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什么是MPhil研究型硕士?和PHD博士有什么区别?孔子不顾

什么是MPhil研究型硕士?和PHD博士有什么区别?

对于研究型硕士是市面上的信息比较少。读博不是一个轻松的活,对于那些不知道自己是否适合读博士,或者背景相对较弱,或分数不理想,直接申请博士会很困难的同学来说,MPhil是你进入博士的一个有效过渡方式,因为从MPhil申请到博士比从授课型硕士申请进入博士阶段容易更多。什么是MPhil研究型硕士?研究型硕士(Master of Philosophy)简称MPhil。学制一般是2年,你可以理解为博士的前奏和预科。与Taught 型研究生课程不同,MPhil不是想通过授课教学和评估完成学业的,而是完全由自己独立研究项目,MPhil更像是高端的研究培训课程。MPhil研究型硕士的费用更高吗?费用方面,研究型硕士会比Taught Postgraate的学费费用低很多,同时,很多研究型硕士项目会和博士项目一样提供奖学金支持;其次,你还可以申请教师助理(Teaching Assistant)或研究助理(Research Assistant),每月有可观的工资,完全可以自己负担留学费用。与大多数其他硕士学位不同,MPhil是一个纯粹的研究型学位。MRes理工科专业开放的比较多,会包括一些授课教学单元,MRes则表现为较MSc更多的课业量,并且课程的专业性、深度和针对性更强,但MPhil完全基于学生独立完成论文。学生将在学术导师的指导下开展任务,但通常不会有任何安排好的固定课程或评估。MPhil是硕士学位吗?从全称来看,Master of Philosophy表明它是一个硕士学位,在大多数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中,MPhil被认为是一种“硕士水平”的学位。在欧洲,MPhil是硕士水平学位;在英国,MPhil可以作为进入博士课程的一个途径,或者作为一个较短的独立学位认证,NFQ将MA、MSc和MRes,MPhil这些硕士学位同时列为level 7;这两种体系都将MPhil规定为低于博士学位(Level 8)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也以这种方式提供MPhil;MPhil在美国并不常见。因为美式博士课程的第一部分侧重于教学,而不是研究。MPhil 和 PhD的不同?Mphil更像一个Mini博士学位。MPhil和PhD在其他方面也有联系。根据你的研究进展,在MPhil和博士学位之间进行转换是很常见的。在MPhil阶段成绩优异的同学,一旦你的研究达到了PhD的要求,你就可以升到博士。如果成绩不够优秀,或错过了转PhD的机会也不要担心,MPhil阶段的研究经验对你未来进入心仪大学都是极有帮助的。MPhil如何申请?MPhil和PhD的申请过程几乎是一模一样,套磁,网申,提交文书材料(RP/CV/PS等)。MPhil和PhD不同的是,MPhil的存在就是面向没有过多研究背景的人士的,所以对同学们最担心的RP的要求也会稍低一些,你的RP需要展示预期研究的项目或说明你打算如何研究你的项目。

三鼎

科研经验分享:博士生的科研路,从参与重大专项开始!

近日,中国林学会发布了第九届梁希优秀学子奖评选结果,浙江农林大学工程学院林业工程专业2019级的在读博士生党宝康荣获第九届梁希优秀学子奖。在我校攻读硕士期间,党宝康就积极参加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先后发表5篇SCI,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浙江省2019届优秀毕业生、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浙江省第五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浙江省第十六届“挑战杯”一等奖等,他还是中国林学会会员和美国化学会会员。从参与攻克重大专项开始科研 2016年9月,党宝康成为了浙江农林大学工程学院生物质能源与材料专业硕士研究生。刚进实验室的第一天,导师金春德教授就问他:“你有没有信心参与一项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重大专项课题研究?”“木质材料无胶胶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是浙江农林大学第一个、浙江省第二个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专项重大项目,财政经费771万。有机会参与这么大的课题,让党宝康万分惊喜,但对当时的他来说这也是极大的挑战。在老师的鼓励下,他和团队成员很快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取得优异的研究成果!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很骨感。实验过程中,党宝康不断经历着“失败----失败----重复失败”的考验。当别的学生在享受悠闲假期时,他和团队成员总是泡在实验室里,绞尽脑汁,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实验:不断摸索,从失败中汲取经验,从经验中寻找突破口。熬过艰难的时刻,最终难题被攻克,实验也圆满完成:该重大专项已完成发表论文二十余篇,申请发明专利十余件,弥补了传统纤维板生产中存在的一些缺陷,解决现有传统纤维板存在的甲醛污染、易吸水等问题,降低能耗10-20%,降低家具原料成本30%,实现绿色、清洁、低碳生产等。跟着老师和团队做重大课题,党宝康收获满满,他学会了不气馁,学会了科学严谨。同时,党宝康也积极参与一些创新创业活动,与团队自主研发设计“木质合金”。在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他作为核心成员参加的“超纤科技——新型多功能无醛纤维板先行者”项目,获得了高教主赛道创意组金奖。成就的背后,离不开个人浸满汗水的付出,更缺不了坚定不移的决心。有方向地坚持努力,才会走得更远更久。团队是有温度的坚实后盾 科研团队就是科研人的“家”。初入团队,一张张面孔陌生又新鲜,却无一不带着最真诚的笑容和善意。热情的师兄师姐带着他参观实验室,耐心讲解实验注意事项与安全措施,并对他说:“我们是一个Team,是一家人,是你最坚实的后盾。”团队成员关系融洽,经常迸发创造灵感的火花。“大家经常一起探讨学术问题,遇到一个好的思路,会先探讨一下可行性,再从各方面去衡量和做补充,以求试验方案更加完善。学术研究不可避免出现分歧,但正是差异让科研更加有意义,让团队愈发强大。” 谈及团队的合作,党宝康说。团队中的每个人都很努力,大家争着比着去努力搞科研,他们白天做实验测数据找文献。到了晚上安静时刻,大家沉浸在论文写作中,工作到凌晨一两点已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一个月四分之三的时间都在这样比拼中度过,夜猫子也成了他们私下谈笑时给对方的昵称。大家相互激励,不断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在科研高地上取得突破。党宝康和团队成员还经常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和各类科技竞赛,屡获佳绩。为了使一个实验方案能够达到完美,修改几十稿甚至上百稿是平常事。晚上工作室的灯永远是亮到后半夜,经常有老师叮嘱他们早点回去休息,明天继续。参加科技比赛期间,团队成员们有时轮班通宵工作,让第二天一早有课的同学先睡,天快亮了再由睡过觉的同学换班继续开展项目。坚韧不拔、不断超越,追求极致的完美已经成了他们的习惯。党宝康说,“在一个优秀的团队,那些比你优秀的人会促使你变得更优秀。正是师兄师姐和同门的影响,我才做出了一些成果。”在浙农林大做科研是很幸福的 2018年5月,浙江农林大学成功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林学、林业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风景园林学、农林经济管理等5个学科获批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党宝康是学校成为博士授权单位后的第一批博士生。学校十分重视博士点的建设,为博士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优越的条件,遴选了高水平的导师。党宝康的导师金春德教授和孙庆丰教授都是行业的顶级专家,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都有很高水平。“在科研的道路上导师给了我很多的帮助,让我们学会独立自主的学习与科研。”党宝康说,刚到实验室时,他基本每天都泡在实验室里。有一次,实验的进展并不顺利,他十分苦恼焦虑。导师金春德得知情况后,从外地赶回学校时虽然已经很晚,但立马组织开会讨论,给他们分析哪些实验环节出现问题。第二天,金教授又早早的就在实验室等着他们来做实验,从最基础的环节开始,指导大家如何一步步地进行实验。撰写高水平论文,曾经让党宝康一筹莫展,导师孙庆丰教授便给他讲解高水平论文的写作技巧和自己的经验,经常面对面耐心仔细指导他修改,有时一直改到凌晨才休息,有时一篇论文修改10多遍才最终完成。对此,党宝康一直心存感激:“导师就像前进路上的明灯,引导我向正确的方式前行。”在浙江农林大学做科研是很幸福的,党宝康说,“浙农林大位于杭西科创大走廊西端,远离喧嚣的城市,毗邻优美的景区,是一个读书做学问的好地方。16号地铁的开通为出行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学校提供了很大的平台和良好的条件让我们安心做科研。有了这么好的科研条件和环境,我们可以更安心的开展研究,取得更水平的研究成果。”在老师的指导和团队的陪伴下,党宝康获得了许多的成绩,他对未来更是充满期待:未来科研在路上,我要继续披荆斩棘、砥砺前行!来源:浙江农林大学 文字 / 新闻中心 周彦兵 学生记者 王媛 龙步念 金晶 今日编辑 / 章雨青 责任编辑 / 方力力 出品 / 浙江农林大学新闻中心

形形色色

一位博士进入科研机构后的4大感受:科研人员成了生意人,扎心!

本人从事植物学相关基础及应用研究,不知道是我感觉错了,还是自己需要重新适应目前的科研环境,博士刚毕业时,我怀着对科研的梦想踏入科研岗位,进入了一家科研机构单位,工作以来,感触良多。科研工作倒是兴趣使然,但是科研氛围倒是不断体会,用几个词来形容对我对自己眼前所见科研圈的感受吧…第一感受:“浮躁”进入单位不久,人际关系渐渐熟悉之后,同事之间的交流多了,可交流谈论的大多数却是抱怨,用怨气冲天来形容也并不为过,究竟什么原因造成的?我总结一下,有以下几个方面:1. 职称晋升难。首先是上升空间小,有的单位高级职称和中级职称名额倒挂,有的还已经超前用完了高级职称名额。2. 竞争压力大。职称竞争大,课题项目申请竞争大,国内外同行之间竞争大,同单位内相互竞争大等等,导致了大家身心俱疲,无暇他顾。3. 没有安全感。大多数科研人员防范之心过重,不喜欢团结合作,自私自利,贪心尤甚,各自为战,都以为自己能把各个研究方向做好,不愿意深入交流和分享,有的甚至连课题组内部人员都过于防范,深怕别人窃取了自己的idea或者研究材料等等。4. 领导或课题组PI“与民争利”现象极为突出。领导或课题组PI与课题组青年科研人员争夺利益,不顾青年科研人员的发展,也不顾课题组的长远发展,很多PI只顾自己完美、安全地退休,退休以后课题组生死存亡与自己无关。5. 科研岗位和行政管理岗位人员之间工作配合不够默契。科研人员不愿意花心思阅读了解行政管理文件,不按相关文件和规定准备和上交材料,乱七八糟全扔给行政管理人员清理整理;而有的行政管理人员不愿一而再再而三的应付这些事情,有时懒政推诿不作为,导致科研人员与行政管理人员之间潜在矛盾突出。6. 乱七八糟的关系应酬层出不穷。美其名曰“建立合作关系”或者“建立潜在合作关系”,不管与自己相关与否,领导来了要应酬,专家来了要接待,诸多事情,让你耗费大量的精力来应付,耗费大量时间来应酬,晚上回去还得指导研究生工作,每晚都将在半夜或者凌晨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不过反过来想想就释然了,“你这不是自找的么?知道这行是这样的,你就别干呗”。呵呵!想象到也是,长此以往,慢慢地磨平了棱角,耗出了鬓霜。第二感受,“不择手段”这里的“不择手段”,指的是在课题项目申请方面。课题项目的申请,关系着课题组的维持以及发展,这是整个课题组,乃至整个研究单位赖以生存的基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现象在目前的科研界就是“傻子行为”,而这样的“傻子”已经几乎没有了,当然这“米”还得使劲弯下去才能得到,如果有可能,可以跪舔脚趾。我记得刚入职不久,一位领导的话让我终身难忘;“科研人员在出去拉项目、跑项目的时候,不管是纵向还是横向,尤其是横向项目,不要把自己当成知识分子,不要有什么所谓的自尊或者不好意思,把话说现实一点,去跑项目的时候,就把自己当‘三陪’就行了,陪吃陪喝陪玩儿,总之把别人陪好陪舒服就行……”,当时我脑袋里一片空白,这话也太露骨了吧?不过我后来慢慢才知道,或许只有这样,才能在科研圈子里“混得好”吧。仔细想来,国家投入的科研经费每年递增,出的研究成果呢?能有多少?成比例吗?对现在或者未来的国民经济增长能有多大效力?或许这都属于是基础研究的未来投资吧。第三感受,“唯利是图”为了维持课题组的发展和自身的生存问题(即工资问题,财政全额拨款单位除外),用“见钱眼开”来形容绝不为过,只要是有风声,听说上面要立什么项目,那就得全民出动的跑项目,不管什么研究方向,不管能不能结题,只要大致的相似研究,先拉回再说,因为拉不回来,说不定接下来的一两年,课题组就没“米”下锅,团队人员就没钱发工资,即使拿到了经费,在经费使用方面还得在年底考虑和顾及“方方面面”所谓的关系。这样的氛围下,能做好科研?能有突破性的、创新性的研究成果?第四感受,缺乏人文情怀很多科研体系严重缺乏人文情怀,江湖气息严重,有的个别所谓的科研大牛们,聚在一起,以聊低俗笑话为共同乐趣,以显示自己的江湖气、接地气。科研人员不应该是挑起国家科技发展的脊梁的群体么?不应该有广博的人文胸怀的么?不应该有心怀祖国、心系人民的情怀的么?或许事实并非如此,可能有人会喷我了,“你傻吧,这年头谁还心系祖国和人民”,确实也是,现在这样的逐利氛围下,谁还有心思安心做科研,能顺利挣钱养家糊口就不错了。不过我还是觉得人文教育不仅仅是文科类的必备,也应该是理工科类的必备,没有人文情怀和素养的科学家,是不会有太崇高灵魂的科学家。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也不能流于形式,应该紧抓培养,将这些未来科技脊梁培养成真正有胸怀有担当、心系天下的知识分子。面对现在很多畸形的科研现象,很多学生敢怒不敢发声,因为一发声,你将不能毕业,这么多年的研究生生涯将付之东流,如果不发声还有可能在毕业以后,在这样的氛围下,依葫芦画瓢,从中赢利。青椒们不敢发声,因为发声了将自断自己的前途和晋升路径,也将自绝于“人民”。但是现在,我接触过的绝大多数科研人员,确实是把科研当成了生意,也无形中把自己培养成了生意人,而且是全能型的生意人,把单位的科研平台当成了自己公司的研发平台。在这样的氛围下,很多学生做实验发文章毕业,获得一个学位,然后也期待能像自己导师一样,做一个科研界的生意人。如果这样的氛围持续下去,我真担心会毁掉科研生态,不仅毁掉一两代人,而是科研界的未来。科研界的现状是否真是我眼中的这样?还是个别现象?但愿我是杞人忧天,但愿我说的都是错的。来源:募格学术 作者:买麦提

段子

中英博士生短期科研访学项目开放申请 将资助70人赴英国访学

新京报快讯(记者方怡君)今日(6月21日),记者从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了解到,即日起至9月20日,2018/19年度中英博士生短期科研访学项目将开放申请。本年度预计选拔中国博士生70人,前往英国的高等教育或研究机构开展为期3至12个月的学习或研究工作。据介绍,项目将优先支持六大领域的博士研究生交流访学,即健康/生命科学(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疟疾、肺结核、被忽视的热带病、儿童死亡率、孕产妇健康等)、环境技术(气候变化、绿色技术、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服务、资源短缺问题等)、食品和水安全、能源、城镇化、教育和创意产业。国家留学基金提供一次中国至英国往返国际旅费、在外留学期间规定期限内的奖学金;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将根据留学期限,提供一定限额的资助。据了解,中英博士生短期科研访学项目由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和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共同设立,项目面向中国及英国在读博士研究生。本年度的选拔将于12月公布录取结果,被录取人员须于2019年1月至12月期间派出。

天与之形

博士真正搞科研的姿势,是这样的丨知乎高赞

萧箫 发自 凹非寺量子位 报道 | 公众号 QbitAI国内的各种科研人才,他们到底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又或者,拥有什么样的科研能力,才能更好地成为科研人才?事实上,这些问题可以更具体一些:走上科研之路,需要培养什么能力?具体怎么样才能培养这些能力?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文整理了知乎《一个博士生接受怎样的训练是完整、全面的科研训练?》问题下、来自各个领域博主的一些回答。在长期的学生涯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不少科研方面的经验。不仅是博士,这篇文章里面涉及到的学习能力,同样适合有志于科研、或是想要提升自我的同学。作为过来人,这些答主的观点,也许能给大家的求学路带来一些参考。搞科研,需要什么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首先,是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知乎答主@浩浩耗 表示,自己曾经也以为自己的逻辑思维足够严密,然而读博期间,才知道逻辑依旧可以被不断训练提升。其实曾经的我也不知天高地厚的以逻辑鬼才自居,直到进了我老板的组,第一次做组会汇报的时候,逻辑被锤了个稀巴烂……我们组会日常的一个训练叫做hypothesis talk, 其实就是像全组展示,你选择的研究方向是基于一个什么样的假设,然后大家围绕你的假设以及实验设计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其实这个很重要,因为基本上如果你要基于这个假设来开展你的项目,那么这个假设的好坏可以说就基本决定了你这个项目的上限,或者说的更直白一点,能发什么等级的paper。我博士四年,印象中听到老板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应该就是,只有当不管最终的实验结果是否支持你的hypothesis,你都能基于这个结果开展下一阶段的研究时,这才是一个好的hypothesis(用人话说,不管结果好坏,paper都能发)。就为了这句话,我的逻辑被摧残了四年,但现在回想起来,确实发现逻辑这东西是没有上限的,只要持续摧残,它依然能有所提高。△ hypothesis talk PPT内容,图源@知乎 浩浩耗快速锁定关键信息的能力此外,@浩浩耗 也表示,这里面同样需要用到快速锁定关键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主要用在读文献上,有助于对行业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我自己感觉到读文献的能力有一个明显的提升,差不多是在一次大概一个月看了100篇文献之后吧。也是被我老板逼的,现在回想起来都有点发怵……所以没办法,只有逼着自己开启模式,记得当时给自己规定的是,一篇paper不能超过20min,并且之后要自己闭卷用英文把这篇文章的key point写出来。当然一开始非常痛苦,但越到后面发现速度越快,当然一个月后的项目讨论也比较顺利,并且我发现从此以后看文献的技能好像进入了下一个等级。现在的工作中,其实我每天也要阅读大量的信息,行业的,专业的,投资领域的,噢对,还有写知乎文章需要看的材料。发现从这个能力中受益颇深。心理承受能力除了上述有关论文与阅读文献的能力以外,@浩浩耗 也提到,抗压(心理承受)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最关键的在于,一定要有乐观的心态去接受。如今他度过博士生涯回看,调侃“博士期间如果没被锤过,那一定是不完整的,也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抗压能力,其实这个大家应该一个都跑不脱吧,只不过按在指压板上摩擦还是按在水泥地上摩擦的区别而已。实验失败,实验结果一拖屎,投稿被秒拒……这些无不是在锻炼我们的抗压能力。当然,我自己也曾被锤过,但自从工作以来,目前还没有觉得扛不住的时候,有几次遇到比较棘手的情况,想想之前受过的压力,锤子,这个算个球。另一位答主@刀客特李,也提到了心态训练的必要性,并进一步讲明了原因。对于科研来说,我们都是在和大自然(自然科学)或者复杂的社会(社会科学)打交道,挑战自己的极限。有成功更有失败,甚至失败的概率会更高些。这样,在博士前面几年,会不断的经历失败,并对自己的工作产生怀疑。同时,也有很大可能,承受着好几年过去了还有文章的精神压力,比不了业的压力,别人都工作了我还在读书的压力……可以说,读博是一种人生最高层次的历练,因为是在挑战人类的认知。对此,@刀客特李 表示,经历过这些以后,也能更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其他苦难。当经历了这些以后,每一位成功毕业的博士都是值得尊敬的战士。我相信,人生后面遇到任何苦难,一位博士都可以坦然面对了。总结能力此外,在搞科研的过程中,@刀客特李 表示,总结能力对于写论文、作报告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它不仅有助于保证你处在行业最前沿,而且还会给你带来新的想法。平时读文献,看新闻,听报告,或是自己的灵感,遇到好的点子都可以随时记录下来。这样保证自己处于本领域或本行业的最前沿。同时业保证自己在做手头项目的同时,还有新的想法和工作可以展开。那么,这些能力有具体的培养途径吗?答主们针对这个问题,同样也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具体该怎么培养能力?搞科研,离不开看文献、做实验、写论文这三点,此外,也同样需要时间规划和自我提升。那么下面,就具体从这五点,来总结一下科研能力应该怎么培养。文献怎么看?首先,是阅读文献的能力。@刀客特李 表示,这里面最重要的,在于“坚持”和“方法”。如果不能保证每天都看,也要保证每周有看一定数量。读文献讲究方法。了解本领域最近进展,只看文章的标题和Abstract,遇到感兴趣的和重要的留下来重点关照。几年博士生涯下来,读过的文章超过几千篇,精读文章超过几百篇。实验怎么做?搞科研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做实验,在这里,@刀客特李 认为,最重要的是有条理性,实验记录最好能分门别类,在需要用到的时候能尽快找出来。做实验记录的训练。做到必有实验日期、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实验现象,还有实验结果。有产品ID,测试结果,对应的页码。实验记录本中的名字-代号-ID,和测试仪器以及个人电脑中的文件夹名字可以对应,方便随时查找。好好的打理实验记录本,有助于从数据中挖掘出有用的信息,从失败的结果中分析出可能的原因,也方便日后写文章时查找。△ 图源@知乎 刀客特李除了实验记录以外,画图的训练也是不可少的。我觉得博士下来,除了科研,还把自己训练成一个美工了,哈哈。专业画图软件,(包括)PS, AI, CAD, 3D软件等。除了这些以外,数据分析也会是很重要的一环(全能全才)。当然了,也少不了各种数据分析的训练。如理工科常会用到orgin,有些学科用matlab,python或者统计学绘图软件比较多。学术论文怎么写/投?投到顶会的学术论文,多为英文论文,对此,@刀客特李 也有自己的经验想要分享。关于科技论文英文写作,我的方法是积累,积累,再积累。你总结和积累的知识储备将成为你日后写作任何英文论文的捷径。那么具体操作办法就是多读你本身领域的顶尖期刊。什么叫顶尖,在我的材料领域顶尖就是Nature系列,Advanced Materials系列, Nano Letters, ACS Nano,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等。然后我发现Abstract, Introction, Experiment, Results, Discussion, Conclusions, Supporting Information的写法都是不太的,所以我在每个板块都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积累,具体是关于词汇,句子,段落和最重要的逻辑。但是这些不同板块也有很多相通之处,很多词汇,句子其实都是可以用在各处的。你会在这些部分都发现有很多在你本领域内高频出现的词汇,短句,句子,这些都是你从实际的高水平论文多次筛选出来的,意味着曾被你领域内的大牛,大师,同行们多次使用,所以肯定是万无一失的。同时还有作用就是让你了同义转换,以免某一文章里某个词出现太多次。此外,对于论文投稿,@刀客特李 同样也有自己的建议。既然提到写作和期刊,那么一个必不可少的训练就是投稿、拒稿和修改稿件的训练,和与不同期刊小编or同行大牛们的斡旋训练。在这个过程中,你会逐渐把握不同期刊的风格、文书风格、发表周期、对创新性的要求。这样,当你下一个工作完成之时,基本上也就知道大概可以投到哪里了。时间规划那么,科研具体应该怎么搞呢?事实上,在做科研的过程中,大多数人遇到的第一个门槛都是,既要做科研,又要抽空充实自己(或是完成学分等其他事情)。这也是读书的时候,我们都会遇到的问题。所以,知乎@刀客特李 给出了自己的建议:选择足够有代表性的专业课。选择足够有代表性的专业课,课程的成绩大部分为优秀。在博士第一年和第二年的时候。每个学期要至少选2门专业课(指的是海外博士,国内的话,可能是4门以上),同时做科研工作。这个过程其实是比较痛苦的。因为其实光是上课、完成作业、期中期末考试就不容易了。国外的研究生课程通还要组队做project、做presentation,一个学期3门课已经苦不堪言,4门课还能同时做TA或RA的已经是到了极限。但这是博士头两年的必经过程,必须要训练这个,同时handle多门课程+项目,且不耽误自己科研的能力。如果能跨过第一个“平衡时间”的门槛,那么就可以接着往下走了,@刀客特李表示,演讲、参会和了解行情,其实也是做科研需要锻炼的能力。自我提升这里面,其实需要的是一个“主动性”:只有多主动去寻找科研机会、提升自己,更好的机会才会眷顾上门。首先,试着多参加学术会议。博士期间,多参加学术或行业会议。尝试在会议中做报告(最好是英文的国际报告)或poster,争取拿一些奖(如:XX会议最佳展示奖,海外优秀自费留学生奖……)通过在会议上作报告,锻炼自己的演讲能力。演讲训练,如做presentation的能力。作为博士,势必要在系里、学校里登台演讲;在国际会议如MRS、ACS、IEEE等大场合登台演讲;qualify、预答辩、答辩。不利用这些机会把自己锻炼成一个合格的演说家,真的不算是完整、全面的科研训练啊。此外,通过参与会议、或者其他途径,多接触领域内著名的教授、团队或课题组,因为他们对这个领域肯定有自己更深的看法。而如果现实一点的话,建立自己在科研圈的人脉也是需要的。尝试了解本领域全世界的著名课题组、教授或团队,各自的风格和长处是什么。尝试与这些人包括论文中的大牛见面,聊天,甚至建立更深入的联系。这是对科研人脉圈的训练,未来在博士以后去找pos-doc,教职,工业界工作甚至申请国外绿卡都会帮到大忙。不过,很多人其实并不是不知道怎么做,而是“没时间”、坚持不下来。所以无论观点如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参照上面的建议、有计划地对自己进行提升,才是博士真正搞科研的姿势。所以,上面的能力与培养的方向,都是前人留下的意见,但采纳与否、是否需要去做,最终还是需要我们走出自己的路。

绿蔷薇

喜讯 永康籍美女博士参与的科研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19-01-08 21:06 |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喜讯!在今天召开的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我市博士陈彩莲参与的团队科研项目“网络系统的分布式感知与协同控制基础理论与方法”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月8日,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公布了国家最高奖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并为获奖人员颁奖。国家科学技术奖每年评审一次,每年授奖总数不超过300项,还包括授予外籍科学家或外国组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以及分量最重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奖是“国家三大奖”的总称,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38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7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7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6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73项(特等奖2项,一等奖23项,二等奖148项)。其中,我市博士陈彩莲参与的团队科研项目“网络系统的分布式感知与协同控制基础理论与方法”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该项目属于自动控制理论与应用领域,瞄准网络系统的分布式感知与协同控制国际前沿,开展“感知-传输-控制一体化”研究工作。左二为陈彩莲博士陈彩莲博士到底是怎样的人呢?记者了解到,陈彩莲博士目前为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教授。记者查阅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的师资介绍发现,陈彩莲近年来主要从事信息物理融合系统,车联网及在城市交通状态检测和预测中的应用,无线传感器执行器网络及其在工业中的应用,传感器网络一致性估计和检测及其安全机制设计,工业认知无线网络等。其科研项目有23项:1)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促进海峡两岸科技合作联合基金(重点):安全和高效的异构车联网融合理论与海量数据分析方法研究,项目编号U1405251,2015.01-2018.122) 主持,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工业网络系统的分布式估计与控制,项目编号61622307,2017.01-2019.123)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面向用户信息需求的VANET合作感知和适变传输机制研究,项目编号61273181,2013.01-2016.124)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WSAN的异构信息实时可靠传输协议设计,项目编号60904123,2010.01-2012.125)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基于跨层优化的无线网状网可靠拥塞控制协议设计,项目编号60604012,2007.01-2009.126)主持,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3.10-2016.097) 主持,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面向车路协同的VANET按需信息传输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3QA1401900,2013.07-2015.068) 主持,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工业认知无线网络的频谱感知与信道容量优化,项目编号09PJ1406100,2009.07-2011.079) 主持,上海市“晨光计划”:基于频谱感知的工业认知无线网络信道容量模型构建与优化,项目编号09CG06,2009.07-2012.1210) 主持,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技启动基金”:无线传感器执行器网络的实时可靠传输协议设计,2010.10-2012.0911) 主持,上海交通大学“晨星青年学者奖励计划”:面向突发事件的无线异构立体网络关键技术研究,2009.12-2012.1212) 主持,上海市“白玉兰科技人才基金”,基于时变交互信息的移动多智能体协调控制,项目编号11BB1421500,2011.06-2012.0513) 主持,上海交通大学无锡研究院专项资金项目:基于物联网的老年人健康监护平台开发,项目编号2011JDZX007,2012.05-2013.0514) 主持,CEMEE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于地空自组网的复杂电磁环境分布式协同监测技术研究,项目编号CEMEE2014K0102A, 2013.10- 2014.1015) 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课题:地空协同传输理论与方法,项目编号2010CB731803,2010.1-2014.1216) 参与,科技部重大科学仪器专项子课题:生物组织表征与分析重大仪器关键技术研究与整机集成研发,项目编号2013YQ030651, 2013.10-2018.0917) 子课题负责人,上海市科委重大项目:工业无线网络监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项目编号08511501600,2008.11-2010.0918) 子课题负责人,上海市科委重大项目:工业物联网共性平台基础技术攻关,项目编号11511501202,2011.11.30-2013.11.3019) 子课题负责人,铁道部引导项目:高速铁路无线网络可靠性评估技术的研究,项目编号2009X016,2009.08-2010.1220) 参与,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优先发展领域: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输变电设备智能监测,项目编号20110073130005,2012.01-2014.1221) 参与,上海市科委重大项目子课题:智能社区管理平台设计与安全机制研究,课题编号10dz1500402,2010.07-2012.0622) 参与,上海市科委“学科带头人计划”项目:面向突发事件的无线异构立体应急网络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编号10XD1402100,2010.03- 2012.0323) 参与,上海交通大学理工交叉重点项目: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城市环境监测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2011.05-2012.12主要获奖情况:2016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排名第32007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排名第32017年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上海市,排名第42008年获“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 Outstanding Paper Award”,IEEE计算智能学会,第一作者2017年获Int. Conf.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nd Signal Processing (WCSP’17) 优秀论文奖2018年获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学术年会 (YAC’18) 优秀理论论文奖2010年获中国电子学会青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中国电子学会,排名第22016年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支持2015年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2013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13年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2009年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2009年入选“上海市晨光学者”2009.12, 获上海交通大学晨星青年学者奖励计划“SMC优秀青年教师奖(B类)”2007.02,被授予英国“Meet The Scientist”研究员其他荣誉:2016年度上海市三八红旗手2015年度上海市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2013-2014年度上海交通大学“三八红旗手”,上海交通大学人才培养方面:1. 独立指导博士生6名,硕士生25名,其中已毕业17名;联合指导博士生7名,已毕业6名2. 指导本科PRP项目16项,共有80位本科生参加,指导6篇论文获得“Outstanding Academic Paper by Student (OAPS)”奖;3. 指导本科毕业设计12项,其中1项获得“优异学士学位论文”(co-advisor),3项获优秀毕业设计论文;4. 指导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2项为我们永康有这样的才能女博士点赞!!!永康日报将为你带来后续报道。消息综合自金华发布、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网站。

杨仆

2018年度中英博士生短期科研访学项目已经开放申请!

受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商业、能源与工业政策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委托,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和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共同设立博士生短期科研访学项目,2018/19年将继续资助中国及英国在读博士研究生前往对方国家开展为期3-12个月的科研访学,以支持中英两国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本项目将优先支持以下科学研究领域的博士研究生交流:健康/生命科学(例如: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疟疾、肺结核、被忽视的热带病、儿童死亡率、孕产妇健康)环境技术(例如:气候变化、绿色技术、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服务、资源短缺问题)食品和水安全能源 城镇化 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提高民众福祉的教育和创意产业目的与预期成果本项目的目标是通过博士生交流,推动研究能力提升。通过构建基于博士生交换机制的机构合作将使未来的高等教育机构学生受益,从而进一步加强中英两国在研究创新领域的联系。本项目的预期成果将包括通过国际培训和发展机会,提升个人能力;为中英两国培养出一批具有国际合作经验且经过高级专业培训的研究人才,以能够为科研创新贡献力量并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推动中英两国博士研究生在国际学术圈的参与度,加深彼此的文化理解,建立长期可持续性的研究合作关系;开拓国际联合培养渠道;促进了解中英两国的研究优势。项目申请截止日期为2018年9月20日。申请人资格中英双方申请人均须为博士学位全日制在读学生;中方申请人必须来自能够授予博士学位的单位,并符合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规定的申请条件,应具备良好的英语水平;英方接收院校必须为英国高等教育和研究机构。具体要求请参考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发布的项目指南。

皇矣

博士毕业工作去高校还是科研单位,每种选择背后都有自己的辛酸

找工作是每一位毕业生都要面临的事情,但有些硕士毕业不想这么快就步入社会,面临工作压力,所以有一部分人因为工作原因选择在硕士毕业后读博,或者直接硕博连读。但是,博士毕业还是需要工作的,不管是3年的博士还是5年的博士,毕业后能去哪里呢?现在的博士到底是去高校任教的多还是去科研院所搞研究的多呢?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区别高校和科研院所是性质不同的两种单位。对高校而言,教学和科研是重要的两个方面。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基本项,而科研能力则是加分项。如果做科研并不顺利,可以选择教学岗,虽然职称上升慢,但也有事情做,教书教得好也是很有意义的。而对于科研单位如中科院、林科院等,纯粹以科研为中心,有项目,有成果才可晋升。如果刚入职不久的博士拿不到项目,基本就度日如年了。所以,高校和科研单位走的是两条线,高校既可以做科研,也可以教学,科研单位基本就是做科研。如果你科研做得好,想要跳槽困难不大,因此,不管在哪个单位做科研都是要尽力做好的。地方不同,高校和科研单位平台不同对于做科研的人来说,科研平台是最关键的,高平台才能有足够的底气做研究。地方不同,如北京和郑州,两个地方的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区别相差非常大。北京作为全国的中心,在科研上自然也是中心,大部分的经费和项目都集中于北京,因此北京的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经费差距较小。但到了地方上,尤其是地方省属非重点高校,科研上明显不足,科研平台都比较低,对于从科研平台较高的地方毕业的博士生而言,巨大的落差会引起心中的失落与不满。因此,如果博士生毕业后留在一线城市的高校或科研单位,其差别不大,做科研或者教学都可以,但如果去到了地方高校,做科研的阻力重重,小到买仪器,做监测大到科研团队与研究基地都有所限制,所以就算想做科研,也需要巨大的勇气和足够的支撑。地方高校的科研如同马车一样慢慢悠悠,而一线城市的高校科研如同高铁一样呼啸而过。所以,在选择高校和科研单位上,还需要加入城市等地方的考虑。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前景如何找工作大部分人所看重的是就业前景如何。而对于大部分博士来说,工作前景或者晋升基本就是副教授,教授这条路。小编身边很多在高校的博士,也很多在科研单位的博士。就评职称而言,目前来说5年内不管是在哪种单位基本都可以上副教授或副高。有的高校副教授的指标少,但申请的人多,所以可能相对慢一点,而科研单位有的指标相对多一点,再加上有的足够优秀的博士通过人才引起计划直接聘为副教授,相对上升的快一点。其实,博士毕业如果有选高校还是科研单位的选择权,基本意味着你是一个足够优秀有拿得出手的科研成果的博士,这样的博士一般青睐于做科研,而科研单位是最好的归宿。当然,现在很多高校为了吸引人才向优秀的博士生抛出了橄榄枝,有的人才引进直接聘为副教授,有的做师资博后,有的给副教授待遇等。不管进入了高校还是科研单位,这只是工作的开始,每个单位的人际关系,如何站队,如何发挥自己最大的优势等都是刚毕业的博士亟待考虑的问题。所以,每一种选择都有背后的辛酸,只有把自己的能力提升了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哥布林

厉害了!武汉美女博士研究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立项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委员会近日公布的评审结果,武昌理工学院城市建设学院副教授伊盼盼博士获得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立项资助,项目名称为《降雨入渗激励下非饱和成层土边坡的优势流动机理与稳定性分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我国基础研究的主要资助渠道之一,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资助具有良好研究条件、研究实力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中的研究人员,是我国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领域最高级别科研项目,在推动我国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发展,促进基础学科建设,发现、培养优秀科技人才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代表着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最高水平。青年基金项目支持青年科学技术人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范围内自主选题,开展基础研究工作,培养青年科学技术人员独立主持科研项目、进行创新研究的能力。自2013年武昌理工学院成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以来,学校高度重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工作,精心组织、提前动员,多次召开科研工作会议,并多次邀请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的专家教授来校做辅导报告,帮助教师提高项目申报质量。同时,学校还积极搭建了一批科研平台,先后引入了一批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青年人才。这些为学校涌现大批高质量的申报项目奠定了良好基础。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集中接收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接收项目申请269671项,经初审及复审后共受理267541项。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项目管理办法以及专家评审意见,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评审结果近日公布,武昌理工学院副教授伊盼盼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立项资助。伊盼盼是武昌理工学院城市建设学院副教授,博士,土木工程系教师。主要研究非饱和土体中的渗流及边坡稳定性问题,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任意含水量变化路径下非饱和土中渗流与变形的耦合作用问题”、“前期降雨历史对非饱和土质路基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现主持湖北省建设科技项目“基于动态法的非饱和土水力特性测试”、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非饱和土边坡中漏斗型优势流的发生机理及其稳定性问题”。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参编教材两部。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立项资助的项目名称为《降雨入渗激励下非饱和成层土边坡的优势流动机理与稳定性分析》。该项目主要研究降雨入渗条件下非饱和成层土边坡中出现的优势流动问题,并有效模拟这种复杂的渗流过程。建立能够描述成层土边坡优势流的理论模型和抗剪强度模型;提出降雨入渗条件下成层土边坡稳定性问题的分析方法,开发计算分析程序并开展模型试验。伊盼盼博士介绍,该项目研究将为降雨诱发的成层土边坡失稳导致的地质与环境灾害问题的预测预报与防治提供有效的分析方法,并为其他有关成层土灾害问题的解决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科研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要求,是提高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手段。为达到“以研促教,以教促学”的目的,武昌理工学院一直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副校长崔海容教授表示,学校将充分调动教师们开展科技创新的积极性,群策群力,形成科研工作的强大合力,为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他指出,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立项资助,是学校科研工作的一大突破,对于推进学校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有重大意义,感谢城市建设学院和伊盼盼博士为学校科研工作赢得的荣誉,极大鼓舞了全校科研工作者的士气和斗志!(鲁信)

截拳道

上海中学的学生有多牛?暑假中的一个科研项目,让博士生怀疑人生

众所周知,上海最好的高中有四家,分别为上海中学,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复旦附中和上海交大附中。这四所学校几乎囊括了整个上海最好的生源,再加上自身的强大教育资源,在每年的高考中自然也毫无疑问地交出一份出色的答卷。四校的学生有多牛?因为工作关系,暑假接触到了上海交通大学开办的几个科研项目,主要参与对象为全国的高一和高二学生。大部分来自重点学校。杨老师是来自武汉著名985院校的博士生,这位老师从事研究工作已经有近10年了,这次他也负责一个科研项目,参与的同学有8人,来自全国各地。其中一名是个女孩,来自上海中学。在去实验室的路上,这位高一女孩就展示了她的不凡,杨老师除了科研工作外,还是个历史爱好者,一路上他和学生闲聊的话题很自然地就转到了历史上。聊的还是非常偏门的五代十国,在场8个学生,只有这位高一女孩能接上杨老师的话题,并能愉快地聊下去。在场的其他同学有一位提议,以后要阻止这两人聊天,别人一点插不上话,这个太打击人。该提议得到其他所有同学的赞同。到了实验室,杨老师先介绍了实验的项目和目的,主要是细菌的活性研究。然后讲解了实验步骤。在提问的时候,毕竟都是重点高中的孩子,基本都能答出老师的问题。杨老师是最后一个向那位上中的女孩提问的,提的问题也相对较难,事实上这个问题杨老师一会儿是需要讲解的。他也是有意试试这女孩的领悟力。女孩并没让老师失望,她不但把问题回答清楚了,还根据实验目的,逆推出来实验的原理,丝毫不错,理解力和领悟力惊人。当时就把辅助实验的硕士小姐姐吓到了,现在的高一学生这么牛了?其实杨老师也被惊到了,女孩回答问题把一会儿他要讲解的原理部分也答出了大半。关键是她并没有听过类似的课程,而是仅从实验的目的和过程就把原理给领悟了。在以后的研究实验过程中,这位女孩依然出色,无论是理解力,领悟力,记忆力还是动手能力,样样拿得出手,执行力也是相当强。连杨老师不得不对这位学霸说:你让我很痛苦,你知道吗?我不让你说,不让你做,那是对你不公平,那只要让你说,让你做,你一发挥,我的讲课次序就全乱了。女孩在午饭和实验休息的时候,也会和同组的学生一起聊天,其知识面的丰富让其他学生惊讶不已,有位同学佩服地问,你大脑到底有几个G的容量啊?但女学霸也有犯傻的时候,最后演讲的PPT,是大家一起做的,女孩整理的,杨老师检查了一遍,准确无误。这时候的PPT是白板的。但回到家,女孩的强迫症犯了,白板的PPT怎么看怎么不舒服,于是给PPT做了一个背景,背景是深色的。在电脑上非常好看。但在第二天演讲时,坏了,电脑上非常漂亮清晰的PPT,由于是深色背景,投影到大屏幕非常模糊,坐在下面的评委完全看不出屏幕上的字,只能听女孩的讲解。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杨老师组以极其微弱的劣势屈居第二。知道结果后,女孩站起身来,对着杨老师和同伴就是深深的一鞠躬,说道,对不起,我的错!我辜负了大家。眼中含着泪水,却大方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这样的孩子,想必就是在上海中学,也不会太多。但当大家问起这个问题时,再次被答案打击到了,这样的能力,在上海中学仅能勉强挤进前100。很显然,女孩的在上海中学的成绩排名应该在90多,最多也不会超过前80。这个学校到底有多牛,由此可见一斑。在这个学校排名前20的要妖孽到什么程度?无法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