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教育,教育对每个人的成长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有些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他们可以从小学一直念到博士,但是有些成绩一般或者较差的同学,可能只能念到大学就会直接寻找工作,而不能够体验接下来的学习过程。因此不少学生都不清楚本科是什么学位,同时研究生之后又是什么学历。这一点可能很多的大学生都分不清楚,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我们排除初中和高中不谈,仅仅根据大学领域的话,按照高等学历的大致分类可以分为本科、专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而这仅仅指的是高等学历,也就是大学学历。学位目前可以分为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这三个学位的差距也是非常明显的,因此我们不能够将学历跟学位混为一谈,学历是学历,学位是学位,两者之间没有一个重复的名称。我们只有以从低到高的顺序来就读,不可越级。我们不能够将本科念完就直接念博士生,这样跨级是不行的。本科毕业了之后,如果想要继续发展,那么需要考研成为研究生,而不能直接成为博士生。因此大家一定要注意学历和学位的区别,学历分为很多种,本科、专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当大家听到这样的名字,大致可以归纳为学历。如果听到别人提到学士学位、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等,我们就应该知道这代表的是学位而不是学历。另外,很多人都不清楚“博士后”到底是学位还是学历,其实博士后并不是学位,而是指获得了博士学位之后,在相关科研机构或者高等院校从事一定的研究工作,也可以指在博士后流动站进行相关科研的研究人员。因此博士后并不是学历,也不是学位,这点大家需要明白。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误区,那就是博士后就是博士以后的学位,其实这一点也是错误的。我国有相应的博士后站,它只是一种工作站,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只要博士有志向在流动站中从事一定的研究工作,符合条件的博士都可以在博士后流动站进行相关的申请,从而成为一名博士后,参加相关的研究工作。因此博士后仅仅代表的是一种工作,并非是学历,更不是学位。同时博士后也并非是博士以后的学历,也不是指博士以上的学位,这点许多人都分不清楚,相信通过我的分析之后,大家应该可以明白什么叫做博士后。大家应该可以明白,博士跟博士后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博士从学历上来看叫做博士研究生,如果从学位上来看叫做博士学位,但是要想成为博士后,首先需要拥有博士学位,这点是成为博士后的重要条件。如果你想成为一名博士后,在研究站进行相关的工作,那就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博士吧,拥有博士学位更容易成为博士后。现在你明白学历跟学位的关系了吗?你明白什么叫博士后了吗?关注更多大学信息,请关注大学有趣事,感谢您的阅读。
国内对于大学学历都有非常明确的层级之分,例如现在非常普遍和常见的本科学历和专科学历,这两个是目前比较基础的学历。比本科学历更高一个层级的就是研究生学历,可是很多人会把研究生学历误认为是硕士研究生学历,其实这是不完整的。因为研究生不仅包含了硕士研究生,还包含了博士研究生。因此,硕士研究生只是研究生当中的一种,博士学历也比研究生学历更高。研究生之后还有哪些学位?博士后是学历还是工作?研究生之后还有哪些学位?按照我国高等教育的学历划分来看,学历从低到高分别为:大专学历、本科学历、硕士研究生学历、博士研究生学历。学位从低到高分别为:学士学位(大学本科毕业所获得的学位,大学专科毕业后没有设置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由此可见,硕士研究生并不是学历最高的一个,博士研究生才是目前学历的巅峰。那么又有人要问了,如果博士学历是最高的学历,那么“博士后”又是什么呢?博士后是学历还是工作?博士后是学历还是工作?虽然我们经常听到“博士后”这个词语,但是很多人都傻傻分不清,认为“博士后”是一个比博士更高的学历,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因为你连高等院校的学历划分都不清楚。其实博士后不是学位,而是所从事的一种工作。“博士后”指的是当学生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可以在高等院校或者研究机构,从事科研工作的一个阶段,这并不是比博士更高的学历,大家要搞清楚。另外,“博士后”也指在博士后流动站里,进行相关科学研究的工作人员,因此博士后并不是一种学历,而是一种工作。如何才能成为“博士后”?博士后很容易形成误解,但能够成为博士后的人员非常少,因为要求非常严格,很少有人可以达到这样的水平,为了防止大家傻傻分不清,笔者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只要符合相关条件的具有博士学历的学生,可在国家认证的博士后流动站申请成为博士,在此期间做相应的研究项目,期限满了之后就可以出站。并且还为工作达到一定标准的博士后研究人员颁发《博士后证书》,工作的期限一般为2年时间,在这短时间里博士生将会得到很好的锻炼,毕竟都是直接参与一些科学研究,成长和进步的速度非常快,这也是我国非常重要的稀缺人才。综上所述,国内高等院校学历分为大专学历、本科学历、硕士研究生学历、博士研究生学历,而“博士后”并不是一种学历,而是一种工作,拥有“博士“学位,才有资格申请成为“博士后”,不知道大家明白了,别再傻傻分不清了。了解更多教育相关干货,欢迎收藏转发。
我是一叶知秋有仙则名,我来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博士后不是学位,博士是我国的最高学位。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包括硕士和博士)这都是教育经历,但博士后不是,博士后是一个科研工作经历,再说的详细提一些,博士后是一份临时工作,一般为期两年。我国博士后制度最早是1983-1984年李政道向邓小平提议设立的,博士后授予单位有两个,一个是博士后流动站,一个是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设在高校或科研院所,博士后工作站设在企业(一般是大型或特大型国企)。想成为博士后,首先得是博士,博士后一般是选择博士里较为优秀的继续从事科研工作,从事博士后和博士时的待遇天差地别,博士只有一点可怜的补助,而博士后不但国家有补助,而且享受所在博士后流动站或工作站所在单位正常职工的待遇。博士后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它是一种经历,不是学位,也不是专业技术职称,只是一段工作经历。第二,博士后主要从事科研工作。第三,博士后是国家正式工作人员,不再是学生,享受正式职工待遇,为期一般两年。第四,成为博士后的前提条件是你是博士。什么情况下会考虑读博士后呢?如果博士毕业暂时还没有合适的工作,博士后可以作为过度,两年后等成果更突出了或科研经验更丰富了可以再找工作。在北上广等地找到工作但落户条件比较严,可以先做两年博士后然后到时以人才引进。有些人会选择出国读博士后,那是为了更大平台,更丰富的经历,更有助于进高校,因为现在好一些的高校会有国外留学经历的要求,在美国读博士后的话一般是导师给你出钱,每年五六万美元吧。还有一种情况,是师资博士后,现在学校工作两年,正常科研,正常上课,表现好了两年后可以留校,不过优不优秀学校说了算,有一定风险。这种博士后研究所也有,有个师弟当时有个研究所让他先读两年博士后,然后可以留所,考虑到风险他没有留,现在绵阳一个研究所,年薪20万吧。当然,也有在职读博士后的,不过因为有工作单位,待遇就不怎么优厚了。博士后虽然不是学位,但它毕竟是从博士里选出来读的,所以含金量也不错,在职的读一可以镀镀金,二可以扩展人脉,三是博士后可以申请项目,有个师兄读的就是本校的在职博士后,申请到了博士后基金,他说博士后基金中的概率很大,有50%,二期的话好像钱比较多,但概率只有10%,他是两期都中了,在普通二本学校,这个基金可以当国家级基金用,评职称时很管用。不过,现在在职博士后很难了,因为2015年时国家将读博士后的年龄由40以下改为35以下。截止目前,我国培养博士80万左右,博士后8万左右,比例在10%左右,一般来说,博士能进高校的不会肯定会选择直接进高校,毕竟,谁知道两年后就业是个什么情况,叶秋也建议,博士毕业能有个好去处就直接工作,没有合适工作再考虑博士后两年过渡。以上是叶秋看法,你的呢?欢迎留言评论点赞关注!
原来提起博士都是高山仰止,现在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身边很多人都成了博士。最让小编记忆深刻的是,前几天两年老人拌嘴,说着说着两个人急了,原来一个说自己的孩子是博士,就是了不起。另一个老人,接不上话,急红了脸,憋了半天,大喊:“我孙子考了名牌大学,赶明儿,非让他考一个博士后,高过你儿子的博士不可。”引来周围很多吃瓜群众的哄堂大笑。当然两个老人都很可爱,不过也反映出很多人都错误理解了博士和博士后,今天小编就把实际情况给大家说道说道,不能再一直误解下去了,不然给自己孩子又增加很大压力不是!【1】---博士才是最高学历层次首先明确博士是目前最高级别的学位。博士是对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的称呼,同样也可用来称呼已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员。主要通过拥有博士点的普通高等学校和拥有博士研究生培养资格的相关科研机构举办的"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来进行招生。在目前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三级学位中,博士学位是最高的一级。我国首批18位博士诞生于1983年5月27日,紧接着又在1983年10月19日,培养出了第一批文科博士。【2】---博士后不是学历接下来要明确一点,博士后根本不是一个学历。 博士后,英语是Postdoctoral,是指在获得博士学位后,在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从事一定时期科学研究工作的人员。也指在博士后流动站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进行专题研究的人员。也就是说博士后不是学位,而表示的是一段工作经历或学习经历。而且在国外也有一些不具有博士学位,但确实是在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的研究人员,所以博士后更确切地说是临时的科研工作经历,一般时间都不长。【3】---常见的错误理解 原来毕竟博士离大多数人很远,所以很多人并不是太过关注,在很多人心里研究生已经是超级牛逼了,博士什么的想都不用想。可是,现在博士也走下了圣坛,来到了寻常百姓家,所以受到的关注也多起来。在博士和博士后的关系上大多数人都认为,博士后比博士更高一级。小编自己刚当年刚看到郑州大学校门口博士后流动站的牌子时,就是这样的想法。记得很清楚当时还很是唏嘘了一番,想象着成了博士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再成了博士后那要多牛,当时的想法是毕竟是博士后嘛,光从名字上就能看出在博士后面,不是更厉害吗?真是一段让人忍不住回忆的时光!当然博士后还是有证书的,需要博士后期满并达到一定的标准的博士,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就会颁发巜博士后证书》。可以看出,博士后首要条件就是必须是博士,但学位并不比博士高。
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有这么一段话,奶奶知道我学历高,但是对哥大剑桥之类一概不知。她对高学历表达敬意的方式是这样的:“世上是不是就没有你不认识的字了?”刘瑜奶奶知道她是个博士,但也不了解到底是个啥,所以才有了这对话。作为当今最高级别的学位——“博士”,如果你身边有个博士的朋友,多少对他能潜心读书做研究表示惊讶敬佩。其实“博士”在我们中国古代,含义与现代是有区别的,那么让我们来细说“博士”的前世今生。现在我们所说的“博士”,是一种学位制度,起源于欧洲中世纪,是一种从事大学教育的资格证明。真正意义上的学位,是19世纪,世界各国按照美国模式建立的学位制度。据说我国最早的获博士学位的人,是李鸿章的医生——黄宽,而有最多博士头衔的人是胡适,达35个(这个应该能嚣张的说句,还有谁了吧?),惊讶。我国很早便出现“博士”这个词,“南方之博士也”《战国策》“鲁博士也”《史记》。“博士”秦朝是官职,也包含博学的意思,“博士,秦官,掌通古今”《汉书》。汉朝初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置“五经博士”,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每一经设一个博士,职责一是以儒家经典教授弟子,其二是充当皇帝的参谋和顾问。可见与现在的博士不一样,真所谓博古通今。汉后期,博士“出谋划策”的职责逐渐淡去,成为专门讲儒家经学的学官了。汉朝以后,“博士”的名目又开始多起来,不仅仅是传授经书,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博士官位,魏晋南北朝设太常博士,掌管礼仪。唐朝设太学博士,国子学博士,不同的博士传授的对象不一样,太学博士教授的是太学生,国子学博士教授的是高官和国公的子孙。直至封建统治最后的王朝——清朝,依然设博士学官,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街上国子监,就是那时候的国子监博士办公传授经学的地方。在古代,“博士”除了是一个官职,对于一些专精某一专业的人,也授予“博士”名称,唐朝有算学博士,书学博士等等,宋朝有武学博士……这些都是专家性质的教授官。这个和我们现在说的“博士”含义类似。除了朝廷的官职,在民间中也有“博士”称谓,这是一种对于(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师傅)精通某门手艺的劳动者的尊称。“今江南俗,椎油卖茶者尚称博士”《陔余从考》至于“博士”在我国最早为学位并有法律颁布,是在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时候,后来因为战争原因中断。而后经过了近50年,二十世纪80年代,我国的博士学位制度才正式建立得以实施。网上有个段子,这个世界有三种人,男人、女人和女博士,中国传统观念里,讲究男尊女卑,读书从来都是男性的事情,女性安分守己,相夫教子,当我们现在调侃“女博士”的同时,不正好说明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吗?
读书读到博士,达到“学位金字塔”的顶端,到底有什么用?或许你看到好多人考取了相当不错的大学,并攻读了博士学位,然而那些博士毕业之后所找的工作,每个月的月薪却差强人意或者相当“精致”。于是有些人心中就纳闷了——“博士生大半辈子为学历学位劳碌奔波着,到最后究竟得到了什么?学习的用处到底在哪里?”我认为,博士混得凄惨的毕竟是少数,能够获得博士学位的人,之所以在毕业之后在事业上没有找到一个好的“归宿”,原因不在博士学位不好。可以说,就算博士生毕业之后回家种地或者养猪,暂时“龙行浅滩”,但只要底蕴在,一旦拥有机会,就很可能“一飞冲天”。混得不好的博士只是个例,就目前来看,国内大部分博士都混得挺好的,很多博士的年薪是工薪阶层的好几倍。读博士的用处,除了平均薪金比其他大部分低学历的人高之外,其发展前景也比大部分其他学历的人要好一些。举个例子,想要拥有上海户口的途径,其中第四条就是“获得博士学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优先落户上海。”由此可以看出,博士无论是在上海还是在国内其他地方,都算是“稀缺资源”。无论是前途还是“钱途”,博士生和非博士大学生都有着很大的差别。“博士”二字,何为博?博学多才,腹有诗书气自华,无论在江湖之远还是庙堂之高都混得开,才是真正牛13的博士。从短期利益来看,读博花的成本和毕业之后的工资有可能形成落差,而且博士中的“剩男”、“剩女”特别多,但从长远来看,读博所花的时间,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一个过程。更何况,博士生毕业之后,哪怕是去高校当老师,工资收入和其他学历的老师比起来,也是有一定优势的。博士与非博士的区别不单单在于一张证书、一堆论文,而在于其眼界更宽,在人生旅程中拥有更多“登高望远”、“一览众山小”的机会。虽然博士不一定能一下子腰缠万贯,成为传说中的暴发户,虽然读博期间会错过最佳的结婚年龄,但为何国内那么多人对博士学位趋之若鹜?还不是因为博士学位的吸引力十足吗?如果你有机会读博,你会选择一如既往地攻读下去吗?欢迎留言探讨。
大概有几天没有更新文章,不只是“过中秋”那么简单,而是去走访了一些特别的家庭,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发现很多家长和同学有点闹不清“学历”和“学位”的关系,或者说分不清两者之间的区别。这让小然有些没有想到,所以特意在这里给大家解释清楚,希望能帮助到一些人,咱们不为别的,就当是“小知识”、“小常识”。学历是“学历”,学位是“学位”,请一定要看看,以后不懂别乱说,省的暴露自己尴尬的一面。学历:也就是大家说说的“文凭”。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也可以说是三个层次。小学和初中现在已经全部属于义务教育范畴之内,而高中也会在近几年内普及到这个圈子里。小学就是初等教育;初中、高中、中专、职高等等属于中等教育;而高等教育则包含了专科、本科、研究生等。这方面应该很好理解,很容易区分。那么学历其实也分有基础、职业和专业的区分。我们从小学到初中这一阶段,就是很明显的基础教育,往往我们的高考成绩的高低,往往很大一部分差距来自于基础的强弱,基础好,之后的成绩提升的快;基础差,那么高中三年堪称“水深火热”。而技术学校、职高和一些高等职业学校等,这些是属于职业教育。我记得在大学时候,经常学校下达的通知上,就有很明显的区分,即使一个宿舍里的同学,有的普通高中,有的是高职高专。这一点,其实小然对这种学校的做法,很不喜欢,都已经是一个宿舍的舍友了,也要被区别对待。那么什么是专业教育呢?本科、专科学校,中等的师范和专业学校都属于专业教育。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需要统一招生。所以学历有三个层次,更有三种区别。如果用一句最浅显的话来讲:学历,就是我们之前的求学经历。学位:我们国家自古就有“状元”、“探花”、“进士”等称号,这可以算是“学位”的一种。现在官方解释为一个人学历的头衔。很模糊对吧。不少同学,有学历,但没有学位,这是不是能够想到一些什么?学位就是一种称号性质的存在,能彰显学力水平的一个象征。我们大学4年读完之后,没有不好的事情发生时,一般都会授予“学士学位”。之后选择继续深造,通过考核或在某领域有自己原创成果时,都会被授予“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现在很多机构举办的“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来进行招生,所以博士相对于以前,并没有那么稀缺了。想想,我国首批博士仅仅18位,那还是在1983年的时候呢!现在学位制度的完善与成熟,也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硕士”和“博士”。还有一种是有学位证书,但是没有相对应的学历。就像不少的在职人员,本科毕业就取得了博士学位,这种的是申请下来的,其真正的学历还是本科。所以,请大家在听到“博士”等高级学位称呼的时候,一定要理性。在这几天走访的过程中,小然听到了很多诸如“你不知道,人家是硕士学历呢”等,开始的时候真的仅仅是笑笑,不能拿这些去“笑话”谁,因为很早以前我也不知道。但越来越多的家长给我透露这种信息的时候,我觉得需要给大家一种解释,哪怕我说的不够好,不全面。因为很多东西是不能发出来的,只能让看到文章的朋友自己琢磨,这是我的错,也是无奈之举,希望能理解。简单来说,学历就是我们学习生涯的历程;学位则是对我们这段历程的褒奖与承认。但有太多太多的学生选择了依靠自己的真才实学来体现自我价值,所以请大部分家长,能理解孩子,相信他们在综合素质方面一点都不比那些有头衔的人差。每个人选择的路不同“学术”、“仕途”、“经商”,选择一条做到最后就是成功,何必非得强迫孩子与他们相同呢?最后再次提醒各位:学历是“学历”,学位是“学位”,请一定要看看,以后不懂别乱说,省的暴露自己尴尬的一面。有些话说的有点狠,只是希望能记得,学位也好,学历也罢,这个社会最需要的还是“真本事”!希望各位家长和同学能理解,谢谢!文|了然了沫
我们.知道,在现代“博士”是学业的一个阶段,学问到了这个阶段就可以被称为“博士”,所以在现代社会有形形色色的“博士”,比如,经济学博士、数学博士等等。不管怎么说,“博士”都带着现代味儿,仿佛和古代是绝缘的。但其实我国古代就有“博士”,而且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在《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的记载:“博士,秦官,掌通古今。”这时候的“博士”是秦国的一种官员,主要职责是掌管文书,保管文献档案,并准备随时回答皇帝提出的疑问,有一些图书管理员加随身顾问的意思。因为职责里就有当皇帝百科全书的意思,工作的隐性要求下,“博士”的学问必定渊博。比如,秦国的“博士”伏生,学问相当高深,尤其精擅《尚书》,对于《尚书》的每句话都有很深的理解,到汉文帝时,90多岁的他仍然能够背诵《尚书》全文。这才使得《尚书》这本书,能逃过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祸乱。因为西汉复兴文教时,《尚书》原文毁于一炬,全是靠他的记忆滕录,这部宝贵的文献才得以流传后世。同样也是在西汉时期,因为汉武帝比较推崇儒家文化,所以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同时,设立了专门“五经博士”,以研究儒家的经意,并把结果讲解传授,使之流传天下。在唐代,官方设有国子、四门等博士,负责教授知识、传播学术,属于文化类官职。时间前行到宋代,朝廷设立国子博士,官职五品,并延伸到明清时期,官位偶有变化,没有多大变化,依旧是做学问,传播学问。五经古代还设有一种“博士”官职,这些人的性质和上面提到“博士”类似,主要研究和传播,只是研究和传播的对象是所谓的“奇技淫巧”“微末小道”,所以不太受认可。比如说,西晋设立的“律学博士”,北魏设立的“医学博士”,唐朝设立的“算学博士”、“书学博士”等。就是因为不受主流文化认可,所以在宋代时候,这种偏向专业性的“博士”被废除了。到了现代,“博士”这颗蒙尘的明珠,才重新焕发出光彩,成为一个单纯学术性的专业人士的称谓。应该说,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因为在古代,社会结构简单,学术没有生存依托的土壤,只能屈服于强权,举步维艰的发展。而进入现代以后,随着各种“博士”兴起,学术逐渐和权力脱离开来,取得了独立的地位,有了自己独特的价值导向,进而影响了社会这艘巨轮的航向。从古今的“博士”地位对此来说,古代的“博士”显然要比如今的“博士”地位要高一点。古代的“博士”通常是官职,在行使传播知识的义务同时,享受国家的俸禄。而现在的“博士”仅是指专业学术研究的人的一种学位,不代表什么正式的职务,也没有什么薪俸。即便有某个“博士”担任什么职位或者享受什么津贴,也是因为他兼任的身份,而不是来自于“博士”。你还知道哪些博士知识,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告诉我。
在我国现行的学位体系里,博士就算到了顶(博士后不算正式的学位)。博士下面,还有硕士和学士。一般来说,不管你是清北复交,还是哪个不知名的院校,只要是个本科毕业,都能混个学士。但是在古代可不是这样,“博士”只是国立大学(国子监)里的吃皇粮的教书先生而已;真正有权力的,还得看大大小小的学士们。这其中最著名的,就得说是内阁大学士了。内阁大学士制度,始于明洪武年间,全盛于明仁宗以后的整个明朝,在清朝逐渐变成了荣誉职务。而在读这段历史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听到这些大学士的名头前面会加一些前缀,比如“文渊阁”、“体仁阁”等等,那么,这些学士之间有何差别呢?首先,不是什么学士都可以称之为“大学士”的。明朝所有翰林院的官员都可以被称为“翰林学士”,但是只有内阁成员才能被冠以“大学士”之名。另外,六部侍郎全部兼侍读学士之职。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学士”环节,也有不同。由于明朝内阁都在文渊阁内办公,因此,以文渊阁大学士最为尊贵,一般只有首辅才会被授以此职务。除了文渊阁大学士以外,明朝一般共设置六位大学士之列(颇有今日CHANGWEI之似),号称四殿两阁大学士——四殿者,中极殿大学士(原为华盖殿),建极殿大学士(原为谨身殿),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两阁者,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四殿两阁之间,没有固定的次序,但是一般以文渊阁为尊,东阁大学士则为末辅,其余则列于其中。清朝一开始也延续明朝的制度,即四殿两阁;后来乾隆时期裁撤了中和殿,增加了体仁阁,形成了清朝的三殿三阁大学士制度。不同于明朝的次序模糊,清朝的殿阁大学士是有明确的次序安排的:中和殿大学士只授予过四人,皆为清初名贵;裁撤以后,就以保和殿大学士最为尊贵,此后只授予过傅恒一人而已。剩下五位大学士,次序一般为: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体仁阁(均为正一品)。能做到文华殿大学士,就堪称宰辅之中的首相了(虽然基本就是个花瓶)。后来,乾隆皇帝又觉得不过瘾,又在三殿三阁的基础上加设了协办大学士,相当于是大学士的副手,均为从一品。顺便说一句,明朝的大学士虽然尊贵,权力也相对更大,但是品级却不高——大学士本官的品级不过正五品,你看着的那些位高权重的大臣,全都是以其他职务,如六部尚书等兼职的大学士而已。
之前,小西每次聊到博士毕业的话题,都会引发不小的争议。不过,大家很容易达成共识的是博士学位非常难获得,毕业真心不易啊!事实上,不止国内,国外一样存在博士生延期毕业的难题。小西一个去日本读博的同学曾反馈,她所在大学一样很多人延期,最长的推迟4年才毕业。还有一些人直接放弃后去工作的。比如说,美国研究型高校未设置固定毕业年限,也就不存在延期一说,但是放弃或难以完成博士学业的学生比例不低。而且,学生后期还需要承担自己的课题费用,经历同样十分艰辛。在我看来,博士学位作为我国最高级别的学位,想要简单的获取是非常不合适的。尤其是,翟天临的学术不端事件再次给我们敲醒警钟,这是对其他学生的最大不公平。事件爆出后影响真的不小。海量的硕士生通宵修改学位论文,边修改边骂“翟博士”。部分博士生就更惨啦,直接被延期半年毕业,修改完善学位论文后再送审走答辩流程。因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审要求被提高,而且单独划拨经费用于学位论文的抽查,之前简单的“混过去”的想法已无法实现。学位论文一旦抽查不合格,导师最低也是3年停止招生、无法晋升的处分。不否认有不负责的导师,疏于指导研究生,影响他们毕业。反过来,也有学生学术不端,蒙蔽导师毕业后,最终坑了导师的。在这个浪潮中,我们专业就有3名硕士生、1名博士生延期半年答辩。不是因为小论文不达要求,而是学位论文不过关。之前,我也曾提过,英文小论文写得好,不代表能写出一篇逻辑合理、质量不低的学位论文。聊回博士学位有多难拿。想要获得博士学位的前提,是有机会顺利读博。以前常说的“没有读不了的博士”早已不再准确。相比高考,读博院校和导师的选择更加扎堆。“能去的不想去,想去的去不了。”是很多学生的真实写照。一个词就是“真难啊”!不少双非大学的博士生导师不多,读博的学生同样也少。某些导师常常没人报考,毕竟学生们心中有“双非大学的博士值得读吗?”的疑惑。事实上,2019年在沟通联系博导的不少学生,应该发现想找个好平台、好导师读博真的太难了。每一次期间的回复都是“不好意思,我今年已经有学生了。你可以试试其他优秀的导师”。为什么会这样难呢?除了扎堆,还有“双一流”高校普遍采用申请-考核制,鼓励优秀推免生直博,支持课题组内学生硕博连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名校留给外校学生的博士招生指标真的已不多。比如说,带有“学术帽子”的大牛导师,每年2个左右的博士生招生计划提前1-2年就被预约(送人情)。或者说导师自己课题组内的硕士生毕业后,选择继续留课题组做课题,排队晚1-2年入学的。读博之后的课题研究也充满不可预见性(探索性的),再好的实验方案也不能保障一定成功。有时候,觉得好难的原因在于辛苦一年的实验最终发现探索是失败的,只能无奈地重头再来。在我读博期间,最大的感悟就是做野外试验真难。布置样地的栅栏、塑料桶等校物件也有人拿,种植的植物也有人放羊去啃,第3年试验基地被企业生产需要直接破坏,实验进度多次被耽搁影响。如今想起来都觉得真坎坷啊当然,上面提及的是一些合理因素,还得考虑博士生自己的主动性和科研能力。相信很多老师都有对你说过,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读博,选择要谨慎。另外,导师要求高、能力不足且缺少指导、频繁变更研究方向、师德不佳等因素,一旦遇到,想获得博士学位也会变得非常难。也许,这就是为何《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发布的数据中,博士生毕业延期率高达近2/3的原因。最后,我想说博士延期压力很大,而且这件事按道理来说也不是丢人的事,更谈不上犯了多大的错。但是,往往身边的朋友、同学会给他们打上“失败”的印记,进一步引发悲剧。请多给他们一点关爱。祝愿各位在读博士生都能顺利毕业,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