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募格学术(ID:mugexueshu)作者 | 人格世间万态,生命无常。作为一名受过训练的“科研狗”,科研类相关的公众号占据了我订阅号的半壁江山。我习惯在闲暇之余浏览它们推送的关于近期亮点文章的简介,跟进一下最新的前沿工作。在这其中,我基本不点击两种类型的文章:一是“XX博士(博后、老师、医生)自杀(猝死)”,二是“XX多少岁当选教授(博导、院士)”。前者让人心痛,后者让人羡慕。我有幸在今年的六月份博士顺利毕业,成果仅有一篇影响因子为3.3分的SCI文章,刚好达到学校的最低门槛(IF≥3.0),在签订一系列条约后导师在毕业申请上签了“同意”二字,有幸没有被延期。回顾过去的三年,博士生涯让我成为了一个对生活平静(麻木)的人。每当看到校园外那些高谈阔论、哈哈大笑的少年,我内心都很羡慕,现在的我只会“笑不漏齿”。数学中有一个经典的理论是,概率为0的事件不代表不会发生,就像抛一个硬币,正面50%,反面50%,立起来可能发生但概率为0。在博士生涯开始之前,如果问我:你觉得有一天你会失眠、抑郁甚至有轻生的念头吗?我会睁着我那明亮的大圆眼,斩钉截铁的回答到:“不可能会有这么一天”!而如今,我只能用我那暗浊的四眼回答到:“我很庆幸我还活着”。1前记在博士毕业论文的最后一章“致谢”部分,开头处我如实写道:这三年中,想要感谢的人有很多。但我在此厚颜想先感谢我自己,我想告诉自己:XX,你很棒!不论成果如何,你已经做到很好了,你的人生又圆满了一些。导师在看到这一部分时,笑了笑说道:“我从来没有看到过这种写法”。我也笑了笑没有言语,因为我不知道他的笑想表达的含义是什么。我内心深处也怕别人嘲笑我矫情。“XX,你三年就顺利毕业了,也没有被延期,难道还不满足吗”?!平心而论,我的境遇和所处的环境还相对可以,包括:我本身对科研的热爱、导师的放养式支持,以及家人和恋人的理解。我们学院这一届的博士大约有44人,在我毕业之际大约有10人直接被延期,有8人论文盲审没通过而被间接延期,也就是几乎有一半的人没有顺利毕业。所以,作为幸运儿阵营一员里的我,我的确应该感恩,感恩这一切。我在博士阶段的后半期,身体突然间就垮了。真实世界中有很多的名词,不经历永远无法想象它们的含义。世界这么大,看过之后可能才希望永远不要看。A:你知道“呼吸乏力”的意思吗?B:知道啊,不就是没有力量呼吸吗?!对吗?A:那一个人“呼吸乏力”会怎么样呢?B:可能会死掉?上树、翻墙,下海、游泳,是青春活力我的象征。“呼吸无力”是什么?我表示不知道,因为我一口气可以吹爆一个气球。但它发生在自身时,你就变成了最了解它的那个人。它构建的自循环体系在于:供养不足-需要深呼吸供养-深呼吸提不上去气-供养失败-胸闷、失眠。医生诊断都一样:你没什么大问题,只是脾胃不好,吃点健脾的药就好了。。。然而,只是增加了我去厕所的次数。失眠一段时间后,我的精神开始衰弱,我希望我的周围保持绝对的安静,一丁点的声音都会使我非常愤怒,完全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更加艰难的是,稍微高分贝的一点声音或者突如其来的动静,都会让我受到惊吓,能清晰地感觉到心脏的震跳。我开玩笑的和朋友说:我觉得我可能会猝死。其实这可能并不是一个玩笑。2一念天堂理想与信念的动力来源于我希望在最美的年华绽放出绚丽的光彩,我坚信“是雄鹰就要搏击长空,是金子就要努力发光”,我不希望“十年蛰伏,只为一剑”。未知的希望会让人失望。我很努力,我也热爱科研,我喜欢做实验,我享受自己的idea被证明的这一系列过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保持着每天工作14小时以及每周7天的工作状态,我一度每天晚上九点钟眼睛准时流泪(不是难过,是困到流泪),但晚上回去又睡不着,精神极度亢奋,躺在床上思考明天的实验安排。凭着这股精神以及工作效率,我完成了六项课题,我期待着能够得到硕果累累的成果。导师惊异的问我:你怎么想出这些课题的?我说:Learn more, Read more, Think more and Work more。3一念地狱记得以前看过一则笑话,大意是:小白兔在森林里散步,遇到大灰狼迎面走过来,上来"啪啪"给了小白兔两个耳光,说"我让你不戴帽子"。小白兔很委屈地走了。第二天,她戴着帽子蹦蹦跳跳地走出家门,又遇到大灰狼,他走上来"啪啪"又给了小白兔两个耳光,说"我让你戴帽子"。导师的故意刁难绝对是学生压力的重要来源之一。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每二个月实验室轮到我值日,但就这一周导师会每天查实验室的卫生。。。结局就是,现在我已经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卫生小能手。此外,对我打击最大的就是文章不能发表。明明触手可及的希望却摸不到,明明自己努力了却什么也得不到,这让我陷入深层的自我否定中,我一度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因为没有人愿意倾听、也没有时间倾听:你有多努力、有多么的勤奋、未发表的成果有多少、是一个多么有潜力的科研种子选手。最终简历上所呈现的似乎就是Nothing。4后记很幸运我还活着,身体以及心理健康也在慢慢地恢复。我自我调节的方式是一步步降低对自我的要求,最后就一直沦落到希望顺利毕业。有时候真的很害怕自己会一点点变得平庸,变得没有上进心。2019年年后离家时,我爸突然说:别那么拼,实在不行回家来也行。我的眼泪突然间就想往外喷涌,我没扭头摆了摆手说:知道了。但我真的很感谢我的父亲!他的理解去掉了我肩上的很多包袱。我们孜孜不倦所追求的成功究竟是在追寻自我价值的肯定,还是为了成为别人眼中的骄傲?!我自己也不知道我的追求是什么,但我开始意识到:很多事情可能比我们本身所追求的成功都很重要,包括健康、陪伴等。现在的我努力做到“每天进步一点点”,不荒废光阴。我相信:即使成功的概率发生为0,但它总归会实现的,毕竟我们还有很长的日子可以慢慢品味。本文来源:募格学术(ID:mugexueshu)作者:人格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
我现在终于博士毕业了,我想和大家说说我和导师B以及A博士的故事,我和A博士认识好多年了,我们读博的导师都是B老师,他是机械,我是电气,我觉得A博士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加上他社会经历比我们丰富,他年龄比我们导师都大,所以我们都叫他老大哥。或许是因为A博士不像我们一样是从学校直接跟着B老师读博,感觉B老师对A博士比较苛刻,言语上也不是很客气,B老师从社会上拿到的项目都是交给A博士做,稍有差错就是一顿训斥,有时候我都替A博士难受,A博士本身在社会上有生意,想不明白他这么大岁数还来读博士为了啥,每当我问过他“你赚的钱可能比我们导师都多,你为啥还要在这忍气吞声呢?”他总是笑笑,事实证明B导师确实对A博士有偏见,我们这些从学校直接跟着B导师赌博的都毕业了,A博士还没有毕业。在B导师所有同期的博士中,我和A博士算是接触最多的,一般B导师安排的项目,B博士都会找我一起做,或许是气味相投的缘故吧。还是说说B导师吧,在外人眼里,他曾经是年轻有为,30多岁的时候从国外留学归来后很快在国内著名的大学当教授带博士,这在国内也是比较少见的。当初我们很多人也是看到宣传才选他当导师的,事实证明这个宣传有多不靠谱,从面试到开始入读,他给人的感觉都是温文尔雅,侃侃而谈。当我们开始和他做项目的时候就发现这人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啊,最典型的就是他需要什么东西的时候,从不自己买,都是以我们的名义让我们写采购申请单他批准然后在项目报掉,这样这些费用和他没有一点关系。这还是小事情,最让我不能接受的两个事情是,第一个是把学校资助的钱研究的成果转移到他在学校外面成立的公司里面然后再卖给学校;第二个是他利用自己是著名大学教授的名气,利用各省市引进人才的机会到处成立皮包公司骗取政府资金补助。其中,我知道的至少5家公司,最少的有200万的,最多的有2000万的,最后这些项目大都失败、公司破产,我们这些学生都成了他申请补助的充数绵羊。有次我去一个公司现场和那个公司的负责人聊天,那个负责人问我当博士是不是很舒服?我当时回答做项目还行就是没有收入,那负责人疑惑的看着我,“你们没有收入?”“有是有,就是很少。”我当时肯定的回答,那负责人就转移话题了。后来我才知道,在地方政府引进成立的科技公司账目上给我们做工资是B导师把政府补贴的钱从公司转出的一种途径,实际上我们只能拿到公司账目上工资很少一部分或者我们根本就不知道这部分工资存在。最重要转移资金的方法是成了很多皮包公司,有他老婆控制这些公司,他就利用这些公司互相采购,互相转账,造成公司亏掉直至关门。但他从来不主动开除这种公司里面的任何一个员工,都是熬到公司撑不住员工自离,一个是怕辞掉员工会有人举报他,二是如果员工自离他连辞退的费用都省了。我把这些年跟着他做的小到10万元的合作开发型的大到国家行业性质的项目从头到尾想了一遍,几乎没有一个成功的,废铜烂铁倒是弄了不少,要是自己的钱这样办公司,早就亏的找不到东西南北了,可是B导师的房子却一年比一年多,车子一辆比一辆贵。我也问过A博士为啥不和B导师翻脸,A博士说他是来读博士的,不是来惩罚谁的,我说他一直不让你毕业啊,A博士笑笑不再言语。我真的不明白是我错了还是A博士错了,还是B导师对了!好迷茫啊!
1992年,常德张某考上北京大学研究生并继续读博。他在读博的最后一学期称自己患病,从北大肄业。之后短暂工作了一段时间。2001年回到老家常德后一直待业到现在。 10年前的2008年《法制周报》有这样一篇报道 ↓↓ 一名北京大学博士肄业生,在家待业7年,至今未找到工作。高校就业指导专家指出,高学历者应及时转变就业观念,尽早融入社会成功就业。 一间小屋、一张木板床、一张桌子、一台电风扇,这就是42岁的张梦(化名)的全部家当。张梦是一名北京大学博士肄业生,在家乡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已待业7年,至今未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而他的许多同学留在全国各地大型医院工作,成为了骨干,不少人海外留学,事业有成。 (视频截图) 自称未找到“伯乐”的张梦,如今穷困潦倒,其生活仅靠开小粮油店的姐姐张丽(化名)资助,而一直对张寄予厚望的88岁老父亲,还在老家等待着儿子出人头地的好消息。 (视频截图) 崩溃边缘的姐姐2008年4月27日下午5时许,湖南常德鼎城区朝阳路农贸市场。 张丽懒洋洋地趴在自家的烟酒玻璃柜上,双眼呆滞地凝视着门前空荡荡的小街。她那双手像七八十岁老妇人的手,又干又瘪,而她今年才45岁。 由于弟弟张梦没有工作,无生活来源,张丽只能为弟弟租一间小屋,自己负担房租和所有开支。 七年来,为了养活未能博士毕业的弟弟和上大学的儿子,她天天背着20多公斤重的米、爬数十趟楼给客户送米,而自己丈夫在工地上做一小时才挣7元钱的苦力活。 “我活得好累,不仅是经济上,还有精神上……”当记者谈起其弟弟张梦,姐姐张丽反复地强调着“不知道怎么搞,头都是乱的。” 在儿子刚上大学时,眼睛被人打伤,为了给儿子治病,花掉了数万元,至今还欠了两万元的债。 每年儿子一万多元的学费和生活费,让张丽头痛不已。“幸亏孩子懂事,比较节省。”如今这是让她唯一值得欣慰的事了。 “读这么多书,还找不到工作。”张丽一声叹息道,眼神中流露出一丝无奈。 (视频截图) 至今高不成低不就在常德市桥南朝阳路某集市后的出租屋里,记者见到了张梦。 对于记者的拜访,张梦有些不耐烦。因为张一直深居简出,不喜欢与外界联系,而最近一批批记者的造访,让其备感“骚扰”。 张梦的白皙皮肤与其姐姐张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于自己的事情,张梦不愿过多谈及,可一旦谈起北京大学,“我们北大……”他的话就多了起来,言语间流露出无比的自豪。 “你为什么博士没毕业呢?”记者问道。 “这个有很多原因……”张不愿过多的解释,开始沉默起来,“你的文化程度很高,为什么7年都找不到工作?”记者继续。“不是找不到工作,只是那些工作实现不了自己的理想。”张梦回答。 在张梦的事情被娄底某媒体报道后,曾经有一家药房登门邀请他去上班,但被他婉言谢绝了。 “我是没有遇到伯乐,爱因斯坦就是比较幸运的。”在谈话中,张梦多次将自己与爱因斯坦进行比较,最后他得出的结论是“没有遇到伯乐”。 记者将张丽目前的困境以及年迈父亲的期望告知张梦,希望他理解众人的苦衷,“我只要把书读好,一定会找到好工作的。”张说,如果民办大学招聘数学教师,他会考虑的,但苦于一直无人上门“求才”。 (视频截图) 从农村娃到博士生“他是靠自己努力走出去的,他一直是我们家的骄傲。”张丽介绍,张家共有6兄妹,张梦是老六。 父母是老实巴交的农民,由于家境困难,大点的孩子没读多少书,全家人将希望寄托在了张梦身上。 在家中,张梦一直都受到哥哥姐姐们的宠爱,所有的读书费用都是哥哥姐姐们凑的。 而张梦也很争气,经常得第一,学校常敲锣打鼓送其回家。从小学到高中,张梦一直顺风顺水,可在高考的时候,没发挥好,与所报考的学校相差了几分。 “农村没什么出路,你还是继续读书吧!”当时,张父语重心长地对高考失利的张梦说。经过一年的复读,张梦考取了湖南医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天津一所医院,成为了一名血液科医生。 在工作期间,张梦一边上班,一边自学。3年后,他考上了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北京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后,他又决定继续攻读博士。 当时,张梦读博,对于张家而言,忧虑大过欢喜。因经济困难,父母已经无能力供其读书,而张的兄弟姐妹家境都不好,还要供孩子上大学。他们希望张梦能早点毕业,找份工作补贴家用,而非继续深造。 (视频截图) 张梦的命运拐点如果张梦能完成学业,毕业后定能有一番作为,当时众人心中都怀着这样的憧憬。但天有不测风云,不幸降临到了张梦的头上。 在读博的最后一个学期,张梦突然生病了。当时,传出张梦“消化道方面出现严重问题,无法坚持,还有非常厌倦医学”等原因;但有另外一种传言:当时张考取了英国某皇家医学院,但是要交20万元的保证金。对于家庭穷困的张梦来说,20万元无疑是个天文数字,见机会失之交臂,无奈的张急出了心病。 “他说总是失眠,有病,但具体不知道是什么病。”张丽回忆。事后,有知情人透露,张梦由于压力过大,患上了抑郁症。 当时,张梦在美国留学的同学给其寄来了2000元钱,北京的数名同学也寄来了数千元钱。此事一度成为张梦的谈资,证明自己“在北方有个自己的圈子”。但之后,再也没有同学来常德探望他。 2001年,回到常德的张梦,性格大变,以前还喜欢与朋友们攀谈的他,却变得异常沉默。天天将自己关在出租屋内,埋头读书,偶尔外出上网,发电子邮件给“北方知识界”的朋友。 即使这样,当时张梦还是一心想找份理想的工作。当年,在参加长沙某大型医院副院长组织的招聘会中,张颇受好评。 不料在院长亲自参加的面试会上,遭受冷落。为此,他懊恼了好一阵子。 不久,张梦又将简历投向了广东某医院,并很快得到了要求面试的回信。怀揣着从姐姐张丽手中借来的1000多元路费,自信满满的张梦南下开始寻梦,但最终却失望而归。 “前面两次找工作碰壁,对他打击很大。”张丽表示,从小学习比较顺利的弟弟,遇到了人生中两次重大挫折后,心灰意冷,变得更加自闭了。 自此,张梦开始放弃找工作,专心读书。 希望中的等待张梦居住的出租屋与自己老家不过数十公里,但七年中,他只在家中待了一年。 张梦不喜欢住在乡下,他对记者说“农村没有机会,只能住在城市,这里有我将来的希望。” 已是年近90高龄的张父,双耳失聪,仍然住在那间经历了40多年风雨的土房,面临随时可能倒塌的危险。 “如果请心理学专家给你弟弟治疗怎么样?”记者表示,愿意联系有关专家对张梦进行免费治疗,但被张丽婉言谢绝了。“他不会跟你去的,不会承认自己有病。”她无奈地说。 前些年,张丽还能将20多公斤重的大米送上7楼,如今却倍感吃力。“将来你老了,你弟弟怎么办?”由于张丽没有“社保”、“医保”,当记者如此时,她一下沉默了,转过身去凝视夕阳下的炫丽天空,眼眶却红了。 (视频截图) “只希望他早点明白我们的心意,找个工作。”沉默片刻后,张丽终于吃力地说出了这句话。 高校就业指导专家冯教授指出,随着高校不断扩招,每年硕士生、博士生毕业人数大幅增加,部分领域已超过用人市场的需求量,高学历者找不到工作很正常,再加上如今的用人单位招人更趋务实,更注重实际动手能力,那些只懂理论的高学历人员自然难以受到用工单位青睐。 冯教授称,高学历者应及时转变就业观念,尽早融入社会成功就业。 湖南省爱心心理咨询中心张姓咨询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由于张梦从小一直处于顺境,没有遭遇挫折,后来在读博中遇到了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内心受到沉重打击,最终导致患上抑郁症。 张老师还说,作为高学历的人才,却7年都未找到工作,是因为长期心理压力的积累。 像张梦这样的一些高学历者,对自己往往有着比一般人更高更完善的标准,同时他们又处于一种竞争激烈的环境之中。 当他们一旦遇到某种挫折,就意味着对自己那种“高标准、严要求”目标的否定,而此时所处的高位,又使他们难以找到可以倾诉和求援的知心朋友,负面情绪难以排解,更容易发生心理危机。 防患于未然最重要,要善于释放、转移压力 ▼
文/江左梅娘两个人再怎么恩爱的恋爱,一旦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男人一般要通过准丈母娘的那一关,现在被准丈母娘拦截在婚姻门外的男人不在少数。准丈母娘会问,有没有房子,有没有存款,能给多少彩礼等等问题,只要不合丈母娘心意,这门亲事估计就要黄了。而女人一般是要过准婆婆那一关,特别是认为自己儿子非常优秀的准婆婆,在这样的准婆婆眼里,能配得上她家儿子的,应该是天仙女。如果准婆婆认为自己儿子的女朋友配不上自己的儿子,就会说一些趾高气扬的话,以此来让未来儿媳退却。01她和他是高中同学,两个人在高中的时候就产生了爱慕之情,只是那个时候大家都把精力放在了学习上,所以他们只能算是暗恋。后来,两个人都考上了大学,虽然两个人没能考上同一所大学,但是他还是鼓起勇气,来向她表白,本来两个人都互有好感,所以这段恋情好像水到渠成的就开始了。两个人的恋情一直都很稳定,在他们大四的时候,他对她说,他学的那个专业,本科毕业就业面太窄,他想继续读,一直读到博士。对此,她是支持的,说你安心读书,我支持你,但是我不能继续读了,我的家庭情况你也知道,我要尽早的出来赚钱。于是,他们约定好,他继续读书,她本科毕业就工作,等他博士毕业的时候,他们就结婚,两个人都为这个约定而坚守着,奋斗着。她虽然家境不好,可她骨子里有股不服输的劲头,也许是因为从小到大家里都一直处于缺钱的状态,所以她毕业后最大的动力就是要赚钱,她要赚很多的钱,让自己的父母不再因为钱而发愁。02可现在大学生到处都是,想找高工资的工作太难了,她家没有关系没有背景,只能靠她自己。这个时候,她骨子里好强的性格支撑着她,她暗暗发誓,就算再难也要闯出一片天来。作为男朋友的他,也不断鼓励她,给她信心。她从最底层的销售员做起,每天起早贪黑,碰了多少的壁,得到了多少别人的白眼,她自己都不记得了,不过这些都没有能够打倒她,因为她有信念。这一做就是5年,这5年里,她建立了自己的人脉关系,有了自己的圈子,作为销售人员的她,更是有了自己的销售渠道。接下里她就成了别人眼中的女强人,赚钱对他来说已经是很容易的事了,一个电话就能做成一单生意。她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也等来了他博士毕业,终于可以结束马拉松式的恋爱了。对于她来说,那更是爱情和事业双丰收,因为虽然他们这么多年分多离少,但是他对她的爱未曾变过,她也是。03他博士毕业后,到了一所高校任教,这在他的母亲看来,自己的儿子非常有出息,马上就可以成为大学教授。在此之前,他妈妈是知道她的存在的,当时他妈妈觉得两个人大学里谈谈恋爱也就谈吧,反正不一定有结果。可当他把她领回家的时候,他妈妈没有想到,他们的恋爱居然能一直持续到现在,他妈妈觉得是她迷惑了他的儿子,要不然自己儿子是博士生,她一个本科生,自己儿子怎么能等待她这么多年。他妈妈在心底里还是觉得她配不上他的,可看到儿子的态度那么坚决,看来让儿子主动提出分手那是不可能了,只能让她知趣地退出这一条路了。有这么优秀的儿子,妈妈的优越感十足,在他妈妈的眼里,觉得她高攀了她家儿子,自己家儿子那可是大学教授,而她呢,只是一个做销售的,根本就上不了台面,这工作能和自己儿子比吗?简直就是拖自己儿子后退。04其实在吃饭的时候,她就感觉到了他妈妈对她的态度了,把儿子捧那么高,不就是想说高不可攀吗?可她考虑到她和他的感情,她选择了假装不知,并没有发作,其实按照她的脾气,她能忍下来也不容易了。吃过饭后,他妈妈看到自己说了那么多,都没有用,那就索性来直接点的吧,趁着儿子离开的空档,就说,“我儿子可是博士,以后可是大学教授,工资又高,你觉得你们合适吗?”她没有料到他妈妈会这么说,这已经把她逼到墙角了,她只好说,“阿姨,不是我说大话,你儿子工资不及我的零头,不要觉得你儿子博士毕业就了不起了,告诉你,现在我们公司刚招进了一个博士生,就在我手底下做事。”这怼的有点太狠了,直接把他妈妈给怼懵了,她没有想到自己认为那么优秀的儿子,好像并不是那么的炙手可热,正好这个时候他从卫生间里出来,看到这一幕。他对自己妈妈说,“妈,我们是真心相爱,爱了这么多年,真心不容易,你不要觉得是她高攀了我,她可是女强人,收入比我多多了,高攀的是我”她听了他那么说,心里舒坦多了,眼里居然噙满了泪水。05梅娘说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顺眼,可是,婆婆看儿媳,多是挑刺的多,欣赏的少,有些婆婆甚至是鸡蛋里挑骨头。因为在有些格局比较低的婆婆的概念里,她儿子那是绝对优秀的,一般女孩子是高攀不起的。如果遇到了这样的未来婆婆,女人是该低眉顺眼,像个小媳妇一样听着婆婆在那里趾高气扬的夸她儿子,贬低你,还是保持风度,在一定情况下,勇敢地捍卫自己尊严?我想,看了这个案例,我们都该知道了。梅娘常常接触到很多案例,有很多鸡飞狗跳的婆媳大战,很多媳妇儿都抱怨婆婆待自己不够好,甚至和儿子一起设计陷害自己等等,是的,也许这个世界上的确有很多的恶婆婆,可是,梅娘觉得,一个有实力的媳妇儿到哪里都不会被人欺负。女人常常会因为爱情而嫁给一个男人,可是很少会有女人知道越纯粹的爱情就越像娇嫩的花朵一样很容易被破坏,那么捍卫爱情最好的方式是什么?就是自强自立。如果你的男人是一颗挺拔的橡树,那你就做他一旁骄傲的木棉,你们并肩而立,共历风雨,你们交相辉映,互相支持。微风过后,你们摇曳着树枝互相致意,只有你们能够听懂彼此的言语,我想这才是让爱情最好的延续方式,你很好,我也不赖,你优秀,我也不差,所以,我们才能彼此势均力敌,共同进退。这样的女人很赞,这里的男人也很赞,这个小家里不管有没有婆婆,不管婆婆如何,都将有一个光辉灿烂的未来。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联系删除。-END-我是梅娘,你有故事我有酒,一起聊聊人生吧,点击上方关注,欢迎来到我的世界。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非常聪明的人,他们的人生好像开挂一样,似乎学习什么都不用费很大的力气。在民国时期,就有这样一位天才,他的人生就像开挂一样,有着异于常人的语言天赋,他就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赵元任。赵元任学习一门外语的时间非常短暂,仅仅几天的时间,他就可以掌握一门语言,和外国人自由对话。不仅是外语,他甚至还掌握了我国多地的方言,刚上大学时,就可以方言和各地的同学们进行交流。 但他却不是语言系的学生,而是数学系。赵元任的一生就是开挂的一生,在数学系读完了本科之后,他又去读了哲学系的研究生。但是最为人称道的还是他的语言天赋,据说一个德国人用德语跟他交流,甚至以为他就是德国本地人,他用巴黎土语跟法国人交流毫无障碍。除了这些之外,赵元任还对音乐特别感兴趣,而且还做出了很大的成绩。那首由刘半农作词的《教我如何不想他》的曲作者就是赵元任。在哈佛大学博士毕业之后,赵元任回国任教,他可以教数学,也可以教物理,更是哲学系的博士毕业生。就连南京中央大学,都极力邀请赵元任出任校长,但是赵元任仅仅说了一句话,干不了。这位大师的有趣之处还不仅仅体现在这句话上,还有他自创的一个绕口令,更是难倒了全国人。想必很多朋友都应该听说过: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这个绕口令就是出自赵元任之手,难度非常大。回看赵元任的一生,不就是开挂的一生吗?无论在在哪个领域,都可以有自己的成绩,还真的是十分令人羡慕。
他17岁保送大学,25岁获博士学位,会7国语言,高智商学霸一个极具人格魅力的人,提出最具争议和影响力的性心理理论,结婚时竟还是处男。他就是人格心理学鼻祖——弗洛伊德。如果人的心灵是一座山,那浮出水面的部分也许仅有5%。我们对弗洛伊德最大的印象,也许来自于《梦的解析》,还有他一针见血的心理学理论,并折服于他震撼人心、极具穿透力的思想。他执着于解释梦境,强调童年经历、性驱力,性体验是让人难以启齿的心理现象,而年纪轻轻的他却大胆的研究了它。他不仅用性心理理论解释了很多现象,还把这种理论贯穿他的人格理论体系中,这也让他饱受质疑和攻击,然而事实上,他却是个很保守的人,甚至可以说得上是有些性洁癖。1856年出生的弗洛伊德,是个绝对的高智商学霸,9岁上中学,连着7年成绩位列第一,无人撼动,17岁保送上大学,25岁便获得博士学位,甚至还会7国语言,是个极具人格和思想魅力的存在,这也是为什么他的影响力百年不衰的原因。作为一个提出性心理学理论的人,他在真实生活中,却并非把其放在第一位,与妻子恋爱四年,三年异地而居,每天互写1到3封信,而在结婚时竟还是处男。他对妻子的喜欢,并不止于她的美貌,更看中了妻子的善良以及对他的理解,两人育有三儿三女,家庭生活幸福和睦,是多少人羡慕的一生只钟情一人的模范啊。伟人之所以称之为伟人,在于他超乎寻常的成就和贡献,然而,事业家庭双丰收的伟人却实在少见,他又为何做到两全又如此圆满的呢?诚然,跟他自己是做心理研究也有很大关系,一个懂得自己的人,了解自己内心深处想法的人,才更知道如何与人交往,才真正知道自己要的什么。而他的经典概念“冰山理论”就是一个认识自己,了解他人的最好的工具,乃至于在现代职场、育儿、两性关系中都发挥着强大的作用。他把人的心灵比喻为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是很小的一部分,代表人们可以觉察到的意识,而埋藏在水面之下的大部分,则是人们觉察不到的潜意识,或者叫无意识。他觉得人的一言一行,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受自己意识所控制,其他大部分则由潜在意识所主导,是主动的、自然而然的发生,不易被察觉的。就像夫妻吵架,双方紧盯对方的错误不放,却觉察不出伴侣的内心想法或者潜在需求,也如人的习惯性动作、口头禅或者眼神以及不经意间的小动作,都在无意识中进行着。而著名的心理学家许燕教授,在她的的人格心理学30讲《成为更好的自己》一书中,也详尽的描述了关于弗洛伊德伟大魅力的由来。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我,理解他人,塑造健康人格,提升人格魅力,获得最佳成就。人为什么会焦虑,甚至抑郁?这可怕吗?困扰着每个人的压力,属于心理疾病吗?这些心理疾病可以被治愈吗?这些平时困扰着我们的问题,就是我们学习了解心理学的原因。成为更好的自己,是现下非常流行的一句变好的鼓励语,仿佛每天喊出这句话,明天的自己就会变优秀一样。但事实上,多少人白天忙碌却又不知道在忙些什么,到了晚上清醒过来,猛然间似乎才发现,这一天也没有做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因而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一遍又一遍的告诫自己,不能再如此堕落下去,得挣钱啊,在巨大的经济压力下,熬夜、失眠、脱发这些事情,便过早的发生在了年轻一代人的身上。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自己不努力,未来早晚要后悔?有时候并不是我们没理想,没抱负,不够勤奋,吃不了苦,而是还没有正确的认识自己,这一点也许被很多人忽视了。那一年,我将近30岁,然而家庭事业都没有任何进展,收入也一度落后同龄人一大截,工作中又十分不顺利,整个人也陷入抑郁之中。在这期间,无意中看到了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才猛然发现,自己并不够了解自己,也找到了自己为什么在工作中为何如此不顺的原因。在某个工作岗位上,工作时需要的能力似乎比较单一,但事实并非如此,对于一个工作岗位来说,也许需要的并不只是对口的知识和技能,这也只是基本要素而已。知识和技能不过是在冰山之上可以看的见的因素,而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则是浮动在冰山之间若隐若现的能力,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隐藏在冰山下面的价值观和个人动机。无论做什么,都有主动和被动之分,一份工作也是一样,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往往做起来更积极,更主动。我们从小就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也是最好的鞭策我们行动的因素。主动去做一件事和被动去做,显然前者会做的更好。然而决定你主动还是被动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隐藏在冰山之下不易被察觉的价值观和个人动机。想要闯出一番事业的人,以及有着更大的权力动机的人,无疑是个职场强人,适合不断去挑战自己,终日以走上权力的巅峰为目标;而渴望美满家庭,亲和动机的人,则希望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家庭上,希望稳定的工作,融洽的环境氛围。知道了自己到底属于哪一种,才能更好的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长处,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工作中如此,在感情上亦然,想要一个事业型的伴侣,还是顾家型的伴侣,认清了自己的内心,才更容易找到答案。很多青年才俊大龄单身,很多时候就是因为他们不清楚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这个世界没有两全其美的选择,俗话说,有舍才有得,想要一个感情专一的好男人,就不要嫌他不够浪漫,想找个人养家过上优渥的生活,就不要埋怨他长得不够帅。成为更好的自己,首先认识真正的自己,找准奋斗的方向,方向对了,每一天的付出就是一次的进步,反之,它只会离你的目标越来越远。我是@花音澈语,一个有温度的情感主,关注我,就能持续收获更多精彩内容。
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当时的洋人称呼他为“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印度圣雄甘地称他为“最尊贵的中国人”······名字已经泄露了,他就是民国牛人辜鸿铭,他也是今天武汉大学的筹建者,虽然史料上是湖广总督张之洞向清朝光绪帝上奏《设立自强学堂片》计划筹建武大的,但这件事是由辜鸿铭全权负责的,他也是张之洞的左膀右臂——也是因为张之洞,这个“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的前卫人却至死蓄辫,张之洞对他说的是:中国人必须蓄辫!!!1857年7月18日,辜鸿铭生于南洋马来半岛西北的槟榔屿(马来西亚的槟城州)一个英国人的橡胶园内,辜鸿铭的曾祖父辜礼欢二十三岁时离开了他的故乡福建省来到马来,父亲辜紫云对于种植橡胶极有经验,成功解决了“槟榔屿土层薄,虽鸟粪丰富,却难用来施肥”的问题,正因如此当上了橡胶园的总管,传说母亲为“英妇”或“葡萄牙女人”~~~如此复杂的血缘交织,语言环境,辜鸿铭显得机智可爱,语言掌握能力很强,没有子女的橡胶园主布朗先生非常喜欢他,小辜鸿铭也由此接触到了英国文化,比如说莎士比亚、培根!1867年,父亲辜紫云死于当地华人帮会骚乱,橡胶园主布朗先生把十岁的辜鸿铭带到了当时最强大的西方帝国——英国,在这里他彻头彻尾地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在德国学习科学,在英国学习语言文学,获得了卓越的成就,文、哲、理、神等十三个博士学位,会操九种语言,等到林语堂游学时,辜鸿铭的著作已是学校指定的必读书了!!!可以说,他已经与亚洲那片炎黄大地没有任何交集了,当然除了意外:1880年,辜鸿铭结束自己14年的求学历程返回故乡槟城,走向仕途在英国殖民政府中任职——第二年,因为和著名外交家、学者马建忠交谈,辜鸿铭决定辞职,专心学习中国文化——凭借对英文的熟练把握,他先后将《论语》、《中庸》译成英文,根据他的言辞他的思路就是宣扬中国文化、嘲讽西学!当然限于国内的舆论禁锢,他将香港选作据点,也是在这里辜鸿铭被杨汝澍发现,并经赵凤昌推荐(二人都是张之洞的幕僚,赵凤昌是清末著名政治家,被称为“民国产婆”),正式加入了张之洞的幕府,充任“洋文案”,负责翻译~~~虽然职务不高,与辜鸿铭的才学不成正比,但张之洞依然对辜鸿铭影响巨大:从小受到西方教育的辜鸿铭对蓄辫并没有概念,胡适在《记辜鸿铭》中写道:“辜鸿铭当初是最先剪辫子的人……“,在英国时,一名外国女孩赞他头发好,他就许诺说:“你要肯赏收,我就把辫子剪下来给你。”对方笑,辜认为是答应,便把辫子剪了,正是张之洞坚持的”中国人必须蓄辫“,他才留起了辫子,他说过:“我的忠诚不仅是对我世受皇恩之王朝的忠诚,也是对中国政教的忠诚,对中国文明之根本的忠诚。”纵观他的一生,张之洞也是最重视他的的一个人,1927年,辜鸿铭从日本回国。日本人推荐他做新组建的“安国军政府”大帅张作霖的顾问。张作霖对这位穿前清服饰,留小辫的老古董很奇怪,直截了当地问:“你能做什么事?”辜鸿铭只好拂袖而去。。。辜鸿铭一生的仕途并不顺畅,1928年4月底,奉系军阀张宗昌内定辜鸿铭为山东大学校长,辜鸿铭也有意前往执掌,不幸的是这个月30日先生便去了,享年72岁!当然他依旧给后人留下了太多宝贵的财富,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翻译,《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英文书,这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大步,也是大师辜鸿铭的一生~~~
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直系后人,也是民国时期大家赵氏的子孙。他就是赵元任,父亲是“晚清公子”,母亲是诗词大家,书香门第出才子。赵元任就出自于诗书世家赵氏,他家就连丫头,都能做出诗来。但赵元任的才华,却不应在诗书之上。他本科学的数学,又拿到了哈佛的博士学位,但哈佛毕业后他有去了康奈尔大学教授物理,看起来似乎是个理科天才。但他回国后又成为了著名的语言学家和音乐家。这是一个奇才,也是难得的全才,胡适说“他比我聪明一百倍”。他最大的缺点,和最大的优点都是人生没有确切的目标。时不时的就要转换目标,一下想学数学,一下想学音乐,一下又想学语言了若是别人定会落得个心性不定的评语,但赵元任可不管,他学什么都是满分。但他在语言上的天赋似乎更甚,怎么说呢?赵元任曾经和家人一起开车去环游欧洲,沿途最爱总结别国说话的语气与惯例。于是到了法国的时候他就跟人家说法语,到了荷兰说荷兰语,到了德国就说德语。怎么说呢?他说的不仅仅是别国的官方语言,而是到了一个地方一个人就认他做了老乡。一个城市的人来自五湖四海不稀奇,一个班的人来自五湖四海也不稀奇,但稀奇的是赵元任一个人就可以代表五湖四海了,他堪称是地球人的老乡。当然,他最为人所知的就是那一篇《施氏食狮史》了。这篇文章一共是96个字,全篇俱是一个读音,为“shi”音。这篇文章以文言形式撰写而成,许多词也不属于现代的汉语系统。若是谁能够将这篇文章一字不差,流畅地读出来,应是可以考个普通话甲等的。而赵元任写这篇文章的时间是在1930年,那时候中国正值汉字语言改革的高潮时期。众多的学者都支持“汉字拉丁化”,想要将汉字废除,改造为字母文字。希望借此可以在短期内大幅度增加值中国人民的识字率。但针对这种“重语音轻文字”的行为,语言天才赵元任表示不服了。于是挥毫而就这一篇《施氏食狮史》,来表现汉字的精妙所在。这篇文章也透露了,若是用字母拼音来表达汉字,是完全不可行的,且他用文言体写下这篇文章,也表达了拉丁字母化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也十分不利。果然在此文发布后,社会上号召间汉字拉丁字母化的声音小了许多,渐渐销声匿迹。而赵元任的大名也就因此传了出去,于是顺水推舟的,他又提出了《五度值标调法》,为普及拼音做了巨大的贡献。因此赵元任也就被称为“中国现代语言之父”。虽说本文的重心是放在赵元任的语言天赋之上,但大家也不要忘了赵元任其他方面的天赋。他的博学可是民国时期无人能及,并且能够恰如其时地将他们圆融的融合到一起。他喜欢用物理学解释语言学的基础,喜欢用化学来解释语法,用生理学来解释生理机制。上赵元任的课,多多少少其他方面的知识都要懂点儿。不然都是一脸懵,而说到为什么学这么多东西,赵元任说:“好玩儿”。好玩儿能玩儿出一个世界???
楚予微茫荆楚大地,予以文化暗夜微茫,如希望点点关注辜鸿铭是一个争议颇多、值得“玩味”的奇人。1921年,日本作家芥川隆之介来华游历,途经上海时,一位西方友人约翰斯曾握着他的手,特别提醒说:“不去看紫禁城也不要紧,但不可不去一见辜鸿铭啊!”这位日本作家日后承认,约翰斯所言“真不我欺”。无独有偶。美国当代著名汉学家、哈佛大学博士艾恺在一本书中也说,在一战时和战后的欧洲,与泰戈尔等著名东方圣哲齐名的,不是严复或梁启超,而是辜鸿铭。他的书被译成多种欧洲语言,是欧洲大学哲学课程的必读之物,西方客人更是“竞相走访,敬聆教诲”。不管是毁与誉、捧与谤,辜鸿铭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思想史上,都是一个让人无法回避的“文化现象”。01非同寻常的出身辜鸿铭诞生在马来半岛的一个槟榔屿。当时,他的父亲辜紫云帮助英商福伯斯·布朗经营着一个橡胶园,母亲是一位碧眼高鼻的葡萄牙人后裔。辜鸿铭深眼隆鼻、脸部轮廓分明的相貌,明显带有母亲的烙印。辜鸿铭是辜紫云的次子,由于布朗夫妇没有生育,又特别喜欢聪明机灵的辜鸿铭,在他们的再三请求下,辜紫云同意将辜鸿铭过继给这对英国夫妇。1870年,13岁的辜鸿铭被义父正式带往欧洲留学。在英国,辜鸿铭考入了名牌大学——爱丁堡大学的文学院,顺利获得文学硕士的文凭。当时,要拿下这一学位,必须通过拉丁和希腊两门古语、数学、自然哲学等众多科目的学习和考试,就连一般的英国学生,也大多望而却步,辜鸿铭硬是靠着自己的聪明和勤奋,顺利拿到了文凭。这一年,他才20岁。02自负的本钱——精通外语辜鸿铭享誉中外,主要得益于他的语言天分。据说,除了母语和马来语,辜鸿铭通晓英、德、法、意、日语和拉丁、希腊两门古语,俄语也略通一点。他的外语究竟强到什么程度,举一个例子就能说明。1913年,袁世凯搞“善后大借款”时,六国银行团的德国代表科士达因不懂中文,想找一个英文德文均精通的中国人来做翻译,辜鸿铭成了他们的最佳人选。辜鸿铭自恃身价,开口就要六千银元的月薪。要知道,民国初年一个中级公务员的月薪,不过数十银元而已。没想到,银行团竟爽快地答应下来。然而,由于生性厌恶这种“铜臭熏天”的地方,再加上了解各国借款给中国的不良动机,聘期一到,辜鸿铭就迫不及待地离开了。临走时,他还特意留下了一句让人哭笑不得又寓意深远的话:“银行家,就是当天气晴朗时,硬要把雨伞借给你,而阴天下雨时,又恶狠狠地将伞收回去的那种人。”这本是辜鸿铭的随意调侃,最后却成了广为人知的英谚。03以捉弄洋人为乐清末民初,洋人在中国的地位非常尊贵,他们动不动就批评中国的文化落后、野蛮,这让辜鸿铭深受刺激。在英国留学的时候,辜鸿铭在住处摆了个祭台,遥祭祖先。房东太太看到他几叩几拜、口中念念有词的模样,就指着丰盛的祭品揶揄地说:“你的祖先什么时候会来享用你这些大鱼大肉哇?”辜鸿铭说:“应该就是在你们的主听到你们的祷告之声,你们的先人闻到你们所孝敬的鲜花花香的那个时候吧!”年纪轻轻的辜鸿铭,已经懂得如何回敬那些自以为是的洋人了。除了幽默的讽刺,辜鸿铭还用英文写了很多揭露西方的文章,其中不乏机智犀利之作:“什么是天堂?天堂是在上海静安寺路最舒适的洋房里!谁是傻瓜?傻瓜是任何外国人在上海不发财的!什么是侮辱上帝?侮辱上帝是说赫德税务司为中国定下的海关制度并非至善至美!”据罗家伦回忆,当年他在国外看到这些话的时候,觉得辜鸿铭的用词和造句,“令人拍案叫绝”。事隔多年,他还能复述这篇文章的内容。当然,辜鸿铭对传统文化的维护并非总是这么理性。当外国人不时地说三道四的时候,他就会作出情绪化的反击——开骂。他骂英国人傲慢,法国人伪善,德国人自私,美国人庸俗,俄国人残暴……奇怪的是,这种情绪化的反击,竟赢得了欧美人的尊重。据林语堂回忆,有一次辜鸿铭在电影院看电影,他的前排恰好坐着一个光头苏格兰人。那个洋人正聚精会神地看电影时,辜鸿铭突然敲了一下他的光头。洋人吓了一跳,回过头去一看,只见一个留着辫子的干巴老头指着自己一尺长的烟斗说:“请点着它!”这位洋人竟然真的给他把烟点上了。04头上的小辫子民国初年,辜鸿铭被蔡元培聘为北大教授。他第一次拖着辫子走上北大课堂的时候,台下的学生哄堂大笑。辜鸿铭没有感到难堪,他等学生笑完,清了清嗓子说:“诸位不必笑,我头上这根小辫子,要想除去容易得很,但诸君心里那根辫子,要想除去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学生们听到这句话,都沉默了。对于自己的辫子,辜鸿铭很引以为豪。英国文豪毛姆回忆,他到辜家拜访的时候,辜鸿铭曾把他的小辫子拿在手里,神气十足地说:“你看我留着发辫,那是一个标记。我是老大中华的末了的一个代表。”辜鸿铭曾撰文说,“洋人绝不会因为我们割去发辫,穿上西装,就会对我们稍加尊敬的。我完全可以肯定,当我们中国人变成西化者洋鬼子时,欧美人只能对我们更加蔑视。”所以,“中国目前最迫切的改革并非改头换面,而是派出最优秀的中国人,去向欧洲人民展示我们的真相”。这段话在今天听来,依然振聋发聩。(剧照中辜鸿铭)05为纳妾制度保驾护航辜鸿铭的保守好戏,除了护辫,当属他为纳妾制度进行的辩护,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他的“茶壶茶杯”论。一次,一个社交界很活跃的英籍贵妇在宴会上问辜鸿铭:“辜先生,您曾为中国的纳妾制辩护。可是从普遍的人性来说,为什么一个男人可以娶许多女人,而女人则不可以反过来有很多男人呢?”辜鸿铭平静地回答说:“男人好比是茶壶,女人恰如是茶杯,夫人见过一把茶壶配四只茶杯,可曾见过一只茶杯配四把茶壶的?”此言一出,贵妇人无言以对,在场的人更是笑得前仰后合,大叫其辩妙不可言。辜鸿铭有关“茶壶茶杯”的理论,在当时流传很广。陆小曼和徐志摩结婚后,因担心丈夫用情不专,曾对徐志摩立下规矩:“志摩,你可不能拿辜老先生的譬喻来做风流的借口。你要知道,你不是我的茶壶,乃是我的牙刷;茶壶可以数人公用,牙刷只允许个人私使。我今后只用你这只牙刷来刷牙,你也不能再拿别的茶杯来解渴!”可见,辜鸿铭这句名言在当时有多大的威力。事实上,辜鸿铭也受惠于纳妾制度。他有两房妻子,正室淑姑是一位裹小脚的大家闺秀,侧室吉田贞则是一位温柔贤淑的日本女子。让辜鸿铭备感欣慰的是,两房妻子相处愉快,这给他带来了无穷的人生乐趣。用辜鸿铭自己的话说就是:“吾妻淑姑,是我的‘兴奋剂’;爱妾贞子,乃是我的‘安眠药’。此两佳人,一可助我写作,一可催我入眠,皆吾须臾不可离也。”在1928年4月30日,这位轰动一时的名士怪杰终于在孤寂中走完了人生旅途,享年72岁。【版权声明】本文摘自:《都市翻阅》2008.4;文/张静 《人民文摘》2008年第5期。▼
多年前的北平城,曾流行这样一句话,叫:我的朋友胡适之。这句话有两层涵义:一是,如果有人来京办事时与人说这句话,那事情会办得顺利得多,毕竟大家都很给胡适面子;二是,胡适此人为人仗义,受过他恩惠的人很多,为表感谢很多名流都喜欢说这句话。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胡适的轶事,虽然多有夸大其词之嫌,但有两点是真的。首先他确实挺怕小脚媳妇江冬秀,并写下过男士版新“三从四德”。其次,他确实有30多个博士学位,胡适一生在文学、史学、红学、教育学等方面都有颇多建树,而他那30多个博士个个都来头不小,全是凭实力拿下的,其名包括分量不轻的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关于这些学位,笔者就不多说了,毕竟对于爱诗词的我们来说,更想知道这样的人物写的诗作该是怎样的?这样的民国大先生,写的肯定是惊艳之作,这是很多人的想法。抱歉,虽然笔者一直很敬重先生,却也不敢这样恭维他的所有诗作,大家且看他25岁时写的趣诗《两只蝴蝶》:两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这首诗一共是40个字,无一生僻字,原来的题目叫《朋友》,意思是这两只蝴蝶是一对好朋友,此诗写于1916年8月份,也就是104年前。初读此诗,估计很多朋友会和笔者一样,觉得这就是小学生水准。它不是格律诗,没有诗的意境之美,也谈不上遣词多高明,总之一般人很难发现它的美,你甚至可以说它就是一则顺口溜。但就这样一首诗作,却能发表在1917年的《新青年》杂志上,要知道当时要在这样的顶级杂志上发首诗有多难。此后,这首诗也被捧为了经典,多年来很多人都专门写论文赏析它。原因何在?因为它是我国第一首白话诗!胡适是白话文的奠基人之一,写此诗时他25岁,当时郭沫若等诗人其实都有意尝试,却迟迟没有写出作品来,年轻的胡适做了先行者。此后,诗歌开始正式进入白话时代。从胡适这首诗来看,其实还是有少许古体诗的风格,比如每句字数都一样,格式上是古诗的样式。但用词上,它已经完全弃用了文言文。单从这首诗,咱们或许看不出胡适的文字功底。但有了多次尝试后,他的新诗已经达到了相当水准。不信咱们来看一看他在4年后写的《梦与诗》,仅仅是过去了4年,他的水平已经远超当时大多数白话诗人:都是平常经验都是平常影象偶然涌到梦中来变幻出多少新奇花样都是平常情感都是平常言语偶然碰着个诗人变幻出多少新奇诗句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 ——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这是一首意境优美的现代诗,诗中“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一句,也成了很多人经常引用的网红诗句,只是不少人以为这是出自现代某位言情作家之笔,不清楚这原来是100年前胡适写的。胡适之所以写这样一首诗,就是为了鼓励大家创作新诗,他认为白话文是好是坏,只有大家真正试过了才能知道。这首诗的高明之处有3点:首先,很有创意。诗人将做梦和写诗结合起来,做梦和写诗一样,都是将个人对生命的独特体验,用自己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写让全诗充满了感染力。其次,结构安排上可圈可点。4个“平常”的使用,令全诗读来朗朗上口。两个“偶然”的使用,则让全诗如梦如幻。最后的落笔,醉过、爱过,都是我们最真切的人生体验,以此类比写出自己的见解,很有说服力。这首诗的结构已经完全有现代新诗的样式,在当时影响极大。最后,清新隽永的诗境渲染。与最早的《两只蝴蝶》相比,这首诗已经明显具备了诗境之美。梦与现实吉合,梦与写诗对比,都是对意境的极佳渲染,虽看似一笔勾勒,其实藏着不少功力,这在当时是很难得的。从1916年到1920年,4年时间胡适完成了从《两只蝴蝶》到《梦与诗》的改变,让人不得不佩服先生的学习能力。胡适还有不少优秀的诗作,大家若是有兴趣,可以找来读一读,感受早期白话诗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