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你熟悉的Z博士这次似乎不太一样,新图重返大都会攻略介绍意匠

你熟悉的Z博士这次似乎不太一样,新图重返大都会攻略介绍

今天我们来给大家带来一期新图:重返大都会。如上图所示,我们一开始会在一个下水道里面。我们刚出来,面前就是一个创世修罗。一个狂热才能清完的怪堆也是非常的刺激——而且这仅仅是普通难度的血量。但是,带上新出的背包应该会好很多。然后我们会来到一个拐角,拐角里会有一个拿着斧子的大怪,血也是非常的厚,伤害也基本上是一刀一个小朋友。打死大怪后,我们再进去,会发现有3发火箭筒突然朝你射过来,如果你有英雄角色或许能躲过去,没有角色的话,基本就是九死一生了。然后我们会来到一个投票的地方,分别是D区和B区。我们先是来到B区,会发现B区的地图特别的大,然后会有各种的任务。这个就是我们接任务的地方,在远距离时会显示任务简介,比如猎杀、生存、摧毁等。在这个地图中我们不推荐接摧毁任务,因为这张图实在是太大了,而摧毁点却非常的分散,所以在这里,我们更推荐赏金系列的杀僵尸任务。我们以猎杀为例猎杀的僵尸就是大家所熟悉的金牌打手了。他的技能刚上来就是一个冲刺,所以我们需要快速地反应,不然就凉凉了。打法与原来的狼牙棒的打手相同,可以使用跳蹲来使他原地攻击,争取最快的输出(跳蹲真的可以)。收集完指定的星星后,我们会被传送到一个地点,这时就出现第一个BOSS了。手持三头电钻,后面背个荧光灯,手上还有个类似于钳子的东西,一看就是个骨骼惊奇的小伙子。他的打法也是非常的简单,无非就是那三个技能:冲刺,向地下锤一拳,砸一下地。只要跑得不慢,第一次玩基本都不会死,除非愣了一下没反应过来。但是值得一提的是,他可以将柱子击碎,击碎后会有烟雾,基本看不见BOSS。然后BOSS会冲撞,所以建议玩家可以站远些。然后他就被火车撞死领盒饭了。从下面上来后,我们会回到原来的地方。由于任务是不会刷新的,我们需要去别的区域。我们选择了传送到D区。在D区,我们会发现与D伯爵的教堂很像的地方。然后我们依旧疯狂地做任务。在这个任务中有一个净化,就是让玩家们去找一个个的小盒子,然后摧毁它们。它们躲的狠隐蔽,有些会躲到草丛里,或者楼上面。当时玩的心情就是,世上最远的距离,明明距离近在咫尺,可为何却不见你的踪影,如天涯海角?在这个图中可以尝试玩一下摧毁任务,因为这个图不是很扰人,但是这个病原点是真的厚。在大都会中,飓风之神打普通病原点只要五枪左右,而这里却要接近一个弹夹的子弹,也是非常的桑心病狂了。收集后终于可以见到我们熟悉的Z博士了。本以为Z博士会和原来一样变成金刚狒狒,没想到Z博士变成了一个魔术师而且他的技能非常的快,场地很小,很容易就团灭掉,技能也是非常的变态。我们打了两遍也没有将那些球打碎,如果到了正服也会成为阻挠玩家们的一个不小的问题。这次的爆料就到这里,我们以后再会。

十字架

《逆战》z博士又来在茬了?

小伙伴们大家好,欢迎来到《小庆游戏解说》逆战想必大家都知道吧!!有多少玩家玩过这个游戏呢?在2018年7月19号,《逆战》将会上线全新的猎场地图——再临大都会。该地图拥有六周年年度版本的全新玩法:将大世界概念、探索模式、海量任务与打僵尸等有机结合在了一起,打破了逆战传统僵尸猎场的规则。同时,我们所熟悉的Z博士将席卷重来,新的风暴即将来临。再临大都会中,小伙伴们可以自己选择路线,小伙伴们需要自己达到一定的星,每一个任务都不一样,玩家们不再是八人一组走下去了!而是要分成两个小队分头探索。现在来说任务了,小编自我感觉攻击回血,额外攻击,武器暴击,攻速强化,就这4个可以,小编看到这4个就跑过去了,这4个刷图太快。第一个boss的第一个技能比较普通,基本不会有人会在这里死亡。就是向前放波,但是为了防止失误,推荐一些没有初霜的小伙伴离boss远点输出这样就不用担心来不及躲而被这个波给打死了。第二个技能就叫他野蛮冲撞吧,为什么叫他野蛮冲撞呢?这个boss就是完全撞墙撞柱子然后就晕3秒小伙伴们就可以随便打了,第三个技能就是丢烟雾弹了。这个就是最后的boss小编一看这不就是z博士了,z博士什么时候出来了又,还是一个残疾人,z博士上了机甲,这个机甲挺帅的这个boss的第一个技能冲3下,第二个技能吐小球球,外加下面的火和两道激光,z博士这个时候就开始说这招是不是很熟悉呢!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吧!小编聊得都是新鲜事,喜欢小编的就给小编一个关注吧!!

金童子

有生之年!逆战的Z博士回来了?!

曾经带给无数NZer恐怖记忆的Z博士果然没被打败。(是的,小编我早就料到了前几天,Z博士发布微博宣告归来!如此说来,Z博士真的要重回逆世界了,并且是全新进化版的Z博士强势回归!原本以为缓过来的小编,现在感觉慌得一批…那么问题来了,Z博士这一次会不会带着更尖端的科研技术,或者更强大的力量而来呢?他的再次出现,将如何左右人类联盟与丧尸军团的对抗局面?Z博士到底是救世主,还是大BOSS?逆战官方也在29日上线了《逆战》世界观剧情站,更宏大的世界即将开放,迎接Z博士归来!熟悉的剧情、人物和场景,以全新的体验带领各位NZer重温三大经典战役。7月19日,逆世界的秘密等待着NZer们来揭晓!

好儿女

再临大都会Z博士第二形态团灭大招详细解读

单独两三个技能拉出来讲解,这在之前还是没有弄过的。怎么说呢?毕竟一些技能确实是要详细的说一下,否则单从玩家自己的实际操作是很难弄明白的。当然首先额外说一点,再临大都会中怪物的爆头金币很高。因此玩家想要升级攻击力就尽量打头吧。况且现在再临大都会中攻击力升级消耗的金币是个天文数字。而任务BUFF的选择依旧是以攻击强化、伤害提升、额外攻击为主,除此之外穿透提升也可以选择(能够使急速狂热触发更快),急速狂热(提升狂热等级,强化狂热效果),攻击回血(飓风龙神带这个回血很快)。至于敏捷身法等级、技能回复等级、坚不可摧等级,实在是一点用都没有。Z博士第二形态难点技能主要就是地刺。地面的红色滑块不代表伤害区域(但是可以用来区分技能释放方向)。地刺的伤害范围还是很宽的,单根地刺平移四次就能刷满整个场地,这一点一定要注意了。吹飞,这个技能可以用无敌技能硬吃,伤害并非龙卷风动画效果那样逐渐推进的。恰恰相反,这个技能的伤害瞬间就铺满场地。掉落物开始移动就说明锁定完毕。因此玩家在这个技能开始的时候尽量站在场地边缘,让这个技能锁定在场地最不碍事的位置。接下来玩家就要站在场地黄色网格的边缘位置等待BOSS落地,如果是吸星就切刀跑向场地边缘,如果是吹风就切刀跑到BOSS身边的无红色提示区域。(这是目前最完美的方法了,当然靠着技能硬抗除外)团灭大招“全屏地刺”,在这里就出现了三条地刺交叉覆盖场地,地刺把场地分割成十三个区域:中间的环形必杀区域(初霜可以在这里完美扛过全部四次地刺),四周的六块地刺伤害区域,以及六块安全区。不要参考红色滑块,红色滑块不代表伤害区域(只是指示技能释放的方向)。安全区域出现在地刺提示和环形提示相接位置“尖角”指向的方向,分别是Z博士的前后以及左前右前左后右后六个大致位置,玩家可以提前跑动便于快速躲避技能伤害。全屏地刺连续释放四次,并且Z博士会随机转向,因此伤害区域和安全区域并不是固定的。也就因为这一点,玩家躲避这个技能才算是十分有难度,而全屏地刺也就成了目前“最难躲避”的技能之一,一如当年雪国尸兄的砸地、玛丽火形态的瞬炸。

尽矣

车站的大机甲虫与Z博士的第二形态,再临大都会新增内容一览

在暑假的末尾,逆战为重返大都会这张地图新增了两个区域,同时新增了一个武器套装,小编为大家总结了新版本即将更新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首先更新了一把在PVP和PVE模式中都带准星的狙击枪,名字叫圣王。套装一共两把,拥有套装可以提高子弹上限。主武器和圣光裁决一样有护盾加成。来到第一关的区域选择,我们就发现了不同。在屏幕左侧的D区变成了G区,而G区正是刚刚更新出来的新区。右侧依然是B区,这个是没有变化的。增加了区域的同时,也可以给玩家更多的选择和更多的任务。为玩家血战Z博士提供帮助。由于新图更新了新boss的同时,也给Z博士续上了一条命,也就是第二形态。这个第二形态的变态之处堪比当时的最难boss南十字。当然逆战官方如果感觉玩家通关很难应该也会进行削弱。不过这次重新更新的两个新区域就可以在之前的三个区域中互相撞见的情况好很多,避免了两队同处一个区域导致任务无法正常接取的情况而浪费时间。这就是新地图的小地图。从上面看它可以连接到D区B区和C区。其中在第一选择的的D区变成了第二选择区域C区和G区一样是新做成的两个区域在新区中暂时并未发现新品种僵尸和新任务。增加了两个地图。这个G区也是相当大分为地下地上室内室外4个不同的地方、所以仅仅通过任务透视还是很难找到任务地点的。需要花些时间熟悉地图,如果有晕图的玩家需要时刻关注键盘TAB上方的符号键召唤全景地图,在进行摧毁任务时也可以利用这个按键来寻找目标提高效率。第一个boss依然是瑞派尔曼攻击方式想必大家早就了解过了。这也是一个典型的攻高血厚移速慢的boss了。第二个地图C区这就是小地图。同样未发现新型僵尸和新型任务这里的任务星级比较固定。比起B区它更像一个建在地面上方的地铁站。是个交通中心。交通中心普遍面积较小,所以需要注意重型僵尸的重锤,这里的刷怪点很多,所以建议携带大面积打击武器。在探索新图时,我们需要舍弃输出,把天赋加点全部转移到生存上可以有效保证游戏探索中不会因为僵尸潮而破坏探索进度。如果有小伙伴想要单刷或双刷这张地图时。优先进行额外攻击力技能的选择。技能等级可以叠加,天赋全部换成生存天赋,只要保留一个急速狂热其他随意。任务选择主生存副净化,其他的两个人如果没有配合基本上无法正常通关。这就来到了第二个boss大魔术师弗兰克-赞或者末世机甲了第一个boss大魔术师好说,在玩家接触一段时间后,也漫漫熟练了起来,短时间内将其击杀也并不是难事。但是第二个就是新地图新区域的新boss末世机甲了它就像一个樱之谷的鬼甲蟾蜍一样,只是换了一个外表减少一个特色技能并增加了两个特殊技能。众所周知逆战PVE模式的boss都需要血量被降低到一定程度才会释放越来越特色越来越不容易躲避的技能。所以只要你反应够快,换刀跑来躲避技能,就可以躲避。逆战不可能会出必死技能。Boss的新技能暂时可以通过蹲在角落进行躲避,会有四个全地图扣血的装置被boss召唤出来,扣血速度很慢,点满生存天赋就几乎不掉血。血量也很低,几枪就破。同时会有8根激光柱在boss身边转。可以参照樱之谷的赤青双鬼龙卷风,几乎是一样的。舰炮攻击时需要与队友分开站在舰炮的两侧就可躲避这个大面积攻击。{这个是boss最后的垂死挣扎,剩下半管血时触发}还有最后的噩梦Z博士-生化形态。具体技能很多,也不好躲推荐使用特殊人物和套装的无敌扛过大招。无敌时间是个好东西,Z博士啊,你一回来就要这么多复活币真的好吗?注意地面红色区域,移动的红色区域并不会造成伤害。不管什么时候都要远离Z博士,不然就准备好将复活币乖乖送上把。推荐天赋极限输出,因为Z博士的攻击大多都是必死伤害,不管你血量再厚也难逃一死,所以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推荐武器泰坦(创世),手套(创世)推荐一形态,当没有龙神时同样可以打出高爆发伤害,龙神等相信大家看完本篇文章后,对新版本的新内容都有一定的了解了,抓住假期的尾巴约上小伙伴一起体验吧!

茶太

Z博士的脑洞|如何做到央行和国资委官员都说的“竞争中性”

最近,央行和国务院国资委官员都在讲话中提出“竞争中性”。立即“带火”了这个词。溯源——怎么办?改革。怎么改?“竞争中性”。竞争中性(Competitive Neutrality),也经常被译为“竞争中立”,顾名思义,指的是竞争主体在市场竞争中拥有同样的条件和地位,而相比较的主体对象则是政府企业与私人企业,或者说国企与民企。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澳大利亚。彼时,大家认为,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州政府拥有占据大量生产资料、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公有制企业,这导致了垄断现象,影响经济运行效率,因此在1991年,一致同意要制定“更广泛、更统一的国家层面的竞争政策”。一个国家竞争政策调查组随即开工,对妨碍澳大利亚竞争法实施情况进行调研论证。1993年,“国家竞争政策审査”(National Competition Policy Review)报告出炉。审查发现,澳大利亚竞争法已无法监管政府的商业行为,无法解决国有企业的成本优势和定价优势等问题。国有企业往往在税费、监管、债务担保、贷款利率、成本核算、经营绩效、破产等方面都有着特殊优势,而一些明明是从事自然垄断的国企兼营竞争性业务,并利用这些优势打击竞争对手,实质上扭曲了市场竞争。国有企业所有权的滥用会造成资源配置的扭曲,直接带来定价优势,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的基础。怎么办?改革。怎么改?“竞争中性”。面对严峻形势,“国家竞争政策审査”报告提出,必须以消除国有企业竞争优势为“基本原则”,“竞争中性”得以出世,并明确方向,剑指国有企业与私人企业共同市场竞争时因公有产权导致的资源配置扭曲。澳大利亚修改了1974年《竞争法》,原则上将所有从事商业性活动的企业和个人全部纳入调整范围。1996年,澳大利亚发布《联邦竞争中立政策声明》,制定更为严格的“竞争中立”措施,包括国有企业公司化改革、税收中立、债务中立、盈利率要求、监管中立、价格反映全部成本和投诉机制等7项,并将其纳入澳大利亚“国家竞争政策”。使“竞争中性”在法律、政策和执行中一步步落实,成为推动经济改革的重要工具,以确保社会经济政策能够满足“符合公共利益”的要求。国际演变——你推我赶,愈演愈烈国有企业并不是澳大利亚才有。国有企业涉及的是否公平竞争问题也不是澳大利亚才关注。要说国有企业竞争公平问题,1947年就已经有GATT第17条关于“国营贸易企业”的规定。国有企业规则首次纳入贸易协定是在1994年生效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中,作为服务贸易规则中的一个“垄断性行业的服务提供者”条款。该条款核心意思是不能滥用垄断优势、不能歧视、要商业化考虑。以此为模板,美国在此后与其他一些国家的贸易协定中也对垄断和国有企业问题有所规制。美国-新加坡FTA规定,新加坡应确保国有企业在采购、销售货物或提供服务时依据商业考量进行决策。美国-韩国FTA则规定,韩国应确保,不针对国有企业或被授予特殊或排他性权力的企业采取或维持扭曲货物贸易或服务贸易的措施。多边贸易体系中也有部分条款涉及到对垄断和国有企业的规制。WTO法律体系中,《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服务贸易总协定》等均有涉及垄断或国企行为的部分。近些年来,确保国有企业的竞争中性,在很多地方成为核心议题。OECD积极鼓励并推动各国建立“国有企业竞争中性政策框架”(Competitive Neutrality Framework),认为政府应通过事前的结构调整,以及事后的竞争法以及主管机关竞争监督,降低甚至消除国有企业在竞争关系中的不当优势,确保竞争中性。2011年,OECD发布《竞争中性与国有企业:挑战和政策选择》和《竞争中性:确保国营企业和私营企业间的公平贸易》报告,对国有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以及如何消除这些优势进行了全面阐述。2012年4月,美国与欧盟共同发表《关于国际投资共同原则的声明》,支持OECD在竞争中性领域所做的工作。同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发布《2012年双边投资协定范本》,特别规定了国有企业问题。5月,TPP第十二轮谈判中,美国首次提出关于国有企业的议题,最终形成TPP协议的第17章。同时,美国也极力主张,WTO的国有企业规制必须参照TPP的严格标准修改与调整。美国——强力推进,意图叵测可以见到,尽管“竞争中性”起源于澳大利亚,但如今,美国是竞争中性规则最积极的推动者。无论是在各种双边贸易协定中,或者在多边贸易组织及国际组织机构中,FTA们也好,TPP、TTIP也好,WTO、OECD都好,美国都力推“竞争中性”。本来,倡导竞争中性和公平竞争是很好的事情。但是,从时点看,美国“力推”竞争中性发生在2008年之后。全球经济危机后,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成为世界经济新引擎,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GDP增长率于2010年达到7.5%的历史最高水平,其对外投资规模不断加大,2011年占全球29%,而其中国有企业的贡献占11%,全球财富500强榜上国企数量一度飙升。在此背景下,“国家资本主义”等一系列概念再次被发达国家强调。中国发展势头也相当好,海外市场并购活动频繁,2016年首次跃居为全球第二大投资国。尽管近年来中国央企在“财富500强”中国上榜企业中占比持续下降,且国企在法人治理及信息披露制度上逐渐完善,但美国、欧盟等对这种实力变化感到忧虑,不断提高“国家安全审查”等门槛,阻碍中国国企进入美欧市场。从内容看,TPP“竞争中性”条款空前苛刻,其名为“中性”,但潜在可能倾向于按照“所有制”区分对待。在如何界定“国企”上,指向主要从事商业活动的大型国有企业,其政府直接拥有50%以上的股本/股权或行使50%以上的投票权,或者政府拥有任命董事会或其他类似管理机构大多数成员的权利。显示这些规则不仅仅是将国有企业或政府的商业行为“公司化”,同时还针对政府在企业中的控制权和政府给予企业的种种优惠政策进行了规制。在此背景下,中国国企甚至民企正常的商业行为也可能被归责于政府,从而引起规则纠纷和贸易争端。从背景看,推进TPP的同时,美国正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TPP可说是其为保持区域政治影响力,作为介入亚洲事务的绝佳平台。遏制中国经济发展势头是美国战略的现实选择。从美国强力推进竞争中性的节奏和过程看,目的恐怕不单纯。“竞争中性”试图通过规则创立和国际经济法调整,将中国等置于新规范之下。该不该改?——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因此,TPP和美国对中国国有企业的态度及意图,引起过极大争论。的确,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因经济发展的起步较晚、起点较低,起步之初需要以政府为主的宏观调控来集中社会资源进行发展,国有企业在经济中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这个阶段发达国家也都经历过。二战之后,因恢复经济的需要,欧盟很多国家保留了大量的国有企业,并给国有企业提供政府支持。而且,社会经济发展有其历史规律。纵观美欧等发达国家政府的国企改革历程,也都是在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开始,很多发达国家大规模的国企改革都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才发生的。改革进程也是逐步推进,“爬坡过坎”,并非一蹴而就。澳大利亚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改革,经历过改革、改革不力、完善改革机制等,才建立竞争中性制度。竞争中性也并不就是全面私有化,澳大利亚对于单纯高度商业化和承担一定公共服务职能等的不同主体,对中性竞争措施适用性不同。欧盟不同国家的改革方式也不尽相同,德国的电信、铁路等改革中就有不少曲折是非。美国邮政服务则一直在1970年的《邮政重组法案》保护下享有一系列特权以及反垄断豁免权,并且从联邦融资银行获得低息贷款,直到2007年,修订该法案使反垄断法适用于美国邮政服务,优惠才得以终止。但也毋庸置疑,经历过最初的以政府为主进行市场调控的阶段后,应该形成尊重市场规律的运营环境。如果公私企业不公平竞争,只会损害市场活力,继而有害于经济发展。因此,《欧盟条约》的《竞争政策》章节之第106条直接规定了国有企业竞争中性问题。澳大利亚国有经济在其总体经济中占比并不算大,也保持着盈利,但占据着许多关乎社会民生的重要领域,而效率较为低下。在OECD 2005的报告中,澳大利亚80年代经济增长不及日韩一半,1990年在港口、铁路、电力上的生产力水平不到贸易伙伴的一半,电信行业的生产力水平是报告中提到的九个国家中最低的。进行了市场化改革后,企业运营和市场配置的效率都得到了提升。电信业改革后,竞争变得激烈,长途电话费用因此降低了50%,服务项目也明显增加。澳大利亚经济位次也从此前的直降变为跃升。该不该改——这是我们自身的需要究竟应该建立怎样的市场和市场主体关系,似乎一直是个热门话题。特别是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到底这些“美国所倡导”的概念是刺激、促进还是阴谋、破坏,好像越来越让人们迷惑。国企与市场的关系、国企与民企的关系在当前已经又是一个热门话题。种种毁誉、种种喜忧,难以理出头绪。然而纵观历史,这并不奇怪,因为它们也曾经在发达国家发展的历程中成为争论焦点。国家宏观调控固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经济的有序发展,但是经济发展仍应遵循市场规律,如果违背公平竞争这个基础,就会造成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争利,反而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因此,倡导竞争中性,也是倡导公平竞争,让所有企业都有更好的市场生态,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其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已经提出,要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的功能,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实行网运分开,放开竞争性业务,进一步破除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随后,国务院发布了一系列强化竞争的文件,提出了商业类国有企业和公益类国有企业的改革思路,以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当前,我国正在深化改革,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促进市场公平竞争也必定是其中关键。调整国有企业监管制度,分离政企职能,强化信息披露、提升国企透明度等改革举措都在进行中,且必须继续深化。诚然,各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产业发展水平差别大,某些发达国家要求在国际范围内制定同等的竞争中性规则标准有其“小算盘”,我们可以在实践中据理力争、维护自己的权利。但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公平竞争的市场是大势所趋,是外部压力也是内部升级的共同需要。建立良好秩序的、公平竞争的市场,从理论上来说,是中国崛起过程中,走向世界、拥抱世界,建立开放包容创新型社会的必须;从实务上来说,是中国突破经济发展、突破企业与产业转型升级、突破市场开拓时与海外摩擦不断等瓶颈的必须。无论TPP是否存在,美国的意图不会消失。无论美国是否存在,中国深化改革的脚步不能停下。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实现有效、高效的资源配置方式,是我们自身发展的诉求,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后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澳大利亚《国家竞争政策审査》报告中指出,竞争中性不能说是澳大利亚传统竞争政策中独立的政策因素,因为宪法已禁止通过立法或监管手段对各州商业贸易或收益实行区别对待。的确,没有人会倡导市场扭曲,人人都倡导市场公平,但无论是哪种所有权的企业,其官僚性也好、垄断性也好,都不会、也不愿意去主动适应市场化竞争环境。只有立法、政策、细则、标准、程序等全面及时改革,形成系统性支撑,才能保证竞争的“中性”,带来市场的健康发展和长足进步。(作者万喆系经济学家,澎湃新闻特约评论员。)

韩檀

Z博士的脑洞|房地产究竟是会涨还是跌,不如透过现象看本质

房地产调控再次升级,房地产究竟是会涨还是会跌,又双叒叕成为焦点。透过现象看本质,其中或者终究是一个行政与市场关系不清,带来政企关系不清的隐形垄断问题。行政和市场垄断一个行业能够蓬勃发展,必须有充分竞争的市场。但每个企业都有规模扩张的冲动,并会因此而获益。当整个市场都被垄断,企业利润就能够达到最高,其内部风险控制和公司治理的愿望就会降到最低。这是天性,无法遏制。一旦形成垄断,供需关系平衡带来的定价机制被垄断供应的定价所取代,消费者不得不承担更高的价格、更坏的服务,而产品升级和科技迭代的动力也会变得很小。我们过去感受很深。但从市场管理者的角度看,必须兼顾市场的整体福利水平,需要制止公司个体在市场中的无序扩张,以保持市场活力和前进动力。上世纪美国也曾经历市场疯狂合并阶段,并因此制定出多部法规,大力反垄断,不仅禁止横向垄断,也禁止纵向垄断合并。而我们在今日感受也很深。在传统行政垄断有所消减的当下,我国对于市场垄断的认识还相当弱,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生活,资本运作+互联网成为当前企业战略的标配。企业不但不断合并横向行业公司,直至成为行业“独霸”,而且不断在上下游产业链兼并,争夺了几乎所有定价权。因此,前段时间出现的打车、订票等公司终于重重合并后一家独大,而变得价格高企、服务薄弱、饱受诟病,就不足为奇了。更遑论更多的“巨头们”,已经逐渐“把持”住多个行业的整个上下游链条。垄断足以成就垄断者,短时间造就市场繁荣,但终归摧毁市场活力和动力。“市场+行政”垄断在此之中,就有一种更为特殊的关系,“市场+行政”垄断关系的存在。在有些行业,过去是单纯的行政垄断,行业从开始到终端,全部由行政生产、销售、购买、使用。其中效率可想而知。改革后,行业开启市场化进程,但行政方面的思路和观念并没有真正改变,尤其是由于一些行业可能涉及社会福利或民生安全,行政便更加以此为由加强了行政权力的管束。使得这些行业呈现出显性或隐性的“双轨制”状态。“双轨制”表现在,表面上有公司市场化经营盈利,但实质上行政对于市场有较大掌控权力,往往通过资质、配额等的审批,能够决定市场主体、渠道、销售等重大要素。这时候,公司看起来是“市场化”的,但其利润是妥妥的垄断利润。“双轨制”有时候让人很难分辨,因其看上去运营方式好像已经“市场化”了,也有外部竞争、也有内部竞争、也有竞争化的分配方式。但是,简单的看,尽管这个行业或公司的利润很可观,某种程度上可以用竞争来解释,一定有些用竞争解释不了的高利润。体育和影视是再好不过的例证。即使不去探寻其内部机制,仅从价格发现上,就能够看到,貌似体育运动员等的收入大幅增加是“市场化”的结果,优秀的、受欢迎的人价格高,但有些运动就完全违背市场规律,像是足球,水平差、态度差、收入高,背后就是扭曲的行政机制。影视也是如此,看起来百花齐放凭本事吸引观众挣钱,但烂片和烂演员、烂导演挣大钱的事实,宣告了这不是“烂观众”这个市场的错,恰恰相反,是没有足够“市场化”,让市场无法进行选择,才会成为烂导演的温床。我国土地性质的特征,带给了房地产“双轨垄断”的基础。看似“市场化”的背后,是“非市场”的力量做基石,造就了大批的富豪榜上风雨人物,带给市场一时间风头繁盛,也终于将实业和消费挤出而潜藏危机。“双轨制”会进一步裹挟市场和行政,最终破坏市场房地产可说是市场化改革过的行业,现在的“调控”似乎又在行政上加大了力度。能不能就此有成效?另外不少行业都已经经历了统购政策--市场化经营--统购政策的几番变革,就是因为总还是会出状况。其实,统购或不统购,也许出问题的原因都在于,统购的思路和基调从来就没有改变。只是显性和隐性“双轨制”的区别而已。“双轨制”必然使企业完全“受制”于行政力量,而行政力量往往无所受制于。因此,这种方式很容易为寻租腐败洞开大门。因此,十几年来的大型腐败往往与房地产有关。除此以外,这也大约是我国医药费用问题一直难以解决的重要原因。尽管一段时间以来,一些人都将医药价格过高指向医生这个一线群体,但是仔细想想,医生何来定价权?他们更加不能决定什么企业的什么药能够进什么地方的报销范围和哪些医院和药房。有些行政力量能够。而这些行政力量进行市场的“计划”时,其过程是不是公开公平公正?如同公司运营对于侵占市场的愿望,行政对于权力的愿望也是天性。从“共享打车”市场的演变能够看到,打车软件从“管制”外冲破重重“枷锁”,实现了市场的大垄断,最终却是与行政和解,被行政所“认可”,等同于在过去出租车辆管理的“牌照”垄断中加了一块新牌照而已。对于行政而言,这当然是最好的结局,既不动摇其主导地位,又不触碰既得利益,还不增加新时代新技术带来的监管治理难度。但是市场需求呢?没有人关心市场需求的扩容和升级。所以,行政既想要权力的扩大,又不愿意负更多的责任,“双轨制”使其“梦想”成为现实,让其不去面对市场需要,而是遏制需求以满足供给。“双轨制”会进一步裹挟市场和行政,让它们越来越不愿分开,但最终是破坏市场的。行政与企业 “捆绑”,监管能力难以提高行政与企业发生了“捆绑”,监管能力一直难以提高就较为容易理解了。一方面,行政与企业即使不是“利益输送”的关系,也是“共生互利”的关系。诚如财政部官员所问,金融市场产生了大批“金融创新”产品,扭曲了市场定价,挤占了投向实体经济的金融资源,央行和相关监管部门都只是“傻白甜”吗?金融乱象与金融监管的不正位有着深刻的长期关系。房地产价格“永远上涨”就是例证。另一方面,监管能力不强也表现在不是监管过弱就是监管过强的行政“一刀切”上。监管本来应该是面对市场的管理方式,但行政能力一直过强,会忽略市场本身应该发挥的作用,以及市场本来就应该有的波动本质,导致不管则已,一管就大刀阔斧,不去剥开现象看逻辑,反而用遏制需求等方式来以现象对现象,房地产不断加码的限购就是例证。当然,最为重要的是,监管必须以法律为准绳,而我们的相关法规建设还很不足够。也有很多处罚都限于相关法律规定而难以达到惩戒效果。比如说,近年来,证监会对于证券市场的强监管其实有极大的进步,已经逐步走上正轨。但是,我国对于内幕交易等法律界定也可能缺乏事实可操作性。而传统法院也缺少对金融、证券相关案子的专业法庭和人员。这就导致了一些公司违法违规后,只是不同程度的予以与利润不成比例的少量罚款作为最终结果,且从未波及高层管理人员。这些法人或高管很快另起炉灶,自原渠道“东山再起”,成为“又一条好汉”。房地产调控曾经多次升级,但效果却一言难尽,有些调控不但难说对当前问题有所缓解,反而可能又带来其它新问题。因此,这个问题不仅需要深入探讨,可能还需找对逻辑和方向。我们真的是在逻辑上下功夫吗?模糊的界限使社会导向变得畸形当然,或鉴于以上的原因,社会对这种违法的容忍度其实相当的高。“双轨制”带来了社会道德界限的模糊,给了涉事各方以推诿的理由和借口,以至于一些“问题”官员贬了又升,一些“问题”企业死而又生,一些“问题”个人水起风生。以至于民众非常惊异又非常习惯于,有些影响极端恶劣的人、企业一而再、再而三在同一个地方跌倒,在同一个地方换个马甲,便再创辉煌。最近,两则报道让我深思。有报道称,关于赵薇担任法人和实控人的西藏龙薇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祥源文化(之前的万家文化)涉及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案件,在杭州中院首次开庭,案件涉及的起诉投资者共19人。此外,还有42位股民诉讼法院已受理,但尚未开庭。另一则报道称,许家印7月13日探访法拉第未来总部后表示,“投资FF绝对是正确的决定。” 今年6月,恒大健康集团(00708.HK)通过Season Smart Limited(时颖公司)持有FF公司45%的股权。贾跃亭持有33%股权,担任公司全球CEO,并已“锁定CEO15年”。如赵薇这样的公众人物,涉及证券虚假陈述等,其个人社会形象和商业价值必然应该减损。如贾跃亭这样的人,即使对于他乐视上市及运营中的财务问题不做评价,即使对他高位减持套现出走海外不做评价,他已经被政府认定为“不良借款人”,列入失信人名单。一个上市公司投资这样的严重失信人,并且把一个严重失信人当作自己的合作伙伴和全球CEO,传递什么信号和价值观?有人说,恒大都投资了贾跃亭,说明贾跃亭的梦想是真的!不对!有梦想也不能靠骗别人的钱来完成对不对?完成了梦想就还钱?完不成难不成就应该不还钱?完成了就一定会还钱?如果还有梦想呢?重点是,自己有所谓“梦想”就可以肆意挥霍别人钱财践踏社会秩序的做法,是值得提倡的吗?“双轨垄断”给了涉事各方极大利益的同时,还给了各方推脱的理由,致使责任永远不上身,所以改革很难触及深。后记许多人质疑的是,是不是资本破坏了市场生态,破坏了道德防线?资本是市场交易的一部分,是市场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将其定义、甚至定性为“市场破坏者”。但如果对市场的把握度不够,监管水平不足,会造成资本市场上肆意妄为甚至破坏市场公平公正的结果出现。因此,在“市场化”中,管理者也不是应该无所作为,而是大有可为。市场化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改革开放初期,双轨制为市场化铺垫了道路,也留下了阴影。时至今日,各种在此基础上的“双轨制”和其思路已经对市场造成了侵蚀和阻碍。而且这种侵蚀和阻碍,对整个经济、社会系统都造成了扭曲,甚至对人们的是非观和价值观也造成了扭曲。尤其在资本大行其道,互联网加威助力的当下,对市场的认识需要日新月异的变化,对市场的梳理和把握也需要更加精准和与时俱进,而非相反。事实上,就像是房价该涨还是该跌?行政垄断还是市场垄断?旧的问题未去,新的问题又会来。应该从根源上寻找问题和解决办法。

弟子勉之

Z博士的脑洞|明年经济怎么干?就业形势值得关注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13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19年经济工作。为2018年经济工作定性,为2019年经济工作定调。今年情况怎么样?会议指出,“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按照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有效应对外部环境深刻变化,迎难而上、扎实工作,改革开放继续深化,各项宏观调控目标可以较好完成,三大攻坚战开局良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保持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朝着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出新的步伐。”这是对2018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评价,肯定态度跃然纸上。实际经济运行情况也的确如此。2018年对中国是很不平静的一年。对内,经济的深度结构性改革正在不断推进,相对前些年“大水漫灌”的惯用方式,当前更注重深层次问题的解决和着眼于长期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去杠杆等政策在一连串激烈的讨论中、一系列措施的贯彻下实施深化;对外,全球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思潮盛行,美国不断以贸易为出发点扰动全球关系,并试图用“极限施压”的方式获取博弈中的优先权,为本国结构性矛盾买单。中国也成为其中被重点“剑指”的对象。双重压力下,市场一度充斥悲观情绪,对经济下行的恐慌成为主流。在10月的政治局会议中,首次强调“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突出了对经济下行和外部贸易战风险的担忧。但是,从全年来看,整体经济运行态势显示,中国经济的抗压能力、运行韧性均强于预期。年度经济增长率目标有望达到,外贸态势总体较为平稳,微观看,进出口的对象和内容都有结构性升级和优化的迹象。明年重点在哪里?对于明年的基调,突出了一个“稳”字。“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除了“稳增长”仍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外,“六稳”继在今年7月份召开的政治局会议首次强调后再次成为重点。其中,“稳就业”恐怕会成为未来经济工作的关键。就业一直是国家经济、社会中最基础也最重要的大事,就业率一向是经济指标中的重中之重。我国从今年起,在失业率统计上做出了重大调整,将“城镇调查失业率”替代过去一直使用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作为经济工作的指标和目标,也显现了对经济工作分析的进一步科学化改革。从前几个季度情况看,尽管有经济下行内外部压力大、市场情绪很不稳定等因素的困扰,就业始终保持在较为良好的水平,成为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基石。但也必须看到,我国就业率与经济整体结构性的转变有较大关系。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期,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不断增加。而服务业吸收的就业是远远大于第一、二产业的。此外,随着我国人均GDP的不断提高,消费升级阶段已经到来,进一步促进服务业的繁荣和细分,从而带动就业。然而,制造业直接创造的就业岗位虽然更少,其对岗位创造的衍生和带动效应却在就业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据有关研究,一个制造业岗位可能衍生6个以上服务业岗位。制造业作为基石,如果萎缩,服务业也必会受到影响。近些年来,经济一度“脱实向虚”情势较为严重,在产业结构转型和消费升级的带动下,创造了更多的工作岗位,吸收了更多的就业,但其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必然会在滞后的阶段显现出来。尤其是随着周期的变化和泡沫的挤出,需警惕未来就业形势所受到的冲击。明年工作怎么干?会议要求,“做好经济工作,必须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加强学习和调查研究,创造性贯彻落实党中央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今年的总体态势虽然平稳,但在经济改革过程中,也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许多问题的产生,与政策执行的方式有关。这让大家深刻认识到,政策的方向很重要,方式也很重要。“过渡执行”和“过度执行”都不是好的方式。所谓过渡执行,就是缺乏担当,以不出错为原则,只顾着明哲保身,不愿意动脑动手。表现在改革的具体事务上,则是大的方针方向都很明确。但是细节推进总是无法落地。审批机制层层推诿,程序建设迟迟不见用力。导致市场个体看到国家政策都欢欣鼓舞,但是实际操作的时候仍然困难重重,毫无获得感。所谓过度执行,就是调查研究和学习不足,不去细致考虑怎么讲宏观政策细致分解,如何分阶段、分层次地形成政策支撑框架,也不去关心、考虑市场的反应和反馈,一味将宏观政策所提要义用最简单、最便捷的方式使用出来。导致市场震动太大,市场个体的承受能力超限,防范系统性风险反而变成触发风险。今年下半年,针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中央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比如如何保护基层公务员的积极性,如何破除“留痕工作”的低效性等,对于经济金融领域,也对一些粗暴去杠杆等举措进行了批评和扭转。所有改革,当然都是没有教科书可以参照的,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干部的担当、系统性的分析和科学施策,是改革成功的关键和共性。未来,政策的一致性、连贯性和公开性应都需要加强。未来的走向?会议特别强调,“提振市场信心,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提升国民经济整体性水平”。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从外需拉动已经转入到内外需齐动的结构中。在经济结构性改革的深水期,更是让人认识到,人民群众的需求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如何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但有助于社会稳定,也有助于经济突破瓶颈进一步发展。有时候,当群众的获得感有所降低,并不是因为所得更少,而是水涨船高,要求更高了。这至少说明两件事,一是居民普遍生活水平在上升,二是居民的需求仍然旺盛。这意味着经济有继续上升的空间。因此,供给侧不仅不应感到烦恼,而且应当感到高兴,应当积极筹措,提高治理水平和能力,提供更高层次和更丰富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让需求端有获得感,而不应当“削足适履”,遏制需求。贸易战和保护主义更让中国深切认识到,对外开放的步伐不能停止,但苦练内功、建立更为成熟完善的国内市场是核心要义。过去我们从对外开放中得到了很多“好处”,引进资金、企业、管理、技术、人才等,让我们有了快速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但同时,我们也已经早就认识到,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强大市场是借不来的,国际话语权是喊不来的。国家竞争力需要对方方面面的悉心孵育,需要更好的市场化机制来融通资金、支持企业、规范管理、创新技术、培养人才,要通过不懈努力,完成自身的循环系统和造血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外开放和内部发展并行不悖,对外开放需要先对内开放。后记会议表示,“要辩证看待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的变化,增强忧患意识,继续抓住并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坚定信心,把握主动,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要保持战略定力,注重稳扎稳打,加强协调配合,聚焦主要矛盾,把握好节奏和力度,努力实现最优政策组合和最大整体效果。”总体而言,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改革仍然在路上,不可能不犯错,也不可能不发展。压力是一贯的,我们需要保持定力,把握主动。(作者万喆为经济学家,澎湃新闻特约评论员)

兄曰

Z博士的脑洞|社会看经济系列之三:方便面与离婚率

很多人在问,中国经济究竟怎么样?中国经济究竟怎么样,是一个综合命题,以中国和中国经济如此大的体量,及其所处的复杂内外压力下,很难直截了当就说出一个“好”或“不好”完事。不过,复杂难懂的经济数据,或会汇集成一些“图景”,在社会民情中体现出来。因此,注意一些“身边事”,未始不是获取经济信息的一种方式。社会现象之所以能够成为“现象级”事件,无不是背后有一定普遍性规律存在,其中不少,应当用经济来解释。道德谴责,可以治标,但经济逻辑,可以治本。本系列一讲了五星级酒店,系列二讲杨超越,系列三,也就是最后一篇,讲方便面。方便面引发的“消费升级还是降级”大战2018年中,“康师傅”一定想不到,一份“例行”发布的财报点燃了市场的争论热情。其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康师傅”实现收益309.96亿元,同比增长8.5%;净利润13.07亿元,同比增长86.59%。其中,方便面销售收入达到63.08亿元。要知道,“康师傅”曾经名噪一时,但近年来逐渐式微。2015和2016年,“康师傅”控股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分别下滑41.32%和38.88%,亏损严重。而2018年,原材料如纸箱、白糖、塑胶薄膜、淀粉等采购成本均在上升,“康师傅”却“逆风飞扬”打了个大大的翻身仗,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注意。无独有偶,“康师傅”的“同僚”“统一”发布的2018半年报也显示,上半年收益同比上升6%,净利润上涨25.4%,方便面收入增长8.0%,公司上半年收益的增长主要受惠于方便面饮料销售的回温。而且,升温的不止方便面。做二锅头的顺鑫农业与做榨菜的涪陵榨菜两大上市公司半年报也都实现了不错的业绩增长。脑补一下这个画面,方便面就着榨菜,嘬上一口二锅头。妥妥的“消费降级”吧!就此,方便面引发了一场究竟是消费升级还是降级的大战。一方说,吃得只剩下方便面,绝对是降级啊。另一方说,怎么是降级呢?有些人过去是吃不上方便面的,现在吃上了方便面,这是消费升级;方便面也在不断加价,加价了卖得更好,这是消费升级;吃方便面怎么了?吃方便面可能也穿香奶奶阿妈妮,消费升级就是消费升级。这是怎么一回事?关于消费,我们在杨超越妹子的文中已经表达了消费分化这个观点。在此,不会又回到这个话题说事儿。而这场始自方便面的争论显然也竟然陷入了道德困境。一方指责另一方罔顾事实靠假想定义社会和经济问题,另一方也这样指责这一方。不过,与五星级酒店事件及杨超越事件一样,或者不能只是一个道德大棒就可解释的。究其根源,不如看看“人口”困境?“独角兽”与“单身狗”单纯一个方便面,确实不能说明消费究竟是在整体升级或者降级。请一起来看看去年也热火朝天并也曾陷入“消费降级”风暴眼的,拼多多。和“康师傅”们一样,过去一年,互联网公司和“独角兽”们并不好过,而拼多多却“逆风飞翔”,实现了用户的大幅增长。很多人说,拼多多是“乡村大妈(大爷)风”。然而,从数据看,使用拼多多的24岁以下人群占39%,25-30岁占33.9%,相当年轻化。而从地域看,一二线城市居民占41.2%,虽不及淘宝的45.7%,但与唯品会的41.2%持平。而且,2018年新增用户中,排名第一的城市是北京。大家的消费能力怎么样?2018年双11至今,拼多多卖出一百多万台新款iPhone。再来看一个行业,外卖。从2011到2017,外卖行业增长8.4倍,2017年外卖市场规模突破2000亿元大关,相关分析预计2018年将超过2400亿元。2017年用户规模突破3亿人,2018年预计达到3.55亿人,外卖用户近乎与淘宝用户相当。其日订单量近3000万,每天至少有一成用户点外卖,消费频次3年翻3倍,客单价3年涨10元。其中,20-30岁的人群贡献了65%的订单量,35-45岁人群客单价最高。并且,外卖已经开始从送餐“进发”到送一切。外卖场景不断丰富,用户年龄段不断拉宽。外卖成为三大饮食方式之一,且市场规模的上探空间依然很大。有人说,这一下方便面一下拼多多一下外卖的,看得人都饿了,但到底想说啥?2018年有一个“中国制造”的节日举世瞩目。这一天的成交额,由零点开始,约2分钟突破100亿元;约1小时突破100亿美元;1小时47分27秒突破1000亿元;当日总额2135亿元,同比增长26.9%。是的,这是天猫网购的数据,这个节日叫做“光棍节”。从“到家”饮食,到“社交”消费,讲述的不是单单消费升级或降级的故事,而是背后的社会关系逻辑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正如阿里创造的节日名称,人们越来越“宅”,单身浪潮正在袭来。“独角兽”讲述的,是“单身狗”的故事。单身并痛并快乐着2017年,西南证券的一份婚恋调查报告指出,我国单身人口近2亿,正面临第四次单身潮。2019年初,国金证券的一份报告显示,2017 年全国单身人群已达 2.2 亿人,占总人口 15%左右。未来,人口将会更向大城市集中,而且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选择单身。很多人将之归咎为男女比例失调。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数量为139538万人,男性7135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51.13%;女性人口6818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48.86%;2018年中国总人口性别比为104.64(以女性为100)。男性妥妥比女性多出三千多万人。单身人士的男女比例失调也很明显。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80后非婚人口男女比例为136:100,70后非婚人口男女性别比则高达206:100,全国处于适婚年龄段的70、80后人口中存在男女比例不平衡的问题,且年龄越大失衡越严重。同时,30-39岁男性中有1195.9万人处于非婚状态,而同年龄段女性中有582万人处于非婚状态。但这种“归因法”或者并不确切。民政部发布2018年4季度报显示,2018年,全国结婚登记人数为1010.8万对,同比下降4.9%;离婚登记人数为380万对,有些地区,如北京,粗离婚率达到48%,几乎让人感觉是一年中结的人离了一半。事实上,这是自2013年以来连续5年结婚率下降。可想而知,生育率也在下降,二胎全面放开三年有余,此前预测的出生率“井喷”不但没有出现,而且“回落”了。2017年出生人口数1720余万,同比减少60万多,2018年全国活产数减少250万人,生育率创建国以来新低。就这样不结婚、不养孩,经常在家叫外卖吃泡面闲时拼多多过“节”上天猫,生活状态保持“佛性”流行箴言都是“小确丧”,大家到底都怎么了?低欲望社会日本的后泡沫经济时代开始,有一种现象,被称为“低欲望社会”。提出者是被英国《经济学人》评为“全球五位管理大师”之一、“日本战略之父”的大前研一。上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后,不仅是中老年人受到了沉重打击,年轻一代也迎来了巨大转变,具体而言,他们失去了上进心和进取欲望,变成“三不主义”,不想有责任,不想承担责任,不想扩大自己的责任。在一个“低欲望社会”中,生育率持续走低,人们不想再更多担负生育、养育的责任;年轻人不愿意承担风险,对于背负沉重的房贷等独立购屋意愿下降;年轻人也不愿意吃苦,甚至宁可降低成功欲和物欲,大概是“我宁可不要,就是不想太累”的意思;老龄化社会来临,而老年人则对未来感到不安,认为政府是不能信任的。当前尚且还好,长期发展下去都不知道自己的老年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因此拼命储蓄,不愿消费。这种情势下,社会流动性进一步紧缩,对经济自然呈现负面影响。国民持有大量的金融资产,企业也有高额的内部储备金,但消费低迷,即便政府推出货币宽松政策、灵活的财政政策、促进民间投资的增长战略,如安倍的“三支箭”,依然难以激活市场。与此同时,社会上出现了“草食性男子”,他们白净清秀友善温和腼腆害羞,在感情关系和人际交往上被动,不擅长与异性接触,但能够与异性谈粉红漫画和逛街,和异性独处时能做到绝对的人畜无害。社会上也出现了“茧居族”,根据日本专家的定义,就是由于各种因素,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减少,不接触自家以外的生活空间之状态。典型症状是独自一人在房间里,日夜颠倒的睡觉、看电视、玩游戏。还有超过二十岁但仍与父母一起生活的 “单身寄生虫”,以及热衷于亚文化、尤其迷恋动漫的“御宅族”等。熟悉吗?“滞胀”到“分化”到“人口”问题当然,中国社会并没有进入“低欲望社会”,我们有我们的韧性。但是,一些前车之鉴,或者可以给我们一些提示。有趣的是,美国最近也在讨论一种号称“性萧条”的现象。美国青少年怀孕和生育率掉到了当代峰值的三分之一。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这是当下人们对身体亲密关系持退避态度的一个表征。而其中缘由,虽无定论,但普遍认为,巨大的经济压力,飙升的焦虑感和脆弱的心理健康等,或是主要原因。多项对中国“不婚”“不育”群体的调研中,也都发现,经济压力大,是其中一项较重要的共性性影响因素。另外一项因素是社交能力的低下。无论从日本或美国都能够看到,经济繁盛之初,房地产等资产泡沫会对社会消费起到极大拉动作用,但随着泛金融化和泡沫高企,其作用会变得反向,挤出消费,成为经济成长的阻碍。这时候,社会中的人群往往要承受一些“难以承受之痛”,包括经济的重压和精神的焦虑。更不要说社会收入分化变得急剧带来的物质精神双重压力和无力感。所以,逃避也没有什么可耻,而且可能也有一些用。人们社交的能力和意愿都下降,追求欲望的能力和意愿都下降。而这些因素,我们在“滞胀”困境和“分化”困境里也都能够看到。因此,我们会在这里看到“人口”困境。中国在改革开放的三十余年中,得益于人口红利,潜在的和实际的增长率都达到很高水平。近些年来,社会消费增速处于下行通道中,或就和劳动要素增量回落有关,潜在增长率或已经过了高峰。未来,“少子化”社会进一步滑向“老龄化”,带给经济的压力也将更大。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单身男女们的消费喜好在发生转移,未尝没有消费升级的亮点。而新技术带来的突破,可能也会抵消传统意义上的“人口红利”影响。但始终值得注意的是,背后的社会现象形成逻辑。“人口”困境中有意思的还有,当经济压力带来了社交下降、欲望降低和人口减少,社交下降、欲望降低、人口减少又进一步带来了经济压力。而且,当经济困境带来心理压抑,即使经济危机已经过去,心理压抑仍会长期存在,从而影响社会结构和习惯,对经济形成更长期的影响。后记2018年发生了很多事,这些事都不是随随便便发生的。就像是花总与黑心的五星级酒店,就像是杨超越和王建国们(王建国:我到底做错了什么?),就像是方便面和离婚率(方便面:我到底做错了什么?),就像是花总、杨超越和方便面,他们自己一定也想不到,他们互相之间有这么深刻的联系。因为他们不过是社会的一个代表、一种折射。他们既然能够“华丽出场”,就绝对不是凭空出世。中国经济遇到了什么?正如这三个故事所说,遇到了三个“难点”,一是货币政策是涨还是缩的政策两难,二是社会分化带来的财富创造和收入分配平衡难,三是经济下行趋势与人口结构改变的并行压力困难。怎么办?无论是美国“滞胀”或日本“低欲望社会”阶段,减税都是重要解决方案之一。我们目前也正在这样做;技术进步也会带来经济发展的突破。我们也正在进行布局。美国和日本能够走出他们的“困境”,都殊为不易。相信我们会拿出更大的魄力进行结构性改革,也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细心,多听一些絮絮众语,多想一些千丝万缕,多做一些敦本务实。社会“现象”就像是社会的一种呐喊,不能随便被当作无病呻吟。找到社会现象背后的经济逻辑,至关重要。道德谴责,可以治标,但经济逻辑,可以治本。(作者万喆为经济学家,澎湃新闻特约评论员)

则殆

Z博士的脑洞|资本裹挟中介抬高了房租,这论调似曾相识吗?

房市一直是老百姓的心头大事。不过最近,房市的重点突然从房价转向了房租。房租大涨,引起了市场的惊呼。房租有没有上涨过快?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近期居住价格同比涨幅 2月:2.2%、3月:2.2%、4月:2.2%、5月:2.2%、6月:2.3%、7月:2.4%。看起来,房租在涨,涨幅基本上比CPI的涨幅高一点。但大家感受到的涨幅似乎更为猛烈?鉴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可能是全国的平均数据,而居民“感受”最深切和尖锐的,可能是有些“热点”地区,我们还是看看更加细分市场的情况。从多个机构发布的数据可以看到,房租在城市间的分化尤其明晰,一线城市的房租价格的确在这一年里发生了很大变化。中信证券的相关报告显示,2018年7月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一线城市房租增速处于过去五年高位,尤其在过去一年来,其平均租金涨幅达到20%。这个论断得到了几乎所有机构数据的支持,无论是中房协,还是我爱我家集团研究院,抑或(链家)贝壳研究院等。而从城市内部看,也出现了极大分化,尽管北京、广州等城市整体房租环比涨幅都在2%-3%左右,但北京五六环、深圳福田区等地区房租环比涨幅超过10%。尽管到如今,并没有所谓真正权威的数据,尤其缺少权威而精细的数据,但这些机构差不多都身处一线,其研究分析基本能够相互印证,与市场上最近出现的对房租高涨的焦虑和担忧时点也比较一致,应该可以说,近期房租上涨过快已经成为一个问题。资本从来不善良率先被推上“公审台”的是资本。我爱我家副总裁与链家及我爱我家的恩怨纠缠向世人宣告,都是资本裹挟中介抬高了房租。一些网上热议的帖子也侧面印证了此种说法。资本从来不善良。这是实话。但是资本是不是“罪魁祸首”,那还是要看它在其中的作用究竟几何。打开百度,输入“链家”和“我爱我家”,提示中就会有“链家 我爱我家 恶性竞争”出现,点击这个关键词组合,会出现五十几万条新闻,包括但不仅限于“打架”“死掐”“争客源”等各类激烈的互动。也就是说,这种“酣战”由来已久,是“宿怨”。当然,在今年初,房产中介就已经波澜又起过一番。安居客被链家、我爱我家、麦田组成的号称“北京中介联盟”宣布抵制,要求端口费不得涨价;红极一时的爱屋吉屋在经历了资本的喧嚣和裁员、关店窘境后,被媒体吊打和“倒计时”;《中国经济周刊》曝出链家在上交所公司债券项目平台申请2018年非公开发行公司债券60亿元,显示其资金链可能较为紧张;而如今“正当红”的前我爱我家副总裁胡景晖年头就已经在网易独家对话《它走独木桥,我有阳关道》,直怼竞争对手链家。房地产市场正在经历“冰冻期”,曾经热火朝天的房产中介面临行业洗牌是大势所趋。在这种形势下,将交易重点从房屋买卖转向租赁,并且争取更大的规模,以获得更多的融资,是可以理解的,也会因这种转向而发生更激烈的“抢房”,短时间推高房租价格。但同时,也很明显的是,这种形势的由来,就是市场衰微和资金不足。这样看来,说资本裹挟中介是推高房租的最大推手,是否合逻辑?资本从来很聪明资本从来不善良。这是实话。但是资本从来很聪明。这也是实话。中国房地产在2016年经历过大大的牛市后,国家不断出台调控政策,政策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限”,限购、限贷、限价等,锁定房地产价格和流动性;另一方面是“转”,鼓励居民转向租房,建立“长效机制”,包括“租售并举”“租售同权”等等。政策所想,所向披靡。“租房”立即成为新的关键词,各部门、机构等都积极予以响应。土地供应,优先租房;保障措施,推出租房;政策导向,鼓励租房。连金融部门也倒向了租房,在买房贷款不断收紧的现实下,租房贷款正在大力推进。有几家长租公寓企业都已经把项目打包起来搞起了资产证券化,以租金收益权为基础资产做担保,投放到金融市场上,资金成本只有5%多一些。有点似曾相识吗?相似的味道,相似的手法,相似的市场。关于过去一直被诟病的中国大城市“租售比”问题,似乎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租金提高了!租售比变的更合理了!!这论调也很耳熟不是?和以前各地攀比房价的逻辑是不是如出一辙?北京和伦敦应该一样高,那我和东京应该一样高啊,嗯,这样才更合理!但是,最重要的收入增幅、可支配收入增幅呢?缺乏这个基础,金融工具都不过是签发纸上财富、建造空中楼阁的危险品。政策的本意,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但表面性、武断的理解政策意图,只会引发新的系统性风险。政策的制定细则有没有充分调研市场需求?当然,必须说,政策本意是好的。无论是“房住不炒”、或是“租售同权”等,体现了以民生为本的关怀和壮士断腕的改革决心。但是,政策的制定细则有没有充分调研市场需求?在进行改革的时候,尤其是涉及民生的问题上,可能需要有相当的“过渡”意识。比方说,虽然“优质”租赁房源的确是大众之所需,但是房源是否“优质”却难以“一步登天”。从不优质到优质,从优质到更优质,需要市场需求和供给同时升级,而必须有一定时间来培育、协调、规范这种升级。2017年,北京拆除违法建设5985万平方米,是同年商品房+保障房销售面积的5倍还多。这或能解释,比较市中心,为何北京五环外房价环比上涨较多。从供地看,租房用供地量加大,还是占用了过去的售房用供地而已,总供应量并没有太大变化,供需关系的实质并未发生改变。而这些租赁房等还有建设周期。倘若这边一刀砍断,那边一哄而上,就注定会造成淤积,供需关系不但得不到疏解,反而会更加紧张和错配。先要有房源,才能谈优质房源。此外,对于“优质”的涵义也需要有更贴近市场需求的定义。“可靠”“可信”大概是这一阶段“优质”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对于“资本”裹挟下大机构不满的人,大概没有尝试过,那些更可怕的小中介、黑中介、渣房东、二(n)房东。总体而言,我国中介机构目前的确鱼龙混杂信息混乱,能够数得出名字来的一些已经算是行业中比较可靠的了。无论是在租赁市场或是售卖市场,包括其他市场,需求端需要的,不能只在市场发生了极大不稳定事件时才采取“谈话”“训诫”方式遏制所谓“不正之风”,而是要切实建立行业法规和信用机制,让大家在随时的日常中能够放心的选择。怎样才能优质?优质表现在哪几个地方?我觉得是服务优质,管理优质。服务优质,管理优质表现在哪?找得到,住得起,过得安,说得通。就是说,要有较为充足的房源,有与收入增幅相匹配的价格,要有比较稳定的契约关系,如果产生纠纷能够有通畅的解决渠道。首先,要切实了解需求。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市场运行能够更为顺畅,就必须了解市场中的需求究竟是什么,其供需不调的困扰在哪里,并在此基础上调整供给侧,让其与需求端有效、高效对接,而不是遏制需求来适应供给能力不足等来解决问题。在调试过程中,则特别应该注意,需求端不是一部机器,不能“说停就停说走就走”。虽然改革必然引起阵痛,但怎么能够合理设置,给大家一个合理的解释和较平稳的过渡,需要更大的耐心和智慧。贸然“一刀切”,往往反而无法将改革措施实施下去,致使好的意图和政策陷入困顿甚至流产。其次,要有服务意识。政策制定者要改变观念,端正自己市场管理者和服务者的定位,完善法规细则,用市场规则来规范市场、服务市场。人们对“优质”的要求,往往其根本是建立在优质的公共管理和服务水平上的。仅仅依靠行业自律、资本低调,既不现实也无意义。正相反,应该有明确的、合理的、严格的、公开透明的法规界限,让资本、企业、个人都能够放心的干自己的事,做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这才是好的管理。最后,要进一步平衡资源分配。无论房价还是房租,体现出的分化正是资源分配不平衡的结果。城际间的房价房租差体现的是综合资源不平衡,城市内的差价则体现了教育资源等的失衡。当一些特大城市一面在企图疏散人口,另一面却发现更多人口正在涌来;当一些人已经想要“逃离”特大城市,另一面却发现近乡情怯的找不到生活新位置,这种结构性的错配正在带来房价畸高和效率低下。后记流动性就像是黄河水,“善淤、善决、善徙”,为了防止决口是对的,但是一味堵塞眼前,河水恐可能改道而决。资本就像是河水。房地产是不是也像河水?泛滥则吞没黎民,断流则供水危机。社会和经济的活跃性岂不是也像河水?雨水供给过度,会造成河水泛滥。过于抑制需求,会造成河水枯竭。而洪水期不但要防范系统性决堤风险,也要防止改道造成的风险,此外,洪水期淤滩,到了枯水期淤积河槽,加重治理困难。房租问题不是个孤立的问题,可以说是房价问题引出的另一支。房价问题也不是个孤立的问题,亦不是一日形成的,因此,不可能寄望于一日解决。放眼全球,房价与经济泡沫、系统性风险等的关系都十分密切,在许多发达国家发展历程中,都曾经困扰社会、裹挟经济,留下许多经验教训。当前,我们已经意识到问题所在,但必须戒急戒躁,只有找到真问题,才能制定真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