业生在求学深造的激烈竞争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多名学子拿到了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直博offer。骄人成绩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怎样才能在剧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摘得心仪院校的橄榄枝呢?来听听他们的宝贵经验!把握优势,超越自我物理与天文学院2016级物理学专业本科生李荣浩高中毕业于广东省陆丰市龙山中学直博去向:清华大学物理系高能物理理论方向李荣浩拥有丰富的大学经历:三年里三度获得中山大学优秀学生奖学金,两度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曾担任班长、带领所在班级获得“五四红旗团支部”荣誉。如今大四的他,还担任了学院的兼职辅导员,他说:“兼职辅导员工作锻炼了我的个人能力,我也希望能以绵薄之力反馈学校和学院。”日常生活中的李荣浩还是一个热爱运动的健儿,健身是他坚持的好习惯之一,也是他释放压力的好方法。有志于从事研究工作,李荣浩选择了直博的道路。他坦言:“物理学作为基础学科对学历的要求比较高,因此读博深造是从事研究的必备条件,综合意向学校等现实的考量,我认为直博对于我来说是最好的选择。”决定走直博道路后,他首先对意向学校的夏令营相关信息做了缜密的收集和归纳,并在报名之后针对意向专业的关联科目进行了系统的复习。在申请直博的过程中,时间的紧张一度给李荣浩带来了较大的挑战。时值期末,结课作业、期末考试和夏令营备战的压力层层堆栈,他感到有些喘不过气来。面对问题,他的策略是“有所取舍,合理分配”,将时间用在较为重要的事情上,有序依次完成任务。他说,自己最大的诀窍,就在于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并能将它们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来。在收到清华大学夏令营的入营通知后,他曾写了一封邮件给意向导师,介绍自身的优势;他针对面试中的自我介绍环节进行了精心的准备,给面试导师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此外,在物理与天文学院导师制的帮助下,本科生们就有机会接受了较为丰富的科研训练,这一点也为他申请直博带来了较大帮助。回顾大学生涯,李荣浩无疑是在不断超越自我的——绩点的不断上升、成就的不断增加、知识的不断积累,他在求知的道路上不断前进着,未曾有一刻松懈。于他而言,直博的offer不是终点,而是他实现对自己进一步超越的起点。李荣浩希望师弟师妹们做好规划 ,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善于反省自我,在反思中不断超越自我。在学习之余,应以“德才兼备”为目标,争取全面发展。“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这是李荣浩的座右铭,亦是他对师弟师妹们最美好的祝福。追逐兴趣,勇于探索物理与天文学院2016级物理学专业本科生田喜水高中毕业于山西省临汾市第一中学直博去向:北京大学天体物理专业田喜水对于未来道路的选择,其中一方面是受到了班主任朱维善老师的指导。在他举棋不定时,朱老师真诚地与他沟通,并推荐了几所院校;另一方面,本科期间他逐渐发现了自己对天文的兴趣,也因此选择了相关方向作为意向专业。在准备的过程中,田喜水在个人陈述和推荐信两方面下了较多功夫。在个人陈述中,他表达了自己在本科学习阶段的收获,还积极陈述了在成绩单上难以呈现出来的自身闪光点和选择深造的原因。同时,他请朱维善老师和本科导师谭柏轩老师写了推荐信,并利用这个机会和老师们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得到了许多宝贵的建议。田喜水认为自己最大的优势是夏令营面试中的充分表达和展示。在面试中,他将自己的经历和闪光点用易于理解的方式进行了表达,从而得到了面试导师们的认可。因此,善于表达也是非常重要的优势。梳理本科三年来的学习经历,田喜水说:“我认为在大学生活中可以多尝试、多探索。”初入大学时,他也曾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无法确立人生目标,但随着阅历的渐长,他也逐渐对自我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他认为,大学里能做的事有很多,比如进实验室做科研,去图书馆看其他学科的书籍,参与公益活动、社团活动等。在学有余力的基础上多多体验,能够帮助自己找到人生目标。“从大二开始我在珠海校区基础物理实验室担任学生助理,在这段经历中我学习到很多东西,获得了很多成长。”田喜水举例道。关于深造与否,则需要根据个人情况,做出对自己负责的决定。田喜水给师弟师妹们的寄语是:“希望大家可以充分利用中大的各类资源,享受自己的本科时光。也祝愿正在处于或即将进入升学阶段的同学们各类考试顺利,被心仪的高校录取!”尽早规划,充分准备物理与天文学院2016级物理学专业本科生 龙丹高中毕业于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直博去向:清华大学物理系量子信息方向“我认为直博更能够锻炼我的科研能力,拓展我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能让我更加专注于我想做的研究。”被问及选择直博道路的原因时,龙丹如是说。清华大学是龙丹一直以来的梦想之地,自然被他毫不犹豫地选做直博的意向院校。确定目标之后,龙丹积极关注了相关夏令营讯息,其后紧锣密鼓地开始了材料准备、基础知识复习和准备面试的过程。他还提前联系了自己心仪的导师,并抓住夏令营中的师生交流机会,和导师们进行了较多的沟通交流,这些努力一砖一瓦地为他铺就了成功的基础。龙丹说,尽可能早而充分地做好准备,是他最重要的心得。在申请直博的道路上,他也曾遭遇困难的时刻。对于导师和方向选择的迷茫、复习期间的紧张、对于准备不足的焦虑、自身的心理压力等等,都使他感到压抑。但是,在师兄师姐们的指导开解和同学的鼓励支持下,龙丹沉下心来,开始了有条不紊的准备,并利用一切零碎时间进行复习。他说:“在北京准备时,我会在看书感到疲乏时在清华园中散步,习习晚风和宁静的校园让我不知不觉就忘记了紧张,这是一段非常珍贵的经历。”直博的offer不仅是一份沉甸甸的认可,也代表着前路上的诸多挑战。直博意味着本科毕业后要直接进入科研工作,中间过渡时间短;同时,博士是独立性比较强的个体,需要对工作有非常清晰的认识,自己设计实验,确定好科研工作的开展顺序,极其考验个人的科研能力。为此,龙丹计划利用大四学年的空余时间,认真复习自己本科阶段的学习内容,稳固自己的学科基础;同时跟随老师进行一定的科研工作,积极向研究生师兄学习实验操作,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这种沉稳扎实的努力和全面科学的筹划,曾伴他走过三年大学生涯,帮助他拿到了清华大学直博的资格,未来也必将助力他在科研的道路上勇攀高峰。龙丹恳切地说:“我觉得大学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成为你想成为的自己,尽可能在尝试中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方向并为之努力。我的经历中有三点非常重要——学习要认真,工作要负责,交友要真心。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祝愿师弟师妹们前程似锦!”认清自我,勤学不倦物理与天文学院2016级物理学专业本科生张震宇高中毕业于安徽省安庆一中直博去向: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理论物理方向保研和出国,是张震宇曾考虑过的两条道路。出于对未来从事科研工作的向往和自身对物理学科长久以来的兴趣,再结合英语成绩等现实的因素,张震宇最终选择了留在国内深造。申请直博前,张震宇已经在本科导师的帮助下以第一作者发表过一篇科研论文,科研实力成为了他强有力的优势之一。因此,他建议有意于深造的师弟师妹们尽早进行科研训练,不仅有助于打好科研基础,取得一定成果为自己加分,也能在科研经历中发掘自己喜欢的专业方向,帮助自己做出更好的选择。大二的寒假,张震宇还曾组队参与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在四天的比赛时间中,他和伙伴们同心协力,不分日夜地建模、写作论文,最终取得了Meritorious Winner奖项。这个奖项不仅成为了他的亮点之一,也让他体验到了为目标付出努力的成就感。课业之内,张震宇是一个勤奋努力、夺得国奖的“学霸”;课业之外的他,则是一个爱好广泛、拥有音乐天赋的“麦霸”。他曾作为中山大学合唱团成员参与《中山情》的演出,曾担任《天耀中华》的领唱。课余的诸多活动不仅丰富了他的经历,也让他在中山大学留下了许多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回顾大学生活,张震宇说:“我认为在大学生涯中,要能够逐步认清自己,并在全方位了解自己的基础上明确自己想要什么,适合什么,未来的初步规划是什么。”他祝愿每一位师弟师妹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道路,勇敢追逐梦想。“直博清北”其实并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只要你心中有目标,笔下有真章,胸中有筹划,定能获得心仪院校的青睐。在求学的道路上见识更美的风景!来源:中山大学招生 中山大学学工 柏玥 校稿:夏慧欣 初审:宋宇 审核:陈淑芬 审核发布:罗晶
只要生命还可珍贵,医生就应当被尊敬——徐晔"阳光才子翩翩少年,白衣天使兢兢业业"由国家卫健委组织拍摄的《中国医生》在春节期间播出,南京钟鼓楼烧伤科医生徐晔意外走进了大众的视线。他凭借超高的颜值瞬间走红网络,且火的一塌糊涂,被众多网友赞称为"现实版的江直树"。徐晔医生的"大火",意外却不出乎意料,始于颜值,溺于才华,忠于医德,是对徐晔医生最深的感触。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是中国医疗系统的一个缩影,我们用摄像机在六家医院记录着在这里发生的故事"让我们跟随《中国医生》的镜头来到南京市鼓楼医院,这是一所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中山大学博士生毕业后,徐晔进入了鼓楼医院工作,今年28岁的他,已经在鼓楼医院工作了3年。大多数人对徐晔医生的首先印象源于他偶像般的颜值,但金玉其外,也金玉其内。从小,徐晔医生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有着童话般的人生。小时候的徐晔就是令人惊羡的"天才",小学及其初中期间,他是班里的尖子生,是老师人人称赞的好学生,调级是对他"凤毛麟角"地位的肯定。年仅17岁的徐晔参加了他人生最重要的考试之一的高考,并且被中山大学医学临床录取,要知道中山大学医学临床八年制是中山大学录取分数线最高的,中山医八年制的广东考生大概要全省前500名内,难度可想而知,侧面展现徐晔医生过分优秀。优秀的只会一直追求卓越,徐晔医生也不例外,考上理想的大学后,他没有止步于此。在中山大学期间,徐晔连续发表了5篇高质量SCI论文,SCI是美国《科学引文索引》的简称,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之一,SCI是目前国际上被公认的最具权威的科技文献检索工具,而徐晔的总影响因子达到了20分以上。25岁博士生毕业,开始了他神圣而又略显枯燥的医学之路。年轻帅气医生背后的温柔正如他所言:"每天早晨8点钟开始交班、查房、换药、上手术、收病人、写病历、理病历……忙碌、枯燥却又充实的一天就这么结束了。这是我,也是很多医生一天的工作日常。"每天高强度的工作,是年轻医生迅速成长的法宝。而他成长的漫漫长路,还在路上。对于医生而言,基础而枯燥的工作只是刚开始,更多的是身心的修行。在《中国医生》里,整形烧伤科病房内,一名烧伤病人,从重症监护室转了过来,年近六旬的老刘,因煤气爆燃,导致全身皮肤的95%重度烧伤,而他的老伴也未免其难,70%的烧伤,已经转到当地医院治疗,老刘在鼓楼医院治疗。由于烧伤严重,老刘每天都要经历将近两个小时的犹如酷刑的换药过程。换药的过程,就是把伤口全部打开,上药再包合,这个过程对病人来说临近不可忍受。就像磕伤的皮肤撒盐一样,而老刘是全身撒盐的痛苦,镇痛剂对病人来说,疼痛只是减轻。为了转移老刘的注意力,减轻他的痛苦,我们能看到徐晔医生经常哄病人,一边哄一边换。一个高明的外科医生应有一双鹰的眼睛,一颗狮子的心和一双女人的手。徐晔查看判断病人的伤势,将心比心病人的痛苦,小心翼翼为病人换药。在视频中,我们常听到徐晔医生对病人的关怀。"现在感觉怎么样""趴不住了跟我们讲啊"换药时间长达两个小时,老刘面露歉意,耽误了医生太多的时间。徐晔傻笑的说着"没有,没有"。这一刻,他真正践行了"救人救国救世 医病医人医心"。医者仁心,悲天悯人对于医生,最难的事情就是将心比心吧,没有人说到感同身受,这句话是假的,虽然很难做到,但是尽量做到换位思考,你能感受到的痛苦,乘以100是病人真正的痛苦。而医生必须在无数次遇见后,锻就"木人石心"。老刘的家庭并不是及其富裕,儿子也是靠小厂子度日,老刘与其老伴共同烧伤使家庭雪上加霜。由于95%的烧伤,老刘需要从身体上5%的其他皮源植皮,手术过程艰难又漫长,直戳人心的是家属"好多次手术意味着好多钱。"万般无奈。从第一次植皮手术开始,面对突如其来的不幸,家属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徐晔说,其实老刘救治希望是很大的,但是,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实在不行像老太太一样回家吧"子女并非不孝,而是现实太过残酷。显然,徐晔还不能做到,生死两望,淡然从容。他耐心对家属说明老刘的状况,表述现在转院时间太早。并一直鼓励家属,说出医生最中肯的意见:"如果换药换的非常好,看他目前这个情况,有完全自愈的趋势,通过换药,不需要手术。首先去了下面的医院,我都不敢保证,他们有翻身床。只会让患者的情况更加的糟糕。"医生其实可能,是最不想患者出问题的一方,我觉得这句话基本上是永远成立的。他尽自己最大努力为老刘申请援助,但这也只是杯水车薪。老刘被迫转院,徐晔站在空无一人的病房中的哽咽,患者不仅是医生的救治的病人,也是医生心灵的救赎。他们生命中的热爱,会在在苦难中升华,不会因困难而消退,他们是钢铁臂人,练就无坚不摧的心理素质。走红后的徐晔,被放大,被窥探,被追捧。有人说他是博士后,有人打探他的私人隐私,但他只是茫茫的医护人员中的一员,请大家适可而止。妙手回春是对他最大的尊敬,盲目追捧是对他最大的侮辱。他是全国的医护人员的一个缩影,恪尽职守是他们本分,无畏险阻是他们情分。虽处在新年期间,他们舍弃小家,离开孩子,离开父母冲往一线。他们的医者仁心在困难当头的那一刻是澎湃的,是跳跃的。他们心中仅有一个信念:唯有国家安定,小家才会安乐!全国的医护工作者都值得尊敬,他们是疼痛过后,柔软依旧,他们是生死两望,冷暖不休。是凤凰涅槃,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