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人读博士的目的就是想拿到一个博士文凭,这样就可以在社会上找一份不错的工作,以后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每年大学毕业生800万左右,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为了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优势,一部分人不得不考研、考博提升自己的学历。还有一些大学毕业生没有做好进入社会工作的准备,不断的读书推迟他们进入社会的时间,有些确实害怕被社会淘汰,一直在逃避,一直读到博士,不过这种情况还是占少数。那么博士毕业正常年龄是多大?用青春换来的高学历到底值得吗?博士毕业正常年龄29周岁左右下面我们分析的正常年龄不包含神童跳级、本硕博连读、硕博连读的情况。一个正常的学生要经过幼儿园2年的教育,7岁读小学一年级,6年后升入初中,读3年初中再读3年高中,读完高中正常是18周岁,然后是高等教育4年大学,3年硕士研究生,4年博士研究生(3-5年),拿到博士学位正常年龄为29周岁。博士学位是中国的最高学位,可能有人会说还有“博士后”,这不是学位,而是博士毕业后在科研单位工作的一段经历。三十而立的年纪,刚刚博士毕业,到底值不值?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三十岁了怎么找对象,其实部分博士生都已经结婚了。不管是读大学、还是研究生,只要达到了国家法定的年龄都可以结婚,读博士既能拿到高学历,又能结婚生子,真是“鱼和熊掌兼得”。大多数人关心的博士结婚还在读书的经济问题,博士在读书期间能够获得国家奖学金和助学金、科研院校、研究所的生活补助、导师发放的补贴、三助(助研、助教、助管)补贴等。国家奖学金每年3万元,学业奖学金每年1.8万元,国家助学金每年1.4万元,院校和导师补贴每年平均3-4万元左右,三助每年大约1万元左右,国家奖学金覆盖面稍低,后面的基本都能拿到,再加上博士接的一些兼职私活,每年基本收入10万元是不成问题的。博士毕业后,就业压力小,博士学位作为中国的最高学位,每年毕业大约5万人,还是非常稀少的。大型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对于博士的招聘一般都是免笔试,直接面试,能够轻松拿到事业编制,薪资待遇比较优越。很多企业在招聘博士时,不仅年薪高,而且福利待遇丰厚,一般会解决当地户口,给予几十万的安家费,解决住房问题等等,所以综合来看,我认为读博士还是非常值得的。
2019年10月28日,小西和一个博士师妹恰好聊到博士毕业的话题。在翟天临学术不端事件后,师妹博士在读大学取消了之前存在的“免盲政策”。免盲是不同专业的博士生,发表学术小论文层次和质量达到学校要求后,自己导师可以推荐评审专家给研究生院,再安排博士学位论文送审给推荐的专家。免盲让博士生们非常心动的地方在于其有2个特色:一是专家是博士生自己导师推荐的,评审结果肯定会带有一定主观偏向,很少会遇到所谓的不同意答辩。专家基本都是导师的熟人才会推荐,甚至学生自己参加学术会议时也有过接触,能免盲肯定有几篇不错的小论文打底,给的评价/评分不会低。二是评审回复非常迅速。极端情况就是5-7天内完成论文评审、评审意见回复。而一篇博士学位论文正常走盲审渠道的话,通常需要提前3个月。比如说,2019年12月参加答辩的博士生,9月份就得将自己的论文送审出去,否则可能赶不上12月的答辩。师妹们这一届,学院(2个专业)招了21名博士生、4个直博生。之前再她们入学时,学校的博士学制还是3年。如今学校已将博士学制调整为4年,3年毕业得走破格渠道。4年学制的优点在于博士延期率高,学制延长后可以享受国家1500元/月的博士补贴,减轻博士生延期带来的巨大生活压力。读研、读博期间再和家里要生活费,相信很多研究生开不了这样的口。靠国家补贴、导师补助能解决生活肯定是最好的选择。在他们这届21人(不含直博生)中,大约有8人可以2020年6月毕业(3年博士毕业)。她自己感觉4年、4年半才能毕业,压力非常大,目前小论文已达学院和导师要求,但是成体系的博士学位论文还有很多实验未完成。提到“4年半”就是她比较担心是否能赶上论文送审,毕竟前文我也提到盲审需要不短的时间。而且,她是婚后读的博士,可能还遇到怀孕的问题。之前,我就有师姐读博期间怀孕生子,为了保胎,被迫延期一年多(5年半毕业)。聊到师妹的例子,就是想说其实博士毕业的年限比较集中在3-5年,看学校研究生院文件,最长可以7-8年。超过时限后未完成学位论文答辩,就会被清退。每年都有看不到不少大学发布硕士生、博士生超期限被清退名单。其实,我想说在博士第5年还没有什么进入状态、混日子或导师指导有问题,基本上后面2-3年也很难出足够的成果和撰写一篇逻辑合理的学位论文毕业。当然,硕博连读、直博的学生相对来说,毕业的时限会短些。以硕博连读为例,研三直接转成博一,基本上硕士2年+博士3-4年(5-6年)毕业概率很高。相比普通招考、推免审核的博士生,能节约1年时间。直博的话,得看不同大学的具体要求。就我所知,部分高校明确要求直播生得5年内毕业,否则将无法授予博士学位。非常严格,这也是不是优秀推免生在面对是否直博时,比较犹豫的主因。之前,我曾发文聊过硕博连读、直博,和优点共存的缺点是毕业难、没有中间退出机制。有心做科研的同学,其实我还是很推荐硕博连读、直博的,做科研“逼一逼”自己很有用,潜力就是这么激发的。之前,我就有师兄硕博连读5年后,觉得不合适做科研,退学以本科学历求职找的工作。但是,目前中国科学院大学部分研究所可中途申请转为硕士参加答辩,授予硕士学位。高校在这方面受限于学信网的信息注册,不太乐意提供这样的选择。当然,博士毕业的学校、学院要求会稍低些。读博过程中,还有个比较关键的因素是导师。并非每个导师都要求高,得看性格和课题组氛围,博导中有乐意将自己博士生早日送毕业的,也有严格要求,不达标准不放人送审、答辩的。你身边熟悉的博士生是几年毕业的啊?有被清退的博士生吗?
随着国家硕士研究生的不断扩招,而今硕士毕业生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未来可以获得更好地发展,有的硕士毕业生选择攻读博士研究生。毕竟如今博士研究生稀少,大多数在就业时会获得不菲的安家费。自从国家取消了公费研究生政策之后,攻读研究生需要自行承担学费。这时很多人就有疑问:攻读博士研究生要花多少钱?普通家庭能否承担起这笔费用?对于博士研究生而言,不同院校、专业的培养方案不同,正常读博需要3-4年时间,但是一般不会超过六年,所以我们以读博4年的学制计算。由于学校不同,读博期间的科研补助、学费、各项奖励政策等存在差异,以下我们都按普通博士生计算。一、博士研究生需要缴纳学费、住宿费由于公费攻读研究生政策被取消,所以攻读博士研究生需要自己缴纳学费。就目前博士学费而言,除了特殊的几个专业学费比较高以外,博士的学费每年为1万元左右,此外还需要缴纳每年1200元的住宿费。这样算下来,4年学费4万元,住宿费0.48万元,共计4.48万元。二、需要自行承担的生活费博士与本科、硕士一样,都需要自行承担在校的日常生活费。很多博士与本科、硕士处于同一个大学校园之中,早中晚基本都是在学校餐厅用餐,每月生活费、网费、花费、简单购物等大约2000元左右。这笔生活费中未计入同学结婚喜钱、旅游、数码支出等费用,这些费用不同的人花费不同,所以暂且不计入。博士基本没有假期,天天忙着做项目、搞科研。每年在校11个月算,4年下来,生活费大约8.8万元。三、读博期间的各种收入全日制高校博士生助学金每生每年1.5万元,学校会按10个月或12个月平均发放,总额不变,4年算下来,助学金收入6万元。除了国家补助以外,还有导师补助,这个收入相差很大,一般在1000-2000元不等,按照普通情况计算,读博毕业后,收入7.2万元。再就是国家奖学金、校内各类奖学金、科研成果奖励等等,如果科研努力一点,读博四年,能拿到6万元(按2次学业奖学金,1次国家奖学金计算)。因此,以此来算,一名普通的博士研究生毕业之后,还能赚6万元左右。但是,有些人认为不可能,如果达不到这个收入,可能是导师太抠,补助很少。再一个就是科研成果不多,没能拿到学业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
10月20日,就在人民网发布《东北大学清退52名博士生研究生》东北大学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官网发布一则《关于对部分超期博士研究生作出退学处理的公示》。此番公布的超过最长学习年限的博士研究生共52人,其中入学时间最早的一人为2002年入学,已经“读博”18年之久虽说现在感觉博士已经非常多,甚至有人在说已经博士过剩,但事实上,我国拥有博士学位的人非常非常少,博士(含在读)只占了总人口的约2000分之一,那是因为通过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几轮选拔淘汰,最后能读到博士并拿到学位的都是学霸中的学霸。我没读过博士,但是听在读和读过博士的朋友说,要想获得博士学位真的确实非常困难,对各种学术研究成果的要求真的太高了,压力非常大,而且还要看有没有跟对导师、进对大学,遇上了没啥能力、没啥资源的导师、进入了很一般的大学,就算自己再努力,也很难顺利毕业拿到学位,读个五六年、七八年都是常有的事情。虽说读博不易,毕业更不易,需要被理解和被宽容,但是这次东北大学清退50多名博士研究生没毛病,读了十多年(最长十八年)都还没毕业,那确实也有没有再继续读下去的必要了,说明确实不适合走这条路,确实该被清退。对于大多数职业的要求来说,读到本科就够了,读硕士研究生已经算是高学历了,没必要再去读个博士。读博士一条少数人走的路,如果你不是很想做科研、不是很喜欢做学术、没有很好的机会和导师、平台,那千万不要去读。因为,读博可能会不仅没有成为你发展道路上的助力,反而会毕不了业、拿不到证,更会浪费大量的宝贵时间精力、影响人生前程、 成了人生发展和人生不幸的垫脚石。
虽然我不是博士,但是我很景仰博士学位的人。因为通过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几轮选拔淘汰,最后能读到博士,并最终顺利地拿到博士学位的人,都是学霸中的学霸。现在有人可能感觉社会上的博士已经非常多,甚至有人在说如今这个时代,是博士已经过剩的时代。其实不然,事实上我国拥有博士学位的人非常非常少,博士(含在读)只占了总人口的约2000分之一。不过,对于博士到底能够读几年这个问题,我们看看东北大学研究生院官网公布的《东北大学研究生管理规定》第二十五条规定:研究生可以分阶段完成学业。硕士研究生学制为2年,在校最长年限(含休学)为4年;博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在校最长年限(含休学)为6年。也就是说,官方明确规定,博士研究生在校就读最长年限为6年。那么,每位博士研究生都是在6年内完成学业并顺利拿到了学位证书吗?答案是否定的。近日,东北大学的官网上更新了一则《关于对部分超期博士研究生作出退学处理的公示》,原来是清退了52名博士生研究生的名单。对于超过最长学习年限的博士研究生,东北大学作出果断处理。2020年10月20日,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官网发布了一则《关于对部分超期博士研究生作出退学处理的公示》。公示称,根据规定,拟对部分超过最长学习年限的博士研究生作出退学处理。公示表示,研究生本人对处理决定如有异议,可于公示期内向所在学院提出书面申诉,逾期未提出申诉的,不再予以受理,学校将按照规定作出正式处理决定。公示期结束后,视为退学决定书已送达。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公布的名单中,超过博士研究生在校最长学习年限的,一共有52人。其中名单中赫然有一名2002年入学的博士研究生,这位博士研究生在学校“读博”18年之久。此外,2003年入学,“读博”17年的还有2人。其实在大学校园里,一位博士研究生要想获得博士学位,难度不是一般的小,可以说是真的非常困难。因为博士学位对相应的博士研究生的各种学术研究成果的要求真的太高了,压力是非常大。读博不易,毕业更不易,有的博士研究生在学校读个五六年、七八年都是常有的事情。这次东北大学清退50多名博士研究生,其中居然还有数名读了十多年(最长十八年)都还没毕业的博士研究生。这样的博士研究生浪费大量的宝贵时间精力,还毕不了业、拿不到证没能顺利毕业,说明他们确实不适合走博士研究这条路,没有再继续读下去的必要,确实该被清退。难怪有网友嘲讽:“18年了早该清退了”、“读了这么久了,也真是牛逼了”、“读这么多年是不是读傻了”……
最近,四川大学研究生官网上公布了《关于严格执行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的通知》,明文规定了硕士、博士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例如: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最长学习时间不能超过4年,学制为2年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最长学习时间不能超过3年,在职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另有规定;博士研究生最长学习时间不能超过6年。类似的规定还有浙江财经大学,今年早些时候,浙江财经大学规定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为3-6年,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为2.5年,研究生申请延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1年。也就是说,对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规定更加严格了,不管是学术型博士研究生,还是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都必须在6年时间内完成学业,否则就会很容易被退学。依稀记得当年小编读研的时候,身边一位在职读博的男同学,就读了8年还没有正常毕业。当时那位同学因为有家室,妻子又怀了二胎,又要照顾家庭,又要工作,还要读博,做科研的时间几乎为零。当时还没有规定博士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所以他导师当时也就没有催他赶快毕业。一般来讲,这个规定对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一旦有科研不顺利、论文发表延误了、毕业论文来不及写等某些原因,就可能拿不到毕业证和学位证,相当于研究生这3到6年时间都白读了,不仅浪费了时间,还浪费了不少金钱(因为现在研究生学费都是自掏腰包:硕士研究生每年8千元,博士研究生每年1万元)。所以,将来读研究生的风险越来越高,如果对做科研没兴趣的同学,读研读博之前一定要三思。因为一旦被学校清退,想要重新读研读博几乎不可能了;就算运气足够好,再次考入考研成功,接着顺利读研读博而且顺利毕业了,等博士毕业时候,年龄也已经达到33岁左右,这个年龄想去高校找一个稳定的工作都很可能会被歧视,因为很多国家基金项目的门槛和人才计划都设定在35岁之前,意味着不能给高校带去任何利益和好处,也不能让自己在科研的道路上具备更好的起跑线,以后评副教授、教授都会非常困难和压力山大。小编认为,科研能力不行或者对科研没有多大兴趣的同学,家庭经济条件又不是那么优渥的条件下,本科毕业的时候如果有找到一个不错的企业,工资不算很低,还有一定的发展前景,考虑到未来研究生学历地不断贬值,建议还是要好好把握这个机会,早点进入社会打拼和积累原始资本。
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公布的超过最长学习年限的博士研究生共有52人,其中入学时间最早的一人为2002年入学,已经“读博”18年之久。此外,2003年入学,“读博”17年的还有2人。《东北大学研究生管理规定》第二十五条规定:研究生可以分阶段完成学业。硕士研究生学制为2年,在校最长年限(含休学)为4年;博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博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在校最长年限(含休学)为6年。为何最长18年未毕业?一、所选学科,毕业难度大。被清退52名博士基本上都是工科类的学科,可以看出工科类的学科博士生毕业难度大。尤其工科类的博士生,做科研要做大量实验,从实验中找寻数据,总结分析实验数据,然后把数据总结出来,写成自己的论文,并且论文被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 )、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 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查重率规定要在10%甚至5%以下才算合格,合格之后就可以申请答辩了,但重复率如果>20%,就会被直接延期半年至一年才能答辩。所以反复修改,再次论文查重显得尤其重要,也导致很多博士生在写论文时卡住了,不断被延期而不能答辩。二、博士培育体系“开头松、中间松、毕业严”现行的读博入选基本申请考核制宽松,读博入选经过笔试和面试,对于个人的科研能力不能直观的体现,学习和考试应试能力、与做科学研究是两码事。应该建立“开头严、中间严、毕业严”的培育体系。有时在博士生考核后,个别学生确实被认为不适合读博士,最后一般也都不能顺利毕业,如果提前被“分流”其实也顾及学生的心理状态,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三、镀金不成,保“博士”身份还有一种在职博士 是指学习方式相对脱产形式而言,即通过正常入学考试(统考或单考)取得入学资格,在培养单位教学或培养方案许可的情况下,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的博士生。这样的博士生就是在升职加薪有更大的潜力,其学习过程是代工代劳的,不毕业也是可以理解的。四,博士生自我约束和导师评审也是重要因素。读博期间没有良好的心态,不够有韧劲,半道放弃,存在一种“混学历”的心态,最终无法毕业。博士生导师也是很关键的一环,导师是不是合格?导师要负责起来,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要严格、公平、公正,不能带个人喜好和有色眼镜来对待学生。
文|冷丝栏目|丝说考研曾经是香饽饽的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头衔,如今也风光不再。北大未名湖结冰了随着博士研究生的扩招和毕业人数大幅增长,博士也不吃香了,就业也出现了很多新问题。博士生招生和毕业人数近十年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博士早就不是香饽饽。根据中商数据提供的信息,博士生招生自2009年到2016年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而2016年开始,每年以增长1万余人的速度急剧上升,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的博士生招生已经接近10万人。博士生招生和毕业情况(中商数据)国家的总体布局是,扩大博士生的招生规模,填补社会急需人才的缺口。从国家开始扩招博士研究生这一政策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并没有将博士学位看得过重,而是看重博士的培养质量和满足社会的需求。海外博士大规模回国就业,这也与国内高校博士毕业生形成了竞争关系,博士早就不是香饽饽了。读博士当然是为了增加砝码,这也是很重要的人生规划。博士学历虽是一纸文凭,却是发展的筹码之一。尤其是在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博士学历本身就是各种评价体系的重要标准,评职称、晋级、科研评奖,甚至包括解决家属户口等,持有高学历在许多关键时候就相当于持有通行证和优惠证。冬天里的清华大学无论是在高校还是科研单位,高学历人才依然受青睐。持有博士学历的毕业生不仅给自己建立起进入社会的信心,也会多一次敲门的机会。但是,考博的风险依然存在。博士研究生毕业时,大多青春年华已逝,年龄劣势 凸显 ,就业面反而越来越窄。但毕竟多读几年书,付出的成本也更多 ,就业期望值肯定比较高,要求自然就多。然而可供选择的岗位却少,同时,大多博士毕业生由于缺乏工作经验,而无缘于中高层技 、管理岗位。同时,由于人才市场的双向选择以及就业政策的约束,加上用人单位以利润最大化为首要目标,许多企业在招聘博士时显得更加谨慎和理性。绿草如茵的复旦大学当前社会中“唯学历高”的年代逐渐被淘汰,高学历不一定能给企业带来高收益。因为,许多博士的年龄与阅历不成正比,毕业时年龄一般在27-30岁左右,但大多是“直线型”研究生,缺乏社会经验,思想比较单一,可塑性不高。长期单纯的实验室研究生活又会使人觉得他们办事稍欠灵活,人际交往过于死板。而对于招聘博士,由于企业在初期的人力资本上需要更多的投资,他们会更注重求职者的技术和经验,许多工作可以由硕士和有经验的本科生胜任,且待遇要求明显低于博士 ,这对企业来说拥有更高的“性价比”,是获取利润的途径之一。博士毕业生未来的就业形势也会紧张,就业需要灵活化。对于注重质量的企业为博士提供的岗位数量十分有限,博士毕业生也正遭遇“学历歧视”,随时会有被淘汰出局的危险。在严峻的市场竞争中,提高个人的就业核心力比高学历来得更具竞争性,博士研究生在求职时更需要从实际出发,摆正心态,适当降低期望值。美丽的武汉大学在当前危机共存的就业环境下,先择业再就业不仅是本科生、硕士研究生提倡的就业途径,博士研究生也应适时调整自己的期望值,早早丢弃“一职定终身”的固定模式,争取求职的更大主动性。先就业,不一定要专业对口、地区发达、工资很高,而是在基层工作中先储备更多的实战经验,危机过后再重新择业,将自己的就、择业过程变成一个不断上升的发展模式。我国目前虽然处于经济下行期,但也是处于经济上升和转型时期,应用型和复合型的人才是企业今后用人的趋势。正因为如此,真才实学并具备实际工作经验的高尖端人才,将有很大的需求空间。博士毕业生在掌握了深层的理论知识后,通过的工作经历与经 验积累,这对于二次就业将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浙江大学老建筑高学历是否会被无限贬值?如果学历不再论英雄,是否会让更多人不再潜心科研?研究生培养单位将如何真正培养出就业行业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等等?冷丝认为,这些问题都值得有关教育部门和社会深思。
博士在就读期间会有什么补助?博士一年的收入能有多少?笔者在中国人民大学就读,这所学校名气还可以,不过博士生的收入实在是不敢恭维——走的是教育部最低标准。在施一公等先生的推动下,李克强总理的关心下,博士生的收入比以前好,教育部名人规定部属高校博士生的一年的补助为15000元,这也是教育部的最低标准。在这个最低标准下,各个高校博士生的收入就要看每个大学的情况了。人民大学文科博士生一个月1500元,一年发十个月,一年就是最低标准15000元。北京大学财大气粗,文科博士生一个月据说有好几千。另外,据悉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的博士生月收入都比人大高,一些非部属高校如北京市管的院校的博士生收入比较高,如首都师范大学。这都是国家发的补助,其实博士生除了给老师干活挣劳务费,还有很多兼职可以供选择。据我所知,在北京每年四五月份时候是高三的补习高峰期,高三的价格大概是一个小时一百多一些。一些出版公司、公号等也会有一些兼职(写稿、或者校对等),只要你时间足够且不偷懒,挣钱的方式很多。另外,不得不说一下,文科和理工科的博士收入差别是很大的。笔者认识一位西南地区某985高校就读理科的博士生,他们是国家、学校、实验室和导师四方面都发给补助,一个月少则三千,多则近五千,不过理工科的博士生非常累,自由时间少。
去年的时候我们部门招了一个博士,谈论间得知她的工资并不高,税前只有8000元。而我是两年前硕士毕业来公司的,在研发部门,目前研发部门的学历要求是硕士研究生以上,起初的薪资是6000元,过了两年也涨到了7500元。不禁感慨,博士的薪资也并不是很高,但估计涨幅会大很多。记得曾经看到过一个统计,就计算机专业年薪统计,硕士研究生平均约22万,博士研究生年薪平均是23万左右,这样看来,博士研究生的收入并不高,那么读博还有必要吗?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选择继续深造读博呢?也曾问过几个博士这样的问题,其中一个博士师兄的回答确实让我信服。1.博士能带来的不只是金钱钱只是一个职位的附属品,我们更看重的是收益,而收益并不等于钱。博士能带来更多的收益,这个收益包括社会地位、人际关系、生活质量、自由时间、社会声望等等。光是一个博士学位,在普通人听来,都会将你的地位提高一节。2.博士有更多的机会如果博士和硕士同时进高校,硕士生只能做辅导员之类的,博士可以当讲师,逐步晋升为副教授、教授,这一点硕士生现在是没法达到的;如果博士和硕士同时进一家民营企业,起薪可能是2000元左右的差距,但是每年薪资的涨幅以及职位的晋升,这些都是博士优先,硕士生是没法比的。如果博士和硕士同时考公务员,博士几乎是可以直接录取,而硕士生还是要和本科生竞争的,博士是按副处级别的待遇,而硕士是按副科的待遇。博士生在今后的发展空间会比硕士生大得多。3.博士的永生论死亡分为肉体和精神上,对于著名科学家来说,他的生命是永恒的,因为永远会有人记着他。对于普通人来说,死亡有两种,一种是肉身的死亡,另一种是认识他的人都死亡。而作为博士生他的死亡有第三种,当没有人在引用他的文章的时候。从这个角度来说,博士是永生的。当然博士也不是那么容易读,考博容易,毕业难。博士期间所承受的压力也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读博士一座独木桥,沿途的风景只有自己一个人欣赏,没有人懂,没有人理解,但也要相信一切努力都不会白费,剩下的交给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