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我认识的历史学博士雌雄片合

我认识的历史学博士

历史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在魔都一所名校就读。历史学博士熟读中国历史,尤擅上海历史。每每谈到上海,总要从上海开铺以来谈起。历史学博士有导游证,靠着这个他免费去了祖国很多名胜古迹,偶有一两个景点检票人员不买他帐,他会谎称现在带团而来将来更要带很多团来,为景点GDP做贡献。检票人员听后面带喜色遂放行。历史学博士想约你吃饭的时候会说明天中午你不用和我一块吃饭,我自己吃。他的话总是要反着听。历史学博士舍不得丢东西,他确实有东西要丢掉时会说送给你,其意就是送给你之后让你丢掉。历史学博士口中有很多新闻,往往新闻中的主人公就是他自己。他以新闻的形式告诉你,是想观察你对这件事的反应。历史学博士把年轻、清纯的小师妹当成终身之灵魂伴侣,并向小师妹表达了一块在魔都奋斗之意,这是他深情的告白。小师妹沉默不语,历史学博士窃喜以为小师妹害羞腼腆,沉默不语即是芳心暗许。历史学博士深爱小师妹,小师妹微信告知要去美容院做美容,历史学博士遂转2万元;小师妹微信告知要去……,历史学博士遂转5千元;小师妹微信告知要去……,历史学博士遂转……。转给小师妹共计3万元整,历史学博士有记账。历史学博士约小师妹共赴大理昆明,于苍山洱海剪烛夜谈。二人躺在床上不语,美人在侧,历史学博士燥热进而躁动,手摸向小师妹高耸的双峰,嘴凑向玉唇。小师妹说历史学博士这样会她不会拒绝,但是他这样会把他俩的距离拉远。历史学博士身体冰冷,身体规矩地僵在小师妹身边忐忑两个小时候后而眠。历史学博士帮小师妹搬行李,小师妹毕业了。历史学博士于书堆中发现了小师妹写给她男朋友的书信,书信中尽是甜言蜜语,这些个缠绵悱恻的文字在他脑海中勾勒了一幅细节全面地春宫图。于是历史学博士情感世界崩塌,于是历史学博士流着泪不辞而别。历史学博士迷恋小师妹,打电话告知小师妹,我为你花的所有钱得如数还给我,小师妹遂转5千,剩下的钱会慢慢还。历史学博士流泪不语,然后表示只要小师妹离开健身房工作的男友,并与他同居三个月,他可以不要钱。小师妹拒绝,并挂断电话。历史学博士黯然神伤,又打电话给小师妹,小师妹说你要是再瘦一点,脸要是再整一下就考虑让他做男朋友。历史学博士照了一下镜子,自我感觉身材还可以略微健身一下即可,但是脸上如果整容整太多就对不起父母,对小师妹的忠心和对父母的孝难以两全啊!他惆怅而踌躇。

残花泪

投票丨你眼中最牛的历史学博士论文是哪篇?

问题来了:3月22日,我们发布了“问题来了丨最牛的历史学博士论文有哪些?”,发现大家推荐的博论大部分均以著作面世,阅读极为方便。根据各位粉丝的热心推荐,小编向大家介绍以下这些牛轰轰的历史学博士论文。快来看看有没有你心目中的牛逼文?(若有遗漏,欢迎补充,页末投票吧!)▼葛剑雄:《西汉人口地理》葛剑雄,曾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现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常务委员。《西汉人口地理》是其就读于复旦大学时博士学位论文,也是新中国出版的第一篇博士论文,师从谭其骧。该书研究西汉各阶段的人口数量与人口增长率,考察自然、经济、政治、历史和社会等方面的因素对汉末人口地理分布的影响,探讨关中、西北、东南地区及其他地区的人口迁移。并附有各郡国人口数量、增长及迁移的表格,为研究汉代历史必备之书,也是硕博士研究生撰写论文的经典参考书。▼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周振鹤,现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西汉政区地理》是其就读于复旦大学时博士学位论文,师从谭其骧。本书通过对西汉史的全面考察,论述了西汉政区地理沿革过程,复原了西汉各个时期郡国一级政区面貌,描述了二百年间郡国置废离合的全过程,并略及县邑一级政区沿革的若干问题。探究了其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弥补了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的不足,填补了断代政区沿革研究方面的空白。全文分两篇,上篇叙述了高帝十王国的地区沿革。下篇概述了高帝十五郡及武帝新开郡的沿革,同时对《汉书·地理志》做了有益的补充和考证。▼陈苏镇:《〈春秋〉学对汉代政治变迁的影响》陈苏镇,现任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春秋〉学对汉代政治变迁的影响》为其就读北京大学时博士学位论文,师从祝总斌。汉朝是继秦朝之后建立的又一个统一王朝。它完成了秦朝没能完成的历史使命,成功地结束了战国局面,不仅在全国实现了政治统一,也初步完成了文化整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过程曲折复杂,历时200余年。其间,除政治、经济、军事、民族等因素外,儒家的《春秋》学也起了重要作用。该文从政治文化角度入手,对这一过程进行了探讨。后扩充、修改以《〈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一书出版。卢云:《汉晋文化地理》卢云,毕业于复旦大学,师从谭其骧。其博士论文《汉晋文化地理研究》是文化分区研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全书分别从学术、宗教、婚姻和音乐(俗乐)等角度,对汉晋时期(包括西汉时期,东汉时期和魏晋时期)文化区域的分布状况和地域特征进行了系统探讨。仇鹿鸣:《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仇鹿鸣,现为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为其就读于复旦大学时博士学位论文,师从韩昇。本书采取将政治史与家族史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在政治史的脉络中探讨西晋权力结构从形成到崩溃的过程,另一方面考察魏晋大族之间的政治、婚姻、交往网络,探究这一网络在魏晋政治变局中发挥的作用。尤其是针对学界沿袭陈寅恪的魏晋统治阶级两分法进行反思,试图重新解读和描绘政治集团内部的复杂情况。▼李碧妍:《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李碧妍,毕业于复旦大学,《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为其博士学位论文。本书从政治地理学切入,通过对唐代后半期 最为重要的政治群体之一——藩镇的实证性考察,对唐帝国得以成功度过“安史之乱”这一中古史上之剧变,并在由此创发的新兴的藩镇体制下,重建其政治权威与统治力的问题,给出了一个合理的历史解释,为我们重新认识中古史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线索。(美)黄仁宇:《明代的漕运》黄仁宇,美国密歇根大学历史系博士,《明代的漕运》为作者的博士论文。全稿共分前言、京杭大运河的背景和本文研究目的、京杭大运河的地形概况、明代管理大运河的行政机构、漕粮的运输、宫廷供应品的运输、征税与商业及劳役、结论、附件等部分,重点论述了明代对大运河的管理与大运河的功能,以及大运河对明帝国的影响。对于研究明代商业运输、经济发展等均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郑振满:《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郑振满,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为其就读于厦门大学时博士学位论文,师从傅衣凌、杨国祯。本书通过解读闽台地区现存的族谱、分家文书等家族史资料,考察家庭结构的周期性变化、宗族组织的不同类型、宗族发展的区域性特征,探讨家族组织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内在联系。作者认为,明清时期家族组织的普遍发展。反映了宗法伦理的庶民化、基层社会的自治化、财产关系的共有化,体现了社会意识形态的“泛家族主义”倾向。▼张先清:《官府、宗族与天主教:明清时期闽东福安的乡村教会发展》张先清,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主任,教授。《官府、宗族与天主教:明清时期闽东福安的乡村教会发展》为其就读于厦门大学时博士学位论文,师从陈支平。后以《官府、宗族与天主教:17-19世纪福安乡村教会的历史叙事》一书出版。本书从区域社会文化史的角度,对明清时期闽东福安县的乡村天主教发展进行系统研究。文章认为,明清时期当地乡村宗族对天主教信仰的皈依,是天主教能够深入福安乡村社会传播、发展的根本原因。正是由于一些乡村宗族的天主教化,天主教信仰得以依附在这些宗族中。依靠地方宗族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直至成为对当地民间社会生活具有深刻影响的一种区域性主流宗教。▼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余新忠,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副教授。《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一项医疗社会史的研究》为其就读于南开大学时博士学位论文,师从冯尔康。本书从瘟疫这一以往史学研究甚少注意的社会现象入手,通过对清代江南疫情及其与社会互动关系比较全面细致的呈现,探讨了中国近世社会的发展脉络、清代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和清代江南社会的特质等问题,是国内第一部疾病医疗社会史研究专著。▼(法)路易·德尔米尼:《中国与西方:18世纪广州的对外贸易年)》《中国与西方:18世纪广州的对外贸易年)》一书是法国学者路易·德尔米尼就读于法国高等试验学院时的博士论文。全文400余万字,是法国国家级的博士论文。该文以18世纪广州的对外贸易为研究对象,共有5大卷。第一卷是《东印度公司时代》,第2 卷是《茶叶时代与中国的债物》,第3 卷是《广州与鸦片的时代》,第4 卷是有关18 世纪广州对外贸易的地图、图表和照片,第5 卷是《夏尔·德·康斯坦中国贸易回忆录》。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耿昇教授主持该书的汉译工作,认为德氏该书不仅限于广州,可以说是一部当时整个中国的贸易史。不仅局限于贸易,而是一部通过贸易而反映出的中西关系史,涉及了中西双方的政治、文化、伦理、价值标准诸方面的差异。▼(美)孔飞力:《中国太平叛乱时期的民兵:团练的理论与实践》孔飞力,美国著名汉学家。《中国太平叛乱时期的民兵:团练的理论与实践》为其就读于哈佛大学时博士学位论文,后易名《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正式出版。该书从分析中国社会的内部结构及其制度入手,强调了中国地方名流的作用,论述了在其影响下的地方组建武装活动的形成和发展,并就此对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美)李怀印:《华北村治: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国家与乡村》(法)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布罗代尔,法国年鉴学派史学的第二代代表人物,该博士论文初稿完成于德国战俘营中。该文由独立的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论述地中海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第二部分从经济制度、国家、社会、文明、战争等各方面论述16世纪地中海世界的历史。第三部分主要叙述菲利普二世统治下地中海发生的具体的事件。布罗代尔提出了著名的“长时段”的理论,把历史时间分为地理时间、社会时间、个体时间三种类型,为法国和世界的新史学运动树立了一面崭新的旗帜。▼陈侃理:《儒学、数术与政治——中国古代灾异政治文化研究》陈侃理,北京大学历史系研究员,《儒学、数术与政治——中国古代灾异政治文化研究》为其就读于北京大学时博士学位论文,师从陈苏镇。后以《儒学、数术与政治:灾异的政治文化史》一书出版。本书追溯灾异理论的思想和技术渊源,探究儒学灾异论的内容、形成过程及其与数术和政治的关系,从政治文化的角度考察中国古代学术"学理"和"实用"两种取向之间的矛盾。灾异论的"学理取向"导致丧失立场的技术化,消解"天"的权威,最终走向自我否定;而"实用取向"同样会偏离儒家之"道",为权力所左右。灾异的政治文化史,折射出中国古代学术面对集权政治的尴尬处境。▼侯仁之:《北平历史地理》侯仁之,历史地理学家,中科院院士。师从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克利福德·达比,《北平历史地理》为其就读于英国利物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该书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界第一部关于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专著,作者在本书中开创性地运用了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方法,强调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分析相结合,文献研究与田野考察相结合,对北京城的兴起和发展变迁史做了详细的考证和精辟的阐释,在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标志作用。▼虞和平:《商会与中国早期现代化》虞和平,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主任。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商会与中国早期现代化》为其博士学位论文。该书是以现代化理论研究中国商会问题的学术专著,探讨了商会发展的全部历史过程、商会内外部关系、商会的功能与作用。不仅从社会结构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来考察和剖析商会,而且还把中国商会放在更为广阔的世界范围中来加以观察与对照。好啦,看完这么多历史学博士论文,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动动手指头,投出你心目中最牛的历史学博士论文吧!▼最后,再次感谢各位的热情推荐!编排:@林大蕾

请问游是

问题来了丨最牛的历史学博士论文有哪些?

今日问题最牛的历史学博士论文有哪些?博士论文是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所撰写的学位论文代表其独立的科学研究能力优秀的博士论文其独创性的见解甚至对该学科该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3月20日我社转载了《人类历史上最牛的五篇博士论文》一文许多粉丝吐槽布罗代尔的博士论文应当入选好吧 好吧 好吧……本期的#问题来了#请大家一起来聊聊如果要评选最牛历史学博士论文你会推荐哪篇呢?参与方式直接文末评论处留言(作者+论文题目+推荐理由)届时我们会将大家的回复整理出来进行投票喔!#送个福利#获得最高点赞数的一位将获赠价值129元的历史研习社VIP会员名额一个往期互动话题博导来了,这些才华横溢的历史学家都是80后……关于历史,你听过什么正儿八经的一派胡言?你见过哪些富有人格魅力的学者大咖?有哪些影响广泛的人文社科经典丛书?策划:@林大蕾

来生缘

国产博士太多了?不,太少了

早前,演员翟天临(左一)的博士学位造假,引发全网质疑。图/《军师联盟》博士是谁?博士就是那个拿着入场券,在人类知识的最远边界独自钻牛角尖的人。今天,关于博士的真正问题不在博士的多少,而在博士的真假。人们内心一直存在着这样一条博士鄙视链:本科985的常青藤洋博士>洋博士>本科985的土博士>土博士>女博士>博士后>专业博士>在职博士>翟博士>名誉博士>访问学者>野鸡博士。这其实是一场关于博士成色和美誉度的不完全排名。任何对博士的神化和异化,终归是一场徒劳。读博,或者不读博,成为博士,或者不成为博士,不过是人生的其中一种选择。“中国已成博士工厂?假的!”这是《中国教育报》3月6日一篇报道的标题,这一说法来自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张炜。在3月5日全国政协教育界别小组讨论会上,张炜表示:“每隔一段时间,社会上就会出现‘中国博士研究生规模全球第一’‘授予博士学位的高校数量世界第一’的说法。这可不是夸我们,而是借此说我们‘虚胖’,只图脸面,只要数量不要质量。但是这个说法,却彻彻底底是个谣言!我们作为教育界的委员,有必要加以澄清。事实上,我国的博士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说博士研究生教育是短板也不足为过。”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博士研究生教育还不完善,博士生的数量和质量都不算高。图为普林斯顿大学理论物理学博士费曼,曾在加州理工学院任教。在我国,能读到博士的人一向凤毛麟角博士乃至知识分子群体成为公共热议话题,最早可以追溯到电视剧《围城》1990年热播的时候。这部改编自钱锺书同名小说的电视剧,展示民国知识分子群像,同时贡献了“克莱登大学”(克莱登大学由此成为“野鸡大学”的代名词)以及“兄弟我在英国的时候”(出自剧中的教育部视学先生)等说法。“克莱登大学博士”方鸿渐。图/《围城》《围城》主要凭借演员的颜值和表演来吸引观众——陈道明(饰演方鸿渐)的儒雅,英达(饰演赵辛楣)的美国派头,葛优(饰演李梅亭)的笑点,以及两大女主李媛媛(饰演苏文纨)、史兰芽(饰演唐晓芙)一套又一套的时髦衣着;至于钱锺书在原著中揭示的高级知识分子圈的种种套路,在剧中则被弱化了。1939年,钱学森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图/维基很多人要在之后读到《围城》原著并在对学术圈有了一定了解之后,才领悟到小说的妙处。比如,苏文纨在法国里昂大学获得文学博士称号,主攻方向是中国现代诗研究。“学国文的人出洋‘深造’,听来有些滑稽。事实上,唯有学中国文学的人非到外国留学不可。因为一切其他科目像数学、物理、哲学、心理、经济、法律等都是从外国灌输进来的,早已洋气扑鼻;只有国文是国货土产,还需要外国招牌,方可维持地位。”1942年3月至5月,胡适博士在美国、加拿大等地巡游演讲。再比如,方鸿渐和韩学愈同样手握“克莱登大学博士”文凭(方鸿渐是花了40美元买的,韩学愈花了多少钱就不清楚了),方鸿渐深以为耻,不敢写在履历上,只能当个副教授;韩学愈则不仅有“博士”头衔,还有“著作散见美国《史学杂志》《星期六文学评论》等大刊物”(相当于今天的C刊)这一过硬条件加持,当上了历史系主任。然而,真相是:韩学愈的文字确实曾在这两本刊物上发表,但跟学术无关。他发表在《星期六文学评论》上的是一段广告:“中国青年,受高等教育,愿意帮助研究中国问题的人,取费低廉。”发表在《史学杂志》的则是一条资讯:“韩学愈君征求二十年前本刊,愿出让者请通信某处接洽。”也难怪那时的人对以博士为代表的高知群体不甚了解。毕竟,在我国,能读到博士的人一向属于凤毛麟角:上世纪初到30年代,要读博只有留学一途,也唯有家境宽裕者负担得起(方鸿渐到欧洲留学的学费就是丈人提供的)。1935年,季羡林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后来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民国政府于1935年4月公布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学位法典——《学位授予法》,采欧美通行的三级学位制——学士、硕士、博士。但随着抗战爆发,这一计划不得不延迟。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门一度采用苏联的学位制——新中国第一位文学博士、南京大学教授莫砺锋回忆道,他的老师周勋初先生那一辈,当时读的是“副博士学位”这种源于苏联的学位称谓。直到1980年2月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1年1月1日起正式实行学位制度,并在1983年授予第一批博士学位,我国才有了国产博士。曾经的苏联学位制,对中国影响颇深。图/圣彼得堡大学“这个世界正在生产越来越多的博士,是时候停下来了吗?”1983年5月23日,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以新中国首位博士马中骐(他的博士学位证书编号为10001)为代表的18名博士拿到了学位证书。据说,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大会后,时任复旦大学校长的苏步青说了一句让人意想不到的话:“这么多博士怎么办?”许多人不明其意,全国才刚刚培养出18名博士,怎么就多了?一位当时在场的《人民日报》记者回忆:“他已经预感到将来我国授予的博士会非常多。”苏步青的预感是准确的。1982年,我国共招收博士生302人;而2017年,这个数字达到83878人。还有一组对比数据也可以证明我国博士招生的“大跃进”:获得博士学位者突破1万人的规模,美国用了100年时间(1861—1961),中国仅仅用了17年时间(1981—1999)。中国教育在线网站发布的《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2019)写道:“从1994年开始,博士学位授予规模呈现急剧扩大的趋势,到2015年授予博士学位总量超过66万人。从1994年至2007年间,博士学位授予数量以年均25%左右的幅度快速增长,其后博士学位授予数量增长速度放缓,2008年至2015年间年均增幅约4%。”中国博士,似乎越来越多。图/全景现在通行的“2008年我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博士大国’”的说法,来自国务院学位办。2008年4月,在首届全国地方大学发展论坛上,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杨玉良表示:“2006年美国培养出了5.1万名博士,中国大陆是4.9万名。到2007年,我们的博士人数超过5万人,2008年这一数字继续上升,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至于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张炜不认同这一说法,可能是所采信的数据来源不一致造成的。对照美国科学基金会下属的国家科学与工程统计中心和社会、行为与经济科学学部联合公布的《美国高校历年授予博士学位数量(1957—2014)》及我国教育部发布的历年博士研究生毕业生(即获得博士学位者)数量,在2008年这个争议节点上,美国培养了约4.8万名博士,中国则培养了约4.4万名博士,基本持平;而到了2014年,美国的数字是约5.2万,中国的数字是约5.4万,仅从数量上看,中国确实胜出了。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一名教授和他的博士生合影。图/Alex Zozulya博士数量持续增长,是一个国际性趋势。《自然》(Nature)2011年5月发布的名为“博士工厂”(The Ph.D. Factory)的调查报告指出:“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一份研究显示,1998年至2008年科学类博士年增长率达到近40%,每年约增加3.4万人。没有迹象显示增长会放缓。大多数国家建立了高等教育系统,并认为博士毕业生人数增加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为此,报告质疑道:“这个世界正在生产越来越多的博士,是时候停下来了吗?”当博士成为“博士工厂”制造的批量化产品,其成色就难以保证了。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2007年发表《彻底整顿高等教育十意见书》,历数高校“大跃进”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教学质量严重下降,研究生泡沫化,学风浮夸和学术造假,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素质严重下滑……针对研究生教育的问题,刘道玉的对策是:“凡是没有参加统一的严格入学考试、没有全程上课和通过全部必修课程考试、没有做出具有创造性的论文、没有经过正规的论文答辩者,应一律取消已授予的博士或硕士学位。对严重造假者,应追究刑事责任。”左:伯明翰大学的一次博士学位授予仪式。右:剑桥大学哲学博士礼服。隆重而讲究的博士学位授予仪式,是研究生教育的严肃性的体现之一。让大学里的博士教育既“去魅”,也不要“污名化”1987年6月,作为北大培养的首批文学博士,陈平原拿到了博士学位。他曾在文章中记述当时的经过:“我独自一人,骑脚踏车,来到未名湖边的研究生院,取走那张属于我的博士文凭。回宿舍时,顺道买了个西瓜,放在水房里冰着,准备晚上受用。给父亲挂了个电话,说‘东西拿到了’;电话那头很激动,叮嘱下次回家时一定带给他看看。那时年轻,看不起‘博士’‘硕士’等头衔,以为关键是有无真才实学。第二天,为完成下一个研究课题,江南读书去也。”北京大学的未名湖与博雅塔。图/维基那个时代,北大乃至其他高校都没有隆重的博士毕业典礼,更没有穿博士袍、戴博士帽、导师拨流苏等仪式。很多学者像陈平原那样,以平常心对待博士学位——“不过是取得一张从事专业研究的入场券”。陈平原认为,自己不是特别看重博士头衔,与专业方向有关。“回首百年中国学术,研究文史的第一流学者,大都没有博士学位——即便曾出国留学的(如陈寅恪、钱锺书等)也不例外。这一点,与经济、法律、物理、生化等专家大不相同。哲学家、史学家完全可能自学成才,法学家、数学家则很难回避严格的学院训练。”陈寅恪任教清华时,有“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之称。图/维基上世纪80年代初,也就是博士学位制度刚刚建立、规章制度不甚健全的时候,博导们甚至不知道怎样教学生——正如莫砺锋所说,“那时没有课程体系,也没有学分制,学校连规章制度还没制定,导师指点你读什么书,你就去读”。那时候培养博士生的方式,类似于传统手艺人带徒弟,一对一,一个博导带一两名学生,言传身教。甚至有四个老师带一个学生的情况:带莫砺锋的,除了导师程千帆,还有导师的三名助手——郭维森、周勋初、吴新雷,四个老师管一个,把他管得“死去活来”。而如今身为博导的莫砺锋,他要带的博士生有60多名。那个时代的文科博导上课,就是跟学生聊天——莫砺锋、陈平原都十分怀念当时那种氛围。陈平原在回忆导师王瑶时这样写道:(王瑶)先生习惯于夜里工作,我一般是下午三四点钟前往请教。很少预先规定题目,先生随手抓过一个话题,就能海阔天空侃侃而谈,得意处自己也哈哈大笑起来。像放风筝一样,话题漫天游荡,可线始终掌握在手中,随时可以收回来,似乎是离题万里的闲话,可谈锋一转又成了题中应有之义。听先生聊天无所谓学问非学问的区别,有心人随时随地皆是学问,又何必板起脸孔正襟危坐?暮色苍茫中,庭院里静悄悄的,先生讲讲停停,烟斗上的红光一闪一闪,升腾的烟雾越来越浓——几年过去了,我也就算被‘熏陶’出来了。复旦大学2018届博士毕业典礼现场。2013年,陈平原撰文提出“革新博士教育六建议”,其中一条建议是:改国家学位为大学学位——“像欧美国家一样,各大学对自己颁发的学位负责。经由一番激烈的竞争与淘洗,内行人很快就会明白,哪些大学的博士学位值得珍惜,哪些大学的博士学位白给你也不能要。”他对于博士教育的基本观点是:让大学里的博士教育既“去魅”,也不要“污名化”,这只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阶段,一个希望进入学界的人非做好不可的“规定动作”。作者 |谭山山欢迎分享文章到朋友圈新周刊原创出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佛法

胡适到底有没有拿到博士学位?

编者按:本文整理自北京大学历史系欧阳哲生教授在“20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胡适”展览开幕式上的演讲。欧阳哲生教授现任胡适研究会会长。欧阳哲生教授也曾在哥伦比亚大学挖掘和研究与胡适相关的档案资料,对胡适在哥伦比亚大学求学的岁月做了最大程度的还原。(来源详见文末)1910年,胡适赴美,到康奈尔大学学习农科。1915年,胡适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师从约翰·杜威。1917年,胡适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回国。胡适留美的七年,是他一生中极为重要的一段经历。关于这段经历,胡适留下一本日记,最初的名字是《藏晖室札记》。这些日记最早以连载的形式刊登在《新青年》杂志上。究其原因,大概是陈独秀当年主编《新青年》的时候缺稿件。后来《藏晖室札记》经过整理出版单行本,由亚东图书馆出版,再后来商务印书馆将其改名为《胡适留学日记》。现在这本书的原始手稿本已经被找到。△1920年,胡适(左三)与蔡元培(左二)、蒋梦麟(左一)、李大钊(左四)在西山卧佛寺合影。胡适的留学经历,在晚年的口述自传里占据了四章的篇幅。那么作为留学生的胡适,学业究竟如何呢?前几年周质平先生发现了胡适在康奈尔大学的成绩单,这个成绩单为我们了解胡适在康奈尔的学习情况提供了可靠的证据。在胡适第一年的成绩单上,能够看到他的英语成绩不错,第二外语德语也不错,但是农学方面的成绩一般。第二年胡适转学哲学。但是前面还学了几门农科课程,比如果树学,这门课程胡适的成绩不够理想,76分。他在上这门课的时候受了点刺激,当时上课的时候要进行苹果分类,美国人天天吃苹果,所以对苹果非常熟悉,两下就搞定了。胡适感到自己这方面没有天赋,所以还是想学文科,他的兴趣在文学和政治。按照康大文学院的规定,每个学生只要学完一个专业也就是完成一个“学科程序”就能毕业,但是胡适毕业的时候他学了三个“程序”,也就是三个专业:哲学和心理学、英国文学、政治和经济学。这三个“程序”分属三个不同的领域,如此众多的课程,有些是胡适利用夏季学期修完的。从这份成绩单也可以看得出来,胡适的课业成绩并没有因为他大量的社会活动而受到影响。胡适平时的演讲活动和社会活动非常多,当时是辛亥革命发生后不久,美国人请他讲中国辛亥革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胡适对研究中国政治产生了兴趣。胡适1914年5月在康大毕业,获得学士学位,接着他在康大又读了一年硕士课程,1915年9月转入哥伦比亚大学文学院。胡适进哥大的打算,在康大念文科的时候就已经萌发了。1912年2月6日他给章希吕,他的一个朋友写信就谈到了这个想法,他谈到康大不长于政治文学,他想学政治文学,想到哈佛或者哥大或者威斯康星去。威斯康星是在中部靠北一点,临近五大湖,这个地方学费很便宜,一般来说要去美国留学,美国中部都是很便宜的,但是去东西两岸学费就很昂贵,生活费也很昂贵。1915年胡适转学的一个直接因素是他申请延长康大哲学系奖学金被拒,理由是他“在讲演上荒时废业太多”。7月11日,他在给母亲写信的时候报告了他想去哥大的七个理由。其中第一个理由就是讲康大所在地是一个小城,他想到纽约去看看美国的大城市,第三个理由是纽约是大城市,书籍比较多,第七条就是哥大哲学教授杜威是此邦的哲学泰斗,他想投奔他的门下。显然他已经选择了要去哥大。胡适晚年在口述自传中还提到他转学哥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不喜欢在康大哲学系占据统治地位的“新唯心主义”(New Idealism),这一派对杜威的攻击反而引发了胡适对杜派哲学的兴趣,在1915年暑假对实验主义作了一番系统阅读和研究之后,他决定转学哥大去向杜威学习哲学。△《胡适留学日记》自题“卅六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收到这重印第一版”胡适在《口述自传》中对哥大的文科教授阵容做了详细介绍,除了上述提到的杜威以外,胡适还提到了几位当时在哥大声望很高的大牌教授,比如以研究希腊哲学见长的研究院院长乌德瑞(Frederick J.E. Woodridge),西方“现实主义”的代表之一芒达斯(W.P. Montague),美国“伦理文化学会”发起人厄德诺(Felix Adler),历史系有政治理论史的开山宗师顿宁(William A.Dunning),“新史学”的倡导者罗宾逊(James Harvey Robinson),美国宪法史专家毕尔(Charles A.Beard),社会学系著名大家吉丁斯(Franklin Giddings),另外还有专治“汉学”的夏德(Frederich Hirth)。在哥大,胡适主修哲学,副修英国文学和经济,第二副修是经济理论。胡适在哥大的学业成绩因为事涉私人隐秘,至今还没有公布。胡适在哥大所选的课程,他在《口述自传》里都提到了,有杜威的“伦理学之宗派”和“社会政治哲学”,乌德瑞的“历史哲学”,顿宁的“政治理论史”,厄德诺的伦理学,夏德的“汉学”讲座(又叫丁龙讲座,以一个华人名字命名),这几位教授的课程都对他影响很深,其中杜威的“伦理学之宗派”一课启发胡适决定做他的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胡适在哥大的主要学业之一是写作博士论文,他首次提及博士论文的写作是在1916年5月10日在给他母亲的信中。9月27日他再次给母亲写信的时候,他说“而所作博士论文,夏间约成四分之一。今当竭力赶完,以图早归。今年归期至多不过九、十月耳。当此九、十月时间,有许多事均须早日筹备。”当博士论文完成后,胡适在1917年5月4日日记中以《我之博士论文》为题,写道:“吾之博士论文于四月廿七日写完。五月三日将打好之本校读一过,今日交去。此文计二百四十三页,约九万字。原稿始于去年八月之初,约九个月而成。”他的博士论文写的不是太长,两百多页,跟另外一位在哥大毕业的著名学者陈焕章的博士论文相比,胡适的就很单薄。陈焕章的是两大本,一毕业哥大就帮他出版了。博士学位口试完成后,5月27日他追记了五天前的博士考试:“五月二十二日,吾考过博士学位最后考试。此次为口试,计时二时半。吾之‘初试’在前年十一月,凡笔试六时,口试三时。七年留学生活,于此作一结束,故记之。”他写的非常简略,但是可以注意到,他是用“考过博士学位”,而不是“通过博士学位”这就给人们留下了想象的、怀疑的空间。因为胡适用什么词还是有斟酌的,这是一个非常诚实的君子。金岳霖也是在哥大毕业的,比胡适晚三年。他回忆说:“在国外留学,写中国题目论文的始作俑者很可能是胡适。”这个话带有贬义,所谓“始作俑者”并非事实,1911年初毕业于哥大且获博士学位的陈焕章,其博士论文就是《孔门理财学》,也是以中国为题材。1917年与胡适同时毕业的蒋梦麟,他是哥大教育系的,他的毕业论文是《中国教育原理研究》,也是如此。一般来说,中国人去美国留学假如以中国为题材的话,相对来说要容易一些,所以金岳霖有一点讽刺他,金岳霖的博士论文是纯哲学的。△1917年胡适自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就任北京大学教授胡适在美国的学习生活中,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他的博士学位。胡适的博士学位最早引起人们的注意是在20世纪50年代。据唐德刚先生回忆,1952年哥大东亚图书馆馆长林顿(Howard P.Linton)为纪念哥大二百周年校庆,着手编撰一本《哥伦比亚大学有关亚洲研究的博士硕士论文目录》,这本书在1957年出版。这本书包罗万有,但是就是把胡适的论文编漏了,校园里一时传为笑谈。林氏也不明其故,他把校方正式记录都查了一遍都没找到胡适的博士论文的记录。1961年袁同礼(他从北大中文系毕业,后来做过北大的图书馆馆长,之后又去美国担任美国国会图书馆的馆长)在哥大工作,他也发表了一份《中国留美同学博士论文目录》。在这本书中,袁将胡适的博士授予时间放在1917年和1927年,他写了两个年代,因为他不敢肯定是哪个年代。在袁同礼编这个书的时候,他要唐德刚去查有关胡适获得博士学位的记录,唐德刚在哥大档案中发现胡适获得博士学位的注册时间是在1927年,并将这个结果告诉了袁同礼。袁同礼是胡适的学生,他不愿意胡适的学位问题被外界政治所利用,所以煞费苦心地做了这样的处理,把胡适的博士学位系于1917和1927两个年头,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只能是一个年头。20世纪70年代,胡适的博士学位风波再起。1977年10月台北《传记文学》第31卷第4期发表了唐德刚的《七分传统、三分洋货——回忆胡适之先生与口述历史之三》,这是连载的唐著《胡适杂忆》的第三章,披露了他当年为袁同礼查找胡适获取博士学位材料的上述内情。后来在1978年12月第33卷第6期《传记文学》刊登的唐德刚先生的《胡适口述自传》译稿《哥伦比亚大学和杜威》中,他做了一个长篇的注释,就是讨论“胡适的学位问题”,他明确说明胡适的学位问题,不是什么真假的问题,问题是他为什么迟了十年才拿到这个博士学位。唐猜测牵涉到胡适1917年5月22日参加的那场口试,到底是“通过”的“哪一柱”(which column)。唐先生解释,那时候的博士论文答辩大概有三种情形,就是三个档次,第一个档次就是“小修通过”(pass with minor revision),第二个档次是“大修通过”(pass with major revision),第三个档次是“不通过”(failure),唐先生猜测1917年胡适大概只是“大修通过”,那就是博士论文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他认为当时的原因可能有四个:第一个就是参评的六位教授除了夏德以外,其他都不懂中文,所以他们根本读不懂胡适这篇博士论文。但根据我后来的判断,恰恰就是这位夏德阻拦了胡适的博士论文答辩。因为只有他懂中文,懂汉文,所以其他五位教授就依赖于他的判断。而夏德是不会站在胡适的立场的,因为胡适的论文涉及到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在当时中国进行的孔教与反孔教之间的斗争。胡适博士论文的基本立场是反孔教的,而夏德是支持孔教运动的,他曾经为陈焕章的博士论文写序,陈焕章是当时孔教运动的领袖,所以夏德大概已经选择了站在康有为陈焕章这一边,自然他就会反对胡适的立场。所以我觉得问题可能就是出在他身上。第二个原因是在洋人看来,胡适的博士论文不像博士论文。不同于一般博士论文钻牛角的体例,胡适的博士论文简直像一本不知所云的中国哲学教科书。第三是参加他博士论文答辩的像杜威这些大牌教授,对谁通过谁不通过都不是太在乎。第四个原因就是胡适在哥大研究院只读了两年,住校时间太短,连规定住校年限都不够。跟胡适博士学位有关的还有两件现存的重要材料,第一是他的博士学位论文本身,就是后来出版的《先秦名学史》,这其实跟他当年的博士论文还是略有差别。还有一个就是最重要的档案材料,即1927年3月21日他获得博士学位的注册说明。该件说明胡适留学哥大时所用的英文名字为Suh Hu,而不是后来所用的Hu Shih。这份注册说明是胡适获得博士学位的一个硬证。其实对于胡适博士学位的怀疑,在他生前就有了,1919年9月7日朱经农给胡适写信的时候,就提出这个问题。朱经农告诉胡适现在外面有很多人说他没有通过博士学位考试,说他的博士是假博士。他催促胡适站出来证明。对于朱经农的要求,胡适没有正面回应,但是他把攻击他留美的朋友分为三类:第一类期望太切,所以转生许多不满意的地方。第二类是因为生性褊窄,就是心胸狭窄。第三类是顽固成性,除几句“敝帚自珍”的旧式文字以外,天下事物都是看不上眼的。所以在胡适看来,这些人要说就去说把,他不在意。但是朱经农作为胡适的关系非常密切的朋友,也是爱护胡适,1920年8月9日又给胡适写信,催促他一定要发表他的博士论文,证明他是通过了博士学位考试的。在朋友的催促下,胡适也经过一番考虑,在1922年将自己修改过的博士论文交由亚东图书馆出版。亚东图书馆一般不会出版英文书籍,但是它和胡适关系非常特殊,于是破例给胡适专门出了他的博士论文,一本英文书。这本新出的英文论文题改为《先秦名学史》(The Development of th eLogical Method in Ancient China)。这相比他在哥大撰写的博士论文所使用的题目《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A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Method in Ancient China)还是有所调整,应该说更有问题意识,内容也小有修改。在这本英文著作的前面,胡适还加了一个1917年6月所写的《前言》,和1922年1月所写的《附注》。其中在《附注》中,胡适交代“最近四年,我很想有机会对这篇论文作彻底的修订,但由于工作的繁忙而搁置下来,这就是它长期未能出版的原因。在国内的英、美友人曾读到我这本书的手稿,屡次劝说我把这本四年前写的书出版,我现在勉强地把它发表了。可以高兴的是这篇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资料的校勘,都曾得到国内学者的热情赞许。这表现在他们对于这本书的中文修订版《中国哲学史大纲》第一卷的真诚接受、特别是关于我所认定的每一部哲学史的最主要部分——逻辑方法的发展。”《中国哲学史大纲》是在他《先秦名学史》的基础上修订进一步扩充完成的一部著作,这本书在中文世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1927年1月11日胡适第二次来到美国,这次他是由欧洲转道来美国访问,早在英国时,1926年12月26日胡适特致电亚东图书馆,要他们寄100本《先秦名学史》给哥大,胡适大概和哥大方面已经有约定了。现在哥大保留的档案证明,胡适博士学位注册的时间是1927年3月21日,上面除了说明胡适向哥大提供了100册《先秦名学史》,没有任何其他说明。但申请博士学位,博士论文是否要出版,且要交100册副本,这是否哥大的一项成文定规,我认为这是一件令人怀疑的事。中国学人在哥大拿博士学位毕业的挺多的,但是要交100册才能够拿博士学位的这个例子,是否好像没有第二个人。所以胡适这个例子可以说是个特例。△欧阳哲生张荫麟:论最近清华校风之改变南开学人:那个时代的世说新语张岂之:什么是清华的人文教育?▼编排:@耕读

记事本

你可能不知道,这些名人都是博士学位

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的人的统称,例如:茶道博士、酿酒博士;武术博士,木匠博士等,下面硕博通老师给大家说一说,在各个领域中,拥有博士学位的名人:成龙武博士成龙成龙是当今社会名副其实的“武博士”,如果李小龙让世界人民知道了中国功夫,那成龙才是真正将中国功夫带向世界的人,世界上很多高等学府,也都对他的成就高度认可,香港浸会大学荣誉,柬埔寨大学都曾颁发博士学位给他。马云商博士马云马云是名副其实的“商博士”,在商业创新,公益事业上都对社会做出很大贡献,马云拥有五个博士头衔,分别是: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台师大、菲律宾德拉萨大学、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其中第三个是该校首个科技创业名誉博士学位。特拉维夫大学授予博士理由为:“马云在逆境中百折不挠的精神,改变了世界的商业模式,成为全球商业领袖,他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项目、中小企业和年轻人的支持堪称楷模,并且广泛致力于教育、扶贫、环保等公益事业”。郎朗乐博士郎朗钢琴王子郎朗就不用多说了,当之无愧的“乐博士”,博士学位就有5个。他在2011年获得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博士学位,2012年5月11日获得美国曼哈顿音乐学院授予博士学位,2014年获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音乐学院博士学位,2015获美国纽约大学艺术博士学位,2017年获香港大学社会科学类荣誉博士学位。姚明体博士姚明NBA曾经的“要命”,当之无愧的华人“体博士”,因为在推动篮球运动在华人中普及和公益事业对社会的贡献,香港大学颁授名誉社会科学博士学位给姚明。对于表彰理由,香港大学官方网站称,姚明先生致力于推动慈善和公益,积极参加艾滋病毒和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活动,改变了社会人士对艾滋病毒、艾滋病的负面标签和偏见。金庸文博士金庸查大侠为华文世界创造了武侠宇宙,是名副其实的“文博士”,另外查老爷子还是一名成功的商人,可贵的是,他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86岁高龄的金庸完成博士论文答辩,以「唐代盛世继承皇位制度」的博士论文获得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是在2005年剑桥大学授予金庸荣誉文学博士名衔时向该校申请攻读历史学硕士、博士的。此外,他还获得清华大学授予的名誉博士学位院士、香港科技大学授予的荣誉博士,表彰理由是其在文学领域的杰出成就及对社会作出的贡献。袁隆平农博士袁隆平袁隆平是中国实至名归的“农博士”,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0年荣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所以,正应了中国的那句老话:行行出状元,只要您在某个领域一辈子持之以恒的付出,做到专和精,都会获得社会的认可,我们近两年国家提出的匠人精神,其实也是在宣扬这种品格。大家有什么不同的观点和意见,欢迎留言。关注硕博通老师百家号,获得更多硕士博士的资讯和知识。

马红军

中国学历和学位的区别及认证(详细版)

※ 版权归新梦想环球教育所有无论是求职还出国留学,都需要提供个人的资料,其中就包括学位和学历,这两者有什么区别?自己的学位与学历在哪个网站可以查询?01学位学位是标志被授予者的受教育程度和学术水平达到规定标准的学术称号。我国学位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博士是学位的最高一级。由国务院授权高等学校可授予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可授予硕士学位、博士学位。高等学校的本科毕业生,成绩优良且达到规定的学术水平,则被授予学士学位。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生或者是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人员,通过硕士(博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后,成绩合格且达到规定的学术水平,则被授予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学位的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在学位评定委员会做出授予学位的决议后,发给学位获得者相应的学位证书。符合上述条件所授予的学位证书国家予以承认。对于国内外卓越的学者或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经学位授予单位提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可以授予名誉博士学位。1、学位类别学位分为学术型学位与专业学位两种。学术型学位按照学科门类授予,分别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专业学位虽也分为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但一般只设置硕士一级。各级专业学位与对应的我国现行各级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专业学位按照专业学位类型授予,专业学位的名称表示为“××(职业领域)硕士(学士、博士)专业学位”。2、学位制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规定,我国实施三级学位制度,学位分为学士、硕士、博士三级。我国的学位分级与高等教育的不同阶段相联系。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对各级学位的授予标准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分别具体规定了各级学位获得者应具备的学术水平。3、各级各类学位证书颁发对象02学历学历是指人们在教育机构中接受科学、文化知识训练的学习经历。一个人在什么层次的教育机构中学习,接受了何种层次的训练,便具有相应层次的学历。我国目前国民教育系列的高等教育学历分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四个层次。高等教育学历文凭主要有三种,即: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结业)证书、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结业)证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结业)证书。03联系和区别学位不等同于学历,取得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的,却不一定能够获得相应学士、硕士、博士学位证书。而通过国民教育系列高等教育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学习取得学位证书者,则同时会获得相应学历证书。通过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博士学位的,以及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单证方式)的,只颁发学位证书,一般不颁发学历证书。04学位查询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简称“学位网”)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数据中心)主办,是中国唯一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综合信息门户网站。05学历查询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简称“学信网”)由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主办,教育部指定的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证书查询唯一网站。学信网依托中心建立的集高校招生、学籍学历、毕业生就业和全国高校学生资助信息一体化的大型数据仓库,开通“阳光高考”信息平台、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全国高校学生资助信息管理平台、内地高校面向港澳台招生信息网等平台,开通学历查询系统、在线验证系统、硕士研究生网上报名和录取检查系统、硕士研究生招生调剂服务系统、全国高校学生资助管理系统、学历认证网上办公系统等20余个信息系统。参考来源:1、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2、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

仙人掌

历史上的今天:1983年,新中国最早的18位博士生毕业

导语:历史上的今天:1983年,新中国最早的18位博士生毕业。评世间万事,览人间美景,大家好,欢迎点阅本期内容。今天是2019年5月27日,这一年的第147天。1983年的今天,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北京市政府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盛大的学位授予打会。来自中科院研究院、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山东大学的18名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首批“土博士”。拿到第“10001”号博士学位证书的,是后来任教于中科院的高能物理所的马中骐。为了树立“国产”博士的声誉,中国高校倾注了最为顶尖的学术资源。这一切开始于1978年的研究生回复招生。1980年,中国建立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5所大学成为了培养博士的首批试点。30多年的时间过去,国产博士稀缺的状况已经非常迅速的得到了扭转。中国每年发出的博士学位证书已经数以万计,成为了博士学位最大的授予国。不过和当年的倾力培养不同,今天的中国博士们面对着截然不同的学术生态,“博士头衔”被赋予了种种功能性意义,也不得不面对学位通货膨胀的质疑。本期的“万象打卡”内容就到这里,喜欢的小伙伴们可以点击收藏或者关注我们。(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生俄而死

23岁嫁给37岁导师,29岁获博士学位成教授,王延轶如今怎么样了

引言《芝龛记》:“今古争传女状头,红颜谁说不封侯?”封建社会的妇女由于受到种种礼教的束缚,不能像男子一样驰骋天地,开创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社会也因此埋没了许多有才能的女子,而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妇女能顶半边天”的观念深入人心,女子也能够和男子一样进入社会工作,闯出自己的一番天地。01王延轶便是一名非常出色的女性,她在事业上的表现完全不逊于男子。高考时她就以优秀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成为了人人艳羡的高材生。进入北京大学后王延轶便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生物研究院学习生物学专业进行学习。也正是在学习的道路上,她遇到了自己一生的贵人——舒红兵教授。▲王延轶近照舒红兵是王延轶的学术导师,同时也是她最为重要的良师益友,过人的学识和英俊的相貌很快就俘获了王延轶的心,两人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建立起了深刻的感情,双双坠入爱河。尽管两人之间有整整14岁的年龄差距,但是这并没有阻碍他们爱情的发展。王延轶23岁大学毕业后就与已经37岁的舒红兵步入了婚姻殿堂。婚后,王延轶并没有就此放弃自己的事业,在家相夫教子,反而决心要继续自己的学业。▲北京大学校门近照后来,她成功考上了舒红兵曾经任职过的医院——科罗拉多大学医学院。在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王延轶只用了一年零十个月就修满了学分,成功地取得了医学免疫学的研究生学位。毕业后,她又马不停蹄地回到了中国,立志要为祖国的医疗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回国后,她就去到了舒红兵任职的武汉大学,担任了该校生命科学学院的讲师,而这时她才不过二十五岁。▲舒红兵工作近照02《韩诗外传》:“学而不已,阖棺乃止。”任教期间王延轶也没有忘记不断用知识充实自己,她每天都会留出一部分时间给自己的大脑充电,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不久后,她就决定要继续深造,于是便下了要攻读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学专业博士学位的决心。2010年7月,29岁的王延轶顺利拿到了博士学位,后来又担任了该院的教授,而此时距离她拿到硕士学位仅仅过去了六年。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便能有这样辉煌的成就,实在是少见的英才。▲武汉大学事实上,王延轶的优秀还不单单体现在这些方面,在武汉定居的几年中她也相继得到了很多的荣誉:第三届武汉青年科技奖、第四届武汉市优秀科技工作者、武汉市三八旗手等等,每一个称号都是对她出色的表现和卓越能力的最好证明。而她的丈夫舒红兵在事业上的表现也是不遑多让,他的奋斗之路十分顺遂,一路升迁,才44岁就已经成功入选了中科院院士。爱情就是奋斗的最好动力,夫妻二人共同携手,在人生的道路上互相激励、不断奋进,在互相扶持之下都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成就,这样的感情也着实令人们艳羡。▲王延轶做实验近照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王延轶和舒红兵都有很强的冒险精神,他们从来不会满足于当前的成就,而是继续向前,实现自我能力的不断突破。为了追寻新的目标,王延轶又离开了武汉大学,转而进入到中国科学院的武汉市病毒感染研究室进行相关的研究。中国科学院武汉市病毒感染所,成立至今已经有了六十多年的历史,它的存在对于国家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王延轶进入该研究所后,很快就发挥出了自己的才能,成了其中的骨干之一。没过多久又升任了病毒感染病理学研究所的办公室主任,任满一年后,又成为了副局长;39岁时她如今升任病毒感染所的所长,官至正厅级。结语人人都羡慕王延轶年轻有为,却鲜少有人知道她在人后所付出的努力,无数个坚持苦读的日夜都化作了她人生的养分,带着她不断地攀向人生的高峰。而她和舒红兵的爱情也是一段佳话,两人有着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在人生的道路上互相支持,照亮彼此的人生,也照亮了中国科研的前行之路。参考资料:《芝龛记》《韩诗外传》

其书五车

2018年度中国历史学研究十大热点发布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梁生文):3月26日,澳门科技大学社会和文化研究所联合澳门大学《南国学术》编辑部发布了“2018年度中国历史学研究十大热点”。“2018年度中国历史学研究十大热点”评选和发布,是澳门科技大学社会和文化研究所以中国史、澳门史为方向的“历史学博士学位课程”设置和历史学学科建设的基础工作和持续成果。本年度的十大热点通过学界推荐、文献分析、学者研讨、专家评议、投票选择等程序而评定。发布会上,庞川副校长对热点评选工作表示肯定,并对参与热点调研和点评的专家表示感谢。他说,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历史文化教育和研究。今年1月,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是中国历史学发展历程上的里程碑事件。特区政府历来重视中国及本土历史文化教育,专门在澳门基金会成立“历史文化工作委员会”,以弘扬和传播中华历史文化,推动澳门历史文化的研究与发展;“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被列为澳门在粵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定位之一;2018年,新编历史教材进入中学课堂,增加了中华传统文化和本土历史文化内容。澳科大建校19年来,在人文社科包括历史研究领域发展迅速,以中国史、澳门史为研究方向的历史学博士学位课程将于今年秋季招生;研究以唐廷枢为核心的近代杰出历史人物、近代香山与澳门与中国近代化的专门机构“唐廷枢研究中心”成立,揭开了澳科大近代史相关研究的新篇章。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时期,澳门人文社科学者应在中华主流文化的背景下,加强中国史、澳门史的研究、教育和传播,尤其是将中华优秀文化与“爱国爱澳”教育相結合,加强“人文湾区”建设,为澳门的长期繁荣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林广志所长表示,历史文化研究正在成为澳科大新的新学术增长点。在国家及特区政府不断加强中国历史文化教育的背景下,科大积极整合相关学术资源,建立学术研究和交流合作平台,推动中国及中国澳门地区的历史文化研究与传承,促进人文与科技知识的融会贯通及“全人教育”的发展。在澳门基金会支持下,社会和文化研究所先后开展了澳门历史地图、全球史与澳门等重大项目的研究。系统推进中外文化交流史、澳门经济社会史、旅游及博彩史、海洋史、唐廷枢与近代中国等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唐廷枢研究中心的成立、历史学博士学位课程的开设以及“中国历史学研究十大热点”的持续发布,将有利于澳门历史学学术发展与学科建设,提高中国历史学的国际影响力,推动相关历史学科融合发展,助力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与会专家指出,中国已进入了新时代,历史赋予人们新的机遇、新的使命,中国历史学研究也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此次对学科热点的评选与发布,对研究者掌握学科发展趋势、提升学科的社会关注度,促进学科发展均有重要意义。今后应不断提高学术热点评选的专业性和影响力,推动中国历史学研究的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