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硕都是清华毕业的硕士与普通985大学的博士,谁的认可度更高?清华的本硕,无疑是资质顶尖的人才了,在国内虽然不说凤毛麟角,但确实少见,说万中选一并不为过。清华的硕士生倒也罢了,本科生才是真的难得,这个经历过高考的人都清楚。而普通985的博士,则往往有多种路径可以达到。如果我们将普通985界定为除开北大清华和华东五校这样的顶尖名校的话,那么,这种普通985博士往往既有本硕都是985、211大学,然后读博的,也有为数并不算很少的本硕比较普通而最终进入985大学读博的情况。无论普通985博士是哪种路径而达到的,泛泛而论,从资质的角度而言,清华的本硕是可以吊打前者的。一般来说,社会民众会更认可清华的本硕,最关键的,还是看重清华的本科,这个本科的含金量实在是太高了,让绝大多数人觉得高山仰止。那么,从“实用”的角度来看,是不是也是这样呢?我有个同学的姐姐,就是05级清华本科生,然后保研本校。2012年毕业后进入了一家大型电力国企,他们单位就有几乎与她同时进入的博士,当然还有更早进去的博士,这些博士也就是我们前面界定的“普通985博士”。从他们单位的情况来看,时间较早进入的那些博士,几乎都受到了很好的重用,而与她同时进入的,则似乎受到单位的重视程度并没有她高,一个直接的证据就是她进去工作不过五六年,但已经升职了两次,有些博士已经成了她的下属。他们领导分派工作时,总喜欢对她说,你是清华本硕的高材生,这事儿非你莫属。虽然这只是个例,但我认为还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毕竟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并不缺少博士,反而是本硕清华这种在求学阶段出类拔萃的人才相对比较少见。所以单位重视、领导重视也并不让人觉得意外。当然,不可否认,无论是本硕清华也罢,普通985博士也罢,都是很难得的人才,都是求学路上一路披荆斩棘的优胜者,都是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很突出的存在。如果非要在两者之间分一个高下,我个人认为本硕清华更难得,认可度也更高一些。你对此怎么看呢
专注高考、大学、考研及读博欢迎关注:博雅燕园英国或者英联邦地区的硕士,基本都是一年制的,包括学术型和授课型。授课型“速成”的特点很明显,这不用说了;即使是实际花费的时间一般需要15~18个月的学术型,也依然脱离不了比较“速成”的特点。这一特点,就连G5的硕士,也不例外。通常来说,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英国硕士,认可度往往明显低于同层次的其他国家的大学,即便是G5,也不例外。像牛津、剑桥的一年制硕士虽然也很好,但认可度往往还是低于美国的哈佛、斯坦福、芝加哥等同级别的大学,尤其是申请读博,即便是牛津、剑桥的硕士,申请其他国家的大学,也未必能得到高度认可。比如,我一个本科校友,在牛津读了一年制硕士,申请哈佛大学的博士成功,但哈佛并不认可他在牛津的学习经历,如果进入哈佛大学读博,必须补修硕士课程,正常情况,需要八年才能完成博士学业。不过,牛津的硕士在英国本地的大学则认可度很高。这位校友后来顺利地申请伦敦大学学院的博士成功,四年后完成学业,回国进入了一所211大学任教。虽然G5比我们的华东五校在世界大学的声誉和实力强很多,但认可度这个事儿,不能简单地与学校划等号。根据不少实际案例来看,可以粗略地说,英国G5的硕士,无论是就业还是回国读博,其认可度大致相当于内地华东五校的硕士。从现实看,去英国顶尖大学念了一年制硕士,要么继续留在英国读博,要么回国后直接就业。打算回国后再读内地大学的博士的人,其实并不太多。如果读了G5的硕士,确定回国读博,一般来说,需要是学术型硕士为佳,能走的路子,通常有两条:申请考核或者参加公开招考。申请考核,G5的硕士自然是可以的,相对比较省事,但要求较高,需要有硬件——一定量的文章,如果是人文社科类,内地985大学通常需要一两篇SSCI的文章,理工科则是SCI的文章。有较高级别的文章, 就是最关键的硬件,容易获得导师的认可甚至青睐。当然,如果能获得推荐信,那就更好了。如果没有一定分量的文章,也没有其他优势,比如在G5期间的平均GPA也不高,一般来说,申请考核内地一流大学,是很难通过的。公开招考,这个就没太多值得谈论的了,要点无非两条:考试过关只是基本,获得导师认可才是关键。这种路径,自然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不过这是最常见的路子。这几年,内地大学读博的路径变化比较明显,很多大学对于博士招收,越来越倾向于直博生和硕博连读,这种方式对于学生导师和学校来说,往往都是很有效率的。然后,剩下的名额,越来越倾向于申请考核的方式,这也是有效率的路径之一。公开招考似乎越来越不被大学及导师“待见”,一些大学的不少专业方向留给公考招考的名额寥寥无几,有些方向压根就没有公考招考的名额。所以,如果走公考招考的路子,信息搜集很重要,选对学校和方向很重要。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英国的硕士,整体来说,在国内的认可度虽然不算很高,但其博士就不一样了,尤其是G5这样的顶尖名校的博士,回国后认可度很高,通常其认可度不会低于北大清华的博士。如果要进高校,一把来说,211的肯定没问题的,985也不是太难——当然,也需要有一定的科研成果。这就是为什么那些到英国读了顶尖大学的硕士后,如果还想进一步深造,多数人都愿意在英国名校念完博士再回国的重要原因。
博士是我国学位体系中的最高学位,拥有博士学位意味着一个人的能力已经从实习阶段进入了学术阶段,博士也是我国科学研究未来的“主力军”。而每年我国大约有5万左右是博士毕业生,这基本上和美国差不多,大约是硕士毕业生总人数的十分之一,如下如是各个地区研究生毕业人数。2016年博士毕业生人数由上图可以看出,我国的博士毕业生分布和高等教育资源分布是相似的,北京、江苏、上海三个地区每年的博士毕业生人数最多,其中,近半的博士毕业生来自这三个省份。当然,就博士毕业生来说,在很多“省份”仍旧是“稀缺”的,比如重庆、河北、河南、福建、云南、江西等中西部地区,每年的博士毕业生也就几百个人。为什么要读博?首先,对于很多名校的毕业生来说,硕士和博士的待遇实际上是差不多的,而且读博还需要多花3-5年的时间,对于单身女青年来说,读博是一个艰难的选择。然而,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人会选择读博?一是理想和情怀。从小学开始,我们的理想随着自己的长大而慢慢“变小”,从开始的科学家、发明家,到现在只要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理想在随我们越来越远。而当硕士毕业,似乎儿时的理想又离我们如此的近,而读博让你走上学术之路,从此踏上实现儿时理想的舞台。二是现实让我选择读博。对于很多普通大学的硕士生来说,有些不吃香的专业,毕业后不上不下,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如果家庭不算富裕,毕业后买房买车又是一个困难的问题。而读博毕业到高校,一套安置房,解决配偶工作等等,足以吸引大量的人选择读博,当然,随着博士毕业生的增加,这类待遇正在缩水,中西部可能还有,东部高校、科研单位引进博士可能这类待遇少了。中国博士学位含金量多高?实际上,我国很多的学历学位并不被国外认可,甚至港澳台的也不承认大陆的很多文凭。那么我国的博士含金量有多高呢?小编没有找到很好的例子来说明,但是我们也可以从各大高校人才引进的要求来看,起码我们自己的大学,对自己培育的博士认可度是不高的。北大、清华、复旦、交大等国内一流名校,人才引进基本上只要一些国外的名校,自己培养的博士基本上很难直接留在本校,只能到国内的二流大学,继续做科研,而二流大学的博士,只能去三流大学,三流大学的博士只能去九流大学了。我们虽然博士毕业生和美国相当,但含金量就差了一大截,这与我们的博导制有关,导师带的博士越多,自己的“收益”也会越多,就如曾经有一个博导一同时带了47名博士,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中国博士过剩了吗?犹如前文所说的,我国博士学位的含金量参差不齐,那么我们的博士过剩了吗?从数量上看,我国是一个产博的大国,每年博士毕业生超过5万人,这和美国是相当的,但从质量上,还有差的比较多。因而小编认为,从数量上看,我们的博士实际上已经过剩了,但从质量上看,博士仍旧还是稀缺的,不然我们的那么多名校为什么不招自己的博士呢?反而还要大量的外国“博士”?
为什么说本科的认可度,远远高于硕士博士呢?这是因为,本科生是经历过高考的,高考是什么?千军万马上独木桥!十年寒窗,死掉多少脑细胞,刷掉多少习题,才换来了本科的一席之地。或许有人会说,高考的难度已经随着扩招逐年下降了,但是,我们还要认清一个现实,那就是在高考中,想要考上985、211等名牌大学,难度却依旧大!而且,考研的难度,要比高考小多了,这两者似乎不可同日而语。再举个例子,清华北大的本科,能直接拿到上海的户口,可是没听说过有哪个硕士能直接拿到的。图片来自网络。也因此,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高考考不上名校,根本没必要再去读硕博了!还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985都被垃圾二本考研上来的同学给玷污了。您认同以上观点吗?不认同的同学,是这样想的:其实目前,很多高层次的岗位,只招硕士以上或博士以上学历的,本科连投放简历的资格都没有! 那么,本科的认可度哪里去了?还有,假设高考你考进了一所985,别人勉强进了一所二本,这时候你确实比他强。4年后,你在某985读研,那位当初读了二本的同学,却在你的学校读研,这时你再告诉他:我本科比你强,我原来比你强!岂不可笑可悲?究其原因,这不过是心里严重的不平衡,而导致的自大又自卑罢了。但是,有的时候,同学们还是更多在关注第一学历,因为那个毕竟是一种象征。也有很多竞争激烈的就业岗位,最终都是看第一学历的,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其实,归根结底,以上的争论,意义不大!出身是本科名校也好,读了二本后来又考研读博的也好,有尊贵上下的区别吗?在就业的时候,一方面学历占了一部分比重,但个人的综合能力,恐怕才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吧!因此,不管同学你考进了一所什么样的大学,都要珍惜大学时光,不断上进,包括考研和读博,让自己得到更大的提升,这样,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同学,您说是这个理吗?
欢迎点击关注!获取更多有价值信息哦!不知从何时开始,国内高校博士毕业,即便是重点高校,应聘自己国家高校的老师,如果没有出过国,就会错失很多大学,很多好大学。翻开各大高校的招聘启事,这已经成为一个惯例。可是,连我们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培养博士的水平和能力,又怎么让别人相信呢?博士,是一个国家在知识领域培养的顶尖级人才,不论是否认可,都必须承认这一点。很多尖端理论甚至一些核心技术,博士确实好用。即便存在浑水摸鱼的博士,但博士的整体理论水平,要甩一般人几条街。即便是硕士,也是差异明显。博士一直是一个似乎神秘的群体,然而,其实很多博士的想法很简单。如果生活有一定保障,很多人是喜欢做一些研究性的工作,过着书香为伴、与世无争的生活。或许有人说博士读书读傻掉了,但我觉得这正是读书人的可爱之处。正是有了这些读书读“傻”掉的人,很多晦涩难懂的技术领域才会有人一直默默无闻地坚持。即便他们每个人取得的成果非常非常小,小到几乎可以忽略。可是,正是有无数个几乎可以忽略的成果,才推动了我们很多技术的重大突破和进展。跟混迹社会多年的人比,很多读书人似乎很“傻”,但我觉得“傻”的可爱。但是,这些甘愿默默无闻做小事的人,已经不被培养自己的高校认可。即便他们一心喜欢做研究,然而,出国似乎成为一个判定是否具有科研能力的标准,一个很荒谬但又确实存在的标准。出国留学,确实可以拓宽人的眼界、增长人的见识。然而,并不是出国留学水平就一定高。在互联网技术已经如此发达的今天,很多文献、材料,只要想看,在学校购买的数据库里很容易就可以找到。无论是美国的、法国的、英国的、印度的,一应俱全。之所以要求留学,并非是国内博士不踏实、不好学,而是国内的大环境,是一个心浮气躁、一心想走捷径的环境。每个人都想一夜成名,不再愿意踏实做事,都想找到一条捷径,一条不费力就可以出重大成果的捷径,然而,实践已经证明,世间根本没有这种捷径!与其说要求出国是为了开拓眼界,不如说是为了去感受那种“不一心想走捷径”的环境!在高喊“弯道超车”的今天,实在是一种投机取巧的手段。我们要做的是早日摒弃那些浮夸的、不切实际的走捷径想法,一心一意、踏踏实实做事。毕竟,连我们自己读不相信自己培养的学生,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的悲哀!小伙伴们,你们觉得学校要求留学经历有必要吗?欢迎留言讨论。多个关注多条路!欢迎点击加关注!
小编专注高考、大学及考研的研究欢迎关注:考研大家关于读研和考博,高校里曾经流传着一句话:没有毕不了业的研究生,没有考不上的博士。意思是读研的话,很容易毕业,而考博的话,往往很简单。流行语自有它的道理,往往是对实际现实的总结和反映。的确,前些年的情况就是,考研难,但读研容易毕业;考博容易,但读博难毕业。考博之所以容易,是因为博士入学考试并不是全国统一考试,而是由招生单位自己组织考试,一般来说,只有通过了基本线,就可以被录取,重要的是,要找到愿意接受自己的博士生导师。所以,考博的关键不在于考试,而在于要能联系到导师。只要联系到了愿意接受的导师,入学考试往往并不难,这就是以前大家都说“没有考不上的博士”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前考博不难的另外一条重要原因是,以前就业压力不那么大,研究生就业比较容易,何况读博太耗时间了,愿意读博的人并不多,所以,那会儿,考博的竞争并不大,联系导师比较容易。那么,现在的博士依然好考吗现在就业越来越难,不少研究生希望通过读博进一步提升就业竞争力,因而现在希望读博的人大大增加,使得竞争变得很大,让导师接受的难度大增了。比如,北大某学院的一位博导,今年只打算招收一个博士生,然后,到目前为止,已经有20多个打算读博的人与该老师联系过,希望做他的学生。这个竞争就很大了,谁能保证一定能获得该导师的认可呢?更重要的是,现在通过考博而录取博士的途径变得越来越窄。现在很多大学越来越倾向于通过硕博连读、提前攻读等方式录取博士生,甚至直博生的比例也在提高,这些,都导致通过公开招考的方式的名额在逐年减少。一方面是公开招考的比例在减少,一方面是希望读博的人越来越多,此消彼长之下,考博已经变得越来越难。当然,难度仍然主要不在入学考试,而在获得导师的认可这个方面,难度越来越大。要想容易获得导师认可,最好是在硕士期间能发表有一定分量的论文,任何导师,都是青睐有成果的学生的,因为这表明你具备较好的学术素养,有做学术的潜力。你打算考博吗?你觉得读博的价值大吗?欢迎点赞、评论。
目前正是国内高校、研究院所的春季博士招聘季,每天都能看到头条推送一些院校的人才引进待遇和福利的链接。其实,题主说到的博士之间的区别更多的是在自然科学领域,不少研究方向还处于"跟跑"国外知名院校学者的阶段。小西是在国内读的博士、做的博士后(在职),算是地地道道的"土博士"。就我个人感觉,知名院校或顶尖研究所毕业的"洋博士"(海归博士)值得肯定和学习,往往团队中同时存在"土博士"与"洋博士",彼此互助、合作更容易有好的科研产出。前提是"土博士"不嫉妒他们引进的高待遇和经费付出,"洋博士"不觉得国内同行做得比较Low。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授予仪式国内的确不少985、211院校在新进博士人才引进中,"有海外学习经历者优先"经常出现在招聘要求中(如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年1月招聘公告中要求有海外著名高校留学或博士后经历者优先等),其实不单单是博士学位,博士后、访问学者等同样认可。其实,关键还是个人能力,如高水平科研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往往国内博士比较犹豫的是,缺少留学经历后,无法申报一些针对性的"人才计划",如青年千人、省(市)青年百人等。国内博士同样有对应的人才计划,但是符合条件的申报人选非常多(年毕业博士生5万余人),竞争非常激烈,给人的感觉就是名额稀缺。其实,国内近几年"唯海归论"的标签已稍有淡化(之前海归博士比较稀缺),毕竟引人的最终结果还是看进入新单位后能否"做事",能否有"产出",或者给引进平台带来什么。之前的"唯海归论"和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是吻合的,毕竟在国内让大家耳熟能详的都是哈佛、牛津、剑桥等顶尖院校,而这些院校的毕业生的确非常优秀呢!这2年中"土博士"的待遇也有显著提升,就算安家费和科研启动费上有差距,但院校起码不再有明显的"偏见",如特聘教授、特聘副教授中同样出现非常多优秀的"土博士"。工信部2019年全国博士巡回招聘会就小西个人的感觉而言,"洋博士"和"土博士"符合一定条件进入高校后,感觉到过于明显的能力差别。尤其是近几年,国内不少高校的"一流学科"走在国际前沿,其毕业的博士科研水平认可度非常高,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近2年招聘的新进教师中本土博士学历的比例约在49—52%。或者说国内不少团队通过短期的合作交流,如将博士生送到国外知名研究机构1-2年联合培养等,弥补上之前"土博士"视野"方面的短板。进入进入工作后,小西说句实话,不管是哪里毕业的博士,统一标准招聘进入新单位后,还是得靠课题、论文说话。比如高级职称评定中,就算你是国外QS排名前100名院校的博士,认定材料中必须是工作院校一单位、自己一作或通讯作者的论文,毕竟之前博士期间的成果已作为上个职称阶段的认定材料,无法进行多次使用的。好吧!其实国内高校引进人才时强调"海归学习经历优先",还有个理由不太好明说,就是尽量避免国内高校近亲繁殖。若是你有心观察的话,太多之前发展不错的行业性院校2015年之前的人才引进中80%-90%的都是本校毕业的博士。这些院校数量不多的博士生导师将自己"认可"的博士毕业生留校后,继续做之前的课题和研究内容,往往方向越做越窄,很难有较大的突破。华东理工大学2019年博士招聘现场另外,也是一种人才的"保护",毕竟在国外知名院校攻读博士学位的同学的确非常出色,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和经费资助,引回国内挺好的。之前,同样有不少人讨论过清华大学等国内院校毕业生海外求学后未归,甚至被戏称为"留美预备学校"。小西近期也做了1-2年内出国学习一年的规划,个人觉得拥有一段国外学习经历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同的文化、思维方式、朋友、研究方向等,可以帮助我们更快的成长。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难道不是吗?至于是否需要选择出国攻读博士学位,没有标准答案。想去、能去的同学都能找到足够的理由,不想去的同学也许就告诉自己"英语不少,雅思过不了,算啦!"后,就选择了放弃!关键的关键,还是看你自己想要什么,出国读博能得到什么。加油!
首先,如果是歧视一直存在感觉有点悲观,但是如果换一种说法,公平总是相对的,可能大家还能接受一些,所以针对歧视学历的问题大家应该理性看待。其次,我们其实对于读博之后就业的情况分两个方面来看,第一是你有没有机会读博,读了博士能不能顺利毕业?第二是你虽然博士毕业了,但在你的专业领域,你达到了什么高度或者说你的水平如何?想明白这两个问题,我们再来谈就业歧视的问题,这里观察号想说的是不要总强调别人如何对你,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自己能给别人带来什么价值,你说呢?因此,对于第一学历非211、985的学生,在读到博士后,为什么还会被歧视,可能原因有以下几点:1、 社会对985/211本科生的认可度大家都知道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金本科、银硕士、铜博士,虽然出处无从考证,但对于前两项我还是比较认可,至于铜博士恕我不能赞同,原因下面再说。对于金本科的说法其言不虚!985和211大家都很清楚,985都是211,这样算下来,不算分校985和211共112所,全国公办本科院校共有800余所,211、985占到了13%左右,如果仅算985,那已经是TOP5%了,即便现在的“双一流”是主旋律,985和211也是“双一流”主力部队,不论是在家长的心目中,还是在企事业单位的招聘中,985和211已然成了名校和优秀学生的代名词,最起码从统计上说是如此,一些单位招聘明里暗里优待985和211本科毕业生已经快成了“潜规则”了。2、 硕士生面临的困境可以说,现在国内本科的普及率已经很高了,800多万的高校毕业生除去考研考博考公出国额,估计也有600万左右,全部涌向就业市场,尤其是普通本科生就会面临名校毕业生的竞争压力,所以一部分本科生,现在不能说一部分本科生了,2019年834万毕业生有290万选择考研,但录取只有70余万人,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考研一方面是就业压力一方面是本科阶段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个人发展的期望了。但硕士毕业后就能实现进入名企工作吗?这个未必,有些单位回过头来还是要求本科必须是211或985。而如果你不读名校的研究生,恐怕在竞争中机会更少。但考名校的研究生又谈何容易,名校本身推免保研的名额就占去了招生的一部分,再加上本校考研的学生的竞争,上名校的路并不好走。即便如此,观察号还是建议同学们要积极备考,给自己一次翻身的机会。3、 博士是否被歧视“铜博士”的看法我不认同,不是因为自己是博士,而是经历过读博的过程你就会知道博士不一定是王者,但肯定不是青铜,能够顺利拿下博士学位的都值得尊重。前一段时间,上海交大博士因为本科不是211而被HR拒绝的新闻想必大家都看到了,即便现在国家不得再招聘时有学历歧视或限制的字眼,但实际上还是有的,读到博士阶段,以观察号之前的就业经验,如果去企业,人家更看重的是你的科研能力,要能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至于第一学历,并不像一些国企那么在乎。如果去高校,越是名校越在意本科学校,你非要说学历歧视,那么人家说择优录取你也无话可说,今年我们招聘教师,来了五位博士,三位有博士后经历,最后我们留下在两位本科是985的高校里选了一位本科是山大的老师。所以不论是本科还是硕士或者是读到了博士,只要你的能力和水平满足或超过对方的标准,一定会得到就业的机会,而现在你需要做的,就是不断地充实自己,给自己的未来加码,你能决定的不是对方提出的要求,而是自己的高度和广度!聊大学生活,谈考研考博,教育观察号在百家等你。如果我的文章帮到了你,欢迎点击关注,点赞和转发,和更多的朋友分享!
从全球范围内看,一年制硕士,发源于英国,并向英联邦范围内推广,所以英联区的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接受和实施了一年制硕士的教育模式。除了英国,热门的留学国家,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加拿大等,以及我国的香港地区,都有实施一年制的硕士。一年制硕士,其实这个说法只是简称,并不严格。因为该模式包括授课型和学术型,前者因为不需要进行毕业论文答辩,所以相对比较轻松,耗时也相对较短,一般用一整年的时间(12个月)就可完成;后者则要求要高一些, 完成难度要大一些,而且需要进行毕业论文答辩,一般需要15-18个月才能完成学业。从认可度来看,一年制硕士相对于其他硕士,确实不太高。新加坡国立大学原因之一是,学制较短,给人短、平、快的感觉,让人总觉得那么短的时间里,很难深挖专业知识并提升学术能力,文凭的含金量就不那么高了。原因之二是,英国当年实施一年制硕士,授课型其实是发挥应用型功能,主要面向在职人员,属于在职提升的一种方式,因而要求相对较低;学术型则是属于“博士前教育”,发挥学术型功能,是针对那些本科毕业后有读博打算的人员,可以利用学术型硕士这个阶段,进行博士前的学术训练和缓冲,以便于随后攻读博士的需要而设置的,可以理解为“博士预科”。实际上,英联邦的教育体制,要么纯粹的本科,一般是三年制;如果要拿硕士学位,往往可进行通常为四年制的本硕连读;如果本科后要读博,则大多数采用的硕博连读的方式。纯粹为了读博而单独进行一年制硕士学习的,在它们本土并不多。所以,一年制硕士逐渐丧失了“博士前教育”的功能,而主要是发挥其应用型的功能,对于他们本土而言,主要针对那些已经就业或者准备就业的人,进行“充电”,所以确实比较倾向于“速成”。英国牛津大学后来,一年制硕士为外国留学生所青睐,特别是我国留学生,很喜欢去英国留学。当然英国的高等教育很强,名校众多,去留学确实是很不错的选择。对于一年制硕士而言,含金量如何,最重要的还是看对应的学校,像牛津、剑桥、帝国理工这样的世界名校,其一年制硕士的含金量自然挺高,认可度当然也不在话下;如果是名不见经传的大学,又是一年制,那含金量和认可度自然较低。比如我有个街坊,本科后,去了新西兰留学,攻读一年制硕士,去的大学,寂寂无名,好像很快就完成学业回国了,但对他找工作似乎没多大帮助,以至于后来他自己都基本不提那段留学经历和那个硕士学位了。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在实施一年制硕士的国家和地区中,对我国学生而言,最值得去的,还是经济与教育都很发达的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及我国的香港地区,因为它们名校众多。英国不用说了,以G5为代表的一大批名校,享誉世界;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大学、昆士兰大学、悉尼大学等,都是世界级名校;新加坡的新加坡国立大学与南洋理工大学,香港的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都是亚洲顶尖名校,在世界名校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能进入这类名校学习,即便是一年制,也是很好的。
从全球范围内看,一年制硕士,发源于英国,并向英联邦范围内推广,所以英联区的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接受和实施了一年制硕士的教育模式。除了英国,热门的留学国家,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加拿大等,以及我国的香港地区,都有实施一年制的硕士。一年制硕士,其实这个说法只是简称,并不严格。因为该模式包括授课型和学术型,前者因为不需要进行毕业论文答辩,所以相对比较轻松,耗时也相对较短,一般用一整年的时间(12个月)就可完成;后者则要求要高一些, 完成难度要大一些,而且需要进行毕业论文答辩,一般需要15-18个月才能完成学业。从认可度来看,一年制硕士相对于其他硕士,确实不太高。新加坡国立大学原因之一是,学制较短,给人短、平、快的感觉,让人总觉得那么短的时间里,很难深挖专业知识并提升学术能力,文凭的含金量就不那么高了。原因之二是,英国当年实施一年制硕士,授课型其实是发挥应用型功能,主要面向在职人员,属于在职提升的一种方式,因而要求相对较低;学术型则是属于“博士前教育”,发挥学术型功能,是针对那些本科毕业后有读博打算的人员,可以利用学术型硕士这个阶段,进行博士前的学术训练和缓冲,以便于随后攻读博士的需要而设置的,可以理解为“博士预科”。实际上,英联邦的教育体制,要么纯粹的本科,一般是三年制;如果要拿硕士学位,往往可进行通常为四年制的本硕连读;如果本科后要读博,则大多数采用的硕博连读的方式。纯粹为了读博而单独进行一年制硕士学习的,在它们本土并不多。所以,一年制硕士逐渐丧失了“博士前教育”的功能,而主要是发挥其应用型的功能,对于他们本土而言,主要针对那些已经就业或者准备就业的人,进行“充电”,所以确实比较倾向于“速成”。英国牛津大学后来,一年制硕士为外国留学生所青睐,特别是我国留学生,很喜欢去英国留学。当然英国的高等教育很强,名校众多,去留学确实是很不错的选择。对于一年制硕士而言,含金量如何,最重要的还是看对应的学校,像牛津、剑桥、帝国理工这样的世界名校,其一年制硕士的含金量自然挺高,认可度当然也不在话下;如果是名不见经传的大学,又是一年制,那含金量和认可度自然较低。比如我有个街坊,本科后,去了新西兰留学,攻读一年制硕士,去的大学,寂寂无名,好像很快就完成学业回国了,但对他找工作似乎没多大帮助,以至于后来他自己都基本不提那段留学经历和那个硕士学位了。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在实施一年制硕士的国家和地区中,对我国学生而言,最值得去的,还是经济与教育都很发达的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及我国的香港地区,因为它们名校众多。英国不用说了,以G5为代表的一大批名校,享誉世界;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大学、昆士兰大学、悉尼大学等,都是世界级名校;新加坡的新加坡国立大学与南洋理工大学,香港的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都是亚洲顶尖名校,在世界名校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能进入这类名校学习,即便是一年制,也是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