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博士生如何选题和规划学术生涯?青蝇

博士生如何选题和规划学术生涯?

It is supposed to be hard, otherwise it’s not worth it.——Jing Zhou关于作者:Jing Zhou is Mary Gibbs Jones Professor of Management, and an associate editor of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Her research mainly focus on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声明】本文分享内容已获得Jing Zhou教授口头允许。本文所有内容均基于参会者笔记和个人理解,若分享人理解有误,不代表Pror.Zhou本人立场。写在前面这篇文章,我们不谈统计。我们说说研究。2017年9月1日,我开始了自己的博士生涯,尽管有好多人谈论博士课题的重要性。我却怀有一种宿命论,觉得“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就行。所以当时联系导师,第一选择联系了Wilmar。遗憾的是,他要退休了,把我推荐给了我现在的导师Toon,结果很快就定了下来。即便后来得知荷兰还有其他教授,如Bakker, Demerouti等人,依然选择了现在的导师。而关于研究课题,其实那个时候我对工业与组织心理学一无所知,觉得选什么都关系不大,博士无非是方法和思维的训练,任何课题都可以做。研究无非是设计问卷,收集数据,分析写作,发表文章。在可能的情况下多发点……至于课题什么,以后还可以选择嘛。真的是什么都可以做吗?一个领域里有那么多课题,似乎随便一个概念都可以写出成千上百的文章。到底要怎么选呢?是集中在一个领域进行深耕,还是研究一个领域当前的“热点”赶潮流?如果集中一个领域,研究了一生发现自己的研究是行不通的,或者最后才发现根本没有一点价值,那岂不是比悲惨世界还悲催……或者你可以一直追赶潮流,潮流在变,你当然可以有很多问题去做,可是到头来没有人知道你是做什么的,你根本没有research identity。你的研究者id都没有(不可否认很多人都是这样做的),那发很多文章的意义在哪?这里涉及到三个核心问题:其一,如何选择博士课题;其二,如何经营你的研究生涯;其三,如何选择一个领域。直到参加Jing Zhou教授的workshop 之前,我从未认真思考过这几个问题。更多的是秉持一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念头,花了一些时间在统计方法上(各种复杂模型,统计软件,R, Mplus,英语)。但这一切最终目的是做好研究,使研究产生更大影响(俗气一点讲就是发顶刊)。但是研究本身却没有真正思考过,舍本逐末无疑了……Jing Zhou教授研究creativity。毫不夸张的讲,她是这个领域里当之无愧的top学者之一,粗略搜索,已发表 JOM( 5), JAP(11), AMJ (7),谷歌学术引用超过21000+。在两天的workshop里真正讲自己研究的时间5%都不到,更多是结合研究超越了研究本身,分享作为一个研究者,如何选择研究课题,如何选择一个研究领域。澄清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怎么去选择一个研究问题?不管是博士课题或者一个独立的研究,什么是一个好的研究问题,有哪些标准去判断?2.如果决定了一生都做研究,那么如何建立你的研究者身份?3.如何选择一个领域,避免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思考一下你研究课题的“前世今生”,发展到了哪个阶段,未来几十年是不是还可以做下去?一、如何选择博士课题或研究课题?有人说一个人的博士论文,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最重要的作品。选择一个研究问题的历程,也就是趋向创造性的历程。创新也就是产生新颖(novel)且有用(useful)的idea. 从这个角度来讲,一个好的研究问题应该是:有趣的interesting “有趣的文章万里挑一……”可行的feasible新颖的novel重要的important而要产生这样的idea 你需要:相关领域的知识。技巧和策略Skills & Strategic。动机Motivation : Intrinsic & Extrinsic1.1 获取相关领域知识为了获取相关领域的知识,需要大量阅读Read widely。不仅仅是专业的期刊文章,新闻,杂志,其它领域的期刊文章,社会科学/经济/历史。阅读的时候set a goal, 阅读要有一定目的性,比如读其它领域文章时候,设定一个目标,至少发现三个有关的概念可以用到你自己的领域。批判性的阅读Read critically;广泛的阅读Read widely。1.2 Creativity-relevant skills and strategies.1.3 MotivationReally need to be really good: find something you really care about.动机Motivation: 一句话就是选择你所爱Do what you love,毕竟搞研究一不小心就搞了大半辈子。Jing去读博士的那一年收到offer的有八个博士(其实往年也会发那么多offer,只不过不是每一个拿到offer的都会去),她那一届入学的人很多,但是后来因为各种原因陆陆续续的quit掉了,只剩下3人。用一句玩笑话说,最容易打的乐器就是退堂鼓了,不难想象很多博士生在读的时候也会无数次萌生出quit 的想法,但是也许再坚持一下就又柳暗花明了,周老师的建议是当实在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告诉自己至少再坚持一天,哪怕是明天再quit。如果你想放弃了,告诉自己I might quit it tomorrow:It is supposed to be hard, otherwise it’s not worth it.二、如何选择研究课题?2.1 错误的选题思路:试图找一个调节变量Try to find a moderator;试图换一个研究水平,比如前人研究都是在某一水平,检验跨层或多水平Cross-level;试图找一个前人没有研究过的;很多人在论文里写到为什么要做某个研究,是说没有人研究过……“那还没有人研究过鞋子尺码和工作满意度的关系呢……hmm说不定很值得研究一下”有个Research gap。但这你需要论证(Need to justify),why this is important, what do we know, and what don’t we know; Try not to use the gap negative reaction; 不是所有的gap都需要你去填坑……;比如AMJ 一个reviewer说来源:(Grant & Pollock, 2011)2.2 选择研究课题的标准2.2.1 Is it new?Novelty, the storyline should be new, but should be based on existing knowledge, not totally, new; 她的一个研究显示人们其实相比完全新的东西,更愿意接受已有产品的更新物。比如手机等。所以,在提出新概念等等,选用一些已有的变量等等,这会让reviewer和读者更容易接受。2.2.2 是否重要?W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research issue in a particular topic area and why?What are the three most important specific research questions that should be asked regards a particular research issue?2.2.3 是不是有趣?什么是有趣的研究?有趣的研究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人们的一些assumption。...deny certain assumptions of their audience…a new theory will be noticed only when it denies an assumption.比如通常任务工作压力都是有害的,2000年的时候有研究者提出了challenge-hindrance stress 模型,认为挑战性压力源有积极效应。这在一定程度上否认了人们关于压力的一些观念。一些例子:Amabil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Flynn, Francis J., and Barry M. Staw. "Lend me your wallets: The effect of charismatic leadership on external support for an organization."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5.4 (2004): 309-330.Hack (2009) Making the best of a bad situation is not enough. JOB.2.3 选题的过程2.3.1 选择一个好的领域都说炒股的时候要选对进的时机,结合周老师的经历来看,做科研也是一样。Jing的第一篇creativity发表在1998年,纵观创造力的研究历史,这个时机是创造力刚开始发展的时候,从这时候开始,创造力的研究才开始喷薄而出,成指数增长。另外一个背景是,当时互联网刚开始兴起,一场时代的巨变正在悄然发生,组织形态以及工作生产方式都在逐渐发生着变化,创造力在企业发展中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可见,敏锐而准确的把握时代发展动向,瞄定一个有发展潜力的研究领域是多么的重要(怎么选见下文)。这一点杨振宁院士也强调过:“这么多年我看到了成千个研究生,很多都非常优秀,可是十年以后他们得了博士学位再看,有的人非常成功,有的人非常不成功,并不是因为这些人的本事差了这么多,得到过博士学位的人通常本事都还不坏的;也不是因为有的人努力,有的人不努力。主要是有人走对了方向,要是走到一个强弩之末的方向上,那就没有办法的,而且越走越不容易走出来,要换一个方向不容易,继续做那就走成了最不幸的一个人。”2.3.2 创造你自己的学术生涯道路周老师在讲座中多次提到,博士生一定要把自己的博士课题作为自己的事业。很多同学可能认为博士期间要受老板,毕业压力,就业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并不能做自己真正想做的课题,就想着先毕业以后再说,但是事实是博士课题在今后的学术生涯中也会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要把学术作为终身事业,就要把眼光放长远,想一想现在做的研究十年二十年以后可以做什么,尤其是如果想在学术圈建立自己的影响力,一定要深耕于某一个领域,那么不妨就从现在开始想好做好。最主要是建立职业认同,和作为一个研究者的职业身份。记得导师说过,如果你在某一个领域上发过5-6篇文章,别人也就知道你是做什么什么的了。三、具体措施:如何发掘新的有趣的课题前两部分是从长远规划,但在实际进行的时候就需要进行一定的权衡取舍。带着你的研究idea, 具体分析,查看你能否对这个领域带来新的启发。3.1 选择领域(Field)当你有了研究课题的时候,那么你选择到底是哪个领域?你的研究领域,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周老师认为识别新的概念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如果真的是新概念,那么很难做到完美。比如在她的领域,关于创新其实有很多概念,但是提出创新就是产生有用且新颖的想法。这个新的概念既要准确同时也要有足够的发展前景,那么如何去识别新的概念呢,有两个方法:从现象出发,Identify phenomenon: looking back travel between literature and real world, have a hobby to reading。这也就是为什么周老师强调兴趣的重要性。不少博士生包括学者倾向于只关注自己领域,绝大部分的时间也是用在做自己的研究上,用我小老板的一个词叫做over-committed。而周老师强调兴趣可以帮助博士生建立学术以外的社交圈,更有机会去接触到新鲜有趣的现象。周老师本身也是如此,喜欢打网球也喜欢广泛阅读,当我说到可以培养瑜伽作为爱好时,周老师立马否决说,那是中老年以上的人才应该选的运动,太有趣了。借鉴其他领域,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的很多理论与概念就是从其他学科借鉴过来的。完全构造一个新的概念是很难的,而从其他领域巧妙的转接过来会相对容易一些,也更容易理解。在做研究时也是一样,要做新的东西,但又不能完全是新的,完全新的东西对audience来说会很陌生,自然也更加难以接受。怎么样写一篇好文章?从自己的领域找五篇标杆论文(anchor),在自己研究设计/写作时予以认真思考,这些文章的优势。比如统计方法,尤其是一些比较前沿的复杂模型。那么什么样的论文可以叫做标杆论文呢?内容质量高,介绍了什么理论,又是如何frame理论的。实证研究是如何开展和表述的。Writing style,好的学者往往都有自己的写作风格,每一部分如何structure都可以借鉴学习,最后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3.2 你研究领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Map the field怎样知道自己领域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Forest and treeSource:Google由于毕业压力,很多博士都想着怎么快速完成自己的课题,怎样发更多的文章,早点毕业,找一个好的教职或者博士后,这当然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只盯着眼下的路往前走就会不知道将去往何方,所以要把眼光放长远一点,想一想未来的二十年,三十年还可以做什么。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画forest and tree,tree是当前正在做的研究(present),而forest是整个森林,是已经做完的研究和以后还可以做的研究。我们在workshop上是这样做的,你不妨也拿出纸笔一起来画一画,想一想你现在做的领域是从何发展而来,怎么兴起的,已经做了哪些研究,未来可能有哪些发展方向,你现在做什么,十年二十年以后可以做什么?这样就可以从当前研究的box里跳出来,站在更高的层面上统观全局。写在后面周老师真的是一个很好的种树人,她深耕在creativity这个领域,除了自己不断的发展ideas带动这个领域的发展,还广泛播种,为想进入这一领域的学者学生指明方向,源源不断的带来新的研究可能性,与此同时,她还广泛地和其他学生学者进行合作,为这一领域的发展不断地开枝散叶。她真的是一个很厉害的种树人,你发现了吗?当你读完这篇文章时,希望已经把一粒种子放在了你的心上,当你在选择博士课题或者自己研究领域的时候,能够认真思考这样几个问题:什么是好的研究?有趣/新颖/重要/可行建立好自己的研究者身份了解自己领域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选好领域最后,祝每一个研究者都选择自己喜欢的领域,有所成。来源:荷兰心理统计联盟 作者:Jing Zhou

健一

如何找到合适的科研课题?|Live+ 知识跨次元计划

春天随着疫情渐渐平息,不少学校已陆续开学,开学即期末的节奏是否给你带去了些许压力?在这个“漫长”的假期里,你的大脑充电了百分之几?你是否也曾思考过下面这些关乎你学业和未来发展的问题?毕业在即,选题该从何入手?文献资料冗长繁多,怎样去提取有效信息?如何独立完成一篇优质的论文?毕业后,求学和工作哪个是更好的选择?如果不想继续社畜朝九晚五的生活,我能去国外求学吗?作为一名国(外)内的本科生,如何达成“申请名校PhD”成就?想成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需要具备哪些素质?我该如何理解科学精神?……假如你有以上困惑,请来神经现实寻找答案吧!我们联合了各个学科领域的资深学习者,在B站推出了“Live+ 知识跨次元计划”!我们希望能给大家打造一款既能满足“求知欲”,又能兼顾“求学路”的系列直播分享,期待它能减少你对未来的迷茫,让你的“学习力”不断增强!经过两个月的筹备后,“Live+ 知识跨次元计划”中的“求知欲”系列顺利上线,在“求知欲”的第一讲中,我们成功邀请了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系与神经科学研究所的博士候选人杨闰哲。他将和我们分享的题目是:如何找到合适的科研课题——世上没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或一成不变的物体。关于后面的副标题,插播一则有意思的小故事:休·埃弗莱特(Hugh Everett,美国量子物理学家、“平行世界之父”)12岁的时候,给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写信,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是一些随机的,还是统一的东西,把宇宙整合在一起?”爱因斯坦回信道:“亲爱的休,你好!世上没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或一成不变的物体。不过,却有一位顽固的少年,已经胜利地冲破了他自己为这个目地所制造的奇困怪难。”杨闰哲想送给大家的,不仅是这则科学巨匠对后辈的鼓励,他还将在分享中和大家谈到:如何看待导师的选题?选题究竟是先确定研究方向还是先明晰研究方法?感兴趣的选题都被好多人写过了,我该如何找创新点?选题太大,怎么控制好合适的切入点?如何在之前已成型的论文中进一步探索、深化选题?一不小心踏入冷门领域,现成研究材料太少怎么办?好的选题应具备哪几个要素?怎么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题目?……如果你有更多的问题,也欢迎在直播中与他交流!之后,我们还将邀请更多嘉宾为大家奉上解答你升学求学疑惑的分享,和提升学术能力的干货等,敬请期待!如何参加:

楠桂

一位博士进入科研机构后的4大感受:科研人员成了生意人,扎心!

本人从事植物学相关基础及应用研究,不知道是我感觉错了,还是自己需要重新适应目前的科研环境,博士刚毕业时,我怀着对科研的梦想踏入科研岗位,进入了一家科研机构单位,工作以来,感触良多。科研工作倒是兴趣使然,但是科研氛围倒是不断体会,用几个词来形容对我对自己眼前所见科研圈的感受吧…第一感受:“浮躁”进入单位不久,人际关系渐渐熟悉之后,同事之间的交流多了,可交流谈论的大多数却是抱怨,用怨气冲天来形容也并不为过,究竟什么原因造成的?我总结一下,有以下几个方面:1. 职称晋升难。首先是上升空间小,有的单位高级职称和中级职称名额倒挂,有的还已经超前用完了高级职称名额。2. 竞争压力大。职称竞争大,课题项目申请竞争大,国内外同行之间竞争大,同单位内相互竞争大等等,导致了大家身心俱疲,无暇他顾。3. 没有安全感。大多数科研人员防范之心过重,不喜欢团结合作,自私自利,贪心尤甚,各自为战,都以为自己能把各个研究方向做好,不愿意深入交流和分享,有的甚至连课题组内部人员都过于防范,深怕别人窃取了自己的idea或者研究材料等等。4. 领导或课题组PI“与民争利”现象极为突出。领导或课题组PI与课题组青年科研人员争夺利益,不顾青年科研人员的发展,也不顾课题组的长远发展,很多PI只顾自己完美、安全地退休,退休以后课题组生死存亡与自己无关。5. 科研岗位和行政管理岗位人员之间工作配合不够默契。科研人员不愿意花心思阅读了解行政管理文件,不按相关文件和规定准备和上交材料,乱七八糟全扔给行政管理人员清理整理;而有的行政管理人员不愿一而再再而三的应付这些事情,有时懒政推诿不作为,导致科研人员与行政管理人员之间潜在矛盾突出。6. 乱七八糟的关系应酬层出不穷。美其名曰“建立合作关系”或者“建立潜在合作关系”,不管与自己相关与否,领导来了要应酬,专家来了要接待,诸多事情,让你耗费大量的精力来应付,耗费大量时间来应酬,晚上回去还得指导研究生工作,每晚都将在半夜或者凌晨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不过反过来想想就释然了,“你这不是自找的么?知道这行是这样的,你就别干呗”。呵呵!想象到也是,长此以往,慢慢地磨平了棱角,耗出了鬓霜。第二感受,“不择手段”这里的“不择手段”,指的是在课题项目申请方面。课题项目的申请,关系着课题组的维持以及发展,这是整个课题组,乃至整个研究单位赖以生存的基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现象在目前的科研界就是“傻子行为”,而这样的“傻子”已经几乎没有了,当然这“米”还得使劲弯下去才能得到,如果有可能,可以跪舔脚趾。我记得刚入职不久,一位领导的话让我终身难忘;“科研人员在出去拉项目、跑项目的时候,不管是纵向还是横向,尤其是横向项目,不要把自己当成知识分子,不要有什么所谓的自尊或者不好意思,把话说现实一点,去跑项目的时候,就把自己当‘三陪’就行了,陪吃陪喝陪玩儿,总之把别人陪好陪舒服就行……”,当时我脑袋里一片空白,这话也太露骨了吧?不过我后来慢慢才知道,或许只有这样,才能在科研圈子里“混得好”吧。仔细想来,国家投入的科研经费每年递增,出的研究成果呢?能有多少?成比例吗?对现在或者未来的国民经济增长能有多大效力?或许这都属于是基础研究的未来投资吧。第三感受,“唯利是图”为了维持课题组的发展和自身的生存问题(即工资问题,财政全额拨款单位除外),用“见钱眼开”来形容绝不为过,只要是有风声,听说上面要立什么项目,那就得全民出动的跑项目,不管什么研究方向,不管能不能结题,只要大致的相似研究,先拉回再说,因为拉不回来,说不定接下来的一两年,课题组就没“米”下锅,团队人员就没钱发工资,即使拿到了经费,在经费使用方面还得在年底考虑和顾及“方方面面”所谓的关系。这样的氛围下,能做好科研?能有突破性的、创新性的研究成果?第四感受,缺乏人文情怀很多科研体系严重缺乏人文情怀,江湖气息严重,有的个别所谓的科研大牛们,聚在一起,以聊低俗笑话为共同乐趣,以显示自己的江湖气、接地气。科研人员不应该是挑起国家科技发展的脊梁的群体么?不应该有广博的人文胸怀的么?不应该有心怀祖国、心系人民的情怀的么?或许事实并非如此,可能有人会喷我了,“你傻吧,这年头谁还心系祖国和人民”,确实也是,现在这样的逐利氛围下,谁还有心思安心做科研,能顺利挣钱养家糊口就不错了。不过我还是觉得人文教育不仅仅是文科类的必备,也应该是理工科类的必备,没有人文情怀和素养的科学家,是不会有太崇高灵魂的科学家。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也不能流于形式,应该紧抓培养,将这些未来科技脊梁培养成真正有胸怀有担当、心系天下的知识分子。面对现在很多畸形的科研现象,很多学生敢怒不敢发声,因为一发声,你将不能毕业,这么多年的研究生生涯将付之东流,如果不发声还有可能在毕业以后,在这样的氛围下,依葫芦画瓢,从中赢利。青椒们不敢发声,因为发声了将自断自己的前途和晋升路径,也将自绝于“人民”。但是现在,我接触过的绝大多数科研人员,确实是把科研当成了生意,也无形中把自己培养成了生意人,而且是全能型的生意人,把单位的科研平台当成了自己公司的研发平台。在这样的氛围下,很多学生做实验发文章毕业,获得一个学位,然后也期待能像自己导师一样,做一个科研界的生意人。如果这样的氛围持续下去,我真担心会毁掉科研生态,不仅毁掉一两代人,而是科研界的未来。科研界的现状是否真是我眼中的这样?还是个别现象?但愿我是杞人忧天,但愿我说的都是错的。来源:募格学术 作者:买麦提

科研经验分享:博士生的科研路,从参与重大专项开始!

近日,中国林学会发布了第九届梁希优秀学子奖评选结果,浙江农林大学工程学院林业工程专业2019级的在读博士生党宝康荣获第九届梁希优秀学子奖。在我校攻读硕士期间,党宝康就积极参加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先后发表5篇SCI,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浙江省2019届优秀毕业生、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浙江省第五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浙江省第十六届“挑战杯”一等奖等,他还是中国林学会会员和美国化学会会员。从参与攻克重大专项开始科研 2016年9月,党宝康成为了浙江农林大学工程学院生物质能源与材料专业硕士研究生。刚进实验室的第一天,导师金春德教授就问他:“你有没有信心参与一项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重大专项课题研究?”“木质材料无胶胶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是浙江农林大学第一个、浙江省第二个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专项重大项目,财政经费771万。有机会参与这么大的课题,让党宝康万分惊喜,但对当时的他来说这也是极大的挑战。在老师的鼓励下,他和团队成员很快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取得优异的研究成果!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很骨感。实验过程中,党宝康不断经历着“失败----失败----重复失败”的考验。当别的学生在享受悠闲假期时,他和团队成员总是泡在实验室里,绞尽脑汁,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实验:不断摸索,从失败中汲取经验,从经验中寻找突破口。熬过艰难的时刻,最终难题被攻克,实验也圆满完成:该重大专项已完成发表论文二十余篇,申请发明专利十余件,弥补了传统纤维板生产中存在的一些缺陷,解决现有传统纤维板存在的甲醛污染、易吸水等问题,降低能耗10-20%,降低家具原料成本30%,实现绿色、清洁、低碳生产等。跟着老师和团队做重大课题,党宝康收获满满,他学会了不气馁,学会了科学严谨。同时,党宝康也积极参与一些创新创业活动,与团队自主研发设计“木质合金”。在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他作为核心成员参加的“超纤科技——新型多功能无醛纤维板先行者”项目,获得了高教主赛道创意组金奖。成就的背后,离不开个人浸满汗水的付出,更缺不了坚定不移的决心。有方向地坚持努力,才会走得更远更久。团队是有温度的坚实后盾 科研团队就是科研人的“家”。初入团队,一张张面孔陌生又新鲜,却无一不带着最真诚的笑容和善意。热情的师兄师姐带着他参观实验室,耐心讲解实验注意事项与安全措施,并对他说:“我们是一个Team,是一家人,是你最坚实的后盾。”团队成员关系融洽,经常迸发创造灵感的火花。“大家经常一起探讨学术问题,遇到一个好的思路,会先探讨一下可行性,再从各方面去衡量和做补充,以求试验方案更加完善。学术研究不可避免出现分歧,但正是差异让科研更加有意义,让团队愈发强大。” 谈及团队的合作,党宝康说。团队中的每个人都很努力,大家争着比着去努力搞科研,他们白天做实验测数据找文献。到了晚上安静时刻,大家沉浸在论文写作中,工作到凌晨一两点已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一个月四分之三的时间都在这样比拼中度过,夜猫子也成了他们私下谈笑时给对方的昵称。大家相互激励,不断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在科研高地上取得突破。党宝康和团队成员还经常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和各类科技竞赛,屡获佳绩。为了使一个实验方案能够达到完美,修改几十稿甚至上百稿是平常事。晚上工作室的灯永远是亮到后半夜,经常有老师叮嘱他们早点回去休息,明天继续。参加科技比赛期间,团队成员们有时轮班通宵工作,让第二天一早有课的同学先睡,天快亮了再由睡过觉的同学换班继续开展项目。坚韧不拔、不断超越,追求极致的完美已经成了他们的习惯。党宝康说,“在一个优秀的团队,那些比你优秀的人会促使你变得更优秀。正是师兄师姐和同门的影响,我才做出了一些成果。”在浙农林大做科研是很幸福的 2018年5月,浙江农林大学成功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林学、林业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风景园林学、农林经济管理等5个学科获批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党宝康是学校成为博士授权单位后的第一批博士生。学校十分重视博士点的建设,为博士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优越的条件,遴选了高水平的导师。党宝康的导师金春德教授和孙庆丰教授都是行业的顶级专家,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都有很高水平。“在科研的道路上导师给了我很多的帮助,让我们学会独立自主的学习与科研。”党宝康说,刚到实验室时,他基本每天都泡在实验室里。有一次,实验的进展并不顺利,他十分苦恼焦虑。导师金春德得知情况后,从外地赶回学校时虽然已经很晚,但立马组织开会讨论,给他们分析哪些实验环节出现问题。第二天,金教授又早早的就在实验室等着他们来做实验,从最基础的环节开始,指导大家如何一步步地进行实验。撰写高水平论文,曾经让党宝康一筹莫展,导师孙庆丰教授便给他讲解高水平论文的写作技巧和自己的经验,经常面对面耐心仔细指导他修改,有时一直改到凌晨才休息,有时一篇论文修改10多遍才最终完成。对此,党宝康一直心存感激:“导师就像前进路上的明灯,引导我向正确的方式前行。”在浙江农林大学做科研是很幸福的,党宝康说,“浙农林大位于杭西科创大走廊西端,远离喧嚣的城市,毗邻优美的景区,是一个读书做学问的好地方。16号地铁的开通为出行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学校提供了很大的平台和良好的条件让我们安心做科研。有了这么好的科研条件和环境,我们可以更安心的开展研究,取得更水平的研究成果。”在老师的指导和团队的陪伴下,党宝康获得了许多的成绩,他对未来更是充满期待:未来科研在路上,我要继续披荆斩棘、砥砺前行!来源:浙江农林大学 文字 / 新闻中心 周彦兵 学生记者 王媛 龙步念 金晶 今日编辑 / 章雨青 责任编辑 / 方力力 出品 / 浙江农林大学新闻中心

小宛

博士在读,在家无法科研的你,在忙些什么?

来源:https://www.hu.com/question/377917093/answer/1073086169编辑:深度学习与计算机视觉声明:仅做学术分享,侵删当一个需要长期在学校做科研的小伙伴,因为疫情,无法返校的时候都做了哪些事,小编发现大多数小伙伴都种草了做饭,把平时想吃,但又不会做的美食,好好捯饬了一番。正所谓,人类在美食面前,是真的毫无抵抗能力的,做饭是幸福感很高的一件事。除此之外,在我们没时间没自由,整天被科研填满的日子,我们渴望换个环境。但真的离开了这个环境,让自己来安排时间,幸福感强烈的并不是那些原来想要自由和时间的人,而是一直清楚自己要什么,并能自我管理做好自己要做的事。正如叔本华说的:人的本质就在于他的意志有所追求,一个追求满足了又重新追求,如此永远不息。愿你从今天起,不负时光不负己。作者:Dr.hhttps://www.hu.com/question/377917093/answer/10730861691. Introction本人20年6月马上研究生毕业,可能与标题没有很契合,也算是半个科研狗了。科研狗就是想尽办法解决问题,创造条件科研,不然deadline怎么办,paper怎么办。就拿这次新冠疫情来说,我大年29从广州回家的,回来之前还不忘把实验室的电脑开着远程(吹一波向日葵远程),结果证明,我这个举动真是太明智了太明智了,相比于在家只能拿着手机看文献的同学,回来后不仅可以远程电脑继续研究,还能远程下载paper,因为家里的网络没有买期刊数据库,所以我就沦为给同学下文献的工具……。2. Related works反正不能出门,在家这段时间明显感觉胖了许多(哎,都是泪),气人的是,家附近的初中竟然作为疫情隔离区,不能去打球 ,哎,所以在家也做运动,跟着Keep,做腹肌胸肌训练(本来是有得现在没有,哈哈哈)。除了胖,更伤心的还有视力又下降了……,可能是家里的显示屏质量差,辐射太大了。在此也想问问各位科研人,有啥好的办法防止近视。3. Main contribution截至日前,回来一个半月。(1)之前19年10月份投的一篇JNCA paper (JCR Q1 ,IF 5.273),19年12月返回意见小修,修改后2020年2.3号后重投;(2)写了一个发明专利;(3)写了另一篇paper初稿 ,目前在润色,5毛/word (准备投IEEE trans),最近还在忙毕业论文,经常熬夜到两三点…。4. Conclusion反正不能出门,憋在家忙科研。不过与在学校不同的是,在家的这段时间,多了一些时间跟家人相处,平时教教我妈使用智能手机,刷抖音,学做菜;跟我爸吹水国家大事,上到全球局势,美国伊朗危机,新冠肺炎疫情,当今大大小小事,我弟(华侨大学在读)也是资深国际迷,当然偶尔也来几把王者,哈哈哈。在我印象中,自从上了高中一直到大学,研究生毕业(掐指一算10年了,emmm ),好像都没有这么长时间呆在家陪家人了。也算是因祸得福了吧。5. Future prospect立个flag ,2020年继续努力考上博士,然后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冲呀!3月21日,更新:今天应该是近一年来,最开心的一天了,因为 paper录用了!!!!哈哈哈哈哈。那就,记录一下八:1.投稿2019年10月14号投稿, Journal of Network and Computer Applications(JNCA)JCR Q1,SCI 2区,2018年 IF 5.273 [1],同专业的小伙伴可以参考下,个人感觉还是比较好中。2.返修12月返回修改意见,三个审稿人,小修,给了deadline 2月4号。在学校改到年前最后一天,大年29回家。(1)其中审稿人1意见不多,认为实验的节点(25-42)数量太小了,让我增加到1000个(看到这个挺难受,想哭...),另增加了两篇参考文献让我引用,乖乖照办。(2)审稿人2几乎不要太友好,只有一条意见,说文中有一处公式不太清楚,乖乖修改。(3)审稿人3,好像并不是很懂我做的这个,提了几个问题,质疑文章,问如何保证算法正确性和为什么要提出这个的算法(动机)。当然,采用argue的办法回复。不得不说,在家这段时间,不能出门就索性把自己关起来,效率还蛮高的。3.重投再审改完后,反反复复检查了好几遍,有时候半夜两三点看的头昏眼花,睡一下再起来看,早上起来再看一遍,我小导师帮我看了一遍后,花了4K多大洋重新润色一遍,2月3号重投过去;2月5号显示under review。4.审稿完成3月16号,显示审稿完成,显示主编决策中。疯狂祈祷中,微博,微信转锦鲤........哈哈哈哈。5.录用最后,3月20号,收到消息,accept!!!!感动的要哭了。6.总结虽然此次投稿到录用用了大半年,但是加上前期看文献,做实验,写初稿,修改也有一年的时间,第一篇SCI可能要久一些,后面就快多了,我写第二篇的时候,花了3个月多。努力就会与收获!最后,借用罗振宇在2020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的一句话:别人苟且的时候,你不苟且不就赢了——苟且红利。3.25日更新:在家这段时间写的另外一篇paper,经过润色和几轮修改,今天也顺利的投出去了,投的IEEE trans, 二区,IF 4.682 [2], 在家的工作总算是告一段落,年前回家到今天两个月,总算可以放下心情玩几天了....emmm。接下来,着手写毕业论文了。[1]JOURNAL OF NETWORK AND COMPUTER APPLICATIONS[2]IEEE Transactions on Network and Service Management作者:幻世魔王https://www.hu.com/question/377917093/answer/1126966746不得不说,今年做的最明智的一件事情,就是把所有的电脑都带回家中了。通常只会带一台电脑回来娱乐一下,然后写一下相关的文章,仅此而已,但是今年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虽然负重增加了,但是现在看来非常的值得,因为所有的数据都在电脑当中,于是自己可以在家中进行办公了。事实上在这段期间要做的事情很多,而且平常没有时间做的事情,现在都有时间进行一番研究了。1.办公篇因为所有的数据文件,图像等相关信息都在自己的电脑当中,所以这段时间可以用来完成相应的论文写作,如果遇到想不通的时候,现在也有时间来进行思考了,可以花更多的时间,不用在实验上而用在看论文上面,因此可以更好的将思绪进行整理,看能不能找到一些突破口。当然这段工作也快要收尾了,不知道接下去待在家中会干什么,或许会考虑一下未来的发展,对自己进行一番职业规划,看一看相关领域或者说其他领域的热门方向吧。以上是自己的办公,对于导师而言,除了刚开始让我们休息了一段时间之后,后来也就开始了每天一个组会的汇报工作,去了解大家究竟在这段时间干了什么,毕竟这不是一个放假时间,而依然是工作的时间,所以大家还是在不停的准备每天进行的工作和PPT的汇报,总而言之,在办公上还是非常的用功的。2.写作篇在写作上自己也有很多的收获,因为现在有时间去整理各类的文章,也有时间去收集资讯,所以写了很多的科普文章,当然也分发到了各大的平台,而且也在不停地进行视频的制作去学习,也获得了相当高的推荐,在这一方面还是收获满满的。除此之外,自己还完成了第1部书稿的写作,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激励,现在已经提交出版社,在进行后续的制作当中,估计很快就能和大家见面了。除了科普方面的写作之外,在科幻悬疑小说领域也做了很多的尝试,目前正在跟几家出版社谈论接下去的出版,相信未来会在这个领域有一番展现。接下来与喜马拉雅有音频课程的合作,与百度的直播活动也在进行中,这些都可以在放假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从而为未来做好准备。3.理财篇不得不说现在是一个相当好的时间去学习理财方面的知识,同时进行一番实践,而自己已经实践了很多年了,现在更是有一个机会对之前的成果进行一个集中的整理,比如现在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的波动,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把之前的收获进行一个结算,形势逐渐明朗之后,再进行进一步的投入,毕竟保证现金流还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4.运动篇我相信很多人在这段居家的时间,肯定是运动量大减,放下大家会忽视运动,但事实上在这个时候提升免疫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不得不说原以为自己待在家中会吃很多东西,同时运动减少体重会飙升,但事实上两个月之后,发现自己的体重不升反降,还是很高兴的,毕竟在这段时间自己也付出了很多的辛苦。在家中没有特别剧烈的活动可以进行,但是有一些运动可以,比如说自己现在正在尝试做拉伸训练,而且坚持了很久,拉伸对于身体的放松,还有相应部位的塑形都是有非常大的好处的,推荐大家尝试一下。5.家人篇这段时间最大的感悟是跟家人的相处时间久了,毕竟离开家乡去读大学读研究生,就没有这么长的时间跟父母进行陪伴。这段时间我们交流了很多,对小时候以及过去的事情进行了回顾和反思,而且彼此交换了对于未来的看法,这些都是很好的促进双方感情的方式。6.未完待续相信现在离完全解除还有一段的时间,而自己也会做更多的事情,开发更多的技能,让自己变得更好,比如说去学习厨艺,或者说再掌握一些自己领域之外的知识,这些对于整个人生的提升都是大有裨益的。作者:工科初学者https://www.hu.com/question/377917093/answer/1080563627基本就是忙论文,写论文,看文献,希望在疫情结束时能达到自己的预设目标,那就是写完两篇论文,完成投稿,写一项发明专利,完成一个AI项目的落地实施。(1)先说说学术目前在做两方面研究。第一个论文,低压配电柜铜排的螺栓如出现松脱、脱落等问题,大电流会烧熔铜排并造成重大生产损失。提出一种基于改进级联网络的配电设备异常检测技术,对Faster-RCNN网络进行改进,通过在RPN后加入独立分类器来提升前景和背景图像的分类精度,并引入群智能优化来优化改进网络参量,实现三层级联网络的电气设备缺陷检测。目前已用一个月时间写完中文和英文版,投了出去,中文版留下来用作中期报告的一章。第二个论文,做智能巡逻车路径规划算法研究。要实现在室内环境中安全行走,智能巡逻车一方面要通过传感器感知环境信息和自身的速度、位置、姿态等信息,所需的技术是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 SLAM)。另外,也需要处理感知信息并作出正确的决策和行为控制,最终以较优路径无碰撞地在环境中行走,这就是路径规划技术,由于工业场景内有大量的电气和通信设备,智能巡逻车需要避免和高压设备、昂贵网络设备发生碰撞,另外在较大空间内智能巡逻车需要快速抵达工作区域,需要其自主规划的路线能保证高效率巡逻要求,因此提出了基于多目标猫群算法结合人工势场算法的方法,确保总体路径长度最短和避障拐点较多的平衡,简单说就是拐弯要多避免碰撞,但是总体路线不能太长浪费资源,目前写了个开头,争取一个月内完成。还有个专利,是用猫群算法优化Faster-RCNN网络参量的,已经发给专利代理公司,算是在论文外积累一些专利成果,对项目申请有用。(2)工作方面工作也不能耽误,毕竟我也带着重要项目,已经开工很久了。主要是研究基于知识图谱技术,做电信运营商的业务知识图谱构建和业务推荐引擎。先面向N种互联网内容进行偏好、属性、标签等提取,形成二维宽表,然后将用户-属性-偏好-订购组合为语义网络,构建垂直领域的知识图谱并作出推荐,不仅要形成这种关系数据库,也要通过订购反馈计算每种关系的权重系数。并且通过链路预测方法进行个性化推荐算法构建,这个系统的难点就是海量数据的整合和导入,是必须在应用中体现推荐成功率,体现推荐原理的可解释性的,因此也耗费了相当的精力。知识图谱是今年重点,面向智能应答机器人的运维图谱,面向大数据推荐的图谱,面向各类垂直应用的图谱,并做语义推理,形成中台级的能力输出,也契合公司的战略。由于目前是做博士后,在7月中期考核,目前看疫情发展情况是否延期,感觉应该7月也差不多了,最好两篇论文都能收到小修反馈,中期汇报底气足一些,那么就有机会得到优秀的评价,后面压力就小多了。还是先确保博士后出站再说。作者:戴夫汀https://www.hu.com/question/377917093/answer/1074481433对于社科专业的博士生来说,只要能呼吸、有电有网,就能科研。工作日常:平时:在办公室,连上屏幕,打开笔记本,连上服务器,搞数据跑回归;出差:在机场/高铁,打开笔记本,连上服务器,搞数据跑回归;在家:在卧室,连上屏幕,打开笔记本,连上服务器,搞数据跑回归;旅游:在酒店/饭店/海边/庙里/山上/星巴克/一群猫咪中,打开笔记本,连上服务器,搞数据跑回归。笔记本和服务器就是我的生产工具,只要出门超过半天,笔记本+电源一定会背在身上。只要还活着,哪怕在火星也没有借口停止工作 : )PS:最后一条其实是在业界时的状态。读博后,起码旅游休假的时候还是可以神隐的。作者:陈小天https://www.hu.com/question/377917093/answer/1074484798review别人家的paper写自家的responses to reviewers看人家的paper,吐槽一下灌水行为构思自家的paper,想搞个大事情问研究机构要数据,熬夜填表回邮件研究各种简易美食的做法按时虐腹,避免脂肪没过八块腹肌在Coursera上学炼金术,看老吴画马PhD的居家隔离生活就是这么朴实无华没有且,对科研保持deep loving好难哇!不带电脑不可能的,我放假回家两三天都带着电脑,出去开会就两天也恨不得带个电脑。在家效率低,也颓废了一段时间,直到导师开始视频开会,才开始弄学习现在就是改论文,改头换面地改论文,只希望2020能出又多又好的成果~作者:二货冒泡https://www.hu.com/question/377917093/answer/10806489861.作为科研 的我,刚开始感谢导师放三周假,(以前都是两周)开心回家后,却遇到今年的疫情2.放纵自己玩了两周后,写了文章初稿3.最近小老师隔三差五发文献来,说看完找他讨论讨论。学习PS,因为感觉科研除了实验,很重要的还有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如果熟练掌握,会提高处理数据的效率。4.每天和爸妈一起,老妈总嫌弃我做饭不行,所以煮水煮鱼,红烧鸭子,卤鸡翅,炖猪脚等等,哪怕切菜,也要欣赏一下老妈的刀功,都会把我拎到厨房学习。5.趁开学前,把可以研究思路和方案做好,开学,直接上手!作者:bighttps://www.hu.com/question/377917093/answer/1168151967两篇sci修改投稿,一篇南大核心录用,一个软著在申请,一篇国际会议在写,两个国内一般期刊论文完成一个录用,一个在投,一个全国ai大赛准备,三个老板的项目带着师弟做,一个创业大赛答辩,csc申请资料准备和答辩准备作者:happy hairhttps://www.hu.com/question/377917093/answer/1123843938本人已经博二了,这开学就升博三的节奏着实让人焦虑啊,加上我那专业,做课题要跟人打交道,基本开学了也很难做课题,好不容易申请到了联合培养,被病毒给整没了,日子好难过啊。在家基本就是白天精神萎靡,晚上开始焦虑,偶尔有那么一两天超级自律加认真学习,还不是一周一次的线上组会给逼的,没办法,我这人属于超级自律性差的人。好想找一个大神带带我这种懒癌晚期的人啊?一起每天打卡写论文啊,哈哈哈。前几星期同年级的博士我俩晚上视频互相督促学习,不过没几次就变成了纯属唠嗑,然后在没几天我俩的flag就倒了。目前,只有每周的组会让我有点学习的样子,不然,我真的死颓死颓的。作者:Enderhttps://www.hu.com/question/377917093/answer/1137880390研一,目前已申请转博。在家里看文献找创新点,参与科研项目,论文投稿写response,再就帮着做点杂活画画图。(当然还有家务活和亲戚来往什么的)我的专业方向是电力系统可靠性,偏向于电气结合数学,负责的项目依旧按计划进行,该写的论文还是要写,安排的事情依旧要做。不过状态不是很好,一天打鱼两天晒网,deadline快到的时候爆发一下,这可比在学校累多了。之前帮老师投稿了一篇论文,目前审稿回复下来了,还在修稿写response,不过由于是第一次,有点畏难;拖延症搞得很心烦。项目组合作的学校,包括清华和港大,每次开完项目研讨完,导师都会暗示我学习学习学习,我战战兢兢,一边备受打击一边自我怀疑博士可能毕不了业。每天睡前念叨“我怎么这么菜”,“为什么没大佬带”。(还有家里变故,很心烦)在家有两个多月了,逐渐也能静下来看文献;静不下心就边看边文献做笔记,边自我提问。课题组导师人很好, 按时组会项目会,几次谈及论文思路,三下两下被拒绝很忐忑。最后,在家里学习真的快熬死了。自认离一名优秀的博士还相距甚远。作者:猛猛啊https://www.hu.com/question/377917093/answer/1080490786博二在读,疫情在家的一个多月有了充分的读文献,思考,get新技能的时间。医(sheng)学(wu)狗表示平时在实验室大量时间放在搬砖上,读文献时间碎片化,很难把不同文献之间的idea联系在一起。而现在!!大把大把的时间读文献啊。作为博士阶段才刚进实验室的临床狗,目前在实验室搬了一年半的砖,由于是接的课题,自我感觉大多数时间都是体力活,思考的比较多的也是怎么改进实验结果,对实验后期的大规划缺乏知识储备,对信号通路、生物信息学的知识也了解的不多,所以,这个长假过的异常充实啊!首先整理总结既往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接着思考下一步的实验方向,包括文献里报道过的既往研究基础,应用到自己课题里面的可行性,实验实施的可行性,可能得到的实验结果,当然还有planB,如果没有得到预期结果下一步怎么考虑。还可以把手里已有的实验结果先写起来啊,写写才发现好像从逻辑上还差点实验,回去赶紧补一补,顺便跟实验室的老师沟通把接下来回去要用的试剂提前订了,以防接下来进口试剂不好订。学校开了网课,每天4到5个小时的网上学习时间,虽然已经修完了课程,但是!博一刚入学的时候对老师讲的东西的理解和博二做了一年多实验后再听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带着问题选择性的听一听,解决了不少的困惑。自己目前做的疾病比较小众,以后工作了不除外会换方向,听听其他老师讲课拓展下思路,考虑问题眼光要长远嘛。B站上的学习资源读文献累了就学一学,调节下生活。都读到博士了,自己要干啥心里都有数,对得起自己就好。与每个在科研道路上前行的博士共勉。☆ END ☆

反观

研究访谈18位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优秀科研学者共性特质如下

本文来源:质化研究整理自《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9年第2期(节选) 作者:娄枝 乔刚 蓝文婷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实践是否具备某种共同特征?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特征能否为我国一流博士生培养提供启示与借鉴?作者基于对博士生的访学体验分析,试图揭开问题的答案。本文研究目的:博士生是博士生培养的最重要的主体, 同时也是博士生培养的目的。本文基于国内顶尖大学在读博士生国外访学体验, 探讨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特征, 旨在提升我国博士生科研竞争力,推动我国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和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方法:2018年11月至2019年2月, 对18位国内顶尖大学参加国家或学校公派项目出国访学的博士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 应用扎根理论, 利用NVivo12. 0软件进行资料编码, 对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特征进行深入研究。01、研究问题“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 为我国高等教育指明了未来发展的道路和前进的方向。从人才培养角度看, “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是建成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生教育。博士生尤其是研究生科研体验一直是学者关注的对象。研究生科研体验调查最早由澳大利亚教育研究委员会 (Australian Council for Ecation Research) 和毕业生职业生涯协会 (Graate Career Association) 于1999年发起, 致力于系统搜集毕业研究生对其科研经历的认知、感受和看法的信息。[4]此后, 研究生科研体验调查在英国得以兴盛。2007年, 英国高等教育学会 (Higher Ecation Academy) 针对学术型研究生的科研经历在全国高等教育机构中发起了一项系统性调查, 迄今已开展了七次。问卷涉及导师指导、研究技能、设施与资源、学术氛围等核心问题, 成为英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途径之一。[5]此外, 美国各院校开展了有关博士生科研体验方面的调查, 例如MIT的博士生离校调查主要包括博士毕业生在MIT的就读体验、经济支持与负担、在读期间学术活动参与以及毕业后计划和求职经历等。[6]同时, 国内学者也非常关注对博士生科研体验研究。例如, 自2011年起,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每年开展对全国不同层次研究生培养单位在读研究生的大范围问卷调查, 研究在读研究生对课程教学、科研训练、导师指导等方面的满意度情况[7], 但该调查群体涵盖所有类型和层次的研究生。2014年, 罗英姿等开展博士生对教育环境质量满意度的调查, 结合博士生对环境质量因子重要程度的感知, 得出影响博士生教育质量生成的关键环节和因子有:学术氛围、物质环境、导师科研能力等[8], 学术氛围排在第1位。2016年, 袁本涛、李莞荷针对博士生群体, 调查了在读博士生所感知的学习环境、切实的学习经历和体验, 具体包括导师指导、资源平台、质量文化、博士生能力发展等维度。[9] 综上所述, 国内外已有研究主要是基于问卷调查了解博士生就读期间的科研体验, 对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特征研究内容不多。本研究以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体验为切入点, 运用访谈法以国内顶尖大学参加国家或学校公派项目出国访学的博士生为研究对象, 从博士生主体视角着重分析当前世界顶尖一流大学博士生的科研特征, 以期为提升我国博士生科研竞争力, 加快促进我国“双一流”建设提供参考。02、研究对象和方法(一) 研究思路与框架首先, 确立访谈思路与提纲。本研究通过查阅中国知网 (CNKI) 等数字资源数据库获取国内外博士生科研特征相关文献, 在此基础上初步归纳博士生科研特征所涉及的问题, 据此设定访谈提纲并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访谈主要包括两个问题:一是对访学所在课题组 (团队) 博士生的科研态度评价。二是对访学所在课题组 (团队) 博士生科研行为特征评价。在访谈提纲的指导下, 一方面由访谈对象对访学等细节进行回忆和描述, 另一方面根据访谈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兴趣点与情境进行或引导。[10]访谈结束后, 在第一时间内整理访谈文件。 (二) 研究方法与工具“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 在自然情境下采取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 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 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11]采用质性研究方法, 通过对博士生的深入访谈, 利用扎根理论的方法以及质性分析软件NVivo12.0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整理, 并对归纳概括而成的理论框架进行深入分析。扎根理论研究流程如图1所示。图1 扎根理论流程 资料来源:黄辉华, 余昌胤, 张年, 魏来, 冯毅.基于扎根理论的医院管理者视角下医师多点执业现存问题及对策的质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9 (1) :91-96.(三) 研究对象与样本2018年11月1日至2019年2月26日, 作者根据专业筛选, 陆续联系并最终访谈了18位国内顶尖大学参加国家或学校公派项目出国访学的博士生, 以面对面访谈和微信语音等媒介进行交流。访谈的所有录音时长501分钟42秒, 平均每位访谈对象约28分钟, 访谈记录文本共计55 101字。 18位访学归来的博士生访学时间跨度从2017年9月至2019年2月, 访问大学包含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渡大学、密歇根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英国的曼彻斯特大学、爱丁堡大学;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新加坡的新加坡国立大学等 (见表1) 。被访谈对象访学科研时间为6个月至2年不等, 对于访学所在课题组 (或团队) 博士生科研特征具有直观切身的体会。本文通过质性研究方法, 对访谈内容进行编码, 探讨访学博士生视角下的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特征。 表1 访谈样本信息汇总03、研究过程(一) 开放编码开放编码是通过分析原始资料中的句子或段落对类似的现象进行概念化, 并在此基础上将相同或相似的概念集聚到相应范畴中的一个过程。[12]为确保编码过程的有效性, 由2位研究人员同时逐一对访谈原始记录文本进行了至少2次编码活动。依照此方法, 最终确定参考点267条。 表2 开放式编码举例(二) 主轴编码在NVivo12.0中, 主轴编码阶段的主要工作体现在将自由节点归类成树状节点。[13]本文将267条自由节点 (参考点) 进一步提炼和归类为树状节点。例如, 2位研究人员根据研究设计和被访谈者的主要思想, 将A11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积累, 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阅读文献等。经编码, 最后总结归纳出4个树节点, 分别是A1持续的科研热情、A2高水平的学术专注、A3广泛的学术交流以及A4高效的科研产出四个方面。 (三) 核心编码核心编码 (或选择编码) 指在所有已发现的类属关系中经过系统分析后选择一个“核心类属”, 并通过这个“核心类属”将其他类属串成一个整体, 使所得到的资料形成一个清晰的故事线索的过程。[14]通过分析, 最终将4个树节点提炼成1个核心节点———博士生科研特征 (见表3) 。其中, 广泛的学术交流参考点数最多, 共有97个参考点, 其次是高水平的学术专注 (84) , 持续的科研热情 (51) 和高效的科研产出 (35) 。从参考点数来看, 访学博士生更多关注到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的科研过程、科研氛围, 以及博士生个体的科研投入, 反映了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过程模式”给访学博士生留下的深刻印象。 表3 三级编码表(四) 理论饱和度检验本文参照吉尔·J.费兰西斯 (Jill J.Francis) 等的研究, 采用理论饱和度指标检验样本数据的信度和效度。[15]研究人员继续访谈3名博士生来验证数据是否达到饱和, 编码结果表明, 未出现新的范畴, 因此, 访谈通过了理论饱和度检验, 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04、研究结论与分析(一) 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特征通过对访学博士生的科研体验, 从科研热情、学术专注、学术交流以及科研产出四个维度总结提炼出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具有持续的科研热情、高水平的学术专注、广泛的学术交流以及高效的科研产出四大特征。以下是具体分析。 1. 科研热情维度:持续的科研热情是推动博士生科学研究的根本动力心理学家指出, 内因和外因共同影响个体的行为结果, 其中, 内因对个体行为结果起决定性作用。科学研究活动是一项高强度的脑力劳动, 不仅需要科研人员具备良好的智力支持, 而且需要耗费科研人员极大的精力和体力。因此, 博士生要想持续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必须具有高度的科研热情。科研热情度是指科研人员从事科研活动的意愿强度, 是激发博士生维持科研活动并致使行为朝着一定科研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该指标可以用来衡量科研人员的科研动机。反之, 科研热情度低则科研动机不足, 科研水平不高。因此, 科研热情度对博士生的科研业绩具有预测作用。 通过对18位访学博士生的访谈, 近70%的博士生在访学期间体会最深的是所访问学科的博士生具有极高且持续的科研热情。正是因为有持续的科研热情, 他们才会有取之不竭的科研动力。根据参考点数分析, 在持续科研热情这一树状节点下, 参考点数排在第一位的是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积累, 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阅读文献 (23) ;其次是科研工作量大, 不间断地从事纵深研究 (14) ;再次是不断学习和尝试不同的研究方法 (9) ;最后是敢于挑战权威, 勇于开辟新的研究方向或领域 (5) 。其中, “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积累, 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阅读文献”是“持续的科研热情”子节点中最多的一个自由节点, 其节点参考数占到45%, 从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态度特征。其次是科研工作量大, 不间断地从事纵深研究, 其节点参考点数占27%, 从某种程度上体现出纵深研究对维持博士生科研热情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见表4) 。 表4 持续的科研热情中子节点的材料信息2. 学术专注维度:高水平的学术专注是提高科研效率的基本素质专注力也称为注意力, 是指一个人专心于某一事物或者某一活动时的心理状态。保持良好的专注力, 是大脑进行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的基本条件, 同时会提高我们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博士生学术专注度指的是博士生在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注意力集中, 专心于所从事的科学研究活动的心理行为。该指标是衡量研究效率的指标, 同时, 也能对科学研究产出进行科学预测。只有对科研活动保持高水平的专注, 才能确保高水平的科研产出或科研业绩, 反之, 则科研产出低下。访谈中发现, 近60%的访学博士生认为所访问大学博士生的科研专注度高,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根据参考点数, 依次是“工作时间心无旁骛, 互不干扰, 工作效率高” (44) 和“将科研与生活分开” (40) , 体现出博士生将科研活动与社会生活同等对待的状况 (见表5) 。正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生C所说:“我们工作时间都专心于自己的工作, 工作效率很高。但在周末或者假期, 大家基本都会选择放松, 这是在为后续的高效工作做充分准备。”同样, 教育学专业博士生D指出:“虽然科研任务重, 但我身边的博士生却能怀着愉快、平静的心情从事科学研究。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同时又很羡慕的地方。”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将科研与生活并重, 使用“两条腿走路”的行为方式从一个侧面解释了博士生科研高效的原因。 表5 高水平的学术专注子节点的材料信息3. 学术交流维度:广泛的学术交流是提升科研水平的最佳路径学术研究最根本的就是交流。[16]学者们通过有效的交流不仅可以提升和扩展知识, 而且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研究, 从而扩大学术影响, 树立学术声誉。哈佛大学创新实验室和教育改革领导小组负责人托尼·瓦格纳在2013年撰写的《教育大未来》一书中指出:“未来世界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7个关键力, 即批判性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跨界合作与以身作则的领导力;灵活性与适应力;主动进取与开创精神;有效的口头与书面沟通能力;评估与分析信息的能力;好奇心与想象力。”其中, 沟通交流能力是一项必备能力。 通过访谈发现, 18位访学博士生都指出, 去世界一流学科访学对扩展视野、增长见识有极大帮助, 同时指出在访学期间更能清晰地认识到科研交流的重要性。访学期间, 被访谈者可以与国外导师、国外其他一流学者、课题组其他博士生等分享科研体验, 交流科研进展, 交换科研想法, 探讨科研问题, 交流群体来源多样, 交流的内容广泛。 根据参考点数, 在“广泛的学术交流”这个树节点中, 参考点数最多的是“朋辈之间你追我赶, 注重团结协作” (22) 。被访谈者回忆称, 由于所在课题组 (团队) 成员来源广泛, 且非常优秀, 博士生身边的“榜样”引领示范作用效果显著。例如, 工业工程专业博士生E指出:“我们团队一个师兄, 在读期间除了学术论文成绩显赫以外, 还成功地申请了好几个发明专利, 并且其专利很快被投入到生产实践中, 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我们很多人都在向他看齐。”同时, “乐于分享研究思想、体验和成果”参考点20个, “积极参加世界一流学者专家讲座和报告并交流”参考点16个, 体现出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活跃程度和积极程度。此外, 课题组内的沟通和交流仍然是博士生从事科研实践的主要形式, 主要体现在“定期参加导师组织的课题组会, 围绕课题热烈讨论”(14) 、“定期与导师面对面单独交流, 共同讨论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13) 等。最后, “课堂讨论气氛热烈” (7) 以及“主动参加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 (5) 也成为博士生扩大科研社交的重要渠道 (见表6) 。 表6 广泛的学术交流子节点的材料信息4. 科研产出维度:高效的科研产出是体现博士生科研活力的核心指标高效的科研产出是衡量科研绩效的重要指标, 它是指博士生在最短的时间里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高效的科研产出, 既能让博士生有效完成既定科研任务, 也能最大程度激发他们的科研热情, 让博士生在科研上更加勤奋。罗伯特·艾森伯格 (Robert Eisenberger) 曾利用二级奖励理论 (second reward theory) 来解释勤奋。他认为, 个体通过勤奋行为产生了勤奋体验, 这种体验具有二级奖励特征, 使得个体为获得更大价值体验而产生更高勤奋度的操作行为。[17] 几乎所有的访学博士生都指出, 访学所在课题组的博士生基本都能较快较好地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同时, 他们的科研成果具有较大的创新性 (28) , 科研成果丰硕 (7) (见表7) 。究其原因, 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独立承担科研任务激发了博士生的主观能动性。由于一流大学博士生读博机会难得, 博士生表现出更多的“惜时”行为。同时, 在课题研究中需要博士生独立承担科研活动, 博士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激发, 主动投入更多的精力从事科研。二是朋辈压力促使博士生更加努力。世界一流大学一般具有优质的博士生生源, 在共同学习和科研实践中形成竞争氛围, 朋辈之间易于发现差距, 同时也易于受到朋辈努力行为的影响。例如, 社会学专业博士生E指出:“半年的访学经历, 对于我的整个学术生涯都起着重要作用。在这半年里, 我不断反省自己的不足, 深知唯有不断努力, 才能和自己的朋辈竞争, 时不我待。”三是团队协作提高课题完成效率。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不是单兵作战, 而是团队成员相互配合和合作, 共同为课题研究贡献智慧。所有被访谈者都指出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在从事科研时需要团队协作, 毕业之后更要看重团队协作。四是注重深度研究, 确保研究的创新性。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注重深度研究, 即在有限的研究领域注重深入挖掘, 并注重运用恰当的研究方法, 提升研究的创新性。 表7 高效的科研产出子节点的材料信息(二) 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投入—过程—产出模型———基于核心编码的分析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特征基本可以使用CIPP评价模型进行阐释 (见图2) 。博士生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主体, 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其科研动力的最直接、最稳定来源。在博士生主观能动性极大发挥的情况下, 博士生能具备持续的科研热情, 而正是因为有了科研热情, 才能确保其在科研活动过程中时刻保持高度的学术专注, 并且活跃于各类相关学术活动之中。饱满、充实的研究过程是高质量科研产出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障, 同时也是推动博士生更加努力并维持持续的科研热情和投入的催化剂和助动器。不仅如此, 除了博士生个体主观能动作用以外, 博士生所处的环境对博士生科研活动的影响显著。鼓励创新的社会风气, 大学内部自由的学术氛围,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平等的师生关系, 以及同学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的良好关系等是确保博士生安心科研、热爱科研、投身科研的重要保障。另外, 友好型环境也促使博士生与导师与同学等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他们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促使博士生科研能力的提升和学术水平的进步。图2 基于CIPP的博士生科研特征模型05、启示与建议通过对18位访学博士生的访谈, 从科研热情、学术专注、学术交流、科研产出四个维度, 总结提炼出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具有持续的科研热情、高水平的学术专注、广泛的学术交流以及高效的科研产出四个典型特征。在此基础上, 使用CIPP评价模型对研究结论进行阐释。结合以上分析, 提出对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培养的四点启示和建议。结论: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具有持续的科研热情、高水平的学术专注、广泛的学术交流以及高效的科研产出四个特征。在此基础上, 借助CIPP评价模型进一步对研究结论进行阐释。建议:一是注重博士生科研热情培养, 确保博士生科研水平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强科研氛围营造, 提高博士生学术专注力;三是搭建国内外博士生交流合作平台, 提升博士生学术交流能力;四是加强团队协作, 提高科研产出水平和效率。

和不欲出

好不容易考上博士,可是导师没有课题,没有任何指导,怎么毕业?

几乎所有的学生以及家长对于博士的价值和含金量都有共同的观点,认为博士研究生毕业就能够找到好的工作,就能够有非常完美的生活,这是大众的观点。但是同时他们也知道博士毕业的难度,而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难度所以才有了这样的观点。所以每年硕士研究生一旦选择了读博,一般都会非常重视一件事情,即一定要找一个非常有实力的导师,一定要找一个工作重心在科研上的博导,毕竟这样的话很有可能对于自己的整个博士学期期间有着极大的帮助,甚至影响着自己是否能够顺利的如期毕业。只不过每年的新晋博士,正式开始自己的博士学习后发现,当初自己所选择的博导并没有那么的完美,没有课题,没有时间,也没有任何的指导,于是这些博士便将开始抱怨,有的已经有了放弃读博的打算了。说实话,心情是非常可以理解的,而且这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因为现在绝大多数的博士研究生,都将自己博士期间能否顺利的毕业的希望更多的寄托中自己导师的身上,希望能够通过导师的各种人脉以及各种资源,帮助自己顺利毕业。但事实却并不是这样的,任何一个博士研究生在读博期间能够得到导师的指导和指引是很有限的,因为那时的我们应该自己有足够积极的主动性,博导每天要处理的事情太多,甚至还要不断的出差,那么这时的博士研究生应该自己找一个自己研究方向的比较热门的论文主题,开始自己的相关撰写工作,不管是查文献,还是去实践调查等等,目的是要发表多篇C刊论文,这才是核心,而且这件事情如果你指望自己的导师去实现,那或许是真的在痴人说梦。同时,读博本就是一个很煎熬的事情,不管是科研压力,还是就业压力,又或者是生活压力等等方面,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一旦出现问题便有了放弃读博的想法,那么或许从一开始你就应该斩断自己读博的初衷,直接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便找一家还不错的公司上班就可以了。所以,不管是博士研究生还是硕士研究生,我们都有可能会遇到一个行政类的硕士导师,可能没有足够多的时间顾忌到我们每一个人,或者说几乎没有指导过,这时的我们只能是去自己研究,自己去做最有意义的事情,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撰写论文,然后再给自己的导师过目,这样的效果或许才是最好的,而不是所有的一切都指望着自己的硕导或者是博导。总之,如果你想读博,那么你就要承担其所发生的各种情况,更要明白的是想顺利的毕业,想如期按时的毕业,你能够靠的只有自己绝对不是你的博士导师,因为他所能够其到的作用很大,但是如果你没有一个良好的基础,你不给力,那么这一切都白搭。

采蘩

小学生做出了博士生水平的科研,且还获奖了,这背后有多悲哀!

昆明一小学六年级的陈灵石同学完成了一项连硕士博士生都不一定能完美完成的科研。对很多没玩过分子生物学实验以及相关数据分析的人来说,他们可能只是觉得有些扯淡而已,但如果你真正接触过这方面的操作,那么或许你就直接被气暴吧。陈同学凭借着他的直肠癌基因敲除研究而参加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这课题看起来就知道很高大上,而事实上它的相关实验操作以及数据分析也确实是很高大上的。因此很多人必然会认定这不过只是大人将自己的成果给转嫁到陈同学身上了而已,而陈同学不过就是一个接受数据成果去参赛拿奖的载体罢了。从网络上被展现的信息量来看,虽然陈灵石同学像是亲手做了那些操作,甚至是采集了数据,但其中的科学原理及实验设计等,这是他这个年龄段的人能够做得出来吗?有人说世界上会有万中无一的天才儿童,或许陈灵石同学就是其中之一。但实际上天才儿童更多的只是倾向于记忆力超群而已,你要是在记忆力超群的同时,还要具备思维构建能力超群,动手实操能力超群,那几乎可以说是亿中无一的存在了。没有接触过生物科学的人或许不知道,这不是只要熟练了做几个实验就能发大文章,发大报告的。这中间需要的积淀铺陈,思维的训练,以及感悟等等,不是你天生头脑发达就可以得到的,换句话来说,陈同学的这个年龄与他在研究成果上展现出来该有的知识积累几乎是不可能对等的。粗暴一点的说,陈同学的这种行为其实就等同于造假,要知道,不说本科生了,就算是博士生,做这样的课题项目所耗费的时间,那都是以年来计算的,这个即便是要交给天才儿童陈同学自己来玩,等到成果出来了,理论上已经到了要上大学的年龄了吧。所以最关键的问题就出现了,青创赛到底有多少造假的水份在里面呢?这个我们确实不好评论,但要质疑它,我们是有足够多的理由的。有人说,我们只关注这实验到底是不是陈同学自己亲手操作的,他自己亲手玩的可能性到底有多低,但却忽略了一点,国家大赛的评委也肯定是知道这不是陈同学做出来的,所以也才给了他三等奖。这就暴露出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怎么现在小学生也可以借着青创赛来堂而皇之的弄项目拿奖了吗?这样糟蹋国家的学术荣誉,让全国学子情何以堪?造假有恃无恐,这不免会让人恶心,让人气愤,它是怎么上牌面的。难道说这是提前培养孩子科研创造力的一种好方法?提前激发他们的潜力,培养未来的科研人才?还是预示着科研人才已经开始真正的走向超低龄化了?其实,这些不过是提前培养了孩子造假以及无视规则的心理而已。因为对于细胞库房,特别是有肿瘤细胞株的库房,有很多是有致癌病毒的,比如说Hela细胞,一旦操作不当就有可能会感染HPV18病毒,而这还不包括其他相关的实验操作,比如说跑PCR等带毒的东西。一个儿童可以进入这样的禁地去操作,明显的违规,恶心的造假,最终还能参加青创赛拿奖,这怎么看都不像是在培养他们吧。对于这种现象,实际上这不过是我们被恶心的冰山一角而已,在大学做过与实验相关的论文的人多少是有些体会的。很多人不说,但也有很多人都知道,我们很多的科研研究最会玩的就是套路,比如数据分析,国内能把所有能写的都给写了。比如说在本科的实验论文上,因为在做实验之前,一般都是会有一个理论的范围值的,可是由于各种各样找不到原因的问题,最终的结果往往都会与理论值相差甚远,但为了避免因为实验实际数据的不合理而被判实验失败,甚至是导致论文不通过,最终拿不到学位证,所以只能各种各样的数据造假来完全被逼迫的任务。像分子生物学这样的实验,一个大学生,甚至是研究生操作起来都很有可能会出现跑出数据不符合理论预期的结果,你一个小学生居然能把数据做得如此完美。你让那些整天耗在实验室里面,最终却得不到一个合理数据的结果的学子情何以堪?最后说一句,真正的科研,那是涵盖着无数次的实验失败在里面的,一个小学生,就那么一丁点的年龄,没有时间去承载科研上那些无数次的失败,能有什么资格展现自己科研上的成功?

风花

一个平庸博士的平凡科研路

来源:科学网 作者:王鸣程科研,对我而言曾经非常的遥不可及。我于2005年考入某211学校的冷门专业,入学之后心态一直不是很好。在大学四年中,我也从来没有考虑过以后会从事科学研究,几乎所有专业课和选修课我都是敷衍了事。印象最深的是课程分数基本都在75左右,最终专业排名16/33,稳稳的中庸型选手。2009年,我稀里糊涂考入了某985学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生,分数也刚好排在复试同学里的最中间。不得不说,好的学校有很好的平台,老师和同学普遍都非常优秀。硕士三年期间,我学习了编程、数据处理和水文模型,然而因为做东西不够深入以及考虑问题不够全面,我的科研成果乏善可陈。这三年,我只发表了一篇中文核心,勉强毕业。硕士毕业的时候,我一心想要放弃科研。试过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公司等岗位,然而均以碰壁告终。最后我在想,难道我只适合做科研吗?然而,即使我想继续读博做研究,当时考博的难度也非常大,好一点的老师也根本不会考虑我。正在走投无路之际,我们班主任说她在中科院西南某所的好朋友需要招一名研究助理,两年后可进入编制。当时我直接就给那位老师发简历,非常顺利地,我去了那个课题组做研究助理。2012年到2016年,我一直从事数据处理、计算、图表整理工作。每天就是写写代码,跑跑软件,做图表以及写一些材料方法,也算是在科研圈里勉强混着。这些工作对我而言都是轻车熟路,非常简单。在这期间,我也在一些后来引用较高的SCI文章中参与了署名。2015年,我递交了转入中科院事业编制的申请,然而被所里的学术委员会无情拒绝。究其原因,因为一直在给他人做嫁衣,而没有SCI一作发表,而且没有博士学位。现在看来,他们给我编制才是对学术的不尊重。2016年,我放弃了温水煮青蛙般的研究助理工作。面对研究组长的极力挽留,我坚决地选择了离开。我联系了西南某985院校生物系的长江学者,想报考他的博士。有意思的是,我本硕专业以及研究助理期间一直学的地理方向,跟这位老师的研究方向大相径庭。一般情况下老师们遇到这种申请肯定会直接拒绝吧。然而,这位老师居然同意了我的博士申请。随后,我顺利通过博士入学考试,开始了我的博士求学生涯。一晃就到了2016年年底,我还没有确定研究方向。我每天的工作就是看文献,恶补专业知识,到处请教老师和同学,以及练习R语言和Python编程,如无头苍蝇一般。2017年年初,我终于有了自己的小课题,然后就是倒腾自己的那一大堆数据。令人感动的是,导师一直很耐心地指导。2018年初,我完成了初稿。当然因为自己专业知识不足,英语也不是太好,这篇文章修改花了很长时间,也耗费了导师很多时间和精力。2019年9月,文章终于顺利发表。那种感觉真的是,妙不可言,努力终于有了回报!2020年5月,我申请了博士答辩,顺利拿到了博士学位。说到底,我还是一个平庸的博士,远远比不上那些在各种主刊和子刊上发表文章的大牛。然而,我很感激的是,在这期间我锻炼了自己的逻辑思维,以及熟悉了做研究的一般流程。更重要的是,我明白了要承认自己不如别人,放低姿态,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无论如何,博士毕业意味着独立。不求在这个领域有很大的建树,只希望自己能做出一些有趣的研究成果,也对得起这么多年的求学生涯。即使不能如愿,我也希望自己能坦然地做一个坐在路边鼓掌的普通人。

铮铮有声

91年浙大男博士已发2篇Nature!决心破解抑郁症科研难题!

在求是园,有一位决心破解抑郁症科研难题的博士生,他有让课题“起死回生”的本领,有发表两篇Nature的经历。他是辩论队队长、专业级唱将,是师弟师妹眼中的“天使大哥”,还是学业家庭双丰收的年轻爸爸。不久前,这个在忙碌的科研生活中不忘种植幸福的男孩子,摘得学校最高层次的奖学金——竺可桢奖学金,他就是浙江大学医学院2016级博士生董一言。满腔热情,他选择朝着医学方向奋斗“你这么活泼好动,能坐得了科研这张‘冷板凳’吗?还是考虑一下那些跟人打交道的专业吧。”“医学研究对人类最直接有利,如果这个领域真像你说的这么沉闷,那我不妨做那个提供新鲜血液的人!”2011年夏天,刚刚结束高考的董一言在被招生组泼了一盆冷水后,仍然毫不犹豫地填报了旁人看起来“既枯燥又没‘钱途’的”基础医学专业。2个月后,他如愿以偿,进入北京大学医学部学习。怀着满腔热血的董一言,在2年之后迎来了科研生涯的第一个转折点。2013年9月,作为北医第一批学员,他加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强化挑战班。在这里,曾因日复一日机械学习而倍感苦闷的董一言再次燃起从事科研工作的希望和热情。而且这把火烧得更旺、更持久。董一言发现,挑战班的同学们不仅可以自如地中英文切换进行交流,对学界大牛和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也是如数家珍。同学之间的谈笑风生,国际顶尖学者的专题讲座、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出国参加暑期学校……因为挑战班,他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2014年3月,浙江大学求是高等研究院、医学院双聘教授胡海岚应邀到北大挑战班指导光遗传学领域的文献交流会。第一次见到未来导师的董一言瞬间被吸引,“胡老师让我认识到,科学家原来可以这么有魅力,不仅年轻有为、平易近人,颜值还非常高!”这年暑假,在胡海岚的推荐下,董一言去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Kristin Scott实验室进行交流。在这里,他从零开始学习果蝇的基本遗传学操作,在1个月的时间里,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4个小时。为何有这么高的热情?董一言说,因为他遇到了一位手把手教他的“天使大哥”。“天使大哥”Nicolas Jourjine其实是实验室的一位博士生,不仅极具科研天赋,人又耐心细致。“实验室氛围非常平等,大家有问必答、乐于分享。即使是像我这样的本科实习生,大家都会当做正式同事来对待。”觉得自己遇到天使的董一言希望成长为同样的人,而现在的他也承担起了实验室带新人的工作,被称为“移动的数据库”。在挑战班期间,董一言获得了3次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能够和全世界最优秀的科学家们面对面交流,董一言满心激动。与此同时,他也给自己提了一个要求——每场报告会都要提问。“能够提出问题就证明自己在思考,这其实是检验听讲效果的一个途径。”这个喜欢发问的小伙子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2018年2月,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仇子龙在评论胡海岚课题组在Nature上发表的2篇文章时就写到:“对于中国科学的未来,我还是非常乐观的。在这两篇文章的诸多作者中,我看到了许多未来之星,有北大本科未毕业就在国际学术会议上用流利英文提问的董一言……”科研2.0时代:让课题起死回生,发表2篇Nature“加入胡老师团队后,我才真正登堂入室,进入科研2.0时代。”董一言清楚地记得,2015年2月2日,大四的他从北京南下上海,追随胡海岚教授进行科研实习。从那时起,他开始系统培养科研思维、全链条把握课题各环节。“做科研不能只顾着自己的兴趣,也得有实际意义。如果只是因为喜欢小草就去研究小草,就太自私了。全球有3.2亿抑郁症患者,每年造成80万人自杀。2017年开始,抑郁症已超越癌症和心脏病,成为致残的头号杀手。但与来势汹汹的抑郁症相比,现有药物对至少1/3抑郁患者完全无效,并且最终导致一半以上的患者复发。做个简单计算,全球有1.1亿患者完全无药可医,1.6亿患者最终复发。因此,抑郁症领亟需研究清楚它的发病机制,掌握抑郁的神经密码,从而针对性地开发药到病除的好药。”“胡老师的实验室只有大课题,要想成为一个好的leader,不仅要努力做实验,更需要分析思考、组织协调。”加入课题组后,董一言开始主导课题“压力之后的及时放松——抑郁症预防的天然策略”。他希望跳出现有的治疗框架,为临床提供切实可行的预防思路。这个选题听起来就非常有趣,很多人都会问“郁抑症”还可以预防?依靠的还是一种“天然”的手段?董一言说,是的,“及时”是这个研究命题的关键词。在推进课题的过程中,董一言经历了不少波折。2015年6月接手课题后,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他都在不断尝试和改进实验方案,并一直处于质疑和焦虑中。直到2016年3月才摸索出一套比较理想的实验方案。然而样本数仍然不够,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仍然画着一个问号。看到实验进展如此不顺,师兄师姐甚至导师胡海岚教授都曾多次劝他换个方向,但董一言不想轻言放弃,在一次次失败后悉心分析、力求改进,直到7月终于取得积极的可靠结论。大家都说,是他让这个课题“起死回生”。2018年2月15日,Nature同期刊发该胡海岚团队两篇研究长文(Research Article),文章揭示了氯胺酮的快速抗抑郁机制,破译了抑郁症的神经密码,推进了人类关于抑郁症发病机理的认知,并为研发新型抗抑郁药物提供了多个崭新的分子靶点。作为两篇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和四作,董一言通过光遗传技术,证明了外侧缰核神经元的簇状放电可以让一只正常的小鼠瞬间变得抑郁,从而为团队破译抑郁症的神经密码贡献了关键证据。董一言的工作是证明外侧缰核的簇状放电是导致抑郁症的充分条件,但这并非易事。2011年,世界著名神经科学家Roberto Malinow发现,外侧缰核的过度兴奋是抑郁症产生的必要条件,但外侧缰核究竟用什么样的电活动编码抑郁信息,一直是个谜。2012年开始,全世界有很多实验室报导了用光遗传技术激活外侧缰核,能使动物产生厌恶情绪,但是不能产生抑郁症状。在一系列坚实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团队猜想簇状放电就是外侧缰核编码抑郁信息的方式。但是董一言发现,传统的光遗传激活手段无法在外侧缰核产生簇状放电,于是在细致分析的基础上决定运用“反弹原理”,先短暂地抑制外侧缰核神经元,随后让其反弹,从而产生簇状放电。令人惊喜的是,这种反弹的簇状放电非常类似于抑郁状态下外侧缰核的簇状放电,而且能够让正常小鼠瞬间抑郁,这表明外侧缰核簇状放电确实是编码抑郁信息的电活动。董一言的工作大大推动了团队对抑郁症研究课题的进展。辩论唱歌两不误的他,是师弟师妹的“天使大哥”一生遭受抑郁症折磨的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曾把抑郁症比作一条一有机会就咬住他不放的黑狗。最初就只对抑郁症感兴趣的董一言现在仍怀抱初心,希望驯服抑郁的“黑狗”,为实现我国全民健康添砖加瓦。这样一个专注科研的男博士,却跟“沉闷”“无聊”这些字眼完全挂不上钩,不仅带得了辩论队,还是专业级唱将。“我最爱的还是唱歌,因为它不仅是一种全身心打开自我的过程,也是一种成本最低的放松和表达方式。”董一言在大一时参加北大医学部十佳歌手大赛,崭露头角;大二参加北大医学部圣诞晚会时,受到罗艳洁老师关注,并被邀请到她最新组建的北医爱乐团接受专业训练。2年的时间里,董一言除了日常训练,每天都会抽出一个小时来练习发声。他说,每首好歌里面都有一个巨大的世界,一首好歌可以让生活慢下来。而现在,他是浙江大学研究生艺术团的一员,并曾多次登台医学院神经所的元旦晚会。刚进大学时,董一言曾一度为辩论着迷,陈铭是他最欣赏的辩手。为了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领导力,董一言有意识地拓展知识面、学习专业辩手的技巧,并带领队员们集中训练、参加“北大之锋”“海淀区交通安全杯”等辩论赛,而他个人也多次获得“最佳辩手”荣誉。“董师兄是我人生路上很重要的人,没有他我根本就不可能在本科阶段有这么多收获。我正在申请美国phd,不管结果如何,除了导师之外,他都是我最感谢的人。”大二上学期,浙江大学医学院2015级本科生陈舒琪遇到了董一言,这个靠谱的大哥哥不仅亲手教他实验操作,传授阅读文献的技巧,还鼓励她独立思考。而现在正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Takaki Komiyama 实验室做毕设的陈舒琪,遇到不懂的问题还经常找他交流。陈舒琪回忆,大二升大三时她一度陷入迷茫,于是约董一言在实验室的in vivo房间聊天。“半个小时的时间里,师兄帮我分析专业前景,也剖析个人优势,还给我放了两个星期的假让我静心思考。”想到当时的情景,现在非常享受科研的陈舒琪感慨,“幸好当时没转专业!”在师弟师妹眼中,董一言不仅是他们的“天使大哥”,还是超级顾家的暖男。“特别感谢一卉进入我的生命,与我组织家庭,奔向全新的旅程。”在本科毕业论文的致谢部分,董一言用这种平实又高调的方式与太太秀了一波恩爱。但实际上,在他的社交平台上不乏类似的甜蜜宣言。2017年年底,两人的爱情结晶诞生,他写给女儿“你的存在本身,就是我永远的骄傲”。“女儿的名字叫然然,这个名字还是导师胡海岚教授为纪念两篇Nature发表所起,对我们一家来说意义重大。”聊到女儿,董一言满眼爱意。本报作者 马宇丹 学生记者 陈沛图片由被访者提供本文编辑:浙江大学微讯社 陈晗钰责任编辑:周亦颖(来源: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