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巧的身躯便于携带,绝对是旅行好帮手,筒身可以折叠,轻量的设计,单手三指就可以操作使用,8倍的放大效果是手持望远镜的理想倍数,视野不仅清洗,而且不抖动;远近可调,快速对焦,从4米到远处,轻松搞定。亮点与细节常见的镜片镀膜一般有三种:单层镀膜、多层镀膜、全多层镀膜(FMC)。这款视得乐望远镜采用高对比镜片的镀膜就属于全多层镀膜,透光率更高,减少光线损失,更易于发现目标物;精益求精,这款望远镜采用的是BAK4棱镜,目前市场上保罗望远镜的棱镜主要BAK4和BAK7为主的,其中BAK4透光更高,成像更清晰。此图是以正常的三节魔方做对比的,可见望远镜身材非常迷你,重量仅80g,非常的休闲便携,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可以轻松携带,使用更是得心应手。现在人的旅行都提倡轻装简行,这款望远镜真是不二之选。这款望远镜配了一个真皮的小皮套,可以说是好马配好鞍。小皮套做工精细,内侧柔软有度,能非常好的保护望远镜不受到刮损。更重要的是皮套子的后面有更细心的设计,就是可以直接穿在腰带上,这样携带更是不占任何空间了。试用过程与体验使用起来非常简单,带屈光调节的目镜端向上,轻轻把目镜向左成90°角折叠,然后单手可以调焦,0表示基准位,拇指和食指可以根据距离调节屈光度,+号表示近焦,-号表示远焦。远景近景都可以随意操作观看。此图是远景和近景效果图,用手机拍摄的非常困难,拍的不是很清晰,但是通过目镜看到的成像是非常清晰。我是右手握着望远镜加调焦,左手拿着手机找角度好不容易拍出来的,主要是手机有多个摄像头,不太好找准角度。在远处的河里还看到一只水鸟在捕食小鱼,看得非常清楚,可惜没有抓拍到。从这点完全可以感受到这款望远镜的魅力,我想以后我们出去玩,这个是必备之物了。拿到手后,孩子就迫不及待的拿去逛公园,在争夺的过程中摔了一下,真没有想到质量真的非常好,没有任何损坏,不愧是马克罗龙材质,高强度抗冲击、NBR外胶不仅有仿震的效果,还有防噪音、耐磨、抗腐蚀。还有镜片也被孩子手碰触到了,指纹痕迹清晰,但是成像完全不影响,镜片脏了,用湿布轻松擦净,擦拭保养非常容易。使用心得优点:做工精细,小巧玲珑,使用携带非常方便,单手可握,操作简单,更重要的是远近可调,成像非常清晰,更重要的是看的时候眼睛不累,成像也不抖动,非常稳哦,一切美景尽收眼底。缺点:个人感觉唯一的缺点就是没有可以挂绳的地方,如果能设计挂绳的扣子就更完美了,这样也不担心那么小巧不小心掉地上,也不用每次看完后还要收回套子里或者直接拿在手上啦,挂脖子上就可以啦。
新华社柏林10月22日电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22日发布德国X射线空间望远镜“eROSITA”传回的首批图像,揭示了隐藏的宇宙之美。该望远镜观测项目有望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宇宙的演化。此次发布的X射线图像展示了邻近银河系的大麦哲伦星云以及距地球约8亿光年的两个星系团。图像中,大麦哲伦星云呈圆形红色结构,里面的超新星遗迹清晰可见;代号为A3391和A3395的两个星系团呈蓝绿色,正在发生相互作用。“我们的望远镜传回的首批图像揭示了隐藏的宇宙之美。”项目负责人彼得·普雷德尔说。通过X射线望远镜,人们可以观测到无法利用可见光观测到的,不一样的宇宙。研究人员预计,“eROSITA”将在为期4年的观测中发现大约10万个释放X射线的星系团和数百万个活跃黑洞,这有助于精确测量宇宙学参数,进而更好地理解宇宙中占主导地位的暗物质和暗能量。“eROSITA”X射线空间望远镜由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领导建造,2019年7月发射升空,现已达到距地球大约150万公里的目标位置。该观测项目是德国和俄罗斯航天合作项目的一部分。
最近,国产战争电影《八佰》正在热映当中,各类影评也纷至沓来。有讨论历史真实性的、有煽动民族情绪的、有探究电影艺术手法的、有批判演员演技的等等。我们今天不做这些讨论,我们从一个非常小的(我们熟悉的)角度来看一看,在《八佰》电影的中,在中国抗战的淞沪会战期间,出现在各方势力中的光学装备。(多数内容仅依靠剧照推测,如果错漏,欢迎指正)首先,电影中普通上海市民(有钱人)使用的望远镜,以及小贩在叫卖的望远镜。在1937年,中国还没有自己制造军用望远镜的能力。所以影片中上海有钱人使用的这具伸缩式的单筒望远镜有可能是英国伦敦1920年前后产的dollond伸缩版的黄铜望远镜。也就是大家经常在电影中见的那种海盗使用的开普勒结构的望远镜。加上脚架之后也能用来做一般的天文观测。事实上,在1930年前后,国民政府曾经向德国蔡司厂购买过一批当时世界领先的光学设备,包含了大量的蔡司Silvamar 6X30双筒望远镜。但是因为使用和保养不当,这批器材大部分都因为镜片发霉而无法使用,只有少数部分列装到了部队。比如作为德械师的88师团长谢晋元在电影中使用的望远镜,就是蔡司Silvamar 6X30.(谢团长的镜头没拍到,就截到了这张还而二战中,德军装备的正是这种双筒望远镜。当然因为战争的需要,除了蔡司厂之外,也有很多其他德国工厂开始设计和制造这种非常适合战场观察、指挥,且单兵使用的望远镜型号。比如:Hensoldt亨索尔特Voigtlaender福伦达罗敦斯德G.RodenstockBusch普旭1933年国民政府兵工署俞大维博士指示在德国蔡司厂实习的留学生周自新,与蔡司厂讨论在中国建立光学维修工厂的可能性。这里为中国光学的起步埋下了伏笔。兵工署技术司于1935年10月根据蔡司厂的建议和合作办法,向军政部提出建立光学修理厂的方案。1936年9月,军政部核准成立军用光学器材厂筹备处,1937年3月,蔡司厂派人指导修理工作并培训修理人员,开始为驻南京各部队修理损坏的光学器材。此时,国内抗战就全面爆发了。四行仓库守卫战,作为淞沪会战的尾声,在上海失守后,国民政府认为南京已经不适合建设军工厂,就计划迁去重庆建厂。所以截止到《八佰》的故事发生时,中国自己的光学工厂依然没有建立起来。当时的德国光学技术,领先全世界。而电影中日本军官使用的望远镜,则是“日本光学株式会社”生产的“十三年式6X24”,是日光公司和蔡司的工程师一起仿制蔡司的日本型号。十三年式6X24日本作为当时德国“最好的徒弟”,在二十世纪初曾派遣了大量的留学生赴德学习光学技术。学成归来后的短短十几年内,日本就先后建立了:“日本光学株式会社”1917年(现在的尼康Nikon)“旭光学工业株式会社” 1919年(现在的宾得Pentax)“高千穗光学精工株式会社”1919年(现在的奥林巴斯Olympus)“千代田光学精工株式会社”1928年(现在的美能达Minolta)“精机光学工业株式会社”1933年(现在的佳能Canon)“本光学株式会社”1934年(现在的富士Fujifilm)在侵华战争期间,“十三年式”6X24因为需求量较大,目前能看到的有日光产(现尼康),有旭光产(现宾得),有光产(现富士)等不同工厂的型号,在二战期间大量配备给日军普通军士官。另外,在影片中我军还出现了一个缴获日军的望远镜,镜头比较快,没拍清楚。但是4X40的结构(伽利略式)比较特殊,非常容易辨识。这是1933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军为了让步兵和骑兵的士官也能配备望远镜,用于搜索情报和射弹观测,研制了一种成本低、质量轻的4×40mm望远镜。,每具30日元成本,大量装备在普通士兵上。所以第一批冲进四行仓库的日军被剿灭后,88师在打扫战场的时候就拿到了一些4X40的望远镜。4X40“九三式”日军的单兵系统望远镜尽管制作工艺精良,但出瞳直径略小,在暗光条件下使用效果较差。与“十三年式”同为日军野炮观测车中制式装备的“九八式”7倍望远镜同样是仿蔡司望远镜制作的,亦称为7×50mm望远镜。在飞艇上不少观察员使用的就是蔡司的7X50,或者Leitz(现在的徕卡)的7X50(电影镜头太快没拍到),反倒是一具火炮观察镜给了一个镜头,但是我也不知道出处,如果有高人知道,评论区见。7×50mm望远镜口径大,暗光观察效果好,大量配给在日本海军,也称为“航7型”。比如中国人比较熟悉的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极为喜爱这种望远镜。旭光产航七山本五十六其他型号不再展开,当时日本的光学技术,确实是问鼎世界前三的水平(好像现在依然是)。而彼时的中华民国,1936年3月,周自新利用兵工署购买价值30余万元的观测设备的机会,为清华大学留德公费生龚祖同谋求了到德国亨索尔特(Hensoidt)厂实习6个月的机会,龚祖同即借验收产品的机会,进入该厂学习透镜和棱镜的加工技术,同时考察光学加工及光学玻璃生产情况。但当时的德国工厂以“中国工业落后,无法制造光学仪器”为由表示拒绝,只能在1937年转从瑞士购买了一批光学原材料(其中包含3000套6X30望远镜的零件)发往中国。而此时的中国大陆已经进入到了全面抗战的时期。淞沪会战结束后,南京已经完全不可能再建厂了。兵工署正式通知筹备处将光学工厂迁往四川。11月12日,《八佰》故事结束,淞沪会战完结。日寇攻占上海,筹备处加紧搬迁,全部人员设备迁往重庆。考虑到当时东南沿海各主要港口都已被日军封锁,从欧洲购买的物资设备只能先运抵越南海防港,再从滇越铁路运到昆明,加上重庆气候潮湿,不适合光学器材的生产和保存,国民政府将光学厂迁到昆明,1939年1月1日,中国第一个军用光学工厂——第二十二兵工厂正式成立。(还记得那3000套从瑞士漂洋过海从越南转入昆明的6X30望远镜零件吗?)后来从二十二中制造出来大名鼎鼎的“中正式望远镜”。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军用光学望远镜。蒋先生非常喜欢这款望远镜,经常随身携从此,昆明成为了中国光学工厂的摇篮。新中国成立后,军工厂改制,军民分离,同时向全国各地输出光学人才。如今BOSMA博冠的双筒生产基地,也一样设立在昆明。除了望远镜,《八佰》中还出现了一些光学瞄准镜。但是奇怪是,四行仓库这么适合狙击的据点,导演并没有设置狙击战的镜头。在开场的时候,我军就有一把带有瞄准镜的看不清什么枪,但是在电影中似乎没开过一枪。到最后谈判前又给了一个镜头,然后就觉得这个枪有点奇怪,我觉得不像德械,更像美军的枪。当时的国民革命军88师是全德械师,理论上来说,配置的应该是M1924式步枪,或者Kar.98步枪。但按剧中的设定,他们也吸收了一些游兵散勇,并且缴获了日军的装备,所以在电影中,枪械有点乱入,有Gew.98,春田步枪,汉阳造,中正式,三八大盖等等,不过这些步枪的原型都是毛瑟步枪Gew.98,和改进型Karbiner 1898,简称Kar.98k。不同点也无非是在枪身长短,手托位,击针孔,立平式表尺等具体细节上的调整。当时的标准德械师应该有6%左右经过调校精度的步枪配有ZF4或者ZF41瞄准镜。配给当时已经非常成熟的狙击战的精确射手使用。但是ZF4结构的瞄准镜是这样的,而电影中的瞄准镜更像是美军的春田步枪. (后来查了一下发现美国在二战的时候确实援助了一批M1917给到中国战场)不过无所谓了,反正电影没有任何关于我军狙击手的内容。反倒是日本狙击手使用的97狙击步枪,瞄准射杀青帮弟子送电话线的过程,那叫一枪一个准。配置瞄准镜的Gew.98步枪(日军的三八大盖也是仿造此款),虽然作为侦查步枪使用,缩短枪身改进后的Karbiner98,简称Kar.98K。就成了一代经典(也可能是因为吃鸡带火了它)。其实二战期间,狙击战已经很成熟了,有很多类似的故事和枪械,比如苏军的莫辛纳甘配瞄准镜,比如英军李-恩菲尔德配瞄准镜。比如日军的九七式配瞄准镜。当时的枪械有效射程都到了1000米左右,配合高精度的瞄准镜,就可以完成200-600米的精确射击。真实历史中的《八佰》,四行仓库作为当时的银行仓库,在轻武器下几乎坚不可摧,四行仓库的位置又在租界边上,日军并不敢使用重武器轰炸。导致了88师的400多名守军,真实历史中只有少数几十人在战斗中牺牲,并没有电影中那么夸张,大部分人都在完成蒋介石的“政治”任务后,撤离到了租界。但是整个淞沪会战中,国军前后投入正面战场兵力70多万,以伤亡20万的代价,换取日军伤亡4万,日军在上海浴血缠斗三个月,才勉强攻下国军的阵地。使得世界各国对于中国的抗日实力与决心,产生刮目相看的态度,而日军久战未胜,“三个月占领中国”的希望破灭。在淞沪会战惊心动魄的三个月当中,全中国上下凝聚出了一个共识,就是为了抵抗日本的侵略,中国“纵使战到一兵一枪,亦绝不终止抗战。”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面临危亡时刻所爆发出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民族凝聚力,是这个伟大文明刻在骨子里的精神。曾经面对匈奴的时候,它出现过;曾经面对倭寇的时候,它出现过;未来无论面对谁,它依然会从很多中国人的底色中翻涌出来,而这种精神,才是这个民族的底气。
2019年10月22日,爱罗希塔(eROSITA)空间望远镜的“第一束光”图像在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向公众展示。照片揭示了大麦哲伦云(LMC)星系中隐藏的恒星,以及我们30年前看到的超新星爆炸发生的变化。照片由2019年10月18日至19日所拍摄的七个望远镜模块进行的一系列曝光得到的。爱罗希塔空间望远镜是由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2017年建造完成,由7个独立的反射镜模块组成,每一个模块均嵌套了54个金涂层镜面。作为俄罗斯和德国空间任务的一部分,爱罗希塔于2019年7月13日发射太空,并采用“质子”运载火箭发射,运行在日地拉格朗日L2点,距离地球150万千米,任务周期为4年。“我们望远镜的第一批图像展示了隐藏宇宙的美丽,为了实现设计的科学目标,我们需要足够的灵敏度来探测宇宙中最远的星系团,并在空间上分辨它们。这些“第一束光”的图像表明我们可以做到这一点,而且我们可以走得更远。”爱罗希塔首席研究员彼得·普赖德兴奋地说。“新发现的潜力是巨大的,现在我们可以开始收获十多年的工作成果了,这也预示着我们对高能演化宇宙理解的突破。”普兰德尔补充道。爱罗希塔的“第一束光”图像是在七个望远镜模块的一系列曝光中获得,展示了弥漫热气体的分布,还展示了一些引人注目的细节,例如像SN1987A这样的超新星遗迹。爱罗希塔图像同样证实,1987年恒星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仍在星际介质中传播,这个源头变得越来越模糊。MPE高能天体物理主任科帕尔·南德拉认为,x射线给了我们一个隐藏在可见光下的独特的宇宙视角。一颗看起来普通的恒星,在x射线下我们可能会看到一颗绕轨道运行的白矮星或者中子星吞噬同伴的过程。在我们用光学望远镜看到星系团的地方,x光揭示了填充它们之间空间并追踪宇宙暗物质结构的巨大气体库。天文学家预计,在为期四年的全天观测中,将在星系中心发现大约10万个发射x光的星系团和几百万个活跃的黑洞。通过测量这些星团在宇宙时间内的演化,我们可以对宇宙参数进行精确测量,以更好地理解主宰宇宙的暗物质和暗能量。爱罗希塔 X射线望远镜由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牵头,得到了图宾根大学天文和天体物理研究所、波茨坦莱布尼茨天体物理研究所、汉堡大学天文台的资助。这是俄罗斯和德国航天局、俄罗斯航天局和德国航天中心的一个联合项目。小编认为爱罗希塔能够兑现它的承诺,创造出一幅具有前所未有的深度和细节的x射线版图,这个价值将是巨大的。除了今天展示的星际图像之外,天文学家还将在未来几年观察到数百万奇异天体,如黑洞、星系团、中子星、超新星和活跃恒星。
■文丨市井财经专栏作家 叶克飞望远镜能用来干什么?据说最大用途都跟“星”有关,一是观星,二是追星。当然,户外运动群体也需要。这个看起来跟日常生活好像关系不大的小玩意儿,曾被列为“世界最伟大发明”之一,因为它多少改变了人类历史。如今要买一个望远镜,也不能随随便便,它因使用者需求而异,有着各种功能和特点,国产的进口的、军用的民用的……简直不要太复杂。它的技术含量也不低,能把望远镜做好的企业,往往也是世界上最好的光学企业。望远镜的历史望远镜的标准定义是“一种利用透镜或反射镜以及其他光学器件观测遥远物体的光学仪器”,其原理是利用通过透镜的光线折射或光线被凹镜反射使之进入小孔并会聚成像,再经过一个放大目镜而被看到,也称“千里镜”。1608年,荷兰一位眼镜师傅汉斯·利伯希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望远镜。话说有一天,两个孩子在利伯希的店门前玩几片透镜,并通过前后两块透镜看远处教堂上的风标,把意外发现告诉了利伯希。利伯希学着拿两块透镜一看,发现风标放大了许多。于是他回到店里,将两块透镜放在筒里,反复试验后发明了望远镜。同年,他为自己的发明申请了专利,并在当地政府要求下设计了一个双筒望远镜。1609年,伽利略制造了40倍双镜望远镜,也是第一部投入科学应用的实用望远镜。作为第一个认识到望远镜可用于天文研究的人,伽利略对望远镜的改进主要是增强其放大功能。也正是他,让天文学从此进入望远镜时代,并改变了整个世界。同一时期,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也开始研究望远镜,在《屈光学》里提出了另一种天文望远镜,由两个凸透镜组成,但他并未投入实际制造中。到了1613年,沙伊纳将开普勒的构想付诸于现实。他制造了八台望远镜,用于观察太阳,全部都能见到相同形状的太阳黑子,因此否决了人们认为黑子可能是透镜上尘埃的错觉,证明了黑子的真实存在。此后,人们将以凹透镜作为目镜的称作伽利略望远镜,由凸透镜作为目镜的则称作开普勒望远镜。之后几百年间,望远镜一直在发展,主要用于天文。望远镜传入中国,大概是明末。崇祯年间,机械制造家薄珏就将“千里镜”应用到铜炮上,提高了射击精度。但当时的中国人并不理解望远镜的原理,也没有磨制打造镜片的工艺,所以直到清末,望远镜都是海外舶来品,甚至被视为奇技淫巧,属于皇帝和权贵的玩物。比如李渔在小说《十二楼》里,就曾描写贵公子为窥探意中人的闺房生活,每天用望远镜偷看。这种“老外用来发展科学,中国人用来消遣”的科学领域套路,实在不是第一次令人感叹。到了清末,望远镜虽然仍是舶来品,但已开始走入民间,《老残游记》就曾写到。专业天文望远镜都是庞然大物1668年,人类历史上第一架反射式望远镜诞生。当时牛顿决定采用球面反射镜作为主镜,他用2.5厘米直径的金属磨制成一块凹面反射镜,使经主镜反射后的会聚光经反射镜以90°角反射出镜筒后到达目镜。这种系统称为牛顿式反射望远镜,以反射镜代替折射镜的做法具有里程碑意义。1672年,法国人卡塞格林发明了卡塞格林式望远镜,焦距长且镜身短,得到了广泛应用。1793年,德国人赫瑟尔制造的反射式望远镜,直径为130厘米,用铜锡合金制成,重达1吨。赫瑟尔是音乐家和天文学家,从1773年就开始磨制望远镜,一生中制造了数百架望远镜,堪称望远镜狂人。1917年,由富商胡克赞助并冠名的胡克望远镜,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威尔逊山天文台建成。它的主反射镜口径为100英寸。正是使用这座望远镜,哈勃发现了“星云”实际上是银河系外的星系。折反射望远镜的历史要短得多,不过也经历了不断发展。折反射望远镜的定义是在球面反射镜的基础上,再加入用于校正像差的折射元件,可以避免困难的大型非球面加工,又能获得良好的像质量。折反射式望远镜最早出现于1814年。1930年,德国人施密特将折射望远镜和反射望远镜的优点结合起来,制成了第一架折反射望远镜。反射式望远镜在二战后迎来了一个又一个高峰——1950年,帕洛玛山上安装了一台直径5.08米的反射式望远镜,1969年,高加索北部的帕斯土霍夫山上安装了直径6米的反射式望远镜。到了1990年,NASA将哈勃太空望远镜送入轨道,空间望远镜开始实际应用。不过由于镜面故障,直到1993年宇航员完成太空修复并更换了透镜后,哈勃望远镜才开始全面发挥作用。由于可以不受地球大气的干扰,哈勃望远镜的图像清晰度是地球上同类望远镜拍下图像的10倍。也是1993年,美国在夏威夷莫纳克亚山上建成了口径10米的凯克望远镜,其镜面由36块1.8米的反射镜拼合而成。科学界认为,凯克望远镜开创了基于地面的望远镜的新时代,将不可能变成了现实。2001年,设在智利的欧洲南方天文台研制完成了“甚大望远镜”,由4架口径8米的望远镜组成,其聚光能力与一架16米的反射望远镜相当。2014年6月18日,智利在赛罗亚马逊山的山顶安放世界上功率最大的望远镜“欧洲特大天文望远镜”。这座望远镜宽近40米,重约2500吨,造价约合人民币93亿元,据说会在2022年投入使用。当然,世界上还有不少筹建中的天文望远镜,一个比一个大,一个比一个清晰,据说未来都能提供像质远胜于哈勃望远镜照片的太空图片。买个望远镜很容易?那你就错了大型天文望远镜离大多数人都太远,所以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提到的望远镜,主要是业余天文望远镜、观剧望远镜和军用双筒望远镜。很多人小时候都曾拥有过望远镜,是童年记忆里最有意思的玩具之一,不但能用来看远处,还能用来角色扮演,玩玩打仗什么的。那些几块钱一个甚至更便宜的玩具望远镜,现在也仍然存在,不过依然是走廉价玩具路线。如果要选择实用的望远镜,那就得买靠谱的产品,而且最重要的就是你自身的需求,不同用途应该选择不同的望远镜。很多人选择望远镜,往往迷信高倍数,电商平台上也时常有数十倍的廉价望远镜招徕消费者。但实际上,倍数过高会导致很难使用。这是因为每个人使用望远镜时,都难免会手抖,而且望远镜自身重量和大气稳定性都会带来影响。所以,如果是手持望远镜,7-12倍才是主流。即使是军用望远镜,也基本在7-8倍。佳能等公司推出的防抖望远镜,有效解决了手抖和大气稳定性问题,但也只是以10-18倍为主流。当然,如果采用三脚架,倍数可以调高。口径同样不是越大越好。虽然口径越大,观测效果也就越好,但同时价钱也更贵,用起来还贼重。小口径虽然观测效果差点,但是容易携带。一般人熟悉的望远镜都是双筒,单筒嘛,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海盗船长。从实际观测效果来看,同规格的双筒要强于单筒。但是单筒的好处也显而易见,它的体积和重量只有同规格双筒的一半不到,而且更容易实现高倍变倍,所以如果是观鸟一一族,用单筒也很好。电商平台上流行的变倍双筒,是望远镜领域最华而不实的产品。很多人对变倍双筒的喜爱停留在想象层面,认为望远镜里的画面能大能小忽远忽近很有意思,实际上可并非如此。因为变倍双筒必须是两组变焦目镜联动,机械结构很复杂。而且因为这种产品走花哨低价路线,成本很低,零件材质和精度都差得很,不可能有稳定质量。相比之下,变倍单筒倒是很值得一提。因为它不需要两组目镜联动,成本明显降低,稳定性大为上升。充氮防水倒是一个相当实用的功能,它在内部填充干燥氮气,空气中的水分无法侵入,不会导致镜片内部发霉,适合户外运动爱好者。有不少人迷信军用望远镜,认为肯定优于民用,其实也是一个巨大误区。因为军用望远镜适用于战场环境,所以基本要求就是结实耐用,反而不讲究光学品质和细节。这就造成了普通的军用望远镜,实际效果还比不上两三百元的民用产品,品质高的军用望远镜又极为昂贵。而且,因为光电技术的进步,望远镜的军事用途已经大大降低,产品改进的动力也随之下降,所以普通使用者还真没必要选择军用望远镜。近年来,数码望远镜成为新宠。因为它体积小,但却能实现超长焦。数码功能可以实现拍照和录像,使得望远镜的使用外延大大拓宽,很多观鸟爱好者都会选择数码望远镜。望远镜品牌如何选作为光学器材,望远镜的档次与光学领域其实高度重合。简单点说,就是做镜头的企业,望远镜肯定差不到哪里去。所以,光学大国肯定也是望远镜大国,比如领先世界的德国。德国光学之强举世闻名,比如蔡司,它家的望远镜也很出名。同样属于德国的还有徕卡,望远镜也是许多人的心头好。同样属于德语区国家的奥地利,则有施华洛世奇。很多人平时看多了时尚杂志,以为施华洛世奇就是个饰品工厂,其实真是误解了人家的全能。在望远镜领域,它是当之无愧的大牌。为什么施华洛世奇的商标是一只苍鹰?就是为了“拥有鹰一样的眼睛”啊,所以从1949年施华洛世奇开始出品望远镜,沿用至今的型号“HABICHT”,在德文里就是“苍鹰”之意。施华洛世奇产品序列中的EL系列,被称作双筒望远镜之王。另一个光学大国则是日本,我们熟悉的尼康、佳能和奥林巴斯,不但是相机领域的大牌,也是望远镜大牌。一般来说,业界公认的望远镜三大顶级品牌就是蔡司、徕卡和施华洛世奇。但国内真正选择的人并不多,因为一般使用者确实不需要如此“奢华”加昂贵的望远镜,毕竟五位数起步的价格,普通玩家未必能承受。所以,市场上真正一线而且有保障的德国品牌,要算是比蔡司和徕卡知名度差一线的美乐时,其实这也是德国顶级光学品牌。此外还有德国的视得乐,始于1947年,是非常专业的望远镜品牌。它的军用技术基本运用于民用望远镜,比如在镜片周围放入弹性硅胶,有助于稳定性和减震,而且它还是世界上唯一能提供自动聚焦望远镜的品牌。尼康和佳能的地位与美乐时、视得乐旗鼓相当,始于1952年的兴和也相当不错。日系的便携式望远镜,实用型产品的价格区间基本在六七百元,属于性价比较高的类型。美国的博士能也是绝对的一线光学品牌,而且从销量来说,可算是世界第一大望远镜品牌。它旗下有十几个系列的望远镜产品,其中ELITE精英系列堪称顶级。因为产品系列多,所以博士能的价格区间跨度也很大,顶级产品达到五位数,仅仅比徕卡、蔡司和施华洛世奇低一些,入门级产品也可以千元甚至数百元起步,性价比相当高。美国的星特朗历史不长,始创于2007年,但在天文望远镜领域口碑极佳,是观星者的心头好,七八百元的天文望远镜,性价比也相当高。近年来,国产望远镜的发展极快,也成为许多人的选择。国产品牌里的老字号当然是熊猫。这是一个军工品牌,隶属云南298兵工厂。298原名是云南光学仪器厂,成立于1936年,是中国第一个专业级光学望远镜生产工厂。在抗战的艰难条件下,这家工厂坚持前行,到抗战胜利时,生产出6x30中正式指挥望远镜11250具,2000px测距炮镜392具,勃朗特式迫击炮瞄准镜2608具,此外还有捷克式轻机枪15108具,指北针31310具,成为抗战的坚强后盾。1949年后,熊猫望远镜的研发脚步没有停顿,如今仍是国内望远镜的翘楚。博冠也是国内最好的望远镜品牌之一,它成立于2000年,以双筒望远镜起家。目前天文望远镜、双筒望远镜和显微镜等系列光电仪器产品都有相当不错的口碑,出口量也不小,尤其是鸿鹄系列很受青睐。国产军工品牌里,西光也是非常主流的品牌,技术和细节都不错,价格在数百元到三千元之间,性价比也挺高。此外,近年来崛起的还有以数码相机闻名的一七一三、以户外产品闻名的博视乐等。望远镜虽小,却是光学产业的缩影望远镜虽小,却是光学产业的缩影。光学仪器除了望远镜之外,常见的还有放大镜、光学显微镜、测距仪和夜视仪等。在工农业生产、资源勘探、空间探索、科学实验和国防等领域,光学仪器都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在这个产业内,上游的光学玻璃、光学塑料和光学镀膜材料等非常关键,中游的光学元件门槛也极高,光学仪器作为终端,则是技术的体现。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因为军工的推动,光学工业就得到了迅速发展。到了上世纪30年代,世界强国普遍建立起了完善的光学工业体系,而且从军用转到民用市场,人们开始在户外运动、航海和生物观测等领域使用各种光学仪器。而在中国,前文提到的民国时期的云南光学仪器厂,奠定了中国光学工业的雏形。此后几十年间,中国逐渐形成昆明、重庆、西安和成都等几个光学基地。具体到望远镜,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因为欧美国家在户外运动方面的需求,中国的望远镜开始大量出口,许多军工企业也转型民用。因为望远镜是典型的高端生活消费品,所以目前国内产能绝大多数仍然是供给欧美市场,走为国际品牌代工的渠道。但也正因为代工的缘故,利润仍然被国外品牌拿了大头。目前,全世界望远镜的制造重心已经从欧美转移到了日本、中国和菲律宾等国家,其中中低端产品基本都被中国大陆市场占据。从技术上来说,有着丰富代工经验的中国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未来可以期待的是本土品牌的真正崛起。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市井财经立场,且不构成投资建议。
说起“天眼”,现在很多人都可能想到的是位于我国贵州省的射电望远镜FAST,FAST射电望远镜由天文学家南仁东于1994年提出构想,历时22年建成,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这个射电望远镜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导建设,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射电望远镜,其口径达到500米,是目前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但在我国之前,实际上欧美一些国家早就建设了一些射电望远镜,其中全球最早的一个射电望远镜是位于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其直径达305米,于1963年建成投入使用,这个射电望远镜建成之后,在2016年之前一直是全球范围内球面口径最大的射电望远镜。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的建成为人类探索外太空提供了有力工具,利用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人类在外太空探索方面取得了不少喜人的成果,比如1974年,泰勒和赫尔斯利用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发现第一个射电脉冲双星系统PSR191316。泰勒教授利用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进行上千次的观测,获得这颗脉冲星20年的轨道周期值,证明观测结果与广义相对论计算结果符合得很好,终于证实了引力波的存在。泰勒和赫尔斯一起荣获199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再比如991年,天文学家沃斯赞和费雷尔用这个望远镜发现毫秒脉冲星PSR125712的行星系统,又一次轰动科学界。但除了上面我们所提到这两个事情之外,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没有取得太多的成绩。而在2016年中国射电望远镜发射的正式投入使用之后,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也开始逐渐被遗忘,甚至被抛弃。目前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并不太乐观,从各种影像录像来看,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已经锈迹斑斑,很多地方都布满了灰尘,有些地方已经出现损坏,看起来已经很久没有人维护了,所以从远的地方看过去,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更像是一个垃圾场一样。那为何曾经的世界第一射电望远镜会落到今天这般田地呢?我觉得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其他射电望远镜的出现在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之后,全球很多国家也建了其他射电望远镜,比如中国的FAST射电望远镜;比如位于美国新墨西哥州的甚大阵列(VLA);位于俄罗斯北高加索地区的RATAN-600;位于美国西弗吉尼亚州的罗伯特·伯德绿岸望远镜;位于德国波恩的埃菲尔斯伯格射电望远镜;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洛弗尔射电望远镜;位于上海的天马望射电望远镜。这些射电望远镜建成时间比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射得更晚,而且分布在全球各地,这样全球各国的科学家就不用老远地跑到波多黎各去,这样就减少了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的使用频率。第二、阿雷西博士的望远镜技术比较落后虽然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的口径非常大,达到350米,但是因为它建的时间比较早,所以技术相对比较落后,而且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是一个固定望远镜,只能观察一个方向,这是非常有局限性的。而在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之后,新建的很多射电望远镜技术和灵活性都要比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更好。比如中国的FAST的射电望远镜是世界上最灵敏的探测器之一,中国天眼可以“听见”距离地球130亿光年外的射电信号,而据透露,天眼的先进程度至少是阿雷西博的20倍以上。正因为中国天眼技术比较先进,所以它取得的成就也是非常喜人的,在试运营期间,中国天眼就新发现了6颗脉冲星,其后,在12月又新发现了3颗脉冲星,截至2020年3月23日,已发现并认证的脉冲星就已经达到了114颗。再比如美国的甚大阵列(VLA),它由27台25米口径的射电望远镜排成Y字型,是世界上最大的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人们可以通过铁轨移动单个望远镜,来改变望远镜间的距离,从而构成不同的阵型来满足不同的观测需要。也正因为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技术相对比较落后,观测方向存在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被其他射电望远镜替代也是不可避免的。第三、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维护成本比较高昂作为曾经全球第一大射电望远镜,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的维护成本是非常高昂的,阿雷西博自建成后到2011年为止一直由美国康奈尔大学负责管理和运行,此后由中佛罗里达大学、杨企业和波多黎各城市大学根据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合作协议管理和营运,阿雷西博天文台每年运行费用大约为1200万美元。这个经费之前主要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 ,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负责支出,但在2016年5月23日,NSF发表了声明稿,称这座天文台可能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然后开始停止拨款,也正因为经费短缺,没有人维护,所以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就开始慢慢被废弃了。综合以上各项因素之后,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技术比较落后,成绩一般般,再加上维护费比较高,所以美国没有必要花大量的资金去维护这样一个射电望远镜,所以干脆就直接放弃了。
本文参加百家号科学#了不起的天文航天#系列征文平方公里阵列(SKA)将成为地球上最大规模的射电望远镜,比勒费尔德大学和马克斯·普朗克射电天文学研究所(MPIfR)的科学家与国际合作伙伴现在已经对SKA-MPG望远镜进行了研究,这是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接收中频信号部分的原型。这项研究发表在2019年7月24日的《皇家天文学会月刊》上。研究表明,由MPIfR公司和mt -机电一体化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这台望远镜,也可以单独用于研究宇宙的起源。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比勒费尔德大学天体粒子物理学和宇宙学工作组的物理学家阿里特拉·巴苏博士说:位于南非的SKA-MPG望远镜将帮助我们了解宇宙背景辐射。宇宙背景辐射是大爆炸后不久产生的微波范围内的光,提供了关于宇宙起源的信息。然而,宇宙背景辐射测量被前景中的其他效应扭曲了,比如银河系磁场中的超快电子。为了测量宇宙背景辐射,需要更多地了解这些效应,研究表明,新望远镜非常适合以超高精度研究前景辐射。SKA-MPG望远镜是由马克斯普朗克射电天文研究所(MPIfR)和mt -机电一体化有限公司联合开发。“MPG”缩写是“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的缩写,该学会为该望远镜提供资金。该射电望远镜的直径为15米,可以接收1.7至3.5 GHz之间的信号。它目前正在南非的卡鲁沙漠组装。该望远镜的项目负责人、MPIfR的贡多夫·维钦博士预计,2019年秋季将进行首次常规部署。射电望远镜主要被设计为平方公里阵列的一部分的原型,接收来自一个中等无线电频率范围的信号。如果原型机在一系列测试中表现良好,将为南非平方公里阵列建造大约200架这样的望远镜。平方公里阵列将观察中低无线电频率。第二种仪器由上千个小型无线电天线组成,这些天线可以组合起来模拟一个巨大的无线电望远镜。平方公里阵列的两部分将在澳大利亚和南非延伸超过一平方公里,因此得名“平方公里阵列”。MPIfR天体物理学家Hans-Rainer Klockner博士说:即使有了原型,也能够深入观察宇宙,这要归功于望远镜的巧妙设计,以及接收器和后端技术的新发展。一旦这些望远镜中的200架与平方公里阵列同步,我们会发现什么?例如,平方公里阵列将被用于探索引力波和暗能量,或在极端条件下测试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平方公里阵列将成为第一个在非洲、澳大利亚和欧洲三大洲设立基地的全球科学组织。此外,世界各地正在建立数据中心。一个特别的挑战在于处理庞大的数据量:平方公里阵列每年将收集超过600 pb的观测数据,相当于50多万台笔记本电脑的存储容量。参与平方公里阵列筹备工作的德国研究机构已加入“德国长波协会”,其中包括比勒费尔德大学和马克斯·普朗克射电天文学研究所。该联盟的项目还包括D-MeerKAT,其中SKA-MPG望远镜的原型正在进行评估。德国联邦教育和研究部正在资助D-MeerKAT作为一个联合研究项目。Bielefeld天体粒子物理学和宇宙学工作组负责人Dominik Schwarz教授协调了D-MeerKAT。用SKA-MPG望远镜进行的研究,是对现代宇宙学的一个重要独立贡献,做了大量的工作,再加上一点运气,也许能够为理解宇宙大爆炸打开一扇新的窗户。马克斯·普朗克射电天文学研究所正在参与这些项目,通过(s波段)为射电望远镜研制接收机,并通过SKA- mpg原型望远镜为平方公里阵列作准备。博科园|研究/来自:马克斯·普朗克学会参考期刊《皇家天文学会月刊》DOI: 10.1093/mnras/stz1637博科园|科学、科技、科研、科普
还记的那些儿时的太空海报吗?还记得天文馆的球幕影院吗?还记得秋日傍晚那些仰望星空等待流星雨的回忆吗?“五彩斑斓的星系照片、各种各样的天体让人心驰神往,宇宙作为目前可认知的广义、最终极的研究对象,从公元前3100年就开始吸引人类不断探索。摄于内蒙古塞罕坝公元前十四世纪,中国殷商的甲骨文就有日食和月食的记载,此后人类从未中断对天体和宇宙的追寻。这些发现也在持续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我国自公元前722年开始使用干支记日法,并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直到15-16世纪,欧洲人追赶了上来,随着日心说、天体运行论的提出,自然科学终于从神学中解放出来。随后才有了我们现在意义上的天文学。此后的17-18世纪,英国、法国通过建立天文台,对太阳系开展观测,提出一系列的天体物理理论,快速地推进了这一学科的发展。哈佛天文台:人类科学的关键锚点到了十九世纪初,另一个极具历史意义的事件发生了。1815年,美国哈佛大学委托著名天文学家威廉邦德考察了欧洲的天文台,回国后他在家中建立的一座小型天文台被并入哈佛大学,成为了早期的哈佛天文台,他个人也成为了第一任哈佛天文台台长。此后哈佛大学开启了大学改革,逐渐调整了课程设置,将重心转移到自然科学上。到了1847年,哈佛大学从德国购置了直径38厘米的世界上最大的望远镜,在此之后,土卫七、土星的第三个环以及第一张月球天体照片相继被发现和拍摄。可以说,天文学的发展很大程度地影响了哈佛大学等美国一流大学的改革,并因此极大的推进了人类发展进程。当时世界最大的天文望远镜哈佛大学认为,人类目前对宇宙的整体认知非常不完整,研究条件被物理所限制,犹如“瞎子摸象”。虽然听起来是极为科学和复杂的学科,但实际上和千百年前一样,除了工具的不同之外,对宇宙的观察依赖于每一个人类个体。哈佛大学本科阶段的学生就可以开始天体物理学专业的学习。并且全校的学生不论专业,都可以选择天文学作为第二专业。本科生在惠普尔天文台就像我之前所形容的,天文学其实是一个重在实操的学科,仪器的使用、理论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学校扮演的角色更多是提供了先进的工具和理论指导,发现和探索都在学生和研究人员自身。哈佛非常鼓励本科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项目。例如天体物理学采取小班教学,在整个物理学系中有着最高的师生比例。学校还提供暑期活动,将学生送往美国本土之外的天文观测台,如学校位于智利、夏威夷甚至是太空的天文观测台(别国观测站)。学生需要通过初级、高级论文完成学习,其中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关联学习”,参与地球与行星等其他天文课程。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不论男性或女性,为学生提供自由的学习研究环境一直是哈佛大学的核心价值,他们认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真理为友,在这一点上哈佛大学自始至终都在努力,很多学生也因此受益终身。学校历史上著名的女性教授塞西莉亚佩恩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佩恩1900年生于英国,她在很小的时候便展现出数学思维天赋。1919年她获得剑桥奖学金,后来继续在剑桥纽纳姆学院深造,学习植物学、物理和化学。童年时期的佩恩偶然间她听了一次英国物理学家阿瑟爱丁顿的演讲,阿瑟爱丁顿在演讲中介绍了自己在非洲观测日食从而验证了爱因斯坦提出的广义相对论的准确性的经历。佩恩在回忆录中说“那次演讲完全改变了我对世界的看法。世界观遭到了剧烈的震动,我似乎有一种精神崩溃的感觉。”阿瑟爱丁顿与他观测到的全日食她因此对天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兴趣。可是在1948年前,剑桥大学不向女生颁发学位。尽管佩恩顺利完成了学业,但是由于学位的限制,她无法再深入学习天文学。好在当时哈佛天文台有一个鼓励女生从事天文研究的资助项目,这使得佩恩得以来到哈佛大学研究、学习。在这里她将之前所学的化学、物理知识与最新的原子结构理论结合,发现了太阳的主要成分是氢、氦。这一理论起先并不为人接受。为了顺利获得博士学位,迫于压力,她在博士毕业论文中无奈更改措辞表示自己的测量数据氢氦含量“难以置信的高”。但在四年之后,随着其他研究成果的出现且证实了她当年的结论,人们才意识到这样一个惊世发现出自一个年仅25岁的女性科学家之手。她的博士论文《恒星大气》也被奉为传世著作。从此恒星甚至是宇宙的物质组成完全被改写,天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与NASA合作,将毕业生送上太空!如今,哈佛大学与美国宇航局(NASA)不断开展合作,为人类的太空探索提供智力支撑。后者启动了一项“过境系外星星测量卫星”计划(TESS),该项目的主任就是哈佛大学天体物理中心的天文学家戴维莱瑟姆教授。这一项目将不断追逐较小的行星、寻找到类地行星,观测这些“第二家园”候选人的表面和大气以找出温度和地球没有太大差别的行星。除了天文研究人员之外,合作还涉及到其他学科。比如哈佛医学院的学生乔尼金(亚裔)就被选拔为空间站研究人员候选人(宇航员)。未来他将开始学习驾驶飞机、太空行走、操控空间站的机械手臂等必备技能。 可见在哈佛每个学生都或多或少的参与了宇宙的探索,这就是为什么说哈佛是离宇宙最近的地方。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耶拿(Jena)是德国“光都”,一个区区10万人的小城,从事光学产品制造研发及相关产业的人数就近1万人。德国出口光学和激光产品40%来自耶拿,数十家以研发光学激光技术的大学研究所落户耶拿,世界顶级激光研究所建在耶拿大学的研究中心。这个“光都”名副其实!耶拿比德国其他城市更明亮,因为耶拿建筑中使用玻璃多。比如这个1996年建的Goethe Galerie,一座有着好看玻璃穹顶的购物中心,走进里面最醒目的就是蔡司Zeiss天文馆投影仪模型,令人瞩目。耶拿因尖端研究与高端制造水平被冠以“知识工厂”的美誉。就在我离开德国的前夕,终于找时间拜访了这个久闻大名的耶拿小城,在这个光都小城走走转转,寻找蔡司的点点滴滴。说到耶拿,就要提到“蔡司”!170年前,一家精密机械及光学仪器车间在耶拿扎根发芽,时年30岁的机械工卡尔·蔡司(Carl Zeiss)在耶拿以一间作坊和一家小店起步,开始制造放大镜和显微镜,这便是现在世界著名蔡司公司的前身。随后蔡司公司另一位物理学家Ernst Abbe博士开始大规模生产透镜,再加上当时也在耶拿建立实验室,生产专业眼镜的Otto Schott,后来他们三位组建了蔡司基金会,使蔡司从耶拿声名远播走向了世界。漫步Goethe Galerie购物中心,看着这些图文介绍。2008年耶拿获得“科学城市”称号。科研与经济在耶拿联袂登场,与慕尼黑和德累斯顿一起跻身德国三大革新中心。10万人的小城能够如此优秀,让我对耶拿不得不充满了敬畏与好奇。走出购物中心就是卡尔·蔡司街,街的尽头是著名的蔡司光学博物館(Optical Museum)。一座不起眼的建筑,花5欧门票,把背包放在看门人的台子边,走进了这个颇为冷清的展览馆。蔡司公司在1922年创建的耶拿光学博物馆,是德国唯一以光学为主题的博物馆,展馆分上下几层,集中展现了光学仪器在过去五个世纪的发展历史,展品丰富。你能想到的需要精密的玻璃制成的东西,如显微镜,望远镜,照相机,放映机,甚至是眼镜,放大镜,在博物馆里都以丰富和惊人的数量收藏着。当年穿在乌鸦身上的摄像机,好大好笨重,乌鸦能飞起来真不容易。不得不佩服德国工业设计的严谨和领先,以及对技术的尊重和收藏意识。一楼是主展厅,地下室是复原的蔡司故居和全息摄影展厅。走遍所有展厅要花上个把小时,如果一个个仔细看过来,则要花上大半天的功夫。一个非常有趣的博物馆。卡尔·蔡司,恩斯特·阿贝和奥托·肖特,这是一种企业家,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组合方式,使蔡司公司当年很快享誉世界,更让耶拿这个偏僻小城获得了“光都”的美誉。耶拿小城,我要好好看看你。关注我,德国小城精彩继续!
德国新发现不明新冠变异毒株,与英国和南非变种均不同周一,在德国加米施-帕滕基兴地区的35名新感染患者中发现了不明新冠病毒突变。它与最初在英国发现的变种不同,但目前尚不清楚它是否具有高度传染性。加米施-帕滕基兴诊所的总负责人证实,目前还不清楚这种新变种的传染性和致命性。“仅仅是一种新的变种并不意味着它更具传染性”。世卫批评新冠疫苗分配不均:一穷国只获得25剂1月18日,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批评新冠疫苗分配不均,敦促各国更公平地分享疫苗。他表示“世界正处于灾难性道德失败的边缘”,至少有49个高收入国家已经接种了超过3900万剂疫苗,一个最低收入国家只得到25剂。谭德塞称,由于不平等的新冠疫苗分配政策,世界面临“灾难性的道德失败”。让富裕国家的年轻健康人群先于贫穷国家的弱势人群接受疫苗接种,这是不公平的。感染新冠病毒后,特异性免疫力或至少维持6个月《自然》在线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感染新冠病毒后的免疫力或至少维持6个月。这项研究分析了曾感染过新冠病毒的87人,发现他们的特异性记忆B细胞水平在整个研究期间没有变化。研究评估了这些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在感染新冠病毒后1.3个月和6.2个月时的情况。他们发现,虽然中和抗体的活性会随时间而下降,但记忆B细胞的数量却没有变化。此外,作者证明了这些细胞产生的抗体比原始抗体更强大,对于帮助病毒进入细胞的刺突蛋白的突变也更有抵抗力。这些观察结果表明,记忆B细胞有能力在存在少量持续性病毒抗原(能够被免疫系统识别的病毒小蛋白)的情况下演化。作者总结表示,记忆B细胞的持续存在和演化表明,发生新冠病毒再感染时,人体或能快速产生强大的病毒中和抗体。新冠病毒变种命名现在是一团乱麻随着科学家发现越来越多新冠病毒变种,如何将其规范且贴切地命名成了新问题。专家们要避免将病毒和某个国家或地区联系起来,一些科学家则建议不给单个突变的病毒命名。在最近一次世界卫生组织会议上,全球卫生官员和研究人员已经在讨论如何创建一个新的命名系统,但毫无收获。生物信息学家奥利维拉(Tuliode Oliveira)说:“目前的命名方法是一团乱麻。”《自然》:进食后不明原因腹痛的生物学机制被发现有些人在吃某些食物时会感到腹痛,这种情况可能是肠易激综合征或其他食物不耐症。这个问题困扰着全世界20%的人口,而鲁汶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其中的生物学机制。研究于1月13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文章通讯作者为博克斯塔恩斯(Guy E. Boeckxstaens),标题为“Local immune response to food antigens drives meal-inced abdominal pain”(食物抗原的局部免疫反应导致餐后腹痛)。《分子细胞》:首次观察到RNA折叠,可推动RNA相关疾病疗法研究美国西北大学的一项新研究揭示了核糖核酸分子如何自我折叠以适应细胞内部环境并执行特定功能的奥秘。该研究已发表在《分子细胞》(Molecular Cell)上。研究人员表示,“核糖核酸折叠是一个动态过程,是生命的基础;”“RNA是诊断和治疗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RNA折叠和复杂性了解得越多,就能更好地设计治疗方案。”我国院士团队发现抗阿尔茨海默病先导化合物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理非常复杂,临床上缺乏有效的治愈方法或药物。记者19日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获悉,我科研人员近期首次发现柠檬苦素类化合物或可作为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先导化合物,这为新型药物研发探索提供了新思路。一项可准确区分癌细胞和正常细胞的新技术通常,肿瘤组织中包括肿瘤细胞和大量非肿瘤细胞。单细胞测序技术的发展使我们能通过单细胞基因表达情况绘制肿瘤基因表达图谱。然而,直接区分癌细胞和正常细胞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发表在《自然·生物技术》上的一项新研究开发了名为“非整倍体肿瘤染色体拷贝数核型分析”(copy number karyotyping of aneuploid tumor,简称CopyKAT)的新技术,解决了这一难题。研究人员用CopyKAT分析胰腺癌、三阴性乳腺癌和未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基因表达数据,证实了CopyKAT可准确区分癌细胞和正常细胞。目前,CopyKAT可供研究人员免费使用,但研究人员仍指出,CopyKAT并不适用于所有癌症。《自然》子刊:气候变化会扭曲降雨带,连锁威胁几十亿人口粮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牵头的研究团队称,未来气候变化将导致热带降雨带发生区域性的不均匀移动,可能会威胁到数十亿人的粮食安全。研究于1月18日发表在《自然-气候变化》杂志上,文章通讯作者为玛玛拉基斯(Antonios Mamalakis),标题为“Zonally contrasting shifts of the tropical rain belt in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气候变化导致的热带降雨带纬向变化对比)。《自然》子刊:充电10分钟、续航400公里的磷酸铁锂电池来了宾夕法尼亚州立工程师正在攻关一种磷酸铁锂电池,只需要充电10分钟,就能实现250英里(约400公里)的续航里程。这已经和燃油车的加油、续航时间相近,有望彻底解决电动车主的“里程焦虑”。研究于1月18日发表在《自然-能源》上,通讯作者为该校机械工程系主任、化学工程系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王朝阳(音译),标题为“Thermally molated lithium iron phosphate batteries for mass-market electric vehicles”(大众市场电动汽车适用的热调制磷酸铁锂电池)。电阻为零的超导微处理器问世据IEEE《固态电路杂志》的一项研究,研究人员创建了一种电阻为零的超导微处理器。这种新的微处理器原型称为MANA(单绝热集成体系结构),是世界上第一个绝热超导体微处理器。它由超导铌组成,并依赖于称为绝热量子通量参量电子(AQFP)的硬件组件运行。每个AQFP由几个快速作用的约瑟夫森结开关组成,这些结开关只需很少的能量即可支持超导体电子设备。新设计目前需要在低于10开尔文(或-263℃)的超冷温度下运行,从理论上来说,这种绝热超导微处理器在计算过程中不会从系统中获得或损失能量。当然,由于苛刻的运行条件,这种铌基微处理器的入门价格取决于低温和将系统冷却至超导温度的能源成本。不过,即使将冷却成本计算在内,与最先进的半导体电子设备(如7纳米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相比,AQFP的能源效率仍然高出约80倍。南京大学科学家用无人机构建量子网络近日,南京大学祝世宁院士团队、谢臻达教授、龚彦晓教授课题组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了他们在量子信息研究中的最新进展。他们将纠缠光子分发光路中的光学中继放到了处于飞行状态的小型无人机上,仅用数千克的荷载就实现了单光子高精度跟瞄和重新发射。通过光学中继,纠缠光子分发的距离突破了小型光学系统的衍射极限,在分发距离1千米的情况下测得了2.59±0.11的CHSH S值,证明这种光学中继高度保持了光子对的纠缠特性。谢臻达教授表示,希望未来可以使用更高高度的无人机实现300多公里的单链路链接;用廉价的小型无人机实现局域链接,甚至覆盖行驶中的车辆。所有这些都可以通过卫星和光纤实现全球组网。小麦哲伦星云超新星爆炸回溯:1700年前到达地球天文学家们最近正在对我们附近一颗爆炸的恒星进行时间回溯。通过哈勃太空望远镜的观测结果,他们追溯了爆炸碎片高速飞行的痕迹,以对恒星爆炸的位置和时间作出更准确的估计。研究于即将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文章一作是普渡大学物理与天文学系的巴诺维茨(John Banovetz),标题是“The Center of Expansion and Age of the Oxygen-rich Supernova Remnant 1E 0102.2-7219”(富氧超新星残骸1E 0102.2-7219的膨胀中心和年龄)。不同寻常的“棉花糖”行星与木星类似,系外行星WASP-107b是一颗气态巨行星,日前发表在《天文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该行星和木星一样大,却比木星轻十倍,是已知的密度最小的系外行星之一,天体物理学家将其称为“棉花糖”行星。该行星核心质量远低于形成大气包层所必需的经验值,其85%的质量分布在围绕着固体核的气体层中。研究人员推测该行星形成于离恒星很远的地方,在那里,参与行星形成的气体盘中的气体足够冷,可以非常迅速地发生气体吸积。随后,该行星再通过与其他行星的相互作用才来到了现在的位置。我国科学家新星爆发和演化研究获进展近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证实了长周期类新星在新星爆发后,将可能永远不会进入深度休眠期,对进一步探讨新星爆发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研究结果日前在国际学术期刊《皇家天文学会月刊》发表。《美国科学院院报》:钱能买来幸福,没有上限过去有人认为,人对财富的欲望存在边际效应,即在满足一定需求以后,财富增加带来的满足感会减弱。但一项新的研究表明,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的幸福感会无限上升。这项研究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上。在研究中,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基林斯沃思(Matthew Killingsworth)博士士分析了33391名美国成年人的1725994份实时报告。研究结果显示,幸福感与家庭收入呈线性增长,这种效应没有限制。教育部要求吸引公费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日前,教育部印发通知,要求2021年5月底前,确保90%的公费师范生通过双向选择落实任教学校;要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等优惠政策,为公费师范生到农村任教提供必要工作生活条件,吸引公费师范生毕业后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天津大学试行“完全学分制” 构建更加开放自主的选课机制津大学近日正式发布“一流研究生教育行动计划”,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导师队伍建设”“学科交叉培养”“国际合作培养”“质量保障机制”“分类评价机制”八个方面提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八大任务”。该计划将试行研究生教学的“完全学分制”,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以“核心课程”理念构建学科“知识地图”。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开始申报近日,教育部决定开展首批现代产业学院申报与建设工作。根据《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教育部将首批计划在“四新”领域建设约30个育人成效显著、区域产业特色鲜明、产学研用联动深入的现代产业学院,对新一代信息技术、机器人、智能制造等领域予以重点支持。教育部将发布相关管理办法,并每两年开展一次建设绩效评价。中南大学副教授质疑教务办改低学生分数近日,疑似中南大学软件学院一名吴姓副教授在朋友圈质疑,该校教务办要求其将50名学生成绩从90分改成80分,以符合“正态分布”。此事随即引发热议。目前,中南大学已经向媒体证实,相关内容确为吴老师所发,且学生都考了高分的情况也是存在的。教务员和任课老师在沟通上存在误会,双方正在沟通。广东规定学生可将创业项目代替毕设日前,广东省教育厅等6部门印发《关于推进2020年广东省大学生创业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文件提出允许学生将优秀创新创业项目申请为毕业设计(论文)。允许学生通过学科竞赛、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发明专利、社会实践、发表论文等方式获取学分。允许学生边工边读,允许休学创业,简化复学手续,为学生离校创业提供便利,允许学生将优秀创新创业项目申请为毕业设计(论文)。丽水发现全球新物种百山祖角蟾,对生存环境要求严苛今天上午10点,浙江丽水举行生物多样性工作新闻发布会,会上宣布丽水市发现两栖动物新物种——百山祖角蟾。该项新物种的发现,为世界两栖动物家族又添一个新成员。2020年6月,生物多样性调查组在百山祖国家公园内开展两栖爬行动物调查时,在溪沟中发现一种叫声奇特的角蟾后经形态学比较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初步确定其为一新物种。新年首场“火星合月”21日上演即将有多个人类探测器“扎堆”到访,2021年,火星无疑将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妥妥的“网红”。天文专家介绍,1月21日,这颗“网红”星球将在2021年的天宇首次与皎洁的月亮“相合”。在天气晴好的条件下,我国感兴趣的公众面向南方天空,凭借肉眼就可欣赏到这幕美丽的“星月童话”。首个获批临床试验治β地中海贫血从国内基因编辑领域先锋博雅辑因(EdiGene, Inc.)获悉,1月18日,该公司宣布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已经批准其针对输血依赖型β地中海贫血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疗法产品ET-01的临床试验申请。这是国内首个获国家药监局批准开展临床试验的基因编辑疗法产品和造血干细胞产品。北京发布支持卫星网络产业发展措施日前,《北京市支持卫星网络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正式发布。该《若干措施》提出,到“十四五”末,北京将构建具有引领性的卫星网络星座和运营平台,形成卫星网络标准体系,拓展一批卫星网络重大应用场景,打造覆盖火箭、卫星、地面终端、运营服务及核心软硬件、系统运控的卫星网络全产业链,培育北斗创新及融合应用的产业生态。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揭晓1月18日,第二十三届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在北京揭晓,10人获奖。据显示,今年的10位获奖者分别来自企业、高校、事业单位,研究领域涉及结构疫苗学/基因工程疫苗、棉花遗传育种、多媒体计算通信等多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