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牛博士论文就是在还没答辩之前已经发表在最好的期刊上,而且鉴于论文很长,该期刊必须像小说一样连载。实例:张五常博士论文《佃农理论》,当年在《法和经济学杂志》上连载四期。第四牛博士论文答辩就是答辩人一直在挑战答辩委员会成员,直到问得这些教授们紧张到恍惚以为自己才是答辩人。实例:萨缪尔森博士论文答辩结束后,答辩委员会成员之一的熊彼特(上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转过头去问另一位成员里昂剔夫(诺奖得主):“瓦西里,我们通过了么?”第三牛博士论文就是让编辑满世界都找不到一个能看懂这篇论文的匿名审稿人,最后只能发表,根本不需要修改的。德布罗意因这篇论文说阐述的观点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薛定谔凭借德布罗意的这篇论文对量子力学作出了杰出贡献,从一名普通而不得志的讲师一跃成为了一名伟大的科学家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可以说,一篇一页纸的博士论文成就两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可谓前无古人,估计也是后无来者。由此看来,最牛的论文不必象张五常那样连载,一页A4的纸足以。不过我想德布罗意要是在中国读博士就惨了,论文因为字数太少,根本连答辩的资格都没有。不得不说两句:德布罗意幼年即失去双亲,被他的哥哥莫里斯公爵(也是一名杰出的物理学家)一手养大的,在他1924年的著名博士论文之前一年,德布罗意就已连续发表三篇论文提出物质波的猜想,至于博士论文是几页纸,这个我还没考证过。关于薛定谔:薛定谔多才多艺,会四种语言,出过诗集。另外他于1944年出版的《生命是什么》,吸引了一大批物理学家转向生物学研究。其中包括后来双螺旋的发现者沃森和克里克。所以,这帮牛人并不一定像人们想象那样传奇,也不能把其成功单纯归结为偶然的因素。第一牛博士论文以上例子虽然非常值得人敬佩,但是,最牛博士论文与博士论文答辩及博士论文发表都应该是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甚至还没有取得任何学位前,已经是世界著名的剑桥大学学术界公认的学术思想界的领袖人物。维特根斯坦的学士论文是他的老师,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大人物剑桥教授摩尔先生与维特根斯坦一起散步时,随手记录下来的维特根斯坦的喃喃自语。在向剑桥申请学士学位时,因为行文不够规范,而被学校的学位委员会拒绝,摩尔先生利用自己的学术权威地位再三为学生的这个学士学位去跑腿,终于成功。维特根斯坦的博士论文是在一次大战时,在战营里写成的,仅数万字。叫《逻辑哲学导论》,出版时找不到合适的出版社,因为当时没有人能够读懂他这部天书,因此出版商找到他老师罗素,罗素自告奋勇,成为这部书出版的策划人,并且自以为是地为这部书写了洋洋洒洒的序言。书终于出版了,但是却遭到的是学生维特根斯坦的一顿痛骂。说罗素根本就没有读懂他论文。在那里瞎写一气。罗素听了没有脾气,也不后悔自己的行为,天才人物就有这样的个性。维特根斯坦的剑桥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是由三个国际学术大师组成的:罗素、摩尔、魏斯曼。三个人在答辩前一直漫无边际地讨论着维特根斯坦博士论文里的问题。时间很长了,还没有哪个敢开口问博士生维特根斯坦一个学术问题。这时罗素开口了,他转向摩尔说:“继续,你必须问他几个问题,你是教授。”摩尔表示还没有弄懂维特根斯坦的问题,这时维特根斯坦含笑走到摩尔与罗素面前,拍拍他们的肩膀,笑着说:不要担心,你们永远都弄不懂这些问题的。博士论文答辩就以这样方式通过了。本文转载自:中国社会学精彩推荐:历史学“百篇优博”出版、获奖与提名名单如何為您的博士或碩士論文選擇一個成功的研究題目?如何只用12周写一篇学术论文?▼
第五牛博士论文 答辩之前,就已发表在最好的期刊上,且因论文很长,该期刊必须像小说一样连载实例:张五常博士论文《佃农理论》,当年在《法和经济学杂志》上连载四期。 第四牛博士论文 答辩就是答辩人一直在挑战答辩委员会成员,直到问得这些教授们紧张到恍惚以为自己才是答辩人。实例:萨缪尔森博士论文答辩结束后,答辩委员会成员之一的熊彼特(上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转过头去问另一位成员里昂剔夫(诺奖得主):“瓦西里,我们通过了么?” 第三牛博士论文 就是让编辑满世界找,都找不到一个能看懂这篇论文的匿名审稿人,最后只能发表,根本不需要修改的。实例:Christopher A.Sims(克里斯托弗·西姆斯)被誉为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计量双塔组合之一,2011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SIMS1971年发表在《数理统计年鉴》上的论文《无穷维参数空间中的分布滞后估计》。他写完这篇论文后没投经济学杂志,因为他显然知道没人看的懂。于是投给了最牛的数理统计杂志,结果编辑死活找不到审稿人,最后好不容易凑合拉来一个,审稿报告是这么写的:“我真的不明白这篇论文在说什么,但我检验了其中几个定理,好像是对的。所以我猜应该发表。” 第二牛博士论文 没必要长篇大论,千把字足以。实例:德布罗意是个贵族花花公子,本科历史学专业的,后来实在闲着无聊去读了5年博士,最后交的博士论文是一页纸,还涉嫌“抄袭”。答辩委员会气得都不想让他答辩。他的导师、著名物理学家朗之万感到很没面子,自己学生毕业不了真耻辱,于是他鼓动了爱因斯坦一起帮着求情:让这小子过了吧,他老爸是法国内政部长,咱惹不起。那篇“垃圾”论文后来被薛定谔看到了,薛定谔看着这页论文苦思冥想了一个月,发表了量子力学里最重要的理论之一的“薛定谔方程”,薛定谔的猫也成为最有趣的一只猫。德布罗意因这篇论文说阐述的观点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薛定谔凭借德布罗意的这篇论文对量子力学作出了杰出贡献,从一名普通而不得志的讲师一跃成为了一名伟大的科学家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可以说,一篇一页纸的博士论文成就两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可谓前无古人,估计也是后无来者。由此看来,最牛的论文不必象张五常那样连载,一页A4的纸足以。不过如果德布罗意要是在中国读博士就惨了,论文因为字数太少,根本连答辩的资格都没有。不得不说两句:德布罗意幼年即失去双亲,被他的哥哥莫里斯公爵(也是一名杰出的物理学家)一手养大的,在他1924年的著名博士论文之前一年,德布罗意就已连续发表三篇论文提出物质波的猜想,至于博士论文是几页纸,这个还没考证过。至于薛定谔:薛定谔多才多艺,会四种语言,出过诗集。另外他于1944年出版的《生命是什么》,吸引了一大批物理学家转向生物学研究。其中包括后来双螺旋的发现者沃森和克里克。所以,这帮牛人并不一定像人们想象那样传奇,也不能把其成功单纯归结为偶然的因素。 第一牛博士论文 以上四牛已经非常厉害了,但是,最牛博士论文与博士论文答辩及博士论文发表都应该是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还没有取得任何学位前,已经是世界著名的剑桥大学学术界公认的学术思想界的领袖人物。维特根斯坦的学士论文是他的老师(剑桥大学教授摩尔先生)与维特根斯坦一起散步时,随手记录下来的维特根斯坦的喃喃自语。在向剑桥申请学士学位时,因为行文不够规范,而被学校的学位委员会拒绝,摩尔先生利用自己的学术权威地位再三为学生的这个学士学位去跑腿,终于成功。维特根斯坦的博士论文是在一次大战时,在战营里写成的,仅数万字。叫《逻辑哲学导论》,出版时找不到合适的出版社,因为当时没有人能够读懂他这部天书,因此出版商找到他老师罗素,罗素自告奋勇,成为这部书出版的策划人,并且自以为是地为这部书写了洋洋洒洒的序言。书终于出版了,但是却遭到的是学生维特根斯坦的一顿痛骂。说罗素根本就没有读懂他论文。在那里瞎写一气。罗素听了没有脾气,也不后悔自己的行为,天才人物就有这样的个性。维特根斯坦的剑桥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是由三个国际学术大师组成的:罗素、摩尔、魏斯曼。三个人在答辩前一直漫无边际地讨论着维特根斯坦博士论文里的问题。时间很长了,还没有哪个敢开口问博士生维特根斯坦一个学术问题。这时罗素开口了,他转向摩尔说:“继续,你必须问他几个问题,你是教授。”摩尔表示还没有弄懂维特根斯坦的问题,这时维特根斯坦含笑走到摩尔与罗素面前,拍拍他们的肩膀,笑着说:不要担心,你们永远都弄不懂这些问题的。博士论文答辩就以这样方式通过了。感谢作者的付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我们,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注:文中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问题来了:3月22日,我们发布了“问题来了丨最牛的历史学博士论文有哪些?”,发现大家推荐的博论大部分均以著作面世,阅读极为方便。根据各位粉丝的热心推荐,小编向大家介绍以下这些牛轰轰的历史学博士论文。快来看看有没有你心目中的牛逼文?(若有遗漏,欢迎补充,页末投票吧!)▼葛剑雄:《西汉人口地理》葛剑雄,曾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现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常务委员。《西汉人口地理》是其就读于复旦大学时博士学位论文,也是新中国出版的第一篇博士论文,师从谭其骧。该书研究西汉各阶段的人口数量与人口增长率,考察自然、经济、政治、历史和社会等方面的因素对汉末人口地理分布的影响,探讨关中、西北、东南地区及其他地区的人口迁移。并附有各郡国人口数量、增长及迁移的表格,为研究汉代历史必备之书,也是硕博士研究生撰写论文的经典参考书。▼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周振鹤,现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西汉政区地理》是其就读于复旦大学时博士学位论文,师从谭其骧。本书通过对西汉史的全面考察,论述了西汉政区地理沿革过程,复原了西汉各个时期郡国一级政区面貌,描述了二百年间郡国置废离合的全过程,并略及县邑一级政区沿革的若干问题。探究了其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弥补了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的不足,填补了断代政区沿革研究方面的空白。全文分两篇,上篇叙述了高帝十王国的地区沿革。下篇概述了高帝十五郡及武帝新开郡的沿革,同时对《汉书·地理志》做了有益的补充和考证。▼陈苏镇:《〈春秋〉学对汉代政治变迁的影响》陈苏镇,现任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春秋〉学对汉代政治变迁的影响》为其就读北京大学时博士学位论文,师从祝总斌。汉朝是继秦朝之后建立的又一个统一王朝。它完成了秦朝没能完成的历史使命,成功地结束了战国局面,不仅在全国实现了政治统一,也初步完成了文化整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过程曲折复杂,历时200余年。其间,除政治、经济、军事、民族等因素外,儒家的《春秋》学也起了重要作用。该文从政治文化角度入手,对这一过程进行了探讨。后扩充、修改以《〈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一书出版。卢云:《汉晋文化地理》卢云,毕业于复旦大学,师从谭其骧。其博士论文《汉晋文化地理研究》是文化分区研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全书分别从学术、宗教、婚姻和音乐(俗乐)等角度,对汉晋时期(包括西汉时期,东汉时期和魏晋时期)文化区域的分布状况和地域特征进行了系统探讨。仇鹿鸣:《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仇鹿鸣,现为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为其就读于复旦大学时博士学位论文,师从韩昇。本书采取将政治史与家族史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在政治史的脉络中探讨西晋权力结构从形成到崩溃的过程,另一方面考察魏晋大族之间的政治、婚姻、交往网络,探究这一网络在魏晋政治变局中发挥的作用。尤其是针对学界沿袭陈寅恪的魏晋统治阶级两分法进行反思,试图重新解读和描绘政治集团内部的复杂情况。▼李碧妍:《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李碧妍,毕业于复旦大学,《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为其博士学位论文。本书从政治地理学切入,通过对唐代后半期 最为重要的政治群体之一——藩镇的实证性考察,对唐帝国得以成功度过“安史之乱”这一中古史上之剧变,并在由此创发的新兴的藩镇体制下,重建其政治权威与统治力的问题,给出了一个合理的历史解释,为我们重新认识中古史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线索。(美)黄仁宇:《明代的漕运》黄仁宇,美国密歇根大学历史系博士,《明代的漕运》为作者的博士论文。全稿共分前言、京杭大运河的背景和本文研究目的、京杭大运河的地形概况、明代管理大运河的行政机构、漕粮的运输、宫廷供应品的运输、征税与商业及劳役、结论、附件等部分,重点论述了明代对大运河的管理与大运河的功能,以及大运河对明帝国的影响。对于研究明代商业运输、经济发展等均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郑振满:《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郑振满,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为其就读于厦门大学时博士学位论文,师从傅衣凌、杨国祯。本书通过解读闽台地区现存的族谱、分家文书等家族史资料,考察家庭结构的周期性变化、宗族组织的不同类型、宗族发展的区域性特征,探讨家族组织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内在联系。作者认为,明清时期家族组织的普遍发展。反映了宗法伦理的庶民化、基层社会的自治化、财产关系的共有化,体现了社会意识形态的“泛家族主义”倾向。▼张先清:《官府、宗族与天主教:明清时期闽东福安的乡村教会发展》张先清,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主任,教授。《官府、宗族与天主教:明清时期闽东福安的乡村教会发展》为其就读于厦门大学时博士学位论文,师从陈支平。后以《官府、宗族与天主教:17-19世纪福安乡村教会的历史叙事》一书出版。本书从区域社会文化史的角度,对明清时期闽东福安县的乡村天主教发展进行系统研究。文章认为,明清时期当地乡村宗族对天主教信仰的皈依,是天主教能够深入福安乡村社会传播、发展的根本原因。正是由于一些乡村宗族的天主教化,天主教信仰得以依附在这些宗族中。依靠地方宗族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直至成为对当地民间社会生活具有深刻影响的一种区域性主流宗教。▼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余新忠,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副教授。《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一项医疗社会史的研究》为其就读于南开大学时博士学位论文,师从冯尔康。本书从瘟疫这一以往史学研究甚少注意的社会现象入手,通过对清代江南疫情及其与社会互动关系比较全面细致的呈现,探讨了中国近世社会的发展脉络、清代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和清代江南社会的特质等问题,是国内第一部疾病医疗社会史研究专著。▼(法)路易·德尔米尼:《中国与西方:18世纪广州的对外贸易年)》《中国与西方:18世纪广州的对外贸易年)》一书是法国学者路易·德尔米尼就读于法国高等试验学院时的博士论文。全文400余万字,是法国国家级的博士论文。该文以18世纪广州的对外贸易为研究对象,共有5大卷。第一卷是《东印度公司时代》,第2 卷是《茶叶时代与中国的债物》,第3 卷是《广州与鸦片的时代》,第4 卷是有关18 世纪广州对外贸易的地图、图表和照片,第5 卷是《夏尔·德·康斯坦中国贸易回忆录》。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耿昇教授主持该书的汉译工作,认为德氏该书不仅限于广州,可以说是一部当时整个中国的贸易史。不仅局限于贸易,而是一部通过贸易而反映出的中西关系史,涉及了中西双方的政治、文化、伦理、价值标准诸方面的差异。▼(美)孔飞力:《中国太平叛乱时期的民兵:团练的理论与实践》孔飞力,美国著名汉学家。《中国太平叛乱时期的民兵:团练的理论与实践》为其就读于哈佛大学时博士学位论文,后易名《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正式出版。该书从分析中国社会的内部结构及其制度入手,强调了中国地方名流的作用,论述了在其影响下的地方组建武装活动的形成和发展,并就此对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美)李怀印:《华北村治: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国家与乡村》(法)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布罗代尔,法国年鉴学派史学的第二代代表人物,该博士论文初稿完成于德国战俘营中。该文由独立的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论述地中海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第二部分从经济制度、国家、社会、文明、战争等各方面论述16世纪地中海世界的历史。第三部分主要叙述菲利普二世统治下地中海发生的具体的事件。布罗代尔提出了著名的“长时段”的理论,把历史时间分为地理时间、社会时间、个体时间三种类型,为法国和世界的新史学运动树立了一面崭新的旗帜。▼陈侃理:《儒学、数术与政治——中国古代灾异政治文化研究》陈侃理,北京大学历史系研究员,《儒学、数术与政治——中国古代灾异政治文化研究》为其就读于北京大学时博士学位论文,师从陈苏镇。后以《儒学、数术与政治:灾异的政治文化史》一书出版。本书追溯灾异理论的思想和技术渊源,探究儒学灾异论的内容、形成过程及其与数术和政治的关系,从政治文化的角度考察中国古代学术"学理"和"实用"两种取向之间的矛盾。灾异论的"学理取向"导致丧失立场的技术化,消解"天"的权威,最终走向自我否定;而"实用取向"同样会偏离儒家之"道",为权力所左右。灾异的政治文化史,折射出中国古代学术面对集权政治的尴尬处境。▼侯仁之:《北平历史地理》侯仁之,历史地理学家,中科院院士。师从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克利福德·达比,《北平历史地理》为其就读于英国利物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该书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界第一部关于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专著,作者在本书中开创性地运用了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方法,强调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分析相结合,文献研究与田野考察相结合,对北京城的兴起和发展变迁史做了详细的考证和精辟的阐释,在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标志作用。▼虞和平:《商会与中国早期现代化》虞和平,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主任。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商会与中国早期现代化》为其博士学位论文。该书是以现代化理论研究中国商会问题的学术专著,探讨了商会发展的全部历史过程、商会内外部关系、商会的功能与作用。不仅从社会结构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来考察和剖析商会,而且还把中国商会放在更为广阔的世界范围中来加以观察与对照。好啦,看完这么多历史学博士论文,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动动手指头,投出你心目中最牛的历史学博士论文吧!▼最后,再次感谢各位的热情推荐!编排:@林大蕾
3月5日,《自然》连刊两文报道石墨烯超导重大发现,第一作者均为中国科大10级少年班校友曹原。曹原本科毕业于中科大少年班,令人惊讶的是,这位博士生今年年仅21岁。2018年3月5日《自然》以背靠背长文形式在网站刊登了重大研究成果,文章还配以第三篇文章作为评述前述成果。MIT石墨烯超导重大发现范德华异质结构是二元构筑单元垂直堆叠而成,在二维材料丰富的功能性基础上,可以实现更多的工程化操纵。其中一个方向,就是通过控制层间扭曲角度,来调控范德华异质结的电子结构。麻省理工学院Jarillo-Herrero与曹原等人发现,堆叠的双层石墨烯中,电学行为对原子排列非常敏感,影响层间电子移动。对于物理学家而言,电学行为通常是由能量主导。而在这项研究中,单层石墨烯内原子间电子移动有关的能量在eV量级,而在层间的电子移动涉及的能量量级最多在几百meV。上述研究成果来自3月5日刊发的两篇最新Nature,通讯作者为麻省理工学院的Pablo Jarillo-Herrero教授。 Pablo Jarillo-Herrero和曹原等人团队在魔角扭曲的双层石墨烯中发现新的电子态,可以简单实现绝缘体到超导体的转变,打开了非常规超导体研究的大门。除了这两篇文章外,Nature杂志还配了Eugene J. Mele的评述。▲Pablo Jarillo-Herrero(左)和Yuan Cao(右)文章第一作者是个小鲜肉曹原近照(来自其MIT主页)值得关注的是,本次两篇Nature论文的第一作者、MIT博士生曹原来自中国。今年年仅21岁,本科毕业于著名的中科大少年班。根据报道,曹原1996年出生,籍贯是四川成都。2010年,14岁的曹原从深圳耀华实验学校考入蜚声中外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学院,并入选“严济慈物理英才班”。从中学时代起,曹原即受益于“超常教育”。据当时的媒体报道:曹原2007年到深圳耀华实验学校读书,该校主管超常教育的副校长为朱源。后者曾任教中科大少年班20多年。曹原用了三年的时间读完小学六年级、初中和高中的课程。高考总分为理科669分。2014年,曹原荣获中国科技大学的郭沫若奖学金。天才代出的中国科大竞争激烈,少年班面对的是一大批杀手名捕。但是曹原却如鱼得水。曹原在《计算物理》课遇到“令人闻风丧胆的杀手”丁泽军教授(江湖上人称丁老怪)。丁老怪向新创校友基金会回忆曹原时介绍说曹原是“很聪明的家伙!本科时计算物理课程中的课题研究成果发了一篇文章,J. Mag. Mag. Mater. 355 (2014) 93-99。没花多少时间,也就是一个寒假就做完了”。中科大物理学院教授曾长淦也证实“这是在我实验室混过的娃”。曾长淦回忆“(本科)在我们实验室还发了一篇PRB理论文章呢。当时就觉得他太厉害了”。曾教授接受采访回忆起曹原:我实验室出了很多位郭沫若奖,但曹原在其中还是显得卓尔不群,非常特别。我们的研究以实验为主,但曹原发的却是理论文章。虽然在实验选题、方向与写作上我可给他指导,但在技术细节上无法手把手教他。曹原是如此令人放心:只要把题目交给他就行,他一定能做出来! 聪明人很多,曹原却还主动。计算遇到困难,他永远会想尝试其他的软件方法。曹原爱好广泛,也喜欢计算机,什么都能捣腾,朋友圈经常发天文观测的照片。才气过人的天才往往持才傲物,但曹原却非常低调沉稳,情商很高。他在我们实验室时就很受欢迎。去年他曾回科大访问,提到了研究的进展。看到成果发表。我很高兴!曹原的天文摄影作品(本人提供)一位与曹原熟悉的少年班毕业生说:他实在是太强了,以前在科大就是传说级的人物。
今日问题最牛的历史学博士论文有哪些?博士论文是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所撰写的学位论文代表其独立的科学研究能力优秀的博士论文其独创性的见解甚至对该学科该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3月20日我社转载了《人类历史上最牛的五篇博士论文》一文许多粉丝吐槽布罗代尔的博士论文应当入选好吧 好吧 好吧……本期的#问题来了#请大家一起来聊聊如果要评选最牛历史学博士论文你会推荐哪篇呢?参与方式直接文末评论处留言(作者+论文题目+推荐理由)届时我们会将大家的回复整理出来进行投票喔!#送个福利#获得最高点赞数的一位将获赠价值129元的历史研习社VIP会员名额一个往期互动话题博导来了,这些才华横溢的历史学家都是80后……关于历史,你听过什么正儿八经的一派胡言?你见过哪些富有人格魅力的学者大咖?有哪些影响广泛的人文社科经典丛书?策划:@林大蕾
翟天临曾谈博士论文:等穿上博士服拍照时,让所有人看看是谁牛!最近一段时间翟天临的学术论文问题引起了所有人的关注,没想到他本人回答网友的一个问题,竟可以引发一连串的连锁反应,连带他也被扒了个底朝天,也是让大家始料未及的!近日有关翟天临之前的采访视频再度曝光。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被问到写博士论文的进度,这样回答,翟天临表示:“等我什么时候穿上博士服拍照的时候,我相信会上热搜,我再让所有人看看谁牛”。当时还未爆出他本人的学术造假问题,翟天临因为总在微博上谈及论文,屡上热搜因此记者采访他本人的博士论文进度如何,他给出了如下答案。从翟天临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当时他对自己的博士身份还是很傲娇的!在回答记者有关论文的进度时表示:绝对不会告诉你们。翟天临给出的答案是因为害怕自己说论文写完了,万一没过会显得很丢人,因此他想等穿上博士服拍照时,在让大家看看是谁牛!没想到一语成谶,翟天临因为不知“知网”而被网友质疑,随后被翻出了论文原创问题等学术造假,还引发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包括北电院长娶女学生,他将自己导师的名字都写错等等问题。目前北电已经专门成立了调查组,全力彻查此事,而翟天临目前的“学霸”人设也很难再立的住!有网友看到他当初的回应后表示:“是,你最牛”还有网友表示:“他当时真的好紧张,眼神都不敢看镜头”。更有网友不满翟天临的傲慢态度,表示现在全国人民都知道他最牛了,牛到学术造假!总之翟天临现在的风评极其差,这些年苦心营造的“学霸”人设不复存在,而演技与人品也开始被人诟病。由他而引发的学术造假问题越演越烈,不知道翟天临会否后悔自己当初哪个“不知知网是什么”的回答!其实翟天临走到今天这一步,的确怪不得别人,演艺圈高学历的艺人不多,若真有才可以立人设。但立人设需谨慎,如今北京电影学院也发表声明称,表示对学术不端行为持零容忍态度。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也随后表示,对于“翟天临涉嫌学术不端”一事,将根据其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调查结论按规定处理。而在这几天中翟天临始终没有发声,既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大概也是想看舆论对此事的态度吧!而如今他掏了2000万元人民币的投资公司可能也受影响,而由他监制的剧《深渊行者》的制作周期为6个月,按说快了宣传期却未见任何宣发,官方微博也只发了几条,恐怕也将难产。由此可以看出这件事情给翟天临带来的影响有多大,不知道他还会不会像之前那样扬言让所有人看看谁最牛?
每日经济新闻报道,4月20日,在“大湾区与深圳的未来”高峰论坛上,知名国际经济学家张五常发表演讲。张五常说,他推断,深圳一带将会超过上海,深圳将成为整个地球的经济中心,将会超越硅谷。海浪由此想到张五常先生的博士论文现代合约经济学的开山之作《佃农理论》。该论文在未答辩之前,就在期刊上连载,被称为史上最牛的论文。之后,芝加哥大学将其作为经济学专著出版社出版。《佃农理论》一书在经济学界影响巨大,现代合约经济学的研究与发展与《佃农理论》密切相关。很多人关注其论文的理论水平。比如,经济学界对《佃农理论》一书的概括性评价是:该书主要是以现代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对分成租佃制度作出了新解释,推翻了以往的传统理论,建立了“新佃农理论”。这样的博士论文真的不多见。我们更关注其搜集资料、发现问题、破解经济现象谜团的的功夫——突破困于心、衡于虑之后完成的创造性思维之旅。真正的学问家不是书橱。知识学了一火车,到头来还是别人创造的知识。唯有找到鲜活的新材料、新证据,用知识工具建构起包含新思想、新的理论大厦的机会才会来临。张五常先生曾说,当年完成博士考试后,他却因不到自己满意的论文题材而心灰意冷。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图书馆发现了有关台湾农业的资料,对“政府硬性约束下农业产量急升”的现象觉得不可思议,于是他想解释这一让人感到奇怪的经济现象。基于深厚经济学素养,深知产权对行为影响的张五常先生,从疑惑“政府硬性约束下农业产量急升”的现象,到通过建构理论,缜密分析,再到发现其中的秘密,终于完成了其轰动西方经济学界的论著《佃农理论》,使之成为现代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之作,为学界创造了历久弥新的现代新制度经济学思想源泉。一切创造都源于从新鲜的角度确认存在,岂能述而不作?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不读这本书等于“无知”。人非生而知之,每个人对这个世界的所知,无不源于终身阅读。但是更为重要的是,每个人的阅读是有所选择的,也应该与时俱进,要善于阅读那些真正有新思想的著作,怎么能穷经皓首而无所创造?最后,我们把话说回来,还想联系当下家长、教师、校长和教育管理者对分数的焦虑,想提一下张五常先生自己写的“不是专家谈教育”的书《吾意独怜才》。也许,我们可以通过这本书能了解到张五常先生独特的学习思想或教育思想。比如,他教育他的儿子要懂得,一个人的成就不是以分数来衡量,而是以研究的贡献度来衡量;他还教育他的女儿不准取得一百分,理由是,一个人凭借考试获得得状元,筋疲力尽,到了要争取学问的时候,变作一个傻状元!
本文不谈如何写论文,因为之前写过,如《如何高效撰写科研论文》、《如何在科研论文中体现创新点》,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在我百家号找到。这篇是以本人经验,来说明我读博期间写论文的过程,中间会穿插一些写论文的技巧。第一步是这样走的提前入课题组,不久老师回国交代课题方向:一种全新的设计方法,需要我设计小设备。小设备出来,实验完成,导师告诉应该发论文。第一次写论文,写的很菜,导师帮助修改了大概二十次。然后告诉我是新东西,要求发到《机械工程学报》(中文期刊里,机械类的老大)。投稿,等待,被拒。后修改排版发到学校校报。发论文过程中,查中文论文用中国知网比较多,外文期刊ScienceDirect比较多,学术论坛小木虫用的比较多。这几个地方,没有哪个博士研究生不知道,简直不要太熟悉。中间为了凑够毕业标准,发了会议论文,并到香港参会,其实就是转转,见见世面。基本每个课题组都会给学生一次外出参会的机会,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发一篇会议,然后到外面看看。其实我们知道会议论文也就那么回事,虽说也是EI,但是层次是很不高的。第二步是这样走的导师要求设计大设备,内容包括:画模型,请教技工,修改设计,出图纸,请教工程师,改图纸。这期间,空余时间将组内成形方法进行总结,发了综述。脑海里对成形过程的载荷分析进行反思,认为这个是一个点子,可以写论文。很多时候,如果没有什么事情,可以总结总结组内的一些论文,写写综述之类。有时候我们突然冒出个好点子,千万不要让它们跑掉,写下来或记下来,慢慢思考、发酵,最后写下来就是一篇好论文。第三步是这样走的同组兄弟导师帮发SCI,已可以毕业。自己的毕业标准还没有达到,于是一狠心,写了两个月,写出SCI。冒险投了领域内较好的期刊,发回修改,英语不过关,同学帮忙润色。添加一些实验素材。等待,接收,毕业前出页码(有的单位SCI出页码即可,EI出检索号即可)。如果感觉自己的东西是好东西,很有创新性,那就胆子大一些,投些好期刊。还要注意自己的英语,如果不行,就请同学帮忙润色。那些总发SCI的同学,经验会比较丰富,多跟他们交流。第四步是这样走的请教总工,改图纸,指导生产,装配。在这个期间,谋划写第二篇SCI,点子来自于之前对成形载荷的思考。设备实验成功,成形过程没问题。很快就开始大论文写作,中间写第二篇SCI及成形过程的一些工艺研究。大论文接近完成,SCI发出。答辩完成,SCI Under Review。毕业时,SCI接收。大论文要预留至少半年的时间,充分准备。因为博士论文需要外审,所以质量一定要高。我们当时有校盲(比例小但是风险大),院盲(非校盲的,风险小些)。我当时一下子被抽到校盲,紧张的要命。审稿意见回来,马上修改论文,还好最终通关。三年的时间就这样过去了,博士读得也很辛苦。因为在三十左右的年龄,要考虑自己的家庭,要考虑父母,要考虑毕业,总之,生活的压力无时无刻不包裹着像我一样的穷博士。俗话说得好,不被扒层皮,怎么能毕业?
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8篇SCI论文,两篇EI论文;项目路演现场获得千万投资协议……上个周末,在2019年江苏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高层次人才·创投资本·创新项目“四对接”的活动现场,记者围观了一次高水准的人才展示。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多个国内顶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高学历毕业生,被江苏招才引智的诚意所打动,纷纷来到现场秀出了自己的“真功夫”,满腔热诚希望来江苏就业,发光发热。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陈俨 摄影高学历毕业生现场“秀才华”科研达人带着17篇学术论文来应聘11月2日在北京大学邱德拔体育馆、清华大学综合体育馆举办两场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知名度高的企事业单位和丰厚的待遇,吸引了众多北大、清华以及其他知名高校学子前来洽谈。进场单位对前来应聘的求职者有着较高的期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化学材料类岗位要求求职者发表国际高水平SCI论文六篇以上,大气科学类岗位则要求国际高水平SCI论文六篇以上。冲着南信大的“双一流”品牌,学校的展位前挤满了学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毕业的王同学信心满满地向南信大招聘老师介绍,自己共发表了17篇学术论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8篇SCI论文,两篇EI论文,以第二作者身份发表了论文两篇。亮眼的成绩单顿时迎来一片惊叹。而在江苏另一家科研机构的展台前,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自然资源研究所的博士陈同学递上的简历同样惊人。陈同学发表了学术论文4篇,参与编写两部专著,还曾担任过SCI期刊的学术审稿人。参与撰写的咨询报告曾被国办刊物采用。“比我优秀的简历还有很多。”接受记者采访时,陈同学十分谦虚地回答。用人单位诚意十足揽人“前几年签下的优秀人才已是学校副教授”面对高层次人才的加盟,用人单位自然也拿出了十分优厚的条件。连续第五年来北京招聘高层次人才的苏州科技大学,对于入选各类国家级人才工程项目人才,不仅提供过渡房、优厚的安家费、购房补贴和科研启动费,条件特别优秀者引进待遇还可以做相当比例上浮。学校人事处处长何湘江介绍,通过近几年赴清华北大等国内一流高校招聘,学校已经成功签约引进数十位毕业于清华、北大的优秀人才,其中的佼佼者,如今已经是学校的副教授,拥有了“挑大梁”的能力和担当。江苏省国信集团有限公司的信托业务岗、法律合规岗,都开出了年薪超过三十万的薪酬待遇。江苏南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则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还有院士、长江学者作为“智囊团”支持发展。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此次引才活动,各用人单位均拿出了非常优厚的薪酬和福利待遇。部省属事业单位在国家规定的工资待遇外,大部分提供科研启动经费、安家费等支持。部分高校、科研院所给予博士毕业生10-50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有的单位提供20-50万元的购房补贴或给予安家费;有的单位提供人才公寓等福利待遇。部省属企业起薪基本在年薪10万元以上,给予博士毕业生的年薪普遍在20-30万元之间,并提供奖金、职业年金、疗养、培训和晋升发展通道等福利。市属单位提供薪酬待遇相对较高,一般博士毕业生年薪20-40万元,硕士毕业生年薪18-30万元,本科毕业生年薪10-20万元,具有较强吸引力。部分市属事业单位对优秀博士的年薪达90万元,对学科带头人的补贴达100万元。高层次人才推介会现场签约“我看到了江苏对我们的诚意”记者了解到,本次江苏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高层次人才·创投资本·创新项目“四对接”活动由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共同举办。今年是我省连续第二年在北京举办“四对接”活动,也是连续第五年在北京举办专项引才引智活动,中共江苏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兼省委党校校长、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郭文奇带队,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全省13个设区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和市人社局长,以及236家精挑细选的我省重点企事业单位,携带4000余个工作岗位超1.6万人才需求,到北京开展洽谈对接、人才招引,向北京地区的各类高端人才智力和创新要素资源发出诚挚的“江苏邀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知名高校院所和中科集团、中航集团等知名企业,总计超过130余家北京地区相关单位参与。11月3日上午,活动还举办了江苏发展推介会。北大、清华、中国科学院等高校院所和中科集团、中航集团等企业的高层次人才、团队等分别与我省签订研发、产业合作项目110个。现场还有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20余所高校49名优秀毕业生代表与我省相关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清华大学毕业生刘涛来自甘肃,他选择了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作为自己的目标。“我去过连云港,是一座非常美丽的城市,而且当地的引才政策也让我很动心,说明连云港对我们非常有诚意。”中国科学院大学能源自动化专业博士刘婵现场与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签约。“学校灵活的引才政策吸引了我,既能为我发挥科研能力提供舞台,又解决了我生活的后顾之忧。”项目路演后签下千万合作协议“江苏创业氛围好,政策实”推介会期间同步举行人才创新项目路演,包括项目投资、共建孵化器、设立基金等12组项目进行了现场签约,来自江苏13个设区市的15个优质项目进行了现场路演,100个项目进行了书面展示,其中不乏创始人入选“2019胡润Under30s创业领袖”等亮点频出的优质项目。北京云和资本当天与无锡隆达金属材料公司签订了几千万元的投资合作协议。主要投资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风投公司创始人赵珑飞表示,江苏创业氛围很好,很多城市的政策很实。公司此前已经投资了8家创业企业。无锡隆达金属材料公司总经理助理杨永奇则表示,公司此前获得的几轮投资全部来自北京。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活动注重加强人才引进与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衔接度,提供的51075个人才岗位需求主要分布在我省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同时此次人才岗位需求与北京地区高校院所专业的契合度高、人才供需匹配紧密性强,岗位需求涉及工科、理科、文科、管理、经济、金融等10余个学科的30多个专业。其中,工科需求29462人,占总数的57.7%;理科需求6384人,占总数的12.5%;管理学科需求3882人,占总数的7.6%;经济金融学科需求4137人,占总数的8.1%;其他需求7210人,占总数的14.1%。来源:扬子晚报
面对疫情安心宅,学习科研两不误, 在家也能发paper,不信? 北航人就在家发了一篇Nature! 第一作者是北航博士生, 通讯作者是北航教授, 第一完成单位是北航! 一起看看这篇攻克国际难题的Nature!当期Nature封面日前,《Nature》杂志在线以全文Article的形式发表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杨树斌教授课题组在单层二维材料研究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Conversion of non-van der Waals solids to 2D transition-metal chalcogenides》发现并提出一种合成单层二维材料的新方法──拓扑转化法,通过转化非范德华固体(过渡金属碳化物、氮化物和碳氮化物(MAX相)等)直接大量制备出具有超稳定和超高单层率的单原子层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物,攻克了单层二维材料难以制备和不稳定的国际性难题,所制备单原子层二维材料在电子器件、光电器件、催化和能源存储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Nature 577, 492-496 (2020))。第一作者:杜志国 (北航2015级博士研究生)通讯作者:杨树斌 Pulickel M. Ajayan第一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单层二维材料如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物,由过渡金属原子与硫族原子组成,由于其独特的二维结构,在电子器件、催化、能量存储等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传统制备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物通常是由以机械剥离、液相剥离和电化学剥离法为典型代表的“自上而下”的合成方法和以化学气相沉积法为典型代表的“自下而上”的制备方法。但这些方法合成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物的产率/单层率超低(<1%),且结构(尤其1T相)不稳定,严重限制了二维材料的应用。杨树斌教授等人提出合成二维材料的新方法——拓扑转化法,通过逐步转化非范德华固体(过渡金属碳化物、氮化物和碳氮化物(MAX相)等)直接大量制备出具有超稳定和超高单层率的单原子层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物,攻克了单层二维材料难以制备和不稳定的国际性难题。以MAX相合成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物为例,研究人员通过将MAX相与含硫族元素的气体或蒸气(硫、硫化氢、硒等)HyZ (y=0, 2)反应 (图 (a)),由于MAX相中M-X键为强的离子键或共价键,而M-A键为较弱的金属键,因此,在高的反应温度下(873-1373K),非范德华固体材料中的A相会与含硫族元素的气体进行反应生成具有较高蒸汽压的气态产物(AZ)从反应体系中脱离(图(b)),M相会相应地反应形成具有特定手风琴结构的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物(MZ)。研究揭示了这个拓扑转化由反应产物的焓和蒸汽压控制。通过调控MAX相的组成(三元或四元的MAX相)和在反应体系中引入第三反应物(磷蒸气),可以合成具有较高单层率(~30%)、超高温稳定(>1000oC)的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物(2H/1T相)。当采用层状的过渡金属碳化物(Mo2C)作为反应物,可以合成具有超高单层率(~90%)的MoS2,攻克了单层二维材料的制备难题。图(a):转化非范德华固体(MAX相)合成超高单层率和高温稳定的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物的机理图。图(b):MAX相中A相与含硫族元素的气体或蒸气形成的中间物的饱和蒸汽压-温度曲线。通过拓扑转化非范德华固体,研究人员合成了14种具有可控相结构和超高单层率的过渡金属硫族化物,其中包括7种过渡金属硫族化物Ti5S8,TiSe2,NbS2,NbSe2,MoS2,MoSe2,TaS2,5种掺杂过渡金属硫族化物Y掺杂WS2,Nb掺杂TiSe2,Y, P共掺杂WS2,P掺杂MoS2,P掺杂TiSe2,1种复合物MoSe2/TiSe2。这种拓扑转化方法将成为除传统Top-down和Bottom-up之外的第三种方法,有望规模化合成系列超高单层率和高温稳定的范德华二维材料,并在能源存储和转化、电子器件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新加坡国立大学的Wei Sun Leong教授对北航杨树斌教授的工作进行了评述,并发表在《Nature》上。评述中指出:这种方法可以直接将非范德华固体材料转变为单层TMCs,极具普适性,且操作简便,成本低廉,非常适合工业生产,将二维材料的应用极大地推向了市场商业化。从科学本身角度而言,杨树斌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工作表表明,少量(<1%)杂原子的掺杂可以稳定单层过渡金属硫族化物,用于解决二维材料在环境中的不稳定性,这为材料研究人员提供了新的思路:应当开始探索使用化学元素来稳定二维材料,而不用再使用包覆等复杂策略。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Wei Sun Leong教授对北航杨树斌教授的工作进行评述,并发表在《Nature》上拓扑转化法可以直接将非范德华固体材料转变为单层TMCs该工作由来自于4个单位的11位合作者共同完成:北航杨树斌课题组联合美国莱斯大学的Pulickel M. Ajayan教授课题组、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邹小龙教授课题组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宋礼教授课题组。该工作采用了多种先进测试和表征手段单层二维材料。该工作主要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项目和面上项目(51622203,51572007)和教育部111引智计划(B17002)等的资助。北航博士生为第一作者,北航教授是通讯作者,通讯单位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起认识一下这篇Nature,背后优秀的北航人!杜志国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5级博士研究生2014年毕业于南昌航空大学,获优秀毕业生称号。同年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进入杨树斌教授课题组,并于2015年通过硕博连读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期间,主要研究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物和过渡金属碳化物的制备及其在催化、能源存储和电子器件等领域中的性能,目前共发表SCI论文1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杨树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2008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材料学院,获博士学位;2008-2014先后在德国马普高分子研究所和美国莱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6年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在Nature, Sci. Adv., Acc. Chem. Res., Adv. Mater., Angew. Chem. Int. Ed., Nano Lett., EES, Nature Commun.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IF>10的论文60余篇,他引10000余次,ESI高被引论文22篇,单篇SCI他引超过200次论文12篇。授权国际PCT/美国发明专利6项,申请中国发明专利30余项。2017-2019年连续三年入选美国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和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来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作者:航小萱 工作室 素材来源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编辑 | 王常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