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博士还有意义吗?有人说读博士浪费时间,下面一起看看大家的经历吧。网友一:研究生毕业后,在一家央企工作了两年,然后考博读博,那时离开的时候,我记得直属领导说,我是想读更好的学校,我想读博士,确实不错,我不知道读完后能不能做更好的工作,我也不知道有什么用,但是我确实得读博。读了也许会后悔三、五年,但不读的话会后悔一辈子,多年后,我没有试过,所以放弃了可能性,我真的会后悔一辈子。网友二:总之,你今后想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和职务,以及读博能满足你工作的要求吗?现在,80名博士进入大学,从事教育和研究,有些博士可能只是一种教学模式,也就是说在大学里给学生上课,有些博士是科学研究的助理型,只教学生在大学里做实验,有些博士属于科学研究型,在大学里几乎不上课,没有学费,当然,更多的学生会听课,或者进行科学研究,如果想做大学工作的话,请在大学里当老师,必须读博士。网友三:有些专业或有些职位只有读博士才有机会,比如医学,现在好的医院也只有博士,如果是专攻医学的话,成绩也很好,将来想进一家像样的大医院,需要博士学位,但是,几个专业专业的本科足够了,我想成为一名程序员,例如计算机专业毕业,本科就足够了,然后请不要读博士,我觉得读完后大家都不需要你。网友四:从普通家庭出生到高中毕业一共18岁,各种费用每年1万元,一共18万元,大学四年,每年1.5万元,一共6万元,硕士学位是六年,每年两万元,一共12万元,一共36万元,考虑现在的物价,让孩子的博士毕业的话,是40万左右。##&&image&#从经济上计算,其他人大学毕业已经赚了六年的钱,每年赚5万元,一共30万元,这样计算的话,读博士是不是损失了70万?大家怎么看?还有留言。
PTN项目是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于2009年10月联合建立的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博士研究生项目根据学生兴趣和专业自由选择模块化课程一直是PTN项目的重要创新和特色得到了广大师生一致好评今年春季教学安排PTN课程委员会决定线如期开课鉴于PTN项目模块课程是由不同单位的教授共同授课上课学生也涉及清华、北大两校学籍的学生如何保障PTN春季课程的顺利进行成为了一个新考验PTN项目师生们携手齐心、千里共学堂以高质量的教学活动在初春的抗疫“大考”中勇于创新和尝试收获了良好的课程效果01多种在线授课模式相结合,技术助教助力在线教学网络平台种类繁多、参差不齐,如何挑选?授课老师们仔细甄别,从操作简便与否、播放是否流畅、音质好坏等多个角度筛选,找出了符合自己课程要求的网络平台。同时,PTN课程委员会邀请多个熟悉雨课堂和线上授课模式的技术助教,对授课教师进行了逐一培训和疑难解答。针对PTN课程的特殊性,教务老师多次与研究生院、注册中心沟通,制定了认证课程与自建课程“两手抓”的方案、“两条腿”走路,保证PTN课程的顺利。例如,在清华认证课程“分子细胞生物学专题讨论”中,将春季所有使用雨课堂授课的教师设置为协同教师,同时与注册中心和雨课堂沟通,在班级成员中导入了北大学籍的39名PTN项目学生,以保证所有PTN项目的同学都可以开展课程学习;另一方面,针对模块自建课程,雨课堂管理方为所有授课教师开通会员权限,保证所有教师在自建课中都能使用直播和板书功能。老师们悉心授课(左上:清华大学那洁老师;右下:北京大学林一瀚老师)02模块课程顺利开课,授课教师各显神通在PTN项目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开课第一周,5个模块课顺利开课,教学情况整体良好。把课堂从教室搬到屏幕前,这对于大多数老师都是第一次尝试。面对未曾接触过的授课方式,老师们选择迎难而上,从“小白”做起,利用开学前时间积极参加培训,不断摸索探究,以求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张数一老师采用了雨课堂和zoom会议同时直播授课的方式,学生可以通过zoom实时给老师课堂反馈、提出问题,老师及时回答。课下可以通过荷塘雨课堂复习课上不会的知识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向烨老师采用了腾讯会议投屏,同时结合手写板,旁边的聊天窗口还可以随时提问,学生们表现很积极,课堂进行得很顺利。曹鹏老师在直播授课的同时,考虑到可能存在的网络突发故障情况,将授课内容录制并上传到腾讯微云平台,方便学生重新观看学习。此外,老师们想方设法提高课程吸引力,避免隔着屏幕照本宣科,注重与学生的交流,课堂氛围温馨而幽默。那洁老师还设置了清华专属的上下课铃声,让网络授课充满仪式感。学生们专心听讲03课程助教化身“服务小助手”PTN课程委员会为每一门模块课程都设置了一名课程助教。各位课程助教责任心强,高度投入,用心服务,成为教师和选课学生的桥梁,保障了双方信息的及时沟通。相比于线下授课,线上授课使课程助教的工作量增加了很多。除了要统计选课学生上课次数、作业等,还需要帮助老师探索、测试网络平台,在各个线上平台提前建好班级群,联系未及时进入课堂的学生,为上课过程提供技术支持等。从“实验室小能手”转变为“课堂大助手”,课程助教是特殊时期确保模块课程顺利开展不可忽视的力量。助教们辛勤协调04千里共学堂,师生反馈好本周模块课程的老师大多是第一次采用线上教学这样全新的教学模式,老师们普遍反馈上课效果比想象的要好。学生反应积极,实时互动,随时截图记录知识,课堂进行顺利。对于老师本身而言,此次线上授课不仅使其掌握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而且也有了当“主播”的既视感。学生们表示,宅在家里上课对于他们来说陌生且新鲜,紧张而活泼。跟随老师PPT和讲解,注意力更加集中,有了1对1 授课的“VIP感”;在课堂上与老师实时互动,就像面对面交流一样亲切。有的学生特意做了“宅家上课初体验”的PPT,鲜活而温暖。石以砥焉,化钝为利。新冠肺炎疫情期间,PTN项目师生们共克时艰,使这次特殊教学活动保质保量完成,也为未来的教学活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95岁清华物理系教授在线开课公式:71+1=+∞“在线”科研+组会,看清华师生“大显神通”清华如期开课第一日,从升国旗开始!清华湖北籍教师直播3次哽咽,课堂被怒赞!清华教师正在讲课,但讲台下空无一人清华大学面向社会资源大盘点!点击查看图文 | 医学院编辑 | 李华山 赵姝婧头图 | 马跃排版 | 赵姝婧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社科学术圈,ID:shkxquan】经微信公众号授权转载,如需转载与原文作者联系不要为了读博士而读博士,你真的适合读博士吗?想清楚了吗?看看你是不是适合继续读博士,这是每一个面临读博的学生甚至开始读博的学生的困惑。一、基本概念博士:在美国叫A Doctor of Philosophydegree, 简称Ph.D.,是最高学位。读一个博士需要做两件事:一是完全掌握一个科研领域,二是在这个领域开创新理论。1、掌握一个科研领域要通读所有这个领域的文献。一般开始时是看书,然后要找学术期刊杂志,会议论文和研究报告。一般在读博之前,学校会有一些方法来考核你对某一个领域地掌握情况,比如要有相关专业本科或者硕士学位。然后,为了证明对本专业的了解,你需要修研究生专业课程,通过考试并确获得较高的平均分。最后还要通过一个评委会的考核(博士中期考核),评委都是博士。2、开创新理论博士和其它学位的本质区别就是一个字:科研(Research)。要开创一个理论,学生必须探索,调查,思考,总结。学术界用“科研”来表示这种行为。“科研”经常暗示着要“实验”,但是科研绝不仅仅实验,还要解释和深层理解。要获得博士学位,必须要写博士论文,并且通过博士论文口头答辩。3、成果的关系科研的成果可以开发新产品或者改善现有的。但是,博士论文的价值不是用商业效益来评价的,必须要引导将来的研究和知识体系。博士成果的效益常常不会在短期创造,而是在长期才慢慢体现。二、问自己几个问题决定是否要读博士之前,先问自己几个问题:1、你想做科研工作吗?你要考虑你的长期目标,因为PhD是训练你的科研能力。如果将来不做科研,博士不适合你。2、你想进高校工作吗?博士是进入高校任教的必要条件。3、你有足够的能力吗?评价一下自己是否有下述能力:智力:显然时间:往往比你想想的要长,你能承受吗?创造力:读博需要你用新的思路看待问题。问问自己喜欢“脑筋急转弯”吗?你学高数时感到有意思吗?好奇心:你是不是强烈的想知道周围事物背后的规律?适应能力:读博常会出乎意料的困难,你可能会到一个没有人知道答案的领域。你能忍受郁闷吗?能忍受住找没人知道的答案时的枯燥吗?自我驱动:教授不会告诉你怎么做,你能自己给自己长期科研的动力吗?竞争能力:你将与最聪明的人共事,别人会将你与这些人比较,你扛得住吗?成熟:读博时间大部分由你自己支配,你要自己安排自己的日程。三、警告博士不是……1、让自己有声望:你毕业后,你周围每个同事都是博士。2、保障自己观点正确:博士只在一个领域有权威,这并不代表所有领域的权威。3、自己的目标:如果你只想要个文凭,很多方法都比这容易。4、工作的保障:很多公司不要博士。即使要了,当公司不景气时先把科研部门砍掉。5、让自己和家人更有面子:你妈可以很骄傲的说自己孩子是个博士,但这不是你读博的理由。6、证明自己的聪明:你要长期从事枯燥的工作,多次面对失败,折磨你的意志。7、将来就研究一个领域:一辈子只吃一碗饭?你将来要不停地科研,学习新方法、新理论。8、找工作更容易:搞笑!9、比其它选择好:每个人都要决定自己究竟要什么,什么最能激励自己。10、赚钱更多:至少5年之内你的收入是负的,除非你爱科研,否则这不是最好的赚钱方法。四、经验如果你有能力和兴趣,搞科研将获得与所有其它工作不同的奖励:你能遇到这个星球上最聪明的人,甚至与他共事;你将不停的超越自己;你将解决以前从没有人解决的问题;你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看多了本科生的此类问题——考研还是工作?几年后发现自己又要面临这个问题的困扰——考博或者工作?人生总是充满了选择,选择也是困难的。博士是一个文凭,更是一种经历。当前社会上有不少人在妖魔化博士群体,尤其是女博士。事实上真的就那么恐怖吗?毛主席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首先,谈谈为什么要读博?1、如果你压根就没想好这个问题,完全是随波逐流,或者证明自己是一个”好学生”,或者认为考博可以带来生活的翻天复地的变化,或者认为读博就是混个学位,为了以后好提升,那么,请你谨慎考虑。首先,博士并不一定意味着高收入。收入更多的是与行业与职位相关,而不是与学位相关的。当然通常计算机的博士要比学文学,考古什么的博士收入要高。其次,即便为了想进高校而读博,也要事先考虑一下是不是喜欢那种生活方式,能否接受那种清苦?能不能坐冷板凳?不然,高校的日子也不好过,竞争一样激烈。而考博只不过是”多米诺骨牌”的间的感受之一就是,周围的人的确不简单,都有令人非常佩服的一面,可能再”混”日子的人,跟一般人相比也有一份自律和坚持。所以这是一个可以相互约束、相互见证、共同进步的群体。高智商基本是读博的刊几篇,理工科的可能还需要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虽然大多数博士都完成任务,拿到了学位,但那是付出了很多焦虑、睡不着觉、掉头发等等代价的。当然,视个人天资和基础不同,可能各有差异,但不努力就可以完成任务的还真没听说过。平时上课、读书的要求就不要说了。为了完成博士论文,或者在那样一个氛围中,为了自己至少像个博士,理工科的人要无数次地做实验,甚至通宵达旦,而文科的学生则要天天泡在书堆里,基本上3年或者4年下来,看小说的时间是没有的。大家都比较训练有素,就是自己浪费了时间会自责。所以为了逃避自责的痛苦和外在的压力,大家一般还是要选择一点点的去面对和积累。没有点坐冷板凳的功夫是不行的,至少在一段时间内是这样。博士同学中已经是硕导的,在博士论文的冲刺阶段,也会形容枯槁,也有老师们形容”做完博士论文就像扒层皮”,毕竟抛却客观要求不说,就自身而言,大家也知道专心在学校搞点研究不容易,所以基本上博士论文就是一段时间内的最高水平。何况博士论文的最高要求,也是最基本的,就是”创新”。这两个字,可是会把人折磨坏的。结果是,做博士论文的时候,大多数同学都”自然减肥”。一个抱着侥幸心理,本来以为混混就可以过关的同学,在博士论文写完之后,说了这样一句深刻的推翻自己以前逻辑的话——”以后,谁要再说博士是混出来的,我跟他急!”接下来看一下读博可能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1、读博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节奏和轨迹,比如恋爱、婚姻和家庭。说这个好象是废话。但是我们可以算笔账,一个人中间一直不停地读书,等博士毕业也是接近30的人了。这时候的社会工作经验还可能是零。如果不是足够幸运地在读书期间遇到合适的另一半并且已经成家的话,那么就要在毕业之后不但面临找工作,适应新环境的问题,也要面对建立一个小家,适应婚姻和家庭的问题,还要考虑是先在工作上干出点成绩还是抓紧要孩子的问题。这时候大多数小家庭都是无产阶级,可能早先工作的同龄人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房子、车子和孩子,心理上的落差需要自己摆平。也有很大一部分人是有了一定的工作、家庭、孩子之后又去读博的,这种辛苦就不要说了。面对家庭和自己的前途之间的不调和,需要自己判断、选择。有时候,有所选择是痛苦的。所以有很多人说,早知如此,宁愿不要选择的机会。可是时光是无法倒流的。校园里有不少带着孩子读书的母亲,有的将孩子放在周边的幼儿园或者学校里,自己面对多重压力,孩子也跟着受苦。精力、财力和爱心、责任之间的冲突和压力,让很多母亲说:”等我拿到学位的那一天,我可能最想做的就是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有的时候,鱼和熊掌的确不可得兼,这是事实。所以大多数博士在毕业后都会多多少少有些尴尬,来自情感的、家庭的、工作的,等等。2、读博可能会加重取舍之间的难度。有人认为,读完博士,工作等等可选择的余地更大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博士阶段着重培养的是在某一领域具有独立进行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人。它不是一个通才教育,只会将人的研究领域和学习领域越限越窄。所以,除非是在高校或做科研,不然,博士并不是最好的选择。而且,读博可能多多少少还会产生这样的效应,就是你在长期的研究和投入中已经多多少少对这些研究产生兴趣。明知继续研究可能热情和动力不足,但是放弃却着实可惜,那时该怎么办?其实周围很多同学都是这样的,最后选择的未必是最初想选择的生活道路。我的很多同学,本来想进新闻媒体,或者出版单位,或者机关等等,机会并不是没有,但是真正抉择的时候,却又割舍不下对专业培养起来的感情,最终继续选了高校进行教学科研,也有的虽然进了新闻出版,却做的并不开心,有点后悔的意思。不得不搞学术的时候不觉得热爱,反倒是真正离开了觉得自己”还是有点”喜欢学术的。这是一种悖论。会带来很多困惑和尴尬,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智慧、对自己的了解,还需要决断能力。一旦上了这贼船就必须面对,由不得你了。说了这些,有人可能退缩了,觉得后脊梁骨嗖嗖发凉。其实,运用最简单的逻辑想想,如果真的读博就像地狱,哪还有现在的趋之若骛呢?不否认有一些头脑发昏,没想明白就混进来的人,但是一定也是有人是真正考虑好了并认可这种方式的。读博的好处,权且说其一二:1、读博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且很奢侈,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享受的。相比于钱来说,读博的机会显得更是一种稀缺资源。有机会读博的人可能不觉得,但是有很多人是压根没有机会考虑和尝试的,他们的羡慕和憧憬可能不是你读博的理由,但是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你可以体会跟别人不一样的人生。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且这种生活体验是非常奢侈的,有限的,难得的,所以自然也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如果说有人选择冒险、挑战生命极限是一种生活方式,那么读博也是。读博完成和实现的是一种精神追求。享受这种方式本身就是一种经历、一种财富、一种收获。有一个同事,海归,放弃了原来在外企的高薪工作,跑到国外读博士,最后回到高校。就是因为她觉得在外企的工作,使人变得没有时间思考,人像机器。所以为了进高校,她选择了读博并为这个目标奋斗了10几年。她说,人是要有点追求的。当人们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问题之后,对精神的渴望和寄托就会浮出水面,而读博是使人更接近思想本身的一种方式。2、读博可以有机会接近和聆听大师的声音,并与最聪明的人相处,想不提高都难!有博士点的地方,大都是师资力量相当强的地方,各种资源也很多。读博士可以使人轻而易举地就接近原来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一些大家,聆听他们在学术、做人等等方面的一些感受和教诲,这将是受益终生的,这种视界的打开和融合对一个人的提升来说至关重要。因为这些学者的点拨,可能会使人少走很多弯路,并在一些领域迅速接近国内或国外同行。某种意义上,这有”鲤鱼跳龙门”之效。特别是在一些综合性的名牌大学,这种优势就更加明显。用原来硕导的话说:”就像从省队进了国家队”。各种讲座、交流以及图书等等资源,使人进步飞快。再说周围的同学,都是来自各地的人中龙凤。依我的经验,每个读到博士的人,都是有一些品质可能是一般的老百姓没有的,比如那种悟性、那种天资、那种刻苦、那种执着、那种毅力,等等。所以,与这样的一群聪明人交往,无论别人是不是有一些很难容忍的缺点,但也总是有一些优点是值得学习的,在这样的一种碰撞和交流中,无论是对学术的,还是对生活的看法,都会让人获益匪浅,真的是想不提高都难!3、读博可以积累许多资源。博士期间会遇到很多名师,也会有很多优秀的同学,这些都是一些潜在的资源。就算日后你的同学里出不了王侯将相,但至少以他们的起点,在各行各业上都会是精英。至少就我而言,很多同学遍布在很多城市的很多高校,无论对搞研究,还是作为了解风土人情的交流,都是颇有助益的,博士期间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建立广泛的学术联系。毕业之后,如果选择一个中等城市或者发展中的学校或单位,那么可能意味着你会瞬间拥有别人奋斗10几年才能拥有的东西,比如各种津贴补助、比如房子,或者配偶的工作,都能得到解决,生活会有明显提高。从这个意义上,用原来同事的话说,读博就是赚钱。或者,读博还极有可能在毕业后进入一个博士成群的工作团体。这样,你就有可能使自己一直处于一个不断学习不断上升不断进步的状态,与智者的交流毕竟是令人愉快的。另外,比较重要的一点,也是一个老教授曾经说过的,做研究工作,所有的科研成果的发表,名利都是自己的,不像在机关等单位工作,在年轻的时候多是为别人做嫁衣,而到了退休,往往是人一走茶就凉。而现在看来,读博直接地与以后是否有机会搞科研密切相关。4、读博可以愉悦身心,是难得的生命体验。因为博士不象本科生那样有天天上不完的课程,有各种各样的活动的约束,有各种检查和评比,所以基本上属于比较天马行空的、自由的一群。而高校大都有优美的环境和小资的气氛,博士生里面,大家基本上要么是有收入的,要么是可以自己赚些外快的,思想相对比较成熟了,各方面处于学校和社会的结合带,并可以暂时脱离家庭的束缚,做一些自由自在的个性的事情,是难得的生命体验。对于工作多年的人来说,这是一种放松、调整和休憩,而对于从未走上工作岗位的人来说,也从别人那里直接间接得到一些启迪。我的博士生活就是丰富多彩的。有一帮朋友,大家经常轮流坐庄,出去吃饭、喝茶、野餐,或者就在校园里散散步、打打球,或者在学校的食堂里进行”学术午餐”和”学术晚餐”,关于学术的、人生的、社会的,无所不谈。现在回想起来,我的同学和朋友都颇为留恋那段时光。我们都曾说过这样的类似”痴人说梦”之类的话,”如果条件允许的话,真想一辈子当学生,一辈子在校园里待下去,让读书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博士作为高学历人才,到高校工作是很多人的选择,但是,高校的工作对青年教师来说压力并不比一些企业小,反而面对着“非升即走”的政策时,压力不是一般的大。刚入职的博士,如果没有突出的成绩,一般都要从讲师做起,承担教学任务是必不可少的,即便到了教授,也要承担本科教学任务,很庆幸的是领导还是重视教学的,学生还是认真学习的,很不幸的是被嘲讽能力不行,虽然教师自身存在问题,但嘲讽就有些过分了,如何破解?观察号的建议还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不要勉强,结合身边的例子,谈谈看法。一、如果是以科研为主现在高校职称评聘制度越来越完善,以观察号所在学校的职称评聘制度为例,可以按照教学型、教学科研型以及科研型三种聘任条件申报,对于教学方面的要求,教学型副教授最高,科研型相对较低。因此,如果该教师科研能力较强,以后可以走科研型,因为教学能力这件事,有些人可以通过学习提高,有些人就是属于茶壶煮饺子,虽然肚子里有货,但是很难让别人理解,所以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说,自己学得好不代表一定能教好,也确实有的博士属于这种类型,所以对于公共基础课,这类教师并不适合,可以学时较少的本科生的专业课,或者是研究生的一些课程,可能效果会好一些。二、如果是以教学为主对于本身受聘岗位就是教学型的老师,教学这关是必须要过的,如果学校的教学督导和学生经常反馈教学效果差,那么你的职位可能就不保了。所以一定要通过教学这一关。对于学校和学院的领导,需要做的不是嘲讽博士嘲讽教师,而是要想办法帮助他尽快成长;对于学生来说,也应该给老师一定的包容,但学生不是小白鼠,作为教师一定要尽快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但由于缺乏教育教学的实践经历和经验,因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1. 多学习首先肯定是从书本中学习,一方面要钻研教材,熟悉教材的内容和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要广泛涉猎相关书籍,现在不论是知识更新速度还是科技发展速度都非常之快,一定要拓展自己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将前沿、热点内容补充到教学中来。其次,要向老教师学习,这一点,观察号认为是在短时间内提升教学水平的最好方法之一,观察号在入职之后的一年时间里,认真听了两位校级教学名师的课,坚持了一年,收获非常大,因为老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安排、处理教学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以及如果解决教学重难点都已经十分成熟,是非常宝贵的学习资源。2. 多思考首先,在课前一定要认真备课。因为只有备好课才能把课上好,如何实现教学目标,如何讲解教学重难点都是需要具体、细致的准备。观察号的一位同事,已经将近20年的教龄,每次上课前仍然坚持备课,其实按照她的能力,这些内容早已烂熟于心,但每次听她的课都会有新的收获。其次,课后要多总结。现在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教学反馈,上课结束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多听取学生的意见,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哪怕是通过一次课解决了一个教学中的小问题,对于青年教师来说也是一次提高。写在最后:博士到高校任教,面临着教学和科研的双重压力,领导要在培养青年教师方面寻找更多的方法,与其嘲讽,不如多花时间思考如何让青年教师更快的提高,作为青年教师,在教学方面更要虚心求教,多参加教学实践,以期获得更好的发展。聊大学生活,谈考研考博,教育观察号在百家等你。如果我的文章帮到了你,欢迎点击关注,点赞和转发,和更多的朋友分享!
本文转自本文不必参考任何文献THE BEGIN所以,这是我第一次正式地去回忆这件事。不是什么光彩的事,算给我人生的前二十几年画上了一个有些悲壮色彩的句号吧,从小到大的好学生光环摘了,从此踏入纷扰嘈杂的社会,去和危言耸听的一些说法、追无止境的物质、以及可望不可即的自我实现感碰撞了。我从小成绩不差,本科就读于一所还不错的大学,并顺利地获得了外推保研名额,拿到了X大学学术硕士(三年)和Y大学直博项目(五年,中间不可间断,没有硕士文凭)两份offer。于是,当毕业季班里同学都忙于参加校园招聘会,或者起早贪黑看书考研时,我还能不紧不慢地享受最后的大学时光。虽然我心里并不确定自己是不是做学术的料,但是众人梦寐以求的机会已经触手可及,放弃总归有些可惜。一路顺风顺水的我没有意识到,这样的选择会给我后续的人生中掀起怎样的波澜。1、博士是什么,迷茫我最终选择了直博。在一个艳阳高照的中午,我给妈妈发了一条短信说“那就选Y大了啊”(因为妈妈一直希望我选它),然后鼓起勇气提交了确定书。在朋友眼中,专业第一毕业,回家乡附近名校读博,我的未来似乎前程似锦。可在我内心深处,却隐约有些担忧,博士这个头衔太遥远了,我只是一个会上课听讲下课写作业的孩子,博士对我意味着什么呢?直博入学前,我去了Y大所在城市的一家造价所实习,提前入住了新学校的宿舍,也与那位传说中的导师见了面。他是一位刚从加拿大回来,发表过20+篇SCI的大牛,也是Y大在工程管理方向的第一位博导。现在回想起来,任何带有“第一”的头衔都应该谨慎对待,学院没有成熟的培养模式,我也没有师兄师姐,被夹在了建筑工程学院和管理学院中间,没有同班同学,没有归属感,在管理学院上课,平时又待在建筑工程学院,孤独感油然而生。博士头衔真的是我想要的吗?2、那你要不退学吧遗憾的是,我始终没有找到答案。博士的课业不算轻松,全英文课程,一摞一摞的英文文献要读,每次课都需要完成小组报告,但我并不清楚课程的意义所在。导师的研究方向又不知所云,或许是自己畏难情绪在作祟吧,仅仅半个学期自己转硕的念头就越来越强烈。直博转硕,意味着时间代价:直接攻读硕士只需要两年半或者三年时间,但是直博转硕意味着三年半到四年的时间。与家里商量许久,终于鼓起勇气去征求导师意见,没想到当头浇了一盆冷水,在一番“不求上进,基础太差”的言辞羞辱之后,他最后补上了一句:“那你要不退学吧”。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整个人愣住了,我从未想过退学这件事,之后出现的情况,更是让所有人始料未及。3、抑郁如潮水卷来被导师劝退后的第一个下午,我懵了好一阵,渐渐清醒后就向妈妈和最亲密的好友发出了求救信号,然后一直躲在寝室哭。妈妈当天晚上就赶到学校,一直在安慰我,说退学不要紧,说还有很多路可以走,说最让人难过的不是退学而是自己的女儿在这过得如此不开心等等,一夜无眠。第二天一早我如同往常一般骑车去建筑工程学院上运筹学的课,但是就锁车的那一瞬间,五味杂陈的情绪一齐涌上心头,整个人一瞬间就崩溃了。回到房间门口,听到妈妈哭着打电话,我才明白她不是不难过,只是不在我面前软弱而已。渐渐地,我开始感受到了一些变化。睡眠开始变少,每天大约只能睡三四个小时左右吧,行动力开始丧失,严重的时候甚至无法起床,连手都无法(或者不愿)抬起来。我以为上述症状一段时间后便会痊愈,也没有放在心上。我依然保持基本的社交,被朋友拉着去聚餐,合群的嬉笑吵闹。只是现在似乎存在另一个我,在背后看着所有人,羡慕,羡慕人世间的热闹。后来,我才知道,这就是抑郁。对于抑郁,我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虽然停了药,但人这个生物吧,一旦破碎过,再拼回去的那个总是不一样了。那些在心里狂风暴雨无法再过下去哪怕一秒的夜晚,会从你身体某个缝隙中渗透进来,有时候刺到的是肌肉,痛哭几晚就过去了,有时候刺到的是心脏,那种感觉就是,我知道活下去就一定会有好事发生,我知道我不会过得多么糟糕,我甚至知道“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但我就是不想再往下探索了,人生的未知我不再好奇,以后生活给我的都不想要,这一刻我只想要抛弃世界,抛弃你们,彻彻底底。4、即使中途“退场”,生活还在继续退学后的我开始在网上疯狂投简历,错过应届招聘,四五线小城专业对口的工作少得可怜,只能先去了一家私企,边工作边继续留意招聘的信息。然后考到了现在的国企,今年刚好工作满三年,依旧对现状不满意,但比那时候的境遇好多了。有时候看着当时那些博士朋友们满世界去参加国际会议,挂着胸牌和学术界大佬合影,去剑桥、伯克利之类的名校做交流生,也会羡慕。心想,如果当年我没退学,是不是也能这样。但人生确实没什么如果,以我那时候的身心状况,大概率上这个博士是无法坚持下来的。哎,一声叹息送给没出息的自己。唯一后悔的是怎么就没选X大的学术硕士,硕士容易毕业,然后去一家碧桂园一类的中国房地产大公司,多好,不知道当时脑袋里在想什么。只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学弟学妹,如果想读博士的,首先问问自己是否喜欢学术,因为兴趣真的很重要,非常非常重要。在去Y大之前,我一直以为天下所有人都和我一样,只把学习当任务,课学完了考试考到90+就功德圆满了。没想到,还真的有人是发自内心地喜欢钻研学术,想站在人类现有的知识范围边界,再往外去拓展一些,这才是读博士真正的意义吧。世界上人有很多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往上跳一个阶层的人真的很棒,但毕竟是少数。我放弃了某种生活(咬牙读完博士,拿到教职,边科研边教书,工作体面跻身中产)的可能性,一开始是壮士断腕毫不后悔的,但有时也会觉得可惜,是,我是懦弱的,但我也打算放过自己。可能承认自己的普通是一件十分漫长的事情吧,终究还是会过上家长里短、日复一日、房贷车贷的生活,可我想永远保持纯真,没有信心,只有愿景。末了,希望全天下的PhD们都能学业顺利,按时毕业,著作等身。
博士这个特殊的物种,有太多的特殊之处,或许当你看完这篇文章后会改变你对博士的一些认识。谈到博士,我们就不得不谈博士的毕业问题,我相信大家或许都知道博士毕业难,那到底是有多难呢???很多博士表示,我们都是延期两年毕业的,你觉得难吗?现在的博士毕业是真心不容易,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只要你是博士那么你绝对不可能顺利的、轻松的、简单的毕业。我在读博期间,可谓是经历真正的人间地狱,那才是冰与火的青春啊!!!我的专业是人文社科类的,相对于理工科的博士我个人觉得我还是比较轻松的,但是这种轻松可以安全忽略不计。我不是直博,是通过考试一关一关的筛选后顺利的成为一名博士,我记得在面试的时候有两位博导都问了我同一个问题,你觉得你的定力和毅力能够撑得下去吗?当时,我很肯定的说,可以的。现在觉得自己真的是年少无知啊!!当开始真正的博士生活时,我导师和我的第一次谈话就是我们能够顺利毕业就是最好的教学结果,完全不指望我能够在学术界上做出什么丰功伟绩,延期一两年毕业也没关系,你的师兄已经延期两年毕业了。听到这个消息,真的是瞬间后悔读博了。更令我无奈的是,我的英语。由于读博期间我很荣幸的成为了一名外教的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就是百分之一万的英语,绝对不会出现一个汉字,然后下课的时候给逼布置一个作业,仅仅一个作业就需要我花费一个星期的时间去研究和完成,但是当你提交的时候得到的结果便是继续修改。此外,读了博士之后根本没有什么暑假和寒假,每次放假都是开学时拿来5篇自己写的论文,你说仅仅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你如何完成两篇论文呢?但是你还必须完成,查阅各种文献,翻阅各种期刊,最后当你写了一半的时候突然发现逻辑错误还得继续再来。转眼到了博二,生活真的是没有那么复杂化了,很简单就是一件事情,你的论文写的怎么样了,C刊论文发表了吗?发了几篇了?同学之间见面没有以前的那些客套话,只会问你的论文进展怎么样了?由于我是文科,需要在CSSCI上发表自己的论文,我们学校要求必须发表两篇才能顺利毕业,但是想在这个上面发表自己的论文,真的是太难了,除非你的论文足够优秀,足够有自己的创新点。就这样,我还是没有能够顺利的正常的毕业,最后只能是延期一年毕业,发表了自己在CSSCI上的论文,当拿到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时,真的是感叹万分啊!!!
来源 | 中外学术情报(ID:Academic_Information)编辑 | 学术君博士后,并不是指博士背后的王后,而是指获得博士学位后,在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职务,一般是在博士后流动站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进行研究的人员。需要注意的是,博士后不是学位,而表示的是一段工作经历。所以,我们一般应该说“做博后”而不是“读博后”,这一点很多人都搞错。在我国,取得博士学位是成为博士后的必要条件,但在国外,也有一些不具有博士学位,却以博士后身份开展工作的研究人员,所以博士后只是科研工作经历。博士后的任期时间一般不长,被认为是一种从事科研的过渡性安排。中国国家博士后基金对博士后在站资助时间为两年。国外高校对博士后一般没有统一的安排,经费来源、时间长短均比较灵活。 那么,博士后值得做吗? 在回答这一问题前,我们有必要梳理一下做博士后的利弊。 首先,从做博士后的优势来说,可以通过做博士后拿到该校的教职。 很多学校在人事招聘时,强行要求先做师资博后,然后在博士后期间拿到基金和发表某种程度论文的就留下。一般而言,这种要求对于不是特别差的博士而言,不会特别难。加上博士后期间不需要上课,科研成果还是相对容易出来的,算是留在高校的一条捷径。 其次,做博士后可以结识合作导师和企业的人脉并获得机遇。特别适用于博士读的不是名校,博士导师不是大牛,而博士后单位是国内顶尖名校,或合作导师是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学者以及院士的情况。对于在企业做博士后的,企业里的朋友会介绍很多诸如工程类的项目给你做,也有机会认识企业内部的高层人士和精英。 第三,这几年做博士后的待遇水涨船高。很多高校已经在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师资博士后、科研博士后等制度,将博士后作为考察试用教师的一个“蓄水池”。但博士后奖励政策出台后,博士后开始成为了各地争抢的香饽饽。近年来,各地各单位纷纷调整政策,博士后待遇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普遍上涨。 目前,大部分学校的博士后待遇都是分层次的,并不是一个标准。其中最普通的是参照讲师的标准制定的。由于博士后都是临时聘用人员,有考核任务,所以,待遇会比讲师高一点。而对于优秀博士后,比如有突出的成果,将来要作为教师后备人选的,学校会参照副教授的标准给待遇,这是目前优秀博士后的主流待遇。谈到这里,不得不提师资博士后的概念。师资博士后是这两年新出来的一个词,它的真实含义是:高校为了引进一些优秀的博士,但又受限于学校编制数量,用一部分博后指标将一批优秀的博士先招入学校,承担与高校教师一样的工作,时间大概二年,把这个性质的博士后定义为师资博士后。 师资博士后和普通的博士后最大的不同就是:师资博士后从事的工作和高校教师是一样的,他们既要承担一部分高校的教学任务,同时还要完成学校跟每个人签的科研任务考核,要求在考核期内达到相应的要求,所以面临着双重压力。 因此,对于科研上比较有潜质的博士,而且对未来两年科研产出有绝对的把握,那么师资博士后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选择,毕竟这两年博士后的待遇一般都不差,大致和副教授待遇差不多,可以放心的去做自己的研究,两年后拿着优异的成果顺利的进入自己理想的这个学校。 不过,做博士后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与弊端: 首先,博士后出站留高校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容易受到政策变动的影响。对于师资博士后来说,有可能出现学校突然换了校长,原先能留的师资博士后,最后留不下来的情况发生。 如果对未来两年科研规划不是很明确,对自己的产出预估有一定风险的话,那最好慎重选择做博士后。因为师资博士后不仅要做科研,而且还要承担教学任务,这会分出去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相当于师资薄后的科研时间比一般博士后要少一块。如果两年后达不到考核要求,选择做师资博士后就不一定划算了。 而且,博士后的几年时间,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博士而言可谓非常宝贵。刚毕业的博士应该充分利用这么一个相对自由的宝贵时间段,去最大限度的提升自己,在学术上或者事业上有更高的追求。虽然有博士后做得好可以借之飞黄腾达,但是也有一些博士后可能会在象牙塔里蹉跎岁月。前期在寻找博士后位置的时候,正确选择是非常关键性的。 我国的博士后在高校虽然说属于工作人员,但福利保障没有正式人员好,要求却很高,压力虽没有博士期间那么大,但也差不多了。对于出站的博士后来说,如果本站留不下来,到新单位评职称时要破格才能评上副高级职称,还不一定能评上。这是因为评职称的可变因素比较多,如果不做博士后,博士毕业定讲师,两年后评副高级也可以达到资格。 另外,出站离开学术圈,选择去企业的博士后,还可能存在水土不服的情况。一些企业用人单位表示,博士后们往往都是科研上的一把好手,但对企业的需求无能为力。博士后存在的这些弊端,可能与自身、合作导师以及教育因素等多方面原因有关。 博士后自身的原因在于,博士后们在进站后往往认为自己会留在学术圈工作,而忽视了对于非学术工作能力的培养。根据调查,很多博士后根本接触不到除了学术锻炼以外的训练。 合作导师的原因在于,大部分合作导师往往重视课题研究而忽视对博士后在其它方面的引导与培养。很多合作导师不会支持博士后们去进行课题以外的技能学习,也通常不会提醒自己的博后,告诉他们出站后很有可能没有机会从事科研工作。 教育部门及研究机构的原因在于,教育部门和研究机构对于博士后的定位基本上就是未来科学家,但是这一设定其实是不完全对应实际的,这也导致博士后从进站的第一天起,工作计划就不会涵盖科研工作以外的内容。不管怎样,目前我国高校、科研机构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还远未饱和,虽然很多一流高校已经开始类似“非升即走”的制度,甚至一些顶尖高校对于应聘者的要求也与欧美相差无几,但是这个范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除去金字塔顶的那一小部分院校,很多国内的大学和研究所还是非常需要新鲜血液的加入。对于致力于留在高校的博士来说,做博士后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 国内由于培养模式的原因,博士期间往往较少接触课题设计、基金申请方面的训练。而作为青年教师进入高校的第一年,就得面对各种基金申请,说不定还要新建实验室。这时候如果学术圈人脉稀薄,没有足够助力,想拿到经费就难上加难。就算拿到经费,怎么合理使用,怎么招人组建团队,怎么培养学生,都是棘手的问题。这时就显现出博士后阶段经历的重要性了。 博士后阶段一般会在课题设计、基金申请、带学生等方面有更加系统和深入的接触,并且也会进一步积累科研工作的经验,对自己将来的研究方向有更深刻和清楚的理解。此外,博士后期间有更多机会接触业内的重要人物,对于积累自己学术圈的声望和人脉都大有好处。 不过,这一切的前提是希望进一步在学术领域工作。如果对学术研究不感兴趣,一个可能的选择是企业博士后职位,这会是从学术界到企业界很好的过渡。或者,在博士期间就开始为未来离开学术圈做准备,而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在做博士后上。 做博士后有利也有弊,但在现在大趋势下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无论如何,尊重自己内心的选择,在做博士后期间不要松懈,多发论文,增加自己的优势,为未来进一步的平台提升提供敲门砖。本文来源:中外学术情报。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
在大学教授是一种高级职称,意味着有一定的学术成果,意味着在该专业领域得到了认可。但是对于很多大学生而言,在大学听教授讲课经常会出现一种怪象,那就是一些教授的上课水平还不如刚毕业的博士,因此也难免引起了一些大学生吐槽。比如一些教授上课基本上都是看PPT来讲课,仿佛离开了PPT就没有办法讲课似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教授上水课的现象呢?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知识体系在不断更新,但是很多教授知识体系已经不适应学术要求。比如一些研究生导师教授他们在指导学生的时候经常引起一些学生吐槽,因为这些研究生导师已经对专业领域内的学术成果不再钻研,对一些研究问题已经很陌生了。相反这些刚毕业的博士具有最新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对专业领域知识都比较熟悉,因此给学生上课让学生感觉到要比教授水平高。第二,教授只是一个职称,评上教授职称意味着只能上不能下。因此很多大学老师在评上教授职称之后就没有再发表论文,也不去积极学习,造成了自身素质和水平的下降。但是博士由于刚刚毕业,需要评职称,因此会更加努力的讲课和发论文,二者对比反而让学生认为教授上课水平还不如刚刚毕业的博士。第三,过去评教授职称的门槛比较低,一些本身水平比较低的大学老师也评上了教授职称。但是现在大学评职称要求已经提高,所以这些刚刚毕业的博士需要努力发论文,努力提高自己代课水平,而一些大学教授因为自己水平本身就低的原因,已经难以适应这些大学上课要求。这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大学教授爱上水课,大学教授讲课水平还不如刚毕业的博士的原因既有知识体系更新的问题,也有大学职称只能上不能下的问题,更有过去职称评审要求比较低的问题。而如何提高大学教授上课质量,这些背后原因值得我们深思,这样才能让大学教育水平上新台阶。
2020年,是事业单位改革的最后一年,国家已明确:今后高校将取消事业编制,但保留事业单位的性质,实行全员合同聘用制。也就是说,高校虽然依然是事业单位,但不再使用编制,实行聘用制管理,以增强高校人才的流动性,提高人才竞争意识,促进行业提升。图片来源于百度搜索要知道,一直以来,大多数博士生毕业后的理想出路就是进高校,甚至不少人是为了进高校而读博。有相当比例的博士毕业生之所以热衷于进高校,就是因为“编制情结”。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那么,问题来了,编制工变合同工,铁饭碗被打破,博士进高校的热情会减退吗?01高校编制虽然取消,但是高校的教育、科研经费并不会因此而减少,反而在双一流大学的建设过程中,高校的相关经费在稳步提高,高校教师的待遇和科研教学条件,都能够得到全面保障。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高校采用合同聘用制,极大地带动了高校人才激励措施的进一步升级。这一点,从近年来各大高校越演越烈的抢人大战就可以看出来,动辄几十万的安家费、科研费,待遇非常诱人。除了看得见的薪资报酬,高校还有看不见的子女上学、社保公积金、上班时间灵活以及寒暑假等隐性福利,社会地位也不错。02博士去高校其实是一种很自然的选择。你想想,读到博士毕业,基本上都在高校或研究所等环境内呆了多年,博士毕业生对于高校科研圈的运行模式相对熟悉。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而且,博士去高校工作大部分走的依旧是科研教学岗,发文章、申基金、上课是主要工作目标,读博期间,很多博士都经历了这三项工作,工作起来会更为熟悉。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从人脉来说,自己读硕读博积累的同学、导师资源,在高校或者科研圈更能发挥价值。最后,是专业对口。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对很多专业的博士而言,进高校教职、做科研几乎是唯一的对口方向。举个例子,数学专业,普通本科学微分,而博士读的是黎曼几何,成天和黎曼度量、曲率流形这些东西打交道,如果转向企业,很难找对口的工作;如果转行,这么多年学就白上了,沉没成本太大。从这几方面来看,去高校做科研,基本算是读博最为对口的出路了。03很好的发展前景,是高校的一大优势。高校以学术作为职务职称的重要条件,名校的校长、副校长、院长、副院长都需要一定的学术成就才能够担任。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相比于企业,普遍的情况是,你学术水平再高,也无非在企业担任一个研究所所长一类的职位,诸如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技术部门正副职等高级管理职务很多都是从其他行政部门和地方分支机构中产生的,一般科研人员很难晋升到这样的位置。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在大部分企业中,技术部门的提拔序列是很靠后的,因为科研不是企业的主业,而科研是高校的主业。04从工作压力的角度,高校也比需要自负盈亏的企业来的有优势。企业一切从经济利益出发,更看重你的成果是否能带来经济利益,即便是国企也是如此。高校虽然有职务职称的压力,但总体来说比企业轻松。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高校培养的是科研型人才,博士是高校最主要的师资来源,高校面临着老教师的退休,需要人才的更新换代,所以高校对博士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而企业以营利为目的,对博士的吸纳能力要弱很多,尤其是在市场不景气的时候,博士在企业就业形势会更加严峻。总体考虑下来,即使取消编制(影响有限),博士毕业去高校任职依旧是一个常见的工作去向,也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工作选择。
随着高校一再扩招,现在的大学生找工作越来越难,考研成为了很多大学生的选择。从找工作实际情况来看,现在研究生的地位还比不上八九十年代的大学生,毕竟考研人数越来越多,而当年的大学生却相当稀少,是真正的"天之骄子"。我国的研究生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硕士研究生阶段和博士研究生阶段。博士,是一个人的最高学历。你知道吗?在博士生"光鲜亮丽"的背后,往往还有着不为人知的负能量。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博士生的"生存现状"吐槽。1、读博,远远比工作压力更大王同学,在某985大学工科专业攻读博士。第一次见面,感觉自己的博导非常"高冷",浑身上下透露着"严师"的气息,学术气质满满,不苟言笑。读工科,免不了就是做各种实验。一般的实验室都是研究生们在一起做实验,一起完成,导师偶尔过来看一下,监督监督,指导指导,每周给导师做一次汇报即可。但是或许是导师的性格原因,这位博导的要求非常严,而且给手下的研究生制定了严格的做实验时间。上午的做实验时间是从9点开始,12点结束;下午的做实验时间是从3点开始,6点结束;晚上的做实验时间是从9点开始,凌晨12点结束。在这三个时间段里,老师每天都会不定时过来抽查,要求每一个学生在这三个时间段内都要在实验室。偶尔还会被导师要求"加班"。每天的休息时间严重不足,很多"上班族"在各类媒体上吐槽"996"的工作制度,但是在读博的时候,早9晚12都是常事,根本休息不过来。而且最痛苦的是,导师手下的研究生都不多,所以对每个学生都很熟悉,导师也有充足的精力对每个人都严苛要求,读博的压力非常大。当然,大部分的博导都没有这么严格,仅仅是要求一周汇报一次进度情况。2、读博最可怕的,是导师每日的责骂!李同学,国内某理工类高校在读博士。博导,对手底下学生们的态度都比较差。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学术上,往往不是讥讽就是责骂。前不久看到一篇文章,西安交通大学的寒门博士自杀,原因竟然是女博导给予了太大的压力。看到这篇文章,李同学的第一印象就是"真实",原来所有的博士生都过着这样的生活,完全称得上是"复制",只不过杨宝德选择了自杀,自己却还在苦苦坚持。记得有一次,自己返校途中正常骑自行车被一辆违规摩托车撞了,摩托车主见势不妙当场逃走。自己的第一反应就是给导师打电话,想要向导师请病假去医院。没想到导师很不屑地说"为什么那个摩托车只撞你,不撞别人?要从自己身上找问题!"曾经还有个学妹奶奶离世了,学妹就想请假回去看看,博导却不批准,说,"你回去了,你奶奶就能活过来吗?"不仅如此,博导还天天攻击"我"(李同学)的研究方向和课题,总说我们的研究不能对她的课题有贡献,白白占用了她的名额,导师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们占了我的名额,是要给我干活的!"。"我"从小就很受老师的喜欢,但是读了博士才知道,一个老师能对学生讨厌和责骂到什么"程度",读博期间起床睁开眼睛都"胆战心惊",每天累积的责骂和批评,真的能把一个人压垮,两年下来,我发现自己已经有些扭曲和偏激了。不排除很多博导是通情达理的,但是同样有一些博导堪称"臭不要脸"。博士生们碰到这种情况,一定要尽量有意识地给自己排解压力,尽量乐观面对。如果实在无法忍受就要"及时止损",转导师或者放弃读博,不要像西安交大的杨宝德一样,让读博的压力毁了自己。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呢?欢迎在评论区中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