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20年国外博士申请指南霹雳火

2020年国外博士申请指南

什么是博士学位?PhD是Doctor of Philosophy(缩写为DPhil或Dr.Philos)的缩写。这是一个学术或专业学位,我们将其称为哲学博士,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博士,大多数学生申请的学位。与之相对应的是,专业博士,毕业后有特殊头衔的博士。中国留学生绝大多数申请的都是PhD。你是否热爱智慧和明确的学术兴趣?如果是这样,攻读博士学位可能是你的正确选择。但是什么是博士学位呢?怎样才能拿到呢?继续往下读,你就会看到完整的国外博士申请指南……“Philosophy”这个词来自于古希腊φιλοσοφα(philosophia),字面翻译为“爱智慧”。它最初是指一个人在当今世界的基本问题上获得了全面的通识教育。今天,哲学博士仍然需要对智慧的热爱,但适用于那些在更专业领域追求知识的人。问题一:什么是博士学位?博士学位是全球公认的学位,由大学和高等教育院校颁发给在其选择的领域内进行了大量原创研究并提交论文的候选人的学位,无论国家、院校和学术领域,这是关于博士学位唯一不变的真理。总的来说,博士学位是学生所能获得的最高学位(有一些例外,文章最后我会具体介绍)。它通常紧随硕士学位之后,尽管一些院校也允许学生从学士学位直接升入博士学位。如果你被认为具备必要的成绩、知识、技能和研究能力,一些院校还提供“升级”或“快速通道”的机会,将你的硕士学位“升级”为博士学位。传统上,博士学位需要3 - 4年的全日制学习(如果是非全日制学习,则需要6年或更长时间),我们以美国博士为例,一般美国博士修读年限在2-10年不等。在读博期间,学生要完成一篇以论文形式呈现的大量原始研究的成果。一些国家的一些博士课程也要求提交课程作业。学生还必须完成博士学位的“口头答辩”,大致形式是学生单独与少数几个考官,或在一个大的考试小组,面对面讨论自己的研究(两者通常持续一到三个小时)。问题二:国外博士入学需满足哪些条件?传统上,想要申请博士,一定要经过严格的大学本科及硕士学习,而当今远程教育和电子学习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大学接受非全日制和远程学习的博士生申请人。一般来说,博士的录取要求与申请人的成绩(通常是学士和硕士水平)及其潜在的研究能力有关。大多数院校要求申请人持有荣誉学位或学术地位高的硕士学位,以及至少拥有二等以上荣誉的学士学位,并且对于硕士学位成绩也有要求,硕士学位的成绩还会对博士申请人的奖学金有所影响。一些院校和学科(如心理学和一些人文科学学科)规定,你必须在你选择的院校中找到一位终身教授,作为你博士课程的正式导师,然后才能被正式录取。在其他情况下,一旦你被录取,你将根据你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方法被指派一名导师。不管怎样,在申请博士学位之前,最好先与你所选择的院校的教员取得联系,以便他们确定你的研究兴趣是否与所在院系相一致,甚至可能帮助你对博士研究选项进行头脑风暴。(1)博士申请,语言能力有些博士学位的申请需要你对所要学习的语言的熟练程度证明。你可以提供最近通过的标准化语言考试的结果,也可以证明你已经完成了相关语言的本科或研究生学习。(2)博士申请,就业/学术推荐一些院校可能还会要求你提供工作记录,如简历和/或所有的成绩单,包括课程模块和模块内容的细节,作为你申请博士学位的一部分。你已经完成的其他研究项目的细节和你曾经发表过的任何文章也可以帮助你申请。许多博士申请者还被要求提供两三个在学术环境中熟悉他们的人的推荐信,比如他们的本科或研究生导师或教授。这些推荐信必须特别关注你的学习成绩、课程和研究能力、你的研究潜力以及你对所选研究领域的兴趣。因此,在你攻读博士学位前,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很重要的。(3)博士申请,个人陈述许多院校会要求你写一份个人陈述——一篇简短的文章,你可以用它来展示你对所选学科的热情。你可以概述你想要读博的原因,这样做的个人动机,任何与之相关或应该突出的课外活动,以及你所选择的研究领域的任何灵活性。如果你需要帮助,许多院校在他们的网站上有个人陈述指南,这也可以帮助你为每个院校量身定制你的个人陈述。(4)博士申请,博士研究计划最后,为了获得博士学位,申请者需要提交一份博士研究报告。一份研究建议:根据你之前的工作,概述你的研究主题,强调你对该领域当前争论的认识,显示出适当的分析水平,确定当前知识的相关缺口并提出了一个相关的研究假设来填补这些空白,详细解释你的研究方法,讨论你的博士论文对现实世界政策的影响。这将帮助招生老师评估你的博士研究能力,并确定你的研究兴趣是否符合他们自己的研究优先级和可用的设施。他们也会考虑是否有相关人员为你提供足够的监管专业知识。正式出于这个原因,在申请博士学位之前,对研究院校进行彻底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的研究兴趣与你所选择的院校的研究兴趣一致,你会很快乐;如果你的研究兴趣与大学的研究领域重合度过少,你的申请会被拒绝。请注意,这个初步的研究建议并不一定具有约束力——它通常是进一步发展你的研究想法的起点。有些学科领域(如科学和工程)不要求原始的研究建议。相反,该院校提供了由相关导师制定并经过同行评审的博士研究项目的选择。这可以在一年中的某个时间或全年进行,具体取决于院校。然后,学生可以提交一份声明,表明对将要进行的研究及其适宜性有清晰的理解。问题三:没有达到以上资格,就不能申请了吗?方式一:查看院校特殊要求如果你想攻读博士学位,但没有相关资格或同等学历,你仍然可以通过满足所选院校规定的额外要求来申请博士学位(详情可咨询我们规划老师)。一些可能的要求可能是进行指定的额外学习或通过资格考试。你也可以根据非学位的专业资格和相当多的实践经验,总之就是满足院校提出特殊的要求。特殊情况下的博士申请需要你未来导师的大力支持,所以你需要在申请之前寻求他/她的建议和支持。方式二:硕博连读节省时间对于潜在的博士候选人来说,另一种选择是申请普通研究生或硕士学位。这是博士生们常走的路。MPhil是授予研究的高级硕士学位,适合没有很强研究背景的学生。你将被要求学习一些课程,以使你跟上研究方法之类的东西。成功完成一年的教学项目可能会获得MRes学位,其中包括比MPhil更多的教学内容,对于没有完成要求的博士学习期限的学生,可以授予MRes学位来代替博士学位。另一种选择是,如果成功完成了原始研究,就可以获得硕士学位,而无需提交论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的必要条件)。如果在你研究的第一年或第二年之后(即在你读硕士期间),院校对你的工作进展感到满意,你就可以申请正式的博士注册。通常,你的导师会决定你是否准备好攻读博士学位。如果你被认为准备好了,你就需要为你的论文设定一个标题,然后选择你的博士学位课程。问题四:除了PhD,首段你说的专业博士是什么?专业博士是指毕业后有特殊头衔的博士。科学博士(DS/SD):表彰对科学知识作出的实质性和持续的贡献,超出了博士学位的要求。文学/文学博士(dlit/dlitt/lidt):因在人文领域的成就或对创作艺术的原创贡献而获得。神学博士(DD):授予神学博士(DTh)以上,通常授予接受者以事奉为导向的成就。音乐博士(DMus):在英国、爱尔兰和一些英联邦国家,拥有大量的音乐作品和/或学术出版物的学生会被授予该学位。民法博士(DCL):除DD外的最高博士学位,该学位会颁发给对法律或政治研究作出重大和原创贡献的极具洞察力以及拥有重要出版物的学生。

山歌恋

剖析博士“申请考核制”,改革后对学生来说更加公平了吗?

来源 |《复旦教育论坛》 2017年第2期编辑 | 学术君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改革探析——基于X大学的调查郑若玲 刘梦青 摘要博士生人才培养是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博士生招生改革又是其中的重要环节。“申请考核制”成为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益尝试。本文聚焦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的改革实效,选取申请考核制改革“先锋军”之一的X大学为研究对象,对博士生招生直接利益主体--博士生导师群体展开深入访谈调查。研究表明,申请考核制选拔方式显著优于考试入学制,长学制入学方式整体优于普通招考,申请考核制改革需进一步加大力度。关键词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博士生导师;X大学博士生人才培养是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博士生招生改革又是其中的重要环节。2012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中提出,要推进博士研究生招生选拔评价方式、评价标准和内容体系等改革,把科研创新能力作为博士生选拔的首要因素。[1]为了克服博士生统一入学考试的弊端,国际上通用的申请入学制被渐进式地引入我国。[2]博士招生选拔方式改革更显迫切。2003年,北京大学率先在部分学科探索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选拔方式(以下简称“申请考核制”)[3],此后陆续有学校跟进,申请考核制成为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益尝试,并迅速成为与考试入学招考方式、硕博连读方式以及直接攻博方式相并立的博士生招生方式。改革十余年来,融入了国外研究生申请入学特色的申请考核制,如何避免“水土不服”?如何兼顾招生公平与效率?实施效果如何?目前相关研究几乎空白。检视博士生申请考核制选拔方式改革,及时调整思路与方向,对于这一改革的成败至关重要。为此,本文聚焦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的改革实效,选取作为申请考核制改革“先锋军”之一的X大学为研究对象,对博士生招生直接利益主体———博士生导师群体展开深入的访谈调查。01改革实施与调查概况X大学是我国最早招收博士研究生的高校之一。悠久的办学历史为该校积淀了丰厚的底蕴,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作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学,该校先后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并在2000年入选国家“985工程”一期重点建设高校。该校目前有34个学院、187个专业招收和培养博士研究生,招考方式包括普通招考、申请考核、硕博连读以及直接攻博四种。2013年,X大学首次在理工科类学院的国家一级和二级重点学科试行博士招生申请考核制选拔方式。2014年至2015年,学校进一步推进申请考核制改革。迄今为止,所有理工医类学院和部分文科类学院共计26个学院试行申请考核制。与2012年相比,2014年X大学试行申请考核制的学院实现了总报名人数与优质生源人数的双增长,试点学科生源数量大幅增加,生源质量显著提升。[4]博士生导师是博士生招生的直接利益群体。对博士生招生改革而言,广泛征求学校、政府、学生等相关部门或群体的意见与看法,尤其是了解博士生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各类型导师对招生选拔标准、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的意见,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改革政策,提高招生选拔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也有助于进一步落实博士生导师在博士生招生中的地位与作用。本研究旨在了解博士生导师对申请考核制改革的主要认识,包括申请考核制与考试入学制各自的优缺点、招生考核各环节的有效性及存在的问题、导师招生自主权和自律等方面的内容。本研究采取“半结构型”访谈法,访谈对象以X大学的博士生导师为主体。此外,为了对其他改革院校有所了解,还访谈了华中师范大学与华中科技大学的两位博士生导师(详见表1)。受访者来自不同的学科专业,均具有丰富的博士生招生经验,且多在教学、科研与行政岗位上担任多种职务。他们不仅直接参与招生选拔工作,也参与教学活动,对生源质量有较为直观的感受。同时,他们中的多数人也是负责学院研究生教育的主要领导,参与过招生方式改革计划的制定,对传统招生入学方式和申请考核入学方式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深有体会。这些受访教师多有国外留学或访学的经历,对国内外不同招生方式背景下博士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也颇有感触。02调查结果本访谈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一)申请考核制的优劣利弊关于申请考核制的改革尝试,受访导师一致认为,申请考核制是博士生招生考试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与传统的招考方式相比具有显著的优势。无论在已经试行申请考核制改革的院系,还是在尚未施行的院系,这一招生方式得到了博导们一致的肯定。申请考核制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申请考核制弥补了考试入学选拔方式的不足,表现出明显的筛选功能优势。申请考核与考试入学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初试环节。“申请考核通过申请材料来选择学生,少掉了无用的笔试环节,更能发掘学生的优势和长处。”(P3:2015/04/15)“通过面试,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下更易于发现学生的创造力。在招收博士时,申请考核制可能更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P4:2015/04/27)申请考核通过有针对性地比对不同的申请材料,如科研成果与学历证明等,突出了对考生科研能力的考查,并在面试环节强调考生创新能力的展示,面对面交流的形式也更易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征与综合素质。第二,申请考核制扩大了招生的生源范围,提高了生源质量。有6位老师在访谈中明确提到,在面临博士生生源质量下滑的现实压力下,实施申请考核制令生源质量呈现明显的回升趋势。“……考试无法反映研究的能力,且优质生源反而受到限制。今年我们的生源要好很多,数量和质量都有提升。”(P3:2015/04/15)“整体上生源质量明显提高,体现在生源更多地来自于‘985’‘211’高校。虽然我们设置的条件很宽,同等学力的也可以参加考核,但是在材料审核环节就被筛选掉了。相对来说,名校出身的学生更多一些,且有更多来自日本、新加坡的学生申请。”(P6:2015/05/20)从X大学2014年施行申请考核制的情况看,录取的优质生源(硕士毕业于“985”“211”等重点高校)增长了34%,能源学院的优质生源甚至增长了88%。[4]申请考核制的第一环节是申请材料的审查。虽然在材料的规定上没有严格的限制,但是从材料的要求和实际的审核情况看,各学院都不同程度地看重学生的第一学历、科研成果、英语能力证明等硬性指标,这使得相对于一般高校的考生,来自国内外一流大学的申请者更具有竞争优势。笔试环节和成绩权重的减少也有效降低了考生的考试成本,包括机会成本和时间成本。考试方式与国际的接轨吸引了更多的优秀生源。第三,申请考核制突出了导师的主导地位。传统的考试入学方式“唯成绩是取,完全按分数来排队,即使有好的考生也无法招录”(P2:2015/04/09)。而在申请考核中,导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在面试环节的主导作用,决定考生的去留,“导师可以选择到有潜力的、自己认同的学生”(P4:2015/04/27)。导师资助制的实行也要求导师更加严肃地对待招生,从而可以招收到能协助导师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且有一定学术基础与能力的学生。“教授的主导作用要更加凸显出来。只要在出口上有严格的把关,入口由老师自己决定,过程培养导师自己会承担责任。”(P5:2015/05/15)在改革试行过程中,申请考核制的一些缺陷与不足也显露出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申请考核制面试环节的筛选效果比较有限。评价一种考核方式的效果,其最主要的依据是对信效度的考量。导师们将申请考核制与考试入学制进行比较后,普遍肯定前者的有效性。但是,对于面试考核环节能否科学有效地预测学生的知识水平与专业能力,导师们仍表达了不同程度的质疑。“一个小时的面试很难看出一个学生的态度、能力和潜力以及他对专业的兴趣。有些人的表达能力很强,有些人则不善于表达,但在面试时只能以表达能力来判断一个学生,不是特别科学。”(P3:2015/04/15)这说明导师们对于目前的申请考核制尚缺乏信心,同时希望能吸纳各种考核方式的长处,以便更加全面、科学、综合地评量学生。导师招生自主权过大可能引发“权力寻租”问题。部分导师认为申请考核制给导师带来了更多的招生自主权,尤其是在面试环节,导师可以完全凭据个人的喜好来选择录取学生,令复试流于形式。虽然博导们普遍自律性强,但也不否认会有权钱交易、“走后门”等情况的出现,这在人文社科领域表现得更为突出。申请考核制的设计存在漏洞。据导师们反映,申请考核结束后,导师会先为预录取的考生预留名额,但也偶有录取未报到的情况发生。由于导师未被提前告知这一情况,因而无法及时补录其他考生,导致学院和导师招生名额的双重损失,这一情况在部分招生名额较多的学院表现得尤为突出。“学生为了个人的利益和选择而使导师和学校的利益遭受损失,‘放鸽子’现象常见。”(P2:2015/04/09)导师们认为,可以借鉴国外申请入学采用的“占位费”或长学制招生中实行的网上确认信息制度来弥补这一制度漏洞。(二)对传统入学考试方式的看法受访的博士生导师对传统考试入学招生方式的总体评价是弊大于利,重点反映了以笔试为主的初试带来的种种问题。首先,考试科目“一刀切”,考试内容专业性不强。以学校为单位组织的考试存在着明显的考试科目“一刀切”情况。“过去学校要求理工科必考数学和英语,但数学考试与我们学科的关联度不大,且花费大量时间复习。”(P3:2015/04/15)也有导师指出:“学校组织的考试专业性不强,它更多考核的是素养——整个社科或文学的素养。我们认为博士是尖端的人才,希望他们对专业有深入的理解。我觉得素养可以通过很多考核方式看出来。”(P6:2015/05/20)可见,学校的统一考试无法适应不同学科自身的实际要求。其次,考试有效性不足,抑制考生创造力。有导师表示:“博士研究很专业化。考试考不好,可能他专业方向很强,但是在应付考试上不行。”(P7:2015/05/26)也有导师表示,科研能力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而考试成绩受复习时间、努力程度的影响要大于专业素质的影响,考试成绩很难与专业素质画等号。“传统的考试可能会花费学生很多时间和精力,会在一定程度上扼杀学生的创造力。”(P3:2015/04/15)初试占总成绩的权重过大使得考生过度重视笔试环节,专业课笔试考核范围窄也使得部分考生采用题海战术等方式应考。这会抑制考生的创造力,且对研究生教育的正常培养环节产生不良影响,大幅度缩减学生在科研训练方面的时间与精力,容易造成甚至已经造成部分高校的应试型研究生教育。此外,笔试初试制度削弱了导师的招生自主权。有导师表示:“初试有个笔试门槛。学生如果笔试过不了,达不到基本线,导师想招也不可能。”(P7:2015/05/26)在目前的招生体制下,初试成绩在传统的考试入学选拔方式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导师的招生权力主要体现在复试环节。与初试成绩相比,导师选才的意愿在招生录取中明显处于弱势。当然,传统的考试入学选拔方式并非只有弊端。导师们也指出了其优点:(1)考试作为一道录取门槛,可以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水平;(2)考前的强化复习,有利于专业基础知识的巩固与理解;(3)考生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和精力复习,可以有效遏制考生无限制的报考自由。(三)对不同招生入学方式的认同度博士生招生入学方式包括以硕博连读、直接攻博(直博)为代表的长学制招生入学方式和以申请考核、考试入学为代表的统招入学方式。相比于统招入学方式,导师们普遍更认同长学制招生入学方式,尽管他们也认识到该方式的一些不足之处。有两位人文社科专业的导师对于是否应该推广长学制招生入学方式则表达了不同看法。导师对长学制招生入学方式的认同体现在对这类学生具有较高的满意度上。“首先,这些学生的研究天赋高,智商较高;其次,他们有野心,上进心强,对自我的规划清晰。”(P6:2015/05/20)“这些学生成功的原因在于素质高且研究兴趣持久。”(P6:2015/05/20)直博入学方式对申请的学生要求更高,条件更苛刻。X大学招收直博生的资格要求有三项:(1)文科类专业考生毕业院校必须是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或“211工程”“985工程”等院校,或所学专业是全国重点学科;(2)学习成绩优秀,专业成绩和综合成绩均名列本专业前茅;(3)外语水平方面,文科专业要求国家英语六级425分及以上,其他学科要求国家英语四级425分及以上。申请者平均素质高而直博名额少,导致竞争非常激烈。因此,能够直博的学生往往资历出众,自然得到博导的喜爱。与直博入学方式相比,硕博连读显得“门槛较低”,但总的来说生源也比较好,学生素质较高。“学生学历好,在基础上会优于统招生”(P2:2015/04/09),且本校的学生可以得到老师更多的青睐。长学制入学方式的另一个显著优势在于与之相匹配的培养模式。贯通式的培养模式弥补了分段式培养的不足,适应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连续性要求。“这类学生训练时间比较长,做的课题比较完整,对课题的理解和积淀更好。”(P3:2015/04/15)这样的培养模式保证了科学研究的连续性,通过连续性的学习和知识积累,保障了科研成果的高质量和高创造性。长学制招生入学方式的问题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长学制招生时间往往早于统招,导师为了提前招到学生难免降低考核标准。其二,分流机制的形式化与毕业要求的统一化,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后期容易产生惰性、缺乏成就动机。有导师表示:“学生可能刚开始两三年已经达到毕业的要求了,后面就有点松懈。原则上他们应该更努力,但很多学生因为自己已经可以毕业了,所以觉得随便弄弄就好了。”(P3:2015/04/15)其三,学生个人因素作用明显,培养质量更注重学生后天的努力程度,需要导师发挥出更为积极的激励与引导作用。“未来的发展因人而异,自身不努力的也有,而考进来的学生会因为珍惜环境而更加努力。”(P2:2015/04/09)不过,人文社科的两位导师在访谈中表达了不同看法,认为应慎重对待长学制入学的推广。“学生考核时间短、求学的内在动机难测量等因素令长学制入学具有一定的风险性。”(P4:2015/04/27)“对于文科,尤其是我们这些传统学科,应该说基础打得越宽越好。现在我们的学制虽然也从三年增加到四年,但是从总体上说,学生学习的时间还是比较紧张的,要想将基础和知识面拓宽,经常是难以做到的。”(P4:2015/04/27)文科类的导师们还认为,长学制入学政策面临一个重要的难题,即如何招收真正有学术潜力的学生。人文社科(特别是基础学科)领域的研究生需要掌握大量相关学科的知识,建立宽厚的学科知识基础。学制的缩短、培养环节的减少非但不会提高培养的效益,反而违背了学生学习成长的自然规律。对于入学和毕业门槛较低的学科,由于中期分流机制的缺乏,更需要慎重采用直接攻博方式。此外,就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而言,一定年限的工作经历更有利于博士阶段的研究与学习。(四)对笔试考核形式的看法已有研究中,学者针对博士生招生的笔试考核形式提出了极大的质疑,认为笔试是传统招考方式的最大缺陷,很难考查出考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选拔出的大多是擅长应试的学生,因而主张全面取消笔试。笔者围绕这一问题也调查了博导们的看法。受访者在这一问题上明显分成了两个阵营:一部分人主张全面取消笔试;另一部分人认为不应废除笔试的考核形式。后者占了大多数。主张全面取消笔试的导师表示:“完全可以直接废除笔试,现在这种渐进式的改革方式没有必要。”(P7:2015/05/26)原因有以下两点:首先,笔试这一考核形式,无论对于专业知识的考查还是英语能力的测试,都不具备良好的检验度,且浪费考生时间和精力,消耗高校办学成本;其次,现有材料审核与面试足以取代笔试的考核功能,且在筛选效果上要明显优于笔试。针对取消笔试后导师自主权扩大可能带来的人情困扰,导师们表示,有学院高标准的毕业要求、高强度的科研训练以及导师们对自身声誉的维护等保障因素,发生类似权力寻租、权钱交易的情况极少。认为不应废除笔试的导师则表示:“笔试还是能够保证相对客观的,其他方法都会大打折扣。因此,在申请考核时如果取消笔试,导致缺少了一些环节,不一定是科学的。”(P4:2015/04/27)笔试的考核形式不仅公平性比较有保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考查出学生的知识水平。对于全校实行的统一笔试形式,所有受访的理工科类导师均不主张学校组织统一笔试,认为学校组织的笔试过于单一化,并不符合学院自身的考查需求。绝大部分受访的人文社科类导师则认为,学校组织的人文素质综合考试可以避免学生投其所好,对考查学生的语言基础和人文素养较为有效。对于学院、专业自主命题的笔试,受访者都表示仍有存在的必要。“我们要注意我们的国情。西方国家在考核时可以将人情这些因素隔开,但我们是很难做到的。”(P4:2015/04/27)专业课笔试作为考核的一部分,可以全面考核学生。目前笔试不再是考查基础知识,而是通过新的命题形式和内容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科学化、合理化的笔试考核形式也是提高考生入学门槛、限制导师招生权力滥用的手段之一。对于英语笔试的考核,导师们意见不一。有的导师表示:“(英语笔试)完全没有必要。有英语证书证明,为什么还要考试呢?”(P3:2015/04/15)有的导师则表示:“光朗读、会口语是不够的,还得有文献的翻译、阅读。”(P6:2015/05/20)“英语考试我们有英译汉、汉译英,这对做科研比较重要。”(P2:2015/04/09)因此,需要进行相应的考核。(五)考核选拔方式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为深入了解受访者对申请考核制的观点与态度,笔者从申请考核制的三大部分,即申请材料审核部分、笔试考核部分与面试考核部分,了解导师对其合理性与有效性的评价。凸显申请材料的作用,是申请考核制不同于传统的考试入学制的重要特点。受访导师普遍认为,申请材料中,研究成果与第一学历证明最重要,其次是本科、硕士阶段的课程成绩(GPA)与研究计划,而获奖证明、推荐信等其他材料重要性一般。可见,导师在初选时集中关注考生的科研能力,而学历证明可以印证考生的智力水平以及是否获得过良好的学术熏陶。导师认为,申请材料的审核能够剔除不符合学院招生要求的考生,扩大学院的招生自主权。近几年的实践也证明,进入复试的考生素质明显提高,表现为科研成果更多、更优,学术水平更强。申请材料审核面临两大难题:一是难以确保申请材料的真实性;二是难以对申请材料的内容进行实质性审查。对于申请材料审核的有效性,导师们也表达了担忧:“不能单看发表成果的数量,而是要关注内容。现在评价都是依赖别人,我们不尊重我们自己的学术权力,放弃我们的审核权。现在都是简单评价。不论是材料审核还是学生汇报,都很难体现出学生真实的研究潜力,这是个极大的问题。”(P1:2015/04/08)那么,如何提高申请材料审核阶段的有效性和合理性?首先,在把关材料的真实性上采用三级审核——行政人员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初选,再随机指定专家教授对研究成果的内容作鉴定,最后由学院复审以防疏漏。其次,综合利用申请材料,加强材料审核与复试考核的紧密联系。要求考生对指定的申请材料内容进行面试准备,既可以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有所考察,也可以考查出学生的真实水平。针对笔试考核形式的争论导师们提出了四条改革建议其一,将现在的二级学科命题进一步细化为三级学科命题,以适应专业化的博士生招生要求。其二,理工类的基础学科由学校统一出题,考生可以任选考核科目。目前学院的专业课考试主观性太强,也不够规范。由学校统一出题则可比性较强,方便报考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调剂。其三,对生源好的二级学科增加笔试环节,以提高筛选力度;而对生源一般的学科取消笔试环节,以突出对考生学科兴趣的考核。其四,有必要在笔试评分环节确认评分标准,制定专门的规定。对于面试考核的有效性,导师们大多表示满意。反映的问题有三点:一是面试时间较短,无法确保有充足时间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等;二是面试形式不够简化;三是导师考核重点不一,也无法统一,考核难以保证精确度。理工科导师主张全面引入欧美发达国家高校的博士生招生方法,直接由导师决定招生名额,完全取消任何有组织的考核。“最理想的还是像欧美一样,最初看一个基本的交流能力和一些基本的素养。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培养,通过资格考试来对学生进行中期考查,淘汰部分学生。这样可以充分保证考查学生的时间,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个性会有全面的、多方位的了解。”(P3:2015/04/15)人文社科类导师则强调发挥导师组的监督作用,抑制人情因素。(六)对导师招生自主权和自律的看法导师招生自主权是当前博士生招生选拔方式争论的焦点,也是博士生导师最为关注的,主要包括导师是否拥有招生自主权、在招生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如何行使招生自主权、如何防范招生自主权的滥用、如何保障招生自主权的落实等问题。笔者针对改革前后导师招生自主权的变化、导师招生自主权的限制因素、招生权力的滥用与防范机制等问题向受访者询问了意见与看法。导师们认为,实施申请考核制后,自己的招生自主权有所扩大,“基本上都可以招到自己想要的学生”(P3:2015/04/15)。申请考核实施前,导师因综合面试时间短、面试成绩所占权重不够等难以发挥招生自主权。[5]改革后,初试(笔试)的考核作用被材料审核代替,导师可以发挥更大的决定权而不受“一纸成绩单”的限制。同时,复试权重的增加也让导师能够较自由地选择满意的生源。导师是博士生招生、培养环节的主导者与负责人,在招生中无疑扮演的是“伯乐”的角色。对导师而言,“能够招收到真正有学术潜力、与自己的研究志趣相契合的学生是最得意、最兴奋的事情”(P8:2015/10/13)。对真正从事学术研究、认真对待博士生指导工作的每一位导师而言,完全自主地享有招生权是完成高质量的博士生教育的必要条件。然而,目前在招生自主权的行使上有几大限制因素:一是国家、学校的招生计划控制权;二是导师资助制和高昂的培养经费;三是招生中导师组的部分阻碍。“在现行制度下,导师有一定自主权,在导师不满意时有权拒绝,但是存在着招生计划的限制。如若拒绝招生,会影响来年的招生名额,所以很少会拒招。”(P4:2015/04/27)“在招生环节,大家基本上形成了一个默契——主要决定权在有钱、有课题的导师身上。但目前招生受到培养费的限制,老师的负担很大,只能从劳务费里出。看到心仪的学生没有钱招,导致恶性循环,虽然导师资助制会使导师招生更加自律。”(P3:2015/04/15)在导师招生自主权上设置的诸多限制性条件,其实质是对博士生导师群体的不信任。虽然导师的话语权在申请考核制中得到保障,经过个人或导师组考核即可确定招生对象,导师的招生自主权得到大幅提升,但这一国际惯例在我国却遭遇信任危机,招生公平备受质疑。在访谈中,绝大多数导师表示,在申请考核制实施过程中,学生选择权实际上属于导师个体,导师个体的招生自主权明显高于导师组的招生自主权。针对社会上存在的质疑导师招生自主权的舆论,这些导师认为可以理解,但是并不认同类似情况在高校中普遍发生。有位理科导师指出:“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难免会出现类似的问题,但是本院没有出现过。人文社科领域可能更容易出现类似问题。”(P2:2015/04/09)理工科类导师认为,学科的科研压力与深度、课程难度以及学院的毕业要求高度决定了招收的学生必须有过硬的能力与水平,且导师全权负责学生的培养,出于导师个人的声誉考虑,罕有导师会做出违规违纪的事情。人文社科类导师则认为,可能会存在滥用招生权的行为。“招什么样的人,还是要有基本素质的要求。需要考虑能不能全部信任导师,导师有没有自觉性。学术自主空间比较大,完全靠考试也有问题。所以,怎么改革都有难度,还是应该有些基本的要求,然后给导师自主权。”(P1:2015/04/08)可见,相比理工科类导师,人文社科类导师更强调建立相关的导师自律保障与监督机制。如何保障导师的招生自主权?受访者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严格博士生导师的选拔程序,提高入选门槛。根据导师培养学生的科研成就与毕业情况等来衡量导师是否拥有相应的招生资质,每年依据导师的课题经费和招生资质动态配置招生名额,合理规范招生环节。二是健全申请材料审核机制与复试导师组评分机制,确保提问和评分环节的公平公正。三是设置两级筛选机制。“首先是研究所审核,设定一定的录取比例,先掐优的;剩下成绩较差的交由学院一级考核。这也限制了导师寻租的可能。”(P8:2015/10/13)四是严把淘汰关与毕业关,通过设定严格的中期考核标准与毕业标准,排除导师寻租的可能。03主要结论与讨论本调查研究主要得出以下三个结论:其一,申请考核制显著优于考试入学制。考试入学制作为我国依旧存在的博士生招生的主要选拔方式,在挑选优秀生源、保障招生公平公正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使得考试入学方式日益显现出在挑选拔尖创新人才方面的弱势与不足,存在着如初试科目“一刀切”、考试内容专业性不强、考试有效性不足、抑制考生创造力、导师招生自主权受到限制等问题。申请考核制改革吸取了国外申请入学选拔方式的优点,顺应了全球博士生招生改革的总体趋势,即从过去的“应试选拔”向“综合申请”加“资格淘汰”方向转变[6],有效弥补了考试入学方式的不足,表现出了较强的筛选功能优势。同时,申请考核制改革扩大了招生的生源范围,提高了生源质量,突出了导师的主导地位,受到了导师们的一致好评。其二,长学制入学方式整体上优于普通招考。导师对长学制招生入学方式的认同体现在对这类学生较高的满意度以及与之相匹配的贯通式培养模式上。贯通式培养模式弥补了分段式培养的不足,适应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连贯性需求。这样的培养模式保证了科学研究的连续性,保障了科研成果的高质量和高创造性,在理工科院系值得进一步推广。而在强调扎实基础、宽阔视野的人文社科领域,则须慎重对待、灵活采用。其三,申请考核制改革仍需进一步加大力度。申请考核制仍处于改革初期,需要进一步研究。现阶段申请考核制的筛选效果还比较有限,导师招生自主权过大可能引发“权力寻租”问题,申请考核的录取制度设计也存在漏洞。但要避免因噎废食,“招生制度建设不能一味地‘防腐’,对教授治学缺乏基本的信任”[7]。必须在确保导师招生自主权得到有效落实的基础上,在材料审核环节进一步确保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加强对申请材料内容的实质性审查,同时优化面试环节,灵活运用笔试考核形式,适当采用多种手段抑制招生中的人情干扰。申请入学制是为弥补考试入学制的功能短板而推行,以对申请材料的审查代替初试,通过学校自主组织的综合考核来考查申请者的培养潜力与学术创新能力。但我们也看到,这一改革探索常常纠结于如何保证公平、避免招生腐败等问题。如何兼顾科学选才与捍卫公平?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人情社会的“文化软肋”,还是招生制度设计本身的“制度缺陷”?我国博士生招生中效率与公平的两难问题为何在美国并不成为一个问题?美国社会也存在人情问题,但由于制度设计科学,制度成本大于人情成本,人的权力受到制度的约束,破坏制度将会付出很大的代价,使人不敢妄动不正当权力,公平因此得到保障。我国博士生招生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虽然有些是特殊性问题,但更多的是属于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问题。因此,改革过程中产生效率与公平的两难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不够成熟的制度带来的缺陷,而非我国人情文化的必然软肋。不能掉进文化软肋的怪圈,推卸改革的责任。[8]此外,在研究生规模化发展的条件下,无论设计何种研究生招考方式,始终存在着政府、高校、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作为博士生招生工作的利益相关人,导师的招生权力得到了较大的彰显和保障。不过在政府主导的渐进式的招生方式改革中,导师关注的焦点依然集中在导师招生自主权的落实上,包括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的博弈、招生改革机制与培养机制的联通、招生计划的自主决定权等。相比于学生和相关行政管理人员,导师对招生考试方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更为关注。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入学考试的筛选功能,全面提升招生质量与效率,深为导师们所关切。因此,制定改革政策,不能忽视导师的角色与作用。必须充分了解导师的诉求与建议,调动其积极性与主动性,发挥其主导作用。要加大落实导师的招生自主权,并为其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当然,要想更全面评判博士生招生方式的改革成效,后续研究需将调查范围扩大到高校管理者、博士生乃至政府部门、用人单位等相关群体和部门。本文来源:《复旦教育论坛》 2017年第2期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

而能精焉

除了申请考核制,2020年普通学子考博还将遇到这些难题

我们都知道当前很多院校招收博士都采用申请考核制。相对于传统的考试制,申请考核制下普通院校的学子除非在科研方面表现突出,不然在现有的申请考核制下很难进入复试阶段,更别说顺利考取名校了。当然其中的重要因素为部分院校对学生的本硕院校进行了限制,如要求985、211、双一流院校;部分是对非名校学子的科研成果、专业课提出了特殊要求,如要求非名校得有一篇核心期刊论文;部分是很多学子之前没有注意提升英语六级的成绩,而报名时只能仰天长叹,毕竟那时候只追求过六级,而没有考虑到当下不少院校要求六级500分以上。其实除了上述申请考核制带来的困境之外,经过观察我们还发现不少学子面临如下难题:1.很难找到合适教授出具推荐信可能对于名校学子来说,找教授出具推荐信并非难题,但是在很多普通院校的教授人数有限,更别说报考学科下的教授了。另外对于很多普通学子来说,其往往一次考不上,已经离开校园,如果平时没有注意与老师搞好关系,加强联系,那么出具推荐信也是一个令人头疼的事情。2.不知道如何联系导师现在诸如东南大学、浙江大学等院校规定报考前请与导师联系并征得导师同意。因此相比之前,很多考生面临着更尴尬的局面,即自己根本无法满足报名要求。不少人其实报名之前根本不清楚自己想跟哪位导师,毕竟在当前很多学子除了超级知名的博导,其他外校博导了解的非常少。3.普通招生规模正在快速缩少以下我们以部分刚公布的招生计划为例,简单分析以下当前的形势。当前博士的招生途径主要有申请考核制、硕博连读、直博生、普通考试制4种。除了大家比较熟悉的申请考核制、硕博连读,其实当下直博生的招生名额以及很多了。上海财经大学规定,全校直博生指导性计划为50名左右,各二级学院相关专业直博生的招生人数一般不超过本学院招生计划的20%。厦门大学正积极推进研究生招生改革,进一步扩大直博生招生专业和数量,并提高直博生的相关待遇。中国科学院大学仅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就招收直博生26人,因此招收直博生1000多人轻轻松松(112个研究所、18个院系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我们观察到2所博士招生人数较多的高校:浙江大学与北京大学,其留给普通学子的招生名额非常有限。以下为浙江大学部分学院的招生计划: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招收普通博士生25%左右,招生方式实行“申请—考核”制。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招收统考入学博士生10%左右,招生方式试行“申请-考核”制。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有直博生、硕博连读生、统招博士生(普博生)等三种类型,招收普博生占总名额的20%左右,普博生招生方式实行“申请-考核”制。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招收普通博士生占学院博士研究生招生指标的20%左右,招生方式实行“申请-考核制”。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预计录取免试直博生和硕博连读生占总招生人数的90%左右。具体将视生源情况调整。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招收普博生12%左右,招生方式实行“申请—考核”制。浙江大学化学系预计录取免试直博生与硕博连读生占总招生人数的85%左右,具体将视生源情况调整。本专业招生方式实行“申请-考核”制。以下为北京大学部分学院的招生计划: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2020年博士拟招生13人,其中推免10人!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2020年博士拟招生182人,其中推免128人!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2020年博士拟招生31人,其中推免14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2020年博士拟招生15人,其中推免7人!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20年博士拟招生58人,其中推免20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20年博士拟招生20人,其中推免10人!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2020年博士拟招生34人,其中推免5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2020年博士拟招生42人,其中推免9人!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2020年博士拟招生29人,其中推免24人!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20年博士拟招生159人,其中推免143人!北京大学工学院2020年博士拟招生137人,其中推免114人!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年博士拟招生45人,其中推免38人!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2020年博士拟招生10人,其中推免8人!北京大学法学院2020年博士拟招生49人,其中硕博连读生约12名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2020年博士拟招生8人,其中推免2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2020年博士拟招生40人,其中推免30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020年博士拟招生27人,其中推免12名!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2020年博士拟招生58人,其中推免38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2020年博士拟招生28人,其中推免17人!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2020年博士拟招生86人,其中推免30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年博士拟招生51人,其中推免3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20年博士拟招生21人,其中硕博连读0-5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0年博士拟招生99人,其中推免99人!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2020年博士拟招生99人,其中推免60人!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20年博士拟招生67人,其中推免52人!北京大学物理学院2020年博士拟招生198人,其中推免185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2020年博士拟招生52人,其中推免32人!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20年博士拟招生145人,其中推免138人!通过上面的招生计划,我们可以看到,当前供普通学子报考的招生名额可能不到总招生名额的百分之20。具体到某一专业可能招生名额仅剩下1-3人。这样的招生名额对于普通学子来说,很大程度上是无法进入面试环节的。毕竟大部分院校都采用申请考核制了,如果一个专业招生2人,那么最多6人进入面试,而报名人数往往为20-100人。4.没有掌握第二外语我们观察到当前相当比例的名校博士都掌握第二外语,这样其在竞争中就处于比较优势,特别是在当下名校学子出国留学的比例增高。而普通学子往往被蹩脚的英语学习给困住,当发现自己的劣势时已经处于考博的关键时期。5.没有经过严格的学术训练可能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学术训练的重要性,但是我们不可否认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普通学子的学术训练是零乱不成系统的,往往投入时间多,产出少,这也成为导师担忧其未来能否正常毕业的重要因素。6.没有课题研究经验通过观察各大课题公示名单,我们就可以知道普通院校的导师课题很少,那么学生的参与机会就更少了,这样其在写自己的研究计划以及列举自己的科研经历时就显得非常少,非常没有底气。以上是我们就当下普通学子考博可能面临的几个问题进行的简单归纳,希望广大学子能够尽早补上自己的不足。

重生

新中国本土的第一批文科博士是如何诞生的?

新中国本土的第一批文科博士是如何诞生的?什么样的机缘巧合让这一批人站在了时代的前沿?在恢复高考时,那时的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第一批博士生具有怎么样的特点?坐“冷板凳”的学术生产又应该如何影响社会?《开山大师兄》是新中国第一批文科博士的口述史,它把他们的学术生涯、求学研究都记录、还原出来。1月12日,江苏人民出版社的《开山大师兄》在南京首发。主持人王世岳、此书的编著者许金晶和孙海彦,与新中国第一位文学博士莫砺锋教授聊了聊新中国第一批博士的求学之路、当下学术生产体系的问题和专业学术研究与知识普及之间的张力。“过了几年我真的成了第一个文学博士,这完全是一个巧合”“我们现在70岁上下这批人成了所谓的‘开山大师兄’,这可能跟现代中国所走过的坎坷路程有关。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一直都很坎坷。学位制是从西方发源的,民国政府在大概1933年、1934年前后,就已经制定了《学位法》,准备开展学位教育。假如后来没有日本侵华,说不定我们的硕士、博士教育在那个时候就开始了。” 莫砺锋认为,他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第一位文学博士,是因为中国坎坷的近代历史。在50年代院系调整之后,新中国的教育体制“一边倒”学习苏联。所以在50年代,莫砺锋的老师周勋初那一辈人读的研究生叫副博士学位。后来因为中苏交恶,周先生也没有拿到这个学位。学位教育就一直延迟下来了。《开山大师兄》,作者: 许金晶、孙海彦,版本: 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年1月。所以,在莫砺锋开始读博士的时候,他和导师都不清楚博士论文要写到什么样的水平。他的导师就查了一些其他地区的博士论文。“台湾大学第一个文学博士是在1960年,罗锦堂获得的。他的博士学位的论文题目叫《元杂剧本事考》。他应该是现代中国第一个文学博士。大陆本来在那个时候也应该有文学博士的,可惜当时的形势很不正常,这些东西都没人提。到了文革,大学干脆都不招生了,停办了,一切都谈不上了。”“所以拖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们才开始生产中国大陆的第一批博士,这完全是一个时代的误会。这个历史任务就落在我们这代人的头上。本来应该是比我们年长10多岁的人成为第一批博士的。” 莫砺锋说。在莫砺锋那一届研究生的开学典礼上,他的校长匡亚明致辞说,国家正在研究制定学位制度,并希望你们成为第一批硕士和博士。莫砺锋回忆道:“当时我们在下面听了懵懵的,也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当然,过了几年,我真的成了第一个文学博士,被匡校长说中了,这完全是一种巧合。”这件事本身还是有意义的,莫砺锋认为它标志着中国教育制度走上正轨。在莫砺锋年轻的时候,没有文化的“大老粗”才是光荣的,“那时候的博士,都是洋博士,从海外归来的。这是一个罪名,谁敢说自己是博士啊?”“我们这一代人中间出不了大师,因为我们的教育过程是不完整的”莫砺锋出生于1949年,作为新中国的同龄人,新中国的风风雨雨他都碰到过。他上小学时曾去抓麻雀“除四害”,也被动员去炼过钢铁。在1966年,他毕业于苏州中学(那时候叫苏州高级中学),他的人生理想是考清华大学,当一个工程师。但是文革开始了,高考被废除了。莫砺锋曾下乡当过十年知青。他下乡时还带着教科书想自学。但是他发现,在农村自学数学和物理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人指点,也没有参考资料。所以在他下乡的第三年,他把所有的理科图书都卖掉了,只剩下一些文科的书。“我之所以现在在大学里面成为一名老师,主要是因为我一直没轮上招工……我高中有几个同班同学,他们比较早招工。等到1977年恢复高考时,他们早就结婚,有两三个孩子了,就不想考了。” 莫砺锋觉得,若是招工成家早一点的话,他的命运也许跟他的同学相似。在当时,莫砺锋因家庭出身不好,父亲戴着历史反革命的帽子,他也没有前途,连赤脚医生也当不上,也使得生产队里的“小芳”都看不上他。等到1977年恢复高考时,他想离开农村,就去高考了,糊里糊涂考到外语系。“假如再晚个五年恢复高考,我肯定不考了。”因此,他特别感谢武大化学系的查全性院士,“因为这个老先生就是当年邓小平召开的教育工作座谈会上,首先提议恢复高考的人。本来还要晚一点的,他提议马上恢复高考,邓小平听了当场拍板,当年就恢复高考了。”莫砺锋教授在1979年,莫砺锋在安徽大学外语系英文专业读到大二上学期,他为了想把每个月18块的助学金变成35块,就提前考研了。他当时准备考南京大学外语系的英美语言文学,但是一查资料,南京大学的英美语言文学的考试科目有第二外语,他没法考。“我想,我们班的同学都知道我要去考研了,要是名都没报上就打退堂鼓,就太丢人了。所以我就翻阅南大的招生目录,看看其他的专业能不能考。一翻翻到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程千帆先生招唐宋文学方面的研究生。我想,我当知青的时候,唐宋文学的作品倒是读了不少,是不是可以报这个。后来一考就考上,从此就钻进故纸堆了。”因为教育过程不连续,基础不好,莫砺锋认为,他们这些“开山大师兄”的学术水平远逊于他们的导师那一辈,“基本上可以断定,我们这一代人中间出不了大师,因为我们的教育过程是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而且很多人是改变方向的,学的是非你所长的东西。我们只是作为教育制度恢复过程中的代表人物,恰逢其时而已。”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工业化生产”出来的研究者是不行的在《开山大师兄》的推荐序里,陈洪捷教授对书里面的十位第一批文科博士的特点做了总结:第一是基础不好,他们几乎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基础教育;第二是年龄偏大,有的博士在进入到博士学习后已经四五十岁了,明显已经过了学习的黄金时间;第三是外语水平不高,这十位博士里,除了莫砺锋是学英文出身,其他人外语水平可能都比较弱,也很难接触到第一手的外国资料;第四是当时的培养制度非常不完善,每个人几乎都不知道怎么就成为了一个博士,博士生导师似乎也没有明确的培养方法;第五是他们的选题都非常的宽泛,比如说教育人类学这个题目,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莫砺锋认为这些概括大部分是对的。他考研究生的时候,他对他的导师程千帆一无所知。他到南京大学之后,程千帆就跟他说,基础实在太差,中文系的课一天也没上过。所以,他读研究生的经历是很苦的。在莫砺锋读博的时候,还没有副导师制度,程先生就请了三个教授当他的助手,四个导师管他一个博士生。此外,年龄偏大这一条莫砺锋也赞同,在1977年高考的时候他已经29周岁了,但他在 1984年10月份已经拿到了博士学位。莫砺锋的导师程千帆教授因为当时南京大学文学院只有莫砺锋一位博士生,所以他们就没有上课,传授知识就是到老师家里聊天。莫砺锋认为这是非常好的,很像西方大学里的研讨班。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疑难,就拿出来跟导师讨论。现在的博士生教育都规范化体系化了,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来说,学术研究是需要有个性的。而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工业化生产”出来的研究者并不是最理想的。“我们需要有学术个性……可能最好的师生传授方式是一对一,有点像以前的老艺人培养学徒那样……开一系列的学位课程、读一系列的教科书,结果反而不理想。” 莫砺锋觉得,如果说他对他的博士生有所帮助的话,主要方式就是每两周一次的聊天,而不是开课。“学术工作也可以走向社会,也许这样更有意义”莫砺锋认为,有些比较成功的学者不太愿意花太多时间做普及工作,因为专业的学术研究需要集中时间和精力。而他与《百家讲坛》的缘分,开始于一个偶然的机遇。当时南京大学百年校庆,校庆办想稍微宣传一下,就主动请央视百家讲坛栏目来南京大学录节目,莫砺锋被选上了。当时莫砺锋讲的内容还是比较学术的,题目是“杜甫的文化意义”,听的人主要是文学院的研究生和青年教师。过了几年,《百家讲坛》又跟他联络,要他去讲唐诗,他一开始是拒绝的。因为他觉得电视节目上讲故事效果才好,讲唐诗肯定不好。不过编导说先不管收视率如何,就想请他讲唐诗,他就只好勉强接受了。节目走红之后,莫砺锋根据现场录音对所讲的内容进行整理,出了一本书,叫《莫砺锋说唐诗》。莫砺锋感慨道,“以前我们千辛万苦写的学术著作,印个5000册就不得了了,我的博士论文只印了2000册,因为没人看……但是那本书出来以后,一印就印了10万册。还收到很多朋友的来信,天南海北的。当然也有人来跟我商榷,特别是我普通话不好,听众说你发音不对。当然也有很多人肯定我讲的内容,说听了很有意思。我就觉得学术工作也可以走向社会,也许这样更有意义。”从那时起,莫砺锋在普及工作上花的时间越来越多,经常去各地图书馆和其他高校做讲座。“我觉得人文社科的研究,本身是必须要钻故纸堆,坐象牙塔的。这是一个很冷静、很理性的工作,只能由少数人在学术圈子里进行研究。但是如果一句,你们的学术研究的终极目的是什么?终极价值在哪里?比如我们写了一千篇论文来论证唐诗怎么好、宋词怎么好,假如丝毫没有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那么这些研究的价值在哪里?”莫砺锋认为他年龄大了,现在南京大学也不对他进行工作量的考核了,他可以放心地做一些普及性的工作。“人文社科类的研究,最终还需要把你的研究成果普及化,推向全社会,让大家都了解你们的研究对象到底有什么价值。”作者:徐悦东编辑:风小杨校对:翟永军

起辞而行

本硕西语相关专业可申请博士专业有哪些?

西班牙博士套磁时间临近,不少西语专业的本科、硕士生打算继续申请博士,今天就来给大家大致整理一下纯文科——西语文学、文化、语言类的博士专业。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西班牙语言及其文学拉丁美洲文学语言应用学与理论马德里自治大学西班牙语研究。语言、文学、历史与思想哲学与语言科学阿尔卡拉大学现代语言:语言学,文学,文化和翻译研究语言学、文学与戏剧研究历史、文化与思想瓦伦西亚大学语言、文学、文化及其应用西班牙高级研究萨拉曼卡大学西班牙语:语言与文学的高级研究传统文学、书写文化与数字人文格拉纳达大学语言、文字与结构巴塞罗那自治大学文学理论与比较文学翻译与文化之间的研究语言与罗曼蒂克文化巴塞罗那大学语言研究、文学与文化萨拉戈萨大学西班牙语言学免责声明:图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长城长

博士生的deadline血泪史,这是一份来自Nature的避坑指南

选自 Nature作者:Nic Fleming机器之心编译参与:张倩、杜伟在读博期间,无论文科还是理科,论文提交 deadline 之前的几周、几天、几个小时总是非常恐怖。有些人因为硬盘问题把写的宝贝文字弄丢了,还有些人发现自己的图表、参考文献被软件弄得一团糟。此外还有让人头秃的格式等问题。那么,博士生们如何安全度过 deadline?为了解答这个问题,《Nature》采访了有类似经历的学生和老师,并将他们提供的应对技巧整理如下。提前计划去年 8 月份,Mark Bennett 手里攥着 U 盘在学校打印店外面焦急地等候。打印店早上 9 点开门,他前一天晚上已经在这家店的官网上预定过打印服务,但网站并没有提醒他上传论文,其中肯定出了问题。但那个时候给打印店打电话已经来不及了,因为还有几天就是 deadline 了。Bennett 读的是英语文学博士,2008 年入学,但由于资金、成家、工作等原因,他直到 2018 年 8 月底才完成毕业论文。晚提交一天可能就会功亏一篑。「我很恐慌,感觉应该去恳求一下,理由是『我的作业被狗吃了』,但读到博士这么说好像不太合适,」Bennett 表示。「我从来没听过一个博士什么意外事件都没遇到,尤其是在读博后期,」堪培拉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科研训练主任 Inger Mewburn 表示。「在与博士生们打交道的 15 年里,我从来没听哪个学生说过『一切顺利』。」打印店开门之后,Bennett 走了进去,心中暗自后悔,把这么小的一件事情留到最后去做差点害得他十年的心血付诸东流。店员检查了一下 Bennet 带来的文件,并告诉他打印不了,因为他那是一份 Microsoft Word 文档。他们尝试用免费软件将其转为 PDF 文档,但最后以失败告终,Bennett 越发恐惧起来。这个问题最终被另一个店员解决了,他指出,用 Word 就能把文件转成 PDF。「大家都想把最后一点时间放在写论文上,这是自然的,但他们不应该认为打印和装订只是走过场,」Bennett 表示,「在 deadline 之前将这些做完是值得的。」使用多个备份系统大家都不想回到用打字机敲论文的时代,但将数据和文本都以电子形式保存也并非万无一失。在这一点上,Leonor Sierra 最有发言权。2006 年,她在剑桥大学攻读碳纳米管量子传输的博士学位,那时,包括她的电脑在内的许多电脑都因为病毒问题而被隔离。这一事件只耽搁了两周左右,放到其他情况下,这可能只是个小插曲;但由于她的实验室主管搬走了,制造设备就停了几个月,她的论文写作进程就被放缓。第二年年初,Sierra 的论文已经写了一半,但她用来备份的外部硬盘突然出了故障。她没有过分担心,因为她的电脑上也存了论文。Sierra 决定买一个新硬盘。但一周之后,她发现电脑突然打不开了,而且试了几次都不管用,这下她真的哭了。她一个精通计算机的朋友把她电脑的硬盘取了出来,放在其他设备上,但仍有一章左右的内容读不出来。「那一刻仿佛世界末日,」Sierra 表示,「但重写并没有花太长时间,因为我已经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而且第二版质量更好,所以也算因祸得福。」在 2007 年 Sierra 提交了自己的博士论文之后,云存储开始兴起,大部分学生都不会因为硬盘故障而失去自己的论文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数字存储的风险就此消失。「我还是建议大家使用多个备份系统,充分利用云存储,不到最后一刻不要丢弃早期数据、打印版草稿及其他材料,」Sierra 补充道。做好项目管理很多博士生难以完成论文的原因在于,他们开始读博时就没有一个合理的组织、规划。本科生主要是学习和理解现有材料,但博士生没有固定的学习内容。导师只会提供一个方向,真正的学习路径需要学生自己来制定。这也就意味着,博士生需要自己管理自己的时间表。因此,英国爱丁堡大学研究发展主任 Sara Shinton 表示,项目管理技能对于博士生非常关键。在该校的入学培训中,博士生会收到一张挂图,上面有 48 个空格子,代表 48 个月,学校鼓励他们在里面填上与读博相关的重要事件、计划和 deadline。学校希望学生能将这张时间表牢记在心,在博士生涯早期就能完成查阅文献、参加会议、设计实验、收集数据等工作,这样写起论文来就能容易一些。「如果你在整个过程中都在思考更大的问题,那么当故事结束时,你就能组织出更好的故事,」Shinton 说道。一些小的论文格式和引用问题也可能在论文提交最后一天成为绊脚石。博士生导师 James Hayton 表示,一些博士生会把参考文献、字体、文本大小和图形格式等细小问题放在最后处理,这样会令他们陷入麻烦。他说道:「处理这些细枝末节的事情所花费的时间比预期的要多。所以,我建议使用一些引用软件,整理好格式和图表等细节,并尽早提交论文。」现在就着手写论文很多博士生纠结于论文写作过程本身。你应该对于自己何时完成论文草稿有一个清晰的时间线,这样才能掌握自己的写作进程。Mewburn 运作一个名为论文低语者(Thesis Whisperer)的博客,并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开设针对博士生的三日论文训练营,她建议学生在 deadline 之前提前六个月完成论文初稿。但遗憾的是,很多博士生认为这一点很难做到。Mewburn 表示,在她的论文训练营中,所有学员都可以在三天内完成 5000 字,一些甚至可以完成 20000 字。在论文训练营中,她不仅使用一些激励手段,如奖励颜色不同的巨型乐高积木给完成不同目标的学员,而且还教授他们一种令论文更加流畅的生成式写作(generative writing)技巧,如建议学员在写作输入时控制自我编辑的欲望(为了做到这一点,Mewburn 用模糊的贴纸覆盖了训练营参与者键盘上的删除键,以防止参与者自行编辑)。英国格拉斯哥市西苏格兰大学(University of the West of Scotland)的研究部主任 Rowena Murray 建议博士生在 deadline 前八个月内完成一篇 750 字的论文摘要。这样就可以专注于每个章节的内容,保持论文结构和宏观参数的连贯性,也避免陷入论文的细枝末节中。牢牢把握可控的因素Hayton 说道:「每所大学以及各个学院关于论文提交都有不同的管理要求,所以在读博士可以提前了解论文提交要求,以尽可能减少 deadline 带来的困扰,并将时间投入到论文创作中。」他还表示,当自己感到有压力时,最好不要处处依赖短期记忆,而要将日常的论文相关事宜列一个详细的清单。如何避免陷入管理噩梦当论文 deadline 到来时,你最后需要考虑的可能是论文的页边距、表格和打印等琐碎的事情。所以,论文提交期间应该尽可能早地考虑管理要求,否则就会付出代价。博士生导师 James Hayton 建议列出如下清单:再三确认论文的正式提交日期;确认你的论文应提交到哪个办公室以及该办公室的关闭时间;你需要填写哪些表格?这些表格又需要哪些人签字?标记出要求的页边距、行距和字体;了解论文装订规范要求以及装订地点;你需要提交几份论文副本?通常至少提交两份,有时更多;你的打印机是否有足够的打印纸和油墨,是否有备用?打印出来的图表可能看起来不太一样,尤其是颜色。因此要早做检查;请他人检查论文扉页:确保姓名没有拼错;留出足够的时间来解决章节编辑错误和格式转换问题。然而,一些论文的提交申请过程中会出现不可控因素,即使是最有条理的博士生也无能为力。例如,如果你的实验室烧毁了,你的实验与结果也随之损坏,则任何计划和准备都无济于事。论文评审者也不想看到学生毕不了业,他们通常会同情那些运气差的博士生。考虑到获得博士学位不仅需要做出努力和牺牲,而且事事都有可能出错,有人可能会问:这样做值得吗?这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你的职业规划和其他目标。一些人认为,博士生需要牢记的一点是,获得博士学位可以为个人发展带来机遇。举例而言,Mewburn 的博士攻读方向是手势在建筑教学中的应用,她认为完成博士学位可以为自己承担一些复杂的专业项目带来更大的信心。她使用芬兰语「sisu」来描述博士生在完成学位过程中面对困境的决心。她表示:「完成博士学位的过程展现了你的能力。如果能够顺利拿到学位,你会获得强烈的成就感。」原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3020-6

不废穷民

作为一名文科博士生:关于选书、读书和输出,这是我的全部建议

德国斯图加特市图书馆其实名家关于读书的文章都很多了。我属于读书爱好者,既不出名又不是达人,对于要不要写一写读书颇为犹豫。后来想,读书这件事,本来就是各人有各人的体会;而且读者也大多是读书上的普通人,盘一盘自己走过的那些弯路,说不定也能给别人带来些微收获。本篇共5907字,阅读大约需要11分钟。主要是从自己二十多年的读书经历出发,讲一讲我踩过的那些读书的坑,以及如何选书,如何读书,如何复盘。1. “学会读书”与读书本身一样重要备考普通话的时候,朗读短文的题库中有一篇备选文章,叫《读书人是幸福人》。文章开篇就说: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对这一观点,我深为认同。我从识字开始就爱读书,小时候没有课外书可读,只能读课本。开学发下来的语文书,几天就把喜欢的篇目读完了。姐姐比我大四岁,到二三年级的时候,就开始找姐姐的课本读。不过课本数量也有限,所以还是长期处于对书籍的渴求之中。记得她有一次带我去同学家玩,那家人居然给孩子订了杂志。看着那一大摞的书,如获至宝,站在别人家的书架前就挪不开步了。对方看我实在喜欢,走的时候还送了几本过期的杂志。还有一年寒假,那时候姐姐已经读中师了,她从图书馆借了几本书,记得好像是路遥的《人生》,介绍张学良太太的传记文学《于凤至》,还有《穆斯林的葬礼》,都是大部头,我也磕磕绊绊的读完了。那种沉浸于文字里的感觉,至今印象深刻。虽然爱读书,但我觉得自己很长时间以来,读书都是不甚得法的。长期停留在“想读什么就读什么”“读了书就以为自己有收获”的阶段。大学时读中文专业,读理科的同学跟我们开玩笑:你们专业也太幸福,读小说是学习,看电影也是学习。我也深以为幸,所以大学几乎都是尽着性子读了些闲书。图书馆的书是同一个作家一溜儿的摆在一起,对于喜欢的作家,我经常是从第一本看到最后一本。不喜欢的书,则很少涉猎。工作之后有几年太忙,比起忙更要命的是内心浮躁,书就读得少了。最近一年脱产读书,既没上班,出的活也少,书倒是读了一些。但重新扎进读书的世界才发现,这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阅读的可选择性越来越大。出书越来越容易,出书的人越来越多。身边的博主都有不少出了畅销书。就让市面上可供选择的书多不胜数,也使得图书的质量越来越良莠不齐。阅读越来越便利。电子书渠道很多,下载一个读书APP,就可以花很少的钱(甚至不花钱),获得非常多的阅读资源。相当于,你的手边每天都带着藏书数十万册的图书馆。记得我2012年在泰国的时候,经常觉得阅读资源难得,想了解一些泰国的历史,也苦于找不到合 适的中文书。而现在,不论你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如果你想,读万卷书并不需要太多成本;如果你想,各种各样的冷门知识也可以轻易获得。但与前两点相对立的是,我们越来越忙,没有时间安静下来好好读书。即使有空,也有越来越多好玩的东西(比如各种各样的短视频、直播)在抢夺着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即使有一间大书房,有一张安静的书桌,只要旁边有部手机,也一样读不了书。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会读书”就变得和读书本身一样重要。2.读书常踩的那些坑回顾我自己的读书历史和观察身边一些人的阅读史,会发现大多数人的阅读观念和方法都已经不太适应快速迭代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方式。想了想,我自己踩过的坑主要有以下几个:随便读书,不会选书。经历过阅读匮乏期后,进入大学可读的书突然多起来。可这个阶段的我却是不会选书的,想到什么就读读,有时候是遇到什么就读读。去图书馆借书,经常都是漫无目的,寻求“偶遇”。但是,只根据直觉来进行的阅读经常都是不科学的。尤其是现在,市面上每年新出的书都达到几十万册,有人说有99.99%的书都是不值得读的,虽然有些夸张,但也足以说明宋太宗“开卷有益”的时代离我们已经太远。现在的读书APP和购书软件都很智能,它会根据你的浏览记录不断地推荐一些你浏览过的内容;加上心理学上的“视网膜效应”,久而久之,阅读视野就会变得很狭窄。不会选书,就有可能读到不好的书,把不好的书当成文化的样子,这可能比不读书还要更坏。记得读大学的时候,有个同学读《厚黑学》,甚至奉为圭臬。还没有进入社会的孩子,就将工于心计视为第一等的事,想着怎么样让心“黑而无形”,又怎么能看到世界温暖和明媚的一面。另外,每个人的时间都很宝贵,读的书不够好,也相当于是浪费时间;长此以往,也会越发觉得读书无益、无味、无趣,更不想读书了,从而影响阅读兴趣。随意读书,没有规划。一方面是选择上没有规划。一是想到一本选一本。二是喜欢什么选什么。读书没有规划,显得十分随意,还美其名曰“不功利”。另一方面时间上也没有规划。多久读完,一个月读多少,一周读多少,都没有计划。读到哪里算哪里,读完了就读完了,不喜欢就放下了。学会选书之后,单独看,每本书都还不错,也能带来一些滋养;但因为没有规划,书读了很多,知识却仍旧十分零散。它们就像一块一块的砖头瓦片呆在我的脑子里,迟迟不能构建起属于自己的思想之塔。而只选自己喜欢读的书,也就相当于只挑自己喜欢的食物,长此以往,难免因为营养不足而面黄肌瘦。阅读的偏颇,带来思考的偏颇;思考的偏颇,又有可能带来思想的狭隘。时间上没有规划,就让读书变得很慢,有可能一个月也读不完一本,一年也读不了几本;有些书看一半就放下了,后来也一直没有读完。读完就过,不管“收成”。记得前些年流行一句话: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和爱过的人。这句话很长时间里都成为我在读书上安慰自己的法宝,觉得虽然读过的书转眼就忘,但是它一定藏在我的气质里,一定成为了精神的一部分,所以,又何必在意。这句话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不过去年看了家里的油漆师傅做漆,我开始转变了自己的想法。家里做的是擦漆,让油漆渗透进木头,显示出好看的纹理。这种油漆方式虽然好看,但其实很考验师傅的功力,根本不是刷一刷,多刷几遍这么简单的。技术好的师傅做,既省材料效果又好,反之则是浪费材料还影响效果。读书其实也是同理啊。读一百本,如果你只是秉着“随缘”的心态,那顶多吸收两三成吧;但如果采取更好的方式,则可以让书籍的养分更好更快的进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并且成为行动的指南。美国西雅图中央图书馆3.如何选书说完了读书踩过的这些坑,现在就来填坑吧。首先来说说选书的问题。选书一是选内容。内容的选择上,我遵循的原则是有益、经典。这个有益,一方面是书本身是好书。其实多去网上了解一下这本书的评价,就能大概知道一本书的水准。那些水准线以下的书,就不必找来读了,不但不必买,免费也不必读。因为虽然免费,但却耗费了你无价的时间。另一方面是这本书对我有益,就是纳入了我的读书计划之列。早些年,我读书都凭兴趣,也多以文学为主。去年以来,因为学业开始读哲学、读美学;因为想提升效率,所以读时间管理,读工作方法改善;又因为写情感号,还会读些情感心理。我就把这三个方面作为自己本阶段的阅读体系,其它内容都会暂时放一放。但是有时看到好书推荐,虽然近期不读,也会收藏下来,如果哪天需要,就可以找来读。符合这些方面的好书,可能还是太多了。这时,我会优选经典。比如哲学美学的书,这学期跟随课程老师的规划,读的都是国外哲学家的经典作品,虽然难懂,却十分有收获。比如童书,现在市面上的童书特别多,那些畅销几十年,获得高级别图书奖的译著,我买回来几乎没有失手过,书籍本身画面和语言美、价值观很正,孩子也爱看。以我自己的经验,各方面的书数量庞杂,质量不一。把主要经典读完,也需要花不少时间。而读经典,可以尽量的减少我们的试错时间,是有限时间阅读的不二之选。想了解一些前沿的内容,则可以通过一些短篇幅的内容,或者略读,不必耗费太多时间。选书二是选版本。首先是选出版社。一本书所属的出版社,就好像一件衣服的品牌。好品牌总是意味着更严谨的态度,更精致的做工,更高的品质。到底选什么出版社,其实要根据自己想买的书来定。对于我来说,买文学艺术的书比较多,有文艺作品,也有文艺理论书,一般选择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三联书店、人民文学出版社等。给小朋友买童书,有未来出版社、明天出版社、中国少儿出版社,以及一些地方的少儿出版社。如果选择翻译作品,可以选择译林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其次,对于翻译作品来说,选择译者也非常重要。因为一本书的翻译,就相当于二次创作。优秀的翻译将会突破文化和语言的桎梏,完美的重现经典。不好的翻译,则会破坏掉原作的韵味,甚至译错。最近读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发现罗念生先生的翻译特别好,了解之后才知道,他因为热爱,从很年轻的时候到去世前,都一直在做古希腊戏剧和相关理论作品的翻译。而读康德,在国内显然绕不开邓晓芒先生。童书的翻译,比如梅子涵、彭懿,都是非常优秀的翻译者,本身也是儿童文学的研究者和创作者。美国纽约市立图书馆4.如何读书说完选书,再说说读书的问题把。关于读书,我认为以下几点是很重要的:一是应该系统阅读。这些年,总感觉自己在读书上收获不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系统阅读不够。现在尝试做系统阅读,打算一个阶段定一个主题,做一个书单,系统的读完。在读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新的发现和需要对书单进行增减。系统阅读的好处是,为你构建了一张知识体系的网络。就好比给自己画了一张地图,你读到什么书的时候,大致知道自己在哪里,不至于迷路,也不至于茫然,而且还能寻到来路和去路。在这个网络之下,读的书越多,坐标就越多,它们都可以联结起来,变成一张认知与思维的大网。就拿我自己学的专业来说,上学期我读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虽然这是一本框架性的美学史书,但是我读来却很茫然,总觉得记不住。今年系统的读过西方哲学家们的美学经典之后,相信再去看《西方美学史》,里面的脉络一定会变得更为清晰。二是应该持续阅读。这么多年的书读下来,我发现读书是不难的,尤其对于有兴趣有需求的书,读书的过程甚至是一种享受。读书最难的,其实是坚持。因为一个人一天能读下来的,都只有那么多。有些专业的读书人,对自己的要求是每天输入100页。对于我来说,读小说,一天可能可以读到几百页。但如果读哲学书,有时候就能读个几十页。一天读几十页书不难,但几十页书却不足以给我们带来成长和蜕变。难的是养成阅读的习惯,每天读几十页。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所以,读书这件事,最难的是,久久为功。这也是对一个终身阅读者的真正要求。三是应该有目的的阅读。读书如果没有目标,就没有焦点,就提聚不了我们的精神。一方面你可能泛泛而读,收获不多;另一方面,可能读了两天就放下了,因为读不读好像也无所谓。目标的设定,有长期的也有短期的。长期的目标,就是你在做系统阅读时定下的目标,比如构建一个的知识体系,学习一种专门技能,提升一项特定能力等。短期的目标,就是在完成一个具体任务时的精准阅读。比如你想完成一篇论文读理论和文本,想写作一篇文章做主题阅读收集素材等。我认为,读书可以为了短期目标集中攻破,也可以为了长期目标广泛积累,两者都能有,而且都要有。不要想着读书不能功利,所以要随性一点。读书本来就是为了学习和提升,又怎么能不功利;读书本身就是个长期积累,又何谈功利。四是应该集中精力阅读。这个方面,主要是涉及到阅读效率的提升。以前我读书经常读不了几页,想着看个网页,再去倒个水,有时候打开手机看一下即时通讯,时间飞逝,却始终没有进入书本的世界。即使到现在,阅读效率的问题,也经常困扰着我。但是,集中精力读书,大概是事倍功半的唯一方法吧。如何集中精力呢?设置时间。比如设置半个小时,期间不得进行其它任何活动,只能读书。杜绝自己看网页,看通讯工具,吃零食,处理其它事务的念头。减少干扰。手机是我们最大的干扰,苹果手机可以设置屏幕使用时间,把屏幕使用时间关掉,什么APP都用不了了,只能接打电话。我就用这个方法渡过了准备博士考试的阶段。其它干扰,也都尽量放在你够不着得地方。定时复盘。有些人建议,对于自己的工作计划,不止要每日复盘,还应该每小时复盘。每小时复盘,会让分心的你大吃一惊,原来一个小时又过去了,阅读进度推进太慢,瞬间产生全力追赶的紧迫感。5.如何输出“行百里者半九十”。读书这件事,阅读完全部内容其实还只算完成了输入的这一半;做好这本书的输出,才能算真正读完。输出的方法有很多,有些人摘抄,有些人画思维导图,有些人写读书文章,有些人口头表达。这些方法我大多用过,就分别来说说吧。一是摘抄。摘抄以前主要是手抄,挺费时的。现在用做笔记的工具,比如印象笔记,会简单很多,可以直接复制粘贴,还可以写感悟。写摘抄,对于储备素材,回头复盘检索,都挺好的。但对于帮助记忆,我觉得有用,但有限。二是画思维导图。这个方法我用得不太多,应该是非常有利于理清楚文章结构的。让你可以在画的过程中,重新把握书的体系。但对于其中的细节和观点,显然关注得不够。作为写读书文章前的梳理,倒是挺不错的方法。三是写读书文章。写读书文章是我打算重点采取的复盘方式。最近读艺术哲学经典书目,就按照老师的要求每本书写一篇小论文当成作业,努(bei)力(po)输出,居然好像看懂了一些。正在读的工作方法的书籍,甚至有些美学书,也打算写成读书文章写文章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回顾的过程,更是一个思考和内化的过程。就好比做饭吧,你拿到一大袋菜,摘抄就好比你把它们挑捡了一遍,留下了最好的部分;画思维导图呢,是切好搭配摆盘;而只有写读书文章,才让你真正开始去做一道菜。你会需要去思考菜的用量,下锅的顺序,烹饪的火候。这些,都加入了你自己的智慧,融入了你的思考和选择,它们与你原有的价值体系碰撞,最后成为你独特的经验。四是口头表达。每当我读完一本书,就会变得特别有表达的欲望,瞬间化身话痨。最近读的哲学书都特别难,我会特意跟身边的人聊一聊,尤其喜欢结合生活中的现象聊。在聊的过程中,脑子里会再度回忆起那些艰深的表达,到底该用什么样的通俗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也会更深地去理解,作者想表达的到底是什么。其实这个过程,也就对知识进行了回顾,同时展开了二次加工。写读书文章很正式,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不可能要求自己每一本都做到。但口头表达就好操作多了,只要把丑话讲在前面,别吓到别人就好了。所以,将书本的内容复述出来,尽可能用自己的话重新表达一次,其实也是简单易操作的好方式。以上。就是关于读书的全部思考。关于读书一事,很多古人都有经典之谈。宋代大儒朱熹说:为学读书,须是耐心,细意去理会,切不可粗心。为数重物,包裹在里面,无缘得见。必是今日去一重,又见得一重。明日又去一重,又见得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希望读书的路上,大家都终有“见髓”的那一天吧!end

泠汰于物

想要考上博士的人,不妨读一下陈寅恪的这段语录,会助你考上博士

考博士,很多人刚开始读书时候,可能还会信心满满,觉得自己只要好好学习,肯定能考上一个博士来报答自己爸妈,从此也光宗耀祖,让亲戚都对自己刮目相看。刚开始读书时候,很多人都对其他大学不感兴趣,都想考清华北大,而且读书也很用功,很努力。可后来为什么都没有自信了呢?别说考上清华北大,甚至很多人感觉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都很难,更别谈考博士了。为何变成这样呢?可以说很多人都是考一次试,对自己的梦想就失去了一次信心。考一次,就感觉离自己梦想更远了。越考,就越发现自己不是读书这块料。要知道考博士是很难的,是要通过读完小学、初中、高中、专科、本科、再到硕士、最后才是博士,考完博士正常情况下,都差不多三十岁了,因为一般人都是在十八岁左右上的大学,考完博士是就是二十九岁。可想考博士是多么难,要读二十多年的书,就算很聪明,是读书那块料,这二十年也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更是要耐得住寂寞,不然就无法专心。为何陈寅恪说考博士并不难呢?这里可以从他的一段语录中看出来,所言非虚,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不妨一起来读一下,文字如下: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只要能学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陈寅恪读完陈寅恪的这段语录,可以说谁要是两三年内被一专题束缚住,谁也别想考上博士了,就更没有时间去学习其他知识了!那么通过这段语录,我们能够学习到什么道理呢?我们不妨借着这段语录更深入来分析一下。记得丘吉尔就说过一句话:如果你对每只向你吠的狗,都停下来扔石头,你永远到不了目的地。我们通过丘吉尔这段语录,再去读陈寅恪的语录,会发现那些能非常难的专题,能困住一个人三四年,甚至更久。就好比丘吉尔所言的通往成功路上向我们吠的狗一样。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生在世,不管再怎么有智慧的人,总有解答不了的难题,总有一些专题会束缚着他。倘若他执迷不悟,非要搞清楚,搞明白,就很容易陷进去。就会对向他吠的狗扔石头,那样他永远也到达不了目的地,也就无法考博士。因为他把所有时间花在一个专题上面了,而其他专题,他却没有时间去解惑,自然是一无是处了。从陈寅恪这段语录中,我们可以学习到这样一个道理,要学会绕开死胡同也只有学会了绕开死胡同的人,才会节约更多时间走向成功的终点。多少人本来有天大的本事,天纵之才,就是太喜欢钻牛角,太喜欢把一个事情搞透,搞明白,这样的人就会在某件事上耗费太多时间,等他弄明白这件事后发现人家早已跟他不是一个台阶上了。所以,有些太复杂的事儿,搞清楚了,只会浪费更多时间。人一定要学会轻装上阵,特别是搞学问,很多学问本身就是一个无底洞,很多人花一生去研究一个领域都没有完全研究透,到头来一生无所作为。人一定要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去走,也就是多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能搞懂的事,不会太浪费时间的事,那样才会越走越远,不会弯道死胡同里,走不出来,看不到天,也迷失了方向。而陈寅恪的这段语录的末尾段也说了,学位不重要,重要是自己学到了知识。多少人明白这个道理呢?只要自己在成长,每天都不断在成长,成功是必然,只是时间的问题,这也是一个累积的过程,当自己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有量的质变,就会水到渠成。考上博士也是水到渠成之事。所以想要考上博士的人,不妨读一下陈寅恪的这段语录,会助你考上博士本文参加有奖活动#机构V计划征文赛#,快来一键加入百家号机构运营快车道。仓央嘉措相思情切,写了一首情诗,起句就很出彩:欲题新词寄娇娘感到很忧愁的人,不妨读一下白居易的名言,会变愁为喜,受益良多白落梅很唯美的语录,道尽了有缘人和无缘人的区别,让人感慨万千柏拉图很煽情的爱情语录,道出了一种很美的事,很多人都在做!

虽乐

想申请莫纳士大学博士,录取标准你知道吗?

很多同学比较好奇澳洲博士各大学和专业的详细申请条件,今天立思辰留学云就找来了蒙纳士大学各专业的博士申请要求,一起来看看吧。博士学位的最低资格1.学士学位,要求至少相关领域的全日制学习四年,并且通常在第四年包括研究部分,从而获得相关领域的荣誉1或2A;达到相关部门,学院和委员会所评定的水平的课程,相当于相关领域的荣誉1或2A。2.涉及工作的硕士学位,通常包括重要的研究组成部分,其中包括相当于学位的全职工作年数的至少25%。通常预期该研究论文或项目将获得2A的荣誉。如果评分不高,将考虑审查员的报告;要么具有GRC认为等同的资格。音乐表演专业博士学位录取博士学位(音乐表演)需要具备音乐表演或相关学科的以下资格之一,以及在该领域的大量书面专业经验:四年制澳大利亚或新西兰学士学位,第四年总成绩达到2A或以上,并具有研究成分;要么具有重要研究内容且总体成绩达到2A或以上的澳大利亚或新西兰大师的初步资格;要么澳大利亚或新西兰的课程硕士学位,具有重要的研究组成部分,达到或超过或更高的成绩,并且总体成绩达到2A或更高;要么总成绩达到2A或以上的澳大利亚或新西兰研究硕士学位;要么等同于上述条件之一的资格(至少具有本领域专业经验的学士学位)。要求申请人进行30分钟的试镜,然后进行30分钟的面试。对于海外或州际申请人,将接受表演的视频录制以代替试镜。试镜过程需要从裁判员中提名两名推荐人,他们可以对申请人的学术训练和表现能力进行演讲。申请人还必须提交该领域实际工作的证据,包括以下内容:1、在学生提议从事的实践类型中,代表学生表演作品的代表性选择(即音频或视听记录和表演集锦)。2、2-3页的研究建议涉及以下标题:研究问题、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和相关文献比较实践的例子、绩效项目的拟议结构。3、一封求职信,说明学生对学位的兴趣以及简历,概述学生的专业兴趣,以前的表演项目和出版物(如果有)。翻译研究专业的博士学位攻读博士学位(翻译研究)将要求具备以下条件之一,即翻译研究,文学或文化和跨文化研究:四年的澳大利亚或新西兰学士学位,总体成绩达到2A或以上(通常在第四年获得研究部分);要么具有重要研究内容且总体成绩达到2A或以上的澳大利亚或新西兰大师的初步资格;要么澳大利亚或新西兰的课程硕士学位,具有重要的研究组成部分,达到或超过Distinction等级,并且总体成绩达到Distinction或更高;要么总成绩达到2A或以上的澳大利亚或新西兰研究硕士学位;要么等同于上述条件之一的资格(至少具有本领域专业经验的学士学位)。新闻学专业博士学位录取博士学位(新闻学)需要具备以下新闻学或相关学科的资格之一,以及在该领域的大量书面专业经验:四年澳大利亚或新西兰学士学位或同等国际资格,总体成绩达到2A或以上(通常在第四年中具有研究部分);要么具有重要研究内容且总体成绩达到2A或以上的澳大利亚或新西兰大师的初步资格;要么等同于上述条件之一的资格(具有出版物,表演和合作形式的在该领域具有丰富专业经验的最低学士学位)。要求申请人在投资组合中提交该领域实际工作的证据,其中包括:1、2-3页的研究计划书涉及以下标题:研究问题、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的基础方法、相关文献和比较实践的任何例子、实践/创意项目的拟议结构。2、求职信,说明学生对该学位的兴趣;和简历,概述学生的专业兴趣,以前的研究和出版物(如果有)。哲学博士(临床心理学)/哲学博士(临床神经心理学)攻读博士学位(临床心理学)和博士学位(临床神经心理学)将需要以下资格之一(在过去10年内完成):获得学士学位的三年制澳大利亚心理学认证委员会(APAC)认证的心理学课程;获得1或2A荣誉学士学位的第四年获得APAC认证的心理学研究;要么海外心理学资格被澳大利亚心理学会(APS)认为与上述等同。申请者还必须遵守心理科学学院要求的特殊入学说明。教育博士(EdD)要获得EdD入学资格,申请人必须具备:通过研究获得的教育硕士(研究)学位或教育研究硕士(通过课程工作和次要项目)的学位;要么教育或同等学历的学位或同等学历,荣誉为1或2A;要么教职委员会和GRC认为等同于或可以令人满意地替代上述任何资格的资格。除上述条件之一外,申请人还必须具有至少三年的全职或同等的兼职经验,在教务委员会批准的教育机构或其他机构中担任教育工作者。奖学金申请要素● GPA成绩大多数名校都看重中国高校的排名,因此通常排名越靠前的学校录取率更高,高GPA更是在申请学院奖学金上占优势。● 科研能力学校和导师非常看重申请者的科研能力,包括发表论文、科研项目、实习/工作经历以及获得过与科研相关的奖项等。很多澳洲教授也很愿意招收发表了国际论文、科研能力强的本科生,并提供奖学金。特别是你参加过的项目,刚好与申请的项目契合。● 套磁能得到教授的支持是申请任何奖学金的前提,根据教授的名气和地位,通常可以带1-3个全额资助的海外学生。● 推荐人如果GPA和论文发表都不占优势的话,可以争取跟系里的老师搞好关系,有一个国际知名的推荐人,可以增加你申请成功的几率。● 英文水平对于奖学金申请来说,英文水平不是最重要的,但通常会起到关键作用。面试官通常会认为你的英文水平决定了你的研究计划的写作水平以及专业性。所有博士申请都是需要综合的考虑与合理的留学规划,澳洲留学中心拥有数十年的申请经验,会根据个人背景制定留学方案,帮助你申请到最合适的澳洲博士专业和学校。

花园

大学教授、医生、理学博士、文学博士等都做起了自媒体

最近一批大学教授、医生、理学博士、文学博士等高级知识分子都做起了自媒体。小编认为这是一件好事,人们可以通过媒体学习专业内容了:你就是只用手机,不去学校,也能考上好大学,网上好多老师讲的比你们学校老师深刻的多,专业的多。说到做自媒体收入,也是惊人的:内容良好,1万个粉丝,年收入超过上10万元,10万个粉丝就更惊人,100万就不得了,1000万粉丝,目前没有几个,有的收入过30亿。可以这样说,这是农耕时代以来,人类生活与工作方式变化很深刻的一次——5G、Ai技术、新能源、新经济模式是核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我是@高中学习管家收入还不及人家的1%,该怎么办呢?网友们你的收入达标了吗?对此你有什么要说的吗?欢迎朋友们评论区里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