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博士生也有学习年限,你知道吗猎艳者

博士生也有学习年限,你知道吗

大多数人可能都知道,上了大学之后,学校的教育方式会从中小学的监督式转变为自主式、主动式,生活和学习上都需要自律。因为,大多数人自从上了大学之后,都已经成年了。自己的事情就需要自己去处理和应对,并且也应该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规划,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但是,对于学习和生活等多方面的自由,就有很多人开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不习惯。他们其中有的人从小就生活在父母的庇护下,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们不需要操心自己的衣食住行,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被父母安排的有条有理,他们只需要按照规划好的道理朝前走就可以了,其他的自己完全不用考虑。现在到了大学,一下子身边的所有庇护都没有了,自己失去了依赖,没办法和之前那样无忧无虑的生活,感觉现在的生活极其不适应。我记得之前有从某个地方看到一个人就是这样的,从小父母把他的生活照顾得有条不紊的,中小学母亲甚至用一同陪读的方式来照顾他,然后到了自己上大学时,没办法独立,不能料理自己的生活,甚至四季的交替都不知道该穿什么衣服,以至于最终被学习劝退。有的人之前学习上有老师和父母的督促和监督,一直就按照他们规划的路去走,自己完全丧失了判断力和决策力,对待学习都是以完成任务的方式进行,和机械运转没什么两样。于是,到了大学这个完全自由,没有任何约束的环境之后,他们也就迷失了自我,也有的可能是放飞自我了,自己贪玩的本性暴露无遗,以至于学习上一落千丈。然后就出现各种挂科、留级,甚至是被劝退。笔者上大学时,就见到过有一些人各种挂科,然后不停地留级,最后仍旧无法通过考核而被学校劝退了的。还有的人从小就有自己的主见,对待学习和生活都要自己的想法。他们有自己很擅长的学科以及感兴趣的事情。所以,他们不管走到哪里,都会把自己的生活或者生活学习打理的井然有序,会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擅长的领域,然后去努力的向前走,并且走得越来越远。最近,听说有学校清退了一些博士生,主要原因是他们在校学习时间超过了最长的年限。好像有的学习时间已经超过了十五年了,仍旧没能拿到学位证书,所以,学校按照相关规定对他们做出清退处理。笔者也是第一次听说,博士生的学习也有最长年限规定。之前只知道研究生学习上很自由,在特定时间内完成自己的研究课题,并顺利通过答辩就可以毕业了。那么,你们对于这种学习年限的限制,有什么看法呢?有些人可能觉得这个是很正常的,必定学校不可能让你一辈子都待在学校,而通过年限的限制,也能对学生起到一个约束作用。也可能会有人觉得研究生的研究课题各不相同,有的可能需要好多年才能完成的,就应该区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论,通过这种“一鞭子赶”的方式进行限制。笔者觉得上述问题的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首先,年限限制方案是肯定的,必定学校不可能纵容你一辈子都通不过考核毕不了业而待在学校里。其次呢,也要综合考虑不同研究课题制定不同的年限限制制度。必定,有的课程真的需要很多年的研究才能完成。只有兼顾了不同学科的差异并制定相应的最长年限限制制度,才是最有效的也是最有价值的制度。对于博士生的学习最长年限限制,你又有何看法呢?欢迎留言讨论,喜欢笔者的朋友加个关注再走呗!

夜碎

四川大学等高校明文规定了硕士、博士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

最近,四川大学研究生官网上公布了《关于严格执行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的通知》,明文规定了硕士、博士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例如: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最长学习时间不能超过4年,学制为2年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最长学习时间不能超过3年,在职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另有规定;博士研究生最长学习时间不能超过6年。类似的规定还有浙江财经大学,今年早些时候,浙江财经大学规定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为3-6年,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为2.5年,研究生申请延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1年。也就是说,对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规定更加严格了,不管是学术型博士研究生,还是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都必须在6年时间内完成学业,否则就会很容易被退学。依稀记得当年小编读研的时候,身边一位在职读博的男同学,就读了8年还没有正常毕业。当时那位同学因为有家室,妻子又怀了二胎,又要照顾家庭,又要工作,还要读博,做科研的时间几乎为零。当时还没有规定博士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所以他导师当时也就没有催他赶快毕业。一般来讲,这个规定对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一旦有科研不顺利、论文发表延误了、毕业论文来不及写等某些原因,就可能拿不到毕业证和学位证,相当于研究生这3到6年时间都白读了,不仅浪费了时间,还浪费了不少金钱(因为现在研究生学费都是自掏腰包:硕士研究生每年8千元,博士研究生每年1万元)。所以,将来读研究生的风险越来越高,如果对做科研没兴趣的同学,读研读博之前一定要三思。因为一旦被学校清退,想要重新读研读博几乎不可能了;就算运气足够好,再次考入考研成功,接着顺利读研读博而且顺利毕业了,等博士毕业时候,年龄也已经达到33岁左右,这个年龄想去高校找一个稳定的工作都很可能会被歧视,因为很多国家基金项目的门槛和人才计划都设定在35岁之前,意味着不能给高校带去任何利益和好处,也不能让自己在科研的道路上具备更好的起跑线,以后评副教授、教授都会非常困难和压力山大。小编认为,科研能力不行或者对科研没有多大兴趣的同学,家庭经济条件又不是那么优渥的条件下,本科毕业的时候如果有找到一个不错的企业,工资不算很低,还有一定的发展前景,考虑到未来研究生学历地不断贬值,建议还是要好好把握这个机会,早点进入社会打拼和积累原始资本。

方程式

博士学制不设年限是怎样一种体验?

最近,很多高校都在呼吁一件事,就是对博士的培养年限建议进行修订。因为对于一些优秀的博士生而言,在读期间很可能在第一年就达到了学校规定的毕业要求,但是目前几乎所有的高校在博士生培养计划里都有最短年限的规定,一般是博士在读最短不少于三年,甚至有的院校规定不能少于四年。这对于在读期间表现优秀且想早点毕业的博士生而言,是很郁闷的。其实对于博士学制年限的问题,一直在争论,有的人认为博士年限应该加长,因为三年时间很多博士还没有完成学校规定的毕业条件,或者刚刚经历两年的科研训练,刚刚步入正规化,但是有用面对毕业找工作的问题,因此较短的学制使得博士整体的质量不高。而有的人却认为博士学制就不应该再设置年限了,因为博士群体的任务非常的明确,就是在科研团队中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如果在某个团队已经达到了培养的要求,为何还要白白的在学校里熬时间,而不是去更好的科研团队和平台发展自己呢?基于博士水平参差不齐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提出博士培养的改革,首先从博士招生方式上逐渐由以前的统考方式改变为审核制,而且这一改革逐渐得到大家的认可,并且推广的效果非常理想,现在全国有接近一半的博招单位采取了审核制的方式进行招生,预计在未来的三到五年内,所有的博招单位都改为审核制招生。而在博士培养方式中,学制的设定也将会提出新的改革方式,目前对学制的改革采取的是弹性学制,也就是说博士生在读的学制年限为3到5年,也就是说达到毕业条件后,由学生自己选择什么时候毕业,第3年毕业也行,到第5年毕业也行,学校都会给博士生每月发放补助,只有超过5年以后,就不再发放补助了。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化,现行的弹性学制也将面临着新一次的改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博士学制年限取消的话,就意味着有的博士可能入学没多久就可以毕业了,那么对于博士生的培养而言,学分制已经是无法使用了,这会引起博士生培养体系的重新建立。同时,也会引起一大批低龄博士的产生,使得每年毕业的博士数量会增加,在读博士的数量减少,这样以来,学校会节约一大块培养的成本,而博士就业的竞争会更加的残酷,很可能意味着越晚毕业的博士越不好找工作,因为那些能早毕业的博士大多是既年轻又成果多,直接导致博士群体内的优胜劣汰。当然,面对取消博士学制年限的改革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因此目前的情况下,还无法实行。希望大家能多多提出自己好的建议,使得博士学制的问题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方案!欢迎大家与塔主一起讨论。

道宣

博士三年学制引争议,清华大学,别让中国博士学位变成速成班!

现在我国的不止大学生多研究生跟博士生一样也多,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研究生跟博士生咧?在我国博士生的学位就这么容易拿到吗?但是据不完全的恶数据统计从2016到今年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延期率高达百分之六十,从数据上来看这博士生跟研究生的学位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拿到的。为此有些博士生纷纷说到时间太短了,在为数不多的三年时间中得拿出一年来修毕业学分。能够进实验室学习的时间只有两年,在这两年中要完成自己的方向定位、开题和答辩还有论文。在两年内要想把这些事情都做好基本上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特别是在科研成果上光靠两年时间的积累各种数据这基本上就是一个不可可能完成的事情。还有一旦你的三年期限到了还没有毕业的话,国家将不会再给你补贴所用的费用都需要自己承担。这些博士生都希望自己能够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学业,所以压根就不会去选那些涉及的东西广难度很大的课题。使得博士变成了一个速成班,对于具有原创性的科研成果要想在2年内完成基本是不可能的。在去年的时候清华大学就说学校将不再要求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要发表论文,这个消息一出顿时就上了热搜引起了广大网友的骚动。清华大学是我国高校的一个榜样,当它开始降低博士研究生的毕业标准时。全国的各大高校也肯定会纷纷效仿,毕竟受翟天临博士的影响教育部开始每年筹拨专项资金来专门检查论文。在博士生毕业的要求提高之后清华大学为了保全自己学校的名声,不再强制博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在SCI发表论文这让人可以理解。毕竟从2019清华大学据统计目前在读的博士生人数已超过一万四千人。还有那些在清华大学读研究生的并不是真正的热爱科研,而是为了给自己镀金出去找工作时有更大的竞争力。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清华大学不得不降低博士跟硕士的毕业要求。清华大学的名声是享誉全世界的,作为一所世界名校中国高校的领头羊不该降低博士毕业的要求,更不应该把博士生变成科研速成班。首要任务是应该加强基础科研的时间,不要逼着这些博士生为了毕业去选择目标明确难度小的应用科研。

湖畔

这所高校动真格!59名博士生超最长学习年限被处理

都说中国的教育是"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真是这样吗?最近,就有大学开始放大招了!近日,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发布《关于处理超过最长学习年限博士生学籍的通知》,因超过全日制博士(含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的 59 名博士生,对其学籍管理将作出分类处理。根据相关学籍管理规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基本修业年限外不超过 2 年;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六年"。对没有达到申请延长学习时间基本条件的博士研究生,处理方式为:转硕、按结业处理、退学。多批大学生被退学今年以来,不少高校都对部分大学生作出退学处理!四川大学近日,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法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经济学院等多个学院相继在官网向学生发出正式退学通知,要求学生在 2 周内办理离校手续。宁夏大学6 月 24 日,宁夏大学发布通知,同意自愿申请退学的 17 名研究生按退学处理。上海师范大学6 月 28 日,上海师范大学发布公告,对 125 名超过学校规定学习期限不能毕业的研究生作出退学处理。中南大学5 月 20 日,中南大学表示,截至目前,共有 10 名研究生休学期满已超过 2 周仍未提出复学申请。对于 6 月 3 日后仍未办理复学手续的研究生,研究生院将上报校务会给予退学处理。吉林大学日前,吉林大学有超 20 个学院发布公告,超期研究生超过 100 人。但对于正在积极准备论文答辩的超期研究生,可以给予答辩机会,最后答辩截止时间为 2020 年 12 月 31 日,超期不能答辩的研究生将按退学处理。此前,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中要求"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要落实及早分流,加大分流力度"。《通知》要求,狠抓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此外,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曾表示,高校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大学本科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来源:半岛晨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六号门

全国27所博士招生院校2020年博士报名时间汇总

清华大学:九月份招生网上报名时间为2019年8月23日12:00~9月6日16:00。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报名时间:2019年10月14日中午12:00—11月30日下午16:00。北京大学:2019年10月14日12:00-12月6日12:00。南开大学:普通招考生网上报名时间:2019年12月5日9:00-12月25日12:00。初试时间为2020年3月21日—22日。申请考核网上报名时间:2019年10月25日9:00-11月5日15:00南京师范大学:(1)定向就业考生(不含专项和教育博士):2019年10月14日-19日(2)直接攻博考生:2019年10月21日-23日(3)“学校发展计划”考生:2019年11月1日-6日(4)硕博连读考生:2019年11月8日-14日(5)普通招考考生:2020年1月5日-11日。上海财经大学:2019年10月10日至11月15日。上海交通大学:系统开放时间为2019年10月15日至12月15日或2020年3月15日至4月20日,具体报名截止时间请查阅学院的通知。“医工交叉平台”直博生为2019年9月28日至2019年10月11日8:00。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网上报名时间:2019年10月1日至11月15日。网上确认时间:2019年11月18日至11月30日。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报名时间为2019年9月20日至10月20日;考试时间为2019年10月底,具体时间另行通知。中国农业大学:直博生与硕博连读生填报时间为2019年10月23日上午9:00至2020年1月7日下午4:00。申请考核制博士生2019年10月23日上午9:00至2020年1月7日下午4:00。福建医科大学:2019年11月1日-2019年11月17日。陆军指挥学院:2019年12月1日至31日。军事科学院:网上报名时间截止9月30日24:00。上海财经大学:2019年10月10日至11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潜艇学院:2019年9月25日-2019年10月21日。哈尔滨工业大学:第一批为2019年8月7日-9月2日。中国科学院大学:春季入学博士生网报时间:2019年10月10日-10月25日;秋季入学博士生网报时间:2019年12月12日-2020年1月12日。江西财经大学:2019年11月至12月。厦门大学:2019年10月10日-2019年11月30日。江西农业大学:2020年3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海军工程大学:2019年8月30日-9月23日。广州中医药大学:2019年9月23日-10月15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年11月1日至2019年11月10日。南京邮电大学:第一批报名时间:2019年10月5日-10月20日;第二批报名时间:2020年2月15日-2月29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春季网报时间:2019年11月4日-11月8日;秋季网报时间:2020年3月1日-2020年3月15日。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2019年9月25日-10月25日。国防科技大学:申请考核为2019年8月25日00:00时至2019年9月10日24:00时;统考为2020年2月1日8:00时至2020年2月20日24:00时。北京邮电大学:2019年10月10日~10月24日。

能所

关于延期毕业最严格的方案来了,博士学习年限最多6年,否则清退

最近几年,很多大学清退了不少未能按时毕业的本科大学生或者研究生,其中少则几个人,多则上百人,这不尽让大家大跌眼界。要知道大学可以说是人生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如果没能如期毕业的话,对于今后的就业方面肯定也会有一定的影响,而从这些被清退的大学生来看,很多都是因为学分不够被清退的,这不免有点可惜。前不久东北大学清退了一个上学时间常达18年的博士生,很多网友知道后也是心存疑虑,这么长时间不能毕业,难道不是浪费教育资源吗?而东北大学对于这些长时间不能毕业的学生,是不是应该更早的进行处理呢?而前段时间,四川大学正式对外公布了,关于延期毕业最严格的方案,从方案里面可以看到,四川大学对于在校学生规定,研究生学习年限不能超过4年,博士生学习年限不能超过6年,否则直接清退。可以说四川大学的这一项明文规定,严厉地杜绝了想要靠学历混日子的大学生,因此本校学生想要毕业,则必须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修完学分,否则就会面临到被清退的尴尬局面。其实大学被清退只是最坏的结局,而如果没能按时毕业的话,同样也是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讲,在我国专科的学习年限为3年,本科的学习年限为4—6年,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3年,这个学习年限是从学籍被激活就开始算的,比如你在2013年9月份在一所专科院校完成了报到注册手续,那么你的正常毕业时间就应该为2016年月份,而且休学和保留学籍的时间也算在内,如果你超过了最大的学习年限,那么就拿不到毕业证了。目前根据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所统计出来的数据来看,大概45%的大学生都有考虑过延期毕业,其中身体原因和部分个人原因占据了大部分,比如女学生因为怀孕不适合学习、身体出现重大疾病影响正常的学习情况等。另外一部分学生,则是因为学分不够或者是考试不及格,被迫延期毕业,当然还有极少数的一部分学生,选择延期毕业则是因为就业压力,故意逃避现实,还是认为在学校比较有安全感,因而申请延期毕业。

进出口

博士生超期学习该不该清退?中国科学报邀专家共同探讨

中国科学报8月25日消息,近日,本报编辑部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一位操着一口陕西话的老父亲说,他的儿子在读了八年博士、完成了所有应完成的学术成果之后,因为所安排的毕业答辩时间超过了期限,在“临门一脚”的时刻被所在高校清退。这并非个例。从去年到今年,包括清华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在内的多所高校都曾清退博士生,原因多为其未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完成学业。与此同时,中国传媒大学近日召开研究生教育会议,推出研究生教育重大改革举措。其中,自2021级起,将博士生基本学制由3年改为4年,最长有效修业年限由8年改为6年。这促使我们思考并提出一个问题:该不该给博士生设置毕业年限?如果该设,那又应当以几年为宜?为此,我们邀请相关专家、管理者共同探讨这一话题。受访人:周 倩 郑州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闫月勤 西南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孙新波 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喻海良 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沈文钦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中国科学报》:目前,各高校一般将博士生就读年限设定在3~4年,最长约6~8年。而与此同时,博士生无法在基本学习年限内毕业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您认为,博士生就读年限应该设定为几年?为了保证博士生培养质量,该不该对其就读年限加以设定?周倩:对博士生的学习年限进行规定,我是赞同的,但要有差异化,根据学科不同有所区别。有研究表明,在法国,取得博士文凭平均年限为3年,人文社科类平均为3.4年,理科类平均为2.7年;在英国,一般高校规定哲学博士修业时间为3年,但大多数为3.5~4年,个别学生长达8年;在德国,博士生毕业平均需要4.3年,工科为5.3年,人文社科为4.75年,生物科学为4.2年,数学及其他自然科学为4年;在美国,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哲学博士建议博士候选人最好能在6年内完成学业,教育学院常规博士要求最长7年毕业;在加拿大,博士生修业年限一般最长为8年。根据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博士生在校学习基本年限设置一般3年为宜,最长学习年限可以定为8年。除了特殊情况,如创业,可以向学校申请延期,但不能滥用。另外,博士生的培养资源是稀缺的,如果长期不毕业,会占用宿舍、实验室等,影响其他学生的培养。闫月勤:关于博士修业年限,以美国为例,其规定也是3~4年居多。其实,博士生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完成学业,延期毕业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而且延期时间越来越长。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对美国博士教育的统计(2006),1978年自然科学、工程和生命科学学科博士按照RTD统计(注:从正式开始研究生学习到获得博士学位的实际学习时间)的修业年限中位数均不足6年,修业年限中位数最高的人文科学也仅为7.5年。而到2003年,人文科学学科博士生按照RTD统计的修业年限中位数已达到9年,自然科学、工程和生命科学学科博士按照RTD统计的修业年限中位数略低于7年。从1978年到2003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全体样本按照RTD统计的修业年限中位数从 6.3年上升到7.5年,增加了1.2年,人文、社会科学和教育的增幅达到了1.5年。而且,美国博士生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前2年进行大量课程学习,旨在加大知识深度与广度。此阶段结束时有中期筛选考试,通过者才能进入论文阶段。与美国相比,我国博士生学制并不长,延期毕业人数少得多,但都有一个共同趋势——延期毕业人数越来越多。因此,现有学制可以适当延长,我们可以有修业年限的基本要求,但是清退要慎重。喻海良:此前,博士生在校学习年限规定是3年,但绝大部分博士生3年内都无法毕业,需要4年才能毕业。这样一来,第4年他就无法获得奖学金了,对其生活带来一定影响。目前,博士生奖学金有国家级奖学金、校级奖学金,多的话,一名博士生一年可能有10万元,少的话也有四五万元。因此,博士生在校学习年限由3年顺延为4年,是一个正常的调整,其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服务。给博士生设定就读年限是有必要的。如果没有这样的规定,很多学生就会成为“老赖”,拖着不毕业。而在这种情况下,导师比学生还要着急。因为这会占用导师的招生名额、学校的教学资源——如果学生迟迟无法毕业,会导致博导无法招生,乃至博士生招收资格被取消。不是说时间越长,培养质量就越好。相反,时间越长,“放水”的可能性越大。沈文钦:是否要对就读年限加以设定,从管理的角度而言是必要的,但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而言,则不一定要限制年限。在美国、德国等国家,一些博士修业年限过长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为提高博士培养的效率,政府和高校都出台措施鼓励缩短修业年限。英国甚至将博士毕业生的修业年限和研究生培养经费相挂钩。不过,在美国并无博士生必须在若干年内毕业的硬性规定,博士生入学后十多年才毕业也是允许的。在我国,规定最长修业年限有利于节省高校的办学资源,也可以作为分流博士生的一种手段。但最长年限规定为6~8年似乎太短,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一些学科如人文学科博士生读博超过6年是比较常见的,最长修读年限可以延长到8~10年。《中国科学报》:相关研究表明,相比文理基础学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工科为主的高校博士生延期毕业情况更为严重。您是否认同这一结果?对于不同类型的大学,是否应当设定不同的学习年限?沈文钦:博士生的延期情况主要与其所在的学科有关,和其隶属的学校类型关系不大。因此不同类型大学设定不同学习年限并无必要。在我国,理工科尤其是实验科学博士生科研任务重、实验要求高,而且实验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确定性强,因此导致博士生无法对其博士研究进程进行有效控制。另外,实验研究具有延续性,一些博士生尽管博士论文写完了,但所参与的课题研究可能并未最终完成,这时导师希望其留下来继续完成研究。这些因素都导致实验科学的博士生延期毕业。在西方国家,情况似乎相反,人文社科类博士的修业年限更长。例如,美国对人文社科类博士的要求是很高的,博士生往往要很长时间才能取得博士学位。周倩:我国高校工科博士生延期毕业的情况比较严重,与其毕业的科研成果要求有很大的关系。不少高校都对理工、医学博士生在校期间发表的SCI或EI论文的数量和级别有要求,这是他们进入学位答辩程序的必要前提。但EI期刊数量相比SCI期刊少,而且一些高校规定收录EI论文集中的论文不算,导致难度加剧。对于不同类型的大学,甚至不同学科,可以设定不同的学习年限。博士生招生高校可以统计不同学科学生毕业的年限,进行分析、科学制定。孙新波:4~6年是比较适用的学习年限。当然,博士生培养存在个体差异,因为博士生个人方面的原因导致一定的延期,这需要博士生与导师和导师组协商解决。如果中途发现不适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应该有一定的退出机制。实际上,没有必要保证所有的博士生都顺利毕业,一定要把质量和创新作为衡量的标准。喻海良:不是所有的工科博士生都会延期,这与他们导师的课题方向有很大关系。假如其博导的研究方向以企业的横向课题为主,这样工科博士生就要帮着导师做一些项目,从而占用其学术研究时间,导致其延期毕业的可能性也更大一些。《中国科学报》: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对博士生在读期间须产出学术成果有明确要求,这也是导致许多博士生无法在规定学习年限内毕业的主要原因之一。您认为目前高校对博士生学术成果数量的要求是否合理?现有的就读年限是否可以保证博士生具备应有的学术水平?周倩:首先,不同国家、不同学校、不同发展阶段的高校,对博士生学术成果的形式、数量和层次的要求可以有所不同。比如,在法国,博士生培养的第一年必须按规定完成一篇“小论文”并通过答辩,才能进入博士论文撰写阶段。不过,在欧美很多发达国家,没有规定发表期刊论文,但这些国家的科技水平领先,这与学术人员的科研自觉、科研环境、科研条件是有关系的。其次,学术成果的类型可以多样化,不一定是论文。再次,对于发表论文的层次,不能唯SCI、SSCI、EI,论文质量可以进行同行评议。保证博士生具备应有的学术水平涉及培养环节、课程设置、导师指导、专业学习、过程评价等多种因素,年限只是其中之一。闫月勤:博士在读期间应该有一定的学术成果产出要求,这也是学术训练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通过专利申请你会学习到专利申请的程序要求、基本要素,通过写作学术论文能掌握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和规律。目前,有些高校发表论文数量要求太多、发表期刊要求太高的确是个问题,需要纠偏。国外许多大学博士毕业不要求发表学术论文,只要导师和指导小组认为博士论文达到了毕业水准就可以答辩毕业。基于我国目前的学术生态和社会诚信缺失现状,个人认为不能照搬这种方法,还是要有一定的量化的学术产出要求,否则会增大腐败滋生的风险。如果学术产出数量减少、发表论文期刊规定不要太高,相信会有更多博士生在修业年限规定内顺利毕业。孙新波:据我所知,对博士生在读期间须产出学术成果有明确要求,这是国际通例,并非我国独有,只是要求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不同罢了。这不是导致博士生在规定学习年限无法毕业的主要原因,或者说这根本不是导致博士生无法毕业的原因。进一步讲,国际上一些高校的要求并不比我国的要求低,甚至高很多,从质量和创新出发,这不是问题。高校对博士生学术成果数量的要求是经过严格的论证和相关委员会通过的,4~6年的学习年限可以保证博士生具备应有的学术水平。喻海良:目前,我国高校对于发表论文的要求也是比较灵活的。以中南大学为例,现在毕业证和学位证的发放是可以分开的。如果博士生毕业论文已经做得非常完美,其他需要发表的小论文可以毕业后再发。这样的话,就可以先拿到毕业证书去工作,等论文发出来后,满足相应的要求,再到高校里补一个学位证书就可以,不会影响学生就业。除毕业论文外,具体发多少篇学术论文合适,这跟导师是有很大关系的。高校只是规定“基本线”,而导师从严格学生培养质量出发,往往有更高的要求。沈文钦: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教育研究中心对全国博士毕业生的调查显示,博士生在读期间的最大压力来自于完成学术论文发表的要求。除了各高校的基本规定和要求,不同的院系还会加码,在数量和论文档次上提出更高要求,这给博士生带来了很大压力。如果博士生导师和评审专家能够对博士论文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学术成果发表的要求是没有必要的。欧美国家并不把论文发表作为毕业要求,很多博士生在读期间也无论文发表。对博士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提出数量要求会鼓励学生从事“短平快”的研究,也可能使学生在前期忙于应付论文发表要求,挤占用于博士论文写作的时间。《中国科学报》: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导师不能很好地对博士生学业进展进行总体把控,也是造成博士生延期毕业的原因之一。与此同时,有些导师为了让学生顺利毕业也不得不“忍辱负重”。目前导师在指导博士生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对于厘清导师和博士生各自的责任方面有何建议?如何才能构建起科学、高效、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周倩:导师指导博士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导师本身的水平。有些高校允许获得国家级项目的副教授担任博士生导师,这其中一部分导师的指导水平还不够。从国际上看,是否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不同发达国家的规定是不同的。比如在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一般不用遴选。但在法国,《第三阶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法令》对于什么样的学术人员才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是有明确规定的。二是导师没有尽责。有些导师担任领导职务,有些是业界“大牛”,外出学术交流多,无暇指导学生。建立科学、高效、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一要建立和完善导师组的指导方式。博士生从入学到毕业,一般都是由导师一人负责,存在依赖性和风险性。二要丰富博士生修业课程。不少学生涉及跨专业学习,需要研修学科课程。有的高校博士生阶段课程开设较少,课程考核要求较低,完成学分较为容易。有研究表明,美国大学根据各系和各学科情况规定,博士生修习的课程数量通常为12~15门。三是加强过程管理。在中期考核、论文开题、课程考试等环节强化评价,及时提出警示。四是增加培养成本。一般而言,博士生只交基本学习年限的学费,并获得相应的补助。非特殊原因,可以在延期期间收取一定的学费。比如,中国人民大学规定,研究生在基本学习年限之后的延长学习期内,须按学校规定缴纳学费等并按期进行学籍注册。延期学习期间,高校不划拨培养经费,不安排其住宿;学生不参评奖助学金,不享受校内生活补助。孙新波: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在于方法论和方法。这个问题的解答需要导师从哲学层面入手,深入探索和研究指导博士生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尤其是方法论,一些导师比较注重方法的指导,忽视了方法论的指导,这是导致博士生创新性不够的一个原因。就管理科学而言,国际上一些高校特别注重对博士生进行管理哲学的训练,其目的在于培养博士生的创新思维,而研究内容的创新是博士生自己的事情。另外,导师应该给博士生搭建更多的与实践接触的机会,既要鼓励博士生多做“无中生有”的研究,也要引导博士生扎根我国实践深入研究。喻海良:导师能否对博士生学业进展进行总体把控,主要取决于学生做的课题是不是与导师相关。如果学生自己选定的课题方向跟导师的研究方向完全不搭界,就会影响他的学业进度。假如学生做的课题是导师给定的方向,导师是会时刻跟进的。假如学生不听导师的指导,自己设定与导师不相关的方向,因此毕不了业,应该是学生的责任。现在确实有一些学生,特别一些国外来的留学生,在毕业论文方面,导师要帮很多忙。对于这种情况,导师事先就要跟学生说好,每个时间节点应该完成哪些工作,如果做不到,就应该自行承担责任,不能怪到导师身上。在这方面,导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有充分的沟通。导师给学生安排的课题,一定要是自己擅长的,否则无法指导。沈文钦:根据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教育研究中心对全国博士毕业生的调查,博士毕业生认为我国博士生教育最应当加强的一个方面就是提高学术指导的质量。我们的调查发现,很高比例的博士生对导师指导是“满意”或“比较满意”的,但也有13.5%的博士生对导师的指导感到“一般”或者“不满意”。导师指导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包括:导师脱离科研前沿,导师指导过少、过粗,对博士生的反馈不够及时,导师权力过大且不能鼓励学生创新等。应该建立起导师和学生双方权责明确的制度,允许学生自由转导师。在一些学科进一步完善导师集体指导制度,并对集体指导涉及的相关问题制定规则,使之更加制度化。《中国科学报》:在博士生被清退后,是否有后续的配套措施进行圆满的善后,保障其应有的权益,并避免其出现不必要的心理问题?周倩:博士生被清退,符合一定条件,比如,修完培养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成绩全部合格或已完成学位论文开题等,对于硕博连读的学生,可以授予其硕士文凭;对于其他博士生,可以发放结业证或者肄业证。高校应完善博士生学位申请申诉制度,加强博士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心理健康咨询与教育,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目前,有些高校博士生完成了毕业需要的所有流程,但因为高校规定的发表期刊论文的层次问题,不能获得博士学位,在破除“五唯”的背景下,可以适当延长发表期刊论文的时间或采用同行评议的方法判定期刊论文质量。闫月勤:我不同意清退这种方式。在终身学习社会里面,没有必要也不能清退。据我所在高校情况,目前清退的学生大多数不是全日制在读博士生,在职学生居多。这部分学生因为工作、学习、家庭无法兼顾,完成学业要求困难,没办法按期毕业。高校应该征求学生的意见,如果学生自愿放弃,当然可以。如果因为个人特殊原因不得不延期应该尊重,要允许学生申请休学或延期几年。只是这样一来,就增加了高校管理的复杂度。建议高校对申请休学的博士生收取一定学籍管理费用,妥善管理学生学籍,待学生回校继续完成学业可以顺利对接;改善导师评价,学生延期或者休学不影响导师业绩评价。沈文钦:博士生的退学处理问题,博士生个体、导师、院校和政府四个利益相关者都应有所作为。并不是所有注册的博士生最终都能获得博士学位,在欧美国家,相当高比例的博士生最终是不能获得博士学位的,博士生在入学之初就应当对此有所认识,并有心理准备。对院校而言,对于分流的博士生,应当允许他们把学籍转为硕士生,并相应地申请硕士学位。政府的学籍管理系统也应当相应调整得更加灵活。对于希望从博士生转为硕士生身份的学生,院校和导师应当理解并鼓励。(原题为《博士生超期学习 该不该清退》)来源:中国科学报

大蜘蛛

博士生超期学习 该不该清退?

原标题:博士生超期学习该不该清退?中国科学报邀专家共同探讨中国科学报8月25日消息,近日,本报编辑部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一位操着一口陕西话的老父亲说,他的儿子在读了八年博士、完成了所有应完成的学术成果之后,因为所安排的毕业答辩时间超过了期限,在“临门一脚”的时刻被所在高校清退。这并非个例。从去年到今年,包括清华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在内的多所高校都曾清退博士生,原因多为其未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完成学业。与此同时,中国传媒大学近日召开研究生教育会议,推出研究生教育重大改革举措。其中,自2021级起,将博士生基本学制由3年改为4年,最长有效修业年限由8年改为6年。这促使我们思考并提出一个问题:该不该给博士生设置毕业年限?如果该设,那又应当以几年为宜?为此,我们邀请相关专家、管理者共同探讨这一话题。受访人:周 倩 郑州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闫月勤 西南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孙新波 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喻海良 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沈文钦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中国科学报》:目前,各高校一般将博士生就读年限设定在3~4年,最长约6~8年。而与此同时,博士生无法在基本学习年限内毕业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您认为,博士生就读年限应该设定为几年?为了保证博士生培养质量,该不该对其就读年限加以设定?周倩:对博士生的学习年限进行规定,我是赞同的,但要有差异化,根据学科不同有所区别。有研究表明,在法国,取得博士文凭平均年限为3年,人文社科类平均为3.4年,理科类平均为2.7年;在英国,一般高校规定哲学博士修业时间为3年,但大多数为3.5~4年,个别学生长达8年;在德国,博士生毕业平均需要4.3年,工科为5.3年,人文社科为4.75年,生物科学为4.2年,数学及其他自然科学为4年;在美国,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哲学博士建议博士候选人最好能在6年内完成学业,教育学院常规博士要求最长7年毕业;在加拿大,博士生修业年限一般最长为8年。根据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博士生在校学习基本年限设置一般3年为宜,最长学习年限可以定为8年。除了特殊情况,如创业,可以向学校申请延期,但不能滥用。另外,博士生的培养资源是稀缺的,如果长期不毕业,会占用宿舍、实验室等,影响其他学生的培养。闫月勤:关于博士修业年限,以美国为例,其规定也是3~4年居多。其实,博士生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完成学业,延期毕业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而且延期时间越来越长。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对美国博士教育的统计(2006),1978年自然科学、工程和生命科学学科博士按照RTD统计(注:从正式开始研究生学习到获得博士学位的实际学习时间)的修业年限中位数均不足6年,修业年限中位数最高的人文科学也仅为7.5年。而到2003年,人文科学学科博士生按照RTD统计的修业年限中位数已达到9年,自然科学、工程和生命科学学科博士按照RTD统计的修业年限中位数略低于7年。从1978年到2003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全体样本按照RTD统计的修业年限中位数从 6.3年上升到7.5年,增加了1.2年,人文、社会科学和教育的增幅达到了1.5年。而且,美国博士生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前2年进行大量课程学习,旨在加大知识深度与广度。此阶段结束时有中期筛选考试,通过者才能进入论文阶段。与美国相比,我国博士生学制并不长,延期毕业人数少得多,但都有一个共同趋势——延期毕业人数越来越多。因此,现有学制可以适当延长,我们可以有修业年限的基本要求,但是清退要慎重。喻海良:此前,博士生在校学习年限规定是3年,但绝大部分博士生3年内都无法毕业,需要4年才能毕业。这样一来,第4年他就无法获得奖学金了,对其生活带来一定影响。目前,博士生奖学金有国家级奖学金、校级奖学金,多的话,一名博士生一年可能有10万元,少的话也有四五万元。因此,博士生在校学习年限由3年顺延为4年,是一个正常的调整,其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服务。给博士生设定就读年限是有必要的。如果没有这样的规定,很多学生就会成为“老赖”,拖着不毕业。而在这种情况下,导师比学生还要着急。因为这会占用导师的招生名额、学校的教学资源——如果学生迟迟无法毕业,会导致博导无法招生,乃至博士生招收资格被取消。不是说时间越长,培养质量就越好。相反,时间越长,“放水”的可能性越大。沈文钦:是否要对就读年限加以设定,从管理的角度而言是必要的,但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而言,则不一定要限制年限。在美国、德国等国家,一些博士修业年限过长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为提高博士培养的效率,政府和高校都出台措施鼓励缩短修业年限。英国甚至将博士毕业生的修业年限和研究生培养经费相挂钩。不过,在美国并无博士生必须在若干年内毕业的硬性规定,博士生入学后十多年才毕业也是允许的。在我国,规定最长修业年限有利于节省高校的办学资源,也可以作为分流博士生的一种手段。但最长年限规定为6~8年似乎太短,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一些学科如人文学科博士生读博超过6年是比较常见的,最长修读年限可以延长到8~10年。《中国科学报》:相关研究表明,相比文理基础学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工科为主的高校博士生延期毕业情况更为严重。您是否认同这一结果?对于不同类型的大学,是否应当设定不同的学习年限?沈文钦:博士生的延期情况主要与其所在的学科有关,和其隶属的学校类型关系不大。因此不同类型大学设定不同学习年限并无必要。在我国,理工科尤其是实验科学博士生科研任务重、实验要求高,而且实验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确定性强,因此导致博士生无法对其博士研究进程进行有效控制。另外,实验研究具有延续性,一些博士生尽管博士论文写完了,但所参与的课题研究可能并未最终完成,这时导师希望其留下来继续完成研究。这些因素都导致实验科学的博士生延期毕业。在西方国家,情况似乎相反,人文社科类博士的修业年限更长。例如,美国对人文社科类博士的要求是很高的,博士生往往要很长时间才能取得博士学位。周倩:我国高校工科博士生延期毕业的情况比较严重,与其毕业的科研成果要求有很大的关系。不少高校都对理工、医学博士生在校期间发表的SCI或EI论文的数量和级别有要求,这是他们进入学位答辩程序的必要前提。但EI期刊数量相比SCI期刊少,而且一些高校规定收录EI论文集中的论文不算,导致难度加剧。对于不同类型的大学,甚至不同学科,可以设定不同的学习年限。博士生招生高校可以统计不同学科学生毕业的年限,进行分析、科学制定。孙新波:4~6年是比较适用的学习年限。当然,博士生培养存在个体差异,因为博士生个人方面的原因导致一定的延期,这需要博士生与导师和导师组协商解决。如果中途发现不适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应该有一定的退出机制。实际上,没有必要保证所有的博士生都顺利毕业,一定要把质量和创新作为衡量的标准。喻海良:不是所有的工科博士生都会延期,这与他们导师的课题方向有很大关系。假如其博导的研究方向以企业的横向课题为主,这样工科博士生就要帮着导师做一些项目,从而占用其学术研究时间,导致其延期毕业的可能性也更大一些。《中国科学报》: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对博士生在读期间须产出学术成果有明确要求,这也是导致许多博士生无法在规定学习年限内毕业的主要原因之一。您认为目前高校对博士生学术成果数量的要求是否合理?现有的就读年限是否可以保证博士生具备应有的学术水平?周倩:首先,不同国家、不同学校、不同发展阶段的高校,对博士生学术成果的形式、数量和层次的要求可以有所不同。比如,在法国,博士生培养的第一年必须按规定完成一篇“小论文”并通过答辩,才能进入博士论文撰写阶段。不过,在欧美很多发达国家,没有规定发表期刊论文,但这些国家的科技水平领先,这与学术人员的科研自觉、科研环境、科研条件是有关系的。其次,学术成果的类型可以多样化,不一定是论文。再次,对于发表论文的层次,不能唯SCI、SSCI、EI,论文质量可以进行同行评议。保证博士生具备应有的学术水平涉及培养环节、课程设置、导师指导、专业学习、过程评价等多种因素,年限只是其中之一。闫月勤:博士在读期间应该有一定的学术成果产出要求,这也是学术训练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通过专利申请你会学习到专利申请的程序要求、基本要素,通过写作学术论文能掌握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和规律。目前,有些高校发表论文数量要求太多、发表期刊要求太高的确是个问题,需要纠偏。国外许多大学博士毕业不要求发表学术论文,只要导师和指导小组认为博士论文达到了毕业水准就可以答辩毕业。基于我国目前的学术生态和社会诚信缺失现状,个人认为不能照搬这种方法,还是要有一定的量化的学术产出要求,否则会增大腐败滋生的风险。如果学术产出数量减少、发表论文期刊规定不要太高,相信会有更多博士生在修业年限规定内顺利毕业。孙新波:据我所知,对博士生在读期间须产出学术成果有明确要求,这是国际通例,并非我国独有,只是要求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不同罢了。这不是导致博士生在规定学习年限无法毕业的主要原因,或者说这根本不是导致博士生无法毕业的原因。进一步讲,国际上一些高校的要求并不比我国的要求低,甚至高很多,从质量和创新出发,这不是问题。高校对博士生学术成果数量的要求是经过严格的论证和相关委员会通过的,4~6年的学习年限可以保证博士生具备应有的学术水平。喻海良:目前,我国高校对于发表论文的要求也是比较灵活的。以中南大学为例,现在毕业证和学位证的发放是可以分开的。如果博士生毕业论文已经做得非常完美,其他需要发表的小论文可以毕业后再发。这样的话,就可以先拿到毕业证书去工作,等论文发出来后,满足相应的要求,再到高校里补一个学位证书就可以,不会影响学生就业。除毕业论文外,具体发多少篇学术论文合适,这跟导师是有很大关系的。高校只是规定“基本线”,而导师从严格学生培养质量出发,往往有更高的要求。沈文钦: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教育研究中心对全国博士毕业生的调查显示,博士生在读期间的最大压力来自于完成学术论文发表的要求。除了各高校的基本规定和要求,不同的院系还会加码,在数量和论文档次上提出更高要求,这给博士生带来了很大压力。如果博士生导师和评审专家能够对博士论文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学术成果发表的要求是没有必要的。欧美国家并不把论文发表作为毕业要求,很多博士生在读期间也无论文发表。对博士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提出数量要求会鼓励学生从事“短平快”的研究,也可能使学生在前期忙于应付论文发表要求,挤占用于博士论文写作的时间。《中国科学报》: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导师不能很好地对博士生学业进展进行总体把控,也是造成博士生延期毕业的原因之一。与此同时,有些导师为了让学生顺利毕业也不得不“忍辱负重”。目前导师在指导博士生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对于厘清导师和博士生各自的责任方面有何建议?如何才能构建起科学、高效、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周倩:导师指导博士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导师本身的水平。有些高校允许获得国家级项目的副教授担任博士生导师,这其中一部分导师的指导水平还不够。从国际上看,是否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不同发达国家的规定是不同的。比如在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一般不用遴选。但在法国,《第三阶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法令》对于什么样的学术人员才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是有明确规定的。二是导师没有尽责。有些导师担任领导职务,有些是业界“大牛”,外出学术交流多,无暇指导学生。建立科学、高效、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一要建立和完善导师组的指导方式。博士生从入学到毕业,一般都是由导师一人负责,存在依赖性和风险性。二要丰富博士生修业课程。不少学生涉及跨专业学习,需要研修学科课程。有的高校博士生阶段课程开设较少,课程考核要求较低,完成学分较为容易。有研究表明,美国大学根据各系和各学科情况规定,博士生修习的课程数量通常为12~15门。三是加强过程管理。在中期考核、论文开题、课程考试等环节强化评价,及时提出警示。四是增加培养成本。一般而言,博士生只交基本学习年限的学费,并获得相应的补助。非特殊原因,可以在延期期间收取一定的学费。比如,中国人民大学规定,研究生在基本学习年限之后的延长学习期内,须按学校规定缴纳学费等并按期进行学籍注册。延期学习期间,高校不划拨培养经费,不安排其住宿;学生不参评奖助学金,不享受校内生活补助。孙新波: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在于方法论和方法。这个问题的解答需要导师从哲学层面入手,深入探索和研究指导博士生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尤其是方法论,一些导师比较注重方法的指导,忽视了方法论的指导,这是导致博士生创新性不够的一个原因。就管理科学而言,国际上一些高校特别注重对博士生进行管理哲学的训练,其目的在于培养博士生的创新思维,而研究内容的创新是博士生自己的事情。另外,导师应该给博士生搭建更多的与实践接触的机会,既要鼓励博士生多做“无中生有”的研究,也要引导博士生扎根我国实践深入研究。喻海良:导师能否对博士生学业进展进行总体把控,主要取决于学生做的课题是不是与导师相关。如果学生自己选定的课题方向跟导师的研究方向完全不搭界,就会影响他的学业进度。假如学生做的课题是导师给定的方向,导师是会时刻跟进的。假如学生不听导师的指导,自己设定与导师不相关的方向,因此毕不了业,应该是学生的责任。现在确实有一些学生,特别一些国外来的留学生,在毕业论文方面,导师要帮很多忙。对于这种情况,导师事先就要跟学生说好,每个时间节点应该完成哪些工作,如果做不到,就应该自行承担责任,不能怪到导师身上。在这方面,导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有充分的沟通。导师给学生安排的课题,一定要是自己擅长的,否则无法指导。沈文钦:根据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教育研究中心对全国博士毕业生的调查,博士毕业生认为我国博士生教育最应当加强的一个方面就是提高学术指导的质量。我们的调查发现,很高比例的博士生对导师指导是“满意”或“比较满意”的,但也有13.5%的博士生对导师的指导感到“一般”或者“不满意”。导师指导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包括:导师脱离科研前沿,导师指导过少、过粗,对博士生的反馈不够及时,导师权力过大且不能鼓励学生创新等。应该建立起导师和学生双方权责明确的制度,允许学生自由转导师。在一些学科进一步完善导师集体指导制度,并对集体指导涉及的相关问题制定规则,使之更加制度化。《中国科学报》:在博士生被清退后,是否有后续的配套措施进行圆满的善后,保障其应有的权益,并避免其出现不必要的心理问题?周倩:博士生被清退,符合一定条件,比如,修完培养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成绩全部合格或已完成学位论文开题等,对于硕博连读的学生,可以授予其硕士文凭;对于其他博士生,可以发放结业证或者肄业证。高校应完善博士生学位申请申诉制度,加强博士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心理健康咨询与教育,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目前,有些高校博士生完成了毕业需要的所有流程,但因为高校规定的发表期刊论文的层次问题,不能获得博士学位,在破除“五唯”的背景下,可以适当延长发表期刊论文的时间或采用同行评议的方法判定期刊论文质量。闫月勤:我不同意清退这种方式。在终身学习社会里面,没有必要也不能清退。据我所在高校情况,目前清退的学生大多数不是全日制在读博士生,在职学生居多。这部分学生因为工作、学习、家庭无法兼顾,完成学业要求困难,没办法按期毕业。高校应该征求学生的意见,如果学生自愿放弃,当然可以。如果因为个人特殊原因不得不延期应该尊重,要允许学生申请休学或延期几年。只是这样一来,就增加了高校管理的复杂度。建议高校对申请休学的博士生收取一定学籍管理费用,妥善管理学生学籍,待学生回校继续完成学业可以顺利对接;改善导师评价,学生延期或者休学不影响导师业绩评价。沈文钦:博士生的退学处理问题,博士生个体、导师、院校和政府四个利益相关者都应有所作为。并不是所有注册的博士生最终都能获得博士学位,在欧美国家,相当高比例的博士生最终是不能获得博士学位的,博士生在入学之初就应当对此有所认识,并有心理准备。对院校而言,对于分流的博士生,应当允许他们把学籍转为硕士生,并相应地申请硕士学位。政府的学籍管理系统也应当相应调整得更加灵活。对于希望从博士生转为硕士生身份的学生,院校和导师应当理解并鼓励。中国科学报:【来源:天天读报会】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爱坎坷

读博18年!东北大学果断清退52名博士生研究生,超过最长学习年限

虽然我不是博士,但是我很景仰博士学位的人。因为通过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几轮选拔淘汰,最后能读到博士,并最终顺利地拿到博士学位的人,都是学霸中的学霸。现在有人可能感觉社会上的博士已经非常多,甚至有人在说如今这个时代,是博士已经过剩的时代。其实不然,事实上我国拥有博士学位的人非常非常少,博士(含在读)只占了总人口的约2000分之一。不过,对于博士到底能够读几年这个问题,我们看看东北大学研究生院官网公布的《东北大学研究生管理规定》第二十五条规定:研究生可以分阶段完成学业。硕士研究生学制为2年,在校最长年限(含休学)为4年;博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在校最长年限(含休学)为6年。也就是说,官方明确规定,博士研究生在校就读最长年限为6年。那么,每位博士研究生都是在6年内完成学业并顺利拿到了学位证书吗?答案是否定的。近日,东北大学的官网上更新了一则《关于对部分超期博士研究生作出退学处理的公示》,原来是清退了52名博士生研究生的名单。对于超过最长学习年限的博士研究生,东北大学作出果断处理。2020年10月20日,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官网发布了一则《关于对部分超期博士研究生作出退学处理的公示》。公示称,根据规定,拟对部分超过最长学习年限的博士研究生作出退学处理。公示表示,研究生本人对处理决定如有异议,可于公示期内向所在学院提出书面申诉,逾期未提出申诉的,不再予以受理,学校将按照规定作出正式处理决定。公示期结束后,视为退学决定书已送达。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公布的名单中,超过博士研究生在校最长学习年限的,一共有52人。其中名单中赫然有一名2002年入学的博士研究生,这位博士研究生在学校“读博”18年之久。此外,2003年入学,“读博”17年的还有2人。其实在大学校园里,一位博士研究生要想获得博士学位,难度不是一般的小,可以说是真的非常困难。因为博士学位对相应的博士研究生的各种学术研究成果的要求真的太高了,压力是非常大。读博不易,毕业更不易,有的博士研究生在学校读个五六年、七八年都是常有的事情。这次东北大学清退50多名博士研究生,其中居然还有数名读了十多年(最长十八年)都还没毕业的博士研究生。这样的博士研究生浪费大量的宝贵时间精力,还毕不了业、拿不到证没能顺利毕业,说明他们确实不适合走博士研究这条路,没有再继续读下去的必要,确实该被清退。难怪有网友嘲讽:“18年了早该清退了”、“读了这么久了,也真是牛逼了”、“读这么多年是不是读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