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是指对于存在的或者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和解决,并对课题的背景进行说明如在什么情况或者条件下产生的,进行课题研究的意义是什么等。课题包括:市级课题、省级课题、国家级课题等。个人是可以申请课题的,目前来说很多单位都是允许个人进行课题申请的,只不过个人课题不太容易评核通过。因为是个人,因此在进行研究时会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大多数人都是有本职工作的,在工作之余进行课题研究,时间和精力都会是个很大的问题。相对于集体课题来说研究的进度与广度会是个问题。这种个人课题的研究一般具有范围小、易操作、时间短、实用性强等特点。例如研究主体是教师个人的,大部分会以教学的具体问题作为课题研究方向。在申报课题时,在确定课题选题时,都要结合符合个人课题的特色,表明课题的针对性,实用性。因为是个人研究,因此会存在的适用局限性、研究范围小等。个人课题是必须一个人吗?答案:可以一个人,也可以多个人,通常是安排1-3人,具体允许最多人数,以申报的个人课题要求为准。如何做好课题的选题:课题申报的关键性一步是选题,要做好课题的研究,就一定要做好课题的选题,在申报选题时如何进行课题选题呢?在这里给出6种选题的途径,给研究者们做参考,如下:1.日常工作是我们最容易发现问题的地方,因些从工作面临的问题中发掘课题是一个很好的办法。2.因为教育学科总是向前发展的以及学生的情况因为时代不同总是不一样,因些从如何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发掘课题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3.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时时参与,因此从教育实践活动的观察中去发现课题是很不错的选择。4.从对某—教育教学现象进行调查研究而形成的课题。5.教师的教学目地就是要提高教学的实质,国而从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去发掘课题是很容易的。6.从对教育教学特色的探索中提炼课题。综上所述,选题课题时要从实际出发,选择合适自己的课题,在对研究目标有了方向后,才会有动力解决遇到的问题,才会主动的收集、分析数据和资料。完成了课题研究,有了研究成果后,还要撰写一份完整的课题研究方案,进行课题总结,完成课题申报。
It is supposed to be hard, otherwise it’s not worth it.——Jing Zhou关于作者:Jing Zhou is Mary Gibbs Jones Professor of Management, and an associate editor of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Her research mainly focus on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声明】本文分享内容已获得Jing Zhou教授口头允许。本文所有内容均基于参会者笔记和个人理解,若分享人理解有误,不代表Pror.Zhou本人立场。写在前面这篇文章,我们不谈统计。我们说说研究。2017年9月1日,我开始了自己的博士生涯,尽管有好多人谈论博士课题的重要性。我却怀有一种宿命论,觉得“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就行。所以当时联系导师,第一选择联系了Wilmar。遗憾的是,他要退休了,把我推荐给了我现在的导师Toon,结果很快就定了下来。即便后来得知荷兰还有其他教授,如Bakker, Demerouti等人,依然选择了现在的导师。而关于研究课题,其实那个时候我对工业与组织心理学一无所知,觉得选什么都关系不大,博士无非是方法和思维的训练,任何课题都可以做。研究无非是设计问卷,收集数据,分析写作,发表文章。在可能的情况下多发点……至于课题什么,以后还可以选择嘛。真的是什么都可以做吗?一个领域里有那么多课题,似乎随便一个概念都可以写出成千上百的文章。到底要怎么选呢?是集中在一个领域进行深耕,还是研究一个领域当前的“热点”赶潮流?如果集中一个领域,研究了一生发现自己的研究是行不通的,或者最后才发现根本没有一点价值,那岂不是比悲惨世界还悲催……或者你可以一直追赶潮流,潮流在变,你当然可以有很多问题去做,可是到头来没有人知道你是做什么的,你根本没有research identity。你的研究者id都没有(不可否认很多人都是这样做的),那发很多文章的意义在哪?这里涉及到三个核心问题:其一,如何选择博士课题;其二,如何经营你的研究生涯;其三,如何选择一个领域。直到参加Jing Zhou教授的workshop 之前,我从未认真思考过这几个问题。更多的是秉持一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念头,花了一些时间在统计方法上(各种复杂模型,统计软件,R, Mplus,英语)。但这一切最终目的是做好研究,使研究产生更大影响(俗气一点讲就是发顶刊)。但是研究本身却没有真正思考过,舍本逐末无疑了……Jing Zhou教授研究creativity。毫不夸张的讲,她是这个领域里当之无愧的top学者之一,粗略搜索,已发表 JOM( 5), JAP(11), AMJ (7),谷歌学术引用超过21000+。在两天的workshop里真正讲自己研究的时间5%都不到,更多是结合研究超越了研究本身,分享作为一个研究者,如何选择研究课题,如何选择一个研究领域。澄清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怎么去选择一个研究问题?不管是博士课题或者一个独立的研究,什么是一个好的研究问题,有哪些标准去判断?2.如果决定了一生都做研究,那么如何建立你的研究者身份?3.如何选择一个领域,避免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思考一下你研究课题的“前世今生”,发展到了哪个阶段,未来几十年是不是还可以做下去?一、如何选择博士课题或研究课题?有人说一个人的博士论文,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最重要的作品。选择一个研究问题的历程,也就是趋向创造性的历程。创新也就是产生新颖(novel)且有用(useful)的idea. 从这个角度来讲,一个好的研究问题应该是:有趣的interesting “有趣的文章万里挑一……”可行的feasible新颖的novel重要的important而要产生这样的idea 你需要:相关领域的知识。技巧和策略Skills & Strategic。动机Motivation : Intrinsic & Extrinsic1.1 获取相关领域知识为了获取相关领域的知识,需要大量阅读Read widely。不仅仅是专业的期刊文章,新闻,杂志,其它领域的期刊文章,社会科学/经济/历史。阅读的时候set a goal, 阅读要有一定目的性,比如读其它领域文章时候,设定一个目标,至少发现三个有关的概念可以用到你自己的领域。批判性的阅读Read critically;广泛的阅读Read widely。1.2 Creativity-relevant skills and strategies.1.3 MotivationReally need to be really good: find something you really care about.动机Motivation: 一句话就是选择你所爱Do what you love,毕竟搞研究一不小心就搞了大半辈子。Jing去读博士的那一年收到offer的有八个博士(其实往年也会发那么多offer,只不过不是每一个拿到offer的都会去),她那一届入学的人很多,但是后来因为各种原因陆陆续续的quit掉了,只剩下3人。用一句玩笑话说,最容易打的乐器就是退堂鼓了,不难想象很多博士生在读的时候也会无数次萌生出quit 的想法,但是也许再坚持一下就又柳暗花明了,周老师的建议是当实在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告诉自己至少再坚持一天,哪怕是明天再quit。如果你想放弃了,告诉自己I might quit it tomorrow:It is supposed to be hard, otherwise it’s not worth it.二、如何选择研究课题?2.1 错误的选题思路:试图找一个调节变量Try to find a moderator;试图换一个研究水平,比如前人研究都是在某一水平,检验跨层或多水平Cross-level;试图找一个前人没有研究过的;很多人在论文里写到为什么要做某个研究,是说没有人研究过……“那还没有人研究过鞋子尺码和工作满意度的关系呢……hmm说不定很值得研究一下”有个Research gap。但这你需要论证(Need to justify),why this is important, what do we know, and what don’t we know; Try not to use the gap negative reaction; 不是所有的gap都需要你去填坑……;比如AMJ 一个reviewer说来源:(Grant & Pollock, 2011)2.2 选择研究课题的标准2.2.1 Is it new?Novelty, the storyline should be new, but should be based on existing knowledge, not totally, new; 她的一个研究显示人们其实相比完全新的东西,更愿意接受已有产品的更新物。比如手机等。所以,在提出新概念等等,选用一些已有的变量等等,这会让reviewer和读者更容易接受。2.2.2 是否重要?W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research issue in a particular topic area and why?What are the three most important specific research questions that should be asked regards a particular research issue?2.2.3 是不是有趣?什么是有趣的研究?有趣的研究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人们的一些assumption。...deny certain assumptions of their audience…a new theory will be noticed only when it denies an assumption.比如通常任务工作压力都是有害的,2000年的时候有研究者提出了challenge-hindrance stress 模型,认为挑战性压力源有积极效应。这在一定程度上否认了人们关于压力的一些观念。一些例子:Amabil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Flynn, Francis J., and Barry M. Staw. "Lend me your wallets: The effect of charismatic leadership on external support for an organization."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5.4 (2004): 309-330.Hack (2009) Making the best of a bad situation is not enough. JOB.2.3 选题的过程2.3.1 选择一个好的领域都说炒股的时候要选对进的时机,结合周老师的经历来看,做科研也是一样。Jing的第一篇creativity发表在1998年,纵观创造力的研究历史,这个时机是创造力刚开始发展的时候,从这时候开始,创造力的研究才开始喷薄而出,成指数增长。另外一个背景是,当时互联网刚开始兴起,一场时代的巨变正在悄然发生,组织形态以及工作生产方式都在逐渐发生着变化,创造力在企业发展中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可见,敏锐而准确的把握时代发展动向,瞄定一个有发展潜力的研究领域是多么的重要(怎么选见下文)。这一点杨振宁院士也强调过:“这么多年我看到了成千个研究生,很多都非常优秀,可是十年以后他们得了博士学位再看,有的人非常成功,有的人非常不成功,并不是因为这些人的本事差了这么多,得到过博士学位的人通常本事都还不坏的;也不是因为有的人努力,有的人不努力。主要是有人走对了方向,要是走到一个强弩之末的方向上,那就没有办法的,而且越走越不容易走出来,要换一个方向不容易,继续做那就走成了最不幸的一个人。”2.3.2 创造你自己的学术生涯道路周老师在讲座中多次提到,博士生一定要把自己的博士课题作为自己的事业。很多同学可能认为博士期间要受老板,毕业压力,就业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并不能做自己真正想做的课题,就想着先毕业以后再说,但是事实是博士课题在今后的学术生涯中也会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要把学术作为终身事业,就要把眼光放长远,想一想现在做的研究十年二十年以后可以做什么,尤其是如果想在学术圈建立自己的影响力,一定要深耕于某一个领域,那么不妨就从现在开始想好做好。最主要是建立职业认同,和作为一个研究者的职业身份。记得导师说过,如果你在某一个领域上发过5-6篇文章,别人也就知道你是做什么什么的了。三、具体措施:如何发掘新的有趣的课题前两部分是从长远规划,但在实际进行的时候就需要进行一定的权衡取舍。带着你的研究idea, 具体分析,查看你能否对这个领域带来新的启发。3.1 选择领域(Field)当你有了研究课题的时候,那么你选择到底是哪个领域?你的研究领域,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周老师认为识别新的概念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如果真的是新概念,那么很难做到完美。比如在她的领域,关于创新其实有很多概念,但是提出创新就是产生有用且新颖的想法。这个新的概念既要准确同时也要有足够的发展前景,那么如何去识别新的概念呢,有两个方法:从现象出发,Identify phenomenon: looking back travel between literature and real world, have a hobby to reading。这也就是为什么周老师强调兴趣的重要性。不少博士生包括学者倾向于只关注自己领域,绝大部分的时间也是用在做自己的研究上,用我小老板的一个词叫做over-committed。而周老师强调兴趣可以帮助博士生建立学术以外的社交圈,更有机会去接触到新鲜有趣的现象。周老师本身也是如此,喜欢打网球也喜欢广泛阅读,当我说到可以培养瑜伽作为爱好时,周老师立马否决说,那是中老年以上的人才应该选的运动,太有趣了。借鉴其他领域,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的很多理论与概念就是从其他学科借鉴过来的。完全构造一个新的概念是很难的,而从其他领域巧妙的转接过来会相对容易一些,也更容易理解。在做研究时也是一样,要做新的东西,但又不能完全是新的,完全新的东西对audience来说会很陌生,自然也更加难以接受。怎么样写一篇好文章?从自己的领域找五篇标杆论文(anchor),在自己研究设计/写作时予以认真思考,这些文章的优势。比如统计方法,尤其是一些比较前沿的复杂模型。那么什么样的论文可以叫做标杆论文呢?内容质量高,介绍了什么理论,又是如何frame理论的。实证研究是如何开展和表述的。Writing style,好的学者往往都有自己的写作风格,每一部分如何structure都可以借鉴学习,最后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3.2 你研究领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Map the field怎样知道自己领域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Forest and treeSource:Google由于毕业压力,很多博士都想着怎么快速完成自己的课题,怎样发更多的文章,早点毕业,找一个好的教职或者博士后,这当然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只盯着眼下的路往前走就会不知道将去往何方,所以要把眼光放长远一点,想一想未来的二十年,三十年还可以做什么。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画forest and tree,tree是当前正在做的研究(present),而forest是整个森林,是已经做完的研究和以后还可以做的研究。我们在workshop上是这样做的,你不妨也拿出纸笔一起来画一画,想一想你现在做的领域是从何发展而来,怎么兴起的,已经做了哪些研究,未来可能有哪些发展方向,你现在做什么,十年二十年以后可以做什么?这样就可以从当前研究的box里跳出来,站在更高的层面上统观全局。写在后面周老师真的是一个很好的种树人,她深耕在creativity这个领域,除了自己不断的发展ideas带动这个领域的发展,还广泛播种,为想进入这一领域的学者学生指明方向,源源不断的带来新的研究可能性,与此同时,她还广泛地和其他学生学者进行合作,为这一领域的发展不断地开枝散叶。她真的是一个很厉害的种树人,你发现了吗?当你读完这篇文章时,希望已经把一粒种子放在了你的心上,当你在选择博士课题或者自己研究领域的时候,能够认真思考这样几个问题:什么是好的研究?有趣/新颖/重要/可行建立好自己的研究者身份了解自己领域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选好领域最后,祝每一个研究者都选择自己喜欢的领域,有所成。来源:荷兰心理统计联盟 作者:Jing Zhou
博士申请书如何写? 如何写博士申请书每到年末,国内各大高校一年一度的博士申请开启,很多具备条件优秀的硕士生考虑申请海外博士的学位,然而大部分硕士只能留在国内攻读博士,其实随着国内高校师资人才力量的提升,很多985高校的博士生导师水平都非常高,特别是清华和北大等高校,大部分博导都是海外高校博士体系培养出来的导师,他们的水平不比海外的一些普通差,甚至个别导师并不亚于美国哈佛大学等知名高校的教授,但是由于中国高校博导们的名额有限,大牛博导的职位非常难获得,主要是大部分博导的招生名额会被本校优秀的硕士生提前抢占,但是并不是一定没有机会,很多科研大牛每年也会从本校以外招收博士生,这样就他们就会对申请自己博士学位的学生中挑选,由于对申请者的不了解,博导们经常会按照以下因素挑选!大牛的推荐信加分最多一、找一位大牛写推荐信具有海外博士学子经历的导师们喜欢海外博士申请的方式,非常看重业内熟人的推荐信,因为海外的教授们非常珍惜自己的名誉,他们每写一份推荐信就证明了他对学生的信任,如果你想要申请业内大牛的博士学位,那么你就找你身边在业内有知名度的教授,如果有了教授推荐信,那么再配合你的博士申请书,那么你获得理想博导的机会非常大,毕竟科研圈中,知名大牛们都彼此欣赏,既然答应帮你写申请书,那么也证明你申请的博导和这位教授关系不错。凸显自己的荣誉和成果 二、申请书一定要简洁,突出自己的成就由于真正做科研的博导们工作非常的忙,面对繁琐的文字会有厌倦感,因此在写博士申请书时,一定要注意语言的简洁,向博导简单明了地介绍自己,年龄、学习经历、婚姻状态、籍贯,最重要的是需要展示自己的优秀,把自己的获奖情况和科研成果罗列出来,其实博士学位不仅仅是学生的角色,更是博导教授的助手角色,博导们其实都是在按照科研助手招收博士,毕竟博导工作非常的忙,在实验室的数据需要靠团队的博士生和博士后去完成,他们需要做的工作是科研方向指导和实验数据的分析。优秀的学习经历和科研成果也是受到博导青睐最重要的元素之一!申请书英文版最好三、自然学科博士申请书最好用英文写博士申请书最好用英文写,这里主要指自然学科的博士申请书,由于科研论文需要用英文表达,很多教授都看重博士生的英文写作水平,一些博导们发现招收的所谓英语过6级的学子,其实写作能力非常大的差,各种语法错误和简单的单词拼写都出错,甚至很多博导为了自己的博士毕业,还得帮助博士生写英文SCI论文,因此吃过亏的博导们非常看重申请者的英语水平,如果读到博士,英文水平还很烂,那么你基本上和科研大牛们绝缘,因为目前国内大部分科研大牛都具有海外留学经历,他们的英文功底都非常的强!中国的博士生素质差 四、申请博士学位一定要有目标性中国每年培育了全球最多的博士生,但是科研产出却低的可怜,这不光是高校博导水平低的原因,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中国的博士申请者没有清晰的目标,为了逃避就业压力而选择读博,造成中国的博士生素质偏低,这也是不少海归博导们诟病国内生源的原因之一,很多硕士生都是一路保送而来,他们对于科研没有热情和目标,仅仅是为了一张博士文凭,由于相对于硕士,博士其实很难毕业,导师们如果招收到难毕业的博士生,不但影响自己的声誉而且也会影响接下几年博士招生的数量。因此在写博士申请书时,一定要根据申请博导的课题,写出自己感兴趣的原因,如果可以的话,甚至可以写一个科研计划,最好一所高校写一封申请书,忌讳同一高校一封申请书多位博导申请,首先如果你申请的博导名额满了,他又觉得你不错,他肯定会推荐给其他导师,但是如果你是同一份申请书多人申请,教授们相互交流中一定会知道,那么他们就会相互避让这样的申请书!最后祝愿想要做科研的学子们,都可以遇到优秀的博导!如果遇到一位优秀的导师,那么很可能转变你的人生!如何选择博导,参考小编以前的文章
近期又有一些大学宣布取消博士入学考试,改为申请推荐制。这一新的举措对于那些想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们来说,影响还是很大的,也是一种新挑战。所以有志于读博的学子们要注意了,应提前做好思想准备,按照新的申请推荐机制,提前准备各种申请材料,向新的奋斗目标发起冲击。根据一些学校公布的申请标准,读博的要求还是挺高的。比如在核心期刊发表多少篇论文,或者有哪些科研项目,或者有哪些专利证明,等等。总的来看,新的博士申请标准更加看重人的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对于学生的综合实力提出的挑战更大。如何看待新的博士申请制呢?博士申请制的好处是:一,符合国际潮流,和国际接轨。因为欧美大学的博士录取早就是申请制,导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科研水平自主录取。这也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二,突出导师的决定权,以导师的研究方向为录取指向。博士阶段的科研学习和硕士阶段差异较大,博士研究的专业性、方向性更明确,学生和导师之间的联系更密切,合作更多。许多导师招博士直接和特定的科研项目有关,目的是组建科研团队,让博士直接参与特定的课题小组。所以导师将根据学生的具体申请材料,有针对性地录取学生,选择那些和研究课题关系贴近的学生,所以这种办法的方向性更强。三,更强调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以前博士招生考试有一个弊端,同一个方向的考生都是一张试卷,同样的考试题目。这种统考方式不好体现学生的具体特长和科研兴趣,很难展现所有考生的综合能力。比如如果考试题目来自现成的参考资料,那些死记硬背的学生往往考分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某些学生的科研实力。博士阶段的学习不同于本科或硕士,对个人兴趣和科研能力的要求较高,如果一个学生没有较强的科研兴趣,很难坚持下去。尤其是,博士阶段对科研能力要求较高,需要发表科研论文,最后还有毕业论文,这些要求都很有挑战性;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和过硬的科研实力,不容易按期毕业。一旦出现延期毕业的情况,无论导师还是学生都有压力。比如许多知名高校的理工科博士毕业生,延期毕业的学生不是个别的。博士申请制的最大好处之一是通过申请材料证明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兴趣,这种实际验证的方法还是比较合理的。所以说,一个人在决定读博士之前一定需要想清楚,深思熟虑,综合权衡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最后决定能否坚持下来。目前的博士申请制刚刚实行,实际效果恐怕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其中有两点需要引起人们的注意:一,博士申请制对于知名高校的学生(如双一流、985或211)应该有一些优势。知名高校的学生本身就有一些光环,给人的感觉是他们的综合能力强,知识视野开阔(因为各种国内外的学术报告较多)。这种学校优势对于另一些高校的学生显然有些无奈。比如找工作,一些用人单位明确要求只招收985或双一流学校的学生;这种偏见需要慢慢改变。二,申请制的弹性可能比原来的考试大,应该尽量避免一些主观性因素。原来统招考试的最大优点是客观、明确,有具体的分数线;凡是过线考生统一按初试、复试分数排名,从高到低录取。现在的申请制是根据申请材料,结合复试成绩,以及导师意见录取。在录取过程中,应该尽量排除一些主观性因素,根据学生的综合能力排序。总的来看,这种新的博士申请制,比较符合博士阶段的学习特点,是一种比较科学、合理的招生方式。当然人们也应该注意观察和纠正有可能产生的一些局限性,使这种办法越来越完善。
2019年9月16日,有个朋友给小西留言:小西老师,您好!我的博士生导师没课题,不给我任何指导,这样还要读下去吗?导师没有课题、不给博士生任何指导,不太合理啊!和职称评定不同,博士生导师的遴选条件中在研课题经费有个限额,如不低于50万元。而且,就算是后期每年博士招生会参照课题、发表论文等科研成果,量化后分配指标。换句话说,并非是遴选为博士生导师后,每年都会给额外的招生指标。比如,985大学不少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年进账150万左右科研经费(不计入高水平论文、专业转让等因素),才会给1个博士生招生计划。为报账研究生助研津贴发放,部分会要求导师将博士生4年的导师补贴提前打入学校专项账户,学校管理发放。"导师没课题"发生在某个硕士生导师身上,我还是比较相信的。比如,他们没有什么国家、省部级课题,仅仅做一些企业的横向课题"挣点钱"。部分导师会给学生发放一些补贴,口碑还是不错的。反之,光干活不给补贴的,也是学生们反感的。另外,博士生的招生指标还是非常紧张的、抢手的。比如说中科院不少研究所人均不到一个博士生/年,按他们的说法就是两年招一个博士生。这也是他们为何乐意与当地高校联合招生、培养硕士或博士的原因。一个博士生导师没有课题的话,基本不会安排招生的。就算他自己想要,其他课题较多的导师也不会同意的,毕竟博士生才是做科研的"主力"。"没有课题"属于硬伤,比如在浙江大学几年内没有课题的话,教授会被学校强行淘汰。因此,你对导师没有课题,应该是带着不少怨气的说法。博士生导师不给予指导,不晓得具体是博士生几年级,可能存在不小的差异。很多课题组采用的是导师组培养体系,会给博士新生、硕士新生安排一个"辅导导师",一般是团队内的青年教师(小老板)。细节性的指导共组都是"小老板"完成,大方向的把控、培养费用支出由课题组带头人(大老板)负责。之前,就有不少博士生和小导师发生矛盾,比如最常见的论文"一作"之争。博士培养体系中,同意导师一作、博士生二作文章符合毕业要求是最大的"不合理"。因为,毕业后才发现引人单位只认一作和通讯,共同一作都看谁名字在前面(尴尬!)。另外,在博士生培养中,开题是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和硕士生不同,博士生根本不可能"手把手"指导,更不会提前告诉你做什么实验、如何分析数据、撰写文章等。自己精度文献,邮件沟通论文作者咨询等都是自己学习的手段。包含我在内的很多博士,读博时都是自己摸索、学习。在某个细小分支,博士毕业的时候比导师懂得还多,比如博士生做PPT、撰写项目申请材料、结题材料等。但是,不是说导师就不懂,一些前沿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大方向)的把控才是真的厉害。反过来说,遇到一个导师什么都指导,你也不会喜欢的。我就认识这样的导师,博士生、硕士生做什么事情都会盯着,想做什么都得列出方案、预期成果之类的。甚至,每天看了什么文献都要汇报,得写日记(完成、未完成的事情和原因)、周记。遇到这样"紧逼型"的导师,每次看到来电显示都会害怕,可能更是研究生不想面对的。因此,导师采用"散养"方式培养博士生是常见的方式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博士生可以自己根据课题组之前的科研成果和研究基础,选取一个合适的"创新点"作为你的研究内容。之后,主动找导师汇报、向师兄师姐请教等完善自己的开题报告、研究方案。我自己博士毕业后,进入大学工作,也在指导研究生。历经这个过程后发现读研、读博中导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往往是因为缺乏沟通。有机会的话,尽量将心比心,彼此换位思考,增强彼此的交流。和很多导师一样,我们常说一句话:一个导师指导多个学生,也有本科教学、课题压力等事情,或者担任一些行政职务(更忙),不可能关注到每个研究生的每件事。导师不提,研究生们可主动找导师沟通,会给学生解决遇到的难题。就算导师自己无法解决,也会告诉能解决的人或途径。因此,我给你的答案是读博不易,一定要珍惜。而且,读博不要选择退却或逃避,每个博士生都有会遇到类似的压力,"扛过去"就会柳暗花明。稍微调整下思路,主动找导师沟通你的课题和遇到的难题,积极主动的态度很关键,加油!你读研、读博遇到的导师是什么类型?"散养"还是"紧逼"的类型啊?
一个课题还没结题能申请新课题吗?能不能申请新课题,课题主持人和参与人有不同,具体要看课题主办方对同时在研课题数量的限制,尤其是缺少职称课题的,更要注意这一点。1、课题主持人在研课题数量限制课题主持人是课题的总负责人,其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多少,会对课题是否顺利的及时的结题有着致命的影响,因而课题主办方通常会限制课题主持人同时在研课题的数量——有且只有一个。既然只有一个,一个课题还没结题,课题主持人就不能申请新课题,以免分散时间,导致课题可行性降低,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科研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要求,达到结题标准。2、课题参与人在研课题数量限制课题参与人是课题主持人的协助者,在课题研究中需要付出的时间不如课题主持人多,且为了避免在研课题数量太多,导致负责的研究任务不能及时完成,影响到课题结题。课题主办方对于课题参与人同时在研课题数量的限制是最多不超过2个。只要你是一个课题的参与人,手里在研的课题不多于2个,能以参与人的身份申请新课题。3、其他特殊情况申请课题种类太多,对于课题主持人或参与人的要求也有特殊的情况。比如近期申请的疫情与教育相关的课题,就没有在研课题数量的限制,意味着一个课题还没结题是能申请新课题的。总之,一个课题还没结题,一方面要尽力完成研究,另外一方面要申请新课题,就要根据课题申报通知文件规定判断是否具有资格。
几乎所有的学生以及家长对于博士的价值和含金量都有共同的观点,认为博士研究生毕业就能够找到好的工作,就能够有非常完美的生活,这是大众的观点。但是同时他们也知道博士毕业的难度,而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难度所以才有了这样的观点。所以每年硕士研究生一旦选择了读博,一般都会非常重视一件事情,即一定要找一个非常有实力的导师,一定要找一个工作重心在科研上的博导,毕竟这样的话很有可能对于自己的整个博士学期期间有着极大的帮助,甚至影响着自己是否能够顺利的如期毕业。只不过每年的新晋博士,正式开始自己的博士学习后发现,当初自己所选择的博导并没有那么的完美,没有课题,没有时间,也没有任何的指导,于是这些博士便将开始抱怨,有的已经有了放弃读博的打算了。说实话,心情是非常可以理解的,而且这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因为现在绝大多数的博士研究生,都将自己博士期间能否顺利的毕业的希望更多的寄托中自己导师的身上,希望能够通过导师的各种人脉以及各种资源,帮助自己顺利毕业。但事实却并不是这样的,任何一个博士研究生在读博期间能够得到导师的指导和指引是很有限的,因为那时的我们应该自己有足够积极的主动性,博导每天要处理的事情太多,甚至还要不断的出差,那么这时的博士研究生应该自己找一个自己研究方向的比较热门的论文主题,开始自己的相关撰写工作,不管是查文献,还是去实践调查等等,目的是要发表多篇C刊论文,这才是核心,而且这件事情如果你指望自己的导师去实现,那或许是真的在痴人说梦。同时,读博本就是一个很煎熬的事情,不管是科研压力,还是就业压力,又或者是生活压力等等方面,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一旦出现问题便有了放弃读博的想法,那么或许从一开始你就应该斩断自己读博的初衷,直接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便找一家还不错的公司上班就可以了。所以,不管是博士研究生还是硕士研究生,我们都有可能会遇到一个行政类的硕士导师,可能没有足够多的时间顾忌到我们每一个人,或者说几乎没有指导过,这时的我们只能是去自己研究,自己去做最有意义的事情,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撰写论文,然后再给自己的导师过目,这样的效果或许才是最好的,而不是所有的一切都指望着自己的硕导或者是博导。总之,如果你想读博,那么你就要承担其所发生的各种情况,更要明白的是想顺利的毕业,想如期按时的毕业,你能够靠的只有自己绝对不是你的博士导师,因为他所能够其到的作用很大,但是如果你没有一个良好的基础,你不给力,那么这一切都白搭。
硕士期间没有发过论文,适合申请国内985高校的博士生吗?从最近几年的形势看,硕士毕业后,倾向于读博的人越来越多了,很多导师都能收到远多于计划招收名额数的申请,自然是会择优录取的。比如我导师,2019年只有一个外招博士生名额,结果申请者已经有二三十个了,这个竞争就很大了,能胜出,除了个人性格较好,专业扎实等因素,最重要的,自然是学术经历和基础了,而能直观体现的,就是文章这种硬件。我们知道,读研虽然也会有一些学术方面的要求,但要求一般都不高。即便是学术型,在很多学校,一般能发一篇普刊,往往也就达到了毕业要求了;某些学校的专业型硕士甚至不要求发文章就能毕业。但读博不一样,学术经历和基础是基本而硬性的要求,也是导师判断申请者是否适合读博的关键性要件。没有文章,就意味着读研期间基本没有过参与课题的经历,在学术方面的训练肯定不多,如果你是导师,你会愿意选择这样的学生吗?而且,985大学的导师往往要求会相对较高。我自己是经济类专业的,据我所知,985经济类专业申请博士生,大多数导师都要求申请者在读研期间有一两篇B级刊物的文章。去年打算申请我导师博士生的学生中,居然有好几个都有两三篇B级文章,最后被录取的是一个有一篇A级文章(虽然只是二作),一篇B级文章的申请者,可谓竞争激烈。所以,硕士期间没有一篇文章,是不太适合去申请985的博士生,毕竟机会实在很渺茫。当然,如果你是某个比较特殊的专业,发文章很难,博导要求没那么高,那么或许还是有机会的,不然就只能凭运气看能不能“捡漏”了。建议那些硕士期间没有发过论文,但打算申请博士生的学子,可以考虑适当降低申请目标,比如申请一所普通211或者普通一本,机会相对较大;而且,层次稍微低一些的学校,以后博士毕业的难度可能会相对小一些。现在博士毕业往往都不容易,正常毕业几乎就是奇迹,延期一年属于常见,延期两年的也不乏其人。你对此怎么看呢?
来源:募格学术 作者:暖暖就理工科而言,大部分硕士研究生在读研过程中或多或少会面临定课题(导师要你自己看文献定方案的情况)、实验设计、操作、数据处理等等这些难题。对于科研小白来说,突然要自己一个人去完成某些内容的时候,困难随时都在。在这种时候,有大佬带和没大佬带的差别就来了。定课题我是从外校考入现在就读的学校的,W是本校的,他在本科期间就跟着课题组的大佬(一位博士师姐)做毕业论文,这位师姐每年发表的文章在整个专业中数量最多,质量也最高,着实很优秀。研一入学初,我还在适应新的环境,W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因为博士师姐每天有干不完的活儿,不是要预约外面的仪器,就是晚上要加班加点做实验,或者整理数据等等。他总抱怨说太累,但其实对于我这样一个刚读研、充满了对科研的满腔热情和未来生活的向往,准备大干一番,做出成绩的人来说,心里不知道有多羡慕他呢。也正因为他一直跟着博士师姐做,最后的课题也就是跟师姐一个大方向,虽不完全是从博士师姐大论文中剥离出来的一部分,但也可以说是很相近了,于是W早早地开始了自己的课题实验。而我在晃晃悠悠了一个学期之后,逐渐开始意识到真的应该开始把自己的课题实验提上日程,但是课题确定的过程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简单。导师首先给了我一个大方向,让我自己先看文献,后面再讨论具体做什么,当然,这是大部分研究生都会经历的过程,我也照做了。随着文献越看越多,我对自己的课题内容产生了一些想法,于是认真地做了一个方案便去找导师讨论。老师听完我的方案后,既不太同意我选用的实验材料,也不赞成我所设定的实验大致内容,于是我便按他的要求和建议修改自己的方案。我们就这样来回互动了好几次之后,我发现他每次的想法都不太一样,方案改来改去的把我给整懵了,始终还没个结果。直到后来有一次,他主动找我去办公室,正好我也准备再找他讨论一下实验方案,去了之后他说让我跟着做一个横向项目,他觉得这个项目的方向跟我的课题大方向契合,我心里一连串的问号,契合么?难道我理解错了他之前跟我交流过的关于课题的一些意见和建议?还是他又忘了他上次跟我说过什么了?因为我真心不这么觉得项目跟我的课题契合。于是聊完项目之后,我就弱弱地问了一下:“老师,那我的课题…”没等我说完,他说:“你第一次不是写过一个方案吗,就按那个做吧。”我一头雾水,心想:那我们讨论那么多次,来回修改那么多次方案的意义在哪里?尽管心里有很多不解和小情绪,但是最终还是按初次写的方案开始了我的课题实验。相对W来说,我课题敲定的过程真是太曲折了。做实验课题定了下来之后便是开始自己的课题实验了,有一个博士带着,有时候可以帮助你更快更好地开展实验。W的具体实验设计基本上是由那位博士师姐把关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比去找老师效率高得多,一是因为毕竟是师姐,交流起来不像跟老师说话那样有压力,有什么疑惑可以轻松的提,基本不会出现因为自己觉得问题太幼稚而不敢问的情况;二是因为天天在一起做实验,有什么疑惑能马上交流,及时解决问题,而老师通常比较忙,需要提前约,有时候还可能不在学校,问题没解决,自己实验进度有时也跟着变慢。此外,如果你有需要出去做实验的话,她可以给你很多建议,比如哪里可以做,怎么联系,怎么去准备样品会更好地适应那边的实验仪器,得到更好、更清晰的结果等等。而像我没有人带的话,可能就得自己四处打听或者亲身经历才能摸索出来,而摸索是需要耗费不少时间的。例如我之前需要做扫描电镜,因为预约、样品处理不当等问题耽误了很多时间。同时,跟着博士一起做实验,她的一些实验习惯也会无形中影响和带动着你,当然这里是指一些好的习惯。带着W的那位博士师姐始终坚持今日事今日毕,平常做完实验,不管多晚,一定要当天处理好实验数据,然后写个简单的分析在数据图之下,以免久了会忘记和混淆,到后面整理的时候反而多费工夫。她保存数据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实验数据再多,到了她那儿也都井井有条,绝不会错乱。W说他自己之前很拖拉,可每到第二天,师姐会和他讨论前一天实验数据的情况,他都只能尴尬地说自己没整理,没分析。所以他现在每天晚上回去第一件事就是整理数据,不做完总觉得心里不舒服,而我能拖则拖。这虽然跟个人的做事习惯有关,但是习惯有时候也会受环境影响的,好的环境可以时刻鞭策自己,不断前行。自然,W也是我们这一届整个专业最早发文章的,这跟他的努力息息相关,但是确实少不了博士师姐的帮助。研一入学到研二,他在做自己课题实验的同时,也和师姐在一起做实验,他的第一篇论文就是和博士师姐合作产生的,两人共同一作。这对于W来说,是达到了毕业最难的一项要求了,所以能抱大佬大腿的可得抱紧咯。当然,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有博士带着可以让你走得比别人快一些,毕竟你正在走的路,他们刚走过,但是自己也得多多努力才行。没有谁可以一直依赖谁,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学会取长补短,刻苦钻研,不断提升自己才是王道。
博士,多么耀眼的名词。博士,代表着对知识的追求,代表着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许多人,为了一个博士学位,寒窗苦读二十余载。不少人,在博士毕业时都已经年近三十了。然而,博士研究生们生活得怎么样呢?博士毕业后,会过得怎么样呢?博士研究生看起来似乎光鲜亮丽。许多已经工作的人都说:“读书真好!你们还能读书,真的很幸福呀!你们读完书,将来一定能挣很多钱吧!”然而,实际上真的是这样吗?本文以身边的在读博士研究生小A为例,讲述博士研究生鲜为人知的辛酸。小A来自农村,小A的父母从小信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让小A从小就好好学习。小A的父母常常告诉小A要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有出息。于是小A从小刻苦学习,高考考入了重点本科大学,攻读机械专业。小A在本科专业实习时,发现机械专业很多技术都很落后,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小A感慨于中国制造业远远落后于西方,受到了大国工匠精神的鼓舞,选择直博,推进制造业的进步。从此,小A开始了博士研究生的生涯。初进实验室,斗志满满小A刚入实验室时,内心壮志满满。小A每天在上完课后,主动找导师和师兄师姐要活干。最初几天,小A最常干的活就是跑腿、报账。实验室好像有跑不完的腿、报不完的账。小A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虽然小A在跑腿报账时总是因为各种问题被学校的行政老师责备,但是小A却把报账、跑腿的活干得津津有味。这是因为导师和师兄师姐还告诉小A:你读博士开始,就和工作很像了。你第一年上完课,以后就是整天在办公室了,和上班族差不多。小A听了,欣喜若狂,自己终于算半个上班族了。第一个月发补助的时候,小A银行卡到账2000元,非常高兴,自己终于有工资了,可以拿一些钱报答父母了。然而,小A后来发现自己还是太幼稚了。发补助后的第8天,小A的师兄结婚了。小A难免需要准备贺礼。一问周围的博士,大家贺礼都拿了500元。小A也只得准备500元贺礼。小A这才明白,2000元其实也不多,自己那么多同学,那么多师兄师姐,如果一个月同时有2个结婚的,自己的补助就只剩1000元了,就只能勉强供应自己的日常生活了。小A顿时开始有点迷茫了。开始迷茫:主业是修仪器+报账光阴飞逝,两个月过去了,师兄师姐开始教小A做实验的流程了。做实验的过程,小A学得非常认真,许多实验流程也牢牢记住了。然而,师兄师姐告诉小A做实验最难的部分竟然是修理各种仪器设备。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备都很老旧,也就是勉强能用的状态,经常出现各种问题。这时候就需要做实验的人,自己想办法修理了。小A感觉非常不理解,仪器不行了,为什么不换新的。小A问师兄师姐,师兄师姐苦笑连连。小A天真地去问导师,导师反而教育小A艰苦奋斗。于是,小A开始了每天不停地修仪器的生活。师兄师姐们都需要做各种实验,有一些快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师兄和师姐,他们的实验更是非常多。于是小A就被叫来调设备、修理仪器、记录数据。小A每天修理仪器,在修理仪器之余,还需要报账跑腿,每天忙得不行,却乐此不疲。转眼间一年过去了,导师让小A把之前做实验的一些结果和师兄师姐的毕业论文整理整理,写项目结题报告。小A这才明白,自己忙活了一年,就是为了这个项目的结题呀。于是小A开始写报告——导师要求修改——继续写报告的循环,历经两个个多月,结题报告写完了。小A以为可以喘口气了,又来一个项目申请书需要写。小A又开始不停地写报告了。转眼间,小A写了一年各种项目报告。这一年期间,导师只给了一个非常大的课题方向。这个方向是课题组新申请的一个项目,是一个新探索的方向,没有太多的研究基础。小A这一年也没有弄明白该具体做些什么。小A在在实验室的第三年开始了。这一年小A的一位新进组的师弟问他课题的事情,小A一脸懵逼,对自己课题做什么一无所知。小A突然感觉自己得考虑考虑课题了,已经第三年了,要不然自己五年很难毕业了。小A各种思考课题,找导师讨论了几次课题,有了一个大概的方向。小A开始看文献——思考——设计实验——修仪器——做实验——效果不好——重新设计实验——效果不好——再看文献得不停循环。期间小A已经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在第三年末尾,小A的本科同学硕士毕业了。小A却课题毫无进展,感觉自己要延期了。论文频繁被拒,何时才能毕业?在第四年的时候,小A有了一组比较好的数据。小A开始写文章,苦苦地写了1个月,终于投出去了,期刊审了三个月,竟然是拒稿。小A懵逼了,和导师商量了一下,一顿修改,改了1个月,投了另一个期刊。稿子投出去的时候已经是这一年年底了。春节将至,小A带着希望与信念回家了。回家后,新冠疫情开始了,小A不得不在家待好久。期间,审稿意见又回来了,再次拒稿。小A心中异常绝望,感觉自己毕业无望了。疫情期间,小A在家思考了好多,心中越来越绝望。小A发现自己博士的第一年就是各种修理仪器和报账了,全是打杂;自己第二年就是写各种项目报告了,课题也没什么进展;第三年开始考虑课题了,却怎么也做不出来;第四年,做出实验得到一组好数据,写成文章,却一直被期刊拒稿。小A回想自己的博士研究生涯,不禁悲从心来。哎,自己什么时候能毕业呀?在家期间,小A家里的七大姑八大姨问自己毕业能赚多少钱,小A实在不知道怎么回答了,小A都不知道能不能毕业呀。小A要是不能毕业,直博生只能以本科学历找工作,那简直不要太悲惨了。小A回想自己四年的科研生涯,日复一日地撰写各种项目申请书和项目总结报告,日复一日地做着修理仪器和做实验,日复一日地处理各种报账材料。小A这四年来,每天早8点工作到晚11点,一周工作七天。四年来,小A的头发日渐稀疏。四年来,小A的心里越来越绝望。看看自己手里每个月两千元的补助,看看自己快30的年龄,再看看市场上高昂的房价,农村的小A完全买不起房子。小A想到自己毕业就快30了,面临结婚生子的压力,却买不起房子。不,小A自己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毕业呢! 小A自己还是单身呢!小A想到这里,不禁悲从中来,这就是博士生活吗?小A心里异常悲凉。哎,疫情防控差不多了,可以准备回学校做实验了。小A叹了一口气,还能怎么办?回去好好修理仪器,好好做实验,好好修改那篇被拒稿两次的论文呗!小A再次长叹一口气,准备回校继续自己悲惨的科研生活了,只是不知道自己什么才能真正毕业呀!“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博士生的生活日常,冷暖只有自己知道。最后,本文献上最诚挚的祝福。祝所有的博士研究生都能科研进展顺利,顺利发表文章,顺利毕业,顺利找到好工作。来源:募格学术 作者: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