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次广州展上,EV和DYNACORD为观众们带来诸多重磅级的新品。展位号A区5.2号馆C22展台,众多新品等您来看。博世旗下两大专业音响品牌,Electro-Voice(以下简称EV)和DYNACORD一直走在行业发展的潮头,与其不断调整适应、紧随行业发展前沿密不可分。近日,慧聪有幸采访到博世通讯业务高级产品经理张星先生以及扩声系统产品经理谭建军先生,为您解析EV和DYNACORD如何保持历久弥新。问:今年的广州展上主推的新品是什么?答:本届展会,我们带来了多款新品,包括EV旗下的EVC固定安装扬声器、EVOLVE 50便携式音柱扬声器、EVID-S商用扬声器,以及DYNACORD旗下的IPX系列多通道功率放大器,满足不同应用场合的需求。问:硬件设备生产商业开始将注意力投向软件技术,对于博世而言是否有相应的计划或规划?答:针对音频行业博世推出了OMNEO网络音频传输控制协议,并力争将其打造成开放的行业标准。目前OMNEO 已经与行业内的AES67及AES70标准兼容,为跨品牌设备的互联互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终实现为用户降低系统造价。博世每年都将8%-10%的营收投入到研发设计中去,每年专利的申请规模达到四五千个。得益于对研发的高度重视和大量投入以及德企本身所具备的工匠精神血统,EV和DYNACORD产品也成为卓越音效和高可靠性的行业标杆,并不断将自己创下的标准刷新。问:EV和DYNACORD的品牌策略是什么?未来将如何发展?答:自去年起,博世专业音响事业部在全球范围内推出了LOUD&CLEAR的全新品牌战略。此策略是基于EV和DYNACORD双方的品牌优势和品牌基因而制定的,通过聚合优势资源,催生更创新、有生命力的品牌。在将来,博世专业音响新发布的所有扬声器和话筒产品都会用EV品牌,而DYNACORD则会更专注于电子产品的研发。另外,EV早在5年前就推出了可视化品牌语言这一重要策略,树立自己的品牌特色。问:目前中国市场越来越细分化、多元化,很多进口品牌和企业也开始转向了细分市场运营,EV和DYNACORD在细分市场上有哪些动作?答:EV和DYNACORD将进一步加强体育场馆的优势,而同属博世集团的会议系统处于市场领导地位,这样专业音响也与博世会议系统强强组合,进一步提高在该领域的竞争优势。教育行业也是近年来中国快速发展的领域,EV和DYNACORD顺势而为,获得教育行业的认可。据不完全统计,仅2017年就获得了二十多个教育行业成功案例。此外,借助最近推出的X1和X2线阵列扬声器,EV尝试重新打开租赁和流动演出行业的局面,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针对大项目,我们也成立了专门的团队。问:在中国专业音响市场行业,EV和DYNACORD历经数十载依然屹立,是基于哪些方面的原因呢?答:一个品牌的持续发展需要多方面的考量,EV和DYNACORD和通过行业聚焦、地域覆盖、资源优化分配、团队建设这样的组合拳的方式,实现了长足的发展。01:08附:博世专访完整版用好产品打造行业标准作为一个有着90多年历史沉淀的品牌,EV是少数具备单元设计及制造能力的扬声器制造商,作为扬声器的核心部件,驱动器单元的质量决定了扬声器整体的性能表现。凭借深厚的原始积累,EV确保了每一只出厂的驱动器单元都有高水准。同时在换能器、音圈的温度控制、波导设计及材料应用等方面都有非常独到的经验积累与创新,这也是支撑EV这么多年来能够在市场上被高度认可的重要因素之一。历史的沉淀使EV在质量上有着过硬的实力,在技术可以颠覆一切的创新社会,EV也以更加强势的姿态来面对。其实早在1974年,EV率先采用了恒指向号筒(号筒的覆盖角度在一定频率上恒定)实现高Q值及一致性的恒指向控制,有效提高扬声器的清晰度,使不同位置的听众可以获得更一致的声音,EV 成为专业扩声扬声器“号角”设计的始祖,并一直在号角技术上处于领导地位。据博世通讯业务高级产品经理张星先生介绍:“博世本身是一个非常注重研发的企业,其口号就是科技成就生活之美,为了践行这一理念,博世每年都将8%-10%的营收投入到研发设计中去,每年专利的申请规模达到四五千个。得益于对研发的高度重视和大量投入以及德企本身所具备的工匠精神血统,EV和DYNACORD产品也成为卓越音效和高可靠性的行业标杆,并不断将自己创下的标准刷新。为了让产品线有更清晰的定位,自去年起,博世专业音响事业部在全球范围内推出了LOUD&CLEAR的全新品牌战略。此策略是基于EV和博世旗下另一专业扩声品牌DYNACORD双方的品牌优势和品牌基因而制定的。同时,也将增强两个品牌间的联结,通过聚合优势资源,催生更创新、有生命力的品牌,进而丰富整个行业生态和平台。在将来,博世专业音响新发布的所有扬声器和话筒产品都会用EV品牌,而DYNACORD则会更专注于电子产品的研发。张星介绍说:“两个品牌本身具备有不同专业方向和市场认可度,新的战略将有助于进一步突显每个品牌所具备的优势,延伸品牌背后所携带的基因以及特性,并同时推进两个品牌的全球化进程。”至于在软件技术与通讯平台层面,博世早在6年前就开始推行OMNEO网络音频传输控制协议,OMNEO是一个旨在改善设备间信息交换的网络架构,包括音频传输和设备控制。通过采用现成的IP以太网络设备,提供一种实现低延迟、高品质多声道音频传输的专业媒体网络解决方案,并使所有功能具有高可靠性、冗余性和安全性。在不久的将来,博世通讯系统业务部门下面的四大产品线都将运行在这个平台上,实现内部系统的互联互通。与此同时,博世正逐渐把OMNEO推成免费的国际标准,目前已经与行业内的AES67及AES70标准兼容,为跨品牌设备的互联互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终实现为用户降低系统造价。与此同时,EV推出的可视化品牌语言也是一个重要策略。专业扩声产品经理谭建军给记者介绍说:“每个产品都会有它各自携带的品牌特色,我们会把这些极具代表性的特色凝聚到产品的外观设计上。将来,用户可以看到我们不同系列产品之间有相同的元素,各自又有一些区分,整体上的一致性与微观上的区别相辅相成。业内很少有厂家关注可视化品牌语言这一点,而EV早在5年前就已启动这个项目。对品牌符号和品牌语言的重视使得EV在纷杂的市场上始终保持其特有的江湖地位。变化谋求发展众所周知,市场一直在变化,要在市场上推广和销售,对于EV这样一个外资品牌来说,不变肯定不行。扎根中国30多年,EV一直随着市场的变化、客户需求的变化,不断的做一些调整。在行业市场方面,EV不断强化和扩大自己的优势领域,并逐步向其它行业渗透和扩展。EV扬声器指向性控制好、人声清晰、声压级大,在体育行业有着天生的优势。EV不断强化和扩大自己的竞争优势,根据行业的需求去推出更具竞争力、更符合客户需求的高性价比产品,完善自己的组合产品来满足客户需求。EV产品线长、各产品线都有优秀产品,特别适合政府、会展中心、酒店等拥有多种不同规格房间的应用场合,而且同属博世集团的会议系统处于市场领导地位,这样EV专业音响与博世会议系统强强组合,进一步提高在该领域的竞争优势。教育行业也是近年来中国快速发展的领域,EV顺势而为,精选适合自己的细分市场开展工作,EV专注于技术创新的理念也比较容易获得教育行业的认可。据不完全统计,仅2017年就获得了二十多个教育行业成功案例。此外,借助最近推出的X1和X2线阵列扬声器,EV尝试重新打开租赁和流动演出行业的局面,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仅去年就在租赁和流动演出行业销售了上百只线阵列,并在青岛啤酒节、热歌榜中榜、成都电音节等活动中受到用户好评。其次在地域覆盖方面,EV根据产品特点结合合作伙伴的特点及优势,不断优化产品的销售渠道,以加强地域覆盖。既保留原先的渠道批发为主的客户,也会以省为单位建立中小型固定安装项目的合作伙伴,在各地与合作伙伴联合去覆盖更多的地域范围。针对不同的产品线去做区分,合理分配资源。针对零售批发模式的产品,EV也努力寻找优质合作伙伴,借助他们的分销网络实现更广的覆盖。而项目类的产品,最终用户更加重视快速、周到的本地化服务,这样当地合作伙伴就是更理想的选择。为了更好的支撑业务,EV针对于大型项目成立了专门的大项目团队,目的是令自己的销售团队更早、更直接的参与到重点关注的行业项目中,树立和加强自己专业化的优势,与合作伙伴密切合作,更好的做好服务工作,一起为各类重点项目提供更专业贴身的服务和定制解决方案。这个从2017年开始才成立的团队,在第一年就帮助EV在固定安装大项目这一块获得了喜人的销售增长。一个品牌的持续发展需要多方面的考量,EV通过行业聚焦、地域覆盖、资源优化分配、团队建设这样的组合拳的方式,实现了更好的品牌曝光。全球视野,整合资源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大公司,博世是极具国际化视野的,它深谙并肩作战的重要性,并且非常善于整合国内、国际资源实现结果的最优化。随着企业的做大做强,它的触角势必要深入到各个领域,而由此一来也难免分心无力。在EV和DYNACORD产品战略布局上,博世把眼光重点聚焦在特定的领域。每一个项目都要打造成行业标杆。针对优势的政府会议和体育场馆等项目,博世可以说是力所能及的做到最好。不管是哪个品牌,主要要做的就是品牌渠道、合作伙伴和团队。据张星先生介绍说:“博世谋求与合作伙伴的长远发展,同时也希望通过与合作伙伴的密切配合去获取更多的标志性项目,从而以点带面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 在整合国际资源上,博世也有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借助国内外的专家、技术人员团队,可以以全球化的战略眼光来处理问题,帮一些项目突破难关。在EV参与的项目中,苏州工业园区体育中心是迄今为止在中国第一座单层索膜结构的体育场,只能借助全场40个锁头拉住膜,整体承重与扩声设备的吊挂是一项严峻的挑战。而通常大部分体育场都是钢架结构,国内的体育工艺设计人员及相关的技术团队都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去应对这个难题。基于跨国企业的优势,EV团队通过借鉴国外团队在英国伦敦碗所采用的吊装设计经验后总结出了独特的解决方案,并将这个方案成功应用到苏体,帮助客户解决了痛点。而在同济大学110周年的校庆中,有个大礼堂需要改造,但是大礼堂拱形的建筑结构导致声学环境复杂,带来大量声聚焦和有害声反射的挑战,普通的安装方案难以应对这一难题,EV专门成立团队针对大礼堂特点量身定制了声学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EV团队充分借鉴和调用国内外资源和技术团队,取得了很多突破。立足长远,用创新和严苛保持竞争力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几十年历程中,发展是以异乎寻常的速度进行的。急速增长的经济规模和不断升级的消费能力,刺激着每一家企业的商业神经。对于企业来说,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既充满着机遇又充满着挑战,身处其间,每个企业都在寻找着最合适的生存之道。对此,张星说道:“如何保证竞争力,总结成一句话,就是我们只有不断地通过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去做一些别人不太容易做到的产品,来保证我们的生存空间。一旦一个比较成功的产品上市以后,可能会有很多一哄而上的仿冒行为,在市场上也很容易找到假货。而打击假货,往往是高投入低回报的结果。所以我们坚信,只有不断研发,不断创新,才能保证我们的优势。同样,在会议、广播等各个产品线我们都秉承这样一贯的标准。”作为一个德国企业,博世本身就充满了创新和严谨的基因,而EV和DYNACORD的发展理念与之完全契合,对产品的关注度可以用严苛形容。在用户体验方面,两个品牌推出的每一款产品,在设计期间都会有一个用户测试阶段,如果在用户体验这一块得不到认可,产品的研发项目就会作废。 也许用户能找到同类且价格更低的产品,但用过EV和DYNACORD的产品之后就会成为铁杆粉丝。低价策略确实会在短时间内吸引大批用户,但大浪淘沙之后留下的还是那些稳定可靠和高性价比的产品。无论市场怎么风起云涌,EV和DYNACORD品牌始终一步一个脚印,追求品牌的长远利益而不是短期效果。IPX系列多通道功率放大器:IPX系列包含了四个型号的产品,其特点包括:功率强大:最大输出功率达2万瓦;音质出色:96 kHz采样频率,115 dB信噪比,集成FIR滤波驱动;更高级的可靠性:JTM专利温度控制技术,PFC功率因数校正技术,网络冗余;高效节能:同时具备待机和特有ECO节能模式的D类功率放大器;适合多种不同安装场合的灵活工作模式:并联、桥接、并联加桥接不同输出模式,各通道均支持低阻、70V和100V直接驱动。EVC固定安装扬声器:固定安装扬声器中的EVC系列是EV Innovation家族的新成员,具有家族一致的相似音色和外观品牌语言,音质出色、性能可靠且性价比高,为各种中小型应用提供出色的音频质量。变压器常常会导致扬声器音质受损,而所有EVC扬声器加配了TK-150变压器后,可实现EV独特的ASC自动饱和度补偿功能。在一些大型建筑设施中,如体育场馆、会展中心等,由于传输距离远,需要配套使用变压器。而具有ASC技术的EV扬声器能够很好的避免这一情况发生。其内部集成的ASC电路能够根据线路电平和频率的变化,智能调节输出频率,最大程度保持音乐和语言的原汁原味,令听感饱满丰富。另外,EVC系列中还包括一款非常有特色的VI(Variable-Intensity)可变强度型号,这款型号通过精心设计的号筒配合单元设计,投射出矩形的覆盖范围。EVOLVE 50便携式音柱扬声器:高颜值的EVOLVE 50采用EV的波导技术,内置8个3.5寸中高音单元,经过精密设计的阵列组合,让声音均匀覆盖。加上紧凑的12寸低音设计,充沛的能量超出了人们对其箱体的认识。同时,其工业设计中的人性化设计也是一大亮点,整个系统的组装十分快捷简单,甚至可以只连接一根电源线,就可以通过蓝牙来控制和传输音频,控制界面也是非常直观和简洁,大大提升用户体验。EVID-S商用扬声器:与EVID家族其他成员声学匹配和外观兼容的同时,EVID-S的每个方面都根据工程商和最终用户的实际需求进行设计,比之前更有效、更实用。创新的智能安装系统令即使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客户,也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大批量完成安装,从而节约用户和合作伙伴的安装时间及预算。EVID-S系列扬声器经过了各种严苛的环境测试,如高温、低温、盐雾、氯气、湿度、SO2等等,确保在各种条件下忠实地帮助客户营造期望的商业氛围。
2020年9月,教育部与德国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以换文形式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关于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在华开展“双元制”职业教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合作的谅解备忘录》。该备忘录是中德双方共同落实李克强总理和德国总理默克尔关于进一步拓展两国职业教育合作倡议的重要举措。双方将聚焦中方院校和行业需求开展合作,努力把德国企业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引入中国职业学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提升我院校在智能制造、车辆工程、信息技术等专业领域的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探索建立符合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且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的校企深入合作模式。【来源:教育部网站】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2020年9月,教育部与德国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以换文形式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关于深入推进产教融合 在华开展“双元制”职业教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合作的谅解备忘录》。该备忘录是中德双方共同落实李克强总理和德国总理默克尔关于进一步拓展两国职业教育合作倡议的重要举措。双方将聚焦中方院校和行业需求开展合作,努力把德国企业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引入中国职业学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提升我院校在智能制造、车辆工程、信息技术等专业领域的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探索建立符合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且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的校企深入合作模式。【来源:教育部】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建造行业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地产项目、公路、桥梁等都属于其范畴,尽管目前没有权威机构对外发布建造行业的整体市场规模,但可以确信的是,这将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仅以建筑安装行业为例,预计到2025年市场的体量就将达到1.6万亿元,整个建造产业的规模会更大。基于这样的市场现状,行业对建造人才的需求量也在逐渐提升,建造师也因此被称为端着金饭碗的人群,收入高、工作体面、前景好成为了他们的真实写照。博时教育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近两年前来该机构参加建造师考前培训的人士越来越多,大家都想拿到这一高含金量的证书。为了满足学员的需求,该机构特别加强了建造师课程的构建,致力于通过系统的培训让有志之士的考证过程更加轻松。据了解,由于建造师的考试难度比较大,通过率一直徘徊在低位,这也使得这一证书炙手可热,众多的用人单位对持有此类证书的人群需求量很大,手持建造师证就等于敲开了通往成功的大门。“建造师考试要考察的内容很多,且会涉及到实际应用方面的知识,博时教育在制定培训方案时充分考虑了这些因素,比如我们的考点课包含公路、建筑、市政以及经济等,专业的老师会结合往年经验以及最新的考试大纲,预判今年的考点,并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让学员们做到‘有的放矢’,提升通过率!”博时教育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为了保障教学质量,博时教育打造了一直强有力的师资团队,比如嵇海华、刘忠海、赵玉勇、崔艳红等业界名师,他们不但对考点把握的比较准,且具有实战经验,在建造行业有过从业经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做到触类旁通,让学员们拥有变通能力,在面对变化的考题时可以很好地进行解答。博时教育还推出有专门的图书资料,学员们学习之后可以进行针对性的练习。此外,该机构还开通了多种沟通渠道,为诸多的学员们答疑解惑,对学习中的难点进行各个击破,夯实教学质量。为了能够让国内各地的学员都能获取精品课程资源,博时教育还借助于移动互联网技术,推出了线上课程,这些课程在一定时间段内是可以反复回看的,让学员们更好地对知识点进行消化,相对于传统的线下授课方式更具优点。博时教育的数据显示,该机构培训的学员在参加建造师考试时,通过率稳步提升,在业界保持着较高的水平。博时教育负责人介绍,未来社会对建造师的需求量将会更大,此类人才的就业前景也会愈加明朗,该机构将紧盯市场形势,不断对师资进行优化,助力学员们在考取建造师证的征程中旗开得胜!作者/来源:星星冰乐#社会百态# 内容如有不妥,请点击头像-私信联系小编修改或删除
2016年,清华大学毕业典礼上,校领导给博士毕业生授予学位。资料图博士生招生制度从井喷到滞后再到扩招,变革背后,折射出我国博士教育经历的阵痛和谋变法治周末记者 高原王彻刚刚办了入职手续,今年7月份硕士毕业的他,因为没有排上心仪导师2018年的招生指标,只能边工作边准备考博。在发给王彻的邮件里,这位老师告诉他,因为报考的人多指标少,王彻只能排到两年以后再报考。不过,王彻的困境也许很快得到解决。8月27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扩大博士研究生规模,加快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这意味着,很多和王彻一样等待考博的人,会迈进更宽松的门槛。业内认为,这是继1952年院系调整、1966年取消高考、1977年恢复高考和1998年大学扩招之后,我国高等教育历史上的第5次重大变革。而在中国,博士生招生制度从井喷到滞后再到扩招,变革背后,折射出我国博士教育经历的阵痛和谋变。博士大国决定考博,很大程度和王彻的性格有关。不善与人交流,情商低,是周围人贴给王彻的标签,但是一到实验室,王彻觉得找到了自己的世界,“我可以一天一夜不睡觉,只为等一个实验数据,一点也不觉得累。”王彻告诉法治周末记者。而是否加入考博大军,也曾经在家里引起过争论。反对声主要来自父亲,近年来,中国博士的井喷式增长,让他觉得博士的质量堪忧,还不如早些工作。王彻父亲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改革开放之初,在恢复高考制度4年后的1981年,我国博士研究生招生培养制度正式确立,自此本土培养的博士生正式登台亮相,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据教育部门统计,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从1981年的900人增加到2017年的82565人,累计招生115万人。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周光礼的《中国博士质量调查》披露,1999年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至2004年的5年时间里,博士生教育出现了短暂的高速增长现象。“当时46%的博导同时指导的学生超过7名,最多的达47名。”周光礼说。那个时期,各种形式的博士研究生班一拥而上,一个导师带三四个、甚至七八个博士生的情况屡见不鲜。某大学一位博导在搬办公室时问一个前来帮忙的学生:“你是我们学院的吗?你叫什么名字?”该学生回答说:“我是您带的学生。”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位60多岁的知名博导,最多的时候曾经同时带过40多名研究生。调查显示,我国每个博导平均要带5.77名博士研究生,远高于美国每名导师带两至3个学生的比例。对当前导师与学生的关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了质疑:“现在师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异,有些学生成为了导师的‘打工仔’和劳动力,导师对学生的毕业论文并不是很关心。”而按照国际经验,一位导师同时指导两至3名研究生效果较好;5至6名是导师精力许可范围内、能够保证培养质量的上限。考虑到我国研究生培养的现状,按照一个导师一年招收1至两名研究生计算,3年内同时指导的研究生数量应为3至6名。熊丙奇从2003年开始就开始关注研究生扩招现象。他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当年,本科生出现就业难现象,有人提出扩大研究生规模来缓解。于是众多高校竞相追逐研究生规模。重点大学定位为研究型大学,扩大研究生规模,一般本科院校则乘机申请硕士点、博士点。熊丙奇说,研究生扩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本科生就业难,但高校主要还是看中了研究生招生巨大的生源市场,迎合了社会上畸形的高学历消费需求。紧缩业内专家认为,相对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高等教育本身的迅速扩张,博士生教育规模增长近些年相对滞后。自2005年后,博士生招生规模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增长速度大大放缓,年均增速不足4%。事实上,博士生招生设指标限制是中国特有的做法,是上世纪确立的一项教育管理宏观调控措施。但是,“同比美国、英国以及我国香港地区的知名高校,类似院系、导师之间争夺博士生招生名额的问题并不存在。”清华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李峰亮说。曾对此做过研究的李锋亮表示,国际上的普遍做法是层层放权,只要导师有课题需要、经费支持,就可以招收博士生,并没有设置专门的招生指标。不仅招生受控,想要顺利拿到毕业证,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直到现在,博士毕业十年后,唐城还是时常在一个人的时候,戴上耳机听一曲《乱红》,这是一首笛箫作品,表达了冷清凄惨的悲凉意境。“这种意境是我整个读博期间的真实写照。”唐城对法治周末记者说。有段时间,美国篮球运动员科比的“你见过凌晨4点的洛杉矶吗”这句话流行网络,而在唐城这里,他特别想说:“你见过凌晨4点的实验室吗?”博士3年,他几乎每天都要通宵做实验,“我从实验室回宿舍的时候,正好是环卫工人开始打扫卫生的时间。”唐城说。即使是这样,唐城也差点没在毕业的时候拿到毕业证。由于各校均将发表学术论文作为博士毕业的必要条件之一,从选题开始,博士们就要“押宝”:什么研究方向容易发论文。理工科博士在毕业前需要在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但一些应用性比较强的学科,想要发SCI并不容易。唐城说,无奈之下,一些学生只能改变研究方向,往容易发论文方向靠,最后导致毕业论文成了“四不像”。为了发论文而篡改实验数据的现象则更普遍,“虽然实验要求重复性,但很少有人真的会去重复核实,往往会将结果改得漂亮些。”唐城说。发论文几乎是他整个博士生涯中最重要的压力,而在缺乏导师学术指导,各实验室科研条件又参差不齐的境况下,他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出成果。“那是一个宽进窄出的时候。”唐城说,他的两个师兄,就因为没有发表足够的论文达不到毕业要求,至今没有拿到毕业证。扩招而此次扩招的原因,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表示,要推进高层次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不同层次学生的培养结构,适应需求调整培养规模,适度扩大博士研究生规模。业界认为这是因为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旺盛。同时,因为本科和硕士教育发展长期快于博士教育,导致人才培养结构失衡,2017年1月,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适度扩大博士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2017年,清华大学首先开始大规模扩招博士生,主要方法是缩减硕士名额,全面实行申请-审核制,主抓本科博士两头,其他几所985高校也紧跟扩招,并获得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因为扩招,今年暑假,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都因博士生住宿问题引发过争议。最近,北大提出,2018年,在新入学的博士生中试行住宿申请制,鼓励有条件的博士生自行解决在校期间的住宿。而此次博士扩招,会不会像大学扩招那样,导致博士头衔含金量下降呢?有评论认为,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方向,进行有针对性和有目的性地扩招,防止“撒胡椒面式”的普遍扩招。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表示担忧,倘若研究生扩招没有与培养质量相联系,而仅仅是数量的增加,容易导致学历贬值。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曾撰文分析美国大学是如何保证本科教育质量的,美国顶尖大学的教学呈哑铃型结构,高度重视两头的本科和博士,对处于二者之间的硕士阶段看得相对较轻。还有就是从招生阶段开始严把入门关。哈佛大学的招办主任威廉姆·菲兹西蒙斯在40年的时间里,每天的工作内容只有一个,就是阅读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申请资料。不只是哈佛,许多大学的招办主任任职时间都在10年以上。每一个最终录取的学生都会经过几轮测试和评估。责任编辑:马蓉蓉
欢迎关注:大学视野说起现在国内哪些高校实力较强,相信很多人会想到985工程、211工程类院校,甚至中国最有名气的“C9”联盟高校,但是,有这样一所高校,并不是985工程,也不是211工程院校,而且招收本科生才几年时间,但目前,这所高校已经进入中国顶尖大学行列,在中国各类排行榜中名列前茅。这所高校就是中国科学院大学,前身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这是新中国第一所研究生院。难怪在短短几年时间就得到迅猛发展,看看这背景就非常不一般。中国科学院大学可能很多人都知道清华北大,上交复旦,但对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了解则较少,而更多的是对中国科学院的了解,主要是因为中国科学院大学是2012年更名而来,2014年才开始招收本科生。虽然较为“年轻”,但凭借强大的背景,中国科学院大学迅速成长为中国最具实力的高校,目前已经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成为一所能够媲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顶尖高校的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目前由北京4个校区,北京之外5个教育基地以及分布在全国的114个研究所组成,这一规模,全国也仅此一家。因为本科生教育仅仅几年时间,目前这所学校中最少的学生便是本科生,仅一千四百多名,但研究生数量却达到4.7万人,其中博士生就占据52%,博士生数量全国第一。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科学院大学诞生了新中国第一个理学博士、第一个工学博士、第一个女博士、第一个双学位博士,博士生教育全国顶尖。中国科学院大学虽然国科大招收本科生仅仅几年时间,但在这所高校读书的门槛可是一点儿都不低,每年仅招生三百多名,有些省份还没有名额,录取难度跻身全国高校前十,在2017年全国大学生生源质量排行榜中,中国科学院大学仅次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位列第三。这所非985、211工程的高校,能够在各方面都碾压一众985院校,足以证明其实力不凡,相信不远的未来,中国科学院大学将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为中国高校做出一个很好的榜样。生源质量排行榜今天的分享就是这些,关于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多的故事,欢迎各位同学下方留言与我们交流,小编会在第一时间回复大家,感谢您的点赞与关注。
最近咨询教育学博士的同学很多,小编特别为大家整理出马来西亚教育学博士相关信息,一起来看看吧。01博特拉大学1.学校介绍: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Universiti Putra Malaysia ,UPM)是马来西亚顶尖的大学之一,也是全马来西亚五所领先的研究型大学之一,2020 年全球综合排名第 159 位,泰晤士报高等教育新兴经济体大学排名第106位;教育专业文凭被美国所承认,在 UPM 教育学院毕业的学生可以在美国任何一所学校任教。作为专业的高等教育学府,博特拉大学提供了很广泛的可供选择的专业课程和良好的学习环境。2.专业推荐:教育研究学院专业众多,包括:课程与指导/指导与咨询/体育科学/健康教育与传媒/语言/人力资源发展/人力资源开发/马来语第一语言教育/英语第二外语教育/技术与职业教育/道德教育/教育科技社会学教育/拓展教育/体育教育/马来文学教育/教育管理/教育心理学等。3.语言要求:雅思6.0,如无语言成绩可申请就读学校语言课程4.毕业难度:博士较难(可选择参加学校辅导项目,降低毕业难度)5.学费预估:博士约7万人民币(三年总学费)6.授课时间:学习时间灵活,常驻马来西亚时间不少于9个月注意:【博士】a.申请人应拥有硕士学位,相关专业最低成绩为B-;b.具有优秀的学士学位(没有硕士学位也可申请),最低CGPA3.75(需原毕业院校提供GPA的证明和阐明GPA的计算方法);c.语言要求雅思6.0分(也可入校修读语言课程)02 世纪大学1.学校介绍:世纪大学成立于1977年,拥有40年的教学经验,是由SEGi International Bhd拥有及管理。全马共有5所院校,在校生超过2万8千名学生,其中有5千多名留学生。课程多元化(包括证书、专科文凭、本科、硕士、博士课程等), 获得马来西亚教育部和国家学术鉴定机构MQA的认可,2013年马来西亚高教部的特别评估(SETARA)被评为五级(优秀);在MyQUEST(2014-2015)被评为6星级大学;是中国教育部首批海外认证院校(资质可查询教育部官网www.jsj.e.cn)。拥有来自各国的合作伙伴大学,包括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等,来自世界超过80多个国家的学生在此求学。2.推荐专业:教育学哲学博士(专业简介:教育学哲学博士是专为想要在专业发展领域或学术界担任领袖的教师量身打造的课程,以科研为主。该专业的课程安排为第一学年主要是高级定量研究方法、高级定性研究方法、研究计划与研讨会、研究与论文,第二、第三学年主要为研究与论文。)3.语言要求:雅思6.0,全程协助班可提供语言协助4.毕业难度:一般5.学费预估:博士约19.8万人民币(全程协助班/三年总学费)6.授课时间:学习时间灵活03吉隆坡建设大学1.学校介绍:吉隆坡建设大学 (Infrastructure University Kuala Lumpur) 是一所全方位综合性大学。秉持着高素质的教学与研究理念,于2013年被马来西亚国家学术鉴定机构(MQA)评定为马来西亚五星级大学,这项荣誉不仅肯定了建大的课程品质,也高度认可了建大多年来的积极发展成果。此外,该校也是中国教育部认可的马来西亚高校之一。2.推荐专业:教育学博士3.语言要求:雅思6.04.毕业难度:一般5.学费预估:博士约11万人民币(三年总学费)6.授课时间:学习时间灵活04马来亚大学1.学校介绍:马来亚大学是马来西亚国内排名第一的国立大学,是一所文科、理科和医学兼有的综合性大学,是马来西亚规模最大和最著名的大学之一,也是马来西亚历史最悠久的学府。它的前身是1905年成立的爱德华七世王学院(Kolej King Edward VII)和1929年成立的莱佛士学院(Kolej Raffles)。1949年10月8日,这两所学院合并成立了马来亚大学。2.推荐专业:教育学博士3.语言要求:雅思6.54.毕业难度:困难5.学费预估:博士约7万人民币(三年总学费)6.授课时间:学习时间灵活注意:马大教育学院的专业,都需要申请人有相关的专业背景;申请人如无相关的专业背景,则需要有相应的教育工作经验或受马大认可的教师资格证。05泰莱大学1.学校介绍:马来西亚泰莱大学创立于1969年,隶属于泰莱教育集团,是马来西亚历史悠久及最杰出的私立综合大学,享有崇高的信誉。在2020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排名第511位,在QS星级排名五个类别中被评为5星级大学,位同中国双一流大学。2.推荐专业: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与领导、课程与教学技术发展及学习设计、教育评估、师资发展、语言教学和读写能力、教育与社会。)3.语言要求:雅思5.04.毕业难度:一般5.学费预估:博士约10万人民币(三年总学费)6.授课时间:学习时间灵活06 泰国皇家师范大学1.学校介绍:泰国皇家师范大学(Rajabhat Rajanagarindra University)是一所泰国教育部批准成立的重点大学,学历学位国际认可,同时是获得中国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认证的泰国高校。学校是泰国最早实现国际合作的高等教育单位之一,国际化程度较高,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中国、瑞典、澳大利亚、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知名大学及科研机构进行学科合作,共同进行学科研究,教师及学生交换,学分互认等。学校性质:公立大学学校特色:学校不同的学院采用不同种类语言进行教学,有泰文课程,英文课程和中文课程。其中学生可选2.推荐专业:教育学博士 、教育管理博士 3.语言要求:无语言要求4.毕业难度:一般5.学费预估:博士约18万人民币(三年总学费)6.授课时间:学习时间灵活就读马来西亚高校教育学专业优势1.就业前景好:既获得出国留学的体验又拿到被国际社会认可的含金量较高文凭。马来西亚大学教育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基础教育、综合文科师资、高等教育人文教育方向的教学与研究、政府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的办公、文秘、专业技术与管理等工作。2.含金量高:知识能力的提高:另一个选择马来西亚就读的原因就是,一些院校被认为是亚洲的较优秀的教育院系之一,有超过1300名的全日制本科学生,超过50名的专业授课教师,在教育学的各个领域中都有重要建树。在拥有人才济济的导师的校园里,学生们可以更多的接触到专业的知识,得到知识点的升华与提高。3.开拓眼界:结交来自不同国度的留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通向各个其他第三方国家的便利跳板。
随着时代的进步,大家的育儿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育儿的理念在家长心中已经埋下了种子,很多家长也在教自己家的老人如何正确的带孩子,不要再用自己老一套的带娃方式了,不仅教不出个好孩子,还给孩子养成一身坏毛病。前不久我带着孩子在小区公园散步,看到了一位老人也带着孩子在公园玩,看样子应该是孩子的奶奶,孩子走路的时候不注意脚下,被小台阶绊倒了,孩子当时躺在地上就开始哇哇大哭,奶奶赶紧把孩子抱起来,一边哄孩子一边说,"都怪这个臭地,把我们宝宝绊倒了,宝宝不哭奶奶给你打它",奶奶说完就使劲的跺了几下地面,孩子这才止住了哭声。不止这一位奶奶是这样,很多中国老人在带孩子的时候都有这样的行为,孩子绊倒就怪地不平,孩子磕碰就怪桌椅摆放位置不好,反正就是不怪自家孩子不操心、不注意。确实,这样的说法的确能够迅速哄好哭天喊地的孩子,但是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永远都是对的,如果造成自己受伤或者吃亏,那一定都是因为别人的过失,对永远都是自己,错永远都是别人,在这种教育方式之下,孩子就更容易产生逃避错误的心理,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会想着推卸责任。说到这里,我忽然想到了前不久在微博上看到的教育博士陈美龄的育儿建议,这些建议对于宝妈宝爸来说非常有意义,很值得所有家长们借鉴、学习,毕竟陈美龄的教育经验是在实践中累积出来的,而且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三个儿子都在她的教育下成功考进了斯坦福,成为了高材生。父母要艰辛自家孩子永远是最优秀的"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这句话是很多家长都很爱说的话,总是喜欢拿自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还美名其曰"有比较才有进步",可是你想过吗,可能你正在用自家孩子的弱点去和别人家孩子长处作比较,因此你眼里的孩子总是不如别人。父母是孩子最信任、最亲近的人,也应该是给予孩子勇气还有鼓励的人,如果在自己父母眼中自己都如此不堪,那么孩子还有什么信心去实现梦想,父母的否定只会令孩子陷入深深的自卑。孩子要走的路,让他们自己决定"好男儿志在四方",每个孩子心中都有自己的梦想,我们家长只能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明灯,而不是指路人,孩子的路需要孩子去选择,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提供建议。比如陈美龄的大儿子在上高中的时候,希望去美国留学,但是当时儿子选的学校并不是最好的,远不及父母给孩子选择的名校,但是她还是选择支持儿子,因为儿子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自己能在这所学校学到更多自己想学习的东西。不要明确区分学习和玩的概念陈美龄说:其实,孩子在做功课的时候也是在玩,在玩的时候也是在学习,家长不要将学习和玩的界限区分的非常明显,让它们之间模糊化、分不开,才能让孩子有更多的兴趣去寻找答案,那个时候孩子就不会觉得学习是多么痛苦的事情了。教育孩子是一条漫长的路,在此期间也需要我们家长不断的学习和进步,才能真正与孩子共同成长。
DOI:10.16298/j.cnki.1004-3667.2020.08.06摘要随着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博士教育的目的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工具性渐强、学术性式微使得博士培养质量有降低之虞。博士教育必须要打牢学术基础,博士生在学期间应厚植理论功底,锤炼逻辑思维,增强写作能力,为终身的学术发展作好充分准备。博士教育应当培养博士生的学科信念、学术精神、学术品格,同时要注重提高他们自我发展能力。“捆绑式”和“挖井式”的博士教育难以培养学术适应性强的学者。导师不仅要重视对博士生的个性化指导,还要注重学术共同体的营造。以导师为核心的学术共同体对博士生的人际交往方式、为学为人态度、职业道路选择等都具有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建设优良的导师团队风气是博士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关键词博士教育;研究生教育;师生关系;学术共同体;高等教育学博士教育规模较小,有利于开展个性化教育。而且从根本上讲,不进行个性化教育不可能培养高水平博士,难以实现博士培养目标。与本科生、硕士生和导师的关系相比较,博士生与导师的关系最紧密,这不仅表现在他们与导师之间的交往和交往方式上,更表现在他们的学业上。就博士生的学业基础和教育目的来讲,他们与导师在学术上的距离最近,他们甚至可能是导师学术上的伙伴,最有可能继承导师的学术事业,即便发展了与导师不同的学术方向,导师给予他们的学术训练和熏陶对他们终身的职业发展和个人生活也具有重要影响。博士教育本来是很单纯的,主要是为了学术事业后继有人而开展的培养青年学者的教育。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高新科技产业的发达,社会人才市场对博士教育的需求与日俱增,除了各种科研院所外,很多行业企业和政府部门从业人员的教育经历不断提高,他们也对博士教育提出了要求。所以,博士教育目的的多样化成为了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尤其是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中,博士教育成为了很多本科生的理想追求。这样一来,博士教育的属性和价值追求就变得越来越复杂,博士教育的价值冲突也越来越凸显,且直接影响博士教育的发展。其中,学术性与工具性的矛盾尤为显著,主要表现为受功利目的影响,博士教育的学术性呈弱化之势,博士培养的学术水平和质量有降低之虞。实际上,不论出于什么目的,不论博士生毕业后从事什么职业,博士教育都应当高度重视加强博士生学术功底的培养,使他们具有高深的学科理论修养和专业精神品格。因此,博士教育应当处理好学术性与工具性的关系,加强学术性,避免工具性的消极影响,提高博士培养质量。一、打牢博士终身发展的学术基础博士教育不是一般素质的养成教育,也不是现成技术的熟练操作教育,而应当是在相关学科专业方向的创新教育,以使博士生形成对学科的忠诚态度,打下坚实的学科基础,具备求实创新的科学素养和专业精神,树立终身从事学术事业和专业工作的职业理想。着眼于博士生的终身发展需要,博士教育必须重视筑牢博士生的学术功底。我国博士教育招生制度弊端很大,主要凭一次笔试就能获得通往博士教育的机会,尽管有材料审核和面试环节,但因为笔试是第一道门槛,过不了几个小时笔试的临场发挥,即便功底和基础再好也只能望洋兴叹。这就决定了博士教育也具有应试的影子。博士生入学后本应该沉下心来,专心致志地弥补学术功底不足,潜心专业学习,但学校的一些政策又使得很多博士生甚至一些导师也心浮气躁。很多高校博士生评奖评优标准有一些所谓的硬指标,比如,在最优刊物或影响因子高的期刊上发表论文多少等。虽然这样的评价标准不能说毫无道理,但它的消极影响也是明显的。一些博士生在学期间一味地追求发表更多论文,这样不仅有利于获奖评优,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就业竞争力。甚至很多导师也这么认为,并鼓励博士生如此行事。这种倾向太过功利,是短视的。从博士生的成长与发展角度看,博士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在读期间出研究成果,而是打牢学术基础,为自己终身的学术发展做好扎实的准备。众所周知,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建立起结构严密的体系,从本专科教育到硕士教育再到博士教育,一步一个台阶,博士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国民教育体系塔尖上的皇冠。到了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学生经过了本科教育和硕士教育,如果做一个简单推理,有了本科教育和硕士教育作基础,到了博士生阶段,就是该出成果的时候了。这样说来,以发表论文为标准的评奖评优似乎也是说得过去的。殊不知,这三个层次的教育固然有着层层递进的关系,但三者之间的使命各不相同。在精英化阶段,高等教育体系还不发达,三个层次的教育虽然已经建立起来,但整个高等教育还是以本科教育为主体,本科毕业生是社会相关行业的精英从业人员,即便在高教界这个从业人员受教育水平历来最高的部门,教师的学历水平主要还是本科毕业。到了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整体规模不断扩大,社会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群不断扩大,尽管研究生教育逐渐受到重视,但博士教育仍然保持着极小的规模,且博士毕业生主要集中在社会少数几个行业部门,所以,本科学历的人群还是最主要的,本科教育仍然是大多数人的终结性教育。到了大众化后期和普及化阶段,新增就业劳动人口多数都拥有了高等教育学历,社会各行各业就业人口的学历水平显著提高,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不断完善,研究生教育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社会各行各业的高级专门人才需求越来越多层次化,除本科层次外,对硕士和博士层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这样一来,对很多从业人员来讲,本科教育的终结性真的终结了,它作为人的基础素质教育的属性越来越强。本科毕业后,人们还需要不断地“回炉”,接受继续教育或更高层次的教育。尽管本科教育的专业性仍然鲜明,但同时其基础性日益显著,专业性使本科教育能够即时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基础性则使本科教育成为更多的继续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前置性教育。对于博士教育来讲,它的基础包括了本科教育和硕士教育。高等教育学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学科,它是从硕士研究生教育开始的,高校并没有开设本科层次的高等教育学专业。因此,高等教育学博士生生源的本科教育背景是各不相同的,有来自人文学科的,有来自社会科学的,有来自理科的,还有来自工科的,等等。这样看来,本科教育对高等教育学博士的意义并不是在学科专业方面,很多高等教育学博士生入学时在高等教育学科方面基本上是零基础,也就是说,他们的硕士教育也不是高等教育学,而是其他学科领域的。这是高等教育学科博士生生源的最大特点,这与其他学科博士教育有很大差别。其实,对博士教育而言,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在所有学科都有体现,只是在高等教育学科更加突出罢了。对高等教育学博士而言,本科教育主要为他们打下了核心素养基础,包括一般的知识基础、观察和分析事物的态度与方法、思维的敏感性以及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视野的开阔与否,等等。如果高等教育学博士生所研究的方向与本科专业教育有关,如本科毕业于工科的研究工程教育、本科毕业于农科的研究农科教育,等等,那么,本科教育的专业素养对他们的研究是有帮助的;如果他们的研究方向与本科专业教育没有直接关联,那么,本科专业教育对博士培养的直接作用可能是比较微弱的。总体而言,高等教育学博士教育往往要从打基础开始。这个基础是高等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众所周知,高等教育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在我国只有4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高等教育研究比较发达的美国也只有60多年的历史,在其他国家历史都很短。尽管如此,高等教育学的学科理论并不缺乏,就我国而言,每年发表的高等教育学论文数以万计,出版的相关专著数以千计。广泛涉猎国内外高等教育研究成果,深入学习和掌握各种理论流派和基础知识,厚积薄发,未来才有更好的发展前景。但有的博士生却为功利所累,为了多发文章,追逐一些热点问题,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和充分研究就急着写文章,以为热点文章比较容易发表。事实上,有时候也确实如此,这又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认知,这无疑是急功近利的,看上去涉猎较广,容易出成果,实际上都是浅尝辄止,缺少深厚的学术底蕴。念博士不只是为了求学问,更是为了做学问。到了博士阶段如果还没有一点学术自觉,缺乏学术理想和信念,这样的博士除了能得到一些职业或名利上的回报,不可能体会到学问的甘甜,不可能有做学问的幸福感。因此,高等教育学博士生应潜心学问,以学术为志业,建立起坚定的学科信仰,终身从事高等教育学术研究,为繁荣高等教育学科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所以,我对博士生的要求是:不争一时一事,着眼长远发展,打好学术基础,为一生的学术发展作好充分的储备。高等教育学博士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学术基础?怎样才算打好了基础?这两个问题都有多种答案,不同导师的看法可能有差别,不同学生的看法也会各不相同。我对博士生的要求在大的方面是相同的,但具体到每一个人,要求又各不相同。一般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学术理论基础。博士生必须有扎实的学科理论功底,包括高等教育学科理论;历史学,主要是社会和文化史、教育史;哲学,主要是观察事物的科学态度与方法。另外,还会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学术兴趣,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中选取一门,尽可能完整地修完一门课,或阅读若干本有代表性的专著。第二,逻辑基础。博士生必须会思考,善于抽象思维,会给概念下定义并进行解释,会推理会演绎,等等。我要求所有博士生都要买一本《形式逻辑》,作为案头书,不时参阅。第三,写作基础。博士生必须会写能写,在我看来,写不好文章的人是不能念博士的,也不可能念好,即便侥幸毕业了,也很难在学术上有好的发展。博士生若能从这三个方面努力,其学术功底就比较有保障,就能为自己终身的学术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学术之路才能走得更远更好。在本科和硕士阶段是否可以打好这些功底呢?我的观察结论是:有的可以做点准备,加强一些,但大多都需要在博士阶段从头开始,包括写作。很多博士生都有这样的感觉:念博士之前,对写文章不犯憷,有的人还写过多篇文章,但念博士以后,反倒不敢写文章了。一是怕文章达不到博士生的水准,拿不出手;二是还真不知道如何写好文章了。其实,念博士以后,他们自己对文章的要求更高了。这个高要求就是更严谨的学术文章写作规范,在以往的写作中,往往没有那么重视学术规范。念博士以后,就会用更严谨更规范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包括对概念的运用、对问题的解释、写作逻辑的设计和遣词造句等,都要体现出严谨的学术修养。为让博士生打好写作基础,我要求他们从入学开始多练笔,勤动笔,不断地写,不一定追求发表多少篇文章,以训练专业思维能力、学术表达能力、布局谋篇能力和文字驾驭能力为目的。有时候,我会根据博士生的特点与他们合作写文章,在他们动笔写作的时候,我也会开始构思和写作。即便最终成稿的文章每一个文字都是我写的,我也会要求他们对自己写作的文稿不厌其烦地修改,让他们将自己写的与我所写的进行对照,体会如何写学术论文,包括主题该怎么提炼、问题该怎么描述、思想该怎么表达、逻辑该怎么展开以及语言该怎么组织,等等。我相信这样的训练他们会牢记终身,也会受益终身。二、帮助博士撑起一片自己的学术天地与其他层次的教育一样,博士生在读期间会有导师和其他教师为他们提供教育和支持。尽管现在很多高校在本科阶段实行导师制,但此导师非彼导师,差别很大。即便是硕士生导师,但很多人眼里,与博士生导师的区别也是明显的。毋庸讳言,在博士教育中,导师发挥的作用是主要的,博士生主要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学习研究、谋求发展。导师的指导对博士生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导师如何指导博士生,既是导师教育能力的反映,又是其教育境界的彰显。导师的指导是基于其自身学术任务完成的需要还是博士生的学术发展需要,是基于博士生短期发展需要还是基于其长期发展需要,是基于导师个人学科方向的发展需要还是基于博士生开拓属于他们自己的学术方向的需要,会在博士生身上产生截然不同的教育效果。有的导师在培养博士生的时候,不仅把博士生作为自己研究团队成员,还把他们看作是自己所承担项目的研究人员,通俗地讲,就是劳动力,培养工作围绕自己所承担的项目进行。博士生根据导师分配的项目研究任务,把自己分担的研究工作完成,在此基础上写出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即可毕业,获得博士学位。以这种方式培养博士生的导师常常被博士生们称作“老板”,很多导师也心安理得地接受这一称谓。我把这种培养方式称作“捆绑式”培养模式,即把博士生捆绑到研究项目上进行培养。它的好处是导师和博士生各得其所,导师的项目有人做了,博士生的培养项目化,在完成导师项目研究的同时自己的学业也完成了。还有的导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在博士生入学后即为其划定一个方向,要求他们在这个方向进行学习和研究,全部学习活动都在这个方向,心无旁骛,不论是发表学术论文还是学位论文,都集中在这个方向。我把这种方式称为“挖井式”培养模式,即认定一个方向,就在这个方向深钻下去。这样做的好处是博士生的学习主攻方向明确,可以集中精力在一个方向钻研下去,学得比较深透。从实际效果看,导师为博士生确定的研究方向大都是他们自己的学科方向,至于这个方向是否适合博士生,博士生是否感兴趣,博士生未来是否会在这个方向开拓,导师往往是不考虑的,他们也很难考虑到。我个人不认同以上这两种培养方式,尽管他们都能帮助博士生完成学业,获得博士学位。获得学位只是博士教育成果的表现形式,它的内涵在于博士生所获得的教育和训练在其身上所发生的变化。博士教育的第一任务是培养学术人才。这不仅是博士教育最初的使命,也是博士教育发展到今天的首要目的。今天的博士教育规模大了,不仅分科而且分类,几乎所有学科都培养博士,在一些特定的专业领域,还培养专业博士。即便如此,从博士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看,在高校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的比例最高。这也表明对博士教育来讲,培养学术人才具有特殊的意义,博士与学术有着不解之缘。有些人对念博士的学术意义无感,只是看到它是最高层次的教育,便努力去追求。还有一些人出于找一个好工作的目的,通过念博士来增强就业竞争力。我对博士生的要求是,不论出于什么动机念博士,从入学第一天开始就要端正宗旨,培养自己的学科信念,树立学术理想,建立起对念博士的学术意义的认知。这里有三重内涵。一是学科信念。博士生要有对自己所在学科的执着,对学科价值的高度认同。二是学术精神。博士生要有科学求实的态度,对事物的发展变化有自己敏锐的判断力,以真善美为标准指导自己的行为。三是学术品格。博士生要有学者气质,秉持学者的良知立德立言。在我看来,念博士不应仅仅是为了职业生计,更应该是选择了一种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博士与学术的距离最近,念了博士就意味着要从事学术工作。当然,现实中很多人念了博士也义无返顾地在其他行业就业,并不从事学术职业。即便如此,加强学术性对他们的职业迁移并非毫无助益。博士生毕业前后两重天。在学期间,有导师的指导和庇护,博士生的主要任务就是上课、研究和写作,工作和生活都比较单纯,需要考虑的事有限,接触的人也很有限,主要是老师和同学。毕业后,他们马上就会走上工作岗位,就要独立地处理各种事,独立地与各种人打交道,包括自己的同事、学生等。尤其是个人学术发展不再有人无条件地帮助做计划,不再有人时时善意地提醒和提出要求,一切都要靠自己去思考和作出决定。作为青年教师和新教师的双重身份,院系安排的任教科目可能与自己的博士研究方向并不一致,研究工作因为没有了导师的耳提面命而可能一筹莫展,自己没有实验室,组织不起研究团队,加入其他教授的研究团队不仅有人际关系问题,可能还有研究方向是否吻合的问题。这就需要博士具有很强的多方面的学术适应能力。学术基础扎实,学术适应性强,博士的个人学术发展就会比较顺利,否则,他们可能需要有一个很长的调整和适应期。与其他学科不同,高等教育学科具有“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它的生存方式与其他学科有很大的不同。高校其他学科都是以学院或学系的组织建制出现,自下而上有本科、硕士或博士一条龙完整的教育体系,高等教育学很少以学院或学系为组织载体,往往以研究院(所)的组织形式出现,且只开展硕士和博士教育。就学科力量而言,全国开展高等教育学博士教育的单位,专任教师达20人以上的屈指可数,大多在10~20人之间。从各单位学者的工作方式看,主要还是单兵作战,团队协作式非常少,团队主要是由导师及其博士、硕士等所组成的教育团队。从学校的要求看,高等教育学科学位点除了要培养高等教育学博士、硕士外,还要研究本校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等,服务本校的建设与发展。因此,高等教育学博士培养必须高度重视学术专长和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显然,“捆绑式”和“挖井式”的博士教育难以培养学术适应性很强的学者,更不适合培养高等教育学博士。这两种方式比较适合于为博士导师自己培养梯队人才,博士生毕业后更适合留在导师身边,继续与导师合作从事学术工作,做导师学术思想的传人。在博士教育已经比较发达的今天,有博士学位授权的高校的学术力量一般都比较强,很多高校还做出了不直接选留本校毕业博士从教的规定。所以,博士培养单位的教育主要是为其他高校培养学术人才,博士教育应当培养博士生更宽广的学科基础和更强的自我发展能力,使他们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开展新的学术工作,顺利地完成从学生到学者的身份过渡。博士教育是一时的,博士的发展是一生的。博士的路要靠他们自己走,博士教育不能囿于导师自己的学科方向,更不能局限于导师个人的研究课题,要处理好导师的研究与博士生个人学术发展的关系,使他们在理论、方法、能力和素质等方面都得到更好的发展,为他们开拓自己的学术天地打好基础。为此,导师和博士都要有正确的认识。从导师来讲,不仅要有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还要有宽广的胸怀、前瞻性的视野和严谨治学的精神,以博士生现实和长远发展为主轴,与他们一道设计其培养方案,使博士生既能受到科学、规范、严谨的学术教育与训练,又能培养比较宽广的学科基础、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优良的适应能力。这样,他们毕业后既可以在导师的研究生方向上继续开拓发展,又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开展新的学术工作,开辟属于自己的学术领地。也就是说,导师要允许他们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学术天空。从博士来讲,首先,要立大志,要有献身学术的理想和抱负,对自己未来的学术发展之路进行畅想和理性设计;其次,要分析自身的学术基础,明确自己的学术志趣,同时关注导师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工作,在个人学术志趣与导师研究方向之间找到自己的学术方向;再次,要积极参与导师的项目研究,主动接受导师的学术指导,与此同时,在自己的学术志趣方向打好基础,为毕业后独立开展自己的学术工作做好准备。此外,院系所和学校也应从博士的长远学术发展出发,制定和完善博士教育教学制度,有效协调导师的指导与博士生学术发展的关系,为博士发展自己的学术方向营造宽松的环境。三、建立一个相互关爱的学术共同体毫无疑问,现在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博士教育也不乏竞争,有时还出现一些不良的竞争以及由此引发的博士生之间、甚至导师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博士教育课程少,加之规模总体偏小,博士生主要是在导师指导下开展自己的学习和研究工作,所以,师徒相授是博士教育的基本模式,也就是所谓的导师负责制。博士生学制一般3~6年,导师如果每年招收1~2位博士,历年积累下来,年均在学总人数一般都在5~10人,甚至更多,再加上硕士、博士后、访学生、访问学者等,导师的学生团队往往相当可观。这个团队的风气取决于成员之间的关系,而导师是团队的灵魂,对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影响,对团队风气形成起着关键作用。作为一门学科,高等教育学既具有社会科学的属性,又具有人文学科的属性。作为社会科学,它是可以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来开展研究工作的;作为人文学科,它需要有对人和人性的深刻洞察和人文关怀。导师与博士之间因学术而相互关联,但师生关系却远远不止是学术上的交流与切磋,还有不可缺少的人性塑造和人格的培养。后者既需要师生一对一的互动与鞭策,也需要团队的浸润和陶冶。团队风气是一种重要的人际教育环境。团队风气不只在团队集体活动中发挥影响,而且还会影响团队成员个人的行为。除了与导师交流外,博士生交流较多的主要是导师团队成员。团队风气对博士教育的影响是深刻而持久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影响博士生的人际交往方式。导师团队的风气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也不是一两个人形成的,博士生进入导师团队,就会与导师、与其他成员建立多种多样的交往方式,而这些交往方式往往要符合团队交往的一些或明或暗的规则。如果有博士生不按规则行事,特立独行,很可能被游离于团队之边缘甚至之外。第二,影响博士生的为学为人态度。在团队活动中,成员可能被同化或抱从众心理,接受往届学兄学姐传承下来的为学为人态度,采取一致的方式看人看事、接人待物。第三,影响博士生选择自己的职业道路。在学期间博士生在团队耳濡目染,常常会受到各种暗示或指导,成员之间交流,包括相互提供的就业或职业信息都会有倾向性,所以,导师团队成员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建设优良的导师团队风气是博士教育不能忽视的重要工作。博士生与导师之间是一种直线式的紧密关系,如果说本科生是学校招收的,硕士生可能是院系所招收的,而博士生则是导师招收的,博士生与导师的关系最直接。导师对博士生的学业和发展负有直接责任,博士生在学期间最大的依靠是导师,所以,博士生与导师之间的师徒关系更复杂更深刻,是一种更内化于师生心里的关系。有的导师以为自己与博士生的关系也和其他学生一样,尤其是一些新任博士导师,主要从学业角度理解与博士生之间的师生关系。博士生与导师的交往是最频密的,如果一位博士生与导师的交往无几,而与其他教授的交往更多,他们的师生关系可能出了问题。导师除了要对博士生进行学业上的指导外,还是他人生的引路人。很多博士生的职业选择、就业去向和工作生活都与导师密不可分,得到了导师精心的关心和指导。风气好的团队本身就是一种优质教育资源。博士教育既具有个体性,又具有群体性。从个体角度讲,每一个博士生都是个案,我把与每一个博士生的关系都看作是人生一段特殊的缘分,我往往从个体的适切性来规划他们的发展。导师只有因材施教,根据博士生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适切的培养,才能帮助他完成学业,走好他们的人生发展之路;从群体角度讲,每一个博士生都生活在团队中,是导师团队的一个成员,在团队关系中他不可能置身事外,不受到团队风气的影响。所以,导师应当重视团队建设,尊重学生,细心呵护、关爱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亲密无间、互帮互助、教学相长,师生同气相求,求真与求善兼行,形成一个相互关爱的学术共同体。作者别敦荣,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福建厦门361005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20年第8期第30-35页http://editor.cahe.e.cn/网址:http://www.hie.e.cn/【来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这几日,手机被一名自称为“法学女博士”所写热帖刷屏,文章题目是“为读博我辞掉年薪20万的工作,如今怎么也找不到了”。文章中充满了顾影自怜的叙述。文章用第一人称讲述了自己几年读博教育的经历,下面我们选取文中比较精彩的内容:第一部分,文章讲述作者的现状: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法学女博士。本科毕业时我就在一个一线城市的垄断国企工作,第一年的年薪10万左右,到我辞职时已经快20万了。那时正好遇到现在的老公,他在北京读博,就追随他来到北京,考上了一流的法学院读研读博。 现在即将毕业了, 我发现我如今的最佳选择竟然还是当初放弃的那类工作,但现在我投了几百份简历才发现,我再也进不去那种单位了。很多用人单位明目张胆地写着:30岁以下,甚至27岁以下,男生优先。忽然感觉自己像站在一片荒野上,四处张望都看不到方向。第二部分,文章讲述作者的职业规划:如果说读书是一种投资,为什么我投资了负资产;而且最可怕的是,我发现我已经没有了斗志,对工作也失去了憧憬,对所谓的学术更是。规划一下我未来的职业,我并不想当老师,因为读书这些年对学术界挺失望的,从前天真,老觉得学校和社会不同,后来才发现坏风气学校尤甚。我分析自己的个性,很想去做律师,但是很少博士毕业出来做律师,而且好像只有走投无路了才会去做律师 。我也不想去国企了,而外企显然是不会要一个博士作为初进人员。考国家公务员,分数很高,心气更高,报了热门国家发改委,差两分没有进入面试。 我一直在消极地找工作,很少申请单位,因此也没有什么面试经历。记得我硕士毕业的时候曾经把自己简历放在某个求职网站上,很多单位打电话,居然还有一个猎头找我;博士毕业的时候我又放了,3个月没有一点反馈, 后来才醒悟过来原来在这个人肉市场我已经大幅度贬值了,哭都来不及。我很讨厌说老公养我的话,我绝不愿意做一个无所事事的家庭主妇。第三部分,讲述作者曾经的兼职经历:我最大的缺点是懒,不过但凡我做起事情来效率还是挺高的。北京这个城市我呆了快5年,还觉得有点格格不入,有时候我怀疑这辈子我是不是都会对它有这种隔离感。在找工作这个问题上,有时候还真不是我不愿意“屈就”,只是人家还不愿意“高攀”呢,简直就是女博士在婚恋市场的写照。对于国家公务员里的好单位,我还是会尽全力去考吧, 国家公务员在面试阶段还是有不少猫腻的,除非正好你的竞争对手和你一样都没有背景。 这个社会从本科以上,赚钱能力和学历确实没有多大关系,这也算是一种进步吧。我们是进步的牺牲者,我听我的老师说过他们当年读完博士,单位来请,给住房,解决配偶进京指标,于现在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啊。其次,现在的高校已经不像从前了,课时、课题、发表论文、还有各种事情,压力比以前大了很多啊,一点不见轻松,也就近5年的事情。如果想好好干就更不容易了,水平要有,关系要好,里头外头都要吃得开,一点不比社会少好混。而且北京高校很难进,博士太多,教席太少。老公是北京人,我们没有房子的压力。我虽然现在很少去面试,但是博士期间找兼职曾经去过几家律所面试。过程差点没把我气死,我在简历上注明了我是在读博士,去了以后一个女律师面试的我,两个男律师陪着;那个女律师全程板着脸,先从家庭情况开始问,当她问到我是不是买了房子我已经很不高兴了,我说,我想这和工作无关吧。她又说,啊,你们这些读书的博士,开始都说的好好的,到时候又干不下去了,以前我们这里也来了一个清华的男生,干得真不错,后来说是有课题,结果撂了担子就走了。还有一次是我去另外一家律所面试,那个所谓的主任和我说,除非你们家里死人了或者你自己病得起不了床(绝对原话)否则不要和我请假,什么妹妹结婚,妈妈来北京了不是借口。我们这里要求加班就是加班,我说了加班必须加班,你的时间我付钱了,就我说了算。一个月3000。第四部分:文章谈到了自己家庭的情况,婆媳问题无法绕开?当初我结婚,感觉公公婆婆对我太好,他们很虚荣,自己儿子是博士,所以希望儿媳妇也是,跟我说得很好,说是读书怎么都是好事,我也就脑子一热考了。后来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实际上公公婆婆说得再什么好也是面子上,真正需要他们的时候完全没法和父母比。 他们是北京人,平时嘘寒问暖的,到了怀孕以后,他们就想让我回娘家,而且说是:怕我妈妈担心之类的,我是在娘家生产和坐完月子的。刚开始读博士的时候公公婆婆很高兴,到处吹嘘,后来发现我们生活压力大,因为很多年我没有工作了,我婆婆脸色就没那么好了,就说什么当初让你考没想到你能考上之类的;还有同事小孩清华博士做兼职赚很多,虽然语气不很坏,不过听了也很伤心。真的伤透了心,所以现在觉得全世界都对不起我。如果不是为了我老公,我不会辞职来北京;如果不是为了他们家,我不会考博士;当初我其实说的很清楚,我不喜欢搞学术,考博士一点意义都没有,可是由于他们一直算半文盲,总觉得家里多个博士那简直是光宗耀祖的事情。第五部分,谈到自己对于工作的期望,总有太多的忧伤:我现在学会将期望值降低,才越不容易失望,无论对人对事,可是我发现人连期望都没有了就更可怜。我现在就处于这个可怜郁闷的阶段。硕士毕业的时候我宿舍的一个傻乎乎的女孩去律所面试,到晚上9点那个面试的律师打电话要她去酒吧之类的地方陪他。傻女孩因为比较信任我,还打电话问我说应不应该过去,给我臭骂了一顿。我说你还算名牌大学的硕士呢,做助理一个月3000多还想你卖艺又卖身啊。其实我很喜欢有创意的工作,以前读本科喜欢在图书馆看广告和摄影方面的杂志,觉得有些创意真的好棒啊。我坐不住而且很讨厌寂寞,所以读博士真的很为难我了。当年本科毕业真是钱赚的容易,工作环境超舒服,每年旅游2次,出差都是5星级,所以现在落差尤其大。而且觉得这些年受的苦都白受了,考试很痛苦,写论文也很痛苦。当年我本科毕业出来,单位有一个大约有几年工作经验的博士生直接当了部门经理,配几十万的车,一年收入40多万,位高权重。也正是因为那样,我一直想读硕士读博士,但是当我读了之后已经开始打破了学历的神话了。第一因为人太多太多,第二因为理性了。所以我说我不赶趟。找工作的难易程度排序是男硕最容易,接着女硕、男博,最后才是女博士。以前觉得学术至少清高。等自己给逼到花钱发文章的时候就觉得啥也不是,很是堕落。考博都是很痛苦的。 因为付出了那么多,所以有期望。我以前很多朋友都在自己的圈子有所建树了,国有单位混个中层,做律师的时薪2000元、轻松年收入百万,他们笑我傻,辞掉几十万年薪的工作去读博士,再回头看到现在的博士同学那种清贫、孤欢寡欲的生活,到30多岁了还在为一份工作而战战兢兢。(9月8日 澎湃新闻)上面是我们从文章中选取的大部分内容,基本上能全面的反映作者的心态和情绪。”女博士现象“在社会上发生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但这篇文章依然在网上引发热议。有评论说:“读博士与挣钱多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期待读博士能换来财富迅速增长,失望的可能性会很高。时移境异,当初的工作找不到,当初的人寻不见,是世间常事,干博士何事?这位女博士所说的事情,跟博士无关,只跟她自己有关。怨老公、怨公婆,不惜笔墨;怨自己一时糊涂,一笔带过。看待别人时,全是艳羡;看待自己时,都是顾影自怜。文章除了满屏自怨自艾,始终缺少一种即使法学学士也应该具有的基本逻辑。浅显的道理在于,读博士与挣钱多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从财富分配的角度讲,博士毕业虽不至暴富,但可以在社会中获得一份正常而基本体面的工作,生活大概率处于一种稳定状态。在社会工作机会的意义上,博士意味着可选择的路越来越窄。第一,取得博士学位的时间成本很高,即使按照原来博士三年毕业的时间来算,拿个博士比本科毕业要多读六年,目前部分高校博士学制已经改成四年了。第二,机会成本太高了,别人在职场打拼的时候,念博士的人都还跟书本较劲。第三点,由于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的高昂,意味着专业成本极高。博士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的匹配度相对于本科毕业生来讲,高出了不知多少倍。“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没有20万年薪的工作不等于生活一片灰暗,更何况,一是自己的选择没必要后悔,二是现在没有20万年薪的工作,也不表示永远再没有。(任孟山)读完这篇文章,又浏览了有关此篇文章的诸多评论,笔者有一点想法,分享讨论:首先,这是中国教育的失败,说明我们的教育存在着多么大的问题。宪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教育目的,是“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各级各类学校,无论是培养劳动后备力量,还是培养各种专门人才,都需要使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曾经,全社会对学历进行盲目的崇拜,不管是经商的,还是做官的,都要弄个博士帽戴戴。好像读了博士,就能多挣钱,就能当大官。而近年来,教育依然是只注重分数,分数决定命运,考试圈定人生。家长对孩子也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上好幼儿园,好小学,好初中,好高中,考入好大学,一路下来,找到一个体面的工作,赚大钱,有实权,才是成功的人生,才是成功的教育。社会应该是多元的,生活要多姿多彩。当所有人都挤上拿高分这一条路上,这个教育的方向有了问题,这种教育的结果一定要失败。其次,教书育人,而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只在教书,不再育人。因为分数的比拼,高考的选拔,教育,只剩下教授知识,而忘了对人的塑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并不是高学历者多,这个国家和民族就是高素质的。学历文凭可以滥发,而人口素质是一个工程,没有高素质的社会成员,再高的学历,也带不来社会的和谐与文明。再次,不同层次的教育,有着总的和分类的目标。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现在教育,急功近利的造就了大批量的”人才“,这些”人才“,说其为”才“没有问题,说其成“人”,却有待”商榷“。最终,他们学有所成,知识达到了一定的层次,成为高学历者,成为大学生,他们返过来,却认为教育耽误了他,社会对不起他。这有教育的原因,也有受教育者的原因。从而,一大批的受教育者认为,受了教育就要出人头地,就要赚大钱,掌实权。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不是赚钱的学问,也不管人术学。有评论说,读书只为赚钱,出发点就有问题。博士大家知道是干嘛的么?博士头衔是证明一个人的有相当学术能力并且在某学术领域有自己独特见和发现,国家教育部门给颁发的证明而已。谁说博士一定要赚钱。相反,敢读博士就是证明这人坚定走搞学术这条路,向钱看肯定是不对的。教育,培养了一批批对教育不满的人,出现教育的白眼狼,让我们好好反思教育在哪些地方出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