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日本政府积极吸纳国际留学生的一系列热情政策环境以及日本在未来技术,工程学和生物医学研究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事实,学生发现日本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留学选择。自1949年以来,在医学,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领域,已有22位日本人(或日本出生的人)获得诺贝尔奖。您可以说日本在科学方面有相当有趣的遗产。这种驱动力与日本的优秀大学并驾齐驱,其中许多大学名列亚洲最佳大学之列。以下是今年在日本攻读博士学位的一些最佳理由:世界一流的大学 ——在全球大学排名的前100名中,有很多日本大学,而日本在地区指标上也表现出色。生活质量 ——日本以其高质量的生活而闻名,为博士生提供了安全,高效的环境。国际视野 ——除了雄心勃勃的国际学生人数目标外,日本政府还推出了“全球顶尖大学计划”,该计划为37所大学提供了额外的资金,以帮助与世界各地其他顶尖大学建立联系。技术 ——日本长期以来一直采用技术,使其成为想要在任何科学领域进行创新的博士生的理想之地。日本目前有700多所大学,其中约75%是私立院校。大学的三种主要类型是:私立大学 –私立大学是由独立的组织建立的,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和研究实力。多年来,它们为日本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国立大学 –在所有地方都建立了大学(相当于英国的地方议会),以确保日本的每个地区都能获得优质的高等教育。这些机构是日本政府“全球顶尖大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促进日本高等教育部门的全球化。公立大学 –由当地公共实体或公立大学公司建立和管理,公立大学为当地人民提供高等教育机会,并充当知识和文化中心。日本大学在各种全球排行榜中均表现出色——例如,在QS世界大学排名的前100名中有五所大学。日本在覆盖亚洲其他地区的区域排名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博士学制介绍:日本的博士学位通常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针对获得学士学位的毕业生,并将硕士学历作为该计划的一部分(在某些学校,学生可以选择在获得四年制本科学位后直接攻读博士学位,此时博士学位的期限为五年——博士课程分为第一学期(2年)和第二学期(3年)。在头两年的学习中还存在其他要求,包括授课课程,project proposal和考试)。第二阶段是为已经拥有硕士学位的学生设计的。在日本,对于拥有硕士学位的人而言(即第二阶段),博士学位至少三年(医学,牙科,兽医学和药学专业的本科课程为六年制本科学位,没有硕士学位,为四年制博士学位。)。学年开学从四月开始,第一学期一直持续到九月。第二学期从九月或十月开始,到三月结束。另外,日本的文科博士很难毕业,一般都是三年以上才能拿到博士学位。如果六年都拿不到学位的话,最后颁发的是课程结业证书,相当于博士肄业,没有学位。日本的博士生分为两种,一种为课程博士,另一种为论文博士。课程博士生应取得30以上的学分(包括在硕士课程中取得的学分),考试合格并通过论文审,参加国际会议,博士论文答辩通过,授予课程博士学位。论文博士可以不在学,根据学校的有关规定,通过博士论文审查,具有博士课程修了者同等以上学历,也可获得博士学位。一般来说,一流大学的论文博士要有5篇以上第一作者的论文,(硕士毕业的人)研究经历要5年以上(学士学位的人要更长的研究经历)。一般的国立大学的论文博士要有3篇以上第一作者的论文。一流大学的课程博士要有3篇以上的论文。一般的国立大学的课程博士要有1篇以上的论文。 值得注意:在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在日本,虽然课程博士和论文博士有所不同,但对其学术价值和对得到学位的人的采用完全没有差别。可是目前来看,中国国内对在日本拿到“论文博士”的留学生的学位“不予评估”,不承认其学术价值,这使许多拿到“论文博士”的中国留学生回国后处于很尴尬的境遇。据立思辰留学了解,所以,如果同学们不想因为回国后因为学历认证的问题而苦恼的话,建议大家慎重选择。博士申请条件及流程:日本大学博士课程申请条件:1. 经研究生院个别入学审查被认定具有硕士学位或同等以上学历,且满24岁者;2. 有硕士学位或被认定具有同等或以上学历者;3. 在外国已被授予相当于硕士的学位者;4. 或者如果您申请的大学提供该选项,可以在四年制本科课程(如学士学位)之后直接进入五年制博士学位课程。日本大学博士课程申请条件(医学,牙科,兽医学和药学专业):1. 已修完大学的4年以上课程,并以优秀成绩取得研究生院所指定课程的学分者;2. 在外国修完18年学校教育课程或拥有医学学士学位,并以优秀成绩取得研究生院所指定课程的学分者;3. 修完大学的医学,牙科,兽医学或药学专业的本科课程(6年)者。入学时间,私立为一年两次,分别为4月(冬季)和10月(夏季);国公立是一年一次,大部分是4月,少部分10月(以学校官网为主)。申请流程(以2021年10月入学为例):博士预科入学:a.前期准备(英语或日语)2020年12月前b.联系教授(套磁教授,取得教授的内诺,2020.10-2021.4)c.申请(申请截止时间,2021.5-2021.7)d.申请结果(审核合格后准备签证,出愿后的1-2个月)e.入学(以研究生的身份入学,即博士预科,10月)f.入学考试(博士入学考试,每年两次:2021年1-2月或者半年后的7-8月)g.正式入学(博士入学考试合格后正式入学:2021年4月)博士入学:d.入学考试(2021.7-2021.8月)e.签证(博士入学考试通过后,8-9月)f.正式入学(博士入学考试合格后正式入学:2021年10月)博士奖学金政府发放的奖学金,称为国费。国费留学生免学费,且每月有16万左右奖学金,每年还有往返机票两张。国费有两种申请方法,一种是通过教授申请。一种是通过中国留学基金委员会申请。后一种方式要求学历硕士。
清末民初,一位日本的文学博士到北京游学,老北京的各种风俗使得他对中国的风俗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他请来画师,把北京的很多风俗给画了下来,然后带回日本。后来老舍见到这本画册,感慨“中国也没有这么全的风俗图谱”。这位日本文学博士名叫青木正儿,是日本汉学界京都学派的领袖之一,常年研究中国文学。后来第一次来北京的时候,他觉得北京的很多民俗文化非常有意思,比如踩高跷、跑旱船、吹糖人、打鼓、卖花生、打香油等。他那个时候看咱们中国的这些文化习俗,其实就跟咱们改革开放以后看西方的文化习俗一样,觉得很新奇,很有意思。过了几年,青木正儿第二次来到北京,这个时候他发现北京的很多风俗已经开始发生了变化。因为特殊的时代原因,很多传承已久的风俗已经渐渐消失。作为一名汉学学者,青木正儿觉得非常的可惜,于是萌生了把这些风俗给记录下来的想法。当时虽然有照相机,但是实地拍摄并不方便,于是他就找来画工把这些给画下来。找来的画工叫刘延年,这个人技艺精湛,画风与清末民初的绘画潮流相得益彰。青木正儿把北京的风俗一共分为了岁时、礼俗、宫室、服饰、器用、市井、娱乐等七个部分,然后他挑选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委托刘延年给画了下来。刘延年花费了很多精力,终于完成了青木正儿的嘱托。青木正儿就把这套图谱给带到了日本,保存在他任职的日本东北大学的图书馆,打算有空的时候亲自为图谱配上文字讲解。可是后来他公务缠身,又被调到别的学校,这件事就耽搁了下来。直到1964年,日本出版机构平凡社无意间发现了这套图谱,打算出版成书。于是他们找来了中国文字专业的内田道夫撰写图谱的解说。在内田道夫的帮助下,第二年平凡社出版了这本黑白影印版的《北京风俗图谱》。此后这本书大卖,1986年,平凡社又出版了彩印本,圆了众多粉丝苦于没有彩印本的一个遗憾。后来我国知名作家老舍看到了这本图谱,他由衷地感慨到:“中国也没有这么全的风俗图谱”。就连有名的专家扬之水也说道:“以图谱的形式介绍北京风俗,我所知道这是唯一一部”。它为什么这么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呢?因为图谱中记载的很多中国传统风俗都已经消失了,只能从图谱中和老人的记忆中找到这些风俗。比如图谱中画了过去北京人打茶围的娱乐活动,但是如今人们只知道打麻将,根本不知道打茶围是什么东西。它还画了过去的人拜年的场景,包括普通人怎么拜年?小孩儿跟大人怎么拜年?邻里之间怎么拜年?这些姿势礼节都被记录了下来。所以说这本图谱记录的范围很广,从街头贩卖的小商小贩,到舞台上演出的民间戏剧,从婚丧嫁娶,到衣食住行,它都记录在内。如今的中国,早已变得日新月异,如今的北京,也不再是过去的那个北京。车水马龙之间,有很多旧时风俗正在消逝。所幸有心人留下了这本《北京风俗图谱》,它成了那些辉煌历史的记录者,它也在提醒着我们,这些风俗依然在,并且永远在。今年咱们国内的出版社也首次出版了彩色中文版的《北京风俗图谱》,如果你对咱们的民俗文化感兴趣的话,不妨买一本。像这种精美并且充满文化内涵的图书,无论是自己收藏,还是送人,都是非常体面的。一本只要103.4元,需要的话点击上方的【购买】就可以买啦。
近几年日本sgu项目大火,尤其是海外硕士咨询读博的学生越来越多,其中不乏英国、澳洲、香港等一年制硕士来咨询能不能申请日本读博?那今天蔚蓝留学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原则上日本的很多大学在学术能力上不太认可授课型硕士,如果毕业院校为QS世界排名前200名,且有期刊发表内容的话是可以申请日本sgu博士的。那没有硕士毕业论文的一年制硕士能不能申请日本sgu博士?答案是可以的。一年制授课型硕士能申请日本大学博士吗但是根据申请学生出身专业的不同,对毕业论文要求也是不一样的,首先咱们先讲经济,管理,文学,教育等偏文科的专业来讲,90%以上日本sgu博士项目申请时都要求提供硕士论文,进一步解读硕士论文,包括了硕士毕业论文或者是相同级别的论文,比如说期刊发表的论文,或者是质量比较高的课程论文,那字数方面不能太少,建议1万字以上,此外的话还有理工医农专业,理工医农科大类相对要求宽松些,很多学校不强制要求有毕业论文,但需要有研究或者项目经验并提交相关的报告。如果没有毕业论文、期刊论文、项目和研究经验不能申博士,又想去日本留学,蔚蓝留学老师建议这部分学生建议重新就读一个硕士。因为日本的相对是比较重视申请者学术方面的能力,重新读一个硕士有的时候并不是坏事情。或者,不接受重读硕士的同学也可以提前准备一篇质量较高的论文,对于欧美毕业的学生想要去日本留学,蔚蓝留学建议同学们从入学开始,就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GPA,也就是绩点,同时能保持较高的学术能力,多多的去争取科研方面的一些经验最重要的呢,要跟导师保持好一定的关系,因为在日本sgu项目申请材料里面都是,包含2到3封的推荐信。以上这些信息是蔚蓝留学为大家介绍的一年制硕士申请日本博士的相关情况,希望大家能够有所收获,并且预祝大家能够申请到意向学校。
看过《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这部小众纪录片的人,相信都会记得那个半百博士李仲生。李仲生终究成为了了日本千叶大学第一位“经济学博士”,也实现了回国报效祖国的理想,任教首都经贸大学,并出版了《没有播出的故事》一书。他那种九死不悔的求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拼搏精神,以及追求人生理想时不服输、不放弃的悲壮,确实值得所有人思考和学习。可是,他的成功也一度引发了很大的争议。因为他走向成功的过程过于悲壮,为了那一纸文凭带给了家人太多难以承受的痛苦。报效祖国的途径很多,甚至有人认为他报效祖国这个理由很生硬和空洞。所以,对他用14年的大好时光去攻读一个学位,虽说最后圆了梦,也有很多人认为不值得。而李仲生选择的方式,也确实让人很难定义他到底是中华民族这种传统文化的受益者还是受害者。说实话,当时看这部纪录片的年纪还小,我对李仲生的那种执着并不理解,只是为他的妻女抱屈。可是,现在再看,好像有点明白李仲生的所作所为了,或许那就是我们现在缺乏的一种精神。01、东渡日本,成为35岁的高龄留学生1951年,出生于一个北京高知家庭的李仲生,却因十年动乱缺失了那段最宝贵的学习时光。直到33岁,他才读了中专。没上过大学的李仲生对大学有着强烈的向往,心心念念的想要读博、做学者,甚至改变当时的教育现状,所以他给女儿取名叫李博。有一次李仲生得知在日本上大学不限制年龄,对没上过大学一直有遗憾的李仲生,立刻就萌生了去日本留学的念头。所以,1986年,已经35岁的李仲生就离开妻女,只身前往日本求学。而这一去,就是14年。期间,李仲生面临的不只是学校的考场,也是人生的考验,也补齐了前面几十年错过的那些没能入学的缺憾。李仲生在日本的求学轨迹:35岁,自费留学日本,先是在伟识外语学院日本语学科学习日文;37岁,在日本城西大学经济系攻读经济学 ,41岁获城西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 ;44岁,获城西大学大学院(研究院)经济学硕士学位;45岁,考入日本国立千叶大学大学院社会文化科学研究科,专攻人口经济学博士学位;49岁,获得千叶大学大学院博士学位。跨度如此长的时间,不说在消费高昂的日本,李仲生还要打工维持生计,就是在国内,估计都很少有人坚持下来。当1996年,纪录片《我的留学生活》的导演张丽玲联系上李仲生开始跟踪拍摄他和他的家庭时,已经是他到日本的第10个年头了。当时的李仲生正在攻读国立千叶大学专攻经济学的博士学位。他的妻子李婧和女儿李博也一起来到了日本,为了让他专心读博,李婧去洗碗赚钱,独自挑起养家的重担。只是盼望着他能尽快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改变家庭命运。那时,李仲生的一天也是被安排的满满的,每天写论文的时间都有12小时左右,睡觉时间只有4、5个小时。妻女也习惯了狭小的出租屋里他每天晚上敲打键盘的声音,似乎每一声敲打的都是一家人的命运和希望。当时,这个家庭过得艰苦但充满希望。02、KKC事件受骗,被妻子扫地出门但是,变故发生的是那么猝不及防!在摄制组开始拍摄李仲生的当年,日本爆发了震惊全国的,到当时为止日本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诈骗案,KKC事件。这次诈骗事件,导致无数日本家庭陷入困境,其中,也有李仲生一家。李仲生听信了朋友的话,瞒着妻子,把她几年来给人洗碗一点一滴挣得400万日元血汗钱投入进去。结果,落得个血本无归不说,还欠下巨额债务。这也是李仲生最受人诟病的一件事了,专攻经济的他却在这样的事上犯了错,也不可谓不讽刺了。当然,他的解释是,他当然知道如此高的收益背后肯定存在风险,可是想回国国办一所学校了的想法,大赚一笔的欲望和贪念战胜了理智。气怒交加的妻子为此事大受刺激,把李仲生扫地出门。从此,李仲生带着他的电脑和书,与妻女分居生活,在一间不到5平方米的斗室,边打工边继续他的博士学业。他每个月的生活标准降到了最低,靠着最便宜面包充饥,有时奢侈一把买一个最便宜的鱼罐头,就算是补充营养了。可以说,那样的条件下,已经不是生活,而是生存了。他在饭店打工、当服务员,对学业也是竭尽全力了,在他那个年龄来说,体力和脑力的消耗也是不好熬的。可让人看得心疼的同时,也不得不说他是咎由自取。03、论文答辩三次,只为圆博士梦可李仲生又是幸运的,他有个懂事的女儿,十几年的妻子在分居一段时间后,与他的关系也从一开始不说话到转向缓和。圣诞节时,他带女儿过节,其实他身上只有一万日元。女儿懂事地只选了一支笔和一块橡皮,两人吃的一顿好的,也不过是一碗汤面和一碗炒面。分居第二年过除夕时,李婧可怜他的处境,也叫了他一起回家吃了顿团圆饭。即使还是没什么沟通交流,可看到妻子无助幽怨的泪水和女儿的懂事,李仲生心中所有的感慨,化作那首名曲——《我的太阳》:Che bella cosa e' na jurnata 'e sole多么辉煌那灿烂的阳光n'aria serena doppo na tempesta!暴风雨过去后天空多晴朗这也是,李仲生一家在这部纪录片里那集的片名。兜兜转转,李仲生终于在截止日期之前完成了他那长达50万字的论文,然后是全家齐上阵的争分夺秒的复印和装订。可是,后来发生的事,对李仲生来说好比晴天霹雳一样。他的博士论文第一次答辩没通过,因为在日本,经济学的博士学位的获取要比医学和工学更难。这次的打击,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来说,对李仲生来说都是巨大的。他迷茫了一阵,接着又发了一个更加决绝的誓愿:“我死在日本也要拿到博士学位!”他用了一年时间重新修订论文,1年之后,再次递交论文申请答辩。可这次,他仍然没能通过日本人在严苛的博士论文审核。不服输的李仲生这次也没被打倒,继续修改增减原先的论文。终于,在他读博的第五年,第三次递交论文,这次答辩通过了,他顺利获得了博士学位。此时,他已经过了49岁了。1999年,《我的留学生活》结束拍摄,在日本上映,引起日本轰动,2000年,在北京电视台播出。其中,记录李仲生家的《我的太阳》这集,被当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院长杨河清教授看到,他力主邀请李仲生回国任教。圆了博士梦的李仲生,也放弃了日本的高薪工作机会,接下了杨院长的橄榄枝,回国成了首都经贸大学的一名教师,实现他报效祖国的梦想。而他的妻子却继续留在了日本打工,即要替他偿还欠下的巨额债务,还要为女儿赚取出国留学的费用……在李仲生出了《没有播出的故事后》,在一次采访时,他说最对不起的就是妻子和女儿,希望以后能对他们有所补偿。可他的计划已经又是满满当当了,似乎等妻子回国也很难有时间投入家庭,可对此他也没有好的解决办法。所以,他也承认他这样的人就不适合结婚,和谁在一起都是拖累别人。04、总结一直以来,他的行为在很多人眼里,似乎都是不正常的。岳母抱怨女儿跟错了人,妻子长时间观察他的生活细节,得出了他百分百是有精神病的结论,就是女儿也觉得父亲的精神有点不正常。看过纪录片之后,很多人在震撼和感动之余,也不得不认为:“李仲生一根筋的执着像个傻子,这在现代人看来是不理智的举动。”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个虚伪的人,毕竟他成功的代价是耗费了妻子的艰苦努力,他对对家庭责任、对女儿教育都存在缺失。可李仲生却认为:“如果说这种一根筋的执着是‘傻’,那么我建议年轻人应‘傻’一点,只有‘傻子’才能做大事。”不过,在很多打着留学的幌子,只为去那些发达国家获取打一个小时工能抵国内一个月的工资的高薪时,李仲生却能够坚持埋头苦读,用行动和成果证明他终将成为一个国家需要的人。我想,能够做到李仲生那样的人,估计都是有特别的地方。他们或许不被现在的价值观所接受,可从们所处的时代往前倒推二十年,他的举动却正是那个时候所推崇的。他有着那代人为追求理想而奋斗的精神,不服输、不怕苦的拼搏态度。他也没被发达国家的繁华和物欲横流迷乱了双眼,坚持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确实能够让人刮目相看。所以,如果换个角度看,他也是个悲壮式的英雄。虽然被时代所限,人生多了十年的缺失,可他用更长的时间去补足。只不过,当他取得既定的成绩后,却已经到了别人半退休的年纪。其实,他应该属于那种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身上有着太多鲜明的时代印记,也有着独属于他的专注和信念。所以,大家感动着自己的感动,争议着他的争议,这些对他来说都造不成影响。
文 | 专聊教育君(文章原创,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北大是许多考生梦想考入的高等学府,能够考进北京大学,是一辈子都值得自豪和骄傲的事情,孩子要是能考上北大,作为父母的也倍感自豪。孩子要是能考上北大,对于父母而言,真是“祖坟冒青烟”,是光宗耀祖的好事,如同高中状元。北京大学历年来也培养出许多的优秀学子,他们许多都成为了各行各业的精英,甚至引领着一个行业的发展,成为了所在领域的领头羊。嗯,在北京大学历届培养出来的学子当中,有一位高材生成为了北大师生们不愿提起的对象,他便是北大学子石平。赴日本攻读博士而不归1984年石平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在北大就读期间,成绩优秀,表现良好,之后他选择了赴日本留学,攻读博士学位,对于出国留学深造的学子,我们都希望他们有朝一日学有所成,能够回国支持祖国科教事业的发展,因此对于石平,我们也有着如此的期待。可惜的是,石平博士毕业之后,选择留在日本发展,而且还颠覆了北大师生对他树立起来的好印象。发表过激言论,有意抨击祖国学有所成的石平,并没有走上一条正道,反而是走进了一条“不归路”,他曾在日本发表过许多过激的言论,有意来抨击祖国,曾还写下一本题为《我为何抛弃中国》的书籍。我们想不明白,石平曾在国内接受教育多年,而且还是北大毕业出来的高材生,但是却是非曲直不分,令人感到气愤。更改国籍和名字,定居日本石平在国内的学术界已经是“声名狼藉”了,在2007年的时候,石平更改了自己的国籍,改为了日本籍,而且还改了自己的名字为“石平太郎”。虽然改变了国籍和名字,但是石平却没有改头换面,重新做个好人,继续用不齿的言论来抨击祖国,这也让他背负了让人唾弃和批评的罪名,也成为了北大师生不愿提起的高材生。对于石平的所作所为令人感到气愤和恼怒,他也被贴上了“忘本”的标签,成为了反面教材。有的人直言石平是白白浪费了北大稀缺的教育资源,培养出这样的“白眼狼”,真是令人感到可惜、可恨。从清华北大培养出来的学子,不少选择了出国留学,但他们心系祖国,立志学有所成之后,回国报答中国,为祖国的科教事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而虽然有些学子选择留在国外发展,但他们也坚守着自己的底线,而没有像石平一样,改了名字就“忘了娘”。对此,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如果你喜欢教育君的文章,你的点赞,是对教育君最大的鼓励,你的转发,是对教育君的支持,你的收藏,是对教育君的肯定,你的留言,教育君会及时回复。
新华社东京8月11日电日本文部科学省科学技术和学术政策研究所日前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全球研发支出较多的7个国家中,只有日本的新增博士数量在减少,日本的高质量论文数量排名也在大幅下降。日媒担忧日本科研竞争力会受此影响。据日本共同社报道,这项调查发现,研发经费较多的中美日韩英法德7国中,只有日本新增博士数量呈减少趋势。2000年日本每百万人中新产生127个博士,而这一数字到了2016年减少至118人。在这个指标上,21世纪初与日本相当的美韩在2016年大幅超过日本,分别达到258人和278人。报道称,这暴露出目前日本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弱势。日本企业中,博士超过5%的行业只有制药业等部分行业,但在美国,主要行业的博士比例均超过5%。研究人员推测,这是因为在日本很难找到能发挥博士作用的职业,所以读博士的人减少了。这项调查还指出,人才培养的停滞似乎也影响到了日本的科研论文数量和质量。日本科研论文数量从最高时位居世界第2降至第4。在全球引用次数排名前10%的高质量论文中,日本已大幅降至世界第9。日本媒体说,这项调查结果与2018年度日本《科学技术白皮书》的结论一致,日本科研竞争力可能面临下降风险,相关趋势值得担忧。该白皮书显示,在世界主要科研大国中,只有日本研究人员发表的论文数量减少。在政府科研预算方面,日本2018年的投入只是2000年的1.15倍,在世界主要科研大国中增幅最小。(完)
为了扩大对以取得博士学位为目标的学生的经济支援,文部科学省决定开始采取措施,每人每年支付290万日元左右。作为博士课程的经济支援,规模前所未有。博士课程的学生在全国有7万多人,被认为是支撑着科学技术立国,但是与欧美相比奖学金少。加上新冠疫情的影响,研究活动出现障碍的情况,文部科学省为了扩大经济支援,今年将增加200亿日元次的第3次补正预算案。其中,以7000名学生为对象,从所属大学一个人一年最多可支付290万日元左右的研究费和生活费。支援对象是以自由的想法致力于挑战性研究的大学院生,详细的应募条件在今后将被讨论。作为博士课程的经济支援,规模将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国家希望通过一系列的努力来提高研究能力。日本首次提出对博士生大规模经济支援的背景是日本对国际研究力的危机感。在自然科学领域发表的世界论文数,到前年为止的3年中,中国平均有30余万本,美国有28余万本,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另一方面,曾经排名第二的日本有6万4000多本,排名第四。引用数最多的前10%的论文数在日本是第9位。据文部科学省消息,日本论文中约占2成的是博士课程的学生,从硕士课程进入博士课程的学生数量在2003年达到顶峰持续减少,到去年为止减少了4成。在社会上,包含博士过程在内的研究容易被认为是个人喜好的,但也会成为产业和文化的萌芽,根据领域的不同,博士课程也会在国际上也有很多被认可的研究。博士课程的学生能够获得独立的研究费和完善的制度,研究环境的整备也是必要的。
来源:金十数据随着中国不断扩大市场开放,不仅仅是各国企业,越来越多的海外人才也在涌向中国。日经中文网11月26日的分析报道指出,随着在中国开展研究的日本人持续增加,日本已经成为中国外籍研究人员的第二大来源国,美国排名第一,韩国第三。日本外务省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0月,长期居留中国的日本研究人员约达8000人。日本文部科学省的报告则指出,就短期居留的时间来算(一个月以内),2014年-2018年4年的时间里,愿意来华做研究的日本学者暴增了25%至18460人。那么,为何日本研究学者愿意跑来中国呢?主要有三大原因。第一,本土无法保障就业。要知道,日本是一个十分重视人才的国家。上世纪90年代,日本为了大量培育高等人才,曾出台一个培养1万名博士后的计划。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不尽人意。据悉,由于博士后学位之后的就业无法得到保障——大学等机构的年轻研究者职位不断减少,企业对录用博士不够积极,愿意继续深造的日本人越来越少。日本文部科学省科学技术学术政策研究所的数据显示,在2003年,当地愿意进入研究生院攻读博士课程的学生超过1.8万人,到了2018年已经剩下不到1.5万人。分析指出,由于日本学生对继续升学攻读专业课程不太积极,日本正下降到全世界中相对“低学历化”的水平。在我国浙江大学任教的日本籍教授高畑亨(研究灵长类大脑基因)透露,2013年左右,他曾试图回日本发展。虽然他也很希望留在日本工作,但是没有职位。第二,高学历与一般学历的待遇差别不大。日经中文网的报道曾指出,对比日本企业30岁前后的平均收入,大学本科(418万日元)与硕士和博士(524万日元)的平均收入仅相差1.25倍。对比之下,美国的博士平均收入915万(约合人民币59.29万元),是本科的1.68倍。第三,中国对高学历人才“敞开怀抱”。与日本当地“水深火热”的就业环境不同的是,海外研究人员却能受到中国的重视。据悉,为了进一步广纳人才,我国已经在全球各地设置了超过600个招聘基地,日本占比为7%(46个)。此外,我国本土的高学历人才也在不断增加,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度的10年时间内,中国取得博士称号的人数增长超过20%。根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的数据,大多数博士后的收入介于20万到40万之间,约为中国整体平均工资的三倍。 估计这也是众多海外科研人员“争相”来中国的重要原因。文 |廖力思 题 |曾艺 图 |饶建宁 卢文祥 审 |陆烁宜
近些年来关于抗日题材的影视剧作品也层出不穷,随着制作水平的提升,抗日剧越被拍得越来越神,比如手撕鬼子,虽然超级的夸张,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剧中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演员。而在抗日剧中最少不了的就是日本鬼子,虽然有很多的日本演员也会参加出演,其实很多日本都是由中国人出演的,比如人送外号“鬼子王”的方化,然而娱乐圈中还有一位演员跟方化先生一样将日本鬼子出演的很有神陆鹏,一起来和小编看看吧!说起陆鹏,想必大家都很陌生,因为他的作品不多,出演大多是抗日剧中的鬼子,不知道小伙伴是否跟小编一样,觉得抗日剧的日本人都长得一个样子,没啥存在感。虽然陆鹏的名气不大,但是他出演的日本鬼子确实入目八分,让人不寒而栗,因为过硬的演技让他受到了观众的谩骂,而且还误以为他就是一个日本人,然而不是,他是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带着中国浓浓的乡土气息。陆鹏,中国内地男演员,出生于江苏徐州人,今年的他也50岁了,虽然他在娱乐圈中名气相当的低,低到在百科上的资料只是寥寥概括,然而他却是一个深藏不露的高手,一身本事令人咂舌,娱乐圈中高学历、学霸的明星不少,然而却甚少看到博士学历的,而陆鹏是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硕士, 北京师范大学电影学博士 ,这学历在娱乐圈中也是数一数二的了,而且他本人擅长各种球类运动及游泳,练过西洋拳及中国长拳,精于射击、骑马。比起他,关晓彤的学霸人设简直是小儿科。他的代表作有《亮剑》《青盲》等,让观众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就是李云龙势均力敌的日本军官、阴险阴险狡诈的山本一木。剧中的可以说是有勇有谋啊,在他的带领下,八路军的指挥部差点被他端掉,不过最终也是邪不压正,还是战败了并被虹死,当时他一脸奸险、神秘的模样,还有一口流利的日本,让观众们都误以为他就是个日本人,对于剧中领了盒饭的他,也是大呼痛快。虽然他出演了日本鬼子而遭到观众的痛骂,但是作为演员的他来说,已经讲这个角色演绎得很成功了,这过硬的演技是如今在很多天价小鲜肉中少见的。而如今的陆腾已经50岁了,但是在荧幕上已经看不到他的其他的作品,也少在有他的消息了,真的是可惜了他那过硬的演技,不管他现在在哪,做什么,都祝福他越累越好!大家喜欢他吗?欢迎评论!
来源:环球网【环球时报记者 邢晓婧】“破格提拔,高薪待遇,日本科研人员‘投奔’中国的动向引人注目。”前不久,有日本媒体报道称,中国正在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日本的科研人员因在本国难以就职流向海外,而在华开展研究的日本人持续增加。《环球时报》记者最近联系数位在中国高校做研究的日本学者,听他们讲述来中国搞科研的故事。记者发现,这些日本科研人员之所以选择来中国,无外乎是出于对深耕专业领域的朴素愿望以及对“科研舞台”的深切渴望。1. 来中国是为了挣钱?误解!“在日本真没工作!”野和田基晴是山东大学空间天气物理与探测研究中心的一名研究员,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他说,“有些报道一味强调薪资和职位,让人误会我们来中国只是为了挣钱。有人还因此遭遇网络攻击,被骂‘卖国贼’。实际上在日本真的找不到工作,没有发挥才能的空间”。自2005年获得日本东海大学博士学位后,野和田基晴迟迟未能谋得教职岗位,只得辗转于国内外高校做博士后。2010年,在中国台湾的博士后生活告一段落,野和田回到日本求职未果,机缘巧合之下来到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继续博士后生涯。2015年,野和田再次回到日本,但求职屡屡碰壁,后经在北大结识的友人引荐,仅凭一份个人简历,连面试都没有就开启了在山东大学的科研生涯。说起来华契机,现为云南大学中国西南天文研究所助理教授的岛袋隼士给出相似理由。2016年,在日本名古屋大学获得天体物理学博士学位后,岛袋隼士便赴巴黎天文台做起博士后。“在我的研究领域,日本国立大学的招聘岗位不过五六个,没被录用的话,只能接着做博士后。可即便如此,日本国内的选择也少得可怜,必须把眼光放到国外。”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说。2018年7月,岛袋来到清华大学做博士后,经过短短一年时间,他便在云南大学获得教职。“终于不用再找工作了!”岛袋隼士说这番话时人在云南大学的研究室。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科研人员最渴望的就是拥有一个稳定的环境,除了良好的硬件设施,这所“双一流”高校聚集了很多国内外的学者,他们之间用英语交流,没有语言障碍,非常国际化。据岛袋讲,他还成功申请到比在日本要高出三四倍的科研经费,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只要做出成绩,他便可以晋升副教授,顺利的话,40岁前后就可以荣升教授。这在日本难以想象,45岁时生活依然颠沛流离的学者大有人在。岛袋眼下醉心于研究,他说要珍惜这份幸运。2. “在这里获得的支持”日本不能比根据官方数据,2019年,中国研发经费为22143.6亿元人民币,2018年为19677.9亿元。《日本经济新闻》称,以2018年的数字看,日本的科研投入金额仅为中国的1/7。而且,日本大学当中未满40岁的教员比重在2016年跌至23.4%,创下新低,年轻学者谋求教职愈发困难。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中国科研经费的来源主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校创业补贴等。外籍学者可提交英文申请材料,且不会因此在审查上处于劣势。野和田基晴从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到4年100万元人民币的科研经费,与他相同资历的学者,如果在日本申请,大概只有100万日元(约合6.3万元人民币)。“我们在这里得到的支持是日本完全不能比的。以前日本的科研人员基本上是终身雇佣制,可日本政府从2004年开始推行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削减运营经费,很多科研人员无法获得科研经费,不得不做事务性工作。受困于职位和经费的激烈竞争,很多年轻人不愿再做研究。现在,中国的科研经费直追美国,位列世界第二。”岛袋隼士说,不仅如此,他还在校方支持下加入了某个国际望远镜研究项目,可以优先使用最新获取的研究数据。该项目并不免费,没有财政支持单凭学者自身根本无力承担。中国的科研环境与日本有很大不同。某“双一流”高校的日籍教授田中(化名)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中国高校的教师数量远大于日本大学,授课任务和事务性工作占比低,可以专心搞科研。此外,在中国,导师具有独立性,能相对自由地开展主题研究,科研经费充足。最让田中羡慕的是,中国有大量学术职位,只要不挑学校、不挑地点,就可以留在学术界,走上学术道路,这是日本和其他很多国家的科研人员求之而不得的待遇。不过,田中也提到中国科研的一些问题。比如,在他看来,中国比日本更重视人脉,应聘高校里有无相识的中国老师格外重要。否则即便简历上的成绩再突出,被录取的可能性也会大大降低。田中还说,有些学者为了申请更多经费,拼命把研究内容往国家政策上靠拢,长此以往逐渐背离了研究的初心,本末倒置;还有一些知名学者形成了某种权威主义,一时难以推翻。3. 社交媒体驱动中国科研“中国的科研经费确实比日本充足,外界认为这是中国科技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但光凭这一点并不能增加高质量论文的发表数量。”在采访过程中,野和田基晴表示,科研人员需要的不仅仅是“研究能力”,更要具备“沟通能力”,通过相互探讨促使自身能力更进一步。野和田观察发现,中国和日本的科研风格存在两点明显差异。第一,研究室的上下级和平级之间非常团结,沟通顺畅;第二,社交媒体的繁荣促进了科研的发展。野和田本人对此已经非常适应——《环球时报》记者最初给野和田发了采访邮件,他没有回复,而是直接搜索手机号码加上记者微信。野和田告诉记者,日本人到现在仍然喜欢发邮件,这种个人对个人的交流局限性明显,对方快的话一天之内回复,慢的要等很久。中国不一样,大家在微信上建了不同的群,无论是教师之间的联络,还是团队内部讨论研究内容,都可以随时沟通,非常便捷。“我们的群特别活跃,你一言,我一语,时不时擦出思想火花。”野和田说,所有成员被凝聚成一股力量,重视团队合作,最终团队和个人都能取得相应成果。他认为,这种合作意识是中国科研成果不断叠加的基础,社交媒体的发达在其中起到驱动和促进的作用。作为在中国搞科研的学者,日本研究人员难免遭遇一些不必要的烦恼,比如在其国内遭到批判,有关技术流出的讨论不绝于耳。一般社团法人科学·政策和社会研究室代表理事木英介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过去20多年,很多退休日本技术人员被中韩企业返聘,因此一直有声音质疑日本技术流出,甚至说有些尖端技术被用于武器开发。“实际上,所谓因高新技术流出造成的影响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现如今中国企业在某些领域也拥有高超的技术能力。只不过日本过去是技术强国,外界容易过度评价日本的技术能力,因此始终对中国抱有戒心。”木英介说岛袋隼士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他所从事的天文学研究属于基础科学范畴,基础科学说白了就是“理论研究”,无所谓“偷与不偷”。这种不好“变现”的学科,不存在技术流出的问题,反倒是很多学者在中国得到支持,发表大量论文,促进了该学科的发展。木英介也表示,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不同,并不涉及技术问题。日本常常将二者混为一谈,对“技术流出”的担心是个误会。在他看来,尤其是在基础科学领域,更应鼓励国际交流和人员往来。4. “一切要靠实力说话!”木英介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在当下的日本,几乎没有研究者的岗位,以年轻人为中心的科研人员面临日益严重的危机。为寻找出路,将目光投向中国的年轻学者的确越来越多。岛袋隼士有同感,身边不断有日本朋友向他打听在中国的研究生活。“去中国吧!”“经费充足”“广泛招聘”……在日本社交媒体和网站上,这样的宣传不在少数。野和田基晴认为,这种关键词有些片面,容易给人造成“错觉”,实际上,他在中国从事科研工作以来,深感“竞争愈发激烈”。野和田说,以前欧美各国位于科研第一方阵,很多日本学者都以赴欧美深造为目标。但现在,中国已在很多领域位居世界前沿,不光是日本,很多其他国家的高级科研人员都愿意到中国搞研究。再加上从海外学成归来的本国人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竞争最激烈的地方。据报道,日本文部科学省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度留在中国的日本学者为18460人,连续4年呈现上升趋势。木英介表示,可以进行独立研究、不用为科研经费发愁,这对科研人员来说相当有诱惑力,中国的论文发表数量已经比肩欧美,越来越多的学者感受到了在中国搞科研的魅力。也正因为如此,实力的重要性得到凸显。“一切要靠实力说话!科研经费再充足,没有研究成果也申请不到,学术岗位再多,发表不了论文也就无法坐稳。”野和田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由于太多优秀人才聚集,很多自以为崭新的课题已经有人做过,所以必须时刻去发现、思考新的问题,以致“有种被时间追赶的感觉”。竞争激烈的一个直观体现就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往的通过率约为20%,现在降到15%。而且,外籍学者仅凭一份简历就能获得教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我每天(给自己)加油!加油!”野和田用中文说。浙江大学系统神经与认知科学研究所教授高畑亨已在该校工作6年,他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称,一些媒体将他塑造成在中国顶尖学府工作的“优秀学者”,这是误会。实际上,他现在面临申请科研经费遇阻、论文难以发表的困境,指导的学生也因感到危机而打算另寻出路。“我的研究生涯陷入风烛残年的窘境,”高畑亨说。这6年里,高畑亨习惯了中国的研究生活,但中国国内的学术研讨会主要还是用中文进行,使他时常产生“访客”的感觉。而自己的研究室没能发表论文,更让他感到艰难。高畑亨表示,其实,无论在哪里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在中国,不断有新的挑战,挑战成功的人能获得远远高于日本的报酬。眼下,高畑亨正在为获取重要的研究数据而拼尽全力。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这是一场竞争,要么率先发表论文,要么终结学术生涯,我倒要看看哪个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