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20年申请考核制博士竞争激烈,硕士阶段的权利一定要争取!天意

2020年申请考核制博士竞争激烈,硕士阶段的权利一定要争取!

国内名校博士竞争激烈2020年由于全球疫情的原因,国内学生选择海外留学变得更加谨慎,以及各种原因的叠加,很多本来已经预定出国留学的学生也开始选择在国内深造,中国高等教育虽然发展多年,但是整体的硕士博士培养水平还是不高,就拿清华大学为例,虽然在校博士生数量超过1.4万名,但是科研产出与真正的世界名校还存在很大的距离,因此作为博士研究生,如果有机会申请到海外读博的机会,那么出国读博是大部分的顶尖学霸的选择,尤其是在硕士阶段表现出非常强的科研潜质的研究生,很容易获得海外名校的读博机会,然而受到疫情的影响,很多本应该出国留学的学生选择留在国内读博,直接挤压国内名校的名额,2020年各大名校的申请考核制博士竞争都非常的激烈!申请考核制博士名额十分有限如何读博,国内名校大多都选择海外名校,都是申请考核制,然而国内名校的博士研究生名额非常的有限,而大部分博士研究生名额都被本校的硕博连读和直博生占据,因此留给其他硕士研究生申请考核的名额就非常的少,就以2020年武汉大学物理学院为例,一共有78个博士生名额,其中63个被硕博连读和直博生占据,留给其他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的名额仅有15名,其中还有大量本校没有获得直博机会的考生,外校考生想要挤进剩下15个招考名额非常的难,这也是为何2020年苏州大学《nature》第一作者的硕士研究生申请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会引起热议的重要原因,按往年,这类优秀的硕士毕业生会直接获得海外名校深造的机会,受到疫情等原因,该名学生在全国高校中选择了华中科技大学,而这类学生并不是个例,正是因为这类科研天赋秉异的申请考核硕士的存在,让2020年申请考核制博士变得竞争激烈,在很多名校中,在资格审查阶段,一些手握2篇第一分区的SCI论文的硕士研究生竟然惨遭淘汰!硕士阶段争取论文一作随着国内硕士报考人数屡创历史新高,以及目前海外留学遇到的各类问题,未来国内各大名校的申请考核制博士名额也变得非常紧俏,如果想要未来可以顺利攻读名校的博士,那么硕士阶段就必须努力进入名校读研,毕竟大部分名校的导师都希望把自己有限的博士名额留给课题组的硕士,毕竟这些硕士经过项目组系统的学习,对课题的延续和实验的开展都有好处,除非遇到一些与之课题紧密,以及发表多篇SCI论文天赋变异的申请者,因此如果目前在普通高校,未来想要攻读博士的硕士研究生,一定要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多发表论文,特别是第一作者的排序和位置绝对不能谦让,毕竟在申请考核制博士竞争激烈的当下,多一篇论文就多一个机会,在普通高校普遍存在导师让学生出让第一作者的现象,面对这类事件,研究生要直接为自己争取正当权利,毕竟这些学术道德差,靠抢占学生成果的导师不会保证你能顺利获得读博的机会!

爱下去

博士申请考核制,你应该了解一下

申请考核制给了许多考生新的机会攻读博士学位,然而竞争也会更加激烈。你将拿出你最好的底牌去PK,你的学校,科研能力,表达能力等等,可谓综合素质比拼。尽管如此也不应该放弃搏一把的机会,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提前做好准备尤为重要。第一,外语水平证明,六级、雅思等语言证书;第二,学术成果,就是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中文核心)SCI论文,多多益善;第三,成绩单(本科和硕士阶段),这没有什么还说的;第四,各种证书复印材料,有的都算;第五,推荐信,两位教授帮你写的推荐信;第六,博士阶段研修计划,根据联系好的导师课题写一下拟研究计划。第七,学籍,学历认证以及学位证书和学历证书,可以到学信网下载学籍、学历认证。有人说没有过六级怎么办?不用太担心,有些学校不是强制要求,只要发表过英文论文也可以证明自己的外语水平。下面讲下如何联系导师?第一种是直接跟着自己硕士导师转博,最简单的方法;第二是让导师介绍外校老师,如果导师愿意的话;第三是自己联系导师,首先了解自己感兴趣课题组,然后看一下该学校往年的要求是否满足,然后发邮件给意向博导询问是否还有名额,一旦确定博导也有意向那么就要和博导保持联系,了解招生名额,如果条件允许可以亲自去看一下,和博导见一面,就其研究方向获取相关资料,既可以用以填写研究计划也可以尽早熟悉课题。顺利话就可以如愿以偿。如果不放心,要寻找一到两个备选,确保时间上不冲突,同样的方式进行,一定能圆了自己的心愿。由此看来多发文章非常重要,学术能力最好的证明材料,所以要加油,不要放松科研。

天和将至

博士的录取并不是以“考试”为主,开始实行“申请-考核制”?

博士的录取并不是以“考试”为主,开始实行“申请-考核制”?和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的录取方式不同,博士的录取并不是以“考试”为主,而是以直博生和本校研究生硕转博为主,即使考的话,不少学校都已经在开始实行“申请-考核制”。博士名额非常紧张,通常一个教授,一年只能分到一个名额,特殊情况下可以再临时争取一个。而据我所知,在一些普通的985或者科学院的研究所,稍微弱势一点的老师,有时一年一个名额都没有。博士招生名额紧张,肥水不流外人田,大多都会留给本课题组有读博打算的同学,让其以硕转博的方式,继续留在组上攻读博士学位。除非今年该老师课题组没人转博,这个名额才会空出来,用来招收外校的考生。而外校生考博,好一点的学校都会采取“申请-考核制”,需要看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至少发过一篇SCI论文(理工科),有的学校还要求论文发在二区及以上的期刊上。达到申请要求后,才能进入复试阶段,以面试为主,适当考察基础知识。考博本身难度不大,但由于名额紧张,加之对硕士阶段有文章要求,最终能拿到名校博士的人非常少。一个学院,能留给外校考生的博士招生名额,往往都是个位数。因此,如果有读博深造的打算,最好从硕士阶段就考入理想的学校,再争取硕转博,这是相对容易的办法;实在要考的话,也得提前联系导师,确认他那里今年还有招生名额。

无尤无怨

剖析博士“申请考核制”,改革后对学生来说更加公平了吗?

来源 |《复旦教育论坛》 2017年第2期编辑 | 学术君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改革探析——基于X大学的调查郑若玲 刘梦青 摘要博士生人才培养是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博士生招生改革又是其中的重要环节。“申请考核制”成为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益尝试。本文聚焦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的改革实效,选取申请考核制改革“先锋军”之一的X大学为研究对象,对博士生招生直接利益主体--博士生导师群体展开深入访谈调查。研究表明,申请考核制选拔方式显著优于考试入学制,长学制入学方式整体优于普通招考,申请考核制改革需进一步加大力度。关键词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博士生导师;X大学博士生人才培养是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博士生招生改革又是其中的重要环节。2012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中提出,要推进博士研究生招生选拔评价方式、评价标准和内容体系等改革,把科研创新能力作为博士生选拔的首要因素。[1]为了克服博士生统一入学考试的弊端,国际上通用的申请入学制被渐进式地引入我国。[2]博士招生选拔方式改革更显迫切。2003年,北京大学率先在部分学科探索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选拔方式(以下简称“申请考核制”)[3],此后陆续有学校跟进,申请考核制成为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益尝试,并迅速成为与考试入学招考方式、硕博连读方式以及直接攻博方式相并立的博士生招生方式。改革十余年来,融入了国外研究生申请入学特色的申请考核制,如何避免“水土不服”?如何兼顾招生公平与效率?实施效果如何?目前相关研究几乎空白。检视博士生申请考核制选拔方式改革,及时调整思路与方向,对于这一改革的成败至关重要。为此,本文聚焦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的改革实效,选取作为申请考核制改革“先锋军”之一的X大学为研究对象,对博士生招生直接利益主体———博士生导师群体展开深入的访谈调查。01改革实施与调查概况X大学是我国最早招收博士研究生的高校之一。悠久的办学历史为该校积淀了丰厚的底蕴,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作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学,该校先后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并在2000年入选国家“985工程”一期重点建设高校。该校目前有34个学院、187个专业招收和培养博士研究生,招考方式包括普通招考、申请考核、硕博连读以及直接攻博四种。2013年,X大学首次在理工科类学院的国家一级和二级重点学科试行博士招生申请考核制选拔方式。2014年至2015年,学校进一步推进申请考核制改革。迄今为止,所有理工医类学院和部分文科类学院共计26个学院试行申请考核制。与2012年相比,2014年X大学试行申请考核制的学院实现了总报名人数与优质生源人数的双增长,试点学科生源数量大幅增加,生源质量显著提升。[4]博士生导师是博士生招生的直接利益群体。对博士生招生改革而言,广泛征求学校、政府、学生等相关部门或群体的意见与看法,尤其是了解博士生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各类型导师对招生选拔标准、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的意见,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改革政策,提高招生选拔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也有助于进一步落实博士生导师在博士生招生中的地位与作用。本研究旨在了解博士生导师对申请考核制改革的主要认识,包括申请考核制与考试入学制各自的优缺点、招生考核各环节的有效性及存在的问题、导师招生自主权和自律等方面的内容。本研究采取“半结构型”访谈法,访谈对象以X大学的博士生导师为主体。此外,为了对其他改革院校有所了解,还访谈了华中师范大学与华中科技大学的两位博士生导师(详见表1)。受访者来自不同的学科专业,均具有丰富的博士生招生经验,且多在教学、科研与行政岗位上担任多种职务。他们不仅直接参与招生选拔工作,也参与教学活动,对生源质量有较为直观的感受。同时,他们中的多数人也是负责学院研究生教育的主要领导,参与过招生方式改革计划的制定,对传统招生入学方式和申请考核入学方式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深有体会。这些受访教师多有国外留学或访学的经历,对国内外不同招生方式背景下博士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也颇有感触。02调查结果本访谈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一)申请考核制的优劣利弊关于申请考核制的改革尝试,受访导师一致认为,申请考核制是博士生招生考试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与传统的招考方式相比具有显著的优势。无论在已经试行申请考核制改革的院系,还是在尚未施行的院系,这一招生方式得到了博导们一致的肯定。申请考核制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申请考核制弥补了考试入学选拔方式的不足,表现出明显的筛选功能优势。申请考核与考试入学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初试环节。“申请考核通过申请材料来选择学生,少掉了无用的笔试环节,更能发掘学生的优势和长处。”(P3:2015/04/15)“通过面试,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下更易于发现学生的创造力。在招收博士时,申请考核制可能更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P4:2015/04/27)申请考核通过有针对性地比对不同的申请材料,如科研成果与学历证明等,突出了对考生科研能力的考查,并在面试环节强调考生创新能力的展示,面对面交流的形式也更易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征与综合素质。第二,申请考核制扩大了招生的生源范围,提高了生源质量。有6位老师在访谈中明确提到,在面临博士生生源质量下滑的现实压力下,实施申请考核制令生源质量呈现明显的回升趋势。“……考试无法反映研究的能力,且优质生源反而受到限制。今年我们的生源要好很多,数量和质量都有提升。”(P3:2015/04/15)“整体上生源质量明显提高,体现在生源更多地来自于‘985’‘211’高校。虽然我们设置的条件很宽,同等学力的也可以参加考核,但是在材料审核环节就被筛选掉了。相对来说,名校出身的学生更多一些,且有更多来自日本、新加坡的学生申请。”(P6:2015/05/20)从X大学2014年施行申请考核制的情况看,录取的优质生源(硕士毕业于“985”“211”等重点高校)增长了34%,能源学院的优质生源甚至增长了88%。[4]申请考核制的第一环节是申请材料的审查。虽然在材料的规定上没有严格的限制,但是从材料的要求和实际的审核情况看,各学院都不同程度地看重学生的第一学历、科研成果、英语能力证明等硬性指标,这使得相对于一般高校的考生,来自国内外一流大学的申请者更具有竞争优势。笔试环节和成绩权重的减少也有效降低了考生的考试成本,包括机会成本和时间成本。考试方式与国际的接轨吸引了更多的优秀生源。第三,申请考核制突出了导师的主导地位。传统的考试入学方式“唯成绩是取,完全按分数来排队,即使有好的考生也无法招录”(P2:2015/04/09)。而在申请考核中,导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在面试环节的主导作用,决定考生的去留,“导师可以选择到有潜力的、自己认同的学生”(P4:2015/04/27)。导师资助制的实行也要求导师更加严肃地对待招生,从而可以招收到能协助导师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且有一定学术基础与能力的学生。“教授的主导作用要更加凸显出来。只要在出口上有严格的把关,入口由老师自己决定,过程培养导师自己会承担责任。”(P5:2015/05/15)在改革试行过程中,申请考核制的一些缺陷与不足也显露出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申请考核制面试环节的筛选效果比较有限。评价一种考核方式的效果,其最主要的依据是对信效度的考量。导师们将申请考核制与考试入学制进行比较后,普遍肯定前者的有效性。但是,对于面试考核环节能否科学有效地预测学生的知识水平与专业能力,导师们仍表达了不同程度的质疑。“一个小时的面试很难看出一个学生的态度、能力和潜力以及他对专业的兴趣。有些人的表达能力很强,有些人则不善于表达,但在面试时只能以表达能力来判断一个学生,不是特别科学。”(P3:2015/04/15)这说明导师们对于目前的申请考核制尚缺乏信心,同时希望能吸纳各种考核方式的长处,以便更加全面、科学、综合地评量学生。导师招生自主权过大可能引发“权力寻租”问题。部分导师认为申请考核制给导师带来了更多的招生自主权,尤其是在面试环节,导师可以完全凭据个人的喜好来选择录取学生,令复试流于形式。虽然博导们普遍自律性强,但也不否认会有权钱交易、“走后门”等情况的出现,这在人文社科领域表现得更为突出。申请考核制的设计存在漏洞。据导师们反映,申请考核结束后,导师会先为预录取的考生预留名额,但也偶有录取未报到的情况发生。由于导师未被提前告知这一情况,因而无法及时补录其他考生,导致学院和导师招生名额的双重损失,这一情况在部分招生名额较多的学院表现得尤为突出。“学生为了个人的利益和选择而使导师和学校的利益遭受损失,‘放鸽子’现象常见。”(P2:2015/04/09)导师们认为,可以借鉴国外申请入学采用的“占位费”或长学制招生中实行的网上确认信息制度来弥补这一制度漏洞。(二)对传统入学考试方式的看法受访的博士生导师对传统考试入学招生方式的总体评价是弊大于利,重点反映了以笔试为主的初试带来的种种问题。首先,考试科目“一刀切”,考试内容专业性不强。以学校为单位组织的考试存在着明显的考试科目“一刀切”情况。“过去学校要求理工科必考数学和英语,但数学考试与我们学科的关联度不大,且花费大量时间复习。”(P3:2015/04/15)也有导师指出:“学校组织的考试专业性不强,它更多考核的是素养——整个社科或文学的素养。我们认为博士是尖端的人才,希望他们对专业有深入的理解。我觉得素养可以通过很多考核方式看出来。”(P6:2015/05/20)可见,学校的统一考试无法适应不同学科自身的实际要求。其次,考试有效性不足,抑制考生创造力。有导师表示:“博士研究很专业化。考试考不好,可能他专业方向很强,但是在应付考试上不行。”(P7:2015/05/26)也有导师表示,科研能力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而考试成绩受复习时间、努力程度的影响要大于专业素质的影响,考试成绩很难与专业素质画等号。“传统的考试可能会花费学生很多时间和精力,会在一定程度上扼杀学生的创造力。”(P3:2015/04/15)初试占总成绩的权重过大使得考生过度重视笔试环节,专业课笔试考核范围窄也使得部分考生采用题海战术等方式应考。这会抑制考生的创造力,且对研究生教育的正常培养环节产生不良影响,大幅度缩减学生在科研训练方面的时间与精力,容易造成甚至已经造成部分高校的应试型研究生教育。此外,笔试初试制度削弱了导师的招生自主权。有导师表示:“初试有个笔试门槛。学生如果笔试过不了,达不到基本线,导师想招也不可能。”(P7:2015/05/26)在目前的招生体制下,初试成绩在传统的考试入学选拔方式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导师的招生权力主要体现在复试环节。与初试成绩相比,导师选才的意愿在招生录取中明显处于弱势。当然,传统的考试入学选拔方式并非只有弊端。导师们也指出了其优点:(1)考试作为一道录取门槛,可以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水平;(2)考前的强化复习,有利于专业基础知识的巩固与理解;(3)考生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和精力复习,可以有效遏制考生无限制的报考自由。(三)对不同招生入学方式的认同度博士生招生入学方式包括以硕博连读、直接攻博(直博)为代表的长学制招生入学方式和以申请考核、考试入学为代表的统招入学方式。相比于统招入学方式,导师们普遍更认同长学制招生入学方式,尽管他们也认识到该方式的一些不足之处。有两位人文社科专业的导师对于是否应该推广长学制招生入学方式则表达了不同看法。导师对长学制招生入学方式的认同体现在对这类学生具有较高的满意度上。“首先,这些学生的研究天赋高,智商较高;其次,他们有野心,上进心强,对自我的规划清晰。”(P6:2015/05/20)“这些学生成功的原因在于素质高且研究兴趣持久。”(P6:2015/05/20)直博入学方式对申请的学生要求更高,条件更苛刻。X大学招收直博生的资格要求有三项:(1)文科类专业考生毕业院校必须是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或“211工程”“985工程”等院校,或所学专业是全国重点学科;(2)学习成绩优秀,专业成绩和综合成绩均名列本专业前茅;(3)外语水平方面,文科专业要求国家英语六级425分及以上,其他学科要求国家英语四级425分及以上。申请者平均素质高而直博名额少,导致竞争非常激烈。因此,能够直博的学生往往资历出众,自然得到博导的喜爱。与直博入学方式相比,硕博连读显得“门槛较低”,但总的来说生源也比较好,学生素质较高。“学生学历好,在基础上会优于统招生”(P2:2015/04/09),且本校的学生可以得到老师更多的青睐。长学制入学方式的另一个显著优势在于与之相匹配的培养模式。贯通式的培养模式弥补了分段式培养的不足,适应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连续性要求。“这类学生训练时间比较长,做的课题比较完整,对课题的理解和积淀更好。”(P3:2015/04/15)这样的培养模式保证了科学研究的连续性,通过连续性的学习和知识积累,保障了科研成果的高质量和高创造性。长学制招生入学方式的问题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长学制招生时间往往早于统招,导师为了提前招到学生难免降低考核标准。其二,分流机制的形式化与毕业要求的统一化,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后期容易产生惰性、缺乏成就动机。有导师表示:“学生可能刚开始两三年已经达到毕业的要求了,后面就有点松懈。原则上他们应该更努力,但很多学生因为自己已经可以毕业了,所以觉得随便弄弄就好了。”(P3:2015/04/15)其三,学生个人因素作用明显,培养质量更注重学生后天的努力程度,需要导师发挥出更为积极的激励与引导作用。“未来的发展因人而异,自身不努力的也有,而考进来的学生会因为珍惜环境而更加努力。”(P2:2015/04/09)不过,人文社科的两位导师在访谈中表达了不同看法,认为应慎重对待长学制入学的推广。“学生考核时间短、求学的内在动机难测量等因素令长学制入学具有一定的风险性。”(P4:2015/04/27)“对于文科,尤其是我们这些传统学科,应该说基础打得越宽越好。现在我们的学制虽然也从三年增加到四年,但是从总体上说,学生学习的时间还是比较紧张的,要想将基础和知识面拓宽,经常是难以做到的。”(P4:2015/04/27)文科类的导师们还认为,长学制入学政策面临一个重要的难题,即如何招收真正有学术潜力的学生。人文社科(特别是基础学科)领域的研究生需要掌握大量相关学科的知识,建立宽厚的学科知识基础。学制的缩短、培养环节的减少非但不会提高培养的效益,反而违背了学生学习成长的自然规律。对于入学和毕业门槛较低的学科,由于中期分流机制的缺乏,更需要慎重采用直接攻博方式。此外,就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而言,一定年限的工作经历更有利于博士阶段的研究与学习。(四)对笔试考核形式的看法已有研究中,学者针对博士生招生的笔试考核形式提出了极大的质疑,认为笔试是传统招考方式的最大缺陷,很难考查出考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选拔出的大多是擅长应试的学生,因而主张全面取消笔试。笔者围绕这一问题也调查了博导们的看法。受访者在这一问题上明显分成了两个阵营:一部分人主张全面取消笔试;另一部分人认为不应废除笔试的考核形式。后者占了大多数。主张全面取消笔试的导师表示:“完全可以直接废除笔试,现在这种渐进式的改革方式没有必要。”(P7:2015/05/26)原因有以下两点:首先,笔试这一考核形式,无论对于专业知识的考查还是英语能力的测试,都不具备良好的检验度,且浪费考生时间和精力,消耗高校办学成本;其次,现有材料审核与面试足以取代笔试的考核功能,且在筛选效果上要明显优于笔试。针对取消笔试后导师自主权扩大可能带来的人情困扰,导师们表示,有学院高标准的毕业要求、高强度的科研训练以及导师们对自身声誉的维护等保障因素,发生类似权力寻租、权钱交易的情况极少。认为不应废除笔试的导师则表示:“笔试还是能够保证相对客观的,其他方法都会大打折扣。因此,在申请考核时如果取消笔试,导致缺少了一些环节,不一定是科学的。”(P4:2015/04/27)笔试的考核形式不仅公平性比较有保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考查出学生的知识水平。对于全校实行的统一笔试形式,所有受访的理工科类导师均不主张学校组织统一笔试,认为学校组织的笔试过于单一化,并不符合学院自身的考查需求。绝大部分受访的人文社科类导师则认为,学校组织的人文素质综合考试可以避免学生投其所好,对考查学生的语言基础和人文素养较为有效。对于学院、专业自主命题的笔试,受访者都表示仍有存在的必要。“我们要注意我们的国情。西方国家在考核时可以将人情这些因素隔开,但我们是很难做到的。”(P4:2015/04/27)专业课笔试作为考核的一部分,可以全面考核学生。目前笔试不再是考查基础知识,而是通过新的命题形式和内容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科学化、合理化的笔试考核形式也是提高考生入学门槛、限制导师招生权力滥用的手段之一。对于英语笔试的考核,导师们意见不一。有的导师表示:“(英语笔试)完全没有必要。有英语证书证明,为什么还要考试呢?”(P3:2015/04/15)有的导师则表示:“光朗读、会口语是不够的,还得有文献的翻译、阅读。”(P6:2015/05/20)“英语考试我们有英译汉、汉译英,这对做科研比较重要。”(P2:2015/04/09)因此,需要进行相应的考核。(五)考核选拔方式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为深入了解受访者对申请考核制的观点与态度,笔者从申请考核制的三大部分,即申请材料审核部分、笔试考核部分与面试考核部分,了解导师对其合理性与有效性的评价。凸显申请材料的作用,是申请考核制不同于传统的考试入学制的重要特点。受访导师普遍认为,申请材料中,研究成果与第一学历证明最重要,其次是本科、硕士阶段的课程成绩(GPA)与研究计划,而获奖证明、推荐信等其他材料重要性一般。可见,导师在初选时集中关注考生的科研能力,而学历证明可以印证考生的智力水平以及是否获得过良好的学术熏陶。导师认为,申请材料的审核能够剔除不符合学院招生要求的考生,扩大学院的招生自主权。近几年的实践也证明,进入复试的考生素质明显提高,表现为科研成果更多、更优,学术水平更强。申请材料审核面临两大难题:一是难以确保申请材料的真实性;二是难以对申请材料的内容进行实质性审查。对于申请材料审核的有效性,导师们也表达了担忧:“不能单看发表成果的数量,而是要关注内容。现在评价都是依赖别人,我们不尊重我们自己的学术权力,放弃我们的审核权。现在都是简单评价。不论是材料审核还是学生汇报,都很难体现出学生真实的研究潜力,这是个极大的问题。”(P1:2015/04/08)那么,如何提高申请材料审核阶段的有效性和合理性?首先,在把关材料的真实性上采用三级审核——行政人员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初选,再随机指定专家教授对研究成果的内容作鉴定,最后由学院复审以防疏漏。其次,综合利用申请材料,加强材料审核与复试考核的紧密联系。要求考生对指定的申请材料内容进行面试准备,既可以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有所考察,也可以考查出学生的真实水平。针对笔试考核形式的争论导师们提出了四条改革建议其一,将现在的二级学科命题进一步细化为三级学科命题,以适应专业化的博士生招生要求。其二,理工类的基础学科由学校统一出题,考生可以任选考核科目。目前学院的专业课考试主观性太强,也不够规范。由学校统一出题则可比性较强,方便报考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调剂。其三,对生源好的二级学科增加笔试环节,以提高筛选力度;而对生源一般的学科取消笔试环节,以突出对考生学科兴趣的考核。其四,有必要在笔试评分环节确认评分标准,制定专门的规定。对于面试考核的有效性,导师们大多表示满意。反映的问题有三点:一是面试时间较短,无法确保有充足时间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等;二是面试形式不够简化;三是导师考核重点不一,也无法统一,考核难以保证精确度。理工科导师主张全面引入欧美发达国家高校的博士生招生方法,直接由导师决定招生名额,完全取消任何有组织的考核。“最理想的还是像欧美一样,最初看一个基本的交流能力和一些基本的素养。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培养,通过资格考试来对学生进行中期考查,淘汰部分学生。这样可以充分保证考查学生的时间,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个性会有全面的、多方位的了解。”(P3:2015/04/15)人文社科类导师则强调发挥导师组的监督作用,抑制人情因素。(六)对导师招生自主权和自律的看法导师招生自主权是当前博士生招生选拔方式争论的焦点,也是博士生导师最为关注的,主要包括导师是否拥有招生自主权、在招生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如何行使招生自主权、如何防范招生自主权的滥用、如何保障招生自主权的落实等问题。笔者针对改革前后导师招生自主权的变化、导师招生自主权的限制因素、招生权力的滥用与防范机制等问题向受访者询问了意见与看法。导师们认为,实施申请考核制后,自己的招生自主权有所扩大,“基本上都可以招到自己想要的学生”(P3:2015/04/15)。申请考核实施前,导师因综合面试时间短、面试成绩所占权重不够等难以发挥招生自主权。[5]改革后,初试(笔试)的考核作用被材料审核代替,导师可以发挥更大的决定权而不受“一纸成绩单”的限制。同时,复试权重的增加也让导师能够较自由地选择满意的生源。导师是博士生招生、培养环节的主导者与负责人,在招生中无疑扮演的是“伯乐”的角色。对导师而言,“能够招收到真正有学术潜力、与自己的研究志趣相契合的学生是最得意、最兴奋的事情”(P8:2015/10/13)。对真正从事学术研究、认真对待博士生指导工作的每一位导师而言,完全自主地享有招生权是完成高质量的博士生教育的必要条件。然而,目前在招生自主权的行使上有几大限制因素:一是国家、学校的招生计划控制权;二是导师资助制和高昂的培养经费;三是招生中导师组的部分阻碍。“在现行制度下,导师有一定自主权,在导师不满意时有权拒绝,但是存在着招生计划的限制。如若拒绝招生,会影响来年的招生名额,所以很少会拒招。”(P4:2015/04/27)“在招生环节,大家基本上形成了一个默契——主要决定权在有钱、有课题的导师身上。但目前招生受到培养费的限制,老师的负担很大,只能从劳务费里出。看到心仪的学生没有钱招,导致恶性循环,虽然导师资助制会使导师招生更加自律。”(P3:2015/04/15)在导师招生自主权上设置的诸多限制性条件,其实质是对博士生导师群体的不信任。虽然导师的话语权在申请考核制中得到保障,经过个人或导师组考核即可确定招生对象,导师的招生自主权得到大幅提升,但这一国际惯例在我国却遭遇信任危机,招生公平备受质疑。在访谈中,绝大多数导师表示,在申请考核制实施过程中,学生选择权实际上属于导师个体,导师个体的招生自主权明显高于导师组的招生自主权。针对社会上存在的质疑导师招生自主权的舆论,这些导师认为可以理解,但是并不认同类似情况在高校中普遍发生。有位理科导师指出:“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难免会出现类似的问题,但是本院没有出现过。人文社科领域可能更容易出现类似问题。”(P2:2015/04/09)理工科类导师认为,学科的科研压力与深度、课程难度以及学院的毕业要求高度决定了招收的学生必须有过硬的能力与水平,且导师全权负责学生的培养,出于导师个人的声誉考虑,罕有导师会做出违规违纪的事情。人文社科类导师则认为,可能会存在滥用招生权的行为。“招什么样的人,还是要有基本素质的要求。需要考虑能不能全部信任导师,导师有没有自觉性。学术自主空间比较大,完全靠考试也有问题。所以,怎么改革都有难度,还是应该有些基本的要求,然后给导师自主权。”(P1:2015/04/08)可见,相比理工科类导师,人文社科类导师更强调建立相关的导师自律保障与监督机制。如何保障导师的招生自主权?受访者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严格博士生导师的选拔程序,提高入选门槛。根据导师培养学生的科研成就与毕业情况等来衡量导师是否拥有相应的招生资质,每年依据导师的课题经费和招生资质动态配置招生名额,合理规范招生环节。二是健全申请材料审核机制与复试导师组评分机制,确保提问和评分环节的公平公正。三是设置两级筛选机制。“首先是研究所审核,设定一定的录取比例,先掐优的;剩下成绩较差的交由学院一级考核。这也限制了导师寻租的可能。”(P8:2015/10/13)四是严把淘汰关与毕业关,通过设定严格的中期考核标准与毕业标准,排除导师寻租的可能。03主要结论与讨论本调查研究主要得出以下三个结论:其一,申请考核制显著优于考试入学制。考试入学制作为我国依旧存在的博士生招生的主要选拔方式,在挑选优秀生源、保障招生公平公正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使得考试入学方式日益显现出在挑选拔尖创新人才方面的弱势与不足,存在着如初试科目“一刀切”、考试内容专业性不强、考试有效性不足、抑制考生创造力、导师招生自主权受到限制等问题。申请考核制改革吸取了国外申请入学选拔方式的优点,顺应了全球博士生招生改革的总体趋势,即从过去的“应试选拔”向“综合申请”加“资格淘汰”方向转变[6],有效弥补了考试入学方式的不足,表现出了较强的筛选功能优势。同时,申请考核制改革扩大了招生的生源范围,提高了生源质量,突出了导师的主导地位,受到了导师们的一致好评。其二,长学制入学方式整体上优于普通招考。导师对长学制招生入学方式的认同体现在对这类学生较高的满意度以及与之相匹配的贯通式培养模式上。贯通式培养模式弥补了分段式培养的不足,适应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连贯性需求。这样的培养模式保证了科学研究的连续性,保障了科研成果的高质量和高创造性,在理工科院系值得进一步推广。而在强调扎实基础、宽阔视野的人文社科领域,则须慎重对待、灵活采用。其三,申请考核制改革仍需进一步加大力度。申请考核制仍处于改革初期,需要进一步研究。现阶段申请考核制的筛选效果还比较有限,导师招生自主权过大可能引发“权力寻租”问题,申请考核的录取制度设计也存在漏洞。但要避免因噎废食,“招生制度建设不能一味地‘防腐’,对教授治学缺乏基本的信任”[7]。必须在确保导师招生自主权得到有效落实的基础上,在材料审核环节进一步确保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加强对申请材料内容的实质性审查,同时优化面试环节,灵活运用笔试考核形式,适当采用多种手段抑制招生中的人情干扰。申请入学制是为弥补考试入学制的功能短板而推行,以对申请材料的审查代替初试,通过学校自主组织的综合考核来考查申请者的培养潜力与学术创新能力。但我们也看到,这一改革探索常常纠结于如何保证公平、避免招生腐败等问题。如何兼顾科学选才与捍卫公平?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人情社会的“文化软肋”,还是招生制度设计本身的“制度缺陷”?我国博士生招生中效率与公平的两难问题为何在美国并不成为一个问题?美国社会也存在人情问题,但由于制度设计科学,制度成本大于人情成本,人的权力受到制度的约束,破坏制度将会付出很大的代价,使人不敢妄动不正当权力,公平因此得到保障。我国博士生招生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虽然有些是特殊性问题,但更多的是属于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问题。因此,改革过程中产生效率与公平的两难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不够成熟的制度带来的缺陷,而非我国人情文化的必然软肋。不能掉进文化软肋的怪圈,推卸改革的责任。[8]此外,在研究生规模化发展的条件下,无论设计何种研究生招考方式,始终存在着政府、高校、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作为博士生招生工作的利益相关人,导师的招生权力得到了较大的彰显和保障。不过在政府主导的渐进式的招生方式改革中,导师关注的焦点依然集中在导师招生自主权的落实上,包括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的博弈、招生改革机制与培养机制的联通、招生计划的自主决定权等。相比于学生和相关行政管理人员,导师对招生考试方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更为关注。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入学考试的筛选功能,全面提升招生质量与效率,深为导师们所关切。因此,制定改革政策,不能忽视导师的角色与作用。必须充分了解导师的诉求与建议,调动其积极性与主动性,发挥其主导作用。要加大落实导师的招生自主权,并为其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当然,要想更全面评判博士生招生方式的改革成效,后续研究需将调查范围扩大到高校管理者、博士生乃至政府部门、用人单位等相关群体和部门。本文来源:《复旦教育论坛》 2017年第2期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

第一剑

未来考博难上加难“申请考核”或成唯一出路

在未来,如果想要考博士,可能只有这一条路可以走了!根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9年,我国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有41所大学将全部或部分院系通过“申请考核”制进行博士招生工作,占全部院校的97.6%;仅有的一所——西北工业大学也宣布将于2020年开始实行“申请考核”制。其他高校也紧追其后,貌似“申请考核”制已是大势所趋,博士路将越来越窄!大家可能不是很清楚“申请考核”是什么概念,在这里小编给大家科普一下:“申请考核”制区别于一般统考,将由考生个人提出申请,提交相关材料,通过初审、综合考核,按照择优录取原则进行录取。该项考核制度的严苛之处就在于有很多高门槛:英语六级≥425分;有影响因子大于XX的独立创作SCI文章;获得过国家和省部级奖学金。这些门槛已经直接让很多拥有博士梦的学生望而却步了。有些网友对此也发表了犀利的评论:“普通招考,你报了名,就有资格参加考试;但是“申请考核”制,你可能连“报名资格”都够不到。“培养博士人才,质量or数量?增加数量还是严控质量一直都是我国教育发展中必须要直面和调控的问题。在我国研究生发展的这几十年中,博士生教育规模一直在不断扩大。1978年我国授予的第一批博士人数仅有18人。再到2018年,授予博士人数为 95502人,至此我国博士学历人数已累计达到125万人次。注:1978-199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增长率暂未算入事实上,我国博士生规模变动情况并非稳步增长,而是具备一定的阶段性特征。1993-2003年,我国博士增长规模出现“井喷”式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社会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大量需求。2003年之后,我国各大院校开始减少对博士的招生需求,博士增长速度一度出现滞缓。该阶段现象存在的原因主要是由于03年之前博士大批次产生所引来的一系列问题。根据调查显示2003年之前,各种形式的博士研究生班层出不穷,甚至有的博导最多曾同时带过40多名研究生。至此,博士人才的质量问题受到了我国教育部的重视,如何优化招生方式成为了博士教育亟待解决的现实。03年成为博士教育改革的分水岭2003年之前博士生入学统一考试是高校面向社会招考选拔博士生的唯一方式,它以考试成绩(多采用“初试外语+2门专业课笔试+面试”的模式)为主要的参考标准,虽然保证了一定程度上的竞争公平性,但是没有考虑到生源质量的问题,致使我国优秀博士生源十分短缺。2003年后,我国博士招生的人数开始逐年放缓,同时我国也开始尝试变革招生方式。“申请考核”应运而生,成为了高校面向社会招考选拔博士生的“唯二”方式。2003-2007年,“申请考核”制迈入初探阶段。以北大、复旦为首,作为试点开始试行“申请考核”这一制度。2013年,3月,教育部联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下发《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意见提出建立“申请考核”机制,至此该项制度正式开始实施,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铺开。数据统计,截止到2014年我国不同程度上实施“申请考核”制度进行博士研究生招生的院校达到了80余所,步入从重点学科逐步推广到其他学科,再到全校范围展开的过程。2016年,清华大学博士招生开始全面推进“申请考核”制!全面普及“申请考核”成大势所趋2019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发布,该实施方案要求完善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直接攻博“等招生机制。2019年7月,哈尔滨工业大学官方宣布“申请考核”制将在哈工大全面推行。2019年11月四川大学研究生院发布的一则消息,震惊了考博圈。川大2020年博士招生将取消以往实行的考试招生,全面实行“申请考核制”。2019年俨然成为博士教育改革的重要一年,“申请考核”制的“地位”在今年后或将再升一步。除了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外,目前国内其他博士招生单位也纷纷跟进,实行“申请考核”制,推行该制度的高校日益增多。在95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选取部分北京高校,其中93%以上的高校都开始实行“申请考核”制。综上可见,全面实行“申请考核”用于博士人次培养已然成为大势所趋。其实对于中国教育来说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申请考核制”在国外早有实行,并且不仅是博士招生,欧美很多国家也将该制度应用于硕士和本科招生当中。不过国外并没有对这一制度有统一标准,各大高校可以根据申请者的教育背景、学术水平、工作经历、研究兴趣及职业发展等情况进行自主选拔。总之,无论是借鉴欧美的以往经验还是以招生效果为重要标准,中国博士人才的选拔手段由考试机制向“申请考核”的过渡都是必然发展的。在未来,“申请审核”制度很有可能取缔统考成为高校面向社会选拔博士人才的“唯一”方式。“申请考核”制虽为大势所趋,却也争议不少。虽然很多人认为“申请考核”制更看重学术成果和学术经历,能够有效的甄选具有更高专业素质的优秀人才,但是该项制度的公平性却遭到大众的质疑。报名资格真的公平么?不同高校的报名资格和审核要求各不相同,有些高校对学生的科研水平、研究成果、论文篇数有具体的门槛,这些对考生科研水平和综合素质的要求无可厚非。但是大部分高校“985工程高校毕业的硕士(或其他相似条件)才有资格进行申请之类”的硬性标准却显得有些不近人情,这导致变相流失了很多非名校出身的优秀人才。导师权力制衡?虽然说申请考核制侧重通过“申请材料”和“综合面试”,但是导师的审核标准真的公平客观么?目前大部分高校并没有一个相对明确的考核标准和评分方式;并且复试环节,并没有具体细则的说明,导师的权力看似大于审核标准。面对争议,高校校监督机制的完善显得尤为重要。天津大学招收博士生审核的全过程要录像备案,考核的分数要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取平均分,导师名下第二个指标的分配由全体导师共同投票决定,考生如果对考核、录取等方面有疑问可以申诉等等。你的读博动机是什么?未来,博士的招生和培养方向一定会更偏重选拔具有杰出科研能力和专业素养的人才,考试选拔的方式已成过去。如果你想要读博,个人综合素质需要很多时间来养成,个人科研能力的提升更需要你有时间和兴趣去培养。成为一个普招博士,你需要经历九年义务教育,三年高中、四年大学,三年硕士、最终四年博士的时间。当你真的迈向博士这条路的时候,你已经用去了23年的时间。因此明确自己的读博动机,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真的想要读博,那就朝着你想要努力的方向不懈努力吧。“越来越窄”的博士路,虽然击碎了很多人的博士梦,但同时也给给了我们一个反思的空间,你究竟为什么读博,能否坚持到底,这都是我们要思考的。

犬儒

考博“申请考核制”已成趋势,“普通招考”是否会被完全取代?

近年来一些高校在博士招考的时候已经取消了之前的普通招考模式,取而代之的是现在流行的“申请考核制”,申请考核制顾名思义需要学生向所报考的学校提出申请,然后向学校提交自己的科研成果以及课题经历,然后提交给学校,如果学校审核通过,那么学校则被录取,可以说在一些985大学“申请考核制”已经成为发展趋势。那么考博申请考核制会完全取代普通招考制度吗?我认为还不能完全取代。原因有三点。第一,申请考核制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一些学生本身没有论文成果,但是自己名字挂在某个老师论文上面,自己就可以拿着这篇论文去申请读博。这与申请考核制的初衷不符。再比如一些学生通过一些熟人关系提前向一些博导打招呼,让其在面试中给给予一定照顾。申请考核制过程缺乏监管,录取标准不透明是现在申请考核制面临的最大问题。第二,普通招考模式还有着生命力。人们通常说考试考会扼杀创造性,考试成绩高的学生都是一些应试教育的学生,不是有创造力的学生。这样的逻辑没有错,但是错在忽视申请考核更难以发现有创造力的学生,因为学术功底是需要知识基础的,没有知识基础只会发一些粗制滥造的论文,而没有实践价值。普通招考模式下,学生为了能读博会付出努力去学习博士阶段课程,这本身就是在为学术训练打基础,而不是应试教育。因此普通招考模式还具有一定的生命力。第三,现阶段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和数量难以满足申请考核制的需求。若所有的学校都施行申请考核制,现阶段毕业的研究生不一定能够满足真么多的需求,并不是所有的硕士研究生都有论文发表,因而每年近5万名左右的名额就会产生很大的空缺,很多学校的博士会招不满,难以保证高等教育的延续发展。更深层次意义上,考博也是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助推器,就如高考一样,它是改变普通家庭学生命运的机会。如何在录取人才与促进社会阶层流动也是需要教育者思考的问题。

不一定

实行“申请考核”制招收博士生 是大势所趋

“申请考核”读博去本报首席评论员 徐迅雷博士之路,“越来越窄”?11月18日澎湃新闻报道说,未来,硕士毕业后想再“读博”,可能就只有一条路了:截至2019年,全国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41所大学均已全部或部分院系通过“申请考核”制进行普通博士研究生招生;仅有的一所西北工业大学,也将在2020年开始实行“申请考核”制。是的,这个“大势”对我国来讲是“大势”——取消“统考”,实行“申请考核”制,这是大势所趋;但对于世界上发达国家的众多著名高校而言,早就不是什么趋势大势,因为人家招收博士生,都是靠“申请”而不是靠“考试”实现的,这早已是常态。都说本科生是通识通才教育,硕士生开始突出专业特长,博士生则是典型的专才;所以,通常是给本科生以常识,给硕士生以方法,给博士生以视野与方向。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主要得看博士、博士后的教育培养完成后,这些专才在科学研究、科技进步方面取得什么样的成就。那么,这里就涉及博士生的选拔问题,你究竟是选拔擅长于应试应考的学子,还是选拔有专业天赋、专业特长的专才?方向、路径不一样,选拔的结果一定会不一样。也就是在这几天,一篇北京大学教授饶毅在2016年发表的演讲,再次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关注。当年《解放日报》曾详细报道了这个题为《中国未来与科学的隐患》的演讲,饶毅在演讲中切中肯綮地说,我们中华民族要证明自己是一个有智慧的民族,还有相当大的距离;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很短,而科学人才影响科学高度——瑞士只有700多万人,已经获得过20多次诺贝尔科学奖;日本从1949年第一次获奖至今,也已获20多次诺奖;犹太人更是获得过100多次……“作为一个民族,我们经常说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但智慧不是很容易衡量的,如果你要用自然科学来衡量,如果你要用诺贝尔奖来衡量,那我们差得还很远”。事实上,并不是中国人聪明不聪明、智慧不智慧的问题,因为在美国的华裔科学家就有许多位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奖,但本土迄今只有人尽皆知的一位屠呦呦,而屠呦呦有关青蒿素治疟疾的这个主要成就,也并不是现在所取得的。所以,我们需要从根子上反思科学人才的选拔、培养的机制体制问题,尤其是博士的选拔和培养,是一个绕不过去的环节。我国1978年招收了第一批博士生,仅仅18人;到了2018年,已累计招收博士生约125万人,其中亦出现了大量“在职官员博士”,可是,为什么他们当中就没有一个人后来的科研成果能够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理性地看,博士的选拔,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开关”:向谁而开,向谁而关?在我看来,“考试型”的博士生选拔,因循了应试教育那一套,侧重“会考试”一族;而“申请考核”制,则侧重了专业的特长,与更成熟、更有效的国际做法接轨,因为欧美等发达国家博士生招生通常都采用“申请考核”制。博士的招考选拔,就应更加注重科研能力和综合素养,而不是擅长用一场考试来定乾坤。“申请考核”读博去!至于“博士之路越来越窄”的说法,我认为是不大准确的,因为博士招考,只是人才选择的方向、对象、方式、路径之变,并非是道路的宽窄之变——仅仅是对于那些长于应试者而言是道路变窄了,而对于“术业有专攻”、更具专业特长者而言,路一定是变得越来越宽了。 【编辑:田博群】

地中海

博士统考或被取消:国科大今年北京博士生招生改为申请-考核制!

2020年考研人数达到341万,标志着中国的学历教育上升了一个阶层。现在,本科学历已经不能满足大家的需求,考研变得非常普遍,接下来,读博也会慢慢地进入到普罗大众的视野。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博士录取的方式有好几种,硕博连读、本科直博、考博、申请-考核制是比较普遍的4种。其中,申请-考核制读博的“火热程度”已经明显超过了统考,在各高校的博士招生中占据上风。统考和申请-考核制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博士研究生招生大多采用“初试外语+2门笔试+面试”的选拔模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博士统考。在很多人看来,这其实是高考和考研的又一延续,考生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准备,而卷面成绩却不一定能反映导师需要侧重考核的能力。与统考不同,申请-考核制是由招生单位对递交博士生入学申请的学生进行筛选,合格者接受能力测试。申请-考核制对于考生的实际科研能力比较注重,一般要有一定的成果,招生单位希望通过这样的办法,选拔出科研能力强而不是应试能力强的博士生。国科大博士生招考调整为申请-考核制5月13日,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网发布消息:鉴于特殊时期,2020年的博士生入学考试方式有一定调整。变化主要是: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信息网北京地区原实行统招统考的培养单位,原则上直接改为申请-考核制。北京地区培养单位若继续保留统招统考的,须在京外异地组织。京外地区原实行统招统考的培养单位,结合当地防控形势,可直接改为申请-考核制方式,也可继续实行统招统考。华东师范大学取消博士生普通招考根据《华东师范大学202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2020年采用申请考核、硕博连读、优秀本科应届推免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简称“直博”)三种方式招收博士研究生,不再采用普通招考方式。来源于研招网目前,大部分学校的博士生招生都采取申请-考核制和普通招考制并存的方式。不只是国科大和华东师范大学,以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为代表的许多高校,都在探索以申请-考核制取代沿用已久的统考制。而且官方也已经表态,去年,教育部在官网上就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关于改进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的建议”进行答复。来源于教育部答复中称:教育部在着力探索建立博士生招生质量第三方评价机制,推动招生单位建立健全以自我评价为基础、第三方评价服务为补充、主管部门宏观管理为指导的博士生招生质量评价机制。博士生质量会变好还是变糟?招生方式的变化引发了考博群体的广泛关注,有拍手叫好的,也有表示质疑的。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来说,博士统考远胜于申请-考核制,试卷面前,人人平等。但博士是最高学位,博士生培养是精英教育,学术研究强调创造力和创新潜质,这从根本上对博士招生提出了不同于高考或考研的制度需求:要使真正有创造力的学生脱颖而出。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而统考的劣势也恰恰在这里,这一需求可能很难通过传统的、更适合评估考生记忆能力的闭卷考试实现。申请-考核制就很好地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导师通过简历、研究计划书等详实的材料,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术背景、训练和潜质,并有更大的自主权和自由度去选择心仪的学生。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要知道,博士生与导师之间的匹配关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培养质量。当然,大家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申请-考核制可能会导致 “唯出身论” 偏见的出现,使非 985 和非 211 高校的学生受到 “歧视”。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还有对材料造假的担忧,毕竟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里,专家推荐信的可信度不一定能保证,且基于专业声誉的信用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有关系或从知名高校毕业的学生会更占优势。无论是统考制还是申请-考核制,都是有利有弊,说到底,想要提高博士生的质量,最重要的还是要建立宽进严出的制度,让学生意识到读博的机会成本和潜在的失学风险。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当获得博士学位的门槛变得更高,对真才实学的要求变得更严时,哪怕读博士的大门敞开,相信也没有多少人敢滥竽充数。

偶然

一个导师的独白:申请-考核制读博如何做更有胜算?

为何感觉想读博变得有点难,导师间如何分配招生?曾几何时,小西读博那会还没有申请-考核制,硕博连读还得英语测评。当时英语成绩未达线(按比例划线、分数浮动较大),隔年参加的学校博士普通招考。有段时间,本校生硕博读博流程简化,取消英语测评,填写一份申请表格即可。转眼,小西自己已进入高校,成为一个普通的研究生导师。近几年博士招生指标紧缩,尤其是不属于首批22所成立研究生院的院校,如不少博士生导师约0.5人/年的招生指标。学院根据整体课题经费进账或高水平科研论文发表情况等折算每个导师的当年博士生指标数,当然长江、杰青等大牛导师基本是2个+指标/年,"四青"1个+指标/年。其实,学校指标量化中,经费到账是小西最为认可的因素之一,尤其是工科。一旦没有足够的科研经费支撑,在读博士生开展课题会变得非常困难,往往不少科研成果是"用钱烧出来的"。当然,每个学校或学院都会有自行拟定的《博士研究生名额分配办法》,将指标细分配到位。因此,近些年博士生导师选择学生十分谨慎,也许错过就是一年。博士生 阳光灿烂的笑容申请-考核制中导师或大牛推荐重要吗?日常中,有导师主动将自己的硕士推到更好的平台读博,也有导师会在同领域的学术圈中找其他导师给自己推荐博士生。对于导师来说,和学生几次邮件沟通或一次简短的面谈,无法深入了解一个学生,尤其是近几年不少研究生心理问题频发(不推脱、导师同样有责任)。相对来说,学生自己硕士生知道导师3年相处后的总结会更加准确和到位,往往这样的"总结"是口口相传,而不是一份《推荐表》的几句话。也许硕士生导师是年轻教师,或者院校层次稍低,再或导师有意留你读博(这一点有时候没有道理可讲)。总归来说,还是有不少学生最终"没有人脉关系帮忙推荐"。尽管一个好的推荐对于申请-读博十分关键,自己主动联系导师同样没问题的,试试用诚心打动她。女博士 申请-考核制如何准备?首先,提前摸清几所感兴趣院校的申请-考核制流程,如部分院校有12月、3月两次选拔,可根据自己科研论文接受情况灵活选择。除专业面试环节,还有科研实践与写作、外语水平考核,单科不合格就会直接淘汰(合格线不少划到75分)。在时间不冲突的情况下,建议选择2-3所院校,且提前沟通该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在和某个导师沟通好招生指标后,小西建议和其他同意接受的导师提前说明情况。当然,委婉些的话更好,比如"老师,和家人沟通后,我想着也许工作更好,耽误您时间了。"。整个过程中真的不太建议说"你要我就来"的承诺,调皮的导师给你来一句"你来我就收"……其次,部分导师会友好的回复"欢迎报考",也许是当时尚未发布当年的具体招生指标分配。切记和导师保持沟通联系,重点关注研究生院网站的信息。录取过程中,导师对于自己招生指标的生源选择具有极大的自主权。换句话说,学院考核选拔仅仅是"去粗"(去除不符读博条件的生源),各自导师的选择才是真正的"取精"。和导师沟通非常重要记住!尽量找同学打听下联系导师课题组的具体细节,必须搞清楚一个核心问题:导师今年有几个指标,导师课题组有没有硕士生研二硕博连读或研三有想法读博?如XX导师课题组几个招生指标,团队指导的硕士生选择硕博连读后已用完招生指标,"但是"后面的话小西就不说啦,体会过的人都懂。同时,有意走申请-考核制读博的同学,科研论文才是最好的"硬通货"(没有论文,通不过资格审查环节的)。若是硕士阶段平台环境有限或导师缺乏指导、没有足够经费,可以尝试阅读海量文献和汇总,撰写一篇综述投稿。在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时,综述修改后就是自己硕士学位论文的章节一。博士生导师的态度对于能否录取十分关键,但是能做的是在你通过学院的资格审查和综合考核后,愿意给你招生指标与接受你读博。至于如何通过学院考核就得考生自己认真准备,如每年都有不少朋友在英语考核中未达合格线被淘汰。博士生 攀爬在学术路结语其实申请-考核制对与985/211院校的学生来说,简化了博士入学的流程和缩减了备考的时间,留出更多的时间来做点研究。但是,双非院校的学生想要进名校读博更难。和求职一样,联系导师是申请-考核制不可或缺的环节。记得认真准备一份个人简历、一份自我陈述、一份未来研究计划,权当在申请一所国外大学的材料准备,细节到位、认真些总没有坏处的。一个小细节:沟通中某个导师回复"欢迎报考"后,若是连个"面谈"的要求都没有,要么自己主动去面谈一次,要么得思考是否要换个导师啦,你说呢?最后,预祝各位参加高考的学子,明天能够取得好成绩,不再有院校层次差异的烦扰,加油▼小西文中肯定有些许不到之处,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赞,这将是我最大的收获!再次感谢您的阅读,有问题欢迎评论交流。

雏苺

“申请考核制”博士流程是什么?如何才能顺利通过?

为了提高博士研究生的生源质量,发挥导师群体、基层学术组织在博士研究生选拔中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学校在招生博士时,采用“申请-考核制”形式。关于“申请-考核制”博士的招生事宜,今天就详细说一下,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1、什么是申请考核制?申请考核制申请考核制是由院校或学科根据导师意见自主考核招收博士生的一种形式,是指由考生个人提出申请,提交相关材料,通过初审、综合考核,按照择优录取原则进行录取的招考方式。参加“申请审核制”选拔的考生不再参加学校组织的博士入学初试考试。2、申请考核制博士具体流程是什么?院校申请考核制选拔博士生的基本程序是:个人提出申请、学科考核和学院审查、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批四个环节。落实到考生身上,具体的流程是:1.查阅院校招生简章,网上报名如实填写各种信息。2.提交纸质材料3.院校审核院校通过审核后,有的院校会组织英语考试,有的院校会有专业笔试,有的可能不需要考试,最后是面试了。这个跟你报考的院校有关,具体还得咨询院校。注:每个院校的招生流程可能会不太一样,具体报考事宜要以院校公布的招生简章为准。一般来说,这个报读的流程还是很简单的,等学校报名系统开始后,只需按步就班的参加复试、面试走流程就可以了。3、怎样才能顺利通过申请考核制博士?1.提前准备好材料见导师如果你打算报考博士,就要从每年的9月底开始留心各院校的招生简章,一般从9月底开始各院校的申请考核制度招生简章就出来了。看到简章之后,你要提前联系导师,在满足学校、学院的要求情况下得到导师认可。一般经过邮件联系后院校都会让你去见下导师。见导师的时候,你最好提前准备一个PPT,包含自我介绍、科研经历、实验技能、英语情况等。导师约谈顺利的话,会直接承诺要你,那么你就等学校报名系统开始,按部就班的走流程就可以了。2.精心准备审核材料“申请考核制”博士对于院校来说,申请者递交的材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每个申请者要在满足申请条件的基础上精心准备材料。申请者要寄交的的材料一般有:1、个人信息表一般是自己的情况介绍,包括年龄、民族、出生年月、本科研究生毕业证书相关信息等。2、个人学习及研究经历这个内容一般包括个人学术及学术研究经历、在学期间取得的成就、报考动机、未来发展构想等等。一般没有具体模板,申请者自行撰写即可。3、科研情况以及学术论文代表作汇总这些如是撰写就可以了,一般申请者的主要学术背景资料会在网上公开,所以申请者在撰写时,一定要保证真实性。在这里分享一为博导对申请者的建议。有意走申请-考核制读博的同学,要知道科研论文才是最好的"硬通货",因为没有论文,是通不过资格审查环节的。如果你在硕士阶段由于平台环境有限或导师缺乏指导,可以尝试阅读海量文献和汇总,撰写一篇综述投稿。在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时,综述修改后就是自己硕士学位论文的章节一。3.笔试环节有的院校没有这个环节,有的院校有。如果你要报读的院校有笔试环节的话,申请者除了做好专业知识的复习之外,还要做好长时间作答试卷的准备。一般笔试环节持续时间长2-4小时不等。4.面试环节当通过一系列资格审核后,很多院校会组织专家评委对报考者进行面试考核。申请考核制下答辩成绩还是很重要的。对于这种一人面对诸多导师的答辩现场,报考者一定要自信从容,保持仪态整洁大方,回答评审专家问题时,真诚专注,切忌不懂装懂。其它问题汇总1、申请考核制博士报考条件是什么?申请者须符合下述条件:(1)已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境外所获得学位须经教育部相关机构认证);应届硕士毕业生须在博士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2)硕士就读学校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或国外高水平大学,且学业基础好,科研能力强或在某一领域或某些方面具有特殊学术专长或重要学术成果;(3)报考类别为非定向(全日制非在职)。(4)考生须具备报考导师自行确定的其他条件。2、满足申请考核条件就可以申请了吗?有些学校会提到他们的博导都能招申请考核的,有些学校规定只能长江,千人,院士,杰青,青千等才有资格通过申请考核招博士。这些在招生简章里面都会明确注明。3、申请考核是谁来考核?申请考核面试的话是有评审委员会统一考核,其实我觉得如果导师提前要你了,那个就是走形式,就像保研的复试一样。不过有些时候导师不了解你而且名额竞争比较激烈,就看你面试或者笔试(很少)的情况了,择优录取。学校不会审核,他们都把权力下放到学院,大文件一出,学院参考文件自行组织。各个学院也有差别,比如理工科和文科发文章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