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一位博士生导师,带了11名研究生,合理吗?能指导好学生吗?仙人掌

一位博士生导师,带了11名研究生,合理吗?能指导好学生吗?

作者按:有位读者朋友来信说,他的导师是博导,带了11个研究生,这个情况合理吗?针对这个情况,我们今天来谈谈。一位博士生导师,带了11名学生,估计很多人一看就觉得不合理,其实合理不合理,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从一般意义上讲,导师并不适合带太多学生,很简单的道理是,一旦学生带多了,时间和精力就顾不过来,很难指导好学生,这样对导师和学生其实都不利。然而,为什么会出现一个导师带10多个学生的情况,而且这样的例子还并不少见呢?关键就在于,10多个学生具体是什么情况。比如,我的导师,就带了差不多10名学生,看起来很多,具体一分析,可能就会得出相反的结论。我导师就是博导,带的学生中,既有博士生,也有硕士生,其中,博士生有4名,分别对应博一到博四,每个年级1名(之前有延期的还不计算在内);硕士生有5名,都是学术型硕士,包括新招的研一的1名,研二的2名,研三的2名,所以我导师总共指导了9名学生。本来他可以在今年招收2名博士生2名硕士生的,就是考虑到学生已经比较多了,才分别缩招了1人。多吗?看起来确实很多,其实每年只招收了1-2名硕士生,1名博士生而已,这在很多高校里面属于司空见惯的。具体到这位读者的问题,我们可以分情况分析一下。1、如果这位博导带的研究生既包括硕士生,也包括博士生,参考我导师的情况来看,其实并不多,也就是每年招收1-2名硕士生、1-2名博士生而已,属于常见的情况,完全可以指导好自己的学生。2、如果11名研究生仅仅是指硕士生,而且有可能既包括学硕的,也包括专硕的,可能就是每年招收了1-2学硕的,1-2名专硕的,因为可能还带了博士生的,数量确实就比较多了,确实有点不太合理。这么多学生,导师肯定很难指导得过来。不过这种情况,在一些大牛导师身上,也不算罕见,导师重点指导的,往往只是博士生。硕士生,学硕可能会指导稍多一点,专硕可能都不怎么管,虽然不太合理,但大牛导师课题多,博士生完全可以带硕士生(特别是学硕),通过在做课题的过程中提升,再偶尔得到导师的指导,其实学生的培养质量也不见得就不高了。3、如果是导师一年就招收11个研究生,这个肯定就很不合理了。不过这样的情况,在10多年前可能会存在,现在很多高校对导师都实施的是积分制,导师每年能招收学生的名额,取决于自己的积分情况,这往往对招生名额有很大的限制,一般不太可能出现一年招收这么多学生的情况。导师能招收多少学生,不但取决于自己的业绩(积分情况),往往还要看学生是否愿意选择自己。一个能带很多学生的导师,往往自己都是大牌教授,学术能力强、名气大、成果多,因而能招收的学生名额也会较多,学生们还会踊跃争相成为他的学生,往往是导师挑选学生,而不是无人愿意选择导师。遇到这样的导师,就要谢天谢地了,还需要去考量导师学生多了合理不合理的问题吗?

接力棒

为何国内高校部分硕士生导师甚至博士生导师的学历是硕士?

小西在大学做老师,对于硕士生导师、博生生导师遴选有点了解。本质上,导师的遴选和学历之间存在联系,会有一定的要求和限制。作为青年教师(青椒),近几年进入高校教学和遴选为硕士导师的,如特聘副教授、特聘教授,都是最优秀的一批博士毕业生。但是,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遴选的条件是有差异的,相对来说,能遴选为博士生导师的,不管什么学历,学术能力和地位都不会差。而硕士学历的硕士生导师得区别来看,有进取心的会选择攻读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为什么博士生导师学历是硕士,甚至是本科?一批教育界前辈受限于特定历史原因,不少人晋升为教授和遴选为博士生导师后,学历依然是之前的硕士或本科。小西所在学科的创始人是一位老太太,学历虽然是本科,但是不影响她的学术能力和地位,早已培养出几十位博士和过百的硕士生,其中许多学生早已是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对这些前辈大牛而言,职称晋升、导师遴选之类的事情早已不是追求,已到达巅峰,如1、2级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学历这件事,只要他们想,"混"个博士研究生学历不是难事,但沉心于某个研究方向的他们兴趣早已不在此。如中国科学院、工程院的院士不少是本科学历,同年龄段院士也有不少有国外院校的博士学历,共同点是学术做得好,都是某个研究方向的泰斗。不同的是,随着本科生、硕士生的扩招和国内整体学历要求的提升,走科研路的基本要求就是具有博士学位。如国内高校、研究院所的年轻一批博士生导师(约55周岁以下)基本都是博士,基本都是国内外顶尖院校的博士学历(双非院校博士点不多)。在经历上,部分是是工作后继续深造,全日制或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或借助留学基金委的平台出国深造。小西之前的博士生导师硕士毕业留校任教,工作2年后脱产报考浙江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当时不少人对于他的离职不是很理解),毕业后没有回原来工作的学校,转而进985高校任教。小西相信我们身边有不少类似的导师,相对发展都是非常不错的,因为同期中不少留校任教的同事受限于平台层次和机遇,至今依然卡在"副教授"。大学美景-导师为什么硕士生导师学历会是硕士?如何遴选成功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遴选的基本条件不同,会比后者低一些。40-45岁左右的一批人中,在双非或区域较偏远的院校,之前人才引进缺乏优势,不少老师是硕士毕业留校的。之前,硕士研究生扩招引起导师数量的不足,毕竟一个导师一年2-3个硕士还算合理,数量再多培养质量肯定跟不上。因此,不少学校在硕士生导师遴选中放开博士学位的要求,有课题、有科研论文的硕士学历的讲师同样可以遴选为硕士生导师,甚至部分院校对于1985年之前副教授(副研究院)遴选为硕士生导师的最低要求是本科(含)以上学历。当然,在遴选过程中,肯定是有博士学历占据优势。硕士生导师中学历是硕士的老师,不少职称被限制在讲师。除特定学科外,大部分学科的教师晋升高级职称的基本条件之一是已获得博士学位。小西认识一个老师,之前读了本校的博士,后面因为家庭琐事和个人原因,始终无法毕业。没有博士学位,申报课题做主持受限等因素,已主动要求调整到行政岗,转做专职科研秘书。高校导师个人发展硕士学历的硕士生导师在高校发展如何?小西想说,类似的这一批老师在遴选为硕士生导师后,不少人已取得博士学位,少量是在读博士生(不少人毕业有点难,会延期)。之前,小西和硕士研究生生聊天时谈到过这个话题,她的导师在读博士,将她硕士阶段的一些实验数据用于自己博士毕业,甚至不给她论文署名一作,她疑惑的是"到底是谁在读博士?"。前几天和一个朋友聊天,得知和她合租的一个大学英语女老师正在报考北京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因为硕士学历的"她"在高校工作颇为艰难。是不是我们身边这样的人和事不少?高校在进行学科评估、学校升格等事关学校发展的重大事件时,教师中博士学位占比是个重要的考核因素,如之前临沂大学就不再和约300名硕士学历的教职续签合同。一旦啊发生类似的事情,学校也会面临极大的压力,所以学校会有"优厚"的文件鼓励在职教师攻读校外知名院校的非全日制定向博士学位,保留岗位和正常发放工资,且报销学费,时间是博士学制的3-4年。这会导致一个比较特别的情况,如不少博士生导师招收的在职博士,年龄比自己还要大一点,其实这也很好地诠释了"达者为师"的内涵。但是,也有不少导师觉得没有必要折腾自己,倾向于做一些横向课题,是谁都无法勉强的。硕士生阶段学习和生活读研遇到类似的导师,如何合理应对?小西在文章之前说过,读研时导师是博士生导师,是幸福的。知名院校的话,做到自己喜欢的课题内容或方向,跟着类似导师不需要再次焦虑如何选个导师,直接选择硕博连读或者直博都可以。而且,类似的导师具有完备的团队,如5-10人的教师团队,有教授、副教授、讲师等,不缺课题和经费,起码不用读研担心中文论文的版面费哪里出。或者说,在概率学上读研跟着博士生导师更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和毕业。若硕士学历的老师(在读博士)作为自己的硕士生导师,不要什么理由,单导师制度体系下学生想要主动变更导师难度比较大。类似的硕士生导师要是有上进心,已选择在攻读博士学位,不管是职称晋升被限制的倒逼,或者主动选择提升自己,在指导你开展课题的过程中应该都会比较尽心和负责的。换个角度看,也许你硕士阶段的部分科研成果的会用于他的博士学位论文。类似的导师也许不会自己单独设计实验,但会全程参与,尤其是设计、测试、数据分析和论文撰写,关于署名先后的问题尽量沟通。成功在于努力和规划小小的分享文末小西想说,有兴趣或规划进入高校任教的话,目前来说博士研究生学是最低要求。在本科阶段,建议提前做好读研、读博的规划(能推免为什么要考研呢?),日后科研工作中年龄是个不小的限制,如35、45岁(女生可延至40岁),有机会直博或硕博连读都是值得选择的。和家人沟通好,4年的付出会有很好的收获,至今我依然相信这句话,而且我自己也算是"小小的"验证了这句话。小三十岁的人还在读书,本身就会带来无限的压力,本科、硕士同学工作后的收入和幸福生活对在读博士来说也是无限的诱惑,让人常常想到"要是我不读博,我现在如何如何"。因此,仅仅是做个规划还是不够的,要有足够的恒心和毅力让自己坚持下来,在小西认识的大部分博士或教师同行中,不少在读博过程中都有过"放弃"的念头。但是,坚持到最后的他们,无比美丽,诸位学子加油!小西文中肯定有些许不到之处,欢迎各位朋友批评指正,谢谢大家!▼小西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赞,这将是我发文最大的鼓励和收获!

多米诺

你不知道被博士生带着指导的硕士生,能有多幸福!

来源:募格学术 作者:暖暖就理工科而言,大部分硕士研究生在读研过程中或多或少会面临定课题(导师要你自己看文献定方案的情况)、实验设计、操作、数据处理等等这些难题。对于科研小白来说,突然要自己一个人去完成某些内容的时候,困难随时都在。在这种时候,有大佬带和没大佬带的差别就来了。定课题我是从外校考入现在就读的学校的,W是本校的,他在本科期间就跟着课题组的大佬(一位博士师姐)做毕业论文,这位师姐每年发表的文章在整个专业中数量最多,质量也最高,着实很优秀。研一入学初,我还在适应新的环境,W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因为博士师姐每天有干不完的活儿,不是要预约外面的仪器,就是晚上要加班加点做实验,或者整理数据等等。他总抱怨说太累,但其实对于我这样一个刚读研、充满了对科研的满腔热情和未来生活的向往,准备大干一番,做出成绩的人来说,心里不知道有多羡慕他呢。也正因为他一直跟着博士师姐做,最后的课题也就是跟师姐一个大方向,虽不完全是从博士师姐大论文中剥离出来的一部分,但也可以说是很相近了,于是W早早地开始了自己的课题实验。而我在晃晃悠悠了一个学期之后,逐渐开始意识到真的应该开始把自己的课题实验提上日程,但是课题确定的过程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简单。导师首先给了我一个大方向,让我自己先看文献,后面再讨论具体做什么,当然,这是大部分研究生都会经历的过程,我也照做了。随着文献越看越多,我对自己的课题内容产生了一些想法,于是认真地做了一个方案便去找导师讨论。老师听完我的方案后,既不太同意我选用的实验材料,也不赞成我所设定的实验大致内容,于是我便按他的要求和建议修改自己的方案。我们就这样来回互动了好几次之后,我发现他每次的想法都不太一样,方案改来改去的把我给整懵了,始终还没个结果。直到后来有一次,他主动找我去办公室,正好我也准备再找他讨论一下实验方案,去了之后他说让我跟着做一个横向项目,他觉得这个项目的方向跟我的课题大方向契合,我心里一连串的问号,契合么?难道我理解错了他之前跟我交流过的关于课题的一些意见和建议?还是他又忘了他上次跟我说过什么了?因为我真心不这么觉得项目跟我的课题契合。于是聊完项目之后,我就弱弱地问了一下:“老师,那我的课题…”没等我说完,他说:“你第一次不是写过一个方案吗,就按那个做吧。”我一头雾水,心想:那我们讨论那么多次,来回修改那么多次方案的意义在哪里?尽管心里有很多不解和小情绪,但是最终还是按初次写的方案开始了我的课题实验。相对W来说,我课题敲定的过程真是太曲折了。做实验课题定了下来之后便是开始自己的课题实验了,有一个博士带着,有时候可以帮助你更快更好地开展实验。W的具体实验设计基本上是由那位博士师姐把关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比去找老师效率高得多,一是因为毕竟是师姐,交流起来不像跟老师说话那样有压力,有什么疑惑可以轻松的提,基本不会出现因为自己觉得问题太幼稚而不敢问的情况;二是因为天天在一起做实验,有什么疑惑能马上交流,及时解决问题,而老师通常比较忙,需要提前约,有时候还可能不在学校,问题没解决,自己实验进度有时也跟着变慢。此外,如果你有需要出去做实验的话,她可以给你很多建议,比如哪里可以做,怎么联系,怎么去准备样品会更好地适应那边的实验仪器,得到更好、更清晰的结果等等。而像我没有人带的话,可能就得自己四处打听或者亲身经历才能摸索出来,而摸索是需要耗费不少时间的。例如我之前需要做扫描电镜,因为预约、样品处理不当等问题耽误了很多时间。同时,跟着博士一起做实验,她的一些实验习惯也会无形中影响和带动着你,当然这里是指一些好的习惯。带着W的那位博士师姐始终坚持今日事今日毕,平常做完实验,不管多晚,一定要当天处理好实验数据,然后写个简单的分析在数据图之下,以免久了会忘记和混淆,到后面整理的时候反而多费工夫。她保存数据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实验数据再多,到了她那儿也都井井有条,绝不会错乱。W说他自己之前很拖拉,可每到第二天,师姐会和他讨论前一天实验数据的情况,他都只能尴尬地说自己没整理,没分析。所以他现在每天晚上回去第一件事就是整理数据,不做完总觉得心里不舒服,而我能拖则拖。这虽然跟个人的做事习惯有关,但是习惯有时候也会受环境影响的,好的环境可以时刻鞭策自己,不断前行。自然,W也是我们这一届整个专业最早发文章的,这跟他的努力息息相关,但是确实少不了博士师姐的帮助。研一入学到研二,他在做自己课题实验的同时,也和师姐在一起做实验,他的第一篇论文就是和博士师姐合作产生的,两人共同一作。这对于W来说,是达到了毕业最难的一项要求了,所以能抱大佬大腿的可得抱紧咯。当然,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有博士带着可以让你走得比别人快一些,毕竟你正在走的路,他们刚走过,但是自己也得多多努力才行。没有谁可以一直依赖谁,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学会取长补短,刻苦钻研,不断提升自己才是王道。

世必笑之

你的博士生导师还亲自做研究吗?

答|百度派 @林琳霖啊ll老实说,我并没有博士学位学习的经历。不过我的身边有不少博士生。他们经常会给我说起他们的博导。我一个朋友的导师是彭金辉彭金辉:中国工程院院士 昆明理工大学1981年秋,一个17岁的彝家小伙从家乡景东县启程,只身赴昆明求学。36年后,当初的毛头小伙成为新晋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就是昆明理工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彭金辉。博士毕业两年后,他先后赴英德深造,主攻“材料合成与加工微波应用”。随后,又入列德国卡尔斯鲁尔研究中心并荣获英国布鲁奈尔大学博士后,凭借天赋与汗水,圈业界一席之地。而身在他乡,彭金辉始终心念故土,最终他放弃了国际荣誉和掌声,放弃了海外平台和待遇,毅然回到家乡,在冶金领域埋头苦干。彭金辉的经历进入21世纪,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寻找低能耗、高资源利用率和高产品附加值的发展路子,这时,母校更名昆明理工大学,彭金辉马不停蹄组建团队,发展微波冶金应用基础理论,攻克工程化难题,谋划万吨级成套装备自主创新。彭金辉的成就多年来,彭金辉领衔的科研团队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团队所开发高强度、耐热和超低温等系列产品,应用于西气东输等国家重大工程,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而高温工业炉腔材料制备技术,透波、力学和热学性能良好,易加工、价格低、寿命长,提升了冶金、化工、能源行业装备水平。在国际合作和技术输出方面,彭金辉面向全球,提供国际技术服务,开展国际交流,他是英国拉夫堡大学、德国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的常客,还与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国院士合作,建立了科技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多国知名院校专家慕名而来,与他携手打造国际基地,研讨工程应用,大大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其实现在很多的博士导师都有亲自做研究,毕竟亲力亲为更为有意义。以上内容由百度派作者提供

呼叫者

博士生导师同期指导多少研究生,数字超乎你的想象!

2019年10月12日,有个家长给小西留言:小西老师,您好。想问下,我的孩子今年读研,他的导师是博导,带11个研究生合理吗?博士生导师,简称"博导",是某个学科学术造诣较深的学者、教师等。和"教授"、"副教授"的职称评定不同,博导遴选不是职称也不是荣誉称号,倾向于是一种工作岗位、资格。换句话说,博导才可以知道博士生开展工作。我读博时专业内就有个老师,做环境规划方面,更多的是做些规划类课题和上课教学。博导有对应的博士生培养考核,她评上教授后几年内都没进行博导认定。和表面的分光不同,导师名下有博士生后,自己面临的压力很大。通常,工科类不少专业一个博士生"烧"掉几十万科研经费后,才能出几篇不错的论文,并顺利毕业。因此,在不少大学内,经常有教授非博导、博导非教授等情形。这也是导致不少朋友经常将教授和博导混淆的主因,的确大部分教授都将成功遴选为博导。1.教授非博导职称评定为教授后,需要经过博导遴选、校学位委员会投票2/3通过。不少导师职称晋升为教授后,时间已错过当年的博导遴选、得下一年。或者,部分导师学生指导、在研课题、学术业绩等指标长期不符基本条件的,仅仅是教授级硕士生导师。2.博导非教授和之前的博导遴选不同,不少知名大学早已放开"博导是正高"的限制。学术业绩突出(如获批自科面上等)、发表高水平论文的副教授、走"特聘教授"渠道引进(尤其是"青千")的年轻博士等都有机会遴选为博导。当然,不同学校遴选为博导的条件差异性很大,双非院校博导遴选的"个人材料"甚至达不到985大学硕士生导师遴选的标准。要想搞清楚"一个博导带11个研究生合理吗?"的答案,就得知晓一个博导每年可以指导几个研究生,按学制进行推测数字"11"是否合理。研究生包含硕士生、博士生。1.博导每年可指导的硕士生。之前,小西就有提到过,教授职称的博导每年约指导2-3名硕士生(副教授约1-2个硕士生/年),基本是优质推免生为主。按大部分硕士3年学制推测,一个博导同期在指导的硕士生可达到3-9名。硕士生基本每年都会招满,主要是考研的人数非常多,如2019年就有290万报名、80万人调剂。按政策,"十三五"期间硕士生也在扩招,相信这也是很多2020年考研学生最想听到的信息。之前的3:1的报录比,如今已达到4:1,四个人考研淘汰三个啊!2.博导每年可指导的博士生。985大学等名校的博士招生2015年之后,已经开始紧缩。和之前每个教授每年指导3-5个博士生的时代不同,如今博士生招生严格量化。如今,每年的博士生招生计划,会根据上年度的学术业绩(论文、项目到账经费、人才帽子等)进行分配,普通教授基本都是年均分配1个博士生招生指标,少量可以招2人。按博士学制4年计算,一个博导在指导的博士生可达到4人以上。另外,博士生延期、优秀推免生直博等都会增加博导在指导的博士生数量。当然,运气不好,当年也可能招收不到博士生(没人报名)。3.联合培养的研究生。不少科研平台好的大学,课题合作之类中的一些其他院校会将自己的研究生送过去联合培养,不占据这类学校博导的学生指标。综上,简单的推算下,一个博导同期指导11个研究生真的不算多。类似这样的博导,我就有认识不少,更多的是学生间的"老带新"、"博士带硕士"。毕竟,博导、博导,重点是"导"而不是"教"。其实,做科研大部分导师都会归属于某个团队/课题组,优质的博导可能是课题组带头人,也可能是某个成员。就我所知,高校内大的课题组有十余名梯度合理的导师(教授、副教授、讲师、博后都有),上百人研究生,彼此间可能都不太熟悉;小的团队也有3-4个导师,二三十人的研究生规模。相对来说,一个博士生导师指导11名研究生,问题不大,关键是有没有足够的课题和经费支撑这些研究生做自己想做的内容。读博后,很多人会有些感悟:导师仅仅是大方向的控制和给经费,自己摸索、学习、成长才是最重要的。你读研读博的导师,名下有多少研究生呢?

天府

延期毕业的博士生:规定在核心期刊上发三篇论文,我一篇都没有!

前段时间,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吕建教授公开表示,在2012年的时候,国内有40%的博士生无法按期毕业,现在这个比例大概是65%,有些三年制的博士生读了八年都毕不了业。吕教授的表态刷新了人们的认知,之前很多人以为接受不同学历层次教育的高校大学生基本都能按期毕业,博士生按期毕业率低些,却也不至于低到这个程度,特别是“翟博士事件”的发生,让大家普遍有种错觉:博士文凭太好拿了,名校也不过如此!其实这是个别事件,也是一个不正常的情况,无法代表整个博士生教育的现状。客观地说,正是因为有很多博士生无法顺利按时毕业,却有人能随便混个博士文凭,才引起了众怒,导致事情朝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南京大学校长所说的65%博士生无法按期毕业是一个总体上的估计,具体到每个学校、每个专业又有区别。以南京师范大学为例,学校每年招收三百一十名左右的博士生,大概有六成能按期毕业生,不过,2018年延期毕业的博士生占比相较于2017年增加了10%。与南京师范大学相比,南京理工大学能按期毕业的博士生占比就要小很多,数据显示,南理工每年招录博士生五百多人,能按期顺利毕业的仅占四成左右,也是说约60%的博士生无法按期毕业,这个比例与吕校长所说的已相当接近。南大、南京师大、南理工,亦或是其他高校,虽然延期毕业的博士生占比有区别,但总体上都呈现出延期毕业博士生占比逐年升高的态势。南京大学商学院某专业一位延期一年半时间才毕业的同学说,“我们学科小组的十几个人,没有一个可以在规定的三年制期间毕业,通常都需要延长两到三年,达到八年的也不是少数。”博士生无法按期顺利毕业与高标准的毕业要求有很大关系。根据学校规定,博士生需要在核心期刊乃至学科顶级期刊或国际一流刊物上发表一定数量的文章,有些院校或指导教师还会在学校规定的基础上加码,由于顶级期刊、核心期刊数量有限,而博士生人数却一直在增加,发表文章变得越来越困难。博士生两三年发表不了一篇文章的情况并非个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位在读博士生表示,学校规定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三篇论文,两年多过去了,自己却一篇都没发表,延期毕业差不多是一定的了。他认为主要原因还是国内核心期刊数量有限,而博士生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加上延期毕业的博士生,人数已相当多,大家都需要发表论文,供求关系严重不平衡,很多博士生无法按期毕业实属正常。博士生无法按期顺利毕业的另一个原因则与导师有关。某高校一位在读女博士生说,自己的导师带了十几个博士生,导师指导学生是指望不上的,科研、论文全靠自己,因为没有人点拨,很多时候绞尽脑汁也达不到预期效果,这种状况下不延期毕业才怪!由于很多博士生导师身兼数职,仅是行政事务和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就够忙的了,不说指导学生,恐怕连自己的科研项目都很难挤出时间参与进去。另外,国内博士生导师与欧美等国博士生导师有很大不同,国内博士生导师相当于一个头衔,而欧美等国博士生导师仅仅代表具有招收博士生资格,有科研项目的老师才可以招收博士生,才可以称之为博士生导师,没有项目的老师就没有带博士生的资格。国内则不同,只要有博士生导师头衔的都可以招收博士生,至于有没有项目、项目含金量有多高,并不在考虑范围内。博士生导师没有科研项目或科研项目含金量不高,他们所带的博士生又怎能产出高质量的论文呢?当然,博士生延期毕业跟个体因素也有一定的关系,有些人读博是为了提升学历层次,其实不太适合搞科研。也有些人觉得自己适合搞科研,结果却事与愿违。相关部门也了解到这个情况,2019年2月底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就有关于“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要落实及早分流,加大分流力度”的描述,部分高校也已先后出台了博士生分流政策。博士生延期毕业,既有客观上的原因,也有主观上的原因。因此我们既要对招生环节、培养环节进行改革,也要照顾延期毕业博士生的个人感情,将分流政策较好地执行下去。

形名

那些成为导师的第一个博士生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成为导师的第一个博士生,被大家叫一声「大师兄」、「大师姐」,听起来威风凛凛。事实上,从一个科研小白进阶为他人眼中无所不能的开门弟子,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晓。作为导师的第一个博士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笔者采访了几位有故事的同学,以下是四段以「蜕变、波折、关爱、诱惑」为关键词的分享:01 蜕变男 / 32 岁 / 坐标长沙:跳出舒适圈,读博改变一生本科毕业后的 4 年间,我一直在成都某高校做科研助理。知道这个职位属性的人便了解其中的尴尬及无奈,很少有独立开展课题研究的机会,发展的天花板非常低。在某次课题讨论会上,听完我的报告,一个博士师兄轻蔑地质疑道:你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呢?机械简单地重复实验毫无意义。那年春天我毅然辞职,次年考回长沙某研究所,成为导师的第一个学生。导师年轻有为,回国时带了两个未做完的课题,我们常常没日没夜地做实验,曾创下一周没回宿舍的记录。硕博期间,我以一作身份发表了 3 篇文章,导师也顺利申请到各类基金,在研究所站稳了脚跟。于我而言,比我大 7 岁的导师亦师亦友,相互成就。读博是改变我一生的决定,将过去的一切重新洗牌。毕业后的我成为高校的青椒。科研和教学压力像两座大山压在身上,然而我已经有了足够成熟坚强的心智来应对这些困难。时到今日,我仍无法忘记那个师兄趾高气扬的眼神。没有恨或是其他复杂的情感,只是感谢他出现在我的生命里,将我推出浑浑噩噩的舒适圈。02 波折女 / 30 岁 / 坐标武汉:苦熬之后就是晴天我是导师的第一个博士,也是导师事业发展轨迹的见证人。2012 年我成为导师回国后的招收的第一个学生,彼时的我保送至本校读研、男朋友直博到 TOP1 高校的实验室。我内心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出一番事业,不能输给男朋友,于是我选择了光环加身的导师。那年夏天,「光杆子司令」导师带着我和另一个男生开始了建设实验室的道路。武汉的夏天高达 40 度,地面热得快融化,往身上洒点孜然、胡椒,或许我能成为一盘烤肉。顶着明晃晃的大太阳,我们挨个去考察生物公司,购买试剂耗材,大到价值十几万的离心机,小到几毛钱的注射器,一切尽收心底。带着工人们装修,一起吃盒饭,这段日子过得辛苦充实。实验室硬件建设在成型,可是软件建设却不尽人意。导师回国后选择了与旧日截然不同的领域,开始新的探索,我成为了第一批小白鼠。从基本的实验操作一点一滴学起,反复试错,别人成熟实验室一天能完成的东西,我们需要一周、一个月甚至更久。那时候的我天天逛丁香园等各种论坛,导师是指望不上了,只能从外界获取指导。研二快转博时,我选择留下,或许这是个错误的决定,林林总总的预警曾提示过我,我只是选择性地忽略了。刚入学时被导师的光环与豪言壮语所吸引,后面才发现导师的博后老板比较厉害,几篇 10 分的文章让他顺利获得教授职称。他自身只是平平无奇,个中细节有过经历的人自然能懂。博士五年加上硕士两年,七年的时光让我身心俱疲,我博士勉勉强强毕业时,导师因未达到考核标准,被学校解除了雇佣关系,转身进入一所没有博士点的二本高校。导师对于我而言究竟是什么呢?往事不堪回首,一切不愿赘述,或许是给我创造了一段酸甜苦辣的时光吧。03 关爱女 / 33 岁 / 坐标青岛:骂我的人是你,帮我的人也是你博士毕业后,我应聘到青岛的一所普通高校成为讲师。评副教授职称时,我的论文指标还没完成,不得已我想到了求助令我又怕又恨的博士导师。上学时,导师曾当着众人的面狠狠地骂我很多次,那种被人当众凌迟的感觉令我一度陷入抑郁。和导师打电话时,我小心翼翼地表达了自己的诉求:回实验室做实验,不要导师的工资,文章挂我共一、单位共通讯就行。话说出去后,电话那头陷入沉默,我以为会迎来劈头盖脸的斥责。万万没想到导师爽快地答应了,竟然承诺给我独立一作。那晚我和导师聊了很久,讲到毕业后这些年的际遇。她一句「你还是太倔强了,和以前当学生时没什么两样」,我的泪呼啦呼啦地就掉了下来。回想当年,她的确很凶,把作为开山弟子的我骂得最惨,push 得最多,却也倾注了最深沉的爱给我。手把手地教我设计实验,给我一字一句地改论文,包了饺子单独给我留一份。导师第一次当导师啊,当我成为硕导时,我突然就理解了那个歇斯底里、声嘶力竭的她。04 诱惑男 / 29 岁 / 坐标长春:自己挣的面包和牛奶才香甜和导师出去谈项目时,常有人误以为我是他的儿子。我们身形相仿,都有着一双大眼睛。导师评上教授时已经年过半百,作为他的第一个博士生,导师对我的关切和看重不言而喻。科研上大力支持我的想法,生活中常邀请我和同门去家里吃饭。一来二去认识了导师的女儿,他的这颗掌上明珠未能遵循他的愿望一路读研读博。大专毕业后,在家人的安排下进入体制成为一名会计。导师有意撮合我和她的女儿在一起,明里暗里地提醒我成为他的女婿后的各种好处,比如唾手可得的前途和现成的房车。然而,生活不是八点档电视连续剧,我没有按照剧本和导师的女儿发展。彼时的我和相恋 8 年的女友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我委婉地拒绝了他人眼中的捷径。博士毕业后,我和女友申请到国外的博后职位。现在的我仍然会为未来的生活感到迷茫或忧虑,然而只要回家看到女友,我便感到无比的安心。导师的庇荫和帮衬很重要,可是对于我而言,和女友一起奋斗得到的牛奶和面包更有意义。成为导师的第一个博士生,是福还是祸,因人而异。不管读博过程多么艰难,能坚持下来就已经是英雄了。至少可以骄傲地给师弟师妹说:看吧,目前为止我是陪这台仪器最久的人。

革命篇

硕士博士导师4种类型!第一种最牛,答辩才知你是他学生!

学生在选择读研读博的导师的时候,常常也是疑问万千啊。你说专业的导师这么多,怎么挑选适合不适合我学习的导师呢?要知道导师和学生一样是有所差别的,选择的有可能是学术领域的顶尖,也有可能是刚评上的导师。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下硕士博士的导师都有哪些类型?1、殿堂级的人物,专业范围的领军型的导师。就像学生分为学霸、学神一样,我们往往把一些专业领域上有最高地位的导师叫做大牛导师。这一类的导师基本上都是院士、教授,包括长江学者、杰青等,院士就不用多说了,是学术界的最高荣誉,一般都是做了国家的重大学术上突破的人才有的称号。而后者这些,都是国家在重点支持的在国际、国内前沿学术科技上的领头者,每年为这些人才提供高额的资助费用。就拿杰青来说,每年国家在个人的费用资助上就可达到近百万。这类导师注定是停不下来的,在学校呆的时间不会太长,基本上都在做科研,几乎没有时间亲自指导你。如果是博士生还好,硕士生的话,基本都是博士的师哥师姐给你传达任务,和导师见面的机会很少。但是这类导师往往能拿到最前沿的项目研究,作为这类导师的学生不用担心自己没有项目做,没有平台发论文。而且不管你最后是出去工作还是继续搞科研,你导师名字拿出去就可以闪瞎一票人。但这类导师一般招收学生的标准很高,往往很少有能提前得知录取的。2、小牛型的导师,虽不是学术顶尖,却也是实力出众!小牛型导师是一些副教授、讲师,他们往往想在学术上有更大的突破,在不断地写发论文,搞科研,也是为了评上更高的荣誉称号。这一类导师在专业学术上也是有一定的地位,科研能力也是很不错的。时间上要比大牛型导师宽泛一些,不过也算是有点,这类导师往往有时间能够亲自指导学生。由于学生的论文质量也会影响导师的评职称,老师会更加严格的要求学生做项目的质量和论文的质量,这类导师招收学生也算是比较严格。3、无所谓发不发论文,评不评职的只专注做项目的导师!这一类往往是一些对发论文评职称没什么兴趣的副教授类的导师,对这个科研的兴趣不大,更喜欢做一些项目。正所谓有项目就有资金,这类导师大多也有自己的公司,带的学生或多或少能提前接触着工作上的事情。学生在科研上的条件比不上前两种导师拥有的资源条件,但如果你本身并不是想在学术专业有很大的突破,而是为了工作的话,这个很适合你。你可以在这学习很多以后工作上需要用到的技能。4、无所谓评职称,无所谓做项目的导师!这类导师对这个学术研究,工程项目上都没有什么要求,一般是身体条件不太好或是年龄很大的快退休的副教授之类的,可能没什么体力精力管理过多的事情,所以这个学术科研、项目都不太多。也因此报考这类导师的学生几乎在科研上很难有突破,发论文更是难。只不过就是时间上很宽松,因为导师基本也很少管理学生,学生一般很自由,可以选择自己学习一些技能充实自己。这类导师在招收学生的时候要求也不高,只要分数够了基本上就能录取了。

小甲

为什么很多研究生和博士生喜欢称呼导师为老板?原因主要在这里!

小编专注高考、大学及考研的研究欢迎关注:考研大家现在确实有很多研究生和博士生喜欢称呼导师为老板。不过,小编发现,整个人文社科类专业,对于导师的称呼往往都很正常,一般称之为老师,很少有人称呼为"老板"。倒是经常在实验室忙活的理工科专业学生,尤其是工科学生,称呼导师为“老板”的比较常见。从专业来看,读研读博,估计最苦逼的就是工科学生了,往往需要经常泡在实验室里。工科类专业,项目多,课题多,某些有本事的导师能拿到多个项目,甚至还可以和外面企业合作,拿到一些商业性应用项目。这个时候,就是导师去拿项目,拿到后就给自己的学生做,给学生一些补贴之类,导师成了“项目老板”,而学生给导师打工,师生之间似乎形成了一种“雇佣关系”,学生往往会把导师称为“老板”。我有个同学,在一所汽车专业实力居于全国前三甲的强校里面学车辆工程专业,导师是个牛人,不但能拿到基金委、部属、省属之类的课题,曾经还拿到了一个汽车发动机生产厂家的商业项目,帮助该企业做关于产品升级的一些实验和大量计算。结果该商业项目使得我同学和他的几个研究生同门几乎没日没夜干了半年多。后来课题结束,他们每个人获得了导师数万元的补贴,当然,这些补贴来自于该项目的报酬。在类似这样的做课题或者项目的过程中,导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事实上的“雇佣关系”,学生是否被“压榨”,往往由导师决定。某些时候,导师甚至会因为自己的项目需要,不让已经可以毕业的学生毕业。所以,学生把导师视为“老板”,并私下里那样称呼,在工科类专业里面比较常见,而且已经“流行”多年了,是见怪不怪的事情。而人文社科类专业则几乎不存在那种“雇佣关系”,导师能拿到的课题往往不多,即便有课题可做,研究生也主要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理思路、查资料、找数据、搜文献、做计算、写论文之类的工作,一般来说,不算很烦难,无需泡实验室,导师也没有多少机会给予学生多少补贴之类,所以往往是一种“正常”的师生关系,自然也就没人把导师当做“老板”了。可见,很多事情的背后,有他自己的逻辑和道理在,把导师称呼为“老板”,其实背后就有这种“导师变老板”的逻辑在。不过,这种导师当“老板”,学生做“打工仔”的现象终究不利于师生之间树立健康良好的关系,也不利于人才培养。就最近几个月,已经出现了多起研究生跳楼的事件,其中原因,固然比较复杂,但往往也很难绕开研究生的那个“老板”。从“导师变老板”来看,现行的“导师负责制”,特别是在理工科类专业里,有优化和改进的必要。你对研究生、博士生把导师称呼为“老板”怎么看呢?你觉得该如何改进?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副墨之子

重磅:研究生导师将有决定硕博士能否毕业的自主权?教育部回应

近日,教育部公面了一份建议的答复,回复了人大第9546号建议。有代表提出了一个重磅建议,建议改革我国对博士生、硕士生考核体制,给予导师博士生、硕士生能否毕业的自主权,释放研发能量。而对等的,教育部的答复意见也是相当重磅:该项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完善高校研究生科研成果评价标准具有很大启发,下一步,将充分采纳此条建议,并进一步开展工作。网友们炸锅了研究生教育过程当中,确实导师对于学生就像以前的师傅带徒弟,确实也是手把手地教。学校在培养过程中主要是程序上的环节控制,对于学术培养质量仅起到了辅助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导师肯定是有能力对学生是否毕业做出恰当评价。可话说回来,能不能毕业,如果光是以学术水平来评价当然没有问题,可问题是有一些导师如果在评价过程中掺杂有个人情感和个人不当要求的话,这事就麻烦了。用网友的一句话说,那就是碰上好导师会更好过,碰上不好的导师可就挂定了。如何督导导师的权力对于研究生,能不能毕业是一件比天大的事,这些年不断有些负面消息,比如导师因为逼着学生出成果写论文,一直不让学生毕业;还有的是想让学生充当廉价劳动力,为自己干项目赚钱,出个民工的工资,干研究生价值的活;更有甚者,有师德存在问题的研究生导师对自己带的女学生下手,就像这一段时间网上引发舆论热议的浙江大学一导师涉嫌性骚扰致使女博士跳楼的事件。所以,如果不能将导师的权力关进笼子,那必定会有不少学生会因此遭殃难过。事实上,现在的导师对于学生是否能毕业的权力已经很大了,已经接近拥有能决定研究生是否能毕业的自主权了。可是对于导师,并没有很成熟和成体系的监督力量来保障学生的权益。但要保证导师的正直,光靠喊两句“师德一票否决”的口号是不解决问题的。据说,本周教育部等三部门已经发布了《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在这其中也明确提出了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要求培养单位要严格导师选聘程序和标准,规范导师的指导行为。但笔者觉得,很明显接下来的几年将会是研究生猛烈扩招的几年,也就是说会存在研究生导师数量上的缺口,这样的话是不是会导致研究生导师选聘时,学校的利益与上级要求不一致的情况呢?所以这真是一个问题,还是建议教育部仔细考虑清楚之后再把权力给予导师,要知道权力易给不易收啊!你怎么看这个导师将拥有决定硕博士生能否毕业的自主权的问题呢?留言说说你的观点吧来也来了,看也看了。转发不掉肉,关注更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