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我认识的历史学博士哭丧女

我认识的历史学博士

历史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在魔都一所名校就读。历史学博士熟读中国历史,尤擅上海历史。每每谈到上海,总要从上海开铺以来谈起。历史学博士有导游证,靠着这个他免费去了祖国很多名胜古迹,偶有一两个景点检票人员不买他帐,他会谎称现在带团而来将来更要带很多团来,为景点GDP做贡献。检票人员听后面带喜色遂放行。历史学博士想约你吃饭的时候会说明天中午你不用和我一块吃饭,我自己吃。他的话总是要反着听。历史学博士舍不得丢东西,他确实有东西要丢掉时会说送给你,其意就是送给你之后让你丢掉。历史学博士口中有很多新闻,往往新闻中的主人公就是他自己。他以新闻的形式告诉你,是想观察你对这件事的反应。历史学博士把年轻、清纯的小师妹当成终身之灵魂伴侣,并向小师妹表达了一块在魔都奋斗之意,这是他深情的告白。小师妹沉默不语,历史学博士窃喜以为小师妹害羞腼腆,沉默不语即是芳心暗许。历史学博士深爱小师妹,小师妹微信告知要去美容院做美容,历史学博士遂转2万元;小师妹微信告知要去……,历史学博士遂转5千元;小师妹微信告知要去……,历史学博士遂转……。转给小师妹共计3万元整,历史学博士有记账。历史学博士约小师妹共赴大理昆明,于苍山洱海剪烛夜谈。二人躺在床上不语,美人在侧,历史学博士燥热进而躁动,手摸向小师妹高耸的双峰,嘴凑向玉唇。小师妹说历史学博士这样会她不会拒绝,但是他这样会把他俩的距离拉远。历史学博士身体冰冷,身体规矩地僵在小师妹身边忐忑两个小时候后而眠。历史学博士帮小师妹搬行李,小师妹毕业了。历史学博士于书堆中发现了小师妹写给她男朋友的书信,书信中尽是甜言蜜语,这些个缠绵悱恻的文字在他脑海中勾勒了一幅细节全面地春宫图。于是历史学博士情感世界崩塌,于是历史学博士流着泪不辞而别。历史学博士迷恋小师妹,打电话告知小师妹,我为你花的所有钱得如数还给我,小师妹遂转5千,剩下的钱会慢慢还。历史学博士流泪不语,然后表示只要小师妹离开健身房工作的男友,并与他同居三个月,他可以不要钱。小师妹拒绝,并挂断电话。历史学博士黯然神伤,又打电话给小师妹,小师妹说你要是再瘦一点,脸要是再整一下就考虑让他做男朋友。历史学博士照了一下镜子,自我感觉身材还可以略微健身一下即可,但是脸上如果整容整太多就对不起父母,对小师妹的忠心和对父母的孝难以两全啊!他惆怅而踌躇。

今者阙然

学历史的当头一棒,如非必要,千万别去读历史学博士!

随着教育普及的逐渐深入,社会上已达成了一种共识,那就是学历越高越吃香,我相信,在你求学道路上,一定没少听老师的鼓励,好好学习,将来读大学,读了大学,又鼓励你读研,读完研又鼓励你读博。对于理科来说,高学历就是高收入,这是直接挂钩的,但是历史不一样,历史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有着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一是变现速度慢只有博士阶段才会有一些明显的加成,这么长的时间只换来一点点东西,真的值吗?博士毕业后,还得想破头编个课题进博后站,就只为了个安家费,假如你用这些时间考个证或者考个公务员,再或者去个公司,赚来的钱也足够安家了。二是非名校无学术中国历史学界基本呈现出高度的向上集中趋势,只有少数几所顶级高校能做出成绩,其余的都是炮灰,大多数研究生,甚至博士都只能在学术链的底端做着重复的工作。没钱没资料,谁也做不出东西。三是时间久培养一名合格的历史研究者需要很长的时间,如果从博士算起,那么最快也得十年。在这十年间,你只能拼命的研究,一边是学术压力,一边是家庭经济压力,双重影响之下,学术成果自然不可避免地带有功利性。总之,学历史的人最多只能养家糊口,要想挣钱,享受最好的生活是基本不可能的。每次我告诉别人,我学的是历史,他们基本都会说,我对历史也很感兴趣。是啊,最初我也觉得历史很有趣,可是当我真正进行研究,我才发现,都是骗人的。对于真正的历史研究者来说,乐趣仅停留在偶有所得的少数时候,大部分时间都是很枯燥的。那些看起来有趣的历史,往往不是研究者们需要关注的历史,所以历史爱好者和真正的历史研究者基本没有共同语言,历史爱好者通常只对人物传记、花边历史等内容感兴趣,但这些有趣的历史都不能作为主流历史研究的关注点,那些在贴吧中受到追捧的裨官野史、武器发展等等,要么未经证实、要么片面空泛,不值一谈。今天我所说的,也许也会打击很多人研究历史的热情,然而事实如此,无法改变。当然了,我心里肯定是希望对历史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的,但是请你一定要分清兴趣爱好和学术研究的区别,乐呵乐呵就好了。

漫步者

投票丨你眼中最牛的历史学博士论文是哪篇?

问题来了:3月22日,我们发布了“问题来了丨最牛的历史学博士论文有哪些?”,发现大家推荐的博论大部分均以著作面世,阅读极为方便。根据各位粉丝的热心推荐,小编向大家介绍以下这些牛轰轰的历史学博士论文。快来看看有没有你心目中的牛逼文?(若有遗漏,欢迎补充,页末投票吧!)▼葛剑雄:《西汉人口地理》葛剑雄,曾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现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常务委员。《西汉人口地理》是其就读于复旦大学时博士学位论文,也是新中国出版的第一篇博士论文,师从谭其骧。该书研究西汉各阶段的人口数量与人口增长率,考察自然、经济、政治、历史和社会等方面的因素对汉末人口地理分布的影响,探讨关中、西北、东南地区及其他地区的人口迁移。并附有各郡国人口数量、增长及迁移的表格,为研究汉代历史必备之书,也是硕博士研究生撰写论文的经典参考书。▼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周振鹤,现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西汉政区地理》是其就读于复旦大学时博士学位论文,师从谭其骧。本书通过对西汉史的全面考察,论述了西汉政区地理沿革过程,复原了西汉各个时期郡国一级政区面貌,描述了二百年间郡国置废离合的全过程,并略及县邑一级政区沿革的若干问题。探究了其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弥补了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的不足,填补了断代政区沿革研究方面的空白。全文分两篇,上篇叙述了高帝十王国的地区沿革。下篇概述了高帝十五郡及武帝新开郡的沿革,同时对《汉书·地理志》做了有益的补充和考证。▼陈苏镇:《〈春秋〉学对汉代政治变迁的影响》陈苏镇,现任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春秋〉学对汉代政治变迁的影响》为其就读北京大学时博士学位论文,师从祝总斌。汉朝是继秦朝之后建立的又一个统一王朝。它完成了秦朝没能完成的历史使命,成功地结束了战国局面,不仅在全国实现了政治统一,也初步完成了文化整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过程曲折复杂,历时200余年。其间,除政治、经济、军事、民族等因素外,儒家的《春秋》学也起了重要作用。该文从政治文化角度入手,对这一过程进行了探讨。后扩充、修改以《〈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一书出版。卢云:《汉晋文化地理》卢云,毕业于复旦大学,师从谭其骧。其博士论文《汉晋文化地理研究》是文化分区研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全书分别从学术、宗教、婚姻和音乐(俗乐)等角度,对汉晋时期(包括西汉时期,东汉时期和魏晋时期)文化区域的分布状况和地域特征进行了系统探讨。仇鹿鸣:《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仇鹿鸣,现为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为其就读于复旦大学时博士学位论文,师从韩昇。本书采取将政治史与家族史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在政治史的脉络中探讨西晋权力结构从形成到崩溃的过程,另一方面考察魏晋大族之间的政治、婚姻、交往网络,探究这一网络在魏晋政治变局中发挥的作用。尤其是针对学界沿袭陈寅恪的魏晋统治阶级两分法进行反思,试图重新解读和描绘政治集团内部的复杂情况。▼李碧妍:《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李碧妍,毕业于复旦大学,《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为其博士学位论文。本书从政治地理学切入,通过对唐代后半期 最为重要的政治群体之一——藩镇的实证性考察,对唐帝国得以成功度过“安史之乱”这一中古史上之剧变,并在由此创发的新兴的藩镇体制下,重建其政治权威与统治力的问题,给出了一个合理的历史解释,为我们重新认识中古史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线索。(美)黄仁宇:《明代的漕运》黄仁宇,美国密歇根大学历史系博士,《明代的漕运》为作者的博士论文。全稿共分前言、京杭大运河的背景和本文研究目的、京杭大运河的地形概况、明代管理大运河的行政机构、漕粮的运输、宫廷供应品的运输、征税与商业及劳役、结论、附件等部分,重点论述了明代对大运河的管理与大运河的功能,以及大运河对明帝国的影响。对于研究明代商业运输、经济发展等均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郑振满:《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郑振满,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为其就读于厦门大学时博士学位论文,师从傅衣凌、杨国祯。本书通过解读闽台地区现存的族谱、分家文书等家族史资料,考察家庭结构的周期性变化、宗族组织的不同类型、宗族发展的区域性特征,探讨家族组织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内在联系。作者认为,明清时期家族组织的普遍发展。反映了宗法伦理的庶民化、基层社会的自治化、财产关系的共有化,体现了社会意识形态的“泛家族主义”倾向。▼张先清:《官府、宗族与天主教:明清时期闽东福安的乡村教会发展》张先清,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主任,教授。《官府、宗族与天主教:明清时期闽东福安的乡村教会发展》为其就读于厦门大学时博士学位论文,师从陈支平。后以《官府、宗族与天主教:17-19世纪福安乡村教会的历史叙事》一书出版。本书从区域社会文化史的角度,对明清时期闽东福安县的乡村天主教发展进行系统研究。文章认为,明清时期当地乡村宗族对天主教信仰的皈依,是天主教能够深入福安乡村社会传播、发展的根本原因。正是由于一些乡村宗族的天主教化,天主教信仰得以依附在这些宗族中。依靠地方宗族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直至成为对当地民间社会生活具有深刻影响的一种区域性主流宗教。▼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余新忠,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副教授。《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一项医疗社会史的研究》为其就读于南开大学时博士学位论文,师从冯尔康。本书从瘟疫这一以往史学研究甚少注意的社会现象入手,通过对清代江南疫情及其与社会互动关系比较全面细致的呈现,探讨了中国近世社会的发展脉络、清代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和清代江南社会的特质等问题,是国内第一部疾病医疗社会史研究专著。▼(法)路易·德尔米尼:《中国与西方:18世纪广州的对外贸易年)》《中国与西方:18世纪广州的对外贸易年)》一书是法国学者路易·德尔米尼就读于法国高等试验学院时的博士论文。全文400余万字,是法国国家级的博士论文。该文以18世纪广州的对外贸易为研究对象,共有5大卷。第一卷是《东印度公司时代》,第2 卷是《茶叶时代与中国的债物》,第3 卷是《广州与鸦片的时代》,第4 卷是有关18 世纪广州对外贸易的地图、图表和照片,第5 卷是《夏尔·德·康斯坦中国贸易回忆录》。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耿昇教授主持该书的汉译工作,认为德氏该书不仅限于广州,可以说是一部当时整个中国的贸易史。不仅局限于贸易,而是一部通过贸易而反映出的中西关系史,涉及了中西双方的政治、文化、伦理、价值标准诸方面的差异。▼(美)孔飞力:《中国太平叛乱时期的民兵:团练的理论与实践》孔飞力,美国著名汉学家。《中国太平叛乱时期的民兵:团练的理论与实践》为其就读于哈佛大学时博士学位论文,后易名《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正式出版。该书从分析中国社会的内部结构及其制度入手,强调了中国地方名流的作用,论述了在其影响下的地方组建武装活动的形成和发展,并就此对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美)李怀印:《华北村治: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国家与乡村》(法)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布罗代尔,法国年鉴学派史学的第二代代表人物,该博士论文初稿完成于德国战俘营中。该文由独立的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论述地中海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第二部分从经济制度、国家、社会、文明、战争等各方面论述16世纪地中海世界的历史。第三部分主要叙述菲利普二世统治下地中海发生的具体的事件。布罗代尔提出了著名的“长时段”的理论,把历史时间分为地理时间、社会时间、个体时间三种类型,为法国和世界的新史学运动树立了一面崭新的旗帜。▼陈侃理:《儒学、数术与政治——中国古代灾异政治文化研究》陈侃理,北京大学历史系研究员,《儒学、数术与政治——中国古代灾异政治文化研究》为其就读于北京大学时博士学位论文,师从陈苏镇。后以《儒学、数术与政治:灾异的政治文化史》一书出版。本书追溯灾异理论的思想和技术渊源,探究儒学灾异论的内容、形成过程及其与数术和政治的关系,从政治文化的角度考察中国古代学术"学理"和"实用"两种取向之间的矛盾。灾异论的"学理取向"导致丧失立场的技术化,消解"天"的权威,最终走向自我否定;而"实用取向"同样会偏离儒家之"道",为权力所左右。灾异的政治文化史,折射出中国古代学术面对集权政治的尴尬处境。▼侯仁之:《北平历史地理》侯仁之,历史地理学家,中科院院士。师从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克利福德·达比,《北平历史地理》为其就读于英国利物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该书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界第一部关于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专著,作者在本书中开创性地运用了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方法,强调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分析相结合,文献研究与田野考察相结合,对北京城的兴起和发展变迁史做了详细的考证和精辟的阐释,在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标志作用。▼虞和平:《商会与中国早期现代化》虞和平,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主任。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商会与中国早期现代化》为其博士学位论文。该书是以现代化理论研究中国商会问题的学术专著,探讨了商会发展的全部历史过程、商会内外部关系、商会的功能与作用。不仅从社会结构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来考察和剖析商会,而且还把中国商会放在更为广阔的世界范围中来加以观察与对照。好啦,看完这么多历史学博士论文,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动动手指头,投出你心目中最牛的历史学博士论文吧!▼最后,再次感谢各位的热情推荐!编排:@林大蕾

大白若辱

问题来了丨最牛的历史学博士论文有哪些?

今日问题最牛的历史学博士论文有哪些?博士论文是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所撰写的学位论文代表其独立的科学研究能力优秀的博士论文其独创性的见解甚至对该学科该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3月20日我社转载了《人类历史上最牛的五篇博士论文》一文许多粉丝吐槽布罗代尔的博士论文应当入选好吧 好吧 好吧……本期的#问题来了#请大家一起来聊聊如果要评选最牛历史学博士论文你会推荐哪篇呢?参与方式直接文末评论处留言(作者+论文题目+推荐理由)届时我们会将大家的回复整理出来进行投票喔!#送个福利#获得最高点赞数的一位将获赠价值129元的历史研习社VIP会员名额一个往期互动话题博导来了,这些才华横溢的历史学家都是80后……关于历史,你听过什么正儿八经的一派胡言?你见过哪些富有人格魅力的学者大咖?有哪些影响广泛的人文社科经典丛书?策划:@林大蕾

废丝栋

北大历史学博士任燕翔开撕考研大V何凯文

1月19日,在全民都在等着吃zs代孕弃子的瓜的时候,#北大历史学博士任燕翔开撕考研大V何凯文登上了热搜,何凯文也登上了热搜榜,并在不久成功超越校长王思聪,速度快到连何凯文本人都惊讶:事件回顾:据悉,起因是北大历史学博士任燕翔在在其号上发表文章《何凯文不能引领考研培训行业(上)》。文中称:“1.个人私德并不是他最主要的恶。2. 为了虚假流量胁迫老师、绑架地方文都、欺骗学生。3.关于新文道,文都的精血基本已经被何凯文榨干了,上市无望,招生萎缩,何凯文居然摇身一变,成为新文道的董事长(执行董事)。”“我一直没有公开曝光,还有一个原因是他每次遇到危机时,都会求饶,表示会痛改前非。“后来我就不信了,因为何凯文是能犯的错轮着犯。”网友评论:微博吃瓜群众表示:只要睡得晚,谁的瓜都能吃到!知乎问答:如何看待任燕翔开撕何凯文?部分网友评论:(图源:知乎ID:多伦多豪)本人发声:何凯文:已走法律程序!何凯文于1月19日晚发文:红包马上安排!已经报案!法律程序也开始启动!流量你拿不到!本文来源:大木虫综合整理自任燕翔、微博、知乎等

爆丸

历史学博士靠脑子送快递,8年送出80万件:能创造社会价值就行了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像博士这样的学历一定会是会坐在办公室搞研究的,但是在山东的一座城市里有一名叫谭超的快递员,他也是延边大学的历史学博士,有很多网友觉得他接地气实在接的有点超过了,但是谭超却能讲出“送快递与世界史的关系”!他觉得得到一定境界了才会发现道理是相通的,快递是怎么样发展的,网店又是如何拓展的,网络不断地扩大,货量不断增加,货流不断加速,生产力发展得很快,真是很深刻的。他说自己是因为想挣钱才干的快递,没钱不得不想尽一切办法赚钱,你还有功夫想是不是本科生毕业吗?他自己的博士那真的不是白读的,他很快就靠自己的编排出了快速找件的方法,在8年的时间里他送出了80万件快递。他认为读博士和送快递并不矛盾,不管是读博士也好,还是送快递,又或是说相声也好,只要能推动生产力发展,创造价值就是一个好博士。有网友觉得有些大材小用,也有网友觉得:“这话没毛病啊!”“人家自己喜欢乐意,又没偷没抢的,就算去掏大粪也不碍你们的事啊”“历史学没有人脉关系不好找工作,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打出一片天,为你加油!”还有网友说:“不送快递谁给钱养家糊口?别说钱不重要。没钱你孝顺个屁,没钱你活得了吗?没钱能娶媳妇?能一二三四胎?钱他妈的是最重要的。自己只要做出成绩来,全世界都和颜悦色。”“其实做一件事能体验到快乐和成就感就已经算成功了,比大部分人挣着不满意的工资还不快乐强多了,就怕某些人又读书无用论。”小编觉得他说话看事情的高度层次都不一样,说的挺好的,反正都是有效价值,挺棒!有点不明白这需要讨论吗?人家不管是啥学位,只要走的是人间正道,都很好啊!值不值是他自己说了算,其他人有啥权利说三道四?虽说现在很多时候是以钱多钱少为荣誉,而不是以生活得开不开心为标准。只要自己开心,不需要理会任何人放什么屁!!博士干快递当然不能用“身份降低”来评论,但当他能够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更复杂的技术问题、给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那岂不是更是资源的更极致、更高效利用?

拜下

年度书单︱六位史学博士生:从圣经考古到丝绸之路

【编者按】“澎湃新闻·私家历史”栏目的小编邀请六位博士生对自己2017年读到的历史类好书进行了一个盘点和分享,做成了一份书单,以飨读者。藉此祝各位读者新年如意。高原(复旦大学文博系)1.理查德·A·弗罗因德(Richard A. Freund)著,屈伯文、方舟译:《跟着圣经去考古》,上海三联书店,2017年3月如果说对于西方考古学的各个分支,哪一个最不为国人所知,甚至根本无从谈起,那可能就是“圣经考古学”了。在很多人心中,特别是从事学术科研的人群中,科学和宗教是背道而驰的两种世界观,所以在中国没有发展出任何与宗教文献相结合的考古学分支,也几乎没人关心是否有必要发展这样的分支。但《圣经》对于西方世界的意义并不是一般历史文献可比的,在西方历史中很长一段时间里,《圣经》等同于科学。于是,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疑问:“关于《圣经》与世界,我们的认识是怎样产生的,以及我们怎样看待我们的认识?”当我们跟随作者一步步去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时,也不知不觉间领略了“圣经考古学”的精彩。所以,无论你是科学的追随者还是上帝的追随者都可以在这本书里发现新的世界。2.罗泰(Lothar von Falkenhausen)著,吴长青、张莉、彭鹏 等译:《宗子维城——从考古材料的角度看公元前1000至前250年的中国社会》,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6月很多中国的学术材料到了外国学者手里,即便其不懂中文,也能凭借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做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这早已不稀奇。那么,请畅想一下一位精通汉语和古汉语以及西方考古学理论的外国学者会用中国的学术材料做出怎样的成果?《宗子维城》就是这样一本书。对于很多专业人士来说,这根本不是一本新书,毕竟,它的英文原版2009年就获得了美国考古学会颁发的最佳图书奖。但这本姗姗来迟的中文版绝对值得这么久的等待。最新的考古学资料、作者本身非凡的中文造诣和学术功力、考古学专业学者担纲翻译和校对工作,这三方面为这本书的质量提供了保证。无论是谁,只要是对青铜时代那段岁月稍有兴趣,都可以在这本书中获得出乎意料的收获。3.郑嘉励:《考古的另一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6月郑老师这本小书当属2016年公众考古领域的明星读物了。其内容、文笔已有多位知名学者推荐,我就不再狗尾续貂了。我想讲述的是,如果你不是一个考古文博领域内的读者,你可以在这本书里看些什么。那些文献、墓志、古人笔记云云你完全不用都要读懂,知其大概,保持阅读的流畅性带来的快感更为重要;那些人名、地名、官名、书名等等你也不用非要都记住,只要它对你有那么一点点的启发已经足矣。最好,你能从这本书里看到一个真正的考古人是如何工作以及看待他自己的工作的。这些文字除了能告诉你考古过程中遇到的故事,也可以让你看到考古人是怎样的一个群体。虽然并不是每一个考古工作者都有郑老师这般的文笔和才情,但是对待文博事业和考古学,却是每个人都一样的。如果你能从郑老师给的这面镜子里看到考古人的真面貌,你就真的看到了考古的另一面。4.孙机:《从历史中醒来——孙机谈中国文物》,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8月这并不是一本新书。2005年,台湾东大图书出版公司曾出版过一本《孙机谈文物》,书中汇集了孙先生发表过的论文四五十篇,涉及文物门类之广,笔触言语之精炼,视角之独特皆非其他泛泛而谈的文物研究著作所能相比。但这本书大陆读者多无缘相见,故有十一年后这部《从历史中醒来》的出版。这又的确是一本新书。书中所论之问题,所用之方法,所谈之观点从未过时,常读常新。例如对于茶、酒、剑、灯等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符号意义的文物进行的论述,既逻辑清晰又有理有据,是非常值得反复研读的。对于刚刚步入文博行业的从业者、初涉文博专业的学生以及那些对文物、对考古、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应该是必读书目之一。叶山(宾州州立大学 历史地理)1.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2 Maps(《12幅地图上的世界历史》)Jerry Brotton (2013)地图是一种信息载体,交流工具,也是一种艺术作品,地图的制作和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从古代两河流域的第一幅“世界地图”到麦卡托的经典世界地图,再到谷歌地球的卫星地图,这本书从空间认知以及制图科技发展的角度,讨论了从古至今人类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产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选择了十二幅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区域的里程碑式的地图,并把它们带入到各自的历史背景中进行详细讨论,给我们展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政治、宗教、历史背景以及空间认知的局限性,给地图制作带来的不同影响。从地图制图学的发展来看世界历史,无疑是一个新颖的角度。2.Empire of Cotton: A Global History (《棉花帝国:一部世界史》)Sven Beckert (2014)棉花,这种轻柔无比的作物,却拥有推动历史车轮的巨大力量。这本书主要讲述了棉花是怎样将世界不同地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怎样引发了工业革命,怎样促进了资本主义,又怎样将世界各国领上了全球化的道路。同时在这些看似伟大的事件背后,那些负责种植、加工棉花的奴隶和劳工们,又是怎样被压榨和剥削的。3.Hidden Figures: The American Dream and the Untold Story of the Black Women Mathematicians Who Helped Win the Space Race(《隐藏的人物》)Margot Lee Shetterly (2016)美国的太空计划总是吸引眼球,从阿姆斯特朗到费曼,从阿波罗计划到航天飞机,太空总署留下了一个个令万众瞩目的名字。然而除了航天员和一线项目负责人以外,每一艘飞船的升空,其背后都汇集着成千上万默默无闻的人的奋斗,这其中包括了许多少数族裔和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他们的故事少有人知。这本书挖掘了二战以后及美苏争霸期间,为美国太空总署工作的一群“人肉计算机”的人生故事。她们是黑人、是女性,在平权运动之前,她们是社会地位最低下的群体。然而凭借着她们的数学天赋和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她们成为了太空总署的宇航项目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用铅笔和草稿纸进行着精确计算,确保着宇航员的生命安全。从她们的故事中,我们不仅能读到美苏太空竞赛带给那个年代的疯狂,也能读到这些原本处于社会鄙视链底端的少数族裔,为空间探索、为科技发展、为平权运动做出的无可替代的贡献。4.The Witches: Salem, 1692(《女巫:萨勒姆,1692》)Stacy Schiff (2016)萨勒姆女巫事件是北美历史上的一件影响深远的血腥暴力事件。这本书从细节入手,还原并分析了这件冤案的始末。因为作者特别注重从史料里挖掘出的各种细节,这本书读起来代入感比较强,同时作者也特意地区分了“历史”和“传说”,让我们能对这件重大历史事件有更准确的理解,同时也展现了人们对未知的恐惧,是如何摧毁理性和道德的。5.Echoes of Chongqing(《重庆回声》)Danke Li (2009)这是一部关于抗日战争时期,陪都重庆普通市民生活的纪实文学作品,一本从普通人的视角来全景式回顾抗日战争这段历史的书。作者访问了二十位当时生活在重庆的从事不同工作的普通妇女,帮她们做了口述历史的记录。这里面有关于她们的生活和工作的故事,也有关于当时社会、政府和市场状况的调查,还有关于重庆大轰炸的恐怖记忆。张睿锜(英国利物浦大学考古学)1.The White Road: A Pilgrimage of SortsEdmund de Waal. 2015. Chatto & Wins.中文译本:《白瓷之路:穿越东西方的朝圣之旅》,梁卿 译,2017,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瓷器,从制造伊始就成为人们痴迷的源泉。15世纪初,朱棣曾命人建了一座九层琉璃塔(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白瓷贴面。17世纪,路易十四也为瓷器所着迷,在凡尔赛宫为他的情妇蒙特斯庞侯爵夫人建造了瓷器馆。500年来,西方人对瓷器的制造充满了好奇,直到1708年,数学家切恩豪斯和炼金术士博特格才解开了中国的制瓷奥秘。De Waal在17岁时第一次得到了一块瓷土,从此便沉迷于瓷器的制作,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陶瓷艺术家之一。他的白色瓷器作品,从大容器到小罐子,有简单的中国古代陶瓷风格,也有具有挑战性的现代艺术风格。他的白瓷之路是一条让人痴迷的旅程,带着手工匠人的虔诚和狂热,他到中国景德镇、德国迈森和英国普利茅斯,完成了瓷器的朝圣之旅。可以说这是一本传记,也可以说这是一本瓷器史书。他并没有给出任何关于瓷器的新认知,而是一个现代瓷人对他职业的传统阐述,但也并不是枯燥的历史书,是关于技巧和艺术的故事,当然也关于政治。他用现在时态进行写作此书,用这种方法直接生动地描述了那些见证瓷器历史的人,不管是数学家和炼金术士的故事,还是独裁者下的幸存者。但他只要白色,不仅是瓷器的白,更是揭露社会文化背后的操作,他在书中透露出对白色痴迷的危险,对追求某种纯粹东西的警告,是对白的一种讽刺,一种另类的含义。此书已经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畅销书。你可以把它当做陶瓷书籍、历史读物,也可以就只把它当做你的床头故事。我几乎爱上了这本书的每一个字,推荐给所有爱思考的读者。2.Silk Road: A New HistoryValerie Hansen. 2015. Oxford University Press.中文译本:《丝绸之路新史》,张湛 译,2015,后浪出版公司丝绸之路在世界史上是一种标志,它让人想到在尘土飞扬的沙漠中不断前行的满载丝绸、香料、珠宝的骆驼队,往返在中国和罗马之间。而在这段新历史中,却是不同的。Valerie Hansen探索了从西安到撒马尔罕的7个绿洲,列举了一些非同寻常的考古发现,彻底改变了我们对这些贸易路线的理解。中国和罗马帝国之间几乎没有直接贸易,中国的主要合作伙伴是现代伊朗的人民;丝绸并不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商品;金属、香料、琉璃等商品和丝绸一样重要……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传播是思想、技术和艺术的交流。它确是历史书籍,是最新的丝路考古总结。但也可以把它当做是考古故事会,去体会中亚和中国之间错综复杂的迷人故事。推荐给所有读者。3.Silk Road: A New History of the WorldFrankopan Peter. 2015. Bloomsbury Publishing.此书和《丝绸之路新史》一样,是这几年关于丝路影响最大的畅销书。此书是对世界历史的重新评估,丝绸之路是连接海洋和大陆的网络,是对帝国兴衰的推动力,这条路上传播着货物、思想、宗教、疾病。这是一本令人上瘾的可读性很强的历史书,讲述的是一个个引人入胜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历史轶事。《星期日泰晤士报》评价它的内容和它所描述的地理一样广泛,涵盖了希罗多德和萨达姆·侯赛因、汉谟拉比和希特勒,无不展现他严谨的研究、深厚的学术技巧和揭露现实的能力。它会让你开始质疑你之前所对世界的认知。这是一本600页厚的书,有100页的脚注,这本书赢在了细节。读史的人得到知识,猎奇的人得到故事,推荐给所有的读者。4.Lost at Sea: the Strange Route of the Lena Shoal JunkFranck Goddio. 2002. London: Periplus Publishing.1997年,Lena Shoal沉船在菲律宾巴拉望岛东北被发现,随着船体残骸出水了大量中国、泰国和越南瓷器等,为明中期中国和东南亚的海上贸易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此书是一部沉船发掘和研究报告,也是一部15世纪海上贸易的简史。全书铜版纸印刷、大量的彩色图片和考古绘图资料,不仅提供了全面细致的文物信息,还提供了一种水下考古的方式方法。虽然此书已出版15年,却是目前为止我看过的所有沉船类书目中最赏心悦目的一本,每翻之必赞叹。推荐给考古学、沉船等专业研究者。5.Sacred Landscapes in Ancient EgyptSteven Snape. 2017. London: Bloomsbury Academic.对于古埃及人来说,整个自然界都是神圣的,他们不仅把自然界看作是由众神创造的,也将自然界的每个部分看作是神:太阳、天空、尼罗河等,甚至把神作为他们所处城市的缔造者。他们是技艺非凡的建筑师,将对神灵的崇拜和敬畏附着在各种神圣的建筑上,包括古墓和寺庙等。Steven从事古埃及建筑研究多年,成果丰富。此书以拉美西斯二世为焦点,探索了古埃及的神圣景观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包括自然景观、古墓、寺庙、雕像等。推荐此书的主要原因是,作者翻译并引用了大量古埃及象形文字,使得古埃及人的“声音”能够被听到,这是对古埃及人如何对他们信仰的神灵做出反应给出一种启示和新的探索方式。推荐此书给埃及学研究者、对埃及文化和神秘事务感兴趣的读者。庄成恒(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1.姜生:《汉帝国的遗产:汉鬼考》,科学出版社,2016年该书是近年汉画研究颇具突破性的一部著作,对于理解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丧葬中鬼神信仰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当前汉画研究及艺术史研究方法也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首先,在方法上他突破了一般考古学分区、分期、分类型的研究思路,将历史文献、考古学材料、思想史与宗教学视野四者紧密结合,交叉运用,从而揭示出汉画类题材背后所蕴含的同一观念——汉鬼,也即本书主题——作为汉代的精神遗产,是以儒家忠孝与道家升仙观念的完美结合。其次,对于汉画传统题材,如“孔子见老子”、“西王母”、“庖厨”等题材,都作出了全新的解释,并且构建出了他们背后的图象逻辑,尤其在像马王堆帛画的图像逻辑与套棺之间的关联上,更是在回应诸家论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新说。第三,作者在有限的汉代文献基础上,通过六朝文献,探求之间的传承性,结合作为视觉材料的汉画,相互印证,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早期道教的精神图景。2.李伟铭:《传统与变革: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事考论》,商务印书馆,2015年该书通过近现代美术中的若干个案研究,展开对近现代美术的现代转型与变革背景下的核心问题的讨论,尤其是岭南画派及民国现代派艺术等重要史事的考证,揭示了在美术现代进程中美术与政治、社会、新旧文化的复杂关系。作者考证详实,论断严谨,行文浑厚而缜密,堪称近现代美术研究领域的典范之作。3.黎志添编著:《道教图像、考古与仪式:宋代道教的演变与特色》,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6年该书为香港中文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宋代道教研究国际研讨会”(2011年9月)论文集,收录与会学者关于宋代道教方面论文13篇,内容涉及图像学、物质文化、墓葬、符箓等多个领域,代表着近年宋代道教研究领域的前沿思考和研究旨趣的新动态。杜佳峰(北京大学历史系)1.盐野七生著,田建华、田建国译:《神的代理人》,中信出版社,2017年2.盐野七生著,赵文莞译:《优雅的冷酷:切萨雷·波吉亚的一生》,中信出版社,2017年盐野七生是当代日本创作意大利史话的女作家,她曾写作了罗马人的故事和十字军的故事系列丛书,精于将枯燥的原始史料化为优雅的历史故事。两本书都属于“文艺复兴的故事”丛书系列。《神的代理人》讲述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的四位教皇和一位宗教改革家的故事,他们包括:环游欧洲的人文主义学者型教皇庇护二世;精于阴谋诡计的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好战的教皇尤里乌斯二世、美第奇银行家式教皇利奥十世,以及宁折不屈、虔诚狂热的宗教改革者萨沃纳罗拉。通过他们,读者能够看到一个个秉性鲜明的宗教人物,领略文艺复兴多面的教会。《优雅的冷酷》描绘了教皇亚历山大六世次子切萨雷·波吉亚的事迹,这是一位集弑兄淫妹、背信弃义、军事大师、外交天才于一身的奇人。在当时战乱不休的意大利,波吉亚的崛起始于对别人的阴谋和征战,也终于别人对他的阴谋和背叛。盐野七生在“文艺复兴的故事”丛书中为读者呈现出一副色彩斑斓的文艺复兴人物画。3.克里斯托弗·达根著,邵嘉骏、沈慧慧译:《剑桥意大利史》,新星出版社,2017年克里斯托弗·达根(Christopher Duggan)是英国雷丁大学教授,专攻意大利现代史,获得意大利政府颁布的最高荣誉勋章。此书是剑桥大学国别史的第三部,是一部简明但不简单的通史。意大利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自古罗马之后长期分裂,只是一个地理单元。作者写作主线是“意大利建国”问题,所以简略地叙述了古罗马和文艺复兴的兴衰历程,详细地叙述意大利是如何产生现代民族国家思想的?如何实现国家的统一?在现代化过程中面临困境后,又是如何走上法西斯的邪路?以及战后共和国的发展和新问题。它是一把帮助读者打开意大利史的钥匙。4.大卫·阿布拉菲亚著,宋伟航译:《伟大的海:地中海世界人文史》,台湾:广场出版,2017年大卫·阿布拉菲亚(David Abulafia)是剑桥大学教授,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海洋史的专家。此书以宏大叙事的方式讲述了地中海从公元前22000年到公元2010年的历史,也是继年鉴学派布罗代尔《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的地中海世界》后,最重要的研究地中海史的著作。地中海不仅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还是发生欧亚非人类错综复杂活动的场域,不同国家、民族和信仰的人将整个地中海变成了“商业之海”、“战争之海”和“信仰之海”。这本书以长时段的历史视野描绘了整个地中海区域发生的变迁,是一本从海洋史角度去诠释区域文明的佳作。王楷(复旦历史系)1.游博清:《经营管理与商业竞争力:1786-1816年间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元华文创,2017年5月在详细爬梳大量英文原始档案手稿的基础上,该著从企业运行的角度书写东印度公司在华活动的历史,全面讨论伦敦、广州、印度在十八至十九世纪中西贸易中的紧密关系。材料扎实,论述充分,是一部值得镜鉴的研究著作。2.徐坚:《名山:作为思想史的早期中国博物馆史》,科学出版社,2016年著者将中国早期博物馆的产生、运作放置在不同时期特定的政治、学术思想背景下,呈现了中国博物馆、博物学在早期发展中“多元格局”。其内容纵贯古今,且不落窠臼;读来既颇具兴味,又发人深省。3.克里斯蒂昂·德拉克鲁瓦、弗朗索瓦·多斯、帕特里克·加西亚著,顾航、吕一民、高毅译:《19-20世纪法国史学思潮》,商务印书馆,2016年该书对年鉴学派的发展历程提纲挈领,有助于读者从浩如烟海的研究著作中抽身出来,把握其兴起发展的脉搏。4.苏精:《林则徐看见的世界》,斯福斋,2016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12月著者经过严谨、细密地考证,还原了《澳门新闻纸》的英文原本,并将原文译文对照排印,故该著极具史料价值;同时,根据史料呈现的大量细节,著者力图恢复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实相,对林则徐的翻译团队、译文质量等重要问题上提出颇具启发性的结论,足见功力。5.马立博著,夏继果译:《现代世界的起源:全球的、环境的述说,15-21世纪(第三版)》,商务印书馆,2017年9月本书为全球史研究中经典的通论之作,从全球的、环境的角度重述人类社会演进过程中的重大主题,如国家建构、工业化、环境变迁等。叙述简明流畅,具有启发性。

黄幹

历史学博士提出桂林、柳州、来宾、河池、贺州、永州组建广北省

历史学博士提出桂林、柳州、来宾、河池、贺州、永州组建广北省近日,某高等院校一名历史学博士“明某”提出恢复传统汉地十八省,成立以桂林、柳州、来宾、河池、贺州、永州六市组成的广北省。历史学博士明某发布的《广西行政区划调整畅想》还指出,广北省以桂林市为省会,涉及广西、湖南两个省份,为扩大广北版图还将湖南永州纳入。历史学博士明某发布的《广西行政区划调整畅想》截图见下方对此你怎么看?参与《广西行政区划调整畅想》讨论广西是我国五个自治区之一,南方唯一一个自治区,也是汉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完全有必要改置为省,毕竟广西省的历史要比广西区长。广西虽然处于东部沿海地区,但也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区中的一员,当下应该以发展经济为主,一旦拆分,必将元气大伤。资料显示,广西区和首府南宁在国内的竞争力较弱,本号认为这是地理原因所致,繁荣与否主要可由经济来体现,本区拆分出五市及湖南一市组建广北省毫无意义。本身广西区在大的格局中都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优势,通过面积的缩小,自身的发展空间将会更小,更难以突破。至于广北省,至今没有统一的说法,到底是不是汉地十八省呢?也许历史学博士明某最清楚,忽然考虑设置广北省,想必与以下几方面有关系:获取资源。按照明某意思,新设的广北省以桂林为中心,管辖范围竟包括比自身强大许多的柳州,这一点就让人匪夷所思。册立桂林为省会,明摆着是为桂林争夺资源,先是摆脱老东家南宁的虹吸,再就是把自己做大后虹吸柳州等地,本号不支持以这样的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接近于拔苗助长逻辑,不符合正常发展需求的必要性。群族情节。广西区一分为二,北为广北省也就意味着南部依然是广西区。省与区的不同点很多,包含许多优待,但遗憾的是自治区都不发达,这与民族自治区有着巨大关系,这是在保护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传统,保持古朴现状。如果广西整体设省,情况肯定会改变。以海南为例,也曾是自治型的区域,先是改建为省,陆续设立全国最大经济特区和国际旅游岛、自贸港……一系列战略加持,为海南发展带来了重多机遇。发展理念。拆分广西唯一一个好处就是多一个建制多一份资源,对省会是最好的。以及改制为省,适用各类经济开发战略,还可以争取国家级新区,有效提升这一片区域影响力。历史学博士明某《广西行政区划调整畅想》原文广西行政区划调整畅想成立广北省(恢复传统汉地十八省之一),广北省会:桂林市,辖柳州、来宾、河池东部的宜州,罗城 ,贺州北部的钟山和富川 , 另外再把湖南的永州划过来就可以了 。 语言以官话为主,基本可以全省通用 ,饮食、风俗、民风等等 相差不大 。跟南巴壮这边相差就大了,完全没有老乡的感觉。或者设立桂林市直辖市,简称"桂"不变,原地级"桂林市"改为"漓江区",原地级"河池市"改为"刘三姐区",原地级"北海市"改为"合浦区"和"银滩区",其他各地级市改为相应的区,巴马东兰风山划归"百色区"管辖。除此之外,以桂林为中心的广北还可以组建直辖市,由此可见这是历史学博士明某全方位地为桂林跨越式发展献计献策。显然,这种利于小众的建议是难以推进更难以执行的,以小博大向来都被当作孤注一掷,有一点挑战性,但以失败而告终。毕竟桂林在广西区内都不具备完全领先地位,忽然间要盖过柳州一头,确定不是痴人说梦吗?提到柳州,估计南宁网友多少都有点话说,可这位博士的构思实在是缺乏学术理论支撑,无法以桂林撑起广北概念。退一步讲,就算设置广北省,柳州更具备主角光环,工业经济发达,开发区域众多,相比以美为名的桂林更“充实”。综上所述,本号认为广西没有一分为二的必要性,可研究改置为广西省。为进一步促进全区均衡发展,可支持柳州、桂林分别升格为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为全区均衡发展形成支点作用,三足鼎立姿态在国内也早有先例,如湖北省一主两副战略。这是可以借鉴学习的,湖北两副都是高配版市,也是全国60强市成员,是湖北东西两部崛起的一个缩影。

纪恋日

历史学博士蒙曼,因对《悯农》的不当解读,被网友群嘲拉下神坛

蒙曼苏轼有句诗叫做"腹有诗书气自华",即一个人如果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会光彩夺人。比如中国新一代国学大师蒙曼,她便是因为自身十分有学问,从而吸引了诸多人的称赞和敬佩。不过很快,这种称赞中混杂了些许异声,并且声音愈来愈烈。这是因为蒙曼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对一句古诗的解读,让许多网友开始质疑她的真正实力,进而怀疑她是否能够胜任的新一代国学大师的称号。《凉州词》不是悲壮,而是雄壮豪迈《中国诗词大会》许多人都知道,该节目让人们认识到了许多才子才女,比如第二季冠军武亦姝、第三季冠军雷海为等。而蒙曼,也是通过这个节目,让更多的人开始熟识她。武亦姝在诗词大会中,蒙曼担任的是嘉宾的身份。同她一起担任嘉宾的,还有康震、王立群、郦波等各高校文学院的教授。蒙曼自身,也是文学素养极高之人。学生时期的蒙曼,曾先后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和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最终获得了历史学博士学位。等到蒙曼完成学业后,因为自身的优异,她留在了母校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任教,成为了一个辛劳的"园丁"。而后,蒙曼从一个历史系讲师,渐渐的成为了副教授,等到了2018年,她已经是历史文化学院的教授了。蒙曼的文学修养如何,可见一斑。也因此,蒙曼才有资格参加《中国诗词大会》。而她在节目中的表现,也确实常常令人眼前一亮。就如同鱼在水中一般,仿佛天生就应该属于这座舞台。蒙曼比如说,在点评到王翰的《凉州词》时,许多人对于"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这两句,往往会理解成夜光杯中倒满了葡萄美酒,正要畅饮时,催促着冲锋作战的琵琶声已经响起。好似不喝了这一杯,就再也没机会喝到了一般。所以才有了后两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但在蒙曼口中,这首词却并非纯粹的悲壮,而是带有许多雄壮豪迈。蒙曼说:"不是因为回不来了才喝这一杯,而是知道有可能无法生还,才要痛饮狂歌。这正是唐朝对外敌的精神,也是一种时代风范。所以才能用最沉重的话题,写出最昂扬的姿态!"蒙曼这番言辞,似乎将众人带到了征战沙场上,连营的号角响起,然而众将士心中却没有畏惧,因为身后,是家与国!中国是诗词,就是这般有魅力。让人们可以跨越几千年的历史长河,去感受古人的种种精神。也正是蒙曼的三言两语,让大家更为融入到这首诗当中,也让大家更为喜爱这位满腹珠玑的女子。解释错启蒙古诗《悯农》,她的专业水准受到质疑直到《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的播出,蒙曼对于一首启蒙古诗的点评,引发了众人讨论。这首古诗是《悯农》,想必人人都会背,也都解其意。说的是农民伯伯种地辛苦,不要浪费粮食。蒙曼口中的这首诗,表达的差不多也是这个含义。蒙曼对于"锄禾日当午"这句诗解释的是"农民伯伯在田间播种庄稼"。可能初读一遍,许多人没觉得有什么问题。不过,如果换一个有农事经验的人来读,就会发现其中的大问题了——"锄禾"和"日当午"是不能够并存的。播种什么意思呢,按照蒙曼的解释,"锄禾日当午"描述的是农民伯伯在日头正烈的时候,在播种粮食,因而才有后续的"汗滴禾下土"。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如果在烈日当头的时候播种粮食,刚刚种下的秧苗还没有扎根便被太阳炙晒,很难种活。所以说蒙曼的这番解释,让较为了解农家活的人们听了,实在是很低级的错误。也无怪乎有人质疑她的真实水准,质疑她是不是空有名衔。其实,蒙曼出现这种错误,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不仅是她,想必部分人在翻译这句话时,也会误以为是在播种粮食。那么,为什么会造成这种认知呢?蒙曼首先,中国文化太博大精深了。蒙曼没有搞清楚"锄禾"的"禾"指的是粮食,还是杂草。旱田中的主要杂草,便是一种叫做禾本科杂草的杂草。即便蒙曼知晓"禾"有杂草的意思,但是,"锄"这个字也容易将人带进沟里。这个字既可以代表是锄草,也可以代表是将田地锄开播种粮食。因而,蒙曼误将除草认为是播种,便情有可原了。按这样来解释的话,有些像在玩文字游戏为蒙曼开脱。毕竟她这样一位国学大师,会不懂文字吗?确实,所以蒙曼的翻译错误,最主要的原因是她不懂真正农民的生活。通俗来讲,她没有普通农民的基本生活常识。蒙曼艺术源自于生活,需要结合所处时代的实际生活来理解艺术蒙曼出生在河北承德,自小在城市中长大,而后凭借着自身的优异,一路顺风顺水考到了博士,基本上是没有接触过农活的,自然也不会清楚农民的真实生活状态,脱离了实际。而这恰恰,是一切文学工作的大忌。因为无论是翻译诗词、著作,还是了解某个人、某个家族,都不能脱离这些文章或者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生存环境、人生经历等。甚至从我们上小学开始,在解读作者诗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时,也都需要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而这些诗词的中心思想,大部分都是诗人抒发自身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忧国忧民的感情等。蒙曼这代表了什么?这代表了艺术源自于生活。离开生活的艺术,就好比纸上谈兵,说的再怎么天花乱坠,都是不合格的。只有结合当时所处的实际生活,才能真切的体会到作者创作的意图,以及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看来,蒙曼对《悯农》的错误解释,和她文学素养的高低关系并不大,只是她缺少对生活的理解,因而闹了这么一出笑话。那么,既然无法在"日当午"的时候播种,便可以在这时候除草了吗?农民伯伯不怕中暑昏倒吗?其实,农民的艰苦程度,远超大家想象。有许多农民,确实会选择在烈日当空的时候进行锄草,因为可以借着太阳,把锄掉的草晒枯。田间劳作之所以需要把已经锄掉的草晒枯,是因为草的生命力太强了。就好比"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古诗中说的一样,如果草没晒干,很快便又成活。那农民的辛苦,岂不是白费?所以他们宁愿更苦一点,从而选择顶着大太阳辛苦劳作。我们总说农民辛苦农民辛苦,其实他们真的是很辛苦的。现代科技进步了还好,许多地区开始进行机械化种植收割,而从前的农民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们辛苦的不只是"锄禾",更辛苦的是收获。不知道在座的有多少人经历过收获的季节,每每到了收获季节,有许多农民都会被晒得脱一层皮,年龄大的、身子弱一些的中暑晕倒的比比皆是。只不过丰收的喜悦,往往会冲淡这些疲惫,所以他们并不觉得自己辛苦。收获的季节但是农民究竟辛不辛苦,相信大家心中自有定论。而蒙曼对《悯农》的解释错误,究竟是脱离实际还是个人能力不足,也相信大家心中也已经有了答案。

广成子曰

文科博士越来越难在高校谋职,读博后的出路在哪?

| 用文字搬运想象 |//国内的博士越来越难找到理想的教职了吗?即便降低了求职目标,可能也要面临“非升即走”的压力。而在美国,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人文学科就面临着严重的危机。高校的文科教职岗位越来越少,人文学科的预算也愈加窘迫。近年来,美国文科博士就业培训机构开始兴起。那些无法进入学术界的文科博士的数量之庞大,已足以构成一个日渐兴盛的产业。撰文 | 肖赫曦博士越来越难找到理想的教职了吗?四十年前,兰德尔·柯林斯就在《文凭社会》中娓娓道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获得更高的学位,工作职位对教育水平的要求也在水涨船高”。如今,高校教职的求职门槛也越来越高。曾几何时,硕士生毕业留校任教也不是什么罕见的事,而现在的情况常常是,本校的博士必然难以在本校找到教职工作,往往要更高层次的学校博士学历,再加上一众华丽的学术成果,才能在学术就业市场上堪堪称得上有竞争力。即便拿到了教职,博士们的压力也丝毫不会减轻。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采用“非升即走”的制度,新聘教师数年之内无法晋升或未能产出足够的成果,便只能走人或者转岗,只有在经历了一系列考核之后,这些高校新人们才能真正在学校里站稳脚跟。与理工科相比,文科博士无疑面临着更为沉重的压力。通常而言,理工科博士们出路更多,不留高校,也大有去处,而文科博士则只能艰难徘徊于有限的选择之内。那些埋头一路读下去的文科博士们,蓦然抬头,发现除了高校,也没有更好的去处了,只能掉头加入教职的竞争。而那些抱持着学术理想的博士们则需要直面愈加白热化的竞争,在论文、生计等多重压力之下感受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惨烈碰撞。《有了博士学位还不够》作者:Peter Feibelman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年5月在美国,文科博士的境况也不怎么好。近期,美国华盛顿大学的教授Daniel Bessner和耶鲁大学的讲师Michael Brenes发表了一篇文章,批判了美国历史学专业学术就业市场的艰难状况。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的历史学专业的学术就业市场就不太景气,博士越来越难找到教职工作了。2017年是近三十年来情况最糟糕的一年,根据美国历史学会的数据,这一年拿到历史学博士学位的人数超过1100人,而美国历史学会公开的教职岗位只有500个左右。实际上,近十年以来,历史学博士毕业生和教职岗位之间的缺口一直在拉大。Daniel Bessner和Michael Brenes毫不客气地指出,美国历史学会作为业内最大的职业服务机构,面对如此糟糕的就业现状几乎可以说是毫不作为,不仅如此,历史学会甚至还在就业报告中声称,不甚景气的学术界就业状况让“历史学者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从而可以在学术界之外的更为广阔的就业市场上寻找工作机会。在Bessner和Brenes眼里,鼓动历史学博士们在就业时离开学术界,简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他们二人进而批判了美国历史学会的“精英主义”倾向。一直以来,在美国历史学界,学术就业市场就一直笼罩在精英主义的观念之下——历史学会的领导们都毕业于精英学校,早早就拿到了终身教职,生活无忧,但身居高堂之上的他们却无法代表历史学界的真正状况。如今的学术就业市场,早已不像80年代末,彼时的教职岗位甚至还多于博士毕业生,每个博士生都是学术就业市场上的香饽饽。对此,美国历史学会的执行主席James Grossman特意发文进行反击。在文中,Grossman坚持强调,他们一直都认为,对历史学博士们来说,学术并非是唯一的就业出路,即便是博士也不一定要一辈子以学术为业。同时,美国历史学会也为那些不能进入学术岗位的博士们提供了就业培训,帮助他们锻炼工作所必要的技能。但与此同时,根据数据显示,绝大部分历史学博士们所向往的依然是高校,2004年到2014年毕业的博士中,有47%进入了四年制的大学,而其他未能在四年制高校拿到教职的博士们则退而求其次,大部分进入了社区大学,另外一部分博士则离开了学术圈,另谋出路。01那些没有做学术的文科博士们,去了哪里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历史学博士做了一项调查,追踪那些历史学博士毕业后没有留在学术界的人的就业去向。根据他的调查结果,这四个学校(杜克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以及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历史学博士中只有50.7%的人拿到了常任轨制(tenure track,必须在数年之内通过考核完成晋升,成为非终身或终身教授,非常任轨制教职则很难有正常的晋升通道)的教职,如果把博士毕业的时间限定在2008至2010年之间,则只有38.5%的博士拿到了常任轨制教职。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他的调查显示,那些没有留在学术界的博士们,最主要的就业去向,集中在高校的行政岗位,出版业,中学老师,博物馆,以及政府部门。有一些博士虽然没有在高校供职,但依然从事着历史学的研究,成为了独立历史学家和独立学者。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一位博士成为了一家重金属设备制造公司的副总裁,还有一些博士在军事部门服役,另一些博士则经营起了小生意。剩下的几位博士则依靠自己修读的双学位,成为了律师,或者进入了政界。同样,一家博士就业培训机构的创始人Paula Chambers也指出,与大众固有的印象所不同的是,文科博士们遍布各行各业,在酒庄做销售的历史学博士有之,在对冲基金担任董事的古典学博士有之,在教育公司做副总的英语博士亦有之。如此看来,当学术界在紧缺的预算之中缩减了坑位时,无数条康庄大道似乎又向这些另谋出路的文科博士们敞开了,但为何在公共舆论里,那些没有留在学术界的文科博士们很少发声,以致人们常常忽视文科博士不一定非要留在学术界呢?Elizabeth Segran指出,在学术界内盛行着这样一种文化,学术工作位居职业序列中的最高层次,而其他所有非学术的工作则处于下等,因而,那些没有从事学术工作的博士毕业生,常常会被污名化,仿佛他们是神圣的学术道路中的失败者,在激烈而光辉的学术竞争中败下阵来,只能投身于下等的工作。在制度性层面上,学术界不断强化着这样的价值观。通常而言,如果博士毕业生们在学术界内拿到了体面的教职,学院和导师们会得到实质性的奖励,学院在排名上的竞争力也会因此而增加。在这种价值观与制度设计的合力共谋之中,文科博士们真正的就业去向,往往很难被外界人士获取到,同时,学院也很少开设针对文科博士们的就业辅导,所有的博士们一假定必须在学术界内谋职,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那愈发稀缺的教职岗位。那些没有做学术的文科博士们,几乎都是全靠自身的实践履历和关系网络得到的工作,学校在就业上无法提供任何实质性的帮助。正如安德鲁·阿伯特在《职业系统——论专业技能的劳动分工》中指出,职业是一些由个体组成的排他性群体,用某种特定的抽象知识来处理特定情况,而这种特定的抽象知识则构成了一种职业的管辖权。在这样的意义上,人文学科的管辖权牢固无比,几乎没有任何其他的职业对抽象知识的应用与之形成了竞争或替代关系(除了极少数独立学者们),对那些博士候选人来说,一旦踏入人文学术的领地,之后投入的愈多,也就意味着在他们在人文学科的领地中越陷越深,沉没成本越来越高,很大程度上,读博期间的所学所悟只能用于学科内部的自我生产,如果你最终选择了一条非学术的道路,那么你的读博经历很难直接构成你的竞争力。《职业系统:论专业技能的劳动分工》作者:[美]安德鲁·阿伯特商务印书馆,2016年8月诚然,人文科学的学术训练所培养的写作能力、逻辑能力、分析能力等,也是其他非学术工作所需要的。2013年,谷歌进行了一项内部调研,收集了1993-2013年公司招聘、解雇、晋升的数据,令人惊讶的是,其调研的结论显示,即便是在谷歌这样一家高科技公司,在员工最重要的八项特质中,STE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ing,Mathematics的首字母缩写,被认为是能带来丰厚报酬的理工科专业)的技术能力仅仅排在末尾,前七项最重要的品质都是个人的软实力:领导力,表达和倾听能力,传输观点的能力,换位思考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在复杂观点之间搭建联系的能力。也许,这一调研的结论确乎反映了现实,但问题在于,并不是只有文科的学术训练才能培养这些能力,它们并不专属于人文学科,归根到底,对大部分工作岗位来说,最合适的职业技能培训方式,是直接投身工作的实操中,只有在工作实践中,习得经验才能直接转化为工作的熟练度。这无疑是文科博士所面临的另一个困境。02高校教师以外的工作应该成为常态求职目标吗?与前文提到的Elizabeth Segran的观点相似,学者交流协会(ScholarlyCommunication Institute)的成员Katina Rogers也认为,在追求学术的人眼里,这世上只存在两种工作,一种是学术类工作,另一种是非学术类工作,大学教授以外的工作都被视作“非学术类”。许多时候,正是因为这种固有的分类标准作祟,以致博士们忽视了更合适、更现实的求职目标。同时,这种二元对立的分类方法也无视了不同类型工作之间的共性,有些“非学术类”的工作也未必没有研究性的特质,人文学术并非只能局限于高校的一隅之地里。因而,他更倾向于用“非传统学术工作”(alternative academic,最初是由Bethany Nowviskie和Jason Rhody在推特上交流时所创造的)来指称那些与学术相关,但又不是高校教师的工作。创造这一术语的Nowviskie和Rhody就是“非传统学术工作”的典型从业者,前者是美国图书馆和信息资源委员会(CLIR)的部门负责人,后者在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SSRC)的电子文化项目担任负责人。许多高校之外的机构,也为文科博士们提供了精研人文学术,发挥己身之长的机会。当然,非传统学术工作并不是一个非常正式的术语,对不同的人来说,它可能指代着不同的对象。Rogers进行了一项针对文科博士研究生的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各项的比例加起来超过100%,因为可以多项选择)。意料之中的是,大部分受访者都想成为常任轨制的教授,而另外四项则分别为图书管理员和文化遗产从业者,非盈利机构从业者,非常任轨制的讲师或研究员,以及作家或记者。图示:研究生在入学时最渴望从事的五项工作但现实往往没有那么美好,常任轨制的教职岗位数量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期望,如今高校更加倾向于雇佣非常任轨制或兼职的讲师。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是否应该告知入学的博士们,其实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注定无法成为常任轨制的教授呢?这当然有些残酷,多少博士学子们在惨烈的竞争中拼出一条血路,最后终于拿到了理想学校的offer,却又得知他们的读博目标其实和现实不相匹配。尤其是那些没能拿到奖学金的博士们,为了完成学业,不得不背上沉重的债务,最后却找不到心仪的教职。如果教职的紧缺现状不可能在短时间发生好转的话,更为现实的举措或许是帮助学生寻求教职之外的工作。在这方面,斯坦福走得比较靠前。斯坦福收集了在学校内供职的人员信息,列出了那些有博士学位,但又没有从事教授工作的人员名单,这些人将担任学校在读文科博士的就业导师,帮助他们在教职之外更好地寻找工作。03中国观察:文科博士的出路与救赎和美国相比,中国的学术劳动力就业市场也好不到哪里去。无论是有数据支撑的就业情况调查,还是倾泻情绪、吐露私人经历的个体化表达,都指向一个事实:相较理工科,文科博士们的就业渠道更加单一,选择面更窄,多集中在教育科研单位。根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的数据,近年来哲学,文学,历史学博士毕业生在教育科研部门就业的比例均超过60%,明显高于理工科博士(不到50%),而在侯士兵和倪邦辉开展的一项调研中,国内某大学的文学类博士们在教学科研行业的就业比例更是超过80%,理工科则只有40%左右。当然,在文科博士的就业上,人们所真正关心的,其实不是“我们能否在高校找到工作”,而是“读博读得发际线面临危机,读得颜值灾难般衰退,在付出如此艰苦卓绝的努力之后,我们能否找到一份符合自己期望的教职工作”。就像美国文科博士可以退而求其次接受非常任轨制教职一样,国内的博士们也大有退而求其次的空间——无非是就职的高校很可能无法达到心中的目标。《精神的牧放与规训》作者:阎光才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3月如果说美国的文科学术就业市场是一个周期性变化的市场,其行情受制于不同时段的经济环境,中国的学术就业市场所经历的,几乎是一个由蓝海到红海的单向变化过程。近数十年来,在博士生产量的急剧膨胀之下,“博士即教职”早已成为一个远古的神话,博士学位迅速沦为学术市场上众多竞争力指标中最不起眼的毫末,时代以其自身惊人的发展速度让太多人在仓皇忙碌之中望尘莫及。很大程度上,文史哲天然地与价值理性相挂钩。文史哲的学生常常被告知,在冰冷的现实计算之外,人也应当有形而上的意义寻求。然而,对先贤哲人的虔诚仰望无法替代茶米油盐的日常生活,而脱离了此生此世的诗意世界更是无从寻觅的巴别塔。在持续变动的社会里,可以预期的是,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文科博士在学术界之外实现自身的价值,文科博士们不得不以更为包容的心态迎接就业市场的挑战,而高校也理应推动实现价值观念和制度设计的多样化,改变学术为尊的文化氛围,如此,我们才能在这个技术垄断的时代里,见证人文科学在公共空间内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参考链接:http://katinarogers.com/2013/04/23/humanities-unbound-careers-scholarship-beyond-the-tenure-track/https://www.theatlantic.com/business/archive/2014/03/what-can-you-do-with-a-humanities-phd-anyway/359927/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news/answer-sheet/wp/2017/12/20/the-surprising-thing-google-learned-about-its-employees-and-what-it-means-for-todays-students/?utm_term=.0c973c485b8fhttps://www.chronicle.com/article/How-Not-to-Confront-the-Jobs/246231?cid=rclink作者 |肖赫曦编辑 | 崔健豪 张婷校对 | 薛京宁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