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一份珍贵的博士学位论文申请书红舞鞋

一份珍贵的博士学位论文申请书

谷超豪博士学位论文申请书首页。复旦大学档案馆供图■70年光辉历程 70年难忘记忆·档案故事1957年5月,国家批准复旦大学谷超豪以副教授的身份赴苏联莫斯科大学力学数学系进修。8月,谷超豪乘上了开往莫斯科的列车。列车途经吉林长春,妹妹谷月卿那时在长春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工作,两人约好在车站见面告别。谷月卿至今记得,火车到站后,谷超豪下了车,她一看,二哥不是要出国吗,怎么穿成这样?又脏又乱的。她问谷超豪:“哥哥,你穿成这样就出国了?”谷超豪说:“我忙得不得了,等开车了我再换衣服。”那个时代,凡公派出国留学人员,均由国家提供必需的生活用品,每人一套西装,因为苏联比较冷,还特意发了棉大衣,加上剃须刀等日用品,整整两大箱子。而谷超豪这位复旦大学副教授,赴苏联留学进修,竟然忙得连衣服都来不及换,可见其生活上极其俭朴随意。1957年是十月革命40周年,刚到苏联不久的谷超豪,在学校见到了毛泽东主席。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国党政代表团到苏联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庆典和两个重要国际会议。百忙之中,毛泽东抽出时间于11月17日来到莫斯科大学,专程看望了中国留学生。能在异国他乡见到敬爱的领袖,谷超豪内心非常激动。“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当时,毛泽东的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谷超豪。从14岁投身革命以来,党的事业和国家的需要,一直是谷超豪从事科学研究的动力。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他要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回到祖国为社会主义建设出力。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更应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无论是政治思想还是业务研究,都要走在别人前面。由于他对党的忠诚及对党的事业的热爱以及出色的工作能力,1958年,谷超豪被任命为莫斯科大学力学数学系留学生党支部书记。莫斯科大学微分几何教研组有两大学派,一派以菲尼科夫为首,另一派以拉舍夫斯基为主,分别主持两个讨论班。谷超豪来到莫斯科,这两位教授都对他很赏识。系里让谷超豪选择参加一个讨论班。谷超豪的决定出乎大家意料,他希望能同时参加两个讨论班。菲尼科夫教授领导的讨论班总是安排在星期六晚上,而且有3个层次的报告,往往从下午6点进行到晚上10点,连吃晚饭的时间都没有。谷超豪每天要工作十一二个小时,并每隔两三周就在讨论班上作一次学术报告。谷超豪到莫斯科仅一年的时间,参加讨论班的教授们一致认为,应该授予这位来自中国的学者科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题目是《论变换拟群的某些通性及其在微分几何中的应用》。复旦大学馆藏的这份珍贵档案,就是当时谷超豪的博士学位论文申请书。答辩会在1959年6月举行,著名数学家刘斯杰尼克任答辩委员会主席。答辩会上,谷超豪从容不迫,侃侃而谈,他巧妙的构思,令人信服的答案,得到了专家们的高度评价,投票建议授予他莫斯科大学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学位。依照苏联的学位制度,获得博士学位是很艰难的,谷超豪成为第一个在莫斯科大学作博士论文答辩且被授予博士学位的中国人。评述人称赞他是继近代最有名的微分几何大师E·嘉当后,此领域第一个做出了有实质性发展和推进工作的人。从事数学研究活动近70年,从微分几何到偏微分方程,再到数学物理,谷超豪在深奥和抽象的数学世界里遨游,在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两个领域都获得了富有开创性、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成果。2010年1月,谷超豪荣膺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陈启明 周桂发)

落经山

10个准备博士申请的技巧

申请博士学位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但是你可以做很多事情让它变得更简单。你现在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将来也会带来巨大的好处。如果你即将结束学士或硕士学位,现在是时候考虑申请一个博士职位了。这似乎是一个令人畏缩和紧张的过程(特别是如果你也在努力攻读你目前的学位)。但是有一些事情你可以做,使你的生活更容易!这里是我的10大技巧和诀窍,来驾驭这个令人兴奋的时刻!011. 早点开始虽然大多数申请的截止日期要到深秋(春季之前仍有很多机会接受申请) ,但在学期开始之前开始考虑你的申请是个好主意。确保你理解了不同类型的博士学位。然后利用任何休息时间来研究潜在的博士学位和课程。你很快就会开始对你想做的工作有所了解了。本文中的许多其他建议都假设你已经开始考虑你的博士申请了。你不可能一次完成所有的任务,所以给自己足够的时间。022. 决定你想专攻的领域如果你正在考虑攻读博士学位,那么你显然对你的学科充满热情,并致力于做出改变。所以,确保你花几周时间把注意力集中在你想要专攻的领域。记住,这可能是你未来五年(或多于五年)的主要收入来源。确保你不仅要考虑你对某一特定学科的理论有多感兴趣,还要考虑研究它的实际方面。如果你是科学或工程专业的学生,想想你是愿意在实验室和研讨会上亲力亲为,还是愿意从事理论和概念原理方面的工作。你是愿意呆在学校里,还是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在实地考察上?如果你在艺术、人文或社会科学领域,你仍然需要决定如何平衡理论和实践。你想专注于更有创造力的工作吗?你更愿意直接与人们互动,检查他们的观点和经验,还是在现有的记录和材料上工作?033. 花时间研究潜在的管理者决定和谁一起攻读博士学位可能是你在这个阶段做出的最重要的决定。因此,花点时间去寻找那些可能监督你的人。他们是公认的学者吗?还是他们刚刚成立了自己的研究小组?他们的出版记录是怎样的?他们是在指导很多其他的博士生,还是你可以自己做主?你能和他们现在或将来的学生谈谈吗?你能和主管本人谈谈,提前讨论一下你的项目吗?如果你申请的是一个固定的项目,那么研究主管就很容易(这在科学和工程学科中很常见)。但是艺术和人文学科的学生仍然可以在他们选择的大学调查潜在的导师,也许可以联系他们讨论想法。事实上,这对于这类项目来说更为重要。毕竟,如果没有人监督你的项目,一所大学有多好并不重要。现在也是一个好时机去思考你对博士生导师的期望,以及你认为你的项目需要的支持。044. 也想想你的非学术生活博士学位显然是追随你的学术热情,了解其他学者,并开始考虑在你的领域可能的职业(如果这是你的目标)的理想时间。但是在你的博士生涯的3到4年里,你也会做一些与你的研究无关的事情。作为一名博士生,当你做出影响你生活其他方面的决定时,请牢记这一点。例如,如果你正在考虑去一个新的城市攻读博士学位,确保你会喜欢在那里生活!不要轻易改变你的社交生活和日常生活。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你需要保持快乐和稳定。牺牲是可以理解的,但妥协也是可以理解的。055. 做一些侦察工作除非你住在同一所大学,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可能意味着在新工作地点的同时,也要有一个新家。这意味着你需要在个人和专业层面上享受你的新大学和家乡城市。确保这一点的最好方法就是亲自检查它们!这很容易(除非你在国外学习)。在许多情况下,你也可以利用研究生开放日和活动。但是不要仅仅满足于参观大学校园和在市中心快速散步。如果可能的话,给你正在考虑合作的学者发电子邮件,询问你是否可以非正式地参观他们的实验室或工作空间。很多主管会很高兴见到你并带你参观!另一方面,如果你确实去过那里并决定申请,那么在与你未来的上司见过面之后,在申请非常具有竞争力的课程时,你可以获得一个优势。066.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你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地方。你喜欢这个城市,学术研究很棒,你发现他们的工作既刺激又令人兴奋。你去拜访了老板,你感觉和老板以及团队的其他成员之间都产生了巨大的化学反应。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只准备一两份申请,这种诱惑很强烈。但要抵制这种诱惑!申请尽可能多的地方!这将是一个耗时而且相当痛苦的过程,但是有几个备份选择会给你更多的信心。另一方面,确保你不会申请任何你实际上不会选择去的地方。你不想发现自己处于这样一种情况: 你有好几个你不喜欢的工作机会,并且觉得有压力去接受其中至少一个。077. 问问自己,你对什么类型的课程感兴趣现在有在不同的学科领域的很多博士学位的选择,情况会有很大的不同。一个艺术或人文项目可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做原始的档案工作,或者它可能更关心重新评估知名的材料。一个科学或工程项目可以是非常灵活的,可以自由地继续进行具体研究,或者它可以更有条理,要求完成特定的“轮换”周期,在不同的实验室(或同一实验室的不同部分)进行研究。一些项目将涉及正式的教学职责,其他将把这种工作作为一个可选择的专业发展机会。一些大学将为博士生制定具体的指导方针,包括他们与导师合作的方式以及他们需要达到的目标。其他国家将更加灵活。确保你知道你在申请什么。088. 做好准备你以前的学位应该使你具备获得博士学位的资格,但是高级研究也需要更具体的培训。检查一下你研究领域的候选人以前的工作经验是什么是一个好主意。例如,生命科学专业的学生有时候需要在申请之前完成至少3个月的实验室经验。你可能已经获得了这个作为你的硕士学位的一部分(特别是如果你已经完成了实验室工作作为你的论文的一部分)。但是,如果你没有必要的准备,找出如何得到它!在某些情况下,在你准备好之前推迟你的博士申请可能不是一个坏主意。099. 问问题申请博士学位的过程中涉及到很多很多人。你现在的导师和讲师,你在实验室工作中遇到的其他学者,你希望合作的导师,你申请的研究生院或研究部门的负责人,招生人员等等。这些人中的大多数都会非常兴奋地帮助你完成一个成功的流程。一定要问尽可能多的问题,尤其是在你做出任何重要决定之前,比如推迟你的申请或者接受提议。1010. 在你实际申请时花足够的时间这似乎是显而易见的,但这可能是任何人都能给你的最重要的一条建议!如果你开始的足够早,你应该有足够的时间来考虑你的申请,并充分利用你正在做的额外的研究和准备。你有没有花时间参观过你的大学,见过你的导师?举例说明为什么你非常适合这个部门及其工作。你有没有找到其他机会为博士研究做准备。你是否仔细比较过不同的项目和计划?不要害怕表现出你已经在这个过程中投入了一些思考: 证明你决定申请这所大学的博士学位的正当性。最重要的是,确保你花了足够的时间写你的个人陈述和研究计划,以及更新你的简历。而且,当你完成了,请几个不同的人阅读它们。从你信任的人那里得到尽可能多的反馈,并尝试将其应用到你的工作中。确保你选择了正确的人作为你的指导,并让他们知道足够的通知,以便他们可以提前准备一些东西。如果你被邀请参加一个博士面试,想想你可能被问到的问题,不要害怕排练,熟能生巧。

是谓同德

博士申请为何会被拒?博士申请书需要注意的地方,你关注过吗?

博士申请书如何写? 如何写博士申请书每到年末,国内各大高校一年一度的博士申请开启,很多具备条件优秀的硕士生考虑申请海外博士的学位,然而大部分硕士只能留在国内攻读博士,其实随着国内高校师资人才力量的提升,很多985高校的博士生导师水平都非常高,特别是清华和北大等高校,大部分博导都是海外高校博士体系培养出来的导师,他们的水平不比海外的一些普通差,甚至个别导师并不亚于美国哈佛大学等知名高校的教授,但是由于中国高校博导们的名额有限,大牛博导的职位非常难获得,主要是大部分博导的招生名额会被本校优秀的硕士生提前抢占,但是并不是一定没有机会,很多科研大牛每年也会从本校以外招收博士生,这样就他们就会对申请自己博士学位的学生中挑选,由于对申请者的不了解,博导们经常会按照以下因素挑选!大牛的推荐信加分最多一、找一位大牛写推荐信具有海外博士学子经历的导师们喜欢海外博士申请的方式,非常看重业内熟人的推荐信,因为海外的教授们非常珍惜自己的名誉,他们每写一份推荐信就证明了他对学生的信任,如果你想要申请业内大牛的博士学位,那么你就找你身边在业内有知名度的教授,如果有了教授推荐信,那么再配合你的博士申请书,那么你获得理想博导的机会非常大,毕竟科研圈中,知名大牛们都彼此欣赏,既然答应帮你写申请书,那么也证明你申请的博导和这位教授关系不错。凸显自己的荣誉和成果 二、申请书一定要简洁,突出自己的成就由于真正做科研的博导们工作非常的忙,面对繁琐的文字会有厌倦感,因此在写博士申请书时,一定要注意语言的简洁,向博导简单明了地介绍自己,年龄、学习经历、婚姻状态、籍贯,最重要的是需要展示自己的优秀,把自己的获奖情况和科研成果罗列出来,其实博士学位不仅仅是学生的角色,更是博导教授的助手角色,博导们其实都是在按照科研助手招收博士,毕竟博导工作非常的忙,在实验室的数据需要靠团队的博士生和博士后去完成,他们需要做的工作是科研方向指导和实验数据的分析。优秀的学习经历和科研成果也是受到博导青睐最重要的元素之一!申请书英文版最好三、自然学科博士申请书最好用英文写博士申请书最好用英文写,这里主要指自然学科的博士申请书,由于科研论文需要用英文表达,很多教授都看重博士生的英文写作水平,一些博导们发现招收的所谓英语过6级的学子,其实写作能力非常大的差,各种语法错误和简单的单词拼写都出错,甚至很多博导为了自己的博士毕业,还得帮助博士生写英文SCI论文,因此吃过亏的博导们非常看重申请者的英语水平,如果读到博士,英文水平还很烂,那么你基本上和科研大牛们绝缘,因为目前国内大部分科研大牛都具有海外留学经历,他们的英文功底都非常的强!中国的博士生素质差 四、申请博士学位一定要有目标性中国每年培育了全球最多的博士生,但是科研产出却低的可怜,这不光是高校博导水平低的原因,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中国的博士申请者没有清晰的目标,为了逃避就业压力而选择读博,造成中国的博士生素质偏低,这也是不少海归博导们诟病国内生源的原因之一,很多硕士生都是一路保送而来,他们对于科研没有热情和目标,仅仅是为了一张博士文凭,由于相对于硕士,博士其实很难毕业,导师们如果招收到难毕业的博士生,不但影响自己的声誉而且也会影响接下几年博士招生的数量。因此在写博士申请书时,一定要根据申请博导的课题,写出自己感兴趣的原因,如果可以的话,甚至可以写一个科研计划,最好一所高校写一封申请书,忌讳同一高校一封申请书多位博导申请,首先如果你申请的博导名额满了,他又觉得你不错,他肯定会推荐给其他导师,但是如果你是同一份申请书多人申请,教授们相互交流中一定会知道,那么他们就会相互避让这样的申请书!最后祝愿想要做科研的学子们,都可以遇到优秀的博导!如果遇到一位优秀的导师,那么很可能转变你的人生!如何选择博导,参考小编以前的文章

五戒

学术与C刊:清华与北航调整博士研究生学位申请规定

近日,清华大学发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评价博士学术水平的唯一依据,并且不再将博士在学期间发表论文达到基本要求作为学位申请的硬性指标。从这项规定来看,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不再只是以学术论文作为唯一的评价指标,但也作为其中的评价指标,因此,博士要毕业,论文还是要发。发的多少或者文章质量都是需要考评的。近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样除了一项关于《研究生申请博士学位创新成果评价规定》,明确了学位论文是进行学位评定的主要依据,相关的学术成果是学位论文评价的重要支撑和参考,发表论文数量不再作为申请博士学位的限制条件。从这项规定来看,博士研究生要写好自己的学位论文,发表论文作为重要支撑和参考,也就是说降低了发表论文的重要性。个人认为,博士论文是一项非常系统的研究,在3到4年间写好一篇博士论文可以达到毕业条件。此前,很多学校表明在没有完成中期考核的情况下,不给予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资格,还有学校指出要发表c刊才可以开题。有的博士生在2年内仍然无法开题。发表过c刊的博士生都知道一篇c刊从确定题目到出刊1-2年内才行。博士学习时间只有3-5年,博士如何毕业?当然,我不赞同博士应该容易毕业。从上面的两所大学发出的规定可见,博士研究生毕业的主要条件是博士毕业论文,因此,在毕业论文上必定会更加严格。所以,博士仍然是严进严出,而不是宽进宽出或者宽进严出。

万世之后

博士因学位申请遭拒起诉案开庭,律师:被拒只是院办秘书说不行

文|每日人物杨诗煜 编辑王辉7月24日,上海大学博士生因学位申请遭拒起诉学校一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当天庭审未作宣判。今年3月,上海大学2014级博士研究生柴丽杰向浦东新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请求判令上海大学依法履行法定职责,组织学校的学位评定委员会对自己的博士学位申请进行审核评定。传票/图源受访者事情的起源,是柴丽杰于2017年12月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却一直没能获得学校授予的博士学位。2014年9月至2017年12月,柴丽杰在上海大学应用经济学专业攻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法律金融学。每日人物此前报道中提到,上海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学位是由经济学院与法学院合作设立的,挂在经济学院下。但柴丽杰的导师来自法院学,同门也基本是法学背景的学生。在读期间,柴丽杰在南大核心期刊上发表了1篇学术论文,还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中国商法年会”上发表了一篇会议论文。依照《上海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博士学位申请人需在国内外核心期刊或全国性学术会议上正式发表2篇学术论文(或达到同等条件)。而柴丽杰发表的上述两篇论文均符合这一要求。2017年12月9日,通过博士论文答辩的柴丽杰获得了学校颁发的毕业证,证书称其“修完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成绩合格,毕业论文答辩通过”,准予毕业。但之后,学校却因其发表的核心期刊学术论文数量不符合学院规定的3篇,拒绝其博士学位申请。2018年11月28日,柴丽杰再次向学校邮寄了申请颁发博士学位的全部材料,学校也再次用同样的原因拒绝他,并未组织评定委员会对其博士学位申请进行审核评定。7月24日晚间,柴丽杰的代理律师之一,上海汇业律师事务所律师曹竹平告诉每日人物,自从起诉之后,上海大学对此事并无回应。此外,上海大学因学生不符合学院指标而拒绝学位申请的行为,属于违法增设前置条件,并不合理。对于审判结果,曹律师持谨慎乐观的态度,并表示如果己方败诉,一定会上诉。以下是每日人物与柴丽杰代理律师曹竹平的对话:校方未按法律流程处理学位申请,起诉后对原告无回应每日人物:当事人的诉求是什么?曹竹平:当事人柴丽杰要求学校的学位评定委员会对他的博士学位申请进行评定审核,因为学校之前从来没有审核过。根据《学位条例》规定,是否颁发学位应该由学位评定委员会决定,不可能通过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判令被告向原告颁发博士学位。但是学校是否启动审核程序是一个法律程序,是可以诉讼的。起诉状/图源受访者起诉状/图源受访者每日人物:对于上海大学的做法,怎么看?曹竹平:在我看来,上海大学显然没有履行自己的法定职责,这个职责不是来源于校规,而是来源于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这两部法律法规都规定,学校如果收到学位申请人的学位申请,要按照法定的程序来进行审查评定。在总结了法律规定之后,我发现柴丽杰是符合学位申请条件的。条件内容主要包括,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考试全部合格,论文答辩通过。至于上海大学方面的规定,首先是校级的量化指标,也就是发两篇C刊,这一点柴丽杰也通过了。在这种情况下,柴丽杰向学校提出申请,无论学校最终达成什么意见,给或者不给(学位证书),都应该先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评审。但是今天(7月24日)上海大学在庭上说,办公室秘书看过了(学位申请),觉得当事人不符合条件,就给退回来了。可是,秘书很明显不是法律职责的主体,怎么能让秘书行使这个职权呢?每日人物:正确的职权行使流程是怎样的?曹竹平:根据上海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的章程,学位委员会要有三分之二的委员出席,然后评定是否颁发学位证书。如果在出席会议的委员中,有超过三分之二的人达成了一致意见,给或者不给,这是法定的程序。而且是否颁发学位证书都要书面通知对方。但在这起案件中,上大收到材料之后,只是让院办秘书看了一下,秘书说不行,就再也没有后文了。每日人物:柴丽杰起诉后,上海大学后续有没有和他交涉呢?曹竹平:就我了解到的情况,起诉之后学校没有和我的当事人进行交涉,对此事也没有任何回应。上大行为属于违法增设前置条件,两次延期举证反映学校官僚化现象严重每日人物:如果上海大学因为当事人不符合学院更高的要求而拒绝学位申请,这个理由合理合法吗?曹竹平:是否颁发证书不是上大自己说了算,而是上大学位评定委员会决定的。上大把学院的指标作为拒绝申请的理由,但是法律法规并没有要求把发论文的数量作为能否申请学位的条件。就像求职者去应聘,应聘之后能否被录取是一回事,但不能说求职者连应聘的资格都没有。现在他把发论文作为提起申请的条件,这是违法增设前置性条件,是不对的。每日人物:案子进行到现在,有什么出乎你意料的地方吗?曹竹平:我觉得比较出乎意料的点就是上海大学对这个案子的准备十分不充分。法官问他们的法律依据是什么,他们说在电脑里,但是始终答不上来。上大的证据逻辑也是非常混乱的。庭上,上大也承认应该是由学位评定委员会来决定能不能授予申请,但是学位评定委员会的开会记录直到现在都无法提供。上大还说自己只是暂时中止了柴丽杰的学位申请,但暂时中止也是没有法律依据的。《学位条例》里没有哪一条允许学位受理评定可以中止。所以从整个案件来看,上海大学在开庭过程中架子非常大,反映出这所大学官僚化、衙门化的现象非常严重。每日人物:据了解,上海大学开庭前一天提交了新的证据,这些证据对审判结果影响大吗?曹竹平:本次案件中,上海大学在没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两次延期提交证据,法庭也查明了这个事实。查明事实之后,今天(7月24日)在庭上,我们对于他们延期提交的证据是拒绝质证的。第二点,延期提交的证据将不会被法院采信,也不会作为上海大学拒绝履行法定职责这一行为合法性的依据。上海大学这种行为是对诉讼规则的破坏。法律明确规定,被告只能在收到诉状后的十五天内举证。本次案件中,上海大学在4月18日收到诉状,却在7月份举证,证据是100多页的材料。首先,这一行为说明上海大学官僚化、衙门化非常严重,根本不把诉讼当一回事。其次,他们延期举证的做法也不尊重法律规则。至于证据对审判结果的影响程度,不能说不会影响,只是这些证据依法不被法院采纳。上大称学院有权制定更高标准,原告律师对此案持谨慎乐观态度每日人物:庭审上,上海大学是如何回应的?曹竹平:上海大学说我的当事人不符合申请条件,反复都是这个理由,而且说学院有权制定更高的标准。对此,我的意见是,就算学院有权制定(更高要求),那么学院如何制定,制定的主体是谁,制定的程序是怎么样的,制定之后又是如何公布,或者说如何告知学生的,(上海大学)都无法解释这些事情。每日人物:根据上海大学在庭上的辩护,你觉得原告胜诉的可能性大吗?曹竹平:这个目前不好说。如果一定要说,那么我对这个案子持谨慎的乐观态度。不过,案子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我们相信法院一定会公平公正地处理。每日人物:这个案子对于同类案件的指导作用体现在什么地方?曹竹平:主要体现在学校的二级学院能不能违法增设,或是增设提出学位申请的前置性要件。我觉得这个案子对于教育法制有两点促进作用,第一个是不能唯论文化。因为(今年)“两会”以后,中央提出了反五唯: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第二个是学校对学生学术应当依法管理,即学校的学术活动或者学术管理活动要严格遵循法律程序和法律规定。每日人物:你和当事人有没有讨论过败诉后的应对措施?曹竹平:目前我们没有讨论到败诉这一层面。如果败诉,我们一定会上诉的。

傅奕

关于博士的录取方式,你知道几种呢?

对于已经考上研或者在读研的小伙伴,有没有想过将来读博呢?也许你还在迷茫中,也许你会觉得暂时没想过,然而你可知道在研一的时候,你就有机会可以直接申请硕博连读的呢?接下来,我总结了一下读博的几种录取方式。总的来说,读博的途径还是很多的,只要自己抓住机会,一切都会实现的。读博的途径目前有四种途径:直博、硕博连读、提前攻博和统考直博:在本科阶段申请,一般只有211.985工程的大学招收直博生,在继续深造期间不发硕士学位证书,只发博士学位证书;如果中间停止深造,硕士学位证书也是拿不到的;招生对象为本科的推免生;硕博连读:是指招生单位从本单位已完成规定课程学习,成绩优秀,具有创新能力的硕士生中遴选博士研究生的招生方式,一般需要硕士研究生在一年级阶段提出申请,供招生单位考核;如果不合格,继续完成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工作;博士阶段未完成学习,也可以完成硕士论文答辩,答辩不通过不会发放硕士学位证书;提前攻博:需要在研二阶段申请,可以跨招生单位申请,有点类似于本科阶段的推免生政策,只不过对象换成了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申请人不需要参加笔试但需要和当年统考生一起参加复试考核;研究生阶段分硕士阶段和博士阶段进行;统考:指满足招生条件的考生参加的全国博士研究生统一考试的方式以上四种方式方式是针对大部分高校的情况,具体高校可能有所不同,需要自己去研究生院询问清楚。在了解了博士研究生的招生方式之后,接下来就需要看自己适合哪一种招生方式,然后按招生方式来完成自己的学习和科研任务。但最重要的一点是研一阶段的学业成绩和自己的科研任务,这在申请读博或者撰写论文的时候会有很大的帮助。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博览会

发2篇论文申请博士学位遭拒,博士生起诉母校

7月24日,上海大学博士生柴丽杰因学位申请遭拒起诉上海大学一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澎湃新闻记者从浦东法院获悉,该案件正在审理中,当天庭审未作宣判。7月26日,上海大学宣传处相关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因为现在还没审判,所以现在为了尊重法庭、尊重案情、尊重当事人,还不便于发表有关此事的意见。当记者问及是否有学院级别的与学校规定有所不同的博士学位授予要求时,该工作人员表示对此并不清楚。2019年3月18日,上海大学2014级博士研究生柴丽杰向浦东新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澎湃新闻记者从该行政起诉状获悉,原告柴丽杰因不服被告上海大学不履行法定职责,未组织有关院、系及学位评定委员会对原告博士学位申请进行审核评定一事,提起行政诉讼。请求判令上海大学依法履行法定职责,组织学校的学位评定委员会对自己的博士学位申请进行审核评定。该行政起诉状中写道,原告柴丽杰于2014年9月至2017年12月在上海大学应用经济学(法律金融学)专业攻读博士研究生。就读期间,原告无任何违法乱纪行为、按规定修完全部博士课程并通过全部学业考试。原告撰写的博士论文通过了被告组织的开题、预答辩、盲审、正式答辩等环节。论文答辩委员会的最终答辩意见为:建议授予博士学位。在读期间,柴丽杰在南大核心期刊上发表了1篇学术论文,并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中国商法年会”上发表了一篇会议论文。2017年12月9日,被告向原告颁发了上海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证书称其“修完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成绩合格,毕业论文答辩通过”,准予毕业。2018年11月28日,原告依据《上海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向被告邮寄了申请颁发博士学位的全部材料。然而,被告以原告发表的核心期刊学术论文不符合规定为由,未组织学校评定委员会对原告的博士学位申请进行审核评定。上海大学研究生学位授予科研成果量化指标。上海大学官网截图经查,根据《上海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的规定,“在国内外核心期刊或全国性学术会议上正式发表2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即可符合博士学位的授予条件。原告柴丽杰提供的上海大学《信访事项答复意见书》。采访对象 供图记者从原告提供的上海大学《信访事项答复意见书》上看到,上海大学在对柴丽杰的回复中表示:“您作为上海大学2014级博士研究生,学位申请应满足《上海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学位授予科研量化指标》(2014年版)。由于您未能达到相关标准要求,故未能获得学位。”7月25日,柴丽杰的代理律师曹竹平告诉澎湃新闻,从原告申请博士学位到开庭以来,上海大学因原告发表的核心期刊学术论文数量不符合学院规定的3篇,拒绝其博士学位申请。曹竹平认为,上海大学因学生不符合学院指标而拒绝学位申请的行为,属于违法增设前置条件,并不合理。故而原告认为,依据《学位条例》规定,被告作为学位授予机构,负有依法对原告提出的学位申请进行评定并对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颁发学位的法定职责。而被告未履行法定职责。澎湃新闻记者从浦东新区法院获悉,该案件正在审理中。

虽有大知

一博士毕业生申请学位遭拒起诉学校,案件有了最新进展

新京报讯(记者 王俊)去年3月,上海大学博士毕业生柴丽杰因学位申请遭拒将学校告上法庭,引发社会关注。日前,记者从柴丽杰代理律师何渊处获悉,该案一审已于近期审结,法院判决学校不组织对柴丽杰博士学位申请进行审核评定的行为违法。何渊告诉记者,该案只涉及程序,解决学校的不作为问题。“涉及论文要求等实质性问题,已向国务院学位办公室申请复议,需要看复议结果。”学院论文指标数高于学校有效吗?去年3月20日,上海大学2014级博士研究生柴丽杰向浦东新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请求判令上海大学依法履行法定职责,组织学校的学位评定委员会对自己的博士学位申请进行审核评定。7月24日,该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一张诉状将学校告上法庭的原因是柴丽杰于2017年12月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却一直未获得学校授予的博士学位。2014年9月至2017年12月,柴丽杰在上海大学应用经济学专业攻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法律金融学。此前据媒体报道,上海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学位是由经济学院与法学院合作设立,挂在经济学院下,不过柴丽杰的导师来自法学院。在读期间,柴丽杰在南大核心期刊上发表了1篇学术论文,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中国商法年会”上发表了1篇会议论文。根据现行《上海大学研究生学位授予科研成果量化指标》以及《上海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对文科类博士学位申请人的要求是“在国内外核心期刊或全国性学术会议上正式发表2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但柴丽杰所在的经济学院,要求需发表核心期刊学术论文3篇(2篇三级论文和1篇二级论文)。因此,尽管柴丽杰拿到了毕业证,证书显示“修完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成绩合格,毕业论文答辩通过”,准予毕业。但学校因其发表的核心期刊学术论文数量不符合学院规定的3篇,拒绝其博士学位申请。根据此次判决书显示,浦东新区法院认为,《上海大学学位实施细则》规定,对博士学位申请者的科研成果应当符合《上海大学研究生学位授予科研成果量化指标》,该量化指标是上海大学校级层面的规定。该校级科研量化指标2004年版本仅规定“文科中的美术学研究生学位”可以另行制定标准。2018年版本仅说明“硕士不再统一要求,由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确定”“艺术类学位科研成果量化指标的标准由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制订”。由此可见,上海大学并未将经济学院应用经济学学科纳入另行制定科研成果量化指标的学科范围。法院称:经济学院的科研量化指标规定的论文发表载体和数量与学校规定不相一致,并非对学校规定的简单细化,而是重新定义。学位的授予与否关涉学生重大切身利益,经济学院的相关规定并不能如被告所称通过事先告知的方式,当然上升为校级规定。学校不审核其学位申请是否违法?博士毕业快一年后,2018年10月,教育部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借此契机,柴丽杰曾三次致信校长。2019年2月22日,上海大学向柴丽杰出具了一份书面答复。其中强调:“学位授予工作是建立一种评价标准,衡量尺度或质量基准,并按照一定的准则和程序,对学位申请者进行评价和认定。”作为博士学位申请者,柴丽杰未能达到《上海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学位授予科研量化指标(2014年版)》中的标准要求,故未能获得学位。经济学院已在2018年12月11日与柴丽杰沟通,明确无异议。2018年11月28日,柴丽杰再次向学校邮寄了申请颁发博士学位的全部材料,学校也再次用同样的原因拒绝他,并未组织评定委员会对其博士学位申请进行审核评定。因此,柴丽杰向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请求判令上海大学依法履行法定职责,组织学位评定委员会对他的博士学位申请进行审核评定。上海大学以柴丽杰发表论文的数量未达到经济学院的科研量化指标为由,对原告的博士学位申请不予组织审核评定,且以微信的方式告知,该行为是否符合相关规定?法院认为:原被告对应当适用学校科研标准还是学院科研标准存有争议,该争议的判断结论不仅会影响申请材料是否完备的审查定性,更关乎学生的重大权利义务,显然不宜直接由学院秘书予以决定,也不能当然视为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的履职行为。法院确认上海大学对柴丽杰于2018年11月28日提交的博士学位申请未组织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予以审核评定的行为违法。论文指标化问题该如何解决?何渊告诉记者,该案只涉及程序,解决学校的不作为问题。“涉及论文要求等实质性问题,目前已向国务院学位办公室申请复议,需要看复议结果。”该案引起广泛关注的重要原因,是指向了论文指标化的学术风气。当时恰逢全社会集中反思“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当口,该案也就有了标志性的意义。论文指标作为在学生、教师头上的“紧箍咒”,存在不小的争议。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长聘副教授李锋亮认为,在没有更好的措施出来前,取消论文指标的考核应该慎重。“除了一些特定学科,比如艺术类,论文在学术博士生考核中有必要性,但是在硕士、专业博士中的必要性值得进一步商榷。”李锋亮告诉记者,对于大多数学科而言,发表学术论文是体现学术纯粹性最好的指标之一,在其看来,发表学术论文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做学术。对于实践中出现论文指标异化的情况,李锋亮表示,无需因噎废食,根据具体案例进行具体应对即可。“如果担心论文指标异化就废除论文指标,我觉得这是不负责任的。负责任的态度应该是想出更有效的切实保证博士生培养质量的举措后,再讨论取消对学术论文的要求。”对此案涉及的论文发表数量问题,法院表示,值得指出的是,通过规定发表论文数量和期刊载体的方式评价博士的学术水平,历来颇受争议,是否科学合理,各方意见不尽一致,但此属高校学术自治的范畴,本院予以充分尊重。各方期待能有更科学合理的评价博士学术水平的途径或者多样评价方式,需要学位授予单位、教育管理部门和学子们共同推进。新京报记者 王俊编辑 陈思 校对 李项玲

玉响

博士生发2篇论文申请博士学位遭拒起诉母校,该案正在审理

7月24日,上海大学博士生柴丽杰因学位申请遭拒起诉上海大学一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从浦东法院获悉,该案件正在审理中,当天庭审未作宣判。7月26日,上海大学宣传处相关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因为现在还没审判,所以现在为了尊重法庭、尊重案情、尊重当事人,还不便于发表有关此事的意见。当记者问及是否有学院级别的与学校规定有所不同的博士学位授予要求时,该工作人员表示对此并不清楚。2019年3月18日,上海大学2014级博士研究生柴丽杰向浦东新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澎湃新闻记者从该行政起诉状获悉,原告柴丽杰因不服被告上海大学不履行法定职责,未组织有关院、系及学位评定委员会对原告博士学位申请进行审核评定一事,提起行政诉讼。请求判令上海大学依法履行法定职责,组织学校的学位评定委员会对自己的博士学位申请进行审核评定。该行政起诉状中写道,原告柴丽杰于2014年9月至2017年12月在上海大学应用经济学(法律金融学)专业攻读博士研究生。就读期间,原告无任何违法乱纪行为、按规定修完全部博士课程并通过全部学业考试。原告撰写的博士论文通过了被告组织的开题、预答辩、盲审、正式答辩等环节。论文答辩委员会的最终答辩意见为:建议授予博士学位。在读期间,柴丽杰在南大核心期刊上发表了1篇学术论文,并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中国商法年会”上发表了一篇会议论文。2017年12月9日,被告向原告颁发了上海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证书称其“修完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成绩合格,毕业论文答辩通过”,准予毕业。2018年11月28日,原告依据《上海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向被告邮寄了申请颁发博士学位的全部材料。然而,被告以原告发表的核心期刊学术论文不符合规定为由,未组织学校评定委员会对原告的博士学位申请进行审核评定。上海大学研究生学位授予科研成果量化指标。上海大学官网截图经查,根据《上海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的规定,“在国内外核心期刊或全国性学术会议上正式发表2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即可符合博士学位的授予条件。原告柴丽杰提供的上海大学《信访事项答复意见书》。采访对象 供图记者从原告提供的上海大学《信访事项答复意见书》上看到,上海大学在对柴丽杰的回复中表示:“您作为上海大学2014级博士研究生,学位申请应满足《上海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学位授予科研量化指标》(2014年版)。由于您未能达到相关标准要求,故未能获得学位。”7月25日,柴丽杰的代理律师曹竹平告诉澎湃新闻,从原告申请博士学位到开庭以来,上海大学因原告发表的核心期刊学术论文数量不符合学院规定的3篇,拒绝其博士学位申请。曹竹平认为,上海大学因学生不符合学院指标而拒绝学位申请的行为,属于违法增设前置条件,并不合理。故而原告认为,依据《学位条例》规定,被告作为学位授予机构,负有依法对原告提出的学位申请进行评定并对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颁发学位的法定职责。而被告未履行法定职责。澎湃新闻记者从浦东新区法院获悉,该案件正在审理中。

张冲

清华、北航:发表论文不作为博士学位申请限制性条件

在2019年4月22日,清华大学公布了《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是清华大学博士生培养的指导性文件,明确了博士生的培养目标以及学习年限、培养方案、培养过程等基本要求。本次修订历时两年多,新《规定》不再将博士在学期间发表论文达到基本要求作为学位申请的硬性指标,而是更注重博士科研成果的价值和创新性,这不仅能够促进博士生更加从容地追求科研上的突破,也避免了论文数量要求导致的科研浮躁和学术不端现象的滋生。据北航官网报道,2020年6月19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九届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召开第十七次会议。经与会委员认真研讨、投票表决,一致同意通过《研究生申请博士学位创新成果评价规定》。依据该规定,各学院即将开始制定各学科的具体要求和认定程序。该评价规定改革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突破:一是明确了学位论文是进行学位评定的主要依据,相关学术成果是学位论文评价的重要支撑和参考,发表论文数量不再作为申请博士学位的限制性条件;二是建立了创新成果评议、学位论文匿名评阅和答辩评定三级评价机制,并将通过导师评阅意见、答辩委员会专家名单和答辩决议书编入学位论文的方式,强化监督;三是完善了学位论文全过程质量保障机制,进一步明确了导师、学院在研究生培养和质量把关中的主体责任,并通过制定创新成果的具体要求和评价办法,赋予学院更多的自主权,更好地体现出学科差异和学位类型差异。2020年以来,国家陆续印发了多个重磅文件提及要破四唯:①《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 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高校要停止对专利申请的资助奖励,大幅减少并逐步取消对专利授权的奖励,通过提高转化收益比例等“后补助”方式对发明人予以奖励。②《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要求不得要求在申报书、任务书、年度报告等材料中填报论文发表情况;单篇论文发表支出超过2万元人民币的,需经该论文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所在单位学术委员会对论文发表的必要性审核通过后,方可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中列支。③《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要求破四唯、不追热点、严惩造假、按人定项目、加大支持35岁以下青年、准备支持一批30-40岁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有志于长期从事科学研究的优秀青年科学家。这一系列措施势必将对学术生态、学术评价、职称评定等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材料科学与工程”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