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为什么要去国外读博士后?惚漠无形

为什么要去国外读博士后?

科学研究发现:博士后经历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 拥有博士后经历的教师年收入比没有博士后经历的教师年收入高出11.40%。博士后经历的经济价值存在明显的异质性, 而“海归”博士后经历的经济效应是“本土”博士后经历经济效应的6.46倍。前一段时间在知网上看到一篇《博士后经历能给高校教师带来经济收益吗?》的文章,小编这才发现,原来博士后的含金量是有科学依据的。以前,在搜集整理国内各高校的招聘信息时,只知道有的单位明确只要海归,有的单位海归优先,有的单位同样的岗位,给海归开出的薪酬高上一大截。反正总结一句话,去应聘,海归博士后就是有优势,这都只是归纳总结的经验之谈。这次,研究人员以科学严谨的态度,采取传统和现代对比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全国13个省份88所高校的教师进行调查,利用因果推断方法, 从微观上比较分析“海归”博士后与“本土”博士后经历的经济效应,得出“海归”博士后经历的经济效应 (26.36%) 是“本土”博士后经历的 (4.08%) 6.46倍的结论。这也说明拥有高层次、高水平的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毫无疑问会大大提高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此外,出国做博士后,本身也是一件益处多多的事情。比如视野更开阔的学术训练,良好的外语(英语、俄语)水平和国际人脉等,都将是个人后期发展的优势。然而,在现实中,很多人总是觉得出国难、没精力、没时间、财力不足、年龄太大、家庭负担重、各种压力大等等,因为各种正当缘由,在国内兢兢业业地读完了本硕博,还想继续出国深造留学时,突然发现,出国留学好像是不可攀登的高山,只能在原地默默长叹,生活太难了。事实上,根据科学研究表明,很多国内博士出国做博士后,并非难事,而是获得出国学习/工作经历的众多方式中,难度最低、回报率最高的一种选择。简单来说:从入职上说,国外做博士后的入职门槛比博士留学低很多;国外博士后岗位空缺大,易申请;从出站来讲,国外博士后出站的难度低;国外博士后年限短,一般只要2年;从就业上看,国外博士后待遇丰厚;国内更看重的国外的博士后的价值;国外博士后是工作,结束后会有机会全球就业。从学术来谈,出国做博士后能够享受学术探索带来的乐趣,能一直有脑力上的刺激和挑战,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从经济效应与非经济效应两个角度来讲,以高校教师为例,科学研究数据表明:博士后经历增强个人的核心竞争力。首先,博士后经历是一种专职科研工作体验, 学者们在学术氛围活跃、学术水平较高、科研经费充足的大学、实验室和企业中成长和发展, 在这期间,快速聚焦专业定位自己及主攻的研究方向, 准确聚焦科学前沿, 深化交叉学科知识,提高自身专业水平,规划未来学术发展道路, 寻找更高水平的学术发展平台。同时在与学术界的大佬或年轻的学者交流过程中,知识、文化、思维的碰撞会带给你新的能量和希望,可能超出你的想象,这既会在最短的时间内锻造你成为独立的创新性培养学术研究者还会拓宽你在国内外的学术的社会网络和影响力。再有即使你最终发现自己并不热爱自己选的研究方向、研究专业或者整个学科,你拿到了博士后学位,受到严格的学术训练,完成该做的研究,收获很多可迁移的技能。这一切的努力和尝试都是有意义的。就算研究失败了,失败的经验也是有意义的。演讲、数据处理分析、文献搜集整理、写作的能力跟科学的专业研究能力以及自学能力等等这些可迁移技能都会在各种工作派上用场。就比如说在高校教学,教师能把复杂的概念用简单的话语讲清楚、讲明白是一项很重要的可迁移能力。另外,“海归”博士后经历的经济效应 (26.36%) 是“本土”博士后经历的 (4.08%) 6.46倍。这一结论不仅与当前我国高校教师招聘政策导向直接相关, 也与博士后学术劳动力市场的现实图景高度吻合。完成博士后科研任务、达到出站条件、取得博士后经历证书等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 需要付出诸多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机会成本;成本高低与个人能力负相关, 能力越高, 成本越低。因此, 能否在规定时间内顺利出站是博士后人员传递自身能力信号的有效途径, 更是一种通过完成特定考核条件来证明自己能力、以获取雇主认可和优质工作岗位的资本投资,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可以帮助自己获取相应资源、机会和条件, 比如“海归”层次人才享受的工作待遇、工作条件、科研配套经费以及家庭安顿福利等,提高自身的经济回报,强化人力资本储备、提升未来工作实践表现、获取高效益。出国做博士后不是负担不是折磨,是一种选择一个机会。在这个混乱浮躁的世界里,愿意为学术付出时间付出精力,对某些知识还有纯粹的好奇,在各种压力下保持神志清醒,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但是你能走到这一步,这本事就已经是巨大的成功。是时候,要对自己说再努力一次,这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吃饱饭,睡足觉,照顾好自己,准备好,就出发,时不我待,看好了,选择对了,不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大踏步地迈向美好的未来!无论什么选择,都是对的,至少你去体验了你不曾体验的,你得到了不曾得到的,你失去了你注定失去的,人生就是值得的。

鸿雁

详解国外博士后申请

一、国外导师如何看待博士后博士后对实验室小组是至关重要的:他们提供科研操作所需要的专门技术;充当实验室日常的管理者;对科研提供日常和技术方面的督导;使用技术仪器和收集测量数据进行实地研究。二、国外博士后位置对英语有什么要求吗通常没有具体要求。博士是一个高端知识群体,都具有英文的读写能力,一般申请博士后职位和出国签证时对博士的英文能力是没有具体要求的。三、国外博士后有年龄的要求吗?国外博士后没有具体的年龄要求,以科研背景及工作经验为主,有些看重论文背景,有些看重实际应用能力,还有些需要很好的idea。四、没有英文文章可以找到博士后职位吗?根据国家和专业及导师的要求不同而不同,最好有英文文章,列入SCI、EI检索的更好。但有些导师也会则偏重于工作经验、研究技能,比如您参与过的项目、申请过的专利等。五、为什么国外博士后多要求申请者为博士毕业五年内?确切的说,是“有效参与科研”5年内,如果中间你歇了一年产假,或者做了两年义工,经了三年商,大部分情况下这些是不记在年份里面的。博士后post-doc在西方虽然定义不同,但多指获取博士之后的那第一个(或包括第二个)职位,属于给early career求职者设立的范畴,这里的研究年限限制是为了保证竞争公平——同一个职位,有10年研究经验的和一个有2年工作经验的去竞争肯定有10年经验的貌似更胜任——但在西方,这些senior研究员应该去申请为mid-career以上设置的职位或基金。这和足球赛分少儿组、青年组、成年组的道理是一样的,只不过看的不是生理年龄而是学术年龄。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各国家、包括不同的院校、科研机构等,政策都会有所不同。六、临床医学本科毕业可以申请美国博士后吗?在美国,其它学科领域都只有博士(PHD)才可以申请博士后,只有临床医学专业才会有本科申请博士后的,这是因为中美两国的医学教育体制不同而出现的特例。经过美国普通大学四年学习,拿到学士学位(B.S.),其中的佼佼者才有可能进入医学院学习,毕业可拿到M.D.。中国的医学院系统与日本等国家相似,直接从高中毕业生招收,临床专业学制4-6年,学识课程30门以上,其中含实习1年,毕业后获医学学士学位(B.S.),虽然以后可以继续作医学硕士和博士,但课程门数(硕士7-8门,博士5门以上)不同,另外侧重科研训练。虽然中国与美国不对等,但美国权威认证机构认可中国的医学学士学位(B.S.)相当于美国的M.D.,称为M.D. equivalent,。所以在很多医学或生物医学领域的博士后招聘中,条件会写明MD或者PHD可以申请,也有的只写明PHD可以申请,因不同的学校或者研究机构的用人要求而异。一般招收方会要求,中国临床医学学士学位(本科5年),即等同于MD,可以申请博士后职位。关键是要看科研背景及研究能力。

有诸

读研读不下去了,去国外做博士后或许也是人生的另一种选择!

国内一流大学的博士,只能去三流的高校工作;国外三流高校的博士,却能进入国内一流大学。不要不相信,当我们查阅了国内高校的招聘信息后,的确能明显的看到这个情况。当前,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明确只要海归,甚至是有的单位同样的岗位,给海归开出的薪资能比相同学历的人高上一大截。这一方面表明了用人单位可能存在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拥有海外的学习工作经历,确实在就业市场上拥有很大的竞争力。比如更加开阔的学术视野、良好的英语水平和来自国际的人脉等,都是加分项。这并不是贬低国内高学历人士的价值和能力,只是在工作中,阅历和经验、视野、思维真的很重要。但现在的问题是,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博士并不是那么好读的!有的人在国内本硕博读完倒是想去国外镀镀金,但是一方面国外的博士不好申请,另一方面年龄等现实因素也不允许了,所以最好的选择就是出国去做博士后!原因如下:1、在国外,申请博士后的门槛比申请博士留学低很多;2、外国人做博士后的少,很多岗位都招不到人,容易申请;3、国外博士后出站的难度要远远低于国外读博;4、时间短,只要2年。5、待遇丰厚,一年几十万不成问题。6、做了博士后以后有机会全球就业,相比国内的博士、博士后去国外就业简单很多......所以,当你真的无心科研,博士毕业后,申请出国做个博士后也未尝不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前提是你要把博士读完,因为做个博士后也不是一般人能胜任的!

听止于耳

985博士将毕业,大牛导师要留做博后,是走还是留?你会怎么选?

985博士将毕业,大牛导师要留做博后,是走还是留?你会怎么选?对一名博士,特别是学术兴趣浓厚、科研能力强、学缘背景好的博士来说,就业并不是一件难事,择业的目标往往也不会太多,无外乎就是高校和科研院所。对这类博士来说,最需要考虑的是以什么方式什么身份去高校(或科研院所),以及去了之后怎么更好地发展。所以,他们一般会面临两个选择:一是继续跟着现在的导师,做一个忠诚的团队学术骨干,利用导师这棵大树往上发展。但由于经历不够,又是在招聘要求很高的985高校,所以只能是先做博士后,再慢慢以普通教师身份发展;另一个是去国外做博士后或访问学者,混足2-3年,利用国外平台做出一些业绩来,回国后直接可以聘为副教授,甚至获得青年千人,但这样也有可能脱离原来的导师和团队,回国后出现孤立无援的境况。作为一名高校人事工作者,我平时不但负责招聘工作,也要设计规划青年教师的发展路径,以我多年的工作经历来看,这两种选择都是可以的,只要把握好其中的一些关键环节。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两种情况:第一种,博士毕业后直接留在学校做博士后这种选择对导师最有利,因为导师培养你几年,刚用着顺手,并不希望你就此离开。你博士期间的一些思考,刚刚可以转化为成果,如果去了别的学校,以别的学校为第一作者单位发表,那对学校和导师就是一种损失。而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博士留在学校继续做博士后。说得夸张一点,博士后制度其实就是高校抢夺博士智力成果的一种手段,以留校为诱饵,通过制定一定的任务条件,让博士把此前积累的成果都倒出来。如果能源源不断地产出,博士就有机会留校,如果倒不出来了,那就只有出站走人。如果你选择留下来做博后,最近几年的压力就会更大一些。要想增加成功率,题主一方面要保证自己的那篇顶刊必须发表出来(如果是CNS一篇就够,如果是次顶级,最好2篇以上);另一方面,题主要赢得导师的信任和帮助,只要导师愿意出手,带着你报个省部级奖励,给几个结果让你打包成更高水平的论文,留校就不是个难事。等留校之后,仍然可以出国访学,提升个人视野,还可以继续在导师的支持下冲击青年长江、优青,进而成为学术牛人。如果没有导师和团队的支持,想靠一个人的力量,恐怕连留校都困难。而要赢得导师的信任,除了体现出学术能力外,你还需要踏踏实实,任劳任怨,对导师忠诚,努力为团队做出贡献,成为团队里的担当者。在团队工作,团队协作能力和执行能力比个人创新能力更重要。第二种,去国外大学做博士后,再回国发展出国做博士后或者访问学者,虽然也只是一个过渡,将来仍然要面临回国就业问题,但在相同学术能力,相同成果水平的情况下,有2-3年海外经历就有天然的优势,同样是两年或三年经历,国内博后出站大多仍然是讲师,再参评副教授则要受名额限制,就算有成果也要排上几年;而境外名校的博后(或助理研究员)则多半可以不占名额,甚至直接聘任。不过,要想在国外有所作为,回国后受到认可,关键在于选准导师和团队。这其中,最理想的一种是选择与导师有合作关系的境外导师,一方面接收概率高,另一方面还可以保持与国内导师的联系。甚至,到国外高校后还可以继续沿着博士方向做下去,这样更容易出成果。事实上,很多博士和高校教师出国做博士后,就是冲着国外的实验室去的,并不一定做国外导师的研究方向。除了和国内导师保持紧密联系,你发表的与博士研究方向相关的论文还可以发给国内导师审核把关,如果涉及到导师的观点或之前博士期间的实验数据,还要注意挂上导师的名字。总之,出国后,不管你有什么发展打算,都应该尽量维持好和原导师的关系,只要你有一天回国了,导师就是你强有力的后盾。当然,大家可能会说:毕业还可以去企业嘛。不过我认为,对于一个985高校毕业,有机会发表顶级期刊论文的博士来说,去高校的发展前景更好一些。但不管去哪里发展,不管做什么样的工作,一定不要轻易放弃你已经做了多少年的专业,也不要轻易放弃你经营了多少年的学术资源,尽量试着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再往上爬,这样才有机会走得更高更远。

我爱你

海外博士后的烦恼:在国外融不进去,想回国了却没合适的岗位

博士毕业之后,一般来说会进入工作岗位,选择去高校或是进企业。但有部分博士会选择继续深造,这时候他们大多会选择去做博后,一方面可以做研究,一方面有一定的基础收入维持生活。而做博后,去海外会是首选,通过借鉴海外的平台,提升科研能力,同时也体验不一样的生活。当然,之所以选择去海外做博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国内高校招聘人才越来越看重海归经历了,有些高校甚至明文规定没有海外留学或者访学经历,升职都将受到影响。在某博士后论坛,有一名博士后发起了调查,想要了解长期在海外做博后最烦恼的方面,得到的两个最多的回答:一个是在海外融入的问题,一个是回国找工作的问题。长期在海外做博后的人,大多抱着一个目的,那就是希望能融入当地社会,扎根海外,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考虑回国。因为如果考虑回国,两年博士后出站后大多数人就选择回国了,长期做博士后的海外人士,自然在等待机会。那么长期在海外做博后的人,他们内心有哪些烦恼?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些博后的回答中窥知一二。最主要的还是海外融入问题。我的很多朋友出去时间长得几乎也有接近20年的了,短的也有5到6年的,但是绝大部分都还是无法融入当地的环境,尤其是和外国人之间的交往,或许这就是文化背景不同的原因。再有一个原因,或许是我们一直把自己当作是外来人,或许是不同背景的人很难走入对方内心而无法真正成为朋友,说实话,国人到哪里工作都是勤奋的,可以获得成绩的,这个没有问题。在外多年的经历以及科研经验,回国不存在占坑和不占坑的问题,回国可以找到不错的工作,但是很多优秀的人才不愿意回国,这是个问题。总而言之,在哪里混生活都不容易。另外一名博后同行则表示在国外融不进去,想回国也找不到一劳永逸的合适岗位,一直处于纠结中。国内的科研环境好了,国外一直很难融进去,想着回国,但是这个很大程度上有背离原先的出国初衷。再者,真要想着回国内能够一劳永逸的职位也少,都是给国外回去的大牛们准备的,相信多数在国外混了好久的博后都不属于此列,所以回国也是要拼的,就这么反复纠结中。最烦恼的就是,在国外没什么发展机会,鸡肋一样,想回国了还没有合适的岗位,郁闷无比。博后的位置时间一般不长,相对不稳定,得经常找工作,一般2年或者3年,有的甚至一年就得换一个地方。工作两站后,会担心,接下来博后不好找,因为一般找博后的地方,都不希望对方是做了十年八年博后的人。现在国内竞争大,海归人数多,而且长年在海外,在国内一般认识的人少,找国内位置也不容易。在小编看来,如果一直在海外做博后,不能成为当地大学的老师,其实是有风险的。丰厚的收入虽然有,但是期间的担忧会越来越多,从一个博后做完进入到下一个阶段时,总是在不停地跳,没有固定下来。这对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人来说会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所以最好是有目的性地做博后。有人说博士后是国外找不到工作的人才做的,但是在国内,由于文凭的影响力所限,所以好多人选择做博后镀金或跳槽海外。出发点是对的,但是中间一定要实时地调整对策,不可盲目地总在做博后,可以考虑回国或在当地找工作,一定要坚定信念,才能事有所成。欢迎各位读者朋友留言发表自己的观点。我是教育向前冲,本篇图文等部分素材源自网络,侵联删。

州河

博士后压力大自杀:揭开了这个职业比996打工人还要残酷的真相!

引言2020年1月5日,一位知乎匿名用户添加了“如何看待武汉大学1月5日一位博士后跳楼?”的问题,该问题随后被编辑为“1 月 5 日武汉大学疑似一位博士后跳楼,事情真相如何?”,随后几位在附近的武大学子的回答证实了这个悲剧。一个博士后,拼过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又在竞争激烈的考研大军中脱颖而出,通过自己的努力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成为全国人口中比例低到惊人的那 0.07%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最后决定在科研道路上继续求索,成为一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博士后,可能在很多人眼中已经是人生赢家了。然而,真实情况真的如此吗?这群大家眼中的佼佼者真实生活状况到底如何呢?又是什么把其中一些人逼上绝路?今天康康我就跟大家聊一下博士后这个大家耳朵熟悉却眼睛陌生的职业,带你们看看他们背后那不为人知的一面。在国内,博士后是工作,但是是一个更像学历的工作。学术界的大部分人都知道博士后是一种工作,并不是一种学历。然而在大众的眼中,更容易误解成是比博士还高的一种学历。但是不得不说,博士后这个起源于国外的职业在国内被搞得越来越像一种学历。为什么这么说呢?正常来说,如果你去找一份工作,你符合要求就可以上岗,你不愿意干了就可以辞职;一般不会规定工作年限,不会要求你几年之内必须走人;你离开那个单位也不需要别人给你发一个证书。你觉得不合适离开一个岗位,也不会成为你的职业污点。这叫一份工作,这也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博士后基本的运作模式。然而国内的博士后,可能是为了体现对博士后的重视,抑或因为经费来源的问题,国内专门设立了博士后流动站,而且国内对于博士后的管理特别细致入微。你符合要求上岗,博士后叫进站,给你规定两到三年的在站时间,就像博士三年的学制。你上岗之后工作,还需要做一个开题报告,感觉跟读硕士、博士时做的开题报告好像也没啥区别;到了一年半载之后,还要中期考核,最后三年时间到了,还要再次考核。这两次考核不管哪次考核不过,可能直接把你辞退,名曰退站,还不给你发博士后证书。而且这个退站马上会变成你的职业污点之一,让别人觉得你难以胜任这个职业。而且你明明做了几年的博士后,如果被退站,还没办法证明,因为你没有博士后证书。有这个退站的威胁在,让一些博后即使进站后发现不合适,也是咬着牙坚持两三年下来。一个工作硬生生的整成了像在读一个学位。那么最简单的问题来了,博士培养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在博后培养工作中也都会遇到。去读博士和去做博士后的科研工作者,是去搞科学研究的。科学研究既然名为研究,就是探索人类未知;既然是探索未知就可能成功、可能失败。我们基本所有高校都规定博士毕业必须发什么样的论文才能毕业,我们国内的博士后自然也有这个规定。而且规定还更高、更难完成,甚至有些时候还会要求申请到什么样的基金项目。这就等于说这两到三年的时间里,你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不管是博士还是博后,都得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所以你经常看到的博士为了毕业所吃的苦,博士后为了出站只吃的会更多。你看到的国内博士遇到不良导师所受的压榨和剥削,博士后如果遇到同样的人照样是吃不了兜着走。有的博士在读期间还要帮导师做很多跟自己研究毫不搭边的活,博士后这种活也不少。帮大老板管理实验室、带学生、改论文、写标书,有时候还要去代课,而这些可能和你的考核达标半毛钱关系都扯不上。干了这些活之外,你还得考虑自己悬在头上的那把考核之剑。博士996,博士后可能要7/11/7所以读博士苦,做博后可能更苦至少读博士还可以延期,做博后很少听说能延期这个说法。你以为吃了博士期间所受的苦就可以顺利出站了吗?还有很多的套路等着你。有的大学博士后合同里,只写了考核合格方可出站。但是当今的科研圈发展太快了,国内的科技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这几年上升的也很快。导致有些地方出现了博士后进去之前说一个标准,进去一年之后又是另一个标准,朝令夕改,让有些博士后骑虎难下。进来之前,说是发一篇多少分的文章就能留下来当讲师。进去之后,人事处说想评讲师还得至少有个省部级项目,好不容易申请到了;标准又变成国家级课题了,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拿到了一个国家级项目。最后好不容易翻过山,越过河,走过崎岖坎坷,按照规定的标准发了文章,拿了项目,终于要出站了。忽然被通知,岗位有限、博后太多,教职岗位需要竞聘。而高手如云的竞争和有些大佬门徒的存在,让你竞聘成功的希望变得非常渺茫。虽然总有人竞聘成功,顺利走上学术道路,但是那个概率低得真的可怜。本科四年,硕士三年,博士三年,即使非常顺利的博士毕业也要二十七八了,很多都已经三十出头了。又做完博后,这个时候你发现自己努力了十几年的希望落空了,而自己好像除了做研究其他啥也不擅长。再去个本科高校,又来一波“非升即走”?这些年社会各个行业都在飞速的发展,科研圈的要求也水涨船高,三年前自己博士毕业就能进去的学校博士后做完反而进不去了?!再看看自己本科毕业近十年的同学,已经在自己的领域混得风生水起;硕士毕业就进入社会的同学,五六年的时间也是收获颇丰;自己去公司,除了年龄尴尬,自己这个时候进硕士毕业同学进去的公司待遇可能还没有他高。想想内心愤愤难平,却又无可奈何。更尴尬的是,有的学校甚至还要退站的博士后返还工资。 所以博士后这个职业,真的没有很多人想的那么光鲜靓丽。博士后就像一座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2019年全国博士后进站25144人,这是什么概念?当年博士毕业不到6.4万人,这个数字超过了当年博士毕业人数的三分之一。但是两到三年后这么多博士后要找工作,而他们中大部分都想要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继续从事科研事业。而每年高校和科研院所新增的岗位是非常有限的,还要面临每年从国外引进一定数量人才的竞争。所以进站博士后中的大部分,别说留在做博后的单位,就是留在学术圈都是非常困难的。这让我想起来了2020年非常火的那个词,内卷。八九十年代,大专生就很吃香;大学扩招后,没个本科学历都不好找工作了;又过了几年,想有个体面的工作,门槛都是硕士学历了;又过了几年没个博士学位有些好单位都进不去了。科研圈更是如此,世纪之初,一个博士学位就能留校;当你好不容易读了个博士学位出来,留校的条件改成必须是博士后了;当你好不容易做完博士后,发现又对论文数量和分数有要求了;当你好不容易满足了论文数量和分数的要求,却发现又需要海外经历了。这几年国内因为毕业压力而轻生的博士时有耳闻,但是当博士后这个群体也开始出现这种现象的时候,只能说科研圈的内卷已经到了一个让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其实除了少数幸运儿能在科研道路上越走越远之外,大部分是人都只是伴读书童而已。然而在需要大量硕博、博士后民工的学术圈,因为利益诉求,全世界整个圈子对这个是保持一定程度沉默的。希望更多的博士在进入博士后这个行业之前,对这个行业有足够的了解。最后愿逝者安息,天堂没有繁重的科研任务和要赶着发的论文!科研圈生者坚强,能坚持就坚持一下,实在坚持不下去就放弃,也不要想不开。这个世界上不是只有实验和论文,还有莺飞草长,皓月当空,有爱你的人正在路上。我们大部分人终其一生,都要和自己的平凡和解。

离道以善

哈佛8位博士后集体回国,美国重金挽留也没用,因为他们是中国人

有的人活着为了权,有的人活着为了钱,但是有这么一群神秘的人,他们本可以拥有权利和财富,但却为了自己的祖国,甘愿默默无闻的奉献着自己的青春。8年前的一天,林文楚、任涛、张欣、张钠、刘青松、刘静、王俊峰、王文超这八位哈佛博士后悄无声息的回归了祖国的怀抱,来到了安徽的合肥。这8位博士后用自己8年的青春让中国重新书写了历史,正因为他们持之以恒的努力,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拥有第二大人工制造的强磁场的国家,八年的时间他们都是在安徽合肥,他们甘于平凡,却不甘于平庸。要知道安徽合肥建造的"稳态强磁场试验装置"这一设备强度达到40T级,与世界第一强度的美国仅相差5T级,这对于中国而言是一个质的飞跃。虽然这8位博士后只是哈佛每年博士后毕业生中很普通的几位,但是他们毕业后要是留在美国,是可以住上别墅开上豪车并且拥有不一份不错的工作的,因为哈佛大学曾经承诺他们会向美国政府申请巨额研究基金,但是他们还是选择了拒绝,淡泊名利的他们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回国,回国后也不是在北京、上海这样的繁华都市,而是选择了一座普通的城市。能支撑他们8年来不懈努力的就是他们的信念,一颗报效祖国的心。如今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在毕业之际都选择了回国,据媒体称在2017年已经有超过60万的中国留学生回国了,这是一个好的趋势,意味着我国将会涌现更多的人才。这8位科学家中的张欣表示哪怕是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生也愿意。在我们眼里,他们才是我们心中真正的大明星!

窥基

公派出国留学读博后,回国能进985大学任教吗?

985大学本科,硕士毕业后,公派又去国外读博!回国能去本校或相同的学校任教吗?可以,但是比例不高。不管是国内或国外读博,想进入一所985大学任教都极为不易,尤其是不少大学已采用5年(部分高校是3+3考核)考核制的"非升即走"模式。进校后给予"校聘"的特聘副教授、特聘教授的待遇和福利,5年内论文、国家级课题、奖项等考核合格,则转为正式副教授或教授。小西同学院的师兄,985大学本科、硕士毕业后,博士一年级时走留学基金委(CSC)渠道去国外顶尖研究团队攻读博士学位,回国后依托母校顺利拿下"青千",已是博士生导师、教授,并组建了自己的团队。小西2019年还看到他们团队发布的招聘公告,招聘2-3名师资博士后。-出国留学-小西看到部分人对于公派留学有不同"看法",小西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国家留学基金委(CSC)是不少本科生、硕士生或博士生的机会,是国内公开选拔、录取和排除留学人员的方式,具有多个项目类型,如提问中涉及的是"国家建设高水平公平研究生项目"。相对来说,有3-4年的攻博博士学位,或是0.5-1年的博士联合培养。在出国留学的三种常见模式(自费、全奖或公派出国)中,学生公派出国并不比全奖或自费的差。在小西看来,有留学的想法,走哪个渠道都可以,关键是有合适的学校、导师接受。不过,公派出国在获得资助的同时,需签订协议,毕业后得回国工作至少2年。但是,对于读博之前就有回国工作的学生而言,也许是件好事情,科研成果够牛,申请"青年千人"是回国从事科研工作的极佳选择。国内名校对于"青千"或有潜力申报"青千"的博士(依托本单位),给予的待遇是非常好的,如高额的安家费、科研启动费、职称(特聘教授)、组建团队的特殊政策等。往往这些不是国内普通博士或青年教师有机会获得的。-哈佛大学博士毕业演讲-小西之前有师妹申请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读博,导师是鼓励她走CSC渠道的。类似情况的导师不少,一是国内申请出国的学生增加不少,二是国外高校的经费一样有限。当然,也有不少人科研成果丰富、较大几率拿到全奖的学生放弃走公派出国渠道,但是普通学生提出可申请国内CSC来支撑自己读博的费用,有较大概率获得更好学校或研究团队的offer。同样,也有学生申请公派出国留学被拒,国外导师依然愿意提供资助让其继续读博的。国外攻读博士学位后,想回国内985母校工作,关键得看之前得硕导或团队有没有引进你回来的意向。若是硕导是教授、博士生导师、课题组负责人,尤其是具有一定得行政职务,你所研究的方向也是团队缺少且急需的补充,就有较大的几率引回之前读研的团队工作。-研究团队/课题组-就小西了解的,不少大牛团队就有类似的"培养方式",将自己的硕士生送到国内顶尖研究团队读博,学习他人的长处后再引回团队,提升团队的科研水平和实力,甚至是导师间联合开展一些前沿研究或共同发表一些高水平文章。当然,小西熟识的博士生中,同样有去东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几年后无法毕业而被劝退回国的。自己无法毕业,就谈不上有机会回国进高校工作的。这也是小西想说的,能去什么学校任教的"硬通货"都是自己发表的高水平论文。-大学新进教师试讲-就小西观察的情况,国内不少专业毕业的博士,发表的论文数量和质量都不比"海龟"差,想进985大学任教仅仅是缺少海外学习经历。选择出国做博士后的途径后,这些"土"博士的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一点不比海外名校博士毕业生差。因此,小西想说遇到合适的机会,如国内一些大牛导师邮件沟通后彼此满意的,建议尽快回国办理入职手续。加油!

拖绅

35岁中年博后失业,决定给找教职的后浪一些建议

来源 | CFD界编辑 | 学术君我,2016年博士毕业,随后出国做了一年的博士后。中途有近3年海外经历。2018年进入北京某原211高校。自己创立的平台在领域内数一数二(这句话我说的出口),热爱科研爱学术。2018年年初,刚回国,还一心奔高校,失业期长达半年才找到工作。目前已经虚岁35,是简历立马被扔垃圾桶的年纪,是个无法申请青年基金的年纪。进了35失业怪圈:不管曾经再牛,35失业跑滴滴。在明确自己无法在体制内存活的情况下,在自我感觉基本算活明白的前提下,我决定不再找教职。今天,就给目前找教职的同行们一些建议:(提醒,这里只讨论大面的情况,我见过很多特例,比如为了小孩上学做博后、老板给充分独立权的课题组、虽然独立但还是被压榨的特殊情况,特例不做讨论,各有各的理由)01如何进科研类高校咱今天只讨论跟我一样,满足毕业要求但成果一般的屌丝群体。首选需要了解高校科研人员的工作方式。目前大体有俩种:一种是独立,一种是课题组制。独立就是进去之后不属于任何课题组,进组就是进入某个大老板的组,做手下的小老师。进课题组的工作比独立好找的多。进课题组,大老板要你,你就能来。不管你发了几篇SCI,大老板说你牛,你就是牛,大老板要你,就是要你。对外发布的招聘,什么6篇SCI以上这个那个的,那是对外的吓唬人的。一般也都有个“原则上”,大老板要你,可以“特事特办。”这就部分对应了现存的一些特聘岗位。独立,你要跟人事部门联系,直接进校。这种基本都是人才引进,有大文章的人。这种适合手握20篇SCI硬货的人。不属于屌丝群体。在一个原211/985高校,能以独立的身份进去,都是自身牛得爆棚的人。还有那些基本是不怎么做科研的高校,比如一些民办高校,进去也是完全独立。近5年了,为了解决博士就业问题,另外一种身份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多,那就是博士后。下面我们就讨论,国内的博士后。02国内博士后到底做不做能找到岗位,就不要做国内博后!看百度搜索指数,流量最大的,就是国内博士后有必要去做么?说明很多人都有这个疑问。我见过很多人问,“985高校的师资博士后与211大学的讲师选哪个?院士手下的博士后与普通大学的副教授选哪个?”今年有你的坑,明年就没了。政策一年一变。博士后就是试用期。2年4年之后,没人知道政策会怎么样。如果政策变了怎么办?比如当时说做了博后能留下来,后面来新校长了说需要拿到青年基金才能留下来呢?你能保证博士后期间顺风顺水的出成果么?你确定老板不会突然接了个新项目让你转方向导致做不出东西?你确定你入站之后是一心一意做科研而不是当秘书?现在的教职就像北京的房价,水涨船高。后浪一年比一年厉害。越往后找越难找。10年前博士毕业能发个5、6篇SCI就是牛。现在发个5、6篇,谁敢说自己牛?如果找不到岗位,还想科研,国外博后不香么??国外的博后能一心一意的做科研。国内的博后,一些人变成了老板的项目秘书,跟科研毫无关系。不过,老板会给你文章挂名,虽然你可能这个研究一点都不懂。如果文章都给你通讯,几年戴帽子都没问题。国内博后,如果你需要再就业的话,有时候甚至是减分项。就像你本科北大,硕士被调剂去了五道口技术学院。研究生清华化工学院,博士去了清河职业学院。国内博后再求职的时候,可能要解释:“为什么当时在国内做博士后?”当然特例咱们不谈,我见过很多特例,甚至我自己。比如一些人是为了小孩上学做博后。这种特例存在,也很值。能上北大清华的小学,省下学区房的钱,也很值。另外一个就是师资博士后,这个跟学科博士后大体类似。师资博士后有一些是能留下来的,这些博后需要1)紧贴大老板,2)学术水平不差。注意,这里是“不差”而不是“过硬”。通常,只要大老板贴紧,不是特别水。还有一部分师资博士后是留不下来的。在以后,越来越多的博士毕业,会有越来越多的师资博士后留不下来。到底能不能留下来,看老板喜不喜欢你。在很多情况下,体制内的工作,我更相信 “工作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维护好关系。”这是我当了30年公务员的爹告诉我的道理。因此,博士毕业,首先找教职,找不到就海外博后。一旦做了国内博后,一定要想好后路!03独立与进组虽然都是高校,但是独立与进组,是截然不同的。进组就是给领导干活,好处是有领导罩着你,在学校混,干啥都可以说你是某领导的人,各种项目都可以参与,虽然整个项目你的参与度可能只有1%,但是可以在简历上吹牛啊。我在校期间,后来总结竟然做了那么多项目,我自己都不知道。进课题组还可以获得一些学生,老板分配给你让你带的。进组不好的就是:经费也需要报批才能花。想自己拿钱去开会还需要先跟领导说一声。甚至自己买个电脑也需要告诉领导。谁都知道现在有钱就是大爷。大老板卡着你的经费,大老板就是你的大爷,你的爷。独立的好处是你是充分自由的,老子想干啥就干啥,自己拿的经费自己说了算,容不得别人叨叨。缺点是没人罩着你,你就是你。很明显,大家理解的高校的工作:学术自由、时间自由,这只是独立的特权。但是独立需要有能力自己拿经费。这个难度也不小。比如申请国家基金。这个是独立的决定性条件。如果拿不到基金,是不可能独立的。对于一些重点大学,很少有人进校就是独立PI。但是一些普通本科,却有很多人基本独立。拿基金打招呼之类,这个你们网上自己查。网上说的,不一定是假的。所以,到底是想独立,还是进组,你们自己选择。前者不容易。04体制内的人就要做体制内的事进入高校之后,就是编制内的人,要做体制内的事,但我的所作所为很不体制内。在这个土地,一边拿着学校的工资,一边下海吃独食,做CFD可以,要用CFD来赚钱是万万使不得的。做网站可以,影响力竟然比课题组网页还大,这也使不得。刚进组之后要记住,你永远是个龟孙子!!!人在体制内,那就请体制内一些,做好下属,站好队。很可惜,我无法给别人当孙子。自然没法在体制内当爷。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从没在网页上透漏我在哪,因为我不想让领导看到。我还没stupid到去领导那叫嚣。因此我在上研究生期间,就做了两手准备。一个是按部就班走博士-博士后-教职的路线,一方面是在CFD圈争取做出点名气,为自己留后路。没想到,我还是走了后路。高校还是没留住,只能自谋出路。18年找教职的时候,很多老板明确表示:“不支持这种组里之外的行为” “怕影响我以后工作” “怕学院别的老师说闲话哟”“把公众号、网站啥的放一放”这就意味着,要进组,之前做的东西要关闭。我爹也说了:“弄那些东西有毛用’,进高校上班,国家给发工资发到死,不香么?于是,我就来了某高校,进了一个纯实验的课题组。这也为后续我的离开做了铺垫。我很不体制内。现在,35了,已到中年,何必强求自己找个大老板,继续强迫自己当孙子呢?我自己的路自己走,“我命由我不由天。” 这是哪吒教给我的道理。05科研方向如何选择实际上,如果我进组之后,顺着老板的方向,做下去,也不至于在35岁被辞退。也就是说,如果我转行,起码我能留下来。我转行了么?没,我还在做CFD。我做CFD的一个非常小的方向:专攻OpenFOAM算法。我对各种商软没兴趣,我也不会。我只做一件事,我只想把这一件事做到极致。另外一个年轻老师A,目前是副教授。她进组之后就转向了老板的研究方向。我跟A老师聊过好几次,他说:“首先争取留下来,再干自己喜欢的事。”我问A:“你不喜欢你之前的研究方向么?”A老师说:“喜欢啊,我现在也在做一些之前的工作。但是得把老板的事先做好。”做自己喜欢的太难了,坚持做一件事情也太难了。话又说回来了,如果不独立,在组里,做好老板分配的任务,不管是否感兴趣,才是自己的主要工作。自己的兴趣,要放在业余时间做。做网站这种行为,屁用没有,摆不上台面,如果做大了,还会大幅度减分。我理解这些东西摆不上台面。那到头来我没有进高校,也是我理所应得。很多潜规则大体就是一条:你可以玩,但不可以做大。贴近大老板,这是体制内的生存之道。务必贴近大老板,不要学我。06以后的路人在睡着之后,大脑会经历几个不同的阶段:2016年到现在,4年了,我都在为了如何能留在高校痛苦挣扎,承担巨大的精神压力。现在,我甚至有一种解脱的感觉。虽然失业,我竟然比之前更轻松。有时候我也自我鼓励,阿Q精神嘛。人家OpenFOAM创始人Weller一直都是单干,不去高校不写文章,但是写出了世界最大的开源CFD软件。但我要面对失业带来的若干问题。有太多太多太多太多的人问我到底在哪里上班。那现在,我要想一想怎么回答。说做CFD的?等于没说。说自由职业?这在别人眼里类似失业。说创业?创业不做到马云那样也是失业。难道说个体户?好像我还不是做小买卖的人。虽然我认为我是正儿八经的科研人员。并且是完全在一线的科研人员,自己推方程写代码写manuscript。到现在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我是做什么的。不如直接说“无业”省事。我还要考虑档案社保问题。18年回国的时候,本打算通过留学生的身份落户。但由于17年中途回国几天,导致在国外没有呆满360天,无法落户(提醒:北京留学生落户需要国外呆满连续的360天!!)。所以我只能继续做一遍国内的博士后。是的,我就是上面提到的师资博士后。我是过来人。有喜欢你的人,也有不喜欢你的人。一些人不喜欢我的言论。但我认为控制不了别人的嘴,我可以扩大我的胸怀。我从来不跟任何人argue各种道理。你说的你都对。现在我混了个无业,肯定会让不喜欢我的人笑掉大牙。这都无所谓,我完全不在乎。但失业会给家人带来影响。小胖猫不能跟别人解释她爸爸是做什么的,这会让一个心智不成熟的小盆友很丢脸。同样,也让爹娘很丢脸,毕竟家里亲戚都知道这么多年,只有老李家一家培养出了一个博士后,下一代都在想我看齐,现在怎么无业了呢?我还在想那么看重我的外国导师,一直我认为工作做得很好,怎么突然就失业了。既然已经失业了,还CFD么?会。我乐此不疲。虽然现在家里的办公桌成为了我唯一的桌。但我还是会这样做CFD下去,有电脑,有纸笔就够了。你问:“这么大岁数的人了,不上班,吃啥喝啥呢?”做CFD有脑子就行了。我还是要每年都写文章,合作指导一些研究生,接一些商业项目,举办一些CFD课程。这些是我的收入。最近CFD界也接了一些广告。虽然反响不一。但怎么办呢?不这么弄吃啥呢?我还问自己:“连个副高职称都没有,还接个毛的项目?”这应该是我要处理的问题。曾遇到过很多情况,需要一个平台才能合作各种项目。没平台没职称,很多项目这辈子跟你无缘。但还有很多项目不需要职称、不需要高校平台。我也和很多人合作,我能提供的,无非CFD。仅此而已。最近后浪很火。我认为有得天独厚优势的人,有大佬助推的人。这都不是后浪。那些没什么平台,露不了什么脸,默默努力生活的人,为自己的第一篇SCI欣喜若狂的普通学子,每一个努力毕业的博士生,每一个为了生活放弃理想的普通人,这是真正的后浪。我想我代表了那些刻苦做实验但一直没成果的博士们,为了留校不得不转行的青年教师们,大量的寻找教职频频受阻的女性求职者,为了海外学位长期两地分居的小俩口,一边需要养育自己的小宝宝一边做实验的博士妈妈们。我们才是真正的后浪,我们只不过或想拿到一纸博士学位,或想在高校任职,我也只不过想做做CFD算法,写写文章,讲讲课给后来人。这就是我自己选择的生活。理应向前走去。那我还会进高校么?我心存幻想。当然不是现在。可能10年20年以后,我曾经指导过的研究生,或者之前我的CFD资料对他有益处的人,在掌握了话语权之后,可以给我提供一个讲台,我不需要课本,我要把CFD当做一项技术,告诉研究生们CFD可以做什么。好了,不管是我被辞退,还是我想辞职,从今以后,我可以随心所欲的CFD了。我要靠CFD照顾好我全部的生活,照顾好我的家人,让我9个月的小宝宝无忧无虑的成长。我应该可以,因为这是一个奋斗的时代,不会辜负一个努力的人。最后说一些感谢吧。谢谢那几个朋友,2018年知道我失业的时候,吃饭的时候从不让我买单。不过我怎么2020年又失业了。。。还得感谢那些跟我合作的老师们,以及听我讲课的学生们。感谢你们对我,这样一个无平台无帽子的普通博士,给予的信任。李东岳2020年5月19日本文来源:CFD界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

灵公说之

35岁中年博后失业,决定给找教职的后浪一些建议

来源 | CFD界编辑 | 学术君我,2016年博士毕业,随后出国做了一年的博士后。中途有近3年海外经历。2018年进入北京某原211高校。自己创立的平台在领域内数一数二(这句话我说的出口),热爱科研爱学术。2018年年初,刚回国,还一心奔高校,失业期长达半年才找到工作。目前已经虚岁35,是简历立马被扔垃圾桶的年纪,是个无法申请青年基金的年纪。进了35失业怪圈:不管曾经再牛,35失业跑滴滴。在明确自己无法在体制内存活的情况下,在自我感觉基本算活明白的前提下,我决定不再找教职。今天,就给目前找教职的同行们一些建议:(提醒,这里只讨论大面的情况,我见过很多特例,比如为了小孩上学做博后、老板给充分独立权的课题组、虽然独立但还是被压榨的特殊情况,特例不做讨论,各有各的理由)01如何进科研类高校咱今天只讨论跟我一样,满足毕业要求但成果一般的屌丝群体。首选需要了解高校科研人员的工作方式。目前大体有俩种:一种是独立,一种是课题组制。独立就是进去之后不属于任何课题组,进组就是进入某个大老板的组,做手下的小老师。进课题组的工作比独立好找的多。进课题组,大老板要你,你就能来。不管你发了几篇SCI,大老板说你牛,你就是牛,大老板要你,就是要你。对外发布的招聘,什么6篇SCI以上这个那个的,那是对外的吓唬人的。一般也都有个“原则上”,大老板要你,可以“特事特办。”这就部分对应了现存的一些特聘岗位。独立,你要跟人事部门联系,直接进校。这种基本都是人才引进,有大文章的人。这种适合手握20篇SCI硬货的人。不属于屌丝群体。在一个原211/985高校,能以独立的身份进去,都是自身牛得爆棚的人。还有那些基本是不怎么做科研的高校,比如一些民办高校,进去也是完全独立。近5年了,为了解决博士就业问题,另外一种身份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多,那就是博士后。下面我们就讨论,国内的博士后。02国内博士后到底做不做能找到岗位,就不要做国内博后!看百度搜索指数,流量最大的,就是国内博士后有必要去做么?说明很多人都有这个疑问。我见过很多人问,“985高校的师资博士后与211大学的讲师选哪个?院士手下的博士后与普通大学的副教授选哪个?”今年有你的坑,明年就没了。政策一年一变。博士后就是试用期。2年4年之后,没人知道政策会怎么样。如果政策变了怎么办?比如当时说做了博后能留下来,后面来新校长了说需要拿到青年基金才能留下来呢?你能保证博士后期间顺风顺水的出成果么?你确定老板不会突然接了个新项目让你转方向导致做不出东西?你确定你入站之后是一心一意做科研而不是当秘书?现在的教职就像北京的房价,水涨船高。后浪一年比一年厉害。越往后找越难找。10年前博士毕业能发个5、6篇SCI就是牛。现在发个5、6篇,谁敢说自己牛?如果找不到岗位,还想科研,国外博后不香么??国外的博后能一心一意的做科研。国内的博后,一些人变成了老板的项目秘书,跟科研毫无关系。不过,老板会给你文章挂名,虽然你可能这个研究一点都不懂。如果文章都给你通讯,几年戴帽子都没问题。国内博后,如果你需要再就业的话,有时候甚至是减分项。就像你本科北大,硕士被调剂去了五道口技术学院。研究生清华化工学院,博士去了清河职业学院。国内博后再求职的时候,可能要解释:“为什么当时在国内做博士后?”当然特例咱们不谈,我见过很多特例,甚至我自己。比如一些人是为了小孩上学做博后。这种特例存在,也很值。能上北大清华的小学,省下学区房的钱,也很值。另外一个就是师资博士后,这个跟学科博士后大体类似。师资博士后有一些是能留下来的,这些博后需要1)紧贴大老板,2)学术水平不差。注意,这里是“不差”而不是“过硬”。通常,只要大老板贴紧,不是特别水。还有一部分师资博士后是留不下来的。在以后,越来越多的博士毕业,会有越来越多的师资博士后留不下来。到底能不能留下来,看老板喜不喜欢你。在很多情况下,体制内的工作,我更相信 “工作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维护好关系。”这是我当了30年公务员的爹告诉我的道理。因此,博士毕业,首先找教职,找不到就海外博后。一旦做了国内博后,一定要想好后路!03独立与进组虽然都是高校,但是独立与进组,是截然不同的。进组就是给领导干活,好处是有领导罩着你,在学校混,干啥都可以说你是某领导的人,各种项目都可以参与,虽然整个项目你的参与度可能只有1%,但是可以在简历上吹牛啊。我在校期间,后来总结竟然做了那么多项目,我自己都不知道。进课题组还可以获得一些学生,老板分配给你让你带的。进组不好的就是:经费也需要报批才能花。想自己拿钱去开会还需要先跟领导说一声。甚至自己买个电脑也需要告诉领导。谁都知道现在有钱就是大爷。大老板卡着你的经费,大老板就是你的大爷,你的爷。独立的好处是你是充分自由的,老子想干啥就干啥,自己拿的经费自己说了算,容不得别人叨叨。缺点是没人罩着你,你就是你。很明显,大家理解的高校的工作:学术自由、时间自由,这只是独立的特权。但是独立需要有能力自己拿经费。这个难度也不小。比如申请国家基金。这个是独立的决定性条件。如果拿不到基金,是不可能独立的。对于一些重点大学,很少有人进校就是独立PI。但是一些普通本科,却有很多人基本独立。拿基金打招呼之类,这个你们网上自己查。网上说的,不一定是假的。所以,到底是想独立,还是进组,你们自己选择。前者不容易。04体制内的人就要做体制内的事进入高校之后,就是编制内的人,要做体制内的事,但我的所作所为很不体制内。在这个土地,一边拿着学校的工资,一边下海吃独食,做CFD可以,要用CFD来赚钱是万万使不得的。做网站可以,影响力竟然比课题组网页还大,这也使不得。刚进组之后要记住,你永远是个龟孙子!!!人在体制内,那就请体制内一些,做好下属,站好队。很可惜,我无法给别人当孙子。自然没法在体制内当爷。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从没在网页上透漏我在哪,因为我不想让领导看到。我还没stupid到去领导那叫嚣。因此我在上研究生期间,就做了两手准备。一个是按部就班走博士-博士后-教职的路线,一方面是在CFD圈争取做出点名气,为自己留后路。没想到,我还是走了后路。高校还是没留住,只能自谋出路。18年找教职的时候,很多老板明确表示:“不支持这种组里之外的行为” “怕影响我以后工作” “怕学院别的老师说闲话哟”“把公众号、网站啥的放一放”这就意味着,要进组,之前做的东西要关闭。我爹也说了:“弄那些东西有毛用’,进高校上班,国家给发工资发到死,不香么?于是,我就来了某高校,进了一个纯实验的课题组。这也为后续我的离开做了铺垫。我很不体制内。现在,35了,已到中年,何必强求自己找个大老板,继续强迫自己当孙子呢?我自己的路自己走,“我命由我不由天。” 这是哪吒教给我的道理。05科研方向如何选择实际上,如果我进组之后,顺着老板的方向,做下去,也不至于在35岁被辞退。也就是说,如果我转行,起码我能留下来。我转行了么?没,我还在做CFD。我做CFD的一个非常小的方向:专攻OpenFOAM算法。我对各种商软没兴趣,我也不会。我只做一件事,我只想把这一件事做到极致。另外一个年轻老师A,目前是副教授。她进组之后就转向了老板的研究方向。我跟A老师聊过好几次,他说:“首先争取留下来,再干自己喜欢的事。”我问A:“你不喜欢你之前的研究方向么?”A老师说:“喜欢啊,我现在也在做一些之前的工作。但是得把老板的事先做好。”做自己喜欢的太难了,坚持做一件事情也太难了。话又说回来了,如果不独立,在组里,做好老板分配的任务,不管是否感兴趣,才是自己的主要工作。自己的兴趣,要放在业余时间做。做网站这种行为,屁用没有,摆不上台面,如果做大了,还会大幅度减分。我理解这些东西摆不上台面。那到头来我没有进高校,也是我理所应得。很多潜规则大体就是一条:你可以玩,但不可以做大。贴近大老板,这是体制内的生存之道。务必贴近大老板,不要学我。06以后的路人在睡着之后,大脑会经历几个不同的阶段:2016年到现在,4年了,我都在为了如何能留在高校痛苦挣扎,承担巨大的精神压力。现在,我甚至有一种解脱的感觉。虽然失业,我竟然比之前更轻松。有时候我也自我鼓励,阿Q精神嘛。人家OpenFOAM创始人Weller一直都是单干,不去高校不写文章,但是写出了世界最大的开源CFD软件。但我要面对失业带来的若干问题。有太多太多太多太多的人问我到底在哪里上班。那现在,我要想一想怎么回答。说做CFD的?等于没说。说自由职业?这在别人眼里类似失业。说创业?创业不做到马云那样也是失业。难道说个体户?好像我还不是做小买卖的人。虽然我认为我是正儿八经的科研人员。并且是完全在一线的科研人员,自己推方程写代码写manuscript。到现在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我是做什么的。不如直接说“无业”省事。我还要考虑档案社保问题。18年回国的时候,本打算通过留学生的身份落户。但由于17年中途回国几天,导致在国外没有呆满360天,无法落户(提醒:北京留学生落户需要国外呆满连续的360天!!)。所以我只能继续做一遍国内的博士后。是的,我就是上面提到的师资博士后。我是过来人。有喜欢你的人,也有不喜欢你的人。一些人不喜欢我的言论。但我认为控制不了别人的嘴,我可以扩大我的胸怀。我从来不跟任何人argue各种道理。你说的你都对。现在我混了个无业,肯定会让不喜欢我的人笑掉大牙。这都无所谓,我完全不在乎。但失业会给家人带来影响。小胖猫不能跟别人解释她爸爸是做什么的,这会让一个心智不成熟的小盆友很丢脸。同样,也让爹娘很丢脸,毕竟家里亲戚都知道这么多年,只有老李家一家培养出了一个博士后,下一代都在想我看齐,现在怎么无业了呢?我还在想那么看重我的外国导师,一直我认为工作做得很好,怎么突然就失业了。既然已经失业了,还CFD么?会。我乐此不疲。虽然现在家里的办公桌成为了我唯一的桌。但我还是会这样做CFD下去,有电脑,有纸笔就够了。你问:“这么大岁数的人了,不上班,吃啥喝啥呢?”做CFD有脑子就行了。我还是要每年都写文章,合作指导一些研究生,接一些商业项目,举办一些CFD课程。这些是我的收入。最近CFD界也接了一些广告。虽然反响不一。但怎么办呢?不这么弄吃啥呢?我还问自己:“连个副高职称都没有,还接个毛的项目?”这应该是我要处理的问题。曾遇到过很多情况,需要一个平台才能合作各种项目。没平台没职称,很多项目这辈子跟你无缘。但还有很多项目不需要职称、不需要高校平台。我也和很多人合作,我能提供的,无非CFD。仅此而已。最近后浪很火。我认为有得天独厚优势的人,有大佬助推的人。这都不是后浪。那些没什么平台,露不了什么脸,默默努力生活的人,为自己的第一篇SCI欣喜若狂的普通学子,每一个努力毕业的博士生,每一个为了生活放弃理想的普通人,这是真正的后浪。我想我代表了那些刻苦做实验但一直没成果的博士们,为了留校不得不转行的青年教师们,大量的寻找教职频频受阻的女性求职者,为了海外学位长期两地分居的小俩口,一边需要养育自己的小宝宝一边做实验的博士妈妈们。我们才是真正的后浪,我们只不过或想拿到一纸博士学位,或想在高校任职,我也只不过想做做CFD算法,写写文章,讲讲课给后来人。这就是我自己选择的生活。理应向前走去。那我还会进高校么?我心存幻想。当然不是现在。可能10年20年以后,我曾经指导过的研究生,或者之前我的CFD资料对他有益处的人,在掌握了话语权之后,可以给我提供一个讲台,我不需要课本,我要把CFD当做一项技术,告诉研究生们CFD可以做什么。好了,不管是我被辞退,还是我想辞职,从今以后,我可以随心所欲的CFD了。我要靠CFD照顾好我全部的生活,照顾好我的家人,让我9个月的小宝宝无忧无虑的成长。我应该可以,因为这是一个奋斗的时代,不会辜负一个努力的人。最后说一些感谢吧。谢谢那几个朋友,2018年知道我失业的时候,吃饭的时候从不让我买单。不过我怎么2020年又失业了。。。还得感谢那些跟我合作的老师们,以及听我讲课的学生们。感谢你们对我,这样一个无平台无帽子的普通博士,给予的信任。李东岳2020年5月19日本文来源:CFD界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