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大学生通常情况下有四种人:大专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相比起大专生和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学历层次更高,这两种大学生,被称为研究生。但是,其实在博士生和硕士生之间,也存在着实实在在的差距。小编梳理了一下,这2种人的差距,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现在,就让我们来逐一了解一下。首先,博士生和硕士生,在受教育层次上,有着实实在在的差距。至少,从受教育年限来看,博士生至少会比硕士生多读2到3年。因此,大家普遍认为,博士生在大学期间受到的教育更全面,收获更多,基础更扎实,基本功更牢靠。实际上,随着研究生扩招,硕士研究生越来越多,逐渐失去了应有的含金量和影响力,相比之下,博士研究生的数量相对而言还比较少,因此更受重视。其次,同样属于是研究生,但是,通常情况下,HR会倾向于认为,博士才是行家、才是专家。而硕士研究生,很多时候,大家并不认为他们真的具备了研究能力。刚刚我们已经说过,随着硕士扩展,带来的最大的后果就是,很多硕士研究生文凭是有水分的。尤其是一部分硕士研究生,连毕业论文都不会写、都是买的。相比之下,要想成为一名博士,拿到毕业证或学位,还是需要下一番苦功夫才能实现的。再次,博士生属于是高层次人才,而硕士生通常情况下,并不一定能被认定为高层次人才。每年各地都会有各种人才引进计划,或者是实施“抢人大战”,就是为了争抢博士这一级别的高层次人才。很多欠发达省份,为了引进人才,给刚毕业的博士解决编制、送房子,或者是对引进的博士一次性奖励数十万的安家费,等等。这种待遇,一般情况下,硕士生只能望洋兴叹。最后,博士生的收入,通常情况下,也会比硕士生高得多。很多硕士生,顶着硕士毕业的光环到人才市场上找工作,但并不一定能找到高收入的工作。相比之下,博士的起薪更高。通常情况下,很少有失业的博士。博士文凭更高,不管是在体制内还是体制外,不管是评职称还是升迁,都更受器重。因此,工作年限越多,博士生的收入,和硕士的差距,可能越大。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教育产业化的不断发展,目前,中国在校大学生人数也是最多的在校大学生数量为2700多万人。就业形势的严峻,学历高消费现象很是普遍使得研究生报考人数剧增。一届一届的毕业生,构筑了繁荣的教育图景上联: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生生不息请老师出下联!老师,请留言给出你的下联!
在我国的古代科举制度是寒门学子想要出人头地改变自己和家族命运的唯一方式,而根据参加考试规模的不同,人们也会将科举考生分为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等不同的等级加以区分。后来科举制度被废除,而科举选拔人才这样的思维被后人加以采用变成了现在的高考以及之后的种种等级考试,所以人们也认为现在常说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等也是和科举制度中的分级一样。其中这种观念是不完全正确的,接下来就来介绍一些其中的门道吧。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学历和学位的区别。学历顾名思义就是指的学习的经历,而且是在国家认可的学校中学习并且通过考试获得毕业许可的学习经历(肄业不算),所以学历可以是小学、中学、专科或是本科、研究生等等。而学位指的是通过学习之后由国家高等院校颁发的头衔,这个头衔表示的是国家和院校对你的学习能力以及专业能力的认可。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学位只有三种,那就是学士、硕士以及博士。很多人都以为博士后是读完博士之后更深一层次的学位,但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从本质上来说博士后属于一种工作职务而不是学位或者学历。根据目前社会大众的普遍认知,大学毕业之后的本科生若是考研成功之后便是研究生,研究生再往上就是博士生,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根据前文阐述过的观点,研究生是一种学历而博士生是一种学位,两者怎么能一同讨论呢?那为什么人们会出现这样的认知偏差呢?本科生考研成功之后就会开始进入研究生学历,而研究生学习过程中又分为硕士研究生以及博士研究生两种(硕士研究生就是普遍认知的研究生)。而且还要进行严格的划分的话,只有完成了论文并且通过了考试以及毕业答辩等种种步骤之后顺利毕业的学生才能被称为硕士,否则只能称为硕士研究生,同理博士和博士研究生也是一样。同样都是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也有许多的区别。学院对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主要是培养他们的独立工作及思考能力以及在科研上的专注力;而对于博士研究生则主要是培养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带领的能力。打一个简单的比方,硕士研究生就像是拿到一个步骤过程说明书就能完成实验;而博士研究生则是拿到说明书之后能够揣摩前人的思想,然后自己做出新的假设。至于为什么社会大众会称呼硕士研究生为研究生而直接称呼博士研究生为博士呢,原因就是我国自1981年1月1日之后开始实行这样的学位制度,当时本科生都很少,研究生就更少了,能读到博士研究生的更是凤毛麟角。因为研究生中主要就是硕士研究生,所以人们渐渐地用研究生来称呼硕士,就像是大学生是学士学位但是人们往往称为本科生、大学生一样。而且硕士研究生在研究生学习的路上,而博士生则已经到了研究生的终点,这样称呼亦无不可。
学士(Bachelor Degree),是本科(undergraate)毕业能够获取的学位。我在中国的时候有理学生、工学士、文学士等之分,不知现在是否有变化。国外的分法也比较类似,比如通识教育的文科(liberal art)的学位常常是BA(Bachelor of Art),理科专业(Science)授BS(Bachelor of Science)等等。学士学位一般需要全时读四年获得,也有的专业譬如工程、设计等需要五年,当然半工半读要多久就不好说了。硕士(Master Degree),是研究生(graate)期间可以获得的第一个学位,在中国硕士一般需要两到三年全时攻读,最后要写硕士论文。在美国硕士则有两种,一种是学分硕士,只需要修够学分就可以毕业,这种以文科居多,用的时间短一些,一年半甚至一年就能毕业拿到学位;另一种是论文硕士,需要做实验收集数据写论文,这样的硕士一般需要两到三年才能毕业。博士(Ph.D),是研究生期间可以获得的比硕士更高一级别的学位,攻读博士并不需要硕士学位,本科毕业可以直接攻博,但是一旦博士不能达到毕业水平的话,可以改成硕士毕业。博士需要三到五年全时攻读,也有延长到更久的,在美国如果七年博士还没有毕业,一般会被认为该博士生没有毕业的能力,但这并不绝对,我认识的同学中有读了九年最后拿到博士学位,论文做的极其优秀,属于慢工出细活儿的那种。学士、硕士、博士都是一种学位,学士到硕士再到博士,是一种学历提升的过程,简单的说,本科生就是学士,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硕士研究生就是通常所说的硕士,毕业获得的是硕士学位,博士研究生就是通常所说的博士,毕业后获得的就是博士学位,目前博士就是最高学历。而博士后是一种工作经历,并不是一种学历,它是有工资的。博士后是指博士毕业取得学位、学历后,进入博士后流动站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进行研究的人员。博士后不是学位,也不是职务或职称,它只是一段工作经历。教授是一种高级职称,比教授低的有副教授、讲师、助教等,过去的教授不一定是博士、硕士,甚至连学士也不是。他们之间的区别,教授可以拿到行业的最高职称津贴,博士后只是一种工作经历,而博士、硕士、学士只是证明他们在相应的学习阶段,顺利完成了学业,取得了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虽然取得了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甚至进入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工作过,但不一定就能很快评上教授。反过来说,虽然教授没有较高的学历或者学位,但是他长期从事教育工作,长期学习和研究某一个领域,教学经验、研究经历比较丰富,他仍然可以当研究生导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对教育事业的越来越重视,并且我国对学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我们要尽自己的能力努力提高自己的学历。
本科生和研究生有何区别?硕士和博士又有什么不同?这是很多人都有的困惑,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大家怎么说吧!01/@61发际线已经说明了一切……02/@SuperMario小学,老师告诉学生:“森林里有只老虎,已经被我关在笼子里,我会带你去那个地方,然后给你一把猎枪,告诉你猎枪怎么用,并开枪给你示范。然后你跟着我学着开枪把老虎干掉。”中学,老师告诉学生:“森林里有只老虎,已经被我关在笼子里,在森林的西北角,我给你一把猎枪,告诉你猎枪怎么用,你自己去森林找到那只关着的老虎,干掉它。”本科,老师告诉学生:“森林里有只老虎,具体位置不知道,不过大约在西北角的位置。我给你一把猎枪,你自己琢磨一下该怎么用,会用之后去森林找到那只老虎,干掉它。”硕士,老师告诉学生:“森林里有只老虎,具体位置不知道,不过肯定是有的。你自己想办法找到那只老虎干掉它。你可以自己去买一把猎枪,或者用其他的方法。”博士,老师告诉学生:“给你一堆小树苗,你去种一片森林,然后看看能吸引过来什么动物,等动物长肥了再捕猎回来……愣着干什么,还不快去种树。”03/@momo酱两个本科生相亲,聊时事八卦和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两个硕士相亲,聊专业,聊工作,一起吐槽导师。两个博士相亲,互相介绍自己研究的领域,回去的第一件事情是查一下对方发了多少SCI。04/@地图小子儿子写日记:“夜深了,妈妈在打麻将,爸爸在上网……”爸爸检查时,很不满意地说:“日记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孩子马上修改为:“夜深了,妈妈在赌钱,爸爸在网恋……”爸爸更不满了,愤怒地说:“看看本科生是怎样写的。一定要提倡正能量,以正面宣传为主!”孩子再修改为:“夜深了,妈妈在研究经济,爸爸在研究互联网+生活……”爸爸看后说,这还差不多,但深度不够,有待进一步提高!以后你长大了成了硕士研究生,你就知道应该这么写了:“妈妈在研究信息不对称状态下的动态博弈,爸爸在研究人工智能与情感供给侧的新兴组合。”爸爸接着说,要是你打算成为博士,得这样写:“妈妈在研究复杂群体中多因素干扰及信息不对称状态下的新型‘囚徒困境’博弈;爸爸研究的是:大数据视角下的六度空间理论在情感供给侧匹配中的创新与实践。”05/@QilanYuan博士和硕士从能力培养上,我觉得是很不一样的,他们适合的出路也大不相同。这里仅说说我理解的工科博士和硕士的区别。博士注重培养科研能力。科研能力简而言之就是解决领域内最前沿的问题以及发表论文的能力,这包括了你在自己领域的知识积累、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表达与写作能力,此外你或许还需要学会很多学术圈的“游戏规则”。博士这条路,我觉得最适合将来进入科研领域的人,这些人的出路大部分是留在高校当老师,去研究所,还有个别会去企业搞研究或者研发。博士去普通企业的最根本问题是,你在博士期间培养的大部分能力,可能并不是企业所看重的(企业就最注重的是做出产品卖出利润),所以待遇上一般不会比硕士高很多,这是最普遍的情况。当然有普遍就有例外,对于热门领域、实用技术的顶尖的研究人才,去企业可能都非常抢手。硕士主要培养的可能是专业领域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发现,基本就是大部分企业所看中的能力。不同学校所培养的能力也不尽相同,至于毕业要求,一般只要熟悉了解专业知识,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最多做一些很小的创新就够了。硕士途径培养出来的人,去企业也有能力胜任专业性强的工作,当然也可以继续深造,走科研道路。总而言之,念硕士是一个性价比相对比较高的选择,时间成本比博士少2-3年,竞争力又比本科生强很多;也是一个灵活度高的选择,将来去企业或者去学校都是可以的。06/@命运sniper本科生关注的问题:大学宿舍里都有哪些惊为天人的事情?有哪些适合学生去的旅游景点?如何进行考前突击?挂科/差点挂科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如何判断自己适合从事什么工作?硕士关注的问题:如何跟导师相处?如何克服拖延症?如何撰写一份亮眼的简历?如何快速完成毕业论文?博士关注的问题:如何高效阅读学术论文?有什么撰写学术论文的好工具?如何预防脱发?被延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相亲是一种怎样的体验?07/@中国大学MOOC针对这个问题采访了浙江某高校化学、农学、电气工程、管理学等专业的十位博士生,以及新闻传播、土木工程等专业的六位硕士生,整理了以上几位同学的观点,形成如下内容:1.科研是一个屋子,本科生在窗外观望,硕士生在客厅踱步,博士生在书房坐定。本科很少涉及科研工作,毕业设计和一些必须的科研活动通常只是硕博或者老师带着打打杂,以完成任务为目的,少有深入的思考。硕士和博士都需要在导师框定课题范围之后,独立主导课题实现的全过程。硕士要解决从理论到应用的问题,方向上比本科时更进一步。博士则更多研究了理论与方法的创新,所以博士的课题往往会更宏大,更底层,更具不确定性。2.本硕博在培养认知能力时的侧重点不同。从学生的能力成长上来看,本科着重培养基础认知能力,硕士在本科基础上着重培养认知创造能力,博士在硕士基础上着重培养细分领域更底层的认知创造能力。本科通过学习,理解和吸收前人已经掌握的知识经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赏风景。硕士是老师交给你一个小的科研问题,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解决,你需要用已有的方法论,或者对已有方法论略施改进,然后解决这个问题。博士则是通过自己长期对某一领域的钻研,提出这个领域的一个或者一系列关键问题,通过建立自己的方法论,解决这些问题。3.心态上,学历越高面临的压力越大,这与研究生严格的科研要求、论文发表篇数、日常工作量、毕业要求、导师等息息相关。本科和硕士的专业性较弱,除了科目学习和研究工作外还需要花大量精力参加实习、培训、社团等,打造求职硬技能和软素质,提升求职竞争力,精力在学业上的集中度不够。博士生是华山一条路,全心全意做科研,毕业是第一要义,科研能力是未来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随着学历的提升,文章久投不录、毕业遥遥无期、发际线越来越高、对象越来越难找、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际交往的圈子越来越小、同龄人越混越好等各种压力和烦恼会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明显,博士生可能是大学校园内幸福感最低的群体。这正印证了那句很火的话,读研后才知道不读博并不是因为不想读博,而是读不了博。4.论文上,本硕博在研究领域、发表门槛、篇幅、题材、原创性上都有很大的差异。本科的论文是升级版的读书笔记,平均1万字即可达到毕业要求,原创内容较少,以整理提炼前人的知识为主;硕士和博士论文以自己原创内容为主,硕士的毕业论文评价3万字达到毕业要求,博士平均则为5万。部分毕设要结合学生的实习经历,其中博士论文在篇幅和深度上远远超过硕士。在论文的门槛上,大部分硕士往往针对一些项目以及国内学术的研究热点开展研究,也只需要发中文期刊即可,博士则需要对国内外上最新的该领域研究进行学习并提出创新,层次上有区别。5.工作上,硕士在求职中占有一定优势,博士生就业面缩窄。本科硕士博士的专业性依次增强,所找的工作专业对口度依次增加,工作的研究性依次增大。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硕士生相比本科生学习研究能力更强;相比博士生,年龄与更广的择业范围是优势之一。而博士生相对本硕就业面会有一定缩窄,以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为主要出口。08/@北京大学教授乔晓春北京大学教授乔晓春曾在自己的著作中分享了自己本科、硕士和博士区别的理解,我们节选了部分内容:读书应该有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学习新知识,让自己知道得更多,知识面更宽;第二个层次应该是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那就是不仅学了“是什么”,还要学到“为什么”,也就是要搞清楚知识背后的道理;第三个层次是要学到人家是怎么获得的知识,或知识是如何研究出来的,即了解别人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什么;第四个层次是如何将学到的这些知识,包括所需知识、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用在自己的专业研究上,并从事科学研究;第五个层次就是能够把学到的知识、思路和理念应用到更为宽泛的领域,包括对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提升。这里的前三个层次属于被动学习,后两个层次属于主动学习。前者需要老师来教,后者更需要“自悟”,老师的作用主要是引领,而仅仅不是传授。中小学生的学习主要集中在第一个层次,即单纯学习知识或学习“是什么”。到了中学,特别是高中期间会开始学习一些“为什么”。到了大学本科主要是学“是什么”和“为什么”,这期间对“为什么”的掌握要比中学时多很多,并开始接触第三个层次,关于“怎样做”的问题,即学习一些初级的研究方法,但是这些研究方法对于独立做一项研究还是远远不够的。到了硕士研究生阶段,就应该更系统地学习研究思路和方法,即加强第三个层次知识的学习,并开始涉及第四个层次的问题,即开始能够做初步的、简单的研究。到了博士生阶段,基本上进入了主动学习阶段,即集中完成第四个层次和第五个层次。从培养目标的差异上看,硕士培养的是“会做事情”的人,博士培养的则是“会思考、会创新、有智慧”的人,这应该是学习的终极目的。学习的最高境界不在于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要通过学习引发更多、更广泛的思考,使思考变成一种能力和习惯,而且这种思考是不断深入、不断扩展的。你会从狭义的、只局限在专业领域的思考开始,自觉不自觉地拓展为广义的、对专业知识以外问题的思考。不了解科学的“外在”意义,一个博士只能算是一个会使用方法的技术员,这无异于只读了一个硕士。实际上,硕士以前的学习是一个能够“学进去”的过程,而到了博士就需要经历一个“学出来”的过程。“学出来”指的是在学习知识和方法的过程中,人们能够通过掌握科学的理念和思维方式,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使其在各个方面,包括精神和文化等方面得到大幅度提升。了解这些会使你的学位比一个技术学位更有价值。你是否真正达到了博士的水平,并不单纯看你在科学之内取得了多少成绩,更重要的是要看你是否能够跳到“科学”之外去看科学、看人生。
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到底有何区别?硕士和博士又有什么不同?这是很多人都有的困惑,对于这个问题的说法也有很多版本,自考君挑选了几个比较经典的版本,一起和大家一同探讨。一、学生版二、圈圈版想象这个圆圈代表了人类的所有知识。你小学毕业时,了解了其中一小部分。高中毕业时,了解了更多。拿到本科学位后,你有了自己的专业。硕士学位让你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深的钻研。继续阅读学术论文,你会逐渐抵达人类知识的边界。一旦抵达了边界,你便专注于此。你花几年的时间试图突破边界。终于有一天,你推动了它。这个凸出来的部分,让你获得了博士学位。当然,对你而言,这个世界看上去不一样了。但别忘了全局是长这样的。这是一组非常生动的图画,最后那张图更是“意外结局”的典范。它让人感受到自身的渺小,对于走在硕博道路上的人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提醒:不要因为推动了一点边界而洋洋自得,也不要一味沉浸在自己的领域中,忘记了这个世界的辽阔和丰富。三、兔子版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比喻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是:导师负责给研究生指出兔子在哪里,并指导学生学会打兔子的本领。反之,研究生则是从导师那里了解到兔子的位置、大小、肥瘦,并采用从导师那里学到的打兔子本领擒获一只兔子(就是做完论文)。有人由此衍生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之区别的“兔子理论”:本科生:学习捡“死”兔子。本科及以前所学知识都是别人已经发现并经过了反复验证的知识,是固定、稳定的,属于“死兔子”。此阶段的学习训练只是学会找到一条比较便捷的路径把已经死在那里的“兔子”拿回来。硕士生:学习打一只在视野中奔跑的活兔子。这只兔子在哪里?需要导师指给你,或者需要导师和学生一起来确定其位置。导师在“指兔子”的同时还应该告诉学生瞄准并射死兔子的本领。硕士生需要遵从自导师处学来的方法和技术,去把这只尚在活动中的兔子打死,然后再通过以往已经具备的方法把兔子擒在手中。博士生:学习打一只看不到的活兔子。此时的兔子也是活的,但可能不在你的视野里跑着,而是在树林里跑——导师可以确认一定有这只兔子存在,可是,需要你先从树林里把这只兔子撵出来,判断是否值得去猎取,再用更高级的猎取技术去射击并沿用原有方法将兔子取在手中。博士后阶段:此时,导师叫合作导师,他就要和博士后一起来确定究竟到哪里去寻找兔子,此时面对的可能是不一样的森林,需要一起商量后确定是否需要在这里伫足,并重复以上过程。四、红烧肉版本科论文第一章:红烧肉的定义和类型;第二章:各种红烧肉区别和特点;第三章:东坡红烧肉的具体特点;第四章:烹制东坡红烧肉的主要问题和对策。结论:东坡红烧肉可以更好吃。硕士论文第一章:关于猪肉做法的文献综述;第二章:红烧肉做法的历史演变过程;第三章:传统红烧肉制作和研究方式介绍和比较;第四章: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对红烧肉做法的启示;第五章:剩余价值红烧肉的具体做法;第六章:剩余价值红烧肉的创新之处和进一步研究建议。结论:红烧肉很好吃,但是吃的过程中注意区分,剩余价值理论指导下的红烧肉做得会更符合社会主义实践发展。博士论文序言:历史中猪肉食谱的文献综述、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不足和问题;第一篇(第一章到第三章):猪是怎样养成的;第二篇(第四章到第五章):猪的各个部分肉质的区分和作用;第三篇(第六章到第七章):马克思理论不同发展阶段对红烧肉发展的影响和启示;第四篇(第八章到第十章):红烧肉制作的实证研究(变量选取、理论模型和计量分析)。结论:红烧肉是不是可以吃取决于很多复杂的因素,总体来看,在满足一定约束条件的情况下红烧肉是不错的营养、美容食品,但操作过程的障碍还需要通过真学、真懂、真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有必要的情况下需要进行理论创新和政策支持,使红烧肉更好地实现增加营养、避免增肥和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五、专业分析版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教授较为全面的从学习、分析、研究方法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本、硕、博学习的区别,我们节选了部分内容:1.本科学习与研究生学习的区别本科是素质教育,是从未成年到成人的教育,是让他们完成文明教育的过程。素质教育不在乎学什么专业。例如,家长们对子女找配偶的要求是要找个大学生,而不是要求找学某种专业的。家长们未必能解释为什么,但他们知道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基本上不动手打配偶。本科教育是培养做人的品格和修养的过程。研究生教育不是素质教育,是专业教育。这就是研究生教育和本科生教育的最主要区别。这个区别决定了你们应注重学习什么的问题。你们的学习带有研究性质,这对你们毕业后的工作选择与本科生有了不同。本科生毕业后终生从事其所学专业的人数比例原则上不会超过10%。这里我说的不是上世纪50年代的本科毕业生,而是指有了博士生教育以后的本科毕业生。硕士毕业生终生从事其硕士专业的比例会高一点,约15%。而博士毕业生以博士专业为终身职业的人数应不低于三分之二,低于这个标准则说明博士教育本身不成功。也可以说明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生教育的性质是专业教育。2.硕士生学习与博士生学习的区别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生的区别是专业水平差别,不是素质差别。两类毕业生在为人的素质上没有差别,其区别是研究技能。研士生教育培养的是工作技能,而博士生教育培养的是学术技能。硕士生毕业后的工作主要是从事事务性的工作,做学术研究的很少。因此硕士生要注重学习普遍性的研究技能。完成上级交待下来的任何一项事务性工作,都需要进行调查了解基本情况,判断问题的性质,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找到实施的方案和路径。这些解决问题的程序和学术研究的方法很相似,例如,文献回顾、找到有意义的问题、提出假设、进行实证、做出结论。无论是研究具体的事务性问题还是研究学术性问题,都需要广义上的研究能力,懂得基本的研究程序和常用的研究方法。由于硕士毕业生和博士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性质不同,前者是事务性的,后者是学术性的,因此你们对于学术的态度不能一样。博士生要有较强的批判精神,即发现错误的能力,因为发现现有知识的缺陷,才能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硕士生如果有了这种批判精神,那你最好选择毕业后读博。否则,你到了工作单位,总是发现领导的决策有缺陷,你会不甘心情愿地执行领导决定,你工作就做不好。因此硕士的学习主要是学研究技能,学会如何将研究技能应用于自己的工作,培养成清华人的“能干、出活”精神。我以为能达做到这一点,硕士教育就达到了目标。博士教育重要的一点是寻求真理、发现规律、探索人类尚不知道的知识。要发现新知识不仅需要研究能力,还需要学术激情和学术奉献精神。很多学术研究所发现的知识都没有实际用处,不能转化成为物质财富。从经济学的理性角度讲,从事科学研究的人都属于非理性的,因为从事这种研究的人得不到实质性的经济收益。然而,人类的科学进步就是建立在发现了很多人们认为没用的知识的基础上的。然而,发现新知识是有乐趣的事,于是很多博士选择在低工资的大学就业而不选择高工资的企业。家长们常说的,“这孩子读傻了”,就是这个异化过程。社会上常说的“笨得像个博士,傻得像个教授”,就是异化的结果。当你领到博士学位证书时还没被异化,你可能是个含金量不高的博士。涨知识:研究生: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硕士生:就是硕士研究生学历:大学学历、研究生学历学位:学士(大学本科毕业),硕士(硕士研究生毕业),博士(博士研究生毕业)注意:博士后不是学历也不是学位,而是一种工作经历。今天的文章就分享到这啦!自考君每天为你分享更多相关文章,欢迎关注我们,第一时间获取最新文章。
文/时代教咖在现如今这个社会中,如果我们想要找到一份非常不错的工作的话,是很困难的。而原因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现在大家的学历普遍都有所提升了,大学生基本上随处可见,考上大学早已经不是什么“个例”了。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有很多人会为了更好找工作,而去读研。虽然人们都说读研、读研的,但其实对于研究生、硕士、博士之间的区别,很多人并不是很清楚。研究生、硕士、博士之间有何区别?其实这三个称呼,最根本上的区别,是学位和学历上的区别。不管是硕士生还是博士生,其实都是研究生。而硕士和博士,是学位;研究生,则是一种学历。和硕士比起来,博士是要更高一级别的。只有我们先成为了硕士,然后才能成为博士。他们之间的先后顺序,是一定不可以搞混的。像是人们平时所说的考研,一般都是指考硕士研究生,很少有人会把考博士研究生的过程说成是考研的。那么,新的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我们常把硕士称为是研究生,却叫博士为博士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为何我们常把硕士称为研究生,博士却就叫博士?大多是因为这些原因:1. 博士级别更高其实之所以会这样,原因不过就是因为博士的级别在大多数人的心中都是要更高一些的,而硕士不过是成为博士的一个过程罢了。也就是说,在人们心中博士是跑道的“终点”,而硕士是跑道的“中间位置”。既然没有拿到学位,就说明还在研究中,还在学习中,只是单纯的具备科研能力的话,就只能算是一个研究生。但是,如果是取得了博士学位的话,那就不一样了。哪怕这也是研究生,也不是一个只有科研能力的研究生,而是一个已经有成果的研究生了,应该被予以尊重,尊称为“博士”。2. 因为习惯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因为人们简称习惯了。就好像人们总是以为硕士生和硕士、博士生和博士是一个道理一样。其实硕士生和博士生都还没有取得学位,而只有取得了学位,才能被称为硕士或者是博士。但是偏偏人们总是习惯于叫硕士博士,就干脆忽略了后面的“生”字。同样的道理,人们之所以总是会硕士为研究生,也是因为一种习惯,所以才会把两者相结合,混在一起叫。近年来,我国考研的人越来越多了,但是单纯是为了学习的人却少之又少。大部分人考研,都是有一定的目的的。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些大学毕业以后选择考研的人,都是出于一种什么目的吧。为何很多人在大学毕业以后都选择了考研?1. 工作难找虽然说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了,大家的学历也提升了不少,本科生在现如今这个社会中,早已经不再“吃香”了,因为非常常见。也正是因为这样,和研究生比起来,本科生越来越不好找工作了。所以,很多学生都被这种形势逼得不得不考研,因为只有这样,在找工作的时候才会有更多的机会。2. 不愿走入社会,没有人生目标还有一些人,他们之所以考研,是因为不愿意走入社会,对社会有一种恐惧感。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人,生怕自己到了社会以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没有人生目标,宁愿选择考研,一直在学校拖延下去,迟迟不愿毕业。3. 专业需要还有一些人,则是因为自己所学的专业需要考研,只有考研了,以后才能有好的出路。所以他们才会在毕业以后不得不走上考研的这条道路。4. 不愿太早结婚生子虽然说现在家长都提倡自由恋爱,但是在很多家庭中,家长还是非常看重结婚生子这件事的。所以说,这些家长往往更迫切地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早早结婚生子。而这对于很多不愿意太早结婚生子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折磨。为了逃避父母给出的毕业后就结婚生子的这个安排,有很多学生也是不得不选择了考研。5. 学习最后这种学生,和前面的所有同学都不一样。他们之所以考研,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提升自我的素质和修养,单纯地想要为了学习而学习。这种精神在现在这个社会上还是非常少见的,基本上很少有人是单纯为了这个目的去选择考研的。现在这个社会,是一个拿学历说话的社会。也许在过去那个年代,人们觉得本科学历非常了不起,但是现在的人并不会这样觉得。如果你只是一个普通的本科学历,其实在找工作的时候还是很不好找的,因为这种学历实在是太多了。所以这样看来,考研就成了必要。你觉得考研的人数越来越多还有什么原因?
再过一段时间,2018年全国硕士生考试复试以及博士生考试的初试和复试即将拉开序幕,预计全国将有近60万硕士研究生和8万博士研究生获得录取。对于即将进入各大高校和科研单位进行深造的研究生们来说,研究生期间能获得的补助备受关注。根据教育部最新发布的《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6年全国在学研究生198.11万人,其中在学博士生34.2万人,在学硕士生163.90万人。最近几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一直在扩大,这也意味着2018年全国在读研究生总数预计将超过200万。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大多数重大科研项目、公开发表的SCI论文和授权专利等都有研究生的参与,在读研究生显然已成为我国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然而,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研究生待遇普遍较低,与国际知名院校等相比有非常大的差距。尽管在施一公院士等科学家和教育界人士的大力推动下,2017年全国博士生的国家助学金有所提高(每生每月提高250元),不过提高幅度仍然有限,而且这项政策仅仅针对博士生,人数更多、补贴更少的广大在读硕士生并不包括在内。2013年,国家三部委联合发布《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 (财教〔2013〕19号)》文件,明确提出为提高研究生待遇水平,自2014年秋季学期起,研究生普通奖学金将调整为研究生国家助学金。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博士研究生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2000元(2017年提高到15000元),硕士研究生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6000元。但同样在2014年,研究生也开始需要交纳相应的学费。“一进一出”的情况盘算下来,其实并没有增长,返还学费也并不是百分之百,甚至还有“入不敷出”的现象。日前,一项来自全国各地的1663名研究生参与调查的研究生问卷结果显示,223人每月补贴在0-500元区间,占比13.42%;359人每月补贴在500-1000元区间,占比21.66%;450人每月补贴在1000-2000元区间,占比27.14%;452人每月补贴在2000-3000元区间,占比27.26%;148人每月补贴在3000-4000元区间,占比8.97%;每月补贴在4000-5000元区间以上的学生人数占比较低。仅有11.13%的学生表示补贴金额能够满足日常使用,88.87%的学生表示补贴并不能满足日常开销。为了了解各大高校在读研究生实际的补助数据,小编根据知乎、果壳网、小木虫等平台上研究生网友关于研究生待遇的最新留言,整理了部分高校高校和科研单位数十位研究生的数据,一起来看看全国各大高校研究生补助到底有多少。 博 士 @清华大学博士某理工院系,扣除学费,算助教,直博研一净工资6600一个月(周围人差不多都这个价)。@北大博士PKU最后两年通过校奖能拿到4000/月,据说以前有校奖的话实验室就不发钱了,但是从我那时候开始就禁止这种行为了,所以我毕业的时候(2017年夏天)总共是5300/月。感觉就是,住宿基本算白住,吃饭这么便宜,还不用交税,好幸福啊……不过那时候天天写代码刷论文也没时间花钱……@中关村文理技术学院博士今年受国家政策影响涨了500,到手3750一个月。感谢党,感谢国家对砖院的支持!这学期还当了助教,800一个月。真心觉得,这些钱够花,够用。不但自己够用,我还给家里换了个热水器,给爸妈买了鞋子,大衣...过年应该还会给家里换台净水器吧!毕竟,爸妈的身体最重要~像我这种不够聪明的人,只有踏踏实实多搞出一些科研成果,才对得起国家的培养,加油干!以上。@上海交大博士文科博士在读,前两个月每月1820,第三个月开始2320,第二学期开始学校涨到了3320,导师开始补发补贴每个月2000。自己做助管每个月几百块收入。ps学费不用交。住宿费一年1200。两人间,前一阵子说套间要改十人间,后来又偃旗息鼓了。但是学制四年。基本都要延期,最快也要四年半。@浙江大学博士博士:学费一万,分两次返还,一次五千;然后博三开题之前每月补助2400,其中800由导师出。开题之后,每月补助3400,其中1300由导师出。硕士学费八千同样分两次返还,每月1000,其中三百由导师出。奖学金五花八门,不过材料这块,要拿奖学金一定是要有文章的。@上海交通大学博士上交研究生补助分为学校补助+学院(或导师)补助两部分。其中学校部分对硕士的补助为500元/每月,博士1820元/月。学院(或导师)补助的具体数额在不同学院之间差异还挺大的,比如我们材料学院,对硕士补助大概500元~1000元/月,博士补助大概1000元~2000元/月。机械学院财大气粗,学院部分对硕士的补助大约500~1000元/月,博士的补助大概是3000元/月。感言就是,对大部分同学来说,这些补助应该刚好够在上海的生活费吧,博士还能过得挺充裕,硕士就比较勉强了。我的心得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在有的课题组,第一年啥都不用干不用进实验室就有大把的补助拿,有的课题组从第一天就进组还拿着比别人可能少一半的钱,干的活也不少。@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好想涨工资啊……@西部985博士学校号称某长三角985的大哥。导师巨给力,平均每个月能发3000左右(组里也是因人而异,视发文章和做项目而定),国家的奖助学金每月1850(两会后涨到这个数),除此之外还有国家或者社会奖学金。我应该算整个学校里面拿到的非常多的了。@西部省会211工科类博士支出:学费10000/年,住宿1200/一学期收入:补助2000一个月,助教的话3000一个月,老板不发钱,论文挂项目号报账另外新入学博士办张银行卡上交实验室每月发钱,但钱不是你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硕士+博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硕士+博士表示还是中科院物理所低调呀!这工资标准我们都执行快半年了。@中科院某研究所硕士二年级:首先学费全免一个子不用交。然后每个月:国科大补助:500所补助500绩效1:2000(强制规定的数量,每个组一样)绩效2:600(每个课题组根据自身情况给)饭卡:330误餐补助:50合计:3980博士生的工资:首先学费交一万返13000,平均到每个月多给250,然后每个月:国科大补助:1250所补助:1000绩效1:2400(存疑)绩效2:600-800饭卡:330误餐补:50合计:5850@南方科技大学硕士+博士南方科技大学,硕士一年五万,博士一年十万。课题组发的补助另计,各系论文奖励另计。算下来我博士在读已经年薪25w了(论文奖励拿了些钱)…… 硕 士 @某985学校工科硕士在读学校硕士奖学金分三种A 一万+800*12,大约30%B八千+650*12,大约40%C:500*12,大约30%我所在整个教研室,几乎没有老师给额外补贴,所以如果是三等奖学金,一年只有6000只有6000RMB,看到各位大佬那么有钱简直瑟瑟发抖呀@魔都某师范类985硕士 学费+住宿费9200 学业奖学金6k 国家每个月500 老板没有,不开心了还罚钱,都是泪。不说了,搬砖去。@浙大某实验室硕士学校700,导师组1000,每季度三助4000,一年四次。1.7*12+16=36400。算起来不错了。。我们毕竟是硕士,博士学校和导师组部分过了中期后3300,三助未知。没有学费(学业奖学金全员覆盖)。@top2某植物实验室老板正教授,课题很多14年刚入学的时候硕士800博士2000,每个月固定的560国家补贴然后随着年级的增长会慢慢涨工资,今年研三,硕士一千一博士不到三千@某985研一国家600,学校200,导师800(还没收到过),奖学金免学费,依稀回忆起大半年前,拿着初试专业第一的成绩找找到老板,老板说我们课题组资金富裕,保证我生活。。。@某沿海985硕士同组的博士师兄每月正常的话只有国家和学校的补贴,加起来就2250元,而硕士除去学业奖学金以外(学业奖学金是看考试排名而定的,有一半的人拿不到),每个月就500。泪奔啊!!!@西安某985硕士200每月,助学金600每月,学费1万每年,一般可拿二等奖学金3600每年,更高10%几率自己想,消费1000每月已经很低了,所以年收入是:(600+200)*12+3600=13200,总支出是:10000+1000*12=22000,净收入是:13200-22000=-8800,没错,每年至少还得问家里要8800,还不算交女朋友(其实普遍根本没有)。。。@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研一每月1500,回所后各个所情况不同,我所在的所每月2300第一年交的8000元学费开学10月多会全部返还,以奖学金的方式,第二年第三年就不知道返多少了,毕竟我现在研一@上海大学硕士研一,组里200/月,国家500/月。奖学金分档,一等(保研,名额一个)12000,二等6000(绝大多数都有),三等3000(不确定有没有人拿三等)。@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硕士中科院大学给500,所里给1300,一共1800,同理博士是3000多点点。奔补助的话去电子所吧,博士一个月5000,直博博一就可以开始算了。@某火锅省著名985硕士学校每月一共给800(二等奖学金,但大多数人都是二等,一等很少,再加600)。老板实验室给补助150一个月,一学期结一次。也就是一个月950,如果能在群雄争霸的抢助教中获胜,还能大概每个月上浮200-400不等。@普通一本文科研究生普通一本大学的普通研究生,中国古代文学。穷啊,真是穷。一年6000的国家助学金(是不是叫这个名字),这个是没跑的。发10个月,一个月600。然后就没了…学校中有三助岗位,助教一学期大概有个300到500左右,注意是一学期。如果有幸能混一个助管或者兼职辅导员,一个月能有个5,6百吧。老哥我师范专业,一直在外面带课,特么的语文基本没人补啊。周末带课连轴转,研一第一学期,算上国家助学金,每个月基本有个2500左右的收入。抽烟勤点,但是基本能自我养活住。但是靠着学校那点钱过火的同学,经济情况堪忧,基本上还得靠家里接济。其他答主的老板发的劳务费什么的,好像老哥我从来没见过。所以文科的研究生,三思啊!!!@四非大学研一学校加国家补助每个月给1500老板每个月给1500顺便给老板当个助教,每个月1000月收入4000偶尔出个差还能混点补助啥的就不说了@某双一流学科硕士1.正规途径硕士研究生阶段国家500*12=6000奖学金按年分6000-8000-10000不等,基本与学费8000-10000相抵。没有做课题没有额外收入,研二有课题做月300-800不等。实际收入500-1300按照情况,国奖等另算。2.科研途径申请创训计划,研究生一个课题5000-10000,能不能叫收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导师放权,课题给你做,经费本给你,呵呵,那就比较开心,一般20万以内小课题是有可能的。3.兼职外面接项目,这个私活就看个人能力与途径。并不方便透露,但是一定比前面总和都多,看个人能力。@同济大学硕士铁道研究院,专硕学校每个月600今后不涨,学硕800,研二学硕800,研三1000。导师每个月看心情,跟工作量没关系,最多1000。@东南某高校硕士硕士期间,固定每月600,偶尔做课题,根据任务量千儿八百的,一般劳务费都比较对得起劳务量。目前博二,固定每月2750(上次总理发话涨了250),课题费每学期都有些。总体来看,只够一般过日子,家人一直补贴中。@浙大硕士替我浙秀一把,cs硕士,学校每月700补助,加学校规定导师必须发放的助研费300,另有导师每月发放的2600,自己偶尔接接外包,平均月收入大致在6000左右浮动。其实工科专业的研究生想赚点钱应该是不缺的机会的,就看自己愿不愿意费这个劲儿。
来源:募格学术 作者:暖暖就理工科而言,大部分硕士研究生在读研过程中或多或少会面临定课题(导师要你自己看文献定方案的情况)、实验设计、操作、数据处理等等这些难题。对于科研小白来说,突然要自己一个人去完成某些内容的时候,困难随时都在。在这种时候,有大佬带和没大佬带的差别就来了。定课题我是从外校考入现在就读的学校的,W是本校的,他在本科期间就跟着课题组的大佬(一位博士师姐)做毕业论文,这位师姐每年发表的文章在整个专业中数量最多,质量也最高,着实很优秀。研一入学初,我还在适应新的环境,W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因为博士师姐每天有干不完的活儿,不是要预约外面的仪器,就是晚上要加班加点做实验,或者整理数据等等。他总抱怨说太累,但其实对于我这样一个刚读研、充满了对科研的满腔热情和未来生活的向往,准备大干一番,做出成绩的人来说,心里不知道有多羡慕他呢。也正因为他一直跟着博士师姐做,最后的课题也就是跟师姐一个大方向,虽不完全是从博士师姐大论文中剥离出来的一部分,但也可以说是很相近了,于是W早早地开始了自己的课题实验。而我在晃晃悠悠了一个学期之后,逐渐开始意识到真的应该开始把自己的课题实验提上日程,但是课题确定的过程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简单。导师首先给了我一个大方向,让我自己先看文献,后面再讨论具体做什么,当然,这是大部分研究生都会经历的过程,我也照做了。随着文献越看越多,我对自己的课题内容产生了一些想法,于是认真地做了一个方案便去找导师讨论。老师听完我的方案后,既不太同意我选用的实验材料,也不赞成我所设定的实验大致内容,于是我便按他的要求和建议修改自己的方案。我们就这样来回互动了好几次之后,我发现他每次的想法都不太一样,方案改来改去的把我给整懵了,始终还没个结果。直到后来有一次,他主动找我去办公室,正好我也准备再找他讨论一下实验方案,去了之后他说让我跟着做一个横向项目,他觉得这个项目的方向跟我的课题大方向契合,我心里一连串的问号,契合么?难道我理解错了他之前跟我交流过的关于课题的一些意见和建议?还是他又忘了他上次跟我说过什么了?因为我真心不这么觉得项目跟我的课题契合。于是聊完项目之后,我就弱弱地问了一下:“老师,那我的课题…”没等我说完,他说:“你第一次不是写过一个方案吗,就按那个做吧。”我一头雾水,心想:那我们讨论那么多次,来回修改那么多次方案的意义在哪里?尽管心里有很多不解和小情绪,但是最终还是按初次写的方案开始了我的课题实验。相对W来说,我课题敲定的过程真是太曲折了。做实验课题定了下来之后便是开始自己的课题实验了,有一个博士带着,有时候可以帮助你更快更好地开展实验。W的具体实验设计基本上是由那位博士师姐把关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比去找老师效率高得多,一是因为毕竟是师姐,交流起来不像跟老师说话那样有压力,有什么疑惑可以轻松的提,基本不会出现因为自己觉得问题太幼稚而不敢问的情况;二是因为天天在一起做实验,有什么疑惑能马上交流,及时解决问题,而老师通常比较忙,需要提前约,有时候还可能不在学校,问题没解决,自己实验进度有时也跟着变慢。此外,如果你有需要出去做实验的话,她可以给你很多建议,比如哪里可以做,怎么联系,怎么去准备样品会更好地适应那边的实验仪器,得到更好、更清晰的结果等等。而像我没有人带的话,可能就得自己四处打听或者亲身经历才能摸索出来,而摸索是需要耗费不少时间的。例如我之前需要做扫描电镜,因为预约、样品处理不当等问题耽误了很多时间。同时,跟着博士一起做实验,她的一些实验习惯也会无形中影响和带动着你,当然这里是指一些好的习惯。带着W的那位博士师姐始终坚持今日事今日毕,平常做完实验,不管多晚,一定要当天处理好实验数据,然后写个简单的分析在数据图之下,以免久了会忘记和混淆,到后面整理的时候反而多费工夫。她保存数据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实验数据再多,到了她那儿也都井井有条,绝不会错乱。W说他自己之前很拖拉,可每到第二天,师姐会和他讨论前一天实验数据的情况,他都只能尴尬地说自己没整理,没分析。所以他现在每天晚上回去第一件事就是整理数据,不做完总觉得心里不舒服,而我能拖则拖。这虽然跟个人的做事习惯有关,但是习惯有时候也会受环境影响的,好的环境可以时刻鞭策自己,不断前行。自然,W也是我们这一届整个专业最早发文章的,这跟他的努力息息相关,但是确实少不了博士师姐的帮助。研一入学到研二,他在做自己课题实验的同时,也和师姐在一起做实验,他的第一篇论文就是和博士师姐合作产生的,两人共同一作。这对于W来说,是达到了毕业最难的一项要求了,所以能抱大佬大腿的可得抱紧咯。当然,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有博士带着可以让你走得比别人快一些,毕竟你正在走的路,他们刚走过,但是自己也得多多努力才行。没有谁可以一直依赖谁,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学会取长补短,刻苦钻研,不断提升自己才是王道。
来源:募格学术 作者:暖暖就理工科而言,大部分硕士研究生在读研过程中或多或少会面临定课题(导师要你自己看文献定方案的情况)、实验设计、操作、数据处理等等这些难题。对于科研小白来说,突然要自己一个人去完成某些内容的时候,困难随时都在。在这种时候,有大佬带和没大佬带的差别就来了。定课题我是从外校考入现在就读的学校的,W是本校的,他在本科期间就跟着课题组的大佬(一位博士师姐)做毕业论文,这位师姐每年发表的文章在整个专业中数量最多,质量也最高,着实很优秀。研一入学初,我还在适应新的环境,W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因为博士师姐每天有干不完的活儿,不是要预约外面的仪器,就是晚上要加班加点做实验,或者整理数据等等。他总抱怨说太累,但其实对于我这样一个刚读研、充满了对科研的满腔热情和未来生活的向往,准备大干一番,做出成绩的人来说,心里不知道有多羡慕他呢。也正因为他一直跟着博士师姐做,最后的课题也就是跟师姐一个大方向,虽不完全是从博士师姐大论文中剥离出来的一部分,但也可以说是很相近了,于是W早早地开始了自己的课题实验。而我在晃晃悠悠了一个学期之后,逐渐开始意识到真的应该开始把自己的课题实验提上日程,但是课题确定的过程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简单。导师首先给了我一个大方向,让我自己先看文献,后面再讨论具体做什么,当然,这是大部分研究生都会经历的过程,我也照做了。随着文献越看越多,我对自己的课题内容产生了一些想法,于是认真地做了一个方案便去找导师讨论。老师听完我的方案后,既不太同意我选用的实验材料,也不赞成我所设定的实验大致内容,于是我便按他的要求和建议修改自己的方案。我们就这样来回互动了好几次之后,我发现他每次的想法都不太一样,方案改来改去的把我给整懵了,始终还没个结果。直到后来有一次,他主动找我去办公室,正好我也准备再找他讨论一下实验方案,去了之后他说让我跟着做一个横向项目,他觉得这个项目的方向跟我的课题大方向契合,我心里一连串的问号,契合么?难道我理解错了他之前跟我交流过的关于课题的一些意见和建议?还是他又忘了他上次跟我说过什么了?因为我真心不这么觉得项目跟我的课题契合。于是聊完项目之后,我就弱弱地问了一下:“老师,那我的课题…”没等我说完,他说:“你第一次不是写过一个方案吗,就按那个做吧。”我一头雾水,心想:那我们讨论那么多次,来回修改那么多次方案的意义在哪里?尽管心里有很多不解和小情绪,但是最终还是按初次写的方案开始了我的课题实验。相对W来说,我课题敲定的过程真是太曲折了。做实验课题定了下来之后便是开始自己的课题实验了,有一个博士带着,有时候可以帮助你更快更好地开展实验。W的具体实验设计基本上是由那位博士师姐把关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比去找老师效率高得多,一是因为毕竟是师姐,交流起来不像跟老师说话那样有压力,有什么疑惑可以轻松的提,基本不会出现因为自己觉得问题太幼稚而不敢问的情况;二是因为天天在一起做实验,有什么疑惑能马上交流,及时解决问题,而老师通常比较忙,需要提前约,有时候还可能不在学校,问题没解决,自己实验进度有时也跟着变慢。此外,如果你有需要出去做实验的话,她可以给你很多建议,比如哪里可以做,怎么联系,怎么去准备样品会更好地适应那边的实验仪器,得到更好、更清晰的结果等等。而像我没有人带的话,可能就得自己四处打听或者亲身经历才能摸索出来,而摸索是需要耗费不少时间的。例如我之前需要做扫描电镜,因为预约、样品处理不当等问题耽误了很多时间。同时,跟着博士一起做实验,她的一些实验习惯也会无形中影响和带动着你,当然这里是指一些好的习惯。带着W的那位博士师姐始终坚持今日事今日毕,平常做完实验,不管多晚,一定要当天处理好实验数据,然后写个简单的分析在数据图之下,以免久了会忘记和混淆,到后面整理的时候反而多费工夫。她保存数据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实验数据再多,到了她那儿也都井井有条,绝不会错乱。W说他自己之前很拖拉,可每到第二天,师姐会和他讨论前一天实验数据的情况,他都只能尴尬地说自己没整理,没分析。所以他现在每天晚上回去第一件事就是整理数据,不做完总觉得心里不舒服,而我能拖则拖。这虽然跟个人的做事习惯有关,但是习惯有时候也会受环境影响的,好的环境可以时刻鞭策自己,不断前行。自然,W也是我们这一届整个专业最早发文章的,这跟他的努力息息相关,但是确实少不了博士师姐的帮助。研一入学到研二,他在做自己课题实验的同时,也和师姐在一起做实验,他的第一篇论文就是和博士师姐合作产生的,两人共同一作。这对于W来说,是达到了毕业最难的一项要求了,所以能抱大佬大腿的可得抱紧咯。当然,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有博士带着可以让你走得比别人快一些,毕竟你正在走的路,他们刚走过,但是自己也得多多努力才行。没有谁可以一直依赖谁,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学会取长补短,刻苦钻研,不断提升自己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