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一颗台球让在读博士申请13项专利、成功创业,湖南人社厅长点赞谷风

一颗台球让在读博士申请13项专利、成功创业,湖南人社厅长点赞

从一颗台球中得到的灵感,如何成就个人事业?一名大学在读博士的真实经历,在29日的一场全省就业创业工作会议上受到了表扬。他的故事,为更多毕业生解决就业创业问题提供了参考。 实际上,2019年以来,稳就业成为民生工作的高频词。2018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19年经济工作,提到“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第一个就是“稳就业”。今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及时出台稳就业举措,并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打台球时,对着绿球瞄准时产生的灵感,让湖南农业大学在读博士莫博程成功研发出“橘灯笼”实蝇虫诱杀球,先后申请13项专利,在大学生创业竞赛上获得银奖,并因此创立公司,吸收9名应届毕业生就业。29日,2019年全省就业创业工作暨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会议召开,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胡奇对莫博程提出表扬,认为“值得认真学习借鉴”。会议透露,今1-4月,全省城镇新增就业26.39万人,1300家重点监测企业用工波动在1%左右,用工情况总体平稳,3月末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5%,处于合理区间。为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湖南将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为主线,稳增长、促重点、调结构、防风险,确保全省城镇新增就业70万人以上。 把稳就业放在更突出位置今年以来,从国家到省市层面,都尤为重视稳就业工作。近日,国务院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其主要职责包括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就业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统筹协调全国就业工作,研究解决就业工作重大问题;研究审议拟出台的就业工作法律法规、宏观规划和重大政策,部署实施就业工作改革创新重大事项等。小组成员囊括了科技部、工信部、民政部、人社部、央行、国资委等多个有关部门的重要领导,不仅全面而且极具力度。这一决策安排,与今年两会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就业导向相关。今年的一个重点是,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加强对城镇各类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帮扶。29日召开的湖南省就业创业工作暨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会议也提出,多措并举做好稳就业工作。全省各级人社部门要把稳就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确保就业目标任务完成,确保就业大局稳定。今年要实现全省城镇新增就业70万人以上,瞄准80万人的更高目标;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必要时采取“一企一策”“稳就业,关键是稳企业,尤其是稳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因为他们提供了80%的就业岗位。”会上,胡奇强调,要减轻企业负担,不折不扣落实降低社会保险费率要求。在规范征缴行为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企业的适应程度和带来的预期紧缩效应,“不得采取任何增加企业实际缴费负担的做法,不得自行集中清缴企业历史欠费”。同时,会议要求,继续实施“护航行动”和“展翅行动”,对不裁员和少裁员的企业,落实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补贴,对困难企业,还要加大返还的力度和幅度,对吸纳就业较多的企业,加大社保补贴,必要时采取“一企一策”,想方设法减少岗位流失。针对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问题,会议提出,全面贯彻落实5月23日国务院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重点开展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着力培养企业急需紧缺的高技能人才;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和培训机构对中小微企业开展职工培训;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确保全年完成5000人的培训任务。 焦点 实施三年三万青年就业见习计划“稳定了重点群体,就稳定了就业大局。要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首位。”5月29日召开的全省就业创业工作暨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会议透露,湖南省今年应届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38.74万人,此外还有21万中职毕业生,合计近60万,为历年最高。会议要求抓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要在“引”“促”“帮”三字上下功夫:引导毕业生到新业态、到基层、艰苦边远地区和中小微企业就业;用好创业担保贷款、税费减免、一次性创业补贴等政策,鼓励有意愿的毕业生自主创业;实施三年三万青年就业见习计划,进一步做实未就业毕业生实名制台账,对于实在难以就业的,要通过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政策,安排就业。根据教育部数据,2019年应届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834万人,比去年增加14万,规模将再创新高。2018年11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做好2019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落实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考研加分等优惠政策;促进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就业,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小微企业吸纳毕业生的社保补贴、培训补贴、降税减费等优惠政策。 链接 人才匹配“二三四”行动启动5月29日,湖南省先进储能材料、动力电池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人才匹配“二三四”行动启动式暨首场人才对接会在湖南人才市场举行。100余家省内先进储能材料、动力电池及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企业现场揽才,6000多个技术及研发岗位虚位以待。本次活动以“就业在湖南才聚产业链”为主题,由省人社厅、省工信厅、省教育厅联合主办,省人力资源服务中心、湖南人才市场有限公司承办。当天的人才对接会上,桑顿新能源、杉杉能源、科力远、长远锂科、中伟新能源、三迅新能源等在内的100余家湖南省内先进储能材料、动力电池及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企业现场揽才,6000多个材料、化学、冶金、锂电等相关技术及研发岗位虚位以待。中南大学、湘潭大学、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20所高校的毕业生参加。潇湘晨报记者刘建勇 通讯员贺小花 记者沈颢

履行遂进

7篇论文,6项专利,这个青岛大学女博士觉得科研很快乐,不痛苦!

谁说科研总是痛苦的?今天阿浮的好朋友豹豹就带来了一位快乐科研、快乐生活的青大博士!快来看看吧!“就算你申请不到国家公派留学名额,我们实验室也要尽力帮助你出国。”在她的博导、生物多糖纤维成形与生态纺织国家重点实验室韩光亭教授的全力支持下,纺织服装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宋焱,最终成功获得了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名额,在2019年1月暂别自己从本科入学以来就从未离开过的青岛大学,前往美国田纳西大学继续自己的科研之路。宋焱: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初到美国,宋焱觉得自己的英语还是不够用,“有时候也有点孤单。”那里没有老师紧跟实验时间节点的制度安排,实验器材和国内的也有些许差别,宋焱克服了种种工作、生活上的不适应,每天在学校进行纤维样品实验、测试记录、分析数据,中午吃加热的盒饭,那是头一天她在家做好的。在美国的学习时间是一年,她希望能发表两篇SCI一区论文,“这一年或许会对明年如期毕业造成一点影响,但在美国见识、学习到的东西,远比何时取得学位重要。”“做科研很有成就感”“本来没什么用处的麻秆外皮经过处理,去除杂质后便可以制作出纤维,可以纺纱,做成布料。”谈起自己的研究方向,宋焱表示,麻纤维的原生制备是一个虽然小众却极具应用价值的方向。怎么把粗糙的红麻纤维做得更细更柔软?如何实现苎麻的清洁生产脱胶?在《苎麻纤维的绿色脱胶工艺》一文的研究写作过程中,宋焱在课题组教师姜伟的建议下在纺织的基础上加入了环保试验,检测煮完纤维的废水里污染物的指标,提升了论文“档次”,这篇在纺织和环保领域都有所突破的论文获评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恒逸基金优秀学术论文”。宋焱参与了导师负责的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发表第一作者学术论文7篇,拥有“一种苎麻精干麻的生产方法”“一种高胶质含量的原麻纤维的脱胶方法”等6项专利授权。“蛟龙号使用的缆绳、医用人造皮肤等都是纺织工程这个领域下的科研成果,很有实际意义。”宋焱认为,这其实是一个饶有趣味的学科,“把原料放到像爆米花机似的蒸汽闪爆机里,‘轰’地一声,麻秆皮就能变成纤维,然后做出袜子、内衣等,很有成就感。”部分发表的论文宋焱的科研之路始于硕士研究生一年级,初次实验是帮助某工厂测试一批样品的数据,需要一直用冷凝水保持液体浓度。一切都布置好后,在等待实验结果的时间里,宋焱便去隔壁办公室查阅资料了。一个小时后她回实验室查看结果时,却发现冷凝水管不知何时裂开了,水流了一地,“当时脑子一下子懵了,觉得自己闯祸了,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她赶快去隔壁办公室找师兄师姐们寻求帮助,他们一边安慰她一边从容地帮忙收拾现场。从那以后,宋焱意识到自己缺乏实验经验,便经常跟在师兄师姐身后学习,也积极投身到自己的项目实验中。刚开始做实验时还常常很心急,比如在脱胶实验时,刚煮完纤维,水还热着,她就想赶紧把纤维收出来,省略冷却环节就把水倒出,经常烫到自己,烫了几次也就长了记性,现在做实验就从容了许多。在她看来,关于细菌的实验是最难操作的,宋焱和2017级硕士研究生聂凯一起完成过一个关于麻纤维抑菌性的实验,因为细菌繁殖较快,所以必须在当晚记录数据。“我记得那次拖到凌晨一点多才弄完”,聂凯回忆道,“师姐就是一个对实验特别认真的人。” “在实验室能制作出的纤维量很少,但只要研究出可行的方法就可以投入到工厂的实际生产中。”宋焱表示,在这个横向的应用过程中,实验室中同样的原料配比真正到了工厂有时候却效果不好,还要根据工厂的生产条件进行调整。利用假期,她到德州某纺织企业实习,发现在学校学到的很多理论知识一旦应用到实际中,都要根据情况进行调整。她真正看到了纺纱机器的运作过程,学到了很多实际的东西:比如在工厂中棉线会被标记成“C”方便辨识。正是在不断的摸索中,宋焱找到了方向,她逐渐能用最高效的方法得到可靠数据,并开始有了自己的科研设想。“‘国重505’就是我的家”宋焱说:“国重505(国家重点实验室505室)就像我的家,有可亲可爱的弟弟妹妹,也有循循善诱的老师。”实验室的同学们 在科研中受挫心情低落时,宋焱会和师弟师妹们一起排解,“有什么不开心的和大家一起吐槽吐槽就过去了。”她不仅会经常在自己的科研任务之外指导其他学生做实验,帮师他们修改论文,平日也会很用心地与大家相处。作为资历最深的“实验室一姐”,宋焱会叫上大家一起去食堂吃饭,饭后在百木园里逛一逛,一起拍照聊天。聂凯说,跟着“一姐”,大家什么也不用操心,“我们每次出去玩,路线和天气她会提前看好,我们只需要带着自己的好心情。”韩光亭则评价说:“这才是一个科研团队该有的样子。”身在美国的宋焱想念那间实验室,也感恩那间实验室,老师们对她的帮助正是她坚持的动力。课题组老师张元明曾帮宋焱修改开题报告PPT,前前后后改了十多遍。宋焱每次有学术上的问题去找张元明,他都不厌其烦地与宋焱讨论。宋焱说,每次从他办公室讨论完问题出来,就充满了做科研的动力。赴美后,学院党委副书记张敏、辅导员李丹、硕士导师李显波等经常关心她的状况,课题组老师姜伟也经常跟进她的课题进展。“宋焱是一个有心、用心的学生。”韩光亭这样评价宋焱。作为博导,韩光亭对宋焱的要求很严格,却尽力给她提供一切有利于她发展的机会。宋焱硕士时期成绩优异,在申请博士生推荐免试的名额时,在韩光亭的鼓励下报考了同专业的某国家重点大学,并被青岛大学和该大学同时录取。但宋焱为了继续深入研究自己的实验课题,决定留在“国重505”,成为纺织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点建立后的第一批博士生。在美国田纳西大学诺克斯维尔分校的Arthur J.Ragauskas教授来青岛大学学术访问时,韩光亭推荐宋焱作为学生代表介绍了自己的科研项目,展现了自己学术能力和英语水平,为日后成功申请到赴美跟随其深造的机会打下了基础。研究生期间和宋焱关系很好的英语外教WILSON夫妇给赴美深造的宋焱提供了很多帮助 “做好每天该做的每一件小事,该来的就自然会来。”宋焱认为自己一步步走到今天并没有什么秘诀,也并不觉得自己有“可以抗压的强大的心脏”,只是“因为老师们的帮助和同学们的团结,研究生生涯过得充实满足又快乐。”宋焱希望学成毕业后可以成为青岛大学的一名教师,带领学生们在科研领域继续钻研下去。青岛大学报 编辑 :陈钰 审校:尹铄 王璐 责编 :魏喆吉 李鹏

耕也

对话庞青年:“水氢发动机”研发人员都是博士,可能申请专利

加了水就能让车行驶的汽车发动机、水氢发动机被网友戏称为“南阳神车”,在刷遍微信朋友圈的同时,遭到大量质疑。这一“发明”让人联想到上世纪90年代的“水变油”骗局。但据《南阳日报》5月23日报道,南阳委书记张文深到该氢能源汽车项目现场办公时,为这一最新成果点赞。5月24日上午,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对话“水氢发动机”涉事企业负责人、青年汽车集团董事长庞青年。他声称,由博士、博士生导师等组成的队伍从2006年开始对这一技术进行研发,目前尚未申请专利,技术保密,研发成本保密,但加了水和料(催化剂)后,汽车能行驶300-500公里。庞青年称,对现有车辆进行改动,就可以从烧油的车变身为“烧水”的车。而他计划先从做物流车、卡车做起,下一步做公交车、SUV等汽车,甚至直接自己制造新车。对于庞青年所说的技术资料,截止发稿前,澎湃新闻未收到相关材料。中国科学院一位从事电堆机理研究的研究员24日上午向澎湃新闻表示,从理论上说,水氢发动机的技术路线是可行的,但目前的技术条件下,用“催化剂+水”反应产生氢气的效率还比较低,“所以通常情况下需要大量的催化剂”,还没有用在车上的。目前燃料电池汽车是大多是纯氢气或者甲醇类燃料,没有用水的。【对话实录】澎湃新闻:许多人认为你们公司新发明的这种汽车发动机违背一些基本原理。庞青年:正常的,新生事物嘛。澎湃新闻:上世纪90年代就有人发明“水变油”,后来被证明是骗局。庞青年:我们这个不是水变油。澎湃新闻:那变成什么?庞青年:我们是让水变氢,氢变电。澎湃新闻:具体原理是什么?怎么变的?庞青年:这里面我们还要几套配方,还有催化剂。澎湃新闻:催化剂是你们自己研发的?庞青年:自己研究的。澎湃新闻:从什么时候开始研究的?研究团队有多大?庞青年:我们从2006年就开始研究了,都是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生导师这一类。澎湃新闻:申请专利了吗?庞青年:专利现在还没有,后面还没有做。澎湃新闻:为什么不申请专利呢?准备什么时候申请?庞青年:这个还没定,接下来可能申请吧。澎湃新闻:你当时做这个研究的初衷是什么?庞青年:我们一直考虑用户成本,不断的研究研究,考虑的比较多,所以我们的资金投入比较大。我们自己非常困难,技术投入毫不放松。澎湃新闻:投入有多少?庞青年:投入有多少,这个不能说。澎湃新闻:几个亿有吗?庞青年:不能说,几亿不够的。澎湃新闻:催化剂让水变氢气原理是什么呢?庞青年:技术不能说的,技术保密,你说,美国的技术能给我们说么?澎湃新闻:基本原理呢,不然大家就会一直疑惑。庞青年:这样,你稍等,我等会发一个(材料)给你。(编注:截至发稿时,庞青年未发来相关材料。)澎湃新闻:按照你说的,这种车加满水最远能跑多远?庞青年:最远能跑300-500公里左右。根据需求来,他需求大,就给他多配点,多加点水。澎湃新闻:是正常的车加水加催化剂就可以跑,还是有你们专门生产的车?庞青年:要按照要求,车要重新改动,跟原来不一样。澎湃新闻:改动需要多大成本?庞青年:也不是很贵,现在还没定价。澎湃新闻:比如“油改气”,他们几千块钱就可以搞定。庞青年:不够,我现在主要是做物流,卡车,下一步做公交车,SUV、MPV,我直接自己制造,我们有自己的新车。澎湃新闻:那催化剂也得买你们的咯?庞青年:不用买,我们回收。厂家回收,你用好还给我。是卖给他,还是收押金,还没定。澎湃新闻:南阳那边什么时候可以投入市场?庞青年:我们下一步还要做公告等一些事,还没定。澎湃新闻:今年底行么?庞青年:(作为)目标吧,争取吧。这个说的不能太绝了,讨论吃不消。澎湃新闻:新闻上说,当地市委书记都过来了,他们什么态度?庞青年:我们都给他看了,水加在一起,料加在一起,整个过程他们都看了,很好。澎湃新闻:我看你在鄂尔多斯还有一个汽车制造企业,现在还在生产么?庞青年:很少,一点点。澎湃新闻:比如一年有多少产量?庞青年:也没有什么生产。澎湃新闻:我们想来南阳公司参观,可以吗?庞青年:参观没问题。今天我在,明天就回浙江了。

极微

陕西“女神”博士:发多篇SCI,手握国家专利,关键颜值还不低

从本科走到硕士,再到博士,她曾多次荣获奖学金,在国内外期刊及学术会议发表论文8篇,其中2篇被SCI收录。此外她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国际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展会创新成果、陕西省第五届研究生创新成果中都获得了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她一直努力走好自己选的路,做真正的自己,她就是西安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杨杰。从本科到博士:选择远方,只顾风雨兼程从本科到博士生是很大的跨度,就两种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方法,杨杰提到,本科生的学习更看重对基础课程的学习,无论是课前预习还是课后的复习巩固都很重要;而硕士和博士阶段,更多的是围绕课题进行大量的文献阅读。身份的转变同时也代表能力刚需的扩大。自己在成为博士后,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高效查找和整理文献。除此之外,对课题内容的迷茫和对论文规范表达,都对刚成为研究生的她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学习过程中,她积极探索、认真求学,通过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结合,逐渐培养出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在不断的学习和进步中,她能够有效的查找出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对资料进行归纳整理,也能主动探索课题,写出一篇规范的论文。对英文的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也是她在研究生学习过程中极大的收获。她在本科期间顺利通过英语四、六级等级考试,在研究生的学习中,她已经能够阅读相关领域的英文文献,用英文撰写本领域的学术论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知识的日积月累中,杨杰逐渐拥有更高的眼界。正视挫折:遇事不焦躁,不气馁学习这条路,任重而道远。不论是本科阶段准备考研,还是读博过程完成各种课题,过程都是艰辛的。因此,在学习之余杨杰也会通过跑步、收拾房间来调整放松自己。提到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挫折,杨杰坦然做实验失败是常有的事,一定要摆正心态。出现这种情况,她会寻找失败的原因,查找相关文献,调整自己的实验方案,重复实验,看问题能否解决。如果问题未能解决,就及时和导师、同学讨论,寻找新的解决方案。遇事不焦躁,遇挫不气馁,这也是她不断成功的重要原因。杨杰说:"不管是在学习还是生活,拥有坚定的信念、积极向上的态度都是非常重要的"。相伴六年:好的引领者带领她走向成功在学习阶段,遇到一位好的引领者也是走向成功的重要原因。对杨杰来说,在大学能遇到刘向荣老师,是她极大的幸运,刘老师陪伴她从本科走到研究生,六年时光,不仅是学习上的导师,更是生活上的老师。她说:"能够进入老师的课题组是我莫大的荣幸。"在学术方面,刘老师细致严谨,对论文有高标准严要求,这些都让她受益匪浅。她发表的每一篇论文,都少不了刘老师对论文的反复推敲和修改。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和瓶颈时,刘老师都会悉心指导和鼓励她,给她们提供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机会。杨杰感慨说:"在生活中,老师对待我们像自己孩子一般,既有母亲般慈爱也有父亲般严厉。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时,老师都会倾心倾力的给予帮助,鼓励我们勇敢面对。"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本科阶段了解知识,研究生阶段应用知识,博士生阶段寻求真理、发现规律、探索人类尚不知道的知识。杨杰接受了这份挑战,便有了一往直前的勇气。"走好选择的路,别选择好走的路,你才能拥有真正的自己"。杨杰说,希望自己能走好自己选的路,做真正的自己。本文素材来源于:西科大化工青年官微

恶魔人

南山首位博士5年拿下8项国家专利,为何主动走进“围城”?

2014年6月,潘科学从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博士毕业,担任广东新翔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部经理一职。近5年来,他将原来的宿舍楼变成了研发楼,将只有1个人的研发力量发展成12人的研发团队。新翔星公司研发的高渗透性有机硅防护剂等8项产品获得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认定,透明高弹性有机硅防水剂及其制备方法等8项产品与方法申请发明专利,在全国发明展览会等大赛中屡获殊荣。成绩的背后,潘科学与团队已经记不清熬过多少夜,流过多少汗水。潘科学在实验室研究增深硅油。人物档案潘科学职业:广东新翔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部经理类别:爱岗敬业事迹:博士毕业,在南山镇深耕近5年,助力公司8项有机硅产品获得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认定,申请8件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件,将公司科研团队从1个人壮大到12人。兢兢业业打造有机硅科研高地在新翔星公司的成品检验室,身穿白大褂的潘科学时常走到正在进行测试的同事旁进行指导。入职以来,他与团队曾攻克多个科研难关,低黄变软滑有机硅柔软剂的研发经历让他尤为记忆深刻。由于潘科学以前主要研发封装胶,柔软剂的研发对于他来说是个新课题。“封装胶的性能可以通过仪器测试判断,但是柔软剂的性能测试判断主观性较强,相关理论较少,且难分析。”潘科学说,2017年五一开始研发以来,他便大量查阅资料、参加相关展会或会议,以及请教专家、同行、原料商等,渐渐打开了设计思路。去年年底,潘科学与团队成功研发出第一个产品,也被认定为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常常熬夜到凌晨1点到2点,有时3点都还在看资料、做研发。”他说。柔软剂着眼于改变衣物柔软度,潘科学事后粗略统计了一下,整个研发过程不停地修改方案,他先后试验过的材料达210种,用了4卷布。在潘科学主持下,一座2层白墙小楼从宿舍楼变成研发楼,添置了各种实验仪器、试剂。不高的小楼里,潘科学带领科研团队辛勤耕耘着,这两座研发楼现已成为南山镇的有机硅科研高地。扎根适合的围城 钻研深爱的领域潘科学是南山镇企业引进的首位博士。他很多同班同学去了一些大型化工集团、研究所等,他坦言“一开始也有落差,他们的科研资源更丰富、地理位置也更优越”。不过,他很快便适应了南山的生活,还幸运地遇到了伯乐梁广强。梁广强是新翔星公司的总经理。4年多前,潘科学毕业时,梁广强还开车到华南理工大学接送。多年来,他对潘科学搞科研的想法、产品开发、团队组建都非常支持。如今,潘科学熟悉了整个研发和生产的流程,更懂得如何与客户打交道,参与的事务更多,理论水平也得到不断提高。对比同学们在大企业只精于工艺的某一部分,他收获了更综合、更全面的成长。他也被学校邀请加入教育指导委员会,参与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在潘科学的宿舍里,两个3层的书柜装了近300本书,包括有机硅专业类、文学类书籍等。他喜读钱钟书的《围城》,认为该书对社会有很深入的剖析,思想性很深刻。“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从一个企业到另一个企业,都是从一个围城到另一个围城。”潘科学认为,人无时不处于围城中,南山镇以及新翔星公司就是他现在最适合的归宿,一呆就快5年了。每天晚上潘科学会利用华南理工大学的数据库,关注最新的科研动态,他的微信朋友圈也常常转发一些有机硅的学习文章。年逾八旬的国内有机硅行业巨擘黄文润的研究成果是他最密切的关注对象。“黄文润前辈深深热爱这一领域,几十年如一日从事有机硅研究,极大推动了国内有机硅科研发展。”潘科学说,“他是我的榜样,希望自己也有机会做到这样。”文/佛山日报记者陈国飞 通讯员陈雪苗图/佛山日报记者陈国飞编辑/佛山日报陈玲玲

安琪儿

这位女博士以一作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7篇,申请专利5项,获国奖……

为全面推进电子科技大学“双一流”建设,研究生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构建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一流研究生教育体系为目标,不断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在健全研究生资助体系、推进国际化培养、开展创新实践教育、优化就业结构、创新思政教育方式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旨在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我校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借此契机,研究生院特策划推出2020“榜样的力量——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系列专访,从科技创新、海外访学、服务同学等方面讲述他们的成电故事,展示我校育人风采。听榜样故事,汲取榜样力量,望全校研究生奋发进取、不懈努力,争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拔尖创新人才。聂丽瑛,女,中共党员,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2016级博士研究生,师从林先其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微波/毫米波天线理论与设计。硕博在读期间,她以第一作者身份在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7篇,并多次受邀参加UCMMT等重量级国际会议。以主要负责人的身份参与国家级、企业级项目8项,并申请国家专利5项,授权2项,合作申请美国专利一项。曾获国家奖学金、苏州育才奖学金、人民一等奖学金等,多次获得“优秀研究生”称号。兴趣为师,不忘初心高考填报志愿时,怀着对电子信息的浓厚兴趣,聂丽瑛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电波传播与天线专业。本科期间,她表现出色,综合成绩名列前茅;大三时,她顺利通过林先其教授团队举办的创新创业课题的选拔面试,从而提前进入实验室学习。科研之路并非都是一帆风顺的。科研初期,聂丽瑛时常无法将教材中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研究联系到一起,这一度使她对自己的选择产生迷茫和怀疑,但凭借对所学专业的强烈兴趣,她及时调整心态,慢慢适应了前期的缓冲阶段。除了扎实地完成日常课程的学习,聂丽瑛将她的大部分业余时间都用在了专业知识的拓展和科技文献的阅读上,每当遇到不懂的问题,她都会积极主动地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之后,在林先其教授的悉心指导和师兄师姐的热情帮助下,她慢慢地理解了科学研究与理论学习的不同与共通之处,在科研的道路上乐此不疲。聂丽瑛坚信,只有将自己从事的科学研究与推动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专业成果的最大价值。我国通信行业起步较晚,一些高精端技术尚处在落后的阶段,针对我国目前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多天线集成设计存在的剖面高、集成度低、隔离度低等关键问题,聂丽瑛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通过大量的理论分析及实验验证,研发出了宽带、共面室内外基站阵列、高隔离度超宽带MIMO天线等多款高性能的平面集成化多天线系统,为多天线集成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技术基础。正是这份对专业方向的浓厚兴趣坚定了她开展学术研究的信心,为她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不惧挑战迎、难而上的性格,让她在科研的道路上愈挫愈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坚持创新,潜心钻研科研探索,创新是关键。在聂丽瑛看来,紧跟业界追捧的研究热点进行科学研究是远远不够的,一名优秀的科研人员应该具有创新思维,敢于跳出当下的思想束缚,去挖掘已知背后的未知,而不是永远跟随别人的脚步前进,而创新来源于实践,在林先其教授的指导下,聂丽瑛参与了多个重大科研项目,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为她日后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打下良好的基础。2015年暑假,为了对市场上实际应用的基站天线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在林教授的带领下,聂丽瑛和其他团队成员前往江苏亨鑫集团进行学习和交流。期间,她参与了天线馈电网络的设计、加工和调试环节;尽管调试环节遇到了一些麻烦,但她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科研经验,准确地找出了问题所在,并及时修正,最终天线馈电网络顺利通过验收。通过这次宝贵的课外实践,她充分地了解到市场上对于各类基站天线的不同需求和未来发展的趋势;针对市场对低剖面天线的需求,聂丽瑛主动请缨,在林教授的指导下研发了一款低剖面共面集成的双频双极化基站天线阵列,大大降低了传统基站的剖面高度。该设计的相关论文已获得同领域审稿人的认同,并在专业顶级期刊TAP上发表。做科研,不能固步自封,要集思广益。聂丽瑛认为,科研工作切忌单枪匹马,只专注自己手头上的项目和课题,一定要多交流、多学习。刚进入课题研究时,由于掌握的专业知识有限,她遇到了一些难题,但骨子里不服输的性格,使她总想凭借自己的努力把问题解决掉。然而之后却发现,经过自己千辛万苦得到的结果却早已被同行所研究。在总结经验教训之后,她开始大量地阅读和研究文献,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学术研讨会及APS、UCMMT、APCAP等著名国际会议,与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学术分支的专家学者交流学习。除此之外,她还报名参加了学院组织的中国航天504所暑期行、卡迪夫大学暑期夏令营等活动,在活动中拓展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学无止境,勇攀高峰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聂丽瑛幸运地获得了华为-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生资助计划名额,前往世界百强名校隆德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访学。对她来说,这次出国深造的机会来之不易,为了更好地把握这次机会,她在出国前就做好了详细的科研规划。聂丽瑛访学期间的导师是Buon Kiong Lau教授,Lau教授是基于特征模理论天线研究领域的知名教授,也是无线通信领域的专家。在Prof. Lau的指导下,她对特征模理论进行了深度的学习和研究,并将特征模理论与自己的博士研究课题紧密结合。在她看来,与传统天线设计方法相比,特征模理论可以更深度地剖析天线的工作机理,对天线的设计具有更加直观的指导意义。她将特征模理论用于平面集成化多天线的研究中,成功地解决了现有MIMO天线设计中的隔离度低、带宽窄的问题,这一研究成果,对促进小型化高性能多天线集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努力就有收获,她在访学一年的时间里研发了四款可用于未来5G通信的高性能天线,并完成了3篇SCI论文及1篇会议论文。访学期间,除了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外,聂丽瑛也极为重视与专业相关的实践和交流活动。她积极参加系里组织的各种学术研讨会和博士答辩会,并参加了“5G-An Antenna and Measurement Perspective”、“Workshop on Sensing,Imaging,and Machine Learning”等学术论坛,认真听取了来自美国东北大学、隆德大学、KTH以及瑞典国防研究局等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的报告,了解了关于天线测量、机器学习、传感和成像的先进技术,感受到了这些热门方向在未来天线领域可能发挥的巨大作用;她还受邀前往美国亚特兰大参加专业内顶级会议(APS),并作口头报告介绍了她关于三端口侧射天线的研究,引起了知名专家学者的兴趣,通过与他们的交流,让她获益匪浅;她也参加了“第六届南瑞科技研讨会”,有幸结识了同在海外各行各业的优秀同胞们,在与他们的讨论和交流中收获满满。此外,她还利用访学机会前往Acconeer、爱立信、MAX IV等国外大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参加了各大企业在隆德大学举办的年度大型招聘会,深入了解了国内外企业之间的文化差异和的市场需求。在聂丽瑛看来,这些丰富的经历不仅提高了她的学术水平,拓展了她的国际视野,而且也将是她以后学术道路上的宝贵财富。以梦为马,不负韶华。转眼间,聂丽瑛已经在成电度过了六年时光,在她看来,自己六年时间里改变了很多,但唯一没有改变的是对科研探索的兴趣。对于未来的发展,聂丽瑛已经有了清晰的规划,她希望在大好的青春年华里,能够凭借自己专业,为我国的移动通信行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学姐寄语创新不易,但仍需坚持,当你站在众人的肩膀上眺望远方,就会看到与众不同的风景。埋头苦干,坚定向前,在科研的道路上你定会收获满满,活出意义非凡的人生。代表性论文[1] L. Y. Nie, X. Q. Lin, Y. J. Chen, J. Zhang, B. Wang, Z. Q. Yang, and Y. Fan, “A Low-Profile Coplanar Dual-Polarized and Dual-Band Base Station Antenna Array,” 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vol. 66, no. 12, pp. 6921-6929, Dec. 2018.[2] L. Y. Nie, X. Q. Lin, Z. Q. Yang, J. Zhang, and B. Wang, “Structure-Shared Planar UWB MIMO Antenna with High Isolation for Mobile Platform,” 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vol. 67, no. 4, pp. 2735-2738, Apr. 2019.[3] L. Y. Nie, X. Q. Lin, B. Wang, and J. Zhang, “A Planar Multifunctional Four-Port Antenna System for Sub-Urban Mobile Tablet,” IEEE Access, vol. 7, pp. 56986-56993, 2019.[4] L. Y. Nie, X. Q. Lin, S. Xiang, B. Wang, L. Xiao, and J. Y. Ye, “High-Isolation Two-Port UWB Antenna Based on Shared Structure”, 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Under review.[5] L. Y. Nie, B. K. Lau, S. Xiang, H. Aliakbari, B. Wang, X. Q. Lin, “Compact Wideband Dual-Mode Monopole-Like Patch Antenna”, 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Under review.[6] H. Aliakbari, B. K. Lau, L. Y. Nie, S. Xiang, “Large Screen Enabled Tri-port MIMO Handset Antenna for Low LTE Bands”, 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Under review.[7] L. Y. Nie, X. Q. Lin, and B. K. Lau, “A Broadside Three-Port Antenna for 5G Massive MIMO Antenna Systems,” 2019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and USNC-URSI Radio Science Meeting (APSURSI), July 7-12, Atlanta, GA., 2019.[8] L. Y. Nie, X. Q. Lin, J. Z., Y. H. Su, and B. Wang, “A Composite Antenna Comprising Conical-Beam Slotted cavity and Patch Antennas,” 2019 12th UK/Europe-China Workshop on Millimetre-Waves and Terahertz Technologies (UCMMT), Hangzhou, September 5-7, 2018. (Invited)[9] Li Ying Nie, Xian Qi Lin, Jin Zhang, Yuan Jiang, and Hui Deng, “Design of GPS and WLAN Antenna for Full Metal Cover Tablet PC,” The Sixth 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APCAP), Xi'an, October 16-19, 2017.科研专利[1] 林先其,聂丽瑛,王豹等,一种用于移动终端的平面多系统集成天线。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号:207165745U,授权时间:2018.03.30[2] 林先其,聂丽瑛,王豹等,一种平面共结构的两端口超宽带复合天线。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号:208045690U,授权时间:2018.11.02[3] 林先其,聂丽瑛,王豹,张瑾等,一种用于移动终端的平面多系统集成天线。中国,发明专利,公开号:106972238A,申请[4] 林先其,聂丽瑛,王豹,张瑾等,一种双频段共面共口径基站天线。中国,发明专利,公开号:107634343A,申请[5] 林先其,聂丽瑛,王豹等,一种平面共结构的两端口超宽带复合天线。中国,发明专利,公开号:108767455A,申请[6] Xianqi Lin, Jin Zhang, Yuan Jiang, Liying Nie, and et. al., Dual-frequency al-polarized base station antenna for parallel al feeding, NO.US9972918B2,2018.05.15.科研项目[1] 2017/12-2018/11,中电研究所,汽车雷达的24GHz串馈天线阵列[2] 2017/08-2018/09,中电研究所,天线辅助设计及相关技术服务[3] 2016/03-2017/03,航天科工集团项目,单兵作战综合终端天线技术开发[4] 2017/04-2017/12,电子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开放基金,手持式测向天线设计与研究来源: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撰稿:李浩杰 排版:叶大荒 校审:阿凉

武士刀

阿里女博士掌握100项专利,却坚持要买房,马云:未来房子不值钱

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高,身边的物价和房价也上涨了,以前一百元可以做很多事情,现在可能一百元只能吃几顿快餐而已。备受争议的就是房价了,有一些地方可能几万块钱只能买一个厕所,这不得不让我们担心。房子这个问题,从古到今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话题,因为有了房子就是有了家,我们都想有一个家,而不想在外四处漂泊。近日阿里的一位4K的女博士就谈到了自己的观点。这位女博士在阿里达摩院上班,高清和4K视频的标准都是由她制定的,而且还掌握了近100个专利,这种女性在一般人看来,生活态度应该是很开放的,也就是和现在的年轻人一样,喜欢自由自在的在外不受束缚的感觉。但是这位女博士却坚持要买房子,还称是必须该做的一件事情,就算在贵也要买。拿着钱是很洒脱,但是要想想整体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孩子的责任,承担这个责任就是买房子这条路,现在的房价不管有多贵,也要买房子。不过马云以前说过,未来房子如葱,不值钱的。网友表示,这位女博士非常的自信,洒脱,并且优雅从容。还有的网友表示,这女博士三观很正,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并且懂得责任。还有的网友表示质疑,这种想法有点危险。小编认为,这位女博士说的没有错,但是这是别人个人的观点,可能现在房价很高,而且大部分人都没有这位女博士的成就,但是要懂得承担责任,即使不能买房子承担责任,但是你也要换一个方式来承担责任,责任感是必须要有的,努力拼搏坚持,而不是抱怨,希望大家能够明白其中的道理。大家认为还可以怎样的方式承担责任?欢迎留言评论。

书意

博士学位真的那么重要吗?上交大博士亲述科研心路,获4万高赞

十三 转载整理自 时间规划局量子位 报道 | 公众号 QbitAI都说读博就像一场赌博,“一入红门深似海,从此半点不由人”。还时不时曝出博士生抑郁、甚至自杀等负面新闻。但为什么每年都有那么多人前赴后继的选择读博,博士生学历真的那么重要吗?最近,知乎上一位叫做“时间规划局”的博主,便在这一问题下做了回答。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了自己从硕士抑郁,到发现科研新大陆,而后读博、放弃博士后,以及工作、创业,这一路上的艰辛与收获。他的故事打动、鼓舞了许多网友,第一次的回答(删过一次)便揽获了近4万的赞同。甚至许多网友纷纷表示,这是他们在知乎上看到的最好的故事。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回答,让网友们受鼓舞至此?量子位经授权,整理了这篇文章内容,与读者一起分享。博士生学历真的很重要吗?用讲道理的方式去说服一个人接受你的观点,通常是很难的,那我就讲讲自己的故事吧,很长,要表达的,都在里面了。时间拉回到十六年前,2004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来的更早一些。我和师兄、师姐蹲在冷呵呵的实验室里,看着面前那台崭新的机器,嘎吱嘎吱向外喷涂着被融化后的ABS树脂。对于研一的我来说,一切是那么新奇和高端。我们的研究方向是导师的一个教育部课题,基于RE(reverse engineering,逆向工程)和RP(rapid prototyping,快速成型)的机械零部件快速设计制造。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十二年后,也就是2016年左右,这项技术突然火了起来,换了一个叫“3D打印”的名字,变成了可以改变世界的技术,做一份PPT能很快拿到千万级的投资。但这一切都和我无缘了,因为在2005年夏天,师兄带领师姐成功发表了4篇核心期刊论文,而我还没来得及动手,导师的项目就成功结题了。然后他和其他导师合作,拿到了一个牛轰轰的863项目,两千万经费,我的“3D打印”之梦就此破灭,被迫转行。我可是给杨叔子院士写过邮件,和他探讨过RE/RP技术前景,他还鼓励我好好干呢,呜呜,拜拜了。导师拍着我的肩膀,告诉我不要气馁,能力更大的人要承担更大的科研任务。我感觉他是在忽悠,但我没有证据,只是很惋惜费了我1年时间、足够发表2篇论文的实验数据。那也是我的心血呀,最后我忍痛把数据都送给学院里另一位工程硕士,保障他顺利毕业了,他非常感激我,请我在学校后门吃了一顿酸菜鱼。那个酸菜鱼馆再向北走200米,是宽阔的长江,江里的鱼都很美味,值得我们每个从这里毕业的人,毕生怀念。日子还要继续,我收拾心情,转向863项目的研究工作。只是当时我还不知道,这个项目,它深刻的改变了我后来的人生。在2005年,我参与的这个863项目可以说相当前沿和新潮,我负责的那部分研究内容,需要制备高性能、低表面粗糙度、纳米级的磁性薄膜(NiFe、CoFeB之类的)、搭建一套稳定的飞秒激光泵浦-探测(pump-probe)实验平台、编写数据采集软件并借助Matlab进行数据处理和运算,通过研究软磁薄膜与飞秒激光相互作用的超快瞬态动力学效应,为研发面向未来的太赫兹器件奠定坚实的理论与实验基础。这对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我来说,简直一脸懵,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太高端太刺激了,又因为自己啥也不懂而感到深深的自卑。在这种自卑感的驱动下,我的苦逼日子开始了,连续一年半的时间,我没有在晚上11点前回过宿舍,一直做的事情只有三件:查文献,做实验,编写Matlab。有那么3个月的时间,我一直处于抑郁状态,因为辛苦做出来的实验数据,波形上总是有异常的震荡和杂波,我一遍遍的用磁控溅射方法制作薄膜、一遍遍的检查pump-probe平台、一遍遍的检查数据采集软件,最后我崩溃了,因为根本发现不出什么问题,每个环节都好像是正常的。3个多月过去了,我差不多也得上抑郁症了,和女朋友也时不时的吵架,一切都是灰暗的,看不到希望。那是一个极其偶然的下午,我继续穿着净化服,在洁净室里的激光平台上重复着实验,妄图优化并查找出问题根源。洁净室有一扇封闭的玻璃窗,有个师弟坐在窗外的电脑前勤奋的工作着。我神经兮兮的盯着数据采集界面,祈祷不要悲剧重现,可是震荡和杂波还是如约而至,盘踞在实验数据界面。压抑的实验室里,我分明听到响亮的打脸声,啪啪啪啪,令人头晕目眩,眼冒金星,孤独而绝望,那一刻,我想死的心都有。突然,有人在实验室外大喊师弟的名字,说他女朋友在外面等他,这个有点莽撞的家伙,猛地站起来往外跑,然后悲剧发生了,他一脚踢掉了他那个台式电脑的机箱电源,笨重的CRT显示屏一下熄灭了。师弟大喊一声卧槽,因为他那台电脑是实验室的顶配,里面每天都在不停的运行模拟程序,机箱和显示器都贴了纸条不准关闭,这一关机,跑了7~8天的模拟进程,大部分都毁掉了。我两步走到窗边敲了敲,看着师弟灰白的脸色,他勉强挤出一丝笑容,隔着玻璃大声说“导师估计要砍我了,好几个人都等着我的模拟结果呢”,我满是同情但也不知道怎么安慰他, 目送他慢慢走出去了。我两步走回去,又开始观察实验结果,我发现竟然出现了奇迹,从2分钟前,也就是我走过去看师弟意外关掉电脑的那一刻,数据波形上的震荡和杂波消失了,光滑平顺接近完美,阶跃突变的信号响应也如高台跳水下落般的完美曲线,这就是我苦苦追寻了一年想要的实验结果啊,我激动的要哭了好吗?看着被师弟熄灭的显示器,我恍然大悟,这种CRT的垃圾显示器,后方会产生大量的电磁辐射,一般情况下也没什么影响,但是我的pump-probe实验,需要良好的电磁屏蔽,激光锁相放大、震荡、弱信号采集都受不了CRT显示器的干扰。很快导师把CRT显示器都换成了液晶,把所有的电脑都搬离净化实验室,还给实验室的墙上加装了电磁屏蔽网,同时也给师弟的顶配电脑装了不间断备用电源,防止他再把电脑关掉。后来的硕士阶段,没有了悬念,我得到了大量完美数据支撑研究结果,科研之路如开挂一般,发了好几篇论文,还在毕业前收到了SCI期刊Physica B的录用通知。尽管当时影响因子只有1不到,但是硕士就发SCI期刊论文,在只会发中文核心期刊和EI会议论文的机械学院,还是引起了很大轰动,导师也觉得挺有面子。我闭着眼睛就能毕业了,心态轻松惬意,和女朋友也不吵架了。但很快我又遇到了新的困惑,我虽然用实验验证了飞秒激光和磁性薄膜相互作用的超快动力学现象的确存在,但背后存在的物理机制以及它能够应用到哪些具体的方向,我完全想不明白,我也不知道实验结果的理论基础在哪里。我和导师去探讨,他觉得我想太多了,他说这是和基础学科相关的,我只是看到了表面,并没有深入进去。但当时的我,内心经历了科研过程中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狂喜,我已经爱上了这种感觉,我想把这背后一切搞明白啊。我想继续纠缠着导师,他又拿到了新的课题,没空理我了,给我丢下一句话,想把理论搞明白,就去读博士吧。研三的十月份,大家纷纷开始找工作了,那些研究模具、精密加工、电气控制的同学,很快都拿到好几个offer,我唯一的一次面试,是上汽到学校招聘,有个师兄是上汽的中层领导,回来面试我们。轮到面试我的时候,他拿一罐可乐,说“师弟你几分钟可以把这个造型做出来?”,我苦笑了一下,我说Pro/E和CATIA都没学啊,我研究磁性薄膜和飞秒激光去了。师兄笑着说你这个太高端了,我们不需要这么深奥的,然后我就被刷掉了。这么高端的研究方向,工作肯定是不好找的,面试过这一次,我再也没去面试过了,因为我之前已经查好了,国内有个课题组研究磁性薄膜和MEMS芯片方向,我也和那边打过几次电话交流了,我想要的答案,那些潜在的电磁学机理,在那里可以找到答案。硕士阶段告一段落,博士阶段的故事更精彩。考试,复试,收到录取通知书,告别硕士的导师,告别硕士生涯,博士阶段就开始了。令我感到很满意的是,这里真的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地方,课题组的几个牛人,有精通电磁学理论计算的,有精通薄膜制备工艺的,有精通基于薄膜制作MEMS芯片的,真是太爽了,学院里还有一条3英寸的芯片流片线,这下从理论到实验再到具体的芯片产品制造,都齐全了。反正不知道别人是什么感觉,我觉得自己就像进入了阿里巴巴的宝库,我延续了硕士时期的风格,一头扎进实验室里,就不怎么想出来了,像海绵一样吸取养分,向别人不断的请教。在硕士阶段的基础上,我基于NiFe和CoFeB材料的软磁薄膜性能越做越好,我不但会用磁控溅射机,我还学会了用气相沉积设备、外延设备、硅刻蚀设备、离子束溅射与刻蚀设备、光刻机、电镀设备、烧结炉、离子注入掺杂设备、SEM(扫描电子显微镜)、XRD(x射线衍射仪)、VSM(振动样品磁强计)等一系列设备。管理实验室设备的老师,都把我收为关门弟子了, 晚上如果他有事,下班时都把钥匙给我,让我关净化间的水电气,早上再老早过去开实验室。实验室的设备加起来上亿,对我也是真的信任了,这也让我比别人有了更多的时间和自由度去做实验,加速了我的科研进程。而且我跟着师兄学会了手撕麦克斯韦方程组,我有个100多页的演草纸,上面全是手写的求解麦克斯韦方程的计算过程,我把麦克斯韦方程应用于求解软磁薄膜的高频磁阻变化以及随外界磁场和电场变化的响应曲线,得到的结果可以直接拟合实验结果,相似度非常高,然后就可以用理论计算得出的优化参数去指导实验工作。当时有个磁阻变化率的指标,我可以和全球几个主要的相同研究方向的课题组一决高下,经常是他们做到30%,没多久我40%的结果就发论文了,然后看到他们刊出的65%的论文,我已经做到80%了,后来根据理论模型得到的参数,我不用制备薄膜的方式了,换成磁导率更高的薄带材料,指标竟然可以做到200%以上,导致国外的几个竞争对手很眼红,就赶紧跟着换材料、发论文,和我们进行比赛。我超级享受这样的过程,中间还会和他们互通邮件聊一聊,就好像两个拳手打擂台赛,休息的间隙还在交流你用什么牌子的蛋白粉啊,你平时吃牛肉还是猪肉啊之类的,感觉既好玩又好笑。2008年暑期,是我论文最高产的时段。我的实验工作进展顺利,手里的数据很丰富,我首先想到的是Physica B,毕竟我是老客户了,我翻出了之前发论文时给主编写过的邮件,追加了一封邮件,大意是我换了新的研究环境,有了新的研究进展,希望能把一些重要的结果在他们论文上分享给全球的同行们,然后我还说,你应该知道,现在北京正在开奥运会,希望你多关注这场盛会并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然后我把投稿的论文编号也发给他,希望他能关注并处理。没想到,过了不到1天,主编给我回复了一封热情洋溢的邮件,感谢我对他们期刊的关心,并说自己最喜欢看跳水和体操类比赛,讲了几个我不知道的名字的运动员,最关键的是,他说收到我的投稿了,会尽快让同事处理。然后,我的这篇SCI论文从投稿到修改到接受,只用了26天的时间,你说老外不讲私人感情吗?我觉得他们肯定是讲的,毕竟都是人嘛,和你聊的很好,而且你的论文做的工作又不错,加急给你发表了,也就是他们举手之劳的事情。老外也都讲感情,这个发现对我产生了很大影响,我每次投稿都要找个主编或副主编邮件聊聊天,结果2008年的暑假,我搞定了3篇SCI论文。有时正在看中国队的比赛,夺冠热血沸腾的时候,一封邮件提醒弹出来,是SCI核心期刊的论文录用通知,那种美妙的、刺激的、眩晕的愉悦感觉,不做科研的人永远体会不到,也许像吸毒后的感觉。但吸毒是短暂的、要命的,而科研成就带来的愉悦是永恒的、健康的。这样的日子过了1年多,有一次和导师聊天,他说一直在思索除了单纯的做器件追求性能,他更想把器件具体的应用到某个方向,开拓出一个应用领域,但这几年下来,他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方向,如果找到了这样的方向,他很想发一篇Applied physics letter的论文,这是他年轻时候的一个小心愿,不过到现在还没实现。我听了心里一哆嗦,这怎么和我最近几个月在实验室里没事瞎琢磨的想法那么一致呢?我也想干这个事啊,我都琢磨了很多具体方案了啊,你不问我都不知道怎么说啊,我努力帮你发个APL圆梦好了啊。再加上我平时也关注娱乐新闻,当时张国荣自杀还没几年,梅艳芳也患了宫颈癌去世了,我因为《胭脂扣》喜欢这两位明星,心里惆怅了很长一段时间。我看了一篇国外的报道,梅艳芳的去世是因为当时对宫颈癌的HPV病毒没法做到早期筛查和分型检测,HPV病毒有很多个亚型,最致命的有6种,每一种对应的治疗手段和用药都要有所区别的,所以不能做到早期筛查会出人命(因为早期的病毒在体液中的浓度含量很低很低),筛查出来之后,无法做到精确分型,也会因为治疗手段的不太对症而延误治疗。这些事情,我都考虑过很多天了,我一直在想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今天导师既然主动提起,我立刻满怀激动的和导师谈了2个小时,并把我的具体实验方案和如何检测讲了一遍。导师听完以后一直笑,可能他也觉得我讲的不错,问我这些想法怎么来的,我说我天天都在考虑这些东西啊,其实他不知道的是,我这2月和搞生物检测的另一个同学谈过几十次了,他说针对HPV每个亚型目前已经有特定的标记物了,每种标记物只认识对应的其中一个亚型,对其他的都熟视无睹,标记物就像触手一样,会紧紧的抓住它认识的那一个亚型的病毒细胞。我内心里喊了一句卧槽,思路来了:我用纳米磁性粒子修饰到病毒细胞表面、用微流体芯片分成不同检测区域、每个区域修饰不同的标记物、每个区域的标记物对应抓取不同的HPV亚型细胞、哪个或哪几个区域细胞抓的多、哪几个区域的纳米磁性粒子就多、我的传感器去检测哪几个区域的磁型号更强,不就可以检测出体液样本中包含哪种或哪几种HPV病毒了吗?而成熟的PCR扩增技术又可以解决早期病毒细胞浓度极低而检测不到的问题,从而解决早期筛查的困扰。怎么做高性能传感器、怎么刻蚀微流体芯片、怎么制作纳米磁性粒子、怎么在微流体芯片检测区域表面修饰标记物、怎么在病毒细胞表面修饰纳米粒子、怎么PCR扩增、怎么处理弱磁检测信号,我和同学两个人一合作,全部都搞定了啊。兴奋,激动,我一下子又找到了硕士阶段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感觉,我仔细查过文献,全球的科研圈,压根没有人用我们这种传感器做过这样的研究,这次导师主动找我聊,正好我把想法全盘托出。导师继续微笑着看我,当场批了10万块的预算,让我买各种耗材就开始整了。2009年,整个一年我都很忙碌,按照之前的思路,各项试验进行的很顺利,我们一气呵成,在APL上刊出了研究成果,主编对我们还美言了一番,感谢选择他的期刊之类的话。反正也不重要了,我已经和导师举杯相庆了,我帮导师完成了课题组发表APL的心愿。导师问我接下来的想法,我说我们的高性能传感器,除了检测HPV,还能检测胃癌、肺癌、前列腺癌等各种标记物能识别的癌症细胞,能早期筛查和分型检测,我要像开挂一样的发表论文了。说干就干,2010年我们又转向胃癌细胞的检测,改进了微流体芯片和传感器结构,顺利发表了两篇更高水平的论文,其中一篇在Biosensor & Bioelectronics上也是快速发表,这个杂志当年影响因子6.5,那时还没现在这么多灌水的,现在影响因子都要破10了,JACS感觉到了压力。其实按照正常的发展路径,我接下来会成为一个科研能手,手握大把高质量论文,顺便申请一堆专利,承担各种国家的研究项目。但人生总是充满了变化,谁又能说的清楚呢,有两件事情的发生,对我接下来的人生方向产生了深远影响。2010年,发生了两件对我很重要的事,第一件事是学校基本不再留博士毕业生任教了,这让我的导师很遗憾,原本我们计划好让我留校,然后在新领域大干一番,因为3年时间里,我已经以一作身份发了8篇SCI核心期刊,加上和别人合作的,共计14篇论文,影响因子累计40多了,而且手里正在做的实验和相关结果,已经够再发7~8篇高水平论文了,甚至冲一冲Nature materials子刊(材料应用领域的终极神刊,影响因子40),都是有可能的。用导师的话讲,我一个人可以顶别人一个课题组加起来的成果了,但现在政策变了,我没法留校了,他感觉非常遗憾。他建议我去国外读博后,然后再回来学校,有了国外的经历,就可以满足留校资格了。因为当时那几个和我是竞争对手的课题组,一直追我的进度,而且也在跟着我转向传感器进行生物检测的方向,这三个课题组的负责人都给我写邮件,法国、美国还有西班牙,邀请去做个博士后研究,然后可以考虑留下任教。面对导师的建议和国外几个课题组的邀请,我最终选择了放弃,原因是我不想继续做科研了,我要换个人生方向。让我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是源于2010年初我参加的一次在线会议,那是一个传感器国际论坛,在新加坡,我因为没有争取到经费支持,没能到现场参加。通过视频,我观看了日本那个叫Mohri的学者,做了关于磁传感器芯片的演讲,这个演讲简直给我留下了巨大的阴影,让我明白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本来这个叫Mohri的学者,之前也一直在做和我们类似的器件研究,后来我们转向生物检测应用,他们就没有声音了。我因为做了一点生物检测的工作,发了几篇论文,就开始琢磨这个东西应该可以产业化的,但我们搭建的实验平台粗大笨重,信号处理都是PCB板级的电路,高频信号激励是买了一台笨重的阻抗分析仪还有一台信号发生器,整个实验系统满满当当占了半个实验室。但是,这个Mohri教授,沉寂的几年,他竟然找到日本爱知钢铁投资了他,把传感器的敏感单元、信号处理、阻抗匹配、高频信号激励、电磁屏蔽等模块,全部集成化做进了一个2mm*2mm的封装芯片里面,然后给日本的手机厂商供货,开始做手机里面的电子罗盘和地磁方位检测了。这个讲座让我整个人是崩溃的,2mm*2mm的面积是我的传感器敏感单元的尺寸,而其他的环节,我用了半间实验室的面积,人家却都集成都芯片里面了,而且已经过了研发的阶段,而且已经给手机厂商供货了,而且都申请了很多专利了。虽然单片的性能比我的差一大截,但在手机领域的应用,人家Mohri的产品是够用的,我只能用一大堆笨重的仪器,去做各种生物检测然后刷论文,离实际变成集成化的产品,还差了十万光年距离。我开始怀疑我的研究方向的意义,我从事应用科学研究,就是应该像Mohri一样,把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品,去推动某一个产业的进步,但看着我那一大堆笨重的仪器,又有种深深的无力感,就算再牛,我一个人也搞定不了这件事,这是个系统工程啊。爱知钢铁给Mohri配置了50人的研发团队,涵盖电子、半导体、传感器、芯片封装各个领域的工程师,而我有什么,我就是一个孤单的螳螂,高高举起手臂,却推动不了事业的车轮。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我08年无意间做的一件事情,在2010年我面临人生抉择时,开始发挥作用了。我之前讲过了,和管实验室的老师关系处的很好,实验室的设备我基本都会使用,机缘巧合下,我认识了一个已经毕业的师兄,他回来学校想做一些实验,关于陶瓷材料掺杂和烧结的东西,那两个破设备几乎都没人用,像垃圾一样丢在那里。听说我会使用,已经毕业的师兄找到我,给了我一些样品,让我帮他做实验,我有实验室的钥匙,晚上10点后,其他人都走了,我一个人留下来,一边制作我的薄膜传感器,一边帮师兄做样品。2008年9~12月,4个月的时间,我做了6个批次的样品,师兄很感激我,请我吃了一顿酸菜鱼(还记得工程硕士的同学也请我吃的酸菜鱼吗?),然后给我讲了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他希望我可以沿着这个方向做下去。我看到命运之神向我招手,他手指一个充满挑战的方向,让我冲上去,挑战未知的困难。师兄给我的样品是一种陶瓷芯片,是非常好的产品方向,07年国家要对机动车实施排放管制,所有汽车都要出厂强制安装,但是当时,全球只有德国、美国、日本三家公司有相关技术储备,中国这一块市场注定被别人垄断。师兄给的样品正是这个方向,他委托我做的样品,经过几家机构的检测,性能相当不错,接下来,要找到一个合适的代工厂伙伴,把这种陶瓷芯片批量化生产,然后在经过集成化的产品封装设计,把信号传输、热保护、抗振动、机械固定等装置与芯片集成起来,做成终端产品,与发动机匹配使用。国外几家公司的技术严密封锁,核心的芯片工艺没有人能够接触得到,也不会对外销售,只能靠自己做出来。我和师兄只做出了初版的芯片产品,还需要优化才能量产,而且后续还牵涉到封装设计和匹配使用,我们对这些一无所知。想了解全套的东西,只有到一家国外一线的汽车公司的发动机部门去工作,还要正好负责这一块产品的开发,那就可以以客户的身份,了解这些东西。但是说起来容易,哪里有那么正好的机会,一个大牌的汽车公司,正好发动机部门有这个新产品开发的职位空缺?机缘巧合,天赐良机,2010年12月,某一线国际品牌汽车公司,发动机研发部招聘,有个职位专门负责这个新产品的开发,和师兄商量之后,我毫不犹豫的投了简历,干脆利落的被录用了,工资对于刚毕业的博士来说也算不错。不能让我留校,导师为了补偿我,就让我提前毕业了,还帮我争取到了校级优秀毕业生和校级优秀毕业论文,我很感谢他,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科学方法和科研精神,让我终生感激。临走时,导师单独和我长谈了一次,他说的一番话,我觉得很好的诠释了博士学位的意义:得到博士学位不是终点,不代表你以后能比别人成功,但博士学位能代表的是,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做好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有技术含量的事情。就这样,我告别了博士导师,告别了科研之路,踏上一场未知之旅,但我没有任何犹豫,我要追寻的东西,已经不在校园里了。不知不觉已经8000字了,博士阶段告一段落,但博士毕业后的经历会更刺激。看一个凡人如何在人生路上步步修炼,所有内容都是真人真事,和大家一起分享。2011年开始工作了,工作的前2年,我和刚进入博士阶段一样,每天都在接触和吸收新的东西,由于核心芯片已经做出来了,我很快能理解总成产品的各种技术细节,而且我每天在琢磨的是,如果让我来研发和生产这个产品,我应该如何改进,可以做的更好。工作2年之后,每次到供应商那里,他们都有点怕我了,因为我提出的问题他们已经开始回答不了,他们不敢在我面前有任何的隐瞒和虚假数据,我对产品了解的深度已经超过了他们。到第3年结束,我觉得差不多了,这个职位已经没有更多可以让我学习的东西了,我和师兄商量了一下,计划第4年离开汽车公司,开启属于自己的事业。但在离开之前,还有两件事必须完成:1 和代工厂一起努力,把我们核心的芯片产品批量生产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的问题解决,成品率提升到90%以上;2 我必须自己组建创业团队,然后去找投资机构,拿到天使轮融资。第1件是技术上的事,总归是能解决的,我们加班加点、多多搬砖,逐渐能达到量产的标准了,但是第2件事,我又开始懵了,刘姥姥又一次进大观园,完全不知道怎么去做,只有查资料慢慢学着准备。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本电子书,叫《给你一个亿,你能干什么》,里面有一个章节叫商业计划书 (BP) 的21条军规,特别感谢作者查立先生,我按着他讲的内容,一步步操作,最终做出了一份当时自认为很满意、但现在看起来比较垃圾的第一版BP。然后我准备各种资料,学着展示产品和性能测试报告,组建技术/质量/采购/生产管理的团队,向别人描绘市场前景,做财务分析,做盈利预测,做现金流量预算,做SWOT,用了1年的时间,在朋友的介绍下,有两个天使投资人的资金到位了,感谢金主爸爸,可以放开手脚干了。2015年我从公司正式离职,最后的一年感觉挺对不起主管,我经常迟到早退,去筹备自己的事情,但主管还是宽容的忍受了我一年,大概也是因为其他人没法专业而深刻的管理这么多传感器产品吧。临别时,请主管和同事们一起吃了一顿酸菜鱼 (第三顿了),主管祝我前程似锦,我祝他以后别再有我这么不听话的下属。然后他好像受到了我的启发,在我走后的3个月,也麻溜的离职,跳槽到杭州湾南岸去了,据说工资翻了一倍还多。2015年,我和师兄的芯片已经可以稳定量产了,我基于前面4年的工作经验并融入很多改进优化,在2016年终于有了完全自己制造出来的总成产品,并趁热打铁申请了一系列专利。2016年又发生了两件影响重大的事情,可能是我在做天使轮融资的时候,讲了太多次BP,导致我的演讲技能大幅提升,讲起项目口才就好的不行。我参加了一个领军人才项目评比,滔滔不绝的向很多专家评委进行介绍,由于产品有独创性,芯片是自主产权,而且市场前景巨大,公司成立一年就开始有销售收入了,项目答辩取得很好的名次,拿了300万政府资助,对创业初期起到了很好的资金补充。当地政府看我这么能讲,产品又好,就怂恿我去参加省里的创新创业大赛,我去了又是一顿讲,拿到了第二名,领导很开心,然后省里市里都给公司奖励,省市的领导接见我,还不停到公司走访,给了很多支持。他们的态度都很诚恳,能看得出对核心技术、对踏踏实实的创业者那种发自内心的尊重和鼓励,以至于我和他们都成了很好的朋友。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希望尽快把产业做大,打破垄断格局,我可以收获成功,他们能得到一家成功的企业,带动就业、带动税收、带动人才的聚集。这种良性互动的局面在中国沿海省份已成普遍现象,让更多的技术型企业成长起来,是中国产业结构转型成功必须要做的事。2016年的第二件大事来了,我记得那天是科技局的一位局长和我约了时间,他说每年科技部都会举办一次全国创新创业大赛,我在省里取得了好名次,他们决定推荐我参加全国创新创业大赛。局长一脸严肃的和我说,已经四年了,他推荐的本地企业,没有一家通过预赛并进入半决赛的。我问大概多少家进行比赛,局长说各省推荐能进入国家赛的,基本是按照每个大的行业1000名,到国家赛的预赛里从1000家企业选出100家进入半决赛,然后半决赛从100家选出10家进入决赛,两轮10进1之后,基本剩下的10家都是非常厉害的企业了,大家再争冠亚军和第三名。我说领导啊,你是不是觉得我比较能吹,才推荐我去参加的,这么残酷的淘汰赛,我也没底啊。领导笑了,说你这样的博士真不多见,技术专家,口才又滔滔不绝,也不紧张,我看好你啊。说不紧张是假的,当我一个人背着包,坐上去参加大赛的高铁时,心里是惊恐不安的。10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们,把我丢进去都找不到在哪里,完全不起眼。但我在准备PPT的时候,一直回响着博士导师说的话,一篇论文、一份报告、一个项目,最核心的灵魂在于你把创新性讲清楚,最好的创新性不是你比别人做的好,而是你做了别人根本没做过的事情,开创了一个领域。我的产品,放到世界范围肯定不是原创的东西,因为有3家国外巨头公司已经做出来了,但是放到中国范围内,除了我根本没有人做过啊,我决定从这个角度开始讲。比赛时是10个企业分为一组,PPT讲完第一遍,我以小组第一从1000个企业里杀出来,进入到半决赛;PPT讲完第二遍,我再次以小组第一从100个企业里杀出来,进入到总决赛,这时,只剩下10家企业了。出人意料的,是总决赛的前一天晚上,在酒店的会议室里,大赛的带队老师,把我们10家企业都召集在一起,说了一些恭喜的话,让我们加油之类的。然后又很严肃的说,你们10位入选者,都是博士学位,国家想在未来的10年内,从本土选拔近万名专家人才,入选“万 人计划专家”,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国家要转型升级,要科技强国,没有专家人才,都是空谈,而这一万多名“万 人计划专家”,就是科技强国的领军者,国家迫切需要你们。这次请你们来开会,就是想告诉大家,你们都是博士,如果明天能进入前三名,科技部有一个大赛通道,把你们推荐到中组部,再经过一轮答辩和评选,就可以入选“万 人计划专家”,希望你们把握这个弥足珍贵的机会。老师的一番话讲完,我看了看其余9个家伙,好像眼睛都发红了,身上已经散发出隐隐的杀气,看起来明天要拼命了。不由得心中一寒,也赶紧假装很有杀气的样子,不能在气势上先输给他们。回想起大家的杀气,我吓得夜里一直睡不着,我总觉得按照之前预赛和半决赛的套路,只讲创新性是不行的,要有一些更打动人的东西。我翻出来几只芯片样品,小小的,拿在手里,那样的不起眼,但又充满了科技感和铜臭味,我盯着它们看了一个小时,我决定,我不再只是强调创新性了,我要讲一个关于芯片的煽情故事。12个小时后,我排在第6顺位出场,听完主持人的转场介绍,我从位置上站起来,伴着场下的掌声上台了,PPT投放在巨大的屏幕上,镁光灯在眼前聚焦,我看不到台下的任何人,我仿佛回到了学校夜晚12点的实验室里,静悄悄的只有我一个人不停的奋斗着。我从口袋里掏出芯片,举在手上,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个芯片的故事,这个记载了我8年青春回忆的小物件,就这样被我举着,竟然感觉沉甸甸的,我想起了这些年的辛劳、奋斗、挫折、彷徨、希望、喜悦、兴奋、刺激,就在这个时刻,浓缩为8分钟的演讲,与大家分享吧。我已经不记得当时的细节了,只记得自己讲完后,鞠躬致谢,恍惚中看到台下有很多人站了起来,连绵不断的在鼓掌,持续了半分钟还没有停下来。时间定格在10位参赛者都结束了演讲,计分屏上我的名字排在第二位,我揉了揉眼睛,没错,我是总决赛第二名了。科技部信守了他们的承诺,2年半之后,通过新一轮的答辩和选拔,我入选了中组部国家万 人 计划专家,我会和另外一万多名专家一起,成为国家科技强国、升级转型的领军者,在这个古老的国家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与国外的竞争对手展开厮杀,最终杀出一条血路,加冕为王。我和师兄创办的公司,从16年开始到现在,每年的销售额都以2~3倍的速度增长,后续还会增长的更快,公司的估值今年也到了5亿(是估值,不是个人资产)。但我们依然买不起大别墅,不舍得换保时捷,依然加班到夜里12点以后,依然把公司利润的大部分都投入到研发中去,依然出差的时候不舍得住超过400元的酒店,依然像守财奴一样守着投资人新投入的几千万现金不敢乱花。但我们从学院里那个阿里巴巴宝库学到的东西,还有我们可以手撕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功底,可以让我们再开发出几款市场容量过千亿的科技产品,可以再组建几个团队,再创办几家估值超过5亿的公司,再开拓几个无人涉及的研究领域。在美丽的丽江古镇,有一座雪山,终年云雾缭绕,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阳光也无法穿透云层。传说只有本领非凡、与山齐高者,才能看到云朵以上的风景。世间虽少有非凡之人,但看过者,无不终生称道绝世美景。不工作的时候,我喜欢叫朋友们一起打王者,一起吃鸡;我喜欢没事就去逗逗狗,撸撸猫,和小朋友一起到处玩;我喜欢所有Alan Walker的歌,不开心的时候就一直听;我和朋友到迪厅蹦迪,吃火锅撸串喝酒,K歌到深夜;情人节还有结婚纪念日,我给老婆买花买钻戒买LV包;我到菜场买菜经常被坑,去小区扔垃圾没分好类会被骂;身边的人,几乎很少知道我上面讲的那些硕士、博士还有创业的事情,我平时展示的,只是我想展示的,那云朵以下、接连地气、炊烟袅袅的风景。而云朵以上的风景,只有与山齐高者才能看到,你没看见,不代表没有。就像你不会手撕麦克斯韦方程组,没看过杨-米尔斯理论的推导过程,你就不知道杨振宁的伟大紧随麦克斯韦之后,薛定谔和霍金与他相比,都是弟弟。你所看到的,只是他82岁那年,与28岁年轻妻子的传闻。疫情还没爆发的1月初,我去了一位朋友的公司,他是很早就归国的行业专家,在贝尔实验室和西门子待了十几年,办了一家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然后回国创业。到公司的时候,他开发的机器人正在惟妙惟肖的讲课,对着摄像头给孩子们网络直播,脸上的表情还可以各种变换,憨态可掬。坐在他的办公室喝茶,桌子上也有个机器人,这位朋友和我聊他在美国的经历,聊自己的最新产品。然后他扶着桌上的机器人,打开一个开关说:“我经常喜欢把机器人比作我们的国家,你看头部的这个处理器代表政治中心,胸部的电池包代表驱动发展的工业动力,双腿是支撑国家的农业基础,手臂代表执法机构,嘴巴代表外交和宣传部门,体内的各种电线电缆代表交通网络,漂亮的衣服、面容和发型代表娱乐业和服务业。”然后他顿了一下,打开机器人的后背开关,里面露出两个像液压挺杆的支撑柱,牢牢支撑着机器人沉重的金属躯体,他指着两根支撑柱说,“搞技术和研发的都在这里了,有了我们,国家可以顶天立地的站着,不用卑躬屈膝,也不需要下跪乞求,我们是脊梁。”如果让我选出人生中最幸福的两件事,那么第一件,是在大学的图书馆里遇见我孩子的妈妈,而第二件,就是选择读博。仅以此文,纪念过往。参考链接https://www.hu.com/question/366627317/answer/1151278214

悬解

中科院博士:代表作不仅仅是高水平SCI论文,还可以是发明专利等

今天看到一篇中科院博士写的文章,叫做《 论文只是软实力,如今更需硬工夫》,大体意思如下:以前,国家需要论文,大家写SCI论文就像打了鸡血,疯狂输出,结果现在全世界任何一个期刊都能看到中国人的论文,此时论文大量过剩开始引起了国人恐慌和担忧。于是,国家开始发布新的政策,例如“不唯论文”、“破四唯”、“破五唯”,这逐步升级的科研新政策,给还在疯狂输出SCI论文的科研工作者当头一棒,迫使他们逐渐改变只会写论文的科研老毛病。这也体现了我们国家在世界科研历史中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和发展,从缺论文时代,逐步进化到了不再以论文为主的新时代。不唯论文,并不是说论文都是没用的废纸和垃圾。论文也非常有用,论文的新想法和新思路,加上一些仿真的数据,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实验或者工业界少走弯路、另辟蹊径,加快从理论到实际的转化进度。但是任何一篇论文,仅仅是一种纸面上的科研软实力,还不能算是一种科研硬实力。这么多论文,能够转化为工业界核心技术的,少之又少,而且过程也是充满未知和艰难。最近,钟南山院士获得了共和国勋章,并不是因为他发表了多少篇研究医学的SCI论文,而是他们团队掌握了最核心治愈病人的技术,这个最核心的治疗技术,就连那些经常发表Nature、Science论文的老外专家都还没有掌握。等将来技术逐步成熟了,再慢慢写论文,照样能够发表到顶级期刊,引起关注。最近,很多高校在组织专家评审教授、副教授等职称晋升材料,不少高校的申请人还是把“代表作当成高水平论文”,看来有很多高校老师还没有理解代表作的真正内涵。例如,明明是一个搞工业应用的副教授,申请材料却列了一对SCI论文,而且这些论文都跟他的研究方向没有多大关系,不免会让评审人留下“凑数论文”的不好印象,这样就很容易被评审人毙掉。有那么多时间精力发表各式各样的SCI论文,还不如静下心来深入研究“如何把一篇论文变成现实可使用的技术”,这样才能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索路

评职称、考研、读博士,能通过专利申请加分吗?

评职称、考研、读博已加入专利考核,不少院校、事业单位还将专利纳入职称评定体系。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下,专利在职称评审中如何加分?专利类型:1.发明专利: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2.实用新型专利:是指对有形产品所做的改进,这里有一个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产品设计涉及工艺、配方等技术方案,那么则属于发明的范畴,可同时申请。3.外观设计专利:是指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的设计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的设计。升学加分:根据教育部规定:高中生拥有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就可以参加985、211等名牌大学、重点大学的自主招生,相当于降20分甚至更多的分数进重点大学。而拥有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的高中生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或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获得一、二等奖者,可以免试保送进名牌大学。所以高中学生的专利证书用处最大,相当于可以加很多的分。评职称加分工程技术职称:发明专利第一发明人,加8分,按照排名顺序一次递减0.5分,减分不超过2分。也就是说,第一发明人8分,第二发明人7.5分,第三发明人7分,第四发明人6.5分,第五发明人6分,第六发明人无效不加分。发明专利相当于一类核心期刊论文,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相当于国家级论文或者三类核心论文。教师:发明专利加4分,实用新型专利加3分,外观设计专利加2分,只有独立发明人有效。发明专利相当于核心期刊论文第一作者,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相当于一篇普通期刊论文。教师指导学生获得专利也能加分,发明专利加4分,实用新型专利加3分,外观设计专利加2分,有团队成员的按照级别排名依次减分,最低加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