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大物理学院光学所的18位博士生在线完成了毕业论文预答辩工作受到疫情影响北大今年的博士生预答辩工作也显得格外特殊虽然北京大学已经线上开学月余但博士生和导师们无法在实验室、会议室碰面仍然困扰着大家为了保证今年应届博士毕业工作顺利身处五湖四海的博士毕业班同学和导师们都想办法利用网络技术带来的便利克服距离带来的重重挑战解决数据材料等诸多问题完成了毕业论文的关键一步线上答辩会:我准备好啦博士生预答辩是博士生培养的重要环节。防疫教学两手抓,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现代光学所三月如期举办了远程视频博士毕业生预答辩会。经过充分的前期准备和临床协调,顺利完成了线上预答辩。答辩前答辩秘书提前10天通知提前测试视频软件同学们和导师远程试讲、修改报告答辩当天导师学生登录网络打开视频会议软件调试麦克风、摄像头准备屏幕共享答辩开始!虽然博士预答辩会从会议室搬到了线上,但是要求始终如一的严格,博士预答辩分为四个小组进行,各指导委员会成员全体参加了会议,对每位毕业生研究工作系统性和创新性,论文结构和内容等认真审核。视频会议过程中,为了保证会议效果,主持人根据现场情况协调安排。答辩学生报告时,答辩人打开摄像头,使答辩显得更正式,又增加了现场感。同时,关闭其他人员的麦克风避免干。答辩期间如遇卡顿,提示旁听人员关闭摄像头,答辩人重新进入解决卡顿现象。在光学所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本场特殊的线上预答辩会得以圆满结束。克服困难线上开学,居家上课的我们想必都想念过宿舍里成摞的文献和参考书都怀念过图书馆丰富的馆藏都惦记着学校高速的校园网而对于毕业班研究生而言实验室里的研究成果办公室电脑里的资料更是毕业征程上的不可或缺面对从家到学校遥远的距离机智的老师和学生们是这样解决的光学所博士生曹启韬主要研究非线性光学微腔中对称性破缺,包括回音壁微腔光场手征自发对称破缺研究、自发手征对称性破缺微腔激光、微腔表面对称破缺诱导的非线性光学效应等。在上述领域已取得多个重要的研究成果。疫情期间,他按照正常学习工作安排,每天坚持在家学习并进行博士论文撰写等工作。面对网络条件限制和资料查阅困难,他使用VPN远程连接实验室电脑,阅读文献并参与研究组内同学老师的学术讨论。博士生孙风潇主要开展在超导腔、腔光力、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等系统中,对宏观量子态相干与纠缠的调控性质的理论研究。居家期间,孙风潇远程连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服务器,进行计算和数据处理工作,以解决家用电脑配置运行速度不够快、无法运行大量的计算程序的问题。光学所博士生王非凡刚刚结束在美国的半年交流,居家开始准备毕业论文。和导师面对面讨论交流的缺少,使得她一时间手足无措。其导师得知这一情况,每周和她讨论;实验室的同学们也通过学校的公共课平台和她交流,最终克服了毕业论文的总体结构构思上的困难。对毕业论文规划较晚的同学,不能返校导致对毕业论文影响颇大。博士生韩猛在导师的帮助下,远程登陆学校电脑,阅读和使用里面的资料数据。同时,导师一直与韩猛保持深入交流并对其论文提出了很多重要的修改意见。同学们更是伸出援手,同样今年毕业的博士生靳剑钊和王慕雪还无私地向韩猛分享了latex模板,助论文写作一臂之力。不同以往的毕业季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研自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在多地发生后学校积极采取多项措施保障预毕业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有序平稳开展全校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制定了在疫情防控期间研究生培养及预毕业生工作方面的工作计划和安排学校及时发布《关于疫情防控期间预计7月毕业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全面审查(即预答辩)组织工作的通知》指导各院系开展预毕业研究生在线预答辩工作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采取视频答辩和在线审议的方式,顺利完成了2020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论文的预答辩工作。为了做好线上预答辩,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立预答辩工作筹备小组,就答辩议程进行了多次沟通,并设计了预答辩工作流程和应急预案。还预先进行了视频互动演练,并多次测试了平台功能和网络环境,最终保障预答辩会议顺利进行。首次采用在线预答辩,需要克服技术难点、保证工作重点,教育学院组建了视频会议技术支持小组,制作了考生、秘书和评委视频会议系统使用手册;成立了答辩秘书工作群组,并对在线秘书统一培训,重点演示了在线匿名投票方法,为预答辩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近日,教育学院已圆满完成预答辩9场37人次,主席主持、考生汇报、评委提问、匿名投票、秘书协调、技术小组幕后保障,所有工作有条不紊,效果堪比现场。经济学院春季学期首场线上学位论文全面审查于近日完成。会议历时3个多小时,一共有5名参加预答辩的博士生同学,按照事先规定好的顺序和流程,利用线上系统的共享功能,依次进行了PPT展示,答辩委员提问,最后由答辩委员会通过现场讨论,经由预答辩秘书形成了对参加预答辩的博士生同学的审查意见。“本次网络视频预答辩完全遵照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的要求、标准和流程规范进行。”参加预答辩的经济学院博士生韩晨宇说,“参与此次网络视频答辩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在答辩过程中与答辩委员会的老师们在线视频交流,感觉非常亲切,收获了很多宝贵的意见。感谢学院的精心组织,感谢各位老师和答辩秘书的辛勤工作,保证了此次预答辩的顺利完成。”各个研究生培养单位紧锣密鼓进行学位论文全面审查(即预答辩)工作预毕业研究生、导师、指导组成员多方联动,严格要求,精益求精视频预答辩程序严谨,步骤完备做好书面记录工作,严禁录音录像及时录入管理系统,做好备案工作关于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审批与学位审核工作安排的通知已于近日发布为尽可能降低疫情对研究生深造和就业的影响保障符合条件的研究生及时获得学位学校决定本学期毕业生的学位审核工作分两个批次开展将于7月3日和8月14日先后召开两次学位评定委员会会议审议学位克服困难,接受挑战在此种特殊情况我们戮力同心、共克时艰相约那场毕业典礼
3月5日,国际顶尖期刊Nature连刊两文,而这两篇文章的第一作者是年仅21岁的博士生曹园,他的中科大少年班出身也开始惹人关注。媒体发现,从中学时代开始,曹园即受益于“超常教育”,仅用3年时间,就读完小学六年级、初中和高中课程,14岁就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学院,并入选“严济慈物理英才班”。其实,这样的教育就是“英才教育”,它不仅能让个人受益,还同国家发展息息相关。今天推送的文章就将带领大家认识我国英才教育的历史脉络和现状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曹园个人照片(来源:MIT官网)一、英才的概念辨析及现状英才与英才教育是两个概念。英才是国家战略性资源,是人力资源中最稀缺的资源,他们是人才金字塔的塔尖,已是最高级的人才,也可以被称为高端人才、创新人才等。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得英才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更为凸显。英才,或者说高端人才,也就成了国际人才大战的焦点。当前如火如荼的国际人才大战就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个是加紧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二是鼓励高级专门人才输入,三是限制高级专门人才输出。最有可能、最有潜力被培养成为各类英才的后备人群就是“英才儿童”群体,英才儿童是指那些与处在同一环境中的同龄人相比,能够表现出高成就或有着取得更高成就的潜能的儿童 ,他们在智能、创新能力、艺术能力、领导能力或特定的学术领域具有较高的能力。这些英才儿童是英才教育的对象。广义或严格意义上的英才教育的对象,也可把18岁以后、直至博士生阶段的青年学生包括在内。中国人才研究会下设超常人才专业委员会,主要研究神童教育,研究层次横跨大学、中学、小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北京八中超常少儿实验班都属于英才教育范围内。从各国英才教育实践看,一般把在同龄人中处于前10%左右的儿童确定为英才儿童,并给予区分性的教育。由于美国教育权属于各州,各州对英才儿童的划分范围并不一致,但基本在15%以内,并集中在3%-10%的范围区间。英才儿童群体也是分层的,对于不同层级英才儿童的教育措施也有差异。结合各国实践来看,通常把排在同龄人前1%-3%的儿童作为特别关注和重点培养对象。数据显示:根据2010年的官方数据,我国约有2.02亿中小学生。如果按照10%的比例计算,全国有2000万名英才儿童;如果按照1%的比例计算,全国有200万需要特别关注和重点培养的儿童。对于这些英才儿童而言,他们的特殊教育需要能得到充分满足吗?他们的潜力能得到充分开发吗?他们所接受的教育能让他们“吃饱”、“吃好”吗?答案基本都是否定的。二、英才教育实施现状的国际比较英才教育具有一般教育所不具备的优越性,发展英才教育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尤其是中国要建设成为教育强国,必须补足创新能力的短板,重点关注英才的教育需求。为何英才教育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原因在于英才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巨大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培养对象的独特性、培养目标的卓越性以及培养模式的挑战性上。从世界范围看,尽管美国的基础教育较差,但英才教育却走在世界前列。英国也非常重视英才教育,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表现得尤为明显。韩国最初向中国学习,但很快就超过我国,2000年,他们通过英才教育振兴法,2002年出台英才教育实施方案。总体来看,进入21世纪后至今这10多年,是世界英才教育发展的兴盛期,各国越来越认识到,英才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战略价值。“早发现,早培养,精培养,早成才,成大才,贡献大”成为英才教育的基本诉求。但与美国、英国、以色列、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相比,我国英才教育落后很多,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认为英才教育与教育公平相互冲突。惯常的论调认为,英才教育是用公共资源满足私人需求;英才教育将最好的教育提供给最聪明的人,使本来就有的教育差距进一步拉大,扩大了教育不公平。但就公平的原则而言,包括平等性公平、差异性公平、补偿性公平。无论如何,因材施教都是教育最基本的遵循,最好的教育并不是将智商一般的学生放在神童班。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要为智商超常的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美国英才教育专家已经明确指出,“真正的教育公平并不排除卓越”。三、我国实施英才教育路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英才教育以三种形态存在。一是面向部分学业优异的青少年,所提供的重点校、重点班培养形式。但这些不一定是英才教育。由于高考、中考压力的存在,及这种压力向小学阶段的前向传导,导致中小学阶段的学生为考而学,教师为考而教,很多重点班甚至成为“超级升学班”,与英才教育的本质追求南辕北辙。英才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不是应试能力。只有很小一部分重点中学算得上在实施名副其实的英才教育。与重点学校、重点班所开展的英才培养活动相比,“英才班”是我国比较纯粹的英才教育。英才班分为大学少年班和中小学超常教育实验班两种形式。例如:197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建了全国第一个大学少年班,1985年前后,天津实验小学、北京八中等部分中小学也建立了超常儿童(少儿)实验班。当前这些“英才班”政策与实践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英才学生受益面太小,大学少年班规模已大幅萎缩,而中小学超常班的规模也没有明显增加。全国英才班加在一起,接受教育的学生人数为1000-2000,远远不能满足全国中小学2000万英才儿童接受专业化英才教育的需要。而且不容乐观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尚未提供支持,对于此类英才班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另外,英才教育形态还包括“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如在国家层面,启动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些项目,在地方政府层面,也有北京的“翱翔计划”。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相关措施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完善。主要的问题包括:覆盖面太小,同龄英才学生受益面太窄;只关注高中和大学阶段的英才青少年的开发,未涉及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而2006年韩国的英才教育比例结构中,小学已占到48.5%,初中占到46.3%,高中却很少,与我国情况恰恰相反。儿童经过12年的中小学教育,思维已经基本定型,因此,我国在高中和大学才实施英才教育显得有些晚。四、如何振兴我国英才教育?我国过去30多年英才教育的发展,为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英才教育覆盖面小、不成体系且结构失衡、专业化水平较低等方面。要解决我国英才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首先,必须突破英才教育的认识误区和政策障碍,并在此基础上,从不同维度提高英才教育实践与研究的专业化水平。一是走出传统观念和认识误区,为英才教育正名,解决英才教育的合理性问题。要充分认识到我国英才教育落后,对于国家发展、人的发展造成的严重损害,警惕教育公平政策实施中存在的民粹主义、平均主义思想,对于英才教育的戕害,走出对于教育公平、平等的庸俗化认识,特别是要充分认识我国发展英才教育的紧迫性。二是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英才教育政策,加强相关立法工作。从我国和他国的英才教育发展来看,英才教育政策与立法是影响英才教育实践的最重要因素。当前,我国英才教育政策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政策体系不完整,缺乏系统设计和整体思维,比较随意、零散,重“拔”尖,而轻培养,尤其是轻视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完善我国英才教育政策,关键是加强顶层设计,健全政策框架,从政府管理、财政支持、英才甄选程序、体系结构、课程开发、教师培训、项目评估等各个方面,整体设计、全面规划我国英才教育政策体系;同时,还应该积极推进英才教育的立法进程。三是制定多样性的英才儿童甄别标准,系统筛选,摸清底数,锁定英才教育的目标群体。建议既运用标准化成就测验、标准化智力测验、标准化性向测验、创新能力测验等客观测验,也重视教师、家长、学生自身以及同伴的主观推选。同时,在甄选中应坚守公平原则,注意弱势群体中英才儿童的选拔。此外,由于个体发展差异性,英才儿童的英才特征可能会出现在不同的年龄段,因此,对英才儿童的选拔,应该贯穿从学前到高等教育的整个教育过程。四是完善英才教育体系与模式,运用多种组织形式和方式方法培育英才。在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普通班的教育模式是最基本的英才教育模式,英才儿童与普通儿童同处一个教室内学习,但课内和课后都有针对英才儿童的区别性课程。同时,我国在中小学阶段,尤其是在高中阶段,需要建立更多专门的英才班和英才学校。英才班方面,关键是适度扩大规模;英才学校方面,建议可以学习借鉴韩国、日本、美国的模式,建立专门的科技高中,重点培养一批科技英才。五是健全英才教育的支持系统,为英才教育提供坚实的人力支持和智力支持。英才儿童既有优势,但也有缺点,针对他们要采用相应的教育方式。美国有个州为教师印发关于英才学生的手册,因为他们相信每所学校地每个班级都可能会有英才学生,教师要识别这些国家财富。但在这一方面,我国还尚未作出行动。我国需要政府组织培训大量教师,在普通班级或者英才班级中,实施英才教育,并建立英才教育的教师资格制度和培养培训制度。目前,我国的英才教育研究也非常滞后,未来需要更新研究方法,并开拓研究范围,在借鉴国际研究前沿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一些方面的研究。(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由一读EDU编辑部根据作者本人论文《追求卓越:英才教育与国家发展——突破我国英才教育的认识误区与政策障碍》和其2017年12月16日在首届“教育智库与教育治理50人圆桌论坛”所做演讲整理所得。
国内拥有冷冻电镜的高校分布 冷冻电镜平台只是因素之一清华大学90后科研美女万蕊雪是施一公目前培养的最优秀的博士生,博士还未毕业就手握6篇第一作者CNS主刊论文,这样的成绩放在海外其他顶级高校也算是凤毛麟角,也有很多人酸酸的认为,这是由于施一公团队拥有价格高昂的冷冻电镜,解生物蛋白结构很容易发CNS主刊论文,冷冻电镜科研平台确实是影响因素之一,但是全国拥有冷冻电镜的高校众多,但是向清华施一公实验室这么优秀的国内青年博士生就没有第二位,施一公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完成了自己青年时在海外留学的梦想,中国学子们可以不用远渡重洋就可以享受到世界一流的高等学科教育。万蕊雪(右一) 兴趣是科研最好的老师万蕊雪其实并不是清华大学培养本科生,她来自中山大学,在本科阶段由于对生物科研的爱好,在本科还未毕业的时候就尝试着申请清华大学施一公团队实验室实习的机会,由于万蕊雪各项条件都很优秀,这位以颜宁为偶像的勇敢女孩在本科阶段就申请到清华大学施一公实验室实习的机会,随后在清华的三年,在世界顶级科技杂志《Science》主刊上发表了六篇第一作者文章,这样的成就让很多人可望而不可及。国内很多博士生有一个求学的误区,把攻读博士成为找一份稳定工作的敲门砖,其实攻读博士就需要做科研,而做科研是一个非常不稳定的职业,需要不停地学科和寻找自己研究的科研方向,只有把科研当成兴趣才能在枯燥的工作中取得巨大的进展。中国优秀的博导施一公 知足常乐对于科研人员并不是件好事中国每年培育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博士,但是由于缺乏合格的博士生导师,致使中国的博士生教育科研素养和海外高校比差了很多,这也是中国各大高校优秀学子纷纷选择出国求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国内的多一些施一公类的优秀博导,那么中国的高等教育才算是世界顶级水平,现在世界高校评估排名,在亚洲高排名的中国高校似乎有点虚胖,排名虽然超越了日本众多高校,但是做科研的人员都知道,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差东京大学和名古屋大学还很远,就拿一项数据举例,2000年以后,东京大学和名古屋大学分别培养了6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而清华和北京大学呢?就像施一公的自传里写的一样,他对自己的学生要求很高,想要做好科研,首先就需要培养学生对科研工作的兴趣,有了兴趣为支柱,自然就长时间被实验室吸引,通过长时间的实验累积才成出好的科研成果,在科研领域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聪明偷懒和知足常乐对于科研人员并不是一件好事!
发表论文是博士毕业的一项基本要求。随着社会对于科研人才的需求加大,以及院校对博士生培养的目的,博士毕业发表论文的篇数有了量上的增加。那么,博士要发表几篇论文才能毕业?博士要发表几篇论文才能毕业博士毕业发表论文的数量,教育部并没有特别规定,都是各个学校、各个专业自己规定,甚至各个老师的规定也不相同。所以,博士生要看自己就读院校,关于博士毕业发表论文的要求,根据要求来完成。一般来说,博士要发表2-3篇论文才能毕业,其中,少不了发表sci论文。比如: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毕业发表论文要求:1、理学:发表(或录用)2篇学术论文,至少1篇发表(或录用)在SCI(科学引文索引)检索的刊物上。2、工学、农学:发表(或录用)2篇学术论文,至少1篇发表(或录用)在SCI(科学引文索引)或EI(工程索引)检索的刊物上。在EI检索刊物上发表的论文需为英文(或其第一外国语)。3、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在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或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检索的刊物上发表(或录用)2篇学术论文。发表学术论文是博士毕业的硬性要求,想要拿到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就必须拿出符合要求的论文。如何写作和发表论文,成为博士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若你完成了论文稿件,亦或者在选题上存在困难,可以找知实学术编审润色、推荐刊物,给予论文写作和发表上的专业指导,让你发表学术论文更容易。论文发表常识与技巧分享,关系百家号:知实学术,或发消息与我沟通。
高中的时候梦想是考上一所985高校,大学的时候希望自己考研能够顺利拿到985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但是当硕士研究生毕业时,很多的硕士研究生却并没有很积极、很主动地表示要去读博士,或者说直接便放弃了读博,而这也得到了所有人的理解,毕竟博士是真的没有那么容易读的。但是每年还是会有一部分硕士研究生选择攻读博士,而我就是其中的一员,所以为此查阅了很多的资料,咨询了很多在读博的师兄师姐,也了解到了很多的消息,一般来说更多的有读博想法的研究生都希望自己能够申请博士,而这便需要一定的条件,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在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所以,只要你在读研期间能够发表含金量比较高的论文的话,那么一定意义上就可以说你更有机会读博了,当然这里所要求的论文一般是指核心期刊的论文,当然最好是C刊论文,但是对于现在绝大多数的硕士研究生来说,想发表一篇C刊论文是真的太难了,或者说几乎没戏。同时,也有很多的在读博士告诉学弟的经验都是在读研期间最好是能够发一篇C刊论文,因为其一篇的价值相当于是三篇核心期刊论文的价值,更有的说只要你发表了C刊论文,同时第一作者是你自己的话,你便可以直接去你理想院校找你认为优秀的博导,就凭借这篇论文,很多的博导会对你感兴趣的。而且,现在不管是985高校还是211高校,虽然说很看重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发表情况,但是也不是所有的考生都必须有这样的经历,有些学校即使没有发表论文也可以攻读博士,但是需要你自己的综合素养有很优质的表现,也就是说你可以参加统考,也能够获得导师手中的名额。因此虽说只有一篇C刊论文,同时第一作者是自己的话,那么你可以去申请985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同时还不要忘记的是申请博士并不是说自己有论文就一定能够万无一失,这其中还必须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硕士导师的价值,以及在读博士的师兄师姐的价值,这样综合起来才能够更有保证的获得攻读博士的机会。总之,想读博的硕士研究生,在读研期间能够发表一篇C刊论文,在论文发表情况方面已经占有足够多的优势,剩下的便是自己的人脉和导师的综合作用下促成你顺利拿到博导手中的名额了,或者说看你自己和博导的交流了,毕竟想读博关键字在于博导对你的印象,这也很重要。
对于学术圈来说,2019年真的是故事不断。从开年的翟博士论文不端,引发了今年本科,硕士,博士的最难毕业季,毕业论文审查是历年最难,到最近因为复旦大学女博士李某同时交往4位男友,利用他们实现自己人生的华丽转变,又一次刷新了大家对学术圈的认识,我国学术圈真的是水很深。当复旦大学女博士脚踏四只船被发现以后,其中一位男博士因为受不了打击,一气之下吃了安眠药自杀,其他3位心灵也受到很大的创伤!这位自杀的男博士陆炎可以说是青年才俊,今年32岁,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研究员,发表过多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在医学界很有影响力。那么即使感情被欺骗了,也并不是什么大事儿,为什么这位男博士会这么想不开呢?原来陆炎本来是有家室的,老婆孩子都有,本来应该是家庭幸福,事业顺利的成功人士,可是为了这位脚踏四只船的女博士,他抛弃了妻子,放弃了孩子,为“红颜”买房,买车,买包包,还送了5篇SCI论文,大家都知道这5篇论文的含金量不低于一座矿山呀!结局却是――陆炎抛妻弃子为红颜,红颜只为逗她玩儿?人家只是把他当写论文的工具而已。那么这位复旦大学的女博士到底是何许人也,真的是貌美如“妲己”的妖艳美女,才把4位要身份有什么,要地位有地位的男友迷的神魂颠倒?其实真不是,通过李某参加活动的照片我们可以看出来,92年出生的她并不年轻了,而且外贸也难说是出众,只不过是普通女孩而已!但是她之所以那么迷人,估计靠的是智商而不是美貌。本科就读于垫底的211延边大学,硕士读的是交大,博士才在复旦读的,今年毕业,她已经在准备出国,不出意外,最近就能出去了!通过李某的成长道路我们可以看出,她真的是一步一个脚印,走的非常扎实,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所以不同阶段交往不同的男朋友,只不过今年又面临着博士毕业的论文问题,又要面临着出国的种种问题,所以一下子交往了4个男朋友,每个男友都成为了她前进道路上得力助手!如果没有陆炎博士的想不开,那么未来的她绝对是大富大贵,人生道路一帆风顺,实现了丑小鸭到白天鹅的转变。万幸的是现在陆炎博士已经被抢救回来了,生命没有了危险,在这段风花雪月的故事里,没有闹出人命。不过对于4位男生来说,李某对他们造成的伤害是永久性的!那么为什么男博士会看上其貌不扬的李某呢?通过我接触过的理科学霸总结出:理科男学霸一般感情经验都不多,智商高情商却不高,很单纯。平时很少有和异性深入交流的机会,一旦被女生智慧打动,志同道合,俘获内心,不要说5篇论文,50篇论文都愿意付出。虽然说李某行为没有违法,但是在道德上真的不合适!你觉得这位女博士漂亮吗?你接触的理工男都是什么样?欢迎留言讨论
前段时间,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吕建教授公开表示,在2012年的时候,国内有40%的博士生无法按期毕业,现在这个比例大概是65%,有些三年制的博士生读了八年都毕不了业。吕教授的表态刷新了人们的认知,之前很多人以为接受不同学历层次教育的高校大学生基本都能按期毕业,博士生按期毕业率低些,却也不至于低到这个程度,特别是“翟博士事件”的发生,让大家普遍有种错觉:博士文凭太好拿了,名校也不过如此!其实这是个别事件,也是一个不正常的情况,无法代表整个博士生教育的现状。客观地说,正是因为有很多博士生无法顺利按时毕业,却有人能随便混个博士文凭,才引起了众怒,导致事情朝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南京大学校长所说的65%博士生无法按期毕业是一个总体上的估计,具体到每个学校、每个专业又有区别。以南京师范大学为例,学校每年招收三百一十名左右的博士生,大概有六成能按期毕业生,不过,2018年延期毕业的博士生占比相较于2017年增加了10%。与南京师范大学相比,南京理工大学能按期毕业的博士生占比就要小很多,数据显示,南理工每年招录博士生五百多人,能按期顺利毕业的仅占四成左右,也是说约60%的博士生无法按期毕业,这个比例与吕校长所说的已相当接近。南大、南京师大、南理工,亦或是其他高校,虽然延期毕业的博士生占比有区别,但总体上都呈现出延期毕业博士生占比逐年升高的态势。南京大学商学院某专业一位延期一年半时间才毕业的同学说,“我们学科小组的十几个人,没有一个可以在规定的三年制期间毕业,通常都需要延长两到三年,达到八年的也不是少数。”博士生无法按期顺利毕业与高标准的毕业要求有很大关系。根据学校规定,博士生需要在核心期刊乃至学科顶级期刊或国际一流刊物上发表一定数量的文章,有些院校或指导教师还会在学校规定的基础上加码,由于顶级期刊、核心期刊数量有限,而博士生人数却一直在增加,发表文章变得越来越困难。博士生两三年发表不了一篇文章的情况并非个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位在读博士生表示,学校规定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三篇论文,两年多过去了,自己却一篇都没发表,延期毕业差不多是一定的了。他认为主要原因还是国内核心期刊数量有限,而博士生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加上延期毕业的博士生,人数已相当多,大家都需要发表论文,供求关系严重不平衡,很多博士生无法按期毕业实属正常。博士生无法按期顺利毕业的另一个原因则与导师有关。某高校一位在读女博士生说,自己的导师带了十几个博士生,导师指导学生是指望不上的,科研、论文全靠自己,因为没有人点拨,很多时候绞尽脑汁也达不到预期效果,这种状况下不延期毕业才怪!由于很多博士生导师身兼数职,仅是行政事务和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就够忙的了,不说指导学生,恐怕连自己的科研项目都很难挤出时间参与进去。另外,国内博士生导师与欧美等国博士生导师有很大不同,国内博士生导师相当于一个头衔,而欧美等国博士生导师仅仅代表具有招收博士生资格,有科研项目的老师才可以招收博士生,才可以称之为博士生导师,没有项目的老师就没有带博士生的资格。国内则不同,只要有博士生导师头衔的都可以招收博士生,至于有没有项目、项目含金量有多高,并不在考虑范围内。博士生导师没有科研项目或科研项目含金量不高,他们所带的博士生又怎能产出高质量的论文呢?当然,博士生延期毕业跟个体因素也有一定的关系,有些人读博是为了提升学历层次,其实不太适合搞科研。也有些人觉得自己适合搞科研,结果却事与愿违。相关部门也了解到这个情况,2019年2月底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就有关于“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要落实及早分流,加大分流力度”的描述,部分高校也已先后出台了博士生分流政策。博士生延期毕业,既有客观上的原因,也有主观上的原因。因此我们既要对招生环节、培养环节进行改革,也要照顾延期毕业博士生的个人感情,将分流政策较好地执行下去。
下面的这些条文,对于一些高校博士研究生来说,应该是滚瓜烂熟:在SCI(含SCI-E)、EI、SSC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论文至少1篇,同时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至少1篇。在SSCI收录的期刊和JCR分区表1区或2区的期刊上发表(或已录用)论文1篇。在SCI、EI收录期刊、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或已录用)论文3篇。要想毕业,要想戴上博士帽,必须符合这些“申请博士学位基本条件”,否则只有两个字:延期。其它条件不说,仅是这一条,足够使一些博士研究生愁白了头。还是青年人呢,有的已经是“鬓已斑”。上周末,一纸重磅文件在高校圈内刷屏。教育部科技部印发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其中有一句话,尤其引起博士研究生们的关注:不宜以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原话是这样的:学校应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过程,发挥基层院系和导师的质量把关作用,加强对学位论文的质量审核,结合学科特点等合理设置学位授予的质量标准,不宜以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这正是《意见》开宗明义所说的“破除论文‘SCI至上’,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营造高校良好创新环境,加快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应有之义。那么,这一变动,对于博士研究生来讲,毕业标准是降低了还是提高了呢?如果仅从发表论文的期刊级别来说,确实是降低了。毕竟,SCI论文不是谁都可以发的,也不是什么专业都可以发的,对于苦苦未能发表SCI论文的人来说自然是降低了要求,再也不用为发表SCI论文劳神费力了。一些博士研究生就是因为没有迈过发表SCI论文这道坎,没有如期毕业或是毕业了却与学位无缘。但是,这意味着毕业难度降低、学位授予标准放松了吗?可能并不是这样。别只看了“不宜以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这一条,《意见》还有另外一条呢?“加强对学位论文的质量审核,结合学科特点等合理设置学位授予的质量标准”。这叫做有破有立。SCI论文已经不作硬性要求了,但是新的“质量标准”又是什么?其难度到底有多大?这还难说。毕竟现在社会上对博士要求是很高的。还有一条,可别忘了。博士学位论文是要经过相关专业或同行专家评审的,是要求“创新”和达到“博士学位论文水平”的。而这“创新”和“博士水平”还真不好办。“创新”的要求在某种意义上比发表SCI论文更难办。发表SCI论文有套路,选准了方向,摸准了途径,是可以发表的。这“创新”的灵感,有的时候还真没有地方去找,更无规律可循。你说是不是?《意见》关于“分类评价”的要求,对博士研究生也许同样适应博士毕业的“创新”要求。对于基础研究,评价重点是论文的创新水平和科学价值;对于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评价重点是对解决生产实践中关键技术问题的实际贡献,以及带来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实现产业化应用的实际效果。这“创新水平”,这“科学价值”,这“实际贡献”,这“实际效果”,可不是评价出来的,而比较出来的,没有干货还真不能说达到了这些要求。对于发表了SCI论文的人来说,其实也不要认为没有用了,如果你的论文确实有所创新,确实达到了博士水平,岂不是什么损失也没有,还可以顺利毕业么?学位不再与SCI论文挂钩,博士研究生毕业标准到底是降低了呢,还是提高了?你又是如何看的?(本文为原创,百家号首发;文中资料和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今天看到一篇中科院博士写的文章,叫做《 论文只是软实力,如今更需硬工夫》,大体意思如下:以前,国家需要论文,大家写SCI论文就像打了鸡血,疯狂输出,结果现在全世界任何一个期刊都能看到中国人的论文,此时论文大量过剩开始引起了国人恐慌和担忧。于是,国家开始发布新的政策,例如“不唯论文”、“破四唯”、“破五唯”,这逐步升级的科研新政策,给还在疯狂输出SCI论文的科研工作者当头一棒,迫使他们逐渐改变只会写论文的科研老毛病。这也体现了我们国家在世界科研历史中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和发展,从缺论文时代,逐步进化到了不再以论文为主的新时代。不唯论文,并不是说论文都是没用的废纸和垃圾。论文也非常有用,论文的新想法和新思路,加上一些仿真的数据,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实验或者工业界少走弯路、另辟蹊径,加快从理论到实际的转化进度。但是任何一篇论文,仅仅是一种纸面上的科研软实力,还不能算是一种科研硬实力。这么多论文,能够转化为工业界核心技术的,少之又少,而且过程也是充满未知和艰难。最近,钟南山院士获得了共和国勋章,并不是因为他发表了多少篇研究医学的SCI论文,而是他们团队掌握了最核心治愈病人的技术,这个最核心的治疗技术,就连那些经常发表Nature、Science论文的老外专家都还没有掌握。等将来技术逐步成熟了,再慢慢写论文,照样能够发表到顶级期刊,引起关注。最近,很多高校在组织专家评审教授、副教授等职称晋升材料,不少高校的申请人还是把“代表作当成高水平论文”,看来有很多高校老师还没有理解代表作的真正内涵。例如,明明是一个搞工业应用的副教授,申请材料却列了一对SCI论文,而且这些论文都跟他的研究方向没有多大关系,不免会让评审人留下“凑数论文”的不好印象,这样就很容易被评审人毙掉。有那么多时间精力发表各式各样的SCI论文,还不如静下心来深入研究“如何把一篇论文变成现实可使用的技术”,这样才能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近日,有媒体爆料了南京大学的优秀博士生王卓君涉嫌了论文造假,被指涉嫌抄袭了多人的论文,其中有自己学生的、也有复旦大学学生的。优秀博士生王卓君被指抄袭部分论文内王卓君,何许人也?据悉他不但是南京大学的本科生,而且被评为南京大学优秀的博士毕业生,可见其能力还是有的,否则也不会被评为优秀博士毕业生。同时他还具有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和苏州大学党委书记的特殊身份,更能说明该人在能力方面毋庸置疑。南京大学不过,却因为论文抄袭而被卷入舆论风波,的确让人惋惜。不过,由此也折射出我国教育界的唯论文论几大弊端。本科生且不论,但是无论是研究生毕业,还是博士生毕业,亦或是高教的职称评定,什么都离不开论文。没有论文,也许你研究生、博士生都无法毕业,更不用说在高校任教了,同时如果没有论文,职称评定就是一句空话,也许你站在高校的十年辛苦育才,还抵不上别人在一个所谓的国际高质量期刊上的一篇论文。但是在对国家的贡献方面,十年所培养出来的各方面人才,又岂是这一篇论文所能比的!所以,有些人为了能够顺利毕业或者是为了能够使自己的前程更加光明,不得不铤而走险,要么去抄袭别人的论文,要么去造价弄出一些数据,将论文这个硬通货整出来交差!也因为如此,国内的各种论文代写机构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只要给得起钱,据说什么SCI论文那是不在话下!这种方法当然不可取,因为从此就戴上一个造假者或者抄袭者的帽子,很可能一辈子都无法摘掉,成为了人生的污点。而要从根源上杜绝这种现象的产生,就要铲除高校研究生、博士生以及职称评定方面唯论文论的作风。只有这样做了,使得这些毕业生和教师们的职称评定不再只有论文这一条路可走,他们才不会铤而走险,明知这是一条不归路还是要继续错下去。同时也能让这些无论是毕业生、还是教师,都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去写论文,写文章的。也许教学方面、实际应用方面更是他们的专长,更加适合他们的发展。而这些东西做好了,对国家的贡献也许比那些价值不大或者毫无价值的所谓SCI论文强得多,也有意义得多!也许正是考虑到这方面的原因,国家从去年开始,逐步打破唯论文论的管理,开始在各方面对高校毕业生或者工作者实行多元化考核,只要有某一方面有突出的贡献,都可以作为晋升或者毕业的条件。其实,我们要杜绝论文造假、抄袭这种学术界屡禁不止的现象并不难,只要将职称评定指标多元化,学生毕业指标多元化,去除单一的以论文论英雄,让他们有多条路可走,那么,相信大部分学生或老师也不会冒这么大的风险去做这种让人鄙视的事了。大家对于此事,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也希望大家多多点赞关注,祝各位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