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大物理学院光学所的18位博士生在线完成了毕业论文预答辩工作受到疫情影响北大今年的博士生预答辩工作也显得格外特殊虽然北京大学已经线上开学月余但博士生和导师们无法在实验室、会议室碰面仍然困扰着大家为了保证今年应届博士毕业工作顺利身处五湖四海的博士毕业班同学和导师们都想办法利用网络技术带来的便利克服距离带来的重重挑战解决数据材料等诸多问题完成了毕业论文的关键一步线上答辩会:我准备好啦博士生预答辩是博士生培养的重要环节。防疫教学两手抓,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现代光学所三月如期举办了远程视频博士毕业生预答辩会。经过充分的前期准备和临床协调,顺利完成了线上预答辩。答辩前答辩秘书提前10天通知提前测试视频软件同学们和导师远程试讲、修改报告答辩当天导师学生登录网络打开视频会议软件调试麦克风、摄像头准备屏幕共享答辩开始!虽然博士预答辩会从会议室搬到了线上,但是要求始终如一的严格,博士预答辩分为四个小组进行,各指导委员会成员全体参加了会议,对每位毕业生研究工作系统性和创新性,论文结构和内容等认真审核。视频会议过程中,为了保证会议效果,主持人根据现场情况协调安排。答辩学生报告时,答辩人打开摄像头,使答辩显得更正式,又增加了现场感。同时,关闭其他人员的麦克风避免干。答辩期间如遇卡顿,提示旁听人员关闭摄像头,答辩人重新进入解决卡顿现象。在光学所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本场特殊的线上预答辩会得以圆满结束。克服困难线上开学,居家上课的我们想必都想念过宿舍里成摞的文献和参考书都怀念过图书馆丰富的馆藏都惦记着学校高速的校园网而对于毕业班研究生而言实验室里的研究成果办公室电脑里的资料更是毕业征程上的不可或缺面对从家到学校遥远的距离机智的老师和学生们是这样解决的光学所博士生曹启韬主要研究非线性光学微腔中对称性破缺,包括回音壁微腔光场手征自发对称破缺研究、自发手征对称性破缺微腔激光、微腔表面对称破缺诱导的非线性光学效应等。在上述领域已取得多个重要的研究成果。疫情期间,他按照正常学习工作安排,每天坚持在家学习并进行博士论文撰写等工作。面对网络条件限制和资料查阅困难,他使用VPN远程连接实验室电脑,阅读文献并参与研究组内同学老师的学术讨论。博士生孙风潇主要开展在超导腔、腔光力、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等系统中,对宏观量子态相干与纠缠的调控性质的理论研究。居家期间,孙风潇远程连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服务器,进行计算和数据处理工作,以解决家用电脑配置运行速度不够快、无法运行大量的计算程序的问题。光学所博士生王非凡刚刚结束在美国的半年交流,居家开始准备毕业论文。和导师面对面讨论交流的缺少,使得她一时间手足无措。其导师得知这一情况,每周和她讨论;实验室的同学们也通过学校的公共课平台和她交流,最终克服了毕业论文的总体结构构思上的困难。对毕业论文规划较晚的同学,不能返校导致对毕业论文影响颇大。博士生韩猛在导师的帮助下,远程登陆学校电脑,阅读和使用里面的资料数据。同时,导师一直与韩猛保持深入交流并对其论文提出了很多重要的修改意见。同学们更是伸出援手,同样今年毕业的博士生靳剑钊和王慕雪还无私地向韩猛分享了latex模板,助论文写作一臂之力。不同以往的毕业季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研自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在多地发生后学校积极采取多项措施保障预毕业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有序平稳开展全校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制定了在疫情防控期间研究生培养及预毕业生工作方面的工作计划和安排学校及时发布《关于疫情防控期间预计7月毕业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全面审查(即预答辩)组织工作的通知》指导各院系开展预毕业研究生在线预答辩工作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采取视频答辩和在线审议的方式,顺利完成了2020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论文的预答辩工作。为了做好线上预答辩,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立预答辩工作筹备小组,就答辩议程进行了多次沟通,并设计了预答辩工作流程和应急预案。还预先进行了视频互动演练,并多次测试了平台功能和网络环境,最终保障预答辩会议顺利进行。首次采用在线预答辩,需要克服技术难点、保证工作重点,教育学院组建了视频会议技术支持小组,制作了考生、秘书和评委视频会议系统使用手册;成立了答辩秘书工作群组,并对在线秘书统一培训,重点演示了在线匿名投票方法,为预答辩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近日,教育学院已圆满完成预答辩9场37人次,主席主持、考生汇报、评委提问、匿名投票、秘书协调、技术小组幕后保障,所有工作有条不紊,效果堪比现场。经济学院春季学期首场线上学位论文全面审查于近日完成。会议历时3个多小时,一共有5名参加预答辩的博士生同学,按照事先规定好的顺序和流程,利用线上系统的共享功能,依次进行了PPT展示,答辩委员提问,最后由答辩委员会通过现场讨论,经由预答辩秘书形成了对参加预答辩的博士生同学的审查意见。“本次网络视频预答辩完全遵照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的要求、标准和流程规范进行。”参加预答辩的经济学院博士生韩晨宇说,“参与此次网络视频答辩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在答辩过程中与答辩委员会的老师们在线视频交流,感觉非常亲切,收获了很多宝贵的意见。感谢学院的精心组织,感谢各位老师和答辩秘书的辛勤工作,保证了此次预答辩的顺利完成。”各个研究生培养单位紧锣密鼓进行学位论文全面审查(即预答辩)工作预毕业研究生、导师、指导组成员多方联动,严格要求,精益求精视频预答辩程序严谨,步骤完备做好书面记录工作,严禁录音录像及时录入管理系统,做好备案工作关于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审批与学位审核工作安排的通知已于近日发布为尽可能降低疫情对研究生深造和就业的影响保障符合条件的研究生及时获得学位学校决定本学期毕业生的学位审核工作分两个批次开展将于7月3日和8月14日先后召开两次学位评定委员会会议审议学位克服困难,接受挑战在此种特殊情况我们戮力同心、共克时艰相约那场毕业典礼
科研论文造假中外博士的追求不一样中国的博士生毕业难吗?有人会对比海外博士要求来对比,海外部分高校不要求博士毕业生有SCI论文数量的要求,博士阶段即便没有一篇SCI论文,海外博士照样会毕业,但是为何还有人说海外的博士比中国的博士更难毕业?主要是中国和海外的高等教育体制不一样,中国讲究结果考核制,而海外高校讲究过程考核制,中国社会看重学历和各类证书,而海外高校看重科研过程的评估,当中国的博士生想法设法发SCI论文时,很多人为了毕业不得不花钱买论文,中国每年的教授和毕业生为了职称和毕业,养活了世界上无数家的科技杂志,你情我愿的配合,因此很多科技期刊因为发现批量中国学者学术造假被SCI踢出数据库。甚至在国内学术论文发表造假都有一条龙服务,当走捷径的人花钱顺利发表SCI论文毕业后,那些泡实验室的学生们还在辛苦的加班做实验,因为在国内就业市场上,看重的是学历,而不是你学到的知识和科研经验!等级考核制等级博士制度,值得中国借鉴同样是博士毕业,不同的高校水平有很大的差异性,而在德国,博士毕业要分等级,全国的博士必须挂靠高校,就像类似中科院的马普所,他们招收的研究生,马普所并没有学位授予权,而只能挂靠高校,所有的博士毕业论文都需要外审和打分,这也是为何德国马普所羡慕中科院的原因,马普所没有学位授予权,只能通过高校的科研审核,而中国科学院有些所的研究生毕业生质量真心不如普通高校,特别是一些做项目的研究生,没有多少的科研素养,仅仅是参与项目的打工者而已,这也是德国马普所没有学位授予权的重要原因,需要经历高校学术研究的考量,没有经历学术实验的研究,就不能称为博士研究生!重视过程和内容的培训骄傲的0分论文所谓博士研究生,需要是对某一领域的专业素养的培养,一名合格的博士生并不能拿SCI论文数量来考量,这和导师的水平和课题有很大的关联,需要看这名学生在博士生涯做过多少科研实验数据,学到了多少科研方法和思维,就拿德国学徒制的博士考核机制,到教授觉得自己的博士生达到毕业要求的时候,就算是没有一篇论文也可以毕业,教授会根据课题的难易度来清晰的判断一名博士的水平,德国教授们看重博士生成长的过程,在实验室的表现,在组会上的思维表达,当觉得水平到了博士水准时,就可以安排学生写论文,然后外审,经过评委打分,德国的博士打分机制非常奇怪,0~5分,0分是最优秀的博士毕业论文,属于学校特批的博士论文,而1分是优秀的博士论文,占比在20%,2~3分为合格的博士毕业论文,4~5分则是不合格的博士毕业论文,不予毕业,需要重新做实验写博士论文,不管你发表了多少篇SCI论文,只要你的博士毕业论文没有满足要求,那么你还是不能毕业,这一点减少了学术造假博士的产生
导读自从国内某知名大学导员研究拉粑粑压水花引起热议后,网上也相继诞生了一批“屎尿屁专家”。虽然研究的内容有些不可描述,但是贴近生活,还能发掘生活中有趣的规律与哲理,让我们哈哈大笑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锻炼科研思维。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小编偶然的机会看到一篇湖南大学的博士生毕业论文,题目叫《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的虹吸式流道形状优化设计》,洋洋洒洒的写了167页,看摘要觉得非常厉害,下载了正文才发现后面重点研究的是抽水马桶?好奇心驱使我仔细阅读,然而最后是跪着看完的···那么作者到底做了什么能让小编如此膜拜?下面就让小编肤浅地为大家讲解一下这位博士的研究过程,搬好小板凳~基础理论首先来复习一下高中知识,大家还知道虹吸现象吗?简单来说是利用曲管将液体经过高处液面的地方引向低处的现象。如图1所示,一般来讲只要A、B之间有高度差,管内充满液体就能产生虹吸,使水在软管内流动,最终使A、B液面等高。图1 简单虹吸现象虹吸式流道是抽水马桶实现冲洗功能的核心结构,利用虹吸现象产生负压,使水流以较高速度流动,最终结果就是带走污物。研究目的及方法,万事开头难!虽然原理简单,但是要是应用到马桶上还是比较复杂的。流道内部流动的状况直接影响到工作性能,基于虹吸式流道内部流动状况的形状优化设计方法成为当前节水研究中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这也是作者的切入点。那么问题来了,要想研究马桶必须要获得马桶的结构。市面上各种马桶形态千奇百怪,作者总结了主要有三大类:图2 马桶主要类型要进行深入研究只有三个马桶是不够的,作者购买了11款典型的坐便器作为分析对象。前面也说过我们想要知道内部流动状况,实际的马桶在冲水时我们是没办法观察到流场的,现在的主流研究方法之一就是数值模拟,用计算流体力学(简称CFD)方法可以模拟流道内的流体力学特征,如各处的速度、压力、气泡分布等。“逆向工程”,学术圈的“盗版”技术然而做模拟的前提是有几何模型,但是现在不知道几何参数,而且这种复杂的结构直接测量显然是不可能的,去问厂商?这应该涉及到内部技术,所以不会有厂商轻易透露。作者采用了一种非常直截了当、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借助逆向工程技术进行几何重构。首先将完整的坐便器进行对称切割,再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对其进行扫描、测量,通过逆向工程软件lmageWere进行必要的后处理,得到抽水马桶形状的点云。图3 切割马桶,扫描得到点云有了点云就可以重建几何模型啦!使用软件Pro/ENGINEERWildfire 3.0重建坐便器CAD模型,图4是以虹吸式流道为例,通过得到的关键设计点(a)构建三维模型(b,c)。图4 利用关键点重建三维模型不得不说,这技术,马化腾都不得不佩服!坐便器内部的几何结构非常复杂,正是这些几何结构影响了不同品牌坐便器的性能,所以在需要确定要研究哪些几何参数。在AutoCad中测量在流体动力学上可能具有影响的参数,进行二维截面的统计分析,具体统计参数如图5。图5 数据统计分析图对11款坐便器都进行参数标定就可以提取到非常多的特征参数,如表1、2所示。表1 各特征点与进口距离分布表(mm)表2 虹吸式流道角度(°)和管径(mm)数值模拟,用0和1还原事物的本质?接下来终于可以顺利搭建CFD模型了。为了减少计算量,作者搭建了简化的二维几何模型,如图6所示。图6 简化的二维几何模型划分网格:图7 划分的网格然后设定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由于流动过程属于湍流,考虑多种因素选择RNGk–ε模型。这又是一个典型的多相流问题,使用VOF方法求解气液两相流动的自由面(这里看不明白也没关系)。万事俱备,开始计算!现在搞模拟的被问的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我怎么相信你的模拟结果是准确的?所以还需要做模型验证,通过实验来考察模拟结果的准确性。所以作者后来也开展了PIV实验,至于实验是怎么做的也非常有意思,我们后面会提到,先看模拟结果和实验结果对比:图8 完全虹吸阶段的流道内实验(a)和速度场实验数据和计算数据如图8所示,两者结果一致。实验和计算的最大速度值出现在相同图中标记的区域,分别为2.96m/s和2.94m/s,出现的时间都是在冲洗开始之后的1.8秒。再来看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流场,图9是模拟结果和实验结果对比,可以看出模拟结果是非常贴近实验结果的,说明CFD模型是足够准确的。图9计算与实验的五个发展阶段的流态对比:启动阶段(a),溢流阶段(b),半虹吸阶段(c),完全虹吸阶段(d),断流(e)透过模拟和实验,作者发现抽水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启动阶段、溢流阶段、半虹吸阶段、完全虹吸阶段和断流。(a)启动阶段的流态特征为水越过水封点开始从流道右侧溢流;(b)在溢流阶段,水箱中的水流入盆面,液面升高,促使流道内的水不断溢流;当溢流的水在流道的收缩口区域首次产生封闭水柱时,此时刻的虹吸并不明显,故称之为半虹吸状态;(c)随后产生的完全虹吸与半虹吸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在流道的出水段产生了接近满管流的流动状态,气体以气泡的形式被水挟带出流道,并且流速快速增加;(d)当盆面的水不足于持续供应流道中的虹吸时,流道内的水柱发生断流,虹吸现象随之结束。好了,现在我们知道CFD模拟结果是准确的了,而且对整个冲水过程也有了整体理解,现在可以做一些优化。要知道一旦建立起CFD模型,在做几何优化时只需要调整几何模型结构和网格,就可以重新计算得到结果了,相对来讲比较方便快捷。作者调整了很多结构参数,也定义了很多评价标准,如截面负压、累计负压、用水量等,这里我们只展示一个方面的优化。图10是未优化前流道的压力云图(a)和速度流线图(b),标记区域的最大负压值达到-3.2×103 Pa。流线图中呈现出明显的大尺度漩涡,速度主要集中在1.03~2.22 m/s。从流态上观察,整个流动过程几乎都是溢流过程,没有强烈的虹吸现象发生。图10 原有流道1.700s时的压强(a),速度流线(b),新设计流道1.550s时的压强(c),速度流线(d)对曲率参差不齐的轮廓进行重建修改,使之更光滑后模拟结果如图10(c)、(d)所示,可以看到标记区域中最大负压值增加到-4.04×103Pa。流线显示漩涡相对减少,尺度变小,速度则相对原始流道增加到了1.51~2.83 m/s。观察到的虹吸现象比原来发生的更早,更强烈,这说明新设计的流道性能更好。其他方面的优化这里就不做展示啦,我们继续向下跟着作者的思路走~神经网络,还有你不能干的事情吗?尽管我们现在能够依靠CFD模拟做一些局部改进和优化,但是流道的几何实在是太复杂多变了,做系统的分析与优化只依靠CFD是不可以的,因为单次计算往往需要数个小时,而若做实验,因为需要打造模具、调试装置等花费的时间更长,还要砸很多钱。现在我们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模拟或实验获得的流场数据,依靠神经网络来建立设计变量与目标之间的函数看起来十分可行,只要得到函数关系,我们改变某一变量便能迅速得到结果。相信看过前面讲人工智能的推送应该对神经网络有了初步认识,这里不做过多介绍。作者挑选了两个较为重要的结构参数:出水流道直径和弯道半径作为输入,累积负压(虹吸性能的一个较佳评判标准)作为输出。训练神经网络需要选择大部分数据作为训练样本来“调教”,选一小部分数据作为测试样本,来验证训练结果的泛化能力。作者最初选用的是L-M神经网络。但是研究发现隐藏层数太少,训练样本拟合程度不高,结果也预测不准确,而增加隐藏层数后训练样本数据拟合的非常好,但是预测结果与测试样本的偏差较大,即出现了过拟合现象,丧失了泛化能力。这可能是在训练神经网络时使网络记住了不必要的细节,网络将包含噪声的数据都记录下来,这样对于新的数据不能给出正确的输出,也即不具备很好的泛化能力。于是作者采用了贝叶斯正则化方法,建立贝叶斯神经网络模型,以避免网络的过度拟合问题,提高网络的泛化能力,为虹吸式流道的优化设计提供较好的虹吸性能预测功能。图11两种神经网络结果对比图11是贝叶斯神经网络和表现较好的L-M神经网络对比,可以看出贝叶斯网络虽然训练样本拟合能力较差,但是使用测试样本对未在训练样本中出现的输入进行测试时,显示出很好的泛化能力。基于神经网络,我们得到了累积负压和弯管半径R、出水段直径D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12所示。图12 贝叶斯神经网络仿真的结果总结回顾,但远没有结束现在已经讲了不少东西了,为了理清思路,我们来总结回顾一下前面的工作。实际上我们完全已经构建了一个基于CFD和神经网络的优化设计平台,如图13示,这一整套方法可对马桶结构进行优化而避免长时间的运算和复杂的实验。图13 基于CFD和ANN的形状优化设计平台PIV实验,光影下捕捉海量信息但是我们还是需要验证我们的CFD计算结果,以及神经网络模型是否准确,所以开展实验,将实验结果和平台得到结果进行对比。在最后,我们将重点放在作者是如何进行实验的。图14 PIV实验系统作者采用的是粒子图像测速法(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PIV),原理是在流体介质中均匀散布跟随性、反光性良好、比重与流体相当的示踪粒子,通过脉冲激光系统和透镜形成片光源透射到待测流场区域,在时间同步器协调控制下,CCD相机利用示踪粒子对激光的散射作用,记录极小时间间隔的两次脉冲激光曝光时的粒子图像,形成一对PIV底片,通过后处理就可以得到粒子的位移的大小和方向,对于非稳态流动过程,对同一位置可拍摄多对曝光图片,这样便能够全面地反映出整个流动过程的流动状态。PIV系统要求实验对象要透光,所以作者制作了有机玻璃的流道替换原来的陶瓷结构。图15 脉冲激光投射状况,竟然有点魔幻图16、17为实验结果,图16中反光的像素为流动过程中的水和空气充分混合产生的大量气泡,17为后处理得到的速度场和流线图。图16脉冲激光投射下间隔40 ns的双曝光图像图17 PIV实验结果的速度场和流线图PIV实验对CFD模型的验证在最开始我们已经讨论过了,这里不再赘述。前面也提到过开展实验费时又费钱,流道的几何结构复杂多变,制作许多上面这种有机玻璃模型太难了,所以作者基于几何相似准则和动力相似准则开发了一套简单易行的可调整实验模具,在能得到准确结果的前提下大大节约了时间和成本。这套模具使用了两块有机玻璃板,板上有数个定位孔,在需要弯曲成形的部位插入螺钉,相邻的螺钉加紧弹性塑料板,则可以形成需要的形状,最后再做好密封,如图18示。图18 可调变流道装置有了这个装置,就不需要再制作有机玻璃模具,想要啥形状很快就能做出来,而且做结构优化调整也很方便。接下来开展一系列实验,图19是虹吸过程5个阶段的实验实拍图。图19 虹吸过程的5个阶段实验实拍上图的实验是对结构做出优化调整后的节水实验,采用的国标方法,用PP球测试冲洗效果。实验结论这里就不详细复述了,有兴趣的可以看源文献。结语怎么样?是不是没想到研究马桶还有这么多手段?看完之后有没有受到启发?其实作者这套方法在其他领域也有很好的应用,如流化床的研究往往也是通过PIV实验+数值模拟来进行的,还需要编写算法来处理海量数据。希望这篇推送能激发你的科研兴趣,无论是数值模拟、还是PIV实验,亦或是神经网络!后台回复“虹吸”获取源文献和《GB6952-2015 卫生陶瓷》国家标准~不知道大家还对什么感兴趣?欢迎留言!参考文献:[1]彭志威.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的虹吸式流道形状优化设计[D].湖南大学,2009.文章转载已获授权
对于博士生来说,毕业论文不仅凝结了自己多年的心血,更是决定了自己能否顺利通过答辩,拿到博士学位。既然毕业论文如此重要,怎样才能写出高质量的论文呢?来看看本文作者的建议吧!许多指南,模板和技巧都只针对论文的特定章节,这是因为博士论文的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独特的挑战,需要采用独特的方法。但是,有一些技巧是适用于整篇论文的。无论你处于写作过程的哪个阶段,或正在撰写论文的哪个部分,都可以使用这些技巧。它们将帮助你达到论文要求的标准,并有望写出更高质量的论文。1、批判性博士之路的一个要点是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写作能力。你应该尽早磨练这些技能,批判性地阅读文献。批判性思维是整个博士学位中最难掌握的技能之一。当我们说“你必须批判”时,意味着你必须批判性地评估自己正在讨论的内容。进行批判性评估时,你的工作应当是分析性思考,而不是描述性思考。你需要像侦探一样思考。这涉及到阅读时的五个标准问题:谁(Who)?在哪里(Where)?做什么(What)?什么时候(When)?为什么(Why)?问这些问题意味着我们不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上,而是正在对文本进行评价,说明,解释,分析和评论。这些问题是批判性思维的起点。2、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承认论文中的错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你的成熟,而这正是答辩委员会们期望看到的。没有一个研究是完美的,尽管你尽了最大的努力,但科研仍有局限性。这可能与你采用的方法,成果的普适性或你工作中的其他一些方面有关,但是如果不承认这一点,就是在向委员会表明你尚未完全掌握科研的意义。 这违背了我们的本能,即以最好的方式展示自己以及我们的研究,但是这样会使你对自己的论文过于自信。每篇论文都会有改进的空间,而博士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便是培养发现并讨论不足之处的能力。这样做有两个附加优点。首先,这能使你尽量避免当场的批评。通过在文章中承认这些问题,可以避免出现令人尴尬的意外情况,因为你已经意识到了论文中存在的问题。 其次,你可以在博士后期间回应并解决这些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如果相关的话)。3、尽早写,经常写你的思维是随着写作而发展的,因此,越早动笔,思维就会发展得越快。你始终可以编辑草稿,因此你不会被最终的论文要求等束缚。你不需要考虑答辩委员会,可以只为自己写作。写作过程中存在花费太长时间来读文献或实地调研以至于写作时间太短的危险。请记住:好记性不如烂笔头。4、允许自己的研究有所变化很有可能,你提交的论文看起来与你最初开题时计划的不一样。当我们阅读文献和收集数据时,我们会了解自己的学科及自己的研究在其中的位置。在读博之前,我们无法对这个领域有足够深的了解。所以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发现新的事物或是意识到自己的假设是错误的。不要太被毕业论文束缚,也不要害怕放任自流,即使这意味着转移研究重点,提出不同的问题或采用不同的方法。5、好好介绍和总结各个章节你的目标是尽可能地让读者感到轻松,因此在引言中让他们知道接下来要讨论的事情是一种很好的策略。在引言和结论中,你可以建立好相邻章节的联系。在这些地方,你可以将特定的章节与更宽广的目标,更广泛的文献以及论文的其余部分联系起来。
博士论文写不出来,其实是败给了管理能力!最近,国内各大高校加紧对超期答辩博士生的清理工作,博士生的“毕业难”问题再次引发大家的关注。以所在专业为例,有30%的博士能按时毕业就已经是一个很好看的数据了,绝大部分博士都延期,超期,甚至最后被清理。那么人们就会问,按理说这些能考上博士的人也都是聪明人,为什么读博士的过程对他们来说这么艰难?是他们的智商还不够吗?其实这本质上不是智商的问题,而是考博和读博士两个性质不一样,对人的能力要求也不一样。考博士就是把专业的知识和要求掌握了就好了,内容基本固定,有迹可循。读博士需要做论文,而做论文是一个漫长的研究过程,这个过程很多东西都是需要自己慢慢的参透,慢慢领悟,慢慢积累。读博士就像是做一个3-8年的项目,需要用项目经理的思路对论文写作工作进行管理。也就是说,新手博士生需要在一开始入学就把自己的论文写作当作一个大型项目,进行所谓的项目管理,即把项目运作需要的各种资源进行梳理和整合,在规定时间、预算和质量的要求下完成项目的各项工作,以便能够最终实现毕业的宏大目标。做博士论文需要的资源主要有:检索以及大量的文献;阅读以及大量的思考;寻找问题以及分析和解决该问题必备的理论和实践储备;有逻辑且顺畅写出来。这其中光检索就是一个很耗神的工作,要反复进行很多次并且检索多个数据库,检索出来的文献要符合“四性”(参见:什么是参考文献的“四性”,同学你做了一个假参考文献)。这么说吧,做一篇博士论文没有几百篇中英文文献以及上百十本专著根本就是扯淡(参见:博士论文其实就是你和文献发生了“壁咚”),这些文献是需要管理的,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浩大的工程,需要管理。而后,阅读就更大量了,需要边读边做笔记(请参见爬树鱼系列做笔记帖子)这么说吧,没有个几百万字的笔记,也不会出来几十万字的博士论文,可见这也是一个非常大量的工作,需要管理,博士生应该清晰地安排每天的阅读量和笔记量,并对博士期间的笔记进行分类管理。思考就是个更烧脑的工作了,刚开始的思考总是零星的、片面的、东一个、西一个的。后期随着阅读量的增加,思考的东西也开始出现井喷,超出你的控制能力,这时候随身带一个小本子,把自己的思考内容记录下来,并且隔一段时间就进行整理是一个特别好的习惯。总之,博士生要对自己大脑里不停闪现的思路和灵感进行管理。问题意识的寻找是更困难的事情了。之前的阅读和思考还是在别人的文献基础上进行的梳理,也就是说大脑做的工作还是“加工,整理和消化”,从寻找问题意识开始是大脑自己开始产生新的东西,输入别人的东西和输出自己的思想本身就是难度系数不同的工作。刚开始你的大脑对于什么是问题的认识是粗浅的,不成体系的,甚至冒出了多个相互关联,但是你又无法整合的想法,有时候你的大脑里又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不管怎样,你需要按部就班地管理你的大脑,让他按时地、源源不断地产生一些问题、产生一些分析和比较,最后一点一点拼凑成写论文需要的那些成千上万的碎片化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有逻辑的聚集在一起。而做到这些,需要你的自我管理能力。最后,阅读做了几千万字,笔记做了几百万字,文献组织了几百篇,这些东西不能散落在桌面上或者躺在你的电脑里,你要用你强大的脑力在这些素材中循着你之前的思考进行写作。在写作的时候,你会非常困难,因为经常会出现对你觉得已经没有问题的东西却表达不出来的情况。这时候不管怎样,每天逼迫自己写作1000-2000字,刺激你的大脑持续产出,而不是放空自己,随遇而安,那样你永远也攒不出来10几万字。说了这么多,唯一的目的是想让新手博士们明白,做论文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需要进行项目管理,不仅要整合所有论文写作的资源,还要设计论文写作的流程,优化流程并在落实的过程中对这些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控制,这样才有可能在规定时间之内按照规定标准完成规定动作。做一个博士论文写作的项目管理方案吧,每天看着它,每天落实一点点,而不是坐着空想,时而发愁,持续脱发,失眠焦虑,deadline之前想跳河,一直延期想自我了断!!!来源:女教授跟生活的死磕 作者:吉大秋果
来源 | 募格学术编辑 | 学术君在博士的第三年,我的博士生涯也将接近尾声。第三年是我博士求学过程压力最大的一年,因为毕业和找工作赶在了一起,让我不能完全专注在自己的学术上,要分出很多精力看各种招聘信息,投递简历。这个过程感觉比自己做实验写论文改论文还要让人心烦。我是第三年的上学期开始找工作的,也就是去年的十月份。当时我博士论文的数据还没有收完。但是我觉得我应该提前出手,先了解一下内地的就业形势,试试水。我第一份简历投了中部的某985,很快院长就同意走入校应聘程序了,负责老师给我发来了应聘表,让我填写。我当时很开心,感觉自己得到了认可。随后就开始了各个学校的国际青年学者论坛,我特别鼓励大家踊跃参加这类青年学者论坛,因为不仅仅可以报销路费和吃住,还可以了解不同学校的要求,认识很多同行,了解学科发展和同行的科研成果。最重要的是论坛是求职的绿色通道,因为人事处在邀请之前都要审核,所以只要审核通过发出邀请,就和学校发出offer差不多,要不然他们不会自己花钱让你飞去还好吃好喝地招待。另外入职的时候,手续也会相对简化一些。之后我投了另一个985,学院也很热情地邀请了我。学院邀请的人都很优秀,清一色的海龟,并且学校都比我的好。当我下了飞机,坐上去酒店的大巴,就听到化学和材料的博士在聊天,虽然我是社科类的博士,但是我还是了解他们那边的期刊和学术发展情况的。我看他们一个个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意气风发,而且都手握几个行业内顶刊。当时我得出了我找工作最直接最深刻的一个感触:找工作是和同行的直接竞争。当你的同行都很强,你只有更强,才能获得教职。当你的同行都不是很强,你一般强也可以找到教职。其实核心在于,你所在的学科、在大陆找工作的同行们的水平。当你想要应聘的高校的其他应聘者都有行业顶刊的时候,你没有就很有可能无法应聘成功。回来后,我想再多试试另外几家,12月去了另一个985高校参加论坛。这个论坛比上一个学校要更严格一些,可能是因为学校层次比上一个985高了一个水平,人事处在邀请的时候格外小心。走了很多程序,其中包括要我自己录像用英文授课,然后让相关学院老师评审,书记向人事处递交报告,最后才发出邀请。然后论坛也要再次做学术报告和试讲,很多学院老师都要来听,然后评审,感觉很正式和严格,在此很感谢所有人的辛勤付出。今年我又参加了一个东部211的论坛,很喜欢这个城市。其实我在找工作的时候,开始只想去985,有一个好的学科平台感觉对年轻老师更重要一些。但是从和其他老师的交流来看,很多211也有很不错的平台和生源。也很开心又听到了很多有意思的学术报告,感觉不虚此行。现在对海归而言,是回来比较好的时机,因为双一流的建设,很多高校在招兵买马。当然,现在985甚至211都没有直接给编制了,都是tenure-track,非升即走或者通过聘期考核才能签署无定期合同。所以,一个经验就是要去一个有诚信的高校入职。前一个阶段,某985手撕合同,撤销红头文件,95%新教师都没有办法续聘,我当时就震惊了。这种没有诚信的学校去的话就要非常谨慎。前面说的都是“海龟”,因为很多论坛都是面向有三年以上留学经历的应聘者。那么本土博士的出路在哪里呢?本土博士一样可以完爆“海龟”博士,靠什么呢?论文。有一些特别优秀的本土博士很了不得,发了很多文章,学术成果碾压“海龟”名校博士。所以,名校和海外经历现在已经不是最核心的考虑要素了,一切都是论文说话。高水平论文是求职的硬通货,而且要比你的同行有更多更高水平的论文发表,才能在求职中脱颖而出。我也真的见过,美国名校博士被某211博士碾压,本土博士直接副教授,而美国名校博士连讲师都没有给,因为论文不在一个量级上。最近很多学校开始采取另一种招聘形式,就是师资博士后。师资博士后如果去一个好的学校,是可以试试的,在好的平台积累一定的学术成果,可以在出站后去一个一般的学校做教师,特别优秀的也有可能留下来。博士每年毕业的,国内国外的都太多了,这是不争的事实,而职位那么有限,伴随的就是残酷激烈的竞争。就像我之前说的那样,要有超过同行水平的成果才能找到好的工作,要有足够的话语权,不然,真的是任人宰割。所以,还是鼓励大家好好做学术,努力发更多更好的文章。可能有同学有疑问,为什么论文这么重要呢?首先,学术声望的建立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呢?靠THE, QS, 软科的排名么?一部分吧。但是在我们做学术的人心里,有一个这个学科或者这个方向的自己内心的排名。会觉得这个学校很好,还不错,是因为某个人或者某些人在。当一个人在有学科声望的相关期刊上发表了很多文章有很多成果,并且都是关于某一个话题时,我们就会不自觉地看一下,这个人在哪里就职啊,这个学校这个方向做的不错啊。当好多个人在这个学校,这个学校的方向就是有竞争力有声望的了。这是学术声望建立的最关键的过程。还有,学术论文是申请课题的基础,而申请课题是评奖的基础。论文、课题、奖项构成了学术评价的核心指标。其实我现在从雇主,也就是学校层面考虑,学校想要发展,提升排名,建设学科,靠的就是这些。所以,在招聘的时候才会格外关注应聘者的论文发表,因为能够发表好论文的应聘者,体现了他可以继续发表和做研究的能力。当然一些学校不仅仅看学术,也要看讲课质量。前几天被一篇文章刷爆朋友圈,就是学科评估和亮剑结合起来的幽默文章。我觉得很真实。博士求职者在和同行竞争,难道学校之间就不在竞争么?教育部学科评估,A,B,C每个等级的名额都是一定的,你上去了我就下来了。而学科评估的结果和很多东西都相关,包括双一流学科建设,动态机制真的有可能让某些优势学科因为发展的不如其他学校而被抢走。所以,这些学校的压力也很大,真的是逆水行舟。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求职者可以获得从学校或者学院思考的视角,来向他们展示自己可以为学科评估做出什么贡献,这样可能会有助于自己的求职。最后祝大家都有一个好的归宿!本文来源:募格学术(再见本垒打)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
最近"论文抄袭报道专业户"澎湃新闻报道称,中国政法大学有俩博士生的学位论文高度雷同。而且这俩女博士同一专业、师出一人。"师姐"张露藜的博士论文完成时间是2005年3月,"师妹"王海虹的博士论文完成时间是2006年3月,刚好相差一年。根据澎湃新闻的报道,这俩"师姐妹"的两篇博士学位论文在研究对象、正文、参考书目等部分都存在大面积"超高度"的雷同。很多段落近乎一字不差,什么段落里的标点都是一致的。以俩人论文第一章的"国家豁免的复杂性"部分的第一段为例,内容几乎是一模一样。张露藜论文内容截图王海虹论文内容截图同一专业、师出一人,又刚好是前后一年完成论文,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以老带新"么?或者叫"一脉相承"?前面人完成论文后面人直接享用?对此,有网友可能就会提出了,同一导师指导下从事同一课题的研究很正常呀,拿来做毕业论文也没啥问题。但关键是这俩人的重合度也忒高了吧,这哪叫研究同一课题呀?简直就是研究一次,完成一份论文,印两份出来各自使用了。所以,网友们纷纷把矛头指向其指导老师,认为出如此"放水"的博士学位论文,导师难辞其咎。澎湃新闻报道中提到,这两人博士学位论文的指导教师、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周忠海委托其妻子转告称,"没有这回事儿,这个情况也不存在。"呃,周教授这样的回应似乎难以服众呀。有网友认为05、06年的时候,查重机制有漏洞!从2007年开始,部分高校才要求硕士研究生论文和博士论文需要进行论文检测,检测合格后才允许论文答辩。2012年教育部颁布《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2014年颁布《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所以那时候有漏洞。但小知认为,这哪用得上查重机制呀?作为博导,难不成05年自己学生写的毕业论文,06年遇到同样的还能忘得一干二净?要么就是"纵容"这俩"女徒弟"相互"抄袭"论文了,然后自己假装不知道的样子。总不至于说,中国政法大学里的博士毕业论文本来就是允许同门学生高度一致的吧?更有趣的是,博士张露藜论文的独创性声明中未见其本人的签名。也不知是忘了,还是忘了?目前中国政法大学官微已经发声,针对2005、2006届两名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存在相似情况,相关部门在第一时间对所反映情况展开调查。若相关情况査明属实,将严肃处理。对了顺带提一句,在头条上,一位认证为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的黄V用户表示,中国政法大学是一个自带热点的高校,隔一段时间总会有一个自带热点"点亮媒体",让普通人市场能够记住我们的名字:CUPL。嗯,我也希望这波同门博士论文高度雷同事件能够让更多人记住中国政法大学。作者:知新行闻 小知
浙江大学学生,因无法在任何一个全球性期刊上成功发布一篇论文,而拿不到毕业证,怎么办?这里的“浙江大学学生”可不是指的普通本科学生,甚至也不是硕士研究生,而是专门指的那些博士研究生;浙江大学对本校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质量,要求是非常严格的,甚至可以说是“苛刻”!博士研究生毕业,发表论文作为硬性条件,让多少博士在读人员脑袋疼痛、生理失调、心里烦躁!下面是几所国内知名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的条件:①清华大学,2019年起,不再硬性要求发表论文;②北京大学,本人为第一作者身份(导师为第一作者时,本人可以为第二作者)在国内核心刊物或国际重要刊物上至少发表或被接受发表2篇论文;③浙江大学,SCI 文章两篇,且对IF(影响因子)有要求;④武汉大学,1篇权威期刊或2篇北大核心,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必须至少有一篇以第一作者发表在权威期刊上的学术论文或至少有两篇发表在核心刊物上的学术论文。不能满足条件,博士研究生是很难毕业的!我们来特别关注一下浙江大学对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要求,了解一下难度究竟又多大?浙江大学要求博士研究生毕业,必须有SCI 文章两篇,且对IF(影响因子)有要求,那么“SCI 文章”又是一个什么东西呢?SCI也即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英文缩写,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编辑出版的引文索引类刊物,它每年报道60余万篇最新文献,涉及引文就有900万条,能够进入SCI这一刊物的论文即为SCI论文。“且对IF(影响因子)有要求”又是一个什么玩意?SCI选录刊物的依据是文献分析法,此文献分析法以期刊论文被引用的频次作为评价指标,被引频次越高,则该期刊影响越大;在一定时期(通常是前两年)内,某一刊物发表的论文,被已经进入SCI刊物的论文所引用的总次数,除以该刊物这一时期内的论文总数,即为该刊物的影响因子。说白了,这就是一个美国人操纵的论文评价体系标准!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为什么要特别强调“SCI 文章”呢?这主要取决于SCI论文的国际影响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SCI论文是进行国际科学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使国际同行了解我们的主要渠道。 2、SCI论文可以向世界展示我国基础研究的实力,提高我国在世界科学界的地位。 3、发表SCI论文的多少和论文被引用率的高低,是国际上通用的评价基础研究成果水平的标准,也是论文考核与评论的重要指标。 4、就基础研究而言,在什么样档次的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便具有什么样档次的水平,一目了然,一般不再需要鉴定;科研成果不是在国际知名的SCI刊物上发表,便很难被认为是国际水平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科学研究也日益全球化,浙江大学积极引入国际性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体系标准,既是努力融入学术全球化的体现,又是对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严格要求,让学生真正成为适应全球化的人才!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我国已经是参与国际经济全球化最重要的的国家之一,其中科研学术论文一项也不能老是甘居人后,尤其是作为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这类的论文,学校提出高质量要求,无可厚非!浙江大学要求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必须达到“SCI 文章两篇,且对IF(影响因子)有要求”,是积极融入学术全球化的具体表现,对于“高精尖”的博士研究生来说并不是过度苛刻了,谁让你是“凤毛麟角”的人才呢?
【本账号内容全部为原创,禁止抄袭转载!欢迎订阅多多留言!】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与学术挂钩的事情一定要超级严谨。比如研究生或博士生的毕业论文,这些都是可能要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文章。虽然在论文的核心区域确实不能马虎,但在论文的总结里面就是自己的一块小天地了。这不,今天在微博上就有人晒出了某博士在他的SCI论文中就表达出了对自己爱豆陈伟霆的感谢。该生在论文的最后表示感谢陈伟霆让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虽然穿插了对自己爱豆的感谢,但整个结尾致谢看起来也是非常正常流畅。不得不说学霸就是不一样,连追星都是这么的与众不同。其实不仅仅是陈伟霆,在之前就有很多网友曝出在自己的论文中对爱豆的感谢,包括但不限于周杰伦,林俊杰等等,甚至于有的导师也是认可学生的这一做法。其实不仅是这些高学历粉丝的论文,像之前北京高考的一名理科状元也是才华横溢,这位98年的妹子平时弹琴写词学习都不误,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更是激动的表达出了对自己爱豆钟汉良的喜欢。还有人表示自己是粉的华晨宇,不是因为他是小鲜肉,而是看到了他的音乐才华和功底,也看到了他正确的三观,不会把自己的想法硬施与别人。就是有很多人从爱豆身上看到了不同的或希望或努力的光芒,才会充满对他们的支持。这也是为什么论文会出现对爱豆的致谢。就说陈等等,之前在他生日会的时候,他就表示大家可以多参与到慈善活动中来。后来在超话中也是有很多他的粉丝晒出了一大堆的学历证书。许多网友看到后纷纷都表示这样做棒极了,这样的理智粉又酷又帅。有的网友表示也要做一个这样子理智的粉丝,在论文不仅要表达出感谢,还要用王家卫式的语句,也是很搞笑了。还有网友表示这是他见过最浪漫的向爱豆告白的方式了,简直不要太苏。其实偶像本身就是树立给人们的形象,只要能够起到带正向的带头作用也是很不错。确实也是这样,在当下表达对自己偶像的喜欢成为很多人必不可少的一项情感宣泄出口。只要偶像带给大众,带给粉丝的是正能量的形象,就像美好的能量相互聚集一样,那么他的粉丝中肯定也会有积极向上的一份子。
来源 | 募格学术(ID:mugexueshu)作者 | 人格世间万态,生命无常。作为一名受过训练的“科研狗”,科研类相关的公众号占据了我订阅号的半壁江山。我习惯在闲暇之余浏览它们推送的关于近期亮点文章的简介,跟进一下最新的前沿工作。在这其中,我基本不点击两种类型的文章:一是“XX博士(博后、老师、医生)自杀(猝死)”,二是“XX多少岁当选教授(博导、院士)”。前者让人心痛,后者让人羡慕。我有幸在今年的六月份博士顺利毕业,成果仅有一篇影响因子为3.3分的SCI文章,刚好达到学校的最低门槛(IF≥3.0),在签订一系列条约后导师在毕业申请上签了“同意”二字,有幸没有被延期。回顾过去的三年,博士生涯让我成为了一个对生活平静(麻木)的人。每当看到校园外那些高谈阔论、哈哈大笑的少年,我内心都很羡慕,现在的我只会“笑不漏齿”。数学中有一个经典的理论是,概率为0的事件不代表不会发生,就像抛一个硬币,正面50%,反面50%,立起来可能发生但概率为0。在博士生涯开始之前,如果问我:你觉得有一天你会失眠、抑郁甚至有轻生的念头吗?我会睁着我那明亮的大圆眼,斩钉截铁的回答到:“不可能会有这么一天”!而如今,我只能用我那暗浊的四眼回答到:“我很庆幸我还活着”。1前记在博士毕业论文的最后一章“致谢”部分,开头处我如实写道:这三年中,想要感谢的人有很多。但我在此厚颜想先感谢我自己,我想告诉自己:XX,你很棒!不论成果如何,你已经做到很好了,你的人生又圆满了一些。导师在看到这一部分时,笑了笑说道:“我从来没有看到过这种写法”。我也笑了笑没有言语,因为我不知道他的笑想表达的含义是什么。我内心深处也怕别人嘲笑我矫情。“XX,你三年就顺利毕业了,也没有被延期,难道还不满足吗”?!平心而论,我的境遇和所处的环境还相对可以,包括:我本身对科研的热爱、导师的放养式支持,以及家人和恋人的理解。我们学院这一届的博士大约有44人,在我毕业之际大约有10人直接被延期,有8人论文盲审没通过而被间接延期,也就是几乎有一半的人没有顺利毕业。所以,作为幸运儿阵营一员里的我,我的确应该感恩,感恩这一切。我在博士阶段的后半期,身体突然间就垮了。真实世界中有很多的名词,不经历永远无法想象它们的含义。世界这么大,看过之后可能才希望永远不要看。A:你知道“呼吸乏力”的意思吗?B:知道啊,不就是没有力量呼吸吗?!对吗?A:那一个人“呼吸乏力”会怎么样呢?B:可能会死掉?上树、翻墙,下海、游泳,是青春活力我的象征。“呼吸无力”是什么?我表示不知道,因为我一口气可以吹爆一个气球。但它发生在自身时,你就变成了最了解它的那个人。它构建的自循环体系在于:供养不足-需要深呼吸供养-深呼吸提不上去气-供养失败-胸闷、失眠。医生诊断都一样:你没什么大问题,只是脾胃不好,吃点健脾的药就好了。。。然而,只是增加了我去厕所的次数。失眠一段时间后,我的精神开始衰弱,我希望我的周围保持绝对的安静,一丁点的声音都会使我非常愤怒,完全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更加艰难的是,稍微高分贝的一点声音或者突如其来的动静,都会让我受到惊吓,能清晰地感觉到心脏的震跳。我开玩笑的和朋友说:我觉得我可能会猝死。其实这可能并不是一个玩笑。2一念天堂理想与信念的动力来源于我希望在最美的年华绽放出绚丽的光彩,我坚信“是雄鹰就要搏击长空,是金子就要努力发光”,我不希望“十年蛰伏,只为一剑”。未知的希望会让人失望。我很努力,我也热爱科研,我喜欢做实验,我享受自己的idea被证明的这一系列过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保持着每天工作14小时以及每周7天的工作状态,我一度每天晚上九点钟眼睛准时流泪(不是难过,是困到流泪),但晚上回去又睡不着,精神极度亢奋,躺在床上思考明天的实验安排。凭着这股精神以及工作效率,我完成了六项课题,我期待着能够得到硕果累累的成果。导师惊异的问我:你怎么想出这些课题的?我说:Learn more, Read more, Think more and Work more。3一念地狱记得以前看过一则笑话,大意是:小白兔在森林里散步,遇到大灰狼迎面走过来,上来"啪啪"给了小白兔两个耳光,说"我让你不戴帽子"。小白兔很委屈地走了。第二天,她戴着帽子蹦蹦跳跳地走出家门,又遇到大灰狼,他走上来"啪啪"又给了小白兔两个耳光,说"我让你戴帽子"。导师的故意刁难绝对是学生压力的重要来源之一。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每二个月实验室轮到我值日,但就这一周导师会每天查实验室的卫生。。。结局就是,现在我已经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卫生小能手。此外,对我打击最大的就是文章不能发表。明明触手可及的希望却摸不到,明明自己努力了却什么也得不到,这让我陷入深层的自我否定中,我一度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因为没有人愿意倾听、也没有时间倾听:你有多努力、有多么的勤奋、未发表的成果有多少、是一个多么有潜力的科研种子选手。最终简历上所呈现的似乎就是Nothing。4后记很幸运我还活着,身体以及心理健康也在慢慢地恢复。我自我调节的方式是一步步降低对自我的要求,最后就一直沦落到希望顺利毕业。有时候真的很害怕自己会一点点变得平庸,变得没有上进心。2019年年后离家时,我爸突然说:别那么拼,实在不行回家来也行。我的眼泪突然间就想往外喷涌,我没扭头摆了摆手说:知道了。但我真的很感谢我的父亲!他的理解去掉了我肩上的很多包袱。我们孜孜不倦所追求的成功究竟是在追寻自我价值的肯定,还是为了成为别人眼中的骄傲?!我自己也不知道我的追求是什么,但我开始意识到:很多事情可能比我们本身所追求的成功都很重要,包括健康、陪伴等。现在的我努力做到“每天进步一点点”,不荒废光阴。我相信:即使成功的概率发生为0,但它总归会实现的,毕竟我们还有很长的日子可以慢慢品味。本文来源:募格学术(ID:mugexueshu)作者:人格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