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传一名博士后一直不参加工作,跟着导师打工了12年,现年39岁,还没有离开导师的意思,而且抱着牛人导师退休了学校会给他安排工作和实验室的幻想,很多人评论说他读书读傻了!很傻很天真,今后导师退休了,学校会让他接管实验室吗?而且他年龄越来越大,今后会有高校接受他吗?读者的担心不无道理,但是笔者有自己的看法。不能说该博士生的选择就是错误的。首先,工作不是那么好找的,就算进高校,也不会专业对口,因为专业博士有多有少,与需求脱节,许多高校尽管进了博士,但是找不到理想的人才,最后只得“曲线救国”,比如安排物理博士去教数学,石油博士去教机械,化学博士去教生物,对专业性很强的博士来说简直是一大打击,特别是本应该搞科研的他们最后成了基础课老师,与一班高中毕业生厮混,大量的教学工作占据了自己的时间,因此很多博士都辞职走了。或者调离岗位,很少能安心教学的。所以该博士生如果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还不如原地不动。其次,一个新地方一个新岗位带给人的改变是巨大的地震,甚至是很难适应毁三观的。工作不同于读书那么单纯,要求那么多,考虑的人事那么多,完全没有搞课题的环境和机会,将原来的人生节奏完全打乱,措手不及!据该博士生说,他很享受在导师手下的工作,写写论文搞搞科研,导师课题多,一年给他50万,他觉得日子挺享受的!背靠大树好乘凉,自己去搞科研不是那么容易成功的,许多人都撞得头破血流,到处垫钱接工程,甚至吃饭的钱都没了!到企业就是讨饭一般到处请客赏饭。纵向项目竞争激烈,校内评市内评国家评审,科研评定委员会看不惯你,你想冲出本校都难。重点高校很容易截持了科研经费,经费根本流不出北京。笔者同学的丈夫非常后悔离开原来的导师,导师人脉广大,身家上亿,在行业内小有名气,对他们也大方,解决房子解决困难什么的,就是跟着他做事每年也有不菲的纯收入,手下的师弟师妹一呼百应,不比现在自己当个高校小老师,处处受管制,搞科研纯粹是自己砸钱赚吆喝!赔进去人力物力收不回来。宁做凤尾莫做鸡头,工作也需要赚钱养家,何况环境让人不愉快!要是高校那么适合科技人才,那么许晨阳、颜宁、还有许多留美博士就不会出走美国了!关键的问题,科技制度留不住高科技人才。再三,他确实喜欢搞科研项目,导师也为他提供了好环境,那么可以试着发展自己的创新项目,然后与导师合作发表,共同分享利益,如果你干的多,相信导师也不会白白抢占别人的功劳的。站在巨人肩膀上,这个比你当教师万事操心不容易得多?总之,笔者给他开出建议:继续跟着导师干事,存钱,搞定结婚生子,同时要注意发展自己的力量,跟导师谈谈他退休了你怎么办?(除了那种品质恶劣的导师一般导师还是很乐意为学生铺路的),路途有1本校当老师走职称博导之路,2继承导师的人脉学术思想独立开科技公司,3赚够了钱提前退休,搞搞投资,经营好家庭理财,自由自在。4如果自己确实有重大科研成果,也可以做个牛人,根本不愁前途工作的问题,卖卖专利卖卖产品就不愁老年。所以该博士生的选择并非那么悲观,他只是走了一条不同于大众的路而已。我是鹦鹦,亲爱的读者,你们认为呢?
博士和博士后有什么区别?博士后就业前景不错?博士是最高学位。博士后不是学位,是博士才能做的临时工。一般来说,博士后是博士毕业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下,暂时委身于某个高校或者相关机构过渡一下,等两年后再去找工作。我们的大学教育分两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本科学制一般四年,本科生毕业获得学士学位。研究生又分两级:硕士研究生一般读三年,也有读两年的,毕业获得硕士学位,博士研究生一般读三年,也有读四年的,毕业获得博士学位。也有本科起点直接读攻读博士学位的。这种情况一般在医科,本科开始读八年,八年毕业直接授予博士学位,中间没有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也有本科毕业后硕博连读,这叫着直博生,一般情况下读五年或六年,毕业后授予博士学位。博士学位之后就没有更高的学位了。博士和博士后,不是一个概念,前者是学位,后者是工作。具体来说,博士是目前全世界公认的最高学位,只有博士毕业且拿到学位的人才能称博士。注意,还在念书,没毕业的不能叫博士,严格来说,应该叫在读博士生。但我们国家,不太注意这些,没毕业的也在称博士。博士是最高学位,念书的话,就已经到头了。博士后,全名叫博士后流动科研工作站,不是学位,而是一份工作。在我们国家,取得博士学位是成为博士后的必要条件,但在国外也有一些不具有博士学位,但却是以博士后身份开展工作的研究人员,所以博士后是科研工作经历。一般博士后的任期时间不长,被认为是一种从事科研的过渡性安排。中国国家博士后基金对博士后在站资助时间为两年。国外高校一般对博士后没有统一的安排,经费来源、时间长短均比较灵活。简单来说,博士后就是科研临时工。博士毕业通常很难直接去高校或研究所拿到正式教职,因此,通过做博士后,不仅可以缓冲一下,等待机会,还可以积累学术成果,提高自己在学术圈的就业竞争力。当然,目前我国给博士后的工资还是挺不菲的,沿海一些高校,能给出三四十万的年薪。
近日在工作当中了解到,有一个博士后毕业于重点大学,而且本硕博都毕业于985大学,最后选择了当博士后。但是现在博士后已经毕业5个多月时间,也仍然没有找到工作。在某省会城市找工作,被多所大学无情的拒绝,最后无奈只能选择去月薪五六千块钱的科研所工作。因为在社会公众的眼中,博士后已经是非常高的学历,找工作应该难度不大,而且应该工资很高,但是现实往往是残酷的。作为博士后毕业以后在多所大学找工作,却没有一所大学给予offer。究其原因在于该博士后的专业比较差,属于四大天坑专业之一,博士就业比较困难。这就提醒大家选专业一定要慎重!如果在高考时候专业选择不当,比如说选择了生化环材这4大天坑专业。那么将来就必须要考研,还必须考博,甚至继续读博士后等。否则本科毕业以后基本上就是失业,即使考上了硕士,毕业以后找工作仍然比较难。如果考上博士以后,大学生以为以后就业就容易了,这种想法也是错误的。比如说化学博士,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的博士以及环境工程毕业的博士,这四大天坑专业毕业的博士就业难度也不小。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天坑专业,每年毕业的博士人数比较多。虽然博士已经是很高的学历,但是由于博士就业方向比较窄,主要集中在大学或者科研机构,这就导致即使是985大学毕业的博士,甚至博士后,在找工作的时候也感觉压力很大。对此建议各位高考学生在高考志愿选择的时候一定要谨慎报考,选择好自己的大学专业,否则以后后悔莫及,会走很多弯路。而对于已经在读这次的天坑专业的本科生而言,在考研时候尽量选择一些就业不错的专业,或者说跨专业考研。再或者在考研的时候选择该专业相对而言就业最好的二级学科专业,从而避免在硕士毕业以后找工作很难。比如说该博士后已经学历非常高,但是现在找工作却很难,被多所大学无情的拒绝。而且如果去一些普通的科研机构,工资只有五六千块钱,毕业以后的压力仍然很大。所以建议各位考生选专业一定要慎重!选专业要慎重!博士后毕业却被多所大学无情拒绝!对此大家还有哪些不同的看法?
近年来,随着我国博士数量的激增,导致博士的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的博士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进而选择继续做博后,希望博后出站后能有个心仪的工作。这里有人不禁会问:读了博后,真的就好找工作了吗?1.掌握博后的本质其实,这个问题就和读博士是否好找工作一样,没有个绝对的答案,因为每个人情况不一样,所以结果自然不同。不过你要想得到想要的答案,就必须对博后这个事有个清楚的认识,然后再考虑要不要读。博后并不是学位,仅仅是一些科研单位或企业提供科研平台,临时招收某一领域的优秀博士从事科研工作。从这一点来看是个双赢的事:科研单位获得了智力支持,而博士本人借助科研平台提升科研能力和获得更多的成果。2.认清双方的根本利益但是问题出在双方各自利益的驱动上:对很多博士而言,提升能力和成果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科研事业的发展,而是拿博后经历作为找工作的一块敲门砖;对科研单位而言,觉得自己没有培养的义务,招博后其实是在获得不占编制的优质廉价劳动力。在看清以上两点后,塔主认为,对于没找到工作读博后的博士,其实质就是博士工作的延续。也就是多花两年为你两年后找工作增加几篇科研成果罢了。3.决定是否为人生赌一把所以说,如果不是真心喜欢科研,仅仅在找工作的角度,读与不读博后就是4年成果产出和6年成果产出的区别。有时候这是一场赌博:即就是两年时间换多少成果。如果你觉得自己可以做到,那么你可以试一试,如果你觉得两年换不来想要的文章,那么塔主劝你谨慎,因为两年时间内博士毕业生的平均产出量也在提高,你是否有跑赢后面博士的勇气?如果可以,那么读博后是你找工作的一块敲门砖,不行的话,那么博后仅是你求职之路上一段插曲而已。相信各位心中已经有答案了吧!
在人们的印象当中,博士以及博士后是非常高的学历以及学术荣誉,因此人们自然而然地会认为他们的未来发展也会非常不错,就业环境以及就业工资也会非常高。但是在实践当中却事与愿违,有很多专业的博士,甚至博士后就也不太容易。最近笔者就认识了一位博士后,该博士后毕业于某985大学,所学专业是环境工程专业,在某大学完成博士后经历,但是目前在各个大学就业却遇到了挫折,先是有几所大学有签约的意向,但是到了最后却又不了了之。虽然先后联系了十几所大学,但是到最后却没有一所大学给就业的机会。看到这一情景之后,该博士后不禁感慨。现在的现状究竟是学术的悲哀,还是专业的尴尬?在了解了该博士后先后就业的经历以后,笔者也在不断的思考,博士后就业也很困难,问题到底在哪里?笔者认为之所以会出现博士后就业难的现象,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博士后就业也需要看专业。不同的专业博士后,就业难度有差异。比如该博士所学专业,就是传说中的四大天坑专业之环境科学专业。该专业即使是本科生或者硕士生,就业也很困难,等一些就业难的考生,通过考研考博提升学历以后,发现就业面也很狭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博士后去一些大学做辅导员,而不是去做老师的原因。因为这些博士后在大学申请不到教师职位,只能选择做辅导员。第二,就业目标太高,与自身实力不符。在与该博士后认真交谈以后,发现该博士后找工作想去一些比较好的大学,想去一些有不错发展平台的大学就业。但是从该博士自身条件来看,虽然有一定的科研成果,但是并不是特别突出。再加上所学专业并不是特别热门,并非是紧缺专业,在当地一些大学就业找工作遇到了一些困难。因此提醒各位博士后,在就业找工作的时候尽量要树立正确的目标,对自己有客观的认识,不能好高骛远,否则就业也很麻烦。第三,缺乏社会阅历,对就业找工作缺乏经验。虽然博世后是很高的学历,拥有丰富的知识,在自己的所学专业领域都有一定的造诣,但是很多博士后都缺乏就业经验,没有找工作的经历。在毕业以后。找工作不知道怎么去找,不知道怎么去投简历,也缺乏合理的职业规划。对应聘单位的工资待遇,福利等不了解,这是很多博士以及博士后就业遇到的最大尴尬之一。因此从上面3点来看,之所以会出现博士后就业难,里面既有学术的悲哀,也有专业的尴尬。作为博士后学术背景固然不错,但是在找工作时依然碰壁,让博士后的学术价值缩水,而其中的专业因素也不容忽视。这说明即使有非常高的学历,但是如果所学专业不好,在就业时候依然会遇到很大的困难。这一点值得我们警醒。学术的悲哀,还是专业的尴尬?博士后就业也很困难,问题在哪里?
引言2020年1月5日,一位知乎匿名用户添加了“如何看待武汉大学1月5日一位博士后跳楼?”的问题,该问题随后被编辑为“1 月 5 日武汉大学疑似一位博士后跳楼,事情真相如何?”,随后几位在附近的武大学子的回答证实了这个悲剧。一个博士后,拼过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又在竞争激烈的考研大军中脱颖而出,通过自己的努力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成为全国人口中比例低到惊人的那 0.07%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最后决定在科研道路上继续求索,成为一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博士后,可能在很多人眼中已经是人生赢家了。然而,真实情况真的如此吗?这群大家眼中的佼佼者真实生活状况到底如何呢?又是什么把其中一些人逼上绝路?今天康康我就跟大家聊一下博士后这个大家耳朵熟悉却眼睛陌生的职业,带你们看看他们背后那不为人知的一面。在国内,博士后是工作,但是是一个更像学历的工作。学术界的大部分人都知道博士后是一种工作,并不是一种学历。然而在大众的眼中,更容易误解成是比博士还高的一种学历。但是不得不说,博士后这个起源于国外的职业在国内被搞得越来越像一种学历。为什么这么说呢?正常来说,如果你去找一份工作,你符合要求就可以上岗,你不愿意干了就可以辞职;一般不会规定工作年限,不会要求你几年之内必须走人;你离开那个单位也不需要别人给你发一个证书。你觉得不合适离开一个岗位,也不会成为你的职业污点。这叫一份工作,这也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博士后基本的运作模式。然而国内的博士后,可能是为了体现对博士后的重视,抑或因为经费来源的问题,国内专门设立了博士后流动站,而且国内对于博士后的管理特别细致入微。你符合要求上岗,博士后叫进站,给你规定两到三年的在站时间,就像博士三年的学制。你上岗之后工作,还需要做一个开题报告,感觉跟读硕士、博士时做的开题报告好像也没啥区别;到了一年半载之后,还要中期考核,最后三年时间到了,还要再次考核。这两次考核不管哪次考核不过,可能直接把你辞退,名曰退站,还不给你发博士后证书。而且这个退站马上会变成你的职业污点之一,让别人觉得你难以胜任这个职业。而且你明明做了几年的博士后,如果被退站,还没办法证明,因为你没有博士后证书。有这个退站的威胁在,让一些博后即使进站后发现不合适,也是咬着牙坚持两三年下来。一个工作硬生生的整成了像在读一个学位。那么最简单的问题来了,博士培养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在博后培养工作中也都会遇到。去读博士和去做博士后的科研工作者,是去搞科学研究的。科学研究既然名为研究,就是探索人类未知;既然是探索未知就可能成功、可能失败。我们基本所有高校都规定博士毕业必须发什么样的论文才能毕业,我们国内的博士后自然也有这个规定。而且规定还更高、更难完成,甚至有些时候还会要求申请到什么样的基金项目。这就等于说这两到三年的时间里,你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不管是博士还是博后,都得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所以你经常看到的博士为了毕业所吃的苦,博士后为了出站只吃的会更多。你看到的国内博士遇到不良导师所受的压榨和剥削,博士后如果遇到同样的人照样是吃不了兜着走。有的博士在读期间还要帮导师做很多跟自己研究毫不搭边的活,博士后这种活也不少。帮大老板管理实验室、带学生、改论文、写标书,有时候还要去代课,而这些可能和你的考核达标半毛钱关系都扯不上。干了这些活之外,你还得考虑自己悬在头上的那把考核之剑。博士996,博士后可能要7/11/7所以读博士苦,做博后可能更苦至少读博士还可以延期,做博后很少听说能延期这个说法。你以为吃了博士期间所受的苦就可以顺利出站了吗?还有很多的套路等着你。有的大学博士后合同里,只写了考核合格方可出站。但是当今的科研圈发展太快了,国内的科技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这几年上升的也很快。导致有些地方出现了博士后进去之前说一个标准,进去一年之后又是另一个标准,朝令夕改,让有些博士后骑虎难下。进来之前,说是发一篇多少分的文章就能留下来当讲师。进去之后,人事处说想评讲师还得至少有个省部级项目,好不容易申请到了;标准又变成国家级课题了,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拿到了一个国家级项目。最后好不容易翻过山,越过河,走过崎岖坎坷,按照规定的标准发了文章,拿了项目,终于要出站了。忽然被通知,岗位有限、博后太多,教职岗位需要竞聘。而高手如云的竞争和有些大佬门徒的存在,让你竞聘成功的希望变得非常渺茫。虽然总有人竞聘成功,顺利走上学术道路,但是那个概率低得真的可怜。本科四年,硕士三年,博士三年,即使非常顺利的博士毕业也要二十七八了,很多都已经三十出头了。又做完博后,这个时候你发现自己努力了十几年的希望落空了,而自己好像除了做研究其他啥也不擅长。再去个本科高校,又来一波“非升即走”?这些年社会各个行业都在飞速的发展,科研圈的要求也水涨船高,三年前自己博士毕业就能进去的学校博士后做完反而进不去了?!再看看自己本科毕业近十年的同学,已经在自己的领域混得风生水起;硕士毕业就进入社会的同学,五六年的时间也是收获颇丰;自己去公司,除了年龄尴尬,自己这个时候进硕士毕业同学进去的公司待遇可能还没有他高。想想内心愤愤难平,却又无可奈何。更尴尬的是,有的学校甚至还要退站的博士后返还工资。 所以博士后这个职业,真的没有很多人想的那么光鲜靓丽。博士后就像一座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2019年全国博士后进站25144人,这是什么概念?当年博士毕业不到6.4万人,这个数字超过了当年博士毕业人数的三分之一。但是两到三年后这么多博士后要找工作,而他们中大部分都想要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继续从事科研事业。而每年高校和科研院所新增的岗位是非常有限的,还要面临每年从国外引进一定数量人才的竞争。所以进站博士后中的大部分,别说留在做博后的单位,就是留在学术圈都是非常困难的。这让我想起来了2020年非常火的那个词,内卷。八九十年代,大专生就很吃香;大学扩招后,没个本科学历都不好找工作了;又过了几年,想有个体面的工作,门槛都是硕士学历了;又过了几年没个博士学位有些好单位都进不去了。科研圈更是如此,世纪之初,一个博士学位就能留校;当你好不容易读了个博士学位出来,留校的条件改成必须是博士后了;当你好不容易做完博士后,发现又对论文数量和分数有要求了;当你好不容易满足了论文数量和分数的要求,却发现又需要海外经历了。这几年国内因为毕业压力而轻生的博士时有耳闻,但是当博士后这个群体也开始出现这种现象的时候,只能说科研圈的内卷已经到了一个让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其实除了少数幸运儿能在科研道路上越走越远之外,大部分是人都只是伴读书童而已。然而在需要大量硕博、博士后民工的学术圈,因为利益诉求,全世界整个圈子对这个是保持一定程度沉默的。希望更多的博士在进入博士后这个行业之前,对这个行业有足够的了解。最后愿逝者安息,天堂没有繁重的科研任务和要赶着发的论文!科研圈生者坚强,能坚持就坚持一下,实在坚持不下去就放弃,也不要想不开。这个世界上不是只有实验和论文,还有莺飞草长,皓月当空,有爱你的人正在路上。我们大部分人终其一生,都要和自己的平凡和解。
由于信息不对称或者信息缺乏的原因,很多社会公众或者学生家长以为学历越高工资待遇就越高,家长们认为工资和学历成正比。尤其是一些本科生或者研究生,天真的认为只要学学历越高,找工作就会越容易。但是实际情况却并不是这样。最近笔者认识了一位博士后,由于所学专业并非是热门专业,属于比较冷清的专业,就业面比较窄。这位博士后之所以选择做博士后,主要是因为当初博士毕业以后没有找到差不多的工作,最后只能继续考博士后。但是目前毕业以后发现由于年纪和专业等原因就业比较难,最后选择了一家工资待遇非常一般的单位,目前月薪5000块钱。试问这还是大家羡慕的高学历工资吗?看到这一工资数据以后,各位学生和家长肯定会有一些困惑。因为这与我们想象的并不一致。很多学生由于对学数学罚兴趣,但是认为能考上更高学历以后进来的工资待遇会更好,为此就选择了读博或者继续做博士后等,以为等将来毕业以后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但实际情况却并不是如此。从博士就业情况来看,虽然一些大学会给博士提供一些安家费,但是提供的安家费却并不高。一般而言,985大学或者211大学提供的安家费并不多,而很多二三本大学虽然给予的安家费看上去很多,但是却附加了很多条件,如果不是没有达到相应的考核要求,是很难拿到这些安家费的。同时现在一些大学老师的工资待遇并不高,只有五六千块钱。这就让很多高学历的学生找工作以后感觉到有一些失望,觉得上学的动力不足,有些后悔考博。正如这位博士后已经是985大学毕业,但是毕业以后找工作去被多所大学所拒绝,而且目前工资只有5000块钱。这个工资水平是很多普通本科生或者研究生就可以达到的。因此建议想考博的同学,一定要考虑清楚未来的职业发展,这样才能避免将来后悔。同时也建议正在找工作的博士或者博士后,如果在学术和工资待遇之间很难做出平衡,如果经济条件一般,一定要选择工资待遇高的单位。因为现在很多科研单位对博士或者博士后都有服务期的要求,所以一旦签订劳动合同以后想辞职就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一定要慎重选择。众所周知,博士和博士后毕业的压力都是非常大的。但是像这位博士后毕业以后工资待遇只有5000块钱,产生的失落感是平常人所难以体会的。因此读博如果将来就业不好,就一定要慎重选择。对此大家怎么看?一位博士后工资5000元!这还是大家羡慕的高学历工资吗?
3月21日,科技部应发了《关于科技创新支撑复工复产和经济平稳运行的若干措施》的通知,在通知中明确要求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其中一条涉及博士就业,即在国家科技计划支持的项目中,推动高校、科研院所设立科研助理或辅助人员岗位,扩大博士后岗位规模,其劳务费用和有关社保补助按规定从项目经费中列支,支持高校毕业生短期就业。实际上,在该文件出台之前,陕西省和湖南省也分别出台了类似的文件。2月23日,湖南省发布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十条措施,措施指出: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博士后流动站扩大博士后招收培养规模。支持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协作研发中心、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招收博士后。3月12日,陕西省教育厅办公室发布了《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2020届全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在通知中明确:扩大应届高校毕业生升学深造规模,其中鼓励高校、研究院所等博士后流动站扩大博士后招收培养规模。支持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协作研发中心、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招收博士后。从上述文件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问题:为什么今年从科技部到各个省相继出台了扩大博士后招收规模?难道疫情影响就业从本科、研究生扩散到了博士?大家都应该知道,博士后实际上是一个人未找到满意的工作时的一个过渡工作经历,也可以认为是一种进修吧。但是,不是一份稳定的工作。在这个政策发布之后,很多网友留言说,这个就是一个整体推迟工作的措施,解决今年疫情造成的就业问题。傻傻认为觉得这个观点对了一半,怎么说呢?从今年国家决定研究生扩招18.9万人开始,实际上已经在有计划的对毕业生分流,让这部分人延迟两到三年找工作,这是很明显的推迟就业措施,至于两三年后硕士好不好找工作,这个不一定!但是对于扩大博士后招收规模,一方面是解决今年就业问题,让这批博士晚两年再找正式工作。另外一方面,国家也是基于扩大高层次人才培养目的出发,保证其后续顺利找到工作。实际上很多博士后的工资是非常高的,特别是高校的博士后,有时候能拿到30到40万,这虽然是一个过渡性质的工作,但是这些钱可以进一步解决你的后顾之忧,安心做两年科研,提升自身科研能力,为后面找正式工作储备条件。深圳、西安、南京等地前几年相继出台了高水平人才引进计划,其中博士后就属于引进类。所以,博士后经历对于后续找工作来说,是一个强大的助力,几乎能保证你找到工作!此外,根据身边博士后入职后的情况做一个介绍。很多科研院所规定,博士后入职可以直接评定为副高级职称,也就是副研究员或者高工,可以避过博士后入职两年评副高的过程!实际上那个过程挺尴尬的,每年是有指标的,有的人两年不一定评得上。所以,今年博士后招收规模扩大一方面短期解决就业问题,一方面是有利于人才培养,为你正式工作高起点做准备!文末,大家觉得“为了解决本科生短期就业问题,今年将扩大研究生规模,就;为了解决研究生短期就业问题,今年将扩大博士生规模;为了解决博士生短期就业问题,今年将扩大博士后招收规模”这个说法对吗?如果觉得“傻傻博士”的文章对你有帮助,请关注后续分享!本文章来自工科博士“傻傻”原创,插图为网上图片(如侵权删),转载请标明,谢谢!
博士学历在很多人心中,都有优秀和学霸的标签。认为博士学位就等于高学历、高收入、稳定性的工作等。确实,从目前不同学历来层次的就业率上来看,博士的就业率是所有学历中最高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宁可苦哈哈的憋论文,也要拿到博士文凭的原因。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两年越来越多的博士在开始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甚至有的博士找不到工作了。不禁让人会想,博士学历真的不值钱了吗?其实,找工作这件事上,无论你的学历高低,都存在不好找工作的现象。每年大量的毕业生从校园走向进入社会,而部分行业的岗位逐渐趋于饱和,再加上年龄结构、工作经历、性别要求等原因,很多学生在就业时就会感到阻力重重,不知道自己能去哪儿。对于博士群体而言,由于这个群体就业面窄的特殊性,加之近几年我国博士毕业数量的激增,就出现部分博士群体就业难的现象。那么博士找工作时存在着哪些问题呢?塔主认为有以下四点:不同学历就业率No.1 岗位面窄且地域面不均衡一般博士毕业后首选的就业岗位就是高校和科研院所,其次是博士后平台和出国访学。最后才去考虑进企业或者去考公务员。这也和博士的研究性特点相配匹的。同时,从就业的地域上来看,博士找工作基本上都集中在一二线的大城市,除了部分回老家就业的人外,去三四线城市的比例很多,这种就业岗位面窄且地域面不均衡的情况,造成了部分岗位激烈的竞争。No. 2 行业需求与博士供给匹配度低从社会的需求来看,只有科研单位、高校或者部分研发型企业对博士具有一定的需求。而其它大部分工作岗位,并不需要博士来搞研究。因此社会整体对博士的需求量并不大。但随着近几年的发展,国家对科研的重视度不断提高,很多用人单位都开始招收高学历人才,因此每年会或多或少的引进一些博士来提高单位整体的人才学历水平。这对于博士们而言也算是个好消息。从不同行业来讲,有的行业研发型岗位较多,有的行业属于服务型或应用型的行业,并不需要研发型人才,所以部分行业的博士就业岗位少,竞争激烈。No. 3 对博士标签的期望值过高很多博士及其家人的标签感过强,认为自己都读到了博士,就应该相应找一个更体面、社会地位高、轻松且收入多的工作才能匹配。在这种想法的作用下,会造成就业面的进一步缩小,增加就业难度。No. 4 自身科研成果不足,综合能力差部分博士在读博期间的科研产出过少。没有几篇拿得出手的论文。同时自己的综合能力也较差。因此在招聘面试的时候,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其实,博士的就业形势再不好,也要比其他学历的毕业生好找工作。其实那些找不到工作的博士,说到底还是自身存在问题。如果你足够优秀,塔主相信就业并不是你的难点,反而是你的优势。那么面对找工作的难处,塔主建议你应该从以下几点改变自己:摆正心态,不强调博士标签不要总觉得自己是博士,就觉得好工作能唾手可得。在找工作时,不要刻意强调自己的博士标签,以一个刚入社会的新人,谦虚、谨慎且怀有学习的态度去找工作,那么用人单位也会对你的印象自然会好。积极关注就业动态,主动出击好工作从来都不会留给没有准备的人。要尽早的关注自己领域的就业动态,要了解本领域博士就业的主要去向。主动和相关的用人单位建立联系,及时关注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并且主动推荐自己。俗话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只要积极主动去联系,展示你的优势和态度,相信用人单位会优先考虑你的。努力拓宽自己的就业面如果所在行业的高校和科研院不好找的话。建议拓宽自己的就业面,不要把公务员或企业一棍子打死。因为随着国家的发展,企业或者行政人员中博士的比例也逐渐增加,而且待遇也逐渐的提高。我们每个人不要再抱着铁饭碗的心态去看待当前飞速发展的社会,博士去企业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提升自我综合能力,增加自己的科研产出提升自我综合能力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核心,只要你自身能力强,科研成果多,是一名优秀的博士。那么自然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即使入职以后,依然会受到单位的重用,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博士们,努力提升自我综合能力,增加自己的科研产出,不要以求稳定的思维去限制自己,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对待就业,我想不是找工作不再是难事。
博士后训练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帮助吗?美国和欧洲的两项研究探讨了这个问题,结果发现博士后的经历对于学术职业发展并没有什么帮助,而对于想要在企业工作的人来说,博士后经历甚至可能是减分项。对那些招聘博士后的课题组长们来说,他们只是想找一个能干活的人,而不是找一个合适的人加以培养。10 月 8 日《研究政策》(Research Policy)在线发表了美国学者的一篇关于这个话题的论文,论文的落脚点在博士后这个群体上。论文的第一作者,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高等教育研究员 Christopher Hayter 在 2016 年和 2017 年年初采访了 5 所研究机构(其中 4 所是美国的顶尖大学)的 97 位博士后,其中有 84 位计划在未来从事学术研究工作。而在今年 10 月 8 日之前,84 位博士后中只有 6 位找到了助理教授(tenure-track)的职位,而剩下的大部分人,最终都将不得不做出其他的选择。“一个顶尖研究机构的博士后在学术界无法找到工作,这种情况虽然令人震惊,不过也在意料之中。” Hayter 说。教职的饱和、竞争激烈是欧美学界普遍面临的问题。“在麻省理工(比如工程学院),每次开放一个助教职位,就会收到 400 份申请,这些申请人中很大一部分都十分优秀。”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理查·拉森博士说。博士后不仅在学界难有出路,去企业找工作也困难重重。一位企业雇主在接受 Hayter 访谈时表示博士后“所有的那些学科技巧你都不需要,而你所需要的组织能力他们却没有。”Hayter 建议更多的大学提供教授博士后企业技能的项目。“他们或许不会确定他们就想进企业,但是这样的项目至少能打开他们的思维,看到别的可能性,”他说。另一项于今年 12 月发表在《斯堪的纳维亚管理期刊》(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的研究则将目光投向了与博士后密切相关的另一个群体——课题组长(principal investigators, PI),研究人员想知道博士后的招募和遴选标准是怎样的。研究人员调查了四所欧洲大学的博士后招募和聘用过程。通过对 21 名课题组长的访谈,研究人员发现,他们对于博士后的要求是有用、熟悉以及为短期项目工作的意愿,而这些素质对于博士后产出最好的科学成果或者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最好的准备却不是必须的。一位瑞士的受访者表示他通常招聘的博士后要“能马上上手,能对项目有帮助,但不需要特别杰出,不需要是顶尖人才”。聘用过程常常基于非正式的联系和熟悉程度。“课题组长们时间有限,所以他们更喜欢已经认识的人。”论文的第一作者荷兰拉德堡德大学(Radbound University)的管理学博士生 Channah Herschberg 说。Herschberg 认为如果能够找到愿意给研究者更多时间完成项目的资助机构会有所帮助。另一方面,选择更为正式的招募过程也会有帮助——这能为职位找到最合适的候选人。她说:“如果课题组长能够更加公开地进行职位招募,他们将会给新人机会,而研究的质量也可能会提高。”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in Chapel Hill)的博士后事务办公室主管 Sibby Anderson-Thompkins 认为这两项研究说明了美国和欧洲博士后严峻的就业形势。“他们真的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我们需要对如何设计博士后训练计划、如何招募和聘用博士后人选的方法进行重新调整。”她说。图片来自:The Blue Diamond 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