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人文社科类各类专业前十名的高校排行,每个文科生都应该保存本寂

人文社科类各类专业前十名的高校排行,每个文科生都应该保存

根据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的结果,人文社科类的各类专业等级纷纷揭晓,无论是A+、A、A-还是B+,文科的各类的专业的前十的高校都汇总在这里了,文科生快来转发和保存吧。1、哲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2、理论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西北大学、清华大学3、应用经济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4、法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武汉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吉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5、政治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6、社会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7、民族学中央民族大学、云南大学、中南民族大学、中山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兰州大学、内蒙古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厦门大学8、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9、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10、心理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11、中国语言文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12、外国语言文学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黑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3、新闻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暨南大学、北京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14、考古学北京大学、西北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郑州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15、中国史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16、世界史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西北大学人文社科类各类专业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参加了本次评估。想了解更多信息,欢迎关注我的个人主页,更多内容每天推送哦!如果您觉得还不错请您点个赞,谢谢~~

非阴非阳

文科博士太难了,为什么我还要读?

文科博士的生活并不刺激,但文科博士的境遇,却是个笑中带泪的流量话题。文科博士丧吗?没你想象得那么糟。怎样读博读得爽?也没你想象得那么好。对于文科博士的精神健康而言,能一起吹牛B的学术共同体很重要。而流水化论文生产与知识分子的地位激变,则影响着文科博士的自我认知。2020年各大高校的博士招生简章正陆续公布。念书,还是工作?困扰着很多文科生。本期反向流行邀请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后傅正、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杨宸,聊聊有志于读理论、做研究的人如何才能过得好。01文科博士,丧并快乐着“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在想这个事情,如果当初不搞学术,我会干吗?当时头一个感觉就是,我现在孩子应该都会打酱油了,生活非常美好。”每个读了文科博士的人,大概都会像美国诗人佛罗斯特那首诗《未选择的路》里说的一样,对黄色森林里的另一条路心有所想。“每天学校、家、图书馆、gym、几点一线”;“多么稀薄的生活啊,谁跟我接近了都有高原反应”;“适应孤独,就像适应一种残疾”。刘瑜对文科海外博士生活的描述,跟港台博士生的状态也大体一致,大家处在鸡犬不相闻、高度原子化的状态;而在中国内地读博,有传统的人情与师门文化,烟火味道更浓,也更欢乐一些。我的快乐很少,当然我也不痛苦。主要是生活稀薄,事件密度非常低。——刘瑜 《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不论如何,文科博士可以一天待在寝室里不出门,吃饭靠外卖,任何交流和工作都靠电脑来进行。但中文系不是读读小说,谈谈恋爱,风花雪月一下就好,研究工作总是非常枯燥和繁琐。在这个过程中,你会经历一些很丧的时刻,但就像在沙漠里行路,这也是很考验自觉性的阶段。因为你可能每天都毫无成就感,研究推进很慢,不是马上能得到反馈,而来自学术共同体的正反馈则更漫长。一些文科博士的“自救组织”出现了,互相督促对方的写作进度,免得放纵掉了自己。为什么文科博士的孤独与丧容易成为热点?这也与知识分子的地位变化太快有关。上世纪80年代读中文系的人,常常是高考赢家。而今天,所有的人都被拉平了。整个社会对于文科博士的质疑似乎是永恒的:你们干的是一些对社会没有帮助的工作。02最经典的博士论:马克斯·韦伯文科博士为什么容易不快乐?文科的研究很难被量化评价,不易进入大众,也很难获得圈子外人的理解,学的东西往往跟自己的生活分不清楚。而社会有另一套评价系统,文科博士在这里会显得渺小。文科博士学科内部还有鄙视链:搞人文的看不起搞实证科学、数据模型的;在中文系,搞古代的看不起搞现代的,搞现代的看不起搞当代的,搞当代的看不起搞文化研究的,搞文化研究的就只能看不起新闻传播的了。很多文科博士的焦虑,其实跟读书本身没有关系,读书本身是快乐的,难的是跟如何把读书的结果转换成学术论文有关。所以说,学术生活就是一场疯狂的赌博。——马克斯·韦伯而马克斯·韦伯老兄的《学术作为一种志业》(现在翻译作《科学作为天职》),在一百多年前的德国就告诉我们即将面对怎样一种学术体制:参与世界大学排名,加入国际资本主义竞争。大学老师就像项目经理,带一帮学生来做课题项目,而博士就是项目经理的预备期。03自由而无用的灵魂,还能“我手写我心”吗?“自由而无用的灵魂”,可以用来形容所有的文科生。读书一时爽,但一直读书(读博)未必爽,因为要在学术抱负之下,进入到专业体系之中,成为职业学人。博士阶段类似于苦行的学术生活,给“自由而无用的灵魂”赋予了一个沉重的肉身。这种沉重需要整个博士生涯来克服。△漫画来源@《念书,还是工作?》学了人文社科以后,也未必能把这世界看得很清楚,甚至,人文社科专业自己都看不清楚自己。今天,文科博士的公众表达力在下降吗?忙于学术生产与发表,文科博士没有过多精力去关注公共话题;而青年学者的黑话写作和翻译体语言,也很难进入大众。我们正进入分众的时代,每个群体都有小圈子,各种亚文化,“次元壁”需要用劲儿才能去打破。惯于写论文的文科博士,常常陷入一种普遍的焦虑:平常写散文时,能我手写我心,非常流畅;而写论文时,却始终是挤牙膏的状态。如何文思如泉涌,让“生命经验自然流淌”而又能够“带着理论与格式的镣铐跳舞”,这是每个文科博士写作路上都会面临的困惑,也是一项颇有趣味的挑战。就像韦伯所说,每位从事学术工作的人都要接受机遇的挑战——“灵感”会不会来?人们往往未能意识到,灵感在学术领域的作用,不亚于它在艺术领域所起的作用。04什么样的人适合读博?文科博士就像作家,这门职业会积累太多的毒素。中产阶级最爱的作家村上春树,每天跑步。假如不通过某种自律的生活把毒素排泄掉,就无法度过一个有效的博士生涯。 当作家写下一个故事时,他是在面对体内的一种毒素。假如你没有这种毒素,你的故事就会无聊而平庸。这就好像河豚:河豚的肉是极为鲜美的,然而它的卵、肝和心脏都有足以致命的剧毒。——村上春树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读博,就像不是所有人都是一流的诗人和小说家那样。什么样的人适合读博?本期反向流行嘉宾这么说:“想法比较少的人,目标比较明确的人。来读博士之后,知道我要做的研究是什么。从博一的时候开始很好地规划,积累材料和前人研究,到时候论文顺理成章就写出来了。其实做任何事情都要目标比较明确。不能今天读的是康德,明天就去读康有为了。”(傅正)“读博的人要自律。像刘瑜教授说的,‘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不是所有人都能够一直有开足马力、高度自律的状态,每天都要跟自己进行斗争,要‘于虚无处坚守,向平凡中证成’。”(杨宸)总之,读博没有想的那么坏,也没有想那么好,还是要像做其他任何事情一样,想好了就去长久地做。作者:董牧孜编辑:张进校对:薛京宁

桃夭

在申请人文社科类高校教职的过程中,什么是最重要的?

目前国内高校教师选聘中“唯出身论”、“唯血统论”、“唯科研论”的问题,我在之前的答案中已经说的很多了,在这里也不想再多说了。一句话概括:“唯出身论”就是本硕博三阶段求学经历都必须在211及以上高校完成,如果你所应聘的学校层次更高,那么你本硕博三阶段求学的高校层次起码不能低于你所应聘的学校层次。而出于避免学科“近亲繁殖”的原因,目前部分高校是不接受本校培养的博士的;“唯血统论”就是你所就读的专业在全国的专业领域内声望和实力必须高于本校专业的声望和实力,出自“名门”的博士在选聘中会更受重视;“唯科研论”则是在选聘中虽然规定了年龄(一般人文社科类会要求博士毕业生年龄在32-34周岁以下)、学历(即唯出身论),但如果科研上确实有所建树或表现除了能够预见的强大潜力,则其他条件都是可以适当放宽的。而最后一项需要注意的要求就是海外留学经历。目前国内一流高校(211及以上高校)在校内评审副高或以上职称时,普遍要求从本科至评审时间内必须有一年以上脱产海外学习经历。而部分要求更加严格的高校,早在2014年就已经在选聘毕业生时就明确要求所选聘的毕业生在本硕博三阶段必须要有至少一阶段的海外留学经历。综上,对于一名想要申请人文社科类高校教职的毕业生而言,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科研能力。虽然由于国内人文类科研整体环境的影响,能够在博士阶段就有突出科研成果的博士生并不太多,但你也起码要表现出一个可以预见的科研潜力,比如出身名门、是圈内大牛的弟子或有过与国内外大牛的合作经历等。当然,如果在博士阶段就有突出科研成果的,留校的可能性会大增。我就知道南京大学有一位三无博士(无出身、无血统、无海外留学背景)靠着博士四年两篇《马克思主义研究》直接留南大了。经管类靠一篇《管理世界》直接留校的我知道的就有三个。

大辩不言

博士在高校的待遇很高吗?博士生:刚能解决温饱问题

对于一部分大学生来说,考博的最重要的一个出发点就是毕业后能够拿到一个足以傲视群雄的待遇,但是现实或许真的没有那么的美好。当然,很多学生和家长都认为博士毕业后肯定是拿好几十万的年薪,作为优秀人才肯定会被用人单位高薪录用,这些都是在没有读博前的想法。读博后,很多博士都选择去高校教书,成为一名讲师,早已放弃了读博前的那种想法了,那么博士在高校的待遇很高吗?很多博士生表示:刚能解决温饱问题。其实,我在没有读研究生之前也是觉得博士在高校教书肯定会拿到一个非常不好的工资,但是当我读研后我的导师也是博士而且还是副教授,每月拿到手的工资也就是6000左右,那么作为一名讲师的博士或许工资真的是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高啊!!!尤其是一般高校招聘博士时,211985院校一般都只要博士后,博士是没有资格进入这样的高校当讲师的,所以很多博士都选择了一些双非院校,一方面是这些院校的门槛低,另一方面是福待遇相对来说比较好。这些高校所能够给的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能够提供一套周转房,只要在校这个房子可以一直住;人文社科类的博士可以拿到5到7万的科研经费,理工科的可以拿到10到15万科研经费;提供10万到30万的安家费;还有发放一次性的生活补助10万元。这些便是博士能够拿到的待遇,当然这些或许对于我们来说已经足够的多了,但是对于博士这个学历来说真的不算是很好的,尤其是博士刚进入高校高校仅仅是一位讲师,其所能够拿到的持续性的工资收入是相对来说比较少的,也正如博士所说仅仅是能够解决温饱,绝对不会暴富。所以,其实在高校的鄙视并没有那么高的收入,甚至说只能是中等收入,因为毕竟是工薪阶层,所以在你考博时你还是要考虑清楚的哦!!!当然博士这个学历所能能够带来的绝对不仅仅是通过待遇来体现的,这个或许只有你真正成为一名博士时才会有更深的感悟!!!

事若不成

高校成了博士就业的集中地!博士:最好的归宿

就业,又是一年校招季,对于本科生和硕士生大家可能正在忙着参加各种单位的宣讲会,在这里祝你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但是有这样的一个群体可以说是就业的香饽饽,各大用人单位都在争取他们,他们便是我国学历的最巅峰的代表即博士研究生。或许很多人对这个群体非常的向往,感觉他们都是学术界的精英,这确实是事实。那么他们的就业是如何的呢???从普遍情况来看,大多数博士最后的就业地点都集中在各地高校,尤其是人文社科类的博士。但是对于刚毕业的博士来说,很少有人可以进入211、985院校工作,因为这些院校所招聘的一般是博士后,又或者是有特别重大的科研成果和优秀论文。因此普通一本院校和二本院校成为了众多博士就业的首选之地。一方面,这些院校的就业门槛低,对博士的要求相对于211、985院校要低很多。对博士的科研能力的要求不是很高,而且一般来说在这样的高校还比较容易评职称。另一方面,在普通院校不仅可以获得较高的工资待遇,而且还有较低的科研压力。例如我的本科院校对博士的引进可以说:只要你来,我们学校就要,而且是年薪15万,提供30万的定居资金,还有一套周转房,同事理工科的科研经费是8万到10万元,人文社科类的科研经费是3万到5万。因此,很多博士毕业就业在高校都表示这是一个做好的归宿,因为对于这些博士来说,只要科研压力小就是最好的,毕竟很多博士最头疼的事情就是每年的科研任务。如果一旦在高校工作,几乎没有科研压力,再加上在二三线城市,这样的消费水平下,完全可以过上幸福美满的幸福生活,完全可以过上安逸的生活。况且能够在高校就业还可以教育下一代,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何乐而不为呢???

体性

2020年人文社科一般项目公布 这所高校超过浙大位列浙江省第一

3月20日,教育部社科司发布了《关于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立项的通知》。从202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的立项结果上看,武汉大学共有34项入选,位居全国第一。中山大学共计32项,入选数位居全国第二。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西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苏州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立项数在20项以上,表现突出。在浙江省,浙江大学有12项入选,有一所大学超过了浙江大学有16项入选位列全国高校24位,浙江省内第一,这所大学就是浙江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获立项项目分属语言学、艺术学、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5个学科门类,其中教育学类立项5项,并列全国第3。今天,俯瞰君就带大家来了解下浙江师范大学。看历史浙江师范大学,本部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浙江省首批重点建设高校,浙江省省属重点大学,卓越计划高校,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高校。学校的前身是杭州师范专科学校,1962年成立浙江师范学院,1985年更名为浙江师范大学。看排名在软科2019年中国师范类大学排行榜中,浙江师范大学排名师范类大学第9位,全国总排名第91位,入围全国百强大学。在校友会2019中国师范类大学排行榜中,浙江师范大学排在师范类大学第11位,全国总排名第87位。看规模浙江师范大学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26000余人(含独立学院),研究生5900余人。学校拥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学校的数学、化学、工程学、材料学四个学科进入ESl全球前1%。看专业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浙江师范大学的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数学评为B+学科,一共有3个B+,1个B,6个B-学科。表现也很不错。其他如生物学,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技术学,学前教育,物理学,国际财务管理,体育教育,英语,法学,工商管理,化学,应用心理学,翻译等等都是优势专业。看录取浙江师范大学2019年浙江省内共录取3011人,师范类专业继续受到考生青睐。62%专业的投档线居浙江省属高校第一,最低分对应位次号居前两万名的专业数占省属高校近30%。浙师62%专业投档线居省属高校第一 最低分对应位次号居前两万名的专业数占省属高校近30%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外共录取1817人,生源质量依然稳步提升。其中,港澳台地区招生录取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共录取新生85人(2018年共录取50人、2017年为25人)。江苏的文理科投档分再居浙江省属高校第一,另有内蒙古、山东、重庆、云南、青海、宁夏等6个省份的文科投档分位列浙江省属高校第一。7个省份的文理科投档线均高于重点线50分及以上。理科投档分数线超重点线60分的有17个省份(较去年增加5个),超50分的有22个省份(较去年增加3个),超40分的有26个省份(较去年增加1个)。文科投档分数线超重点线50分的有8个省份(与去年一致),超40分的有18个省份(较去年增加3个),超30分的有23个省份(较去年增加1个)。浙江师范大学虽然不在省会杭州,但是金华市也是浙江省发展不错的地级市之一。有志于成为投身一线教学的老师,亦或是想从事教育事业的管理人才,浙师大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一张拿得出手的名片。

体性抱神

剖析博士“申请考核制”,改革后对学生来说更加公平了吗?

来源 |《复旦教育论坛》 2017年第2期编辑 | 学术君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改革探析——基于X大学的调查郑若玲 刘梦青 摘要博士生人才培养是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博士生招生改革又是其中的重要环节。“申请考核制”成为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益尝试。本文聚焦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的改革实效,选取申请考核制改革“先锋军”之一的X大学为研究对象,对博士生招生直接利益主体--博士生导师群体展开深入访谈调查。研究表明,申请考核制选拔方式显著优于考试入学制,长学制入学方式整体优于普通招考,申请考核制改革需进一步加大力度。关键词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博士生导师;X大学博士生人才培养是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博士生招生改革又是其中的重要环节。2012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中提出,要推进博士研究生招生选拔评价方式、评价标准和内容体系等改革,把科研创新能力作为博士生选拔的首要因素。[1]为了克服博士生统一入学考试的弊端,国际上通用的申请入学制被渐进式地引入我国。[2]博士招生选拔方式改革更显迫切。2003年,北京大学率先在部分学科探索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选拔方式(以下简称“申请考核制”)[3],此后陆续有学校跟进,申请考核制成为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益尝试,并迅速成为与考试入学招考方式、硕博连读方式以及直接攻博方式相并立的博士生招生方式。改革十余年来,融入了国外研究生申请入学特色的申请考核制,如何避免“水土不服”?如何兼顾招生公平与效率?实施效果如何?目前相关研究几乎空白。检视博士生申请考核制选拔方式改革,及时调整思路与方向,对于这一改革的成败至关重要。为此,本文聚焦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的改革实效,选取作为申请考核制改革“先锋军”之一的X大学为研究对象,对博士生招生直接利益主体———博士生导师群体展开深入的访谈调查。01改革实施与调查概况X大学是我国最早招收博士研究生的高校之一。悠久的办学历史为该校积淀了丰厚的底蕴,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作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学,该校先后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并在2000年入选国家“985工程”一期重点建设高校。该校目前有34个学院、187个专业招收和培养博士研究生,招考方式包括普通招考、申请考核、硕博连读以及直接攻博四种。2013年,X大学首次在理工科类学院的国家一级和二级重点学科试行博士招生申请考核制选拔方式。2014年至2015年,学校进一步推进申请考核制改革。迄今为止,所有理工医类学院和部分文科类学院共计26个学院试行申请考核制。与2012年相比,2014年X大学试行申请考核制的学院实现了总报名人数与优质生源人数的双增长,试点学科生源数量大幅增加,生源质量显著提升。[4]博士生导师是博士生招生的直接利益群体。对博士生招生改革而言,广泛征求学校、政府、学生等相关部门或群体的意见与看法,尤其是了解博士生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各类型导师对招生选拔标准、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的意见,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改革政策,提高招生选拔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也有助于进一步落实博士生导师在博士生招生中的地位与作用。本研究旨在了解博士生导师对申请考核制改革的主要认识,包括申请考核制与考试入学制各自的优缺点、招生考核各环节的有效性及存在的问题、导师招生自主权和自律等方面的内容。本研究采取“半结构型”访谈法,访谈对象以X大学的博士生导师为主体。此外,为了对其他改革院校有所了解,还访谈了华中师范大学与华中科技大学的两位博士生导师(详见表1)。受访者来自不同的学科专业,均具有丰富的博士生招生经验,且多在教学、科研与行政岗位上担任多种职务。他们不仅直接参与招生选拔工作,也参与教学活动,对生源质量有较为直观的感受。同时,他们中的多数人也是负责学院研究生教育的主要领导,参与过招生方式改革计划的制定,对传统招生入学方式和申请考核入学方式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深有体会。这些受访教师多有国外留学或访学的经历,对国内外不同招生方式背景下博士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也颇有感触。02调查结果本访谈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一)申请考核制的优劣利弊关于申请考核制的改革尝试,受访导师一致认为,申请考核制是博士生招生考试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与传统的招考方式相比具有显著的优势。无论在已经试行申请考核制改革的院系,还是在尚未施行的院系,这一招生方式得到了博导们一致的肯定。申请考核制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申请考核制弥补了考试入学选拔方式的不足,表现出明显的筛选功能优势。申请考核与考试入学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初试环节。“申请考核通过申请材料来选择学生,少掉了无用的笔试环节,更能发掘学生的优势和长处。”(P3:2015/04/15)“通过面试,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下更易于发现学生的创造力。在招收博士时,申请考核制可能更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P4:2015/04/27)申请考核通过有针对性地比对不同的申请材料,如科研成果与学历证明等,突出了对考生科研能力的考查,并在面试环节强调考生创新能力的展示,面对面交流的形式也更易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征与综合素质。第二,申请考核制扩大了招生的生源范围,提高了生源质量。有6位老师在访谈中明确提到,在面临博士生生源质量下滑的现实压力下,实施申请考核制令生源质量呈现明显的回升趋势。“……考试无法反映研究的能力,且优质生源反而受到限制。今年我们的生源要好很多,数量和质量都有提升。”(P3:2015/04/15)“整体上生源质量明显提高,体现在生源更多地来自于‘985’‘211’高校。虽然我们设置的条件很宽,同等学力的也可以参加考核,但是在材料审核环节就被筛选掉了。相对来说,名校出身的学生更多一些,且有更多来自日本、新加坡的学生申请。”(P6:2015/05/20)从X大学2014年施行申请考核制的情况看,录取的优质生源(硕士毕业于“985”“211”等重点高校)增长了34%,能源学院的优质生源甚至增长了88%。[4]申请考核制的第一环节是申请材料的审查。虽然在材料的规定上没有严格的限制,但是从材料的要求和实际的审核情况看,各学院都不同程度地看重学生的第一学历、科研成果、英语能力证明等硬性指标,这使得相对于一般高校的考生,来自国内外一流大学的申请者更具有竞争优势。笔试环节和成绩权重的减少也有效降低了考生的考试成本,包括机会成本和时间成本。考试方式与国际的接轨吸引了更多的优秀生源。第三,申请考核制突出了导师的主导地位。传统的考试入学方式“唯成绩是取,完全按分数来排队,即使有好的考生也无法招录”(P2:2015/04/09)。而在申请考核中,导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在面试环节的主导作用,决定考生的去留,“导师可以选择到有潜力的、自己认同的学生”(P4:2015/04/27)。导师资助制的实行也要求导师更加严肃地对待招生,从而可以招收到能协助导师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且有一定学术基础与能力的学生。“教授的主导作用要更加凸显出来。只要在出口上有严格的把关,入口由老师自己决定,过程培养导师自己会承担责任。”(P5:2015/05/15)在改革试行过程中,申请考核制的一些缺陷与不足也显露出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申请考核制面试环节的筛选效果比较有限。评价一种考核方式的效果,其最主要的依据是对信效度的考量。导师们将申请考核制与考试入学制进行比较后,普遍肯定前者的有效性。但是,对于面试考核环节能否科学有效地预测学生的知识水平与专业能力,导师们仍表达了不同程度的质疑。“一个小时的面试很难看出一个学生的态度、能力和潜力以及他对专业的兴趣。有些人的表达能力很强,有些人则不善于表达,但在面试时只能以表达能力来判断一个学生,不是特别科学。”(P3:2015/04/15)这说明导师们对于目前的申请考核制尚缺乏信心,同时希望能吸纳各种考核方式的长处,以便更加全面、科学、综合地评量学生。导师招生自主权过大可能引发“权力寻租”问题。部分导师认为申请考核制给导师带来了更多的招生自主权,尤其是在面试环节,导师可以完全凭据个人的喜好来选择录取学生,令复试流于形式。虽然博导们普遍自律性强,但也不否认会有权钱交易、“走后门”等情况的出现,这在人文社科领域表现得更为突出。申请考核制的设计存在漏洞。据导师们反映,申请考核结束后,导师会先为预录取的考生预留名额,但也偶有录取未报到的情况发生。由于导师未被提前告知这一情况,因而无法及时补录其他考生,导致学院和导师招生名额的双重损失,这一情况在部分招生名额较多的学院表现得尤为突出。“学生为了个人的利益和选择而使导师和学校的利益遭受损失,‘放鸽子’现象常见。”(P2:2015/04/09)导师们认为,可以借鉴国外申请入学采用的“占位费”或长学制招生中实行的网上确认信息制度来弥补这一制度漏洞。(二)对传统入学考试方式的看法受访的博士生导师对传统考试入学招生方式的总体评价是弊大于利,重点反映了以笔试为主的初试带来的种种问题。首先,考试科目“一刀切”,考试内容专业性不强。以学校为单位组织的考试存在着明显的考试科目“一刀切”情况。“过去学校要求理工科必考数学和英语,但数学考试与我们学科的关联度不大,且花费大量时间复习。”(P3:2015/04/15)也有导师指出:“学校组织的考试专业性不强,它更多考核的是素养——整个社科或文学的素养。我们认为博士是尖端的人才,希望他们对专业有深入的理解。我觉得素养可以通过很多考核方式看出来。”(P6:2015/05/20)可见,学校的统一考试无法适应不同学科自身的实际要求。其次,考试有效性不足,抑制考生创造力。有导师表示:“博士研究很专业化。考试考不好,可能他专业方向很强,但是在应付考试上不行。”(P7:2015/05/26)也有导师表示,科研能力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而考试成绩受复习时间、努力程度的影响要大于专业素质的影响,考试成绩很难与专业素质画等号。“传统的考试可能会花费学生很多时间和精力,会在一定程度上扼杀学生的创造力。”(P3:2015/04/15)初试占总成绩的权重过大使得考生过度重视笔试环节,专业课笔试考核范围窄也使得部分考生采用题海战术等方式应考。这会抑制考生的创造力,且对研究生教育的正常培养环节产生不良影响,大幅度缩减学生在科研训练方面的时间与精力,容易造成甚至已经造成部分高校的应试型研究生教育。此外,笔试初试制度削弱了导师的招生自主权。有导师表示:“初试有个笔试门槛。学生如果笔试过不了,达不到基本线,导师想招也不可能。”(P7:2015/05/26)在目前的招生体制下,初试成绩在传统的考试入学选拔方式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导师的招生权力主要体现在复试环节。与初试成绩相比,导师选才的意愿在招生录取中明显处于弱势。当然,传统的考试入学选拔方式并非只有弊端。导师们也指出了其优点:(1)考试作为一道录取门槛,可以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水平;(2)考前的强化复习,有利于专业基础知识的巩固与理解;(3)考生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和精力复习,可以有效遏制考生无限制的报考自由。(三)对不同招生入学方式的认同度博士生招生入学方式包括以硕博连读、直接攻博(直博)为代表的长学制招生入学方式和以申请考核、考试入学为代表的统招入学方式。相比于统招入学方式,导师们普遍更认同长学制招生入学方式,尽管他们也认识到该方式的一些不足之处。有两位人文社科专业的导师对于是否应该推广长学制招生入学方式则表达了不同看法。导师对长学制招生入学方式的认同体现在对这类学生具有较高的满意度上。“首先,这些学生的研究天赋高,智商较高;其次,他们有野心,上进心强,对自我的规划清晰。”(P6:2015/05/20)“这些学生成功的原因在于素质高且研究兴趣持久。”(P6:2015/05/20)直博入学方式对申请的学生要求更高,条件更苛刻。X大学招收直博生的资格要求有三项:(1)文科类专业考生毕业院校必须是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或“211工程”“985工程”等院校,或所学专业是全国重点学科;(2)学习成绩优秀,专业成绩和综合成绩均名列本专业前茅;(3)外语水平方面,文科专业要求国家英语六级425分及以上,其他学科要求国家英语四级425分及以上。申请者平均素质高而直博名额少,导致竞争非常激烈。因此,能够直博的学生往往资历出众,自然得到博导的喜爱。与直博入学方式相比,硕博连读显得“门槛较低”,但总的来说生源也比较好,学生素质较高。“学生学历好,在基础上会优于统招生”(P2:2015/04/09),且本校的学生可以得到老师更多的青睐。长学制入学方式的另一个显著优势在于与之相匹配的培养模式。贯通式的培养模式弥补了分段式培养的不足,适应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连续性要求。“这类学生训练时间比较长,做的课题比较完整,对课题的理解和积淀更好。”(P3:2015/04/15)这样的培养模式保证了科学研究的连续性,通过连续性的学习和知识积累,保障了科研成果的高质量和高创造性。长学制招生入学方式的问题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长学制招生时间往往早于统招,导师为了提前招到学生难免降低考核标准。其二,分流机制的形式化与毕业要求的统一化,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后期容易产生惰性、缺乏成就动机。有导师表示:“学生可能刚开始两三年已经达到毕业的要求了,后面就有点松懈。原则上他们应该更努力,但很多学生因为自己已经可以毕业了,所以觉得随便弄弄就好了。”(P3:2015/04/15)其三,学生个人因素作用明显,培养质量更注重学生后天的努力程度,需要导师发挥出更为积极的激励与引导作用。“未来的发展因人而异,自身不努力的也有,而考进来的学生会因为珍惜环境而更加努力。”(P2:2015/04/09)不过,人文社科的两位导师在访谈中表达了不同看法,认为应慎重对待长学制入学的推广。“学生考核时间短、求学的内在动机难测量等因素令长学制入学具有一定的风险性。”(P4:2015/04/27)“对于文科,尤其是我们这些传统学科,应该说基础打得越宽越好。现在我们的学制虽然也从三年增加到四年,但是从总体上说,学生学习的时间还是比较紧张的,要想将基础和知识面拓宽,经常是难以做到的。”(P4:2015/04/27)文科类的导师们还认为,长学制入学政策面临一个重要的难题,即如何招收真正有学术潜力的学生。人文社科(特别是基础学科)领域的研究生需要掌握大量相关学科的知识,建立宽厚的学科知识基础。学制的缩短、培养环节的减少非但不会提高培养的效益,反而违背了学生学习成长的自然规律。对于入学和毕业门槛较低的学科,由于中期分流机制的缺乏,更需要慎重采用直接攻博方式。此外,就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而言,一定年限的工作经历更有利于博士阶段的研究与学习。(四)对笔试考核形式的看法已有研究中,学者针对博士生招生的笔试考核形式提出了极大的质疑,认为笔试是传统招考方式的最大缺陷,很难考查出考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选拔出的大多是擅长应试的学生,因而主张全面取消笔试。笔者围绕这一问题也调查了博导们的看法。受访者在这一问题上明显分成了两个阵营:一部分人主张全面取消笔试;另一部分人认为不应废除笔试的考核形式。后者占了大多数。主张全面取消笔试的导师表示:“完全可以直接废除笔试,现在这种渐进式的改革方式没有必要。”(P7:2015/05/26)原因有以下两点:首先,笔试这一考核形式,无论对于专业知识的考查还是英语能力的测试,都不具备良好的检验度,且浪费考生时间和精力,消耗高校办学成本;其次,现有材料审核与面试足以取代笔试的考核功能,且在筛选效果上要明显优于笔试。针对取消笔试后导师自主权扩大可能带来的人情困扰,导师们表示,有学院高标准的毕业要求、高强度的科研训练以及导师们对自身声誉的维护等保障因素,发生类似权力寻租、权钱交易的情况极少。认为不应废除笔试的导师则表示:“笔试还是能够保证相对客观的,其他方法都会大打折扣。因此,在申请考核时如果取消笔试,导致缺少了一些环节,不一定是科学的。”(P4:2015/04/27)笔试的考核形式不仅公平性比较有保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考查出学生的知识水平。对于全校实行的统一笔试形式,所有受访的理工科类导师均不主张学校组织统一笔试,认为学校组织的笔试过于单一化,并不符合学院自身的考查需求。绝大部分受访的人文社科类导师则认为,学校组织的人文素质综合考试可以避免学生投其所好,对考查学生的语言基础和人文素养较为有效。对于学院、专业自主命题的笔试,受访者都表示仍有存在的必要。“我们要注意我们的国情。西方国家在考核时可以将人情这些因素隔开,但我们是很难做到的。”(P4:2015/04/27)专业课笔试作为考核的一部分,可以全面考核学生。目前笔试不再是考查基础知识,而是通过新的命题形式和内容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科学化、合理化的笔试考核形式也是提高考生入学门槛、限制导师招生权力滥用的手段之一。对于英语笔试的考核,导师们意见不一。有的导师表示:“(英语笔试)完全没有必要。有英语证书证明,为什么还要考试呢?”(P3:2015/04/15)有的导师则表示:“光朗读、会口语是不够的,还得有文献的翻译、阅读。”(P6:2015/05/20)“英语考试我们有英译汉、汉译英,这对做科研比较重要。”(P2:2015/04/09)因此,需要进行相应的考核。(五)考核选拔方式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为深入了解受访者对申请考核制的观点与态度,笔者从申请考核制的三大部分,即申请材料审核部分、笔试考核部分与面试考核部分,了解导师对其合理性与有效性的评价。凸显申请材料的作用,是申请考核制不同于传统的考试入学制的重要特点。受访导师普遍认为,申请材料中,研究成果与第一学历证明最重要,其次是本科、硕士阶段的课程成绩(GPA)与研究计划,而获奖证明、推荐信等其他材料重要性一般。可见,导师在初选时集中关注考生的科研能力,而学历证明可以印证考生的智力水平以及是否获得过良好的学术熏陶。导师认为,申请材料的审核能够剔除不符合学院招生要求的考生,扩大学院的招生自主权。近几年的实践也证明,进入复试的考生素质明显提高,表现为科研成果更多、更优,学术水平更强。申请材料审核面临两大难题:一是难以确保申请材料的真实性;二是难以对申请材料的内容进行实质性审查。对于申请材料审核的有效性,导师们也表达了担忧:“不能单看发表成果的数量,而是要关注内容。现在评价都是依赖别人,我们不尊重我们自己的学术权力,放弃我们的审核权。现在都是简单评价。不论是材料审核还是学生汇报,都很难体现出学生真实的研究潜力,这是个极大的问题。”(P1:2015/04/08)那么,如何提高申请材料审核阶段的有效性和合理性?首先,在把关材料的真实性上采用三级审核——行政人员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初选,再随机指定专家教授对研究成果的内容作鉴定,最后由学院复审以防疏漏。其次,综合利用申请材料,加强材料审核与复试考核的紧密联系。要求考生对指定的申请材料内容进行面试准备,既可以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有所考察,也可以考查出学生的真实水平。针对笔试考核形式的争论导师们提出了四条改革建议其一,将现在的二级学科命题进一步细化为三级学科命题,以适应专业化的博士生招生要求。其二,理工类的基础学科由学校统一出题,考生可以任选考核科目。目前学院的专业课考试主观性太强,也不够规范。由学校统一出题则可比性较强,方便报考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调剂。其三,对生源好的二级学科增加笔试环节,以提高筛选力度;而对生源一般的学科取消笔试环节,以突出对考生学科兴趣的考核。其四,有必要在笔试评分环节确认评分标准,制定专门的规定。对于面试考核的有效性,导师们大多表示满意。反映的问题有三点:一是面试时间较短,无法确保有充足时间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等;二是面试形式不够简化;三是导师考核重点不一,也无法统一,考核难以保证精确度。理工科导师主张全面引入欧美发达国家高校的博士生招生方法,直接由导师决定招生名额,完全取消任何有组织的考核。“最理想的还是像欧美一样,最初看一个基本的交流能力和一些基本的素养。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培养,通过资格考试来对学生进行中期考查,淘汰部分学生。这样可以充分保证考查学生的时间,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个性会有全面的、多方位的了解。”(P3:2015/04/15)人文社科类导师则强调发挥导师组的监督作用,抑制人情因素。(六)对导师招生自主权和自律的看法导师招生自主权是当前博士生招生选拔方式争论的焦点,也是博士生导师最为关注的,主要包括导师是否拥有招生自主权、在招生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如何行使招生自主权、如何防范招生自主权的滥用、如何保障招生自主权的落实等问题。笔者针对改革前后导师招生自主权的变化、导师招生自主权的限制因素、招生权力的滥用与防范机制等问题向受访者询问了意见与看法。导师们认为,实施申请考核制后,自己的招生自主权有所扩大,“基本上都可以招到自己想要的学生”(P3:2015/04/15)。申请考核实施前,导师因综合面试时间短、面试成绩所占权重不够等难以发挥招生自主权。[5]改革后,初试(笔试)的考核作用被材料审核代替,导师可以发挥更大的决定权而不受“一纸成绩单”的限制。同时,复试权重的增加也让导师能够较自由地选择满意的生源。导师是博士生招生、培养环节的主导者与负责人,在招生中无疑扮演的是“伯乐”的角色。对导师而言,“能够招收到真正有学术潜力、与自己的研究志趣相契合的学生是最得意、最兴奋的事情”(P8:2015/10/13)。对真正从事学术研究、认真对待博士生指导工作的每一位导师而言,完全自主地享有招生权是完成高质量的博士生教育的必要条件。然而,目前在招生自主权的行使上有几大限制因素:一是国家、学校的招生计划控制权;二是导师资助制和高昂的培养经费;三是招生中导师组的部分阻碍。“在现行制度下,导师有一定自主权,在导师不满意时有权拒绝,但是存在着招生计划的限制。如若拒绝招生,会影响来年的招生名额,所以很少会拒招。”(P4:2015/04/27)“在招生环节,大家基本上形成了一个默契——主要决定权在有钱、有课题的导师身上。但目前招生受到培养费的限制,老师的负担很大,只能从劳务费里出。看到心仪的学生没有钱招,导致恶性循环,虽然导师资助制会使导师招生更加自律。”(P3:2015/04/15)在导师招生自主权上设置的诸多限制性条件,其实质是对博士生导师群体的不信任。虽然导师的话语权在申请考核制中得到保障,经过个人或导师组考核即可确定招生对象,导师的招生自主权得到大幅提升,但这一国际惯例在我国却遭遇信任危机,招生公平备受质疑。在访谈中,绝大多数导师表示,在申请考核制实施过程中,学生选择权实际上属于导师个体,导师个体的招生自主权明显高于导师组的招生自主权。针对社会上存在的质疑导师招生自主权的舆论,这些导师认为可以理解,但是并不认同类似情况在高校中普遍发生。有位理科导师指出:“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难免会出现类似的问题,但是本院没有出现过。人文社科领域可能更容易出现类似问题。”(P2:2015/04/09)理工科类导师认为,学科的科研压力与深度、课程难度以及学院的毕业要求高度决定了招收的学生必须有过硬的能力与水平,且导师全权负责学生的培养,出于导师个人的声誉考虑,罕有导师会做出违规违纪的事情。人文社科类导师则认为,可能会存在滥用招生权的行为。“招什么样的人,还是要有基本素质的要求。需要考虑能不能全部信任导师,导师有没有自觉性。学术自主空间比较大,完全靠考试也有问题。所以,怎么改革都有难度,还是应该有些基本的要求,然后给导师自主权。”(P1:2015/04/08)可见,相比理工科类导师,人文社科类导师更强调建立相关的导师自律保障与监督机制。如何保障导师的招生自主权?受访者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严格博士生导师的选拔程序,提高入选门槛。根据导师培养学生的科研成就与毕业情况等来衡量导师是否拥有相应的招生资质,每年依据导师的课题经费和招生资质动态配置招生名额,合理规范招生环节。二是健全申请材料审核机制与复试导师组评分机制,确保提问和评分环节的公平公正。三是设置两级筛选机制。“首先是研究所审核,设定一定的录取比例,先掐优的;剩下成绩较差的交由学院一级考核。这也限制了导师寻租的可能。”(P8:2015/10/13)四是严把淘汰关与毕业关,通过设定严格的中期考核标准与毕业标准,排除导师寻租的可能。03主要结论与讨论本调查研究主要得出以下三个结论:其一,申请考核制显著优于考试入学制。考试入学制作为我国依旧存在的博士生招生的主要选拔方式,在挑选优秀生源、保障招生公平公正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使得考试入学方式日益显现出在挑选拔尖创新人才方面的弱势与不足,存在着如初试科目“一刀切”、考试内容专业性不强、考试有效性不足、抑制考生创造力、导师招生自主权受到限制等问题。申请考核制改革吸取了国外申请入学选拔方式的优点,顺应了全球博士生招生改革的总体趋势,即从过去的“应试选拔”向“综合申请”加“资格淘汰”方向转变[6],有效弥补了考试入学方式的不足,表现出了较强的筛选功能优势。同时,申请考核制改革扩大了招生的生源范围,提高了生源质量,突出了导师的主导地位,受到了导师们的一致好评。其二,长学制入学方式整体上优于普通招考。导师对长学制招生入学方式的认同体现在对这类学生较高的满意度以及与之相匹配的贯通式培养模式上。贯通式培养模式弥补了分段式培养的不足,适应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连贯性需求。这样的培养模式保证了科学研究的连续性,保障了科研成果的高质量和高创造性,在理工科院系值得进一步推广。而在强调扎实基础、宽阔视野的人文社科领域,则须慎重对待、灵活采用。其三,申请考核制改革仍需进一步加大力度。申请考核制仍处于改革初期,需要进一步研究。现阶段申请考核制的筛选效果还比较有限,导师招生自主权过大可能引发“权力寻租”问题,申请考核的录取制度设计也存在漏洞。但要避免因噎废食,“招生制度建设不能一味地‘防腐’,对教授治学缺乏基本的信任”[7]。必须在确保导师招生自主权得到有效落实的基础上,在材料审核环节进一步确保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加强对申请材料内容的实质性审查,同时优化面试环节,灵活运用笔试考核形式,适当采用多种手段抑制招生中的人情干扰。申请入学制是为弥补考试入学制的功能短板而推行,以对申请材料的审查代替初试,通过学校自主组织的综合考核来考查申请者的培养潜力与学术创新能力。但我们也看到,这一改革探索常常纠结于如何保证公平、避免招生腐败等问题。如何兼顾科学选才与捍卫公平?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人情社会的“文化软肋”,还是招生制度设计本身的“制度缺陷”?我国博士生招生中效率与公平的两难问题为何在美国并不成为一个问题?美国社会也存在人情问题,但由于制度设计科学,制度成本大于人情成本,人的权力受到制度的约束,破坏制度将会付出很大的代价,使人不敢妄动不正当权力,公平因此得到保障。我国博士生招生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虽然有些是特殊性问题,但更多的是属于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问题。因此,改革过程中产生效率与公平的两难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不够成熟的制度带来的缺陷,而非我国人情文化的必然软肋。不能掉进文化软肋的怪圈,推卸改革的责任。[8]此外,在研究生规模化发展的条件下,无论设计何种研究生招考方式,始终存在着政府、高校、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作为博士生招生工作的利益相关人,导师的招生权力得到了较大的彰显和保障。不过在政府主导的渐进式的招生方式改革中,导师关注的焦点依然集中在导师招生自主权的落实上,包括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的博弈、招生改革机制与培养机制的联通、招生计划的自主决定权等。相比于学生和相关行政管理人员,导师对招生考试方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更为关注。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入学考试的筛选功能,全面提升招生质量与效率,深为导师们所关切。因此,制定改革政策,不能忽视导师的角色与作用。必须充分了解导师的诉求与建议,调动其积极性与主动性,发挥其主导作用。要加大落实导师的招生自主权,并为其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当然,要想更全面评判博士生招生方式的改革成效,后续研究需将调查范围扩大到高校管理者、博士生乃至政府部门、用人单位等相关群体和部门。本文来源:《复旦教育论坛》 2017年第2期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

葆真

在人文社科领域,一年发表6篇论文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

近日,"学术志"微信公众号公布了2018年高校人文社科学者期刊论文写作勤奋榜。据该排行榜哲学类榜单显示,西安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孙旭鹏,以2018年全年发表6篇论文的数量,位列全国27。据了解,该排行榜根据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高校科研成果统计分析数据库》完成,数据统计时间范围为2018年。除2018年发表6篇论文外,孙旭鹏老师自2017年从东南大学中国哲学专业博士毕业后,来西安石油大学任教,首年即发表4篇论文。参加工作近两年以来,孙旭鹏老师不仅在在教学方面兢兢业业,努力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更在科研方面潜心钻研、笔耕不辍,主持了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荀子政治哲学的'和合'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本次榜单统计的是人文社科学者在2018年的论文发表数量,不区分期刊级别,只统计第一作者论文,未包含第二及其他形式论文。统计源以《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来源刊(含辑刊)、《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评价刊、《中国英文学术期刊国际国内引证报告》评价刊、《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报告》TOP期刊、总署认定的学术刊且不在上述期刊名单中质量较好的新刊,取并集且排重,共计5923种期刊。作者H指数是指某作者所发表的所有期刊、会议文献中,至少有H篇文献的被引频次大于等于H次。H指数越大表示优质成果的数量越多。(素材来源:学术志、西安石油大学官网)

首批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有哪些?博士能直接当大学老师吗?

本文全网版权保护,违规转载洗稿必究!文|冷丝栏目|丝说大学专业和就业我国博士授学位授予权是在1981年确定的,首批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共有151个(详细名单请见本文结尾处)。哪些高校拥有首批博士授予权?博士毕业生怎样才能去高校当老师?在所有的博士授予权单位中,114家单位是高校,比如北大清华、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等等。而在这些高校之中,还有5所军事院校,有第二、第三、第四这3所军医大学,还有军需进修学院和军需大学。京津地区高校名单这首批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大多成为了后来的985高校和211高校,也是当前双一流建设高校的主要高校。2005年之前,博士毕业生一般都能够在高校任教,而且能够较为轻松地进入985、211这样的一流高校任教。2005年之后,优秀的博士毕业生才能够进入好的高校任教,所谓优秀的博士毕业生,指的是有高水平学术论文发表,有较高级别的科研项目等等。一般水平的博士毕业生如果想要到高校任教,一般只能选择去传统意义的二三本院校。博士生毕业选择高校和科研单位依旧是多数。博士研究生作为公认的知识精英,就业问题备受关注。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博士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可以分为“学术职业”和“非学术职业”两个方向。北京科技大学学位授予仪式就传统的博士生就业意向而言,学术职业为博士生的主要选择。但随着学术劳动力市场趋于饱和,博士学位不再是进入高校或科研机构的可靠通行证,越来越多的博士毕业生开始进入非学术领域,就业途径和形式向着多元化发展。比如,以教育部直属部分代表性高校2014届到2017届博士毕业生就业去向来看,博士研究生主要就业去向仍为高校和科研院所,一半以上的博士毕业生选择了学术职业,但相对于往年数据,这个比例已有所下降。非学术职业异军突起,在吸纳博士生就业方面已占据近半壁江山。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之间,博士生就业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受院校所在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就业选择丰富多样性的影响,位于东部沿海发达城市高校的博士毕业生进入企业的比例较大,比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处于中西部省份的高校,比如陕西师大、兰州大学、中南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选择学术职业的比例明显高于东部省份高校。北京林业大学受学校类型影响,财经类、工科类高校博士毕业生多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所掌握的研究成果能够快速地转化为经济效益,这类高校博士毕业生进入企业的比例相对较高。以人文社科领域见长的师范类高校博士毕业生更倾向于进入高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比如北京师范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这些高校的博士毕业生学术职业就业率高达七成以上。市场经济的发展,博士生供求双方都不同于往日,形势变化很快也很大。博士毕业生供给量增大。博士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供给量的增大既为劳动力市场提供了新鲜血液,也增加了博士生的就业压力。中国农业大学市场对博士劳动力的需求也有明显扩大。除了高校、科研机构提供的岗位数量基本保持稳定之外,企事业、政府机关对博士毕业生需求量逐年增加,博士毕业生就业岗位更加多样化。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传统的博士生教育意在培养学科的“看守者”,知识生产高度学科化,所培养的博士生多在高校任职,从事纯理论知识的生产工作,培养目的十分单一。而在崇尚知识经济的今天,博士生培养模式也逐渐发生改变,在训练其学术基本功的同时,增加了符合社会需求的内容。附录全部首批博士学位授予权高校名单:全部名单本文全网版权保护,违规转载洗稿必究!敬告|冷丝所有文章首发『百家号』,如有错漏和最新信息,作者将在评论版块及时更正和补充,也请网友批评指正,谢谢您!同时严正声明『非法转载必究』。

万物复情

中国最年轻的人文社科大学,堪比人大?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所大学,去年才成立,成立之初就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这所学校的成立,以努力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流文科大学为目标,可见实力和成立背景确实不一般。这所大学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社科大)。有人称这所学校在不久的将来将会超越人大。我们都知道中国科学院大学,成立于1978年,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个理学博士、第一个工学博士、第一个女博士、第一个双学位博士。2012年6月,教育部批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2014年国科大开始招收本科生。在国科大之后社科大也成立了。依托社科院和中青院,成立背景不简单社科大于2017年5月正式挂牌成立,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为基础,整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本科教育及部分研究生教育资源而组建,是经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批准,由教育部审批创办的培养人文社会科学拔尖人才的研究型大学。1978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1985年9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正式建立;2017年5月,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为基础,整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本科教育及部分研究生教育资源创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科院师资力量雄厚,学术资源丰富,有着十分浓厚的学术氛围。中青院作为团中央唯一一所直属高校,1985年成立以来,30多年培养了大批的优秀毕业生,而且每年的录取分数线平均超过各省一批分数线40分以上,学校学风优良,每年有不少学生考上北大、清华、人大等学校的研究生。录取分数高,生源质量高2017年秋社科大招收首批本科生。在4个学院、7个专业招收390名全日制本科生。2018年,招生规模扩大,在7个学院、14个专业招收396名全日制本科生。虽然成立时间只有短短的一年多时间,但社科大的招生分数可不低。2017年在18个省招生,高出各地一本线近100分,2018年录取分数进一步提高。社科大各省分数线文科社科大录取分数线理科除此之外,通过对比社科大与北大清华2017年在全国各省市录取投档线发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录取最高分与清北录取投档线相差大部分都在三四十分左右,在天津文科录取最高分比北大投档线低了9分,比清华投档线低了10分(北大投档线:650分,清华投档线:651分,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在天津文科录取最高分:641分)在其他省份录取最高分也是相当高的,除最低录取分数除内蒙古(文科)、吉林(文科)、黑龙江(文科)、广东(文科)、福建(文理科)外,基本都在600多分,超过了其他一众名校。远远超过各省本科一批次分数线,足可见国家对于它的重视程度。本科生安排三人间宿舍,房间内安装空调、网络宽带,并设有独立卫生间和淋浴系统,如此的高配置在北京市的高校中相当少见。培养模式与未来发展社科大的本科生教学采用师徒制。老师第一时间与自己的本科生见面,并积极促成本科生与自己所带博士生和硕士生一起学习交流的机会,给学生们提出了学习上的要求和建议。有些导师带着本科生参加国家、社科院、学术界的高层次学术论坛;有些导师让本科生旁听博士后讲解论文、旁听博士生论文开题报告和老师修改意见。一方面开阔了知识格局和学术眼界,一方面也树立了学习目标和信心,有利于未来的专业学习与实践。社科大推崇精英教育,每年的招生名额有限,选拔的学生学习成绩优异,出类拔萃。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未来将建设成为拥有8000-10000名学生(含研究生)规模的完整的高等国民教育体系,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术优势和学术资源转化为教学优势和教学资源,形成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教学和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上述的了解,你认为社科大在未来会超过人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