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有这么一段话,奶奶知道我学历高,但是对哥大剑桥之类一概不知。她对高学历表达敬意的方式是这样的:“世上是不是就没有你不认识的字了?”刘瑜奶奶知道她是个博士,但也不了解到底是个啥,所以才有了这对话。作为当今最高级别的学位——“博士”,如果你身边有个博士的朋友,多少对他能潜心读书做研究表示惊讶敬佩。其实“博士”在我们中国古代,含义与现代是有区别的,那么让我们来细说“博士”的前世今生。现在我们所说的“博士”,是一种学位制度,起源于欧洲中世纪,是一种从事大学教育的资格证明。真正意义上的学位,是19世纪,世界各国按照美国模式建立的学位制度。据说我国最早的获博士学位的人,是李鸿章的医生——黄宽,而有最多博士头衔的人是胡适,达35个(这个应该能嚣张的说句,还有谁了吧?),惊讶。我国很早便出现“博士”这个词,“南方之博士也”《战国策》“鲁博士也”《史记》。“博士”秦朝是官职,也包含博学的意思,“博士,秦官,掌通古今”《汉书》。汉朝初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置“五经博士”,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每一经设一个博士,职责一是以儒家经典教授弟子,其二是充当皇帝的参谋和顾问。可见与现在的博士不一样,真所谓博古通今。汉后期,博士“出谋划策”的职责逐渐淡去,成为专门讲儒家经学的学官了。汉朝以后,“博士”的名目又开始多起来,不仅仅是传授经书,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博士官位,魏晋南北朝设太常博士,掌管礼仪。唐朝设太学博士,国子学博士,不同的博士传授的对象不一样,太学博士教授的是太学生,国子学博士教授的是高官和国公的子孙。直至封建统治最后的王朝——清朝,依然设博士学官,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街上国子监,就是那时候的国子监博士办公传授经学的地方。在古代,“博士”除了是一个官职,对于一些专精某一专业的人,也授予“博士”名称,唐朝有算学博士,书学博士等等,宋朝有武学博士……这些都是专家性质的教授官。这个和我们现在说的“博士”含义类似。除了朝廷的官职,在民间中也有“博士”称谓,这是一种对于(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师傅)精通某门手艺的劳动者的尊称。“今江南俗,椎油卖茶者尚称博士”《陔余从考》至于“博士”在我国最早为学位并有法律颁布,是在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时候,后来因为战争原因中断。而后经过了近50年,二十世纪80年代,我国的博士学位制度才正式建立得以实施。网上有个段子,这个世界有三种人,男人、女人和女博士,中国传统观念里,讲究男尊女卑,读书从来都是男性的事情,女性安分守己,相夫教子,当我们现在调侃“女博士”的同时,不正好说明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吗?
近日,陕西一位美女主播“相宜”在网上火了,之所以能火的原因除了长得漂亮之外,更重要的是还是一位博士毕业生。可以说,各个平台的网红大概有千千万,但能有博士学历的有几个呢?恐怕很少吧!和其它的网红小姐姐,小帅哥相比,相宜在网络平台迅速爆红,短短的一夜之间吸粉上百万,引起了很多人的羡慕嫉妒恨,随之而来的是各种黑料被相继爆出,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俗话说:“人红是非多”,这句话看来一点也没有错。相宜在网络上没有爆红之前,没有人说她是假博士,整容。当她在某平台的粉丝达到千万时,却受到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谩骂,诋毁等等,谣言也随之而来。有人说她是假博士,有人说她为了当网红而整容了。有人说她是某机构的模特,为了吸粉而进行了一系列的幕后操作。原本一个传播社会正能量,为广大网友普及国学的博士生,却遭受到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质疑,最终的结果是相宜本人也遭到了人肉搜索,相宜原名“张婷”,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博士生,曾经在2020年1月30日向武汉市慈善总会捐款一万元的社会爱心人士。所以,小编认为,博士当网红没有什么大惊小怪,全社会应该多一些包容和理解,没有任何法律规定博士必须搞科研,我们每个人都有自主选择职业的权利,只要不违法,对社会没有危害的事情,都应该被允许。比如:著名的音乐人高晓松还是清华大学的高材生,但他最后也没有选择从事科研,而是走了艺术的道路,同样被社会所接纳和认可,也受到了很多的赞誉。
国学领域最牛女博士,气质优雅才华横溢,如今45岁坚持单身!蒙曼,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教授,如今的她,已经是当今炙手可热的女学者了。她参加过的节目有著名的《百家论坛》《中国诗词大会》等。实实在在的跟我们证明了一个道理:哪怕是没有颜值,也可以自信地站在人前。作为一名专业从事教学和研究的隋唐史学者,蒙曼一方面在自己本专业内成就卓著(曾出版专著《唐代前期北衙禁军制度研究》等),还受邀在媒体平台,担任历史、古典诗词等领域的主讲人或者点评嘉宾。2007年,32岁的蒙曼成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开坛以来最年轻的主讲人。她讲的《武则天》系列播出后,一“讲”而红,随后,铺天盖地的报道和节目邀约让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她对历史的叙述妙语连珠、引人入胜,语言风格平易而灵活,引起巨大反响,并得到易中天、梅毅、孟宪实等众多同类学者的推崇和广大观众的喜爱。受到她的父母的影响,蒙曼在小时候就是一个“小书虫”了,蒙曼出生在一个热爱读书的年代,在她的记忆里面,父母都是酷爱读书的人,在工资很低的年代,父母会将自己的一半工资拿出来买书。就是这么从小就读诗词,才成就了现在的蒙曼。17岁那年,蒙曼就考上了中央民族大学。后来,她又创造了一个奇迹,成为了中央民族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那一年她31岁。蒙曼老师做人低调、钻研学术,事业上不断达到新高度。但是在感情还是一片空白,45岁的她仍然孑身一人。对于剩女这个词,蒙曼曾义愤填膺:“女性已经独立了,甚至不需要再依赖男性生存了,这种说法,是男权观念未全部清除的表现。”“有一些词明显是错的,如果收录了就应该受到批判。这牵扯到字典编辑对自己的职业尊重与否的问题。”“如果哪天我想结婚了,我会真诚拥抱我的想法;如果暂时不想,那我就真诚拥抱现在的生活。”蒙曼如是说道。她绝不会因为该结婚而去结婚,她所向往的婚姻,是李清照“赌书消得泼茶香”那般,是互相尊重互相独立那样。“我一个人住,乐得自在。”就是这样洒脱的答案。你怎么看?
如何评价一些博士?评价一个人其实是不礼貌的,北大博士孔庆东,如果从社会地位和学识水平来看,这个人想当有学问的人,也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对于这样的人,其实我没有太多资格进行评判的终究,没上过北大,也没有当过博士评价一个人。但从一些微博的信息上,也看到有些言论比较偏激,尤其是和网友微博对骂,完全并不是像是一个博士,尤其还是以教授身份的人可以说出来的对于孔庆东这种,有着真才实学的博士而言,也是瑕不掩瑜,但这些年,或者说这两年,却冒进去很多稀奇古怪的博士。让我数一下,这两年网络上都有那些博士粉墨登场,霸座的孙博士,公式相声的交大博士,说战狼血腥暴力的中戏博士,提出流浪地球六十多项缺乏科学依据,并且和网友对骂的北大博士,还有上了春晚,还没有火,就人设崩塌的剽窃博士。除了这些博士以外,还有一些似乎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也在微博上秀着下限,比如说错字万俟卨moqixi文学讲师,没听说过什么著名作品,只会微博骂人的刘作家,拍了个PPT自我感觉良好的毕导演。给人一种感觉,以前的文化人,真是文化人,现在文化人,和张三李四没啥区别。其实,这类现象并不是最近才有的许多年以前,百家讲坛就出了像于老师一类,拿着国学酒瓶卖鸡汤的人物,更有像胜利学家一类近似于传销的演说家。让人感觉到有些目不暇接。仿佛就在一夜之间,这些人就像是雨后春笋一般,都开始跳了进去。想,这些人,除了会蹭热度,真不知道他还有什么身手,这就与我以往的思维模式是不一样的天真的以为,作家能有好作品,才是正经事,演员能有深入人心的角色才是正经事,学者能有丰硕的研究效果才是正经事,导演拍出好电影才是正经事,大学教授自然是教出来好的学生,才是正经事。可现在呢,各式各样的人都扔下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开始在微博上兴风作浪,为了一些点击率和曝光率,不时地蹭热度。既然是蹭热度,就不能有理性的思维,简而言之,说道理不管用,引经据典没人看,有噱头,会骂人,才是正经事。于是中戏博士开始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说什么战狼二太过血腥,战争不应该这样,事实上,真正的战争,比那些更血腥,更加不人道,这哪是整天没事干玩微博的人能够理解的而批评流浪地球的博士,显得更加荒唐可笑,倒是没有太过分,把所有电影上的情节,都拿进去和理论进行对照,然后说流浪地球的不科学性。这个事情,觉得就很搞笑,这是科幻电影,又不是科教片,再说了星际大战更过分,为啥没见去批驳?要看看抗日神剧,人能躲子弹,一根绣花针死一片鬼子,为啥没见去批驳,所以,这样的评论,并不是源于一个学者对学术的认真负责的精神,完全是蹭热度。又想到哪个人设崩塌的翟博士,忽然感觉到一些细思极恐的事情。为什么这些博士,学者,教授,以及很多文化人,都在不遗余力的微博上蹭热度,而不是去干自己的本职工作呢?感觉到一种恐惧,这种恐惧源于一种社会风气。这是一种娱乐至上的风气,更源于人们心中的浮躁,以及对一夜成名的渴望。人们为了成名,就不得不对自己镀金,于是学者,作家,讲师,博士一类高大上的名词加到自己的名字前面,这些名词,现在看来,真没啥含金量,只是他人眼中,感觉是金光闪闪的样子。不由想到一出好戏里的一个台词,哪怕你一坨屎,被冻住了他人就会以为这是冰淇淋,只要他人不尝一下,就永远不知道你一坨屎,但如果化开了那你就是一坨屎。觉得这句台词太有趣,很俗,但俗的真实。很多文人,学者,博士,其实或许有真才实学,或者像是翟博士,博士来路不明,只是个花架子。有真才实学的人,耐不住寂寞,放弃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寻求一些虚无缥缈的成果感,虽然一时成了名,却遭到群嘲。觉得,这真是一件很搞笑的事情,没有真才实学,有了一些光环,就应该低调,因为耐不住寂寞,自我解冻,最后很意外的发现,自己真的不如自己想象得那般完美。
文/任盈盈“同福客栈”谢幕的那一声"再见"后,武林一梦,已然过去了十余年。重回现代的每一位同福人,如今在娱乐圈的某一领域都有了建树。“佟掌柜”闫妮演了无数影视剧,春晚上的A4腰让人羡慕不已;“老白”沙溢娶妻生子发了福,口头禅从"葵花点穴手"变成了"金钟罩铁布衫";芙蓉女侠成了跨界歌王,五岳盟主成了硕士小贝。仿佛只有“吕秀才”真的和剧中人物同根同命——秀才科考N年仍是秀才,喻恩泰本人,也仿佛沉寂在浮沉的娱乐圈之中。许多人说:真可惜,“吕秀才”就这样过气了。其实我们都理解错了,他一直在“红”。只是没有在我们熟知的领域,用我们熟知的方式罢了。喻恩泰出色的文化底蕴和台词功底,在《武林外传》中便初露端倪。大嘴娘来客栈时几个官家“角色”的声音转换;“额错了,额真滴错了”的英文版“I am wrong ,I am really wrong”的改编;和小郭分手时的“想要牵着你的小手四处停停走走”现在听来,可以说是国内初代freestyle,甚至不输说唱音乐综艺的“职业选手”。闹腾的白展堂和郭芙蓉,鸡汤担当佟湘玉无疑因为戏剧冲突深入人心,吕秀才在剧中的角色施展空间虽然较为平淡,但回看时再想想,喻恩泰之所以能演好一个秀才的角色,也正是因为他本身就是个博闻强识的“秀才”。“秀才”没选择在自己八十回武林中打下的基业继续发展,而是急流勇退,走上了学术之路。娱乐圈再有他的消息时,吕秀才便成了喻博士。喻恩泰能把吕秀才刻画得入木三分,不仅仅出于对角色了解的演员素养,也是因为他本质与秀才的设定无异——不折不扣的知识型人才。上戏本科四年,每年都是奖学金获得者。刚上大学时的他,感觉英语水平不如其他同学,便自学了上海几乎所有的英语教材。在英国做交换生期间,对于莎士比亚古戏剧的考证之严谨,态度之缜密,让他的英国同学都为之佩服。读研期间,英语和专业课的双料第一,不仅仅是明星,就是普通学子之中,也是凤毛麟角的存在。不说博士生涯,光是本硕漂亮的履历,比起那些强拗学霸人设的明星,喻恩泰的含金量不知道高了多少倍。或许是喻恩泰本人太过于热爱学术,以至于把所有的精力放在了戏剧研究上,忘了自己是个明星,甚至忘了给自己“趁热打铁”。就在“秀才”深入人心时,喻恩泰却没再趁着这个角色的热度接戏,而是去了中戏继续攻读博士。喻恩泰对于戏剧本身的热爱和执着,不禁让人想起另一位演员王传君。虽说两人脱离“人设”后一个做了学术大咖,一个成了资深演员。但两人在事业“巅峰期”不约而同的选择转型的“傻气”行为,却是对于戏剧和人物最大的尊重和敬仰。喻恩泰在《大秦帝国》的张仪和《火锅英雄》的王平川。王传君在《罗曼蒂克消亡史》的马仔和《我不是药神》的吕受益。许多观众口中的“不看演职员表根本不知道是他演”这类反响,从另一个角度看,也不失是一种褒奖。有些演员,许多角色演来演去都是自己的影子。而有些演员,却可以演到让观众忘了他是谁。如此说来,尽管没有“敬业”地串戏轧戏,喻恩泰作为一个演员,绝对是很称职了。虽然喻恩泰参加《声临其境》的消息引发了”腐竹“们(《武林外传》粉丝)不少的关注,然而这其实并不是他的综艺首秀,或者说,这不是让观众认识到他除了”秀才“之外其他闪光点的第一途径。卫视王牌国学综艺《中华好诗词》的闪光点之一,除了国学选手之外,便是作为MC之一的喻恩泰。不仅台风清新儒雅,许多诗词更是能信手拈来,甚至不输参赛选手。尽管大家对他的高学历都有耳闻,但除了本身的研究领域,文学功底也这样扎实,着实让人佩服。《声临其境》对于喻恩泰来说,算是他求学多年对于观众的一次成果汇报。《亨利五世》的激情澎湃,《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的喜中带悲,以及《哈姆雷特》"To be or not to be"选段真正的“倒背如流”,都是被称为“两点钟先生”的他刻苦钻研多年的成果。节目结束后,有许多观众为喻恩泰没有获得本期的声音大咖感到惋惜,其实大可不必。纵观古今,李白醉酒遨游天地,陶潜赏菊隐居山林,真正的文人雅士,名利早就被抛诸脑后。从喻恩泰在台前幕后的表现上看,他为了舞台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因为他真情实感的热爱戏剧、热爱这个舞台。如果说这样打比方对他过于抬爱,通俗一点的说,他若真是在乎名利之人,绝不会甘于寂寞选择学术的道路,要是想炒作着红,早就红了。对于进入不惑之年的喻恩泰,所谓的人气长青,事业有成,都不是最好的祝愿。祝愿在娱乐圈依旧保持一颗纯净之心的喻恩泰老师,能够坚持初心,在自己所选择并所爱的道路上,能够一往无前,坚定地走向成功。
2019年9月5日在京举办的全国易学实战应用大赛启动仪式上该消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易学联合会会长孙晶当场宣布,易经预测学纳入博士生招生计划。易经查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官网,在2019年招生计划中,“《易经》与预测学”作为研究方向之一列在中国哲学下面。中国社会科学院是中共中央直接领导、国务院直属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是政府人文社科方面的权威机构。其对“易经预测”学术的认可,并纳入学科监制,很多人认为这是易经的破冰之旅。其实,这也是算是理所当然。众所周知,在近年的高考和公务员考试中,《易经》相关的考题多次出现,涉及很多领域,而相关的哲学、国学的在职研究生、博士生考《易经》自然理所应当。易经而此次周易预测学被社科院纳入博士生招生计划,可以算是重登大雅之堂。从古至今,《易经》作为百经之源,“四书五经”的中的第一经,一直是历代科举考试的必考科目。史书明确记载,汉易的象数之术却献计于朝堂之上,孟喜、京房一脉的周易与预测之案例屡见不鲜,众人皆知(可参汉书史料文献之京房传等)。到了东汉时期,象数易学走向盛极,易经的地位举足轻重。《新唐书·选举志》中有明确记载,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的儒经教习和考试中,经书分习有定制,《礼记》、《春秋左氏传》、《诗》、《易》、《尚书》为必考科目。而且唐代教育部门规定,诸教须授正业。易经宋代重文,科举依然。易学,受理学的影响,走上了易理考证之路,杨万里就是考证派的代表。而北宋邵康节等人的《易经》成果也是斐然。到了明代,四书五经的教材范围也有硬性规定,《四书》以朱子集注版本为主,五经的《诗经》考朱子集注版,《易经》用程朱传义版。简单的几个例证,《易经》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秦汉设太史令,唐设太史局、浑天监、司天台,宋、辽、金、元设司天监,明清两代设钦天监。各个朝代都有易经预测的机构设立。易经在强调文化自信的今天,易经的文化地位已经逐步得到确认。易经预测是易经文化重要的分支,此次纳入社科院博士生招生计划,是易学发展的重要一步。其不仅是普及易学文化,寻求传统价值的重要手段,也是让我们更好的认知先哲思想,古为今用,与时俱进的重要步骤。百姓日用而不知。其实易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的使用,例如我们用的很多语言,不三不四、人五人六、说一不二等等都是出自易经;我们日常为善的思想也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思想的延伸。易经至于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也是出于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前些天退休的马云,也是对易经、风水有很深的理解的。凡此类不胜枚举。故君子之道鲜矣。只是因为我们对易经缺乏足够的了解,才觉得易经很神秘。文化自信,国学当兴,易经千载,辉煌重现。易经有三,连山、归藏和周易。连山易作为三易之首,必将随着离九紫文化大运一路向前。
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记者 詹程开 通讯员 高海伟近日,新疆阿克苏地区首届“十大杰出青年”评选结果揭晓,其中有一位就是来自杭州的博士后教授顾大朋,她还获得了“大爱援疆奖”。从小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她毕业后不久,就成为了一名国学教师,去年2月,她离开工作了8年的江南杭州,去到了塞外“白水城”——阿克苏,在那里努力地传播祖国传统文化。今天(5月1日)是五一劳动节,让我们一起看看她的故事。●从小热爱中国文化,因为一次“灵感闪现”决定援疆顾大朋是80后,出生于1982年,她是浙江外国语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也是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博士、浙江大学中国哲学博士后,从小,顾大朋就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也正因为内心的这份坚持,2009年,她决定去学校当一名国学教师。说起援疆的初衷,顾大朋笑着说道,那也是源自于课堂上的一次“灵感闪现”。那是2015年5月,当时她还在浙外学院教授汉语言文学,在课堂上讲解边塞诗人岑参的《送人赴安西》诗作时,当她念到“上马带吴钩,翩翩度陇头。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她的思绪就飘到了“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早须清黠虏,无事莫经秋”的龟兹(今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顾大朋说,岑参在唐天宝八年(749年)曾在安西四镇节度使工作过两年,安西是唐代所治六个都护府之一,治所多有变更,当时就从现在的吐鲁番地区移至现在的阿克苏地区。“唐代诗人崇尚‘壮游’。”顾大朋觉得,的确,人生应该经历一次壮游,“它不仅仅是游山玩水,而是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它也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而是为了更多人的需要。”心里动了这个念头后,很快就机缘巧合地赶上了浙江援助阿克苏的报名机会,于是,她果断报名援疆,但第一次报名没有如愿。顾大朋说,报名援疆并非心血来潮,而是深思熟虑后的决定,虽然第一次报名没有入选,但她没有气馁,两年后再次报了名,这一次,终于如愿以偿,她成为浙江省第九批援疆教师。●国学和国语如何巧妙结合,她利用朋友圈发动“集体的智慧”去年2月,顾大朋告别丈夫和六岁的女儿,带着对“壮游”的憧憬,从杭州飞到新疆阿克苏,很快,她住进了阿克苏教育学院知恩楼。这幢楼很特殊,因为楼里一起住着浙江支教团的20名援疆老师,当地人就管它叫“浙江楼”。如何把国学和国语两方面的知识相结合,更好地传授给学员?顾大朋思索了很长时间,也做过不少尝试,她先是自费从浙江古籍出版社购买了自己编辑的《经典抄诵系列:论语》作为班上的国学教材,还利用自己的朋友圈发动“集体的智慧”,很快,她的一位朋友就寄来40多本字帖,顾大朋还邀请了来自绍兴的同行支教老师担任班上的书法老师,把这些字帖一点点地教会班上的学员书写。这一年来,顾大朋的生活很忙碌,她担任了“双语提升班”小学汉语2班副班主任,还教授学科教学论的主课。同时,她又利用自习课时间教国学,让学员每天诵读十遍《论语》的一篇,还要每周抄写一篇《论语》。“顾大朋老师的国学教学活动相当有创意,很接地气,效果也很好。”这是院长张淑萍对顾大朋的认可和赞赏。不过,在对提升班的教学过程中,顾大朋和班主任林春梅渐渐发现一个问题,虽然学员是从当地各个基层学校选拔上来的优秀双语教师,绝大部分还通过了MHK(民族汉考)水平等级考试,在日常交流中看似也没有语言障碍,但是,只要涉及到和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成语、歇后语、古诗词之类,比如“温故知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劝君更尽一杯酒”等,班上的学员几乎都听不懂。有一次,顾大朋教学员听写《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时就闹了笑话,有人想当然地写成“无后伟大”,还有人写成“无后未大”,更有人写成了“无后惟大”,硬生生改变了原意。于是,顾大朋就调整了自己的教学计划,一点一点地给学员解释,这些成语和古诗词当中的字面含义,让学员在理解中记忆,学员们的进步很快,这让顾大朋非常欣慰。“维吾尔族学员优点很多,除了热情开朗,能歌善舞,我更感动于他们在课堂上思维活跃、勇于提问、刨根问底的精神。”●班里学员“成龙”“范冰冰”满天飞,她别出心裁用《论语》给每位学员取国语名字少数民族学员念了双语班之后,都会给自己取一个汉名,于是,班级里就出现了好多男同学叫成龙,好多女同学叫范冰冰,经过一个月的国学经典朗读课,顾大朋又萌生了新的想法,不如用《论语》给学员们取一个地道好听而且有内涵的汉语名字。顾大朋说,她自己的名字是外公取的,出自《周易·蹇卦》的“大蹇,朋来”。意思是,大人在艰难中能够保持谦虚的态度,“也许是心理暗示吧,我的人生总会遇上朋友来支持我。”在课堂上,顾大朋告诉学员,“在传统社会,我们中国人的名字是有出处的,许多古人的名字都出自于四书五经。比如具有汉族和龟兹双重血统的白居易的名字,就来自《中庸》的‘君子居易以俟命’。”结果话一说完,班上这群平均年龄35岁的40多位少数民族学员,几乎炸了锅,纷纷要顾老师给自己用论语取名字。顾大朋给一位来自拜城县拜城镇铁提尔村小学的老师,取了一个新名字叫“安礼和”,取自《论语·学而第一》中的“礼之用和为贵”。还有一位名叫阿尔哈提江的学员,因为很喜欢顾大朋老师,就把自己的汉名也叫“顾大朋”,还设计了许多花式签名,不过,因为同名同姓很容易叫错,顾大朋就给他取了一个新名字“庞思齐”,出自《论语·里仁第四》中的“见贤思齐”。就这样,全班42位少数民族同学都得到了一个出自《论语》的国语名字,这也惹得其他班的“成龙”、“范冰冰”们非常羡慕,纷纷来打听取国语名字的技巧。顾大朋说,央视有一档《朗读者》节目很火,不过,我们除了朗读经典,还要书写经典,最后应该会理解经典。“我认为,只有通过学习经典,才能让各族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最好的认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最好的传承。我有幸在祖国边疆传播国学,觉得这项工作很有意义。”
一提起最早的史书,很多人可能脑子里闪现出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对历史学的深一些可能会想到《国语》《春秋》之类。然而确切地来说,最早的史书是一本很多人听过却没有读过的著名儒家典籍——《尚书》。我们都知道儒家“四书五经”这个词汇,但恐怕很多人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那么四书五经指的是哪些古籍呢?四书是在宋代由朱熹注释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后才开始盛行,而五经则早在汉武帝时期就形成,后经过多次演变,有过“七经”“十二经”“十三经”版本,最终仍以“五经”版本流传最广,在今天被确定为国学学习的必读书目。“五经”按照顺序分别是《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左传》。在以后的文章中,三生石斗将会不断地发布一些此类的文章,和读者们分享国学学习的方法和心得。而“五经“中,《诗经》《易经》经过两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研学者甚多的显学,而《春秋左传》由于其较强的故事性和近些年先秦影视作品的普及,早就是学史者手头必备的经典。然而《尚书》《礼记》的影响要弱很多,非史学专业的大学生非常大的比例是没有读过这两本书的。然而能够长达千年位列“五经“的典籍,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那么,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位列国学“经书”次席的《尚书》,存在感为何比较低?1、《尚书》的定本出现在先秦时代,但对于它的具体成书时间和作者,已经很难考证。春秋时期,孔子聚徒讲学时就已经把它作为最主要的教材之一。因此,到了汉代,人们曾一度误认为《尚书》是孔子编纂。但是这个说法并没有十足的根据,也没有学者充分考证出来,所以我们现在一般认为《尚书》成书于战国时期,作者未知。和其他很多古籍经典一样,《尚书》也是久经磨难,多次险些失传。流传至今的《尚书》要感谢秦朝的一位博士(和今天的博士学位不同,此博士为秦汉时期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一种官职)伏胜。伏胜做过秦朝的博士,家里偷偷藏了一套《尚书》。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其他民间藏书尽数被毁,而伏胜把家里的《尚书》藏在了墙壁中,到了刘邦推翻秦朝,平定天下后,伏胜将墙中所藏之书取出,整理出了《尚书》28篇,并开始授徒传讲。王维《伏生授经图》局部汉文帝即位之后,听闻伏胜在民间讲授《尚书》,于是派遣大夫晁错(就是后来被“七王之乱”逼死的那位)到伏胜家里学习,回到朝廷后编撰整理,加上了在民间寻觅到的另一篇《泰誓》,统一成《尚书》29篇,由国家发行出版。由于这部分《尚书》是用当时通行的隶书记录的,所以后来被称为“今文《尚书》”。到了汉武帝末年,鲁恭王刘余拆毁了孔子故居,偶然在墙壁中发现了几部先秦古书,其中就有《尚书》。同时各地又陆续发现了古《尚书》,由于都是用先秦小篆字写成,统称为“古文《尚书》”。从此,汉代的儒学便出现了两拨研究《尚书》的学者,研究“今文尚书”等经典的称今文经学派,研究“古文尚书”等经典的称古文经学派。以后,我将再发一篇两个学派的故事,这里暂且不细说。2、《尚书》讲的都是什么内容呢?《尚书》今文28篇,上起传说的尧舜,下迄春秋中叶的秦穆公,时间跨度1600年,约相当于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600 多年,大约相当于从三国时期到今天的历史了。《尚书》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其中记述了大量当时重要的历史事件,也展现了古代的社会制度、阶级矛盾、阶级斗争等方面的情况,另外还有自然科学方面如天文、地理、土壤、物产、农业等内容,相当于先秦时代的“大百科全书”了。从内容编排方式上,《尚书》是按虞、夏、商、周四代顺序编排的。按照书中所表现的内容学者们一般将其归纳成三类。第一类是关于尧、舜、禹、皋陶、启等著名人物的远古历史传说,如尧禅位给舜,大禹治水,禹的儿子启征伐诸侯有扈氏等等;第二类是关于周朝建国初年的重要文献,其中大量内容反映了周武王、周公旦的活动,包括武王伐纣、周公摄政、周公东征、还政成王等等;第三类是一些零散孤立的档案,所属时代不同,各篇只涉及某一事件,和其他篇章没有直接关联,如商王盘庚迁都于殷时告谕臣民的讲话等。3、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讲,文言文稍有些难懂。但是只要经过学习,有一定语言功底的人,还是能够比较轻松地阅读古代典籍的。像《史记》《论语》《孟子》《庄子》一类并非如天书般不可接近。但是《尚书》却是个例外,“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在评论《尚书》时指出“周诰殷盘,佶屈聱牙”,准确地概括了《尚书》在语言上较难理解、晦涩拗口的特点。语言上的这个特点,可能是拦住大多数读者难以读下去的最主要原因。《尚书》各篇的文体也不尽相同,大多数篇章是“记言”,但也有些属于“记事”或“记言兼记事”。这种不统一的记叙方式让很多人不习惯,稍不注意就可能云里雾里,影响了对文章的理解。其实《尚书》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比较清晰的。归纳起来《尚书》的文体一共可分为六类:第一类是“典”,就是所谓的经典。如《尧典》记载尧、舜的事迹和言论,古人向来把圣人的话奉作经典,于是这部分就成了最重要的部分,可以作为“上古加强版”的《论语》来读。第二类是“谟”。就是“谋议”的意思。如《皋陶谟》说的是舜、禹、皋陶等人彼此问答、谋议政治的谈话,这部分作为古代“解密的国家高层会议记录”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政治的最原始面貌。第三类是“训”,即教训、告诫。如原有的《伊训》据说就是商朝大臣伊尹教训商王太甲的话。第四类是“诰”,意思是诰谕。大多是上级对下级的指示或统治者对臣民群众的讲话,这类内容占到了全书的半数左右,是书中最重要的部分。由于多是记录讲话者的口语,而三四千年的口语已经和我们今天的口语差异巨大,所以也最为难懂。第五类是“誓”,一般是指出兵征伐时或交战前所宣布的誓师词。如商汤伐夏桀时的《汤誓》,周武王伐商纣王时的《泰誓》、《牧誓》等,词句大多是比较简短、有节奏、有韵律,颇像我们现代的口号,理解起来比较容易。第六类是“命”,即君主奖励或赏赐大臣时宣布的命令。如《文侯之命》就是周平王对晋文侯发布的一道奖令。 4、《尚书》中所有的文献总体上都属于以上六种文体,简言之记住“典谟训诰之文”这句话就有章可循,可以比较好地研读《尚书》了。对经典的学习,不仅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更要找对方法,这样学习起来才能事半功倍。对国学感兴趣的朋友们,你们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或者想要深入了解的请留下您宝贵的评论进行批评和指正!
李铉,字宝鼎,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县北)人,南北如时代北朝北齐教育家。他的生死年月无详细确切的记载。李铉的主要活动时间在东魏与北齐之际,约生于北魏孝文帝时期,死于北齐文宣帝时期。李铉李铉九岁才入学读书,性聪敏,开始学识字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把《急就篇》学完了。他家庭贫穷,一开始读书,就是半农半读,春夏务农,冬闲才读书。他读书非常勤奋、刻苦。从十六岁起,他先后找了四个老师学习,后来他觉得附近再没有更好的老师求教了,于是远离家乡到陕西访师,拜在当时名儒徐遵明门下学习。他在徐遵明门下学习了五年,深受徐遵明的器重。从二十三岁起,他开始独立研究学问,并把自己的读书心得写成文章。他学识渊博,研究范围广泛,对《孝经》、《论语》、《诗》、《礼》、《易》都进行过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这段时间,他尤其刻苦,曾经有三年没有认真睡觉,每天只用很少的时间休息。二十七岁以后,李铉就回到故乡从事教授生徒的工作,前后有学生数百人,河北、河南一带当时讲经的人,多数是李铉的学生。李铉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曾南游京师到邺才,(今河南安阳市北),找他没有读过的书来读。他后被举为秀并被委任为太学博士。东魏静帝武定时期,经人推荐,到晋阳(今山西太原)数投诸王子。李铉在这段时期,利用教学的空闲时间,通读了《说文》、《仓颉》、《尔雅》等字书,同时校正六艺经传中的错字,他还把自己的读书心得写成《字辨》。李铉在晚年又回到北齐的都城邺,北齐文宣帝天宝初年被委任为国子学博士,并奉命同另外一些学者一道参加革新历律的工作。后来齐文宣帝高洋专门请李蚀入宫教授废帝高殷读经,一直到老死。李铉死后,文宣帝还特别封赠李铉为廷尉少卿,并派专人将李铉的遗体送回家乡安葬。李铉除著有《字辨》外,并撰定《孝经》、《论语》《毛诗》、《三礼义疏》 、《三传异同》、《周易义例》等合三十余卷。
文·段宏刚书法是古代文人必须具备的一门基本技能,也是一项优秀的治学传统,这个传统从春秋战国时期毛笔诞生之日起,一直延续到上世纪50年代,前后传承2500多年。在古代,书法集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为一体,想完成写诗、作文、画画、题字、写对联这些事,不学习书法的话根本不可能实现,因此,古人从进入学堂之日起,在读书识字的同时,都要下苦功练习书法。古代任何一名文人,若放到现代,最起码能达到省级书协会员的水平,甚至更高。近几十年,随着钢笔、圆珠笔等新式书写工具的大量应用,以及印刷术和电脑的普及,书法的实用价值迅速被挤压到一边,只剩下艺术价值在少数人中间传播。当书法艺术逐渐丧失群众基础,传承者后继无人时,曾引起许多学者和专家的担忧,他们纷纷出谋划策,给上边提议:应当把书法当作文化复兴的一项大事来抓。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需求越来越重视,由此,掀起了“国学热”和“文化复兴”的浪潮。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书法教育被摆上台面。先是全国各个省市的书学院、书法学会、书法研究会等机构相继成立,紧接着,全国各地的高校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一些高校一马当先,纷纷在校内开设了书法专业,开始面向全国招收具有书法特长的大学生,四年学业完成后,学校根据成绩会给毕业生授予学士、硕士、博士等学位。资料显示,截止到2019年,全国高校开设书法专业的大学共有239所(包括博士研究生17所、硕士研究生81所、本科129所、专科12所)。我一直在书画媒体工作,跟陕西许多书法家打过交道,我就先说说陕西书法圈的事。我们西安目前有西安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美术学院三所高校开设有书法专业,还有陕西师范大学、西安文理学院等近10所大学开设有书法课,可见,书法教学在高校里已经相当普遍。然而,书法教学在一些高校存在20多年后,看似很热闹,但取得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最明显的不足就是:由高校培养出来的书法人才,不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要低于从社会上滚爬摸打磨练出来的书法家。因此,启功先生在本世纪初,借助书协开会的机会,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书法专业就不应该有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我觉得,这句话有一定道理,但不完全对,若给打分数,我会打上70分。高校培养书法人才是综合式的,注重三个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审美、创作和研究。实际上,这样的培养方式并没有问题,不论在哪个行业,综合型人才总比单一型人才更受欢迎,能鉴赏、能创作、会研究的书法人才,非常具有优势。然而,世上绝大部分人不是天才,以平庸为主,如果在书法学习上同时抓这三个方面,把精力分散在这三个方面,势必会导致在任何一方面都不精通,跟“术有专攻”背道而驰。最终,看起来什么都会,但什么都不精,属于“一瓶水不响,半瓶水咣当”的类型,难以成为单一领域的顶尖人才。这样的情形在我们陕西很普遍,人们不但对书法高材生有争议,对教授他们的老师也颇有微词。西安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美术学院三所开设有书法专业的高校,都有名师坐镇,分别是于唯德,钟明善、薛养贤,茹桂,这四人多次获得“兰亭奖”,目前都是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中书协理事,陕西书协副主席或名誉主席,在陕西乃至全国都有较高知名度。但是,这四人的书法水平在陕西一直饱受争议,很难让其他书法名家心服口服。其一,他们的传统功底不是陕西书法家里边最好的。其二,他们重视理论轻视创作。其三,他们本身对书法如何传承和发展还没有清晰的目标。打铁还需自身硬,连他们自己对书法都不是很清楚,又能教出什么样的学生?事实上,近20年多来,西安这三所大学毕业的书法高材生,几乎没有一个成为陕西书坛的中坚力量。他们唯一的亮点,就是在校期间参加了几次全国重要书法展,并取得了一些奖项,毕业后,基本上销声匿迹。他们获奖并不是因为在书法创作上有优势,而是作品很有设计感,在形式感上让人眼前一亮,为获奖增添了砝码。如果觉得以上四名导师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不够高,那么,可以拿中央美院博士生导师王冬龄继续来谈。王冬龄的大名,凡是接触过书法的人都有所耳闻。可以说,王冬龄在书法圈引起的争议更大,根本原因是,他为了所谓的创新“病急乱投医”,完全跟传统决裂,一会儿玩现代,一会儿玩抽象,把书法当作纯粹的行为艺术来搞,书法在他眼里,完全是宣泄情感的工具,什么传统、笔法、结构、审美,统统靠边站,全由他随着性子来写,写出什么就是什么,别人认识与否跟他无关。他在创作上如此任性,对书法的认识如此乱性,连他自己也搞不清书法的本质,教学生岂不是误人子弟?另一方面,书法专业属于稀缺专业,学费高昂,上到硕士和博士,不是一般家庭能承受得起。即使学出来,也未必能成为优秀书法家。之所以给启功先生打70分,是因为这句话我大部分赞成。但是,书法专业毕业的硕士或博士,比起其他书法家,也有一个优势:书法理论知识比较强,将来更适合做书法研究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