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不知知网也能博士毕业?谈谈读博期间写论文的过程书正

不知知网也能博士毕业?谈谈读博期间写论文的过程

本文不谈如何写论文,因为之前写过,如《如何高效撰写科研论文》、《如何在科研论文中体现创新点》,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在我百家号找到。这篇是以本人经验,来说明我读博期间写论文的过程,中间会穿插一些写论文的技巧。第一步是这样走的提前入课题组,不久老师回国交代课题方向:一种全新的设计方法,需要我设计小设备。小设备出来,实验完成,导师告诉应该发论文。第一次写论文,写的很菜,导师帮助修改了大概二十次。然后告诉我是新东西,要求发到《机械工程学报》(中文期刊里,机械类的老大)。投稿,等待,被拒。后修改排版发到学校校报。发论文过程中,查中文论文用中国知网比较多,外文期刊ScienceDirect比较多,学术论坛小木虫用的比较多。这几个地方,没有哪个博士研究生不知道,简直不要太熟悉。中间为了凑够毕业标准,发了会议论文,并到香港参会,其实就是转转,见见世面。基本每个课题组都会给学生一次外出参会的机会,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发一篇会议,然后到外面看看。其实我们知道会议论文也就那么回事,虽说也是EI,但是层次是很不高的。第二步是这样走的导师要求设计大设备,内容包括:画模型,请教技工,修改设计,出图纸,请教工程师,改图纸。这期间,空余时间将组内成形方法进行总结,发了综述。脑海里对成形过程的载荷分析进行反思,认为这个是一个点子,可以写论文。很多时候,如果没有什么事情,可以总结总结组内的一些论文,写写综述之类。有时候我们突然冒出个好点子,千万不要让它们跑掉,写下来或记下来,慢慢思考、发酵,最后写下来就是一篇好论文。第三步是这样走的同组兄弟导师帮发SCI,已可以毕业。自己的毕业标准还没有达到,于是一狠心,写了两个月,写出SCI。冒险投了领域内较好的期刊,发回修改,英语不过关,同学帮忙润色。添加一些实验素材。等待,接收,毕业前出页码(有的单位SCI出页码即可,EI出检索号即可)。如果感觉自己的东西是好东西,很有创新性,那就胆子大一些,投些好期刊。还要注意自己的英语,如果不行,就请同学帮忙润色。那些总发SCI的同学,经验会比较丰富,多跟他们交流。第四步是这样走的请教总工,改图纸,指导生产,装配。在这个期间,谋划写第二篇SCI,点子来自于之前对成形载荷的思考。设备实验成功,成形过程没问题。很快就开始大论文写作,中间写第二篇SCI及成形过程的一些工艺研究。大论文接近完成,SCI发出。答辩完成,SCI Under Review。毕业时,SCI接收。大论文要预留至少半年的时间,充分准备。因为博士论文需要外审,所以质量一定要高。我们当时有校盲(比例小但是风险大),院盲(非校盲的,风险小些)。我当时一下子被抽到校盲,紧张的要命。审稿意见回来,马上修改论文,还好最终通关。三年的时间就这样过去了,博士读得也很辛苦。因为在三十左右的年龄,要考虑自己的家庭,要考虑父母,要考虑毕业,总之,生活的压力无时无刻不包裹着像我一样的穷博士。俗话说得好,不被扒层皮,怎么能毕业?

六尘

如何成功发表SCI论文?看看4位复旦学霸的经验,值得借鉴、收藏!

发表SCI文章,尤其高影响因子的paper,是每一个复旦学子追求的目标。然而如何才能在期刊发表SCI呢?今天,复旦研究生邀请了复旦四位学霸,给大家分享一些写论文的小Tips,一起来看看吧!写SCI就像讲故事一样时文明 时文明,中共党员,公共卫生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连年获复旦大学优秀学业奖学金,复旦大学优秀学生,五四100周年复旦大学优秀团员标兵。发表文章6篇,其中SCI 2篇,并以独立一作在国际顶尖医学《柳叶刀》上发表会议摘要1篇, 2篇SCI在投。在Lancet-CAMS 2018, ISEE-ISES SEGH-2017, 中国环境科学年会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做报告。上医90周年校庆志愿者,上医校友会志愿者,校庆“我的医学,我的梦”征文比赛校一等奖。学会阅读文献文献看的越多越好吗?这个不一定。面对海量的文献信息,如果抱着刷数量的心理会让你手足无措。文献的目的是让你把握领域的最新科研动态,从而扩充自己的知识,助推研究的进展。如何高效阅读文献呢?建议先选取课题组或本领域的代表性文献(近5年)来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做好笔记和标记,当积累到一定阅读量时,自然会有“质变”感觉。对于研究/试验方法相同、结论不同的文献,需要批判性的阅读,探讨存在差异的原因。聆听报告,拓宽思路做科研写文章,不能封闭自己。需要多聆听领域专家教授的报告,与导师和同行多学习交流。没有人天生优秀,都是相互学习而来。建议大家多参加学术会议,学会提问,学习一些新的观点和方法,助力SCI文章的写作和发表。多写多练,勤能补拙“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SCI更是如此,需要多写多练。写SCI文章时,最重要的是逻辑,逻辑的形成来源于对研究方案,试验结果的总体分析。需要先和导师讨论出一套清晰的思路,然后按照思路,进行初稿的撰写,对于Reviewer给的审稿意见,需要认真对待,逐条回复。总而言之,写SCI就像讲故事一样,需要把故事说的有条理,讲完美。研究生要学会做“研究”陈泽昊 陈泽昊,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16级电子工程系电路与系统专业硕士生,2018年复旦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曾在2018年IEEE地球科学与遥感大会及SCI等级国际期刊《Remote Sensing》(《遥感》)上发表科研成果。首先恭喜你们,无论是已经经历了四年旦复旦兮的土著,还是初来乍到的萌新,作为复旦的研究生,你们已经打败了绝大多数的同龄人。这绝不是毫无意义的打气,在你们求职的时候,相信会有更深刻的体会。所以,珍惜这个机会,是你们需要做的。那么,说具体一点,怎么做呢?我的导师经常强调于我的一件事是,你们是“研究”生,要学会如何去“研究”。如果总是上课讲什么我就学什么,老师给我哪篇文章我就看哪篇,那和本科生就没有区别了。我认为作为合格的“研究”生,在学术上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主动获取知识一是要有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包括主动学习的态度,以及知道从何处获取想要的知识的能力。思辨的能力二是要有思辨的能力,看到新的观点或方法,第一反应不是它好在哪,而是哪些地方还不够好,还可以改进,可以怎么改进,这就是从别人的变成了你自己的。多读好文章针对大家很关心的,如何发文章的问题,其实我自己也没有多丰富的经验,而且不同学科不同方向,写文章的内容和套路也有所不同,个人建议是多读一些好文章,然后模仿其中的逻辑结构和遣词造句。不要放弃希望还有一点我很愿意分享的就是,对于投期刊的同学,只要没被直接拒,哪怕反馈了再严苛的审稿意见,都说明希望还是有的。只要认真写好每一条答复,修缮文中每一句不佳的内容,对审稿人和编辑保持谦逊尊敬的态度,或早或晚一定会有收获,毕竟人家给你修改的机会,就是想看到你写得更好,给你提了问题,就是对你的工作感兴趣。最后,祝各位研究生同学都能发表更多的文章,顺利毕业,找到理想的工作,度过人生最后的学生时代。不发表,就出局 郑宁 郑宁,历史学系2015级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明清史,第十届“学术之星”特等奖获得者。入学以来,以第一作者身份在高水平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篇。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一等学业奖学金等各项荣誉,被评为2019年上海市优秀毕业生。2017至2018学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于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完成博士联合培养。在“不发表,就出局”的今日学术环境下,年轻学生再也不能逃避发表论文的头疼事,即便是崇信“板凳要坐十年冷”的人文学科也是如此。其实我们也无需太多抱怨,在信息资源高度发达的今天,人文科学的研究条件也得到了极大地改善。特别是图书电子化、信息数据库的出现,为年轻研究生发表论文提供了更多机会。就我个人的有限经验而言,有以下三点可供诸君参考。要多想,更要多做在学校潜心学习,理应迸发科研的灵感,找到论文的选题。这样的思路自然多多益善,但更重要的是落到实处。写出来的文章越多,心里才越踏实,说话才真正越有底气。将更多的时间用于修改文章将更多的时间用于修改文章。论文写成后,常有如释重负之感,恨不能立刻投稿、见刊。这个时候不妨缓一缓,过段时间再重新阅读,往往又能发现许多问题。再过一段时间,又会发现新的问题。精心雕琢方有美玉,一篇好的论文,大多是反复修改出来的。论文质量如何,自己心里要有数到了研究生阶段,都应该具备鉴别学术水平高低的能力。可是,一些同学品评他人的文章,高下优劣一目了然,换成自己的文章,却成了白璧无瑕。这样的心态,显然是有问题的,用这样的态度向期刊投稿,也更容易受挫。对于自己的文章,应该跳出作者的身份,有勇气批评自己、否定自己。这样才能更好地修改论文,并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选择期刊投稿。最后,科研与投稿,可能真的是需要一些运气的。希望每一位同学都有拥有好运!做科研,就像游戏升级打怪 章迎莹 章迎莹,管理学院统计系2015级博士生,师从朱仲义教授,研究方向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如分位数回归,面板数据等,第十届“学术之星”特等奖获得者。目前在Journal of Econometrics 和Statistica Sinica 上分别发表一篇一作论文,另有一篇论文在Statistica Sinica 修改中,并多次在国内外会议做口头报告。在校期间获得2019年上海市优秀毕业研究生,2018年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5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4,2015,2018年获得复旦大学郑祖康奖学金。曾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奖学金资助,于乔治华盛顿大学联合培养博士一年。四年的博士经历让我对科研有了全新的认知。很荣幸能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的心得体会。不要眼高手低,要脚踏实地读博之初,我对自己的博士生涯没有规划,所以我起步很晚,一直在踉踉跄跄、蹉跎岁月。当时导师对我的评价是,简单的问题不愿意做,总想找一些大问题做,但是能力又不够。很感谢导师及时点醒了我,当我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之后,我迅速瞄准一个小问题,着手科研。博一的经历教会我:不要眼高手低,要脚踏实地。当你真正去做的时候,才能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科研技能。这就好比打游戏升级,一路上打遍小怪兽,才有能力对抗终极大boss。百毒不侵,越挫越勇博士二年级,我的论文开始接受导师的轮番批判,我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自我否定,自我革命。我发现每次修改完之后,老师会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和评论,经过几番来回,我彻底崩溃,躲在屋子里嚎啕大哭。博二的经历教会我抗压力,论文投稿前要经过老师和同行的批判,投稿后要经历审稿人的质疑,最后发表时候已经把初稿改的面目全非了。所以我们要以一个百毒不侵,越挫越勇的内心面对科研。最后,科研期间一般没有硬性时间表强制我们去工作,希望我们都能尽早规划并执行,才不会辜负我们的青春岁月。值此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作为复旦学子,立足科研岗位,书写报国情怀,以实际行动为祖国庆生!来源:复旦研究生 编辑 :汪 睿

谴告

博士论文究竟是怎么写出来的?本科生也可以借鉴!

博士论文写作的方法与技巧!博士论文是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所撰写的论学术论文。它要求作者在博士生导师的指导下,选择自己能够把握和驾驭的潜在研究方向,开辟新的研究领域。那么,写博士论文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四条准则助你快速写好论文! 一、选题尽量选择对自己又长久研究价值的选题。博士论文毕竟是阶段性的研究成果,这个成果虽然很重要,但不一定都能作为自己今后开展研究工作的出发点。从长计议,应当尽量选择围绕此问题,能长久做下去,作为自己写作博士生学位论文的选题。二、正确引用参考文献学术论文虽然是在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但是学术论文引用也要有个度,不能过度引用,这也是学术规范的一个基本要求。一篇博士论文的参考文献太多,大量引用别人的成果,那就没有多少是自己写的了。写博士论文难免会有学术文献的引用,但需要把握好度,这个是最基本的。让读者读起来能决定论文是自己辛辛苦苦写出来的,而不是从前人那里抄袭来的。三、树立良好的学风和文风唯实求是,端正学风。博士是最高学位。博士研究生作为高层次人才,任何时候都应珍视自己的学术声誉,不能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违背学术道德。博士论文的写作者应努力以平易通俗的文字、平实亲切的笔触,可触可感的事例,简洁明快的数字以及形象生动的图表阐述自己的理论观点。不仅应当理论性强,立论扎实,言之有理,而且还应当争取做到行文流畅,逻辑谨严,语句生动,言之有趣。这对博士生来说,虽然是一个更高的要求,然而却是一个经过刻苦努力后能够达到的目标。四、注重积累,打牢功底厚实的学术底蕴是写好博士论文不可或缺的条件。打牢学术功底,这对每一个博士研究生来说,至关重要。博士研究生能否取得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博士研究生自身的学识和素质的高低。因此,博士论文的写作者必须注重积累,努力提高自身的学术修养。小茶杯论文查重经验分享:论文查重怎么查?每一个系统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在特定时期选择合适的系统才是硬道理,在确定系统安全的情况下、初稿时期选择性价比高的检测系统、像Paperccb就是不错的选择

日月

提交博士论文的十个技巧

虽然宅在家无法回所,不过听说有些准备今年夏天毕业的师兄已经写好论文了。那么写博士论文有什么技巧吗?今天就来跟大家分享一篇文章。我最近将论文全文提交给三位教授进行检查。在此之前,每一章均由至少一位教授检查,并且每一章至少都进行了两次修订。但是,这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里程碑。预示着过去几个月的努力没有白费,我想与你分享一些在我写博士论文时对我有用的十个技巧:01、为每章和论文整体创建一个提交计划为自己打印一份副本,然后也将其发送给你的导师。这样,你们就可以在同一页面上讨论何时提交各章草稿和完整的论文草稿。02、选择文献管理软件理想情况下,你希望使用参考管理软件来引用参考文献,因为这会自动生成你的参考文献列表,并且还会自动将a,b,c分配给同一年份来自同一作者的参考文献。我使用过Mendeley,虽然我是Mendeley的忠实拥护者,但是你也可以使用其他参考管理软件(例如Zotero,EndNote等)。当我将所有章节放到一个文档中时,我担心Mendeley可能会出现bug,但是令人欣慰的是,最终效果非常好。03、选择一种引用样式并坚持下去理想的是在撰写文章之前,先选择一种引用样式。在写作阶段,我将引用样式更改了大约3-4次,这意味着最后我不得不编辑和更改大多数章节的样式。这样做很容易,因为我使用了Mendeley(参考管理软件),但是如果我不改变主意,就不会有这么多事情。04、使用一台快速的计算机/笔记本电脑这确实可以为你提供帮助,尤其是在你同时使用参考管理软件的情况下。我发现技术故障(比如蓝屏)非常令人沮丧,这些故障很常见,尤其是在Word中处理大型文档时。幸好我没有遇到任何问题,因为我的计算机性能非常好(16BG RAM和SSD硬盘驱动器)。05、写,写,但每天只写4/5个小时我的建议有点不合常规,但我的建议是,在你精力充沛的时候,每天只写4-5个小时。我从事兼职工作,这意味着我从上午9点至下午1点/2点写作,没有休息,也没有使用社交媒体或任何其他网站。然后,我下午会去做其他项目,或者偶尔休息一下。这样,我就没有在浪费时间,这也意味着我的精力充沛且专注于论文。06、查看你所在大学的格式和提交指南在华威大学,我们有一个提交指南文档,其中包含有关何时可以提交,如何提交,论文长度以及格式的所有详细信息。例如,论文必须是双倍行距,但可以是任何字体,每页必须以特定格式编号。07、为论文创建一个主模板这意味着最好在你开始撰写之前,为你的论文创建一个“样式集”。如果所有章节都使用相同的“样式集”和页面布局,则将所有章节汇总到一个文档中时,格式化文档会容易得多。08、分配足够的时间进行格式化将完整的文档放在一起时,对其进行格式化将需要一些时间,我将至少花1-2周的时间进行格式化。你还需要添加内容页面,表格列表,图形列表等。这取决于你格式化文档的方式。例如,如果你希望你的表格与章节编号匹配(例如,第3章中的第一个表格将是表格3.1)。09、至少分配一个月的校对时间不要低估阅读该论文各章所需的校对时间。我打印了副本,并大声朗读每一章以发现错误。每章确实需要至少2-3次检查,因此我想说最好分配一个月来校对和编辑你的文章。在最终提交之前,我仍然需要更多的校对。10、奖励自己你努力工作,你应该得到奖励。你撰写/校对/编辑的每一章,都会使你感觉不错。对我来说,奖励通常是蛋糕。

相分

北大博士:我是怎样写出优秀博士论文的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社科学术圈,ID:shkxquan】经微信公众号授权转载,如需转载与原文作者联系一、选题阶段:在问题意识下框定研究领域确定选题是撰写学位论文的第一步,对学位论文有决定性的意义,“题好文一半”,选择了一个好的论文选题,就等于论文完成了一半。确定学位论文选题是学位攻读者独立研究的开始,是个体创造性的思维过程,颇具挑战性。1.要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要找到一个好的学位论文选题,必须要有强烈“问题意识”,用敏锐的眼睛去发现问题。牛顿和瓦特的例子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牛顿从树上掉下的一个苹果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成为 17 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成果之一,在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而瓦特则从水烧开后水壶盖跳动这样一个人们熟视无睹现象中受启发,进而发明了蒸汽机,引发了人类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大变革。研究始于问题,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虽然确定一个好的论文选题对于所有学科的学位攻读者同样重要,但对于攻读人文社科学位者而言,问题意识更为重要。因为人文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客观,学术前沿比较清晰,并且研究的是一种确定性事实,以规律的形式出现,因此研究的问题相对比较明确。而人文社会科学探究的是社会事实,而社会事实作为人有目的行为的产物,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结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要关注偶然的事实,探索必然的规律,其研究对象相对复杂,涉及的因素众多,且交织在一起,往往还涉及价值问题。因此,人文社会科学的问题更具有隐秘性,更要有强烈的问题前设,带着一双探索的眼睛,发现社会事实背后的因素。2. 要有“创新意识”创新是学位论文的灵魂,是评价学位论文质量与水平的主要标准。“创新”指的是对某一领域的知识发展做出原创性的贡献,可表现在探索了未知的新领域、文献资料的新发现、观察问题的新视角、新概念术语的产生、研究方法的新探索、学科知识的新融合,理论观点的新突破等。在选题阶段,对于自己将要主攻的研究问题能够达到怎样的创新目标要有一个基本的估计。换言之,要对自己的研究能力、研究条件以及可能达到的研究结果有一个比较理性的、明智的判断。要不断地反问自己:与其他研究者相比,我有什么样的优势,可能做出别人做不出来的东西,从而形成创新点?作为一个长期从事高校业务管理部门工作的一线管理者,我的实践经验可能是个优势,但理论功底不够深厚,要在理论创新上做出成绩相对困难。那么,选题从实践出发就比较切合自己的实际。如果选择自己从事过的工作,学位论文写作就会轻松一些。原因是:① 对这些领域比较熟悉,背景知识了解较多;② 对操作中的实际问题有感性认识,尤其对其中的矛盾有较深的体会;③ 以相关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能比较便利地获得丰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可能在资料积累上有所创新,能做出别人做不出来的东西。这样,在自己曾经做过的工作中去寻找问题就比较恰当。3. 关注研究意义在选题时要关注研究意义,如果选题没有多大意义,花再多的精力,研究得再好,也没有多少价值。研究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理论价值体现为理论上的突破,表现为科学上的新发现和新创造,或对于学科内某一理论问题具有补充、整合或派生意义,为人类的知识积累添砖加瓦。实践意义指的是能否对解决现实问题有所帮助,为经济建设与社会繁荣发挥积极的作用。研究意义集中体现在回答这样的问题上: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我对自己的工作经历进行了反复扫描,最后落实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上。因为,作为从精英型高等教育到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型过程中的一个重大事件,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影响重大而深远。同时,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又是一个饱受争议、引起强烈社会反响的焦点事件,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就很有意义。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并关注研究意义,带着这样的前设去有意识地寻找问题,实质上体现了做学位论文时所要考虑的几个方面:兴趣、能力、可行性等。综合以上几方面的考虑,我大致框定做“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研究”,但到底研究本科评估中的什么问题,还是朦朦胧胧的,不是很明确。二、综合考试阶段:逐步聚焦研究问题综合考试阶段是研究问题的逐步聚焦过程,可分为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和挖掘问题等步骤。1. 通过文献综述寻找问题问题就是理论疑难和实际矛盾,因此,寻找问题的途径无非二条:实践途径或理论途径。无论是理论途径还是实践途径,进行文献综述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文献综述就是围绕着研究问题,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梳理出这个研究专题的学术发展,用概括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学术谱系图”。同时,要对所涉及的问题及其研究成果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和鉴别,发现现有的研究尚未涉及的领域,或者他人尚未解决或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研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文献综述最能从学术内在机理上体现出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这是一个边梳理、边学习、边思考的过程,是一项耗时费力的工程,要大量阅读资料,反复研读重要文献,透彻理解前人的研究思路和独创性结论,并琢磨前人的研究策略,思考自己研究问题该从哪些切入点开展。完成了文献综述的写作,学位论文选题的研究问题、创新点、研究意义等都会逐渐清晰起来。为了完成综合考试必备的文献综述,我对二十几年来我国评估研究的发展历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从研究议题、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等方面进行了分类概括与分析。结果发现,从研究议题而言,评估制度、评估技术研究是热点,而多学科视野下的研究比较缺乏。从研究层次而言,宏观研究较多,中观与微观的研究较少。从研究方法而言,思辨性的理论研究较多,实证研究较少,而既有特定的理论视角,又有实证研究支撑的专题研究还相当缺乏。为此,我认为从社会学视角聚焦在大学这个中观层次上,这个研究视角在现有的评估研究中尚属空白。我的导师有社会学背景,我自己曾任地方院校评建办副主任,具备研究该问题理论与实践的有利条件,从这个角度开展研究具有可行性。社会现实是问题的源泉,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思考是找准问题的关键环节。我收集社会各界对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反响材料,包括网上言论、报纸、访谈录、“两会”提案等,对这些具有强烈感性色彩的言论进行归纳和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被评院校以“全民大动员”方式形成的评估运动,采取的一些错误应对策略是评估工作遭到诟病的焦点所在。至于为什么被评院校会比较普遍地采用这种应对方式,仅从评估技术角度恐怕难以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但评估方法应该是引发这种现象的内在根源。因此,我对世界评估发展的历史、评估模式和发展趋势进行文献综述,尤其分析评估发展的历史进程,对测量 → 描述 → 判断 → 建构四个评估时代所反映出来的价值取向、不同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试图为评估在现实中的疑难找到理论依据,也为我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世界评估发展史上找到坐标定位。这样,通过做文献综述,分析理论疑难和实践困境,所要研究的问题有“呼之欲出”之感。2. 从社会现象中发现和聚焦问题从社会现实中发现问题,关键在于抓住核心问题,此外,还要剥离次要因素,限定范围,将问题聚焦并简化,并且用十分简练的学术语言清晰地表述出来。这是一个从表象问题向实质问题的转化过程,也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抽象过程,更是一个从经验到理论的升华过程,需要多视角下的灵感迸发。完成文献综述后,待研究的问题时刻萦绕在心头。这期间,我与导师不断地沟通,也和相关人员,包括老师、同学、涉及这个问题域的人员进行多方交流。或者说只要能逮到人,对方有可能听我讲,我就不断地叙说,把自己的大概研究思路讲给他(她),看对方的反应,之后再将反馈意见详细地记录下来。感谢北京大学浓厚的学术氛围, 被我缠住的人对我这样的行为都非常理解,且乐于奉献自己的观点。这些交流者开阔的视野、充足的知识储备、丰富的研究经验、深刻的见解是巨大的财富!多方反馈的观点给了我莫大的启迪,也斧正了自己的前设。经历了“头脑风暴”的洗礼,一个概念——组织化动员蓦然出现了!这个概念很好地概括了大学在评估时的组织行为,正是这种组织行为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3. 在理论视角下挖掘和细化问题在实践基础上抽象出“组织化动员”概念后,还需要在理论视角下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和细化。经过深入思考,我提出了这种奇特社会现象的三点悖论:① 与大学组织特性形成鲜明比照。大学被称为“松散的结合系统”、“组织起来的无政府联合体”,但评估期间大学变成了军队,具有统一的意志和强大的“战争力”。② 它与我国社会发展趋势不一致。“运动”是“总体性社会”运作的基本方式,但改革开放后,社会动员逐渐淡出中国,以法治为基础的治理渐成常态。但在评估期间,高校处于非常态,运动范式再现。③ 它在世界各国大学评估实践中几乎没有同例。外部介入大学评估是世界通例,但国外大学未出现这种应急性应对外部评估的现象。针对这三个悖论,我集中研究大学“组织化动员”的产生机理,即“为什么要组织化动员”?“如何进行组织化动员”?研究问题进一步细化为三个子问题:① 为什么我国大学在评估时会出现“组织化动员”?这种现象出现的社会背景是什么?有怎样的结构性条件?其动因又是什么?② 大学内部“组织化动员”如何实施?其动员方式、阶段和特点分别是什么?③ “原子化”的个体为什么会被动员起来?他们对“组织化动员”的反应如何?有哪些矛盾与冲突?“组织化动员” 式的评估对被评大学的长远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当确定用“组织化动员”作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研究的主线时,我的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才真正地确定下来。无论在答辩时还是课题申报预审时,不同的专家比较一致的反馈意见是:研究的问题意识很强,研究视角新颖,选题很有意义,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了“组织化动员”的概念。三、开题阶段:综合设计研究问题到了开题阶段,就要对学位论文选题做好研究设计,包括确定相关理论、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思路、研究步骤等。在这个过程中,我对选择理论、确定研究对象和琢磨研究距离体会最深。1. 选择理论学位论文必须要有理论支撑,没有理论的论文是没有深度的,称不上是博士学位论文。但是,因为我的研究问题源于现实问题,而现实问题是综合性的,非学科性的,这就决定了要选择一个针对性的理论难度较大。另外,我的问题又源自本土的社会现象,要特别警惕西方理论的适用性。最后,我选择以吉登斯的“结构二重性”理论作为理论基石,原因在于:① 它的理论核心,即结构具有制约性和使动性,我们在受制约中创造了一个制约我们的世界,对我的研究问题有较好的解释力。② 这是一个综合性理论,融合了社会结构制约性和主体行动能动性两个方面,包容性较大。③ 这是一个形式模型,所以才具有超越不同社会结构形态,对研究具有一般性的指导意义。换言之,这个西方的理论用来解释中国的本土问题还是适用的。2. 确定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选择最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这样,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深度解剖,就能形成对这类现象较为深入、详细和全面的认识,起到“一叶知秋”的作用。对于本科评估“组织化动员”而言,地方院校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组织化动员”表现出最强烈的动机和最发达的形态。而我作为一名地方院校组织评估工作的主要成员,具备“解剖麻雀”的便利条件。而且,本研究侧重在“组织化动员”的过程剖析,而这个过程通常是隐匿在文本之后的,了解其“幕后”的情况变得非常重要。这个研究对象和研究重点的确定,使我这样背景的研究者具备了绝对的优势,研究条件十分有利。3. 琢磨研究距离经验基础上的学理研究,要与经验事实保持一定的距离。距离直接决定了观察的角度,观察的距离不同,看到的景象就会不一样。理想的距离应是既能看到事物的全貌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能抓住其中的细微之处。距离太远,难以产生感性认识,抓不住深藏其中的“微妙”,深度不够;距离太近,就会深陷其中,跳不出来,宽度不足。对我来讲,用自己工作的院校作为案例研究对象会比较敏感,说什么、怎么说才能真正发挥“内里的局外人”作用,既抓住关键问题所在,又不损害组织利益,这是我在研究设计中反复琢磨的一个重要问题。将研究聚焦在“组织化动员”过程而非应对评估的具体措施与策略上,应该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观察距离。既可以一个“内部人”深入其中,感受组织内部人员的情感和态度,理清该事件内部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揭示“组织化动员”的实质问题;又以一个“局外人”、一个研究者的身份,不陷入到具体的琐事之中,不遮盖问题,以理性的态度进行客观分析。开题阶段要对学位论文选题进行系统的研究设计,这是开展任何一项研究都必须经过的过程。这个阶段问题考虑得越详细、越深入,后续的研究就会越明确,可避免在研究中走弯路。四、论文写作阶段:对研究问题削枝强干论文写作是按照研究设计进行具体实施的过程,将研究设计中的核心问题进行深入和细化,并削减旁枝问题。1. 深入与细化核心问题我觉得自己的研究思路很清晰,论文写作只要按照研究设计进一步细化即可。但事实情况却并非如此,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吉登斯的“结构二重性”理论宏大、因素众多,关系复杂,正如评论家所言,吉登斯的理论是“综合了各种理论要素的‘煎饼’,内部充满了矛盾和张力,吉登斯像‘狐狸’一样,像‘蜜蜂’一样,在理论之间飞来飞去,要理解他的理论就像‘试图去抓住一根水银柱’”。对我来说,最大的问题在于该理论缺乏中观层次的分析框架。这样,上层的理论和下层的材料就无法串在一起,研究从理论出发的路径走不通。这样,我只能在核心研究内容上寻找突破路径,希望能借鉴到其他研究者的分析要素。然而,由于社会结构的差异,西方社会运动多是“自下而上”自发集聚而产生,找不到类似“组织化动员”的模式。而且,西方对运动研究的理论视角虽然多样,但每一种理论视角关注运动发生和发展的不同方面,在理论议题、研究兴趣和基本假设等方面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很难借鉴。而我国虽是一个运动频发的国家,相关的研究议题也很多,但理论视角却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史学研究,重在对史料的挖掘和整理。研究内容基本上是对各种具体运动发展脉络的描述和分析,对运动性质与特征的归纳,对运动结果的探讨和利弊得失的评价等。这些研究对“为什么要进行组织化动员”的借鉴意义不大,但对“怎样进行组织化动员”有一些启发作用。因此,要想将论文研究进行下去,首先要构建出一个“组织化动员”模型,分析影响“组织化动员”的核心要素,可这样的要求显然超出了我的能力。为什么要进行“组织化动员”,牵涉到我国转型期社会变革的宏大背景,相关因素自然非常多。我像一只无头苍蝇在相关问题中打转,始终理不出一条清晰的脉络。直到我读了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的论文《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 30 年改革开放的社会学分析》之后才豁然开朗。我欣喜若狂,即刻用了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作为分析框架,将评估运动转换为:带有“总体性社会”遗传基因,在技术治理方式下的一种“运动式治理”。解决了分析框架,以后的工作就变得相对简单。在此之前,我将自己头脑里的一些想法都记录下来了,虽然是一个个的碎片,没有章法,却是思考后的粗加工材料。现在,理清主线后,选择一种合适的论述角度,将这些材料串起来,论文内容很快就充实起来。2. 删除旁枝问题“组织化动员”式的评估到底取得了怎样的效果?这是人们情不自禁发出的疑问。无论是课题申报还是交流时,人们都希望我用理性、系统的学术研究来回答这个问题。开题时,我确实将“组织化动员”的评估效果作为研究内容之一,并且在此后的论文写作过程中,围绕着这样一些问题:案例院校动员起来做了什么?怎么做的?评估结束后,哪些保留了,哪些消失了?“组织化动员”的评估对案例院校的长远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根据 CIPP 评估模型要素(情景评估、输入评估、过程评估、结果评估)作为分析框架,深入挖掘案例并以丰富的材料作为支撑,有效地回答了大多数人的疑问。预答辩时,导师们认为博士学位论文的篇幅过长( 30 万字),结构有些松散。我就将与核心研究内容关联不是很紧密的内容删除,删减了 10 万字左右。经过这样的调整,“组织化动员”机理研究的主线变得更加清晰,重点更为突出,结构也紧凑起来。我对调整后的效果非常满意,但同时还是免不了对删除的这部分内容感到十分可惜,这毕竟是我呕心沥血的结果啊。论文写作时的分析框架十分重要,要紧扣核心问题展开深入细致的研究,避免被旁枝问题所干扰,研究最好只回答一个问题,削枝强干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五、答辩阶段:再次推敲学位论文的题目完成学位论文后,在论文答辩前后可对题目进行再次推敲,这个时候是“点题”,即用文字对论文主题给予概括。点题时要注意标题文字的规范、准确、新颖,要仔细琢磨论文标题是否恰当;词语是否确切、科学、规范、没有异议;是否简单明了;能否真正概括出学位论文的核心内容,恰如其分地反映出研究的范围和深度;是否新颖醒目;能否引起读者的阅读意愿等。我的学位论文标题曾经考虑用《“无政府组织”的“组织化动员”:大学本科评估实证研究》,这个标题对比强烈,比较醒目。但不少人对“无政府组织”提出了异议,认为提法不够规范,大学组织的特性准确的表达应为“组织起来的无政府联合体”,如果全文写上,标题又不够简洁,最后我放弃了这个题目。后来,我将项目定为《大学本科教学评估“组织化动员”机理研究》,在预答辩时,有老师提出,并非所有大学在评估时都“组织化动员”,北京大学就没有采取这种方式。经反复斟酌后,最后我将标题改为《地方高校本科评估中的组织化动员》。总之,学位论文研究问题在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有体现,从选题阶段的研究方向框定,到综合考试阶段的问题聚焦,再到开题阶段的研究设计,延续到论文写作阶段的削枝强干,直至答辩阶段的标题确定。学位论文贵在围绕问题开展研究,真正体现出研究的价值,并形成创新点。

故分也者

博士要发表几篇论文才能毕业

发表论文是博士毕业的一项基本要求。随着社会对于科研人才的需求加大,以及院校对博士生培养的目的,博士毕业发表论文的篇数有了量上的增加。那么,博士要发表几篇论文才能毕业?博士要发表几篇论文才能毕业博士毕业发表论文的数量,教育部并没有特别规定,都是各个学校、各个专业自己规定,甚至各个老师的规定也不相同。所以,博士生要看自己就读院校,关于博士毕业发表论文的要求,根据要求来完成。一般来说,博士要发表2-3篇论文才能毕业,其中,少不了发表sci论文。比如: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毕业发表论文要求:1、理学:发表(或录用)2篇学术论文,至少1篇发表(或录用)在SCI(科学引文索引)检索的刊物上。2、工学、农学:发表(或录用)2篇学术论文,至少1篇发表(或录用)在SCI(科学引文索引)或EI(工程索引)检索的刊物上。在EI检索刊物上发表的论文需为英文(或其第一外国语)。3、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在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或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检索的刊物上发表(或录用)2篇学术论文。发表学术论文是博士毕业的硬性要求,想要拿到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就必须拿出符合要求的论文。如何写作和发表论文,成为博士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若你完成了论文稿件,亦或者在选题上存在困难,可以找知实学术编审润色、推荐刊物,给予论文写作和发表上的专业指导,让你发表学术论文更容易。论文发表常识与技巧分享,关系百家号:知实学术,或发消息与我沟通。

柏瞳

博士有没有必要发表中文论文,听听专家们的看法

近十年来,随着我国科研水平快速发展,尤其在科技论文方面,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绩。因此,论文的数量多少和质量高低成为衡量科研水平的硬指标。因此博士毕业的条件也是不断的提高。塔主记得大概在2008年以前,博士毕业条件是发表2篇中文核心就可以了,等到了2010年左右,就要求发表SCI论文才可以毕业。到2016年的时候,很多高校毕业条件是要求发表2篇SCI期刊。到2018年开始,很多学校博士毕业要求已经提升为对SCI期刊的影响因子有要求了。中文论文除了博士毕业需要SCI论文,找工作更是需要。现在很多高校招聘都要求博士期间发表两篇以上中科院分区二区的SCI论文。所以说从当前博士毕业和就业的机制来看,SCI论文是整个博士期间的最重要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很少有博士会花时间投稿中文论文,因为普遍认为SCI论文的分量要远高于中文论文。也就是说无论你中文论文写得再好,还不如随便的一篇SCI期刊带来的收益多。所以无论从现行机制还是认可度上看,没有博士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撰写中文论文了。SCI检索期刊由于大家都去写SCI而不写中文论文,导致学生长期得不到中文论文撰写的训练,很多高校的导师都发现自己研究生在撰写项目文件、申请书、结题报告时,文字中存在许多语法错误,表述不通以及逻辑混乱等问题,不禁让人怀疑:都读到博士了,难道语文水平还不如中学生吗?其实,这种现象绝非个例,很多博士在语言的表达和文字撰写方面存在较大的缺陷。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在进入大学以后,学生在文字与表达等方面再也没有一个系统的学习和训练了。论文撰写所以就有导师提出,博士在读期间必须发表一篇中文论文才能毕业,也就是用这种硬性指标的方式来促进博士对中文文字表达的训练。但是对于博士期间繁重的科研任务和论文压力,花时间写中文论文带来的作用感觉并不大,既不能作为毕业的条件,又不能作为找工作的代表作,所以面对博士到底有没有必要写中文文章的问题,塔主认为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改进:1.硕士毕业要硬性规定发表中文论文很多地方高校对硕士研究生毕业的要求比较低,在读期间只需完成毕业论文就可以,而不需要发表期刊论文。或者有的学校要求发表期刊论文,但对期刊的质量要求不高。这就导致硕士期间并没有对中文论文的撰写进行系统的训练。塔主曾经指导以为研三的毕业生写毕业论文,由于这个学生在读期间没有发表过论文,在写毕业论文是显得十分的苦恼,甚至不知道论文摘要是什么?怎么写?因此建议对硕士毕业要硬性规定发表中文论文,这样可以达到训练写作的目的。硕士论文汇报2.博士期间可发综述类中文论文在博士阶段,由于科研任务繁重的原因,发表中文文章确实有些浪费时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博士期间就不用写中文论文了。建议在博士期间,要选修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系统的学习中文论文撰写的基本要求,同时在课程结束时提交一份撰写好的中文论文的作业。如果需要发表中文论文,建议撰写一篇综述类文章并且投稿到本领域较权威的中文期刊上,这样既锻炼了自己的写作水平,而且这样的论文对你今后科研道路发展和学术圈地位的提升都是非常有帮助的。综述类论文3.提高毕业论文的评审标准现在很多地方博士论文的评审只是注重创新性以及数据量等方面,而对文章本身行文文字的表达以及文件的逻辑结构忽略较多。认为只要这篇文章有创新点、工作量饱满,就可以了,即便文章本身撰写质量很差都会被弱化。这样的评审标准并不利于博士写作水平的培养。我们都知道博士毕业论文要求高低是一种对学生的写作很好锻炼的方法,因此如果我们在毕业论文的评审标准加强对文章撰写部分的考察,那么学生自不而然就想着去提高中文文章撰写水平,也就达到了提升博士中文写作水平的目的。论文ping's总之,通过这些手段可以有效的促进博士的写作能力,同时也不浪费宝贵的科研时间。但是不管怎么样,每位同学都需要提升一下自己的写作能力,塔主相信,如果你中文论文写得好,那么SCI论文也一定写的很好,反之,你的SCI论文质量也一般。所以说,发表中文论文只是个手段而已,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才是关键!谢谢大家的关注,欢迎大家和塔主一起交流!

蛇杀手

文献综述都做错了,还怎么能做出来博士论文?

来源:女教授跟生活的死磕 作者:吉大秋果多数论文做不出来的原因在于文献综述就不过关!之前,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不开学,但是教育部的平台还是默默送来了几个学校的论文,在家待着有了很多时间,就手欠点了接受评阅。一些学校要求学生在论文当中写上文献综述,有的学校则没有这项要求。没有也就发现不了问题,一旦有了就知道为什么这些论文多数都不过关。文献综述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知识整理类文献综述,一种是论证式文献综述。不同类型的文献综述对应的研究目的不一样。如果你研究的目的是要展现有关某个研究课题的现有知识,那么你要做一个知识整理类的文献综述。但如果你的研究目的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要解释这个问题的原因,进而提供问题的创新性解决路径,那么你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知识整理类的文献综述,你需要的是一个论证类的文献综述。知识整理类文献综述顾名思义,是研究者锁定了一个研究主题,客观地呈现出关于这个主题的所有研究状态,研究内容和情况,目的是使大家能够了解关于这个主题的所有研究情况。虽然通过作者总结得出,经过作者的加工整理,甚至还融合作者的主观认知,但是必须承认,这类文献综述的客观性较强,内容性较强,目的就是为了呈现这个主题的研究状态。论证式文献综述则不仅为呈现某个主题的研究状态,它更深入一些,它围绕一个“问题”(待解决的问题,困难,麻烦)展开,以作者对于这个领域的知识的理解为基础,向读者阐述为什么这是个问题,以及对这个问题研究到何种程度,这种研究的缺陷和优点各是什么(也就是要做文献评析),以及应当如何推进这个问题的解决。因此可以看出,相对于知识类的文献综述,论证式的文献综述针对一个待解决问题,述评结合甚至以评为主,作者的主观能动性非常强,作者要用这个综述证明他研究的价值和可行性,争取读者认同自己的研究观点、方法和路径,甚至希望读者能够认同自己的问题意识。博士论文需要哪种文献综述?博士论文一般都应当是议论文(regular paper)(文科情况,理科不了解,勿对号入座)。议论文是解决问题的文体,强调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更强调作者对问题的看法也就是作者的观点。这种情况下,论文所需要的文献综述是论证式的文献综述而非一个单纯知识整理类的文献综述。但是最近看到的一些论文都是知识整理类的文献综述,做得好的能够把这些知识按照时间线索或者空间线索整理出来。做得不好的就是单纯一篇一篇文献列出来告诉你说了些啥(有硕士论文这么干的)这种甚至无法被称为文献综述。单纯的知识罗列,整理,即便做得再漂亮也只是一个研究的基础,是一个要开展定向(针对某个问题)研究的前提。如果要做博士或者硕士论文,你需要一个问题、并且围绕这个问题将目前已有的关于这个问题的文献不仅梳理出来,还要有能力按照主题线索进行评述,而且评要大于述,作者加工的成分,作者主观认知的成分要很大,即论证式文献综述,而非一个仅是对相关研究的简单整理或者简单蜻蜓点水式的分析,即知识整理类文献综述,知识整理类综述不适合做博硕论文的综述。

如何写出一篇优秀的博士学位论文?

虽然在我心里一直有着读博的念想,也读了两所985大学两个不同专业的硕士,但面对“如何写出一篇优秀的博士学位论文”这个问题,回答的时候心里还是诚惶诚恐,只能尽力结合自己的理解谈一谈吧:第一、敏锐的视角,优质的选题。“好的选题等于成功的一半”。博士论文的选题其实非常有讲究,一个好的切入点,是你独具慧眼、创造性思维与独立研究的开端,甚至决定了之后的论述能否顺利有效展开。在选题的过程中,一定要牢牢把握一个“问题意识”,心中带着问题去做好选题工作。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由于其成因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可能多种因素还关联交错在一起,所以,你要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有探索发现的眼睛与归纳性、创造性的思维,带着深度思索的问题前设,这样才能挖掘事件背后的逻辑。第二、突出优势,务求创新。学位论文,尤其是优质博士学位论文,“创新”毫无疑问是其核心灵魂之所在。所以,在选题与论文展开初期,心里就要有一个尺度,就要反复思考,与其他人、与之前同领域的研究者相比,自己的研究,究竟有何不同之处、有何突破之处,有何不一样的地方,我的创新点具体体现在哪里?创新的基础,首先是熟悉,因此你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选择一个自己本身比较熟悉的领域,在此领域内选择能够进行一定突破的角度来展开选题,在此基础上发现新视角、融合新知识,并力求实现理论观点的新突破。第三、理论价值,实践价值。能够称之为“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必然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具体包括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两个方面。理论价值包括对现有学科知识的新补充、新整合,或新的阐述与发展突破;实践价值包括对目前的现实社会问题或科研生产有所推动裨益,为经济建设技术进步有所贡献。选题的研究价值,在选题时就要予以重点考量,否则,如果选题本身价值不大,那么投入再多精力进行研究探索,其研究价值却不大,也难称之为优秀论文。因此,写出一篇优秀的学位论文,真的是特别不容易的,既要有敏锐的视角,优质的选题,又要能发现问题、突出创新,并力求实现较强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累计发表19篇SCI论文,浙大女博士用300篇文献“刷”出研究方向!

“既然没办法成为一名医生,拥有妙手回春的超能力,那我就选择在可触及的医疗器械领域做一点贡献。”7年前,浙江大学高分子材料系2014级博士生陈婷珽在深思熟虑之后,给出了自己“竺老两问”的答案。而现在,已发表19篇SCI论文,累计影响因子127.940的她正在申请海外博后项目,希望能够为个性化医疗领域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科研小白的进阶之路高中时,化学是最让她着迷的科目,微观尺度上物质颗粒碰撞导致的形态、颜色、尺寸等方面的变化无不彰显着科学的魔法与艺术。进入大学后,医生成为了她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大一在医院做志愿者时,陈婷珽看到了患者的痛苦挣扎,也目睹了医生的神奇和伟大;大二时,为了照顾遭遇车祸的家人,她长期折返于学校和医院两点之间。“当时我想了很久,化学是我的热爱,帮助患者是我的追求,医疗器械领域或许是一个很好的结合点。”而陈婷珽心中这颗梦想的种子,在遇到浙江大学高分子材料系教授计剑后,生根发芽、破土而出。确定目标之后,陈婷珽第一时间搜索了学院老师的研究方向,发现计剑老师的研究所长正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于是毫不犹豫地敲开了这位未来导师的房门,并邀请计剑做她SRTP项目的指导老师。“项目期间,计老师邀请我们去他家作客并介绍他最新的研究工作。面对‘科研小白’的我们,计老师循循善诱,不仅让我们大胆描述自己的科研梦想,还鼓励我们朝着心中的方向前进。”而正是这次看似天马行空的畅所欲言,激发出陈婷珽心中的科研热情。陈婷珽和金桥老师大三进入实验室后,陈婷珽遇到了科研生涯中的另一位重要导师——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副教授金桥。如果说在科研这条道路上,计剑为陈婷珽指出了朝哪里走,那金桥则手把手教给她如何走得更稳更快。“金老师引导我不断规范自己的研究思路,他会带着我去思考,完成这个课题需要分几步走,每一步需要考虑什么问题、做什么准备,作为初学者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本科阶段完成“浙江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和“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后,陈婷珽兴高采烈地去找两位老师要新的研究课题,但让她意想不到的是,老师们要求她沿着同一方向继续深入研究下去,挖掘更多的可能性。于是,她的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诞生了——《新型可降解两性离子基聚合物涂层材料的合成》。在先前研究基础上,她更深入地研究了可降解聚合物涂层的降解行为是怎样的,把它用在生物评价、动物实验和真正用在人体中会有什么不一样的结果。“不仅研究它的学术可能性,也探索它的现实可行性。”披荆斩棘中高歌前行怀着期待和好奇,陈婷珽步入了博士阶段。入学之初,计老师给学生们提供了一系列供选择的研究方向,喜欢尝鲜的陈婷珽再次选择挑战自己,挑了实验室最新的研究领域——智能形变材料的优化设计及其在个性化医疗领域的应用。“计老师很会带学生,他不会直接告诉我们去做什么、怎么做,而是会引导着我们一步步探索到正确的方向。”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在导师的引导下,陈婷珽尝试着在探寻形状记忆材料和个性化医疗器械的结合点。“当时,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看看这个领域有什么新发现,看到大概300篇的时候,我才有了一定的了解,并逐步凝练出具体的研究问题。”在这块实验室还未开垦的处女地上,没有师兄师姐手把手带的陈婷珽只有一边搭建实验平台、熟悉实验器材,一边“刷”文献,掌握常用实验方法、了解最新研究进展。TOC压缩在这个领域,陈婷珽主要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将材料形变信息从材料中分离出来,实现材料形状的按需调控。不懈钻研之后,她利用光的时空可控性对材料进行模块化处理,实现了材料形变和形变过程的原位调控。博士阶段的陈婷珽拒绝“闭门造车”,喜欢在与人交流中学习。2017年5月和9月前往葡萄牙和德国参加国际会议,分别作时长15分钟的口头报告和墙报展示,获 Bayreuth Polymer Symposium 2017 会议最佳墙报奖。在去年和今年的暑假两次应邀前往德国拜罗伊特大学,交流静电纺丝和3D打印方面的技术和研究。而博士三年级,作为一对一志愿者接待诺贝尔奖得主Jean-Marie Lehn教授的经历也让她印象深刻。“他是一个非常open的人,不仅乐于跟后辈交流,还鼓励年轻人大胆表达不一样的观点。被深深折服的我,我希望自己也成为同样开放包容的人。”而在聊到陈婷珽的研究方向时,Jean-Marie Lehn告诉这个科研新人——这个领域发展到现在是一个极致的状态,作为一个新人,你不能再按照他们的思路做下去,而应该思考他们的逻辑存在什么样的缺陷,能否在这个领域给出新的观点、发掘新问题。这句话让陈婷珽回味至今,也让她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虽然做研究的节奏非常紧凑,但我还是坚持每天安排出一段空余时间去反思自己做了什么,去明确接下来的方向。”与诺奖合影丰硕成果背后的秘密“智能形变材料的时空调控”是陈婷珽在博士阶段的主要工作,经过四年的努力,她不仅首次获得了具有“私人订制”特点的三维形变材料,开创脉冲响应模式,实现了基于材料的二进制显示;还首次实现了材料形变速率的大范围连续按需调控,扩大了形变速率的调控范围。“科研不可与外界隔离,否则再高端的成果也只能是供人观赏的展品,而不可以应用于人类实际。”陈婷珽认为,如果仅仅将科研灵感和工作思路局限于自身的苦思冥想,那么结果也常常是单一的、固化的。所以她喜欢在交流中明确什么是真正被需求的,并想方设法通过科学研究给出解决办法。与Greiner教授在德国合影常常跟着计老师跟医生交流的她发现,目前大部分植入器械都由医生来操纵,并可以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但是其中有一个问题,这种形状记忆材料一旦植入,我们就无法再对其进行按需调控。于是她想,我们能否制作一种本身不携带形变信息、但是可以通过外界刺激来调节其形状的材料,也正是在这个想法的基础上,她在Materials horizons上发表了第一篇学术论文,解决了医疗器械领域标准化的器件制备和病人的个体差异性之间的矛盾。课题组合影截至目前,陈婷珽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累计影响因子35.081。在涉足这一领域短短几年就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她认为,善于合作是一个法宝。虽然课题组成员之间的研究方向有不小差别,但每次的组会,陈婷珽都积极参加,即使是跟自己研究方向完全不同的课题,她也保持关注。“一个人遇到问题常常会钻牛角尖,但旁观者常常能提供新思路;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别人的研究学习到在自己研究中接触不到的实验方法和技术,这也是一种快速学习的渠道。”做实验在大部分时间里,陈婷珽同时会进行好几个实验。“基本上我不太有闲着无聊、单纯等待实验结果的时间。”在金桥的带领下,陈婷珽掌握了一套高效的实验方法——将实验模块化,尽可能更多地把零碎化的实验穿插在零碎化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节省等待实验结果的时间,降低没有必要的时间消耗。“这种高效的工作方法也让这个姑娘有更多的思考和休息时间,更精力充沛地投入所热爱的科学研究。将在明年博士毕业的她希望能够在这一领域继续深造。“我最希望能够申请到一个欧洲的博士后位置,那里自由的学术氛围让我非常向往。”陈婷珽说。文字作者:马宇丹 储诗淇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本文编辑:浙江大学微讯社 张佳楠责任编辑:江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