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新中国本土的第一批文科博士是如何诞生的?奇语

新中国本土的第一批文科博士是如何诞生的?

新中国本土的第一批文科博士是如何诞生的?什么样的机缘巧合让这一批人站在了时代的前沿?在恢复高考时,那时的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第一批博士生具有怎么样的特点?坐“冷板凳”的学术生产又应该如何影响社会?《开山大师兄》是新中国第一批文科博士的口述史,它把他们的学术生涯、求学研究都记录、还原出来。1月12日,江苏人民出版社的《开山大师兄》在南京首发。主持人王世岳、此书的编著者许金晶和孙海彦,与新中国第一位文学博士莫砺锋教授聊了聊新中国第一批博士的求学之路、当下学术生产体系的问题和专业学术研究与知识普及之间的张力。“过了几年我真的成了第一个文学博士,这完全是一个巧合”“我们现在70岁上下这批人成了所谓的‘开山大师兄’,这可能跟现代中国所走过的坎坷路程有关。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一直都很坎坷。学位制是从西方发源的,民国政府在大概1933年、1934年前后,就已经制定了《学位法》,准备开展学位教育。假如后来没有日本侵华,说不定我们的硕士、博士教育在那个时候就开始了。” 莫砺锋认为,他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第一位文学博士,是因为中国坎坷的近代历史。在50年代院系调整之后,新中国的教育体制“一边倒”学习苏联。所以在50年代,莫砺锋的老师周勋初那一辈人读的研究生叫副博士学位。后来因为中苏交恶,周先生也没有拿到这个学位。学位教育就一直延迟下来了。《开山大师兄》,作者: 许金晶、孙海彦,版本: 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年1月。所以,在莫砺锋开始读博士的时候,他和导师都不清楚博士论文要写到什么样的水平。他的导师就查了一些其他地区的博士论文。“台湾大学第一个文学博士是在1960年,罗锦堂获得的。他的博士学位的论文题目叫《元杂剧本事考》。他应该是现代中国第一个文学博士。大陆本来在那个时候也应该有文学博士的,可惜当时的形势很不正常,这些东西都没人提。到了文革,大学干脆都不招生了,停办了,一切都谈不上了。”“所以拖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们才开始生产中国大陆的第一批博士,这完全是一个时代的误会。这个历史任务就落在我们这代人的头上。本来应该是比我们年长10多岁的人成为第一批博士的。” 莫砺锋说。在莫砺锋那一届研究生的开学典礼上,他的校长匡亚明致辞说,国家正在研究制定学位制度,并希望你们成为第一批硕士和博士。莫砺锋回忆道:“当时我们在下面听了懵懵的,也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当然,过了几年,我真的成了第一个文学博士,被匡校长说中了,这完全是一种巧合。”这件事本身还是有意义的,莫砺锋认为它标志着中国教育制度走上正轨。在莫砺锋年轻的时候,没有文化的“大老粗”才是光荣的,“那时候的博士,都是洋博士,从海外归来的。这是一个罪名,谁敢说自己是博士啊?”“我们这一代人中间出不了大师,因为我们的教育过程是不完整的”莫砺锋出生于1949年,作为新中国的同龄人,新中国的风风雨雨他都碰到过。他上小学时曾去抓麻雀“除四害”,也被动员去炼过钢铁。在1966年,他毕业于苏州中学(那时候叫苏州高级中学),他的人生理想是考清华大学,当一个工程师。但是文革开始了,高考被废除了。莫砺锋曾下乡当过十年知青。他下乡时还带着教科书想自学。但是他发现,在农村自学数学和物理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人指点,也没有参考资料。所以在他下乡的第三年,他把所有的理科图书都卖掉了,只剩下一些文科的书。“我之所以现在在大学里面成为一名老师,主要是因为我一直没轮上招工……我高中有几个同班同学,他们比较早招工。等到1977年恢复高考时,他们早就结婚,有两三个孩子了,就不想考了。” 莫砺锋觉得,若是招工成家早一点的话,他的命运也许跟他的同学相似。在当时,莫砺锋因家庭出身不好,父亲戴着历史反革命的帽子,他也没有前途,连赤脚医生也当不上,也使得生产队里的“小芳”都看不上他。等到1977年恢复高考时,他想离开农村,就去高考了,糊里糊涂考到外语系。“假如再晚个五年恢复高考,我肯定不考了。”因此,他特别感谢武大化学系的查全性院士,“因为这个老先生就是当年邓小平召开的教育工作座谈会上,首先提议恢复高考的人。本来还要晚一点的,他提议马上恢复高考,邓小平听了当场拍板,当年就恢复高考了。”莫砺锋教授在1979年,莫砺锋在安徽大学外语系英文专业读到大二上学期,他为了想把每个月18块的助学金变成35块,就提前考研了。他当时准备考南京大学外语系的英美语言文学,但是一查资料,南京大学的英美语言文学的考试科目有第二外语,他没法考。“我想,我们班的同学都知道我要去考研了,要是名都没报上就打退堂鼓,就太丢人了。所以我就翻阅南大的招生目录,看看其他的专业能不能考。一翻翻到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程千帆先生招唐宋文学方面的研究生。我想,我当知青的时候,唐宋文学的作品倒是读了不少,是不是可以报这个。后来一考就考上,从此就钻进故纸堆了。”因为教育过程不连续,基础不好,莫砺锋认为,他们这些“开山大师兄”的学术水平远逊于他们的导师那一辈,“基本上可以断定,我们这一代人中间出不了大师,因为我们的教育过程是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而且很多人是改变方向的,学的是非你所长的东西。我们只是作为教育制度恢复过程中的代表人物,恰逢其时而已。”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工业化生产”出来的研究者是不行的在《开山大师兄》的推荐序里,陈洪捷教授对书里面的十位第一批文科博士的特点做了总结:第一是基础不好,他们几乎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基础教育;第二是年龄偏大,有的博士在进入到博士学习后已经四五十岁了,明显已经过了学习的黄金时间;第三是外语水平不高,这十位博士里,除了莫砺锋是学英文出身,其他人外语水平可能都比较弱,也很难接触到第一手的外国资料;第四是当时的培养制度非常不完善,每个人几乎都不知道怎么就成为了一个博士,博士生导师似乎也没有明确的培养方法;第五是他们的选题都非常的宽泛,比如说教育人类学这个题目,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莫砺锋认为这些概括大部分是对的。他考研究生的时候,他对他的导师程千帆一无所知。他到南京大学之后,程千帆就跟他说,基础实在太差,中文系的课一天也没上过。所以,他读研究生的经历是很苦的。在莫砺锋读博的时候,还没有副导师制度,程先生就请了三个教授当他的助手,四个导师管他一个博士生。此外,年龄偏大这一条莫砺锋也赞同,在1977年高考的时候他已经29周岁了,但他在 1984年10月份已经拿到了博士学位。莫砺锋的导师程千帆教授因为当时南京大学文学院只有莫砺锋一位博士生,所以他们就没有上课,传授知识就是到老师家里聊天。莫砺锋认为这是非常好的,很像西方大学里的研讨班。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疑难,就拿出来跟导师讨论。现在的博士生教育都规范化体系化了,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来说,学术研究是需要有个性的。而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工业化生产”出来的研究者并不是最理想的。“我们需要有学术个性……可能最好的师生传授方式是一对一,有点像以前的老艺人培养学徒那样……开一系列的学位课程、读一系列的教科书,结果反而不理想。” 莫砺锋觉得,如果说他对他的博士生有所帮助的话,主要方式就是每两周一次的聊天,而不是开课。“学术工作也可以走向社会,也许这样更有意义”莫砺锋认为,有些比较成功的学者不太愿意花太多时间做普及工作,因为专业的学术研究需要集中时间和精力。而他与《百家讲坛》的缘分,开始于一个偶然的机遇。当时南京大学百年校庆,校庆办想稍微宣传一下,就主动请央视百家讲坛栏目来南京大学录节目,莫砺锋被选上了。当时莫砺锋讲的内容还是比较学术的,题目是“杜甫的文化意义”,听的人主要是文学院的研究生和青年教师。过了几年,《百家讲坛》又跟他联络,要他去讲唐诗,他一开始是拒绝的。因为他觉得电视节目上讲故事效果才好,讲唐诗肯定不好。不过编导说先不管收视率如何,就想请他讲唐诗,他就只好勉强接受了。节目走红之后,莫砺锋根据现场录音对所讲的内容进行整理,出了一本书,叫《莫砺锋说唐诗》。莫砺锋感慨道,“以前我们千辛万苦写的学术著作,印个5000册就不得了了,我的博士论文只印了2000册,因为没人看……但是那本书出来以后,一印就印了10万册。还收到很多朋友的来信,天南海北的。当然也有人来跟我商榷,特别是我普通话不好,听众说你发音不对。当然也有很多人肯定我讲的内容,说听了很有意思。我就觉得学术工作也可以走向社会,也许这样更有意义。”从那时起,莫砺锋在普及工作上花的时间越来越多,经常去各地图书馆和其他高校做讲座。“我觉得人文社科的研究,本身是必须要钻故纸堆,坐象牙塔的。这是一个很冷静、很理性的工作,只能由少数人在学术圈子里进行研究。但是如果一句,你们的学术研究的终极目的是什么?终极价值在哪里?比如我们写了一千篇论文来论证唐诗怎么好、宋词怎么好,假如丝毫没有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那么这些研究的价值在哪里?”莫砺锋认为他年龄大了,现在南京大学也不对他进行工作量的考核了,他可以放心地做一些普及性的工作。“人文社科类的研究,最终还需要把你的研究成果普及化,推向全社会,让大家都了解你们的研究对象到底有什么价值。”作者:徐悦东编辑:风小杨校对:翟永军

虽然

中国第一批科幻文学方向博士研究生毕业

5月30日,中国第一批科幻文学方向博士研究生毕业答辩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下文简称北师大)举行。答辩委员会由戴锦华任主席,答辩委员包括王逢振、陈晖、张国龙和张莉。2015年级博士姜振宇与2016级博士肖汉通过论文答辩。5月30日,中国第一批科幻文学方向博士研究生毕业答辩会在北师大举行。本文图片 超侠 摄自2003年起,“科幻文学”作为“全国独家”的专业方向在北师大文学院开设。文学院下设11个研究所,其中“儿童文学与科幻文学”属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科幻文学”是挂靠在“儿童文学”专业下的三级学科。2015年秋季,北师大的科幻文学研究方向招收首个博士生。因为类型文学以独立研究方向在中文系教学中出现实属难得,当年“招科幻博士”的消息一出更引发了不少关注。毕业于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的姜振宇拿下了2015年科幻文学博士仅有的一个名额,博士生导师正是在国内首创科幻文学课程的科幻作家吴岩。答辩委员会由戴锦华任主席,答辩委员包括王逢振、陈晖、张国龙和张莉。“我对科幻一直很有兴趣,正好又在北京上学,读研时一直去蹭吴老师的课。后来听说吴老师可以招博士了,就考了。”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姜振宇正要坐飞机去杭州参加一个科幻写作沙龙。他说:“入学之初我只是想做文学理论的东西,因为这一块在国内很缺乏。来了以后发现科幻研究方向其实哪哪都缺。”他的毕业论文是研究科幻现实主义。“科幻现实主义在中国历史上不断出现,在八九十年代就有这样的提法,但这种提法在国外很少见,虽然国外会讨论科幻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姜振宇说,他其实是希望找到“究竟有没有所谓中国科幻的传统”的答案。通过文本分析,他发现中国科幻作家通过不断发展、更新对科幻小说与现实之间关系的理解,确实含有一些独特的文学和思想传统。在这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当中,中国科幻见证、影响甚至推动了“科学”、“幻想”、“现实”和“现代化”等观念的演变。肖汉则是科幻文学方向2016级博士,他8岁在《儿童文学》上看到《地火行星》,9岁在《科幻世界》上看到《地球大炮》,从此“深陷”于科幻文学。2015年级博士姜振宇(后中)与2016级博士肖汉(后左)通过论文答辩。“上大学后,我选择了文学专业。大约是在大二下学期,我知道吴岩老师在北师大开展科幻文学研究课程,就想跟随吴老师进行科幻文学方面的研究。我先在现当代文学专业读硕士,做晚清科幻小说研究,直到2016年考上吴老师的科幻文学研究博士生,然后从事科幻文学研究至今。”肖汉告诉澎湃新闻记者,相较硕士研究,博士研究工作的强度更大,需要关注的研究点更深更专业,需要做的准备工作更多。为了写博士论文,他至少有两年时间基本都在国图与上图寻找、整理文献资料。他的博士论文以新中国成立之初十七年(1949-1966)的科幻小说为研究对象,力求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论述,考察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科幻是如何在纷繁多样的内外条件下寻求自身独特的发展路径,并彰显出想象未来之方式的中国特色。肖汉说,对“十七年”时期中国科幻小说进行梳理与讨论,有助于拂去尘封,还原新中国成立初期科幻的真实面貌,并在破除诸多陈旧结论与固有观念后,看到这种运用文学手法表达科技愿景的想象方式背后所传递出的当时中国人民对发展与自强的双重期待。“此外,对‘十七年’时期中国科幻小说进行探讨还有助于让这一时期的科幻创作实绩重归中国当代文学史,并进一步明确其在中国科幻发展史与世界科幻发展史中的地位与意义。”他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我们不是创意写作专业的学生,所以毕业要求不会有小说创作这一项。实际上,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的科幻理论建构还是较为零散与分散的,我们常使用的很多概念与方法论依旧是西方的,因此如果能够推进中国本土科幻理论建设,将会对当代中国科幻创作提供更多相生相长的可能,并且更能凸显出中国科幻的中国性。”肖汉和姜振宇一样,毕业后的去向都更偏向研究工作,希望能留在学校或者科研机构继续从事相关研究。“当然这是针对博士毕业生来说,硕士与本科生或许有更多同学会选择与科幻产业和科幻自媒体相关的工作。”不过,北师大科幻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只收了三届。到目前为止一共招了四位博士生,明年应全部毕业。吴岩目前已在南方科技大学就职。“(南科大)学校里有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主要工作是做想象心理学、科技前沿研判和科幻作品研发。”在吴岩看来,科幻教育还是要做,无论是在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领域。他告诉澎湃新闻记者:“现在也有很多学校,比如清华大学、西安交大、重庆大学、苏州大学等有学者开设科幻方向的课程。面对国内当前科幻产业发展的状况,我们需要培养大量的人才!”

解放者

暂停申请!哈佛、耶鲁、哥大……21fall顶尖院校这些项目停止招生

今年对于留学生来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很多欧美高校都面临极大的严重资金缺口,有一些百年高校甚至已经倒闭关门。因为很多学校都选择,暂时停止招收某些项目!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盘点一下截至目前都有哪些学校停止了哪些项目!快来看看吧!01 哈佛大学10月30日,哈佛大学校报《The harvard Crimson》的最新报道表示:哈佛大学文理研究生院将会减少或暂停某些专业的招生录取,按照计划哈佛大学教育学院计划在2021年秋季暂停招收博士生一年。该学院将会在2021年12月继续招收2022年秋季入学的博士生。PS:硕士项目不受影响。02 宾夕法尼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文理学院停止2021-2022 带奖博士 (Ph.D. )招生。并暂停招收其艺术与科学学院中需要经济资助的入学申请。03 普林斯顿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研究生院在官网宣布,社会学研究生课程将在2021年的招生周期内不接受申请。04 耶鲁大学艺术史系不接受2021年博士学位的研究生课程申请。05 哥伦比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和科学研究生院决定,所有的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专业暂停2021学年博士项目招生。包括:人类学、历史、政治学、社会学、英语和比较文学、法语、意大利语、音乐、哲学、古典研究、戏剧、数学、统计等。06 布朗大学非洲研究、美国研究、人类学、历史、政治科学、社会学等博士项目暂停招生。另外人文和社会科学博士学位暂时中止研究生入学,下一学年不接受考古学和古代世界博士学位申请。07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暂停了人类学、社会学和艺术史博士课程的招生。08 纽约大学人类学、比较文学、英语、法语、历史、中东和伊斯兰研究、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的语言和文学博士项目暂停招生。09 莱斯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项目,包括艺术史、英语、历史、哲学、宗教暂停招生。10 芝加哥大学芝加哥大学今年宣布,艺术史、电影和媒体研究、比较文学、语言学、音乐、近东方语言和文明、哲学、浪漫主义语言和文学博士项目暂停招生。另外,学校经费有限,因此只能“录取研究非裔文学相关课题的博士”,其他研究方向的学生被录取的可能性不大。11 匹兹堡大学人类学、传播学、古典学、欧洲批判文化研究、英语、电影和媒体研究、法语、西班牙裔语言和文学、历史、艺术和建筑史、语言学、音乐、政治学、斯拉夫语言和文学、社会学、戏剧艺术博士项目暂停招生。12 耶鲁大学美国研究、艺术史、斯拉夫语言和文学博士项目暂停招生。13 布朗大学暂停申请2021年入学的历史和古代历史博士学位课程。此外,康奈尔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历史专业,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和麻省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的社会学专业也暂停了博士项目招生。整体名单如下↓↓↓结语我们从上述美国大学暂停招收的情况中也不难看出,被暂停招生的专业都属于人文类学科,学校以私立大学为主,学位也大多是博士学位。因为在美国,博士主要是以全奖形式去深造,而美国大学给到文科的资金一直以来都是比工科少,所以当财政因疫情受到各种限制的时候,文科能够给到博士生的保障就会直接受到影响。所以这些专业被暂停招生的原因非常现实就是学校没钱了!因此小伙们在申请学校的时候,尤其是要申请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同学,一定要了解清楚学校是否招收你所学的专业最后希望疫情早点得到控制,所有人都能够早日恢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END-资料来源:知乎@请叫我二大王芝士圈留学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野蛮人

国产博士太多了?不,太少了

早前,演员翟天临(左一)的博士学位造假,引发全网质疑。图/《军师联盟》博士是谁?博士就是那个拿着入场券,在人类知识的最远边界独自钻牛角尖的人。今天,关于博士的真正问题不在博士的多少,而在博士的真假。人们内心一直存在着这样一条博士鄙视链:本科985的常青藤洋博士>洋博士>本科985的土博士>土博士>女博士>博士后>专业博士>在职博士>翟博士>名誉博士>访问学者>野鸡博士。这其实是一场关于博士成色和美誉度的不完全排名。任何对博士的神化和异化,终归是一场徒劳。读博,或者不读博,成为博士,或者不成为博士,不过是人生的其中一种选择。“中国已成博士工厂?假的!”这是《中国教育报》3月6日一篇报道的标题,这一说法来自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张炜。在3月5日全国政协教育界别小组讨论会上,张炜表示:“每隔一段时间,社会上就会出现‘中国博士研究生规模全球第一’‘授予博士学位的高校数量世界第一’的说法。这可不是夸我们,而是借此说我们‘虚胖’,只图脸面,只要数量不要质量。但是这个说法,却彻彻底底是个谣言!我们作为教育界的委员,有必要加以澄清。事实上,我国的博士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说博士研究生教育是短板也不足为过。”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博士研究生教育还不完善,博士生的数量和质量都不算高。图为普林斯顿大学理论物理学博士费曼,曾在加州理工学院任教。在我国,能读到博士的人一向凤毛麟角博士乃至知识分子群体成为公共热议话题,最早可以追溯到电视剧《围城》1990年热播的时候。这部改编自钱锺书同名小说的电视剧,展示民国知识分子群像,同时贡献了“克莱登大学”(克莱登大学由此成为“野鸡大学”的代名词)以及“兄弟我在英国的时候”(出自剧中的教育部视学先生)等说法。“克莱登大学博士”方鸿渐。图/《围城》《围城》主要凭借演员的颜值和表演来吸引观众——陈道明(饰演方鸿渐)的儒雅,英达(饰演赵辛楣)的美国派头,葛优(饰演李梅亭)的笑点,以及两大女主李媛媛(饰演苏文纨)、史兰芽(饰演唐晓芙)一套又一套的时髦衣着;至于钱锺书在原著中揭示的高级知识分子圈的种种套路,在剧中则被弱化了。1939年,钱学森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图/维基很多人要在之后读到《围城》原著并在对学术圈有了一定了解之后,才领悟到小说的妙处。比如,苏文纨在法国里昂大学获得文学博士称号,主攻方向是中国现代诗研究。“学国文的人出洋‘深造’,听来有些滑稽。事实上,唯有学中国文学的人非到外国留学不可。因为一切其他科目像数学、物理、哲学、心理、经济、法律等都是从外国灌输进来的,早已洋气扑鼻;只有国文是国货土产,还需要外国招牌,方可维持地位。”1942年3月至5月,胡适博士在美国、加拿大等地巡游演讲。再比如,方鸿渐和韩学愈同样手握“克莱登大学博士”文凭(方鸿渐是花了40美元买的,韩学愈花了多少钱就不清楚了),方鸿渐深以为耻,不敢写在履历上,只能当个副教授;韩学愈则不仅有“博士”头衔,还有“著作散见美国《史学杂志》《星期六文学评论》等大刊物”(相当于今天的C刊)这一过硬条件加持,当上了历史系主任。然而,真相是:韩学愈的文字确实曾在这两本刊物上发表,但跟学术无关。他发表在《星期六文学评论》上的是一段广告:“中国青年,受高等教育,愿意帮助研究中国问题的人,取费低廉。”发表在《史学杂志》的则是一条资讯:“韩学愈君征求二十年前本刊,愿出让者请通信某处接洽。”也难怪那时的人对以博士为代表的高知群体不甚了解。毕竟,在我国,能读到博士的人一向属于凤毛麟角:上世纪初到30年代,要读博只有留学一途,也唯有家境宽裕者负担得起(方鸿渐到欧洲留学的学费就是丈人提供的)。1935年,季羡林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后来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民国政府于1935年4月公布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学位法典——《学位授予法》,采欧美通行的三级学位制——学士、硕士、博士。但随着抗战爆发,这一计划不得不延迟。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门一度采用苏联的学位制——新中国第一位文学博士、南京大学教授莫砺锋回忆道,他的老师周勋初先生那一辈,当时读的是“副博士学位”这种源于苏联的学位称谓。直到1980年2月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1年1月1日起正式实行学位制度,并在1983年授予第一批博士学位,我国才有了国产博士。曾经的苏联学位制,对中国影响颇深。图/圣彼得堡大学“这个世界正在生产越来越多的博士,是时候停下来了吗?”1983年5月23日,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以新中国首位博士马中骐(他的博士学位证书编号为10001)为代表的18名博士拿到了学位证书。据说,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大会后,时任复旦大学校长的苏步青说了一句让人意想不到的话:“这么多博士怎么办?”许多人不明其意,全国才刚刚培养出18名博士,怎么就多了?一位当时在场的《人民日报》记者回忆:“他已经预感到将来我国授予的博士会非常多。”苏步青的预感是准确的。1982年,我国共招收博士生302人;而2017年,这个数字达到83878人。还有一组对比数据也可以证明我国博士招生的“大跃进”:获得博士学位者突破1万人的规模,美国用了100年时间(1861—1961),中国仅仅用了17年时间(1981—1999)。中国教育在线网站发布的《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2019)写道:“从1994年开始,博士学位授予规模呈现急剧扩大的趋势,到2015年授予博士学位总量超过66万人。从1994年至2007年间,博士学位授予数量以年均25%左右的幅度快速增长,其后博士学位授予数量增长速度放缓,2008年至2015年间年均增幅约4%。”中国博士,似乎越来越多。图/全景现在通行的“2008年我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博士大国’”的说法,来自国务院学位办。2008年4月,在首届全国地方大学发展论坛上,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杨玉良表示:“2006年美国培养出了5.1万名博士,中国大陆是4.9万名。到2007年,我们的博士人数超过5万人,2008年这一数字继续上升,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至于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张炜不认同这一说法,可能是所采信的数据来源不一致造成的。对照美国科学基金会下属的国家科学与工程统计中心和社会、行为与经济科学学部联合公布的《美国高校历年授予博士学位数量(1957—2014)》及我国教育部发布的历年博士研究生毕业生(即获得博士学位者)数量,在2008年这个争议节点上,美国培养了约4.8万名博士,中国则培养了约4.4万名博士,基本持平;而到了2014年,美国的数字是约5.2万,中国的数字是约5.4万,仅从数量上看,中国确实胜出了。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一名教授和他的博士生合影。图/Alex Zozulya博士数量持续增长,是一个国际性趋势。《自然》(Nature)2011年5月发布的名为“博士工厂”(The Ph.D. Factory)的调查报告指出:“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一份研究显示,1998年至2008年科学类博士年增长率达到近40%,每年约增加3.4万人。没有迹象显示增长会放缓。大多数国家建立了高等教育系统,并认为博士毕业生人数增加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为此,报告质疑道:“这个世界正在生产越来越多的博士,是时候停下来了吗?”当博士成为“博士工厂”制造的批量化产品,其成色就难以保证了。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2007年发表《彻底整顿高等教育十意见书》,历数高校“大跃进”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教学质量严重下降,研究生泡沫化,学风浮夸和学术造假,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素质严重下滑……针对研究生教育的问题,刘道玉的对策是:“凡是没有参加统一的严格入学考试、没有全程上课和通过全部必修课程考试、没有做出具有创造性的论文、没有经过正规的论文答辩者,应一律取消已授予的博士或硕士学位。对严重造假者,应追究刑事责任。”左:伯明翰大学的一次博士学位授予仪式。右:剑桥大学哲学博士礼服。隆重而讲究的博士学位授予仪式,是研究生教育的严肃性的体现之一。让大学里的博士教育既“去魅”,也不要“污名化”1987年6月,作为北大培养的首批文学博士,陈平原拿到了博士学位。他曾在文章中记述当时的经过:“我独自一人,骑脚踏车,来到未名湖边的研究生院,取走那张属于我的博士文凭。回宿舍时,顺道买了个西瓜,放在水房里冰着,准备晚上受用。给父亲挂了个电话,说‘东西拿到了’;电话那头很激动,叮嘱下次回家时一定带给他看看。那时年轻,看不起‘博士’‘硕士’等头衔,以为关键是有无真才实学。第二天,为完成下一个研究课题,江南读书去也。”北京大学的未名湖与博雅塔。图/维基那个时代,北大乃至其他高校都没有隆重的博士毕业典礼,更没有穿博士袍、戴博士帽、导师拨流苏等仪式。很多学者像陈平原那样,以平常心对待博士学位——“不过是取得一张从事专业研究的入场券”。陈平原认为,自己不是特别看重博士头衔,与专业方向有关。“回首百年中国学术,研究文史的第一流学者,大都没有博士学位——即便曾出国留学的(如陈寅恪、钱锺书等)也不例外。这一点,与经济、法律、物理、生化等专家大不相同。哲学家、史学家完全可能自学成才,法学家、数学家则很难回避严格的学院训练。”陈寅恪任教清华时,有“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之称。图/维基上世纪80年代初,也就是博士学位制度刚刚建立、规章制度不甚健全的时候,博导们甚至不知道怎样教学生——正如莫砺锋所说,“那时没有课程体系,也没有学分制,学校连规章制度还没制定,导师指点你读什么书,你就去读”。那时候培养博士生的方式,类似于传统手艺人带徒弟,一对一,一个博导带一两名学生,言传身教。甚至有四个老师带一个学生的情况:带莫砺锋的,除了导师程千帆,还有导师的三名助手——郭维森、周勋初、吴新雷,四个老师管一个,把他管得“死去活来”。而如今身为博导的莫砺锋,他要带的博士生有60多名。那个时代的文科博导上课,就是跟学生聊天——莫砺锋、陈平原都十分怀念当时那种氛围。陈平原在回忆导师王瑶时这样写道:(王瑶)先生习惯于夜里工作,我一般是下午三四点钟前往请教。很少预先规定题目,先生随手抓过一个话题,就能海阔天空侃侃而谈,得意处自己也哈哈大笑起来。像放风筝一样,话题漫天游荡,可线始终掌握在手中,随时可以收回来,似乎是离题万里的闲话,可谈锋一转又成了题中应有之义。听先生聊天无所谓学问非学问的区别,有心人随时随地皆是学问,又何必板起脸孔正襟危坐?暮色苍茫中,庭院里静悄悄的,先生讲讲停停,烟斗上的红光一闪一闪,升腾的烟雾越来越浓——几年过去了,我也就算被‘熏陶’出来了。复旦大学2018届博士毕业典礼现场。2013年,陈平原撰文提出“革新博士教育六建议”,其中一条建议是:改国家学位为大学学位——“像欧美国家一样,各大学对自己颁发的学位负责。经由一番激烈的竞争与淘洗,内行人很快就会明白,哪些大学的博士学位值得珍惜,哪些大学的博士学位白给你也不能要。”他对于博士教育的基本观点是:让大学里的博士教育既“去魅”,也不要“污名化”,这只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阶段,一个希望进入学界的人非做好不可的“规定动作”。作者 |谭山山欢迎分享文章到朋友圈新周刊原创出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恐惧症

黑龙江大学2020年博士招生截止5月26日

考博公众号/学之恒考博天地根据我校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实际,现开通2020年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和“硕博连读”第二轮网上报名,请各位考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网上报名及报名材料邮寄等相关工作。一、报考条件1. “申请考核制”考生报考条件参见《黑龙江大学202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请考核制”工作方案》2. “硕博连读”考生报考条件参见《黑龙江大学2020年硕博连读选拔工作方案》(网址二、报名安排1.网报时间:2020年5月19日至5月26日。2.网报地址:考生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并根据要求进行网上报名。3.已经完成网上报名的“申请考核制”和“硕博连读”考生本次无需重复报名。三、报名材料提交1.所有“申请考核制”和“硕博连读”考生(包括第一轮报名和第二轮报名)需按照《黑龙江大学202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请考核制”工作方案》《黑龙江大学2020年硕博连读选拔工作方案》中关于报名材料相关要求完成材料准备,其中本科和硕士阶段的学位、学历证书不需要邮寄原件,仅邮寄复印件。所有报名材料应于6月1日前寄达(不接受现场报送),请尽量合理安排好报名材料准备和邮寄时间。3. “申请考核制”和“硕博连读”考生完成网上报名后,需以“报名号+姓名”申请加入钉钉群。4.“申请考核制”和“硕博连读”的具体考核形式将另行公布,请考生关注我校研究生院官方网站发布的相关通知。四、咨询方式考生如有疑问可拨打咨询电话,黑龙江大学研究生院2020年5月19日学科建设博士后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张)截至2019年12月,黑龙江大学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 [5]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外国语言文学、哲学、化学、电子科学与技术、文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甜菜研究所、教育部农业微生物技术工程研究中心、黑龙江省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4]学位点截至2019年12月,黑龙江大学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5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8个。 [5]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哲学、理论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化学、生态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公共管理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植物保护、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应用统计、国际商务、法律、社会工作、教育、汉语国际教育、翻译、新闻与传播、电子信息、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土木水利、农业推广、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图书情报、艺术 [15]重点学科截至2019年12月,黑龙江大学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有省级重点学科群1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12个,省级“双一流”国际一流建设学科1个,省级“双一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5个。 [16]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俄语语言文学 [17]国家重点(培育)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 [18]省级重点学科群:化学材料与传感技术 [19]省级重点一级学科:哲学、理论经济学、公共管理、法学、中国语言文学、化学、生物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公共管理 [20]省级“双一流”国际一流建设学科:外国语言文学省级“双一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哲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15]学科评估截至2019年12月,黑龙江大学的化学学科、材料学科、工程学科等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5]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黑龙江大学有25个学科参评,其中,评估结果为A类的学科有1个,评估结果为B类的学科有6个,评估结果为C类的学科有12个。 [15][21]

九洛之事

文学博士汪义生:发自肺腑的真情——喜读蔡丽双的《呼唤》

香港国安法颁布后,笔者读过香港同胞写的文章,从电视上看到香港各界人士对此深表拥护。今日读到香港文联主席蔡丽双博士写的散文诗《呼唤》,深感这是一篇正合时宜、不可多得的力作。歌诗合为事而作蔡丽双唐朝新乐府运动倡导者白居易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响亮口号,意思是:诗人必须倾听时代的足音,呼吸时代的空气,把握时代的脉搏,让自己的心合着时代的节奏一起跳动,真正用心去感悟时代、体验时代,为时代而唱。蔡丽双的《呼唤》是一首遵循“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创作的佳作。这首散文诗共11小节,从内容上看可分3个层面。3层内涵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构筑起香港国安法是香港稳定繁荣的“定海神针”这一坚实的主题。第1、2节为第一层内容,首节,通过充满生动意象的描绘,使读者领略到自从盘古开天地,生命对美好的生存环演就有一种强烈的向往、期盼、希冀与追求,这种情感最终汇聚为发自心底的呼唤。进而写到岁月在不停地流逝,社会在不断进步,从而演绎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呼唤的内容,人类自诞生在这个星球以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就从未停止过。作者接着笔锋一转,用“刷新”这一形象的动词展开广大香港同胞在新时代的呼唤。第3至第5节为第二层内容,写了香港同胞一直在呼唤“根植家园,花开维港”。1997,终于告别寄人篱下的屈辱,香港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香港同胞享受着基本法带来的福祉。回归后的香港,马照跑,舞照跳。“在紫荆花旗的鲜艳中”,东方之珠更加璀璨。作者呼唤香港的明天更美好!第6至第11节为第三层内容,在这里我们看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居心叵测的敌对势力、港独分子蓄意搞乱香港。“香江,遭受斧痕斑斑磨难。”作者作为香港同胞中的一员,盼望社会早日恢复和谐稳定,作者引导广大同胞反思这场暴乱造成的悲剧的根源。她坚信:“天地存正气,人间有正道。”呼唤公理,呼唤法治。作者清醒地意识到,这是一场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的争斗。中央政府不失时机地颁布香港国安法,向乱港分子果断亮剑。整篇作品字里行间回荡着赤子对母亲由衷的感恩之情,向祖国母亲献上一份挚诚的祝福。诗和散文美学特征浑然一体这篇作品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可圈可点。蔡丽双擅写散文,更是一位写抒情诗的高手。她写这篇作品采用了散文诗的形式并非偶然,显然是考虑到形式要为表现内容服务。这篇作品所表现的内容丰富而深刻,写到呼唤是大自然和人类的天性,写到香港的前世今生,写中央政府为什么要颁布香港国安法,写这部大法颁布后有效打击了境外乱港势力,彰显“一国两制”,顺应民意,可谓民心所向、大快人心。这样一篇容量极大的作品,如果采用分行和押韵的诗歌来写,由于要讲究句式的整齐和音乐韵律,即便是自由体的抒情诗,也会受到诗歌形式的羁绊,尤其是在表现事件的经过时,会受到很多限制。而散文诗则可以突破新诗在韵脚、节奏、音节、行数、排列等形式方面的限制,它可以自由地记叙、描写、议论,可以用娓娓道来的方式抒写颁布香港国安法的来龙去脉,以及香港国安法颁布后作者心灵的感受及情绪的波动。《呼唤》又不同于一般的散文,它在语言和结构上又具有诗的元素。作品的语言是抒情性的,充满想象力,简洁、细腻而奔放,显现一种内在的音韵美和节奏感,具有散文语言无法比拟的张力、弹性美和丰富性。作品的时空转换极大,句与句之间以灵活的跳跃式语言联结意象,段与段之间往往是似断实连的关系,这就留下较多的可供读者想象的空白美,从而弥补了散文所缺乏的表现力。《呼唤》作为一篇散文诗颇具特色。为了将一部宏大的叙事内容压缩到极短的篇幅之内,作者巧妙地结合了诗重表现和散文重描写的特点,从文体上看融会了诗和散文的美学特征,体现了诗和散文两种文体的渗透、交叉,以此来表现作者内心的激情呼唤,可谓适得其所。作品在艺术形式上既具备了诗的主要的基质:感情强烈,想象丰富,意境悠深,又能够灵活而舒展自如地运用诗化的散文语言,字里行间充满音乐感、节奏感。整篇作品通过“呼唤”,从情感燃烧的那一个聚焦点辐射开来,深刻揭示了主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感。诗的激情、想象力和富于诗意的散文化描绘浑然一体,以情感的冲击波拨动读者的心弦,带领读者进入高远的艺术境界,赋予读者一种非比寻常的感染力。《呼唤》堪称是优秀散文诗的典范之作。附录: 呼 喚(散文詩) 香港文聯主席蔡麗雙沙漠呼喚甘泉,古木呼喚新綠,自然呼喚環保,蒼生呼喚祥和莽莽大地孕育着呼喚,浩浩乾坤繁衍着呼喚,風雨滄桑刷新着呼喚。在五星紅旗的光輝下,我們呼喚以赤子之植根家國,花開維港,彌漫純潔靈魂的芬芳。在紫荊花旗的鮮艷中,我們呼喚愛國愛港,以卓越的才智耕耘這片沃土,彰顯東方之珠的麗彩。深切的呼喚,猶如茫茫長夜裡的燈塔,昭示着思想境界的高度,輝映着人道主義的光芒。記憶翻開歲月的畫卷,往事在呼喚理智的鑒定,使我們反思香港暴亂的悲劇,那一幕幕揪心的災難,在呼喚公理!承受風風雨雨磨練的香江,遭受斧痕斑斑磨難的香江啊,然而,獅子山下的拼搏精神,毅然在我們的心中崔巍!天地存正氣,人間有正道。當機立斷的「國安法」恰似定海神針,呼喚着香港的和諧穩定,聲聲鏗鏘,句句震撼民心!巨輪聆聽潮流的辯證,宇宙諦聽萬物的心韻。歷史把真理高高舉起,人民把時代的重任軒昂托起。呼喚,源於母親在我稚嫩的心靈,編織的那道絢麗彩虹,令我滿懷憧憬。呼喚,源於祖國母親赋予我們不屈不挠的毅力,赋予我們勇於肩負使命的品性。呼喚,是悠扬的天籁,是殷切的號角,是浩蕩的鼓點。我們不負天地,不負世間恩情,众志成城地邁向崇高!(本文作者:汪义生)汪义生作者简介:汪义生,男,1951年出生于上海,七七级大学生,文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长期致力于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出版著作有:《世界华文文学概要》、《台湾新文学史初编》(与公仲合著),《香港文学史》(与潘亚暾合著),《澳门文学史》(与丘峰合著),《诗爱飞天宇——蔡丽双诗词赏析》等。

火与剑

博士生都难找工作的5个专业,填志愿谨慎避开

又到了一年填志愿的时候了。每年这时候,但凡家里有个高考生的,三年不见面的七大姑八大姨都都恨不得来掺一脚,各种七嘴八舌,告诉你这个专业好,那个专业坑。个个都是过来人,每个都超级苦口婆心。七大姑八大姨说的未必都对,但有些专业确实比较坑,各位考生朋友除非对这些专业爱到惊天地泣鬼神,否则还是谨慎考虑。1、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超多学校都有,如果只是为了一个上个好学校,不得已而为之,也还说得过去。如果专门冲着这个专业去报考的,那还是算了吧。第一,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学的人实在太多了。每个学校都开这个专业,这一年年的,可不人就堆积起来了嘛?第二,这个专业还没有什么正经的对口工作,要么是师范类的汉语言文学,那妥妥地毕业了去做语文老师,如果不是师范专业的,那除了考公务员,基本没有别的什么工作需要汉语言专业的了。毕业等于失业,专业人口多,还没有对口的工作,这是超级天坑专业,能不选,就不选。2、会计学会计跟汉语言文学比起来,似乎要热门得多。为啥这么热门的专业也难找工作呢?正是因为前几年太热了,所以会计专业一直在扩招,现在行业人才差不多已经饱和了。会计这个专业还有一个特点——职业寿命超长、完全可以干到退休。个别抠门的私企,还返聘退休老会计。人家一个人拿着退休工资加返聘工资,你刚毕业的怎么跟人竞争呢?而且会计专业光读大学还不行,还得考证。如果你考不下这个证,那大学差不多就是白读,要么你毕业以后直接就换专业。会计专业实际上也已经是个夕阳行业了,清华大学都已经不收会计专业本科生了。除非你考上五大财经高校,否则还是别学会计了。3、工商管理工商管理专业又称万金油专业。看似什么都能干,实则用人单位都不爱选这个专业的。管理人才,根本不可能直接用没有经验的本科生,甚至硕士生,都是从专业岗位提拔起来的。所以工商管理这个专业就有点不讨巧。再加上这个专业也是“大路货”,几乎每个学校都有这个专业,毕业生年年水涨船高,又没有对口的工作可以吸纳这个专业的学生,最后导致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泛滥,大家都找不到对口工作。(咦,工商管理的对口工作是啥?)4、新闻学新闻学的问题跟会计差不多,也是夕阳专业了。纸媒差不多已经日落西山了。三线城市的报纸行业普遍薪水3千-4千。一线城市,也就到手6-7千,关键是工作1年和5年薪水没差。你如果要从事新媒体行业,现在的新媒体几乎没有门槛,随便什么专业,什么学历的都可以去做。新媒体行业是个几乎只看经历和阅历,不看学历的地方。这个行业甚至对新闻专业科班出身的新人不大友好。越是被新闻专业的那一套条条框框框住,越不容易做好新媒体。总之新闻行业虽然听起来比较高大上,但实际找工作并不容易。5、国际金融与贸易国贸专业在上一辈人眼里,似乎是个香饽饽。最容易被七大姑八大姨拿来建议考生选专业。实际上这个专业很有点高不成低不就。外贸跟单员的话专科生就能搞定,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也没有晋升空间。硕士毕业的话也难找工作,因为整个大的贸易环境都不太好。也不知道未来何时才能变好。而如果只是做贸易洽谈,又要跟英语专业毕业的同学抢饭碗。同学在选专业的时候还是慎重为好。最后,有没有发现文科都很难找工作啊?是的,文科就是比较难找工作,但是上面那几个坑还是要尽量避开,至少不要一听亲戚说好,就无脑报了。事关前途,一定要仔细考虑好。

某一天

文学博士徐兆寿领你一起读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邱剑韩彤郭俊宇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明世人。阅读是一件幸运的事情,让我们能够通过书本拥抱世界。目光如炬,用书籍丰富自己。今天的“金城领读大咖”,我们一起来认识徐兆寿,听听他的读书体会,看看他会为我们推荐什么书。徐兆寿,甘肃凉州人,文学博士。现任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院长,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首批荣誉作家。1988年开始在各种杂志上发表诗歌、小说、散文、评论等作品,共计300多万字。长篇小说有《非常日记》、《生于1980》、《幻爱》(《我的虚拟婚姻》)、《非常情爱》、《生死相许》、《伟大的生活》等,诗集有《那古老大海的浪花啊》、《麦穗之歌》等,学术著作有《我的文学观》、《中国文化精神之我见》、《非常对话》、《爱是需要学习的》等,获“全国畅销书奖”、“敦煌文艺奖”、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十多项奖,在《新华文摘》、《光明日报》、《小说评论》、《文艺争鸣》等刊物上发表文学评论数十篇。在这次活动中,徐兆寿为我们推荐的书是司马迁的《史记》。《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这本书我过去读过很多次,这一次重读,体会到了很多东西,明白了书中说的很多道理,对中国又有了不一样的理解。”随后,徐兆寿又给大家推荐了《道德经》。《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徐兆寿为我们分享了他的读后感:“祸福相依,阴阳包容,这个世界就是一阴一阳谓之道,重读《道德经》,可以帮助我们学会如何与自然以及社会上的各类人物打交道。”徐兆寿说,对于同一本书中的道理,每个年龄阶段都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徐兆寿坦言,作为一个用汉字写作和讲学的人,他希望将来中国的图书被中国人读得越来越多,同时有更多的人回到传统,阅读中国的古老书籍。

无用

围观!某211女博士在起点写小说,结果小说没火,停更说明火了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即使是在教育圈。今天要说的这位奇女子,是位女博士。就读于我国一所还算不错的211高校中,现在已经博三了。据本人所述,其所在的实验室虽然是学校中比较好、比较出名的了,但是仍然比国家重点实验室差远了。研究的方向也比较比较冷门,这个方向的鼻祖也只是发了一篇OL,影响因子3点几的那种。而且,在大家的印象中,女博士本身就是奇女子。过着一般人都忍受不了的悲催岁月,天天不是在图书馆,就是在实验室。于是,在人生最黑暗的一段日子里,她去写小说了。这,貌似有点不务正业。就跟交大博士李宏烨一样,好好的博士不做,去研究公式相声。而且,这位女博士,居然写的是灵异小说。在起点网显示,作者名为IAMU,小说名字叫《我有一座灵异工厂》。阅读量简直惨不忍睹,不过据作者所说,这还不是最惨的,她的第一本书《诸天系统叫我爸》,直接被毙掉了。不过,作者在写小说之余,并没有荒废主业,至此,她也迎来了人生巅峰,为此,她还发了一篇停更说明:停更说明一出来,就炸出来很多的读者,这篇小说的阅读量也蹭蹭往上涨,目前已经接近一万了,(你可以想象作者之前的阅读量有多惨。)火了之后,作者又写了篇说明,以下是摘选部分:今天的停更通知,炸出来了很多读者,还有很多慕名而来的读者,谢谢你们的支持!你们让我看到了我们国家人民对科学的支持,对我这种苦逼科研狗的宽容!谢谢你们!还有,大家真的不要打赏了,起点有规定,作者收入太少这个钱是取不出来的,最后就是起点的了。我现在每个月都有国家的补贴,虽然不多,但是我的开销少,也花不了多少,够够的了!谢谢大家关心!大家如果要支持我们国家的科研,可以去支持国产高科技行业的产品,虽然我们起步晚,但是我们很努力地在追赶!再次谢谢你们!我去回复审稿人意见了,有20条意见,还得做几个实验。如果以后我有什么点子(当然,博士毕业前可能不行了,我们导师在得知这篇文章有戏以后,给我安排了很多任务),可能会写成科幻小说的形式,像大刘的那种硬科幻,到时候我们有缘再见!自此,起点少了一个小说写手,女博士依旧做回女博士去了。对这件事,你是怎么看的呢?注:图片来源于网络,没有作者本人图片,目前作者身份依然很神秘,如果想一探究竟(一睹芳容),请速去围观。

发之

想要考上博士的人,不妨读一下陈寅恪的这段语录,会助你考上博士

考博士,很多人刚开始读书时候,可能还会信心满满,觉得自己只要好好学习,肯定能考上一个博士来报答自己爸妈,从此也光宗耀祖,让亲戚都对自己刮目相看。刚开始读书时候,很多人都对其他大学不感兴趣,都想考清华北大,而且读书也很用功,很努力。可后来为什么都没有自信了呢?别说考上清华北大,甚至很多人感觉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都很难,更别谈考博士了。为何变成这样呢?可以说很多人都是考一次试,对自己的梦想就失去了一次信心。考一次,就感觉离自己梦想更远了。越考,就越发现自己不是读书这块料。要知道考博士是很难的,是要通过读完小学、初中、高中、专科、本科、再到硕士、最后才是博士,考完博士正常情况下,都差不多三十岁了,因为一般人都是在十八岁左右上的大学,考完博士是就是二十九岁。可想考博士是多么难,要读二十多年的书,就算很聪明,是读书那块料,这二十年也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更是要耐得住寂寞,不然就无法专心。为何陈寅恪说考博士并不难呢?这里可以从他的一段语录中看出来,所言非虚,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不妨一起来读一下,文字如下: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只要能学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陈寅恪读完陈寅恪的这段语录,可以说谁要是两三年内被一专题束缚住,谁也别想考上博士了,就更没有时间去学习其他知识了!那么通过这段语录,我们能够学习到什么道理呢?我们不妨借着这段语录更深入来分析一下。记得丘吉尔就说过一句话:如果你对每只向你吠的狗,都停下来扔石头,你永远到不了目的地。我们通过丘吉尔这段语录,再去读陈寅恪的语录,会发现那些能非常难的专题,能困住一个人三四年,甚至更久。就好比丘吉尔所言的通往成功路上向我们吠的狗一样。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生在世,不管再怎么有智慧的人,总有解答不了的难题,总有一些专题会束缚着他。倘若他执迷不悟,非要搞清楚,搞明白,就很容易陷进去。就会对向他吠的狗扔石头,那样他永远也到达不了目的地,也就无法考博士。因为他把所有时间花在一个专题上面了,而其他专题,他却没有时间去解惑,自然是一无是处了。从陈寅恪这段语录中,我们可以学习到这样一个道理,要学会绕开死胡同也只有学会了绕开死胡同的人,才会节约更多时间走向成功的终点。多少人本来有天大的本事,天纵之才,就是太喜欢钻牛角,太喜欢把一个事情搞透,搞明白,这样的人就会在某件事上耗费太多时间,等他弄明白这件事后发现人家早已跟他不是一个台阶上了。所以,有些太复杂的事儿,搞清楚了,只会浪费更多时间。人一定要学会轻装上阵,特别是搞学问,很多学问本身就是一个无底洞,很多人花一生去研究一个领域都没有完全研究透,到头来一生无所作为。人一定要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去走,也就是多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能搞懂的事,不会太浪费时间的事,那样才会越走越远,不会弯道死胡同里,走不出来,看不到天,也迷失了方向。而陈寅恪的这段语录的末尾段也说了,学位不重要,重要是自己学到了知识。多少人明白这个道理呢?只要自己在成长,每天都不断在成长,成功是必然,只是时间的问题,这也是一个累积的过程,当自己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有量的质变,就会水到渠成。考上博士也是水到渠成之事。所以想要考上博士的人,不妨读一下陈寅恪的这段语录,会助你考上博士本文参加有奖活动#机构V计划征文赛#,快来一键加入百家号机构运营快车道。仓央嘉措相思情切,写了一首情诗,起句就很出彩:欲题新词寄娇娘感到很忧愁的人,不妨读一下白居易的名言,会变愁为喜,受益良多白落梅很唯美的语录,道尽了有缘人和无缘人的区别,让人感慨万千柏拉图很煽情的爱情语录,道出了一种很美的事,很多人都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