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博士在读如何准备公派访学老龙死矣

博士在读如何准备公派访学

目前国内高校、科研机构等用人单位对海归背景的比较看重,在读博士出国访学已然成为一种趋势。那么博士在读怎么准备公派访学呢?一、时间不可逆,规划很重要。国家CSC博士联合培养公派项目在每年3月10--3月30日开始网上申报,在网申之前还有校内专家评审环节---“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校内专家评审。所以对于想要申请CSC公派资助的在读博士提前一年准备是很有必要的,也就是如果您规划2021年秋出国访学,在2020年秋就要开始着手了解博士联合培养公派政策(如申请条件、选派流程、申请材料要求等)、准备语言成绩和联系外导获得邀请函,公派的整个规划周期基本上是一年的时间。考虑到在3月份CSC网申前有学校内部的专家审核(各学校时间不统一),加上国外12月份圣诞假期(期间导师基本上度假,学校行政基本上不运转)等实际情况,拿到外导邀请函的最佳时间是在圣诞节前,再往前推3个月,也就是筛选学校和导师、制作申请材料、联系外导、等待学院审核等申请事宜,最佳开始申请国外邀请函的时间应该为9月份,这是基于天时地利人和---专业、高效、好运的预估,如果申请过程中稍有波折,整个申请周期很可能会延长。二、外语水平需过关。取得合格的语言成绩势必是公派出国申请人的另一个巨大的挑战,尤其是针对那些从来没有刷过托福或雅思成绩的在读博士。托福和雅思成绩国际认可度比较高,国外院校同样认可,相比较同样付出时间和精力,在读博士更倾向于选择考托福或雅思,而不是同样符合公派要求的Pets5。另外,Pets5考试有自身的局限性,在国外基本不认可,同时报考很受限,只有每年的5月份和11月份两次考试机会,而雅思和托福是每个月都有考位,两周左右出成绩,过硬,高效,刷分机会多,所以在读博士报考雅思或托福的人居多。当然,如果对自己的英语实在不够自信,还可以参加CSC指定的语言培训班,基本上是能过的,但是语言培训也仅限于CSC公派申请,适用范围很窄,耗时3个月,报名时间和地点也比较受限。2020-2021年度加拿大魁北克省政府奖学金遴选

梦巴士

清华大学博士美国访学归来:麻省理工学院的优势与不足!

在麻省理工学院大草坪前,与主楼Killian Court (俗称“大圆顶”)的合影时间过得飞快,在麻省理工学院为期六个月的访学生活即将要结束了。回忆半年来学习与工作上的点点滴滴,感触很多,这其中有许多麻省理工的优点值得我们中国的高校去学习,也有一些缺点和不足需要我们去避免,甚至引以为戒。Mind and Hand:在科研中提升自我2018年的3月1日,抵达波士顿的第二天清晨,顾不上尚未倒过来的时差和旅行的疲惫,我就匆匆从位于萨默维尔镇的租住地,赶往位于剑桥镇的麻省理工学院报到。麻省理工学院的各栋建筑散落在剑桥镇东南角的查尔斯河河畔,隔着查尔斯河与波士顿的后湾区相望,校区基本构成一个钝角三角形。跟随手机导航走了许久,却迟迟没有找到麻省理工学院的大门入口,这让我不禁焦急起来。直到遇到一位身穿带有MIT标志衣服的同学,拦住一问才知道,原来我已经身处麻省理工校园之中了——和国内的大部分高校不同,麻省理工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校内外所有的道路都是直接相通的,校外的人和车可以毫无阻碍地进出校园,各个院系的系馆也没有门卫,游客均可自由出入。虽然时不时有熙熙攘攘的人群前来参观,但整个校园依然显得有条不紊、秩序井然。我和麻省理工的第一次邂逅就在这样一种不知不觉的状态下发生了,真可谓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也是麻省理工这所世界名校留给我的第一印象。2017-18年度,麻省理工学院位列QS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一、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二、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世界第四、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五,其材料学科更是长期位居全美第一。虽然在各种各样的非金属材料、功能材料、纳米材料日益占据美国各个高校材料学科研究热点的背景下,我所研究的传统金属结构材料越来越不占主流,但是素来拥有物理冶金背景的麻省理工材料系,还是保留了一支短小精悍的金属结构材料研究队伍,这一点实属不易。而我在麻省理工的合作导师,材料系的C.Cem Tasan教授,就是这为数不多的队伍中的一员。他从世界著名的金属研究重镇——位于德国杜塞尔多夫的马克斯·普朗克钢铁研究所入职麻省理工还不到三年,就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的独立研究团队,共有博士后三名,博士生七名,访问学者和访问生三名。第一次和Tasan教授见面,他就立刻和我约定了每周固定的讨论时间。在他的课题组里,每位成员都会有一个固定的时间,每周和他讨论科研进展,以确保导师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状况。在Tasan教授的日程表上,每位成员的项目进展情况标示得密密麻麻:有的处在项目开题阶段,有的处在实验和数据收集阶段,有的处在数据后处理阶段,有的处在文章撰写阶段,还有的处在投稿阶段……根据不同的进展情况,每周的讨论都会有不同的侧重点。这种有效的时间管理令我印象深刻,它有力地确保了组内科研活动的高效运转,值得我校的课题组学习借鉴。麻省理工对实验室的安全也十分重视。和导师敲定课题细节之后的第一时间,我就想投入工作,结果却被实验室的管理员告知没有进入实验室的权限。原来是因为我还没有完成学校规定的安全培训课程。麻省理工的安全培训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是面向全校研究生的实验安全知识培训,在网上进行。学生浏览每一章节的幻灯片后,需要回答相应的课后习题,只有正确率达到60%以上才能通过。所有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的博士生、访问生都必须参加;第二层次则是每个实验室根据自身情况组织的单独培训,包括危险源的识别,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实验仪器的操作须知等等,由实验室的工程师负责组织考核,该实验室所属的研究生必须参加。在完成了上述两项安全培训之后,我才终于开始了我的实验之旅。麻省理工的校训是“Mind and Hand”,意在强调学生不仅要有坚实的理论分析能力,也必须具备很强的实验动手能力。以前在清华做实验,很多事情并不需要自己动手,比如加工试样,只需要把CAD图纸画好,直接交给机加工师傅即可;又比如拍摄试样的电镜照片,只需要自己坐在一边,告诉电镜工程师用多大的倍数观察哪些位置、哪些区域即可,并不需要自己操作电镜。然而,在麻省理工,这一切都需要自己来动手了:在线切割设备上切取试样,切割丝的运行轨迹需要精心设计,遇到一些复杂的几何结构如何处理,如何选取合适的切割参数,都让我费了好大一番功夫;学习电镜的操作,对我来说更加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失去了工程师的帮助,我必须自己学会图像的对焦、对中、消象散,然后设置各种合适的观测参数,有时候还需要转动和倾转样品台,却又要格外小心,不能让试样撞上电镜真空腔内安装的各种探头……经过一个多月的培训,我才终于掌握了这些设备的基本操作技能,具备了进入实验室开展科研工作的资格。Tasan教授课题组的组会安排在每周四的下午,由一个45分钟左右的长报告和一个15分钟左右的短报告组成。报告中的讨论也相当活跃,大家可以随时打断报告人,就不明白的地方进行讨论和商榷,充满了学术民主氛围。开始时,由于英语口语不熟练,我还不太敢随便插嘴提问。Tasan教授看出了我沉默的原因,便鼓励我勇敢提问,他说即使说的不规范也不要紧,只要大家能理解我表达的意思就行。于是我开始勇敢地参与组会讨论,虽然英语讲得并不流利,时不时地夹杂一些语法错误和中式英语的不正确表述,但总算是正常地参与学术讨论了。整个访学期间,我一共做了三次长报告、一次短报告,口语水平也随之提高了许多,英语水平确实需要语言环境才能不断地进步和提高。相较之下,我们清华大学虽然是国内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大学之一,但是研究生还是普遍比较缺乏英语口语锻炼的机会。希望以后除了一般性的英语课程之外,学校能够更加重视研究生学术英语能力,尤其是口语能力的培养,这对我们日后融入国际学术圈,进行国际性学术交流是十分重要的。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制度差异在Tasan教授课题组工作期间,我也和组里的麻省理工博士生同学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从和他们的交流中了解到了这里的博士生培养制度。总体而言,MIT的许多制度和国内是比较类似的:博士生入学后,首先需要经历一年的课程学习,修完四门必修课程,然后必须通过严格的博士生资格考试环节。博资考有一次补考机会,如果两次都不能通过,就只能拿硕士学位毕业,或者转学去其他学校。博士生的开题环节也异常严格,由系里相关领域的教授组成专门的开题答辩委员会,每次都会有很高的淘汰率,这也是美国“宽进严出”培养模式的特点之一。但与清华不同的是,麻省理工材料系对博士生毕业时的文章发表数量没有专门的规定,只要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达到毕业要求、能够通过答辩委员会的认可,就可以毕业,并不强求一定要发表多少数量的文章。相反,如果学位论文的质量达不到要求,即使在读期间发表了很多文章,仍然是不给予通过的。在这一点上,也希望我们清华可以制定更加灵活的政策,更全面地、积极地评价一名博士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而在学校的组织结构和权力运行上,麻省理工非常注重学术自治,而非行政主导。学校的科研活动以各个教授的课题组为基本单元独立运行,校长和系主任不会过多的影响和干涉。甚至说,校长的职责仅仅是代表麻省理工出席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和学位授予仪式等隆重的活动,平时就显得很“没存在感”。与此同时,学校也非常尊重每一位教授自主选择科研方向与课题,不会制定过多的学术指标去要求教授完成;当然,教授们也必须对自己的科研方向负责,如果因为选择了不合适的方向导致科研经费缺乏,或者学生无法毕业、甚至招收不到学生,学校也不会替教授去承担任何后果。实质上,这也是美国的基本政治经济制度在学术领域的体现,即“小政府、大自治,自由竞争”的逻辑。当然,必须要指出的是,去行政化并不是去政治化——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政治活动在这所学校里留下的痕迹:美国两大政党在麻省理工中都有自己的组织,比如民主党人反对特朗普政府强制遣送非法移民的宣传单就经常散发到我们实验室中。此外麻省理工也非常注重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主楼大厅的墙壁上高悬着在二战中为美国牺牲的麻省理工校友的名字,这一点和清华设置英烈纪念碑的理念不谋而合。名校亦有不足作为一所国际顶尖高校,麻省理工当然有许多值得学习之处,但不是所有的制度都值得我们不加甄别地照抄照搬,甚至有一些不足是需要注意规避的。第一,麻省理工的本科生、研究生招生均采取“申请—审核制”,学业成绩(课程绩点)和标准化考试成绩(本科的SAT和研究生的GRE)只作为参考之一,而学生在科研经历、社会活动等方面的背景则是决定是否录取的重要因素。这一机制固然有利于招收更多的精英学生,却很能保证招生的公平性。在Tasan教授的课题组里,我就遇到了一位韩国某官员之子正在做暑期研究,他高中都还没有毕业,甚至不具备从事科研所需要的基本知识框架,就已经在父亲的安排下,进过麻省理工两位教授的课题组了。六周时间内,他其实什么工作也没做出来,但出于将来申请本科学校的目的,还是硬生生地利用组里博士生的一些数据给他“造”出了一篇文章,为他的简历上增添了“光辉的一笔”。而对于普通家庭的子女来说,恐怕是很难有这样的机会的,这也就造成了美国名校招生极大的不公平性。相比之下,我国的高考制度虽然存在着某些问题,却相对能够保证绝大多数人获得平等的入学机会。目前,中国也正在推动本科招生和研究生招生改革,在这一过程中,教育公平必须得到严格的监督和保障。第二,麻省理工的市场化运作,也导致了学生的社会保障不足。学校没有专门的公共食堂,所有的餐厅都和校外一样是市场化运营,不享受政府补贴,因而饮食价格异常高昂,往往一顿饭就要需要花费10美元以上。而在清华,只需要刷学生卡,花10元人民币就可以在学校食堂吃上一顿很不错的饭菜,两者不可同日而语;麻省理工学生公寓的住宿费更是比一般校外房屋的租金还要高,达到1000美元/月以上。而在清华,学生宿舍的住宿费远远低于北京市房屋的一般租金;医疗方面,麻省理工的学生都需要自费购买昂贵的医疗保险,而清华的学生都可以享受校医院的公费医疗……以上种种,都造成了美国的顶尖教育为精英阶层所垄断,底层群众很难负担得起这样的教育成本。第三,虽然美国社会历经了南北战争和黑人平权运动的洗礼,但是在今天麻省理工的教授队伍中,仍然残存着一些种族歧视的痕迹。比如,有些教授对中国学生持有一定的偏见,在招生和奖学金的授予上对西方学生有倾斜,甚至在学术上对中国学生和学者不甚友好。据一些中国籍的学生反映,麻省理工材料系某位担任知名杂志主编的教授,对中国学者和中国机构署名投送的稿件,几乎每次都不予送审就直接拒稿,而对来自西方国家学生的稿件则大开绿灯。这样的做法不仅侵害了中国学者的权益,也对学术的公平和公正有着极大的损害。相对而言,清华对待外国留学生的态度还是相当友好的,我们也应该极力规避生活中、学术上类似种族歧视问题的出现,体现出清华大学海纳百川的胸襟。总的来说,为期六个月的麻省理工访学之行,让我学到了很多、感受了很多。在完成既定科研任务的同时,我也体会到了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制度差异,认识到了中国高等教育的不足之处和优势所在,非常有意义。正像鲁迅先生在多年以前提倡过的“拿来主义”那样,在清华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努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今天,我也希望母校可以扬长避短,辩证地吸取麻省理工的先进经验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同时注意避免照抄照搬,也避免麻省理工存在的一些问题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只要通过一代又一代清华人的不懈努力和奋斗,我相信,在不远的未来,清华一定可以屹立于世界名校之林,像今天的麻省理工学院那样,成为世界各国学子纷纷向往之地!本文来源: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芮少石同学的访学总结报告 编辑:邵正隆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徐思羽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学生记者

伐木

清华大学博士出国访学归来:英国和中国在大学管理、科研有何不同?

作者李鹏辉访学期间与两位导师课题讨论照片在英国利兹大学为期6个月的访问结束了,回想这次访问学习,让我受益良多。英国政府较注重社会科学的发展,政府在社会科学方面投入的科研经费较多,使英国的社会科学发展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而我的博士课题——驾驶员分神行为,正是属于工程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研究,一方面需结合车辆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一方面需考虑行为、决策等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此次访学,使我的博士课题能够吸取英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及基础知识。具体有三个方面:一是我在利兹大学的合作导师Natasha教授虽处于交通系,但其本身具备心理学博士学位,从心理学等社会科学的角度来研究交通参与者的行为,给了我很多启示;二是利兹大学与附近的谢菲尔德大学、约克大学组成白玫瑰大学联盟,主要在社会科学领域共享师资、试验工具,并定期举办社会科学学术交流会议,并且三所高校老师发表的前沿论文,在正式期刊出版前均会提前共享在白玫瑰大学联盟系统中,可供三所大学的师生最快掌握这些前沿的研究,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三所大学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三是我在利兹访问期间所使用的一些较新较前沿的统计分析方法,经过网上检索发现其大多开发或者发展于英国,所以我可以非常方便地在英国找到这些工具的介绍及使用方法。英国的博士生培养模式英国的博士生培养模式与美国、德国截然不同。首先,英国的博士生与其导师是独立的同事关系。一般情况,英国的博士生并不享受导师课题的资助,故并不需要对导师的课题负责,学生可将全部精力致力于博士课题的研究,从而保障其科研的自主性、独立性及创新性。而对于享受导师项目资助的博士生,因其研究以完成导师的项目为主,故规定其博士毕业论文需具备除去项目内容以外的三个创新部分,从而保证了博士生研究的创新性。在保障博士生受到充分的指导层面,在双方确定导师与学生关系时,便表示两者愿意在博士生所开展的课题中进行合作,会各自投入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在学校政策方面,学校明确规定每学期导师与学生共同讨论科研的次数下限,并采用相关系统记录每次讨论的具体情况,从而确保了博士生能够得到足够的指导。最后,由于英国本、硕、博的学制普遍较短,其对博士毕业生的定位是具备继续从事科研的能力,而非已具备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当然,这种培养模式也存在相应的缺点,博士生不直接跟从导师完成课题项目,导致博士生培养质量参差不齐,具备自主科研能力、创新力的博士生可在此种氛围下做出非常创新、突破现有框架的研究,但不具备自主科研能力及创新力的博士生在此种氛围下难以完成高质量的博士论文。与此截然不同,美国导师只有在具备课题项目及经费的情况下才可招收博士生,即博士生均可根据项目内容及规划开展自己的博士课题,此种模式保证了全体博士生培养质量的下限,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博士生培养质量的上限。而工程化培养模式极高的德国,则更注重博士生工程能力的培养,而非基础理论的培养。处于更高水平的社会发展阶段,英国整体的精细化程度较高,比如博士生的双(多)导师制度,博士生数量少而精,博士生可根据课题需求选择相应方向的导师,从而在不同研究方向均可得到充分的指导。我在利兹的访问也得益于此种科研氛围,在到利兹之后,导师Natasha教授很快便安排我在组内进行了一次学术报告,介绍我的博士课题及在利兹的研究规划,而后根据我的课题需求,帮我联系了另一位副教授Gustav,一同指导我在利兹的科研。我的博士课题主题为驾驶员分心,涉及汽车、交通及心理学等多学科,我本身具备汽车工程专业背景,导师Natasha教授具备心理学及交通背景,而Gustav副教授则具备很强的汽车控制及心理学建模背景,与两位导师的合作极大地补充了我所缺少的心理学及交通背景知识,从而极大促进了我在利兹的研究工作。访学期间与课题组同学照片英国的高校管理英国高校管理的科技化、资源集中化、设施人性化程度也极高。其科技化体现在以下几点:一、利兹大学网络中心给每位学生、教职工划拨出足够空间的网盘,供大家存储办公数据及文档用。其优点是,我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有电脑便可访问该网盘中的数据,从而开展工作。二、我们也可非常方便的远程使用网络中心的计算机,上面安装的商业软件非常全面,便于我们进行数据处理、大型计算等。三、会议室较多,并且会议室的电脑、大屏幕均具备远程视频功能,保证了师生间的远程会议。这些高科技的软硬件系统确保了我们即使在家、出差在外,也可随时随地无障碍地科研、办公,极大地提高了办公效率。其资源集中化体现在以下几点:一、在每一栋研究所大楼的每一层中,均有一台公用打印机,大家在个人电脑上点击打印文件后,便可在任意一台打印机上登录自己账号打印文档。二、每栋研究所大楼中均有厨房、大厅(很多桌椅),大厅一般作为公共的吃饭、交谈、讨论学术问题的场所。一般我与导师单独讨论自己的科研进展也是在大厅中进行的,由于大家均在大厅中进行这些活动,反而互相不受干扰,可以非常愉快、畅所欲言的进行学术交流讨论。因此,该空间的利用率非常高,氛围也很轻松,省却了很多会议室的占用。设施人性化体现在以下几点:一、学生工位的座椅非常舒适,可任意调节高度、倾斜度,从而让我们中午可以非常方便地在座椅上进行午休,省却了回家午休的路程时间。二、大楼中也有小的独立浴室,方便骑自行车上班的同事。我觉得在未来,我国的高校也可部分借鉴其管理科技化、资源集中化、设施人性化的模式,相较于国内高校每个办公室都有自己单独的打印机、单独的学生电脑,英国的这种模式更高效、整体成本更低。当然也可能是由于其社会人员少而精,此种模式更适用于英国。生活和科研上的收获在利兹交流期间,我在生活和科研上也有很大的收获。在生活上,从大的层面,我感受到不同文化、生活方式的差异。西方社会生活相对自由度高一些,体现在各方面,比如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等。在生活方式上,周围人会较为理解你在生活上面与别人的不同,比如穿着、饮食等。在不影响别人的前提下,这些都是被认可的。在工作方式上,由于我所在的大学国际生较多,不同国家的学生在一起,有的愿意白天工作,有的愿意晚上工作,所以学校的工作室允许24小时工作,并配备相应的设施。同时,国外的导师也不会要求学生必须在工作室工作,也不会查看学生白天是否有到工作室,只要学生课题进度合理,定期讨论的内容充裕,导师也会非常认同该学生的。在国外的生活也特别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及独立能力,到一个陌生的城市,需要自己租房子,自己购买生活必需品,自己解决每日三餐,让我真真切切体验到独立生活的感觉。因为在国内校园这样一个熟悉的环境里,我们所有的东西都被安排规划的非常周到,吃饭直接到食堂即可,购物在学校的超市里面也是无所不有。但是在国外却大不一样,偌大的校园里面,仅有一个小食堂,里面卖的还是以西餐为主,我根本就吃不习惯,所以最后只能每天自己做中餐吃。所以每周六我都需要抽出半天的时间,到市中心的中国超市购买所需要的蔬菜、食品等带回家。为了保证每天吃到的饭菜是新鲜的,我每天都早起做好早饭和午饭,吃完早餐后将午饭带到学校去。到学校后我便开始整个上午的刻苦科研,大概到1点钟,便开始与周围的同学一起加热饭菜,边吃午餐边聊天,感觉氛围也特别棒。一群身在异乡的小伙伴,大家一起聊聊近期科研、生活方面的事情,也感觉特别高兴。有时候也会有国外的同学一起,边吃边聊,了解不同国家在饮食文化、生活习惯方面的差异。整体来讲,在国外的六个月,让我更加的自立,同时也学会了很多的生活技能,与不同国家的同学建立了友谊,增大了自己的知识面,扩大了视角。在科研上,受益于英国高校精细化的博士生培养方案,我每周都能单独与Natasha教授及Gustav副教授进行一次大约45分钟至60分钟的讨论,极大地促进了我博士课题的推进,及科研能力的锻炼与提高。在这样一种氛围下,我利用半年的时间与两位导师一起完成了2篇英文期刊论文的内容。在其中一篇论文中,我分析了一种安全性参数,发现了认知分神会导致驾驶员车道保持能力下降,与前人采用另外一种参数认为认知分神会导致驾驶员车道保持能力提高的结论相反,从而推进了该领域学者对于该问题的进一步思考,目前已完成该论文的投稿。在另外一篇论文的构思阶段,在与两位导师头脑风暴之后,我们发现我在清华做的实验数据可用来测试他们最近在认知分神领域提出的一个新猜想,经过2个月的分析后,我的数据成功验证了他们的猜想,目前该论文处于修改阶段,也即将进行投稿。这两篇论文对应的内容正是我博士课题中很重要的两部分内容,极大地促进了我博士课题的完成,也极大地提高了我的科研能力与素养。同时,这次访学也为清华大学和利兹大学两课题组的后续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基础,即便在我回国的日子里,我也能够与国外两位导师继续开展科研上的交流与合作。同时,让我非常高兴的是,我也得到了两位导师的认可,Natasha教授愿意提供科研经费,邀请我到利兹大学再次访问半年,继续在我的博士课题驾驶分神领域开展合作,保持我们在这一领域的前沿性研究。最后,也要感谢清华大学给予我这次机会,资助我在自己研究方向最为知名的几所大学之一学习,极大地促进了我的博士课题进展,提高了我的科研能力,并建立起与国外同研究领域导师、课题组的联系,为今后的交流、合作打下基础。同时,此次访学也让我感受到不同的国家在社会、文化方面的差异,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本文来源: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李鹏辉同学的访学总结报告编 辑:邵正隆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徐思羽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学生记

黄幹

中英博士生短期科研访学项目开放申请 将资助70人赴英国访学

新京报快讯(记者方怡君)今日(6月21日),记者从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了解到,即日起至9月20日,2018/19年度中英博士生短期科研访学项目将开放申请。本年度预计选拔中国博士生70人,前往英国的高等教育或研究机构开展为期3至12个月的学习或研究工作。据介绍,项目将优先支持六大领域的博士研究生交流访学,即健康/生命科学(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疟疾、肺结核、被忽视的热带病、儿童死亡率、孕产妇健康等)、环境技术(气候变化、绿色技术、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服务、资源短缺问题等)、食品和水安全、能源、城镇化、教育和创意产业。国家留学基金提供一次中国至英国往返国际旅费、在外留学期间规定期限内的奖学金;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将根据留学期限,提供一定限额的资助。据了解,中英博士生短期科研访学项目由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和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共同设立,项目面向中国及英国在读博士研究生。本年度的选拔将于12月公布录取结果,被录取人员须于2019年1月至12月期间派出。

星星之火

2018年度中英博士生短期科研访学项目已经开放申请!

受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商业、能源与工业政策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委托,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和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共同设立博士生短期科研访学项目,2018/19年将继续资助中国及英国在读博士研究生前往对方国家开展为期3-12个月的科研访学,以支持中英两国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本项目将优先支持以下科学研究领域的博士研究生交流:健康/生命科学(例如: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疟疾、肺结核、被忽视的热带病、儿童死亡率、孕产妇健康)环境技术(例如:气候变化、绿色技术、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服务、资源短缺问题)食品和水安全能源 城镇化 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提高民众福祉的教育和创意产业目的与预期成果本项目的目标是通过博士生交流,推动研究能力提升。通过构建基于博士生交换机制的机构合作将使未来的高等教育机构学生受益,从而进一步加强中英两国在研究创新领域的联系。本项目的预期成果将包括通过国际培训和发展机会,提升个人能力;为中英两国培养出一批具有国际合作经验且经过高级专业培训的研究人才,以能够为科研创新贡献力量并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推动中英两国博士研究生在国际学术圈的参与度,加深彼此的文化理解,建立长期可持续性的研究合作关系;开拓国际联合培养渠道;促进了解中英两国的研究优势。项目申请截止日期为2018年9月20日。申请人资格中英双方申请人均须为博士学位全日制在读学生;中方申请人必须来自能够授予博士学位的单位,并符合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规定的申请条件,应具备良好的英语水平;英方接收院校必须为英国高等教育和研究机构。具体要求请参考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发布的项目指南。

清而容物

青年博士们,读博后或出国访学是晋升职称的救命稻草吗?

最近塔主和几个博士毕业的青年教师聊天,发现大家都有一个同样的纠结,就是要不要去继续读个博后,或者是出国访学一到两年?其实,有这种想法的博士大部分具有两个共同的想法,一是对现有工作环境不太满意,也就是说这些博士大多数是去某些地方的二三流院校当老师,科研设备,团队成员水平都不好。二是内心不甘心,由于科研平台的落后使得自己无法发表出高质量的论文,进而影响到自己的职称晋升,想通过某个渠道或方法来改变现状。对于这些被半吊着的博士们,要想彻底的辞职换更好的单位的可能性并不大,因为要想去更好的单位,那就意味着要有更好的科研成果才有资本跳槽。但是自己也不愿就这样默默的在那里一天天的混日子,急需寻找一条改变现状的道路,于是大家觉得最为可行的就是找个好一点的平台做几年博后,或者是出国去做两年访问学者,用这样的方式来接触较好的科研平台和团队,助力让自己在此期间发表较好的科研成果。虽然这是一条看起来非常可行,也有助于完成自己目的的选择,但是实际情况是,真正选择的博士并不是很多。因为进入到高校当老师的青年博士,大多数都是三十岁左右的年龄了,很多博士也已经结婚生子,如果选择读博后或者做访学的话,那很可能就意味着无法照顾家庭,无法照顾老人和孩子,这个问题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很难抉择的,比较孩子的成长是离不开父母的陪伴,老人也需要我们的照顾,因此就出现忠孝不能两全的局面。但是,话又说回来,如果我们真的选择了读博后或者出国做访学的话,那么就真的能改变我们目前这种半吊着的局面吗?其实,塔主认为无论是读博后还是出国做访学,这都仅仅是为自己做出了一个选择,也就是一条道路而已。做这样选择的目的,是为了能借助外在平台发表出高质量的论文,但是并不是说只要选择读博后或者出国做访学,就一定能够发表出好论文来,这里边就有几分风险,这能说做了这样的选择,发表出好论文的概率要大一些,并不是自己晋升职称的救命稻草。如果我们已经下了决心要去读博后或者出国做访学的话,那么我们千万别做没有准备的事,一定要非常明确自己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如何保质保量的发表出论文来。塔主建议,首先在去读之前就要和对方导师沟通好,确定好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具体的研究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好的进行。同时为了保险起见,在去读博后或者出国做访学之前,带着自己已经写好的论文初稿去和导师交流,保证在你一入学就有论文投稿,最差也能在你出站或者访学结束时发表出来,这样你的这个选择才有意义。青年博士们,读博后或出国访学并不是晋升职称的救命稻草,但也是拨开云雾见天日的机会,如果选择,请珍惜,请把握住,便是成功!

曹褒

“博士延毕将影响个人信用”,国内读博还靠谱吗?

上周,在网络上刷到了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江小涓教授的一段演讲视频。视频中,江小涓教授提到了关于“博士生延毕将影响个人信用和贷款额度”的话题,引发了不少学生和网友的议论。内容如下:关于“博士生延毕”这个话题在互联网上的的议论大家已经司空见惯,以往各种议论的重点经常都是:博士生延毕的原因、正确应对延毕的措施等问题,就算有话题议论到延毕的后果,也只是谈及对个人学业方面的影响,但是这次清华大学江小涓博士的发言则指出了博士生延毕所可能要承担的社会性后果。其实从近几年的网络大数据来看,国内博士生延毕现象已经趋近常态化。而导致大多数博士生延毕的主要因素也无非就是“自身科研能力,论文选题和导师”。近几年,网络上一直流行这样一句话“读博难,在中国读博更难”。为什么说在中国读博士更难呢?一是基数大根据相关教育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研究生招生91.7万人,其中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约80.5万人,博士研究生招生超过10万人。较1949年招生242人,招生人数增长3789倍。二是压力大在国内,博士生想要获得博士学位需要承受多重压力,比如在核心期刊发表专业研究文章或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除了这些学业指标性,还要承认因繁重的课业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等。三是就业难虽然国内各行业的高学历层次人才岗位一直空缺很大,但不少博士生毕业后仍然面临严峻的就业问题。“歧视链”无处不在,求职者如果仅拥有国内普通高校的博士学习经历,既没有顶尖大学背书,又没有海外访学经历,那么在求职时或多或少会受到一些不公的待遇,让辛苦的读博时光无法绽放最耀眼的光彩。所以从综合的角度来看,选择在国内攻读博士不仅困难,而且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近几年,不少在学历提升方面有需求的人都将目光转向了海外留学。亚洲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速度与成就有目共睹。在众多国家中,菲律宾以其纯美式教育体系和优秀的英语学习环境,迅速成为亚洲留学热门地。菲律宾不仅延续了美式的教育模式而且拥有融合中西方文化的丰富教育资源。让学生身处亚洲也能感受到国际前沿的教育理念。在菲律宾综合排行第一的菲律宾大学更是一所国际百年名校,其博士培养模式不同于国内,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习氛围和过程也相当自由。甚至对于报读学生没有硬性的雅思/托福能力要求,对中国学子十分友好。选择留学菲律宾大学不仅能轻松、成功拿到博士学位并且可以以海归身份回国享受各种福利政策~相比国内简直不要太美好~你心动了吗?

详解!CSC国家公派联合培养博士生网上系统报名指南

今年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中的联合培养博士生类将于5月15日开始申报,前几天知识人网整理了访问学者博士后类官网填报指南,今天我们为大家带来攻读博士、联培博士类的网上系统报名说明,想申请国家公派的学者快来看看都有哪些填报内容和注意事项吧。一、国家公派留学管理信息平台注册1、登录官网http://apply.csc.e.cn,建议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IE6-10版本,如在系统使用时出现显示不全等问题请打开IE浏览器的“兼容性视图”模式,若日期下拉框无内容请关闭防火墙。2、注册新用户需要填写登录名、真实姓名、身份证号、电子邮箱(用于接收用户名和密码,必须为有效邮箱)、验证码。3、注册成功后,需要选择“申请类别”,一旦确定不可再修改,请注意不要选错。博士研究生(即攻读博士学位)和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等留学身份,应选择“研究生类”,如上图说明。访问学者、博士后等留学身份,应选择“访学类”,访学类的网上系统填报指南请见知识人网之前的文章:《详解!CSC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博士后官网系统报名指南》(↑点击标题跳转文章)4、“研究生类”系统申请信息主要包含9个部分(子表),具体如下图(本文中截图仅做参考,具体请以申报系统开放后的实际情况为准):注意事项:(1)往年申报过,今年再次申请需要重新注册账号,邮箱和身份证号码可重复。(2)填报时间:任意时间都可以到信息平台注册、填表,但只有项目开通期间,可以填写“申请留学情况”并进行保存,上传项目材料,并提交申请表。(3)前8个子表在注册后即可填写,最后的“申请留学情况”要在项目开通期内填写(非开通期间,国别、留学身份、项目的显示会有缺失)。二、具体填报说明(一)基本情况注意事项:1、姓名:(拼音)应用大写英文字母。不要出现错别字或拼音拼写错误。姓氏“吕”需按护照中实际拼写进行填写。2、电话号码:必须按照区号-电话号码格式输入。具体根据系统内的格式提示。3、移动电话:要求以1开头的连续11位数字。4、电子信箱:若修改基本信息表内的邮件地址,系统将自动同步修改注册邮箱为此邮件地址。5、工作/学习单位和所在院系/部门名称:应为现用的规范全称,不得用简称。6、工作(学习)单位:填至司局级单位、大学、院所、企事业单位等。7、所在部门(院系):应尽量填写详细。例如【现学习单位】:XX大学 【所在院系】:XX学院XX系。8、照片:请上传大小不超过50K的扫描免冠证件照,格式为 jpg 或 jpeg。再次上传照片会更改前一次上传照片。(二)外语水平请根据本人掌握的语种/在国外使用的工作语种进行选择(与申请国家使用语种无关,例如赴德国访问,只要工作语言为英语,且英语水平达到留学基金委要求即可派出)。共有6种材料可证明外语水平合格,分别是外语专业学历学位证书、在国外工作学习一段时间的证明(留学回国人员证明等文件)、WSK(PETS5)考试成绩单、指定外语培训部结业证书、雅思托福成绩单、通过外方考试/面试证明文件(邀请函或证明信)。通常我们建议联合培养博士生选择通过外方导师面试或院校指定的语言考试(非雅思托福),以达到相关要求。只需要外方导师在邀请信中说明申请者已达到外语水平要求,或出具证明文件即可,且之后在系统上传邀请信或证明信。选项如下:其他外语水平达标方式系统填报样式如下:注意事项:请根据自身情况填选,在填写前仔细核对外语合格证明是否仍在有效期内,如证书已过期或曾在国外学习时间不足规定要求,则不能再作为外语程度证明。(三)教育与工作经历注意事项:1、请保证所填写的每一行数据的完整性,不完整的数据行系统将不会保存。即可空整行,但不可空某列,请在空列中填“无”。注意日期的格式。2、国内接受高等教育或进修经历:从最近的本科及以上经历开始填写,要求至少一行。3、境外学习/工作经历:从最近的经历开始填写。4、国内工作经历:请严格按照示例填写,从最近的工作经历开始。(四)主要学术成果注意事项:1、要求所填写每一行数据的完整性,不完整的数据行系统将不会保存。即可空整行,但不可空某列,请在空列中填“无”。所有排名均指申请人在专利、论文等成果中的排名。2、著作/论文:请严格按照示例填写,填写时从最重要的著作/论文开始;著作/论文题目的预览/打印效果只可显示18个汉字/31个英文字母,超出部分数据仍将保留在系统内,不影响评审。“收录情况”是指是否被国际知名文献检索系统所收录,如SCI、EI、ISTP等。如被收录,请填写检索系统名称的英文缩写;如未被收录,则填“无”。3、专利:请严格按照示例填写,填写时从最重要的专利开始,同时请注意日期的格式。4、承担或参与科研项目:请严格按照示例填写,填写时从最重要的科研项目开始,同时请注意日期的格式。5、获得奖励情况:请严格按照示例填写,填写时从最重要的奖励开始,同时请注意日期的格式。(五)主要学术成果摘要介绍注意事项:1、著作/论文摘要介绍,专利和承担或参与科研项目相关概述,用中文填写,不超过3000字,项目名称以及个别专有名词可用英文,每个字母占用一个汉字的位置。2、所阐述内容需要证明您在拟研究方向已具有一定研究水平、掌握相关研究方法(如统计法、实验技能、熟练使用相关软件、硬件等),到国外能够跟随导师学习,承担相应的工作,甚至已具备一定独立研究的能力等。已获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如论文、参与在研/结题项目、专利等,即为您学习和研究能力提供证明。(六)研修计划研修计划是CSC公派申请中最重要的材料之一!!!CSC国家研究生项目的选派原则是:选拔一流的学生,到国外一流的院校、科研机构或学科专业,师从一流导师。注意事项:1、研修计划需用中文填写(专用名称除外),字数限制在1000-3000字之间,专有名词可用英文,每个字母占用一个汉字的位置。2、研修计划的撰写可参考以下要求:(1)拟留学专业(研究课题)在国内外研究情况及水平;(2)拟选择的留学国别、留学单位及选择原因(应简单评述对方国家及留学单位在申请人所从事学科、专业领域的水平、优势,申请人及所在单位与对方有无合作基础及业务联系); (请重点描述)(3)达到本次出国学习预期目标的可行性,结合本人目前从事的工作及掌握的专业技术知识说明(请重点描述);(4)出国学习目的、预期目标、计划、实施方法及所需时间;(5)学成回国后的工作/学习计划。(请重点描述)(七)国外导师简介注意事项:1、今年留基委为了避免学生扎堆,进而影响学生培养效果,在评审内容中添加了一条新内容:“原则上国家留学基金委最多可新资助2名本项目同一留学身份人员在国外同一导师指导下学习。不支持国内外为同一导师人员的申请。”故而申请者需要注意提前和外方导师确认已接收CSC公派联合培养博士生的名额,在系统中也可输入国外导师姓名,查询本年度已申请该导师人数,注意避免因导师发出过多邀请函而错失公派机会。2、邀请导师的学术背景很重要!在拟研究方向应已取得较为出众的成就。因为字数有限,请将重点放在邀请导师在拟研究方向的国际影响力、研究条件、水平及优势等方面。例如,理工科方向邀请导师在国外院校、学术机构任职情况、头衔(院士/会士/编委)、近5年科研项目、著作、论文发表情况(高影响因子论文、获得国际奖项等);人文社科/艺术类方向重点阐述邀请导师主持参与社科项目/大型展览表演、著作、作品等;除此之外,还可简述导师可提供的培养内容,以及现有合作基础,或未来开展合作研究内容等。3、填写说明(1)导师姓名、专业技术职称、职务均为必填项。(对于部分不需要申报时确定国外导师的CSC公派项目,如中美富布赖项目,可在上述三项文本框中填“no”)。导师简介请用中文填写,字数要求在1000以内(空格/换行均占用字符数,英文字母与汉字均占用一个字符)。(2)导师姓名:不限大小写,可以空格或“.”间隔,间隔号不超过5次、不能连续,首尾必须是字母。(3)有一个以上导师时,可用逗号间隔。但各项内容字数要求不变。(八)国内导师简介注意事项:导师姓名、专业技术职称、职务均为必填项。如果国内导师和国外导师已有前期合作,可简述说明。(九)申请留学情况注意事项:1、请严格按照“申请留学身份”、“申报国别/地区”、“申报项目名称”、“可利用合作项目”、“受理机构”这一顺序进行选择,每个下拉列表框可选内容依据前一个下拉框已选内容进行显示(即前后联动)。(注意留学身份一定不能选错,不同留学身份的申请条件和申请材料亦不相同)2、留学专业名称:若下拉列表中无完全匹配的留学专业,请选择相近专业。3、具体研究方向:请具体填写出国学习期间拟从事的学习/科研课题。4、重点资助学科:如不在所列学科内请选择“不在所列学科内”。5、是否申请学费资助:如计费周期不为学期、学年的,请转换后进行选择。6、留学单位是否收取学费以外的其他费用:必需根据入学通知书或其他材料中提到的费用收取情况如实填写。如果费用名称超过一项,请用“/”隔开;所有各项费用的总额(数字+外币单位)填入“金额”中,例如:200挪威克郎,1000美元。三、上传申报材料完成申请表填写、保存后,即可点击左侧“上传申报材料”。申报材料分为“必传”、“非必传”两类,申请人须按要求将“必传”材料全部上传后,方可提交申请表。“非必传”材料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上传。注意事项:1、所上传的材料须为 PDF 格式,文件大小不超过 3MB。如材料为多页,必须合并成为一个 PDF 格式文件上传,否则后上传文件将覆盖先上传文件。2、上传后应预览检查,防止出现上传过程中出现文件损坏情况。四、提交申请表请在提交申请表前仔细核对填写信息,一旦提交将不可修改。网报成功后,界面将提示“您的申请表已经提交,正在等待受理单位接收。很多院校需要提前进行内部筛选,故要求申请者提前递交国外导师邀请函等申请材料,知识人网老师建议各位申请者提前和学校负责人事部门了解相关时间安排,避免错过校内初审机会。希望这份指南文件对您有帮助,欢迎收藏分享以备用,如有关于公派申请的问题,您也可以给我们留言咨询。

不夭斤斧

山东人才新政:世界排名前二百高校博士生来鲁最高奖30万

实施“企业博士(后)集聚计划”,大幅扩大“山东省非教育系统公派出国留学项目”规模……为充分发挥青年人才在推进人才强省战略、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中的生力军作用,日前,山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会同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出台《山东省支持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措施》(下简称《措施》),围绕引进青年人才来鲁,青年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激励保障,鼓励青年人才合理流动等方面制定14条具体措施,“干货十足”。据省人社厅人才开发处负责人介绍,这是我省出台的首个专门支持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除了进行政策集成,还有诸多前所未有的政策创新,力度空前。其中,最为瞩目的是《通知》提出,要组织实施“两个项目”、激活“一个活动”、提高“两个比例”。“两个项目”中,一是“企业博士(后)集聚计划”,国内重点高等学校或在国际公认的三大世界大学排名体系中排在前200名高校的博士毕业生进入省内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进行研究的,在站时间每满1年可申领5万元省财政生活补贴,最高补贴3年15万元;出站后留鲁工作并签订5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可申领省财政一次性补贴15万元。这就意味着,一位符合条件博士毕业生若在省内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究出站后留鲁工作,最高可获得30万元省财政补贴。二是打造全新“山东省非教育系统政府公派出国留学”项目,由原来每年选派30名留学人员,增加到每年选派300名左右优秀中青年科技、技能、医疗卫生、财经以及政府和企业管理人才到国(境)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财经财会专业机构、企业等进行访学交流、科研合作或培养进修。省级财政根据类别不同给予留学人员每年10--15万元经费资助。“一个活动”是指“千名博士进企业”活动,我省将利用5年时间,每年选拔200名表现优秀的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工作的博士,到提出需求的国有企业、非公有制企业挂职一年,由接收单位给予一定的工作生活补贴。挂职期间,不再承担原单位工作,视为基层工作经历,工资福利不变。“两个比例”是指:省自然科学基金对40岁以下青年人才的支持比例逐步提高到60%,同时提高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40岁以下青年人才资助比例。此外,《措施》还明确,创新引进青年人才方式。以济莱协作区、青岛西海岸新区、济宁市、德州鲁北人才改革试验区和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改革平台,推进引进、培养、使用、激励青年人才和鼓励青年人才流动等政策先行先试,为全省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政策创新突破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探索建立青年人才举荐制,推广“以赛代评”选拔创业人才,实现以才荐才、以赛聚才。支持各地“招院引所”,通过发展企业事业总部经济和设立分支机构,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研究院所和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引进急需的青年人才。完善引进青年人才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直通车”。从海外引进的青年人才,不受本人国内任职和年限限制,按照业绩、能力、水平可直接申报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其海外工作经历、学术和专业技术贡献,可作为参评依据。从省外引进的各级党委政府认定的高层次、急需紧缺的青年人才可直接申报相应层级的职称,其中入选省级以上重点人才工程的可直接申报正高级职称。

菀柳

为什么中国每年有将近4成的博士生不能够按时毕业,是懒吗

大家好,我是一个说教育的。你们知道吗,我国传统的博士生学制为3年,但很多博士生反映认为3年时间不够完成学业,很多顺利毕业的质量也不是很高,2019年博士生的延期毕业率高达40%,其中接近一半延期的时间为一年,20%的延期时间为两年。那么究竟是为何有这么多的延期学生呢。首先应该被抨击的是学制体系。现在呀,中国仍然有很多大学设置的博士学制体系是3年,而世界上的大多为3-6年。所以呀,这样是导致有这么多博士延期毕业的主要原因。不过呀,当初之所以设置这么短的博士学制也是有原因的。博士的三年制制度有两个优势:其一,时限短,可以早毕业参加工作;其二,学制短,激发学习积极性。当时的中国呀,很是贫穷呀,哪里来那么多钱来培养人才,再加上没时间给你培养了,因为国家需要你了,需要你进入到社会中去了。所以这个体质一直是国家需要。也是迫不得已。其实呀,中国以前的博士学制连三年时间都还不足,据说呀,以前才两年多,后来经过改革才确定延长到三年。所以呀,后来这个三年的学制就一直保留至今。随着祖国和世界科技的发展,学术方面需要更加深厚的学识储备。所以慢慢的又存在了一定的劣势:博士生涯学业压力大;而文科精品作品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精心打磨,短学制不利于博士生潜心学术,容易滋生急功近利的“学术泡沫”;短学制不利于博士生出国访学,扩大学术视野。且一旦延期,无补贴等生活来源的后果容易让学生感到压力。除了这些之外,也还有一些家庭原因等等。毕竟呀,现在读书的时间也太长了。想想看,一个学生幼儿园三年,小学六年,中学六年,大学四年,研究生四年,再加上博士,3+6+6+4+3+3读完都要三十了,这还是在正常情况下,你说这样你家里能不着急吗。所以呀,最近几年以来,很多大学都在慢慢改革了。越来越多的学校将博士学制改为四年制。如清华、北大、上海交大、人大、厦大、中山、中南大学、华东师大等高校,均已实行四年制博士学制。这是一个好消息呀,有这些前面的好大学带头,我相信后面的大学也会认识到要改变这个体质,这也是现在社会所需要的,现在学术所需要的。好了,到最后了,给大家透露一点消息吧,去年2019年博士招生人数达到了10万,专家估计今年博士招生人数会超过11万。不得不说,现在的高学历人才是越来越多,像我这样一个大学本科出来的就是菜狗一枚呀,不足为道。找工作都十分的困难呀,即使找到工作也是朝朝暮暮,没日没夜,还薪薄难以顾家呀。不得不说,现在的成年人压力真的不小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