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父爱如山重,母爱似海深”,孩子在父母心中永远是最重要的那部分。但是仅仅给孩子提供优质的衣食住行就可以了吗?不!还不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当前全国青少年近视率高达49%,驼背、脊椎病越来越低龄化,传统书桌椅及坐姿习惯不正确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必须要有功能强大的学习桌椅,才能改善这一严峻的形势!时逢这个绝佳的市场时机,2004年,东莞市博士有成家具有限公司成立,总部位于东莞市凤岗镇,并紧抓学习桌椅的市场空白点,以健康舒适为出发点,以符合人体工学为诉求,颠覆学习桌椅设计理念,本着“让孩子在健康中学习,在学习中收获快乐”的理念进行了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博士有成主要生产防近视儿童学习桌,高端多功能学习桌椅,儿童套房、校园课桌椅、培训机构课桌椅、高端家用学习桌等,可定制;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自主研发、自主生产、自主销售。线下提倡“体验式销售模式”,线上则开设有京东和天猫官方旗舰店。十五年初心不改,坚持品质至上生产儿童学习桌椅的企业很多,但是十几年如一日坚持用无毒材料制作产品的却寥寥无几。随着众多投资者开始了解并进入这一朝阳行业,学习桌市场上的售品良莠不齐,更是出现了鱼目混珠的情况,但是博士有成却敢向经销商和消费者保证,每一件产品,都经过反复检测达到标准才允许出厂销售!用董事长王洪贵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自己生产的产品自己小孩用着都不放心,还怎么卖给消费者?”诚信经营,保质保量,是博士有成对社会最根本的承诺!飞速发展,企业规模日益扩大博士有成自成立以来,从20009~2012年全国过百家专卖店,到2015年的500多家,再到2018年的近千家专卖店,博士有成的销售额呈几何式持续增长且肉眼可见。现如今员工人数超过300人,企划、电商、业务等营销人员约40人,国内产品研发、生产、管理人员更是达到了260人,分工明确、制度完善,年近2亿的销售额更是让博士有成拥有了角逐更大市场的资本。央视热播,布局中国的绝对影响力博士有成经过多年的经营,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2017年登上CCTV1和CCTV7频道并获得“央视热播品牌”这一殊荣,不单展现了国家对博士有成品牌的认可,更是国家对博士有成的一种信任!优惠政策,轻松加盟在自身品牌强大的基础上,博士有成也愿意为每一个认同其品牌的加盟商去想的更多。博士有成提供专业、系统、全面的培训督导体系支持,服务于加盟商。品牌加盟是个庞杂的过程,想要完善的继承博士有成优势,也需要做更为庞杂的准备工作。不可否认,博士有成在这一点上做的很不错,形象由外到内,精神由内至外。店务、货品、形象、顾客等各个细节的管理,可谓出乎想象。对于经销商,博士有强大的营销团队、专业的培训商学院和多种优惠政策进行各方面的支持,一方成功不算赢,双方共赢才是企业的目标。投资保障,缔造新的传奇“投资有风险”,这是根植于众多投资者心中的观念,而在博士有成,只要对应总部指导方向,就能保证不亏。用心经营,年销售额百万的经销商也不在少数;同时对于想退出加盟的经销商,博士有成将退回保证金(非加盟费)!这是博士有成对加盟商的承诺,该承诺不仅体现的对加盟商的保护政策,同时也是对自身品牌的信心。当然,这种自信来源于实力。今天,谁是中国健康学习桌市场的“第一品牌”可能众说纷纭,而在不久的将来,随着众多投资者加盟博士有成,谁将领军中国学习桌市场?毋庸置疑!选择博士有成,就是选对了未来!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的战决之年。今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似乎阻隔了一切,却阻隔不了蜇伏期之后涌动的能量和生机。6月12日,东莞本土企业“博士有成”为激励广大学子,在天安数码城举办了三防助学基金颁奖仪式。“教育乃国之根本,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学习方式茁壮成长,是天下所有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心愿。”博士有成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洪贵说。今年全球遭遇突发疫情,全国的孩子们大部分都不能够按时返校,但教育永不停歇,国家号召停课不停学,所有的孩子们都上起了网课。在孩子们在家上网课的这段时间,父母们越发担心起孩子的视力问题与坐姿问题。这时,拥有一个可以调节座椅、矫正坐姿的学习桌,就变得尤为重要。而来自东莞市凤岗镇的本土企业博士有成家具有限公司,就主要经营矫正孩子坐姿、预防青少年近视的学习桌。2020年6月12日,东莞市博士有成家具有限公司“6.12青少年三防助学基金颁奖盛典,暨第二届助学金启动”在凤岗镇天安数码城成功举办。博士有成的“6.12三防学习基金”创始于2019年6月12日,是为全国6-12岁购买博士有成学习桌的小朋友家庭设立的1000万学习基金。该基金设立的初心,是为了见证莘莘学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优异的学习成绩,以此勉励小朋友努力进取、勤奋学习。活动初始,博士有成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洪贵上台致辞, 同时也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儿童健康学习成长,一起携手努力为孩子的美好未来,为推动中国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紧接着,深圳市人体工程学应用协会执行董事长辛银忠、深圳家具研发院副院长杨丽娜逐一分享、阐述了近视、驼背等健康问题对青少年未来危害的严重性,并向观众们介绍了博士有成学习桌“防近视、防驼背、防毒害”的“三防”特点。随后,博士有成总经理刘显兵、副总经理王守芳一同上台,与王董一起为获得“2019年度300多个青少年三防学习基金”地其中10位小朋友代表颁奖。获奖小朋友们的家长纷纷表示,学习桌大大减轻了他们对孩子健康问题的焦虑。其中,一位就读于东莞市新世纪英才学校一年级的小女孩说:“用以前的课桌,我只能趴着写作业,现在的桌子坐着很舒服,我也再也不用趴着写作业了!”接下来,博士有成总经理刘显兵与央视CCTV代表王春连进行了合作签约仪式。据悉,博士有成今年的广告将投放在CCTV国防军事频道,于7月13日首播。通过大屏幕,博士有成的品牌形象大使沙溢、胡可也用视频为所有的小朋友送上了诚挚的祝福。最后,为了让青少年健康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也为了让更多的家庭能够购买得起博士有成的学习桌,博士有成在发布会现场还进行了直播,在直播间为观众们送去低价的福利。在直播间粉丝刷屏互动中,本次活动圆满落下帷幕。在未来,希望有更多企业能够像博士有成一样,在惠及全社会青少年健康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导读最“值钱”的高校录取通知书来了!国科大本科新生会收到“龙芯三号”实物芯片作为“入学礼”!这一芯片多少钱呢?通知书附带“龙芯三号”实物芯片!近日,中国科学院大学2019级本科生录取通知书陆续发出,随之一起寄出的还有《全球通史》、国科大校长李树深写给本科新生的一封信等。而在这封信中,学校还嵌入了一枚“龙芯三号”实物芯片作为新生“入学礼”。龙芯多少钱?国科大:希望学生更关注信件内容相信有人很好奇芯片多少钱,对此,国科大表示,龙芯的价格,因为涉及商业机密,捐赠方始终不愿意透露价格。可以明确,这些芯片不是废片,而是样片,是可以使用的,也是可以市场流通的。国科大希望学生“透过这枚芯片读懂更多,看得更远!”希望学生更多地关注信件的内容本身。校长李树深在给2019级本科新生的信中写道:曾几何时,发达国家的移动通信开始普及,我们的通信还以邮电报为主;而如今,中国5G技术已经成为世界通信产业的重要引领者。从追跑、并跑再到领跑,这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体现,是时与势的呼唤,也是中国当代青年的使命责任。“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我们做出的每一项微小的成果,累积起来就是足以撼动全人类认知、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大贡献。你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这张信纸有些特别,其中嵌入了一枚芯片。是的,这是国科大送给你的入学礼——“龙芯”。它看上去很小,却可以驱动庞大的世界;它朴实无华,正是中国科学院砥砺创新自主研发的写照。愿你透过这枚芯片读懂更多,看得更远!愿你永葆初心,飞得更高!愿你不负时光,前程似锦!!北京考生邹鸿刚是第一个收到这一“硬核”录取通知书的考生。他说,自己是第一次看到芯片实物,“我会把这颗芯片和高中校徽一同放在书桌上,作为精神信物鞭策我前行,努力为解决国家‘卡脖子’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网友神回复:研究生体量太大,送不起这份最“值钱”的高校录取通知书引发网友热议:有网友认为,这是最美录取通知书!此外,还有网友留言说,研究生体量太大,送不起研究生体量太大是个什么概念?据悉,2019年国科大招生计划数为博士生6839,硕士生9148,本科生400。与之相适应的是,国科大有资格招收博士生的导师为7026名,招收硕士生的导师为13603名;本科生学生学业指导教师为1116名(含院士、杰青等知名科学家)。截至2018年12月,国科大有在学本科生1541名;在学研究生4.9万名,其中博士生占52%,博士生数量位居全国第一,理学博士生占全国三分之一。你想要这样的录取通知书吗?来源:中国青年报(ID:zqbcyol记者 :孙庆玲 张力友)
他是我国飞行器控制、制导与仿真学界的泰山北斗,创造过两个“中国第一”:作为总设计师,他研制成功中国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北京五号”;作为总体设计负责人,他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歼击机飞行模拟机。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二届“立德树人”表彰大会上,百岁老教授文传源获得“立德树人成就奖”。老人由学生搀扶上台,向观众们谦逊鞠躬,现场分享八个字:真诚友爱、协同发展。科研成就不胜枚举,桃李芬芳高徒满座,文传源培养了众多优秀的硕士、博士,为高校和科研院所输送了一大批专业学术带头人。生于1918年的他如今虽已远离课堂和讲台,却从未停止过学习与探索。“大家都比我年轻,未来靠你们了。不过,我不服气,我也不服老!让我们携起手来,继续奋斗!”他寄望于年轻人,也规划着自己。1 空白图纸里飞出无人机百年的风霜落在肩头,文传源原本挺直的脊背已略有佝偻,腿脚不那么灵便,从卧室到客厅五六米的距离,他都要撑着拐杖,步子细碎而谨慎。落座后,来人只要提到“无人机”“北京五号”两个关键词,老先生皱纹密布的面庞便会瞬间注入一缕青春飞扬的神采。1952年,我国高校院系调整,八所大学(学院)的航空系合并成北京航空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前身),在华北大学工学院航空专业组工作的文传源随之转入,担任副教授。1954年北航成立飞机设备系,文传源当上了第一系主任;三年后,他率领着团队,草拟了一份无人机技术方案和研制计划。刚刚经历了战争的蹂躏,有感于国防脆弱的短板,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中涌动着一股工业救国的思潮,文传源也不例外。谈到无人机计划的缘起,他说:“旧中国大学几乎没有科研基础,受到侵略也无力还击。新中国成立后,我和同事们想要发挥专业的作用,在科研上为祖国尽一份力。”1958年6月,无人机研制指挥部成立,文传源被任命为总设计师。一张空白的图纸摊在研发团队前,文传源用“三无”总结了困难重重的局面:一无资料、二无经验、三无设备。来支援的苏联专家们都摆起手、摇着头,说是无法为这一课题提供帮助。“这就是‘赶鸭子上架’了!”文传源噙着笑意,“我这个人有个特点,向来知难而上,说我们做不了,我们一定要把这个东西做出来。”文传源带着科研人员连轴转了起来,有时连续三天合不上一次眼,累极了桌子就是床,上面一趴打个盹儿,醒来后冷水擦把脸继续干。繁重的脑力劳动消耗着本就稀缺的脂肪,他一度从53公斤掉到了44公斤,整个人瘦削厉害,风一吹,好像就能倒了。着陆系统、发动机控制系统等十二项课题列在计划表上,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文传源采取倒排计划和顺排措施,双线进行,保证万无一失。“倒排计划就是从计划完成的时间开始倒推,规划好什么时候开始进行,到哪个时间点做到什么程度,环环相扣。但顺排措施也不能少,措施不到位,计划就实现不了。”文传源说。无人机的起飞和降落是否顺利、平稳,是研发工作成败的关键,需要大量的试飞来检验。在被问起项目组试飞过多少次时,文传源停顿了一会儿,默默心算,“怎么也要有一百多次吧。”每次试飞,文传源总是一马当先,钻进舱里,亲自调试。平地起高楼的无人机科研中,风险始终在银白的机身周围探头探脑,意外的“螃蟹步”曾给文传源罩了一身冷汗。“如果这是跑道,飞机起飞应该直着上去。”文传源捏起两支笔,摆成平行,一根手指划过其中一支,“有次飞机一起来,这样横着撇出去了,往跑道外面冲。幸好是有人试飞,一名飞行员坐在上面,我们技术人员赶快切换成有人驾驶模式,让他上手操作,才把飞机拉回来。”反应一旦不及时,就是场机毁人亡的惨痛事故。“飞机不能摔啊,我们当时经济困难,造一架不容易的。”文传源第一时间想到的,还是飞机,而非自身更脆弱的血肉之躯。技术渐渐成熟,有人试飞阶段进展到了无人试飞,地面和空中的分别调试逐渐合并,十二个大系统全部研制完成。1959年2月,“北京五号”徐徐滑过跑道,拥抱蓝天,爬升、盘旋、下降,安全着陆,中国无人驾驶飞机技术写下新的篇章。对研发组工作表示过怀疑的苏联专家当即承认,“这是苏联三个研究所两年才能完成的。”文传源的内心被喜悦充塞得满满当当,这名理工科出身的高校教师甚至还兴奋地作诗庆贺:梅花二月迎新春,岁寒三友见真情,大鹏劲搏凌霄志,红日高去飘彩云。青年文传源与妻子易正本2 奠基系统仿真学科文传源家中有个纸箱,里面装着老先生一生得到的各种荣誉,笔者在其中发现了1985年颁发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证书,获奖项目注明为“歼六飞行模拟机”。去年是“北京五号”试飞成功60年,无人机的来龙去脉随着媒体的关注被广泛传播,飞行模拟机的研制始末却还静静地躺在老人记忆中的一隅。当笔者问起的时候,仿佛自家不起眼的孩子突然受到额外的关心,文传源的话多了起来。1975年,文传源担任歼击机飞行模拟机总体设计组组长。“我们需要飞行模拟机,有三个原因:一是安全,搞飞行训练的时候,我们可以在室内做,不用上天,避免事故的发生;二是环保,不用烧汽油,减少能源消耗,防止污染;三是熟练,飞行员能进行反复练习,掌握技术。”文传源说。飞行模拟机的任务是提供某型飞机原始系统逼真的外界景象、周围音响、运动感觉、仪表显示,使飞行员感觉到操纵飞行模拟机像驾驶真飞机在空中飞行一样,还可以进行发动机空中熄火、飞机空中起火、着陆时轮胎爆破等危险故障处理课目训练。我国的飞行模拟机之前只能依靠进口,设计组集合起来,一起去观摩从英国生产的成品。“英国人当了回猫头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老人用了个俏皮的比喻,“他们想和我们做生意,不能做到技术完全封闭,还是要把自产的模拟机卖给我们。但他们其实也放心,觉得就我们那时的科研水平,一时半会儿也造不出来,买回去爱看就看吧。”文传源协调了40多个单位,大家的水平参差不齐,具体分工有难有易,当遇上卡壳的关节时,文传源进行了灵活的变通:“有家单位的电子所负责研制座舱里的摄像机,做出来的总不令人满意。我发现,日本生产出了合适的产品,可以对外国销售。所以我和大家商量,不在这个部件上耽误时间了,放弃做,我们买!”设计组攻关8年,1983年研制完成第一台飞行模拟机,经国家鉴定、验收,交付空军使用。该飞行模拟机由视景系统、运动系统、操纵负荷系统、模拟座舱、教员控制台等组成,由数字计算机实时解算控制十二个分系统的数学模型软件。我国的飞行模拟机实现了零的突破,它启发了文传源学术生涯后半段的主题,现在,业内将文传源视作飞行器控制、制导与仿真学科的带头人。飞行模拟机属于仿真系统和技术中的“人在回路中仿真系统”。文传源为仿真系统下过这样一个定义:应用数学模型、相应的使用模型和装置(如风洞实验的飞机模型、飞行模拟机视景系统的地景模型等)、计算机系统以及部分实物组成系统,对某一给定系统进行数学模拟、半实物模拟、实物模拟,以便分析、设计、研究,或者利用这组成的系统训练专业乘务人员。1985年起,我国有关高校在相关一级学科目录下开始招收仿真技术研究方向的硕士生、博士生,军队院校也设立了“军用仿真工程”本科专业。1988年经国家科委批准,中国系统仿真学会成立。文传源不仅开辟了仿真技术的国防应用,还推进了系统仿真理论的长久发展。1990年,国家教委、国家科委授予文传源“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92年,原航空航天工业部授予文传源“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离休后,文传源继续钻研,2005年起共发表四篇论文,通过深入的论述建立了系统仿真领域的专门基础理论——“相似理论”及其初步体系。在文传源看来,飞行模拟机和真飞机存在着相似关系。文传源历任中国系统仿真学会第一、二任理事长、荣誉理事长,被选为美国计算机仿真跨国学会总会理事、高级会员,耄耋之年仍积极参与各种学术活动。2009年,文传源和其他学者共同发表《我国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的发展》一文,总结了该学科二十年的成就:建模和仿真技术已经发展形成了较完整的专业技术体系,并迅速发展为一项通用性、战略性技术,目前已成功应用于航空航天、信息、生物、材料、能源、先进制造等高新技术领域和工业、农业、商业、教育、军事、交通、社会、经济、医学、生命、生活服务等众多领域的系统论证、试验、分析、维护、运行、辅助决策及人员训练、教育和娱乐等。建模、仿真技术与高性能计算一起,成为与理论研究、试验研究并列的第三种科学研究手段。3 “我的学生要敢拍桌子打板凳”文传源门下精英辈出,织成了绚丽的人才谱系:波音航空航天系统主任工程师路精保、北航长江特聘教授蔡开元、中航工业集团公司战略规划发展部副部长白丽洁、火箭军装备研究院系统所高工汤淑春、GE外科成像首席科学家刘整社……这些都是文氏弟子。当被要求概括自己的教学风格时,慈眉善目、望之可亲的文传源给出了意外的回答:严格。文传源告诉笔者,有的博士生受不了压力,甚至带着妻子找到家里,诉说生活不易,打出感情牌让导师“高抬贵手”。1991级博士白丽洁将深造的体验总结为“哭”:“其他老师的博士都能轻松过关,我却每周都要汇报,每次不问到哭,不算完事。年轻时不理解,很委屈,觉得为什么总拿我开刀。”文传源说:“当老师,是要对得起学生的,不可误人子弟,一点儿不能马虎,高标准才有优质的产出。我让学生们每周汇报,我也会说明本周研究了什么,没人可以不发言。做学术必须坚持创新,‘一指就干’都不够,要主动学习,才做得出真东西。”近乎苛刻的高要求造就了一批各领域的领军人物,和着泪水取得博士学位的白丽洁也承认,老师的教诲给了她三点感悟:一是要做事当真,二是要认真,三是要较真。她铭记在心,受益终生。文传源有一句口头禅:“我的学生是要敢拍桌子打板凳的”。这句话源自一次争论,一次例行报告会上,研究生马晓军和同学就一个问题提出了相反的意见,两人争了个面红耳赤。马晓军是个暴脾气,说着说着,一只手“砰”拍上了桌子。猛烈的敲击声把同门吓了一跳,对方不说话了。文传源没批评马晓军的失态,还添了把火:“他拍桌子,你也拍啊!你承认自己错了么!”见导师没有生气,原本沉默的学生也一巴掌打在了椅子上,继续据理力争。看到双方情绪高昂,文传源发了话:“好了,大家文明讨论,有什么都说出来。”在他看来,让学生拍桌子打板凳,不是放任他们动手打架,而是鼓励形成畅所欲言、无拘无束的讨论氛围。文传源觉得,中国的学生普遍缺乏质疑精神,不愿意讨论,更不敢在资深的导师面前提出不同意见。他希望用“拍桌子”“打板凳”改变死气沉沉的状态,让学术争论常态化,保证每位学生的进步。“做学问就像推车上山一样,一到最后那关,有的人冲得过去,有的人就不一定冲得过去。只有想办法才冲得过去。”学业上,文传源是名冷酷的严师;生活上,他对学生投入了暖意融融的慈爱和关怀。文传源的博士生蔡开元和导师一样,痴迷学术。有天晚上六七点钟,蔡开元从外地出差回来,下了飞机直奔文家,想第一时间汇报下这次出行的收获。文传源却截住了话头:“你吃饭了没有?”得知他还没吃饭,文传源转过身进厨房下了碗面条递给他:“你先吃,吃完咱们再说。”文传源从来没有对拖家带口来求情的学生放松过要求,但对有实际困难的,他主动网开一面。博士后半段的科研异常艰苦,有位学生由于身体状况较差,三天两头去医院报到。为了年轻人的健康着想,文传源开通了“绿色通道”,允许学生暂时离开学校,出去工作,博士论文完成后,再回来答辩。研究员李高风说:“文先生像父亲一样待我们。”4 立德树人 手不释卷1998年,文传源和校友捐出国家级教学一等奖的全部奖金,设立“驭远奖学金”。2014年,他向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发展基金捐赠10万元,用来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文传源始终记得年少时囊中羞涩的窘境:考入长沙第一高中后,家里没钱,只能向同学借钱交学费,后来一度难以为继,只好转学到第一师范。他希望今日的寒门学子不再尝到这般遗憾与无奈。他不抽烟,不喝酒,这些钱都是他一分一厘省出来的。“虽然可能只是杯水车薪,但如果能激发同学们的上进心,鼓励他们在学业上勇攀高峰,就达成了我捐款的初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向文传源颁发了“立德树人”最高荣誉——“立德树人成就奖”。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后辈学子们歌声嘹亮:“有一种老师被叫做先生,给我目标助我成人,他是前辈,更是家人,薪火相传……”这首《大先生》专为文传源而作。文传源殷殷嘱托:“真诚友爱,协同发展。学校要保持,学生要保持,北航人一辈子都要保持!”文传源和妻子易正本在北航校园里在“北京五号”试飞成功60年纪念大会上,文传源声如洪钟,喊出了燃烧的斗志:“我不服气,我也不服老!让我们携起手来,继续奋斗,在宇宙探索中取得更大成就!”这不是空泛的口号,101岁的文传源没有悠闲地颐养天年、莳花弄草,他频繁出入北航图书馆,时刻追赶着学术前沿。今年春天,文传源在图书馆五层挑书,自习的学生把这次偶遇发到了网上:“书是文先生亲自选的,很多都是刚到馆的新书。”还有人补充了更丰富的细节:“一位老人和女士的造访,吸引了我的注意。老人满头银发,给人感觉十分和蔼可亲。女士推着轮椅,很轻很缓,停在问询台前。与值班人员沟通后,老人走下轮椅,向书架走去,步履缓慢却很稳健。在前几排书架,老人稍有驻足,便向更深处走去,在最后几排书架前,老人停了下来,手指微屈,指尖划过每本书的书脊,认真细致地挑选着想要的书。”大家纷纷留言,倾吐着感动与崇敬。文传源每次都要借回13本图书,主题涉及黑洞、引力波、宇宙大爆炸等。读书是文传源晚年生活的重心,他拿着放大镜,仔细翻看着每一页,常足不出户,在书桌前消磨掉一天。文传源告诉笔者,他近期最关注“人天协同”:“宇宙和天体的研究是前途无量的,中国科技水平长期受限制,现在国家发展快了,有能耐了,我们的民族应在科技领域站得高,望得远。”文传源目睹过国家的屈辱和伤痛,他希望,中华民族能在学术上持续向前奔跑。“天体宇宙中还有很多问题你们青年一代可以做。因为你们比我年龄小很多,这些问题可以多想一点,弥补我们年龄上的不足。”101岁的他,畅游书海,胸怀星空。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崔乐摄影:和冠欣流程编辑:洪园园
导读最“值钱”的高校录取通知书来了!国科大本科新生会收到“龙芯三号”实物芯片作为“入学礼”!这一芯片多少钱呢?通知书附带“龙芯三号”实物芯片!近日,中国科学院大学2019级本科生录取通知书陆续发出,随之一起寄出的还有《全球通史》、国科大校长李树深写给本科新生的一封信等。而在这封信中,学校还嵌入了一枚“龙芯三号”实物芯片作为新生“入学礼”。龙芯多少钱?国科大:希望学生更关注信件内容相信有人很好奇芯片多少钱,对此,国科大表示,龙芯的价格,因为涉及商业机密,捐赠方始终不愿意透露价格。可以明确,这些芯片不是废片,而是样片,是可以使用的,也是可以市场流通的。国科大希望学生“透过这枚芯片读懂更多,看得更远!”希望学生更多地关注信件的内容本身。校长李树深在给2019级本科新生的信中写道:曾几何时,发达国家的移动通信开始普及,我们的通信还以邮电报为主;而如今,中国5G技术已经成为世界通信产业的重要引领者。从追跑、并跑再到领跑,这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体现,是时与势的呼唤,也是中国当代青年的使命责任。“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我们做出的每一项微小的成果,累积起来就是足以撼动全人类认知、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大贡献。你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这张信纸有些特别,其中嵌入了一枚芯片。是的,这是国科大送给你的入学礼——“龙芯”。它看上去很小,却可以驱动庞大的世界;它朴实无华,正是中国科学院砥砺创新自主研发的写照。愿你透过这枚芯片读懂更多,看得更远!愿你永葆初心,飞得更高!愿你不负时光,前程似锦!!北京考生邹鸿刚是第一个收到这一“硬核”录取通知书的考生。他说,自己是第一次看到芯片实物,“我会把这颗芯片和高中校徽一同放在书桌上,作为精神信物鞭策我前行,努力为解决国家‘卡脖子’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网友神回复:研究生体量太大,送不起这份最“值钱”的高校录取通知书引发网友热议:有网友认为,这是最美录取通知书!此外,还有网友留言说,研究生体量太大,送不起研究生体量太大是个什么概念?据悉,2019年国科大招生计划数为博士生6839,硕士生9148,本科生400。与之相适应的是,国科大有资格招收博士生的导师为7026名,招收硕士生的导师为13603名;本科生学生学业指导教师为1116名(含院士、杰青等知名科学家)。截至2018年12月,国科大有在学本科生1541名;在学研究生4.9万名,其中博士生占52%,博士生数量位居全国第一,理学博士生占全国三分之一。你想要这样的录取通知书吗?来源:中国青年报留言爆料欢迎广大网友爆料,无论是校园新鲜事、突发事、烦心事,还是好人好事、暖心事,欢迎文末留言,并附上您的联系方式。我们会保护您的隐私,如有需要将化名采访。反映学生呼声,回应青年诉求,报道校园故事,传播教育好声音,中青网教育在行动!
来源 | 中国青年报(ID:zqbcyol记者 :孙庆玲 张力友)最“值钱”的高校录取通知书来了!国科大本科新生会收到“龙芯三号”实物芯片作为“入学礼”!这一芯片多少钱呢?通知书附带“龙芯三号”实物芯片!近日,中国科学院大学2019级本科生录取通知书陆续发出,随之一起寄出的还有《全球通史》、国科大校长李树深写给本科新生的一封信等。而在这封信中,学校还嵌入了一枚“龙芯三号”实物芯片作为新生“入学礼”。龙芯多少钱?国科大:希望学生更关注信件内容相信有人很好奇芯片多少钱,对此,国科大表示,龙芯的价格,因为涉及商业机密,捐赠方始终不愿意透露价格。可以明确,这些芯片不是废片,而是样片,是可以使用的,也是可以市场流通的。国科大希望学生“透过这枚芯片读懂更多,看得更远!”希望学生更多地关注信件的内容本身。校长李树深在给2019级本科新生的信中写道:曾几何时,发达国家的移动通信开始普及,我们的通信还以邮电报为主;而如今,中国5G技术已经成为世界通信产业的重要引领者。从追跑、并跑再到领跑,这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体现,是时与势的呼唤,也是中国当代青年的使命责任。“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我们做出的每一项微小的成果,累积起来就是足以撼动全人类认知、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大贡献。你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这张信纸有些特别,其中嵌入了一枚芯片。是的,这是国科大送给你的入学礼——“龙芯”。它看上去很小,却可以驱动庞大的世界;它朴实无华,正是中国科学院砥砺创新自主研发的写照。愿你透过这枚芯片读懂更多,看得更远!愿你永葆初心,飞得更高!愿你不负时光,前程似锦!!北京考生邹鸿刚是第一个收到这一“硬核”录取通知书的考生。他说,自己是第一次看到芯片实物,“我会把这颗芯片和高中校徽一同放在书桌上,作为精神信物鞭策我前行,努力为解决国家‘卡脖子’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网友神回复:研究生体量太大,送不起这份最“值钱”的高校录取通知书引发网友热议:有网友认为,这是最美录取通知书!此外,还有网友留言说,研究生体量太大,送不起研究生体量太大是个什么概念?据悉,2019年国科大招生计划数为博士生6839,硕士生9148,本科生400。与之相适应的是,国科大有资格招收博士生的导师为7026名,招收硕士生的导师为13603名;本科生学生学业指导教师为1116名(含院士、杰青等知名科学家)。截至2018年12月,国科大有在学本科生1541名;在学研究生4.9万名,其中博士生占52%,博士生数量位居全国第一,理学博士生占全国三分之一。你想要这样的录取通知书吗?
中国年轻人常有“逃离北上广”之叹,而在美国,出生于1984年到2000年之间的“千禧一代”也有“逃离纽约洛杉矶”之势。美国“商业内参”网站日前报道称,由于巨大的生活成本和沉重的工作压力,不少美国年轻人开始避开“金贵”的一线城市,转而走向机遇舞台略逊一筹、但生活成本经济实惠的二三线城市发展。 进入美国纽约、旧金山、芝加哥等地的高校读书,仍是许多赴美留学生的梦想。生活在美国一线城市的中国留学生,到底用多少钱才能养活自己? 纽约的生活成本没有想象的那么高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弄明白美国的“北上广”究竟包括哪些城市。“商业内参”网站对美国主要城市的生活成本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旧金山、圣何塞、纽约、华盛顿是美国4个物价最高的城市,人们想要在这几个城市过得舒坦,每年的生活开销至少需要8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2万元),而且这还不包括缴税的部分。 2017年8月底,在复旦大学读博士的刘同学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的访问学者计划,进入美国纽约大学学习。虽然此前就听说纽约生活成本高昂,但在曼哈顿生活4个多月后,刘同学告诉《青年参考》记者,生活在纽约的花销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租房是在纽约生活的最大开销。刘同学告诉《青年参考》记者,纽约大学是美国唯一一所坐落在纽约心脏地带曼哈顿岛的名校,校门不远处就是有名的第五大道,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在纽约,曼哈顿的房价最贵,皇后区相对便宜,也有人选择住在新泽西或者长岛,坐火车来上学——这相当于住在北京通州区,在中关村读书。 “曼哈顿岛上一个不带客厅的单间,月租金大概在1500美元左右,而且是很小的房间,只能放下一张单人床和小书桌;我也有朋友住在曼哈顿岛稍微豪华的公寓里,一个月光房租就要3000美元;也有人既想住得近又想省钱,就会把客厅租出去,让更多人来平摊房租。”刘同学目前和几个同学合租一套公寓,地理位置稍远,坐地铁到学校需要45分钟。他的房间面积约为8平方米,每月租金500多美元。 “纽约的高物价集中表现在食物和服务业上,一顿最便宜的中餐盖饭要8到10美元,而且每次吃饭都要缴税和付小费,因此在外吃饭每餐至少要10美元。”刘同学说,“大部分时间我选择自己做饭,平均一周逛一次中国超市,买点蔬果蛋奶;有时周末我会去附近的农贸市场看看,如果能选购到物美价廉的蔬菜水果,我就会心情大好。” “在纽约没有地铁卡几乎寸步难行。虽然也有人骑自行车上下学,但只有在纽约生活过的人才知道,在纽约的冬天骑自行车简直是勇士的壮举。”刘同学告诉《青年参考》记者,一般离地铁站近的房子都特别贵,不过,纽约地铁由于建成较早、工作人员经常罢工,地铁延迟和临时变线是家常便饭。 在小刘看来,纽约有无与伦比的魅力,但也有不可不说的“槽点”。“由于人工成本过高,纽约的快递服务水平跟国内比简直是天上地下,普通快递从下单到收件至少要大半个月,碰上工人罢工,情况会更糟”。 “很多人觉得在纽约生活很贵,但其实如果精打细算、手脚勤快,在纽约也能活得很‘经济’。”由于是公派出国身份,刘同学每月能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领取1700美元的生活补助,维持基本生活开销并无问题。 从北美顶尖名校博士毕业后,他“逃离”旧金山 在“商业内参”网站给出的美国几大城市生活水平的对比榜单上,坐落在美国西海岸的科技新城西雅图排在第7位。这里有山有水,非常适合生活;城市北侧是美国有名的奥林匹克公园,南下跨过俄勒冈就是加利福尼亚州明媚的阳光,曾数次被评为“美国最佳居住地”和“最佳生活工作城市”。 西雅图是星巴克的发源地,也是波音公司民航客机的研发中心。此外,大名鼎鼎的微软公司、亚马逊和美国电话电报无线公司,也都将总部设在此处。它还是美国进入2000年以来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有点类似于国内的深圳。 2013年,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毕业的汤同学,一路披荆斩棘进入西雅图微软总部工作,从事微软语音交互产品的开发。汤同学告诉《青年参考》记者,能够到微软工作的中国计算机工程师,人生经历大同小异:从国内一流大学毕业后,到北美顶尖名校读硕士或博士,毕业后到旧金山或西雅图的科技公司工作,从此留在那里。 美国著名的人力资源咨询公司合益集团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国际学生从事软件开发和工程类、科研等工作,会获得更为丰厚的薪水,从业3到5年的软件工程师,通常年薪在15万到20万美元左右,这还只是落在账户上的工资,不包括公司股息分红、股票套现等隐性收益。 按照汤同学的说法,自己挣得不少,可支出也同样吓人。他在入职微软前考虑过旧金山的一份工作,最终由于旧金山生活成本过高,才选择“逃离旧金山,投奔西雅图”。“与美国其他地方相比,旧金山是名副其实的‘金贵’”。小汤告诉《青年参考》记者,旧金山是美国最有竞争力的租房市场,地理位置适中的一居室,月租金在3300美元以上,条件普通的两居室要4500美元,而在谷歌、优步和Twitter等公司上班的员工,工资的40%到50%要用来支付房租。 德意志银行2017年5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旧金山一居室的平均月租金高达3449美元,位列调查的47个城市之首,这是自2015年以来旧金山连续3年月租金位居榜首,不过与之相匹配的人均月收入也相当高。 美国《石英》杂志网站报道称,美国中低收入群体正在逃离生活成本最高的都市区——旧金山。 国内年轻人在逃离“北上广”,美国年轻人正在逃离旧金山。“对一个奋斗在美国西部的软件工程师来说,月薪一万美元可以让一个单身汉在美国‘过得下去’,但不会‘感到富裕’。如果买房,压力会更大。”小汤告诉《青年参考》记者。 “在美国西部的生活成本很好计算,一个面包和一杯咖啡就需要花费8美元,一杯新鲜榨汁需要12美元;换算成人民币的话,一顿早餐就要花60块钱。”2016年年底,眼看美国西部房价越走越高,小汤集全家之力,在西雅图远郊买了一套房。 “在西雅图买房,首套房的首付比例在20%到30% ,买1套总价70万美元的小户型,咬咬牙还能挺住。不过,在美国,工作晋升、薪酬递增的前景并不乐观,工作10年也没怎么涨工资的大有人在。”小汤告诉《青年参考》记者,“中国人素来勤奋踏实,总有办法能在美国养活自己。不过,如果你渴望人生有更多的可能性,那还是回国发展吧。” 摘自《青年参考》1月4日9版本报记者 张宝钰
我叫姚方连,56岁,曾是仁怀市高大坪镇光华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总有人好奇我这个单身母亲,是怎样培养出博士生的孩子?今天我就和大家讲讲我家的故事,谈谈我家脱贫的“三气”法宝。从不丢书,贫穷不丢心气。穷不丢书,富不丢猪。我和家中的长辈耳提面命地教导孩子,要好好读书,勤奋刻苦。 何况,眼前还有很多大学生榜样。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们都很刻苦,自觉性很高,他们用过的书都舍不得扔。看,这个自制简易衣柜里堆放的得整整齐齐的,这纸箱里还有呢。“妈,您可不要当废纸卖了,值不了几个钱的。”孩子们对我说。到了这里,姚方连并没有继续说下去。笔者被窗户边的一张的旧书桌吸引,桌子右上角还有一叠书。原来,这本不是书桌,而是姚方连的嫁妆--一件玫红色传统衣柜。在面上铺满纸张,简单改装成了“书桌”。同时空下,它共有两位主人,一名大学生,一名博士生。它如同眼前的姚方连一样沉默。这份沉默也有了岁月打磨的痕迹,这份“旧”见证了它的主人多少个日夜伏案在前孜孜求学的身影,这份贫穷更是锻造了他们不轻易向困难低头的心气,这股心气砥砺他们披荆斩棘前行。言传身教,做人要有骨气。世事无常,唯有自立自强。转眼,丈夫因煤矿安全事故意外离世已有29年了。那时,小儿子才三岁。我生怕孩子们感到一丝委屈,所以从未有过改嫁他人的想法。我想,再苦再累也要亲自抚养孩子长大。可我再努力也不过两亩地,不得不在工地上做小工,补贴家用。三个孩子还在嗷嗷待哺,生活再艰难,我都不能倒下。晃眼,孩子们上了初中,我尽量减少他们做家务的时间,想着自己苦一点也没关系,只要他们能够安心学习。这一经历,我明白了世事无常,唯有靠自己苦苦撑下。所以,我一直都告诫孩子们,人要有骨气,才有立足之地。政策帮扶,上学更有底气。再高的心气,再傲的风骨,若是没有生活的底气,也是一场梦,一场空。好在国家政策的帮扶,我家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上学的底气才越来越足。2005年,我被纳入低保户,解决了基本温饱问题,省吃节用才凑足孩子的学费。2014年,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政策,考虑到我家因学致贫的情况,经过村民代表大会的评议,我被纳入贫困户。三年,共计40000多元教育扶贫政策资金,助力两个孩子圆大学梦。另外,村委从中搭桥,镇上顺通快递何老板,每年个人爱心资助10000元,三年的不弃,小儿子顺利完成本科毕业。2018年,村委联系光华煤矿厂捐款2000元,鼓励小儿子继续深造。2018年,脱贫攻坚就业政策的支持下,大儿子幸运通过了茅台农商银行招聘考试,解决了我家就业大难题,彻底使我家脱了贫困的根子。2019年,12000的助学贷款,续力小儿子完成重庆交通大学研究生学业。2020年,续贷12000元的助学贷款,助力小儿子踏上重庆交通大学博士生的新征程。 现在,大女儿婚后幸福,大儿子收入稳定,小儿子未来可期。我也养了一些鸡,种了1000多斤高粱,种点蔬菜,收拾好房间,等着他们回来有个舒心的家,现在的生活我很知足。今年是国家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从因学致贫到因学脱贫,从贫困户到小康,是我曾经不敢预想的未来,我感谢国家政策给了我们底气,感谢苦难锻造了骨气,感谢不因贫穷而丢掉心气。家,一起努力,日子越来越好。2021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孩子们对我说,他们会感恩奋进,勇往直前,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国家和社会。口述 姚方连整理 通讯员 明仪编辑 徐春燕编审 陈富强
德国斯图加特市图书馆其实名家关于读书的文章都很多了。我属于读书爱好者,既不出名又不是达人,对于要不要写一写读书颇为犹豫。后来想,读书这件事,本来就是各人有各人的体会;而且读者也大多是读书上的普通人,盘一盘自己走过的那些弯路,说不定也能给别人带来些微收获。本篇共5907字,阅读大约需要11分钟。主要是从自己二十多年的读书经历出发,讲一讲我踩过的那些读书的坑,以及如何选书,如何读书,如何复盘。1. “学会读书”与读书本身一样重要备考普通话的时候,朗读短文的题库中有一篇备选文章,叫《读书人是幸福人》。文章开篇就说: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对这一观点,我深为认同。我从识字开始就爱读书,小时候没有课外书可读,只能读课本。开学发下来的语文书,几天就把喜欢的篇目读完了。姐姐比我大四岁,到二三年级的时候,就开始找姐姐的课本读。不过课本数量也有限,所以还是长期处于对书籍的渴求之中。记得她有一次带我去同学家玩,那家人居然给孩子订了杂志。看着那一大摞的书,如获至宝,站在别人家的书架前就挪不开步了。对方看我实在喜欢,走的时候还送了几本过期的杂志。还有一年寒假,那时候姐姐已经读中师了,她从图书馆借了几本书,记得好像是路遥的《人生》,介绍张学良太太的传记文学《于凤至》,还有《穆斯林的葬礼》,都是大部头,我也磕磕绊绊的读完了。那种沉浸于文字里的感觉,至今印象深刻。虽然爱读书,但我觉得自己很长时间以来,读书都是不甚得法的。长期停留在“想读什么就读什么”“读了书就以为自己有收获”的阶段。大学时读中文专业,读理科的同学跟我们开玩笑:你们专业也太幸福,读小说是学习,看电影也是学习。我也深以为幸,所以大学几乎都是尽着性子读了些闲书。图书馆的书是同一个作家一溜儿的摆在一起,对于喜欢的作家,我经常是从第一本看到最后一本。不喜欢的书,则很少涉猎。工作之后有几年太忙,比起忙更要命的是内心浮躁,书就读得少了。最近一年脱产读书,既没上班,出的活也少,书倒是读了一些。但重新扎进读书的世界才发现,这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阅读的可选择性越来越大。出书越来越容易,出书的人越来越多。身边的博主都有不少出了畅销书。就让市面上可供选择的书多不胜数,也使得图书的质量越来越良莠不齐。阅读越来越便利。电子书渠道很多,下载一个读书APP,就可以花很少的钱(甚至不花钱),获得非常多的阅读资源。相当于,你的手边每天都带着藏书数十万册的图书馆。记得我2012年在泰国的时候,经常觉得阅读资源难得,想了解一些泰国的历史,也苦于找不到合 适的中文书。而现在,不论你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如果你想,读万卷书并不需要太多成本;如果你想,各种各样的冷门知识也可以轻易获得。但与前两点相对立的是,我们越来越忙,没有时间安静下来好好读书。即使有空,也有越来越多好玩的东西(比如各种各样的短视频、直播)在抢夺着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即使有一间大书房,有一张安静的书桌,只要旁边有部手机,也一样读不了书。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会读书”就变得和读书本身一样重要。2.读书常踩的那些坑回顾我自己的读书历史和观察身边一些人的阅读史,会发现大多数人的阅读观念和方法都已经不太适应快速迭代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方式。想了想,我自己踩过的坑主要有以下几个:随便读书,不会选书。经历过阅读匮乏期后,进入大学可读的书突然多起来。可这个阶段的我却是不会选书的,想到什么就读读,有时候是遇到什么就读读。去图书馆借书,经常都是漫无目的,寻求“偶遇”。但是,只根据直觉来进行的阅读经常都是不科学的。尤其是现在,市面上每年新出的书都达到几十万册,有人说有99.99%的书都是不值得读的,虽然有些夸张,但也足以说明宋太宗“开卷有益”的时代离我们已经太远。现在的读书APP和购书软件都很智能,它会根据你的浏览记录不断地推荐一些你浏览过的内容;加上心理学上的“视网膜效应”,久而久之,阅读视野就会变得很狭窄。不会选书,就有可能读到不好的书,把不好的书当成文化的样子,这可能比不读书还要更坏。记得读大学的时候,有个同学读《厚黑学》,甚至奉为圭臬。还没有进入社会的孩子,就将工于心计视为第一等的事,想着怎么样让心“黑而无形”,又怎么能看到世界温暖和明媚的一面。另外,每个人的时间都很宝贵,读的书不够好,也相当于是浪费时间;长此以往,也会越发觉得读书无益、无味、无趣,更不想读书了,从而影响阅读兴趣。随意读书,没有规划。一方面是选择上没有规划。一是想到一本选一本。二是喜欢什么选什么。读书没有规划,显得十分随意,还美其名曰“不功利”。另一方面时间上也没有规划。多久读完,一个月读多少,一周读多少,都没有计划。读到哪里算哪里,读完了就读完了,不喜欢就放下了。学会选书之后,单独看,每本书都还不错,也能带来一些滋养;但因为没有规划,书读了很多,知识却仍旧十分零散。它们就像一块一块的砖头瓦片呆在我的脑子里,迟迟不能构建起属于自己的思想之塔。而只选自己喜欢读的书,也就相当于只挑自己喜欢的食物,长此以往,难免因为营养不足而面黄肌瘦。阅读的偏颇,带来思考的偏颇;思考的偏颇,又有可能带来思想的狭隘。时间上没有规划,就让读书变得很慢,有可能一个月也读不完一本,一年也读不了几本;有些书看一半就放下了,后来也一直没有读完。读完就过,不管“收成”。记得前些年流行一句话: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和爱过的人。这句话很长时间里都成为我在读书上安慰自己的法宝,觉得虽然读过的书转眼就忘,但是它一定藏在我的气质里,一定成为了精神的一部分,所以,又何必在意。这句话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不过去年看了家里的油漆师傅做漆,我开始转变了自己的想法。家里做的是擦漆,让油漆渗透进木头,显示出好看的纹理。这种油漆方式虽然好看,但其实很考验师傅的功力,根本不是刷一刷,多刷几遍这么简单的。技术好的师傅做,既省材料效果又好,反之则是浪费材料还影响效果。读书其实也是同理啊。读一百本,如果你只是秉着“随缘”的心态,那顶多吸收两三成吧;但如果采取更好的方式,则可以让书籍的养分更好更快的进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并且成为行动的指南。美国西雅图中央图书馆3.如何选书说完了读书踩过的这些坑,现在就来填坑吧。首先来说说选书的问题。选书一是选内容。内容的选择上,我遵循的原则是有益、经典。这个有益,一方面是书本身是好书。其实多去网上了解一下这本书的评价,就能大概知道一本书的水准。那些水准线以下的书,就不必找来读了,不但不必买,免费也不必读。因为虽然免费,但却耗费了你无价的时间。另一方面是这本书对我有益,就是纳入了我的读书计划之列。早些年,我读书都凭兴趣,也多以文学为主。去年以来,因为学业开始读哲学、读美学;因为想提升效率,所以读时间管理,读工作方法改善;又因为写情感号,还会读些情感心理。我就把这三个方面作为自己本阶段的阅读体系,其它内容都会暂时放一放。但是有时看到好书推荐,虽然近期不读,也会收藏下来,如果哪天需要,就可以找来读。符合这些方面的好书,可能还是太多了。这时,我会优选经典。比如哲学美学的书,这学期跟随课程老师的规划,读的都是国外哲学家的经典作品,虽然难懂,却十分有收获。比如童书,现在市面上的童书特别多,那些畅销几十年,获得高级别图书奖的译著,我买回来几乎没有失手过,书籍本身画面和语言美、价值观很正,孩子也爱看。以我自己的经验,各方面的书数量庞杂,质量不一。把主要经典读完,也需要花不少时间。而读经典,可以尽量的减少我们的试错时间,是有限时间阅读的不二之选。想了解一些前沿的内容,则可以通过一些短篇幅的内容,或者略读,不必耗费太多时间。选书二是选版本。首先是选出版社。一本书所属的出版社,就好像一件衣服的品牌。好品牌总是意味着更严谨的态度,更精致的做工,更高的品质。到底选什么出版社,其实要根据自己想买的书来定。对于我来说,买文学艺术的书比较多,有文艺作品,也有文艺理论书,一般选择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三联书店、人民文学出版社等。给小朋友买童书,有未来出版社、明天出版社、中国少儿出版社,以及一些地方的少儿出版社。如果选择翻译作品,可以选择译林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其次,对于翻译作品来说,选择译者也非常重要。因为一本书的翻译,就相当于二次创作。优秀的翻译将会突破文化和语言的桎梏,完美的重现经典。不好的翻译,则会破坏掉原作的韵味,甚至译错。最近读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发现罗念生先生的翻译特别好,了解之后才知道,他因为热爱,从很年轻的时候到去世前,都一直在做古希腊戏剧和相关理论作品的翻译。而读康德,在国内显然绕不开邓晓芒先生。童书的翻译,比如梅子涵、彭懿,都是非常优秀的翻译者,本身也是儿童文学的研究者和创作者。美国纽约市立图书馆4.如何读书说完选书,再说说读书的问题把。关于读书,我认为以下几点是很重要的:一是应该系统阅读。这些年,总感觉自己在读书上收获不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系统阅读不够。现在尝试做系统阅读,打算一个阶段定一个主题,做一个书单,系统的读完。在读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新的发现和需要对书单进行增减。系统阅读的好处是,为你构建了一张知识体系的网络。就好比给自己画了一张地图,你读到什么书的时候,大致知道自己在哪里,不至于迷路,也不至于茫然,而且还能寻到来路和去路。在这个网络之下,读的书越多,坐标就越多,它们都可以联结起来,变成一张认知与思维的大网。就拿我自己学的专业来说,上学期我读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虽然这是一本框架性的美学史书,但是我读来却很茫然,总觉得记不住。今年系统的读过西方哲学家们的美学经典之后,相信再去看《西方美学史》,里面的脉络一定会变得更为清晰。二是应该持续阅读。这么多年的书读下来,我发现读书是不难的,尤其对于有兴趣有需求的书,读书的过程甚至是一种享受。读书最难的,其实是坚持。因为一个人一天能读下来的,都只有那么多。有些专业的读书人,对自己的要求是每天输入100页。对于我来说,读小说,一天可能可以读到几百页。但如果读哲学书,有时候就能读个几十页。一天读几十页书不难,但几十页书却不足以给我们带来成长和蜕变。难的是养成阅读的习惯,每天读几十页。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所以,读书这件事,最难的是,久久为功。这也是对一个终身阅读者的真正要求。三是应该有目的的阅读。读书如果没有目标,就没有焦点,就提聚不了我们的精神。一方面你可能泛泛而读,收获不多;另一方面,可能读了两天就放下了,因为读不读好像也无所谓。目标的设定,有长期的也有短期的。长期的目标,就是你在做系统阅读时定下的目标,比如构建一个的知识体系,学习一种专门技能,提升一项特定能力等。短期的目标,就是在完成一个具体任务时的精准阅读。比如你想完成一篇论文读理论和文本,想写作一篇文章做主题阅读收集素材等。我认为,读书可以为了短期目标集中攻破,也可以为了长期目标广泛积累,两者都能有,而且都要有。不要想着读书不能功利,所以要随性一点。读书本来就是为了学习和提升,又怎么能不功利;读书本身就是个长期积累,又何谈功利。四是应该集中精力阅读。这个方面,主要是涉及到阅读效率的提升。以前我读书经常读不了几页,想着看个网页,再去倒个水,有时候打开手机看一下即时通讯,时间飞逝,却始终没有进入书本的世界。即使到现在,阅读效率的问题,也经常困扰着我。但是,集中精力读书,大概是事倍功半的唯一方法吧。如何集中精力呢?设置时间。比如设置半个小时,期间不得进行其它任何活动,只能读书。杜绝自己看网页,看通讯工具,吃零食,处理其它事务的念头。减少干扰。手机是我们最大的干扰,苹果手机可以设置屏幕使用时间,把屏幕使用时间关掉,什么APP都用不了了,只能接打电话。我就用这个方法渡过了准备博士考试的阶段。其它干扰,也都尽量放在你够不着得地方。定时复盘。有些人建议,对于自己的工作计划,不止要每日复盘,还应该每小时复盘。每小时复盘,会让分心的你大吃一惊,原来一个小时又过去了,阅读进度推进太慢,瞬间产生全力追赶的紧迫感。5.如何输出“行百里者半九十”。读书这件事,阅读完全部内容其实还只算完成了输入的这一半;做好这本书的输出,才能算真正读完。输出的方法有很多,有些人摘抄,有些人画思维导图,有些人写读书文章,有些人口头表达。这些方法我大多用过,就分别来说说吧。一是摘抄。摘抄以前主要是手抄,挺费时的。现在用做笔记的工具,比如印象笔记,会简单很多,可以直接复制粘贴,还可以写感悟。写摘抄,对于储备素材,回头复盘检索,都挺好的。但对于帮助记忆,我觉得有用,但有限。二是画思维导图。这个方法我用得不太多,应该是非常有利于理清楚文章结构的。让你可以在画的过程中,重新把握书的体系。但对于其中的细节和观点,显然关注得不够。作为写读书文章前的梳理,倒是挺不错的方法。三是写读书文章。写读书文章是我打算重点采取的复盘方式。最近读艺术哲学经典书目,就按照老师的要求每本书写一篇小论文当成作业,努(bei)力(po)输出,居然好像看懂了一些。正在读的工作方法的书籍,甚至有些美学书,也打算写成读书文章写文章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回顾的过程,更是一个思考和内化的过程。就好比做饭吧,你拿到一大袋菜,摘抄就好比你把它们挑捡了一遍,留下了最好的部分;画思维导图呢,是切好搭配摆盘;而只有写读书文章,才让你真正开始去做一道菜。你会需要去思考菜的用量,下锅的顺序,烹饪的火候。这些,都加入了你自己的智慧,融入了你的思考和选择,它们与你原有的价值体系碰撞,最后成为你独特的经验。四是口头表达。每当我读完一本书,就会变得特别有表达的欲望,瞬间化身话痨。最近读的哲学书都特别难,我会特意跟身边的人聊一聊,尤其喜欢结合生活中的现象聊。在聊的过程中,脑子里会再度回忆起那些艰深的表达,到底该用什么样的通俗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也会更深地去理解,作者想表达的到底是什么。其实这个过程,也就对知识进行了回顾,同时展开了二次加工。写读书文章很正式,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不可能要求自己每一本都做到。但口头表达就好操作多了,只要把丑话讲在前面,别吓到别人就好了。所以,将书本的内容复述出来,尽可能用自己的话重新表达一次,其实也是简单易操作的好方式。以上。就是关于读书的全部思考。关于读书一事,很多古人都有经典之谈。宋代大儒朱熹说:为学读书,须是耐心,细意去理会,切不可粗心。为数重物,包裹在里面,无缘得见。必是今日去一重,又见得一重。明日又去一重,又见得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希望读书的路上,大家都终有“见髓”的那一天吧!end
一个是数学博士,一个是数学“博士”。一个是倾心数学教学的老师,一个是对数学天赋异禀的学生。一个用仁爱之心将教书与育人完美结合,一个用自强不息将身残与志坚完美诠释。这样的组合很完美,但这个故事却不够完美。他便是我校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徐守军,他便是徐守军的“博士研究生”谢炎廷。数学院来了位旁听生2011年9月,大一新生军训刚刚结束,徐守军像往年一样到榆中校区给数学院2011级数学基地班新生上 《解析几何》一课。这是第一堂课,正常的开场白之后,徐守军正式开始讲课。很快,徐守军注意到离教室门最方便的位置上坐着的一个学生,他不仅不做笔记,甚至坐在那里都不够“安稳”,摇头晃脑,常做鬼脸,徐守军感到很奇怪。课后徐守军才发现,他面部、双手、双脚严重畸形,根本无法握笔写字,连张嘴说话或表达情绪都非常吃力,就像正常人在做鬼脸,“但是他听课很认真很专注”。这让徐守军的内心再也不能平静下来。第一次上课结束后,徐守军急忙向同事打听这个学生的情况,终于“搞清楚了”。谢炎廷,兰州人,自小患有脑瘫,致使面部、双手、双脚均严重畸形,无法像正常人一样说话、写字、走路,但智力正常,现作为旁听生跟着2011级新生“上大学”。每堂课离教室门最方便的位置成了谢炎廷的“专座”。了解到这些情况以后,徐守军对谢炎廷的关注多了起来,“他不能做笔记,什么都要靠耳朵听、靠大脑记、靠大脑算,所以上课的时候他就特别专注,学生越是专注就越会引起老师的注意”。上课的过程中,徐守军会有意识地将更多的目光投向谢炎廷,一方面观察他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和接受情况,另一方面通过眼神交流传递鼓励和信心,“孩子看到老师鼓励他了,学习起来也就更有劲头了”。课间的时候,徐守军每每都会主动走到谢炎廷桌子旁,蹲下身子与他交流,“因为他说话比较费劲,刚开始交流完全听不懂他说的是什么”,徐守军就猜测谢炎廷想表达的意思,写到纸上让他确认,然后再进一步交流,直到2015年谢炎廷成为徐守军的“硕士研究生”,接触的更多了,他们之间的交流渐渐地“才变的相对轻松些。现在基本就是他说个开头,我就知道后面他要表达什么,甚至他都不用说”,徐守军说道。下课以后,谢炎廷的家人一般会提前几分钟来接,偶有例外时,徐守军就和班里的同学们一起帮助谢炎廷背书包、坐电梯、下台阶,然后送回他们在榆中校区教学楼旁临时租住的房子,“我们的学生都很有仁爱之心。当时学院的副书记李发荣老师就给学生们说这么一位特殊的同学在咱们班上,你们应该知道怎么做,同学们也都特别主动热心,争先恐后地帮助他。这是让我感到非常欣慰的地方,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要有社会担当,这也是我对我的学生一贯的要求”。挖掘出研究潜力徐守军对谢炎廷的帮助和关注远不止这些,这孩子的未来在哪里?以后的路怎么走?怎么自食其力?尽管当时徐守军还没有清晰的解决思路,但这样的念头已经深深埋进他的心里。“其实我都没有想过那么长远,就想着能让孩子有点事做,学点东西,快快乐乐就行,但是徐老师已经替我操心他的未来了。”谢炎廷母亲接受采访时说道。2014年秋学期,徐守军给2011级学生讲授他开设的第三门课程——《组合数学》。“因为是大四学生,是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过渡阶段,我在上课时也会结合知识点和学科前沿给学生抛出一些问题,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去查资料,去解答,这个过程中就能看出哪些学生是适合上研究生搞研究的。”在讲第四章时,徐守军抛出的一个有关组合的问题引起了谢炎廷的兴趣。“正方向的问题,我们给他反方向来求证,看这个结论如何,最理想能证明是个充分必要条件”,徐守军这样解释这个问题。就是这样一个原创性的问题,在徐守军和谢炎廷的共同努力下,历时3年,拿出了原创性的解决方法。课后,谢炎廷查阅了大量资料,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思路。下一堂课时,谢炎廷就自己的想法和徐守军进行交流,“我一听还不错,就说了我的思路,然后我查阅大量文献,帮他找了一些资料,让他课后继续去看、去思考”。以后每周上课时,师生俩人都会就该问题反复讨论,“他说我写,他自己也很有毅力,我写的东西他回去后都会敲成电子版”。在键盘上打字对谢炎廷而言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别人一个小时就能完成的任务,他用“一指禅”却需要整整一天,也就是靠着这种顽强的毅力,在徐守军和谢炎廷的共同努力下,这个未解的科学问题得到了解决。谢炎廷据此用中文写成一篇学术文章,徐守军花了很长时间帮他翻译成英文稿件。文章得到了该领域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南开大学杨立波教授的高度赞扬,“在国内组合界来说,最厉害的就是南开大学组合数学中心,所以杨立波教授在这方面是很权威的”。业界“大牛”的肯定对谢炎廷而言如久旱逢甘霖,使其兴奋不已,信心倍增,不仅依托该问题完成了“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而且经过与徐守军的反复讨论、否定、修改、推进,文章于2017年发表在“组合领域不错的刊物”《AUS TRALASIANJOURNALOFCOM BINATORICS》(《澳大利亚组合学杂志》)上。谢炎廷在《澳大利亚组合学杂志》上所发表论文的首页文章修改期间,师生两人常常并排坐在徐守军的办公桌前讨论,谢炎廷一说话就紧张、一紧张就满头大汗,徐守军便一边说话一边扯上一段卫生纸帮谢炎廷擦汗。说到文章的发表过程,谢炎廷母亲感慨万千:“没有写这篇论文之前,孩子总是缠着我,有时候情绪也不是很好,我基本什么都干不了;后来在徐老师的指导下开始做研究写论文,他有事做了,也不缠着我了,甚至还让我出去,说他要安静学习思考,尤其是努力有了成效之后,每天早上起床吃饭后他都自觉坐到书桌前学习看书,一坐就是一整天。有时候一个问题好长时间都突破不了,他很苦恼,我也跟着很沮丧,偶然有一天他灵感突现,我也顿时兴奋起来”。言语间,我们似乎深切感受到了这位坚强母亲的喜怒哀乐。自家教出的“大学生”这位母亲不仅是坚强的,更是伟大的。1992年9月29日,谢炎廷比预产期提前将近50天出生,5斤2两的体重、漆黑的头发、长全的指甲盖,诸多基本正常的新生儿指标使家人并未察觉到异常,但家人渐渐注意到,同龄的孩子会爬会坐会翻身了,甚至有些都会站立、学走路了,谢炎廷却“身体软软的”,什么都不会。直到11个多月的时候,一次意外感冒发烧被送进医院,“脑瘫”被检查出来,这样晴天霹雳的结果家人无论如何都接受不了。家人流尽了眼泪,但生活还得继续,擦干眼泪昂起头,一家人开始了谢炎廷的漫漫养育之路。学说话走路就是摆在谢炎廷面前的首要难题。家人不厌其烦地嘴对嘴教谢炎廷说话,从叫“爸爸妈妈”到可以说更多的话,“尽管不是很清楚,但总算是会说了”。学走路就更难了,由于双脚畸形,小时候的谢炎廷接受针灸、按摩等治疗,“孩子真是没少受罪,针灸的时候我都不敢看”,从最开始的扶着东西走路,到6岁左右,谢炎廷终于可以趔趔趄趄独自走路了。相较说话走路,吃饭算是谢炎廷“相对容易掌握”的生活自理能力,尽管吃一碗饭需要大约40分钟的时间,“勺子筷子一起上,吃的胸前到处都是”,至少是可以离开家人的帮助。洗澡却不然,时至今日依然需要母亲帮忙。在家人细致入微的照顾和陪伴中,谢炎廷的“那扇窗”渐渐打开了:“我们发现孩子智力还不错,他爷爷和爸爸也都说他聪明”。到了上学的年龄,正常入学是不可能了,作为知识分子的爷爷、父亲和母亲深知知识的重要性,共同决定在家里自己教授。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母亲便买回了各科教科书,按照正规学校的日常作息和上课进度,爷爷、父亲和母亲在家里当起了谢炎廷的“老师”,“严格按照学校的进度教的,孩子学的也好”。到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家里专门购置了电脑,母亲给谢炎廷报名上了北京101网校。平常谢炎廷跟着爷爷、父亲和母亲系统学习,每周末则跟着101网校的老师进行重点难点等知识点的突破巩固。“有时候我在家里干活,就听到电脑里在线课堂上的老师说‘这个问题谢炎廷回答正确’、‘谢炎廷同学理解能力比较强’之类的话,孩子听了也很高兴”。就这样,谢炎廷在家里和同龄孩子同步学完了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全部课程,“其实到高中的时候,尤其是数理化等,我就有点力不从心教不了了,主要是他爷爷辅导”,谢炎廷母亲说道。在此过程中,不幸再次降临这个家庭,2008年,谢炎廷父亲突发心脏病去世,顶梁柱瞬间倒塌,对这个家庭又是一个无比沉重的打击,“那段时间也消沉过,真是天塌了的感觉”,谢炎廷母亲说道。我们无法想象这位母亲面对这样的现实是怎样在一次“拿”出她的乐观和坚强的,我们能看到的就是她并没有被现实击垮,在兼顾工作的同时,一如既往地和爷爷一起“培养”着谢炎廷。“乐观坚强不自卑,积极向上不放弃”,这是采访中记者从谢炎廷及其母亲身上最深切的感受,谢炎廷母亲也数次说到“一切还好,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难”。2011年,“高中毕业”的谢炎廷开始憧憬大学校园。经过咨询兰州市城关区招生办公室,谢炎廷以“社会青年”的身份参加了2011年的高考,“也是想检验一下他这些年的学习效果”。无法握笔写字成了谢炎廷考取大学的最大障碍,“他只能做选择题”,尽管如此,所有科目选择题的总分为280分,谢炎廷考了262分,“其中数学一科的选择题部分是满分”。262分的高考总分使谢炎廷没有被任何一所大学录取,他的梦想被重重地摔在地上,通过正规渠道上大学的路走不通了,“我们娘两哭了好久”。但是谢炎廷的“大学梦”却没有破灭,他坚定地给母亲说道:“我想上大学”,并且瞄准了兰州大学,“兰州大学有我理想的专业”。物理是谢炎廷理想的专业,霍金则是谢炎廷心中的“偶像”。恰巧数学院办公室魏海英老师与谢炎廷母亲熟识,经过与魏老师的反复沟通了解,母亲意识到实验操作较多的物理可能并不适合谢炎廷,“我问他学数学行不行,他说也可以”。在魏老师的帮助下,谢炎廷母亲找到时任数学院院长的张和平老师,听完谢炎廷的故事并了解到他读大学的愿望后,张老师为谢炎廷对知识的强烈渴求和其家人的坚持不懈深感震撼和钦佩,当即表示同意并支持。这样谢炎廷就成为了一名“2011级本科生”。这才有了后来与徐守军的故事。读到“博士生”2015年6月,谢炎廷不仅完成了数学院本科教学计划中包括近30门专业课和数门英语政治公共课在内、共计150多个学分的学习,期间“没有缺过一次课,包括英语口语课”,而且完成了本科毕业论文,“水平完全不低于我们正规的学生”,谢炎廷“本科毕业了”。回忆起上“大学”期间的艰辛不易,谢炎廷母亲历历在目:有课的时候,为了避免课间去卫生间带来的不便,谢炎廷调节好了生活规律,“上课前不喝水”,事实也如徐守军所言:“他课间的时候就在座位上坐着”。课余的时候,为了到图书馆看书上自习,谢炎廷提着书包,从天山堂东侧的租住房踉踉跄跄一步一步挪到昆仑堂。昆仑堂门口的几十级台阶成了谢炎廷去图书馆最大的障碍,他往往要用差不多半个小时才能上去,但去图书馆看书是谢炎廷课余最大的乐趣。学习过程的艰难是可想而知的,因为不能用手写,全凭脑子记、脑子想、脑子算,“我记得他刚上大一的时候,学《数学分析》和《高等代数》就很吃力,但他从没跟我说,后来我就看到他经常看这两本书,问过之后他才说怕我知道他学习吃力着急。”言语间满是母亲的心疼与理解。毕业之前,谢炎廷就流露出要跟着徐守军老师继续从事数学学习研究的意愿,对此,徐守军表示非常欢迎,“你只要自己愿意学,我作为老师当然是愿意带你的”。就这样,2015年谢炎廷成为了徐守军的“硕士研究生”,正式加入徐守军的课题组。家人的举动再一次为谢炎廷顺利“上研究生”铺平了道路:经过商量,家人卖掉了谢炎廷爷爷奶奶的老房子,爷爷奶奶搬进了谢炎廷和母亲离学校较远的住房。2015年10月,母亲用卖老房子的钱款在与兰大城关校区一街之隔的长城山海苑小区高价购置了一套住房,“其实早在2012年我就留意到这个小区了,当时我来本部送他坐去榆中校区的校车,看到这一片建的是商住楼,我就已经动心思了。这样从出小区到进校门,中间只有约10米宽的马路,他只要操心好这10米,进入校园就安全了”,尽管如此,从兰大后门走到齐云楼,这个对角线的距离谢炎廷需要半个多小时才能走到,因为全身肌肉紧张,谢炎廷“走得浑身大汗”。为了创造这“10米”的条件,谢炎廷母亲在55岁就可以退休的年纪,选择了继续上班,“如果他爸爸在,我就可以退休了完全去照顾他,但现在我只能靠继续工作来保障我们的生活”。即使这样,谢炎廷母子对生活质量的期待也仅仅是“维持温饱”。有了这“10米”,谢炎廷风雨无阻,除了两次生病,其他时间无一次缺课。不仅如此,徐守军课题组每周两次的组会,谢炎廷也都按时参加。组会上他积极表达个人想法,和老师同学交流讨论,“他表达费劲,徐老师和同学们也都听得很认真耐心”,偶尔谢炎廷没来参加组会,“大家都觉得空落落的缺了点什么”。就在不久前的组会上,谢炎廷向2018级冯博士提出了一个新的猜想:“把一个难以求解的大‘图’分解为若干个小‘图’,通过逐一求解每个小‘图’,最后得出大‘图’的结论”。晚上上课或开组会的时候,徐守军的两个女儿就在办公室里写作业、玩耍,一直等到10点多徐守军上完课或开完会,还要“陪爸爸去完成另外一项任务”:送谢炎廷回家。下楼、开车门、帮助谢炎廷坐到座位上、送到小区门口翘首期待的谢炎廷母亲手上,完成这一切之后,徐守军回头一看,两个女儿已经歪倒在后座上睡着了。不开车的时候,徐守军就搀扶着谢炎廷,后面跟着两个女儿,走路将谢炎廷送回家。“我给徐老师说不要送了,让他自己回家或我去接,但徐老师还是坚持要送,竭尽全力地帮助我们。除了徐老师,数学院很多老师同学都送过,有一次下雨,我外出没能及时赶回来接谢炎廷,李秋丽老师给他打着伞送他回家,后来听说把李老师自己都淋病了”,谢炎廷母亲满怀感激地说道。除了上课、参加组会,其余时间每天从早上8点左右起床到晚上睡觉,一整天的时间都用来查阅英文资料、翻阅书目、思考钻研、撰写论文,这便是谢炎廷“读硕士研究生”3年时间的日常状态,“孩子看资料需要打印出来,徐老师就给我们买了一台打印机,方便多了”。尽管如此,徐守军每每在清晨5点发来的邮件总是会让谢炎廷惭愧不已,徐守军说道:“我一般早上5点左右就起来看书看资料,那个时候周围很安静,特别适合思考。”思考有了眉目,徐守军立即通过邮件发给谢炎廷,“后来有了微信就方便多了,我有想法了可以随时随地给他发语音”。从徐守军和谢炎廷的微信聊天记录里可以看到,有关一个问题徐守军大概就能发十多条、甚至几十条语音,“谢炎廷则打字回复,因为他没法手嘴配合发语音”。3年间,这样往来的邮件不知有多少封、语音消息不知有多少条,包括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徐守军出国做访问学者期间,这样的交流也一如既往。在徐守军的精心指导下,谢炎廷不仅于2017年发表了前文中提到的那篇学术论文,而且在图论的研究中解决了一个公开问题:图中关于距离的极值图问题。这一次,谢炎廷自己用英语写出论文,经过师生俩反复讨论修改后,“现已投稿,等待结果中”。2018年6月2日,对谢炎廷而言是极为重要的一天:“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答辩前,徐守军让谢炎廷准备好了幻灯片,“我让他在幻灯片中多写一些文字,这样大家也就能看得明白些”。这是一场以谢炎廷为主、徐守军为辅的“毕业答辩”,一个在台上慢慢地讲解,一个在台下细细地补充,20分钟的“答辩”得到了答辩委员会7位专家的高度肯定,“评价应该在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的中上水平”。这样的“仪式感”不仅是对谢炎廷学习成效的鉴定,也是对徐守军精心指导的鼓励,更是谢炎廷母亲多年艰辛付出的集中释放,“那天我们都很兴奋”。接下来“读博士研究生”自然也就是“你情我愿”的事情,谢炎廷成了徐守军2018级的“博士研究生”。师者的仁爱之心从2011年关注到谢炎廷,到如今师生关系已然非常密切,“谢炎廷未来的路怎么走”“怎么让这个社会人不成为社会的负担而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始终是压在徐守军心头沉重的问题:“孩子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他自己和他的家人也都很乐观、坚强、努力,我们总要怀着一颗仁爱之心尽可能地帮助他,让他不仅现在有所学,还要将来有所为。”因此,除了自己指导,徐守军还经常抓住机会、甚至创造机会让谢炎廷参加业内的学术研讨活动或与行内专家交流学习。2016年8月,徐守军带着谢炎廷和他母亲参加了“第七届全国组合数学与图论大会”。2018年8月,徐守军支持谢炎廷和他母亲前往合肥参加了“第八届全国组合数学与图论大会”,会议期间,谢炎廷利用吃自助餐的间隙与一位做大会报告的专家进行了交流,请教了几个他事先准备好的问题,也得到了对方的夸奖和肯定,“孩子也很有收获”。“去年我请加拿大的一位专家来学校交流,晚上就在实验室组织了一个沙龙,让同学们与专家有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当时谢炎廷也参加了,他就有融入集体的这种感觉,很高兴”,徐守军说道。“我们要有仁爱之心,要担负社会责任,要先学会做人”,这是3个多小时的采访中徐守军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学会做人,徐守军是这样要求学生的,也是这样以身作则教育自己的两个女儿的。每到周末有空闲的时候,徐守军便带着孩子们去兰山上或黄河边捡垃圾,“美化环境不仅仅是环卫工人的责任,也是每个人的义务”。长长的垃圾钳从书包里“露出半截脑袋”,常常会引来行人的打量和诧异,“我们在捡垃圾的时候会有人指点,我不在乎,我觉得这是一个社会人应该做的”。对于谢炎廷这个社会人而言,命途多舛的现实并没有成为他成长前进的“拦路虎”,相反,他用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十二年基础教育”,进而给自己奋斗出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强不息”的深刻内涵。对于谢炎廷的“自强不息”,徐守军这样说道:“这些年我们数学院帮助支持过谢炎廷的老师同学其实有很多,不止我一个,只是后来跟我的接触交流相对多一些。我相信如果他投在别人门下,同样能读‘硕士’‘博士’,同样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甚至更好,主要是他个人和他母亲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意志力和奋斗精神,这个在他的成长经历中至关重要。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是我拥有了一个帮助服务别人的机会”。“所以我真是特别感激兰大,感激数学院,感激所有的老师同学,身患残疾,无疑谢炎廷是不幸的,但生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碰到这么多热心的老师同学,谢炎廷又是幸福的!我经常给他说让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不是每个像他这种情况的孩子都有同样的机会”,谢炎廷母亲动情地说。这样的过程说来容易,细思极难。坚持自是源于谢炎廷及其母亲在困境中对生命价值的深刻理解和无尽追求,追求,进而专注,进而极致,进而绽放极致的美,怒放生命的花。内容来源丨《兰州大学报》总第930期 文字丨任妍 丁香 编辑丨谭紫莹 责任编辑丨薛慧玲 主编丨肖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