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灌篮高手》关于贯穿整部故事中的T博士,你不知道的秘密圣人怀之

《灌篮高手》关于贯穿整部故事中的T博士,你不知道的秘密

T博士无论是在《灌篮高手》漫画中还是动画版中都是一个很受观众喜欢的Q版人物。初看《灌篮高手》动画版时相信很多观众都和菜鸟一样认为T博士就是樱木花道的Q版形象,其实不是的。井上雄彦的名字叫做Inoue Takehiko,所以很显然T博士就是井上雄彦自己的Q版化身。T博士的形象第一次出现在《灌篮高手》中是井上雄彦征集樱木花道失恋之歌时,但这只是井上雄彦的一个尝试,结果却收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反馈。而随着篮球运动被正式的插入故事中时,井上雄彦面临着一个非常严峻的篮球认知环境问题。90年代的日本,篮球运动就好像棒球运动在我国一样,大多数的国民连规则都仅仅是一知半解(动画版中我们也经常能看到动画编剧对篮球规则的错误理解),所以井上雄彦不得不插入对篮球规则的讲解,而T博士这个Q版的人物形象在适合不过了。其实我们小时候在初看《灌篮高手》时,有很多人也从未接触过篮球。可以说T博士是我们那一代大多数人中的篮球规则启蒙老师。井上雄彦随后也开始在作品中时不时的插入一些SD中其他人物的Q版形象。而这些Q版人物形象也在动画版中被大量的运用,尤其是每集中间的插入的那么一段“过场”(菜鸟也不知道叫什么)!其实T博士在《灌篮高手》的漫画中除了讲解规则以外还有个作用。当井上雄彦把比赛画到关键时刻或者是焦点战役时,井上大神为了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投入,喜欢经常把自己画入作品当中。有时候自己会变身记者,有时候就是以T博士的形象出现。最后再啰嗦两句T博士为什么一直会身穿23号球衣?其实T博士第二次出现在漫画中时并不叫T博士,井上雄彦对这个人物的自我介绍中自称是“米高井上”,也就是“迈克尔井上”。而当时T博士身穿的衣服牌子正是“dorgan”,显然井上雄彦是在向伟大的球星迈克尔乔丹致敬!喜欢请点击右上角的关注,观看下期或往期灌篮深度分析,给你不一样的灌篮视角,一起回忆青春。未经作者“我是不是菜鸟”授权私自搬运者,虽远必究!

無花果

中国股市最具权威的女博士直言,“T阴墓碑”一出,剁手不解释!

市场所具有的自我循环和加强特征是一柄双刃剑,在市场下行时,这种特征会造成严重的踩踏。可以说,巴菲特的门徒们所称的“市场先生”的坏脾气很多都是由此而来。有人说,炒股的好心态就是不以涨喜,不以跌悲,不以赚喜,不以赔悲。这话说说容易做起来难,进股市的人大多是凡人,见股票涨了就高兴,跌了就烦恼,这也是人之常情。追求的应是一种心态的平和。涨了,拿对了,不盲目乐观,忘乎所以。跌了,拿错了,赔钱了,不为赔钱盲目悲观失望,增加心理负担,以致丧失判断力,错上加错。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不管发生了什么,心态都不应受到影响。这样就多了一分平静,少了一分急躁;多了一分理智,少了一分盲目,使大脑始终保持清醒,不为市场的变化而影响心态。有好心态,就会有好成绩,没有好心态,最终就不会有好成绩。市场自我强化的形态一旦形成,可谓浩浩荡荡,纵使作为市场超级参与者的政府,也必须正视“市场先生”的坏脾气,以此为基础,才能让市场为我所用,有所作为。股市需要冷静而不是犹豫,需要谨慎而不是恐惧,果断而不是盲动,大胆而不是贪婪。若能做到手中有股,心中无股,手中无股,心中有股,悟性基本上就到了七八分。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最主要是要有一颗平常心。不要总是受胜负心、得失心的影响,未战先已输给了自己。死亡墓碑死亡墓碑,由两根K线组成,第一根为大幅震荡的高开低走阴线,一般为锤头线或T字线,第二根为一根长阴线,高位连续的两根阴线,如同主力为散户竖起的一座墓碑。阳阴墓碑形态它是由单阳线头部和单阴线头部组成的双K线定式。我们知道单阳线会形成股价头部,单阴线也是如此。当一根较长的阳线和一根较长的阴线合在一起时,我们称它为【阳阴墓碑】。墓地中的墓碑有朝南的阳面和朝北的阴面,把头部出现的这种阳阴线组合,称为【阳阴墓碑】,具有上升行情结束的含义。见墓碑线出逃,这通常是正确的选择,但也有不少逃错的,掉进了主力的诱空陷阱中。墓碑线跟大阴线的性质有点类似,只不过大阴线是单边下跌,墓碑线是先涨后跌,但最后都是空头掌控局势。在高位的墓碑线是空头大力出击的标志,空头硬生生把多头按下去了,可见其强势,后市继续下跌就很自然。另外在上升初期或途中,主力也经常造出墓碑线来洗盘,同样是可恶的诱空陷阱。墓碑十字线是高位变盘信号1、股市里十字线出现在不同位置,代表意义截然不同。在上涨过程中,出现的墓碑十字线意味多头受阻,上影线越长,阻力越大。在股价高位出现【单锤】就可怀疑是头部,如果再出现阴线跌破单锤,就更要引起警惕,特别对于带量的锤或阴线组成的【锤阴墓碑】,形成头部的概率大增!见顶信号——离场破位之后下跌的时间与下跌幅度,主要取决于破位技术形态的大小、震荡幅度。技术形态越大、幅度越大,破位之后调整的时间就越长,调整的幅度也相应越大。另外技术面分析的重点在于分析周期的长短!同一种技术形态,月线中或者周线中出现破位,调整的时间和幅度相对较大;而日线中破位,调整的时间和幅度相对较短!长箭射天是指股价处于高位时,出现一条带长上影线的小实体K线,如同一支射向云端的长箭,故而得名。此形态出现在高位是强烈的见顶信号。判断股价是否在高位,要用到其他的方法,其中比较简单的是,看股价是否到达前期高位或在绝对高位。同时如果成交量放得很大,一般而言,长箭射天容易成立。长阴夹星 抛出逃命这个形态指的是股价在高位出现一颗星和一根大阴线。该形态由两根蜡烛线组成,其中星形K线不分阴阳,上下影线可有可无,但阴线的实体要求要大,阴线的收线价应该低于星线的最低点,这是一个典型的抛出信号。这种形态一般出现在相对或绝对高位,在成交量上体现为星形线成交量大,阴线成交量小。下图所示的是一个典型的长阴夹星形态,后市也是下跌的。市场每天都在变化,当某股不确定百分百要涨的时候,我们不要冒很大的风险去赌一支没有底的股,就算涨了,那又怎样,涨停的股天天那么多,你能天天拿到吗?抛了就丢了,不要回头多看了,如果真的涨了,你不妨总结一下当初选股的理由,如果你会钓鱼,不会钓不到鱼的,用同样的方法去钓更大的鱼吧。不少投资者有一种错误的投资理念,那就是手里持有几只或十几只股票,却不知在这动荡的股市中要守好几只乃至十几只股票是非常困难的,更不要说赚钱了,可以这样说,大盘向好时,你手中的股票也许有几只能赚钱,但由于你的看盘经验和能力有限,如果突然变盘,你很难在短时间内了结手中的所有股票。其实你完全可以把有限的精力放在一两只股票上,对其进行细心观察,符合进入点就进,不符合就等待机会,只要行情不是太坏,有很多值得投资的股票会像春笋一样冒出来。如果你的心态调整不好,你就会一直郁闷,一直怨气,一直后悔,心情欠佳,最终影响到下一次的交易!码字很辛苦,认同观点的可以点赞,点赞支持一下,谢谢。大家可以点击顶部蓝色关注我,有问题也可以给我发消息,我每个交易日都会给大家分享股市短线解读,每天第一时间就能看到,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下表达!本文所涉及的市场分析仅代表个人观点,文中内容之中所含数据源自网络公开数据或公司报表,数据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依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革天

清华财经女博士言:“做T”是A股最暴力赚钱的方式,散户不容错过

无论短线、中线,经常做T,远比持股不动要好很多很多。尤其近期大盘震荡、很多朋友都看不清方向,买在高位而被套,那这个时候盘中做。T+0就是一种非常稳健、高效的操作手段。道理很简单,开新仓,能否盈利,还得明天说了算,而T是当日完成,多了确定性,有时间盯盘,手中有个股,就有每天套利的机会。同样手上股票被套,这个时候也是我们非常好做T解套的时机。下面笔者就跟大家详细分享一下做T的技巧。做t的要诀1、果断只要你确定大盘是健康正常的走势,而你手上的个股不是下跌而是洗盘。跳水一刹那就果断补仓,不要,如果再出现更低点,就可以再补。2、不贪心做t最容易失败的就是贪心,往往因为贪心会错过卖点,结果导致回落又踢不出去了。所以一定要讲纪律不贪心,只要补仓的筹码出现拉升盈利,从盈利2%就开始分批t出来,越拉升越t的多,绝对不要怕t飞,卖飞就卖飞,机会有的是。至少你t出来的就是赚到的,一定要克服这个心理。3、不要做反喜欢看到股价拉升,以为要大涨就追涨补仓加重仓位,结果股价拉下又回落。追涨补仓的筹码全部被套,后面又担心仓位太重了,下跌怕扛不住,又回落的时候把补仓的筹码又减出来。结果一来一去,亏的更多,成本更高。实战案例1、跌破均价线就说明分时图破位,股价将选择弱势运行,要堤防随后的下滑风险,应当采取卖出位主。随后如果走稳了,继续站稳均价线就介入。2、如果你没有发现股价翻红之时量能却一直在萎缩,这时候你若买进去,准是买到一个分时高位。而对于持有者,则要选择卖出为主。3、重点表现在股价快速拉升,均价线没有跟上去,分时图产生乖离,而分时量又放量。这时候要注意卖出,更要谨防分时追高的风险。4、量价配合完美,上拉放量,整理回落缩量,逆势拉升突破前面高点,而且分时量快速放大,属于上车信号。5、一句话:“量价健康,拉升放量,属于上车信号”6、分时量价不齐,越拉量越小,逐步微缩构成量价背离,拉高调头属于离场。7、整理后突现急剧放量的动作,分时直线拉升,属于主力做多的体现,上车信号。8、快速拉升,量能没有持续放大,而且均价线没跟上,调头一刻是离场。说说做T的要点:如下图,开盘后在低位震荡,但低点在一路抬高,那么在接近翻红的时候,买点2可以买入股票,后面如直线拉升的话,只要2-3个点以上,就要择机离场了。下图跟上面是一样的含义。不要纠结是否卖在高位,只要获利即可,是做T技巧的要点,尽量减少亏损。下面这图如低位没有伏击,急拉可以考虑离场,待股价回落再介入。很多人习惯涨了就追做T的,这样往往会越T成本越高。切记。个股上午拉升后一直横盘,尤其大盘是上涨的话,那么要考虑卖出了,等大盘跳水,它肯定比大盘跌得快的。下图是个股要拉涨停板的节奏,每次拉升幅度不大,拉后横盘,最后一次拉升直接拉涨停板的,就不要做T了。下图是平稳上涨,做T买点出现,拉升7个点后离场,后面再拉涨停板,也不要后悔了。下图跳水急跌,不封跌停板,可做T,逢高任何时候都可离场,绝对不能过夜。早盘急拉卖出手中股票做T,遇到跳水再介入。早盘低点一步步抬高,可潜伏准备做T,急拉离场。下图直线跳水5个点以上,不封跌停板可做T,逢高就要及时卖出,不留恋。下图冲高T出,回落T回。如冲高没有T出,回落做T介入,尾盘不管有没有冲高过,一定要止损出局。下面两图都是红字属于做T买,绿字离场。唯一注意点:就是不追高做T,而是潜伏做T,或者遇直线拉升卖出做T,回落接回。震荡牛皮市可论据情况做正T或倒T做T的几个口诀:上升趋势下,每次回踩均线或上升趋势线的下跌都是离场;下降趋势下,每次反抽均线或下降趋势线的冲高都是离场;震荡趋势下:每次碰箱体上沿是离场,每次踩箱体下沿是介入判断趋势的常见分时形态:上升趋势:低开后快速冲上均线并通气向上,均线跟上(带量上攻)高开后高走,均线向上通气,后浪底高于前浪顶,均线跟上(带量上攻)向上过前高后回踩前高点后继续向上,均线跟上(带量上攻)注:后两个例子也是追涨停板的两种分时判断方法。下降趋势:低开后反抽不过前高且高点下移,均线跟下低开低走,均线向下通气,一浪低于一浪高开低走跌破均线后反抽不过前高,出新低顺向T+0操作适应范围(1) 低开高走、低开回升(2) 盘中探底回升(3) 低开下挫尾盘拉升逆向T+0是指先卖后买,也就是先减仓后加仓。操作适应范围:(1) 高开低走,冲涨停封不住(2) 高开冲高回落,有盈利保住盈利适当卖出,跌下来再介入T+0操作技巧实战图解1、量价配合完美,上拉放量,整理回落缩量,逆势拉升突破前面高点,而且分时量快速放大,属于介入信号,逆市表现为抗跌。2、一句话:“量价健康,拉升放量,属于介入信号”。3、当股票往上拉升时发现分时量没有集中放大,量能不齐表明主力做多不够坚决,理应离场为主。4、分时量价不齐,越拉量越小,逐步微缩构成量价背离,拉高调头属于离场高抛低吸T 0分时副图指标公式:V1:=(C*2 H L)/4*10; V2:=EMA(V1,13)-EMA(V1,34); V3:=EMA(V2,5); V4:=2*(V2-V3)*5.5;主力撤: IF(V4主力进: IF(V4>=0,V4,0),COLORFF00FF;V5:=(HHV(INDEXH,8)-INDEXC)/(HHV(INDEXH,8)-LLV(INDEXL,8))*8;V6:=EMA(3*V5-2*SMA(V5,18,1),5);V7:=(INDEXC-LLV(INDEXL,8))/(HHV(INDEXH,8)-LLV(INDEXL,8))*10;V8:=(INDEXC*2 INDEXH INDEXL)/4; V9:=EMA(V8,13)-EMA(V8,34);VA:=EMA(V9,3); VB:=(V9-VA)/2;大盘资金进场:IF(VB>=0,VB,0),COLORRED;大盘资金撤走:IF(VBV11:=3*SMA((C-LLV(L,55))/(HHV(H,55)-LLV(L,55))*100,5,1)-2*SMA(SMA((C-LLV(L,55))/(HHV(H,55)-LLV(L,55))*100,5,1),3,1);趋势线: EMA(V11,3);V12:=(趋势线-REF(趋势线,1))/REF(趋势线,1)*100;准备现金: STICKLINE(趋势线AA:=(趋势线DRAWTEXT (AA,20,'准备'),COLORCC9900;介入股票: STICKLINE(趋势线<=13 AND V12>13,0,16,5,0),COLOR0099FF;BB:= 趋势线<=13 AND V12>13 AND FILTER((趋势线<=13 AND V12>13),10);DRAWTEXT (BB,5,'买入'),COLORYELLOW;卖临界: STICKLINE(趋势线>90 AND 趋势线>REF(趋势线,1),100,95,15,1),COLORFFFF00;见顶清仓:FILTER(趋势线>90 AND 趋势线DRAWTEXT( 见顶清仓,90,'逃顶'),COLORYELLOW; CC:=(趋势线>=90 AND V12) AND FILTER((趋势线>=90 AND V12),10);STICKLINE(大盘资金进场 AND 趋势线<13,0,30,10,0),COLORRED; STICKLINE(大盘资金撤走 AND 趋势线>90,0,30,10,0),COLORGREEN;STICKLINE(主力进 AND 趋势线<13,0,40,10,0),COLORFF00FF; STICKLINE(主力撤 AND 趋势线>90,0,40,10,0),COLORBLUE;大家可以点击顶部蓝色关注两个字,关注我,也可以给我发消息,我每个交易日都会给大家分享股市短线解读,每天第一时间就能看到,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下表达、大家不见不散!

古之道人

海归博士入职腾讯月薪6万,却后悔回中国工作!网友当场回怼

今天,在互联网职场社区,一名美国TOP20大学毕业的海归博士,去年毕业之后回国工作(中国),应聘进入了腾讯,主要负责算法,每个月工资是60K。但是他却抱怨说,工资才6万,只给配了点股,感觉非常憋屈。而且他还说,后悔回国(中国)工作。网友评论截图月薪6万,光基本工资一年就能赚72万,还不算股票。即便是换成美元,也是10万美元。小编去找了一份去年美国加州(包括湾区和旧金山地区)的互联网行业程序员平均年薪。0-4年的应届生平均年薪为13万美元,5-9年的平均年薪为14万美元。小创业公司的年薪更低,基本上是10万美元。也就是说,这名海归博士的年薪拿到美国湾区去,也能算平均水平。而且中国房价、生活成本更低,72万工资比美国的性价比高很多,因为13万美元,在美国就相当于13万元而已。不知道为何这名博士后悔回国工作。网友评论截图楼主的这一段话也引起了网友的不满。腾讯公司的员工说:“首先,但凡是你能够在美国找到flag research的岗位,你肯定不会回国的,不就是进不去这样的岗位才回国的?明显是在国外混不下去了才来到鹅厂(腾讯)工作。有实力的美国博士完全可以在美国入职中国公司的美国分部,然后一直在国内出差。拿到手的钱还会多一截。其次,不管你是什么学历,应届生给70万已经非常不错,同样是博士,同样做算法,我工资才20K而已。而且你还有配股。”国内的72万已经相当于美国的300万年薪了,估计他在美国拿不到300万的年薪。网友评论截图也有不少腾讯员工说楼主是在吹牛,因为基本年薪72万,在腾讯至少已经是3.3级别了。T3.3在腾讯属于总监级别,再上面只有T4专家级了。网友说:“到手60多k,税前年薪起码200万人民币,按照购买力来说对标湾区60-70万刀的offer不过分吧。还是说你是业界知名大牛,在湾区能拿100万刀的?”不少网友直接回怼:“走吧,别给大家丢脸了。”对于美国海归博士抱怨工资低,后悔回国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文章下方评论!

老玩家

痘博士两种简约办法收缩毛孔紧致肌肤!

生活每天都在继续,可能常常会有很多个瞬间,对自我的否定,达到了极大值。肯定自我,才是通向胜利的原动力,可是,相信生活当中,太多人会有否定自我的时刻。当人们面部肌肤发生改变之后,粗大毛孔出现在自己脸上之后,那种否定的感觉会更加强烈。遇到此种肌肤问题,人们开始变得慌乱无章法,不知道如何做,才能尽快改善肌肤问题。痘博士两种简约办法收缩毛孔紧致肌肤!去角质分T区和U区收缩毛孔的前提是毛孔必须干净,而过厚的角质层容易造成毛孔堵塞,因此需定期做好去角质工作。但不正确的去角质手法容易使毛孔更大,因此可以在T区使用磨砂膏,在U区使用去角质面膜。绿茶收缩毛孔使用绿茶收缩毛孔的方法是:将绿茶泡开后,放一段时间等凉了之后,就用干净的手指蘸取茶水,轻拍在毛孔粗大的地方,这样可以紧致肌肤。面对粗大的毛孔,人们常常会感到很无奈,那种无力的感觉,会让人们更加消极面对生活,增强人们的自信心,首先就要改善面部这粗大的毛孔,紧致面部肌肤,修复粗大的毛孔,人们尚有很多办法可供选择,上面这些办法简单有效,不妨可以进行尝试。

不多仁恩

怎么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博士?简直不要太准确!

本科和研究生层次不同,研究生和博士生层次也不同,不同层次的人特点是不同的,博士都有什么特点呢?怎么分辨一个人是不是博士呢?博士最重要的是什么,科研成果和论文,那么博士最重要的技能是什么,就是将学术和生活融为一体,码字是博士生涯中最不可缺少的环节,一个博士经历了从小学、中学、大学和硕士的淬炼,写过的论文报告不计其数,码字能力非常强悍,不会出现“脑中前千万,下笔全不见”的情况,他们在哪里都能码字,各种姿势。博士的PPT大多比较简洁,本科生的PPT没有没有什么内容,往往都是非常漂亮的,硕士生的PPTt套用统一模板,博士生的PPT,全是内容,没有动画,没有模板,只有满满的干货,把做PPT的时间全部用来做实验才是一个博士生一生的追求。博士生在聚会上一般都是话比较少,那是因为往往聚会上都会讨论一些八卦,这些博士不关心,但是如果是涉及自己专业的聚会,比如聚会上有很多的“大牛“,那么博士的交际能力绝对能让你震惊,他们会侃侃而谈,绘声绘色。对于自己的专业他们有12分的认真,如果你问博士一个专业问题,他们往往会陷入进入,他们会熬夜查资料,做实验,请教专业的人,一定要把这个问题解决,这就是他们的执着。在外表上,博士一般头发比较少,不但比较少,而且在理发店本着“剪得越多,越划算”的原则,博士的头发就会又短又少,做学术真的掉头发,多数的博士开始的时候都试图挽救自己的头发,但是这都是在压力不是那么大的时候,如果你为了好看把自己的头发染得五颜六色,那么在导师眼里博士的眼镜比较朴实,一般都是反光的没有边框的方框眼镜,比较古典;博士的衣服一般比较少,整个冬天就是“铁打的外套,流水的内搭”,每天看到他衣服都一样。博士是特别的存在,每一位博士的压力都是很大的,所以大家一定要想好,自己适合不适合,因为读博士不难,但是毕业还是很难的。

王风

在职申请博士申请经验:针对跨专业在职申请人的博士申请总结

今年的申请算是告一段落了。侥幸有书读,前途未知。我觉得申请当中的未知因素太多了,信息极度不对称,甚至是误导,这一点对于跨专业申请和工作在职申请人尤甚。我自己今年的申请过程非常凶险。最后去的学校我原来根本没有听说过。 是一位G 友介绍给我一个她申请商科phd的朋友,然后这位朋友把我拉进了一个商科申请的群。 然后我说了一下我的研究方向,有一个人有回复说他的学校有一个老师跟我做的东西相似,建议我写封信套套瓷。 我当时大概浏览啦一下学校还有老师的网页, 觉得不错打算申请,但是并没有太关注这所学校,也没有联系导师, 当然大家都说商科不同工科,联系也没用。所以我在一开始申请就没有联系导师,权当自我安慰好了。而且这个学校的面试机会是我自己给争取来的。1月底的时候,我看到网上有人报此校同专业的面试,于是就写了一封信去问项目联络官。被告知他们一周之前就发邮件通知我面试了,可是阴差阳错我就是没有收到。还好我问的及时,没有漏掉面试机会,项目负责人在北京时间凌晨四点打电话来面试。 然后顺利拿到offer, 最后在所有的offer 中他又变得是我最中意的,遂从之。我的个案相当的random和极端。偶然性相当大。感觉是被命运之手推着走。希望我做的这个总结能给跨专业/在职申请人一些启发。出于对隐私的保护,我特地重新申请了一个新 ID, 并且把我的个人信息都隐去了。有需要的朋友可以私下联系我 。我的基本情况如下:北京某非211/非985的大学纯文科双学位,GPA: 3.9/4亚太(新加坡/香港)某公立大学硕士:应用科学硕士,GPA: 4/5研究经验:美国知名智库研究员一年(青年学者孵化计划) 读研学校助研两年研究成果:跟商科有关的 Long Range Planning 期刊一篇(第2作者) 跟商科无关的期刊一篇,会议论文若干,报纸文章若干工作经验: 做一份跟申请课题极度相关的corporate 工作2年基本考试:G 700+ 没到750, T110+申请学校:11, (Top 5 -100), 面试4个,offer 4 个推荐人:硕士导师,美国工作的老板,还有之前做助研的老板(三人都不是商科领域的教授,但是都是各自领域的大拿,跟他们都密切工 作过,推荐信应该是言之有物的)去向:北美某Top70-80的学校。 毋庸置疑,申请具有偶然性。每一位学长前辈都说因为偶然性你要多申请,这样就能够增大入选的机会。 但是,我觉得单纯多申请学校和入学机率没有正向联系, 自我定位和选校策略与最后被录取可能更相关。 比如说,有些人虽然申请了20+ 所学校,但是全部都是顶尖名校,基本上是炮灰陪跑。有的人拉开档次去申请,效果也不理想,比如我。但是问题就在于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做定位是非常不靠谱的事情。 我觉得自己这次申请,目的很明确,就是想学某一方向的某一个主题, 然后申请了11 个学校。 排名从前10 到100名都有, 而且地区也包括了亚洲,欧洲和北美,可以说是广撒网了。 可是给我面试的学校只有4所,而且都是排名靠后的几所。 而所有我面试的学校都给了我录取,让我觉得自己在面试上至少是没有减分的。我面试的排名最高的学校是UTD60左右, 也就是说前50的学校基本审材料就把我拒了。 而我之前跟很多人(大多都是顶级商科名校的在读博士)聊,大家都说我背景不错。 这也让我对自己的申请定位产生了高估。 以下是我这次申请的几点感受。顶级名校(Top20),基本上是小圈子, 外人(跨专业/在职申请人) 很难进入。 不是无可能,只是很难,以后会越来越难。在CD上看到的此类成功申请人还有我生活中认识的这类人,无一例外都是有非常强的connections to the circle. 很多人都是国内985(top20) 的商科研究生/本科生,也有很多是香港新加坡公立大学商科的研究生/本科生, 有些有一些研究经验, 有些有一些会议发表,有一些没有。 但是最重要的是他们申请的学校通常自己导师/导师的合作者曾经读书和教书的学校。通常都能拿到强推。同一个圈子/专业的同行的推荐,我觉得在角逐名校的项目当中扮演了最重要的脚色。这部分通常是所有申请者不可以改变的。但是,这里想说的不是名校之间相互搞关系,而是在选择博士生的时候,同行的推荐最被同行接受和信任。这里给所有人的建议就是如果可以读一个商科的研究型硕士项目,(大陆,香港新加坡欧洲北美皆可), 绝对是一个加分项。这一点对于跨专业的申请人,绝对是先天劣势。所以即便是教授强推, 可信度也打了折扣。我自己的感觉越是前面的项目, 校际合作越多,老师在各个国家都有固定的合作者,所以会优先从这些合作的目标校里挑选高质量生源, 给外来者的空间很小。对于跨专业申请人的建议是可以冲击名校但是等多的眼光应该分散到排名20-50和50-100的学校。 更之后的学校我没有申请过,不做评论。一定要尽早开始申请准备。 这一点应该是老生常谈了。 这里想要强调的就是怎么久算是早准备呢?有人从本科高年级就开始打基础, 积攒人脉,从事独立研究。 所以申请是长跑,很多人在申请季开始之前就开始了。具体说到申请季,我认为对于没有太多科研经验,特别是跨专业/在职申请人(我假设大家对都是对研究有兴趣,或者对某一个具体的现象/课题感兴趣,但是专业研究经验比较少;那种完全头脑一热想申请读博的申请人不在此讨论之列),建议从入学的前一年春节前后就开始看专业期刊,从UTD 的那些顶级期刊开始,这个过程可能会有些枯燥,但是会让你知道这个圈子都流行啥,怎么样和你感兴趣的点连接起来。更重要的是可以发现和你兴趣相近的顶级学者。这个会成为日后选校最有力的指标。关于套瓷,虽然版上很多人都说商科不用套瓷,我自己懒也没有套瓷。但是我觉得这对于跨专业/在职申请人而言非常重要。当然首先要摆正套瓷心态, 就是绝对不可能像理工科那样,老板一言堂,然后决定你的去向钱途。但是很重要的一点是,套瓷可以弄清楚心仪的老师是否带学生。 我在面试中就有老师提到过,前两年他都完全没有招学生。今年他带的学生毕业了。所以, 他又可以带学生了。所以反过来推测,如果可以提前写信给老师问清楚意向,会在申请中少走一些弯路,至少少浪费一些申请费。(如何不卑不亢的学术套,请参考其他帖子。)关于选校,我觉得一定要拉开距离, 分档次。 商科申请无保底之说。 我觉得在做好学术文献的查阅,找到兴趣合适的老师,而且有正面鼓励的学术套(正面鼓励不代表啥,但是至少代表他收学生/没有要退休/或者离开这个学校去其他学校等)的基础上,建议至少申请7-12所。 因为我的研究兴趣很窄,要找到和要求的老师不容易。 但是我也努力的看文章,问前辈, 找到了11所。我认识的朋友申请20所以上也很多。而且大家在等待面试消息的时候,都后悔自己申请的学校太少了。拿我自己举例而言,正是那些我一开始没有太注意的学校给了我offer, 而我志在必得的保底校连面试都没有给我就拒掉了。 所以,我觉得大家在申请过程中一定要谨记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带来的自我定位是有局限性的。因此只能通过多申请不同档次的学校来对冲这种自身局限性带来的对于录取的影响。而且如果读博士的目的是为了以后做研究的话,不妨在商学院地点选择上也可以多样化一些,不要只是盯着北美(特别是美国), 欧洲,新加坡,香港,澳大利亚都有不错的项目(参考专业的排名,比如DTU, BYU, ASU 等)。我感觉其实商学院还是蛮国际化的。如果能去到一个合适的项目,学得好的话,placement 是非常全球化的。所以申请的时候可以多个地区同时申请,进一步降低风险。对于跨专业/在职申请人,切忌不能有非某个学校不去的这种迷思,迷思害死人。我始终认为读博士就是接受训练拿到学术圈的入场券而已。好的项目不仅限于名校。关于基本考试,过线就好,但是随着整个申请 application pool的水涨船高,我觉得700+,100+是及格线, 740+才是比较impressive 的加分项。不过这一块是大家可以短时间内提高的。建议大家好好准备,不要有侥幸心理。而且我有听说一些学校非常看中这个成绩。当然过程准备很痛苦(至少对于我而言,备考过程很辛苦,但是当时我这么安慰自己,如果连基本考试都过不了,以后怎么面对孤独的学术旅程,就这样熬过来了.) 关于工作经验,我的两份工作,一份和研究紧密相关,另一份和我要做的课题紧密相关。我原以为会是一个加分项。但是至少我面试的时候所有老师都有一点怀疑我转行做学术的决心,我有被问到好几次为啥要转行。为啥不去做别的,比如咨询。我得一遍遍不断justify and show my commitment to academia. 由此,我觉得对于在职申请者要把读书的commitment充分展示出来。而且,我也没有觉得工作经验是一个明显优势/加分项。 申请中不太需要过于关注的几个小点:US and World News/Financial Times 等非专业排名: 虽然每年各大商学院的排名如火如荼,坊间的m7,s16. 如雷贯耳。但是这些排名对博士申请毫不相关甚至是误导。关于套瓷没有回音: 很多项目特别是名校的老师不回信很正常。毕竟时间经历有限,不回陌生人的邮件太正常了。不要因此影响申请的心情。项目的地点: 当然不同的城市对于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对于博士生教育其实没有太大的关系。反正到了哪里都是苦行僧。还不如到一个安静的大学城里面潜心向学。申请时几个有用的小帖士:和项目的联系人联系,介绍现在的博士生认识。我有通过这种方式认识了不少前辈,他们往往是非常愿意毫无保留分享的一群人。有一个学姐在我申请她在读学校的时候就给了我很多帮助和鼓励,面试的时候又给了我很多insights, 甚至在我拿到多个录取的时候,给我客观公正的建议。虽然最后我没有选择她就读的那所学校,但是这份情谊铭记于心,也愿意将这份善意play forward. 与此同时,其他项目的博士生在我的申请中都提供了热情的帮助和鼓励,让这一过程没有那么孤单。这对于connections 薄弱,信息源很少的跨专业/在职申请人尤为重要。chasedream 的资源。非常感谢论坛的资源,还有几位版主的热情帮助。关键时候内行人的一两句话有一种让人茅塞顿开的感觉。同时帖子里面的精华部分值得一看再看,有很多干货和学科专业知识的超棒总结。 关于offer的比较。这是申请后期甜蜜的负担吧。咨询所有人的建议都是看导师发表文章的质量和数量。google scholar citation 是一个好的指标。这就是今年申请我的感受,总结还有心得。申请绝对是一次很奇妙让人终身难忘的旅程。可是现在的我,也觉得自己前路漫漫,很多东西要学,很多工作要做。虽然为有书读而高兴, 但是丝毫没有一种松口气的轻松感。申请只是一场长跑的开始,祝福每一位申请人在追梦的路上,勇往直前,不忘初心。

请问其过

女博士拒绝腾讯70万年薪,去211当讲师,晒出年收入众人:羡慕

很多有能力的人面对工作时往往会纠结两个方向,一个是工资高的,一个是稳定的。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一个女博士拒绝了腾讯七十万的年薪,去了一所211当讲师,晒出年收入后众人表示非常羡慕。究竟是怎么回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位网友在职场论坛上发了一个帖子,她说她是一个毕业于上海技校计算机专业的博士,在毕业后收到了两个offer,让她在其中摇摆不定,很难下抉择。一个是上海一所211的讲师,进去之后就有编制,但工资比较低,年薪只有十几万,不太到二十万。另外一个是上海的腾讯,级别是T3.1,年薪能到七十多万。这位网友表示自己更想去当讲师,但是内心十分纠结。网友们看到这个帖子后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网友认为去当讲师挺好的,生活稳定还有编制,福利一定比较多。并且作为一名女性,在这样稳定的工作中比较有保障,无论未来选择生子与否都比较安心,不会因为女性身份在企业中受歧视,到了三十五岁以后被辞退。也有网友表示如果家庭状况比较好,选择讲师是最好的,当然如果家庭比较差,那还是选择钱多的吧。只是腾讯这样的高薪工资,就是用健康和生命来赚钱,赚个几年就被淘汰了。还有网友表示选择讲师吧,两个码农生活很辛苦,没法带孩子,我都在考小学教师了,就是因为照顾不了孩子。真羡慕你有这么好的选择。可以看出这位女博士能力是非常强的,否则也不会有这样甜蜜的烦恼,不要单纯羡慕她这么高的工资或稳定的工作,因为她读博付出的比我们都要多。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在评论区和大家一起讨论吧。

孙文

她是90后学霸女神,16岁上复旦,是浙大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

90后如今都是成年人了,大家对这这一代的年轻人有着各种看法。无论人们怎么评价,90后的青春与朝气还是在感染着大家。今天我们要分享给90后的学霸女神杨树的故事。小小年纪,她已经是折江大学的博士生导师了。杨树1990年6月5日出生于安徽合肥。她天资聪颖,一直是家长和老师心目中的优秀学生。杨树不但学习成绩优秀,而且乖巧听话。她16岁时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复旦大学。在大学期间,她与电子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复旦读完大学之后。她又去香港科技大学就读。经过几年的奋斗,她取得了博士学位。因为成绩优秀,她还获得了香港科技大学的博士奖学金,这在香港科技大学每年只有三名同学可以获得。取得博士学位并没让杨树停下求学的脚步,她又到英国剑桥大学攻读了博士后。她不断进取的精神,令很多人佩服。从英国留学回来之后,杨树不忘报国之心。2016年来到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开始了教学生涯,担任起百人计划教研员的工作。她是有史以来浙大中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我们中国自古就有“有志不在年高”之说,杨树堪称年轻有为的典范。杨树不但年纪很轻,气质高雅,相貌出众,更令学生敬佩的是她的学识。如今的大学生都是见识广博的,没有真才实学,是不会得到学生的认可的。杨树是才貌双全的奇女子,在浙大这样高水平的大学中,大家会跳出你的外观来看你的实质。要想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学识才是硬道理。毕业短短几年,杨树已经在自己所研究的领域内取得了磊磊硕果,曾经在IEEE EDL、IEEE T-ED、APL这些领域内著名期刊上发表文章。她的60多篇论文分别被发表于电子器件和功率半导体顶级会议IEDM、ISPSD中。她的论文还被德国Wiley-VCH期刊PSSA作为封面,可见其影响力还是很高的。有很多著名的学者在理论研究中都会引用她的研究成果。在学术领域已经取得如此成绩的杨树,并没有因为取得一些成绩而骄傲自满。如今她依然致力于潜心研究工作,每天在实验室中埋头工作。我们在网络上很少看到关于她的报道和炒作,她也从来不接受记者媒体的采访。这位美丽与智慧并存的女神学霸,是一个低调的学者。很多国人会对一些年轻的学者表示怀疑。其实学者的年轻化发展对于国家的发展并不是一件坏事。放眼看世界,很多著名的科学家他们都是在年轻的时候取得巨大成就的。因此,对于我国这些年轻的学者,我们不要过多的干预或者质疑他们的人生。让我们创造更多的空间,让这些年轻有为的学者潜心研究,他们将为人类创造出一个不同的世界。

马陵道

为什么一纸论文,就能让年轻博士生走上绝路

科技有温度。天下网商记者 贡晓丽博士生正在成为高危人群。6月13日,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华人博士生陈同学,被发现在校园内上吊自杀,随着越来越多的相关信息被披露,人们发现,杀死陈同学的,竟是一篇被顶级会议收录的论文。博士生自杀事件频发 陈同学今年30岁,在佛罗里达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这是他读博的第6个年头。陈同学在自杀前设定了一封定时邮件,其家人、导师均已收到这封邮件,从邮件内容来看,导致这场悲剧的缘由,可能是“要求撤销出错论文,却被导师拒绝”。在邮件中,陈同学对短期内完成的一篇ISCA论文被顶级会议收录表示内疚,因为这篇论文存在严重的问题,在设计方面没有任何的意义。而在论文即将发表之际,陈同学虽然已经疯狂进行了修改,但仍认为这个错误较为明显,甚至以至于论文有可能被“全盘否定”。由于导师坚决不同意撤稿,又担忧自己的学术生涯和名誉受到严重影响,万分痛苦的陈同学最终做出了自杀的决定。由一封遗书和陈同学生前与好友的聊天对话拼凑出的故事,可能并不能揭露所有的真相。但像陈同学一样备受煎熬,最后选择自杀的博士生,并非少见。去年10月,浙大一位博士生失联,警方在钱塘江某处大桥上发现了他的尸体。其生前最后一条朋友圈写着:单纯就是,有那么点累了,所以就算了。今年2月,斯坦福一位中国博士生自杀,年仅26岁。事件发生后,斯坦福校长公布了校方开设的心理疏导专线电话。类似的博士生自杀事件不胜枚举,折射出了博士生群体所处的压力困境。博士生压力胜过996 “离诺贝尔奖还远,但离诺贝尔不远了。”在知乎关于“读博压力有多大”的提问下,两千多位网友赞同了这个回答,不少博士生认为读博绝对是个高危职业,一不小心可能会累出人命。很多博士生自称“科研狗”,比“程序猿”艰苦一些。在他们看来,互联网公司的“996”根本不叫事,科研+教学+项目及各类繁琐的日常工作,早11到晚11,每周7天连轴转很常见,堪称711实验室。这还只是读博所需的“基本配置”,知乎一位回答者@霍德华表示:读博准确说是247,7天24小时铺在科研上,解决不完的问题,哪怕做完实验了,满脑子也还是科研的问题,吃饭在想,洗澡在想,做梦都在想。超长待机时间,让博士生们身心俱疲,脱发、失眠、抑郁、酗酒、自杀等副产物迎面而来。今年5月,国际顶级学术杂志《Nature》便发表社论呼吁,读博不该有害健康(Being a PhD student shouldn’t be bad for your health),引发了热烈讨论。社论中引用了比利时一项针对三千多名博士的调查结果:博士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是其他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两倍以上,三分之一的博士有出现精神疾病的风险,其中抑郁症的风险格外高。哈佛大学附属研究小组最近的一项研究也揭示:博士生极有可能会有心理健康问题。研究人员调查了8所名牌大学的大约500名在读的经济学博士生,发现大约有十分之一的学生在前两周内至少有几天都有自杀念头。更严重的是,还有很多学生不想坦诚的说出自己的心理压力,因为担心这会伤害他们的职业生涯,从而自己默默承受压力,最终走向“深渊”。近7成博士生无法按时毕业 对博士生来说,阶段性的职业生涯目标就是顺利毕业,拿到博士学位。然而,博士生要毕业太难了,而且,不像此前的任何一个教育阶段,这种困难并不是靠自身努力就能克服,还要取决于导师、专业、学校等外部因素,部分研究成果的取得,甚至需要一点运气。教育部公布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毕业博士研究生人数为165296人,实际毕业博士研究生人数为56451人,未正常毕业率为65.85%。一直以来,博士生毕业不仅要求撰写数万字的毕业论文,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需要在国内或国外期刊上发表若干篇学术论文。硬性要求发论文才能毕业,不仅令学生压力山大,更在一定程度上催逼学术腐败问题。据南方都市报今年4月报道,2018年,深圳大学研究生院顺利毕业的博士、硕士共38人,可是退学的却有132人,132名退学学生中,有74%是因为未写学位论文或学位论文达不到申请学位的要求无法毕业而退学。可是,论文,特别是能上学术期刊的论文有那么好写吗?知乎上,一位网友便哀叹,读博后才真正理解,为什么都说创新是最难的,在科研方面,能用勤奋解决的问题都不叫做问题。最不能接受的,就是看到每日忙忙碌碌、实验反反复复但没有进展的自己。2019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胡卫建议修订《学位条例》有关学位授予的相关规定,对“研究生发表论文才能毕业”进行合法性审查,规范研究生毕业考核程序等,让研究生教育的重心回归于人才培养,而不仅是发表论文。不久之后,清华大学修订了《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明确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唯一依据,并且不再将“博士生达到学校和所在学科的学术论文发表要求”作为学位申请的硬性指标。然而,像清华大学这样的大学实属凤毛麟角,更多的大学不但没有放宽论文要求,反而开始严格限制博士生的最长学习年限,建立起分流淘汰机制,这让延迟毕业的博士生们更加惶惶不可终日。读博为什么读到绝望 在美国,博士生退学很常见。根据美国研究生院理事会(CGS)发布的数据,大约四分之一的美国科学与工程博士生会在头三年主动放弃学业。《科学》杂志曾经采访过9位博士生阶段退学者,他们有的是因为发现自己逐渐失去了对科研的好奇心,有的是感到自己之前对学术生涯的定义并不完全正确,有的则是在科研之外还有其他想完成的事业。总之,这些博士生并不执着于“你必须拿到学位,你必须拿到学位”,而他们又无一例外地在其他领域有了一片天地。《科学》杂志说,“如果在读博过程中觉察到不适合,你可以选择退学”,但在中国,这种主动式退学很难获得理解。不否认,很多人纯粹是因为兴趣志向去读博,对这些人来说,重要的是读博丰富了人生体验,本身就是一种目标。可在信奉“学而优则仕”和“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中国,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把读博作为通向某种目标的手段。从功利的角度讲,读博成功的收益很大。每年,全国各地都有许多面向各大高校引进选调生的计划,在部分省份,名校博士短短2年就能当上副处;如果不向政界发展,企业同样对博士青睐有加,像人工智能这样的热门专业,博士毕业生起薪就能达到80万;就算想留在院校继续搞研究,博士也是最起码的敲门砖。正因为博士有那么多好处,才被许多中国家庭视作实现阶层跃升的跳板。可是,读博的成本其实也很高,不但要放弃工作机会,有时甚至还要放弃感情机会,作为博士生,哪个不是背负了沉重的期望,特别是那些出国读博的普通人家孩子,根本不敢细想家庭为此付出的牺牲。对这些博士生而言,一旦退学,多年努力化为泡影,可是继续坚持下去,又完全看不到未来,就是这么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