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宣布博士学位不通过怎么办?叶秋觉得题主描述不准确,题主可能想表达的是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没有通过,怎么办?首先,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极小,为什么呢?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从2014年教育部组织每年抽检以来(博士论文每年抽检上一年的10%,硕士抽检5%),变得越来越严格了,如果被抽检的博士论文不合格的较多,该博士学位论文授予点就会被取消,在这种情况下,各高校都严格要求,很多985都有预答辩,就是在博士论文正式送审以前,组织专家进行预答辩(一般情况下,这些专家也是博士论文外审通过后正式答辩的专家),预答辩通过了才会正式送审,如果题主说的是预答辩没有通过,那就按照答辩专家的要求进行修改,修改完后再次申请即可。不过这种可能也是比较小的,因为导师同意你预答辩说明导师对你的论文是满意的,觉得你达到了学校的要求,而专家都是导师找的关系较好的老师,一般不会不通过,当然可能会提一些意见。一般来说,为了外审通过率,为了将来被抽查时的通过率,在预答辩阶段专家可能会提一些意见,要按照专家的意见认真修改,预答辩不通过按照要求认真修改,然后再次申请即可(有的学校可能只有一次预答辩,答辩就要花钱啊)。如果是正式答辩不通过呢?至少这种情况叶秋没有碰到过,导师同意送审说明导师对你的论文是认可的,外审专家都通过了,导师还有什么理由宣布不通过?而且,题主说的也不对,如果是正式答辩的话,那是有答辩主席的,宣布通过还是不通过是由答辩主席来决定的,答辩小组一般都是五个人,综合五个人的意见,最后决定通过还是不通过,由答辩主席来宣读,不通过的话,那不是打导师的脸吗?所以,如果外审过了,答辩基本上会通过的,至少叶秋没见过外审过了答辩没通过的。如果真的是答辩没通过,那就按照专家组的要求,认真修改,申请再次答辩。如果是在博士论文撰写过程中导师觉得你写的不好,那就按照导师的要求认真修改,需要做实验再认真做实验,因为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学校负责。
大家好,我是@阿芷学姐,211研三在读。今天听到一个“坏消息”,听说我们学校从我们这届开始,硕士学位论文全都需要外审了。而在此之前,只是少数会被抽取外审的。所以啥是外审?外审是将论文送到其他单位其他老师手中,进行盲审。盲审就是论文的内容和标题都不能涉及你的导师姓名和你的姓名,一般都是送到外校审阅,审稿人不会知道是谁的论文谁是这论文的指导老师,因此叫盲审。之前有的高校是送审,并不盲审,送兄弟院校,现在硕士论文应该是全部都需要盲审了。外审直接关系着论文能不能参加答辩外审不通过,是不能参加论文答辩的。有的学校会给予二次送审的机会,但现在一般的做法是直接延期。外审通过之后,一定要根据外审专家的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审什么呢?审内容本身。这个环节不牵扯查重问题。只要论文内容本身结构合理、方法得当、论述清晰、逻辑严密,被评审专家认可,就没问题。主要包括以下项目:1.选题: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2.内容: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的合理性、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工作难度及工作量;3.成果:研究成果的价值、研究结果的新颖性;4.写作:摘要、文字论述、参考文献。“问题论文”究竟差在哪儿?创新不足,深度不够,结构松散,格式不规范山东大学去年12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升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通知》指出,综合近年来“问题论文”的专家评阅意见,发现主要问题集中在创新不足、研究深度不够、研究方法简单、工作量或实例单薄、选题不合理、书写不规范不严谨等方面。该通知还同时指出,在职攻读学位研究生、指导学生较多的导师易成为“问题论文”高发人员,部分学科成为“问题论文”多发领域。我是@阿芷学姐,关注我,了解更多读研那些事儿~
翟天临“学术不端”被曝光处理后,论文抽检力度提升。同时,不少院校的硕士学位论文也开始全面或抽签盲审。这可把不少学生愁坏啦!以抽签为例,系统内提交后,等待结果期间就开始焦躁不安。一旦被抽中,评审结果返回之前更是吃不香、睡不好。之前,还有不少女生脱发的。今天(3.25日),小西在平台就有看到学生留言。截图是她自己未被抽中盲审,开心得要死。受疫情影响,这批硕士生隔离在家,比去年的学生更担心自己能否正常毕业。事实上,大家比较担心是不知晓收到论文的老师如何评审,是否会故意不让过。当然,也有对自己论文的信心不足,送审之前还在一次次修改打磨,越改小问题越多。要是送审后,自己又发现表头、图例等细节有错误,或是几个错别字,估计就更慌。有人会说,送审后为何还要改?通常,大部分学生要一直改到答辩后导师最终签字同意上传的一刻。作为一个研究生导师,小西评阅过不少学校送审的学位论文。上周我们专业进行了硕士生预答辩,期间看过不少学生的论文,12人小组中就有3人待定(修改后再评)。为什么这么严格?因为专业不敢“放水”,就算盲审、答辩给通过,学生毕业后的抽检也可能会出问题。抽检不合格对学校、学院与学科都有极大影响。比如说,2019年江苏、广东两地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就爆出184篇不合格论文,4所985大学上榜。结合近期不少学生的学位论文会送审,小西刚好就这个话题聊聊,说说学生比较关心的2个问题:1.论文送来后,老师是否会认真评?不少985高校研究生说过,在读时帮导师评审过送来的学位论文。个别导师比较忙,但是给学生前会翻阅,给出评审决定后让学生细化意见。事实上,绝大部分老师是自己看、打分与填写评阅意见。一般,一本博士论文要1-2个小时,硕士生论文1小时左右,关键的看论文核心内容,个别小细节不会死抓不放。遇到研究跨度太大的,老师们也会以“不熟悉内容”拒绝。2.老师不会随便打分,更不会故意不让过。评审论文是件很严肃的事情,老师们会严肃对待。只要不出现致命性问题,或是论文烂到实在没法看,都不会太为难。不过,也想对部分导师说,在学生送审之前多指导几次,有些送审的论文一看就是没有认真改过。当然,也可能是学生完成太晚,没发刚给自己导师修改。另外,论文评审也会有个底线,就是也不会故意“放水”。其实,很多专家被喊去参加外校硕士生答辩,现场听汇报、翻阅论文15分钟,一样会发现不少问题。针对导师喜欢“散养”的硕士生,学位论文可以请同专业其他导师,或自己博士师姐把把关。几个毕业的同学彼此看也行,也会发现不少问题。就算送审不过,除了可以申诉,学院也会组织二次评阅。因此,盲审不过并非一定会延期,别焦虑。你们觉得呢? 若是我的文章对你稍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或转发,让更多人看到,非常感谢!
大家好,我是您的毕业大管家小毕同学。现在是论文提交的集中期。为了提高高校办学的质量和透明性,每年毕业季各个高校都会对毕业论文进行盲审或外审。很多童鞋的论文会被都送去参加盲审和外审。今天小毕就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下盲审的事情。01盲审不过的严重后果:(1)如果自己论文初次和二次盲审结果都不过的话,会被要求延期半年答辩。(2)只有答辩通过后,才可以拿到学校的毕业证和学位证。(3)学位证和毕业证是你就业的敲门砖。没有双证,签就业合同会有影响。没有双证,无法考取事业编、公务员、军队编制等等。02盲审不过的几大原因(1)运气:导师的审阅口味。有些导师是留样回来的年轻博士,有些导师是和你题目相关性比较强的牛人,有些导师的思考方式和排列逻辑和你不是一路。(2)排版:排版错乱不堪且格式不正确。有些童鞋的论文内容质量很高,却毁在了论文排版上。(3)选题:创新性低。本科生、硕士、博士,学习的层次越高,对于论文的创新性要求就越高。有些童鞋会弊在:选题不够新颖,创新性不足。(4)内容:研究现状老套,学术成果少。实验不详细,内容研究不够深入,图表不紧凑,无关公式多,结论概括性不强。各个章节内容的逻辑性不强。03盲审不过怎么办?(1)盲审初次不过,一般不会直接让不过,而是会给予二次盲审的机会。(2)去和导师去沟通。(3)有针对性地修改。格式问题,就去修改正确的格式。选题问题,比较麻烦,来不及重新定课题。就只能去和导师商量,深入挖掘一下课题的深度了。内容的话,就去修改实验分析的深度和增加或减少实验,增强逻辑性。总而言之,盲审是一件毕业大事,要格外重视。即便不过,也要有良好的心态去应对。最后,祝大家都能通过毕业之家平台,顺利毕业!如果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记得随时咨询呦!毕业之家一站式毕业生服务平台,记得关注我哦,我是你的毕业大管家小毕。
青年演员翟天临2019年1月10日进入北京大学博士后流动站,2月16日发布道歉信并宣布退出,前后历时36天,估计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行退出博士后的案例。若不是他那一鸣惊人之问——“知网是什么东西?”他将妥妥地在北京大学进行为期两年的“文化产业价值链的研究”。一个在舞台上“打假的人”却在现实中被打假,真的是应了那句话,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北京大学已经确认翟天临存在学术不端行为,虽然并没有说清楚,看来翟天临抄袭论文的嫌疑大体上已经尘埃落定,只等北京电影学院的调查结论。但是,翟天临的主要问题应该不是涉嫌论文抄袭,而是他的博士学位的含金量,具体说来是,他的博士是如何读的,他的博士论文是如何写的,又是如何通过的。到目前为止,这些都是一个谜,等待着北电的调查去解开去回答。由此看来,惹上麻烦的不只是翟天临,估计北电的博士授予权以及相关导师的博导权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按照北京电影学院的规定,申请博士学位之前,应该在国内一级刊物或国际核心刊物上发表或被接受发表至少一篇入学后独立撰写的学术论文。在此前提条件之下,还得通过博士论文的“盲审”与答辩。北电对博士论文有质与量两个方面的要求。在量的方面,博士论文字数为8—15万字,也就是至少应该是8万字。在质的方面,博士论文要证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而且其博士论文还得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贡献。不得不说,这个要求是非常高的,尤其是“做出创造性的贡献”不是随意就可以达到的。翟博士是如何达到的?这正是许多博士在读之人迷惑不解的,也是引起此番风波的主要原因。博士论文是公开的,以供人们查阅和借鉴,这是人类共同知识财富。知网上就设置了博士论文这个类别。问题就出在这里。可能有人早就关注到翟天临,毕竟他还有些名气。春节期间,有人在知乎网提问:“为什么翟天临博士毕业了,但是却没有公开发表的论文? ”起因是在知网上查不到他的博士论文。此问被人转发之后,就出现了翟天临那一神问,于是掀起了2019年第一个舆论风波。人们通过公开检索,发现翟天临只有两篇论文,从字数看都不可能是博士论文。在两篇论文中,其中一篇涉嫌抄袭,字数不到3000,这算是意外发现。于是引爆了学术诚信、论文抄袭这个敏感话题,继而触发了调查机制。随后,北电宣布调查,北大进行调查,教育部公开表态“零容忍”。教育部见多识广,对翟天临舆情背后可能存在的猫腻是十分清楚的。人们只是盯着翟天临那篇不到3000字的一般性论文重复率高得离谱,而教育部的视野却要开阔得多。2月15日,教育部发言人表示,除了要求有关方面迅速核查翟天临相关问题之外,重点在于“调查不光是涉及到本人是否涉嫌学术不端,也涉及到了工作的其他各个环节是否有问题”。这就是说,不将翟天临从开始读博到博士毕业期间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调查清楚是决不罢休的。许多人也许没有读懂教育部发言人表态中的这个含义。其实,翟天临的那篇小论文即使是涉嫌抄袭,问题既不大,也很好查清。至关重要的问题是,翟天临的博士论文到底在哪里,这篇论文是何人所写,又是如何写的,最后是怎样通过“双盲”评审的?显然,教育部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调查……也涉及到了工作的其他各个环节是否有问题”。这个“工作的其他各个环节”自然还包括翟天临是如何录取为博士的,学校博士培养的各道程序是否规范,博士学位授予是否严格把握标准,博士导师是否尽到了责任以及水平如何,翟天临的博士论文到底是怎么回事等等公众暂时还未关注到的问题。翟天临曾在某活动中被人问到博士论文的写作进度。他当时表示,不会告诉大家进度,因为担心如果“盲审”没过会很丢人,“等我什么时候穿上博士服拍照的时候,我相信会上热搜,我再让所有人看看谁牛!”这说明,翟天临曾经非常担心博士论文难以通过“盲审”,至于担心的具体原因只有他自己清楚。旁观者有一点是清楚的,如果没有在博士论文方面下一番真功夫苦功夫,论文质量是难有保证的。恰恰在这个问题上,翟天临引起了公众的怀疑。有网友统计过,翟天临在读博四年期间,“至少主演了11部戏,参演了7部戏,做了24个代言,录了17个综艺”。有人不禁感叹:“翟天临哪有时间搞学术研究?”又有网友发现,与翟天临同届的北电博士共计20人,其他19名博士都正式发表过论文,唯独少了翟天临。有人会问,一般性论文都没有时间写,哪有时间写几万字的博士论文?一个“唯独”似乎说明了一点什么。博士论文“双盲”评审,是指评审人不知道论文是何人所写,被评审人也不知道何人在评审自己的论文。北电《北京电影学院博士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办法》(院发研字〔2019〕1 号)规定:“双盲评审,是指将评阅人姓名对学位论文作者及其导师隐去,同时将学位论文作者及其导师姓名对评阅人隐去而进行的学位论文评审工作。”“每篇博士学位论文由 3 位专家双盲评审。”“以专家的评阅意见及评审实际得分衡量该博士生是否可以参加学位论文答辩,以及是否推荐参加我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选。”可见“双盲”评审对博士能否毕业具有决定性意义。尽管这是北电刚刚修改后发布的规定,但应该相信这与翟天临读博期间的规定相差不大。这样的规定,显然是为了防止弄虚作假,严把论文质量关,表面上看来是极为公正极为严格的。通过了“双盲”评审,还有论文答辩这个环节。北电的规定是,答辩委员会由5位或7位本学科具有正高职称(原则上应为博士生导师)的专家组成,其中至少有2位校外专家,并由校外专家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导师不得是答辩委员会成员。看起来,这也是很严格很公正的。吃瓜群众自然会认为,程序如此严格,博士论文质量是有保证的,却忘了那句“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许多事情要命就要命在这里。在许多单位,规定是印在纸上、挂在墙上让人看的,至于实际操作嘛则又是另外一回事。看一看北大是如何审查翟天临博士后资格的,你就明白“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这句话的含义了。在“关于招募翟天临为博士后的调查说明”中,北大承认,招募翟天临经过了发布启事、本人申请(含提交个人简历、学术成果清单、两篇代表作、博士后研究设想及工作计划等)、学院面试小组面试、学校公示备案等所有程序,可是事后调查发现,“在材料审核、小组面试和录用过程中学术把关不严、实质性审核不足”,并确认翟天临存在学术不端行为。什么是“实质性审核不足”?想一想你就会明白。由北大招聘博士后“实质性审核不足”,你可以想像出博士论文“双盲”评审与论文答辩环节可能发生的问题。这不是说北电确实存在这种问题,而只是就事论事,与北电没有关系。在高校有些事情几乎是公开的秘密。比如论文代写、买卖,比如论文答辩中的交易。拿论文“双盲”评审来说,表面上是“双盲”,实际上很可能是“双向透明”,或者真的是盲评(闭着眼睛去评)。拿论文答辩来说,表面上是导师回避,实际上很可能是暗中操作。外行人不知道,学术圈子其实是很小的,说来说去就那么几个人,大家彼此熟悉。谁有几个博士、何时毕业,互相之间一清二楚,而且都有互相通融的需要,毕竟自己的博士未能通过论文答辩是很没有面子的事。这就是潜规则。这从北电的规定就可以看出来:“评审专家(即博士论文盲评专家)须具有正高职称,原则上应为博士生导师。评审专家的学科专业及研究领域应与申请人的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一致或相近。”不用说北电这种规模不大的学校,即使规模很大的985高校,具体到学科之下特别是学科之下相近研究方向的博导也是为数不多的。像北电这样的学校能有几多博导?如果再分成若干学科,学科之下又分成若干研究方向,博导就变得屈指可数了,甚至无博导可寻。在这种情况之下,“双盲”评审还没有硬性要求聘请“外评”,你想操作当中是一个什么状况。实际上,有些高校职称评审中“代表作”的评审也是如此。如果不是“外审”(即使是外审也难免如此),“盲审”就徒有其名,变成了“明审”。有的人问,博士论文从选题、开题到调研、撰写,从导师审核、指导到本人修改、定稿,从盲审到答辩,环节不可谓不多,程序不可谓不繁,要求不可谓不严,标准不可谓不高,为何有的高校却一一失守?问是问得极好,但却是不了解高校内部情况的圈外人之问。翟同学的博士论文到底是谁写的、是如何写的、是如何通过“盲评”与答辩的,自有调查组得出权威结论,不能由看热闹者一张嘴去评判。但是,翟同学的博士论文确实蒙有层层迷雾,也存在诸多谜团,公众正在等待调查组拨开迷雾,揭开谜底。你说是不是这样?欢迎发表你的高见。
作者:徐超轶学校要求学生在指定范围的学术期刊发稿,一些学术声誉差的期刊深知学生、教师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发表论文,便以“加急费”等名义不断加价,以至于论文投稿成了一条灰色“产业链”。“版面费”、“审稿费”、“加急费”等等费用,使得发表学术论文从单纯的创造性成果和学术交流变质为了“竞价排名”的利益交换。硕士、博士的数量泛滥和质量低下使得毕业生即使在就业市场上也不被认可。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招聘教学研究人员时往往要求应聘者需要具有海外留学经历,其中透露出的,显然是对国内现行培养模式下的毕业生深刻的怀疑和不信任。近日,上海大学一名博士毕业生因两次申请学位未果,向法院起诉母校,原因在于该博士生所就读的经济学院提高了校一级对博士学位的要求。上海大学的校一级规定,获得博士学位至少要发两篇论文,经济学院则将数量提高为三篇。该博士毕业生仅有两篇论文公开发表,因此在所有课程成绩合格、博士论文答辩通过之后,被校方以“未达到学位授予基本要求”为由,拒绝评定其博士学位。在两次申请学位均被拒绝后,该生选择了法律诉讼来争取权益。其主张在法律上是否站得住脚是另一个技术性问题,但大学及学院对“获得博士学位”设立论文发表的最低要求是否合理,却值得深思。▌《学位条例》并没有要求“发论文”实际上,在硕士、博士阶段,很多院校都将公开发表论文(有的还对发表期刊有额外要求)作为学位授予的前置条件,仅以学位论文答辩作为毕业要求的学校反而是少数。例如上海大学,对文科类申请博士学位的科研量化指标便是“在国内外核心期刊或全国性学术会议上正式发表2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而原告方所在的上海大学经济学院,更是把这一硬性指标提高为3篇,这也正是原告方声称“学院在学校规定之外私自设立更高论文发表要求”的争议来源。从我国《学位条例》的相关规定[1]中可以看出,获得博士学位的必要条件包括:通过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深入掌握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独立科研能力、有创造性成果。第一项条件是博士研究生毕业的要求,而关于学术水平,则由各院校组织学位评定委员会加以评定。为了更加规范学术水平的评价标准和学位的授予条件,各校通常会制定学位授予细则,而在硕士和博士阶段,许多学校都设定了具体数量的论文发表要求,用以证明学位申请者达到了相应学术水平。▲ 大陆一位演员曾在今年年初因学术论文而被撤销博士学位,其发表于期刊上的论文存在大段抄袭现象。在该事件发生前,曾有记者其论文细节,他回应称“如果我告诉你我写完了,结果盲审没通过,那我多丢脸啊”。 梨视频明确、固定的学位授予条件固然可以减少寻租空间,但从《学位条例》所规定的博士(硕士、学士同理)学位要求来看,具有广泛学科知识、独立科研能力、创造性成果似乎并不能必然推导出“在学期间必须在期刊上公开发表一定数量论文”的要求。反之,即使有学生公开发表了一定论文,也不能必然推导出其已经满足了学位所对应的学术水平。换言之,《学位条例》本身以抽象的规定将学位评定的具体条件和操作流程保留给了各院校,但目前广泛存在于各高校、科研院所的所谓“公开发表论文要求”,既不能构成具有相应学术水平的充分条件,也并非必要条件。▌“发论文”的硬性要求却催生出了一条产业链然而,各高校将公开发表一定数量论文作为学位授予的前置条件,已经造成了一些负面现象。由于不同高校指定的发表论文的期刊数量有限(如“核心期刊”、“SCI”、“全国性期刊”等等),期刊的“版面”成为某种程度上的稀缺资源,在学术出版界出现了怪异的现象——在期刊上发论文,不仅期刊没有稿费,作者往往还要缴纳一笔价格不菲的“版面费”。对此,有人声称,学术期刊与一般出版物不同,其读者相对有限,订阅零售的收入不足以应对编辑部日常开支,因此需要向论文作者收取一定数额“版面费”。▲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 科学引文索引)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在SCI收录期刊上发表论文是评价一个科学研究机构、一所高等学校,乃至一个研究人员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图为早期的印刷版存档。 libepsl / flickr.com虽然学术期刊有特殊之处,部分销量不佳的期刊确实容易面临入不敷出的尴尬,但向作者收取高额“版面费”的做法与知识产权中“智慧成果有价”的法理、以及一般作者向期刊投稿可获得稿酬的情理均有所不合。更何况,一些内容质量低、引用数量和参考价值不足的期刊,在收取版面费的标准和流程上并不规范。许多期刊在收稿时并不明示有“版面费”,却在接受投稿后明示或暗示作者,需要收取一笔数额不少的“版面费”,否则文章就将推迟或者不能发表。学校要求学生在指定范围的学术期刊发稿,期刊编辑部手握有限的“版面资源”,一些学术声誉差的期刊深知学生、教师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发表论文,便以“加急费”等名义不断加价,以至于论文投稿成了一条灰色“产业链”,甚至有专门的中介商在中间协调。“版面费”、“审稿费”、“加急费”等等费用,使得发表学术论文从单纯的创造性成果和学术交流变质为了“竞价排名”的利益交换。▌“硬性要求”带来的“学术垃圾”由于高校将学术论文发表设置为学位授予的前置条件,一些学生为了完成论文发表任务,也参与到产业链中,甚至有学生选择论文代写、弄虚作假等学术不端的手段。即使是学生独立“创作”的论文,内容多半也了无新意,不是基于前人同样性质的“应付式”研究,就是找寻几篇研究主题类似的文章七拼八凑“洗稿改写”……在整个过程中,论文写作变成了对学校硬性要求的应付、对发文成本的算计。至于论文本身的质量,学生在论文撰写过程中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学生本人不关心,设立标准的学校不关心,发表“学术垃圾”的期刊更不关心。随着论文低质化、学位泛滥化现象的扩展,学生成了最大的受害者(既包括认真学习研究的人、也包括出于“应付”心态完成发表任务者)。许多人对于硕士、博士等学位背后应当真正对应的学术水平并没有理解,或者干脆不关心,发表论文只是应付,获得学位也只不过是为日后的就业提供一个敲门砖,或是转化为工资、职位等现实经济利益的需要而已。但问题在于,硕士、博士的数量泛滥和质量低下使得毕业生即使在就业市场上也不被认可,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招聘教学研究人员时往往要求应聘者需要具有海外留学经历,其中透露出的,显然是对国内现行培养模式下的毕业生深刻的怀疑和不信任。▌“司法约束”和“学术自治”有何矛盾?其实,学术界一直在寻找改善“唯论文”现象的方法。2018年,教育部、科技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机构就联合发文要求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现象。但从上海大学博士毕业生起诉学校时提供的材料来看,上海大学仍然认为,在学位授予上设置量化指标的做法与清理“唯论文”并不矛盾。见清理“四唯”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容易、那么被高校所接受。▲ 2019年,陕西一所高校召开开展清理“四唯”专项行动研讨会。2018年10月,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科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发布通知,开展清理“四唯”专项行动,旨在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完善有利于创新的评价激励制度。 csiic.com至于各校规定的学位授予条件是否能够在行政诉讼中受到法院的审查,传统的见解和当前的司法实践其实都略显保守。传统欧洲大陆法学界有“特别权力关系”一说,即视学生、军人、公务员、囚犯为处于一种“特别权力关系”中的特殊人群,处于被管理、被惩戒的地位,因此不能请求司法机构审查这些机关的“内部行为”。而在我国行政诉讼历史上,学生起诉学校管理或学位授予行为的案件刚开始出现时,受理案件的法院也通常以“学校不是行政机关,因此不是行政诉讼的适格主体”、“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属于其内部行为,不能成为司法审查的对象”等理由拒绝受理或加以驳回。但是,在基本权保障体系逐渐完善的当代,各国也在逐步扬弃传统的“特别权力关系”概念,逐步承认学校对于学生的管理、学位授予等行为具有行政行为的性质,学生的权利也可能在此过程中受到侵犯,因此承认了司法可对传统上属于学校的“内部行为”进行审查。中国的司法实践早在1999年就承认了学校的毕业证与学位证颁发属于法院可进行合法性审查的具体行政行为,在 2014年《行政诉讼法》修正时又明确了学校等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作出的行政行为可以成为行政诉讼的对象。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导性案例也收录了两例学生状告学校学位授予的案件,承认了学校授予学位的行为可以由法院进行合法性层面的审查。只是,最高人民法院在指导性案例中所持的见解认为,对学士学位授予的司法审查不能干涉和影响高等学校的学术自治原则,学位授予类行政诉讼案件司法审查的范围应当以合法性审查为基本原则。即对学校学位授予学位的诉讼,原则上只审查授予或不授予学位的决定过程,及其所依据的规定是否符合法律的规定,对各学校学位授予条件的内容本身是否合理,法院基于学术自治的原则不介入审查。从这个角度看来,尽管法院对高校学位授予等行为的审查基本摆脱了“特别权力关系”的束缚,承认学生如对学校不授予学位的决定有所不服,可以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由法院审查学校的相关决定是否合法,但学校授予学位与否的依据本身则不是法院所审查的对象。这就使得法律上对于学生权利的保障并不周延,欠缺合理性、实质性层面的司法审查,难以约束高校也许有些任意、有时也不甚合理的学位授予标准。也因此,上海大学该博士生及其代理律师也表示“希望将学位授予纳入严格的司法审查”。▌“加分项”而不是“硬指标”从另一方面来说,彻底抛弃论文作为学术水平评价标准的作用,又是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对于学校和导师而言,除去论文这一硬性而明确的评价标准,似乎也没有更好的方式来客观评价学生的学术水平。论文也确实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作者的研究水平和独创成果,且高校设立论文发表数量作为学位授予前置条件的初衷,也许也是希望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准。从论文与学术能力的关联性上来看,似乎也不能说将论文与学位挂钩完全没有合理性。事实上,作为科研工作者学术成果的集中体现,论文在很大程度上确实能反映作者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即使我们认同高校的学生培养目标不应该“唯论文是从”,但作为需要有一定独立科研能力和创造性成果的学生而言,也确实需要论文这样一个载体和形式。因此清理“唯论文”不应该理解为从此抛弃论文,只是在评价学术能力的维度上应该更加多元化,减少论文发表数量等绝对硬性的要求。▲ 部分高校针对社科类、艺术类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写作,可以采用毕业设计、毕业作品等代替毕业论文,在保证先进性、独创性的基础上进行答辩,通过者可获得学位。图为今年6月,一位插画师在微博上举报四川美术学院毕业生的毕业作品涉嫌抄袭。 新浪微博 @杉稚从实际操作来看,无论是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授予,几乎都要求学生完成一篇与其所学专业相关的毕业论文(或者设计、作品等)。因此面对“公开发表论文数量”作为学位授予前置条件所具有的问题和弱点,不如将学术能力的评价标准回归到学生的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完成专业课程和研究,认真撰写毕业论文,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科研能力,从而提高整个高校学生培养模式的效率和质量,而不是把有限的时间用于“灰色产业链”上的“发论文硬指标”上。至于公开发表的论文数量,不妨将其作为学位授予时评价其是否具有相应学术能力的参考或“加分项”,而不宜作为一项硬性条件,武断地拒绝未达到“量化指标”研究生的学位申请。注:[1]《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授予博士学位的标准为——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生,或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人员,通过博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下述学术水平:(一)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二)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三)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来源:中国之声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近日,北京电影学院博士研究生、演员翟天临涉嫌学术不端的事件备受关注。据了解,目前北京市教育工委、市教委组成专项工作组,进驻学校督促指导开展工作,北京市纪委市监委也对相关问题的调查工作进行督导。昨天(15日),教育部也就此事做出回应,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调查不仅涉及到翟天临本人是否存在学术不端,也涉及到工作中的各种环节。教育部对学术不端的坚持零容忍态度,绝不允许出现无视学术规矩,破坏学术规范,损害教育公平的行为,对于这件事而言,将坚持发现一起,核实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究竟有没有论文抄袭、学位注水,这些疑问仍需等待权威调查结果。但不论是博士毕业,还是博士后录取,要想跨入和走出高等院校的大门,都理应通过层层考核与筛选。然而,这些让普通人望而却步的“难关”,却让网友们在短短几天找出了诸多“破绽”。是学校真的没有发现,还是存在“猫腻”?漏洞背后反映了哪些深层次原因呢?翟天临涉事高校均启动调查程序教育部回应绝不姑息继网友曝光演员翟天临博士期间论文涉嫌抄袭之后,硕士论文也被曝光“查重率”过高,一石激起千层浪。目前,相关涉事高校均给出回应,北京电影学院已经成立调查组并按照相关程序启动调查程序。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通报称,就涉嫌学术不端事件作出初步认定,将依法依规作出处理。而翟天临本人也发布道歉信,申请退出北大博士后相关工作。事件看似有了暂时性结果,但热度依然不减。昨天(15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在被问到此问题时表示,教育部对此高度重视,不光是涉及到本人是否涉嫌学术不端,也涉及到工作的其他各个环节是否有问题,教育部绝不允许出现无视学术规矩、破坏学术规范,损害教育公平的行为。续梅:“教育部对于学术不端行为一贯的鲜明态度,就是零容忍。绝对不能允许出现这种无视学术规矩、破坏学术规范、损害教育公平的行为。对于这些行为,我们坚决发现一起、核实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我们相信有关方面会非常认真严肃地进行后续的核查工作,依法依规作出处理,也会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相关的处理情况。”图片来自互联网博士生论文需经过:开题、调研、撰写、查重、审查等环节有网友认为,翟天临涉嫌学术不端事件一直热度不减,并非单单因为他演员的身份,更重要的是,这一事件引发了公众心中“教育公平”的底线。博士研究生,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学术界的精英群体,但其实他们“满心为科研,一把辛酸泪”。从博士入学到毕业,一路要过过关斩将,入学考试难、专业学习枯燥、文献开题复杂、科研实践繁琐、毕业论文写作更是难上加难。山东省社科院法学所助理研究员白利寅直言,读博的过程就是一种煎熬:“我自己在撰写博士论文过程中的确感觉到是一种煎熬,最后出来的博士论文的成果其实不是特别满意,但是我觉得大致达到一个要求了。我扁桃体发炎,一直发烧,就是匆忙地在撰写,头发也白了一半。”白利寅说,许多人都知道博士论文开题难、写作难,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学位论文答辩前,博士生还需要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公开发表由本人入学后独立撰写的一至若干篇学术论文。白利寅:“很多博士毕不了业的原因可能就是发表论文没有搞定,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要求,比如说发表几篇C刊,而毕业论文是10万字以上的,就是以毕业论文为例吧,要经过开题、调研、收集文献、撰写提纲、撰写主体内容、审查等几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对学术的规范性要求很高,比如说,写完博士论文之后第一遍过的就是机检,就是我们说的知网的查重,查重复率,你重复率必须保持学校规定的一个范围,这样你才能有资格去答辩。然后毕业论文还要经过外审专家匿名评审,最后要经过答辩委员会通过,整个的过程。它既包括学术规范性的要求,又包括你对论文本身创新性等等的要求”。图片来自互联网知名博导:查重率越来越严国内某知名高校的一位博导表示,现在各个高校对于博士生论文的查重已经越来越严格: “各个高校非常重视,实际上都会有比较严格的学生学位这方面的管理的条例。那么就是研究生的毕业,像我们学校是非常严格的。比如说SCI的,或者是CSSCI的,就是若干篇论文,有的尤其到了博士阶段的话,往往会我们讲有一个小核心,他论文的期刊的发表论文的期刊的数量也就更加少了。那么要求也更加高了,因为主要要保证学术期刊的品质,必须要在那些指定的期刊上面发表若干篇论文。”图片来自互联网专家:翟天临事件背后涉及多方面深层次问题一般而言,攻读博士学位,最少需要三年时间,多则七八年也是常见。有数据显示,我国博士延期毕业率高于56%,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博士都不能正常毕业。但是,不知道知网为何物,论文“查重率”过高的翟天临不仅顺利毕业,还风光的成为了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博士后。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翟天临涉嫌学术不端背后,其实已经涉及到培养模式、导师指导方式以及评价制度等多方面深层次问题。熊丙奇:“在强调硕士和博士的规模的情况之下,一个导师可能带的学生就比较多。再加上现在我国的科研评价体系,也引导很多的教授他去关注论文课题经费,没有时间去陪学生一起做科研,然后导致学生可能根本就没有接受多少学术训练,急功近利的去追求这种任务的发表,这也就出现了相应的这种学术不端和学术造假。”近年来,除了明星被曝论文抄袭,企业高管、官员也都在跨界成为名校的“博士”。熊丙奇表示,名人凭借权力、地位、财富而非学术能力获得学术光环的背后,无非是“利益交换”四个字。熊丙奇:“用教育资源和学位资源来跟相关的一些人士进行利益交换的问题。现在比如说大家关注的就是官员或者明星读博士。学校可能是给他一个博士的头衔,然后去相应的获得一些资源,比如说跟明星之间就可能会获得一些名气。因此这样一来可能会出现他在具体的培养管理过程中放水的问题。老师可能一方面讲一个比较疏于管理,而另一方面可能本身就没想到过要去严格去要求,由此就导致了大家发现网友很容易找出的问题。”图片来自互联网翟天临博士论文曾通过“双盲审”论文答辩会,导师均不直接参与新闻纵横编辑在北京电影学院的官网上,查到了博士学位申请的相关规定。翟天临需要在答辩前,在国内一级刊物或国际核心刊物上发表或被接受发表至少一篇入学后独立撰写的学术论文。写出具有博士水平的学位论文;也就是说,他必须具有博士水平论文的写作能力,由指导教师推荐,才能可提出学位申请,这是第一步。此外,论文应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博士学位论文字数要求为8-15万字。这里面,“独立”两个字是关键。如果说以上的这些规定,依赖导师的判断的话,博士论文还要经过“双盲评审”,就是指将评阅人姓名对学位论文作者及其导师隐去, 同时将学位论文作者及其导师姓名对评阅人隐去而进行的学位论文评审工作。显然,这个看似公正严格的环节也“形同虚设”。最后,学校要举行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会,既然是委员会,肯定不止一个专家。北京电影学院规定,答辩委员会由5位或7位本学科具 有正高职称(原则上应为博士生导师)的专家组成,至少有2位校外专家,由校外专家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导师不担任本人所指导博士生的答辩委员会成员。遗憾的是,网友能发现的问题,如此多的专家学者却视而不见。从开题、调研、撰写,到审查、盲审、答辩,一篇博士论文的产生,如环节不可谓不多,制度设计不可谓不完善,但为何却一一失守?翟天临事件不应该成为个案调查的终点,而应该是整顿高校学术腐败的开端。(央广记者:李欣、王逸群)
有作者发来这样的疑问“我们论文卡在外审了,迟迟没有审核进度怎么办才好?” 通常我们的稿件在外审阶段停留的时间是最长的,迟迟没有进展也是常有的事情。那么为什么外审的进展会如此的缓慢呢?一直没有进展怎么办?1、杂志社审稿严格,导致审稿进度整体减缓从杂志社的审稿流程来说,从目前的杂志动向来看,大部分作者的文章都会在投稿之后遇到各种各样的审稿的问题。关于审稿首先我们要知道一点,随着科研技术的先进,优秀的论文层出不穷,杂志社对稿件的要求和审稿流程也是越来越严格,对论文实行三审三校制度已经成为杂志社审稿的主流程。其中的三审主要是初审,复审和终审,一般情况下,一篇论文在经过杂志社编辑的初步审稿之后,就会按照文章的类型和内容进行分类交由外部的审稿专家进行复审,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外审阶段。2、外审专家邀约困难,审稿审稿时间难保证初审由杂志社的内部人员审核其实是很快的,但是稿件进入外审之后很多时候时间是不受杂志社的控制了,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杂志社的外审会要邀请业内的专家或者是学校的教授,这些人大部分是义务审稿,没有任何的报酬。审稿专家除了平时工作以外还会安排讲座和学生的课业指导,工作安排的比较满,只能抽出空余的时间帮助杂志社审稿,所以时间上总会有拖延,换言之能邀请到已经很不容易,所以不会太苛求他们在时间能给做出保证。3、文章属于偏门文章,很难找到审稿的专家还有一种情况,大多是发生在综合类期刊的审稿中,论文虽说是已经进入外审,但是却还未找到能审稿的外审,这种情况是要看作者投稿的论文是否属于偏门的论文,一些专科的杂志,会有自己的常驻外审,但是综合类的期刊由于收稿的多样性,常常会更换外审,所以一些常见的论文的审核会更快些,偏门的则会等待时间更长。4、具体了解稿件进度,适当催稿鉴于两种以上的情况,当我们的稿件停留在外审时间过长时,可以通过打电话或者发邮件的形式跟编辑进行沟通,说明自身的情况,杂志社的编辑也会根据论文的缓急程度进行适当的催稿。外审专家虽然工作时间紧张,但也会本着对学术事业负责的态度,加快进度。另外,如果真的偏门文章不好审核的情况下,杂志社也会主动提出更换外审,不会让文章一直处于搁置状态。所以遇到外审耽搁的情况,首先了解事情原委,再进行适当的催稿就可以了。本文来自91学术网www.91xueshu.com
科研论文造假中外博士的追求不一样中国的博士生毕业难吗?有人会对比海外博士要求来对比,海外部分高校不要求博士毕业生有SCI论文数量的要求,博士阶段即便没有一篇SCI论文,海外博士照样会毕业,但是为何还有人说海外的博士比中国的博士更难毕业?主要是中国和海外的高等教育体制不一样,中国讲究结果考核制,而海外高校讲究过程考核制,中国社会看重学历和各类证书,而海外高校看重科研过程的评估,当中国的博士生想法设法发SCI论文时,很多人为了毕业不得不花钱买论文,中国每年的教授和毕业生为了职称和毕业,养活了世界上无数家的科技杂志,你情我愿的配合,因此很多科技期刊因为发现批量中国学者学术造假被SCI踢出数据库。甚至在国内学术论文发表造假都有一条龙服务,当走捷径的人花钱顺利发表SCI论文毕业后,那些泡实验室的学生们还在辛苦的加班做实验,因为在国内就业市场上,看重的是学历,而不是你学到的知识和科研经验!等级考核制等级博士制度,值得中国借鉴同样是博士毕业,不同的高校水平有很大的差异性,而在德国,博士毕业要分等级,全国的博士必须挂靠高校,就像类似中科院的马普所,他们招收的研究生,马普所并没有学位授予权,而只能挂靠高校,所有的博士毕业论文都需要外审和打分,这也是为何德国马普所羡慕中科院的原因,马普所没有学位授予权,只能通过高校的科研审核,而中国科学院有些所的研究生毕业生质量真心不如普通高校,特别是一些做项目的研究生,没有多少的科研素养,仅仅是参与项目的打工者而已,这也是德国马普所没有学位授予权的重要原因,需要经历高校学术研究的考量,没有经历学术实验的研究,就不能称为博士研究生!重视过程和内容的培训骄傲的0分论文所谓博士研究生,需要是对某一领域的专业素养的培养,一名合格的博士生并不能拿SCI论文数量来考量,这和导师的水平和课题有很大的关联,需要看这名学生在博士生涯做过多少科研实验数据,学到了多少科研方法和思维,就拿德国学徒制的博士考核机制,到教授觉得自己的博士生达到毕业要求的时候,就算是没有一篇论文也可以毕业,教授会根据课题的难易度来清晰的判断一名博士的水平,德国教授们看重博士生成长的过程,在实验室的表现,在组会上的思维表达,当觉得水平到了博士水准时,就可以安排学生写论文,然后外审,经过评委打分,德国的博士打分机制非常奇怪,0~5分,0分是最优秀的博士毕业论文,属于学校特批的博士论文,而1分是优秀的博士论文,占比在20%,2~3分为合格的博士毕业论文,4~5分则是不合格的博士毕业论文,不予毕业,需要重新做实验写博士论文,不管你发表了多少篇SCI论文,只要你的博士毕业论文没有满足要求,那么你还是不能毕业,这一点减少了学术造假博士的产生
2019年的硕士生学位论文全面采用抽选双盲审(研究生和审稿专家互不知道彼此),根源是翟天临博士事件。鉴于毕业硕士生的人数60余万,采用之前博士学位论文的盲审模式难度比较大、不现实,因此只能采用学院组织的专家盲审模式(学院自行联系专家送审),而不是全国同行业的专家库系统随机分配(类似于博士学位论文盲审、青年基金评审等)。不过部分高校针对部分发表过高水平期刊论文的硕士生可以"免盲"。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严格审核已是肯定的,教育部已确定2019年抽查6000份学位论文,且每篇论文3位评审专家,整个项目拨款800万。翟天临博士学术不端后,相继又曝出湖南大学刘梦洁硕士论文抄袭、复旦硕士抄袭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等事件,就算导师同意你学位论文送审,评审专家同样会高要求、高标准打分。研究生论文盲审审稿专家关注硕士学位论文哪些部分?论文盲审主要看论文的创新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不同学科的差异性不小,一般来说创新性不是问题,但创新点得学会凝练。在写作之前的试验设计非常关键,否则学位论文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就不行喔。首先,最基本的写作规范。一篇学位论文出现低级错误给专家印象非常不好,如错别字、标点符号中英文混用、图表序号混乱和不对应、表格跨页、引用格式不规范、文献引用格式错误等。一个研究生经过3年培养后,在如此重要的学位论文中出现低级错误让人啼笑皆非呢。其次,文字写作水平。不同学科都有专业词汇和用句,过于口语化的描述不易出现在学位论文中。为避免重复率过高,不少研究生故意将学位论文修改的晦涩难读,词不达意。同时,学位论文没有框架和逻辑,甚至写作不宜采用排比行文、大段落等,甚至不如高中生作文。另外,学术水平。理工学不少学科的试验设计、数据分析、讨论得需要有足够的学术水平,如不能简单描述某个指标上升、下降,而是深挖表面现象后的机制。因此,在整个学位论文撰写过程中,阅读海量文献非常关键。研究生不少优秀的研究生,如硕士期间发表多篇高水平英文期刊论文,如SCI一区、二区论文,撰写的学位论文盲审后被评为2份"差"或"不建议答辩"等,就得接受延迟半年答辩。因此,建议各位准毕业生在送审之前"精雕细磨",经过学科/教研室的预答辩后再送审。作为导师,小西知道大部分研究生毕业后不再从事科学研究,仅有少量选择读博深造的研究生继续从事科研,但是作为毕业要求的学位论文必须要严守学术底线。平时读研期间,导师可以原谅研究生的任性,理解研究生混个学位证的心态。但是,学位论文质量同样关系到导师个人今后的招生和发展,因此得彼此互相体谅。其实,大部分导师还是乐意帮自己研究生修改学位论文的,但是一定得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而不是送审截至之前的晚上发给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