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1年4月15日,德国耶拿大学哲学系的研讨室里举行博士论文答辩会,但答辩现场出奇地安静,因为答辩的主角没有出场,既没有答辩者羞涩的陈词,也没有评委严厉的提问。在这场特殊的答辩会上,评委专家看完论文,一致决定:这是一篇出色的博士论文,尽管本人没来,情况特殊,但仍然应当破格授予其博士学位。这位没到场参加答辩的“异类”,就是我们的主角——马克思。我们知道,马克思是在柏林大学学习哲学的,为什么他会在耶拿大学答辩拿学位呢?这就和马克思大学时期的学业生活与思想发展密切相关。1836年,马克思转学到柏林大学学习哲学后,很快,他成为一名勤奋的“学霸”。每天除了看书,还去听博士和青年教师们辩论聊天,这些青年都是黑格尔哲学的忠实信徒,并组成了一个学术团体,叫“青年黑格尔派”。在这些人当中,有一人和马克思关系最为亲近,他不但帮助马克思的学业,还帮助马克思规划后来的职业,他就是马克思大学时期的导师、柏林大学的神学讲师——布鲁诺·鲍威尔。鲍威尔鼓励马克思撰写博士论文,并建议马克思把博士论文寄给耶拿大学,因为此时的耶拿大学自由风气兴盛,而柏林大学却日趋保守,马克思的思想立场与耶拿大学的风格更为接近,获得通过的可能性比较大。而一旦论文获得通过,他便可以推荐马克思在波恩大学谋取一个教职,可以说,鲍威尔对马克思的规划与帮助是非常细致的。正是在鲍威尔的建议下,马克思在1840年下半年开始动笔写博士论文,他的博士论文题目非常拗口,叫作《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之间的差别》。要读懂马克思博士论文的题目,我们得先了解题目中的三个关键词: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和自然哲学。这三个关键词当中,前两个词是人名,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都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生活在古希腊社会的繁盛时期,他继承和发展了留基伯的原子论,并把它发展成为系统的原子论理论。他认为,原子是一种不可分的物质微粒,万物的本原是原子与虚空。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在虚空中运动着的原子构成。伊壁鸠鲁生活在希腊社会晚期,他在西方思想界具有重要影响,他的学说的主要宗旨就是要达到不受干扰的宁静状态,并要学会快乐,快乐就是善。自然哲学是古希腊哲学中的一个研究领域,主要讨论的是世界的起源和构成。无独有偶,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这两位古希腊哲学家认为物质是由微小的、不可再分的原子构成的,物质有变化和运动是因为原子本身的运动,那么,原子运动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两位哲学家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的运动是沿着既定轨道进行的直线运动;而伊壁鸠鲁认为原子的运动是包含偶然性的偏斜运动,它会离开既定的轨道,从而实现它自己真正的意图——自由。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全面研究了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原子论的异同关系,并明显肯定伊壁鸠鲁的原子论,肯定原子的偏斜运动,因为对于原有的既定轨道来说,这就意味着“自由”,正是通过这篇博士论文,马克思的自由思想得到了初步阐发。马克思的自由内涵是什么呢,它属于积极与消极的哪一种呢?我们看到,虽然在马克思评普鲁士的书报检查制度等文章中,他同样珍视出版自由等自由,同样抨击专制的普鲁士政府,他对自由的追求与同时期的启蒙思想家是一致的。但总体而言,马克思主张的自我意识带来新的偏斜和运动不能算作“消极的”自由。马克思强调的自由是个体按照自我意识进行自我立法的自由,这是一种建设人类美好新社会的自由,这使得他的自由更接近于“积极自由”。马克思的自由还包含理性的成分,马克思非常推崇17世纪荷兰犹太哲学家斯宾诺莎提出的“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在后来的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曾多次援引斯宾诺莎的说法来强调自由与人们的认识相关,人们是在理性和科学的基础上建设新社会的,它不是空想的、盲目的自由。在此意义上,马克思后来的社会政治学说就初现轮廓了:一方面,马克思要追求理想的社会,这个理想的社会便是共产主义;另一方面,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构想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盲目运动,而是建立在科学、严谨的分析基础上的,建立在唯物史观的科学真理基础上的。由此,我们认为,马克思绝不敌视自由,他的学说从一开始就尊重自由,甚至可以说,自由成了他哲学学说的最初出发点。只不过,自由概念诚可贵,实现自由价更高,马克思用毕生的精力从事革命的事业,目标就是在科学理性的基础上建立理想的社会制度,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样说来,关于马克思博士论文的一系列困惑就迎刃而解了。马克思之所以对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原子论进行比较,这和他的哲学立场密切相关,这一立场奠定了他一生的思想发展。马克思之所以选择到耶拿大学答辩,也和他的哲学立场直接相关,马克思的思想更容易得到耶拿大学的认可。从结果来看,马克思基本如愿,他在1841年3月完成博士论文的写作,4月初把论文寄给耶拿大学,4月15日论文获得通过。至此,马克思的学生生涯画上了完满的句号。(文/李育书)(来源:学习时报)责编:张莎莎、庞晟
致谢“你只有相信小概率,小概率才有可能发生;你只有拥有坚定的信念,方能创造奇迹。”生命是一趟美妙的旅程,幸福的时候,伴随着痛苦,而痛苦的时候,用心品味亦然抽出丝丝幸福。几年博士生涯,历经过孤独与苦闷,然而品味更多的是幸福与感激,充实与平静。在平静中思考哲学,在平静中逐渐让自己成为一个平衡的接收器。因为生活中一个良好的接收器是一个平衡的人,在活跃和不活跃之间平衡,在主动和被动之间平衡,在成功与失败之间平衡,在所有的阴阳两级之间平衡。这些年,我亦明白:木欲秀于林,必须主动接受阳光、风雨的洗礼甚至是摧残,方让显得更加强大与有神。如果说,读博犹如让一个未经任何训练的体育盲去攀登珠穆朗玛峰,主动拥抱挑战则为未来赢得了先机。在人们犹豫不决的时候,在人们担心即使考上了也比不了业的时候,我从来是简单而又坚决的。我想,最完美的结局是我不仅顺利毕业,而且发了SCI,最关键的是从此学会了做学问;最惨的无外乎就是一无所获,赔了夫人又折兵,但即便如此,那又何尝不是一种领悟与收获:至少我也明白了,原来我就只能是这样的潜力,原来在这方面我是真的不可能成功。又想,或许这些宝贵的“失败”经历可以让我更好的培养和引导我的下一代。诚然,每个人都渴望拥有一个良好的结果,然而,我更明白如果过分的关注结果,则会削弱愿望实现的机会。一个人越心无障碍、满怀信心地思考,则意念越强大;意念越强大,越有机会心想事成。博士的头半年,充满公式与数学符号的的论文简直犹如天书,方向也找不到(哪个方向都觉得很难)。经常半夜醒来然后好几个小时睡不着,脑海里面全是论文与毕业的情景,我告诉自己人生不设限,没准以后我比我想的还做的好呢(后来也证实这点)。那个时候,每天早晨从家里走到地铁的那段路是我最快乐的时光,可以平静地思考各种问题,并且想像着如何把那些美好的东西吸引到我身边来,常常还告诉自己必须积极地思考。因为只有积极地思考,才会发出强有力的频率,进而形成一块活磁场,从而吸引更多的美好的事物回到我们身边。久而久之,你会发现You are what you thinkabout most of time这句话真棒。这就是吸引力法则:你最常思考的东西吸引到你的生活中来。在地铁里面,总是暗暗的告诉自己,我绝不做遇到困难就放弃,做绝望的弱夫。那样,我会看不起自己的。我一定要坚持、坚持、再坚持。因为,我明白,nothing in the world cantake the place of persistance。一个优秀的人最大的本能是总能最快地让自己走出困境,绝不沉溺其中。为了获得成功、幸福甚至巨大成就,除了能力之外,我们更应该具备一种想象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即把未来的目标想象为目前的现实,把自己想象成为想要成为的人。为了更充分地发挥这种想象力的作用,必须经常用积极的念头来武装你的头脑,这些念头应该与你理想中想成为的人以及想拥有的美好生活相一致。你先美化自己头脑中关于未来的图画,然后才能改善你眼前的生活。应用这个心理学上的把未来可视化的原理:我告诉自己,即使IQ不高,可以通过EQ改变,即使两者都不高,我还有AQ可以改变,没准某天我们也能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呢!于是在我脑海里经常如此可视化:我的家人、女儿与侄子来欢庆我的毕业,并在图书馆前面的那个红旗下面照相。这种艰难的时刻因为拥有这种“良好的感觉”,我竟然逐渐过的舒心起来,渐渐觉得幸福了,对专业也能慢慢的入门了。其实,每一天我们都拥有两种感觉:好的感觉和不好的感觉。在内心深处,知道他们的区别,因为一种让你感觉美好,另一种让你感觉糟糕。我们要做的就是好好把握那些让我们感觉美好的时刻,并且好好地利用它。要意识到,当你感觉美好的时候,你正强有力地吸引更多美好的事物给你。其实当初考博士的时候,不少人就说,蔡先发你不要考,计算机的博士好难毕业的(假如未能毕业,就当我提前为下一代探路,至少可以告诉自己的孩子不少东西)。他们觉得我功底差,难于考上,但是越不看好我,我就越有动力,也越平静并且在平静中蓄积力量。事实上,考试的头天晚上,当我睡在华工的寝室的时候,我告诉自己,无论考试多么难,我坚决不放弃。因为我实在怕我的下一代会说这个爸爸虽然有勇气去挑战,但是在大困难面前总是坚持不下来,而遗传我的不良基因。外语挺顺利的,专业也不错,但是到最后一门专业课的时候,那天蚊子超级多,一直睡不着,但是我暗暗告诉自己,无论今天身体怎么样,有多么辛苦,明天专业课有多难,甚至我一道题都不会,我也会坚持。考试的时候除了会两三道题外,其他都不熟悉。当时默念两句话:今天绝不放弃,就算0分也不缴械投降;第二句话是英文默念的:maybe I can make a miracle。故事的结局是我真的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奇迹。但是中间的过程真的很戏剧和幸运,我以为我没有上线(总分还是挺高的),但是在复试前一天,我收到第二天复试的通知,如果那天我在上课,也许我就收不到那个电话。再后来,同学告诉更让我吃惊:本来老师以为只有一个人上线了,但是有人不相信,于是去帮老师查,结果发现四人上线了。我就这样幸运又奇迹般地上了华工。其实,这样的经历,我早先就发生过一次,那个时候我考中大的硕士。也是因为没有放弃(有一个选择题,4分,我记住平时教我做题的一个师兄的话,他告诉我以后这种题万一不会的话,不是0就是1,结果我写了1,答对了。如果没有这四分,我不可能得76分,也上不了中大的75分的数学线),上线了,而且调剂了一个很好的导师。你相信小概率,小概率才有可能发生。开题的时候,当着几位导师的面,我说了一句玩笑话,没有SCI,我都不好意思告诉女儿,说他爸爸是博士。在博士的后半段,我就是为这句话而努力,而煎熬(稿子总是被SCI拒),我应用自己的人生理念think worst, but do positively;think big, but do small,依然平静而积极的写论文,做实验,不断修改论文,就在我觉得应该没有希望的时候,有两篇SCI论文返修,虽然希不大,但是必经是希望。这个过程其实特别难受,如今,我告诉自己,无论是发了SCI还是没有,有就更好,没有也不坏,反正永远继续努力。我写了这么多,就是想说,心中的这份信念与爱,让我坚持、坚持、再坚持。我要感谢我的女儿蔡与程,你的个性以及很多动作那么像爸爸,让爸爸感到无比的欣慰与幸福。在这个压力重重的社会,因为你给予爸爸的那份soft 和love,爸爸总是能很好的给自己加油,鼓劲。在取得成绩的时候,能保持一份平衡,在受到打击的时候,能始终相信自己。爸爸想告诉你,好好爱自己,真正的爱就是欣赏自己好的方面,也能接收和包容自己不足的面。早些年,告诉你妈妈,我希望成为将来女儿崇拜20年的爸爸,是的,我一直为此而努力。在取得成绩的时候候,能保持一份平静,在受到打击的时候,能始终相信自己。爸爸想告诉你,好好爱自己,真正的爱就是欣赏自己好的方面,也能接收和包容自己不足的面。早些年,告诉你妈妈,我希望成为将来女儿崇拜20年的爸爸,是的,我一直为此而努力。写了这些故事后,我想感谢的人有很多……
第五牛博士论文就是在还没答辩之前已经发表在最好的期刊上,而且鉴于论文很长,该期刊必须像小说一样连载。实例:张五常博士论文《佃农理论》,当年在《法和经济学杂志》上连载四期。第四牛博士论文答辩就是答辩人一直在挑战答辩委员会成员,直到问得这些教授们紧张到恍惚以为自己才是答辩人。实例:萨缪尔森博士论文答辩结束后,答辩委员会成员之一的熊彼特(上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转过头去问另一位成员里昂剔夫(诺奖得主):“瓦西里,我们通过了么?”第三牛博士论文就是让编辑满世界都找不到一个能看懂这篇论文的匿名审稿人,最后只能发表,根本不需要修改的。德布罗意因这篇论文说阐述的观点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薛定谔凭借德布罗意的这篇论文对量子力学作出了杰出贡献,从一名普通而不得志的讲师一跃成为了一名伟大的科学家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可以说,一篇一页纸的博士论文成就两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可谓前无古人,估计也是后无来者。由此看来,最牛的论文不必象张五常那样连载,一页A4的纸足以。不过我想德布罗意要是在中国读博士就惨了,论文因为字数太少,根本连答辩的资格都没有。不得不说两句:德布罗意幼年即失去双亲,被他的哥哥莫里斯公爵(也是一名杰出的物理学家)一手养大的,在他1924年的著名博士论文之前一年,德布罗意就已连续发表三篇论文提出物质波的猜想,至于博士论文是几页纸,这个我还没考证过。关于薛定谔:薛定谔多才多艺,会四种语言,出过诗集。另外他于1944年出版的《生命是什么》,吸引了一大批物理学家转向生物学研究。其中包括后来双螺旋的发现者沃森和克里克。所以,这帮牛人并不一定像人们想象那样传奇,也不能把其成功单纯归结为偶然的因素。第一牛博士论文以上例子虽然非常值得人敬佩,但是,最牛博士论文与博士论文答辩及博士论文发表都应该是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甚至还没有取得任何学位前,已经是世界著名的剑桥大学学术界公认的学术思想界的领袖人物。维特根斯坦的学士论文是他的老师,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大人物剑桥教授摩尔先生与维特根斯坦一起散步时,随手记录下来的维特根斯坦的喃喃自语。在向剑桥申请学士学位时,因为行文不够规范,而被学校的学位委员会拒绝,摩尔先生利用自己的学术权威地位再三为学生的这个学士学位去跑腿,终于成功。维特根斯坦的博士论文是在一次大战时,在战营里写成的,仅数万字。叫《逻辑哲学导论》,出版时找不到合适的出版社,因为当时没有人能够读懂他这部天书,因此出版商找到他老师罗素,罗素自告奋勇,成为这部书出版的策划人,并且自以为是地为这部书写了洋洋洒洒的序言。书终于出版了,但是却遭到的是学生维特根斯坦的一顿痛骂。说罗素根本就没有读懂他论文。在那里瞎写一气。罗素听了没有脾气,也不后悔自己的行为,天才人物就有这样的个性。维特根斯坦的剑桥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是由三个国际学术大师组成的:罗素、摩尔、魏斯曼。三个人在答辩前一直漫无边际地讨论着维特根斯坦博士论文里的问题。时间很长了,还没有哪个敢开口问博士生维特根斯坦一个学术问题。这时罗素开口了,他转向摩尔说:“继续,你必须问他几个问题,你是教授。”摩尔表示还没有弄懂维特根斯坦的问题,这时维特根斯坦含笑走到摩尔与罗素面前,拍拍他们的肩膀,笑着说:不要担心,你们永远都弄不懂这些问题的。博士论文答辩就以这样方式通过了。本文转载自:中国社会学精彩推荐:历史学“百篇优博”出版、获奖与提名名单如何為您的博士或碩士論文選擇一個成功的研究題目?如何只用12周写一篇学术论文?▼
一、关于博士论文的选题 选一个好的题目,是写好学位论文的第一步,也是相当关键的一步。要选择自己特别关注、最感兴趣的问题,觉得有感悟、有体会,有新意,有话要说,有话可说,非说不可,围绕一个专题展开全面、系统的论述,才有可能写出一篇较好的博士论文。 博士论文的题目,一般可以叫做《××××论》或者《××××研究》,比如《刑事第二审程序研究》或《死刑程序控制论》等。 博士生撰写学位论文,一般说来我不主张由老师命题。因为老师给出的命题,也许并不是你们想写的问题,平时对它思考的不多,硬要去写不一定能写好。选题最好 是经过了自己的思考,有感而发,有话想说,才能写好。但不是绝对的,如果博士生自己实在找不到一个好的选题,请老师帮助,老师也可以根据该生的具体情况, 推荐一个较为合适的选题,但也要经过学生的仔细思考,认为适合自己,才可以确定。 博士论文的题目不宜过小。太小的题目无法展开,也不像一篇博士论文。二、关于收集资料 确定了选题后,就要立即着手去收集资料,收集资料是个逐渐积累的过程,要尽量多浏览有关的专著、论文和报刊文章。从中吸取营养,或者找到灵感。建议每人都 买一个扫描笔,携带方便且效率很高,非常有用。你所需要的资料,常常是散见于各种书籍中,一本书中也许只有一小段或者几句话是你将来要引用的,可以用扫描 笔把它输入电脑中,记下它的出处,以后可随时调用,那就很方便了。 资料的收集要随时留意,有时也许在偶然间会遇到很好的材料,就要留心把它记下来。比如,有一次我在太原市双塔寺烈士陵园看到一个倒塌的残旧石碑,上面刻有 明朝万历年间驻太原按察使写给后代子孙的遗训,题为《近溪隐君家训》,上面写有“干公道事,做老成人,说实在话”等内容,使我眼前一亮,惊叹:这不正是我 们宣传的“大庆精神”吗?这可是一个极其难得又极有价值的资料,遂赶紧把它记了下来。回京后,不久在《北京晚报》上看到介绍《近溪隐君家训》的报道,还刊 登了那块残旧石碑的照片。可见那位记者也很识货,他也认为这是一个极好的资料。后来,我在论述法律的社会性和继承性时,就引用了这个资料,说明即使是工人 阶级的道德观念,与某些正直清廉的封建官吏的道德观念也有某种相通之处。这个资料就派上了用场,而且极有说服力。撰写博士论文,还要特别要注重对外文资料 的收集。要收集最新的资料,新的立法、新的观点、新的见解、新的数据。 关于外文资料的收集,要注意区分是新的资料还是旧的。比如外国人要引用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如果引用的是1979年的法条,那显然就是过时了的,已被修改过 的陈旧的法条,作为论据,其可靠性就大打折扣了。今年我审阅西南政法大学某学生的一篇博士论文,是论述陪审制的,他在这方面就做得非常好。作者在法国留 学,查阅了外国的许多最新资料,校正了国内一些学者的不准确解释,这篇论文就很有价值。收集外文资料,要尽可能看外文版的原文,因为翻译过来的资料总会或 多或少地失真。当然,一个人很难懂得许多国家的语言,因此,当遇到有些问题自己无法解决时,可借助其他专家的帮助。比如,前些年我在评述有关法的定义时, 发现《共产党宣言》中的一句译文不准确,造成对法的定义很48难理解。这句话的中译文是:“正像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在汉 语中,“法”与“法律”本来就是同义词,因而从语法或逻辑上来讲,这句中译文就成了同义反复,由此使我对这句话的翻译产生了疑问。但我不懂德文,便去请教 德语专家石立坚教授,请他查对一下《共产党宣言》的德文版和俄文版在此处是用的什么词语。查对的结果,发现在中文译为“法”和“法律”的两处,在俄文和德 文中都是对应地使用了两个不同的词语,前者表示权利、权力、法权等等,后者则表示规律、定律、法、法则、法律等等的意思,更为确切的表述是“写进了法律 中”。这样,问题便清楚了。这一句话,中文应该译为“正像你们的权利不过是被写进了法律中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或“正像你们的权利不过用法律形式 表现出来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这就使人们容易理解了。据此,我写了一篇《对〈共产党宣言〉中一段译文和法的定义的商榷》,发表在《中国法制报》 上,由此撼动了以往对“法”的定义。但必须说明,此文中涉及外语的内容,是请教了德语专家石立坚教授才弄通的。如果你们遇到诸如此类的问题,也应向有关专 家请教。任何人都不可能全知全能,要不耻下问。 三、围绕学位论文的选题,要争取陆续撰写和发表几篇文章 确定好选题后,按照选题的内容,逐步展开研究,一部分一部分地搞明白。成熟一章,就可以把它写出来,先把它作为一篇论文送出去发表,力争在撰写学位论文的 过程中逐步形成几篇相对独立的小论文。学位论文的写作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思考不断成熟、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随着占有的资料越来越充分,自己的思路也渐渐 清晰,就要把已经梳理清楚,思考比较成熟的这部分形成书面的文字,进一步整理成可以发表的文章。这样既完成了博士论文的写作,又形成了在研期间的科研成 果。 特别应该提醒大家:切忌只是一味地堆积资料而不去梳理、运用。否则,资料收集了一大堆却迟迟不动手写作,到最后才去动手时,“灵感”早就消失了,那就很难写出一篇有灵性、有创见又能引人入胜的好文章。 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一篇好的博士论文,一定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反过来说,切忌搞成华而不实、“空对空”的抽象概念演绎。为此,需要强调几点:1.博士论文中一定要有一些实际的案例引用的案例必须是真实的,不能自己杜撰或编造案例。刑事诉讼法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因此,撰写博士 论文,不应脱离现实只凭“想当然”去任意发挥,而要针对现实,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比如,最近在2007年第3期《中国法学》上看到一篇文章,作者是北京 大学法学院陈永生副教授,他的文章提到50个冤假错案,都是他多年来留意收集的实际案例,他从中抽取出20个典型案例,分析冤案形成的原因,就很有说服 力。对于引用的案例,可以是已经判决生效的,也可以是一审已经判决但尚未生效的,也可以是在侦查阶段、审查起诉阶段尚未进入审判程序的案件。收集案例有多 种渠道,但不管是从哪里得到的,都应是真实的,不得虚构或增减任何情节。分析真实的案例,才能对健全诉讼法制起到有益的作用。 近几年我评阅了不少博士论文,发现有一些论文竟没有引用一个案例,尽是说一些想当然的空泛的议论,这样的论文就不大好,至少可以说它对立法、司法都没有多大益处。这是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2.博士论文中,应当引用一些必要的数据,作为对重要观点的支撑 引用的数据可以是综合的,也可以是局部的。比如,《中国法律年鉴》每年都刊登公检法机关发布的比较全面的数据,政府某些部门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也会发布若干 数据;某些学者或课题组的调查报告也可能提供许多重要数据。你们到基层单位实习或者搞专题调研,更要留心收集各种数据,或许会很有用处。总之,数据的来源 是广泛的,问题是自己要多留心收集这些数据。 在引用数据时还应注意:必须对若干数据进行比对,有时可能会发现几个数据彼此有冲突,或者有较大的差异,甚至有的部门在不同时间发布的若干数据也许对不上茬口。遇到此类情况就要认真核对,去伪存真,不可再引用的几个数据之间发生明显的矛盾。3.论文中要注意选择恰当的量化词 论文在涉及对某些问题的判断时,往往需要使用一些相对模糊的量化词,例如“许多”、“很多”、“绝大部分”、“大部分”、“多数”、“少数”、“个别”、“极少”等等,要注意选择恰当的量化词,尽可能把握好分寸,避免用词不当而造成一些不应有的失误。 五、关于对引文、脚注的要求 我在评阅博士论文和硕士论文时,经常发现在引文和脚注中出现种种不应该发生的问题。为此,有必要特别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几点: 1.引文务必准确,不能有错漏,并且应当尽量引用原著和第一手资料 比如论文中引用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领袖人物或权威学者的话,就一定要从原著中摘引。引用其他文章中的论点也要尽量来自第一手资料。有时发现某篇论文引 用毛主席的话,下面的脚注却注明是转引自某刊物发表的一篇论文,读者一看就知道他根本没有看过原著,表明其治学态度不严谨。如果别人所引的话不准确甚至断 章取义,他也只会是以讹传讹,那就很不严肃了。2.引文要忠实于原著,不能断章取义 如果引述的内容文字太长,中间可以用省略号删节,但不能更改原文,更不能断章取义。曾发现有的论文引述他人的论述很不准确,与原文核对,人家根本没有讲过他所引述的话,这叫做“强加于人”。假如人家知道了这种情况,甚至可以把他告上法庭。 3.引用外国法律的条文,必须与原文核对准确无误 我曾发现有的论文引用外国法律很不准确,拿原文一对照,在他标注引用的某一条中,根本找不到他所引述的文字,有的引文竟与原文的意思大相径庭,这岂不闹出了笑话!这些都是文章的“硬伤”。4.论文中涉及的外国人名,要参照统一的规范化译名。例如,意大利刑法学家贝卡里亚,很容易误写为“贝卡利亚”,但正确的译名是“贝卡里亚”。此类错误所在多有,要注意校正过来。 5.论文写好后要认真校对(包括正文和引注)。谁也不可能保证在一篇论文中一个错别字也没有,但错漏不可太多。可以让同学帮助互相校对,校改几遍再交给老 师。还要注意引文与文章主体的契合程度,即引文是否能够恰当地、有力地支撑你的观点,增强论文的说服力。如果引文与论文所要论述的内容关系不大,宁可删除 引文,不必画蛇添足。六、关于论文的开篇和结尾 论文的开头非常重要,古人就将文章的开头称为“凤头”,可见开头在文章结构中所占的份量。一篇博士论文,一般不宜开头就直接写第一章,通常要有绪论,写明 选题的意义、研究目的、研究方法,有什么创见,还存在哪些疑难问题等等。论文的开篇应开门见山,言简意赅,亮明自己的观点,并且要争取能够吸引读者愿意看 下去。 一篇博士论文,自然要分为若干章节,全面、系统地逐层阐述作者的观点。但是在最后一章写完之后,一般不宜直接打住。要注意首尾呼应,通常在最后一章之后, 应有一段结束语与开篇呼应,对前面提出的问题,在文尾要有个交代,用总结性的文字将全文收场。也就是说,话不能只说一半。一篇论文不仅要提出问题、分析问 题,还要最终解决问题。 如同文章的开头一样,结尾在全文结构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可小觑。结尾要言尽意止,不要拖泥带水。七、关于对博士论文中语言文字的要求 写文章不同于口头的陈述,它是以书面语言来表达作者想要说明的问题。书面语言一般要比口语化的表述更为洗练,因而书面语言运用的好坏,是评价论文优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形式要素。在此强调以下几点: 1.博士论文文字应清爽、通畅,切忌病句连篇,并且要善于运用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例如,《红楼梦》中塑造了无数光辉鲜亮的人物形象,就是从正面、反面、侧面等多种角度去写,有时是直接写某件事、有时就写得隐晦曲折,有时又一语双关。同 样的话,从不同人的口里说出来,所用的语言就完全不同。这样,文字的表述就显得灵活多变而不死板。文字功夫是一种硬功夫,需要长期的磨炼,但博士生的书面 语言一定要能够基本上过关,否则很难写出一篇好论文来。 2.要尽量避免使用长句子 我所带过的学生中,有人习惯于使用长句子,一句话往往长达数十个字,中间的意思又转了好几道湾,读起来让人颇感费力,想半天也很难理解作者究竟想要表达什 么意思。我曾多次指出这个毛病,硬是把它校正了过来。须知,汉语的优势就在书面语言极为洗练,通常是使用短句子。像《史记》一类的古书就不用说了,你们看 鲁迅、毛泽东和邓小平等人的著作,很少使用长句子。短句子生动活泼,读起来铿锵有力。学会使用短句子,这也是一种硬功夫,值得我们去体会和磨炼。3.在表达某些问题时,还要注意选择恰当的词汇 比如,今年我评阅了十多篇博士论文,其中有三篇涉及秘密侦查或技术侦查手段,作者强调“秘密侦查手段的主要特点是具有欺骗性”。我就给他们提出,这样的提 法似有不妥,应当避开“欺骗性”这种提法。这是因为,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3条明确规定:“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 据。”为了对付严重的刑事犯罪,各国都在运用秘密侦查或技术侦查手段。如果你把这些手段都说成具有“欺骗性”,那还怎能允许使用?在倡导依法治国的今天, 要使秘密侦查行为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就不宜把这种手段界定为具有“欺骗性”。可以改用“隐蔽性”、“隐秘性”或者改用其他的表述方式。所以,在撰写博士论 文时,对于书面语言要反复斟酌,选择适当的词语来表述。 八、关于博士论文的写作方法 一般来说,论文有两种写法:一为“立论式”,二为“驳论式”。博士论文通常应采用立论式,即以我为主,全面、系统地论述某一专题。但是,要想讲透一些问 题,还要注意在立中有驳,既要对某些不同的观点展开有理有据的辩驳。论文中要有一些争议的东西,而不能只是平铺直叙。从学术发展的客观规律看,真理只有在 不同观点的争鸣中才能愈辩愈明。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即“费尔巴哈论”)中强调指出: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去探索真理,只有在“同和 他才智相当的人们的友好或敌对的接触中”才能得出自己的思想。因此,在论文写作中要勇于争论,有争论才能使文章生动活泼。当然,争论必须遵守论战的规则,关键是要尊重对方的人格,不可搞成人身攻击。要准确地引用别人 的观点,绝对不可歪曲人家的原意,更不能随意扣帽子、打棍子,那样只会反过来损伤自己。一定要充分地摆事实,讲道理。所谓“有理不在言高,言高未必有 理”,重在以理服人。其实,“立”和“驳”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结合起来使用,会起到殊途同归的效果。反驳对立的观点,目的是为了将自己的观点更鲜明地树立起来。这样才能使问题越说越透,道理越说越明,文章才更有看头。九、关于博士论文的文体 博士论文,是就一个专门问题进行的议论、评论,其重点在于议论。要求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充分地讲清道理,切忌写成文学性或者艺 术性的文章。比如,曾有个硕士研究生想以《刑事诉讼美》作为学位论文题目,我就说这个题目不好,它似乎成了一篇美学论文,而不是法学论文。有的论文开头就 写“镜头一”、“镜头二”好像是写电视剧本,看起来相当怪异。这样的文体也不行。总之,对待博士论文的写作,必须要抱有严谨的态度,还要有严谨的文风。一 定要以严肃、洗练、平实的笔触来阐释法律问题。十、博士论文的字数 一篇博士论文,要严格控制论文的字数。最少要有15万字,一般不宜超过20万字。今年我评阅的几篇博士论文,有的写到40多万字,还有一篇长达60万字, 这就太长了,老师批阅的难度也大大增加。最好是将博士论文精炼到15万至20万字,如果还有许多话要说,可在学位论文通过之后,再适当增加内容,或可成为 一部专著出版。 当然,博士论文的字数也不能太少,我曾见到一篇博士论文只写了8万字,内容甚是单薄,好比只是开列了一个简单的提纲,可见作者没有用心去深入钻研,在预答辩时就被老师们给否定了。这个教训也应该记取。 十一、关于论文的写作进度 如同对待任何事情一样,一旦接受了任务,就要提前动手,赶前不赶后,免得以后突然遇到什么特殊情况,冲击了既定的计划。博士论文选好题目后,就要及时进入 “临战状态”,早思考,早动手,确保按期完成任务。要严格按照学校要求的进度,一步一步地安排好论文的写作,切忌到了火烧眉毛的时候才开始动笔。 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博士生来说,一进校就应当开始规划三年的学习,以学位论文作为三年学习的主线。早作规划更主动,要围绕自己的兴奋点,选择一个专题作为 主攻方向,在三年学习中不断扩充知识,围绕这个专题,一篇一篇地写若干文章,作为在研期间的科研成果。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还可检验这个题目有没有写成毕 业论文的意义。当然,在研期间发表的文章,不限于学位论文的选题,作为练笔,可以撰写无数的小论文,但作为主线,还是要围绕学位论文的选题来深入钻研。所 以,一入学就要有个规划,先开始考虑,用一年的时间反复掂量,第二学年开学后敲定。 据我这些年接触到的许多博士生反映,撰写学位论文是一件苦差事,写好一篇博士论文很不容易。但是正如古人所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我的体会是: 做学问,一方面要靠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还要看他的悟性高低和学习是否得法。至于评价一篇文章的好坏,则是要看它能不能达到五个“度”———要有广度、 深度、高度、厚度和力度。这是我多年治学的经验总结,也是对博士学位论文提出的目标,希望你们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随时 与老师交流,老师给予必要的指导自是责无旁贷。大家完成论文之后可以提前去知网论文查重网进行知网论文检测。
《非平面》作为后浪漫的长青漫画,它是哥伦比亚大学首部以漫画形式呈现的博士论文!作者尼克·索萨尼斯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专业,在求学期间,他认识到了漫画,作为一种媒介载体,在阐释观点以及教学等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尼克·索萨尼斯(Nick Sousanis)图片来源于网络 于是,他创作了《非平面》,这是一部关于漫画的漫画、一部探讨图像与文字关系的图像小说、一部研究视觉思维的视觉作品。哥伦比亚大学首部以漫画形式呈现的学术论文就如此产生了。△ 《非平面》的第一张概念图,2011年4月14日 《非平面》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如《平面国》一样的社会。由艾勃特在 1884 年创作的科幻讽刺小说《平面国》中,有一个国家,名叫平面国,在这个国家里,一切都是平面的,国土是平面的,山川河流是平面的,连人也是平面的。△《平面国》初版封面 《非平面》把这种“二维世界”上升到了社会层面。社会给每个人固定的角色,我们被分门别类,放置在轨道上接受指令,如机器一般按部就班地过完平面化的一生。单一的视角、狭隘而僵化的思维,使我们无法突破自己的局限,无限的潜能也被遏制。我们如同小说《平面国》中的居民,从不理解更高维度的存在。《非平面》力图打破我们作为“社会人”存在的禁锢。首先,书中涵盖了哲学、天文、数学、光学、哲学、生态学、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的研究成果,并将它们用漫画的形式展开,采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读者观赏、理解、接受知识。同时,只要投入一定地耐性阅读《非平面》这本漫画,以阅读本书的方法阅读世界,融合地看待我们所处的今天,您就会逃离“平面国”的禁锢,颠覆固化、僵化、常规的思维,开启动态、高效、多维的视角。从一维到多维,从平面国到浩瀚的宇宙,阅读本书如同体验一次头脑的奥德赛之旅,一路上布满丰富的知识和惊喜的启示,图像与文字配合无间,共同创造出史诗般波澜壮阔的场景。《非平面》甫一出版,就立刻受到了漫画圈与读者的好评。《理解漫画》的作者斯考特·麦克劳德认为:“尼克·索萨尼斯的《非平面》是一本关于太阳底下所有事物的复杂、美丽、迷幻的冥想之书,是一部别具一格且启人心智的杰作。”《纽约时报》评论到:“索萨尼斯的《非平面》是一部天才奇书,是以漫画形式书写的哲学杰作。对于索萨尼斯来说,“平面”并非克莱门特·格林伯格所激赏的现代艺术的抽象品质,而是爱德温·艾勃特的“平面国”居民的可悲处境:在可以察觉的维度之外,无法理解其他维度的存在。索萨尼斯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将视觉元素,尤其是绘画,纳入语言主导的智识。”在《非平面》出版之前,整个漫画领域对于非虚构漫画的认识少之又少。而者尼克·索萨尼斯的《非平面》犹如投入静海中的一颗小行星。甚至芝加哥大学的哲学教授斯蒂芬·阿斯玛,为这本漫画又画了一篇漫画!进而探讨有关漫画的漫画、探讨图像与文字关系。【来源:齐鲁晚报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读卡尔·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一般差别》,就像在做一道道逻辑学的试题,让人酣畅淋漓的同时,让你的大脑近乎缺氧。(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论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分为三章,第二部分又分为五章,我就不一一列出章目了。因为我个人能力有限,无法将这篇既宏大又细微的著作做详细且通俗地进行讲解。在此诚心推荐大家去试着阅读一下,体验一下哪种畅快且受阻的感觉,真心能让你欲罢不能!接着来谈谈自己阅读后的感受!首先,这篇论文是通篇以逻辑思维为依据,通过正向和逆向思考,宏观和细微相结合,来给人们展现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和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的区别;(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其次,在这篇论文中,马克思通过批判古今中外的各哲学家,对伊壁鸠鲁自然哲学主张的误解,向人们展示伊壁鸠鲁自然哲学主张的另一面。伊壁鸠鲁并非是德谟克利特自然哲学的傀儡,可以理解为,每个人的思想绝对是不可复制的,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人的思想能被继承,但永远不会被复制。因此马克思通过对那些误解伊壁鸠鲁的哲学家的批判,充分论证了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在于人的独立性和独创性。世界可知不可知?可知!但就凭一己之力就能穷尽未知吗?当然不可能!就像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谈到,伊壁鸠鲁和德谟克利特关于原子在虚空中的运动方式上时,谈到的那样“一种运动是直线式的下落;另一种运动起因于原子偏离直线;第三种运动是由于许多原子的互相排斥而引起的。承认第一种和第三种运动是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共同的;可是,原子脱离直线而偏斜却把伊壁鸠鲁同德谟克利特区别开来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当众多哲学家只看到了伊壁鸠鲁和德谟克利特的共同点,便上嘴皮碰碰下嘴皮,将伊壁鸠鲁特有的思维方式给否定的体无完肤。人们常常拿着“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来诽谤所谓的蠢才,阿谀他们想象中的天才,却不知已经在冥冥之中,恶狠狠地用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亲手浇灭。(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尤其是网络的兴起,碎片式信息传播的即时性、海量性、无脑行等等,让人还没来得及了解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时,这个思想体系就已经被pass掉了;当然这是双向的,因为很多人已经懒得再思考了,所以一群没有思维、没有思想的人,又怎能奢想另外一群同样的人不去那么做呢?如果能去稍稍指责出另外一群人的思维和思想的不足,而不去实施于行动,甚至去鼓动他人将错就错,那岂不是……em……无语吗?(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最后,我想说的是人不仅仅是物质的人,人还是有思想的人,当我们在物质的道路上成为奔波儿霸时,想想我们的精神是不是成了奔波儿萎。以上是我对马克思论文的看法,感谢大家的阅读,我是大家的朋友筱艾,每日与大家读书分享如果大家喜欢我的文章,可以专注我哦!
通向哲学的关键阶段——记南京大学哲学系对于个人学术道路的意义文|张柯南京大学哲学系至今已历经百年,我以博士生身份有幸见证了这一光荣历史中的一段岁月(2006-2009),并且至今仍深受这段求学岁月的影响,因为它构成了我的学术道路的一个关键阶段。在进入南大哲学系学习之前,我的哲学之路已走过一段较曲折的历程。1994年秋天我进入天津商学院就读经济法专业。在大一下学期我发现了哲学。当时上的一门含有哲学内容的法学课程以及私下读到的杜兰特《哲学的故事》对我构成了哲学上的最初启蒙,我逐渐看到了真正的哲学。在中学时代我最喜爱的是历史和文学,但也不能满足于此,同时也不知道那隐约召唤我的究竟是什么,直至在大学遇见哲学才明白那种不满足的根源。我看见了自己真正要追求的东西。这一看见所带来的激情使我决定在大二上学期退学重考哲学系。在家乡一所高中复读了几个月后,我重新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在退学复读期间和重新开始的本科期间,我的求学志向已经非常明确,那就是德国哲学。但在本科四年对德国哲学的大量阅读和学习中,我却愈发担心由于志向的过早限定而带来的某种难以自觉的限度,因此在硕士阶段我决定跟随朱志方教授学习分析哲学,以期拓宽视野和思路。三年的分析哲学研究使我的论证能力得到了训练并使我达成了对分析哲学的一种更深理解(这种训练和理解对我此后的学术研究有一种奇特的深远意义,对此我只是后来才逐渐觉察到),但分析哲学本身最终仍不能使我信服。因此在硕士毕业时,我告别了导师的读博安排,希望回归德国哲学,但也不想立即读博(将近九年的大学生涯已经让我感到疲惫),而是想要到一所有哲学专业的大学教书。于是我从2003年起执教于贵州大学哲学系,并在积累了非常重要的教学经验后开始准备考博。我与南京大学哲学系张荣教授取得联系,希望报考其德国古典哲学方向的博士。张荣教授得知我同时还准备报考其他几所学校,立即回信劝我只考南大,其对学生的期待与热心至今仍令人感佩。(导师张荣教授)在2006年如愿考入南京大学后,我在鼓楼校区开始了为期三年的读博生涯。自一入学,南大和哲学系的优良学风就令我感受深刻,并且至今仍让我从中受益。这种踏实、朴素、沉着、求真的学风是南大多少代教师和学生共同造就的宝贵财富,并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改变着、提升着每一位新来者。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在导师张荣教授的悉心指导以及哲学系诸多老师直接或间接的指导下,我对哲学的学习、理解以及阐述都发生了一种重要的升华。这种升华的内在机制至今仍难以完全说明,但或许可以用“智慧不可被传授,但可以被学习”这句话来略作解释:南大哲学系的学风和师资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进行本质性学习的环境,学习者通过这样的学习而迅速成长,进入其学术道路的关键阶段。让人学会学习,我以为,这正是一个哲学系所能达到的崇高境界。在导师的指导下,我的博士论文以“存在论差异”思想为研究主题,撰写于2007年夏至2009年春,2009年6月通过答辩。2011年,在王恒教授的推荐下,这部论文入选江苏人民出版社“纯粹哲学”丛书,并于翌年以《道路之思》为名出版。由于我当时正在忙于撰写一部教材,同时也面临职称评审的紧迫性,所以在出版时未对论文进行修改(这一点在今天看来并不可取),此书因而只是记录了我的博士论文的原初面貌,存在着诸多缺陷、不足、甚至幼稚和偏激之处。但另一方面,十年后回头来看,它的若干洞见仍然是可贵的甚至是超前的,直至今天仍然如地下暗河般影响着我的研究思路,例如对洛采之影响的溯源以及对“Ereignis与Austrag”的。倘若我们承认,在这个太多学术而太少思想的时代,思想性的朴素洞见要远胜于单纯学术性的精密编织,那么这部博士论文就仍然可以说是成功的;它使得我过去道路上的哲学经验和哲学思考汇聚成型,并由此为我开启了新的路向。(博士论文答辩现场)在走向南大哲学系之前的那些道路阶段,今天回头看去,它们仿佛贯彻着一种清晰的和自觉的道路规划,但这仅仅是一种返观所呈现的景象。事实是,它们中的每一个阶段虽然都有其本己的重要意义,但其中也有着种种困顿、踌躇、不自信、不确定性甚至错误。若不能把这些阶段聚集到一个完成形态中,它们的整体意义和各自位置就会仍然蔽而不彰。在此意义上,南大哲学系的三年岁月就是我学术道路上的一个关键阶段,它凭借着对我的漫长求学阶段的完成和对我未来学术生涯的开启而给出了对个人而言的至高至深的祝福:它让一个爱智者真正走上了他梦寐以求的道路,这条道路所展现的风景正是那最初吸引并召唤这个少年的东西。作者简介张柯,男,1977年4月生,河南西平人。哲学博士,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贵州省高校哲学学科学术带头人,贵州大学哲学学科学术带头人,贵州大学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外国哲学方向负责人,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舍勒协会会员,德国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1996年9月—2003年6月就读于武汉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硕士学位;2006年9月—2009年6月就读于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2003年7月起执教于贵州大学哲学系。编辑|杨铭燕
文/ 博楷我是博楷。有一段时间没聊哲学了。原因只有一个:忙。我不是晚晴,没有写文习惯,有空帮个忙,仅此而已。上一期我们聊了希腊化时期的第一个哲学流派——犬儒学派。希腊化时期的哲学,已经不再去事物背后的本质,而是帮助人们如何在一个纷扰不已的世界摆脱痛苦,获得幸福。犬儒学派的思路是,既然幸福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事物,那就索性回归自然,抛去道德和社会习俗的枷锁。今天我们来聊一聊伊壁鸠鲁是怎么解决幸福问题的。这个人很厉害呦,马克思博士论文的主角就是他。伊壁鸠鲁,生活在公元前341——前270年之间,是一个非常讲究理性、推崇节俭的人。但后世误读了他的思想,把他的节欲主义曲解为纵欲主义。因此,伊壁鸠鲁主义成为了纵欲主义的代名词。我们今天只聊伊壁鸠鲁本人的思想,不讨论纵欲主义。在伊壁鸠鲁看来,哲学的最大目的就是“寻找生活宁静之道”,也就是追求幸福。幸福其实很简单,只要身体上无痛苦,灵魂(精神)上无纷扰。那么怎么做到这两点呢?伊壁鸠鲁认为,要想身体上无痛苦,就要过一种有节制的生活,即劳逸适度,不暴饮暴食。但是我们平时在生活中感受到的最多的痛苦并不来源于身体,而来源于精神。那么怎么做到灵魂无纷扰呢?伊壁鸠鲁分析了三个导致我们心灵产生纷扰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第一个原因对自然界中的异象感到恐惧。我们现在遇到自然灾害都会产生一种恐惧之情。当时的人们面对自然界的风雨雷电、山崩海啸,总以为是神造成了这些奇异的自然现象。伊壁鸠鲁继承了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思想。他认为整个世界都是由一大堆原子构成的,神只存在于自然世界的缝隙之中,并不干涉自然世界。电闪雷鸣,山崩海啸都有其自然原因,与神的喜怒哀乐毫不相干,也就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了。第二个原因是对死亡的恐惧。死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无论是谁都要面对死亡。但对于死亡的恐惧,却可以通过转换思考方式来消除。我们之所以对死亡恐惧,主要是因为死亡是一种未知状态,即我们不知道死后的情境。伊壁鸠鲁又发挥了原子论的思想,他认为,人死后不过就是变成一堆原子。那既然人活着的时候感受不到死亡,死了之后消散成一堆原子,对死亡也没有任何感觉,为什么要害怕死亡呢?第三个原因是人际关系的不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职场斗争,还是情侣分手,都能归结为此类。伊壁鸠鲁觉得这个问题就更容易解决了。我们可以订立一个社会契约嘛,所有人都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人际关系不就和谐了吗?即便这个方案行不通,我们还可以退出社会,独善其身。讲到这里,我们可以总结一下伊壁鸠鲁的思路:通过逃避苦恼来获得快乐和幸福。后世把他的思想总结成四句话:神不足惧,死不足忧,乐于行善,安于忍恶。这四句话表现了一种逆来顺受的人生态度和无可奈何的情绪特点。当然,伊壁鸠鲁的哲学思想并不止这么简单。当年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写的就是伊壁鸠鲁,讨论了自由和必然的问题。关于自由与必然的问题,我们在此就不做赘述,以后聊斯宾诺莎的时候再讲。好,这一期就到这里,下一期我们聊斯多亚主义。本文根据赵林《西方哲学史讲演录》整理而出
编辑 | 赵小天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今天,5月5日,是马克思的生日。△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左)和年近60岁的马克思(右)(鉴于没人不知道马克思是谁,这里省略简介。)昨天,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全文超过万字。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哲学家、革命家,在马克思的故乡——德国特里尔市,政府出资发行了印有马克思肖像的零欧元纪念纸币。这张纸币的正面印有马克思的头像,而背面则是欧洲的风景名胜。这种零欧元纪念币并不能真正用于消费,它仅仅是一种纪念性的纸币。这次发行的零欧元纸币,与普通欧元的材质工艺无差,特里尔旅游局负责人诺贝特·凯斯勒表示,之所以印刷这样的纪念币,是为了配合马克思提出的无货币理论。这种零欧元纸钞虽然没法直接用来交易,但也并不是假钞,而是真的经过欧洲央行批准才能销售。目前在欧洲旅游胜地常会看到,往往都是有名的景点或人物才会登上纸钞,而马克思版欧元销售价为3欧元。第一批5000张已于4月底被预购一空,预计总共会发行2万多张。在马克斯的故乡特里尔市,还打算推出一系列观光活动,包括展出一尊高达4.4 米的马克思铜像,是中国送的礼物。今天,政知君来讲几个关于马克思的小故事,介绍一个可能和你平常认知不太一样的马克思,了解一下:博士毕业却找不到工作的马克思1841年4月中旬,23岁的马克思结束了大学生活,开始走向社会。回到特里尔,家里本应为马克思这位年轻的博士高兴,可母亲见马克思学的是法学专业却获得的是哲学博士证书,深感遗憾。她一心要求马克思尽快获得学位和高官厚禄,指望他作为保障家庭生活的主要力量,然而“对生计毫无意义的哲学”,大大限制了他得到实际官职和高额收入的可能性。马克思未婚妻燕妮的父亲自幼影响马克思并一直是马克思热爱尊敬的人。尽管未婚妻的父亲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丰富的学识,也无法完全摆脱世俗观念,对马克思的哲学博士学位的前景也深感茫然和担忧。马克思虽然拿到了博士学位却找不到工作,不仅没有得到家人的同情,反而被卷入双方家庭矛盾的旋涡之中,只能痛苦地与亲人们“决裂”。面对双方家庭这种压抑的氛围,1841年7月,马克思回到大学就读地波恩,探望在波恩大学任教的布鲁诺·鲍威尔,希望能够在波恩大学找到一份工作,当一名哲学教授。然而,他亲眼看到的是,自己的朋友都是青年黑格尔派,朋友的命运都暗淡起来,反动政府把他们一一逐出大学讲坛和编辑部。社会、家庭的困扰,使马克思对择业一片茫然。马克思只能得到鲍威尔等几位处境艰难的朋友的资助,在波恩筹办《德意志年鉴》等一些激进刊物而勉强度日。1842年3月,马克思开始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公开机关密切联系,并连续在《莱茵报》上刊载了他的10篇论文,文章的影响力也开始显出马克思在《莱茵报》的位置。浪漫诗人马克思大学时期马克思遵从父亲的愿望读了法律系,一开始就选修了9门功课,对诗歌和文学也很感兴趣,常去听文学课,还去听浪漫主义理论家冯·施勒格尔开设的哲学及其他课程。浪漫的校园生活激发着马克思的文学创作欲望,他加入了一个叫哥丁根的诗人团体,积极参加一些政治和文学创作竞赛活动。马克思通过对社会的观察和了解,已开始认识到“旧制度是无法医治的”。在创作幻想戏剧《奥兰尼姆》中,马克思形象地指出,旧制度就是一条缠在人们身上的毒蛇,绝不能对它表示温存,怀有幻想。而必须对它进行斗争,把它扼死。他通过主人翁奥兰尼姆之口愤怒地高呼:世界将在漫长的诅咒下崩溃,我们双臂拥抱住这严酷的现实,它就在拥抱着我时死去,并永远沉没于虚无之中。完全消失而不复存在——大概这就是生活!……世界看出这一切,它翻滚下去,为自己唱着葬歌,而我们这些冷酷的上帝的猿猴,还在用充满激情的、火热的胸膛,来温暖着毒蛇,让它长大成形,低下头来把我们咬上一口!浪漫的生活,产生浪漫的作品。马克思还创作了献给青梅竹马的女友燕妮的《诗歌集》、《爱情集之一》和《爱情集之二》。上面的题辞是:“献给我亲爱的和永远热爱的燕妮·冯·威斯特华伦”。燕妮,笑吧!你定会觉得惊奇:为何我的诗篇只有一个标题,全部都叫做《致燕妮》?须知世界上唯独你才是我灵感的源泉,希望之光、慰藉之神。这光辉照彻了我的心灵,透过名字就看见你本人。△燕妮和马克思马克思献给燕妮的诗集既是爱的幻想曲,也是爱的思念曲——我用迷恋幻想的这只巧手,编织一幅旋律绕空的罗纱,让我飞向那心爱的远方,用轻纱把我的燕妮披上。思念比天上宫殿还高,比永恒的天地更久长,比理想国更美妙,忧心似海,深胜海洋。他又把爱情、理想和志愿结合在一起:我幻想使心中雄伟的歌声响彻全世界,洋溢在长空,为了获得光辉的荣誉,向精神堡垒发起猛攻。……我要向那茫茫苍天问讯死亡。我能在那儿找到什么?真是荒唐!我应当达到成熟完善,像火炬自身迸发火光。马克思这样教育打女人的男人马克思那个年代,伦敦男人有打老婆的坏习惯,马克思对此很痛恨。这个疼爱妻子的模范丈夫每当听到女人的哭叫声心里就难受,他一定要冲过去将那打老婆的男人打个半死才痛快。有一次,马克思和李卜克内西(德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家、律师)遇到了一个喝醉酒的女人同丈夫吵架,丈夫想把她弄回家,妻子就抗拒并像疯子一样地大喊大叫。“这就是你不好了!做妻子的过量喝酒,有碍身体。”马克思又对她丈夫说,“就是妻子已经多喝了点酒,也不能对妻子无礼。你没有动手打她吧?”“谁,谁错?我喝自己的酒有什么错?你,你这外国人多管闲事。”女人对黑胡须人说得喷出满口酒气。“真是!你是什么地方的?我抓妻子打妻子关你屁事?”女人的丈夫气冲冲地说。李卜克内西劝不住马克思。马克思听说打妻子不应该管,心里好生气。“你扶妻子回家就行了,为什么要动手抓、动手打她呢?”他又粗声粗气地说,“我警告你,女人也是人,男女都一样,不能欺负女人。真气人!你们伦敦人吃饱了怎么就爱打老婆?”马克思说完转身欲挤出人群,可周围的人紧紧包围着两个外国人,似乎已不准他俩轻易离去。“呃,岂有此理!伦敦人打老婆为什么要受这可恶的外国人管?”人群中有人有意在挑衅。“说得对,伦敦人打老婆不允许这个外国黑鬼管!……”周围的人把攻击的目标对准了马克思,对准了两位陌生的外国人。李卜克内西见周围越挤越紧,一双双眼睛都不友好地盯住黑胡须,他心里好生紧张,又不知所措。劝那男人快扶妻子回家,那喝醉的女人却死皮赖脸地拖着马克思的风衣;这时拖马克思挤出人群也是根本不可能的,即使人不多,他也不会随便将一个喝醉酒的女人甩开不管的。她跌跌撞撞的,他只好去挽扶着她。男人们嫉妒的目光眼看就要喷出火光了,马克思和李卜克内西都有挨伦敦人拳头的危险,一场善意的干预被人反唇相讥,恶意对待,眼看他们将要付出毫无意义的代价。怎么办?这时,两个强壮的警察挤进了人群,问明事因,总算拉开了那醉酒的女人。马克思和李卜克内西才挤出重围。来源 | 新华社 央视新闻 科技新报 《马克思》(罗范懿 著 国际文化出版社)校对 | 李喆
本文为募格学术原创。转载请在【后台】留言作者:桃花树下桃花妹(长江以南某所高校里的C刊突击小能手,看文献时一目十行。)博一博二都在浪,文科生和理科生最大区别就是,我们根本见不到导师,导师可能也不想见到我们。文科操作模式基本是:看一堆书,再看一堆文献,孕育主题,就可以开搞了。都是单兵作战法,所以大多数文科导师都喜欢放羊式教育,毕竟都到博士了,不至于天天喊你按时写作业(看文献)吧。与其他博士稍微有点点不同,我读博士前就买了房子(硕士毕业上了几年班存的首付,请羡慕)。但房贷压力大,学校每个月给我2000补助,完全无法填满我的房贷,还有我自己的各种开销。我得搞点钱。搞钱的路子比较野。替淘宝店写广告文,给某公司年会编小品,代销各种护肤品,霸道总裁文和脆皮鸭文混写,有时候还去当当平面模特(本人肤白貌美腿长1米8)曾经替某情感公号写过一年的稿子(当枪手),假扮自己是一个40岁生了2个孩子的中年大妈,替一堆女性开情感药方。其实我懂个屁,我自己未婚未孕,但写多了也就懂了,已婚已育妇女婚姻嘛,不就是骂老公骂婆婆愁孩子不吃饭不写作业,完全的零和博弈,没有中间地带。比如,我绝对不能写“老公上班辛苦了,所以下班回家不做饭不带娃的行为可以理解。”而是要痛批:凭什么他们不带娃??他们白天上班哪里辛苦?!他们就是一群巨婴!随着,我公号写作水平(骂男人技巧)越来越娴熟,终于博二结束时,我被迫单身了。其实也可以不分手,主要是写了太多狗血故事,也晓得这种状态(俩人已经长达半年没kiss)无非就是拖延时间,只待到感情耗尽……拖拖拉拉大半年,最后难受到不行才分得手。我的分手经验充分证明了理论和实践不一定必须有联系。(情感大V的枪手也有难过的坎)悲哀沮丧,但很快我就发现,老子都博二了,老子居然一篇c都没发,老子要延毕了。分手没怎么哭,写论文时痛哭了好几场。最严重的一次是因为被导师骂。我死皮赖脸求导师给我“安排”一篇论文,导师说你写XXXX这个主题吧。由于长年写网文,一天万字的手速完全不是问题。导师喊我2个月后给他,我2个礼拜就写完了。导师很惊讶,结果很糟糕。他说,你这写的是啥啊(垃圾)??!当晚我就哭了,在阳台上哭的稀里哗啦,分别给三个师姐打了电话,她们分别给予我各种加油打气(其实没有啥实质性用途)这个师兄点拨了我,当然我不可能去写“女人为什么爱看脆皮鸭”,但我选了一个非常前沿的研究方向。难度系数不低,我自己比喻是,我这修了两年墙的工人,现在要去当建筑师画设计图了。我需要看理论书。集美们,我真的非常告诉你们,一定要去看社会学的理论书,不管你是历史系政治性中文系哲学系,社会学的理论书一定可以帮到你。每个人都存在在社会关系里,逃不脱的。ok,然后我就开始写论文,投c刊,过程多么痛苦,我就不提了(还是提提吧,要不凑不够2000字,达不到募格投稿要求)。ps:募格期待大家的投稿,闲着没事快写篇稿子投投,后台回复投稿可查看详情。从去年暑假到现在,我似乎每天早上4点起来,晚上10点准时睡觉,活得跟尼姑庵里的尼姑一样,放弃一切社交。相当枯燥,喝咖啡已经无法提神,我又不想抽烟,便喝起了小酒。一开始偏爱甜酒,比如梅酒和锐澳鸡尾酒,喝了一个多月,发现这些酒就是骗女孩的,甜滋滋的,喝多了有些反胃。后来,发现家里剩下不少ex留下的红酒,喝几口很给力,有时候也会搞点冰块加威士忌。我发现微醺时,思维特别流畅,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但,我也担心我再不写完论文,我会不会变成女酒鬼???大年初一,我还在写,就是不想思路断了,否则接起来又需要时间。感谢今年出不了门(某种意义上),我在我爹妈家写了一个月,论文终于完工了。第一篇c也发了,但第二篇在审稿过程中,如果今年上半年不发,下半年也该轮到我,大不了延毕半年,这比我想象的理想多了(我还可以继续写公号文赚钱)。老实说,写完博士论文,我才觉得自己像一个博士。我人生读书最多的时候除了高考,就是写博士论文。之前只晓得猪肉好吃,现在不但知道猪身上哪个部位的肉最好吃,还知道猪是怎么长大。太累了……老子差点没狗带。我觉得,还是博一开始准备论文比较好,但那时我正在搞钱及搞对象。后悔吗?一半一半。如果没有足够的钱和余粮,意味着我此时将在饥寒交迫中写论文,心理压力实在是太大。买酒都没钱。至于搞对象?当事人非常后悔,不应该拖延,就该在质疑对方不够爱自己时,马上撤退,千万别犹豫,不要抱有幻想,否则拖下去伤心的只能是自己。但人总是不见棺材不落泪……此处应该想起二胡的音乐或类似的乐器。最后还是要感谢我导师,虽然和大部分文科姐妹们一样,我挺怕他,能不和他见面坚决绕路走。但是仔细回想,他真的特别关爱我们,逢年过节他生怕我们孤单,总带着我们吃好的。还有我的师兄A师姐B,我上次清理微信发现我和A聊天记录300m,和b的聊天记录256m,我怎么跟你们俩讲了这么多话。如果没有你们,我是不是可以提前一个月写完论文???现在的心情就海明威讲的那样:“写完了,就完了,就跑了,就不见了。”或者,鬼知道我经历了什么,才写完这二十万字博士论文的。祝点“在看”的小可爱们,顺利发文,多C多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