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在职申请博士申请经验:针对跨专业在职申请人的博士申请总结三名

在职申请博士申请经验:针对跨专业在职申请人的博士申请总结

今年的申请算是告一段落了。侥幸有书读,前途未知。我觉得申请当中的未知因素太多了,信息极度不对称,甚至是误导,这一点对于跨专业申请和工作在职申请人尤甚。我自己今年的申请过程非常凶险。最后去的学校我原来根本没有听说过。 是一位G 友介绍给我一个她申请商科phd的朋友,然后这位朋友把我拉进了一个商科申请的群。 然后我说了一下我的研究方向,有一个人有回复说他的学校有一个老师跟我做的东西相似,建议我写封信套套瓷。 我当时大概浏览啦一下学校还有老师的网页, 觉得不错打算申请,但是并没有太关注这所学校,也没有联系导师, 当然大家都说商科不同工科,联系也没用。所以我在一开始申请就没有联系导师,权当自我安慰好了。而且这个学校的面试机会是我自己给争取来的。1月底的时候,我看到网上有人报此校同专业的面试,于是就写了一封信去问项目联络官。被告知他们一周之前就发邮件通知我面试了,可是阴差阳错我就是没有收到。还好我问的及时,没有漏掉面试机会,项目负责人在北京时间凌晨四点打电话来面试。 然后顺利拿到offer, 最后在所有的offer 中他又变得是我最中意的,遂从之。我的个案相当的random和极端。偶然性相当大。感觉是被命运之手推着走。希望我做的这个总结能给跨专业/在职申请人一些启发。出于对隐私的保护,我特地重新申请了一个新 ID, 并且把我的个人信息都隐去了。有需要的朋友可以私下联系我 。我的基本情况如下:北京某非211/非985的大学纯文科双学位,GPA: 3.9/4亚太(新加坡/香港)某公立大学硕士:应用科学硕士,GPA: 4/5研究经验:美国知名智库研究员一年(青年学者孵化计划) 读研学校助研两年研究成果:跟商科有关的 Long Range Planning 期刊一篇(第2作者) 跟商科无关的期刊一篇,会议论文若干,报纸文章若干工作经验: 做一份跟申请课题极度相关的corporate 工作2年基本考试:G 700+ 没到750, T110+申请学校:11, (Top 5 -100), 面试4个,offer 4 个推荐人:硕士导师,美国工作的老板,还有之前做助研的老板(三人都不是商科领域的教授,但是都是各自领域的大拿,跟他们都密切工 作过,推荐信应该是言之有物的)去向:北美某Top70-80的学校。 毋庸置疑,申请具有偶然性。每一位学长前辈都说因为偶然性你要多申请,这样就能够增大入选的机会。 但是,我觉得单纯多申请学校和入学机率没有正向联系, 自我定位和选校策略与最后被录取可能更相关。 比如说,有些人虽然申请了20+ 所学校,但是全部都是顶尖名校,基本上是炮灰陪跑。有的人拉开档次去申请,效果也不理想,比如我。但是问题就在于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做定位是非常不靠谱的事情。 我觉得自己这次申请,目的很明确,就是想学某一方向的某一个主题, 然后申请了11 个学校。 排名从前10 到100名都有, 而且地区也包括了亚洲,欧洲和北美,可以说是广撒网了。 可是给我面试的学校只有4所,而且都是排名靠后的几所。 而所有我面试的学校都给了我录取,让我觉得自己在面试上至少是没有减分的。我面试的排名最高的学校是UTD60左右, 也就是说前50的学校基本审材料就把我拒了。 而我之前跟很多人(大多都是顶级商科名校的在读博士)聊,大家都说我背景不错。 这也让我对自己的申请定位产生了高估。 以下是我这次申请的几点感受。顶级名校(Top20),基本上是小圈子, 外人(跨专业/在职申请人) 很难进入。 不是无可能,只是很难,以后会越来越难。在CD上看到的此类成功申请人还有我生活中认识的这类人,无一例外都是有非常强的connections to the circle. 很多人都是国内985(top20) 的商科研究生/本科生,也有很多是香港新加坡公立大学商科的研究生/本科生, 有些有一些研究经验, 有些有一些会议发表,有一些没有。 但是最重要的是他们申请的学校通常自己导师/导师的合作者曾经读书和教书的学校。通常都能拿到强推。同一个圈子/专业的同行的推荐,我觉得在角逐名校的项目当中扮演了最重要的脚色。这部分通常是所有申请者不可以改变的。但是,这里想说的不是名校之间相互搞关系,而是在选择博士生的时候,同行的推荐最被同行接受和信任。这里给所有人的建议就是如果可以读一个商科的研究型硕士项目,(大陆,香港新加坡欧洲北美皆可), 绝对是一个加分项。这一点对于跨专业的申请人,绝对是先天劣势。所以即便是教授强推, 可信度也打了折扣。我自己的感觉越是前面的项目, 校际合作越多,老师在各个国家都有固定的合作者,所以会优先从这些合作的目标校里挑选高质量生源, 给外来者的空间很小。对于跨专业申请人的建议是可以冲击名校但是等多的眼光应该分散到排名20-50和50-100的学校。 更之后的学校我没有申请过,不做评论。一定要尽早开始申请准备。 这一点应该是老生常谈了。 这里想要强调的就是怎么久算是早准备呢?有人从本科高年级就开始打基础, 积攒人脉,从事独立研究。 所以申请是长跑,很多人在申请季开始之前就开始了。具体说到申请季,我认为对于没有太多科研经验,特别是跨专业/在职申请人(我假设大家对都是对研究有兴趣,或者对某一个具体的现象/课题感兴趣,但是专业研究经验比较少;那种完全头脑一热想申请读博的申请人不在此讨论之列),建议从入学的前一年春节前后就开始看专业期刊,从UTD 的那些顶级期刊开始,这个过程可能会有些枯燥,但是会让你知道这个圈子都流行啥,怎么样和你感兴趣的点连接起来。更重要的是可以发现和你兴趣相近的顶级学者。这个会成为日后选校最有力的指标。关于套瓷,虽然版上很多人都说商科不用套瓷,我自己懒也没有套瓷。但是我觉得这对于跨专业/在职申请人而言非常重要。当然首先要摆正套瓷心态, 就是绝对不可能像理工科那样,老板一言堂,然后决定你的去向钱途。但是很重要的一点是,套瓷可以弄清楚心仪的老师是否带学生。 我在面试中就有老师提到过,前两年他都完全没有招学生。今年他带的学生毕业了。所以, 他又可以带学生了。所以反过来推测,如果可以提前写信给老师问清楚意向,会在申请中少走一些弯路,至少少浪费一些申请费。(如何不卑不亢的学术套,请参考其他帖子。)关于选校,我觉得一定要拉开距离, 分档次。 商科申请无保底之说。 我觉得在做好学术文献的查阅,找到兴趣合适的老师,而且有正面鼓励的学术套(正面鼓励不代表啥,但是至少代表他收学生/没有要退休/或者离开这个学校去其他学校等)的基础上,建议至少申请7-12所。 因为我的研究兴趣很窄,要找到和要求的老师不容易。 但是我也努力的看文章,问前辈, 找到了11所。我认识的朋友申请20所以上也很多。而且大家在等待面试消息的时候,都后悔自己申请的学校太少了。拿我自己举例而言,正是那些我一开始没有太注意的学校给了我offer, 而我志在必得的保底校连面试都没有给我就拒掉了。 所以,我觉得大家在申请过程中一定要谨记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带来的自我定位是有局限性的。因此只能通过多申请不同档次的学校来对冲这种自身局限性带来的对于录取的影响。而且如果读博士的目的是为了以后做研究的话,不妨在商学院地点选择上也可以多样化一些,不要只是盯着北美(特别是美国), 欧洲,新加坡,香港,澳大利亚都有不错的项目(参考专业的排名,比如DTU, BYU, ASU 等)。我感觉其实商学院还是蛮国际化的。如果能去到一个合适的项目,学得好的话,placement 是非常全球化的。所以申请的时候可以多个地区同时申请,进一步降低风险。对于跨专业/在职申请人,切忌不能有非某个学校不去的这种迷思,迷思害死人。我始终认为读博士就是接受训练拿到学术圈的入场券而已。好的项目不仅限于名校。关于基本考试,过线就好,但是随着整个申请 application pool的水涨船高,我觉得700+,100+是及格线, 740+才是比较impressive 的加分项。不过这一块是大家可以短时间内提高的。建议大家好好准备,不要有侥幸心理。而且我有听说一些学校非常看中这个成绩。当然过程准备很痛苦(至少对于我而言,备考过程很辛苦,但是当时我这么安慰自己,如果连基本考试都过不了,以后怎么面对孤独的学术旅程,就这样熬过来了.) 关于工作经验,我的两份工作,一份和研究紧密相关,另一份和我要做的课题紧密相关。我原以为会是一个加分项。但是至少我面试的时候所有老师都有一点怀疑我转行做学术的决心,我有被问到好几次为啥要转行。为啥不去做别的,比如咨询。我得一遍遍不断justify and show my commitment to academia. 由此,我觉得对于在职申请者要把读书的commitment充分展示出来。而且,我也没有觉得工作经验是一个明显优势/加分项。 申请中不太需要过于关注的几个小点:US and World News/Financial Times 等非专业排名: 虽然每年各大商学院的排名如火如荼,坊间的m7,s16. 如雷贯耳。但是这些排名对博士申请毫不相关甚至是误导。关于套瓷没有回音: 很多项目特别是名校的老师不回信很正常。毕竟时间经历有限,不回陌生人的邮件太正常了。不要因此影响申请的心情。项目的地点: 当然不同的城市对于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对于博士生教育其实没有太大的关系。反正到了哪里都是苦行僧。还不如到一个安静的大学城里面潜心向学。申请时几个有用的小帖士:和项目的联系人联系,介绍现在的博士生认识。我有通过这种方式认识了不少前辈,他们往往是非常愿意毫无保留分享的一群人。有一个学姐在我申请她在读学校的时候就给了我很多帮助和鼓励,面试的时候又给了我很多insights, 甚至在我拿到多个录取的时候,给我客观公正的建议。虽然最后我没有选择她就读的那所学校,但是这份情谊铭记于心,也愿意将这份善意play forward. 与此同时,其他项目的博士生在我的申请中都提供了热情的帮助和鼓励,让这一过程没有那么孤单。这对于connections 薄弱,信息源很少的跨专业/在职申请人尤为重要。chasedream 的资源。非常感谢论坛的资源,还有几位版主的热情帮助。关键时候内行人的一两句话有一种让人茅塞顿开的感觉。同时帖子里面的精华部分值得一看再看,有很多干货和学科专业知识的超棒总结。 关于offer的比较。这是申请后期甜蜜的负担吧。咨询所有人的建议都是看导师发表文章的质量和数量。google scholar citation 是一个好的指标。这就是今年申请我的感受,总结还有心得。申请绝对是一次很奇妙让人终身难忘的旅程。可是现在的我,也觉得自己前路漫漫,很多东西要学,很多工作要做。虽然为有书读而高兴, 但是丝毫没有一种松口气的轻松感。申请只是一场长跑的开始,祝福每一位申请人在追梦的路上,勇往直前,不忘初心。

闯王旗

博士(PhD)申请非正常信息讨论

近段时间我们分享了很多新加坡高校的申请信息。佑途教育不止新加坡高校的申请做得非常好,欧洲博士也做得非常好,今年已经拿到了海德堡附属DKFZ癌症中心博士项目;慕尼黑工业大学,柏林夏瑞蒂医学院,荷兰EUR,乌特勒支,马斯特里赫特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等大学的录取;防止大家忘了我们这个优势,今天跟大家分享下一些博士申请的非正式讨论。今天的主要内容为: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MD与PHD的区别?入学要求,毕业要求等……CSC申请关于专项项目的消息。专项好申请还是普通CSC好申请?录取前面试一共有几轮?华人导师组里行不行?华人导师或者华人(博士或者博士后)参与面试是好是坏?还想了解更多?联系我们一起讨论。本文版权为佑途教育WeChat(youtoo6666)所有,转载请标明出处。

一份珍贵的博士学位论文申请书

谷超豪博士学位论文申请书首页。复旦大学档案馆供图■70年光辉历程 70年难忘记忆·档案故事1957年5月,国家批准复旦大学谷超豪以副教授的身份赴苏联莫斯科大学力学数学系进修。8月,谷超豪乘上了开往莫斯科的列车。列车途经吉林长春,妹妹谷月卿那时在长春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工作,两人约好在车站见面告别。谷月卿至今记得,火车到站后,谷超豪下了车,她一看,二哥不是要出国吗,怎么穿成这样?又脏又乱的。她问谷超豪:“哥哥,你穿成这样就出国了?”谷超豪说:“我忙得不得了,等开车了我再换衣服。”那个时代,凡公派出国留学人员,均由国家提供必需的生活用品,每人一套西装,因为苏联比较冷,还特意发了棉大衣,加上剃须刀等日用品,整整两大箱子。而谷超豪这位复旦大学副教授,赴苏联留学进修,竟然忙得连衣服都来不及换,可见其生活上极其俭朴随意。1957年是十月革命40周年,刚到苏联不久的谷超豪,在学校见到了毛泽东主席。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国党政代表团到苏联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庆典和两个重要国际会议。百忙之中,毛泽东抽出时间于11月17日来到莫斯科大学,专程看望了中国留学生。能在异国他乡见到敬爱的领袖,谷超豪内心非常激动。“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当时,毛泽东的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谷超豪。从14岁投身革命以来,党的事业和国家的需要,一直是谷超豪从事科学研究的动力。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他要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回到祖国为社会主义建设出力。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更应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无论是政治思想还是业务研究,都要走在别人前面。由于他对党的忠诚及对党的事业的热爱以及出色的工作能力,1958年,谷超豪被任命为莫斯科大学力学数学系留学生党支部书记。莫斯科大学微分几何教研组有两大学派,一派以菲尼科夫为首,另一派以拉舍夫斯基为主,分别主持两个讨论班。谷超豪来到莫斯科,这两位教授都对他很赏识。系里让谷超豪选择参加一个讨论班。谷超豪的决定出乎大家意料,他希望能同时参加两个讨论班。菲尼科夫教授领导的讨论班总是安排在星期六晚上,而且有3个层次的报告,往往从下午6点进行到晚上10点,连吃晚饭的时间都没有。谷超豪每天要工作十一二个小时,并每隔两三周就在讨论班上作一次学术报告。谷超豪到莫斯科仅一年的时间,参加讨论班的教授们一致认为,应该授予这位来自中国的学者科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题目是《论变换拟群的某些通性及其在微分几何中的应用》。复旦大学馆藏的这份珍贵档案,就是当时谷超豪的博士学位论文申请书。答辩会在1959年6月举行,著名数学家刘斯杰尼克任答辩委员会主席。答辩会上,谷超豪从容不迫,侃侃而谈,他巧妙的构思,令人信服的答案,得到了专家们的高度评价,投票建议授予他莫斯科大学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学位。依照苏联的学位制度,获得博士学位是很艰难的,谷超豪成为第一个在莫斯科大学作博士论文答辩且被授予博士学位的中国人。评述人称赞他是继近代最有名的微分几何大师E·嘉当后,此领域第一个做出了有实质性发展和推进工作的人。从事数学研究活动近70年,从微分几何到偏微分方程,再到数学物理,谷超豪在深奥和抽象的数学世界里遨游,在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两个领域都获得了富有开创性、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成果。2010年1月,谷超豪荣膺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陈启明 周桂发)

火鸟

哪一类人申请在职博士更容易成功,看看有没有你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从事教学、科研类的工作,基本都需要博士学历。但现在单位很多30~40岁之间的人,很大一部分是硕士学历,由于学历的限制,很难继续晋升,相比刚入职的博士而言,优势不大。所以,越来越多的人想要在职读个博士,提高学历和自身竞争力,为中年危机提前做准备。那么在职博士好申请吗?导师有言:这需要看个人情况。自身有一定的科研基础和能力不管是在职的还是脱产的,申请读博士都是需要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才行。一般导师看重的是你之前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如果在硕士或者现工作单位的研究方向与导师的方向相近,那么导师就会更青睐于你。因为有了相近的研究方向,就不必重新学习重新思考,上手更快,也更容易出成果。而如果之前的研究成果较多,比如有几篇拿得出手的中文或者SCI论文,专利等,都证明你的科研能力较强,到了导师这边也能发挥优势多发论文,这样的学生导师当然喜欢了。有时间搞科研时间对于在职博士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因为有单位的事情,可是一旦读了博士,也必须把博士这边的事情放在心上,多花时间去导师课题组学习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有了时间,才会有机会发文章,才有毕业的可能。导师可不喜欢只在那里挂个名字从来都不去的学生读博士,这样对导师而言百害而无一利。其实,如果挂了在职博士但不做事,对博士生自己而言也是没多大用处,毕竟毕业拿到学位才是关键。有足够的经费或人脉其实,很多在职博士挂在导师那里,做实验写论文是不太可能,但拉经费,拓人脉或是很有可能的。如果你所在的单位能和导师建立合作关系,且可以拓宽导师的人脉,提高导师的影响力,那么导师何乐而不收你做博士生呢?也就是说,如果你只是一个普通的小职员,自己需要养家糊口,没有足够的优势,但又想混个博士文凭,基本是很难的。小编有位朋友,很早之前就想要读在职博士,无奈自己还是个小职员,科研能力也一般,当时想考中科院某所在职博士,最后失败了,到现在也没有读上。但还有一些人,读在职博士确实为导师和自身拓宽了人脉,两者互惠互利,达到了双赢的状态。因此,在职博士也不是你想读就能读的,看看自己达到要求了没。如果没有,那么老老实实考个脱产博士,也是可以的!

梅花巾

西班牙武康大学DBA在职博士的申请流程是怎样的

博士在全世界的教育制度中都是最高的学位,大家都了解国内的在职博士申请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即便你了解了相关的申请流程,还是会比较困难,那么,西班牙武康大学DBA在职博士的申请流程是怎样的?该准备些什么呢?我详细给大家讲述一下。首先说下DBA的申请条件1、硕士以上学历(或同等学力),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在职管理人;2、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过论文,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申请者优先录取;3、少数未能满足以上入学条件的申请者可提交资料特殊申请。如果满足以上入读条件的话,那么申请起来就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了。再说下DBA的申请材料满足申请条件以后,就需要先准备好需提交的材料,主要提交的材料有7份,分别是:DBA入读申请表、个人履历表、个人陈述(入学动机)、身份证原件扫描件、护照首页复印件、最高学历或学位证原件扫描件、蓝底两寸大头照3张。最后说下DBA申请流程具体申请流程分4个步骤,我们来看下:1、提交申请材料,就是上面说到的那些材料,需提前准备好;2、资料审核,提交过来的资料会发给学校的教务和班主任,进行资料真实性审核验证;3、缴费并录取,资料审核通过之后,在报名机构缴纳学费,学费可以一次性缴清,也可以做教育分期,交完学费之后,恭喜你,你被成功录取了。4、正式入学,上面所有的程序都走完之后,会有专门负责你未来一段时间学习的班主任,他会引导你正式学习,具体需要看你是报读的面授班(线下上课),还是网络班(线上学习),学习方式与学习服务会有些微不同。以上就是西班牙武康大学DBA在职博士的申请流程。需要报名在职博士的学员可以参考以上流程到全国授权的线下校区或者线上平台进行报名。如果有其他问题待解决,也可以联系东莞校区的刘老师。

若羽之旋

英国博士如何进行申请

博士的申请成功经验:1.择校:一般可以选择5-10个学校,拉开档次,分清主次。可以参考专业排名。 2.联系导师:选择与自己专业对口或研究方向相近的导师,主动和他联系并将自己的简历、学术论文等能证明自己学术能力的文件和两到三个推荐人的名单地址寄给对方,告诉他你的意愿。一般来说导师由于对你的情况不了解,会回信让你直接与主管phd(博士)入学的部门联系,但至少这样做会让导师对你有一定的印象。申请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联系大学的导师和研究课题。 3.找推荐人、完成推荐信:推荐人必须分别对你大学期间、研究生期间和工作的情况有深入的了解。一旦你的申请被受理,学校将直接可能与他们联系。注意,对于英国大学来说,申请人的推荐人是一个重要的信息来源,所以你选择推荐人一定要慎重,要有足够的资历和可信度。推荐信的内容要给人以充分的可信度。 4.完成研究提案﹙research proposal﹚: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在这个方向上深入阅读近2年来主要数据库的论文,准备好后开始写proposal(研究提案),篇幅不限。 5.把学校要求的各种证明件汇总发给学校。 6.如果申请英国大学博士成功则开始着手准备面试:这是导师全面了解申请人的最重要的机会。一般来说,如果一个导师需要招 1 个 博士生,他会面试 6-8 个申请人。面试的主要内容就是学术内容的谈话和聊天,是双向的交流。 7.申请英国大学博士最晚在入学时间的前一年开始着手进行。 博士申请所需条件及材料:1.雅思7.0,单科不低于6.5﹙部分大学对在英国完成本科的学生无需语言成绩证明﹚。具有正规硕士学位﹙需提供成绩单、学位证明﹚ 。2.获得学士学位者亦可申请,但需要有非常优秀的成绩﹙英国二等一学位以上﹚。 3.很多中国学生不是很了解这个情况,即使是硕士毕业,对方也很重视在本科时候的成绩。个别方面的专业例如管理类的,要求如果没有硕士学位,但是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一般情况下本科毕业生直接申请博士的很少。 4.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言简意赅,你的背景、研究方向、申请理由、研究计划 5.2-3封推荐信。推荐信的内容要包括对你的学习成绩、科研能力、合作精神和学术成就等方面的介绍。并且要求有盖章和专用信签纸。 6.一份研究提案﹙research proposal﹚,字数由学校自行规定,最多不超过1000字。成功的proposal(研究提案)衡量标准:要说明研究内容、目标、现状、研究方法、研究价值。 了解更多

好阿爸

博士申请|申请基础知识概览(美国篇)

针对最近很多同学对博士申请感兴趣,这次熙悦将为同学们带来四期关于博士申请介绍的系列文章:l 申请基础知识概览 Ⅰl 审核流程与机制 Ⅱl 漫长的套磁 Ⅲl 最后的战役—面试 Ⅳ那么这次先为大家带来第一篇:申请基础知识概览1. 找到适合自己的申请方向博士申请相比于研究生申请更为复杂,技术含量更高,在申请前除了关注项目本身,申请人更需要深入了解的是与该项目相关的教授,以及他们的研究方向是否与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相契合,这里的研究方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Research Interest。在确定了学校以及项目之后,申请人就可以尝试与教授建立联系,通过邮件简要说明自己的研究方向,并询问之后具体的申请流程以及是否有足够的Funding支持自己学习,开始套磁。2. 准备研究性简历研究性简历相比普通简历来说更为细致,是博士申请的“敲门砖”,一份好的研究性简历要最大程度的体现申请人的科研经历。科研经历是一个很难量化的过程,是对科研经历的完整度、参与度、自我分析总结意识的综合体现。3. 准备套磁邮件“套磁“是博士申请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更是一个强调沟通的过程,沟通的意义在于长期地交换意见,了解彼此的观点和看法,针对感兴趣的领域和方向与教授展开”建设性“的对话。马斯特哥在与很多申请博士的学员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大家往往过分关注一两次的套磁能否打开录取之门,探寻录取的可能性。或者在收到教授”套路“的回复后就灰心丧气,失去信心,抛出所谓的套磁无用论,这其实是非常错误的。其实大多数想要申请博士的小伙伴,在申请之前都有专业相关的科研经历,所以在开始套磁的时候就可以直接表明心意:我是为了PhD录取而来,我的研究经历和您有相似之处。另一方面,在双方建立了沟通的基础之后,话题也要进入到更深层次的建设性对话。这个”建设性对话“的含义是,我们不断地对双方情况进行跟进,我将自己的研究与科研状况和教授进行沟通,聆听教授的意见并且有所反馈。与此同时,我会不断地阅读教授组的文献,提出自己的想法和idea,要让教授从心底感受到我是实实在在对这个方向感兴趣,想要投身于研究,更要说明我的经验、知识和能力可以为教授的研究做出怎样的贡献。当然,想要让教授单单从你一封邮件的几句话或是CV就一次性建立对你的兴趣是不可能的,套磁是一个长期的沟通过程,很多时候在得不到想要的回复时更需要耐心,换一些方法继续尝试,比如认真阅读并分析教授发表过的某一篇文章,focus on academia,积极的follow-up,保持持续的输出才更有机会获得认可!4. GPA、GRE与TOEFL美国的博士申请最重要的两项标化成绩分别是托福和GRE,TOEFL的门槛一般是90分,个别学校会卡口语或写作的小分,马斯特哥建议小伙伴们至少达到100再去申请,过100之后就不用再追求更高的分数。GRE也是这样的,马斯特哥的建议是达到320+3为最佳,但并不是所有学校都要求提交GRE分数。小马哥的学生曾和套磁教授交流过,他的原话是“It’s less important for the admissions process but is necessary if you get accepted.”也就是说,在录取一开始进行筛选的时候,根本不会有人去看你托福和GRE到底是多少分,只有当他们对你有兴趣、想要你的时候,标化成绩才会起到一定的作用,所以有些小伙伴差一点达不到要求也没有关系。GPA在博士申请中并不算是决定性因素,所以GPA不够出色的小伙伴也不用特别担心,还是要努力用自己的科研经历去弥补。5. 准备2-3封推荐信推荐信在博士申请中也是很重要的一环,推荐人的Title和影响力越大越好。想要获得这样大牛导师的推荐信,就需要申请人在申请之前的假期找机会多做研究性的project,同时也要了解导师是否愿意提供推荐信。其次,project的成果也非常重要,最好是在做的过程中能够结合自己的思考和idea,这样既可以增加导师为自己写推荐信的几率,新的idea也可以直接体现在推荐信的内容和细节上,让你的推荐信更有深度。6. 准备研究陈述这里的研究陈述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个人陈述,不过对于博士申请来说叫做Research Statement更为合适。研究陈述主要关联这几个问题:我的研究课题是什么?为什么我的研究课题很重要?你将怎样解决它,为了解决它你做了哪些准备?(这里可以说一些以前学过的课程以及做过的研究项目),最后就是为什么这所学校/项目是适合你的?相比研究生申请的文书,博士申请更需要申请人表现出强有力的逻辑性,把自己所有琐碎的经历都整合起来。7. 准备面试大多数美国的博士项目都会安排面试环节,也是拿到Offer前的最后一关,是一个最好的展示自己的机会,所以更需要申请人好好把握,面试准备时一定要熟悉自己的CV和Research Statement,尽量扩展与自己研究方向相关的知识面,多研究往年的面经,小马哥之前还碰到过学生面试时教授让现场做题或者直接说出XXX定律,面对这样的不确定性,同学们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呀!好啦,本期的分享就先到这里啦,我们下一期(审核流程与机制)不见不散。在这里再次提醒大家: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再出门,平安健康的回家呀!

四分钟

博士入学申请考核,我们该如何筹备?

目前,读博有三种方式;硕博连读,申请考核,统考。回首申请考核的整个过程,跌跌撞撞,冒冒失失,却道是百感交加。然而,或许生命就该如此,倘若心之所向,纵使素履,且又何妨!一、读博,是否当真心之所向随着教育的日益普及,大学生“天之骄子”的头衔早已不复存在。于是,有人想到读研。回顾研究生过往,一年上课,两年“放羊”,毕业论文水水过,研究生生涯不过如此。于是,又有人想到了读博。博士,含金量最高的学历,工作稳定收入高,就业有保障,相信这会是大多数人的想法。然而,硕士和博士之间,隔着几道厚厚的墙。首先,若干篇核心以上论文是大部分高校对博士生毕业的基本要求,难度大小因人而异,但绝非易事;其次,导师课题是大多数博士的共同经历,“为伊消得人憔悴”;最后,毕业论文是所有博士生的终极梦魇,三十而立的你不会因此而“衣带渐宽”,而是“过劳肥”。因此,选择读博,切记扪心自问:我是否真的对学术心存热爱?是否真的愿意夜以继日地花时间和精力在思想和文字上构建打磨?又是否真的能够扛住拒稿、发际线后移和空虚寂寞冷等煎熬?二、生如逆旅,一苇以航(一)申请考核前期1. 关于联系导师(1)向博导发的第一封邮件很重要。了解博导们的研究领域,最好选择和自己硕士研究方向相近的,如若没有,也不必神伤,需明白你博导还是你博导,很大程度上决定你博士期间做什么。邮件内容大致包括“自我介绍,出身+硕士学业情况,出彩+报考理由,入理+博士展望,入情”,仅供参考。(2)博导第一次邮件回复更重要。博导的第一封邮件往往表明了他对你的首因效应,内容大致分为三种情况:一是长时间、高频率未回复,请就此打住;二是“欢迎报考”,需进一步了解态势,再做决定;三是“美丽的xx大学欢迎你”,博导对你的首因印象很不错,好好准备。(3)保持向博导汇报学习情况的固定频率。申请考核前期漫长,可每隔一段时间向博导邮件一封,汇报近期学习、准备情况,表明报考决心,加深博导印象,提醒鼓励自己,目标并非遥不可及。2. 关于研究计划书1尽量不要一份计划书多校通用。一般来说,各高校就研究计划书有自己的参考模板、格式要求和注意事项。而且,同样一份计划书或许满足A博导的口味,但和B博导的研究可能大相径庭。因此,尽量多准备几份计划书,对博士写作大有裨益。2研究计划书具体内容选择。研究计划书到底是写自己硕士期间擅长的领域还是博导的研究专场,可以咨询报考博导门下的学长学姐,了解他们之前的路数,或者在向博导汇报学习情况时相机咨询,少走弯路。3切忌抄袭。一份研究计划书相当是一个“门面”,一些高校会将提交的研究计划书做留档处理。因此,没必要在“过门”前就给自己安一颗“不定时炸弹”。3. 关于专业知识1英语很重要,贵在日积月累。除了历年考卷,提高英语最笨但最有效的法门就是“坚持”,从研二开始,我几乎每天坚持用英语APP(沪江开心词场,英语流利说,每日英语等),顺利“上岸”的法宝就是数百天的积累。2专业知识准备要“佛系”。试图背下所有的知识点,纯属虚妄,也没这个必要。本学科的经典书目一定要阅读,纵使没时间,也要通过论文快速掌握核心内容。同时,坚持每天阅读经典书目和最新文章,关注学术最新动态。3学院博导们的文章要认真研读。申请考核试题多半出自博导,内容不可能完全跳出大导们的研究体系。再者,复试阶段,事先了解博导们的研究领域和路数,共鸣的机会就越多,踩雷的概率就越小,成功的几率就越大。(二)申请考核中后期1. 关于面试1申请考核前是心理战。随着考生陆续抵达,这就到了考验心态的时候。交朋结友固然很好,相互交流经验也是好事,但凡事看淡就好,平常心对待,切不可自乱阵脚。2面试,摆正心态等于增加被眷顾概率。不紧张是骗人的,关键是将紧张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在脑子里模拟博导们可能提的问题,事先尝试准备好应对策略。跳出当前的环境,试想自己不会因一场面试而损失整个人生,纵使失败了生活还将继续。深呼吸,静心,走出来,看淡。3面试,真诚永远比胡诌有效。除了主观题,博导们问的专业性问题,不是自己熟悉的领域,起码也是有涉猎了解的。因此,不要轻易尝试将博导们的智商举到天花板上忽悠。会的,尽量认真、细致、流利、全面地作答,表述失误了也莫慌了手脚,纵使博导也有“匡瓢”的时候;不会的,一句“抱歉,这个问题我不懂”并非想象的那么难。博导们心知肚明,要是你啥都懂,就不用来面试了。2. 关于申请考核结束1尝试约见博导。万事皆毕,博导避讳的心理也有所松懈,可尝试约博导见面。一是面试刚结束,博导印象深刻,方便对你的表现作出提点,攒经验;二是面试结束,导师十有八九心有所属,探虚实;三是走前见一面,日后好相见,积人品。当然,博导如不愿意,勿勉强。2放下所有的包袱,在梦寐以求的校园走一遭。这是最糟糕的时刻,因为刚经历惨烈的考核面试,也是最美好的时刻,因为寤寐思服的圣殿就在眼前,早一刻到来,少一抔风雨过后的致远,晚一分到来,多一丝尘埃落地的喧嚣。如今,梦寐以求的校园就在脚下,或许这就是你未来研究学习的土壤,值得你提前探查;或许这就是你将要挥泪告别的远方,值得你细品回味。走走停停,让疲倦的身心做个深呼吸,决定来年是否继续。3和博导保持必要的联系。申请考核表现已铁板钉钉,但事后要记得向导师发邮件,如此,既是出于礼貌,或许也是一次机遇,让博导进一步了解你的为人和心性。一封邮件,或许就是你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关键。三、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博士申请考核成功与否,既需要实力,更离不开运气。世间没有十拿十稳之事,所有的付出和努力,最终都将换来一个结果:得或失。得之,幸也,勿沾沾自喜,新平台,新征途,博士若干年,青灯常伴;论文若干篇,清修为上。失之,命也,勿妄自菲薄,新天地,新作为,人生数十载,初心赤诚;事业数十年,心境清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不管怎样的土壤,都不要忘记野蛮生长。

爱火花

实行“申请考核”制招收博士生 是大势所趋

“申请考核”读博去本报首席评论员 徐迅雷博士之路,“越来越窄”?11月18日澎湃新闻报道说,未来,硕士毕业后想再“读博”,可能就只有一条路了:截至2019年,全国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41所大学均已全部或部分院系通过“申请考核”制进行普通博士研究生招生;仅有的一所西北工业大学,也将在2020年开始实行“申请考核”制。是的,这个“大势”对我国来讲是“大势”——取消“统考”,实行“申请考核”制,这是大势所趋;但对于世界上发达国家的众多著名高校而言,早就不是什么趋势大势,因为人家招收博士生,都是靠“申请”而不是靠“考试”实现的,这早已是常态。都说本科生是通识通才教育,硕士生开始突出专业特长,博士生则是典型的专才;所以,通常是给本科生以常识,给硕士生以方法,给博士生以视野与方向。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主要得看博士、博士后的教育培养完成后,这些专才在科学研究、科技进步方面取得什么样的成就。那么,这里就涉及博士生的选拔问题,你究竟是选拔擅长于应试应考的学子,还是选拔有专业天赋、专业特长的专才?方向、路径不一样,选拔的结果一定会不一样。也就是在这几天,一篇北京大学教授饶毅在2016年发表的演讲,再次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关注。当年《解放日报》曾详细报道了这个题为《中国未来与科学的隐患》的演讲,饶毅在演讲中切中肯綮地说,我们中华民族要证明自己是一个有智慧的民族,还有相当大的距离;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很短,而科学人才影响科学高度——瑞士只有700多万人,已经获得过20多次诺贝尔科学奖;日本从1949年第一次获奖至今,也已获20多次诺奖;犹太人更是获得过100多次……“作为一个民族,我们经常说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但智慧不是很容易衡量的,如果你要用自然科学来衡量,如果你要用诺贝尔奖来衡量,那我们差得还很远”。事实上,并不是中国人聪明不聪明、智慧不智慧的问题,因为在美国的华裔科学家就有许多位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奖,但本土迄今只有人尽皆知的一位屠呦呦,而屠呦呦有关青蒿素治疟疾的这个主要成就,也并不是现在所取得的。所以,我们需要从根子上反思科学人才的选拔、培养的机制体制问题,尤其是博士的选拔和培养,是一个绕不过去的环节。我国1978年招收了第一批博士生,仅仅18人;到了2018年,已累计招收博士生约125万人,其中亦出现了大量“在职官员博士”,可是,为什么他们当中就没有一个人后来的科研成果能够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理性地看,博士的选拔,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开关”:向谁而开,向谁而关?在我看来,“考试型”的博士生选拔,因循了应试教育那一套,侧重“会考试”一族;而“申请考核”制,则侧重了专业的特长,与更成熟、更有效的国际做法接轨,因为欧美等发达国家博士生招生通常都采用“申请考核”制。博士的招考选拔,就应更加注重科研能力和综合素养,而不是擅长用一场考试来定乾坤。“申请考核”读博去!至于“博士之路越来越窄”的说法,我认为是不大准确的,因为博士招考,只是人才选择的方向、对象、方式、路径之变,并非是道路的宽窄之变——仅仅是对于那些长于应试者而言是道路变窄了,而对于“术业有专攻”、更具专业特长者而言,路一定是变得越来越宽了。 【编辑:田博群】

暖然似春

2020年国外博士申请指南

什么是博士学位?PhD是Doctor of Philosophy(缩写为DPhil或Dr.Philos)的缩写。这是一个学术或专业学位,我们将其称为哲学博士,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博士,大多数学生申请的学位。与之相对应的是,专业博士,毕业后有特殊头衔的博士。中国留学生绝大多数申请的都是PhD。你是否热爱智慧和明确的学术兴趣?如果是这样,攻读博士学位可能是你的正确选择。但是什么是博士学位呢?怎样才能拿到呢?继续往下读,你就会看到完整的国外博士申请指南……“Philosophy”这个词来自于古希腊φιλοσοφα(philosophia),字面翻译为“爱智慧”。它最初是指一个人在当今世界的基本问题上获得了全面的通识教育。今天,哲学博士仍然需要对智慧的热爱,但适用于那些在更专业领域追求知识的人。问题一:什么是博士学位?博士学位是全球公认的学位,由大学和高等教育院校颁发给在其选择的领域内进行了大量原创研究并提交论文的候选人的学位,无论国家、院校和学术领域,这是关于博士学位唯一不变的真理。总的来说,博士学位是学生所能获得的最高学位(有一些例外,文章最后我会具体介绍)。它通常紧随硕士学位之后,尽管一些院校也允许学生从学士学位直接升入博士学位。如果你被认为具备必要的成绩、知识、技能和研究能力,一些院校还提供“升级”或“快速通道”的机会,将你的硕士学位“升级”为博士学位。传统上,博士学位需要3 - 4年的全日制学习(如果是非全日制学习,则需要6年或更长时间),我们以美国博士为例,一般美国博士修读年限在2-10年不等。在读博期间,学生要完成一篇以论文形式呈现的大量原始研究的成果。一些国家的一些博士课程也要求提交课程作业。学生还必须完成博士学位的“口头答辩”,大致形式是学生单独与少数几个考官,或在一个大的考试小组,面对面讨论自己的研究(两者通常持续一到三个小时)。问题二:国外博士入学需满足哪些条件?传统上,想要申请博士,一定要经过严格的大学本科及硕士学习,而当今远程教育和电子学习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大学接受非全日制和远程学习的博士生申请人。一般来说,博士的录取要求与申请人的成绩(通常是学士和硕士水平)及其潜在的研究能力有关。大多数院校要求申请人持有荣誉学位或学术地位高的硕士学位,以及至少拥有二等以上荣誉的学士学位,并且对于硕士学位成绩也有要求,硕士学位的成绩还会对博士申请人的奖学金有所影响。一些院校和学科(如心理学和一些人文科学学科)规定,你必须在你选择的院校中找到一位终身教授,作为你博士课程的正式导师,然后才能被正式录取。在其他情况下,一旦你被录取,你将根据你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方法被指派一名导师。不管怎样,在申请博士学位之前,最好先与你所选择的院校的教员取得联系,以便他们确定你的研究兴趣是否与所在院系相一致,甚至可能帮助你对博士研究选项进行头脑风暴。(1)博士申请,语言能力有些博士学位的申请需要你对所要学习的语言的熟练程度证明。你可以提供最近通过的标准化语言考试的结果,也可以证明你已经完成了相关语言的本科或研究生学习。(2)博士申请,就业/学术推荐一些院校可能还会要求你提供工作记录,如简历和/或所有的成绩单,包括课程模块和模块内容的细节,作为你申请博士学位的一部分。你已经完成的其他研究项目的细节和你曾经发表过的任何文章也可以帮助你申请。许多博士申请者还被要求提供两三个在学术环境中熟悉他们的人的推荐信,比如他们的本科或研究生导师或教授。这些推荐信必须特别关注你的学习成绩、课程和研究能力、你的研究潜力以及你对所选研究领域的兴趣。因此,在你攻读博士学位前,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很重要的。(3)博士申请,个人陈述许多院校会要求你写一份个人陈述——一篇简短的文章,你可以用它来展示你对所选学科的热情。你可以概述你想要读博的原因,这样做的个人动机,任何与之相关或应该突出的课外活动,以及你所选择的研究领域的任何灵活性。如果你需要帮助,许多院校在他们的网站上有个人陈述指南,这也可以帮助你为每个院校量身定制你的个人陈述。(4)博士申请,博士研究计划最后,为了获得博士学位,申请者需要提交一份博士研究报告。一份研究建议:根据你之前的工作,概述你的研究主题,强调你对该领域当前争论的认识,显示出适当的分析水平,确定当前知识的相关缺口并提出了一个相关的研究假设来填补这些空白,详细解释你的研究方法,讨论你的博士论文对现实世界政策的影响。这将帮助招生老师评估你的博士研究能力,并确定你的研究兴趣是否符合他们自己的研究优先级和可用的设施。他们也会考虑是否有相关人员为你提供足够的监管专业知识。正式出于这个原因,在申请博士学位之前,对研究院校进行彻底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的研究兴趣与你所选择的院校的研究兴趣一致,你会很快乐;如果你的研究兴趣与大学的研究领域重合度过少,你的申请会被拒绝。请注意,这个初步的研究建议并不一定具有约束力——它通常是进一步发展你的研究想法的起点。有些学科领域(如科学和工程)不要求原始的研究建议。相反,该院校提供了由相关导师制定并经过同行评审的博士研究项目的选择。这可以在一年中的某个时间或全年进行,具体取决于院校。然后,学生可以提交一份声明,表明对将要进行的研究及其适宜性有清晰的理解。问题三:没有达到以上资格,就不能申请了吗?方式一:查看院校特殊要求如果你想攻读博士学位,但没有相关资格或同等学历,你仍然可以通过满足所选院校规定的额外要求来申请博士学位(详情可咨询我们规划老师)。一些可能的要求可能是进行指定的额外学习或通过资格考试。你也可以根据非学位的专业资格和相当多的实践经验,总之就是满足院校提出特殊的要求。特殊情况下的博士申请需要你未来导师的大力支持,所以你需要在申请之前寻求他/她的建议和支持。方式二:硕博连读节省时间对于潜在的博士候选人来说,另一种选择是申请普通研究生或硕士学位。这是博士生们常走的路。MPhil是授予研究的高级硕士学位,适合没有很强研究背景的学生。你将被要求学习一些课程,以使你跟上研究方法之类的东西。成功完成一年的教学项目可能会获得MRes学位,其中包括比MPhil更多的教学内容,对于没有完成要求的博士学习期限的学生,可以授予MRes学位来代替博士学位。另一种选择是,如果成功完成了原始研究,就可以获得硕士学位,而无需提交论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的必要条件)。如果在你研究的第一年或第二年之后(即在你读硕士期间),院校对你的工作进展感到满意,你就可以申请正式的博士注册。通常,你的导师会决定你是否准备好攻读博士学位。如果你被认为准备好了,你就需要为你的论文设定一个标题,然后选择你的博士学位课程。问题四:除了PhD,首段你说的专业博士是什么?专业博士是指毕业后有特殊头衔的博士。科学博士(DS/SD):表彰对科学知识作出的实质性和持续的贡献,超出了博士学位的要求。文学/文学博士(dlit/dlitt/lidt):因在人文领域的成就或对创作艺术的原创贡献而获得。神学博士(DD):授予神学博士(DTh)以上,通常授予接受者以事奉为导向的成就。音乐博士(DMus):在英国、爱尔兰和一些英联邦国家,拥有大量的音乐作品和/或学术出版物的学生会被授予该学位。民法博士(DCL):除DD外的最高博士学位,该学位会颁发给对法律或政治研究作出重大和原创贡献的极具洞察力以及拥有重要出版物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