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在读研究生的小伙伴,尤其是临近毕业的研究生都听说过论文盲审这件事儿。盲审是一种论文评审制度,为了保证审核的客观公正性,导师在审阅论文的时候不知道论文的名字,即匿名送审,一般的高校在论文答辩前都要进行论文盲审,随机抽取几篇论文,统一送审。那么盲审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实施的呢?小编这里查询了一下教育部官方网站,官方给出的回答是这样的:“为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评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和进行论文抽查,启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评选高等学校重点学科,遴选、推荐研究生教学用书,对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开展评估等。一些学校为了保证质量,根据各自的特点采取了相应的有关措施,如毕业论文盲审、毕业时须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等做法,教育部对此并无统一规定。”也就是说,盲审,各个学校的规定都不一样,没有确切的时间,但是从盲审的初衷以及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来看,盲审是大势所趋,千万不要抱着侥幸心理,一定要好好写好自己的论文,对自己三年的学习有一个好的交代。盲审有哪些类型?盲审的类型主要分为校内盲审和校外盲审。校内盲审一般是由各院系自行组织和实施,主要在校际盲审前启动,盲审方式和标准不同学校略有差异,但大体流程相似,通过校内盲审后方可参加校际盲审。校内盲审通过的可能性也比较大一些。校外盲审指将论文送外单位专家审阅,有的学校是学位办统一进行,有的学校是导师个人进行。校外盲审通过的难度要大一些。要注意的是,盲审和外审通过后才能取得答辩权,答辩不通过,一样不能毕业。只要盲审2个专家通过,或者外审的2个专家通过就取得答辩权利,答辩委员会不包括外审专家,要半数通过就能够毕业。哪些人的论文会被盲审?不同学校硕士论文盲审所占的比例不同,一般在30%-50%之间,博士论文全部盲审。这里最悲催的就是我们的博士研究生同学了,论文百分之分百被盲审,但是国家目前对研究生的管理本就是宽进严出的态度,也并没有什么奇怪的。而我们的一部分硕士研究生同学可抱有一点侥幸的心理,因为并不是每一位硕士研究生的论文都会被盲审啦。盲审没有过怎么办? 定为不合格的学位论文由研究生部通知研究生本人及导师,进行论文的修改;如研究生本人及导师对盲审结果有异议,可填写“复审申请表”申请复审。责任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在接到“复审申请表”后,应组织有关专家或分委员会成员对被盲审为不合格学位论文及盲审意见进行评议,如认同盲审结果,则应责成指导教师负责指导研究生在规定的期限内对论文进行认真修改。其盲审费用由导师或研究生承担。被盲审为不合格学位论文修改期限,博士不超过二年,硕士不超过一年,修改后的论文仍必须参加双盲评审,原则上由原评审人员重新评审。论文若再次被否决的,则取消该论文作者学位申请资格;盲审不过的常见2点原因?一塌糊涂论文是短时间内东拼西凑的,思路混乱,逻辑不清,文章篇幅很长,字数很多,数据也很丰富,但是整体论文没有一个中心讨论的点,不知道在讨论什么,只是现象而缺乏思考。审阅老师根本不知道论文做的是什么东西。数据质量不行许多同学的论文数据部分,量太少,甚至存在着杜撰数据的嫌疑的,都很有可能通不过。论文数据部分是审阅老师重点关注的部分,因此需要格外注重论文中数据部分的修改。更多研究生相关话题敬请关注:身在研途
大家好,我是@阿芷学姐,211研三在读。今天听到一个“坏消息”,听说我们学校从我们这届开始,硕士学位论文全都需要外审了。而在此之前,只是少数会被抽取外审的。所以啥是外审?外审是将论文送到其他单位其他老师手中,进行盲审。盲审就是论文的内容和标题都不能涉及你的导师姓名和你的姓名,一般都是送到外校审阅,审稿人不会知道是谁的论文谁是这论文的指导老师,因此叫盲审。之前有的高校是送审,并不盲审,送兄弟院校,现在硕士论文应该是全部都需要盲审了。外审直接关系着论文能不能参加答辩外审不通过,是不能参加论文答辩的。有的学校会给予二次送审的机会,但现在一般的做法是直接延期。外审通过之后,一定要根据外审专家的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审什么呢?审内容本身。这个环节不牵扯查重问题。只要论文内容本身结构合理、方法得当、论述清晰、逻辑严密,被评审专家认可,就没问题。主要包括以下项目:1.选题: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2.内容: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的合理性、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工作难度及工作量;3.成果:研究成果的价值、研究结果的新颖性;4.写作:摘要、文字论述、参考文献。“问题论文”究竟差在哪儿?创新不足,深度不够,结构松散,格式不规范山东大学去年12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升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通知》指出,综合近年来“问题论文”的专家评阅意见,发现主要问题集中在创新不足、研究深度不够、研究方法简单、工作量或实例单薄、选题不合理、书写不规范不严谨等方面。该通知还同时指出,在职攻读学位研究生、指导学生较多的导师易成为“问题论文”高发人员,部分学科成为“问题论文”多发领域。我是@阿芷学姐,关注我,了解更多读研那些事儿~
来源:中国之声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近日,北京电影学院博士研究生、演员翟天临涉嫌学术不端的事件备受关注。据了解,目前北京市教育工委、市教委组成专项工作组,进驻学校督促指导开展工作,北京市纪委市监委也对相关问题的调查工作进行督导。昨天(15日),教育部也就此事做出回应,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调查不仅涉及到翟天临本人是否存在学术不端,也涉及到工作中的各种环节。教育部对学术不端的坚持零容忍态度,绝不允许出现无视学术规矩,破坏学术规范,损害教育公平的行为,对于这件事而言,将坚持发现一起,核实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究竟有没有论文抄袭、学位注水,这些疑问仍需等待权威调查结果。但不论是博士毕业,还是博士后录取,要想跨入和走出高等院校的大门,都理应通过层层考核与筛选。然而,这些让普通人望而却步的“难关”,却让网友们在短短几天找出了诸多“破绽”。是学校真的没有发现,还是存在“猫腻”?漏洞背后反映了哪些深层次原因呢?翟天临涉事高校均启动调查程序教育部回应绝不姑息继网友曝光演员翟天临博士期间论文涉嫌抄袭之后,硕士论文也被曝光“查重率”过高,一石激起千层浪。目前,相关涉事高校均给出回应,北京电影学院已经成立调查组并按照相关程序启动调查程序。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通报称,就涉嫌学术不端事件作出初步认定,将依法依规作出处理。而翟天临本人也发布道歉信,申请退出北大博士后相关工作。事件看似有了暂时性结果,但热度依然不减。昨天(15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在被问到此问题时表示,教育部对此高度重视,不光是涉及到本人是否涉嫌学术不端,也涉及到工作的其他各个环节是否有问题,教育部绝不允许出现无视学术规矩、破坏学术规范,损害教育公平的行为。续梅:“教育部对于学术不端行为一贯的鲜明态度,就是零容忍。绝对不能允许出现这种无视学术规矩、破坏学术规范、损害教育公平的行为。对于这些行为,我们坚决发现一起、核实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我们相信有关方面会非常认真严肃地进行后续的核查工作,依法依规作出处理,也会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相关的处理情况。”图片来自互联网博士生论文需经过:开题、调研、撰写、查重、审查等环节有网友认为,翟天临涉嫌学术不端事件一直热度不减,并非单单因为他演员的身份,更重要的是,这一事件引发了公众心中“教育公平”的底线。博士研究生,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学术界的精英群体,但其实他们“满心为科研,一把辛酸泪”。从博士入学到毕业,一路要过过关斩将,入学考试难、专业学习枯燥、文献开题复杂、科研实践繁琐、毕业论文写作更是难上加难。山东省社科院法学所助理研究员白利寅直言,读博的过程就是一种煎熬:“我自己在撰写博士论文过程中的确感觉到是一种煎熬,最后出来的博士论文的成果其实不是特别满意,但是我觉得大致达到一个要求了。我扁桃体发炎,一直发烧,就是匆忙地在撰写,头发也白了一半。”白利寅说,许多人都知道博士论文开题难、写作难,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学位论文答辩前,博士生还需要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公开发表由本人入学后独立撰写的一至若干篇学术论文。白利寅:“很多博士毕不了业的原因可能就是发表论文没有搞定,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要求,比如说发表几篇C刊,而毕业论文是10万字以上的,就是以毕业论文为例吧,要经过开题、调研、收集文献、撰写提纲、撰写主体内容、审查等几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对学术的规范性要求很高,比如说,写完博士论文之后第一遍过的就是机检,就是我们说的知网的查重,查重复率,你重复率必须保持学校规定的一个范围,这样你才能有资格去答辩。然后毕业论文还要经过外审专家匿名评审,最后要经过答辩委员会通过,整个的过程。它既包括学术规范性的要求,又包括你对论文本身创新性等等的要求”。图片来自互联网知名博导:查重率越来越严国内某知名高校的一位博导表示,现在各个高校对于博士生论文的查重已经越来越严格: “各个高校非常重视,实际上都会有比较严格的学生学位这方面的管理的条例。那么就是研究生的毕业,像我们学校是非常严格的。比如说SCI的,或者是CSSCI的,就是若干篇论文,有的尤其到了博士阶段的话,往往会我们讲有一个小核心,他论文的期刊的发表论文的期刊的数量也就更加少了。那么要求也更加高了,因为主要要保证学术期刊的品质,必须要在那些指定的期刊上面发表若干篇论文。”图片来自互联网专家:翟天临事件背后涉及多方面深层次问题一般而言,攻读博士学位,最少需要三年时间,多则七八年也是常见。有数据显示,我国博士延期毕业率高于56%,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博士都不能正常毕业。但是,不知道知网为何物,论文“查重率”过高的翟天临不仅顺利毕业,还风光的成为了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博士后。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翟天临涉嫌学术不端背后,其实已经涉及到培养模式、导师指导方式以及评价制度等多方面深层次问题。熊丙奇:“在强调硕士和博士的规模的情况之下,一个导师可能带的学生就比较多。再加上现在我国的科研评价体系,也引导很多的教授他去关注论文课题经费,没有时间去陪学生一起做科研,然后导致学生可能根本就没有接受多少学术训练,急功近利的去追求这种任务的发表,这也就出现了相应的这种学术不端和学术造假。”近年来,除了明星被曝论文抄袭,企业高管、官员也都在跨界成为名校的“博士”。熊丙奇表示,名人凭借权力、地位、财富而非学术能力获得学术光环的背后,无非是“利益交换”四个字。熊丙奇:“用教育资源和学位资源来跟相关的一些人士进行利益交换的问题。现在比如说大家关注的就是官员或者明星读博士。学校可能是给他一个博士的头衔,然后去相应的获得一些资源,比如说跟明星之间就可能会获得一些名气。因此这样一来可能会出现他在具体的培养管理过程中放水的问题。老师可能一方面讲一个比较疏于管理,而另一方面可能本身就没想到过要去严格去要求,由此就导致了大家发现网友很容易找出的问题。”图片来自互联网翟天临博士论文曾通过“双盲审”论文答辩会,导师均不直接参与新闻纵横编辑在北京电影学院的官网上,查到了博士学位申请的相关规定。翟天临需要在答辩前,在国内一级刊物或国际核心刊物上发表或被接受发表至少一篇入学后独立撰写的学术论文。写出具有博士水平的学位论文;也就是说,他必须具有博士水平论文的写作能力,由指导教师推荐,才能可提出学位申请,这是第一步。此外,论文应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博士学位论文字数要求为8-15万字。这里面,“独立”两个字是关键。如果说以上的这些规定,依赖导师的判断的话,博士论文还要经过“双盲评审”,就是指将评阅人姓名对学位论文作者及其导师隐去, 同时将学位论文作者及其导师姓名对评阅人隐去而进行的学位论文评审工作。显然,这个看似公正严格的环节也“形同虚设”。最后,学校要举行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会,既然是委员会,肯定不止一个专家。北京电影学院规定,答辩委员会由5位或7位本学科具 有正高职称(原则上应为博士生导师)的专家组成,至少有2位校外专家,由校外专家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导师不担任本人所指导博士生的答辩委员会成员。遗憾的是,网友能发现的问题,如此多的专家学者却视而不见。从开题、调研、撰写,到审查、盲审、答辩,一篇博士论文的产生,如环节不可谓不多,制度设计不可谓不完善,但为何却一一失守?翟天临事件不应该成为个案调查的终点,而应该是整顿高校学术腐败的开端。(央广记者:李欣、王逸群)
记者/杨宝璐 李紫薇 葛杏航编辑/刘汨 年初演员翟天临身陷论文丑闻2019年初,演员翟天临因学术造假而被推上热搜。同年4月,根据教育部最新通知,2019年教育部将会投入800万的教育经费,用来抽查应届毕业的博士生和硕士生的毕业论文,其中博士的抽检率约为10%,硕士约为5%。随着毕业季临近,越来越多的学生感受到这一年的论文审查愈发严格,不仅查重率比以前要求更高,在盲审、外审的环节也难过得多。学校对学生耳提面命、反复强调,教育部抽检6000份论文,“论文是伴随我们终生的东西,一定要高度重视。”一些学生将怨气留在了翟天临的微博下面,认为是他的丑闻,带来了更严苛的审核。但也有人认为,学生们只是将毕业季历来就有的压力,“迁怒”于此。实际上,教育部对于高校毕业论文的审查一直在强化当中。“一年比一年严。”2018年,就曾下通知加强论文原创性审查,严打学位论文造假行为,2019年的通知则明确,要健全完善预防和处置学术不端的机制,加大对学术不端、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的查处力度。但也有一些高校师生指出,学术上“正本清源”的审核,在具体实施上却存在着问题。诸如,文史类论文必不可少的引用,却踩上了查重率的“红线”;又或是在加大盲审、外审比例的同时,也可能带来“跨专业评审”的偏颇。相比对翟天临的“抱怨”,这些才是真正困扰着他们的东西。教育部将投入800万经费抽查论文毕业与论文年初,翟天临因为被指论文抄袭而身陷丑闻,临近毕业季,他再次成为了众矢之的。在他致歉的微博下,留言高达30多万条,五月,一大波应届毕业生在微博上@着翟天临,晒出了自己写论文的照片。不少人觉得,就是因为翟天临引起的风波,导致今年的论文审查与往年相比,更加严格。其中一位财务专业大四的学生告诉深一度记者,他所在的学校,今年在论文查重方面更加严格,甚至包括了中英文摘要和参考文献部分,而且首次查重提前了半个月,二次查重提前了一个星期,查重率要求从往年的20%降低为15%。另一所学校,一位就读经管学院博士生则告诉记者,她们的查重率要求卡到了10%。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左松涛告诉深一度,教育部下发新通知之后,学校学院要求的确有一些提高,“学生论文检查比以前要严格”。左松涛认为,自己对学生的态度没有多大变化,不必受外界波动的影响。“比较松懈的老师会因为这件事上紧发条。”不同的学校和专业设置的查重率要求不同。深一度记者了解到,一般来讲,大部分本科生论文查重要求会控制在20%左右,个别专业会放宽至25%,硕士和博士要求则更为严格。在湖北某高校法律专业本科任教的李成(化名),一个半月改了12篇论文,每篇八千到一万字。平均下来,每天至少要改八小时,最长的一次,他连续改了17个小时。从开题报告起,到最后撰写完成,李成要为每个环节把关。李成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学生的论文到了定稿的阶段,首先要自己提交论文去查重,自己查重没问题才会将定稿交给导师,之后导师再进行一次查重,才会进入答辩环节。“倘若学生提交到查询系统里的论文,跟他最后提交的论文文本不一致,一旦被教育部的专家查出来,这属于重大教学事故。因此,负责毕业论文的导师总是慎之又慎”。当对于翟天临的抱怨出现之后,也有人指出,这是学生们把毕业季历来有的压力,“迁怒”在翟天临事件上。李成也承认,在大学生活的最后关头,学生们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你不可能因为毕业论文把一个本科生挂掉。你拖着他,拖几个月,可能他签的合同就黄了。”在他看来,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要求不高,最重要原因就是写论文和找工作、考研在时间上有冲突。“学生的精力有限,总得有个折中的办法。”查重利与弊在论文党的眼里,有截止日期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选择熬夜死磕,取“熬夜伤肝”之意,这样的创作方式被称为“肝论文”;相比之下,也有人会选择给论文注水,各有各的生存之道,但不管是“肝论文”还是“水论文”,查重率依然是一条必须躲开的红线。“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其实对论文查重这件事情,都抱着这样一种心态,就是如果我真要骗机器,机器怎么可能查出来。”李成说。为了降低查重率,学生们可谓绞尽脑汁。有将中文参考文献先翻译成英文,再翻译回中文,表述就变了;还有些引用,因为一段话很长,可以在中间加省略号。因为系统的机械,“水论文”的学生反而查重率特别低,李成看多了各种套路,“有的查重率只有个位数。”为了避免查重率“压线”,一些学生尝试在引用原文时改变表述方式,在一些老师眼中,这成了学术上的“双刃剑”。在李成读书时,他的硕士论文重复率只有0.75%,博士论文重复率也仅有1.4%多。任教后,他不准学生直接在论文里引用法条,想要引用,就要把法条的意思用自己的话重新说一遍,然后放在论文里。“这样做就是为了降低重复率”。但他并不认为这是一种好习惯,“这很可能意味着,学生写论文的时候,并没有回去看资料,而是直接把自己的理解综述,当作别人原来的意思写上去了。”他解释道,一篇合格的论文,会有一定引用比例上的要求,但如今,因为迁就查重率的原因,老师们在这方面比较宽松,“这样的写作习惯,如果拿到文学院比如历史专业去,论文是会被打回来的,一篇严格的史料都没有。”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叶立文告诉记者,今年学校对论文的把关的确比往年更严格了,研究综述部分在软件中也会显示重复率,“引用别人的内容,现在要进行概括、提炼。”叶立文是此举的支持者,“有的地方不能直接引用,需要对原始材料做进一步的阅读,然后再用自己的理解表述出来。我觉得这都是好事,提升了学生们对材料的理解程度。”叶立文说,她曾遇到有些学生对原始材料理解不到位、曲解,甚至提供的论据变成对论点的颠覆。以前没有查重检测的时候,叶立文都是自己找资料来核对学生的引用情况。“挂一漏万,也保不准,有的地方查不到。”在他看来,机器查重还是利大于弊的,“总体上来说杜绝了学生抄袭的可能,也给我们省下了很多浪费精力的工作。”但查重软件本身的局限性,让老师们也深刻理解学生的痛点。叶立文指出,由于机械查重,导致很多学生大幅削减引用率,引用原文。“它把一些原始材料也视为重复、抄袭,但这和抄袭是两种性质的。”机器不智能,最终还得人工来判决。一位历史专业的博士则告诉记者,如果对机器查重有疑问,可以找老师去申诉。机器只提供一种参考,最终的结果还是要看人工确认。“只不过,你要是重复率百分之三四十,就很说明问题了。”“最认真的那个,查重率最高”李成说,他还没见过学生因为查重率影响毕业,但却又另外一种“不公平”存在。文科论文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在某些科目,如历史、法律、文学等,其引用量是非常大的,“写法律类论文,你没法让他不引用法条。”李成说。李成向记者介绍,在法学专业中,有一个方向叫做法制史,“可以明显感觉到他们老师因为查重的问题,对史料的要求放得特别宽,这实际上对他们专业的学术规范影响非常大。”“譬如写一篇宋代法律的文章,可能会需要引用宋书刑法志里面的一段话,但只要这段话之前被人引用过,你传上去肯定会就被查是抄袭或者重复,为了变通,就只点明用了宋书的哪一段,只转述那段话什么意思,但不把那句话写出来。”但带来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论文如果把论据、原始材料放在论文里,审查论文的人在评议时一看就知道,如果不写原始材料,即便概述了史料内容,评议的同行也未必了解这段史料原文。李成的学生在今年知网查重过程中,大部分重复率都在个位数。只有一个论文写的很认真的学生,查重率高达18%。学生郁闷了,李成告诉他,这个重复率已经可以过关了,但如果想要评优,重复率要控制在15%以内。于是学生又改了一遍论文,再一查,重复率冲上了20%。“他查重的问题是题目所决定的。他表述的术语比较长,容易跟别人重复。”李成解释道,后来他翻了一下评优规定,发现重复率18%是在优秀论文的评选标准内,就让学生交了第一版论文。有时候,重复率还跟当年的热门话题有关。武汉大学文学院的博士刘晓(化名)告诉记者,在文学专业中,文艺学、现当代文学、语言学,引用率比较高。“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贾平凹、莫言这些人的文学作品,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大家都研究莫言,会得出相同的认识,重复率自然就不低。”毕业生为了论文挑灯夜战越来越严格的审查据深一度从多所高校了解,就查重率而言,各高校大幅度降低查重比例的不算多,而在盲审和外审环节,则不约而同地提高了标准。外审针对所有学生,由学校组织,各高校间互相审阅并针对每份论文给出评阅意见和分数。盲审则由教育部到学校抽取,然后统一安排评审委员给出评审意见和等级,评审委员和学生双向盲审。实际上,教育部对于学术论文的审查正在逐年强化。李成自己博士毕业时,论文只要不在结构、论题等方面出现重大问题,基本上都可以通过。但到他师弟博士毕业时,有一篇当时校内预答辩评优的论文,送出去盲审后只打了三个合格。在李成的印象中,2010年以前,他所在的学校三年按时毕业的博士生可以超过九成,但如今,大约有30%的博士得延毕,“而且我当年读博士时都是延期四年,现在经常可以看到延期5、6年的。”表面的数字比例之下,是对程序更严格的要求。一位中国传媒大学的在读研究生告诉深一度记者,往年学校的开题答辩相对随意,老师们自行组织,过程也比较轻松愉快。今年的开题答辩则变成了学院组织,时间地点都由学院确定,答辩组的三位老师必须来自不同方向:本方向、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论。“这种情况下,开题报告的理论和方法论部分也要特别注意才能不被怼得很惨。”本是学术上“正本清源”的举措,但在一些实施方法上,却遭遇了非议。武汉大学经管学院的博四学生李婷婷告诉记者,今年学校外审的要求变高了,经管专业属于二级学科,送外审时却按一级学科进行。“这意味着外审专家虽然是管理类的,但是专业、研究方向可能不同”。“比方说我们是营销专业,但是送到人资(人力资源)和企管(企业管理)那里去了。我们不是研究同一个东西,他们老师只熟悉他们方向的东西,对我们论文不了解。”李婷婷告诉记者,“这个问题无法避免,只能靠运气。”今年4月,中国传媒大学2016级学术型硕士张丽云被教育部抽中参加论文盲审。她介绍,今年盲审比例由1%提高到了3%。因为论文写得很认真,之前师哥师姐毕业也都很顺利,张丽云自觉没什么问题,送审之后就专心找工作。4月22日清晨,在学校食堂吃饭时,她被学院老师通知第一个盲审挂了,“知道后,什么都吃不下了”。一般来讲,一份毕业论文送给两个专家盲审。每个学校的要求不同,有的学校是ABCD四等打分,张丽云说,中国传媒大学是ABC三等打分,A是同意答辩,B是略作修改后再答辩,C是不同意答辩。两份盲审的意见,如果都是C,就须申请延期毕业,如果有一份C,一份A或者B,就要申请第三位专家复议。从4月22日得到第一个盲审意见,到5月5日得到第二个盲审意见,十几天时间内,张丽云没去找工作,每天一边等待一边修改论文,“非常煎熬”。令她感到意外的是,第二个盲审意见和复议意见都是A。“第一个盲审意见,我觉得挺不公平的,可能并不是本专业的老师审阅的,因为他给我的意见我不能接受——‘错别字太多,部分语句不通顺’”。张丽云说。张丽云在盲审前的招聘中,有一个工作已经走到了差额实习的阶段,但因为第一个盲审结果要修改论文被迫放弃,“也是命运的安排吧。”5月底,张丽云被安排到了学校的最后一批答辩,“老师会带着有色眼镜去看你的论文,第三批答辩的研究生分数普遍很低。”当经历过这一切后,张丽云说,自己患上了“翟天临风波后遗症”。
青年演员翟天临2019年1月10日进入北京大学博士后流动站,2月16日发布道歉信并宣布退出,前后历时36天,估计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行退出博士后的案例。若不是他那一鸣惊人之问——“知网是什么东西?”他将妥妥地在北京大学进行为期两年的“文化产业价值链的研究”。一个在舞台上“打假的人”却在现实中被打假,真的是应了那句话,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北京大学已经确认翟天临存在学术不端行为,虽然并没有说清楚,看来翟天临抄袭论文的嫌疑大体上已经尘埃落定,只等北京电影学院的调查结论。但是,翟天临的主要问题应该不是涉嫌论文抄袭,而是他的博士学位的含金量,具体说来是,他的博士是如何读的,他的博士论文是如何写的,又是如何通过的。到目前为止,这些都是一个谜,等待着北电的调查去解开去回答。由此看来,惹上麻烦的不只是翟天临,估计北电的博士授予权以及相关导师的博导权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按照北京电影学院的规定,申请博士学位之前,应该在国内一级刊物或国际核心刊物上发表或被接受发表至少一篇入学后独立撰写的学术论文。在此前提条件之下,还得通过博士论文的“盲审”与答辩。北电对博士论文有质与量两个方面的要求。在量的方面,博士论文字数为8—15万字,也就是至少应该是8万字。在质的方面,博士论文要证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而且其博士论文还得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贡献。不得不说,这个要求是非常高的,尤其是“做出创造性的贡献”不是随意就可以达到的。翟博士是如何达到的?这正是许多博士在读之人迷惑不解的,也是引起此番风波的主要原因。博士论文是公开的,以供人们查阅和借鉴,这是人类共同知识财富。知网上就设置了博士论文这个类别。问题就出在这里。可能有人早就关注到翟天临,毕竟他还有些名气。春节期间,有人在知乎网提问:“为什么翟天临博士毕业了,但是却没有公开发表的论文? ”起因是在知网上查不到他的博士论文。此问被人转发之后,就出现了翟天临那一神问,于是掀起了2019年第一个舆论风波。人们通过公开检索,发现翟天临只有两篇论文,从字数看都不可能是博士论文。在两篇论文中,其中一篇涉嫌抄袭,字数不到3000,这算是意外发现。于是引爆了学术诚信、论文抄袭这个敏感话题,继而触发了调查机制。随后,北电宣布调查,北大进行调查,教育部公开表态“零容忍”。教育部见多识广,对翟天临舆情背后可能存在的猫腻是十分清楚的。人们只是盯着翟天临那篇不到3000字的一般性论文重复率高得离谱,而教育部的视野却要开阔得多。2月15日,教育部发言人表示,除了要求有关方面迅速核查翟天临相关问题之外,重点在于“调查不光是涉及到本人是否涉嫌学术不端,也涉及到了工作的其他各个环节是否有问题”。这就是说,不将翟天临从开始读博到博士毕业期间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调查清楚是决不罢休的。许多人也许没有读懂教育部发言人表态中的这个含义。其实,翟天临的那篇小论文即使是涉嫌抄袭,问题既不大,也很好查清。至关重要的问题是,翟天临的博士论文到底在哪里,这篇论文是何人所写,又是如何写的,最后是怎样通过“双盲”评审的?显然,教育部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调查……也涉及到了工作的其他各个环节是否有问题”。这个“工作的其他各个环节”自然还包括翟天临是如何录取为博士的,学校博士培养的各道程序是否规范,博士学位授予是否严格把握标准,博士导师是否尽到了责任以及水平如何,翟天临的博士论文到底是怎么回事等等公众暂时还未关注到的问题。翟天临曾在某活动中被人问到博士论文的写作进度。他当时表示,不会告诉大家进度,因为担心如果“盲审”没过会很丢人,“等我什么时候穿上博士服拍照的时候,我相信会上热搜,我再让所有人看看谁牛!”这说明,翟天临曾经非常担心博士论文难以通过“盲审”,至于担心的具体原因只有他自己清楚。旁观者有一点是清楚的,如果没有在博士论文方面下一番真功夫苦功夫,论文质量是难有保证的。恰恰在这个问题上,翟天临引起了公众的怀疑。有网友统计过,翟天临在读博四年期间,“至少主演了11部戏,参演了7部戏,做了24个代言,录了17个综艺”。有人不禁感叹:“翟天临哪有时间搞学术研究?”又有网友发现,与翟天临同届的北电博士共计20人,其他19名博士都正式发表过论文,唯独少了翟天临。有人会问,一般性论文都没有时间写,哪有时间写几万字的博士论文?一个“唯独”似乎说明了一点什么。博士论文“双盲”评审,是指评审人不知道论文是何人所写,被评审人也不知道何人在评审自己的论文。北电《北京电影学院博士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办法》(院发研字〔2019〕1 号)规定:“双盲评审,是指将评阅人姓名对学位论文作者及其导师隐去,同时将学位论文作者及其导师姓名对评阅人隐去而进行的学位论文评审工作。”“每篇博士学位论文由 3 位专家双盲评审。”“以专家的评阅意见及评审实际得分衡量该博士生是否可以参加学位论文答辩,以及是否推荐参加我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选。”可见“双盲”评审对博士能否毕业具有决定性意义。尽管这是北电刚刚修改后发布的规定,但应该相信这与翟天临读博期间的规定相差不大。这样的规定,显然是为了防止弄虚作假,严把论文质量关,表面上看来是极为公正极为严格的。通过了“双盲”评审,还有论文答辩这个环节。北电的规定是,答辩委员会由5位或7位本学科具有正高职称(原则上应为博士生导师)的专家组成,其中至少有2位校外专家,并由校外专家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导师不得是答辩委员会成员。看起来,这也是很严格很公正的。吃瓜群众自然会认为,程序如此严格,博士论文质量是有保证的,却忘了那句“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许多事情要命就要命在这里。在许多单位,规定是印在纸上、挂在墙上让人看的,至于实际操作嘛则又是另外一回事。看一看北大是如何审查翟天临博士后资格的,你就明白“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这句话的含义了。在“关于招募翟天临为博士后的调查说明”中,北大承认,招募翟天临经过了发布启事、本人申请(含提交个人简历、学术成果清单、两篇代表作、博士后研究设想及工作计划等)、学院面试小组面试、学校公示备案等所有程序,可是事后调查发现,“在材料审核、小组面试和录用过程中学术把关不严、实质性审核不足”,并确认翟天临存在学术不端行为。什么是“实质性审核不足”?想一想你就会明白。由北大招聘博士后“实质性审核不足”,你可以想像出博士论文“双盲”评审与论文答辩环节可能发生的问题。这不是说北电确实存在这种问题,而只是就事论事,与北电没有关系。在高校有些事情几乎是公开的秘密。比如论文代写、买卖,比如论文答辩中的交易。拿论文“双盲”评审来说,表面上是“双盲”,实际上很可能是“双向透明”,或者真的是盲评(闭着眼睛去评)。拿论文答辩来说,表面上是导师回避,实际上很可能是暗中操作。外行人不知道,学术圈子其实是很小的,说来说去就那么几个人,大家彼此熟悉。谁有几个博士、何时毕业,互相之间一清二楚,而且都有互相通融的需要,毕竟自己的博士未能通过论文答辩是很没有面子的事。这就是潜规则。这从北电的规定就可以看出来:“评审专家(即博士论文盲评专家)须具有正高职称,原则上应为博士生导师。评审专家的学科专业及研究领域应与申请人的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一致或相近。”不用说北电这种规模不大的学校,即使规模很大的985高校,具体到学科之下特别是学科之下相近研究方向的博导也是为数不多的。像北电这样的学校能有几多博导?如果再分成若干学科,学科之下又分成若干研究方向,博导就变得屈指可数了,甚至无博导可寻。在这种情况之下,“双盲”评审还没有硬性要求聘请“外评”,你想操作当中是一个什么状况。实际上,有些高校职称评审中“代表作”的评审也是如此。如果不是“外审”(即使是外审也难免如此),“盲审”就徒有其名,变成了“明审”。有的人问,博士论文从选题、开题到调研、撰写,从导师审核、指导到本人修改、定稿,从盲审到答辩,环节不可谓不多,程序不可谓不繁,要求不可谓不严,标准不可谓不高,为何有的高校却一一失守?问是问得极好,但却是不了解高校内部情况的圈外人之问。翟同学的博士论文到底是谁写的、是如何写的、是如何通过“盲评”与答辩的,自有调查组得出权威结论,不能由看热闹者一张嘴去评判。但是,翟同学的博士论文确实蒙有层层迷雾,也存在诸多谜团,公众正在等待调查组拨开迷雾,揭开谜底。你说是不是这样?欢迎发表你的高见。
科研论文造假中外博士的追求不一样中国的博士生毕业难吗?有人会对比海外博士要求来对比,海外部分高校不要求博士毕业生有SCI论文数量的要求,博士阶段即便没有一篇SCI论文,海外博士照样会毕业,但是为何还有人说海外的博士比中国的博士更难毕业?主要是中国和海外的高等教育体制不一样,中国讲究结果考核制,而海外高校讲究过程考核制,中国社会看重学历和各类证书,而海外高校看重科研过程的评估,当中国的博士生想法设法发SCI论文时,很多人为了毕业不得不花钱买论文,中国每年的教授和毕业生为了职称和毕业,养活了世界上无数家的科技杂志,你情我愿的配合,因此很多科技期刊因为发现批量中国学者学术造假被SCI踢出数据库。甚至在国内学术论文发表造假都有一条龙服务,当走捷径的人花钱顺利发表SCI论文毕业后,那些泡实验室的学生们还在辛苦的加班做实验,因为在国内就业市场上,看重的是学历,而不是你学到的知识和科研经验!等级考核制等级博士制度,值得中国借鉴同样是博士毕业,不同的高校水平有很大的差异性,而在德国,博士毕业要分等级,全国的博士必须挂靠高校,就像类似中科院的马普所,他们招收的研究生,马普所并没有学位授予权,而只能挂靠高校,所有的博士毕业论文都需要外审和打分,这也是为何德国马普所羡慕中科院的原因,马普所没有学位授予权,只能通过高校的科研审核,而中国科学院有些所的研究生毕业生质量真心不如普通高校,特别是一些做项目的研究生,没有多少的科研素养,仅仅是参与项目的打工者而已,这也是德国马普所没有学位授予权的重要原因,需要经历高校学术研究的考量,没有经历学术实验的研究,就不能称为博士研究生!重视过程和内容的培训骄傲的0分论文所谓博士研究生,需要是对某一领域的专业素养的培养,一名合格的博士生并不能拿SCI论文数量来考量,这和导师的水平和课题有很大的关联,需要看这名学生在博士生涯做过多少科研实验数据,学到了多少科研方法和思维,就拿德国学徒制的博士考核机制,到教授觉得自己的博士生达到毕业要求的时候,就算是没有一篇论文也可以毕业,教授会根据课题的难易度来清晰的判断一名博士的水平,德国教授们看重博士生成长的过程,在实验室的表现,在组会上的思维表达,当觉得水平到了博士水准时,就可以安排学生写论文,然后外审,经过评委打分,德国的博士打分机制非常奇怪,0~5分,0分是最优秀的博士毕业论文,属于学校特批的博士论文,而1分是优秀的博士论文,占比在20%,2~3分为合格的博士毕业论文,4~5分则是不合格的博士毕业论文,不予毕业,需要重新做实验写博士论文,不管你发表了多少篇SCI论文,只要你的博士毕业论文没有满足要求,那么你还是不能毕业,这一点减少了学术造假博士的产生
翟天临“学术不端”被曝光处理后,论文抽检力度提升。同时,不少院校的硕士学位论文也开始全面或抽签盲审。这可把不少学生愁坏啦!以抽签为例,系统内提交后,等待结果期间就开始焦躁不安。一旦被抽中,评审结果返回之前更是吃不香、睡不好。之前,还有不少女生脱发的。今天(3.25日),小西在平台就有看到学生留言。截图是她自己未被抽中盲审,开心得要死。受疫情影响,这批硕士生隔离在家,比去年的学生更担心自己能否正常毕业。事实上,大家比较担心是不知晓收到论文的老师如何评审,是否会故意不让过。当然,也有对自己论文的信心不足,送审之前还在一次次修改打磨,越改小问题越多。要是送审后,自己又发现表头、图例等细节有错误,或是几个错别字,估计就更慌。有人会说,送审后为何还要改?通常,大部分学生要一直改到答辩后导师最终签字同意上传的一刻。作为一个研究生导师,小西评阅过不少学校送审的学位论文。上周我们专业进行了硕士生预答辩,期间看过不少学生的论文,12人小组中就有3人待定(修改后再评)。为什么这么严格?因为专业不敢“放水”,就算盲审、答辩给通过,学生毕业后的抽检也可能会出问题。抽检不合格对学校、学院与学科都有极大影响。比如说,2019年江苏、广东两地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就爆出184篇不合格论文,4所985大学上榜。结合近期不少学生的学位论文会送审,小西刚好就这个话题聊聊,说说学生比较关心的2个问题:1.论文送来后,老师是否会认真评?不少985高校研究生说过,在读时帮导师评审过送来的学位论文。个别导师比较忙,但是给学生前会翻阅,给出评审决定后让学生细化意见。事实上,绝大部分老师是自己看、打分与填写评阅意见。一般,一本博士论文要1-2个小时,硕士生论文1小时左右,关键的看论文核心内容,个别小细节不会死抓不放。遇到研究跨度太大的,老师们也会以“不熟悉内容”拒绝。2.老师不会随便打分,更不会故意不让过。评审论文是件很严肃的事情,老师们会严肃对待。只要不出现致命性问题,或是论文烂到实在没法看,都不会太为难。不过,也想对部分导师说,在学生送审之前多指导几次,有些送审的论文一看就是没有认真改过。当然,也可能是学生完成太晚,没发刚给自己导师修改。另外,论文评审也会有个底线,就是也不会故意“放水”。其实,很多专家被喊去参加外校硕士生答辩,现场听汇报、翻阅论文15分钟,一样会发现不少问题。针对导师喜欢“散养”的硕士生,学位论文可以请同专业其他导师,或自己博士师姐把把关。几个毕业的同学彼此看也行,也会发现不少问题。就算送审不过,除了可以申诉,学院也会组织二次评阅。因此,盲审不过并非一定会延期,别焦虑。你们觉得呢? 若是我的文章对你稍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或转发,让更多人看到,非常感谢!
大家好,我是您的毕业大管家小毕同学。现在是论文提交的集中期。为了提高高校办学的质量和透明性,每年毕业季各个高校都会对毕业论文进行盲审或外审。很多童鞋的论文会被都送去参加盲审和外审。今天小毕就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下盲审的事情。01盲审不过的严重后果:(1)如果自己论文初次和二次盲审结果都不过的话,会被要求延期半年答辩。(2)只有答辩通过后,才可以拿到学校的毕业证和学位证。(3)学位证和毕业证是你就业的敲门砖。没有双证,签就业合同会有影响。没有双证,无法考取事业编、公务员、军队编制等等。02盲审不过的几大原因(1)运气:导师的审阅口味。有些导师是留样回来的年轻博士,有些导师是和你题目相关性比较强的牛人,有些导师的思考方式和排列逻辑和你不是一路。(2)排版:排版错乱不堪且格式不正确。有些童鞋的论文内容质量很高,却毁在了论文排版上。(3)选题:创新性低。本科生、硕士、博士,学习的层次越高,对于论文的创新性要求就越高。有些童鞋会弊在:选题不够新颖,创新性不足。(4)内容:研究现状老套,学术成果少。实验不详细,内容研究不够深入,图表不紧凑,无关公式多,结论概括性不强。各个章节内容的逻辑性不强。03盲审不过怎么办?(1)盲审初次不过,一般不会直接让不过,而是会给予二次盲审的机会。(2)去和导师去沟通。(3)有针对性地修改。格式问题,就去修改正确的格式。选题问题,比较麻烦,来不及重新定课题。就只能去和导师商量,深入挖掘一下课题的深度了。内容的话,就去修改实验分析的深度和增加或减少实验,增强逻辑性。总而言之,盲审是一件毕业大事,要格外重视。即便不过,也要有良好的心态去应对。最后,祝大家都能通过毕业之家平台,顺利毕业!如果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记得随时咨询呦!毕业之家一站式毕业生服务平台,记得关注我哦,我是你的毕业大管家小毕。
先从一名硕士研究生的遭遇说起。一名大学老师在同行圈子匿名发帖,为一名硕士答辩不通过感到可惜,缘何?早上刚刚经历硕士答辩,其它老师非要挂一个学生,不让其答辩通过。本人觉得还可以,不至于不通过,学生工作都找好了,哭得稀里哗啦的,虽然不是我的学生但是感觉很残酷,可惜我也只是一名青年老师,人卑言轻。研究生答辩现场在研究生毕业环节,导师们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一些学生本身水平较差,被延期毕业无可厚非,但有些学生可能平时和导师不太对付,最终被“穿小鞋”。一名博士生的倾诉,请某些博导善良我是一名博士生,博士论文刚被打回。四个专家给了优秀,一个专家给了不及格,原计划的答辩时间又被延期了,详细内容不发了,现在只想说点“具有普遍意义”的话。如果有博导看这篇文章,我非常高兴,也请您帮忙转达给其它博导,如果您还不是博导,在您当了博导之后希望可以理解我今天说的话。如果您还是博士生、硕士生,在大家替导师评审的时候,也可以参考本帖的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拒掉博士论文非同小可,首要原则是谨慎。如果博士论文不是“罪大恶极”,请您手下留情。如何做到谨慎?首要一点是细致通读并看懂全文,别在评语中显露“自己连文章都没看清楚”这样的事实。如果博导们质疑博士论文的创新点,请您一定要在评语中质疑博士们已经发表的小论文。如果您直接攻击博士大论文的创新点,并贬低得一文不值,却对已经发表的SCI、SSCI一区的若干相关文章只字不提,那么您的质疑是站不住脚的。图片来源于如果您的自科、社科等项目刚被别人打回,还在郁闷中,请您先休息几天,平复一下心情再审阅博士论文。您的项目丢掉了,还有是有饭的,博士们被迫延期的话,不仅自己没饭吃,已经确定的工作也丢了,老婆、孩子,甚至老婆肚子里的孩子也会跟着挨饿。实际上,大多数博导们都心存善念,可以做到谨慎包容。但是,也有的博导由于各种因素,总是拿着放大镜寻找缺点和不足,对优点和潜力置之不理。在此,我代表即将毕业的博士们,恳求各位博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要不是重大问题,就宽容一点吧。远程答辩博士论文的评审机制是否合理博士要毕业,必须要写毕业论文,而毕业论文答辩的前提是,必须经过外审专家的认定,通过认定后方可进入答辩,通过后才能顺利毕业。像这样4个专家评价为优秀的论文,第五个专家提出不合格的评语时,学校理应再送一位外审专家,综合评价,而不是只根据第五个专家不合格的评语,就直接打回要求修改,这是极其不合理的。第5个专家给出不合格的评语,是不是没有细看的原因,或者本身这名专家博导并不擅长该领域?要拒掉一份论文,要非常慎重,因为论文的提交,一定是要经过导师的认可的。如果博士论文后面附带小论文,那么否定大论文之前一定要认真通读小论文,对每篇小论文给出完全否定的评价才可以。有一名大学博导讲述了自己曾经评审的一个项目。我对一个项目初始印象很差,直接给出否定的评价。后来觉得不妥,感觉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足,我之后花了更多的时间查阅有关内容,详细看这个项目的价值前景、设计等内容是不是真的很差,最后我居然给这个项目打了高分。总之,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行了,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谨慎,也让自己的学生谨慎。各位导师们,请你们善良。很多时候,我们评价一份论文的好坏,不是看它存在的缺点有多少,而是看它的价值量,价值量足够就可以,因为不存在缺点的研究是不存在的。打回一份论文,请慎之又慎,这是博士们的“心血”。
翟天临学术不端事件之后,硕士生、博士生毕业季的气氛紧张不少,往年少有发生的硕士生延期在2019年不算新鲜事,彻底打破之间的"没有毕不了业的硕士"一说。小西专业今年也有1名学生最终延期半年参加答辩。不过今天已是高考第一天的6.7日,你们学校的答辩时间有点晚。作为论文评阅专家,小西2019年校内、校外同样评审过不少硕士学位论文。结果是校内、校外各给了一本"盲审"论文"修改后再审"(学生口中的"C")。也许,这个问答会有不少在读的硕士生看到,小西换个角度来分享下论文评审为何会给"C",给出一些启发。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研究生导师什么情况下会给论文评审意见是"C"?首先,作为研究生导师,遇到直接送审或盲审的硕士学位论文,主观上不会故意刁难某个学生。偶尔遇到部分学位论文实在是"看不下去",也会建议"修改后再审",而不是直接给个"不同意答辩"(D)。或者说,定位在"D"层次的论文也是送不出去的,评审专家也无法有机会见到。部分大学给出的《论文评审表》中会有量化评分,如论文选题、创新性、工作量等多指标。论文在研课题的内容或学生写作能力也许有差异,但是数据准确性或细节格式十分粗糙的论文就有"糊弄"评审专家的嫌疑,肯定不给过的。也许你不信,之前我们曾收到同学科领域硕士生的学位论文,居然大段抄袭评审专家已发表的科研论文。学位论文其次,某个硕士生的论文评审结果为"C",除非是少量主动性非常差的学生,否则责任主体划分中,其硕士生指导老师要占较大的责任。同为导师,还是得给不少努力的硕士生说几句公道话。既然一份硕士学位论文能送审,说明其导师已把关、签字同意送审。也许工作忙或指导学生多,无法做到"一字一句"修改,但是在论文机构框架、创新性、数据分析、结论与讨论等核心内容上,导师必须认真查阅后给出"修改意见",比如我们课题组有提前召开组会,听取毕业生WORD格式(预答辩时要求PPT)汇报论文,大家一起来"找茬",给她们提修改意见。在读研一、研二的学生提前参与,会有些感觉。也许,不少导师会和学生说,不要过于担心,几个专家是熟人,来不及修改可以答辩后继续修改。但是,小西觉得类似事情不太靠谱,2019年硕士论文评审已向博士生的"盲审模式"靠拢,比如今年校内受到的论文根据内容我大致知晓是某位老师的学生,但是校外真心无法得知。因此,靠导师"打招呼"过审会变得越发困难,打铁还得自身硬。硕士学位学位论文修改后再审,评审专家会同意答辩?如何努力让专家同意答辩?一句话:态度诚恳、修改到位就给"A"或"B",态度敷衍二次给"C",直接延期!常见的论文评审,如纸质论文送审、评审系统PDF格式评审,会返还一份评审意见表。部分大学再次送审,会明确要求填写《学位论文修改情况表》,其中关键的内容是"作者对论文修改情况的说明或申诉意见"。小西之前就遇到敷衍式的填表,论文中未有修改,就是走个流程式的再送,拿专家当"瞎子"啊。想要评审专家同意答辩,这份《学位论文修改情况表》切记认真填写。论文送审不是WORD的修改模式,专家无法仔细查阅论文中每个修改的细节。因此,在表中列出你修改的细节和内容,更有利于专家评审。之前就有考生返回10几页的修改回复意见,想不出理由继续给个"C",让其延期啊!当然,部分专家是跨学科评审,提出意见有问题,直接申诉即可。在论文修改中,记得找导师多做沟通,一定要认真修改。实在不行,找在读的博士生、同门师弟师妹一起协助修改都没有问题,人多的好处是思考的角度多样化。自信应对 精彩人生结语延期毕业后,心情不心情的事情先不谈,遇到后最该做的是:找之前签订三方协议的单位沟通,确定无双证前提下能否先入职,或延期的半年算实习期。实在不行,也得沟通好违约金的事情。同时,同期做好论文修改,可以和导师沟通,提前出去工作或实习,12月定期回来答辩。同时,延期肯定不是一件好事,及时调整心态,但是也不算是天塌下来。记得和家人做好沟通,别让她们担心,加油!相信在读或毕业的硕士朋友不少,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经历或建议。▼小西文中肯定有些许不到之处,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赞,这将是我最大的收获!再次感谢您的阅读,有问题欢迎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