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清华取消博士论文发表强制要求,让大学教育摆脱功利鬼琵琶

清华取消博士论文发表强制要求,让大学教育摆脱功利

▲4月19日,清华大学完善学术评价制度工作推进会现场。 图片来源:清华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近日,清华大学公布了修订后的《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这次修订的亮点之一是,取消博士生达到学校和所在学科的学术论文发表要求方可审议学位申请的规定,改为“博士生在学期间学术创新成果达到所在学科要求,方可提出学位申请”,并“由各学科制定学术创新成果要求,不再设立学校层面的统一要求,尊重学科特点和差异。”“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唯一依据,激励博士生开展原创性、前沿性、跨学科研究。”这是克服学术评价唯论文论倾向的积极探索。要提高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质量,高校必须破除功利主义的阻力,推进动真格的学术评价改革。近年来,很多高校师生发表的论文数快速增加,有些大学也因论文成就突出,而在各世界大学排行榜上表现优异,但是,这却没赢得舆论的一致喝彩,反而有不少质疑,包括过分追求论文发表(数量与期刊档次),而忽视人才培养,并让学术研究变得急功近利。一些高校接连发生的学术不端,都被指与过于强调数量的、不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有关。要求在读博士生,甚至硕士生,必须撰写并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才能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就是典型的例子。很多世界一流大学也没有这种规定,硕士生甚至连毕业论文也不要求。对于博士生,主要关注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对于硕士生则强调每门课程的质量把关。国内很多大学要求在读研究生必须发表论文,一个理由是有的导师对学生要求不严,提出发表论文要求,可以“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而另一个众所周知的原因是,通过要求博士生发表论文,提高学校论文发表数量——这是学校办学的重要业绩。而从现实看,对研究生提出发表论文的要求,并没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反而诱发学术不端。一个刚进校不久,还没有接受系统学术训练的学生,就被要求写论文,这样的论文会有多大的价值,值得怀疑。而为了完成任务,就可能会炮制论文、造假、抄袭,以及请人代写。反之,也有真才实学者,却被这种硬性要求卡在学术门槛之外,更曾因此有过某著名教授因其所带博士研究生缺少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被大学拒绝授予学位而辞去博士生导师的真实故事。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胡卫建议修订《学位条例》有关学位授予的相关规定,对“研究生发表论文才能毕业”进行合法性审查,规范研究生毕业考核程序等,让研究生教育的重心回归于人才培养,而不仅是发表论文。在学校层面不对博士生发表论文设置统一要求,是改革的第一步。而如果校方继续以论文指标考核学院、学科点,学院层面就有可能继续对本学院的博士生提出发表论文的要求。与此同时,如果学校、学院,不推进教师评价改革,引导教师投入人才培养,花时间指导学生,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过程管理,社会舆论又会质疑取消论文强制要求会让研究生培养质量更得不到保障。因此,取消研究生发表论文要求,绝不只是一个单项改革措施,而是一个系统改革,需要改革对大学、学院办学、学科发展的评价,对教师教育教学、学术研究的评价,建立学术共同体,破除功利教育观、学术观,从重视数量转向重视质量,让大学的教育和学术摆脱功利,这才能培养一流人才、出一流水平的研究成果。编辑 何睿 校对 付春愔

控制者

清华大学:博士生不再强制要求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近日,清华大学公布了2018~2019学年度第16次校务会议修订的《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是清华大学博士生培养的指导性文件,明确了博士生的培养目标以及学习年限、培养方案、培养过程等基本要求。该文件于1983年成为学校一级制度,此后历经九次修订,最近一次修订是2014年。2014年以来,清华大学先后召开了第24次和25次教育工作讨论会,确立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明确了博士生教育定位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学术创新人才,是一所大学人才培养高度的体现。清华大学还先后成为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以及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推动了一系列涉及博士生培养的改革举措,原《规定》中的部分条款和要求已不相适应。在此背景下,2016年7月,学校将《规定》的修订工作列入《制度建设五年任务分解方案(2016-2020年)》,2017年1月正式启动修订。本次修订历时两年多,恰好处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快速发展完善的时期,学校及时学习党的十九大、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及国家关于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教育和科技评价制度改革的要求,并贯彻落实到《规定》修订工作中。学校还开展了广泛的院系调研和师生讨论,组织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校学术委员会委员、院系师生代表、相关部处负责人等征求意见会10余场。因此,本次修订的《规定》凝聚了学校广大师生的最大共识,集中体现了学校学习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深化综合改革、推进“双一流”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坚持立德树人,坚定培养目标清华大学“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将价值塑造作为第一要务,以立德为出发点,以树人为落脚点,培养把个人追求融入社会进步主流的时代新人。《规定》的修订遵循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学校教育理念,将博士生培养目标修订为“培养博士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博士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理论”。同时,增加了“学风严谨”、“身心健康”等要求,在新时代继续弘扬和传承学校重视学风和体育的优良传统。完善学术评价,激励原创研究国家发布了一系列推动教育和科技评价制度改革的文件,克服“五唯”倾向。原《规定》要求博士生达到学校和所在学科的学术论文发表要求方可审议学位,因此被列入清华大学完善学术评价制度需要首批修订的文件。修订后的《规定》要求,“博士生在学期间学术创新成果达到所在学科要求,方可提出学位申请。”一方面,鼓励依据学位论文以及多元化的学术创新成果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唯一依据,激励博士生开展原创性、前沿性、跨学科研究。另一方面,由各学科制定学术创新成果要求,不再设立学校层面的统一要求,尊重学科特点和差异。突破学科界限,推动交叉创新近年来,清华大学加快推进博士生学科交叉培养,既支持医工交叉等基于师生学术兴趣自发开展的交叉培养,也重点建设了一批学科交叉博士学位项目。2018年,学校修订通过了试行三年的《交叉学科学位工作委员会工作办法》,理顺了学科交叉培养研究生的学位授予机制。为与之衔接,《规定》修订时进一步完善了学科交叉博士生的培养要求。此类博士生的个人培养计划“可突破现有学科培养方案框架,在学位课程基本符合主修学科(申请学位的学科)培养方案的前提下,根据需要选修所涉其他学科的课程和培养环节”。在给予灵活性的同时,加强培养过程把关,要求在论文选题报告、中期检查、最终学术报告等环节聘请所涉其他学科专家参加。引导学术就业,促进全面发展清华大学第24次教育工作讨论会明确了博士生教育“着重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学术创新人才”,“鼓励和支持博士生面向学术前沿开展原创性研究,毕业后到主流的学术科研机构就业”。基于这一导向,新的《规定》鼓励各学科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必修或选修的博士生教学实践环节(担任助教等),通过在学期间的学习和实践提高博士生未来从事高校教职的胜任能力。同时,支持博士生在获得指导教师同意时,“根据个人兴趣选修所在学科要求以外的课程”,培养跨学科创新思维和技能,例如参加学校开设的研究生学术与职业发展能力提升项目。强化过程考核,严格分流退出2014年以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等文件,要求高校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清华大学各学科和院系在博士生资格考试、选题报告、中期检查、最终学术报告等关键培养环节质量把关方面已经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探索和实践。在现有工作基础上,新的《规定》要求“完善资格考试、选题报告等培养环节的实施细则、考核要求和分流与退出制度”,推进质量控制要求的精细化、规范化,用客观、刚性的依据严格执行博士生分流与退出。规范体例术语,适应综合改革2017年起,清华大学加强了规章制度规范建设,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和技术规范。《规定》在修订过程中按照新的体例要求,采用条文式表述,分八章二十六条。此外,学校综合改革的推进也使得《规定》中部分术语不再适用。例如,2016年起学校全面实行博士生招生“申请-审核”制,因此有关博士生选拔方式的表述由“参加全校组织统一入学考试的普博生”修订为“经普通招考录取的普博生”;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后,教研系列的副教授、助理教授均可以独立指导博士生,因此有关资格考试委员会成员的表述由“三至五位教授”修订为“三至五位博士生指导教师或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新《规定》发布后,由在学研究生构成的研究生培养学生咨询委员会调研了博士生同学的反馈。被调研同学表示,新《规定》不再将博士在学期间发表论文达到基本要求作为学位申请的硬性指标,而是更注重博士科研成果的价值和创新性,这不仅能够促进博士生更加从容地追求科研上的突破,也避免了论文数量要求导致的科研浮躁和学术不端现象的滋生。在普遍支持《规定》修订内容的同时,同学们也期待各学科和院系尽快出台实施细则,继续保持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高标准。新的《规定》将用于指导学校各学科的博士生培养方案制订和修订工作,新的培养方案将从2019级博士生开始执行。为配合新《规定》的实施,目前学校已经启动相关配套文件的修订工作,特别是各学科博士生学术创新成果的要求,配套文件预计从2019级博士生同步实施。(来源:“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微信号)

不知前后

取消博士论文发表要求,是为了“灵活与严谨”兼顾

▲4月19日,清华大学完善学术评价制度工作推进会现场。图片来源:清华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近日,清华大学公布了新修订的《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该规定的修订稿发布之后,不但引起了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相关讨论,还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公众最为关注的,自然是“博士生在学期间不硬性要求发表论文了”。 作为国内顶尖高校,清华大学不再强制性要求博士发论文,契合了近年高等教育不再“唯论文”的改革方向,具有风向标意义。我完全认同清华大学这项规定,这将有助于保证不同学科、不同研究方向、不同类型的差异性与特殊性,有助于更好地促进创新。比如,作为博士生导师的我,目前指导着两种不同类型的博士生。一种是学术型博士生,也就是Ph.D,一种是专业型博士生——教育博士,也就是Ed.D。后者的培养目标主要面向的是教育实践,对于他们的考核,的确不需要硬性要求其发表学术论文。所以,新修订的规定,可以说使得教育博士的培养更加符合实际的需要。本质上,取消博士论文发表的强制要求,也是为了“灵活与严谨”兼顾。有些学科、专业、领域和方向需要用论文证明学术水平,那就不妨沿袭既有的标准;有些无需用论文证明能力水平、更偏实践的,完全没必要强行要求他们发表学术论文。拿我自己指导的学术型博士生来说,我还是会鼓励他们发表学术论文、向他们强调发表学术论文的重要性,即使他们将来不一定从事学术研究的工作。就如1883年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任会长亨利奥古斯特罗兰,在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上发表的《为纯科学呼吁》(被誉为美国科学的独立宣言)中说的那样,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是成为卓越学者的一个重要成长途径,也是学者努力奋斗的最高目标。作为学者后备军的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本身并非坏事。就清华大学这次“新规”来说,这主要是在学校层次不再硬性规定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到底要不要发,决定权已下放到院系,由院系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自行决定。这讲究的也是因专业制宜的“灵活性”。所以说,“新规”反对的不是发表学术论文本身,而是“强制要求”;或者说,它反对的是以学术论文作为唯一依据,为的是激励很多博士生开展原创性、前沿性、跨学科研究。毋庸讳言,近年来,即使在有硬性要求的情况下,类似翟天临事件还是屡屡出现。所以很多人担心,如果没有了硬性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再加上没有相应的风险防控,有些高校的博士招生腐败、博士生的学术不端等将更为严重。但这不是否定“取消博士论文发表强制要求”的理由,只能说明,取消该硬性要求的同时还有必要做好配套措施。就清华大学而言,其在规定不再强制性要求博士发表论文的同时,还强调强化过程考核,严格分流退出。学校还明确,“博士生在学期间学术创新成果达到所在学科要求,方可提出学位申请。”这也意味着,尽管在论文上松了口子,但这并不意味着会放松在资格考试、选题报告等培养环节的考核要求。而在随后的推进工作中,清华大学自然也需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实施细则,以此确保在培养高质量的博士的同时,杜绝学术腐败等现象。说到底,在当前破“五唯”(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背景下,清华大学这一记“灵活与严谨兼顾”的举动,符合满足学科与类型差异、促进创新的逻辑,也不啻为一场具有开创意义的教育改革。在清华试点经验成熟的情况下,其他高校在配套机制完善、条件成熟时也可跟进,让这场教育与学术评价改革革除“唯论文”的积弊。□李锋亮(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长聘副教授)编辑 李冰冰 校对 陆爱英

橘裕

清华取消博士论文发表强制要求,让大学教育摆脱功利| 新京报社论

取消博士研究生发表论文的强制要求,绝不只是一个单项改革措施,而是高等教育系统改革的第一步。▲4月19日,清华大学完善学术评价制度工作推进会现场。图片来源:清华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文 |社论近日,清华大学公布了修订后的《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这次修订的亮点之一是,取消博士生达到学校和所在学科的学术论文发表要求方可审议学位申请的规定,改为“博士生在学期间学术创新成果达到所在学科要求,方可提出学位申请”,并“由各学科制定学术创新成果要求,不再设立学校层面的统一要求,尊重学科特点和差异。”“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唯一依据,激励博士生开展原创性、前沿性、跨学科研究。”这是克服学术评价唯论文论倾向的积极探索。要提高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质量,高校必须破除功利主义的阻力,推进动真格的学术评价改革。近年来,很多高校师生发表的论文数快速增加,有些大学也因论文成就突出,而在各世界大学排行榜上表现优异,但是,这却没赢得舆论的一致喝彩,反而有不少质疑,包括过分追求论文发表(数量与期刊档次),而忽视人才培养,并让学术研究变得急功近利。一些高校接连发生的学术不端,都被指与过于强调数量的、不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有关。要求在读博士生,甚至硕士生,必须撰写并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才能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就是典型的例子。很多世界一流大学也没有这种规定,硕士生甚至连毕业论文也不要求。对于博士生,主要关注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对于硕士生则强调每门课程的质量把关。国内很多大学要求在读研究生必须发表论文,一个理由是有的导师对学生要求不严,提出发表论文要求,可以“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而另一个众所周知的原因是,通过要求博士生发表论文,提高学校论文发表数量——这是学校办学的重要业绩。而从现实看,对研究生提出发表论文的要求,并没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反而诱发学术不端。一个刚进校不久,还没有接受系统学术训练的学生,就被要求写论文,这样的论文会有多大的价值,值得怀疑。而为了完成任务,就可能会炮制论文、造假、抄袭,以及请人代写。反之,也有真才实学者,却被这种硬性要求卡在学术门槛之外,更曾因此有过某著名教授因其所带博士研究生缺少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被大学拒绝授予学位而辞去博士生导师的真实故事。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胡卫建议修订《学位条例》有关学位授予的相关规定,对“研究生发表论文才能毕业”进行合法性审查,规范研究生毕业考核程序等,让研究生教育的重心回归于人才培养,而不仅是发表论文。在学校层面不对博士生发表论文设置统一要求,是改革的第一步。而如果校方继续以论文指标考核学院、学科点,学院层面就有可能继续对本学院的博士生提出发表论文的要求。与此同时,如果学校、学院,不推进教师评价改革,引导教师投入人才培养,花时间指导学生,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过程管理,社会舆论又会质疑取消论文强制要求会让研究生培养质量更得不到保障。因此,取消研究生发表论文要求,绝不只是一个单项改革措施,而是一个系统改革,需要改革对大学、学院办学、学科发展的评价,对教师教育教学、学术研究的评价,建立学术共同体,破除功利教育观、学术观,从重视数量转向重视质量,让大学的教育和学术摆脱功利,这才能培养一流人才、出一流水平的研究成果。编辑:何睿 校对:付春愔

春雨日时

重磅新政!“博士发表论文才可毕业”,清华大学不再强制要求!

读博士,甚至读硕士发表论文,是很多高校的要求,就在今天,清华大学刚刚作出了一个重要的政策修订。由于原《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中的部分条款和要求已不相适应。4月22日,清华大学正式公布了2018~2019学年度第16次校务会议修订的《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该规定明确了博士生的培养目标以及学习年限、培养方案、培养过程等基本要求。其中在“完善学术评价,激励原创研究”方面,清华大学作出了重大政策调整,新政策表示:博士生在学期间学术创新成果达到所在学科要求,方可提出学位申请。而以前的政策则是:“博士生达到学校和所在学科的学术论文发表要求方可审议学位”资料图该政策的变化是鼓励依据学位论文以及多元化的学术创新成果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唯一依据,激励博士生开展原创性、前沿性、跨学科研究,并克服“五唯”倾向。

赵信

咋说 | 清华取消博士论文发表强制要求,让大学教育摆脱功利

【1】清华取消博士论文发表强制要求,让大学教育摆脱功利(新京报-社论)近日,清华大学公布了修订后的《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这次修订的亮点之一是,“博士生在学期间学术创新成果达到所在学科要求,方可提出学位申请”,“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唯一依据,激励博士生开展原创性、前沿性、跨学科研究。”取消研究生发表论文要求,绝不只是一个单项改革措施,而是一个系统改革,需要改革对大学、学院办学、学科发展的评价,对教师教育教学、学术研究的评价,建立学术共同体,破除功利教育观、学术观,从重视数量转向重视质量,让大学的教育和学术摆脱功利,这才能培养一流人才、出一流水平的研究成果。【2】幼儿园阶段就学编程?少儿编程热,需要冷思考!(人民日报-沈林)截至2018年10月,我国少儿编程培训行业市场规模已达30亿—40亿元,用户规模约1550万。行业发展方兴未艾,也有不少机构闻风而动,有人甚至把编程培训当作一片新蓝海。哪里有市场,哪里就应该有监管。近年来,教育部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严格控制考试加分项目,让教育环境更加清朗。针对上述新现象,有关部门应进一步靠前监管、为编程培训来一次“编程”。【3】“拖欠水费尚不影响征信”:征信报告不是为了拉偏架(澎湃新闻-西坡)4月22日,央行官网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有关负责人就征信系统建设相关问题答记者问》,对一些有争议性话题进行了回应。征信不断成为热门话题的大背景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正在提速,但各方在一些重要原则上还没有达成共识。征信如果过于泛化,不仅有侵犯公民个人隐私之嫌,而且会增加社会运行的成本,与降低交易成本的初衷相悖。让失信者寸步难行,不等于让大多数普通人动辄得咎、胆战心惊。征信本该是帮忙的,而不是添乱的。【4】这条规定如果出台,杨幂还能换脸朱茵吗?(中青评论微信公号-朱昌俊)据媒体报道,近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进行二审的《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拟增加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利用信息技术伪造的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同时规定,其他人格权的许可使用和自然人声音的保护,参照适用草案对于肖像权的有关规定。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人的声音也可以作为识别身份的方式,也成了人格权与肖像权的一部分,如果不从法律上厘清使用界限,就可能造成权利侵犯的“破窗效应”。技术是中立的,其“后果”关键还在于使用者的态度。技术日新月异的世界也是一个有规则的世界,人们在享受技术进步的红利时,必须得适应与之相配套的规则。【5】向飞机扔硬币祈福?对这样的行为应该加重处罚(光明网-评论员)昨天有媒体报道说,前天南航CZ8427南宁—曼谷航班,因旅客向飞机投掷硬币而延误78分钟起飞。报道称,该旅客已被公安机关依法拘留。事件的肇事者虽然都依法依规受到了处理,但是,其所受到的处罚与其所造成的危害相比,已经明显失当,行为与危害后果、危害后果与处罚之间已经明显失衡。鉴于高速交通工具的应用越来越普及,以及掷币祈福和高铁吸烟行为不断且频发,更是因为这些行为的既遂后果将严重危害社会,降低这些行为的入刑标准就很有必要。整理:雷雅洁

坏女人

博士要发表几篇论文才能毕业

发表论文是博士毕业的一项基本要求。随着社会对于科研人才的需求加大,以及院校对博士生培养的目的,博士毕业发表论文的篇数有了量上的增加。那么,博士要发表几篇论文才能毕业?博士要发表几篇论文才能毕业博士毕业发表论文的数量,教育部并没有特别规定,都是各个学校、各个专业自己规定,甚至各个老师的规定也不相同。所以,博士生要看自己就读院校,关于博士毕业发表论文的要求,根据要求来完成。一般来说,博士要发表2-3篇论文才能毕业,其中,少不了发表sci论文。比如: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毕业发表论文要求:1、理学:发表(或录用)2篇学术论文,至少1篇发表(或录用)在SCI(科学引文索引)检索的刊物上。2、工学、农学:发表(或录用)2篇学术论文,至少1篇发表(或录用)在SCI(科学引文索引)或EI(工程索引)检索的刊物上。在EI检索刊物上发表的论文需为英文(或其第一外国语)。3、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在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或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检索的刊物上发表(或录用)2篇学术论文。发表学术论文是博士毕业的硬性要求,想要拿到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就必须拿出符合要求的论文。如何写作和发表论文,成为博士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若你完成了论文稿件,亦或者在选题上存在困难,可以找知实学术编审润色、推荐刊物,给予论文写作和发表上的专业指导,让你发表学术论文更容易。论文发表常识与技巧分享,关系百家号:知实学术,或发消息与我沟通。

或曰

博士发多少论文才有毕业资格?从40所大学的法学博士学位来看

读硕士和博士都需要发表论文来获得毕业论文答辩资格,这种论文被称为“资格论文”,但是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科对于资格论文的要求也各不相同。硕士和博士对于资格论文的要求也不相同,硕士资格论文许多学校要求公开发表省级以上刊物就行,最严格的基本上也只要求发表一篇核心期刊。而博士则要求非常严格,大多数博士都被要求至少发表两篇核心期刊才能达到毕业要求,核心期刊是最低的,还要看发表的是SCI/EI还是国内的CSSSCI期刊,另外CSSCI中又分为来源期刊和扩展版期刊之分。资格论文这一规定在大学惯行了几十年的制度,尽管反对声不断,却愈演愈烈。从十几年前大学一般要求发表1~2篇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即有资格可能获得学位,到近几年大学普遍要求发表2~3篇CSSCI来源期刊论文才有资格可能获得博士学位。发表资格论文作为学位授予的前置程序制度涉及学生、教师、大学、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四方主体,尽管学生、教师群体反对强烈,在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沉默中立态度下,大学作为这一制度的获益者理所当然地大力推行。毕竟从学术系统来说,衡量博士是否有毕业的资格就要其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虽然这逐渐变成一个僵化的指标。《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在最新的一期中发表了一篇《博士学位授予资格论文要求的法理分析 ——以40所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院校为例》的文章,这篇文章统计了40所大学法学博士的资格论文要求,具体如下:(注:表中C刊指CSSCI来源期刊,C集指CSSCI集刊,C扩指CSSCI扩展版。权威刊物、重要核心期刊、A级、B级,等等,均由学校具体规定。)从表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大学对论文篇数要求超过2篇,半数以上学校以CSSCI来源期刊等级作为资格论文考核的中心评价因子,40所大学博士生发表资格论文要求差距巨大,排名第一的、发表资格论文难度最高的东南大学与排名末尾的、发表资格论文难度最低的中山大学、华东政法大学有很大差距。通过对比各院校法学博士生发表资格论文要求难易程度排行与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8年公布的第四轮法学学科评估结果,法学博士生发表资格论文要求难度排名倒数的5所院校分别是中国海洋大学、南开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中山大学,但这4所学校在2018年的法学学科评估结果分别为B+、A、A、B+,表现十分突出。可以得出结论:法学博士生发表资格论文要求难度高低与学校法学学科实力的强弱、教育质量好坏并不必然存在直接联系。从理性的角度来看,法学学科评估结果应当与法学博士生发表资格论文难易程度成正相关性,而目前部分院校法学博士生发表资格论文难度畸高,与其大学排名、学位含金量不成正比,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性。数据来源,部分选自:张颂昀 龚向和,博士学位授予资格论文要求的法理分析 ——以40所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院校为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年第8期

黄金鱼

清华博士毕业无需发表论文?误读,官方稍后给详细解释

今年的学术圈可一点也“不安宁”,特别是大四学生,以及后面的硕士、博士或者更高的教授们,今年的日子其实都不太好过。对于广大的将要答辩的大四学生来说,今年写论文无疑是痛苦的,以前的学长和学姐,虽说要求也不是很低,但是也不是太严格,毕业并不是一件很难的是。可今年呢?双盲选都算很平常了。对硕士和博士来说,上千名研究生被先后退学,涉及的大学范围相当广,有985大学也有211大学。这些研究生拼命复习,最后好不容易考上一个大学,可惜的是考得上并不意味着优秀,在研究生期间自己做的不好,也只能被迫离开学校,研究生被迫退学已经越来越多了。博士们一直都不容易,对博士来说,毕业真的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大多数学校对博士的要求都很高,很多学校最低需要三篇左右的二区论文。对博士们来说,能按时毕业真的是一种奢望,延期毕业才是博士们的常态。清华先行?作为国内领头羊的清华大学,他们的一举一动往往都会被放在聚光灯下,清华的博士差不多应该是本土能培养出的最优秀的学生了,他们的素养应该是相当高的。作为中国的学术圣地,大家都对清华有一种微妙的期望,希望清华能成为最优秀的地方。前几天清华修订了博士的培养计划,大家一看新培养计划,那都是惊呆了,因为在新的培养计划里,没有了“学术论文”这一硬性指标。把原来的方案,改成了申请的博士生,达到本学科的学术创新成果标准。大家一看都激动了,清华大学的博士难道不需要论文也可以毕业?很多人都在说这事,可惜的是真相并非如此。清华大学的工作人员辟谣了,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的工作人员说,博士在就读期间不是不需要发表论文,这是彻底的误读,并不是官方的真实意思,稍后会向外界做详细的解读。比较新旧两份文件,你能看出来什么?原规定显示:为取得清华大学博士学位,博士生应该完成所在学科培养方案,撰写博士学位论文,由同行专家评审,并通过论文答辩。同时,根据学校和所在学科有关规定,博士生在学期间要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新规则显示:清华大学不再从学校层面统一、强制要求博士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而是将权力下放到各学科,各学科和院系有了更多自主决策空间,制定衡量博士生的毕业标准。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各个学院对于博士生毕业要求的「学术创新成果」,具体细则仍在制定中。前几天大家看到的,确实是过度解读了,现在一看,发现事实并不是这么简单,要求倒是改了,可惜只是改的更加的软性了,并不是真的就不需要发论文了,以前对官方文件的解读确实是过度解读。

拜占庭

博士毕业难度降低!清华大学博士生在校期间不发表论文也可毕业!

读博士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特别是那些在职博士,一边工作还要一边做研究,要照顾自己的家庭还不能够耽误学业,需要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的时间和精力,这是需要很大的毅力的。可以说那些读博士的人除了智力比常人超前以外,耐力也比一般人要好。 读博士难,想要从博士毕业更难。因为按照我国现行的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各个高校的培养方案,博士生培养的年限为三到四年,可延期到七年,不过很多人都不能按时毕业,读博五年毕业算是常态。造成博士研究生延期毕业的“罪魁祸首”就是必须要发表不少于3篇的SCI,各个高校对发表SCI期刊的篇数要求不同。 至于SCI期刊论文发表难度有多高?基本上SCI二区以上的论文发上3-6篇就能在一所普通211高校破格评选副教授了。二区以上发上5-8篇就能破格评选教授了。而有的人从讲师到教授估计要二十到三十年时间,基本上十五年左右都算正常速度。正常的科研人员,十五年专职做科研可能也就发不到十篇。 很多博士研究生因为发不出SCI不能够顺利毕业,甚至无法毕业的大有人在。之前28岁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生刘博士从学校宿舍出走后失联,后来在水库被发现,疑是自杀,原因可能是因为毕业压力太大。刘博士六年未发表一篇论文,没有达到博士毕业的要求,所以要延期一年毕业。发表期刊论文是每个博士生面临的最主要的压力,发不出来就没办法毕业。 清华大学不再将论文发表情况作为博士学位申请的硬性指标可以说大大的解放了博士研究生的学业压力,对于博士研究生来说是一件幸事。学术研究不唯论文论英雄,可以让博士更好的投入到科研中去。论文不应该是为了写而写,这样毫无意义。人类应该把有限的时间致力于真正有用的技术突破上,而不是灌水文章!我很支持取消硬性标准,这是清华自信的体现,有助于抑制科研浮躁之风,学术氛围将会得到很大的改善,学术之风气也会越来越好。 博士不发表论文也可以毕业并不意味着博士水平会掺水,因为博士能够顺利毕业除了参考论文以外,还有导师的把关,外审和答辩委员会的把关。他们不可能说给学生放水,毕竟博士生的水平关乎高校的脸面,更何况是清华大学。 不以发表论文数量作为博士学位申请的硬性指标虽说解放了博士生,但同时也会造成一个极端,那就是博士研究生导师的话语权变得更大。以前一些有能力的人发表完论文以后就可以毕业了,但现在能不能毕业能不能走还是导师说了算。没有了论文的标准,导师的评价就成为了最高的标准。 脱离了论文发表的深渊,同时也会把博士研究生推向唯导师论的深渊。这究竟是好还是坏,还是由时间来评判吧。你认为清华大学不以发表论文数量作为博士学位申请的硬性指标是好还是坏?你支持还是赞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