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底项城的李先生通过网络了解到郑州一家名叫”祝博士“的托管培训机构可以加盟,他就心动了,很快他就被”祝博士“托管培训机构安排到新乡去了解考察。求助人李先生:我们去新乡也去了两次,第二次说是有什么优惠活动,我们交了1000块钱,当时也没说定金不定金。经过一番考察,2019年中旬李先生先是交了1000块钱意向金,随后几名老师一直通过微信和李先生沟通宣传,两周后李先生又补交了29000元。2019年8月初公司派了一名老师到项城市帮助李先生选址,食宿、路费都由李先生负担。求助人李先生:(按规定)弄个二三百平方的,各方面可以在教育局备案的,可以给办证的,消防都可以通过的,在我们当地选了四个学校,选的都不太满意,不合适。经过咨询李先生了解到“祝博士”公司帮忙选址的两个地址都不可能通过验收,当他向“祝博士”公司反映此事时情况又发生了变化。求助人李先生:跟李林老师联系,选址的老师联系,结果联系不上了,她把我的微信、朋友圈取消了,我就开始问姓郭的老师,她说(李林老师)辞职了。此后李先生与“祝博士”公司的联系变得非常困难,公司不再派专人与他对接,而是要求李先生补齐98800元才能进行下一步合作。求助人李先生:我现在认为分析分析提前都有一定预谋性的,我现在就是这样认为,不然一步一个坑,跳了第一步,第二个坑有可能要陷进去,要是不陷这东西就白扔了,1000块交了之后后边不交了就没这事了,1000块钱等于没有了,我现在补了29000元,还没得到任何东西,叫你还交钱,如果不补齐还得不到任何东西,一步一个坑嘛,根本没办法往底下进行了。最让李先生气愤的是今年年初在他提出退款之时,“祝博士”公司通过微信给他发来一张票据,上面写了定金3万元不能退,这时距离他交钱已经过去半年时间了,同时发过来的还有一份蹊跷的合同。求助人李先生:包括这个钱数,包括合同我都没签字,发给我看了,看了之后是空白的,里边任何都没填,如果填东西我可以不认,我没有签任何字。“祝博士”公司为何会拿出一张单方签字的合同作为不能退款的凭据呢?记者和李先生一起来到了位于郑州市绿地中心写字楼里的广州祝博士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郑州分公司了解情况。广州祝博士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郑州分公司郭老师:上次来的时候见过。记者:他的情况等于说咱们事先了解过?广州祝博士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郑州分公司郭老师:简单的沟通过,上次的时候。出面接待的两位负责人显然都了解李先生的情况,工作人员还拿出李先生加盟的相关资料,其中就包含票据和合同。记者:合同上为什么乙方没有签字呢?广州祝博士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郑州分公司刘总:因为他是远程签约的。记者:那他得签字,他签字的证据在哪里?广州祝博士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郑州分公司刘总:所以我们当时给他签字。记者:那他签了吗?广州祝博士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郑州分公司刘总:这是没签吗?记者:没签的话代表他没有认可这个合同,我可以这样理解吗?广州祝博士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郑州分公司刘总:所以我们就是在跟他协商。记者:我看一下最后签章啊,您稍等,包括乙方这一块也都是空的,只有甲方一个单独的签章。此时公司的刘总慌忙拿走了合同,他说自己刚从广州来到郑州,不知道合同上没有乙方的签字,此后刘总又改口说退款可以但是他们前期人员成本需要扣除。广州祝博士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郑州分公司刘总:我们人员下店需不需要工资成本。记者:下店去了几次?广州祝博士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郑州分公司刘总:就一次啊,一次也是有成本的。记者:多少钱,您现在可以算吗?广州祝博士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郑州分公司刘总:600块钱一天嘛。求助人李先生:你们工资这么高吗?记者:您可以拿工资单来看一下吗?一天600,一个月18000的工资。经过记者协调双方达成一致,现场签订了退款协议。广州祝博士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郑州分公司刘总:你交了3万,然后你是因为场地问题没法提供,所以我们通过协商解决这个问题,实交的3万块钱,我们扣除1000块钱的服务费用,给你退还29000元。求助人李先生:这个事情跑了几趟了,跑了半年时间了,一直没有解决,今天在你们帮助下给我解决了,太感谢你们了,真的太感谢你们了。(来源:河南广播电视台新农村频道)
生源对于每家托管辅导机构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那么托管辅导班该怎么招生呢?托管辅导班招生会有时间限制吗?现阶段托管辅导班招生有哪些方法和技巧呢?一下就来给大家分享一下开托管辅导班现阶段有效招生技巧吧!01 托管辅导班招生方法一:课程特色托管辅导班的主要工作是负责孩子的日常饮食和作业辅导,这些是大多数小饭桌补习班的必备工作。但要想让自己的托管辅导班具有市场竞争力,还需要有一些特色课程,这样才能吸引家长和孩子。可以提供免费的课程体验服务,先吸引家长上门了解,只有上门了解才会有成交的概率。祝博士博士训练营:每天3小时,多元课程。同步辅导兼容素质创新。培养习惯提升综合能力。每个托管辅导机构必备特色课!02 托管辅导班招生方法二:线上+线下宣传现在传统的地推效果有限,可以结合线上+线下的方式,充分利用微信群、朋友圈和新媒体广告等,以达到招生引流的效果。祝博士线上招生引流法:年超百万广告投入,专业的市场督导支持,种类丰富的活动策划。线下自由免费招生广告网络,低成本,轻松触达线下,会赚钱的智能广告平台,被加盟商誉为:“祝博士招生神器”03 托管辅导班招生方法三:策划促销活动托管辅导班班可以借助国家法定的节假日做活动,同时也可以做托管辅导班周年庆活动。例如:报名前几名免一个月托管费、今日报名赠送礼品等。总之要多搞活动来宣传托管辅导班,增加家长对作业辅导班的印象,同时活动期间托管辅导班的工作人员也要与家长多沟通交流,解决家长的问题,从而提高招生引流的效果。04 托管辅导班招生方法四:制定奖励机制作业辅导班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无论是小饭桌补习班的老师还是学生,可以鼓励他们介绍学员,例如招到一个学员给予一定的现金奖励或其他的福利等,调动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招生引流。05 托管辅导班招生方法五:托管班加盟品牌祝博士教育一家综合性的品牌机构,在全国范围内拥有超过2200分校,覆盖31个省份,360多个城市,拥有上百种有效招生方案和实操成功案例,祝博士教育为每个加盟校区提供360度多方位贴心服务,从市场的评估,店铺评估、装修平面设计、开业策划、师资培训、宣传物料设计、经营管理培训、市场督导、招生策划、持续性跟踪服务,让加盟校区轻松获利。关于开班运营、招生管理、课程手续方面可以一起交流,更多同行和您一起并肩作战!
01:04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张亚勤正式加盟清华大学,受聘清华大学“智能科学”讲席教授,将在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计算机系和相关院系开展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同时将负责牵头筹建“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AIR)”,面向第四次工业革命,以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物联网和类脑智能为关键的技术突破方向,打造世界顶尖的创新研发平台。邱勇校长向张亚勤教授颁发聘书张亚勤是数字视频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世界级科学家和企业家。他于2014年9月加盟百度公司担任总裁,并于2019年10月从百度退休。出任百度总裁前,他曾在微软公司工作近16年,历任全球资深副总裁兼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科学家、微软中国董事长、微软移动和嵌入式业务全球副总裁。加盟微软之前,他曾在美国Sarnoff公司(斯坦福研究院)任多媒体实验室主任(1994-1998)和GTE(Verizon)实验室高级研究员(1990-1994)。他在4家高科技公司担任董事,也是联合国计划发展总署(UNDP)企业董事会董事。张亚勤拥有60多项美国专利,发表500多篇学术论文,并出版11本专著。他是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未来交通指导委员会”唯一来自中国的委员,领导了百度公司Apollo自动驾驶计划,并担任全球最大技术开放平台Apollo全球理事会理事长。他发明的多项图像视频压缩和传输技术被国际标准和主流产品采用,广泛地应用于高清电视、互联网视频、多媒体检索、移动视频和图像数据库领域。他主持了云计算、嵌入式操作系统、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领域多个重大科技项目。张亚勤于1978年(时年12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获得电子工程系学士和硕士学位;1986年赴美深造,1989年获得乔治华盛顿大学电子工程博士学位;1997年他被授予IEEE Fellow,成为历史上获得这一荣誉最年轻的科学家;2004年获得IEEE颁发的“产业先锋奖”(IEEE Instry Pioneer Award);2017年荣膺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ATSE)院士,也是该年度授予的唯一外籍院士;2019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是当年度计算机科学当选的唯一的华人科学家。2020年,张亚勤博士启动人生3.0计划,将于7月开始在清华大学正式开启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公益事业的新征程。张亚勤也是中国科技大学信息和智能学部指导委员会主任。他曾在十余所世界顶尖高校担任校董、荣誉或客座教授。新时代学风建设清华方案|邱勇:建立长效机制 努力开创新时代学风建设新局面上过热搜的清华天文系,究竟是做啥的?新年第一本书读什么?清华图书馆的甄选书单唯一特等奖!清华多项成果入选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董晨:用30年,做好一件“每天都不一样的事情”点击查看视频| 清华大学视频中心文 | 李晨晖摄影 | 李派编辑 | 赵姝婧
伴随线下培训、早教机构纷纷复课,各大商场陆续重拾往日热闹。而在银泰百货大红门店,原本熙熙攘攘的三层却十分冷清。继不久前巧虎KIDS撤店,隔壁的马博士婴幼儿游泳馆也悄然跑路。两家店面并排而立,空空荡荡,令家长们无比寒心。原想奔着大品牌去,却遭遇加盟商一走了之,无人担责的窘境。这样的现象已成为行业潜规则,一次性付出的加盟费与每年交纳的品牌使用费,实际上只换来了挂上品牌牌匾的权利。独立经营、财务分开等做法,也让加盟店与总部间只是品牌输出的合作关系,并无代偿义务。案例知名门店跑路 家长退款无门玻璃门上,鼠年“富贵平安”的立体卡通贴纸以及悬挂的“福”字鲤鱼,还在传递着新春喜气。门把上一副大铁锁、白纸黑字的封条,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位于银泰百货大红门店三层的马博士婴幼儿游泳馆,如今已是人去楼空。记者在现场看到,门口放置着一块通知立牌,告知顾客可发送邮件进行信息登记,收集工作截止到8月31日,并给出退卡联系人“刘总”的电话。“我们早就登记了,电话也打了很多次,根本没有人接。”一位家长气愤地告诉记者,7月以来疫情好转,但马博士始终没有营业。她和有同样遭遇的家长们各方打探得知,经营者已关门跑路,就连商场也联系不到对方。该家长展示了另一份由商场发布的“温馨提示”,告知消费者如不能顺利退卡,商场将协助调解,消费者也可通过司法程序进行维权。这份提示中退卡联系人除了“刘总”外,还有一位“段总”,记者多次拨打二人电话,均无人接听。“6100元办的卡,还剩5000元拿不回来了?”“无良商家辜负天真孩子的喜爱”……网络上,诸多家长纷纷发帖诉说自身遭遇。“春节以来游泳馆一直没开门,我们也选择了相信,谁知竟是这种局面。”家长王宇(化名)告诉记者,他办的卡是3500元25次,约有一半剩余,算是家长中损失少的。从家长们的缴费单据来看,钱款流入了这家马博士的经营方“北京嘉祥聚合商贸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14年4月,注册资本10万元,法定代表人为刘嘉庆。7月20日,因“通过登记的住所或者经营场所无法联系”,公司被西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既然该公司联系不上,记者致电马博士总部“北京贝特宝科技有限公司”。对方称马博士在全国范围内没有直营店,都是做加盟的。“加盟店为独立经营模式,财务和公司总部完全分开。我们对加盟店的经营状况不负责,更不可能替跑路的店面去还钱。”调查十几万加盟费 只买一块牌子虽然在马博士店面损失尚不算多,但令王宇闹心的是,他于去年11月在隔壁的巧虎KIDS早教机构,为孩子缴纳了近18000元费用,只上了十次课。“巧虎缴费家长更多,金额也比较大,目前收集到的情况是退费金额不少于四五百万元。”记者了解到,这家巧虎KIDS的经营方“北京思凯文科技有限公司”已在8月初宣告破产。破产前,该公司完成了一系列动作——注册资本由500万元锐减至10万元,法人代表和企业名称均进行了变更。与马博士店面如出一辙的是,作为巧虎KIDS品牌运营管理方,上海鲱鱼宝宝教育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在公众号上发布公告称,巧虎KIDS银泰中心所属公司系独立运营主体,北京其他巧虎KIDS也均为独立运营主体。公告中,鲱鱼宝宝公司称巧虎KIDS银泰中心不会“跑路”,会员可登记需求并得到妥善安置。但记者了解到,目前收到回复的家长对所谓方案十分不满。例如购买近2万元、96个课时的课时包,仅上了十余次课,却被告知只能拿到远低于家长预期的退款等。一位家长直言“感觉每人洒水一样给点儿”。疫情过后,加盟店状况频出,跑路已不再是新闻。人们疑惑,做加盟店需要什么门槛,为何总部能将自己“择”得干干净净?记者以想要开加盟店为名,联系马博士总部“北京贝特宝科技有限公司”。招商业务部一位刘姓女士介绍,相关费用主要分两方面。“一是加盟费,仅支付一次,各地区价格不同,北京地区缴纳15万元。然后是品牌使用费1万元,需要每年缴纳,每年发放授权证书。”缴费后,总部会为加盟店提供人员培训、定价参考、活动方案等前期运营服务。“可以大致理解成您把装修、人员招聘等都做好,自己开了一家店,然后用我们马博士的品牌名称。”回应只是品牌输出 并无代偿义务刘女士强调,加盟店均是自行办理营业执照,独立经营,和总部财务系统完全分开。“您赚钱我们不抽成,经营不善赔钱了,公司也没有责任。”记者,若产生什么问题,总部就全然不管吗?对方沉吟后表示,“这得看什么问题了,客诉、运营方面的我们会协助双方沟通,给一些技术解决方案,但更深层的……您是指?”记者直言,比如加盟店跑路。对此刘女士称,总部与加盟店只是品牌输出合作关系,公司对加盟店没有任何代偿义务。“您新开的店,大额的预付卡可能不容易卖,可以从小额卖起,积累起顾客信任再卖大额的。”但顾客往往不会细致区分一家店是加盟还是直营,加盟店跑路后难免对品牌造成影响,总部难道不介意吗?刘女士坦言这一点没有办法,“要做加盟,就要承担一些这种负面的影响。”记者了解到,目前对于马博士银泰大红门店跑路问题,家长已通过12345等渠道向丰台区城管指挥中心、丰台区市场监管局等单位反映。官方回复称,执法人员多次尝试,均无法联系到相关负责人,无法组织调解,建议消费者通过司法程序解决与维权。加盟店出售预付卡后跑路,总部是否也应担责?对于这一核心问题,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岳屾山表示,若加盟店是独立注册的经营个体,加盟费只是对于总部品牌的使用,那么它的经营状况总部是不承担责任的。中消协律师团成员、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斌也持类似观点:加盟商作为独立法人,在显著位置亮照经营。消费者具体与谁签约,将钱款付给谁,享受谁的服务,责任就在谁。捆绑“信任利益”总部岂能无责?重庆中耀律师事务所律师陈源佳刊文表达了其他观点,他认为虽然《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第三条规定了加盟店(被特许人)是一个独立的经营实体,在法律关系上并不从属于总店(特许人),但在特许经营企业对消费者的责任承担问题上,涉及外部第三人的因素,必须考虑商法上保护善意第三人的要求。加盟店与总店保持着大致相同的外观形象和经营模式,易使消费者产生总店与加盟店同属一个企业,或总店对加盟店全权负责的印象。这符合《合同法》中关于表见代理的规定,因此总店对消费者的损失承担连带责任。当然,这只是外部责任,总店与加盟店的内部责任划分,还是应当依据《特许经营合同》中的约定。在中消协律师团成员、北京清律律师事务所主任熊定中看来,加盟店跑路,品牌方不能说全无过错。“例如没有留足保证金,没有相关商业模式预防(跑路行为)等兜底措施。至少在法律层面上有和加盟店共同侵犯消费者权益的嫌疑,消费者可以追究总部共同侵权责任。”至于商场,只是一个承租平台,他认为即便有责任也比较轻微。“更建议家长去找总部,从连带关系上也比较顺一点。”事实上,总部是否应为加盟店经营行为担责,确实在业界存在争议。江苏省消协秘书长童天武曾表示,消费者选择连锁业态的加盟店,是因为捆绑了对总店的“信任利益”。据此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商标法》规定,当被许可人的产品侵权了,商标许可认人是要承担连带责任的,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对这一点也作了确认。这样一种法律制度应当引入商业业态下的连锁经营业态,否则,这个连锁经营的业态就是一个有点病态的经营方式。”遭遇跑路过后,更重要的是未来如何提防。李斌坦言,疫情过后这类事件太多,维权极为不易,且面临后续执行难的问题。“消费者对打折促销要保持定力,选择规模大、信誉好的正规企业。看清签约对象是谁。消费的时长和预付金额不可过高,参照国务院对校外培训机构的规范意见,尽量避免超过3个月,尤其跨年度的预付费。”(原标题:连锁培训机构关门 家长方知是“加盟店” 加盟店跑路 总部能“择”干净?)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魏婧流程编辑:TF021
DOI:10.16298/j.cnki.1004-3667.2020.08.06摘要随着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博士教育的目的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工具性渐强、学术性式微使得博士培养质量有降低之虞。博士教育必须要打牢学术基础,博士生在学期间应厚植理论功底,锤炼逻辑思维,增强写作能力,为终身的学术发展作好充分准备。博士教育应当培养博士生的学科信念、学术精神、学术品格,同时要注重提高他们自我发展能力。“捆绑式”和“挖井式”的博士教育难以培养学术适应性强的学者。导师不仅要重视对博士生的个性化指导,还要注重学术共同体的营造。以导师为核心的学术共同体对博士生的人际交往方式、为学为人态度、职业道路选择等都具有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建设优良的导师团队风气是博士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关键词博士教育;研究生教育;师生关系;学术共同体;高等教育学博士教育规模较小,有利于开展个性化教育。而且从根本上讲,不进行个性化教育不可能培养高水平博士,难以实现博士培养目标。与本科生、硕士生和导师的关系相比较,博士生与导师的关系最紧密,这不仅表现在他们与导师之间的交往和交往方式上,更表现在他们的学业上。就博士生的学业基础和教育目的来讲,他们与导师在学术上的距离最近,他们甚至可能是导师学术上的伙伴,最有可能继承导师的学术事业,即便发展了与导师不同的学术方向,导师给予他们的学术训练和熏陶对他们终身的职业发展和个人生活也具有重要影响。博士教育本来是很单纯的,主要是为了学术事业后继有人而开展的培养青年学者的教育。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高新科技产业的发达,社会人才市场对博士教育的需求与日俱增,除了各种科研院所外,很多行业企业和政府部门从业人员的教育经历不断提高,他们也对博士教育提出了要求。所以,博士教育目的的多样化成为了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尤其是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中,博士教育成为了很多本科生的理想追求。这样一来,博士教育的属性和价值追求就变得越来越复杂,博士教育的价值冲突也越来越凸显,且直接影响博士教育的发展。其中,学术性与工具性的矛盾尤为显著,主要表现为受功利目的影响,博士教育的学术性呈弱化之势,博士培养的学术水平和质量有降低之虞。实际上,不论出于什么目的,不论博士生毕业后从事什么职业,博士教育都应当高度重视加强博士生学术功底的培养,使他们具有高深的学科理论修养和专业精神品格。因此,博士教育应当处理好学术性与工具性的关系,加强学术性,避免工具性的消极影响,提高博士培养质量。一、打牢博士终身发展的学术基础博士教育不是一般素质的养成教育,也不是现成技术的熟练操作教育,而应当是在相关学科专业方向的创新教育,以使博士生形成对学科的忠诚态度,打下坚实的学科基础,具备求实创新的科学素养和专业精神,树立终身从事学术事业和专业工作的职业理想。着眼于博士生的终身发展需要,博士教育必须重视筑牢博士生的学术功底。我国博士教育招生制度弊端很大,主要凭一次笔试就能获得通往博士教育的机会,尽管有材料审核和面试环节,但因为笔试是第一道门槛,过不了几个小时笔试的临场发挥,即便功底和基础再好也只能望洋兴叹。这就决定了博士教育也具有应试的影子。博士生入学后本应该沉下心来,专心致志地弥补学术功底不足,潜心专业学习,但学校的一些政策又使得很多博士生甚至一些导师也心浮气躁。很多高校博士生评奖评优标准有一些所谓的硬指标,比如,在最优刊物或影响因子高的期刊上发表论文多少等。虽然这样的评价标准不能说毫无道理,但它的消极影响也是明显的。一些博士生在学期间一味地追求发表更多论文,这样不仅有利于获奖评优,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就业竞争力。甚至很多导师也这么认为,并鼓励博士生如此行事。这种倾向太过功利,是短视的。从博士生的成长与发展角度看,博士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在读期间出研究成果,而是打牢学术基础,为自己终身的学术发展做好扎实的准备。众所周知,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建立起结构严密的体系,从本专科教育到硕士教育再到博士教育,一步一个台阶,博士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国民教育体系塔尖上的皇冠。到了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学生经过了本科教育和硕士教育,如果做一个简单推理,有了本科教育和硕士教育作基础,到了博士生阶段,就是该出成果的时候了。这样说来,以发表论文为标准的评奖评优似乎也是说得过去的。殊不知,这三个层次的教育固然有着层层递进的关系,但三者之间的使命各不相同。在精英化阶段,高等教育体系还不发达,三个层次的教育虽然已经建立起来,但整个高等教育还是以本科教育为主体,本科毕业生是社会相关行业的精英从业人员,即便在高教界这个从业人员受教育水平历来最高的部门,教师的学历水平主要还是本科毕业。到了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整体规模不断扩大,社会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群不断扩大,尽管研究生教育逐渐受到重视,但博士教育仍然保持着极小的规模,且博士毕业生主要集中在社会少数几个行业部门,所以,本科学历的人群还是最主要的,本科教育仍然是大多数人的终结性教育。到了大众化后期和普及化阶段,新增就业劳动人口多数都拥有了高等教育学历,社会各行各业就业人口的学历水平显著提高,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不断完善,研究生教育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社会各行各业的高级专门人才需求越来越多层次化,除本科层次外,对硕士和博士层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这样一来,对很多从业人员来讲,本科教育的终结性真的终结了,它作为人的基础素质教育的属性越来越强。本科毕业后,人们还需要不断地“回炉”,接受继续教育或更高层次的教育。尽管本科教育的专业性仍然鲜明,但同时其基础性日益显著,专业性使本科教育能够即时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基础性则使本科教育成为更多的继续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前置性教育。对于博士教育来讲,它的基础包括了本科教育和硕士教育。高等教育学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学科,它是从硕士研究生教育开始的,高校并没有开设本科层次的高等教育学专业。因此,高等教育学博士生生源的本科教育背景是各不相同的,有来自人文学科的,有来自社会科学的,有来自理科的,还有来自工科的,等等。这样看来,本科教育对高等教育学博士的意义并不是在学科专业方面,很多高等教育学博士生入学时在高等教育学科方面基本上是零基础,也就是说,他们的硕士教育也不是高等教育学,而是其他学科领域的。这是高等教育学科博士生生源的最大特点,这与其他学科博士教育有很大差别。其实,对博士教育而言,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在所有学科都有体现,只是在高等教育学科更加突出罢了。对高等教育学博士而言,本科教育主要为他们打下了核心素养基础,包括一般的知识基础、观察和分析事物的态度与方法、思维的敏感性以及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视野的开阔与否,等等。如果高等教育学博士生所研究的方向与本科专业教育有关,如本科毕业于工科的研究工程教育、本科毕业于农科的研究农科教育,等等,那么,本科教育的专业素养对他们的研究是有帮助的;如果他们的研究方向与本科专业教育没有直接关联,那么,本科专业教育对博士培养的直接作用可能是比较微弱的。总体而言,高等教育学博士教育往往要从打基础开始。这个基础是高等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众所周知,高等教育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在我国只有4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高等教育研究比较发达的美国也只有60多年的历史,在其他国家历史都很短。尽管如此,高等教育学的学科理论并不缺乏,就我国而言,每年发表的高等教育学论文数以万计,出版的相关专著数以千计。广泛涉猎国内外高等教育研究成果,深入学习和掌握各种理论流派和基础知识,厚积薄发,未来才有更好的发展前景。但有的博士生却为功利所累,为了多发文章,追逐一些热点问题,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和充分研究就急着写文章,以为热点文章比较容易发表。事实上,有时候也确实如此,这又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认知,这无疑是急功近利的,看上去涉猎较广,容易出成果,实际上都是浅尝辄止,缺少深厚的学术底蕴。念博士不只是为了求学问,更是为了做学问。到了博士阶段如果还没有一点学术自觉,缺乏学术理想和信念,这样的博士除了能得到一些职业或名利上的回报,不可能体会到学问的甘甜,不可能有做学问的幸福感。因此,高等教育学博士生应潜心学问,以学术为志业,建立起坚定的学科信仰,终身从事高等教育学术研究,为繁荣高等教育学科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所以,我对博士生的要求是:不争一时一事,着眼长远发展,打好学术基础,为一生的学术发展作好充分的储备。高等教育学博士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学术基础?怎样才算打好了基础?这两个问题都有多种答案,不同导师的看法可能有差别,不同学生的看法也会各不相同。我对博士生的要求在大的方面是相同的,但具体到每一个人,要求又各不相同。一般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学术理论基础。博士生必须有扎实的学科理论功底,包括高等教育学科理论;历史学,主要是社会和文化史、教育史;哲学,主要是观察事物的科学态度与方法。另外,还会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学术兴趣,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中选取一门,尽可能完整地修完一门课,或阅读若干本有代表性的专著。第二,逻辑基础。博士生必须会思考,善于抽象思维,会给概念下定义并进行解释,会推理会演绎,等等。我要求所有博士生都要买一本《形式逻辑》,作为案头书,不时参阅。第三,写作基础。博士生必须会写能写,在我看来,写不好文章的人是不能念博士的,也不可能念好,即便侥幸毕业了,也很难在学术上有好的发展。博士生若能从这三个方面努力,其学术功底就比较有保障,就能为自己终身的学术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学术之路才能走得更远更好。在本科和硕士阶段是否可以打好这些功底呢?我的观察结论是:有的可以做点准备,加强一些,但大多都需要在博士阶段从头开始,包括写作。很多博士生都有这样的感觉:念博士之前,对写文章不犯憷,有的人还写过多篇文章,但念博士以后,反倒不敢写文章了。一是怕文章达不到博士生的水准,拿不出手;二是还真不知道如何写好文章了。其实,念博士以后,他们自己对文章的要求更高了。这个高要求就是更严谨的学术文章写作规范,在以往的写作中,往往没有那么重视学术规范。念博士以后,就会用更严谨更规范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包括对概念的运用、对问题的解释、写作逻辑的设计和遣词造句等,都要体现出严谨的学术修养。为让博士生打好写作基础,我要求他们从入学开始多练笔,勤动笔,不断地写,不一定追求发表多少篇文章,以训练专业思维能力、学术表达能力、布局谋篇能力和文字驾驭能力为目的。有时候,我会根据博士生的特点与他们合作写文章,在他们动笔写作的时候,我也会开始构思和写作。即便最终成稿的文章每一个文字都是我写的,我也会要求他们对自己写作的文稿不厌其烦地修改,让他们将自己写的与我所写的进行对照,体会如何写学术论文,包括主题该怎么提炼、问题该怎么描述、思想该怎么表达、逻辑该怎么展开以及语言该怎么组织,等等。我相信这样的训练他们会牢记终身,也会受益终身。二、帮助博士撑起一片自己的学术天地与其他层次的教育一样,博士生在读期间会有导师和其他教师为他们提供教育和支持。尽管现在很多高校在本科阶段实行导师制,但此导师非彼导师,差别很大。即便是硕士生导师,但很多人眼里,与博士生导师的区别也是明显的。毋庸讳言,在博士教育中,导师发挥的作用是主要的,博士生主要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学习研究、谋求发展。导师的指导对博士生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导师如何指导博士生,既是导师教育能力的反映,又是其教育境界的彰显。导师的指导是基于其自身学术任务完成的需要还是博士生的学术发展需要,是基于博士生短期发展需要还是基于其长期发展需要,是基于导师个人学科方向的发展需要还是基于博士生开拓属于他们自己的学术方向的需要,会在博士生身上产生截然不同的教育效果。有的导师在培养博士生的时候,不仅把博士生作为自己研究团队成员,还把他们看作是自己所承担项目的研究人员,通俗地讲,就是劳动力,培养工作围绕自己所承担的项目进行。博士生根据导师分配的项目研究任务,把自己分担的研究工作完成,在此基础上写出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即可毕业,获得博士学位。以这种方式培养博士生的导师常常被博士生们称作“老板”,很多导师也心安理得地接受这一称谓。我把这种培养方式称作“捆绑式”培养模式,即把博士生捆绑到研究项目上进行培养。它的好处是导师和博士生各得其所,导师的项目有人做了,博士生的培养项目化,在完成导师项目研究的同时自己的学业也完成了。还有的导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在博士生入学后即为其划定一个方向,要求他们在这个方向进行学习和研究,全部学习活动都在这个方向,心无旁骛,不论是发表学术论文还是学位论文,都集中在这个方向。我把这种方式称为“挖井式”培养模式,即认定一个方向,就在这个方向深钻下去。这样做的好处是博士生的学习主攻方向明确,可以集中精力在一个方向钻研下去,学得比较深透。从实际效果看,导师为博士生确定的研究方向大都是他们自己的学科方向,至于这个方向是否适合博士生,博士生是否感兴趣,博士生未来是否会在这个方向开拓,导师往往是不考虑的,他们也很难考虑到。我个人不认同以上这两种培养方式,尽管他们都能帮助博士生完成学业,获得博士学位。获得学位只是博士教育成果的表现形式,它的内涵在于博士生所获得的教育和训练在其身上所发生的变化。博士教育的第一任务是培养学术人才。这不仅是博士教育最初的使命,也是博士教育发展到今天的首要目的。今天的博士教育规模大了,不仅分科而且分类,几乎所有学科都培养博士,在一些特定的专业领域,还培养专业博士。即便如此,从博士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看,在高校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的比例最高。这也表明对博士教育来讲,培养学术人才具有特殊的意义,博士与学术有着不解之缘。有些人对念博士的学术意义无感,只是看到它是最高层次的教育,便努力去追求。还有一些人出于找一个好工作的目的,通过念博士来增强就业竞争力。我对博士生的要求是,不论出于什么动机念博士,从入学第一天开始就要端正宗旨,培养自己的学科信念,树立学术理想,建立起对念博士的学术意义的认知。这里有三重内涵。一是学科信念。博士生要有对自己所在学科的执着,对学科价值的高度认同。二是学术精神。博士生要有科学求实的态度,对事物的发展变化有自己敏锐的判断力,以真善美为标准指导自己的行为。三是学术品格。博士生要有学者气质,秉持学者的良知立德立言。在我看来,念博士不应仅仅是为了职业生计,更应该是选择了一种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博士与学术的距离最近,念了博士就意味着要从事学术工作。当然,现实中很多人念了博士也义无返顾地在其他行业就业,并不从事学术职业。即便如此,加强学术性对他们的职业迁移并非毫无助益。博士生毕业前后两重天。在学期间,有导师的指导和庇护,博士生的主要任务就是上课、研究和写作,工作和生活都比较单纯,需要考虑的事有限,接触的人也很有限,主要是老师和同学。毕业后,他们马上就会走上工作岗位,就要独立地处理各种事,独立地与各种人打交道,包括自己的同事、学生等。尤其是个人学术发展不再有人无条件地帮助做计划,不再有人时时善意地提醒和提出要求,一切都要靠自己去思考和作出决定。作为青年教师和新教师的双重身份,院系安排的任教科目可能与自己的博士研究方向并不一致,研究工作因为没有了导师的耳提面命而可能一筹莫展,自己没有实验室,组织不起研究团队,加入其他教授的研究团队不仅有人际关系问题,可能还有研究方向是否吻合的问题。这就需要博士具有很强的多方面的学术适应能力。学术基础扎实,学术适应性强,博士的个人学术发展就会比较顺利,否则,他们可能需要有一个很长的调整和适应期。与其他学科不同,高等教育学科具有“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它的生存方式与其他学科有很大的不同。高校其他学科都是以学院或学系的组织建制出现,自下而上有本科、硕士或博士一条龙完整的教育体系,高等教育学很少以学院或学系为组织载体,往往以研究院(所)的组织形式出现,且只开展硕士和博士教育。就学科力量而言,全国开展高等教育学博士教育的单位,专任教师达20人以上的屈指可数,大多在10~20人之间。从各单位学者的工作方式看,主要还是单兵作战,团队协作式非常少,团队主要是由导师及其博士、硕士等所组成的教育团队。从学校的要求看,高等教育学科学位点除了要培养高等教育学博士、硕士外,还要研究本校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等,服务本校的建设与发展。因此,高等教育学博士培养必须高度重视学术专长和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显然,“捆绑式”和“挖井式”的博士教育难以培养学术适应性很强的学者,更不适合培养高等教育学博士。这两种方式比较适合于为博士导师自己培养梯队人才,博士生毕业后更适合留在导师身边,继续与导师合作从事学术工作,做导师学术思想的传人。在博士教育已经比较发达的今天,有博士学位授权的高校的学术力量一般都比较强,很多高校还做出了不直接选留本校毕业博士从教的规定。所以,博士培养单位的教育主要是为其他高校培养学术人才,博士教育应当培养博士生更宽广的学科基础和更强的自我发展能力,使他们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开展新的学术工作,顺利地完成从学生到学者的身份过渡。博士教育是一时的,博士的发展是一生的。博士的路要靠他们自己走,博士教育不能囿于导师自己的学科方向,更不能局限于导师个人的研究课题,要处理好导师的研究与博士生个人学术发展的关系,使他们在理论、方法、能力和素质等方面都得到更好的发展,为他们开拓自己的学术天地打好基础。为此,导师和博士都要有正确的认识。从导师来讲,不仅要有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还要有宽广的胸怀、前瞻性的视野和严谨治学的精神,以博士生现实和长远发展为主轴,与他们一道设计其培养方案,使博士生既能受到科学、规范、严谨的学术教育与训练,又能培养比较宽广的学科基础、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优良的适应能力。这样,他们毕业后既可以在导师的研究生方向上继续开拓发展,又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开展新的学术工作,开辟属于自己的学术领地。也就是说,导师要允许他们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学术天空。从博士来讲,首先,要立大志,要有献身学术的理想和抱负,对自己未来的学术发展之路进行畅想和理性设计;其次,要分析自身的学术基础,明确自己的学术志趣,同时关注导师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工作,在个人学术志趣与导师研究方向之间找到自己的学术方向;再次,要积极参与导师的项目研究,主动接受导师的学术指导,与此同时,在自己的学术志趣方向打好基础,为毕业后独立开展自己的学术工作做好准备。此外,院系所和学校也应从博士的长远学术发展出发,制定和完善博士教育教学制度,有效协调导师的指导与博士生学术发展的关系,为博士发展自己的学术方向营造宽松的环境。三、建立一个相互关爱的学术共同体毫无疑问,现在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博士教育也不乏竞争,有时还出现一些不良的竞争以及由此引发的博士生之间、甚至导师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博士教育课程少,加之规模总体偏小,博士生主要是在导师指导下开展自己的学习和研究工作,所以,师徒相授是博士教育的基本模式,也就是所谓的导师负责制。博士生学制一般3~6年,导师如果每年招收1~2位博士,历年积累下来,年均在学总人数一般都在5~10人,甚至更多,再加上硕士、博士后、访学生、访问学者等,导师的学生团队往往相当可观。这个团队的风气取决于成员之间的关系,而导师是团队的灵魂,对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影响,对团队风气形成起着关键作用。作为一门学科,高等教育学既具有社会科学的属性,又具有人文学科的属性。作为社会科学,它是可以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来开展研究工作的;作为人文学科,它需要有对人和人性的深刻洞察和人文关怀。导师与博士之间因学术而相互关联,但师生关系却远远不止是学术上的交流与切磋,还有不可缺少的人性塑造和人格的培养。后者既需要师生一对一的互动与鞭策,也需要团队的浸润和陶冶。团队风气是一种重要的人际教育环境。团队风气不只在团队集体活动中发挥影响,而且还会影响团队成员个人的行为。除了与导师交流外,博士生交流较多的主要是导师团队成员。团队风气对博士教育的影响是深刻而持久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影响博士生的人际交往方式。导师团队的风气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也不是一两个人形成的,博士生进入导师团队,就会与导师、与其他成员建立多种多样的交往方式,而这些交往方式往往要符合团队交往的一些或明或暗的规则。如果有博士生不按规则行事,特立独行,很可能被游离于团队之边缘甚至之外。第二,影响博士生的为学为人态度。在团队活动中,成员可能被同化或抱从众心理,接受往届学兄学姐传承下来的为学为人态度,采取一致的方式看人看事、接人待物。第三,影响博士生选择自己的职业道路。在学期间博士生在团队耳濡目染,常常会受到各种暗示或指导,成员之间交流,包括相互提供的就业或职业信息都会有倾向性,所以,导师团队成员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建设优良的导师团队风气是博士教育不能忽视的重要工作。博士生与导师之间是一种直线式的紧密关系,如果说本科生是学校招收的,硕士生可能是院系所招收的,而博士生则是导师招收的,博士生与导师的关系最直接。导师对博士生的学业和发展负有直接责任,博士生在学期间最大的依靠是导师,所以,博士生与导师之间的师徒关系更复杂更深刻,是一种更内化于师生心里的关系。有的导师以为自己与博士生的关系也和其他学生一样,尤其是一些新任博士导师,主要从学业角度理解与博士生之间的师生关系。博士生与导师的交往是最频密的,如果一位博士生与导师的交往无几,而与其他教授的交往更多,他们的师生关系可能出了问题。导师除了要对博士生进行学业上的指导外,还是他人生的引路人。很多博士生的职业选择、就业去向和工作生活都与导师密不可分,得到了导师精心的关心和指导。风气好的团队本身就是一种优质教育资源。博士教育既具有个体性,又具有群体性。从个体角度讲,每一个博士生都是个案,我把与每一个博士生的关系都看作是人生一段特殊的缘分,我往往从个体的适切性来规划他们的发展。导师只有因材施教,根据博士生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适切的培养,才能帮助他完成学业,走好他们的人生发展之路;从群体角度讲,每一个博士生都生活在团队中,是导师团队的一个成员,在团队关系中他不可能置身事外,不受到团队风气的影响。所以,导师应当重视团队建设,尊重学生,细心呵护、关爱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亲密无间、互帮互助、教学相长,师生同气相求,求真与求善兼行,形成一个相互关爱的学术共同体。作者别敦荣,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福建厦门361005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20年第8期第30-35页http://editor.cahe.e.cn/网址:http://www.hie.e.cn/【来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随着时代的进步,大家的育儿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育儿的理念在家长心中已经埋下了种子,很多家长也在教自己家的老人如何正确的带孩子,不要再用自己老一套的带娃方式了,不仅教不出个好孩子,还给孩子养成一身坏毛病。前不久我带着孩子在小区公园散步,看到了一位老人也带着孩子在公园玩,看样子应该是孩子的奶奶,孩子走路的时候不注意脚下,被小台阶绊倒了,孩子当时躺在地上就开始哇哇大哭,奶奶赶紧把孩子抱起来,一边哄孩子一边说,"都怪这个臭地,把我们宝宝绊倒了,宝宝不哭奶奶给你打它",奶奶说完就使劲的跺了几下地面,孩子这才止住了哭声。不止这一位奶奶是这样,很多中国老人在带孩子的时候都有这样的行为,孩子绊倒就怪地不平,孩子磕碰就怪桌椅摆放位置不好,反正就是不怪自家孩子不操心、不注意。确实,这样的说法的确能够迅速哄好哭天喊地的孩子,但是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永远都是对的,如果造成自己受伤或者吃亏,那一定都是因为别人的过失,对永远都是自己,错永远都是别人,在这种教育方式之下,孩子就更容易产生逃避错误的心理,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会想着推卸责任。说到这里,我忽然想到了前不久在微博上看到的教育博士陈美龄的育儿建议,这些建议对于宝妈宝爸来说非常有意义,很值得所有家长们借鉴、学习,毕竟陈美龄的教育经验是在实践中累积出来的,而且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三个儿子都在她的教育下成功考进了斯坦福,成为了高材生。父母要艰辛自家孩子永远是最优秀的"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这句话是很多家长都很爱说的话,总是喜欢拿自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还美名其曰"有比较才有进步",可是你想过吗,可能你正在用自家孩子的弱点去和别人家孩子长处作比较,因此你眼里的孩子总是不如别人。父母是孩子最信任、最亲近的人,也应该是给予孩子勇气还有鼓励的人,如果在自己父母眼中自己都如此不堪,那么孩子还有什么信心去实现梦想,父母的否定只会令孩子陷入深深的自卑。孩子要走的路,让他们自己决定"好男儿志在四方",每个孩子心中都有自己的梦想,我们家长只能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明灯,而不是指路人,孩子的路需要孩子去选择,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提供建议。比如陈美龄的大儿子在上高中的时候,希望去美国留学,但是当时儿子选的学校并不是最好的,远不及父母给孩子选择的名校,但是她还是选择支持儿子,因为儿子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自己能在这所学校学到更多自己想学习的东西。不要明确区分学习和玩的概念陈美龄说:其实,孩子在做功课的时候也是在玩,在玩的时候也是在学习,家长不要将学习和玩的界限区分的非常明显,让它们之间模糊化、分不开,才能让孩子有更多的兴趣去寻找答案,那个时候孩子就不会觉得学习是多么痛苦的事情了。教育孩子是一条漫长的路,在此期间也需要我们家长不断的学习和进步,才能真正与孩子共同成长。
施一公,是李老师心目中最敬佩的一位科学家,他是一位校长,更是一位放弃美国顶级大学回国报效国家的有识之士。他的弟子名扬天下,比如清华大学最美教授,目前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担任外籍教授的颜宁,最近更是频频亮相国际大牌期刊,发表重磅论文。施一公多次见过很多国内优秀的名牌大学生纷纷出国,成为别人的嫁衣。看到这些,施一公甚至发问:为何我们辛辛苦苦培养的大学生最终成为了别人的嫁衣?其实,除了一些客观因素之外,主要的还是个人原因。我们今天的教育,太过注重知识培养,很多优秀的人都因为对国内的各种职称评定,论资排辈,学术不自由等等为借口,最终选择了离开,北大数学天才许晨阳就是最好的例子,当然还有很多。但是,施一公说过,既然发现了国内教育领域有很多不足,不应该选择逃避,而是如何去改变它。这才是担当,施一公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清华大学呆了一段时间后, 施一公为了承担培养年轻人,留住中国人才的责任,依然离开,去浙江创办了西湖大学,并且担任校长。西湖大学是第一所由社会力量主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将借鉴加州理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理念,培养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西湖大学面向全世界招聘顶级人才,招聘青年科学家,签约了37名高水平的学术人才,到2021年,预计教师规模达到210人。成立时间虽然短暂,但是,西湖大学却吸引了世界顶尖科学家的加盟,里面更是不少归国华人。施一公凭借自己的魅力,唤来三位顶尖科学家,这些科学家常年在国外工作,致力于细胞周期及基因组稳定性领域相关研究,1990年北大本科毕业后去美国留学,1995年取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这就是于洪涛。美国得克萨斯大学中心药学系,历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他可是一位为数不多能进入美国霍华德休斯研究所的几位华人科学家之一,可以说,是世界顶尖人才。后来,于洪涛也成为西湖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除了于洪涛之外,还有两位顶尖科学家,他们是物理学院执行院长邓力,工学院院长杨阳。一位是世界知名有机化学家,一位是被评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他们放弃了国外的优厚待遇,依然回国,这得感谢施一公,更感谢这些功成名就,满满爱国心的科学巨匠。可以说,没有任何时候比今天的中国更需要这些伟大的科学家。今天的中国,虽然不是处在历史最艰难的时候,但是,我们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却不比历史上任何一次危机小,国家需要创新人才,国家需要那些学成归来的留学生,回来吧,国家需要你们。
2016年,清华大学毕业典礼上,校领导给博士毕业生授予学位。资料图博士生招生制度从井喷到滞后再到扩招,变革背后,折射出我国博士教育经历的阵痛和谋变法治周末记者 高原王彻刚刚办了入职手续,今年7月份硕士毕业的他,因为没有排上心仪导师2018年的招生指标,只能边工作边准备考博。在发给王彻的邮件里,这位老师告诉他,因为报考的人多指标少,王彻只能排到两年以后再报考。不过,王彻的困境也许很快得到解决。8月27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扩大博士研究生规模,加快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这意味着,很多和王彻一样等待考博的人,会迈进更宽松的门槛。业内认为,这是继1952年院系调整、1966年取消高考、1977年恢复高考和1998年大学扩招之后,我国高等教育历史上的第5次重大变革。而在中国,博士生招生制度从井喷到滞后再到扩招,变革背后,折射出我国博士教育经历的阵痛和谋变。博士大国决定考博,很大程度和王彻的性格有关。不善与人交流,情商低,是周围人贴给王彻的标签,但是一到实验室,王彻觉得找到了自己的世界,“我可以一天一夜不睡觉,只为等一个实验数据,一点也不觉得累。”王彻告诉法治周末记者。而是否加入考博大军,也曾经在家里引起过争论。反对声主要来自父亲,近年来,中国博士的井喷式增长,让他觉得博士的质量堪忧,还不如早些工作。王彻父亲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改革开放之初,在恢复高考制度4年后的1981年,我国博士研究生招生培养制度正式确立,自此本土培养的博士生正式登台亮相,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据教育部门统计,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从1981年的900人增加到2017年的82565人,累计招生115万人。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周光礼的《中国博士质量调查》披露,1999年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至2004年的5年时间里,博士生教育出现了短暂的高速增长现象。“当时46%的博导同时指导的学生超过7名,最多的达47名。”周光礼说。那个时期,各种形式的博士研究生班一拥而上,一个导师带三四个、甚至七八个博士生的情况屡见不鲜。某大学一位博导在搬办公室时问一个前来帮忙的学生:“你是我们学院的吗?你叫什么名字?”该学生回答说:“我是您带的学生。”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位60多岁的知名博导,最多的时候曾经同时带过40多名研究生。调查显示,我国每个博导平均要带5.77名博士研究生,远高于美国每名导师带两至3个学生的比例。对当前导师与学生的关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了质疑:“现在师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异,有些学生成为了导师的‘打工仔’和劳动力,导师对学生的毕业论文并不是很关心。”而按照国际经验,一位导师同时指导两至3名研究生效果较好;5至6名是导师精力许可范围内、能够保证培养质量的上限。考虑到我国研究生培养的现状,按照一个导师一年招收1至两名研究生计算,3年内同时指导的研究生数量应为3至6名。熊丙奇从2003年开始就开始关注研究生扩招现象。他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当年,本科生出现就业难现象,有人提出扩大研究生规模来缓解。于是众多高校竞相追逐研究生规模。重点大学定位为研究型大学,扩大研究生规模,一般本科院校则乘机申请硕士点、博士点。熊丙奇说,研究生扩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本科生就业难,但高校主要还是看中了研究生招生巨大的生源市场,迎合了社会上畸形的高学历消费需求。紧缩业内专家认为,相对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高等教育本身的迅速扩张,博士生教育规模增长近些年相对滞后。自2005年后,博士生招生规模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增长速度大大放缓,年均增速不足4%。事实上,博士生招生设指标限制是中国特有的做法,是上世纪确立的一项教育管理宏观调控措施。但是,“同比美国、英国以及我国香港地区的知名高校,类似院系、导师之间争夺博士生招生名额的问题并不存在。”清华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李峰亮说。曾对此做过研究的李锋亮表示,国际上的普遍做法是层层放权,只要导师有课题需要、经费支持,就可以招收博士生,并没有设置专门的招生指标。不仅招生受控,想要顺利拿到毕业证,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直到现在,博士毕业十年后,唐城还是时常在一个人的时候,戴上耳机听一曲《乱红》,这是一首笛箫作品,表达了冷清凄惨的悲凉意境。“这种意境是我整个读博期间的真实写照。”唐城对法治周末记者说。有段时间,美国篮球运动员科比的“你见过凌晨4点的洛杉矶吗”这句话流行网络,而在唐城这里,他特别想说:“你见过凌晨4点的实验室吗?”博士3年,他几乎每天都要通宵做实验,“我从实验室回宿舍的时候,正好是环卫工人开始打扫卫生的时间。”唐城说。即使是这样,唐城也差点没在毕业的时候拿到毕业证。由于各校均将发表学术论文作为博士毕业的必要条件之一,从选题开始,博士们就要“押宝”:什么研究方向容易发论文。理工科博士在毕业前需要在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但一些应用性比较强的学科,想要发SCI并不容易。唐城说,无奈之下,一些学生只能改变研究方向,往容易发论文方向靠,最后导致毕业论文成了“四不像”。为了发论文而篡改实验数据的现象则更普遍,“虽然实验要求重复性,但很少有人真的会去重复核实,往往会将结果改得漂亮些。”唐城说。发论文几乎是他整个博士生涯中最重要的压力,而在缺乏导师学术指导,各实验室科研条件又参差不齐的境况下,他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出成果。“那是一个宽进窄出的时候。”唐城说,他的两个师兄,就因为没有发表足够的论文达不到毕业要求,至今没有拿到毕业证。扩招而此次扩招的原因,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表示,要推进高层次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不同层次学生的培养结构,适应需求调整培养规模,适度扩大博士研究生规模。业界认为这是因为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旺盛。同时,因为本科和硕士教育发展长期快于博士教育,导致人才培养结构失衡,2017年1月,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适度扩大博士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2017年,清华大学首先开始大规模扩招博士生,主要方法是缩减硕士名额,全面实行申请-审核制,主抓本科博士两头,其他几所985高校也紧跟扩招,并获得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因为扩招,今年暑假,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都因博士生住宿问题引发过争议。最近,北大提出,2018年,在新入学的博士生中试行住宿申请制,鼓励有条件的博士生自行解决在校期间的住宿。而此次博士扩招,会不会像大学扩招那样,导致博士头衔含金量下降呢?有评论认为,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方向,进行有针对性和有目的性地扩招,防止“撒胡椒面式”的普遍扩招。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表示担忧,倘若研究生扩招没有与培养质量相联系,而仅仅是数量的增加,容易导致学历贬值。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曾撰文分析美国大学是如何保证本科教育质量的,美国顶尖大学的教学呈哑铃型结构,高度重视两头的本科和博士,对处于二者之间的硕士阶段看得相对较轻。还有就是从招生阶段开始严把入门关。哈佛大学的招办主任威廉姆·菲兹西蒙斯在40年的时间里,每天的工作内容只有一个,就是阅读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申请资料。不只是哈佛,许多大学的招办主任任职时间都在10年以上。每一个最终录取的学生都会经过几轮测试和评估。责任编辑:马蓉蓉
高考,人生第一次重大转折,在很多人看来,考好了,意味着找到好工作,有着好人生,考不好,似乎就低人一等。报志愿就变成了一项技术活。所以,家长要多考察,慎选择。尽量多渠道了解。北京因为教育资源丰富,很多外省考生都愿意来北京读书,使得一些一般的高校也水涨船高起来。笔者今天说的这两所学校,一个是北京联合大学,一个是北京城市学院。这两所学校,本地人评价不高,很多人作为本科层次保底高校。外省人却不知道。考进不少外省高分学生。北京联合大学联合大学前身是北大、清华、人大等高校所创办的36所大学分校。如今是北京市属综合高校。设有硕士点。没有博士点。联大前身看还是不错,不管怎么说也是一所公立院校。联大分校太多,当时为了培养人才需要,建了很多分校,由于资源不足,结果就是用一所中学,弄个教室,就开办了一个大学分校。后来,不断整合留下实力还不错的。统一挂牌为北京联合大学。各分校间总体上有点互相独立感觉。因此发展不算理想。如今,实力不是特别差,但也不强,尤其在北京这样高校云集之地。网上曾有句戏称“北京有多大,北京联大就有多大”,可见,校区之多,分布之广。近些年,招了不少外省的不错考生,使得生源质量有了大幅提高。在京外的口碑远远好于京内名声。但本身地位却有些尴尬,所以,京外考生,报志愿时候要慎重考虑,笔者建议,可以报考。但要是分数够了211层次学校之类的,还是先报211层次的学校为主,要是作为本科一个保底学校还是不错的。北京城市学院建于1984年,是国家承认的专科学校,开创正规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之先河,有一大块业务是成人教育,及高职、中职等职业教育,学员质量参差不齐,管理也并不强,毕竟起步低一些,又是全靠自身发展。其原名是北京海淀走读大学。学生走读多,也称“海跑”。以前的名声并不太好,但每年也在一步一步升级,到03年的时候,教育部出手了,撤销走读大学,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现在的北京城市学院,并升格为本科院校,这是一个质的提高,学校档次也明显提高。后又经过多年不断发展,声源质量大幅度提升,并一步步地获得京外学生青睐。名声也跟着起来了,现在属于二本批次招生。在京内,很多家长都知道城市学院的前因后果,过去印象深刻,普遍认为整体质量一般,因此,京内学生并不怎么选择这所学校。现在,又到高考时节,京外很多学员想来京学习,那么,在报考环节就要综合考量。慎重选择。分高的学生笔者不是太建议这所高校。还是要看学校综合实力,如科研情况,博士硕士点情况,再综合自身实际情况,去做选择。这两所高校,说得直白些,就是自身基础弱,实力不强,被大家做了标签。但还都是正规本科院校。在此说出前因后果,是希望考生报志愿时,不要盲目,不要为了来京读书而报考。要看自己喜好。选择好学校,选择好专业。有时候,专业甚至比学校还要重要。适合地才是最好的。本次话题是,大家说说看,考大学哪些是你们看重的因素,比如名气,地点、校园美丽、学校特色。专业实力,学校专长等等。一起来分享下。
做强比做大更重要。一定要有人才梯队,是人推着事儿走,而不是事追着人走。要不断学习,不能只干活,多读书,看资讯新闻,或者跟行业的前辈去交流,有时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德拉学院创始人&CEO 王猛1、中科院博士辍学,创办STEAM教育——德拉学院早在2012年,王猛还在中科院读博,正常情况下,五到六年毕业,但读到一半的时候,想走“技术创业者”路线的他突然觉得自己做不了科学家,创业才是自己一直以来追寻的方向。一个偶然的机会,几个朋友聊天,“你们在中科院可以做科普吗?”朋友无意中的一句话给王猛指出了一条创业方向。王猛是一个科学发烧友,从小玩儿到大,如果让他办学校,肯定能让孩子们玩儿起来,做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接下来,王猛就开始在中科院兼职做科普、冬令营、夏令营。到了2013年8月,他干脆把这件事做成一个长期的线下教育培训项目,直接从中科院退学,全职专注在科学教育这件事。2014年,德拉学院成立了。“德拉”源自于果蝇的拉丁文“Drosophila”,中文叫德拉索菲拉。果蝇是王猛在中科院做学习与认知相关课题时选的实验模式生物,也是一种为科学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小昆虫,因此取名“德拉”学院。德拉学院专注于4-12岁STEAM教育,课程分为编程课和科学课两种。提及编程课,当时有不少家长不理解,这么小的孩子敲代码?天天盯着屏幕眼睛怎么办?国外有一个概念叫“不插电编程”,小朋友学编程其实学的是工程师思维,解决问题的思维,幼儿阶段的启蒙编程课就是在锻炼编程思维。德拉学院研发了很多适合幼儿年龄段的产品和教具,开发了一些类似于小机器人的产品,把整个抽象的编程思维具像化,帮助孩子们像工程师一样思考。另外一种科学课,最小的学员是四周岁,学龄前的启蒙科学课以兴趣为主,做一些简单的小实验,对老师的亲和力要求也相对更高。2、横向跨学科、纵向分级,教研是核心竞争力2014年4月之前的德拉还是在盲目摸索的阶段,研发课程、备课、上课这样一直往复循环。直到好未来的资深老师们提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既然你想做创业项目,你如何能够做到未来快速的复制,而且是保证品质的复制。”这个解决方案就很简单,就是做教研的分离,于是从2014年5月开始,德拉有意识的把重点放在课程的研发上,从一开始就要成立真正的课程研发的团队,和教学特别好又有经验的老师们一起研发。德拉学院有个独到的地方,就是教研做得特别重。纵向分级别。科学课不做大混龄,而是分了四个级别,学前的是启蒙班,一、二级是初级班,三、四年级是中级,五、六年级是高级,针对每个孩子不同的水平安排对应的班,因此在做教研的时候是四个级别同时在做。横向分学科。STEAM的本质就是大学的理工科,家长会问“科学课上什么?是不是科学小实验?”德拉的课程不只是科学小实验,内容涵盖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机械、电子,就是一个小科技馆,比较全面。对孩子来说,这里很神奇,这周学一个化学的实验,下周做一个物理的项目,孩子们觉得是来玩的,但是会给家长呈现出课程体系知识点,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德拉学院不同学科的教研老师是不一样的,一样的是教学老师。教研团队里机械、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什么背景都有,这样才能合作研发出又好玩又专业的课程。教学老师在经过备课以后,对应级别的老师可以上整个级别的全部课程,这样减少了校区的师资成本。3、做好运营支持,帮助校长提升招生和续班德拉团队的对外支持分两块,一块是针对校长的培训,包括如何挖掘家长的痛点、如何解决一些个性化需求、如何带团队去宣传STEAM这个相对来说比较新的品类。还有一块针对教学,德拉有专门的团队管理所有的教学老师。北京地区的老师们会集体开教研会,不管校区离得有多远,老师们都在一起磨课,教研的氛围特别重。其他地方的加盟校、合作校会在线上和大家同步做教研。每个校区都配有一个服务群,服务群里有管校区运营的人,还有负责教学服务的人,随叫随到。同时配有开店手册,手册里有校长的运营管理知识、课程顾问的咨询话术等等。“我们对老师的基本要求是高中时是学理科的,但教学经验、与孩子沟通的能力、教学的气场比知识还重要。”提及教师招聘,王猛这样回答。德拉学院每节课至少有两个培训视频,一个是讲课视频,另一个是动手实验的视频,里面会解释涉及到的知识点和一些补充材料,老师可以反复看视频进行备课。除此之外,以编程为例,北京三、四年级以下的孩子们学的是比较简单的scratch图形化编程,学文科的老师也可以教。但是到了五、六年级要写代码,这就要求老师会编程,最起码要会C语言。由于课程的可视化比较强,德拉学院的转介绍比例相当高,每招十个孩子,大概有六、七个是老学员转介绍的。尤其是物理、电子、机械这样的课程,学生可以把自己在课堂上完成的实体小项目带回家,生物课上观察显微镜下的小鱼尾巴、血液流动,化学课上的小实验,老师会把上课的视频和照片发到家长群,不仅可以维护和家长的关系,也方便家长转发朋友圈。“可视化好,我们就容易做转介绍,这也是我们的一个长处,”王猛说,“教研好了之后,家长就很认,就有口碑转介绍,所以他们就可以把销售市场做得相对轻一些,这样的话对于培训机构来说,才能有长期的良性发展。”4、二三线城市做STEAM教育,投资回报率更高德拉成立之初的运营体系还不够完善,一些外地的亲戚朋友觉得课程新颖、有意思,想在外地引进,德拉给了他们(加盟方)一部分课程,没想到在其他城市尝试的效果比预计中好很多,比如吉林磐石的县城、安徽芜湖、湖北黄冈、唐山迁安,有些地方并不是特别发达的二三线城市,一些四五线城市也有不错的效果。80后当家长之后,不管大城市还是小城市,大家的消费意愿和消费水平在拉平。每个地方前20%的、条件相对比较好的家长,都希望把最好的东西都给孩子,比如乐高在全国各个地方都有市场。消费力、消费意愿、消费意识,二三线城市都有。还有一点,外地的运营成本比北京低太多了。一个二线城市加盟店的运营成本可能是北京的1/3,甚至1/4,它的收入、客单价是北京的2/3,中间就有不错的利润空间。不同的城市的定价也会略有不同,要根据本地市场做定价。一般参考的定价就是看当地偏中高端的机器人市场的客单价。场地大概几万块钱,然后是团队人员,几个教学老师加上几个课程顾问,再加上一个教务或者市场基本就足够了。总的来说,人员成本一大块,场地成本一大块,剩下就是耗材教具这一小块。 以北京为例,每个校区每月的运营成本是15万,学生的客单价一般是每节课260到300元,按250元算,每月4次课,即每人每月课消1000元,校区做到150人就可以了,有时候会有孩子请假,基本上在北京有200个学生就可以收支平衡。这个数字仅限于北京,外地不会有像北京需要15万这么高的运营成本,正常每月5、6万块钱就够了。在二三线城市可能学生有百八十人就可以。德拉团队有一个经验,在外地开店,一个正常水平的团队应该是在一年到一年半就开始实现盈利,现金流可能三个月就回来了。5、未来着力加大人才培养和课程研发从2014年注册公司,到2018年第一次接受投资,德拉一直以来走的都是稳扎稳打的路线,先做好教研和口碑,再去扩张规模。创始人王猛认为一个好的生意不一定非得靠投资烧钱来活,首先得自己能运转起来。所以前几年的德拉一直是坚持自己做,2014年到2017年每年的业绩都在翻倍增长,2018年初接受了来自好未来的战略性投资。“我们团队还是比较有理想的,有使命感,就想做孩子家门口的实验室”,王猛说。关于未来,王猛表示要先把北京该布的点都布上,然后努力打满。另外,获得投资以后会用一大笔资金去做课程的升级和研发。目前的研发团队大概有30多人,分为科学、编程和幼儿园业务的三组。“总的方向还是做好内容,好到不管在几线城市,哪怕老师学历相差很大,最后的课堂效果都可以达到八九十分这样一个优秀的水平,这才是教研的成功。不能完全依赖于人,接下来的人口红利已经在缩减了,人毕竟是不够的。”王猛这样说。未来的一到两年之内,当双师逐渐成熟起来,德拉将会把好的内容、好的教研铺出去,为教学资源薄弱的城市赋能。《腾跃会客室》本期节目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可以看腾跃推出的另外一档节目《眼见为实》,我们上周去德拉学院的总部和上地校区进行了实地走访,查看【眼见为实】STEAM教育如此火爆,加盟一家机构需要多少(财力+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