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取消博士论文发表要求,是为了“灵活与严谨”兼顾浮躁

取消博士论文发表要求,是为了“灵活与严谨”兼顾

▲4月19日,清华大学完善学术评价制度工作推进会现场。图片来源:清华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近日,清华大学公布了新修订的《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该规定的修订稿发布之后,不但引起了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相关讨论,还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公众最为关注的,自然是“博士生在学期间不硬性要求发表论文了”。 作为国内顶尖高校,清华大学不再强制性要求博士发论文,契合了近年高等教育不再“唯论文”的改革方向,具有风向标意义。我完全认同清华大学这项规定,这将有助于保证不同学科、不同研究方向、不同类型的差异性与特殊性,有助于更好地促进创新。比如,作为博士生导师的我,目前指导着两种不同类型的博士生。一种是学术型博士生,也就是Ph.D,一种是专业型博士生——教育博士,也就是Ed.D。后者的培养目标主要面向的是教育实践,对于他们的考核,的确不需要硬性要求其发表学术论文。所以,新修订的规定,可以说使得教育博士的培养更加符合实际的需要。本质上,取消博士论文发表的强制要求,也是为了“灵活与严谨”兼顾。有些学科、专业、领域和方向需要用论文证明学术水平,那就不妨沿袭既有的标准;有些无需用论文证明能力水平、更偏实践的,完全没必要强行要求他们发表学术论文。拿我自己指导的学术型博士生来说,我还是会鼓励他们发表学术论文、向他们强调发表学术论文的重要性,即使他们将来不一定从事学术研究的工作。就如1883年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任会长亨利奥古斯特罗兰,在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上发表的《为纯科学呼吁》(被誉为美国科学的独立宣言)中说的那样,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是成为卓越学者的一个重要成长途径,也是学者努力奋斗的最高目标。作为学者后备军的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本身并非坏事。就清华大学这次“新规”来说,这主要是在学校层次不再硬性规定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到底要不要发,决定权已下放到院系,由院系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自行决定。这讲究的也是因专业制宜的“灵活性”。所以说,“新规”反对的不是发表学术论文本身,而是“强制要求”;或者说,它反对的是以学术论文作为唯一依据,为的是激励很多博士生开展原创性、前沿性、跨学科研究。毋庸讳言,近年来,即使在有硬性要求的情况下,类似翟天临事件还是屡屡出现。所以很多人担心,如果没有了硬性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再加上没有相应的风险防控,有些高校的博士招生腐败、博士生的学术不端等将更为严重。但这不是否定“取消博士论文发表强制要求”的理由,只能说明,取消该硬性要求的同时还有必要做好配套措施。就清华大学而言,其在规定不再强制性要求博士发表论文的同时,还强调强化过程考核,严格分流退出。学校还明确,“博士生在学期间学术创新成果达到所在学科要求,方可提出学位申请。”这也意味着,尽管在论文上松了口子,但这并不意味着会放松在资格考试、选题报告等培养环节的考核要求。而在随后的推进工作中,清华大学自然也需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实施细则,以此确保在培养高质量的博士的同时,杜绝学术腐败等现象。说到底,在当前破“五唯”(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背景下,清华大学这一记“灵活与严谨兼顾”的举动,符合满足学科与类型差异、促进创新的逻辑,也不啻为一场具有开创意义的教育改革。在清华试点经验成熟的情况下,其他高校在配套机制完善、条件成熟时也可跟进,让这场教育与学术评价改革革除“唯论文”的积弊。□李锋亮(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长聘副教授)编辑 李冰冰 校对 陆爱英

绝句

清华取消博士论文发表强制要求,让大学教育摆脱功利

▲4月19日,清华大学完善学术评价制度工作推进会现场。 图片来源:清华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近日,清华大学公布了修订后的《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这次修订的亮点之一是,取消博士生达到学校和所在学科的学术论文发表要求方可审议学位申请的规定,改为“博士生在学期间学术创新成果达到所在学科要求,方可提出学位申请”,并“由各学科制定学术创新成果要求,不再设立学校层面的统一要求,尊重学科特点和差异。”“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唯一依据,激励博士生开展原创性、前沿性、跨学科研究。”这是克服学术评价唯论文论倾向的积极探索。要提高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质量,高校必须破除功利主义的阻力,推进动真格的学术评价改革。近年来,很多高校师生发表的论文数快速增加,有些大学也因论文成就突出,而在各世界大学排行榜上表现优异,但是,这却没赢得舆论的一致喝彩,反而有不少质疑,包括过分追求论文发表(数量与期刊档次),而忽视人才培养,并让学术研究变得急功近利。一些高校接连发生的学术不端,都被指与过于强调数量的、不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有关。要求在读博士生,甚至硕士生,必须撰写并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才能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就是典型的例子。很多世界一流大学也没有这种规定,硕士生甚至连毕业论文也不要求。对于博士生,主要关注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对于硕士生则强调每门课程的质量把关。国内很多大学要求在读研究生必须发表论文,一个理由是有的导师对学生要求不严,提出发表论文要求,可以“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而另一个众所周知的原因是,通过要求博士生发表论文,提高学校论文发表数量——这是学校办学的重要业绩。而从现实看,对研究生提出发表论文的要求,并没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反而诱发学术不端。一个刚进校不久,还没有接受系统学术训练的学生,就被要求写论文,这样的论文会有多大的价值,值得怀疑。而为了完成任务,就可能会炮制论文、造假、抄袭,以及请人代写。反之,也有真才实学者,却被这种硬性要求卡在学术门槛之外,更曾因此有过某著名教授因其所带博士研究生缺少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被大学拒绝授予学位而辞去博士生导师的真实故事。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胡卫建议修订《学位条例》有关学位授予的相关规定,对“研究生发表论文才能毕业”进行合法性审查,规范研究生毕业考核程序等,让研究生教育的重心回归于人才培养,而不仅是发表论文。在学校层面不对博士生发表论文设置统一要求,是改革的第一步。而如果校方继续以论文指标考核学院、学科点,学院层面就有可能继续对本学院的博士生提出发表论文的要求。与此同时,如果学校、学院,不推进教师评价改革,引导教师投入人才培养,花时间指导学生,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过程管理,社会舆论又会质疑取消论文强制要求会让研究生培养质量更得不到保障。因此,取消研究生发表论文要求,绝不只是一个单项改革措施,而是一个系统改革,需要改革对大学、学院办学、学科发展的评价,对教师教育教学、学术研究的评价,建立学术共同体,破除功利教育观、学术观,从重视数量转向重视质量,让大学的教育和学术摆脱功利,这才能培养一流人才、出一流水平的研究成果。编辑 何睿 校对 付春愔

何其下邪

博士要发表几篇论文才能毕业

发表论文是博士毕业的一项基本要求。随着社会对于科研人才的需求加大,以及院校对博士生培养的目的,博士毕业发表论文的篇数有了量上的增加。那么,博士要发表几篇论文才能毕业?博士要发表几篇论文才能毕业博士毕业发表论文的数量,教育部并没有特别规定,都是各个学校、各个专业自己规定,甚至各个老师的规定也不相同。所以,博士生要看自己就读院校,关于博士毕业发表论文的要求,根据要求来完成。一般来说,博士要发表2-3篇论文才能毕业,其中,少不了发表sci论文。比如: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毕业发表论文要求:1、理学:发表(或录用)2篇学术论文,至少1篇发表(或录用)在SCI(科学引文索引)检索的刊物上。2、工学、农学:发表(或录用)2篇学术论文,至少1篇发表(或录用)在SCI(科学引文索引)或EI(工程索引)检索的刊物上。在EI检索刊物上发表的论文需为英文(或其第一外国语)。3、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在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或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检索的刊物上发表(或录用)2篇学术论文。发表学术论文是博士毕业的硬性要求,想要拿到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就必须拿出符合要求的论文。如何写作和发表论文,成为博士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若你完成了论文稿件,亦或者在选题上存在困难,可以找知实学术编审润色、推荐刊物,给予论文写作和发表上的专业指导,让你发表学术论文更容易。论文发表常识与技巧分享,关系百家号:知实学术,或发消息与我沟通。

班纳路

清华大学:博士生不再强制要求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新京报快讯(记者 王俊)日前,清华大学发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唯一依据,并且不再将博士在学期间发表论文达到基本要求作为学位申请的硬性指标。学术论文不再作为评价博士生学术的唯一依据记者了解到,原《规定》要求博士生达到学校和所在学科的学术论文发表要求方可审议学位。修订后的《规定》要求,“博士生在学期间学术创新成果达到所在学科要求,方可提出学位申请。”一方面,鼓励依据学位论文以及多元化的学术创新成果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唯一依据,激励博士生开展原创性、前沿性、跨学科研究。另一方面,由各学科制定学术创新成果要求,不再设立学校层面的统一要求,尊重学科特点和差异。设置教学实践环节 引导博士生学术就业新《规定》鼓励各学科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必修或选修的博士生教学实践环节(担任助教等),通过在学期间的学习和实践,提高博士生未来从事高校教职的胜任能力。同时,支持博士生在获得指导教师同意时,“根据个人兴趣选修所在学科要求以外的课程”,培养跨学科创新思维和技能,例如参加学校开设的研究生学术与职业发展能力提升项目。强化过程考核 严格分流与退出清华大学各学科和院系在博士生资格考试、选题报告、中期检查、最终学术报告等关键培养环节的质量把关方面已经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探索和实践。在现有工作基础上,新的《规定》要求“完善资格考试、选题报告等培养环节的实施细则、考核要求和分流与退出制度”,推进质量控制要求的精细化、规范化,用客观、刚性的依据严格执行博士生分流与退出。据介绍,新《规定》将用于指导学校各学科的博士生培养方案制订和修订工作,新的培养方案将从2019级博士生开始执行。新京报记者 王俊 编辑 李丽霞校对 危卓

舍者避席

重磅新政!“博士发表论文才可毕业”,清华大学不再强制要求!

读博士,甚至读硕士发表论文,是很多高校的要求,就在今天,清华大学刚刚作出了一个重要的政策修订。由于原《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中的部分条款和要求已不相适应。4月22日,清华大学正式公布了2018~2019学年度第16次校务会议修订的《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该规定明确了博士生的培养目标以及学习年限、培养方案、培养过程等基本要求。其中在“完善学术评价,激励原创研究”方面,清华大学作出了重大政策调整,新政策表示:博士生在学期间学术创新成果达到所在学科要求,方可提出学位申请。而以前的政策则是:“博士生达到学校和所在学科的学术论文发表要求方可审议学位”资料图该政策的变化是鼓励依据学位论文以及多元化的学术创新成果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唯一依据,激励博士生开展原创性、前沿性、跨学科研究,并克服“五唯”倾向。

时机

清华取消博士论文发表强制要求,让大学教育摆脱功利| 新京报社论

取消博士研究生发表论文的强制要求,绝不只是一个单项改革措施,而是高等教育系统改革的第一步。▲4月19日,清华大学完善学术评价制度工作推进会现场。图片来源:清华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文 |社论近日,清华大学公布了修订后的《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这次修订的亮点之一是,取消博士生达到学校和所在学科的学术论文发表要求方可审议学位申请的规定,改为“博士生在学期间学术创新成果达到所在学科要求,方可提出学位申请”,并“由各学科制定学术创新成果要求,不再设立学校层面的统一要求,尊重学科特点和差异。”“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唯一依据,激励博士生开展原创性、前沿性、跨学科研究。”这是克服学术评价唯论文论倾向的积极探索。要提高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质量,高校必须破除功利主义的阻力,推进动真格的学术评价改革。近年来,很多高校师生发表的论文数快速增加,有些大学也因论文成就突出,而在各世界大学排行榜上表现优异,但是,这却没赢得舆论的一致喝彩,反而有不少质疑,包括过分追求论文发表(数量与期刊档次),而忽视人才培养,并让学术研究变得急功近利。一些高校接连发生的学术不端,都被指与过于强调数量的、不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有关。要求在读博士生,甚至硕士生,必须撰写并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才能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就是典型的例子。很多世界一流大学也没有这种规定,硕士生甚至连毕业论文也不要求。对于博士生,主要关注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对于硕士生则强调每门课程的质量把关。国内很多大学要求在读研究生必须发表论文,一个理由是有的导师对学生要求不严,提出发表论文要求,可以“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而另一个众所周知的原因是,通过要求博士生发表论文,提高学校论文发表数量——这是学校办学的重要业绩。而从现实看,对研究生提出发表论文的要求,并没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反而诱发学术不端。一个刚进校不久,还没有接受系统学术训练的学生,就被要求写论文,这样的论文会有多大的价值,值得怀疑。而为了完成任务,就可能会炮制论文、造假、抄袭,以及请人代写。反之,也有真才实学者,却被这种硬性要求卡在学术门槛之外,更曾因此有过某著名教授因其所带博士研究生缺少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被大学拒绝授予学位而辞去博士生导师的真实故事。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胡卫建议修订《学位条例》有关学位授予的相关规定,对“研究生发表论文才能毕业”进行合法性审查,规范研究生毕业考核程序等,让研究生教育的重心回归于人才培养,而不仅是发表论文。在学校层面不对博士生发表论文设置统一要求,是改革的第一步。而如果校方继续以论文指标考核学院、学科点,学院层面就有可能继续对本学院的博士生提出发表论文的要求。与此同时,如果学校、学院,不推进教师评价改革,引导教师投入人才培养,花时间指导学生,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过程管理,社会舆论又会质疑取消论文强制要求会让研究生培养质量更得不到保障。因此,取消研究生发表论文要求,绝不只是一个单项改革措施,而是一个系统改革,需要改革对大学、学院办学、学科发展的评价,对教师教育教学、学术研究的评价,建立学术共同体,破除功利教育观、学术观,从重视数量转向重视质量,让大学的教育和学术摆脱功利,这才能培养一流人才、出一流水平的研究成果。编辑:何睿 校对:付春愔

握固

清华大学已不要求博士毕业前必须发表论文,其他高校能否跟上?

在目前各个高校中,博士毕业之前必须发表几篇论文是硬性的规定,比如一些双一流大学一般会要求文科博士发表两篇cssci,而理工科博士要求发表sci等论文,而日前清华大学已经发布新的博士研究生培养规定,其中要求博士期间不需要发表论文,这在目前各个高校中可以说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社会公众的讨论。博士那么博士研究生为何会被要求发表论文?现在都知道博士不好毕业,博士毕业需要发表论文,而且论文投稿周期比较长,难度比较大,使得一些在读的博士感觉到学习的压力巨大。而之所以会这样要求,是因为目前各个大学在招聘过程中,一般会有要求博士得有两篇代表性论文,否则面试的机会都没有,这也是博士就业的要求,如果没有这样的要求,也许博士不发表论文也行,但是不发表的话,博士毕业就业也是问题。博士此外要求博士毕业必须发表论文,也是加强博士培养,提升博士学术水平的客观要求,如果不要求博士发表论文的话,一些博士可能会混日子毕业,结果博士毕业没多大水平,也影响了高校的声誉。现在清华大学已经不把毕业发表论文作为博士毕业的先提条件了,那么其他高校能否跟上?我个人觉得是不会的,因为现在大学也在竞争,清华大学现在排名靠前,综合实力强,但是如果其他高校加强博士培养力度,要求博士毕业发表论文,在竞争中会提高学校的排名和学科实力,尤其是下一轮一流学科评估快要进行,一些学校为了能让自己的学科进入双一流,必然会要求博士发表论文,否则学校进入双一流只能是空谈。但是考虑到学术成长的长期性,如果不要求把博士毕业发表论文作为硬性规定,也许更有利于博士科研活动的开展和个人的成长。

大雅

清华大学:不再强制要求博士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来源:北京青年报清华大学4月22日发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提出“博士在学期间发表论文达到基本要求”不再是学位申请的硬性指标,改为鼓励依据学位论文以及多元化的学术创新成果评价博士生的学术水平。《规定》是清华大学博士生培养的指导性文件,明确了博士生的培养目标以及学习年限、培养方案、培养过程等基本要求。本次修订历时两年多,主要修改了三方面内容。一是新《规定》不再将博士在学期间发表论文达到基本要求作为学位申请的硬性指标,而是更注重博士科研成果的价值和创新性,要求“博士生在学期间学术创新成果达到所在学科要求,方可提出学位申请”。这不仅能够促进博士生更加从容地追求科研上的突破,也避免了论文数量要求导致的科研浮躁和学术不端现象的滋生。各学科将制定学术创新成果要求,不再设立学校层面的统一要求。二是强化过程考核,严格分流退出。新《规定》要求“完善资格考试、选题报告等培养环节的实施细则、考核要求和分流与退出制度”,推进质量控制要求的精细化、规范化,用客观、刚性的依据严格执行博士生分流与退出。三是引导博士生学术就业,促进全面发展。新《规定》鼓励各学科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必修或选修的博士生教学实践环节(担任助教等),通过在学期间的学习和实践,提高博士生未来从事高校教职的胜任能力。同时支持博士生在获得指导教师同意时,“根据个人兴趣选修所在学科要求以外的课程”,培养跨学科创新思维和技能。新的培养方案将从2019级博士生开始执行。(记者 雷嘉)

假于异物

清华博士毕业无需发表论文?误读,官方稍后给详细解释

今年的学术圈可一点也“不安宁”,特别是大四学生,以及后面的硕士、博士或者更高的教授们,今年的日子其实都不太好过。对于广大的将要答辩的大四学生来说,今年写论文无疑是痛苦的,以前的学长和学姐,虽说要求也不是很低,但是也不是太严格,毕业并不是一件很难的是。可今年呢?双盲选都算很平常了。对硕士和博士来说,上千名研究生被先后退学,涉及的大学范围相当广,有985大学也有211大学。这些研究生拼命复习,最后好不容易考上一个大学,可惜的是考得上并不意味着优秀,在研究生期间自己做的不好,也只能被迫离开学校,研究生被迫退学已经越来越多了。博士们一直都不容易,对博士来说,毕业真的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大多数学校对博士的要求都很高,很多学校最低需要三篇左右的二区论文。对博士们来说,能按时毕业真的是一种奢望,延期毕业才是博士们的常态。清华先行?作为国内领头羊的清华大学,他们的一举一动往往都会被放在聚光灯下,清华的博士差不多应该是本土能培养出的最优秀的学生了,他们的素养应该是相当高的。作为中国的学术圣地,大家都对清华有一种微妙的期望,希望清华能成为最优秀的地方。前几天清华修订了博士的培养计划,大家一看新培养计划,那都是惊呆了,因为在新的培养计划里,没有了“学术论文”这一硬性指标。把原来的方案,改成了申请的博士生,达到本学科的学术创新成果标准。大家一看都激动了,清华大学的博士难道不需要论文也可以毕业?很多人都在说这事,可惜的是真相并非如此。清华大学的工作人员辟谣了,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的工作人员说,博士在就读期间不是不需要发表论文,这是彻底的误读,并不是官方的真实意思,稍后会向外界做详细的解读。比较新旧两份文件,你能看出来什么?原规定显示:为取得清华大学博士学位,博士生应该完成所在学科培养方案,撰写博士学位论文,由同行专家评审,并通过论文答辩。同时,根据学校和所在学科有关规定,博士生在学期间要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新规则显示:清华大学不再从学校层面统一、强制要求博士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而是将权力下放到各学科,各学科和院系有了更多自主决策空间,制定衡量博士生的毕业标准。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各个学院对于博士生毕业要求的「学术创新成果」,具体细则仍在制定中。前几天大家看到的,确实是过度解读了,现在一看,发现事实并不是这么简单,要求倒是改了,可惜只是改的更加的软性了,并不是真的就不需要发论文了,以前对官方文件的解读确实是过度解读。

宫子

教育部要求博士学位不再与SCI论文挂钩,毕业标准低还是高了?

下面的这些条文,对于一些高校博士研究生来说,应该是滚瓜烂熟:在SCI(含SCI-E)、EI、SSC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论文至少1篇,同时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至少1篇。在SSCI收录的期刊和JCR分区表1区或2区的期刊上发表(或已录用)论文1篇。在SCI、EI收录期刊、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或已录用)论文3篇。要想毕业,要想戴上博士帽,必须符合这些“申请博士学位基本条件”,否则只有两个字:延期。其它条件不说,仅是这一条,足够使一些博士研究生愁白了头。还是青年人呢,有的已经是“鬓已斑”。上周末,一纸重磅文件在高校圈内刷屏。教育部科技部印发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其中有一句话,尤其引起博士研究生们的关注:不宜以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原话是这样的:学校应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过程,发挥基层院系和导师的质量把关作用,加强对学位论文的质量审核,结合学科特点等合理设置学位授予的质量标准,不宜以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这正是《意见》开宗明义所说的“破除论文‘SCI至上’,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营造高校良好创新环境,加快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应有之义。那么,这一变动,对于博士研究生来讲,毕业标准是降低了还是提高了呢?如果仅从发表论文的期刊级别来说,确实是降低了。毕竟,SCI论文不是谁都可以发的,也不是什么专业都可以发的,对于苦苦未能发表SCI论文的人来说自然是降低了要求,再也不用为发表SCI论文劳神费力了。一些博士研究生就是因为没有迈过发表SCI论文这道坎,没有如期毕业或是毕业了却与学位无缘。但是,这意味着毕业难度降低、学位授予标准放松了吗?可能并不是这样。别只看了“不宜以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这一条,《意见》还有另外一条呢?“加强对学位论文的质量审核,结合学科特点等合理设置学位授予的质量标准”。这叫做有破有立。SCI论文已经不作硬性要求了,但是新的“质量标准”又是什么?其难度到底有多大?这还难说。毕竟现在社会上对博士要求是很高的。还有一条,可别忘了。博士学位论文是要经过相关专业或同行专家评审的,是要求“创新”和达到“博士学位论文水平”的。而这“创新”和“博士水平”还真不好办。“创新”的要求在某种意义上比发表SCI论文更难办。发表SCI论文有套路,选准了方向,摸准了途径,是可以发表的。这“创新”的灵感,有的时候还真没有地方去找,更无规律可循。你说是不是?《意见》关于“分类评价”的要求,对博士研究生也许同样适应博士毕业的“创新”要求。对于基础研究,评价重点是论文的创新水平和科学价值;对于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评价重点是对解决生产实践中关键技术问题的实际贡献,以及带来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实现产业化应用的实际效果。这“创新水平”,这“科学价值”,这“实际贡献”,这“实际效果”,可不是评价出来的,而比较出来的,没有干货还真不能说达到了这些要求。对于发表了SCI论文的人来说,其实也不要认为没有用了,如果你的论文确实有所创新,确实达到了博士水平,岂不是什么损失也没有,还可以顺利毕业么?学位不再与SCI论文挂钩,博士研究生毕业标准到底是降低了呢,还是提高了?你又是如何看的?(本文为原创,百家号首发;文中资料和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