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点击关注!获取更多有价值信息哦!像往常一样,磊子在实验室做实验写文章,最近比较顺利,博士期间投的几篇论文,修改的、录用的,好消息接连不断。像每个博士一样,此时的磊子心中有些快要毕业的喜悦。在同一届的博士中,磊子是比较优秀的,各种荣誉加身,导师也很器重自己。为了安心做实验,一般磊子习惯把手机调静音放在外面。今天,做完实验的磊子拿起手机,发现手机上有6个家里的未接电话。看到这一幕,突然有一种莫名的不祥预感。顾不上其他,磊子赶紧给家里回电话。家人让磊子回家一趟,虽然说话含糊,但一定出了事。磊子赶紧请假回家,顾不上高铁票贵,坐在高铁上的磊子,一路上还在不停想着家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从小到大,那个给自己无数温暖的贫寒之家,一直把自己的学习当成头等大事,如果不是重要的事,是无论如何都不会让自己请假回家的。到家的时候,磊子才明白,是父母出了车祸,躺在医院里。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父母的伤均无大碍,但是当时的场面很是吓人。磊子悬着的心,总算放下来了,只要人没事,一切都好说。于是,磊子开始着手父母住院的事情。这也是磊子第一次接触这些,从住院交钱、通过车管所与肇事者沟通等等,一系列的事让磊子始终都是蒙的状态。而每一件事,都要涉及到复杂的人情世故,即便是拿住院发票去车管所报销,都要面对形形色色的人物关系,去之前都要被家长千交代万嘱咐。说实话,即便是学校最难做的实验,磊子从来没有这么没头绪过,而这些人情关系却复杂得毫无头绪。事后的磊子才明白,这就是社会,那个自己不曾直接接触过的社会,这一次,让自己看到了其中的很多阴暗。肇事者是一个人品很差的人,因为整个住院期间,没有问候、没有看望,从未露面。通过中间人撂下一句话:“我的车有保险,爱去哪告去哪告!”这是磊子第一次接触到如此不通世故之人,从前只在电视、书里看到的卑劣小人,居然真的存在。即便医院治疗,由于父母受伤不同,不在同一个科室。磊子父亲的主治医生居然是肇事者的朋友,从主治医生的态度就能够感觉出来,这层关系还是一个亲戚打听出来的。父亲主治医生明显把病情说轻,认为马上可以出院。结果,肇事车主连基本的医药费都不愿意出。面对这种情况,磊子感到自己束手无策,满腔的愤怒无处发泄。古人云“百无一用是书生”,此刻的磊子算是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自己读了二十多年书,如今已是名牌大学的博士,面对父母受到如此欺凌,居然毫无办法。磊子感受到了自己从未有过的无能。而且,整个事件过程中,自己一直被拖着往前走,很多事情处理完都还是一头雾水。即使后来回到学校,磊子仍然对自己的无能感到羞愧。在学校做研究做得风生水起,即便只是接触到一次社会,让自己在学校的优越感荡然无存。磊子不仅感叹,上学二十多年的博士,一次医院的经历,才认识到自己是个十足的白痴!小伙伴们,你们怎么看呢?欢迎留言讨论。多个关注多条路!欢迎点击加关注!
现代医学院毕业的学生有很多,但实际上医疗人才却紧缺。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对自身健康特别关注,好的医生其实是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很多人即使是有一点小病,也要到比较大的医院进行就诊,三甲医院人满为患,这说明现在的医学人才实在是紧缺。医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是比较有保障的,但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的学生只能到基层的医疗单位,好一点医院所需要招聘的大都是硕士起点的学生,三甲医院招聘的医学生大都是博士以上的学历。那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何在呢?1、医学生就业竞争较激烈医学专业毕业的学生,虽然不愁就业,但大多数的医学专业的学生本科只能到基层,要想留在大城市,成为三甲医院的医生,竞争还是比较激烈的。在激烈的竞争中,想进入三甲医院,学历只能是越来越高,三甲医院的招聘条件比较严苛一些,在众多的应聘者中,只能挑选学历比较高的,所以这样慢慢的将三甲医院招聘的医学生的学历推高。2、医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比较多每年医学专业毕业的学生都是很多的,其他专业在大力扩招,医学专业也在扩招之中,每年毕业的大量的医学生都需要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所以就业压力是比较大的,三甲医院只能优中选优,从而推高了三甲医院对于医学生的学历要求。3、工作专业性要求非常高医生是给患者看病的,需要专业的医学知识,同时也需要一定的实践经验,只有同时具备医学知识和实践经验,才能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确诊,从而拿出合理的治疗方案。三甲医院特别喜欢招收博士生,因为学历肯定是说明了这些学生的学习能力比较强,有利于三甲医院业务水平的提高。4、打开医院知名度的需要医院在介绍自己的时候,大都会讲自己到底有多少博士生学历的医生,有多少硕士生学历的医生,为了让医院的知名度更高,医院需要积极的招收一些博士生,可以提高医院的知名度。现在很多学生都喜欢报医学专业,因为这些学生觉得,只要熬过痛苦的学习阶段,就可以获得一个非常不错的工作,这个工作可以让自己终生衣食无忧,所以很多学生都特别的青睐医学专业。那学医对自己的未来到底有哪些好处呢?1、医生是一个非常崇高的职业,被称为白衣天使,从事医学工作,可以救死扶伤,非常容易获得成就感,可以让自己的人生得到升华。2、同时学医的可以为自己的家庭服务,家里人有一丁点的小毛病就会及时发现,对家里人的健康水平的提高,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3、再者学医的收入也是比较高的,如果能够拥有很好的专业知识,成为一名非常有名的医生,收入是非常高的,有的甚至可以自己开诊所,名利双收,就业方向比较广泛。总而言之,现在医学专业对很多人都非常有吸引力,很多学习成绩非常不错的学生都报考了医学专业,希望毕业后能够成为三甲医院的大夫,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医学专业的学生会经历非常痛苦的专业学习阶段,但是只要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未来是一片光明的,可以获得名利双收。医学专业对学生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很多学生都非常喜欢报考医学专业。但是医学专业想要获得博士学位需要一个非常漫长的学习过程,需要熬过学生时期,工作压力也是比较大的,所以报考医学专业的学生也需要做好思想准备。
现在各个城市的医院越来越多,人们想要去看病也越来越方便了。现在关于医院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医院都爱招刚毕业的博士生,而不是经验丰富的本科生,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现在就让我带大家了解一下吧。首先,博士生和本科生在学历这方面,差距显而易见。博士生所学的知识肯定要比本科生高不少,而且现在本科生遍地都是,但是想要读到博士生,并不太容易,所以在医院这方面,能够招到博士学历的医生,肯定是胜过于本科学历的医生。其次,博士生学东西快。因为博士生所学习到的知识更为深入,即便他们只是刚毕业,但是他们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肯定都比本科毕业的学生要来得快。还有,能助于医院提高名气。每招收一名博士生,意味着这家医院的实力,已经强劲到可以吸引博士生来此工作,久而久之,人民来看病,更多地也会来这家医院,而该医院的医生实力也会更强大,这十分有助于医院的名气提升,还有未来的发展!最后,能够在医学方面,读到博士的人并不多,毕竟,正常一个本科医学类的学生,都需要读五年,甚至五年以上才能够毕业,而博士正常都是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所以医学类的博士生都是人才,是每个医院都想要的人才。相反,本科医学类的学生,现在是非常常见的。这就是为什么医院宁愿招刚毕业的博士生,也不招经验丰富的本科生,这其中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对此,网友们怎么看?
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八点健闻)罗鹤终于在2020年毕业了,尽管本博连读学了8年医学,他却没有选择从医,而是进入一家外资医学影像公司。刚入职一周,聊起新启的公司人生活,他语调欢快,“非常开心、每天可以准点下班,待遇太好了!”如果按照从医的路线,毕业之后的他应该在医院接受规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期2-3年),每月的收入还不到现在的一半。8年前,罗鹤以很高的高考分数,报了上海这所大学医学院的八年制,不止他们学校,当时八年制医学生的录取分数,在各医学院校都位居各专业的前列,招收了最优秀的一批高中生。八年制顺应了中国医疗人才层次提升的大趋势,也确实参与到了历史的进程,做出了很大贡献。2002年时,中国146万多执业医师中,大专、中专及以下学历的超过60%,有博士学历的0.6%,不超过9000人。而2001年后开设八年制医学专业的14所高校,至今12届毕业生大约1万多人,已经超过2002年之前的博士数量。罗鹤入学时,还是八年制的荣光时刻,最初两三届毕业生刚刚开始工作,“科室里来一个八年制,主任两眼都放光”,一位医生这样形容当时的情形。罗鹤和他的同学,大多看中可以提前3年获得博士学位。对于未来懵懵懂懂,以为学医就是在临床上治病救人,高分入学的八年制毕业生将来在大城市的三甲医院谋得职位肯定不成问题。然而,情势变得很快。科研能力在医生的评价体系中占的权重越来越高。曾经的优势——提前三年拿博士——转而成为劣势,少了三年的科研训练,“八年制的博士真不如5+3+3的科研型博士受待见”,罗鹤感慨,这也是他放弃从医的重要原因。曾经让主任“两眼放光”的学长、学姐们,因为缺少科研成果,晋升时受到限制,有的甚至可能成为“万年主治”。而到了今年,那些没有像罗鹤一样逃离的毕业生找工作时,甚至连被“两眼放光”的机会都没有了。△ 2020年6月30日,北京协和医学院几位学生参加毕业典礼。来源:人民视觉。入学之时:感受最后的荣光罗鹤入学的2012年,是八年制在全国推广的第12年。从国际上来看,美国作为医学最发达的国家,其医学教育只在研究生阶段开设,学生需要读完四年任意专业的本科,才能继续学医。临床医生需要念四年医学博士,获取MD(Doctor of Medicine)学位。学术型医生在MD的基础上,还需要读4-5年的PhD(Doctor of Philosophy)。毕业之后,均需经过一定年限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国最早践行八年制的是北京协和医学院。1917年,在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下,参照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成立,自开办起,其临床医学专业就只有八年制这一种学制。早年的协和医学院培养出了一批医学泰斗级人物,包括人称协和内、外、妇、儿科“四大天王”的张孝骞、黄家驷、林巧稚、诸福棠。协和毕业的医学大家几乎占据了中国现代医学史的半壁江山。2001年,原卫生部和教育部联合颁发了《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逐步发展长学制。同年,北京大学医学部开设八年制专业,此后扩展到14所高校。此时,中国医生数量已经不少,但执业医师中,大专及以下学历占大多数,医疗服务的质量仍需有较大提升。当时的媒体报道过一个细节,几位参加医师资格临床实践内容考试的医生,穿手术衣时,将系绳的部位穿在前面,而并非像正规的手术大夫那样在背后系好。监考人员问为什么?答曰:从来都是这样做的。顺应人才层次提升的需要,再加上那几年,正好是中国公立医院开始扩张的时点,八年制医学生成为“香饽饽”。同样是2012年入学的林奇,大一开始就能感受到学校对八年制的资源倾斜,比如八年制医学生享有更多的导师资源,他们选择导师时不占用其指导名额。而短短八年就能获得博士学位,这也让身边其他学制的医学生感到羡慕。此后的八年是这样度过的:前四年像是高中延续版,每天和同班同学一起上课,第五年是临床实习,其后两年在医学院附属医院的不同科室间临床轮转见习,最后一年用来做科研和写毕业论文。罗鹤的前四年也是一样,通识教育和基础医学教育为他打下了临床知识基础,他最喜欢听老师在课堂上讲解如何解决疑难病例,治好一个病人让他觉得有成就感和价值感,他也将成为一个医术好的医生奉为圭臬。此时的他们都没有意识到,在他们入学以前,外面的世界已经在发生变化,而这个变化将决定他们的未来。最后三年:才发现世界早就变了2010年前后,科研成果在医院的评价体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背后的逻辑是,对临床医生的临床水平做出评价是困难的,而科研层面包括发表文章数量、累计影响因子、被引用次数、获得的基金层次和额度等是比较容易量化评价的。伴随着各式各样的医院排名,可量化的科研成果更是成了一个指挥棒。此后进入医院,学历门槛水涨船高,一些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几乎都把博士学位作为了硬性标准。这也与人才层次的提高有关,医学博士不再稀缺,于是,八年制学生的认可度逐年降低, “我所在的复旦某医院的王牌科室由于过往八年制学生表现不佳,已经不再招收八年制研究生”,一位医生在微信公众号《小张聊科研》中这样记录。直到大学第六年,林奇终于认清了现实,发表一篇满足毕业要求的论文,“只能毕业,不能就业”。他开始感到焦虑,这种焦虑一直伴随着余后三年。那一年他选了导师并开始为期两年的临床轮转,导师是一位专业领域的大拿,也是一家三甲医院的科室主任。科室里除了像他这样的八年制学生外,还有一些五年本科、三年硕士、三年博士一路念上来的学生。这批学生比他年长三岁,有更多的临床和科研经验。而毕业之时,林奇需要和他们同台竞争,争取留在科室规培、留在医院工作的机会。“同样是博士,没有人会管你是临床型博士(MD)还是科研型博士(PhD),都会拿同一套标准来要求你,也就是发表的文章。”在各科室轮转见习的过程中,林奇遇到过临床能力极强但因没有科研成果而无法升职称的“万年老主治”(主治医生),也遇到过早期临床能力一般、专注科研,其后平步青云的副主任、主任医师。前辈的经验点醒了他——临床能力是可以靠经验提升的,而科研必须趁年轻获得成果,基础医学试验也只有在正式工作之前才可能有比较集中和连续的时间进行。林奇开始能够客观地认知自己的学制:八年制唯一的优势是年限短,而这个优势的另一面也是劣势,在现有对于医院和医生重科研甚至唯SCI论的评价体系中,与其他博士相比,因为科研时间被压缩,八年制医学生手头的文章数量和质量都没有竞争力。进入医院后,有高分(影响因子)文章的医生,更容易申请到国自然课题,从而更有升职的优势。2020年1月发表的一篇《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学生就业状况和工作满意度调查》显示,八年制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较低,除工作稳定性及同事之间相处方式外,其他指标满意度未超过中等(3分),且呈现出年资越高,满意度越低的趋势,其中工作环境与工作收入最不令人满意。△ 截取自论文《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学生就业状况和工作满意度调查》。同样是第六年,罗鹤选了一位科室主任作为导师,真正开始做科研课题,却发现自己无从下手。和大多数的科研新手一样,罗鹤还没有独立提出一个课题的能力,研究的课题是导师给的。导师把课题布置给罗鹤并大致说明之后,后续设计试验、具体实践的工作都需要他自己来完成。不仅是导师无暇指导,罗鹤也没有同门的师兄师姐可以请教,科研菜鸟不得不独自打怪升级。第一个“怪物”是如何设计试验,罗鹤研究的一个中西医结合方向的课题,根本没有英文文献可供参考,而且因为课题角度很新颖,相关的中文文献也很少。到了真正进行试验操作的时候,第二个“怪物”就出现了,更高阶的神经学知识、统计学知识和试验操作技术,都需要从头学起。那段时间,求助无门,自学进度缓慢,让罗鹤“自信心受到了打击”。罗鹤感慨,科研的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硕士阶段的目标是能够完成给定的课题和试计划的执行,博士阶段应该拥有自主设计课题、设计试验的能力。“八年制的前五年和其他学制的本科在课程设置上几乎没有差异,但是到了后面三年,直接进入博士的要求,没有经过前期的训练,学生的科研能力一定是不够的。”毕业了:手头没有文章找工作有多难?现在回过头来看,几乎就是在那段灰暗的科研时光,罗鹤决定了不当医生。仍然怀揣医生梦的林奇,在找工作的时候,对于手头没有文章这件事究竟有多难,有了更直观的体会。面试时,应聘者坐下聊天,一开始的话题就是,你发了几篇文章,有几分(指期刊的影响因子,一般分为几个档次,0-3分;3-5分;5-10分;10分以上,影响因子越高,论文越好)。“人家按部就班读出来的科研型博士手头有七八分的文章。”林奇解释说,想要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至少需要手握一篇5分左右的文章,而此时转换了研究方向的林奇还欠缺相关的文章。面试的教授对于林奇各方面表现都挺满意,学历背景不错、面试表现也挺好、此前的导师还是业内翘楚,但是“就是没有什么文章”,教授说得很直接。他一度以为这家医院录取无望,所幸结果是好的。林奇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八年,“应该从大一就开始接触科研”,这是他总结的教训。但他也认为,这是学校应该做的,“如果现实要求就是这样看重科研和文章,那学校应该尽早让学生有做科研的意识。”“学什么取决于考什么,焦虑什么取决于就业的时候需要什么。”一位毕业于协和八年制的医生告诉八点健闻,按照协和的学制,最后的8个月是用于科研的时间,但那时候才开始投入科研是肯定来不及的。大多数学生都把找导师开始科研的时间提前了,如今在校的学生大多在入学两年半到三年,也就是刚刚完成医学预科通识教育时,就已经开始找导师指导做课题发文章了。一位协和医学院教务处的老师统计称,今年至少一半的八年制毕业生发表了SCI论文。而医学院校也意识到了这件事情,不少医学院校开始对八年制的培养计划以及毕业时的科研成果要求做出了调整。就在林奇毕业的这一年,林奇所在医学院调整了八年制的培养计划,缩短了临床科室轮转见习时间、扩展了用于科研的时间,加强了对于毕业生的科研水平要求。同时,上海也出台了明确的毕业后规范化培训年限的政策。对于八年制学生而言,这两个政策相辅相成,核心就是让他们有了更多的科研时间,而把临床实践腾挪到了毕业之后的规范化培训。但对于林奇来说,作为政策更迭的过渡一代,似乎成了“最惨的一届”,前有科研时间延长的福利没能享受到,后是临床规培的时间又被拉长了,且八年制因为年限短而体现出的年龄优势也弱化了。教育部医学教育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林蕙青透露,教育部正在加强与国家卫健委和中国工程院的协同配合,已设立了专项课题,对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要求进行系统深入研究,为各校的八年制教育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依据。“医学生培养不能搞半截子工程,要设计好八年制教育与毕业后住院医师规培的匹配和衔接。”有人积极顺应变化,有人干脆不当医生了新的改革开启之前,八年制已经影响了近20年的上万名医学生的命运。有的学生能够积极地顺应变化。在一位从医四年的八年制毕业生看来,学制本身确实存在一定的局限,但是“人跟人的差异不在于学制的差异,也不在于智力上的差异,而主要与个人的努力程度有关。”他认为,开设八年制的都是国内顶尖的医学院校,平台和导师资源充足,如果能主动尽早开始投入科研,可接触到的机会是很多的。而他自己在八年的医学生涯中,参与过内科、外科多个课题的研究并发表了文章。不过,这样的学生是少数。大多数都是像罗鹤和林奇这样,在求学的过程中逐渐才意识到问题。最终,罗鹤选择了离开医生这个职业,而林奇选择留守,却也不得不离开上学的城市。对于林奇来说,生活学习了八年的上海承载了太多,这里有朋友、有熟悉的医院和导师、有喜欢的生活氛围,但是相比其他城市,除了规范化培训时间延长,上海不能定岗规培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医学生毕业之后,必须经过规范化培训,才能正式成为住院医师。定岗规培就是说完成培训后可以在规培基地留下,不能定岗规培就意味着,两三年之后仍然要面临找工作的压力。综合考虑了各地的规培工资、临床博后的工资、工作和科研压力以及生活成本之后,林奇决定离开上海,远赴南方任临床博后研究员。接下来的博后三年,林奇必须要有一些科研成果,至少要发一篇3分以上的文章。只有这样,在今后正式进入医院工作中,才不会因为科研的缺失,影响国家课题的申请和职称的晋升。也有的毕业生即便不能定岗,也选择留在上海,例如同样是今年毕业的王卓,将在一家三甲医院继续两年的执业医师规范化培训,但这样的选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本身就是上海人。在他们班继续从医的学生中,一半回了老家和外地发展,一半留在了上海,而这后一半中多数和王卓一样,本就是上海人。至于完成规培后如果留不下来,会不会继续从医?王卓还没有想好,“先规培了再看,以后我可能会去私立医院工作,或者干脆就不当医生了。”2012年,三位不同地方的高中生罗鹤、林奇和王卓同时在上海开启了医生的梦想,8年之后,他们已经是医学博士,但梦想却都还没有实现。回想8年的大学生活,林奇有时会想起一位长者的话,“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文中所用均为化名)吴晔婷|撰稿王吉陆|责编我们尊重原创版权,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微信搜索“八点健闻”,获取更多健康专业资讯
以前有个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说自己毕业已经27岁了,没钱没房没车没女友,一无所有,压力贼大,瞬间觉得自己老了。然后看到有人安慰说到:厉害的人,都是选择长期“作战”的。这句话,虽然像极了无用的心灵鸡汤,但我觉得很有道理。志存高远的人不会考虑世俗的条条框框,会走自己的人生,不会被多少岁必须买房,多少岁必须结婚这种特别刻板的人生所束缚。一个年轻人只要心存梦想,够努力,不必过多地拘泥于传统的约束,这样未来的成就不仅更大,且没有太多无谓的压力。很多人读完硕士就出去工作,读博士的是少数,当初能勇敢地选择读博,足以说明是一个志存高远的人。读博期间埋头搞科研,虽看上去既无聊又理论化,但却在为以后的技术铺路,要知道真正的技术没有理论做支撑,根本就不是技术,打杂罢了,专科生都能干。不要担心进入社会后经验不足,别人有的经验自己待一两年就有了,可自己有的能力别人却永远不会有。无需用自己的劣势同别人的优势进行比较,别人的优势迟早会消退,而自己的优势却是别人永远的劣势。所以,博士26岁再读,一无所有的说法是不准确的,没房没车啥的,根本不是问题。现在26岁就在城市里有车有房的,有几个人是纯靠自己的?曾经的同学可能早已经毕业七八年了,大多数有车、有房、有家庭,自己还在读书,但那又怎样?要相信自己今后一定会爬得更快、更高。就拿医学博士来说,今后工作个六七年,就有可能升职到副主任医师,而那些学历低的,不仅很难进正规医院工作,即使进了,想要取得副高职称,起码要等到50岁,有的人努力一辈子也没有这个机会。这么算起来的话,是不是觉得自己当初的绝望很没必要?博士26岁在读,正常且前途无限,年轻、聪明、有能力,最大的财富其实就是贫穷,贫穷一词在这里已经改变了它原有的含义,对于博士来说,它是一种鞭策,一种获得成功的紧迫感。总结:博士26岁再读,不仅不是“一无所有”,其实是富有,感到绝望实属杞人忧天,厉害的人,都是选择长期“作战”的。
朋友们你们的小璐酱回来了!消失的这段时间,我在Mayo(对就是那个梅奥,现在改名叫妙佑了!)就是它做了快两年的科研狗,现在项目也接近尾声,想想占着这么好一地儿,什么输出都没有做真的太浪费了!!于是今天!我带着两位又美又飒的Mayo博士生小姐姐欢快来了!给大家讲讲在全美TOP1的医院读博士,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你们的小璐酱永远只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话不多说先上美图1 号选手:临床医学背景IQ超高的舞月本科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临床五年制;纽约大学生物学硕士,研究方向是胰腺癌的免疫治疗;现在Mayo免疫系博三,研究方向是病毒感染过程中的肺部免疫。2 号选手:生命科学背景的Mayo高圆圆Fiona本科华南理工大学&美国罗格斯大学2+2联培;罗格斯大学分子生物学硕士;现在是神经生物学专业的博士生,主攻方向是神经免疫,神经胶质瘤。接下来是采访时间!话筒交给她们啦啦啦~~能不能谈一谈申请Mayo PhD的过程?申请Mayo的PhD有什么要求?舞月申请过程就是硕士毕业撒了一波网拿了一些面试然后去面试。要求的话每个项目都不一样,甚至是同一个机构里面每个系都不一样。Fiona我属于平平无奇但是头上总有锦鲤游啊游的那种。硕士期间认识了我现在的导师,然后在硕士最后一个学期得到了来Mayo做访问学生的机会,算是比较早熟悉了一下环境。需要准备哪些考试?哪些材料?以及难度?1) 考试:托福(不过在美国待了五年以上,很多项目就可以不需要托福了);GRE:很多项目在逐渐舍弃GRE(比如Mayo),我当年申请的时候,有一些竞争很强的项目基本还需要GRE sub,现在不知道还要不要。2) 材料:个人简历(curriculum vitae)(一定要简明扼要哦!),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请务必自己亲笔写!真诚地写!),以及教授们的推荐信。苦口婆心多说两句,一定要重视推荐信这一项,要记得早早联系好教授们,提前至少两个星期把推荐信的上传链接发给他们,然后隔三岔五去提醒。如果要替教授们起草推荐信,请务必让每一封推荐信都长得不一样,长得老实诚恳(划重点!)。比较重要的是CV, PS 。我硕士的时候是自己写了,找实验室里的博后小姐姐帮忙改了一下。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多找几个人帮忙改,最好是本身是你专业方向的PhD或MD,recommendation letter也挺重要的,有一些项目比较看“套瓷”,虽然Mayo的话我当时没套。另外,如果能选面试时间的话,可以考虑把没那么有兴趣的放在前面去面试,当做练手。3) 难度:这个问题见仁见智,拿今年申请情况举例,因为今年网申的申请费取消了,据说光是我们神经科学专业就收到了近百份申请,然后从中选出了十四个人发了面试邀请,最终只有五个录取名额。但是别慌,因为听说拿到前几名的一般也会同时收到哈佛/MIT之类的offer,然后他们就拜拜了,在waiting list里的学生就可以往前游了!所以有兴趣申请的,用心准备吧,努力会有回报的!简单说说在Mayo读PhD的体验?包括待遇,学习内容,课程安排,学习压力?毕业要求?生活便利指数?1) 体验&待遇:Mayo的PhD学生数量少,然而作为医学研究中心,导师遍地,基础的临床的应有尽有。我们有至少三个轮转实验室 (rotation) 的机会,每一个轮转至少八个星期,没有校区和专业的限制。比方说我虽然是神经专业的学生,但对肿瘤一直非常感兴趣,在第三个轮转的时候我联系了一个专攻脑肿瘤的大牛,飞到另一个校区蹲了八个星期,期间住宿和出行费用都由学校报销。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是,Mayo的博士生五年都是由学校付工资,从某些方面来说,学生的权益得到了很大的保障,和导师更加平等。附带的好处是,Mayo的博士生一般五年就能毕业。因为超过五年学校就不付钱了……导师当然也不想付钱,哈哈哈哈哈哈赶紧毕业去!总体挺好的。我感觉Mayo项目的一大优势就是你的工资(stipend)是项目出而不是你的导师(PI)出,所以选择实验室比较自由(要是轮的3个实验室都不想选的话可以继续轮,但是一般控制在5个以内)。罗村生活成本不高,stipend能让你生活的不错了,偶尔还能剁点手。2) 学习内容&学业压力&毕业要求:Mayo系与系之间课程和资格考差异巨大。我们免疫系的话,必修genome(有点像生化和细胞生物学结合),biochemistry(生物化学), basic immunology(基础免疫学),加上6个tutorial (分两年上完,基本上每个tutorial上两个月)此外还需要修6分必修(大概两门课)和4分选修课(大概两门课)。课程的学习压力还好,毕竟不用再拼GPA了。除了轮转三个实验室,上课,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期间,我们要在系里做四次文献报告会(journal club),主要是培养我们的阅读和分析文献的能力,以及演讲能力。第二学年初会有一个闭卷的笔试资格考(writing qualifying exam,分为两部分,知识性考试+实验设计,由免疫系的教授们出题和评分),过了笔试资格考后,半年内要进行口试资格考(oral qualifying exam,免疫系考核的方式是对自己thesis project的chalk talk,再加上回答一些知识性的问题。考过了口试资格考,就是真正的博士候选人啦 (PhD candidate),之后每半年要进行一次thesis committee meeting,每一年在系里做一次课题进展汇报(work in progress)。毕业最低要求是一篇一作文章,但是题到底做完没有能不能答辩还是你的committee(类似国内的答辩委员会)说了算的。Mayo的课程很有意思,因为学生和导师散布在不同的校区,很多课都是备注好时区,三个校区视频。课上完以后在内网上都可以找到录播,可重复听。博士一般是五年。我们专业基本上博二就会把所有的课业完成,通过writing qualifying exam和 oral qualifying exam,然而开始埋头搞科研。通过 oral qualifying exam之后每半年汇报一下课题进展。毕业要求是至少一篇一作文章。至于学习压力的话,天底下哪有不以脱发为代价的博士学位(大笑)!压力肯定是有的,想想实验楼里基本上是个人都是博士或者在读博士,卧虎藏龙。不过我一直很抗(耐)压(揍)。个人以为,有一定压力是好事,但要正确面对它。压力里的一部分是对未来的焦虑,比如文章能发多高,未来有什么出路,等等,这事往往人算不如天算,不如专心眼下的每一步。另一部分算是对过往的不认可,担心自己的成就是不是不够,数据结果是不是不精准,担心课题进度……有时候对着自己生产出来的数据,别说头发,头都要抓下来了。我一直铭记一位老师的告诫:科学只是让我们无限逼近真相。就像一开始科学家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又有了日心说,而如今我们知道连太阳都不是宇宙的中心。科研里没有正确答案,只是在不断探索。我们就像是在拼拼图,你拼一块我拼一块,说不定哪天就能拼出点眉目来。科研应该是很好玩的。3) 生活便利指数:Mayo的明尼苏达校区位于罗切斯特城,是个很小很安静的城市,不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著名的双子城就在隔壁,车程一个多小时,吃喝玩乐应有尽有。另外明尼苏达位于五大湖地区,有许多值得一去的自然景点。明尼苏达的冬天非常冷,所以Mayo的所有楼都由地下通道和天桥连通,此外还连通了市中心的商场/酒店/饮品店/饭店/银行/快递。冬天里只要爬到了实验室,就不用担心被冻着和饿着!能不能详细说说梅奥博士的培养体系是怎么样的?就像我之前提到的,Mayo 有三个校区,分别在明尼苏达,弗罗里达,还有亚利桑那。博士的第一年我们可以任意选择自己有兴趣的实验室,去看每个实验室的项目和内容,学习感兴趣的技术手段,了解一个实验室的文化。然后学生们一般都会在第一学年四五月份的时候定下实验室,真正开始走近科学。在第二学年结束之前我们要通过 writing qualifying exam 和 oral qualifying exam,然后大约第四学年的时候发表第一篇文章,在第五学年发表第二篇文章,并准备毕业答辩。毕业后的计划/打算?暂时还没想好是要不要回国。大概想做physician scientist,偏向scientist,也有可能纯做research。如果我骨骼清奇,早早就修炼到了祖国需要我的程度,那我就早点回国报效祖国(别笑,从小爸就这样教育我的)。但目前来看似乎是资质平平,还需多加勤练,那……嘤嘤嘤我还是想念我的萝卜糕凤爪鱼蛋肠粉烧鹅海鲜!我想回家啊!别走别走,我说句认真的,我日后是要正儿八经搞科研的。
对于医学博士年薪能达到多少钱这个问题,首先今天说医学博士的收入我们特指在医院上班的医学博士,因为我们平日里接触到的医学博士也几乎都是在医院里从事医生的职业。据我所知,在普通三甲医院的医学博士年薪在二十万左右是没有问题的,但也要看是在医院里面的哪个科室。下面我们一起来说一下这个问题。一、首先来说一下,医院里面的医生收入主要是几个方面构成,有基本工资,加班费,手术费,科室收益奖金等,当然在一些医院,医生还会有医药代表给的开药的提成。其实在三甲医院,特别是大城市里面的三甲医院,医学博士并不是很少见的,几乎大城市三甲医院里面的主治医生大部分都是医学博士,当然不包括一些年级比较大的老医生。二、在医生的收入里面,博士以下学历的医生收入与医学博士的收入相差其实并不大,如果说区别就只是基本工资有区别,其他的收入构成的话区别并不大。想要收入多还是看个人的能力,学历其实没有很大的关系。三、但是医学博士的学历相对于博士以下学历的医生来说,还是有很大的优势的。首先就是很多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对于医生的招聘要求,首先很多都是最低博士学位的。能否进入大城市的好医院,决定了收入的多少。好的医院首先来看病的人就多,手术的次数也多,收入自然高。还有就是在好的医院,还会有科研经费,一些有特色的科室,科研经费可谓是十分充足的。
人的生命宝贵无价,无论怎样重视都不为过。 所以,对从业人员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认识水平要求越来越高。而医学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在这些方面的积累肯定是不一样的。我们先来看这样一则笑话,一个本科生、一个研究生、一个博士生同写一篇论文《论红烧肉的做法》这是一则笑话,但是从这则笑话中,我们明显看出博士、硕士、本科对问题认识深度、研究能力、思想方法方面的区别。硕士和博士阶段不仅是对知识的丰富和深入,更是对思维方式的改变和塑造,对实践能力的提高。一、具有更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具体到医学行业,医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无论理论性还是实践性都非常强,对从业人员的要求非常高。 面对临床形形色色的疾病,对医生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综合处理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病人并不是照着课本生病的,在面对各种疑难杂症时,你知识储备越多,越见多识广,越能够准确确诊,正确处理。 所以,扎实的理论是成为一名优秀医生的基础,拥有更高的学历,意味着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探讨也更专业、更深入、更有造诣。二、培养更科学的循证医学思路。传统医学强调个人实践经验,循证医学认为任何医疗决策应该建立在科学研究证据基础之上。循证医学并不是要代替传统医学,而是强调个人经验、患者实际情况和临床证据相结合。医学生在硕士、博士阶段,可以有大量的时间去夯实基础知识,同时还有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进展,跟随本学科的最新前沿,培养科学的循证医学思路。这对于后期的职业成长都是必不可少的。 实践证明,无论是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还是前沿学科知识不了解,都会限制一名医生的成长,给一名医生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局限性。三、在独立从医之前,具备更强的实践能力医学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除了学习大量的专业知识之外,很多时间是跟着导师临床实践的,在临床实践中,边学习边积累,为今后独立从医打基础。医学是研究人体的科学,人体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我们的认知,同一种表象比如说头疼,引起的原因千差万别。跟着导师上临床,就是把自己的书本知识现实化、立体化、丰富化,同时在导师的指导示范下,更准确、更迅速的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是低一级学历的学生不具备的资源和条件。综上所述,一名医学生成长为一名医生,需要走过很长的漫漫之路。在这个旅程中,有更高的学历,意味着有更多和更扎实的理论基础,有导师的引导和陪伴,可以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帮助。我们到医院去看病,每个专家都围着好几个实习或见习小大夫,这里面很多就是这位医生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在上学期间,就跟着导师大量接触临床病例,见识各种疑难杂症,这是年轻医生独立从医不可能有的机会。正因为跟着导师,才能有机会开拓眼界,增长见识,为今后从医积累经验,储备能力。现在的三甲医院,没有博士学位已经不可能进入了。社会的发展,使人们越来越关注生命和健康,这就对医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医学从业人员也提了更高的要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掌握、实施、驾驭者。医学生读到博士才可能进三甲医院,为什么学历要求越来越高?一名医学生成长为一名医生,需要走过很长的漫漫之路。传统医学强调个人实践经验,循证医学认为任何医疗决策应该建立在科学研究证据基础之上。循证医学并不是要代替传统医学,而是强调个人经验、患者实际情况和临床证据相结合。现在不少的三甲医院除了小儿科、急诊科、麻醉科外,基本上只招博士,硕士生都很难进入,更不用说本科生了。本科生基本只能进农村医院、社区医院,所以医学院的本科生基本没有什么出路了,只有硬着头皮去考研,以此提高自己的身价,而且最好读名牌医学院的研究生。学医的学生的就业的门槛实在是太高了。从院方里观点来看,博士可以搞科研,带动医院科研水平的提高。这恐怕是一个借口,大多数医院就是救死扶伤的地方,真正具备科研条件并不多,医学院、研究所机构等才是搞科研的地方,再说中国的医学科研水平在世界上的地位有多高?大多数人应该心中有数。临床医学的实践性很强,在这些细分的科类中,你只有长期的实践才能成为一个医术高超的医生。重学历,不重能力,其实这个问题是广泛存在着,不只存在医疗行业,各个行业在招聘时都要追求高学位,一些地区只把研究生当成人才引进,给予优待,似乎只有他们是人才。这就像科举时代,只有考中了举人、进士,才给你铺设进入官场的门槛,是一个道理。“不拘一格降人才”,这是才是正确人才观。
12月9日,我们报道了仙游总医院曾送黄某某去大医院规培,结果三年后黄医生并没有回单位,等医院起诉时已过了诉讼期限,医院索要200多万赔偿结果一分也没要到。而近日,莆田学院附属医院也打了这样的官司,送董医生去读博士研究生,三年后董医生也是表示不回单位,这回医院打官司,他们能赢吗?董医生赔偿10万元后 医院同意他离职董医生于2011年7月入职莆田学院附属医院, 2015年8月21日,医院(甲方)与董医生(乙方)签订《医院培养博士研究生协议书》,主要约定:甲方同意乙方于2015年9月至2018年9月攻读暨南大学外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乙方在学期间的工资、奖金、福利等待遇保持不变;甲方与乙方签订合同后,甲方提供给乙方总面积不超过120㎡的套房(含税、维修基金等购房总费用上限为1200000元人民币),另补贴装修费用100000元人民币;乙方在合同履行期间拥有该套房的使用权,若乙方为甲方服务满13年,则拥有上述套房的所有权,其中甲方服务年限从乙方向甲方报到签订协议之日开始计算;乙方毕业后若不回甲方工作或工作期限不满13年的,乙方无条件归还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的工资、奖金、福利、“五险一金”、学费等,并按已付费用等额支付违约金等。虽然许诺的条件优厚,学习期间的待遇也很好,但是2018年8月26日,董医生还是向医院提交《申请书》,表示毕业后不再回医院工作。2019年2月1日、8月9日,董医生向医院分别还款50000元,合计100000元。在董医生表示会继续赔偿或归还相关费用后,医院给他办理了离职手续。对违约金有异议 双方协议不成打起官司2019年9月4日,董医生向医院出具《关于赔偿违约金的情况说明》,表示已偿还100000元赔偿金或相关费用,愿意积极准备剩余费用,但对违约金的合法性有异议,协商未果,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争议。2020年1月6日,医院向莆田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请求:董医生偿还学习期间医院支付的各项费用计471379.43元,并支付等额违约金471379.43元。4月17日,莆田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裁决,驳回医院的仲裁请求。4月28日,医院向法院起诉,案经调解,因双方未能达成一致意见,致调解无效。医院的主要观点是:董医生在脱产读博期间并不具备领取所谓“奖金”、“福利待遇”、“加班费”、“交通通讯补贴”等附条件报酬,医院在他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仍按照同等岗位满勤全奖的实际工作人员标准予以发放,其实质根本不是发放劳动报酬,而是在参照其岗位级别标准而发放生活补助费用、交通补助费用、安家费用,上述费用理应属于培训费用。本案中,《培养博士研究生协议书》作为双方聘用合同项下的“专项补充协议”,该份协议对解除聘用合同的培训费用补偿标准有明确的约定,即按照双方约定违约金予以补偿。因此,董医生理应按照双方人事聘用相关协议约定内容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董医生认为,他在学习期间,依旧为医院职工,奖金、福利待遇、以及加班费用、交通通讯补贴是附随于其与医院的人事关系下而产生的,并非因外出培训实际产生的。故本案中医院并未提供培训费用,更无理由要求返还。其在脱产学习期间仍有承担科研任务,以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名义发表过论文,应当视为其有为莆田学院附属医院提供了劳动。法院:医院的预期没有实现 学成不归应当赔偿损失本案中,莆田学院附属医院之所以同意董医生学习进修,并在其脱产学习期间保持原工资、奖金、福利等待遇不变,是为了董医生将来毕业后能给医院提供更好更长久的服务,现董医生违反约定,一毕业即提出辞职,医院的预期目的无法实现,应当赔偿损失,一审法院在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和法律依据后,做出判决:一、董医生应当在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返还莆田学院附属医院2015年9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发放的工资、奖金、福利、“五险一金”等共计343870.68元;二、驳回莆田学院附属医院的其他诉讼请求。案件受理费10元,由医生负担。近日,二审法院也做出了判决:一审法院适用法律虽有瑕疵,但判决结果正确,应予维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条第一款第一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三百三十四条的规定,判决如下:驳回上诉,维持原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