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后制度实施35周年累计招收25万多人人民日报北京12月7日电 (江琳、龚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日前在京召开中国博士后制度实施35周年座谈会。经过35年发展,中国博士后制度从无到有,队伍逐步壮大,工作成效显著。目前,我国共设立331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850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全国累计招收博士后25万多人,期满出站博士后近15万人,已有125人成为两院院士;近5年全国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共承担国家级项目9万个,省部级项目8万个。会议指出,要牢牢把握博士后事业的基本定位和重点方向,做优做强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更好实施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留住国内、吸引海外优秀博士在华从事博士后研究;要创新工作机制、强化服务保障,加强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建设,为博士后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环境。座谈会上通报了2020年博士后工作综合评估结果,开通了中国博士后数字展览馆。【来源:人民日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本报北京12月7日电 (江琳、龚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日前在京召开中国博士后制度实施35周年座谈会。经过35年发展,中国博士后制度从无到有,队伍逐步壮大,工作成效显著。目前,我国共设立331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850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全国累计招收博士后25万多人,期满出站博士后近15万人,已有125人成为两院院士;近5年全国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共承担国家级项目9万个,省部级项目8万个。会议指出,要牢牢把握博士后事业的基本定位和重点方向,做优做强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更好实施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留住国内、吸引海外优秀博士在华从事博士后研究;要创新工作机制、强化服务保障,加强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建设,为博士后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环境。座谈会上通报了2020年博士后工作综合评估结果,开通了中国博士后数字展览馆。(来源:人民日报)
博士后制度实施35周年 【时间:2020年12月08日】【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作者:江琳、龚菊】【编辑:邓达】人民日报北京12月7日电(江琳、龚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日前在京召开中国博士后制度实施35周年座谈会。经过35年发展,中国博士后制度从无到有,队伍逐步壮大,工作成效显著。目前,我国共设立331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850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全国累计招收博士后25万多人,期满出站博士后近15万人,已有125人成为两院院士;近5年全国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共承担国家级项目9万个,省部级项目8万个。会议指出,要牢牢把握博士后事业的基本定位和重点方向,做优做强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更好实施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留住国内、吸引海外优秀博士在华从事博士后研究;要创新工作机制、强化服务保障,加强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建设,为博士后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环境。座谈会上通报了2020年博士后工作综合评估结果,开通了中国博士后数字展览馆。【来源:人民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欧洲时报凯文编译】法国国民议会9月23日完成投票,将博士后(post-doctorat)的就读年限初步限定为最长4年、最短1年。 法新社报道,国民议会正在一读审议“多年研究计划法案”(LPPR),在最初版本草案中规定,博士后最长就读年限为6年(起步3年,可延长一次),但在政府方面的支持下,议员们采纳了一项修正案,将最长年限缩减至4年(起步两年,可延长一次)。某些议员—例如共和国前进党的图海纳(Jean-Louis Touraine),以及从共和国前进党退出的著名数学家维拉尼(Cédric Villani)此前希望将最长年限规定为3年,但后来转而同意修正案所提出的4年。投票后,维拉尼表示,他本人对此的反应是“积极的”,因为6年实在不合理,“安排合理的博士后阶段,是一段很好的自主研究经历,但毕竟这是一个不稳定的岗位,不应该持续太久。”与此同时,政府方面提出另一项修正案规定,博士后的最短时限为一年。 在法国,博士后是面向已经取得博士学位的年轻研究者的一种短期合同(CDD),但它经常受到学生工会和就读者的批评,因为其“不稳定性”,使得年轻研究者处于前景不确定的状态。 【来源:欧洲时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日前,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共同评定的2020年度全国博士后工作综合评估结果,正式发布!评估标准及指标据悉,此次评估全国共有283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87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参与!43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评估结果为优秀,优秀率为15.3%;22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评估结果为优秀,优秀率为7.7%。目前,各大高校已经陆续公布了本校的相关评估结果,还有部分高校尚未公布,我们一起来看看:西安交通大学表现优异!关注笔者,可以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导读:博士后是什么概念?博士和博士后哪个学历更高?其实这么多年我们都搞错了……随着大学的扩招,现在拥有高学历的人越来越多,本科生到处都是,硕士、博士也是不计其数,以前说起硕士博士,那都是了不得的存在,十里八乡都不一定会有一个,而现在经常可以听到身边哪个亲戚朋友家的孩子考上了硕士博士,甚至还有的考上了博士后!今天咱们重点说说这个“博士后”,在大多数人眼中,博士后是中国最高的学历,是最牛掰哄哄的存在!那么真实情况是这样吗?博士后和博士哪个学历更高?首先咱们要搞清楚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的概念,硕士和博士都是研究生,分别被称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大学生本科毕业后考研,考上之后就成为了硕士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拿到硕士学位后,就可以被称为硕士;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时间大概三年左右,毕业之后可以继续考博,考上之后就成为了博士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拿到博士学位后,就可以被称为博士。要强调的是,博士研究生是中国最高的学历,博士是最高的学位,没有比这更高的!博士毕业后,可以申请到高等院校的“博士后流动站”或者某些科研机构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工作,一旦获得批准,就可以在这些工作站进行科研工作,就成了所谓的“博士后”。但是博士后的工作时间不长,一般不超过两年,算是一种过渡性的安排,两年期满后还是要另外找工作,我们可以认为博士后是等待正式就业的博士。当然了,博士毕竟是中国最高的学历,“博士后”跟咱们平常说的“临时工”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博士后是国家正式工作人员,他们在工作期间,除了享受国家规定的优惠待遇外,还享受跟本单位正式职工一样的各种待遇,工作两年后还将得到国家颁发的《博士后证书》。最后总结一下,博士后不是学历也不是学位,而是博士毕业后的一段工作经历,博士和博士后的学历学位都是一样的,不存在谁比谁更强的说法。好了,今天就说到这里了,对于这个问题您有什么看法呢?您认为大学生应该考博吗?欢迎在下方留言交流。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点赞转发哟。
20年了,这个被家人牵挂了20年的孩子终于有了消息。20年前,王永强和家人打了一通电话之后再也没有了联系。这二十年来,父母、家人、亲戚、朋友都在找他。可是在二十年间,却杳无音信。近日,有网友发现,在亚特兰大工作的一个人信息资料与王永强高度吻合。而王永强却转达信息称,“清官难断家务事”,了结了此事,希望家人不要在通过媒体寻找他。亲人们表示:“失望至极!”1969年出生的王永强,家境贫寒,但从小是一个学霸,在苏州大学硕士毕业以后,考取了中科院的物理博士,而后又考取了北京大学物理博士后。这样的一个人,在1999年出国以后,就再也没有了消息。看完了这个新闻,我想起来了我之前看到的一个新闻,你们还记得倪萍在央视主持的一个节目《等着你》吗? 在那里面,有一期是这样的,母亲找儿子,找了很多年,可以说已经等的肝肠寸断了。无奈之下,找到了这个节目。这个节目很快就帮助这个母亲找到了这个孩子。你们猜一猜这个孩子在哪儿?在一个网吧里做网管。而且这个网吧离家特别近。当时这个娃对他母亲的态度可以说用冷漠来形容。好像他们之间,没有了一丁点的关系,好像他的母亲不是生他养他的,而是一个陌生人。在节目现场,他穿着高档西服,而他的母亲呢。就是一个赤裸裸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为了逃避抚养关系,把他母亲一个人抛弃,这样的人,简直是一个禽兽。当时,倪萍在节目现场,把那个娃骂的那叫一个狗血淋头。我心里听着,特别爽!我当时说了一句:“这样的娃,养他干啥?”我不知道,这个北大博士后和这个网吧主管的事情一不一样,所以我们并不好下结论。当年他的离开,到底是另有隐情?还是单纯不想和父母在一起。我们只来单纯的分析一下,他到底应不应该回来。如果回来,他会面临着什么?他为什么不回来?他是一个白眼狼吗?他是因为怕家里人拖累他嘛?他好像说过,在他谈恋爱的时候,不希望女友过早的知道他家里的情况。可是这能说明他自私吗?每个人都隐隐会有那么一点自尊心吧?可能过几年之后就好了。我们不能拿圣人的标准去要求他,对吧?会不会家里人对他的要求太高了,像那个北大弑母案,忍受不了家里人的苛刻管教,而后一走了之?还是他学业完成后,家里人要求他帮这个,帮哪个,使家里人的那种宗族观念与他的观念产生了眼中冲突?我觉得,不管发生了什么,至少要回来看一眼。毕竟,也是生你养你了。之前,就算有再大的矛盾,这都20年了,是不是也应该淡化一些了?时间是可以磨平一些东西的。你的母亲,此刻就躺在病床上,等着见你最后一面。不管怎么着,你也回来见他一面,就算是最后的临终关怀,不行吗?如果不回来,你确定不会后悔吗?网友们觉得他应不应该回来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讨论。关注我,就是关注整个世界。
终于联系上王永强后,对于是否会和母亲相见的问题,他只答复了七个字:“清官难断家务事。”近来,“儿子深造出国20年杳无音讯,江苏常州病危老母亲盼见儿子最后一面”的消息得到了广泛关注。王永强是家人省吃俭用供出的北大博士后,却在走上人生巅峰之后突然出国,一去不返二十年。如今母亲病危,想见他最后一面。很多热心网友为了帮助他的母亲郭巧娣老人完成临终前见儿子一面的心愿,提供了很多王永强的相关信息。家属供图但终于联系上王永强之后,对于是否会和母亲相见的问题,他只答复了七个字:“清官难断家务事。”他曾是全村人的骄傲1969 年,王永强出生于江苏常州新北区春江镇新华村,是王纪生、郭巧娣夫妇最小的孩子。据舅舅郭学武回忆,王永强虽然年龄最小,但在兄妹三人中最为好学。他天资聪颖,也肯用功,从小学开始就是班里的学霸。据了解,王纪生夫妻两都是农民,家境较为贫寒。不过,即便在最困难的时期,家里人也都勒紧裤腰带,省吃俭用供王永强上学。1987 年到 1997 年 10 年间,王永强的人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转变,他几乎一路开挂,先是考上苏州大学读了本科和硕士,毕业后又考入中科院读博士,再然后又考进北京大学当了博士后,就连找的媳妇也是北大教授的女儿。农民家庭出生的穷孩子当上了北京大学博士后,王永强成了全村人的骄傲,经常被邻居拿来当做教育子女的榜样。出国发展后20年杳无音讯谁都没有想到,1999 年年底,正走上人生高峰的王永强突然选择出国发展,随后不久,人就像断了线的风筝,没了踪影。出国前,王永强一直和家里保持紧密的联系,除了每月两通电话外还常常写信回来,书信中也写满了对家人的关怀。就在出国的前一天晚上,王永强还给母亲打过电话,自称是为了工作需要和妻子一起出国,过两年就回来看望他们,结果20年来没有一点音讯。"出国前我去北京找过他,他丈人一家对我都很热情,还一起拍了照片。跟我讲,要去日本两年,年薪是人民币 18 万一年,还说会回来给家里买套房子,让爸爸妈妈享受享受。"舅舅郭学武回忆,出国之前未见王永强有任何异常,出国后也有两三次联系,"最后一次联系说不要再联系"。郭学武说,从那以后,王永强就失联了,家里再也没联系上。病危母亲想见儿子最后一面20 年来,王家人到处打王永强的信息,但至今一无所获。"我们找到他岳父家里,对方说已经离婚了,具体去向也不知道。"郭学武说,王永强的同学曾带来消息,说他离开日本到欧美国家发展了。不过,谁都没有确切的消息,也没有谁联系过他。父亲王纪生找过警方,甚至还给公安部写过信,但一直没有得到消息。直到前几天,他们才通过警方查询得知,早在 1999年出国时,王永强就注销了自己的身份信息。如今的中国人口信息库里,根本就找不到这个人。王永强曾是一家人的希望,没想到就在他走向人生高峰的时候突然失联。这20年间,一家人无时无刻不对王永强思念着担忧着,特别是母亲郭巧娣,整日郁郁寡欢。7 年前,她患上尿毒症和严重贫血,如今已病入膏肓,连话都说不出了。热心网友提供信息王永强留给家人的照片11 月 29 日,记者从郭学武处获悉,有网友在美国社交网络上发现,在亚特兰大工作生活的“Wang Yongqiang”各方面的信息资料,都与老人的儿子王永强高度吻合。对此,老人的家人通过越洋电话给“Wang Yongqiang”留言,希望得到积极回应。"人在美国亚特兰大,照片上的特征很像,经历也比较吻合,但我们暂时还联系不上。"郭学武说,这么多年来,姐姐一直念叨着儿子,病重后更是想和儿子见一面。和王永强见一面是姐姐唯一的夙愿,希望王永强看到报道后能回来看母亲最后一眼。12月1日,这位亚特兰大的“Wang Yongqiang”终于有了回应。王永强小舅舅郭学武的微信截图这天傍晚时分,王永强的小舅舅郭学武向记者表示,魏村派出所一位工作人员与他取得联系,称他的亲戚在美国和王永强熟识。王永强请他向小舅舅郭学武转达了如下信息:希望家人不要再通过媒体寻找他。而对于是否会和母亲相见的问题,他只答复了七个字:“清官难断家务事。”郭学武和王永强的亲人们对此表示:失望至极。来源|荔枝新闻、中青网、北青网、现代快报
#失联20年北大博士后被找到#你关注我的时候,我从未羡慕过别人。点击右上角“关注”,让我们一起红尘炼心。01如果,你见过足够多的人,听过足够多的故事,阅历过不算短的人生,就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中国,一个人,最痛的伤疤和最深的牵挂,都是家。家庭和父母,兄妹和孩子,夫妻和责任,亲情和矛盾,离别和回归,伤害和治愈,几乎无人能够逃脱。把家庭看得太重(不管是爱得太深,还是恨得太切),是中国人普遍都有的“病”。只是,普通人的“病”,因缺乏流量,被掩盖在生活的泥沙下,成了鸡毛蒜皮或家长里短。而特殊人的“病”,因自带光环,被推到公众的视野中,成了舆论热点或亲情话题。比如,这两天,备受关注的“母亲病危,失联20年的北大博士后拒绝回家”的事件。02北大博士后事件,起源于江苏当地媒体的一次寻找:病危的常州母亲郭巧娣,吸着氧气躺在病床上,晃动着枯枝般的手,对媒体记者说,在走之前,她最放不下的,是她50岁的小儿子——王永强。 王永强病危的母亲1969年出生的王永强,出身底层,天资聪慧,自幼就是个学霸。苏州大学研究生毕业后,他考取了中科院的博士,后又在北京大学做了博士后。王永强年轻时的照片1999年,王永强博士后毕业,和妻子一起出国。据父亲王纪生说,出国的前一天晚上,王永强还给母亲打电话:“妈妈,为了工作的需要,明天我就要带夫人出国了,我过两年就回来看望你们。”结果,这一走,20年杳无音讯。父亲王纪生说,这些年,他和老伴都步入老年。老伴身体越来越糟糕,每天在家都哭着想儿子,说走之前要见儿子最后一面。父母还拿出,王永强在读博士和做博士后期间,写给家里的信。这些一直保存的信件,仿佛证明了昔日亲情的温煦和畅通。王永强曾给父母写的信王永强的小舅舅说,王永强出国前,他赶到北京和外甥见了一面,受到王永强和妻子的热情接待,大家还一起吃饭合了影。出国伊始,王永强还和家里报平安。但后来,就渐渐联系不上了。王永强和舅舅的合影半年后,家里人辗转找到王永强的联系方式,他态度极其冷淡,随后失联。为寻找王永强的下落,父母找到他的老丈人,却被告知王永强已经和人家女儿离婚,“请不要再来骚扰”。寒门贵子的王永强,缘何在远走他乡、遭遇婚变后,和家人失联?他遭遇了不测,还是有什么难言之隐?0312月3日,在媒体传播和网友扩散中,王永强被找到了。如今,他在美国亚特兰大工作。只是,听说家人正发动媒体找他时,他通过中间人传话“不要再找了”。当被问及老母亲病危,是否会回来和老人见最后一面时,王永强只说了7个字:“清官难断家务事。”对于这个经由别人转述的回复,王家人收到后,也说了四个字:“失望至极。”王永强不让家人找他寒门贵子,远走他乡,失联20年。母亲病危,亲人哀求,他却不见。这个交织着北大学子和原生家庭、病患亲情和孝道伦理的话题,很容易被推上封面新闻和头条热点,让不同处境的人们找到自己的槽点和投射。有人诅咒王永强“读了那么多书,却丢了良心”,有人讽刺“中国父母皆祸害”,还有人感慨“我不知道你经历了什么,所以我不劝你选择大度”。更多的人是像我身边这两位朋友一样,认为这个反人性的事件,大概率不像媒体报道的那么简单,肯定有着不为人知的隐情。朋友的观点朋友的观点菲茨杰拉德说:一个成熟的人,是同时拥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还能正常做事的人。所以,下面,我要谈谈另一个北大男生王猛的故事。04 2018年2月,北大男生王猛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的新闻,引发全网讨论。王猛,是个化名。或许说,它是所有出身寒门成为贵子,但被原生家庭所伤,至今都无法突围的所有孩子的统称。在那封长达15000字的控诉信里,王猛说,他自幼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从小成绩就是数一数二,曾是四川某地的理科状元,考上了北京大学,就读的是最好的专业之一,本科毕业后考上美国排名前50的名校的研究生。王猛当年的控诉信但,在这光鲜和荣耀的背后,是他一直疼痛滴血的成长:从小到大,他连选择穿什么衣服的权利都没有,所有衣服都按照母亲的喜好来置办。一切学习、生活,都由父母把控,他任何越出边界的行为,都会被阻止,遭到严厉斥责。父母从不关心他的成长环境和心理健康,对他在成长中的一次次“求助”视而不见。小学时,他因不会剥鸡蛋,遭到同学取笑,亲戚群嘲,父母在场,却无动无衷。高中时,他向父母反映自己调座位后身边环境变糟,竟遭到了父亲的打骂:“你凭什么要学校优待你?凭成绩好?”毕业后,他决定出国读研,父母的“关爱”如影随行,安排“老朋友”照顾他。他与这位“老朋友”合不来,父亲却依然要求他学会跟有问题的人交往。为彻底摆脱父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与“家”彻底告别,不再主动联系家人,不回复父母的任何信息。“如今,而立之年,我依然内心敏感,不善交际,犹如一个情感上的孤儿。”王猛说,长久以来,他都是家庭肆意操纵的受伤木偶,亲子冲突厮杀的受害证人,父母拿去炫耀的道具面子。唯有和父母决裂,他才能做他自己。只是,面对他的控诉,他的父母又是怎么说的呢?05“真搞不懂,他为何要揪着过去不放?”在王猛的父母看来,儿子从小学到大学,都很正常,有什么问题都会和他们交流,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抗争。甚至初到美国时,还主动和父母说自己的情况,但不知为何,渐渐地,他就不和家里联系了。父母分析了儿子王猛和家里冲突的几个转折点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但凡儿子情绪爆发最激烈的时候,都是他到一个新的环境中,遭遇不顺的时候:比如,初到北大时,碰到比他更优秀的人;毕业后,工作没有他想象的那么高大上;到美国就业读书后,遭遇一系列歧视,去看心理医生。“这么多年过去了,他还把什么问题都迁怒于我们,我们做错了什么?”父亲老王委屈地说。已经成年,仍突围不了原生家庭的孩子;已经衰老,却无法靠近亲生孩子的父母。从王永强到王猛,从北大博士后到北大毕业生。除掉这些极端事件的概率,摘掉“北大”“状元”“博士后”“留学”“出国”的标签,这一场又一场的亲情战争内核,其实一直也在我们生活中上演。只是,没有被报道罢了。06因为工作关系,我几乎每天都要接触大量倾诉,关于亲生父母和原生家庭,关于童年治愈和亲情之痛。在我看来,不管是王永强还是王猛,不管是江苏的王家,还是四川的王家,不管是新闻里的北大毕业生,还是现实中我们家门口的技校毕业生,都不免囿于血脉和亲情、养育和期待、孝道和纲常,陷入这样5个误区:①我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面子。为什么看似越优秀的孩子,越容易和父母决裂?!是他们读书读坏脑袋了吗?是他们行走名利忘了爹娘吗?是他们自己有本事嫌弃父母愚昧了吗?不是的。除了舆论爱炒作名校毕业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走出去的孩子,特别是底层出身的孩子,来到钢筋水泥、人才济济、竞争激烈的丛林社会后,几乎每个人(其实就是每个人),内心都发生过激烈而动荡的战争。战争中,个别人挺不下去,倒下了。大部分人,挺过来后,在自卑中重建信心,在受伤中学会自愈,也开始审视源头和出身,走上治愈和救赎,进而确定:自己以前所承受的、经历的、遭遇的,不少是错的,或者是需要反思的。每个人都不是父母的期待和面子,而是自己的主人和里子。面子和里子但,仍停留在故土的父母,依然生活在一成不变的认知和桎梏里,将走出乡村、小镇和小城的孩子,看作自己的荣耀和附属。父母的这种期待,在孩子远走他乡、沟通不畅、遭遇坎坷、甚至走投无路时,是无形的压力。甚至,让一些孩子,在无法自处中,产生深深敌意。走出去不愿被控制的孩子,和留在家很难成长的父母,他们是亲人。但他们的认知和灵魂,早已归属两个世界。这是很多亲情之殇的导火索。②你是我的父母,不是我的主子。如果说,在汉字中,哪个字最沉重,我觉得是“恩”。“孩子就是要报恩的;父母养了你,你就要报恩的;父母对你是有养育之恩的。”这些老话,都是对的。但对的道理,也是需要辩证看待的。不少封建家长式的父母,高高在上地一直给孩子灌输“我养了你,你就要报答我”的观点。这样的结果是,让他们的孩子,要么一辈子活在负罪感里,不得舒展;要么一辈子活在逆反中,视父母为灾难。这些父母,从不觉得:生养孩子是我自愿的;孩子来自我,但不是我的附属;我真心爱孩子,孩子是会感觉到的。但,他们的孩子,在成长中逐渐明白:真正的爱,不是你一遍遍以恩人的姿态,强求我回报你。养育之恩,不必说,应记得所以,我们生活中,就经常上演这样的镜头——父母:“你别给我丢人了!”孩子:“我只想做我自己!”父母:“老子养了你,你就要听老子的!”孩子:“谁让你生我的?你和我打招呼了吗?”父母:“你太没有良心了!”孩子:“都是你教的,你从来没有爱过我!”养育,不是一场索取回报,而是一场相互滋养。我们不打招呼地把孩子带来这个世界上,就要爱他如初。父母不辞劳苦地把我们养大成人,我们就要爱他到老。前提是,我们在真正地爱,而不是控制。这是大多亲情战争的悲痛点。③我是你的亲人,不是什么完人。如果,有一面镜子,能窥见每个家庭,我们终将发现,没有十全十美的父母,没有优秀完美的孩子,没有从无冲突的亲子关系,也没有从不争吵的亲情。为什么,出身大致相同的人,有的幸福好运,有的命运多舛?除了运气,很大程度上,是我们有没有成长。成长,不是接纳父母犯的错,不是原谅父母留的伤,不是把自己伤痕累累的出身,美化得金光闪闪,也不是对自己糟糕的过去,感恩戴德。成长,是我们不拿父母的错误惩罚自己,不在憎恨中毁掉自己的一生;成长,是我们看见父母的问题,知道原生家庭的伤痛,所以最终选择勇敢突围;成长是,我们用一路努力,把内心的阴影小孩一步步带到阳光下,让快乐和美好越来越多,让明亮和丰盈越来越多,多到足以穿透过往岁月的黑暗,并最终学会放过自己。而接纳自己,才能创造世界。这是突围原生家庭的必经路。④我们是一家人,也是两个人。亲情最大的问题,就是浆糊心理下的边界问题。你是我的孩子,所以,你得听我的;你是我的父母,所以你得对我负责;我们是一家人,所以还分什么你和我。这些认知,都是把对方当作附属,而从来看不见一个独立的人。当那些被父母当作面子的孩子,把父母视为仇人,一二十年不愿相见。当那些被孩子坑到老的父母,忍无可忍,将孩子告上法庭,我们终将明白:尘埃落定,泥沙退却,往事如烟,我们最终要看见的,是一个鲜活的人。我们让那个人对他自己负责,我们在放手中让那个人做他自己,我们在尊重中让那个人忠诚于内心,我们之间,才有爱可言。这是一切亲情矛盾的爱之道。看见一个人⑤我爱你,所以我强大了自己。心理学上有句话说:那些捋不顺和父母关系的人,其实很难过好这一生。这句话的深意,并非让每个人向父母缴械投降,而是说,生命是一场因果,无法厘清源头的人,也很难圆满余生。厘清和父母的关系,就是因为看见自己的来路,知道自己受过的伤,吃过的苦,作过的难,遭过的罪,所以学会了好好爱自己。在这深深的爱里,你觅得平和与柔韧,理性和慈悲,舒展和成长,勇敢和自信,进而去爱他人,爱世界,爱众生。然后,强大起来的你自己,站在一个春暖花开的高地,长成一棵枝繁叶茂的树,默默引领你的孩子:我爱你。所以,我允许你是你自己。我爱你。所以,我要做好我自己。我爱你。所以,我们不会辜负这场相遇。我爱你。所以,如果有来生,我还要如是爱你。
30名在站博士后获生活补贴,补贴标准为5万元/人;出站留(来)鲁企业工作补贴人员16人,补贴标准为15万元/人。近日,山东省人社厅公布2019年“企业博士(后)集聚计划”补贴人员名单。实施“企业博士(后)集聚计划”,是山东助推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一个重要举措。为支持“十强”产业博士后队伍建设,山东对省内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新招收的重点知名高校博士毕业生入站进行博士后研究的,给予每人每年5万元生活补贴,最长补贴3年,出站后留鲁工作并签订5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给予每人15万元一次性生活补贴。实施“千名博士进企业”行动。利用5年时间,每年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选派200名左右青年博士到企业挂职服务。经个人申请、审核上报、研究复核、公示等程序,山东省确定2019年“企业博士(后)集聚计划”在站生活补贴人员30人,补贴标准为5万元/人;出站留(来)鲁企业工作补贴人员16人,补贴标准为15万元/人。资助经费到位后,请各单位严格按照规定用途和财务管理有关要求,认真做好专项经费的管理使用工作,及时将经费发放给博士后研究人员,不得用于抵扣单位在招收合同或协议中规定应支付给博士后研究人员的个人报酬。严禁各单位虚报、提成、截留、挪用经费,一经发现,取消其申请立项资格,如数追回拨付资金,并按《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