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追溯到2005年,一个只有10岁,身高1米43的孩子,带着505分的高考分,步入天津建筑大学的大门。这个消息瞬时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成为当时多家媒体的新闻头条。张炘炀,全中国最小的大学生,这个消息即便放到今天,也会令人瞠目。15年过去,虽然他的身影已经在读者视野中渐渐淡去,但曾经的“神童”如今过得如何?父亲既是家长也是老师1995年,张炘炀出生于辽宁省盘锦市。父亲是公务员,母亲是小学老师,知识分子家庭或许为他以后的善于动脑、乐于学习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父亲张会祥为他取名“炘炀”,双火的偏旁是父亲期望他人生火旺,走出平平淡淡的境界。通过曾经采访过他的记者了解到,后来的张炘炀确实火了,一个两岁半的孩子在3个月内认识了一千多个汉子,6岁上学,9岁读高三,10岁参加高考,13岁考研究生,16岁读博士。在别人眼中,他应该是难得一见的奇才。但他的这种“优秀”,却离不开父亲的付出。父亲曾是1978年的大学生,1990年曾经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人大商学院第一届的MBA班,但因为家境问题只能放弃,所以他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张炘炀的身上,尽一切努力让他更加出类拔萃。为了张炘炀能有所成就,父亲会在张炘炀两三岁的时候,就拿着木棍在地上教他写字;会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只要孩子在,夫妇俩就从没看过电视,也几乎没在家待过客;张炘炀到天津上大学后,因年纪尚小,需要父母照顾,她的母亲就把工作迁至了河北廊坊,父亲更是随同照顾。十几年如一日的教导,张父既是父亲,也是老师,还是朋友。而这些付出也等到了相应的回报。2000年秋,刚满6岁的张炘炀被送进小学,只用了1个月,张炘炀就转升二年级。二年级读了1个月,三年级用了4个月,四年级更是跳过,直接读五年级,五年级又只用2个月的时间就读完。六年制的小学义务教育,张炘炀只用了两年。初中对于张炘炀来说还算平稳,初一初二都正常念了。直到初三下学期,老师反映张炘炀不能好好听课。张炘炀在家自学半年,算是“初中毕业”的他直接跳级到高三。2005年高考,张炘炀以505分的分数,被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录取。而此时,按照一般的成长路径,和张炘炀同龄的孩子还在过着小学四年级的暑假。成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环境的改变,张炘炀所面对的事情也越来越多。如果说以前父亲的管束与教导是张炘炀成功路上最大的动力,那自我欲望的增长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就带给了张炘炀更多的向上的阻力。读研后,由于之前的跳级导致张炘炀的基础并不扎实,再加上沉迷于游戏,他出现了挂科,甚至影响顺利毕业。全家人的焦虑与不安,让他自己也越发自责。在父亲的陪伴与帮助下,他开始紧锣密鼓地追起学业,最后终于学完了课程并顺利完成了毕业论文。但就在此时,到了快毕业的时候,他却要求家里人在北京买房,否则就不去参加硕士论文答辩,不考博士。考虑到当时家里的经济条件,父亲一开始是不答应的,但为了他的学业,无奈租了个房子哄他说是买的。记者从央视记者采访张炘炀的内容中了解到,当记者询问张炘炀是否意识到全款在北京买房是在逼他的父母时,他明确地说:“是,但因为父母把自己的梦想加在了我的身上,所以他们也应该为此而努力。”这略带偏激与固执的言论展现了他对父母期望的偏执,也展现了他被生活“催熟的心”。“神童”身上光环渐渐退去据新华网报道,张炘炀考上了北京工业大学的研究生,学校为他安排了一个两人间的宿舍,以便他的父亲继续照顾年仅13岁的张炘炀,但研一那年,处在“叛逆期”的他对父亲继续“陪读”的方式有了很大意见,认为应该给予自己充分自由。经过反复协商,父母决定尊重孩子的决定,13岁的张炘炀开始独立求学。报道称,研究生期间,张炘炀的同学大部分都大张炘炀8到10岁,但张炘炀却和他们相处得很好,一些学长会叫他“小孩”,但他特别不喜欢这个称呼。因为张炘炀认为自己的心理年龄远大于实际年龄,并没有和身边人有什么不同。对于6年前人们对“神童”情商欠缺的揣测,张炘炀一笑置之,他曾说,不是情商欠缺,而是学习能力欠缺。在13岁的年龄,独立带来的“自由”也给张炘炀的生活带来了阵痛。据报道,生活上的问题张炘炀倒是能很快适应,但不受约束的生活空间,让他减少了投入学业的精力和时间,学业“基本是荒废了”,因此课程成绩并不太好。由于前面的成绩不好,张炘炀在研究生的后期将大量精力投入到他的研究生论文中来。张炘炀论文的初稿是在天津完成的,他自己在天津租了房子,全身心投入论文研究和写作中去。在导师和同专业的师兄弟帮助下,张炘炀完成研究生论文并顺利考上博士。记者从张炘炀曾经就读博士的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博士研究生管理部门了解到,2011年张炘炀就读数学科学专业博士,去年从学校结业。但具体以何种方式结业,他的博士论文是否通过?这8年的时间张炘炀在学校学习情况如何?学校表示一概不方便向外界透露。后来记者通过多方了解,张炘炀在就读博士期间,曾经几次更换研究课题,4年博士学业未能取得有效研究结果,以致毕业延期。记者手记:心智需要慢慢成长智商或许可以与生俱来,心智却需要慢慢成长。张炘炀如果与同龄人一起度过青春期,没被父母过分宠溺,没受过度推崇,没疲于奔命一样跳级升学,而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向未来,或许能更加扎实坚定,更明白自己的明天在哪里,更能实现自我。一个人错过了该有的经历,或许会错过完整的人生。成年人不能只看到今天,还要能看到将来。张炘炀自小向往北京,也考入了北京的学校就读,毕业后留在北京发展成了一个最大的可能。张炘炀的父母沉迷在儿子的种种天赋中,没有及时为他谋划未来。然而人生没有假设,错过的不可重来。若神童成长成才俊,精彩的故事会像坚韧的藤蔓,值得年轻一代人作为榜样学习。少年该像少年一样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青年该像青年一样,接受社会赋予的责任与担当。人生的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经历,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机遇。虚浮于社会表层,不能深思人生、扎根当下、放眼未来的人,即便拥有顶级的头脑,掌握再多的技能,也终究无法走到金字塔的顶层。本版撰稿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钟尚蕾图片均为资料图片【来源:半岛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欢迎点击关注!获取更多有价值信息哦!前段时间一则新闻,一位南京大学的博士段付谋,在6月3日离开学校失联以后,杳无音讯。即便失踪当天,还导师吴小山一起参加了同门毕业生的谢师宴。谢师宴上的段付谋,谈吐正常,没有丝毫异常。然而,确实失联了。在经历了漫长等待的苦苦煎熬,虽然家人内心的希望越来越渺茫。然而,在12日,还是最不愿见到的结果。镇江发现了段付谋的尸体。类似新闻,已不是第一次,但愿是最后一次。新闻一出,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博士难毕业,学生压力太大造成的。根据段付谋的家人所说,出事前,段付谋确实跟母亲表示过毕业压力太大,母亲劝他放弃,但段付谋坚持读完。与母亲的对话,发生在母亲节前。至于段付谋读博的真实状态,我们不得而知。但他本人曾跟老师请假,希望“离群独居一段时间”。所以,博士毕业压力肯定是有的。具体是否是博士毕业导致的这场悲剧,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学校学生回忆,段付谋导师曾经批评段付谋,直言“你这文章再怎么写也是小文章”(博士需要发论文,有些学校要求一定级别的小论文才可以毕业,老师的“小文章”意思是论文水平不高)。课题组的其他学生,也受到老师的长期批评。然而,也有学生表示段付谋的导师人挺好,要求学生好好做科研,只要努力,老师会努力安排一切,让学生能够静下心来好好做实验。所以,这位老师应该也是一位学术上严谨的老师(说实话,这种老师挺好的,至少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学生还提到,这位老师也不是不放人毕业的导师。虽然没有联系上这位导师,对于段付谋,毕竟斯人已逝,也不好再评论什么。但是,有些问题很值得我们思考。一个同学说过,他一位师兄博士毕业前,把写好的论文打印出来送给导师。他师兄站在导师旁边,导师看一页,只要不满意,直接撕掉。结果,给老师的时候是一本论文;回来的时候,只剩下不到一半。更可气的是,这位老师最后直接把论文丢到窗户外面去了。这位师兄自己捡回来,只能加班好好修改。一连几周都在加班做实验、补数据,完善论文。说实话,这位老师学术上确实厉害,年纪轻轻就已经在业界小有名气。而且,这位老师最自己也非常严格,否则不会取得这么大成就。上学时,一位女老师,学术水平相当厉害,当时已经是院士。这位女老师对自己的严格要求程度,是让学生看到都会不好意思不好好努力。门下的每个学生都卯足了劲干活,看文献、查资料,即便如此,女老师还是各种挑剔。但是,这位老师门下的学生,毕业之后确实水平了得,招聘单位青睐有加。说这么多,想说的是遇到要求严格的老师并非坏事,反而应该庆幸。只要不是人品有问题,为了学生学业好的老师,越严格越好。这种要求,到毕业之后才能体会到,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受益终生。从严师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严师的治学态度、学习方法。未来的你,一定会非常感激这位老师,很多人都会用“恩师”二字来形容这样的老师,不是没有原因的。博士既然是最高学历,并非是轻松可以拿下。对于每个人来说,没有人做得不艰辛。但是,当感到痛苦的时候,才是你真正成长的时候,应该感激这种痛苦,而不是选择逃避。博士毕业虽不易,但生命更可贵!这是给打算读博士或者正在读博士的建议!小伙伴们,你们同意吗?欢迎留言讨论。多个关注多条路!欢迎点击加关注!
现在很多人读博士的目的就是想拿到一个博士文凭,这样就可以在社会上找一份不错的工作,以后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每年大学毕业生800万左右,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为了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优势,一部分人不得不考研、考博提升自己的学历。还有一些大学毕业生没有做好进入社会工作的准备,不断的读书推迟他们进入社会的时间,有些确实害怕被社会淘汰,一直在逃避,一直读到博士,不过这种情况还是占少数。那么博士毕业正常年龄是多大?用青春换来的高学历到底值得吗?博士毕业正常年龄29周岁左右下面我们分析的正常年龄不包含神童跳级、本硕博连读、硕博连读的情况。一个正常的学生要经过幼儿园2年的教育,7岁读小学一年级,6年后升入初中,读3年初中再读3年高中,读完高中正常是18周岁,然后是高等教育4年大学,3年硕士研究生,4年博士研究生(3-5年),拿到博士学位正常年龄为29周岁。博士学位是中国的最高学位,可能有人会说还有“博士后”,这不是学位,而是博士毕业后在科研单位工作的一段经历。三十而立的年纪,刚刚博士毕业,到底值不值?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三十岁了怎么找对象,其实部分博士生都已经结婚了。不管是读大学、还是研究生,只要达到了国家法定的年龄都可以结婚,读博士既能拿到高学历,又能结婚生子,真是“鱼和熊掌兼得”。大多数人关心的博士结婚还在读书的经济问题,博士在读书期间能够获得国家奖学金和助学金、科研院校、研究所的生活补助、导师发放的补贴、三助(助研、助教、助管)补贴等。国家奖学金每年3万元,学业奖学金每年1.8万元,国家助学金每年1.4万元,院校和导师补贴每年平均3-4万元左右,三助每年大约1万元左右,国家奖学金覆盖面稍低,后面的基本都能拿到,再加上博士接的一些兼职私活,每年基本收入10万元是不成问题的。博士毕业后,就业压力小,博士学位作为中国的最高学位,每年毕业大约5万人,还是非常稀少的。大型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对于博士的招聘一般都是免笔试,直接面试,能够轻松拿到事业编制,薪资待遇比较优越。很多企业在招聘博士时,不仅年薪高,而且福利待遇丰厚,一般会解决当地户口,给予几十万的安家费,解决住房问题等等,所以综合来看,我认为读博士还是非常值得的。
博士文凭,是大学文凭中的最高学历,那么,作为一名博士毕业之后,又能够去什么样级别的工作岗位工作呢?现在,就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我们讨论工作单位的级别,一般情况下,都是限定在体制内。体制外的单位,基本上无所谓级别,因此,也就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内。首先,博士毕业之后,如果想要当公务员,一般可以进哪些单位呢?每一年,各地的组织部门,都在开展人才引进工作,博士是组织部门引进人才的时候重点引进的对象。大家注意观察清华北大每年发布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在北大毕业生中,每年都有一大批人才,被各地组织部门引进了。这些北大的博士,很多人都被分配到了省直机关工作。每年各地的组织部门,还在针对重点大学毕业生,开展定向选调生招录。因此,相对而言博士想要成为公务员。尤其是机关级别比较高的公务员,比起其他人更容易。中直机关、省直机关,每年都有很多博士引进来。其次,除了公务员机关,每年在各地的科研单位中,也会引进大批量的博士。比如,各地的党校、各地的社科院、科学院、农科院、各地的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等等,同样每年都在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博士级别的人才。这些科研机构,基本上的级别至少都是省级国家机关。地区以下的科研机构,很少能够吸引到博士就业。再次,博士还可以选择去高校工作,这也是很多博士最心仪的选择。在博士的就业去向中,高校接收的博士历来都非常多。实际上,还有很多博士毕业之后,干脆就选择留校工作。为什么有很多博士,都比较喜欢高校这个环境呢?这是因为,高校的科研氛围和教学氛围都比较浓厚,很多博士在长期的学习研究生涯中,也已经习惯了高校的氛围。
一提到博士,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这绝对是学习领域的学霸。不然谁能有这么高的学历。很多同学辛苦的考个本科就不容易了,更别说是博士了。只能羡慕一下别人,其他的只能留下更多感慨。感慨自己智商不过,感慨生不逢时,感慨自己没有好的命运和机会......无线感慨和惆怅随着本科生就业难这个问题的产生,很多人都盯上了研究生和博士生这个学历。大家都想知道这些学神一样的人物,毕业都会从事什么工作呢?这个确实让人比较好奇,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博士毕业从事最多的几个岗位吧,每一个都是让人羡慕不已。博士学历1、国家科研机构这样学历的人才,肯定不会进普通企业面试了,不然这么多年的心酸就又回到了原点。毕竟国内的博士学历还是有限的,所以这样的人才,一般都会受到国家重视,一旦毕业,很多科研机构就直接聘用了。不需要自己出来找工作,这是让人羡慕嫉妒恨啊。国家科研机构2、公务员听到博士都会进入公务员,作为本科的你是不是很紧张。感觉自己的压力更大了,和自己竞争的都有博士了,其实你不用担心,和你竞争的依然是那些本科生。其实博士进入公务员行列里,根本不需要这么复杂的过程。很多公务员单位都是特招的。因为在公务员的工作里,有一些部门确实需要高学历才可以,而不是本科生可以直接考的,所以放心吧,你们之间根本没有竞争的这种可能性。国家公务员3、留校当导师留校也有留校的好处,生活稳定,学校环境熟悉,自己认识的资源也都在这里。教书育人也是替自己母校出力。平时还能继续做自己的科学研究。这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然了,能够愿意留下来的博士,学校自然给的待遇也不会很低。不然估计也很难留住。留校当老师看了这几个让人羡慕的工作,很多人更是想继续深造了,难怪每年参加研究生考试的人那么多,原来都是因为高学历确实有一些别人得不到的好处,所以才会那么拼。看来我们没有深造的人,确实失去了很多。如果你还在羡慕,就赶快去加入考研的行列吧,如果此时已经是研究生了,那就赶快加入博士序列吧,你一定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的。关于博士毕业后更多的选择,你还知道哪些,可以留言交流哟!
现在正是毕业季,是高校毕业生参加各种招聘会求职的季节。在经济不太景气和毕业生人数再攀新高的双重冲击下,就业压力大,已经众所周知。本科生如此,硕士、博士毕业生同样如此。所以我们不时能在网络上看到有即将毕业的博士生吐槽工作难找,也不时能看到这样的新闻报道。所以,不少人得出我国博士过剩的结论。那么,我国现在到底有多少博士呢?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从1995年到2017年,全国博士毕业人数在70万人左右。2010年,当年毕业的博士生第一次达到5万人,近年来,每年毕业的博士生人数都有增长,不过幅度不大,大致增长一两千人。2017年,毕业的博士生人数是5.8万人。目前,每年的博士生招生人数大致就在5~6万人之间。粗略地统计,目前我国拥有博士学位的总人数大约只有80万人左右(不包括还在校的博士生)。从总数上来看,咱们这么大一个国家,十几亿人,只有区区80万博士,并没大家感觉的那么多。为什么大家觉得博士过剩呢?主要原因还是上文所说的那样,博士就业现在也比较难。博士毕业生看起来就业门路比较宽,实际上并不是。博士毕业生通常只有三条就业门路,要么进入高校或者科研机构,要么进入企业,要么参加选调生之类的考试进入公务系统。进入企业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是好的选择,毕竟工作待遇好的名企并不多,竞争也大,而一般企业很多人不愿意进去;而博士生进入公务系统也往往比较少,很多人感觉自己很难适应。所以,博士生更多地是希望进入高校当老师,环境熟悉且工作相对轻松。但是,每年毕业5万以上的博士毕业生,而内地大学每年新招聘的教师大约总共只有2000~3000人,其中还有一部分名额给了海归博士们,还是僧多粥少,自然就容易给人感觉博士过剩了。其实,我国要不断在经济、科技上发展进步,是需要大量高学历的博士毕业生的,目前的博士数量虽然已经不少,但并不是太多,都是国家进步所需要的,重要的,是进一步提高博士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对此,你怎么看呢?你觉得我国博士过剩吗?图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之中,追求高学历、高待遇,成为了许多大学生的追求目标。但是高学历的学生,普遍存在“高处不胜寒”的烦恼,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在今年两会期间,南京大学校长指出:双一流大学的建设,要以内生动力为主,师生应当摒弃功利和浮躁的思想。现在的博士研究生,时常出现申请延期毕业的情形,对博士学生进行适当分流,不适合读博的学生应当慎重对待学历深造。南大的校长认为:双一流大学的建设,应当从“指标一流”向“公认一流”转变。在高等人才的培养体系当中,高校应该给学生充足的发展空间和时间,但是也不能允许学生因为拖延而延期毕业。据不完全统计,在大学的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当中,大约有65%的博士不能在标准时间内完成学业,继而申请延期毕业。对于申请延期毕业的博士,有的教育学者提出:延期的博士,学校需要实施干预,对其进行合理分流。我国高校中的博士,按时毕业的人数比重并不够,有的被要求3年完成学业,但是时间过去8年了,还是毕不了业。延期毕业的博士群体数量越来越多,引发了不少问题。面对博士毕业难的问题,教育管理者、研究工作者、相关专家学者等等人士,也都在进行深刻的反思,并着手进行改善。从2102年至今,博士教育体系的延期毕业现象,没有得到明显改善,甚至变得愈发严重。有的学者正在反思博士培养体系、博导的指导体系、教育资源的适配以及学生的自身的问题。在博士人才培养体系方面,高校不能仅仅是在招生时期和毕业时期,严格要求学生,而在博士求学的中间时期,放任自流。博士导师和相关管理者,应当加强博士在读期间的督导工作,对在读博士的学业和生活进行全方位的辅导。此外,从在读博士自身的层面分析,并不是说每一个学生都适合做深层次的学术研究,有的学生可能纯粹是为了博士学历学位。所以对于不适合的学生,应当及时做好合理地分流指导。在研究生的人才培养体系方面,教育部在2019年之初,也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明确指出:研究生培养单位应当珍惜并用好办学的自主权,科学合理地设置培养要求和学位授予条件,重点抓好学位论文工作,进一步强化导师和学位评定委员会的主体责任。同时,该通知明确要求:对于不适合攻读学位的研究生,研究生培养单位应当尽早对学生落实分流工作,加大分流力度。由此可见,现在有一部分读研学生正在面临分流压力。所以,正在读研的硕士和博士,以后如果申请延期毕业,请慎重对待自身的学业,尽早地严格要求自己。如果没有特殊的原因,能够及时毕业,最好还是按时完成学业要求,避免临时抱佛脚,从容完成学业,按时毕业。
博士这个特殊的物种,有太多的特殊之处,或许当你看完这篇文章后会改变你对博士的一些认识。谈到博士,我们就不得不谈博士的毕业问题,我相信大家或许都知道博士毕业难,那到底是有多难呢???很多博士表示,我们都是延期两年毕业的,你觉得难吗?现在的博士毕业是真心不容易,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只要你是博士那么你绝对不可能顺利的、轻松的、简单的毕业。我在读博期间,可谓是经历真正的人间地狱,那才是冰与火的青春啊!!!我的专业是人文社科类的,相对于理工科的博士我个人觉得我还是比较轻松的,但是这种轻松可以安全忽略不计。我不是直博,是通过考试一关一关的筛选后顺利的成为一名博士,我记得在面试的时候有两位博导都问了我同一个问题,你觉得你的定力和毅力能够撑得下去吗?当时,我很肯定的说,可以的。现在觉得自己真的是年少无知啊!!当开始真正的博士生活时,我导师和我的第一次谈话就是我们能够顺利毕业就是最好的教学结果,完全不指望我能够在学术界上做出什么丰功伟绩,延期一两年毕业也没关系,你的师兄已经延期两年毕业了。听到这个消息,真的是瞬间后悔读博了。更令我无奈的是,我的英语。由于读博期间我很荣幸的成为了一名外教的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就是百分之一万的英语,绝对不会出现一个汉字,然后下课的时候给逼布置一个作业,仅仅一个作业就需要我花费一个星期的时间去研究和完成,但是当你提交的时候得到的结果便是继续修改。此外,读了博士之后根本没有什么暑假和寒假,每次放假都是开学时拿来5篇自己写的论文,你说仅仅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你如何完成两篇论文呢?但是你还必须完成,查阅各种文献,翻阅各种期刊,最后当你写了一半的时候突然发现逻辑错误还得继续再来。转眼到了博二,生活真的是没有那么复杂化了,很简单就是一件事情,你的论文写的怎么样了,C刊论文发表了吗?发了几篇了?同学之间见面没有以前的那些客套话,只会问你的论文进展怎么样了?由于我是文科,需要在CSSCI上发表自己的论文,我们学校要求必须发表两篇才能顺利毕业,但是想在这个上面发表自己的论文,真的是太难了,除非你的论文足够优秀,足够有自己的创新点。就这样,我还是没有能够顺利的正常的毕业,最后只能是延期一年毕业,发表了自己在CSSCI上的论文,当拿到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时,真的是感叹万分啊!!!
近日,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发布《关于处理超过最长学习年限博士生学籍的通知》,因超过全日制博士(含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的59名博士生,对其学籍管理将作出分类处理。根据相关学籍管理规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基本修业年限外不超过2年;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六年”。对没有达到申请延长学习时间基本条件的博士研究生,处理方式为:转硕、按结业处理、退学。今年以来,不少高校都对部分大学生作出退学处理!6月23日,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在官网向学生发出正式退学通知,要求学生在2周内办理离校手续。6月28日,上海师范大学发布公告,对125名超过学校规定学习期限不能毕业的研究生作出退学处理。消息一出,很多人表示支持,但也有人觉得,辛辛苦苦考上的研究生就这样被退学了,是否太随意也太严格?其实,北交大的做法并非个例。就在去年,广州大学对72名研究生做了退学处理,包括5名博士生、67名硕士生,即该校每40个博士、每70个硕士里就有一个被退学。对逾期不毕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进行清退,也并非第一次。早在十年前,华中科技大学就对硕士、博士研究生300多人进行了清退,原因同样是这些人长期不来上课,有些甚至已超时学习两三年。事实上,清理“过期”研究生是有相关规定的。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生若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学校可予退学处理。根据国家对学籍的要求,研究生学籍一般是三到六年。具体到学校有自己的规定,比如广州大学,硕士生最长不超过5年,博士生不超过7年;西南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的最长学习年限为六年。考研不易,但如果不且读且珍惜,集体清退就是给那些在校园里昏昏欲睡的人的一次警醒。清理“过期”研究生,其实不新鲜,只是在正常执行一个早已有之的管理规定,应该是常态。让大家觉得新鲜反倒说明了我们对研究生教育的认知偏差,包括执行的偏差。研究生绝对不应该只和学历划等号,而更应该和能力划等号。的确,从“终端”着手清退超期研究生对于学生和学校来说,都未免遗憾,因为它意味着学生和高校双方时间、精力、经费成本上的沉没。有数据显示,2003年博士研究生延毕率约46.5%,在2012年延毕率突破60%后仍不断上升,到2018年延毕率已达到64%,说明有超过六成的博士研究生无法正常毕业。博士研究生延期毕业率逐年增长,反映出“严入严出”现象愈发普遍,博士生培养质量越来越受重视。当然了,影响博士毕业难度的因素有很多,除了博士生自己的研究兴趣、学术能力以外,导师指导频率及指导学生规模、科研成果发表规定、论文选题等也很重要。近年来,国内高校对博士生发表论文的数量、质量都有明确要求。比如,南京大学规定,理科生至少要在国际一流刊物或本一级学科顶级刊物上发表1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在本专业SCI索引源刊物上发表2篇学术论文、在本专业SCI索引源刊物上至少发表1篇学术论文和在核心期刊上发表2篇学术论文,且必须全部是第一作者。“这还只是学校的最基本的要求。”一位博士在读生透露说,部分院系、老师的要求比学校还高。所以,如果您觉得国内博士毕业太难,同时也不想放弃现有的事业,不妨可以选择免联考的在职博士(国际DBA)。国际DBA项目旨在培养已具备硕士学位或者同等学历以上的高级管理人才,是通过专业的工商管理博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规定的学术水平而被授予的博士学位。它体现了工商管理的最高学术水平。感谢阅读,欢迎关注【徐说MBA】,谢谢!
熬到博士,毛发稀疏。功亏一篑,直面清退。今年以来,多所“双一流”高校着手对部分博士生做出退学处理,在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成为清退的主要原因。研究学问,慢工出细活,能够按时毕业的博士生,其实还不到四成。“双一流”高校相继延长学制,博士四年制渐成主流。博生们且不要庆幸,末位淘汰规则的改变,并未放宽对培养质量的要求,随着过程淘汰规则的推行,不适合做学问的博士将早早被分流。清退1978年我国招收第一批仅18人的博士生,2019年招收博士生数突破10万人。随着博士生规模的扩大,博士生培养的重心,从重视体量向重视质量转变。在更高要求下,近年来我国博士生的延期毕业率持续上升,延期毕业逐渐成为常态化现象。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003年博士生延毕率约46.5%,在2012年突破60%后仍不断上升,到2018年已达到64%。65%的博士可能无法按期毕业,不是所有博士都理所当然能毕业,南京大学校长吕建在去年全国两会上曾撂下过这句话。延期毕业不是没期限,拖太久的只好清退。2019年研究生大清退,年底延边大学对136名研究生送达退学决定,其中就有博士生14名。今年以来,吉林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多所“双一流”高校,着手对超期博士生正式做出退学处理。4月以来,吉林大学陆续有至少15个学院发布公告,对所属学院的超期博士生进行学籍清理,光管理学院名单上的失联博士生就有10名。7月,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发布通知,59名博士生超过最长学习年限。8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发布公示,对33名失联超期博士生作出退学处理。超期成为清退的主要原因,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生若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学校可予退学处理。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楼世洲指出,清退工作背后没有硬性淘汰机制作为支撑,各高校在执行中标准不一,而最高修学年限是唯一的硬杠杆。放宽改革开放之初,社会建设急需人才,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为2-3年。随着博士生规模的扩大,质量要求提高,1986年底博士学制放宽至3年。如今高层次人才对博士生的培养要求更高,3年让博士生做出高水平科研成果,颇有些吃力。厦门大学《关于将我校博士生学制由三年延长为四年的说明》指出:我校博士生准时毕业率偏低,按时毕业率不到40%,学制改革势在必行。前不久,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在北京召开,对研究生的改革作出顶层设计。随后,中国传媒大学召开研究生教育会议,全面拉开改革大幕。自2021级起,中国传媒大学将博士生基本学制由3年改为4年。目前,我国已有29所“双一流”高校实行4年博士学制,7所高校实行3-4年弹性学制,博士四年学制渐成主流。我国高校博士的培养周期,其实不算长。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数据显示,2017年美国博士修业年限中位数为5.8年。博士生延毕普遍,论文发表未达到毕业要求是重要原因。不少高校对博士生在校期间发表的SCI论文的数量和级别都有要求,且作为进入学位答辩程序前的必要条件。实际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生,通过博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相应学术水平者,即应授予博士学位。2019年,清华大学修订《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提出不再将博士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达到基本要求作为学位申请的硬性指标。分流放宽毕业年限,摒弃唯论文倾向,博士生培养的硬性指标模糊了,质量怎么保证?高校淘汰博士生,多因未在最长学习年限内完成学业,而非在培养过程中不合格。博士生分流淘汰制度,早于本世纪初便引起我国高校重视。2019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重申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要落实及早分流。3月13日,清华大学新规提出,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导师应及早提出分流建议。分流淘汰对导师提出要求,导师不能再当甩手掌柜。从严要求研究生,就要对研究生培养实行全方位全流程管理,重视过程管理和过程评价。中国传媒大学日前在改革中即明确,注重对导师爱岗敬业奉献度、所指导学生培养质量情况、代表性科研与创作成果情况等的考查,有奖有惩,建立多元立体的导师评价标准体系。9月2日,教育部公布对《关于规范管理防止高校研究生导师与学生关系异化的提案》 的答复,提出不得要求研究生从事与学业科研社会服务无关的事务,不得违规随意拖延研究生毕业时间。分流有多种手段,清退只是其一,还包括降格培养等。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吴合文指出,目前研究生降格主要是硕博连读生不适合博士研究生培养,再回到硕士培养阶段。早在2017年,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联合印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就曾指出要畅通博士研究生向硕士层次的分流渠道,加大分流退出力度。美国高校即制定了严格的博士生分流淘汰制度,一项对伯克利大学的研究发现,尽管学生在前1-3年的流失率高达25%,但被“淘汰”的学生中大约72%获得了硕士学位。博士生在就学过程中分流,毕业后也有分流现象。清北近三年博士毕业继续从事科研事业的比例逐年减少,投身非学术职业的博士渐多。前不久,杭州市余杭区一张2018年招聘公示的截图突然火起来,列表中被录取的50名应届生,不乏清北博士。去年,深圳几所高中招聘教师,清北博士亦在其列,被称为“神仙打架”。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指出,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时代,我们需要打破一些陈旧的观念。多元的选择,恰恰是这个时代的标志。参考资料:《近30所高校清退1300多名研究生——让严进严出成为研究生培养常态》,2019年12月24日08版,光明日报《29所一流大学延长学制!博士3年毕业有多难?》,2020年8月28日,青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