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博士后不好当?欧洲博士后钱少事多,待遇差距大 中国博士后幸福感有多高?素衣

博士后不好当?欧洲博士后钱少事多,待遇差距大 中国博士后幸福感有多高?

一项对来自欧洲各地的近900名博士后研究人员的调查显示,低工资、长时间工作和获得外部工作的合同障碍可能会危及或阻碍科学家未来的就业能力。这项由葡萄牙科因布拉的欧洲博士后协会网络开展的研究还显示,在薪酬和机构支持方面,地区差异很大。结果于1月23日在bioRxiv server1上作为预印本发表。调查发现,博士后的年薪范围从大约5000欧元(约人民币3.8万元)到70000欧元(约人民币53.2万元),或者超过70000欧元不等,中位数为32000欧元(约人民币24.3万元)。这一结果与去年11月公布的一项针对在美国工作的博士后的调查结果相呼应。在美国,不同地区的博士后薪酬也存在很大差异,平均薪酬略高,约为4.75万美元(约人民币30.5万元)。欧洲报告发现,博士后的最低工资主要集中在东欧国家,如捷克共和国和波兰;在这个地区,每年的工资中位数是15600欧元。南欧国家(如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的博士后工资中位数为18000欧元 --远低于法国,英国和德国等西欧国家近40500欧元的中位数。“欧洲是一个非常多元化的地方,”“欧洲是一个非常多元化的地方,”科英布拉大学的神经科学家,该报告的主要作者Maria Ribeiro说。“我希望我们的调查能够揭示整个欧洲博士后的不同工作条件。”Ribeiro说,只有36份受访者(占总数的4%)来自东欧,但有限的数据足以引起警觉。“我对这么低的薪水感到非常惊讶。”起初,她认为报告中的一些工资可能是错误或误解,但她能够证实,东欧的一些全职博士后实际上每月只挣几百欧元。她希望未来的调查能更全面地反映该地区的工资情况。其实还有很多民众对于“博士后”这一身份的理解存在误区。很多人想当然的认为博士后就是博士继续深造的下一个目标,能够如博士一样取得学位证和毕业证。但事情恰恰相反。博士后,是指在获得博士学位后,在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从事学科研究的工作职务,一般是在博士后流动站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进行研究的人员。需要注意的是,博士后不是学位,而表示的是一段工作经历。这样看来一个博士后如果每月只能获得几百欧元的微薄收入,确实令人唏嘘。欧洲博士后钱少、事多、还签订“霸王条款”另一个主要的差异是,超过一半的西欧受访者说他们的机构有一个支持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办公室,而只有不到20%的南欧受访者和不到3%的东欧受访者说他们能够获得这样的好处。Ribeiro说,南欧相对缺乏职业支持,使得早期职业研究人员很难摆脱博士后的怪圈,转而从事长期职业。接受调查的南欧博士后平均工作时间为48个月,比西欧的平均工作时间长了整整一年。挪威研究委员会(一家位于利萨克的政府资助机构)的顾问Berit Hyllseth说,调查结果强调了博士后需要更多的职业指导。她说:“研究机构应该负责发展职业体系,包括职业发展规划。”资助机构也可以在其资助的项目中要求此类计划。”位于布鲁塞尔的欧洲资助机构协会“欧洲科学”(Science Europe)于2016年10月联合发布了一份报告,呼吁为欧洲大陆的博士后提供更多的资助和支持。调查结果还显示,全职和兼职项目的博士后报告的工作时间都超过了合同规定的时间。近40%的全职合同工说他们每周工作50个小时以上,11%的人说每周工作60个小时以上。合同还禁止全欧洲60%的博士后从事额外工作。在南欧,83%的博士后合同都包含这一限制。该报告的作者警告说,这一要求可能会减少初级科学家的职业选择,因为它阻止他们积累学术以外的工作经验。报告称:“它们对潜在雇主的吸引力将下降。”Ribeiro说,为了公平竞争,南欧和东欧的研究机构必须重新考虑对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待遇。“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新规则,而是文化上的改变,”她说。在欧洲许多博士后都在为自己的职业生涯以及个人生活苦苦挣扎时,我国的博士后情况乐观吗?国内博士后“钱途”看好?人才越来越贵,中国的情况大抵也是如此。据《知识分子》报道,中国博士后的薪水也一路水涨船高。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规定,他们的日常经费每人每年8万元,而且在经费用途方面,逐步变为资助基本用于生活费。此外,只针对博士后申请的专属科研资助,也增长为一等资助为8万元、二等资助为5万元。大学和企业的博士后站点,有的也为博士后提供低于市场价的住房优惠或落户便利。不仅如此,在国家基本规定之外,不同的招聘单位开出的博后薪酬条件实际差异很大。厦门大学生命科学方向的一位博士后平均每天工作12个小时,周末无休,他的收入为每年16万元,没有加班费,扣除五险一金和个人所得税后,每个月拿到手里的为7400元左右,“够花,基本没有结余”。在北京某高校做博士后研究(化学领域)的另一位博士后收入略高一些,每个月8600元左右,其中包括2000元的住房补贴。而其所在学校附近最便宜的单间租金每月2330元,面积不到9平方米。国内一些实力较强的学校,给予博士后待遇略高。如果是国外知名院校(毕业)及国内毕业具有较高学术成就的人,年薪在15—25万元之间,而且地方政府也会给予一定的补贴。据从公开渠道查询,国家的“博新计划”结合国家实验室等重点科研基地,瞄准国家重大战略、战略性高新技术和基础科学前沿领域,遴选300名应届或新近毕业的优秀博士,进入博士后站工作,国家会给予每人两年60万元的资助,其中日常经费40万元为生活费, 20万元为科研补助经费。一份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某实验室的信息显示,如果满足一定条件,博士后年收入至少可以达到25万元。另外,发表科研论文或申请到国家科研项目,还有奖励或经费配套。在上海某高校在读的一位博士研究生就此表示,“深圳的博后待遇在国内属于较高水平,但是很难全部拿到”。从总体来看,目前待遇优渥的博士后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博士后的收入依然停留在较低的水平。而且,由于海外经历对于后续科研晋升的重要性,出国做博士后仍然是不少优秀毕业生的选择。

草戒指

什么是博士后?你知道其中的苦与乐吗?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国科学报,作者郭英剑编辑:学长21世纪以来,在西方高校和学术界,特别是英美学界,对于博士后研究的认识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博士后研究”已经不再是过去人们心目中普通的学术“打工”,它已经演变成为大多数博士学位获得者进入学术界的一条必经之路。国外高校和研究机构一直关注这一群体,对于他们的生活、学术、工作,以及市场对博士后的需求,做过多方的调查和研究,也采访不少当事人,倾听他们的心声。这些都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其中的一些研究成果也值得我们借鉴。博士后,不是博士生生活的延续在过去,博士学位就是进入学术界的一张门票。有了它,人们进入学术界几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现在不同了。虽然还有不少博士可以直接进入高校任教,但大多数博士会发现自己已经陷入博士后群体的包围之中,在未来高校职场的竞争中,自己已经毫无优势可言。所谓博士后,是指在获得博士学位(PhD)后在相关研究领域继续从事学术研究。从事博士后研究的目的是继续从事科学研究,获得更多的学术训练,或者从事教学,为的是在未来进入学术界或者相关研究领域工作。在有些国家,从事博士后研究可以获得正式的证书,但有些国家则没有,只是一份工作而已。一般来说,博士后研究会获得资助,通过合同领到一份薪水或者是生活补贴。根据资助方式的不同,博士后研究者可以是独立的研究者,也可以是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研究。博士后不是博士生学习与生活的延续,而是强调逐步走向独立的必由之路。但博士后阶段的研究是一种更加深入的学术训练,也需要得到导师的细心指导,则是不争的事实。2000年,美国曾推出一份题为《应强化科学家与工程师的博士后经历》的报告明确提出,在具有博士学位者成为科学家与工程师之前,应该倡导他们首先具有博士后经历。将近15年之后的2014年12月,美国国家科学院又推出其姊妹篇《再谈博士后经历》(以下简称《经历》)。该报告开宗明义,数十年来,学术界对博士后训练体制的忧虑绵延不断。《经历》认为,人们一直怀有的那份不安与担忧并无太大变化。为此,该报告提出,美国的博士后研究经历应该继续进行更加显著的改革。在《经历》的调查中,作者发现,只有少数在高校实验室工作的博士后才有机会获得高级研究者的指导和高水平的学术训练,发挥个人的研究思路,获得实验室的管理经验,申请基金资助,得以与其他学者交流,最终走上某一所研究型大学的常聘岗位。这一点与2000年报告的结论相一致。当时的报告提出,博士后与现有的研究背景不相符;博士后没有发展成为独立研究者的机会,所获指导微乎其微。能够获得学校资助的是少数人,但大多数博士后(限于理工农医领域)都只能得到导师的项目资助,感受并不相同。只有那些在国家级实验室或者相关高级别的领域中做博士后者,才会为未来进入学术界获得永久职位打下良好基础。但对于大多数博士后来说,博士后岁月绝不轻松,缺乏高水平指导,难以成长为独立的研究者,收入有限,最后难以获得永久的职位。如果往前追溯,美国的上上次报告是在1969年。在经历了2000年的报告之后,美国的博士后制度的确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很多高校都设立了博士后办公室,专门处理博士后事宜,也开始为博士后设置个性化的发展规划,以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选择。还有一个巨大变化就是,博士后人数急剧增加,但增加的比例大多是依靠导师项目资助的博士后。与此同时,导师的人数并不同步增长,造成博士后们无法得到或很少得到相应的适度训练与指导。博士后面临的问题与出路《经历》报告提出,从体制上看,人们从事博士后研究之难,问题出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首先,博士后时间不定,有些时间超长,有些几经转化。时间超长,不利于博士后的培养。其次,博士后在名义上被误解了——无论什么人,未来是否愿意从事学术,都可以进来工作。这有悖博士后研究的初衷。所有高校要从一开始就告诫博士生,博士后不是博士生学习后的自然延续。再次,博士后收入太低,不足以维持他们的日常生活与学术研究。最后,博士生缺乏指导,无法尽快成长为独立的研究者。为此,《报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第一,博士后的时长最多不超过5年。这个时间包括了因病、因家庭原因而导致的离职时间。第二,博士后仅限招收那些将要接受高水平学术训练的人们。未来,要保证他们进入学术界,从事学术或者科学研究。第三,提高博后的收入。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应该将国家博士后研究基金(按照2014年的标准)提高到5万美元,且要考虑物价上涨的因素。博士后的收入要高于当地基本生活水平。博士后所在高校也要给予博士后相应的福利待遇。最后,博士后所在高校应该鼓励博士后从更多的导师那里获得指导。而且,要通过各种评估形式的措施,保证这种指导是高水平的和有价值的。该报告虽然没有明说,但实际上暗含着,由于市场需求量不足,博士后的数量应该有所下降。实际上,目前很多博士后无法找到工作,难以拿到常聘职位,因此,目前太多的博士后数量,至少在某些领域应该有所下降。博士后心声:苦与乐从2015年到现在,3年过去了。情况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按照3年前《经历》报告作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话说就是:最大的变化就是尚没有足够的变化。最主要体现在,工作市场中的工作数量更少;博士后基金更难获得;某些领域发表论文的压力更大,发表的门槛则更高了。这样的困境不仅博士后有,导师也有。而反过来,导师的压力又导致他们延长博士后的时间,而指导和训练博士后的时间则减少了。在《经历》报告出台半年多之后,《泰晤士高等教育》采访了数位博士后,通过他们的言说,我们可以倾听到博士后的心声,看到他们的苦与乐。通过采访,我们大体上可以看到,最让博士后感到快乐的事情,就是自己可以随心所欲地从事自己所选择的专业,但与此同时,他们最忧愁的则是未来是否能够顺利进入学术界。从整个采访中,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对于发表论文心有忌惮之外,几乎所有博士后对于未来的前途都忧心忡忡。英国约克大学的哲学博士康特希提到未来的工作市场时所用的词汇是“糟心”“可怕”和“太难了”。他的愿望是未来能够在一所好大学谋到一个常聘职位。他说自己申请了9个职位,但自己也都是有所挑选的。因为自己不喜欢教书,而希望搞研究,因此,自己的挑选余地也受到了限制。康特希说,寻找工作是一个令人沮丧的过程。他认为自己不善人际交往。那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之一,就是要有比别人发表更多的论文才行。对于女性博士后而言,如果在做博士后期间怀孕生子,生活就会发生新的变化。如何平衡家庭生活与学术研究,是很多女博士后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无论如何,博士后群体是最为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居于学生序列的最顶端,但却又在学术界的门槛边上。如果高校和研究机构能够更多地关心他们,照顾到他们的个人生活、学术研究以及未来的职业生涯,那么,他们积累多年的学术成果甚至会以井喷的方式爆发出来,为学术界作出重大贡献;如果不能解决他们所面临的实际困难,无法使他们安心于学术研究,那么,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会一事无成,或者事业平平,即使是小有成果,也无法达到社会对他们的期待。因此,博士后群体,需要引起高校和研究机构的高度重视。注:本文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8-11-20 第7版 视角),作者郭英剑,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仅做学术分享之用

可以尽年

博士后是什么级别的学者,是一个学位的称呼吗?教育达人来给你答案

我是一叶知秋有仙则名,我来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博士后不是学位,博士是我国的最高学位。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包括硕士和博士)这都是教育经历,但博士后不是,博士后是一个科研工作经历,再说的详细提一些,博士后是一份临时工作,一般为期两年。我国博士后制度最早是1983-1984年李政道向邓小平提议设立的,博士后授予单位有两个,一个是博士后流动站,一个是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设在高校或科研院所,博士后工作站设在企业(一般是大型或特大型国企)。想成为博士后,首先得是博士,博士后一般是选择博士里较为优秀的继续从事科研工作,从事博士后和博士时的待遇天差地别,博士只有一点可怜的补助,而博士后不但国家有补助,而且享受所在博士后流动站或工作站所在单位正常职工的待遇。博士后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它是一种经历,不是学位,也不是专业技术职称,只是一段工作经历。第二,博士后主要从事科研工作。第三,博士后是国家正式工作人员,不再是学生,享受正式职工待遇,为期一般两年。第四,成为博士后的前提条件是你是博士。什么情况下会考虑读博士后呢?如果博士毕业暂时还没有合适的工作,博士后可以作为过度,两年后等成果更突出了或科研经验更丰富了可以再找工作。在北上广等地找到工作但落户条件比较严,可以先做两年博士后然后到时以人才引进。有些人会选择出国读博士后,那是为了更大平台,更丰富的经历,更有助于进高校,因为现在好一些的高校会有国外留学经历的要求,在美国读博士后的话一般是导师给你出钱,每年五六万美元吧。还有一种情况,是师资博士后,现在学校工作两年,正常科研,正常上课,表现好了两年后可以留校,不过优不优秀学校说了算,有一定风险。这种博士后研究所也有,有个师弟当时有个研究所让他先读两年博士后,然后可以留所,考虑到风险他没有留,现在绵阳一个研究所,年薪20万吧。当然,也有在职读博士后的,不过因为有工作单位,待遇就不怎么优厚了。博士后虽然不是学位,但它毕竟是从博士里选出来读的,所以含金量也不错,在职的读一可以镀镀金,二可以扩展人脉,三是博士后可以申请项目,有个师兄读的就是本校的在职博士后,申请到了博士后基金,他说博士后基金中的概率很大,有50%,二期的话好像钱比较多,但概率只有10%,他是两期都中了,在普通二本学校,这个基金可以当国家级基金用,评职称时很管用。不过,现在在职博士后很难了,因为2015年时国家将读博士后的年龄由40以下改为35以下。截止目前,我国培养博士80万左右,博士后8万左右,比例在10%左右,一般来说,博士能进高校的不会肯定会选择直接进高校,毕竟,谁知道两年后就业是个什么情况,叶秋也建议,博士毕业能有个好去处就直接工作,没有合适工作再考虑博士后两年过渡。以上是叶秋看法,你的呢?欢迎留言评论点赞关注!

商贾不齿

一位博士后工资5000元!这还是大家羡慕的高学历工资吗?

由于信息不对称或者信息缺乏的原因,很多社会公众或者学生家长以为学历越高工资待遇就越高,家长们认为工资和学历成正比。尤其是一些本科生或者研究生,天真的认为只要学学历越高,找工作就会越容易。但是实际情况却并不是这样。最近笔者认识了一位博士后,由于所学专业并非是热门专业,属于比较冷清的专业,就业面比较窄。这位博士后之所以选择做博士后,主要是因为当初博士毕业以后没有找到差不多的工作,最后只能继续考博士后。但是目前毕业以后发现由于年纪和专业等原因就业比较难,最后选择了一家工资待遇非常一般的单位,目前月薪5000块钱。试问这还是大家羡慕的高学历工资吗?看到这一工资数据以后,各位学生和家长肯定会有一些困惑。因为这与我们想象的并不一致。很多学生由于对学数学罚兴趣,但是认为能考上更高学历以后进来的工资待遇会更好,为此就选择了读博或者继续做博士后等,以为等将来毕业以后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但实际情况却并不是如此。从博士就业情况来看,虽然一些大学会给博士提供一些安家费,但是提供的安家费却并不高。一般而言,985大学或者211大学提供的安家费并不多,而很多二三本大学虽然给予的安家费看上去很多,但是却附加了很多条件,如果不是没有达到相应的考核要求,是很难拿到这些安家费的。同时现在一些大学老师的工资待遇并不高,只有五六千块钱。这就让很多高学历的学生找工作以后感觉到有一些失望,觉得上学的动力不足,有些后悔考博。正如这位博士后已经是985大学毕业,但是毕业以后找工作去被多所大学所拒绝,而且目前工资只有5000块钱。这个工资水平是很多普通本科生或者研究生就可以达到的。因此建议想考博的同学,一定要考虑清楚未来的职业发展,这样才能避免将来后悔。同时也建议正在找工作的博士或者博士后,如果在学术和工资待遇之间很难做出平衡,如果经济条件一般,一定要选择工资待遇高的单位。因为现在很多科研单位对博士或者博士后都有服务期的要求,所以一旦签订劳动合同以后想辞职就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一定要慎重选择。众所周知,博士和博士后毕业的压力都是非常大的。但是像这位博士后毕业以后工资待遇只有5000块钱,产生的失落感是平常人所难以体会的。因此读博如果将来就业不好,就一定要慎重选择。对此大家怎么看?一位博士后工资5000元!这还是大家羡慕的高学历工资吗?

黑白夜

博士后不找工作,跟着导师打工12年,可行吗?

有网传一名博士后一直不参加工作,跟着导师打工了12年,现年39岁,还没有离开导师的意思,而且抱着牛人导师退休了学校会给他安排工作和实验室的幻想,很多人评论说他读书读傻了!很傻很天真,今后导师退休了,学校会让他接管实验室吗?而且他年龄越来越大,今后会有高校接受他吗?读者的担心不无道理,但是笔者有自己的看法。不能说该博士生的选择就是错误的。首先,工作不是那么好找的,就算进高校,也不会专业对口,因为专业博士有多有少,与需求脱节,许多高校尽管进了博士,但是找不到理想的人才,最后只得“曲线救国”,比如安排物理博士去教数学,石油博士去教机械,化学博士去教生物,对专业性很强的博士来说简直是一大打击,特别是本应该搞科研的他们最后成了基础课老师,与一班高中毕业生厮混,大量的教学工作占据了自己的时间,因此很多博士都辞职走了。或者调离岗位,很少能安心教学的。所以该博士生如果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还不如原地不动。其次,一个新地方一个新岗位带给人的改变是巨大的地震,甚至是很难适应毁三观的。工作不同于读书那么单纯,要求那么多,考虑的人事那么多,完全没有搞课题的环境和机会,将原来的人生节奏完全打乱,措手不及!据该博士生说,他很享受在导师手下的工作,写写论文搞搞科研,导师课题多,一年给他50万,他觉得日子挺享受的!背靠大树好乘凉,自己去搞科研不是那么容易成功的,许多人都撞得头破血流,到处垫钱接工程,甚至吃饭的钱都没了!到企业就是讨饭一般到处请客赏饭。纵向项目竞争激烈,校内评市内评国家评审,科研评定委员会看不惯你,你想冲出本校都难。重点高校很容易截持了科研经费,经费根本流不出北京。笔者同学的丈夫非常后悔离开原来的导师,导师人脉广大,身家上亿,在行业内小有名气,对他们也大方,解决房子解决困难什么的,就是跟着他做事每年也有不菲的纯收入,手下的师弟师妹一呼百应,不比现在自己当个高校小老师,处处受管制,搞科研纯粹是自己砸钱赚吆喝!赔进去人力物力收不回来。宁做凤尾莫做鸡头,工作也需要赚钱养家,何况环境让人不愉快!要是高校那么适合科技人才,那么许晨阳、颜宁、还有许多留美博士就不会出走美国了!关键的问题,科技制度留不住高科技人才。再三,他确实喜欢搞科研项目,导师也为他提供了好环境,那么可以试着发展自己的创新项目,然后与导师合作发表,共同分享利益,如果你干的多,相信导师也不会白白抢占别人的功劳的。站在巨人肩膀上,这个比你当教师万事操心不容易得多?总之,笔者给他开出建议:继续跟着导师干事,存钱,搞定结婚生子,同时要注意发展自己的力量,跟导师谈谈他退休了你怎么办?(除了那种品质恶劣的导师一般导师还是很乐意为学生铺路的),路途有1本校当老师走职称博导之路,2继承导师的人脉学术思想独立开科技公司,3赚够了钱提前退休,搞搞投资,经营好家庭理财,自由自在。4如果自己确实有重大科研成果,也可以做个牛人,根本不愁前途工作的问题,卖卖专利卖卖产品就不愁老年。所以该博士生的选择并非那么悲观,他只是走了一条不同于大众的路而已。我是鹦鹦,亲爱的读者,你们认为呢?

乃今得之

博士后压力大自杀:揭开了这个职业比996打工人还要残酷的真相!

引言2020年1月5日,一位知乎匿名用户添加了“如何看待武汉大学1月5日一位博士后跳楼?”的问题,该问题随后被编辑为“1 月 5 日武汉大学疑似一位博士后跳楼,事情真相如何?”,随后几位在附近的武大学子的回答证实了这个悲剧。一个博士后,拼过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又在竞争激烈的考研大军中脱颖而出,通过自己的努力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成为全国人口中比例低到惊人的那 0.07%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最后决定在科研道路上继续求索,成为一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博士后,可能在很多人眼中已经是人生赢家了。然而,真实情况真的如此吗?这群大家眼中的佼佼者真实生活状况到底如何呢?又是什么把其中一些人逼上绝路?今天康康我就跟大家聊一下博士后这个大家耳朵熟悉却眼睛陌生的职业,带你们看看他们背后那不为人知的一面。在国内,博士后是工作,但是是一个更像学历的工作。学术界的大部分人都知道博士后是一种工作,并不是一种学历。然而在大众的眼中,更容易误解成是比博士还高的一种学历。但是不得不说,博士后这个起源于国外的职业在国内被搞得越来越像一种学历。为什么这么说呢?正常来说,如果你去找一份工作,你符合要求就可以上岗,你不愿意干了就可以辞职;一般不会规定工作年限,不会要求你几年之内必须走人;你离开那个单位也不需要别人给你发一个证书。你觉得不合适离开一个岗位,也不会成为你的职业污点。这叫一份工作,这也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博士后基本的运作模式。然而国内的博士后,可能是为了体现对博士后的重视,抑或因为经费来源的问题,国内专门设立了博士后流动站,而且国内对于博士后的管理特别细致入微。你符合要求上岗,博士后叫进站,给你规定两到三年的在站时间,就像博士三年的学制。你上岗之后工作,还需要做一个开题报告,感觉跟读硕士、博士时做的开题报告好像也没啥区别;到了一年半载之后,还要中期考核,最后三年时间到了,还要再次考核。这两次考核不管哪次考核不过,可能直接把你辞退,名曰退站,还不给你发博士后证书。而且这个退站马上会变成你的职业污点之一,让别人觉得你难以胜任这个职业。而且你明明做了几年的博士后,如果被退站,还没办法证明,因为你没有博士后证书。有这个退站的威胁在,让一些博后即使进站后发现不合适,也是咬着牙坚持两三年下来。一个工作硬生生的整成了像在读一个学位。那么最简单的问题来了,博士培养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在博后培养工作中也都会遇到。去读博士和去做博士后的科研工作者,是去搞科学研究的。科学研究既然名为研究,就是探索人类未知;既然是探索未知就可能成功、可能失败。我们基本所有高校都规定博士毕业必须发什么样的论文才能毕业,我们国内的博士后自然也有这个规定。而且规定还更高、更难完成,甚至有些时候还会要求申请到什么样的基金项目。这就等于说这两到三年的时间里,你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不管是博士还是博后,都得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所以你经常看到的博士为了毕业所吃的苦,博士后为了出站只吃的会更多。你看到的国内博士遇到不良导师所受的压榨和剥削,博士后如果遇到同样的人照样是吃不了兜着走。有的博士在读期间还要帮导师做很多跟自己研究毫不搭边的活,博士后这种活也不少。帮大老板管理实验室、带学生、改论文、写标书,有时候还要去代课,而这些可能和你的考核达标半毛钱关系都扯不上。干了这些活之外,你还得考虑自己悬在头上的那把考核之剑。博士996,博士后可能要7/11/7所以读博士苦,做博后可能更苦至少读博士还可以延期,做博后很少听说能延期这个说法。你以为吃了博士期间所受的苦就可以顺利出站了吗?还有很多的套路等着你。有的大学博士后合同里,只写了考核合格方可出站。但是当今的科研圈发展太快了,国内的科技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这几年上升的也很快。导致有些地方出现了博士后进去之前说一个标准,进去一年之后又是另一个标准,朝令夕改,让有些博士后骑虎难下。进来之前,说是发一篇多少分的文章就能留下来当讲师。进去之后,人事处说想评讲师还得至少有个省部级项目,好不容易申请到了;标准又变成国家级课题了,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拿到了一个国家级项目。最后好不容易翻过山,越过河,走过崎岖坎坷,按照规定的标准发了文章,拿了项目,终于要出站了。忽然被通知,岗位有限、博后太多,教职岗位需要竞聘。而高手如云的竞争和有些大佬门徒的存在,让你竞聘成功的希望变得非常渺茫。虽然总有人竞聘成功,顺利走上学术道路,但是那个概率低得真的可怜。本科四年,硕士三年,博士三年,即使非常顺利的博士毕业也要二十七八了,很多都已经三十出头了。又做完博后,这个时候你发现自己努力了十几年的希望落空了,而自己好像除了做研究其他啥也不擅长。再去个本科高校,又来一波“非升即走”?这些年社会各个行业都在飞速的发展,科研圈的要求也水涨船高,三年前自己博士毕业就能进去的学校博士后做完反而进不去了?!再看看自己本科毕业近十年的同学,已经在自己的领域混得风生水起;硕士毕业就进入社会的同学,五六年的时间也是收获颇丰;自己去公司,除了年龄尴尬,自己这个时候进硕士毕业同学进去的公司待遇可能还没有他高。想想内心愤愤难平,却又无可奈何。更尴尬的是,有的学校甚至还要退站的博士后返还工资。 所以博士后这个职业,真的没有很多人想的那么光鲜靓丽。博士后就像一座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2019年全国博士后进站25144人,这是什么概念?当年博士毕业不到6.4万人,这个数字超过了当年博士毕业人数的三分之一。但是两到三年后这么多博士后要找工作,而他们中大部分都想要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继续从事科研事业。而每年高校和科研院所新增的岗位是非常有限的,还要面临每年从国外引进一定数量人才的竞争。所以进站博士后中的大部分,别说留在做博后的单位,就是留在学术圈都是非常困难的。这让我想起来了2020年非常火的那个词,内卷。八九十年代,大专生就很吃香;大学扩招后,没个本科学历都不好找工作了;又过了几年,想有个体面的工作,门槛都是硕士学历了;又过了几年没个博士学位有些好单位都进不去了。科研圈更是如此,世纪之初,一个博士学位就能留校;当你好不容易读了个博士学位出来,留校的条件改成必须是博士后了;当你好不容易做完博士后,发现又对论文数量和分数有要求了;当你好不容易满足了论文数量和分数的要求,却发现又需要海外经历了。这几年国内因为毕业压力而轻生的博士时有耳闻,但是当博士后这个群体也开始出现这种现象的时候,只能说科研圈的内卷已经到了一个让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其实除了少数幸运儿能在科研道路上越走越远之外,大部分是人都只是伴读书童而已。然而在需要大量硕博、博士后民工的学术圈,因为利益诉求,全世界整个圈子对这个是保持一定程度沉默的。希望更多的博士在进入博士后这个行业之前,对这个行业有足够的了解。最后愿逝者安息,天堂没有繁重的科研任务和要赶着发的论文!科研圈生者坚强,能坚持就坚持一下,实在坚持不下去就放弃,也不要想不开。这个世界上不是只有实验和论文,还有莺飞草长,皓月当空,有爱你的人正在路上。我们大部分人终其一生,都要和自己的平凡和解。

益矣

博士后,真能成为求职时的敲门砖吗?

近年来,随着我国博士数量的激增,导致博士的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的博士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进而选择继续做博后,希望博后出站后能有个心仪的工作。这里有人不禁会问:读了博后,真的就好找工作了吗?1.掌握博后的本质其实,这个问题就和读博士是否好找工作一样,没有个绝对的答案,因为每个人情况不一样,所以结果自然不同。不过你要想得到想要的答案,就必须对博后这个事有个清楚的认识,然后再考虑要不要读。博后并不是学位,仅仅是一些科研单位或企业提供科研平台,临时招收某一领域的优秀博士从事科研工作。从这一点来看是个双赢的事:科研单位获得了智力支持,而博士本人借助科研平台提升科研能力和获得更多的成果。2.认清双方的根本利益但是问题出在双方各自利益的驱动上:对很多博士而言,提升能力和成果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科研事业的发展,而是拿博后经历作为找工作的一块敲门砖;对科研单位而言,觉得自己没有培养的义务,招博后其实是在获得不占编制的优质廉价劳动力。在看清以上两点后,塔主认为,对于没找到工作读博后的博士,其实质就是博士工作的延续。也就是多花两年为你两年后找工作增加几篇科研成果罢了。3.决定是否为人生赌一把所以说,如果不是真心喜欢科研,仅仅在找工作的角度,读与不读博后就是4年成果产出和6年成果产出的区别。有时候这是一场赌博:即就是两年时间换多少成果。如果你觉得自己可以做到,那么你可以试一试,如果你觉得两年换不来想要的文章,那么塔主劝你谨慎,因为两年时间内博士毕业生的平均产出量也在提高,你是否有跑赢后面博士的勇气?如果可以,那么读博后是你找工作的一块敲门砖,不行的话,那么博后仅是你求职之路上一段插曲而已。相信各位心中已经有答案了吧!

博士后是学历吗?43所一流高校博士后流动站排行榜,国科大第一

本文全网版权保护,违规转载洗稿必究!文|冷丝栏目|丝说教育改革一所高校有多少数量的博士后流动站,这也是大学实力的重要表现。博士后是学历或者学位吗?博士后流动站和博士后工作站有什么区别?先普及一下几个常识性问题,否则会被误以为“没文化”。北京师范大学一是博士后不是学历,也不是学位。所以,很多人平时口中的“读博士后”“博士后毕业”都是错误的说法,所谓的“读博士后”应该表述为“博士后进站”,而“博士后毕业”则应该表述为“博士后出站”。二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科研工作站有区别。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指在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的某个一级学科范围内,经批准设立的可以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组织。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指的是在企业、科研生产型事业单位和特殊的区域机构内,经批准可以招收和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组织。这两者的培养单位是不一样的,培养目的也不一样。国科大和双一流高校博士后流动站名单我国国博士后制度创立于1985年,目的是为了培养和使用相结合,在使用中培养,在培养中使用和发现更多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截至2018年,我国已建成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各有3000多个,共计6000多个,累计招收培养15万余名博士后,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42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国科大,博士后流动站建站情况怎样?除了42所双一流建设高效,中国科学院大学设立的博士后流动站数量最多,共计有178个博士后流动站,这个数量远远高于其他高校。比如,浙江大学有57个博士后流动站,高于清华大学的48个,也高于北京大学的47个。哈尔滨工业大学建设博士后流动站数量较多的高校有这么一些:武汉大学和吉林大学都是42个,中山大学和山东大学各有41个,华中科技大学有38个,四川大学有37个,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各有35个,厦门大学有31个,东南大学有30个。可以看出,博士后流动站数量越多,高校的实力也就越强。所以说,拥有博士后流动站多少,这也是一所大学实力表现的重要方面。我国博士后流动站的工作和博士后培养还需要大力完善。其一,博士后在站期间的考核制度需要完善。兰州大学我国博士后培养工作已经开展了30多年,但各设站单位对于博士后的进出站考核仍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对于进出站考核,要设定明确的考核指标体系。进站考核邀请相关领域专家组成考核评价小组,主要考核学位论文、科研成果和综合素质;出站考核主要考核博士的研究成果、研究水平、经济效益和综合贡献。出站考核条件既要涵盖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特长,还要符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中期考核主要听取博士后工作进展情况,对博士后的科研能力、学术道德、业务能力、获取成效等全面考核,从而实现动态化实时管理。北京理工大学校园其二,我国博士后进展和出站基本没有激励制度。鉴于博士后进站和出站随意性,博士后进站后,培养单位应当适度增加1~3个月试用期,待开题通过后,再将其较低的试用期工资提高为等同于正式职工的工资。中期考核重在检查不足并及时解决问题,对于考核优秀的,可适当给予奖励。博士后在站期间申请到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金资助以及其它重大项目的,省市财政和设站单位要按一定的比例进行配套资金支持。同济大学目前,许多设站单位正在探索博士后在站时间由一般为2年改为2~4年,博士后在站期间达到副高评聘条件的,及时对他们进行专业技术职称评定,与本单位正式职工同等对待。也许,这些好的制度建立以后,我国博士后进展工作效益和培养质量都会有大的提升。本文全网版权保护,违规转载洗稿必究!敬告|冷丝所有文章首发『百家号』,如有错漏和最新信息,作者将在评论版块及时更正和补充,也请网友批评指正,谢谢您!同时严正声明『非法转载必究』

既已告矣

读到博士后奖励5000万,你觉得自己能读到吗?博士后是什么待遇?

读到博士后奖励5000万,你觉得自己能读到吗?博士后是什么待遇?咱们简单来说说这两个东西是什么概念。先说说博士后。它是专门为博士毕业生设置的一个临时工作岗位(聘期只有2年,超期没有工资),主要是解决博士毕业后想继续从事科研工作又找不到相应岗位的问题,说到底,就是博士毕业过个科研临时工。当然,由于博士后制度对科研成果产出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博士毕业生本人的提高也不小,加上它用工方式灵活,因此受到很多研究单位的喜爱。博士后流动站或工作站也不是随便设置的,也算是一个比较紧俏的平台资源。博士后大概是什么待遇呢?一般参照讲师三级或讲师二级,一些高校为了鼓励博士做博士后,年薪能达到30万,国家博新计划入选者每年还有30万。博士后虽然不是事业编制,但按规定可以参照事业单位职工享受相应福利,比如博士后可以无条件落户北京,出站后只要有单位接受,即可永久落户。此外,地方政府也给博士后很好的鼓励政策,比如青岛,博士后一年可补贴6万元,博士后出站留青工作,可享受10万元安家费。这已经是全国最好的博士后政策之一了。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博士后能按全国高校最高标准加地方最高标准,满算一年70万(实际是不可能的),而且只发2年。2年后,要重新找工作,又成屌丝一个。很难再找一个起薪70万年薪的工作。好了,再来看看5000万什么概念,就按上面说的70万年薪,可以发70多年,基本上可以从博士毕业发到进相框了。还得特别能活。可以说,百分之99的博士毕业生,这辈子是拿不到5000万的(项目经费可能会有,但那是两码事)。这么一比较就看出这种想法多夸张,如果真有这样的机会,你让我天天学到凌晨,过716的生活我都认了。

红藏品

武汉大学博士后跳楼身亡,疑因科研压力太大

今天一则新闻登上了热搜:武汉大学一位年轻的博士后跳楼身亡,疑因科研压力太大。网传武大信息科学学部遥感工程学院一名博士后工作者疑似因科研压力较大而跳楼身亡。事发地点是教学实验大楼,坠楼的地方是十五层的卫生间,距离上一桩坠楼事件后,十五楼上的天台封了,其他地方的窗户也都有围栏,只有卫生间,有一扇通开的窗户。似乎是遥感的地方,里面应该以硕士和博士为主,很多老师都在里面没有相关经历和具体了解,不敢妄加评论该博士的做法,或许可能是科研压力,亦或者可能是情感或家庭遇到了挫折,一条生命就此逝去。每当看到这样的新闻,都会不自觉感到惋惜,惋惜中国学术界又损失了一个潜在的科学家。博士后是经过博士阶段严格训练出来的,通常具备做出世界顶级科研成果的巨大潜力,如果有著名教授的指导,加上一点运气,成为顶尖科学家的机会还是很大的,最起码也能成为一个为国家科学事业奉献终生的科研工作者吧,只可惜这一切随着这一跳,化为了烟消云散。虽然现在国家一直在强调不唯论文,但是现实中,各大高校对于科研论文和成果的追逐和比拼却越来越激烈,这导致很多博士后科研压力巨大。如果博士后出站拿不出足够亮眼的科研成果,很可能就会被985和211等好学校淘汰出局,也有可能连普通重点高校都进不去。这样的压力无异于是给还没有正式工作和家里经济条件不好的人雪上加霜,走到那一步也是完全可以理解。只希望各位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要保重身体,要怀着一颗即使将来不做科研也不会怎么样的心态,这样才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