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1日,在一年一度的清华大学辅导员大会上,清华美院陶瓷艺术设计系博士生陈玥晗手持“林枫辅导员奖”证书与导师郑宁教授合影,这是辅导员工作的最高荣誉。去年11月,陈玥晗荣获“蒋南翔奖学金”。蒋南翔奖学金是清华大学最高级别的综合奖学金之一,旨在纪念清华大学前党委书记、校长蒋南翔同志,并激励清华同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IYoloLife 有乐生活站在陈玥晗自主创业的工作室门前,首先被门上的标识所吸引,流畅的字形穿插着多彩色块,简洁而饶有趣味,恰好呼应了工作室的名字——有乐生活。推门而入,内部空间整理得井井有条,柜中摆放着几件素白瓷杯,将背包放在旁边,笔者开始了本次采访。“最大的感受就是幸运”,谈及此次获奖,陈玥晗这样说道,“首先要感谢学院老师的肯定,因为他们的支持和推荐,我才有机会到学校的舞台上展示自己,也很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学们。获得荣誉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身边有很多优秀的伙伴,还有很多地方要向他们学习,希望未来能够不辜负大家的期望,不辜负自己的初心。”陶瓷之路,勤思善练自本科阶段开始,陈玥晗便喜欢发现和思考问题,尤其对现代社会的陶瓷发展留心颇多,“传统陶瓷确实很辉煌,但是现在呢?生活中随处可见日用陶瓷,却掀不起我们内心的波澜,为什么会这样?作为陶瓷专业的学生,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带着这些问题,她不断反思,并在硕士阶段选择了日用陶瓷设计方向,“我希望有一天,自己的作品能走向大众,能够影响他们的生活。”如今,攻读博士学位的陈玥晗正在努力为专业知识体系和方法论的构建尽自己的一份力,虽然过程艰难,但知道付出有意义,便会动力十足,“坎坷中前行吧”,她笑着评价自己的博士生涯。制作陶瓷在陶瓷创作的道路上,陈玥晗遇到过很多问题,对此她颇有心得,“出现问题要先思考原因,如果是失误,下次就要注意,如果是不懂,就要问老师或产区师傅,很多产区师傅也同样有丰富的经验。”对于设计方案,陈玥晗至今记得本科时看过的老师的手稿,数量非常多,老师告诉他们,并不是所有手稿都会转化为作品,需要反复观看和思量,有些作品是时隔两三年经过深思熟虑,才进行创作的,她由此更意识到推敲和修改的重要性。设计方案确定后,就要进行制作,陶瓷对工艺要求很高,陈玥晗结合经验总结出两个诀窍,一是思路清晰,每一步的时间和操作都要明确,二是熟能生巧,“泥有自己的性格,每阶段都要顺着来,否则它可就要捣乱了”,在不断练习中把握泥性,熟悉工具,让手头功夫更扎实。与东京艺术大学岛田文雄老师合影在学习陶瓷的过程中,陈玥晗的性格也在慢慢变化,“制作过程中,作品随时会因为操作不当破损,即使之前的步骤都完成了,烧窑时也可能出问题”,与陶瓷相处,她学会以更坦然的心态接受失败。同时,这个过程也让她懂得慢下来,把细节做到精益求精,“不仅是做陶瓷,做事、做人也是共通的”。立足传统,关注社会提及“传统”,很多人便会追溯古代,但陈玥晗有自己的理解。在芬兰交换期间的导师曾提醒陈玥晗不要着急融入当地生活,保持“夹缝”式的状态,既暂时脱离原有文化,又未融入新文化,可以更客观地审视两种社会及文化的面貌。经过观察与思考,陈玥晗发觉每个人身后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其实就是传统的印记。在此基础上,陈玥晗进一步阐释她的创作观点,“表达传统不用特别刻意,它与生俱来,我们的作品不自觉就会有它的气息”,她对传统未抱有过深的执念,眼前的当代也是后来的传统,归根到底,还是当下的认真创作。 作品《仙踪》正如她的工作室名字“有乐生活”,陈玥晗希望她的作品能够传递快乐与温情,“现代生活的快速节奏容易带来焦虑,设计可以用它的趣味来中和人们的负面情绪”,在创作的不同阶段,她都会想象作品未来应用的美好场景。陈玥晗研究过趣味性设计,就像论文中写道“用设计的软性平衡当代技术的硬性”,这也是她的理念和追求。作品《TREASURE》“玥晗很关注社会”,提到自己的学生,导师郑宁教授满是赞赏,“她的作品会把大众喜好与自己个性结合,而非单纯输出自己的观点,但这也恰恰成为她的特色。”郑老师认为陈玥晗的作品与为人是相通的,“她做瓷就像做人,关心同学,关心社会上的事情,有很强的责任感和义务感,不自私,顾全大局。”提到未来的创作方向,陈玥晗将目光投向了柜中的瓷杯,“我希望能够更具创造性、综合性地运用设计元素,根据市场需求和用户反馈,制作更符合大众喜好的产品”。社工是个良心活儿从社会工作中,陈玥晗学到很多知识和能力,“社工是个良心活儿,取决于自己想做成什么样”,对她而言,每份工作都会认真对待,虽然经常熬夜到很晚,但心里感觉值得,每当工作完成后,她都会及时总结,形成一份书面报告,不仅有对自己成长和不足的总结,也有对整个部门和组织的思考。在社工中,陈玥晗不断考验和锻炼自己,如今的她已不再是懵懂的新手,在提升自我的同时,也在积极向学生们传递着工作的态度和方法。美5党支部主题实践活动合影学生节辅导员合影就像武林高手都有独家秘笈,陈玥晗也有自己的工作“法宝”——日程本。自大一开始,陈玥晗便用日程本管理时间,各种形制的本子都尝试过,记录方法也不断升级。从随身携带的背包中,她抽出了今年的本子,翻开来,最前面是整个研究生期间的规划,后面则是每个月份的日程,在每个月份的格子中,都用细小的文字记录着当天完成的事情,在工作繁忙的阶段,文字甚至会溢出格子。E(early morning)、M(morning)、N(noon)、A(afternoon)、E(evening),五个简明的字母划分了陈玥晗一天的时间;对于不同种类的事项,她也用不同颜色标注,每周结束后,她会将各类事项所用时间进行统计,这样可以更好地统筹时间。九年如一日,对陈玥晗而言,日程本不仅是时间管理的工具,也是成长过程中的记录和回忆。陈玥晗的日程本(2010-2019)陈玥晗实现了创作与社工的极佳平衡。对于她参加社工,郑宁老师表示坚定的支持,“我相信她能把控好时间”,他希望学生能够全方位发展,这会帮助他们形成开阔的视野和胸怀。研究之道,良师益友名师出高徒,陈玥晗能取得今天的成就,离不开陶瓷系所有老师的谆谆教诲,特别是导师郑宁教授的培养与帮助。陶瓷艺术设计系师生赴英国专业考察(右三为陈玥晗)对于学生培养,郑宁老师注重因材施教,无论学术讨论还是日常相处,他都非常尊重学生,“导师是很普通的,学生才是核心,要倾听他们的想法”。同时,研究方向是郑老师关心的问题,他认为如果方向不确定,学生就会迷茫,这就是大问题,在与学生的相处中,他会引导他们寻找自己的兴趣点,在此基础上发现并确定自己的方向。谈及对学生未来发展的期望,郑宁老师并未有硬性的要求,“做好自己的事情,交好自己的朋友,把握自己的研究方向”,简单质朴的三句话中,流露出导师对学生的殷殷关切。作为“林枫辅导员奖”获奖学生的导师,郑宁老师也获得了清华大学“传道寸心奖”。“这是对老师的一种感谢”,提起导师,陈玥晗非常感动,“郑老师给学生发展提供了非常宽松的环境,无论是在学术研究、社会工作还是生活中,都给予我了很多关怀和帮助。对我而言,老师是榜样,激励我在学术和为人上继续努力。我希望自己以后也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他们提供更宽广的平台。” 在辅导员表彰大会上与导师郑宁教授合影做瓷亦如做人,无论是创作还是工作,陈玥晗都积极思考,饱含关怀,脚踏实地,全身心投入,这或许也是她能取得如今成绩的原因。采访结束已近午时,陈玥晗利索地收拾好背包,前往美院参加辅导员例会,门将合实前,我又往屋里看了一眼,目之所及仍是那几件素白瓷杯,质朴而温馨。陈玥晗清华美院在读博士生、中共党员2009年—2013年 本科 清华美院陶瓷艺术设计系2013年—2016年 硕士 清华美院陶瓷艺术设计系2016年—今 博士 清华美院陶瓷艺术设计系主要从事日用陶瓷设计及理论领域的研究工作,在研究生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文章10篇。参加国际会议6次,获得外观设计专利2项,参与研究项目与课题7项。设计作品参加国内外展览24次,其中3件作品被收藏,4次获奖。 荣誉获奖2018年获清华大学林枫辅导员奖2018年获清华大学蒋南翔奖学金2018年获博士国家奖学金2017年获研究生社会实践优秀个人2017年获得一二·九辅导员郭明秋奖2017年获博士国家奖学金2017年获清华大学优秀学生干部2016年获张仃一等奖学金2015年获张仃二等奖学金2014年获清华大学优秀研究生共产党员称号2013年获北京市优秀毕业生2013年获清华大学优秀毕业生图文编辑/程竹视觉统筹/孙璐
近期。教育部官网发布《教育部关于2017—2018学年度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名单的公告》,北京大学余璞等49978名学生获得2017—2018学年度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每人奖励8000元。通知里具体提到:根据《财政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教〔2007〕90号)和《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奖学金评审办法〉的通知》(教财〔2007〕24号)规定,教育部、财政部联合成立了国家奖学金评审领导小组,设立了国家奖学金评审委员会,按照客观、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各省(区、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部门,中央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和教育部直属各高等学校报送的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评审材料进行了认真评审。经评审确定,北京大学余璞等49978名学生获得2017—2018学年度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每人奖励8000元,现予公告。希望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以获奖学生为榜样,勤奋学习、积极进取,争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恭喜以上49978名同学,他们是全国学子的榜样。那么问题来了,想要获得国家奖学金,应该具备怎样的条件以及怎么申请呢?一、什么是国家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分两个层次:本专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本专科层次:国家奖学金是指为了激励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勤奋学习、努力进取,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由中央政府出资设立的用来奖励特别优秀学生的奖学金,奖励金额:每人每年8000元。研究生层次:中央财政出资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用于奖励普通高等学校( 以下简称高等学校)中表现优异的全日制研究生。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每年奖励4.5万名在读研究生。其中,博士研究生1万名,硕士研究生为3.5万名。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奖励标准定为每生每年3万元;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奖励标准定为每生每年2万元。二、国家奖学金申请条件;本专科学生国家奖学金的基本申请条件:1、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学校规章制度;3、诚实守信,道德品质优良;4、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考试科目单科成绩不低于85分,平均成绩不低于90分,考查科目成绩不低于“良好”,同等条件下获得省市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学生优先;5、社会实践、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特别突出,为学院发展建设做出贡献;6、认真履行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中赋予学生的义务,按规定缴纳学费及有关费用。研究生通知规定,每年评审一次,所有符合条件的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全日制研究生均有资格申请。三、国家奖学金究竟有多难拿;国家奖学金是作为大学奖学金种类里,荣誉最高的奖金最多的一项。能拿到国家奖学金的同学,应该算是千里挑一的人才了。以本专科为例,一般来说,在一所学校里,按比例分配,一千人里大约只有一到两个名额,并且要经过层层选拔。国家奖学金并不完全只看学习成绩,除了学习成绩好,国家奖学金注重的方面很多,要求社会实践,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特别突出。这就是说在大学里,要积极参加各种学生团体活动比赛,发挥特长,最好能多拿几个奖状证书,都会加分的。因为最后评比不光是看学习成绩,还要综合素质拓展分,德育分等等。思想道德观正确,必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共产党领导。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未受任何纪律处分。诚实守信,道德品质优良。这就是为什么鼓励同学们进入大学后,最好加入学生会,青协等学生组织,他们会举办很多比赛活动还有志愿活动,自己会在团体里得到很多最新有利的活动消息。而且一般组织成员执行任务都会有相应的德育分奖励。设置国家奖学金,是为了鼓励更多的学子奋勇拼搏,其实,奖学金的是次要的,因为名额有限,即使最后还是没能拿到奖学金,但是在拼搏的过程中的积累与成长,是自己一辈子的财富,这是一项奖金和荣誉不能比拟的。所以,加油吧,学子们通往成功的道路就在脚下。让我们一起跟随着学霸们的脚步,一往无前地向远方迈进吧!
转眼就到了9月的最后一天,考研的同学距离考试还有80几天,同时励志学生也赔了大家整整一个月的时间了,现在小编也是刚刚到了研二评“国家奖学金”和“学业奖学金”的时刻。国家奖学金和学业奖学金是有一定的区别的,一般来说学业奖学金是在班里评定的,每个班都有名额,而国家奖学金都是在所在学院来评定的,竞争力比较大,要求比较高。但是有一点就是如果一位同学获得了国家奖学金,那么他肯定也就是学业奖学金的得主了,国家奖学金每人每生一年2万,学业奖学金最高每人每生8千,这样一年就可以得到2万8!想要获得国家的同学来听听小编下面的几点建议吧!一、不要挂科挂科这个事情简直是太严重了,比如专硕的学生,研究生三年就只上半年的课程,以后基本上就是没课了,所以研究生这三年中评任何项目都会去看你这半年的学习成绩,看看有没有挂科。评入党名额,挂科是肯定不行的,评奖学金更是没有可能。挂一科整个研究生期间的任何机会都会没有你的份的。二、抓紧时间出论文其实研究生期间和本科生期间有太多的不一样。本科就是平时不努力,等考试的时候努力一些,考试全过也就是交代了一学期;而研究生则是都没什么课,大部分都学都窝在实验室做实验、写论文。导师会给任务,今年要出多少篇论文,而国奖的一个最重要的评定因素就是论文,发一篇核心加20分,发一篇SCI加50分,只要你出的论文多,那获得国奖的概率就会大。三、不能懒惰可能大多数本科生养成的习惯,就是懒。上课不好好去上,下课就是玩,整天无所事事。可到了研究生阶段你会发现,你身边的人根本没有人在玩游戏,没有人在赖床,早上七点宿舍就已经没人了,晚上十一点宿舍的人才回来全。每个人都在为了自己的理想在奋斗着,自己根本没有理由懒惰,只有十分的勤奋,做好每一个阶段的实验,才能找到更好的创新点,出一篇很好的论文,这样拿国奖才更有把握。研究生期间最主要的事情其实就是出论文,只有这样,自己的能力、实力才能得以提升,希望每一位同学都可以国奖、学奖一起拿!关注励志学生,获取最新考研资讯,考研技巧和考研的学习方法
王望,沈阳药科大学2018级无涯创新学院天然药物化学博士研究生。连续两年获得沈阳药科大学一等学业奖学金并在2019-2020学年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在sci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影响因子4.833)和Chemistry & Biodiversity(影响因子1.449)共发表文章3篇。坚持源于热爱王望在2015年被郑州大学药学院录取成为一名研究生,后来,他的课题被定为天然产物衍生化相关的方向。一开始,他觉得无从下手:天然产物的溶解性差;反应活性不高;解核磁谱很难……为了解决难题,他每天坚持认真做实验,并经常与导师一起研究交流实验中的问题;实验空闲的时候,他在网上阅读相关方向的文献,并整理实验思路。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但解决了很多问题,还培养出对天然药物化学浓厚的兴趣。后来又经过一番努力,他成功考取沈阳药科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成为无涯学院陈丽霞教授的一名学生。在博士研究生阶段,他的课题是天然产物续随子烷型二萜的衍生化。由于相关研究的论文很少,加上实验本身的问题,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连续一两个月没有实验结果。就在他开始自我怀疑的时候,他受到沈药精神与沈药文化的影响,沈药厚重的底蕴和光荣的革命传统都深深震撼了他,勤奋严谨的沈药老师们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斗志也被重新激发起来。王望正常情况下会在实验室工作十几个小时。除了日常的实验操作,他经常阅读文献,并根据文献的内容知道自己的实验思路,还能提高自己的英语写作水平。他每隔一段时间对实验内容进行总结,找出失败的原因。在不断重复实验、查阅文献、总结经验的过程,王望终于以第一作者身份在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和Chemistry & Biodiversity发表sci论文。关于自己对科研工作的一些想法,他是这样说的:“我认为能一直做自己喜欢的东西特别幸福,人活在世界上,除了基本的生活要求,得有自己热爱的东西,这是支撑我们一直活下去的动力。天然药物化学是我最早接触也是一直进行研究的方向,我对科研的坚持正是源于对天然药物化学的热爱。以后我应该会一直在这个方向进行研究,争取得到更多科研成果。”导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在王望的博士生涯,课题组的两位导师--陈丽霞教授和李华教授无疑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报考博士的过程中,陈老师给他提供了很多指导。在他每次写sci论文时,陈老师每次都不厌其烦、一丝不苟地进行修改。在平时的科研工作中,陈老师严谨的作风深深影响了课题组的每一位同学。耳濡目染之下,王望也把这些勤奋、坚持、奉献的精神一步步融入到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李老师总是对王望的实验内容提出新的思路和新的要求,使他不断接触前沿的思想并尝试新的方法。在李老师的带动下,他的课题从普通的天然产物衍生物拓展到化学生物学方面,并成功合成出一些天然产物探针和降解剂分子。李老师对科研的勤奋和专注也着实让人敬佩。两位老师总是想着为学生们多提供帮助,多出成果。能遇到这两位导师,王望是幸运的。同时他也暗下决心,要在他人需要帮助时伸出援助之手。沈药是他心中的“圣地”关于为什么来沈阳药科大学深造,他说:“ 沈阳药科大学是一所实力雄厚同时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药学学府,是我心目中的药学‘圣地’; 沈药老师们严谨的教学方法、孜孜不倦的育人态度和勤奋的学习精神,给学生树立了极好的榜样;沈阳药科大学集中了大量的专业学术资源,比如经常举办的学术交流,企业、高校、科研所的专家学者们经常会来做报告,而这些报告能让大家接触到更多前沿知识;在沈药读书,将会对提高自己的学术能力有很大帮助。”王望还为学弟学妹们提出了一些自己关于学习生活的建议:“在实验中一定要勤于动手,想出成果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只有从设计实验、做实验、收集数据、写论文一步步走过来,靠时间上量的积累才能出成果。研究过程中遇到问题是大家一个共性的问题,遇到问题也有很多解决方法,你可以向你们实验室的师兄师姐请教,他们很有经验。也可以自己多查点文献,看那些已经出版的paper里面,他们有很多更优化的条件。自己多摸索多尝试,做实验,不要怕错,多错几次就对了。还要多学会思考,每个人的路都不一样,没有任何一种模式是可以照搬的,只有学会举一反三,才能事半功倍,对自己做得好的要多总结,保持下去,做得不好的要多反思,避免下次再犯。”科学研究是永无止境的,长时间的科研工作对每个科研工作者来说是艰苦的,同时也是充满收获的。王望认为毕业并不是他学习的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博士学位并不简单只是一个学位,更重要的是带给他了一种不断超越自己、追求真理的精神。带着对药学事业的热爱和沈药精神的影响,他将继续在科研工作中奋力拼搏,用自己的所学去服务社会,尽全力把沈药“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精神带到他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来源:沈阳药科大学研究生院 编辑:沈俊彤 王世龙
学术科研是研究生最主要的素质之一。无论是思维的转变还是时间的付出,都是学术道路上不断坚持与突破的希望所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对院内研究生2018年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做了专访,一展获奖者在学术科研方面的经历与感悟。党雨田,博士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建筑系2014级直博生 师从庄惟敏教授科研是这四年多的博士生活中的主旋律,我觉得对于博士生来说也应该如此,但是具体到每一位博士生的路径可能也不太相同,所以在最开始的时候要制定好整个博士期间的计划和目标。我在大三的时候就决定以后做建筑策划相关的研究,博一下学期就已经聚焦到乡村建设的建筑策划研究中,之后的几年都是围绕着这个目标做的工作,包括参加了与乡村建设相关的2项课题,做田野调查收集数据,发表论文,参加会议,在村子里做设计盯工地。其实这个过程还是挺艰苦的,最多的时候15、16年大概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各种村子里呆着,就住在老百姓家里,白天在工地上盯着,晚上回来整理图纸做总结。比较早地定下来感兴趣的方向就能做得开心一些,不会在之后漫长的过程中那么迷茫,而且要非常感谢导师的支持和提供的资源。在具体的研究中,我的体会是盯住目标后不要去畏惧和逃避不熟悉的东西,如果一个问题必须要解决才能达到目标,即使解决的方法可能需要走进新的领域,也要勇敢地走进去,尽最大的努力完成它。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小的体会。李娟,博士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城乡规划学2014级直博生 师从党安荣教授我的学术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紧凑的课程学习,除了完成直博生的必修学分外,我还选修或旁听了部分社会学系、公管学院的课程,借鉴学习其他学科的研究思路。课程学习之后的第二阶段是探索研究,跟随近年的大数据热潮,我尝试着利用一些新兴的数据来探索城市发展规律,先后使用过百度热力图数据、企业大数据、兴趣点数据。其中基于兴趣点数据探索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的Live-Work-Play中心的研究发表于SSCI期刊CEUS上。这些研究经历,让我对新兴数据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启发着我不断思考研究的本质和意义。第三阶段的博士研究聚焦于日常生活中的公共空间,希望在城市规划的语境下,探讨这一公共物品的供给、维护、使用及其影响因素。除了校园内的学习外,我深知学术交流的价值,多次在国内外会议论坛上发表演讲,接受更多学者的批评与建议,不断完善自己的研究,并获得了两次优秀论文奖和一次论文竞赛银奖。作为全国最好的大学,清华不仅给了我最好的学术锻炼,更为我提供了许多开拓视野,与国际对话的机会。我曾先后参加过在伊朗、日本金泽大学、日本明海大学、新加坡南阳理工大学举办的国际学生工作坊,与世界各地的学生交流学习。曹越,博士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景观学系2014级直博 师从杨锐教授在过去五年中,我在导师的带领下参与了中国国家公园相关的基金课题5项,参与了泰山、黄山、武夷山、三江源等地的自然保护地规划项目6项。觉得真有意思,真幸运。目前研究兴趣是中国荒野保护,完成了中国荒野地图,并在持续思考中国荒野景观到底应该如何保护。在此过程中,发表了多篇核心期刊论文,并受到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贵阳生态文明国际论坛等邀请,在各类学术会议中共作口头报告20余次。除学术研究外,受邀在权威媒体上撰文,科普荒野保护的理念,并呼吁加强中国荒野保护。主要学术贡献在:(1)首次完成中国荒野地图,揭示了中国荒野景观的空间分布格局。(2)系统研究了“荒野制图”的原理和方法,为中国多种空间尺度的荒野地识别奠定理论基础。(3)首次提出“建立中国荒野保护地体系”的建议,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李佳婧,博士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建筑系2015级博士生 师从周燕珉教授由于家中长辈入住养老院,本科期间便埋下了对老年居住建筑的研究兴趣。读博期间,我基于导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将关注点聚焦在认知症老人的照护空间环境研究。三年来,我深入调研了60余家国内外认知症护理机构,积极参与包括环境行为学、护理学、神经科学、康复景观等相关领域的会议、讲座、培训。跨文化的调研经验、跨学科的学习与大量的文献阅读不断加深着我对该领域的理解,也使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研究视角。博三时,我赴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健康系统与设计中心访学,系统学习了循证设计研究方法、医养建筑设计理论。随中心老师参加国际会议过程中,不仅大大拓展了我的视野,还有机会与多位领域内重要学者深入交流,对研究推进有很大帮助。读博期间,我也参与了导师主持的多项课题研究,以及多部老年居住建筑相关书籍编写,并负责组织导师主讲的两门MOOC课程的拍摄制作工作等等。多元化的研究与实践工作锻炼了我在研究组织、写作、教学等多方面能力。左为,博士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城乡规划系2015级博士生 师从邓卫教授在学术方面,回首三年的清华博士生历程,最大的感受就是觉得自己像一只慢慢前进的蜗牛,时间过得真的很快,但是前进的步伐永远那么缓慢。但我又更深刻地理解了荀子《劝学》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意义,我想只要耐得住寂寞,下水磨工夫,哪怕是蜗牛一般的前进步伐也会有满意的收获。我的第二个感悟是,做研究应该时常进入讨论的环境中,因为思想的碰撞是非常能提高自己的学术理解与表达的,而且我的很多次论文的启发,都来自于和同学、老师、朋友的交流中获得的。如果朋辈的博士生同仁们有志于继续在科研的道路上发展和钻研,希望能够有所帮助。曹哲静,博士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城乡规划学2016级博士生 师从谭纵波教授我16年于清华硕士毕业后,在规划系继续读博,师从谭纵波教授。 相比硕士紧凑的课程论文安排,博士期间有了更多自主探索机会。在城市设计与形态方面,探索了数据自适应城市设计的方法,并对基于步行行为的历史街道建成环境、城市步行骑行指数展开研究。在规划体系机制方面通过系列案例实证研究,深化了对土地供给与利用模式、荷兰日本等国外规划制度,中国规划历史与法规体系的认识。目前博士论文方向为城市交通网络系统与用地模式优化。规划学科具有博而约的特点,在空间设计和规划研究两大支撑之上,城市研究常呈现和其他学科交叉的特点,若要深入研究,需要多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模块与研究范式,并与已有的城市规划研究体系进行融合拓展。我的博士论文研究因涉及到跨交通领域的研究,我在初期选修了其他院系交通相关课程,在这些过程中逐渐建立起研究自信,并对不同学科的内容和边界形成了较为清晰的认识。随后利用寒暑假三个月的时间,在东京工业大学环境工学系Transportation Study Unit的朝仓康夫实验室访学,进一步了解到日本的工程与规划实践及国际上的研究热点。目前为美国MIT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希望在此期间能从基于归纳的实证研究逐渐深化到基于演绎的理论贡献上。姚明瑶,博士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建筑技术科学系2017级博士生(硕转博)师从赵彬教授我的博士课题主要跟室内臭氧污染有关,有涉及到基础数据的调研,也有交叉领域的创新,这样的课题设计让我的科研体验变得丰富。基础数据调研需要做很多重复性的工作,经常需要在早晚高峰的时候去住户家里测试,但是沉下心来积累了两年数据,给自己的博士课题垫稳了基石又给其他很多研究提供了最基础的参数,我也觉得很有成就感。交叉领域的研究让我能接触新东西,虽然学习另一个学科的知识并不轻松,但是一方面能从一个圈子跳出来,从另一个角度看待问题,另一方面能不断拓宽专业的边界,也让科研的变得更有乐趣。连璐,硕士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建筑系2016级直博生 师从单军教授研究生期间的学习科研可以“关注”和“专注”两个词形容。一方面,在这个飞速发展变化的时代,学术研究也格外关注时效性、创新性和领先性,要求对相关领域与外延的研究保持高度关注。而从本科开始,我便深感知识的积累无法追及需求的增加,建筑设计的视角和视野也有着无法避免的局限性。因此,我尽量以不同的角度和维度看待问题,在导师的鼓励和支持下兼修城乡规划,并在研究中尝试多学科交叉的思路方法,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参与论著出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工作坊、调研、实践。另一方面,专注是学术研究的必要条件,我主要参与了两项与研究方向高度契合的国家级课题,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以此为基础寻找切入点,开展论文研究。与此同时,我在设计研究和工程实践中全心投入,逐渐成长为工作室主力,多次获国际、国内奖项,探索理论和实践的相互启发、引导和促进。裴昱,硕士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城乡规划系2016级直博生 师从党安荣教授研究生的学习相比本科而言更像是一场修行,尽管有了本科四年的积淀,但面对广阔的未知世界依然感到自己的认知只是沧海一粟。于是我选择主动出击去弥补知识漏洞,在导师的指导和鼓励下大量阅读、兼修跨专业二学位、赴美参加跨学科的海外研修、参与多次海外设计研究工作坊和国际会议、奔赴基层规划局挂职锻炼。相比产出,我更在乎过程和自身收获,一点点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找到自己的发力点。我深知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座山要翻,继续加油!许宁婧,硕士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城乡规划系2016级直博生 师从张杰教授最初选择直博是希望有一个稳定的学术环境与连续的学术过程。学术的锚固与层积就像矿床的生成,当下或未来的理解充满了过去积累的投射,既不能被折叠也无法抹去。既有的理解不断遮蔽大部分的可能,而新的理解又不断在它们上面生发。其实学术的付出与回报的反馈机制会比其他来得更慢,从最初的想不断证明自己,到学会坐冷板凳,这是学会做学问的最关键一步。这也是我更愿意在理解一个科学问题的同时到各处走走,当目标由模糊逐渐变得清晰,就会明白这是劳有所得的。这是我在经历学术过程的一些感受。田恩泽,硕士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建筑技术科学系2018级博士生(硕转博)。师从莫金汉副教授。当初推研的时候,我说选择直硕是因为在不知道怎么选择的时候,选择那条更难的路。说实话这条路真的挺难。不少同学在准备写第二篇论文的时候,我的头胎还在被拒的过程中:从投稿到最终发表,我被拒了两次,历时1年零3个月;从硕转博,又要比直博的同学上更多的课,考更多的试,答更多的辩。“无法击倒你的,将会使你更强大。”即便如此,但我要感谢的不是这些困难,而是我的导师莫金汉老师,陪伴我一路走来的家人和朋友们,还有我自己。“路漫漫其修远”,科研方面希望能跟更多朋友交流吧,感悟还是留到毕业再说。白楠,硕士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建筑学2016级硕士生 师从王路教授从本科开始就对建筑和城市与人的关系痴迷不已,我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空间能够得到建筑师和平民大众的共同赞誉,有些地方却只能博得一方的青睐呢?为了尝试解决这个困惑,我在本科时修读了心理学的双学位,又在研究生阶段参与了清华大数据能力提升项目,也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联合培养期间对智慧城市进行了诸多了解。到目前为止,做了一些量化的研究,也有了一些学术产出,但依然只是围绕着最初的困惑,触及了一些问题皮毛而已。目前我又在尝试将这些新数据技术支持的量化研究方法运用在乡村的环境下,希望能够随着进一步的成果来继续逼近自己最初的意愿。来源: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在网络上有一个关于博士的段子,讨论的是不同学历在被问到红烧肉怎么做的时候,给出的不同答案。本科生会回答说把肉放到锅里,加些东西煮就完成,但研究生会反驳说这样不行,会更加具体地提出要放多少肉,需要多少其他佐料,怎么煮多长时间等等,而博士生,表示要等他做完调查再说,结果过了一个月,博士出了本名叫《如何去做红烧肉》,打开目录:“第1章,如何养猪”。当然了这只是一个调侃,但实际上这也反映了博士生在如今这个社会上所面临到的一些困境,因为博士生研究的课题大多都十分高大上,因为到了一定深度,但是对于我们普通民众来说就太不友好了。针对这个问题,其实国内很多大学都在进行一定的改变,希望能够让博士生的研究能更加的“接地气”。而最近南京大学的一项规定就引发了讨论。该项规定来自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在该学院对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和专项奖学金等研究生奖学金的评定办法中,除了常见的发表高水平研究成果申请专利这类,可参评国家奖学金外,在最后一条明确规定,只要博士生以第1作者身份撰写科普论文,并公开发表于相关媒体平台,且阅读量超1万就可申请参评国家奖学金。很多网友在看到这条新闻的时候都纷纷把眼光着眼于1万阅读量这个数字,因为在这个自媒体盛行的时代,一万阅读量实在太容易达到了,这确实是事实。但要解读这句话重点应该放在前面的科普二字。国家的发展需要科学家的献言献策,但不能仅仅依靠科学家。就好比这些年,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取得飞速发展,但在网络上却有人不断质疑,劳民伤财,需要专业人士站出来为大家科普国家为何要大力发展航空航天事业,航空航天事业给我们国民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好处!事实上,做好科普很难,把高大上的知识讲得通俗易懂,更难。在这个领域比较出名的李永乐老师,还有科技袁人,他们都是毕业于国内知名大学,有着极高的学历。所以科普很重要,而这也恰恰说明了有关部门正在转变认识,不再局限于只有在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才能证明,一名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和发展潜力。对于这项转变我们应该是一种更加积极的态度,但有部分网友还是在质疑,网络这个平台各种观点交杂其中,为了吸引流量,标题更是一个比一夸张,无法形成公平的环境,难以用阅读量和传播量来判定文章的好坏。这样的看法也很有道理,但对于新事物我们要多一点的宽容,去观察这项规定实施后的发展,没准就是在这样规定的驱动下,又有许多类似李永乐老师的科普达人出现!
国家奖学金是当前高等学校学生能够获得的荣誉等级最高的国家级奖学金,也是评审最规范、标准最严格的一项奖励。每年全国2000多所高校、近2700万名在校生角逐5万个名额,获奖比例仅为0.2%,含金量可见一斑。2017-2018学年度,北京大学共有208名本科生、318名硕士研究生和301名博士研究生获得该项荣誉。今天,北大官微将为大家展现部分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的风采,文末有彩蛋和学霸们的走心寄语哦~专注学业,孜孜不倦唐珑珂 数学科学学院2016级本科生因为对数学近乎痴迷的喜爱,唐珑珂被同学们称为“迷神”。2018年,唐珑珂在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中表现超群,在总计5项竞赛中,获得许宝騄奖(概率统计方向)、周炜良奖(代数、数论与组合方向)、华罗庚奖(分析与微分方程方向)三枚金牌,并且最终获得个人全能金奖。同年,唐珑珂在“北大杯”比赛中获得中国象棋第二名,被数院同学评选为“数院风云人物·学术精英”。张蓝天 历史学系2017级本科生2001年1月出生的张蓝天是这次北大的国奖获得者中年龄最小的同学。张蓝天热爱读书,勤于思考,有较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规划,在上一学年中成绩名列前茅。同时,她还积极参加学生工作和社会实践,热情投身志愿服务活动,学年志愿总时长达24.5小时。王玉玊 中国语言文学系2014级博士生王玉玊积极从事学术研究,对网络文学、大众文化领域有着深入的考察,独立发表多篇论文,参与多部学术专著的编撰。自2015年北大网络文学论坛成立后,她始终担任论坛原创主编,作为论坛骨干成员之一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潜心科研,硕果累累路裕焜 物理学院2015级本科生学习成绩在物理学院名列前茅,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期刊发表了关于腔量子电动力学体系中奇异点的论文,且在国际会议“微腔光学及其应用”中对此工作进行了展示。此外,他曾赴加州理工进行为期半年的科研工作,并在光学陀螺仪的研究上取得突破。冯瑛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16级硕士生积极投身科研,作为第一作者在Water Research期刊发表SCI论文1篇,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篇,并作为合作作者在Water Research、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期刊累计发表SCI论文5篇。孙芳妙 生命科学学院2013级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开发新型基因编码的神经递质探针用于神经环路。其参与开发的基因编码的多巴胺荧光探针具有亚秒级荧光响应速度、高分子特异性和时空分辨率,已成功应用于模式生物的活体成像,是神经环路研究的重要工具。相关研究成果相继在学术期刊Cell和Nature发表。李跃 城市与环境学院2014级博士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5篇。2018年在Science杂志发表的技术评论,探讨了北半球中高纬度植被活动增强与局地增温的因果关系。同年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的文章,系统评估了过去30年中国植树造林和植被变绿对区域水循环的影响。沐黎敏 药学院2016级博士生学习成绩优异,科研及创新能力突出,科研成果丰富。目前已发表一作SCI论文3篇(总IF=24.9),二作及其他作者SCI文章10篇(总IF=47.2),核心期刊文章7篇,2次参加学术会议进行壁报展示并获得优秀壁报奖。积极实践,全面发展俞燕 光华管理学院2014级本科生在多门专业课程中排名第一,在麻省理工学院交换期间获得满分绩点,在德勤审计和华为财经精英大赛中分别获得冠军和亚军。曾前往青海省热贡地区调研唐卡文化产业化发展,并获得校实践优秀奖;曾前往印度尼西亚支教。此外,曾担任北京大学留学交流协会会长;参与编撰《“一带一路”青年命运共同体》,并被央视报道。央视报道《“一带一路”青年命运共同体》黄志贤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16级本科生脚踏实地、认真钻研的学习态度让他在学业与课题组工作上不断进步,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可。在课余生活中,他热衷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社团工作与体育锻炼,现为北大中华毽协会与北大跳绳队骨干成员,代表学校参加北京市与全国毽球、跳绳比赛并获得多项个人与团体奖项。周弘 新闻与传播学院2016级本科生综合测评排名位列年级第一,政治思想积极上进,于今年五月成为中共预备党员。同时,周弘积极参与院系、学校学生工作事务及社团活动,曾代表北京大学登上央视五四晚会舞台进行朗诵表演,在北京大学第十四届“演讲十佳”大赛中荣获十佳称号。席中海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2017级硕士生积极参与院系学生工作,学业成绩与综合排名均列班级第一,参与完成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委托项目报告。席中海热心助力传播传统文化,参加“校园传承版《牡丹亭》”演出,至今全国巡回演出十余场,并在百廿校庆大会上表演昆曲。张辰 政府管理学院2017级硕士生硕士在读期间成绩优异。积极参加学校、学院学生工作,先后负责新生训练营拓展项目、“青年政治人论坛”等活动组织筹备。硕士期间担任党支书,获评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愿意在工作岗位认真钻研,具有研究精神,在学院工作期间发表教育核心期刊1篇。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刘浩瀚 外国语学院2017级硕士生曾独立翻译《世界名画解密》等著作,并在“永旺杯”日语演讲大赛中斩获佳绩。同时,刘浩瀚积极运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先后在中国国际教育展、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中日大学生千人交流大会”及其他国际学术研讨会中担任翻译、主持人和志愿者,为国家外事活动贡献青春力量。陈方平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17级博士生拥有八年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算法研发经验,六年无人机软硬件研发经验;拥有数十余项国家专利,发表论文数篇,在多项国内外比赛获特等奖,并入选北大卓越人才计划、获多项荣誉。他的创业公司已获得数千万元投资和大量市场订单,其无人机系统的产品体系,正在提高人们的生产生活效率。王奔 第三临床医学院2011级博士生临床工作踏实认真,得到患者和医师的肯定。科研成绩十分突出,在导师的带领下,共计以第一作者身份投稿SCI论文10篇,其中已被接受或发表的有7篇,总计影响因子超过了19分。多次参加国家级学术会议,研发实用新型专利4项,班级综合测评排名第一。一枚彩蛋:趣味数据&学霸寄语限于篇幅,本文无法一一展现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的风采。为了弥补这个遗憾,官微君找来了关于这次北大国奖获得者的独家“大”数据!数据中包含了性别比例、年龄分布、获得者们的书单歌单、学术经历与学生工作经历,还有超走心的学霸寄语!(疯狂记笔记)国奖获得者们的共同点,是在博雅塔下静心聆听的专注,是在追梦路上勇敢前行的执着。他们是北大学子中的佼佼者,也是众多北大学子的缩影。金秋燕园书声琅,愿每位学子守望初心,而得始终。(来源:北京大学)资料来源:学生工作部编辑:谭诗颖
近日,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新的《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办法》公布后引热议。在博士生申请参评国家奖学金的基本条件中,增设“以第一作者身份撰写科普论文并公开发表于相关媒体平台,阅读量超1万”,作为申请参评条件之一。有网友解读为,这意味着,博士生在公众号发文,阅读量上万即可获评国家奖学金。对此,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相关负责人10月9日回应记者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不是说达到1万就能够评上。这只是一个入门的门槛,不是一个获奖的门槛。”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新修订的《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办法》该负责人表示,此条新规适用于博士生及硕士生。获评国家奖学金,还包括科研、思想政治、学习成绩以及平时参加公共活动、“双创”比赛等各方面表现,“每个人把优秀的素材展示出来,我们作一个综合评价。”据介绍,该院申请参评国家奖学金的具体步骤为,“首先到规定的时候,符合条件就申请,把相关的证明材料提供给我们。然后我们会走一个国家要求的(规程),有一个现场答辩的程序,有点像面试。他会把他表现优秀的这些点,给评委会介绍一下。通过打分到评议,最后根据名额确定获奖的人员。”评选周期约为一个月。该《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办法》显示,评定须经现场答辩言及增设本条新规的初衷,该负责人称,旨在进一步普及科研知识,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倡导建立更全面的人才评价体系,“科普对我们学院来说,也很重要。以前学校里做的更多是基础研究,自己感觉做了很重要的工作,但老百姓不容易听懂,专业程度比较高。希望说一些老百姓能听懂的话。”该负责人解释说,如果缺乏恰当的科普,相关专业从招生环节开始可能就会受到限制,“说了半天说我们的学科很好,但大家都听不懂。我们学院是4个专业:新材料、光电信息、生物医学工程、新能源,都是非常有潜力的朝阳产业,需要吸引优秀的人才进来。”至于阅读量为何定在“超1万”,这位负责人说,这是希望对该院人才培养产生一种新的导向,希望在更多的方面更全面地评价学生,“希望同学们除了关心发表SCI的论文之外,也能关注对他们个人成长发展很有用的一些东西。”而对于有网友质疑点击率可进行人为操作、或存在不实数据的情形,他强调该新规只是一个入门门槛,“我们都是内行,会通过文字的内容,给它一个合理、科学的评价。如果一篇质量不高的科普文章,即便他刷到了1万(流量),想获奖的难度还是非常大的。”在他看来,“绝大多数学生,没有人会去干这种无聊的事情。但是如果后面出现了具体案例,我们可能还会进一步去完善这个制度,把它做得更周密。”谈到对发表科普论文的“相关媒体平台”的规定,该负责人表示,“目前还没有细致的要求。”同时他表示,目前尚未接到学生对此条新规的咨询,“实际上我们现在能做这个事情的学生并不多。”来源 红星新闻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写科普文章,发表在媒体平台,是博士生申请国家奖学金可选的条件之一!博士生申请国家奖学金中的一项是,科研能力显著,发展潜力突出。而这一项中只要满足其中一条就可以达到申请条件,其中包括有发表高水平期刊论文,有发明专利,有专著或者有科技竞赛获奖,最后还有一个条件就是以第一作者在相关媒体平台发表科普论文,并阅读量达到一万阅读以上。这一则规定是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在官网上发布的《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办法》中的内容,可以说将发表科普论文在媒体平台,并以阅读量作为考量是否具有科研水平和能力,作为评定国家奖学金的条件之一,这是开创了国内先河。对此,很多人有不同看法,也算是引起了小小的争议。将相关媒体平台发表科普论文和顶级期刊发明专利专著等并列,是不是太过儿戏?科普论文能不能代表科研能力和应用?等。诸如此类的争论,一时间引起舆论的探讨。就我个人而言,我是非常赞同!博士生也需要多元化评价,将自己的研究用生动的方式表达出来,并能够普及大众,是不是也需要创新的思维?现在的很多研究或许模式化,论文也过于模板化,除了专业人士相互引用参考,大部分民众是看不懂,也懒得看的。那么能不能将一些科技科普类知识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传递出来呢?肯定是可以的!科普是提高国民全面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也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专家博士加入科普。将自己的知识思想传递出来,更多的碰撞,是不是更有利于自己研究思路开拓呢?所以,南京大学的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研究院的做法,增加更多元化评价,力求突破传统思维,是对整体社会背景互联网化的一种回应,对于刻板印象比较循规蹈矩的工科学院来讲,这首先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也是一种进步。有人认为这一种做法,会让更多博士生做科普,大材小用。其实专业科普论文是将专业以生动化大众化的语言表达出来,好的有深度的科普文章并不比研究论文容易太多。也需要创新,新颖,需要大众认可和接受,被认为是有价值的。这比发一些创新度不够,抄来抄去的论文强多了!
贾维尚,男,中共党员,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16级博士研究生,师从李晶泽教授。获得2019年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唐立新奖学金、三次学业一等奖学金、两次优秀研究生等荣誉。硕博连读期间,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目前以第一作者身份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Electrochimica Acta, Solid State Ionic等期刊杂志上发表SCI论文5篇,影响因子共计35.914,在Journal of Materiomics杂志上发表SCIE论文1篇,以学生一作身份申请国际发明专利1项、中国发明专利5项,多次代表电子科技大学参加国际会议和国内会议作口头报告或海报展示。Google学术引用次数120次。为中国化学会会员、Solid State Ionics杂志审稿人。贾维尚是一个科研大神、拿奖专业户。4年来他以一作身份,发表多篇SCI论文,申请多项国际、国内专利,同时,他还多次代表电子科技大学参加材料领域国际、国内会议并作口头报告或海报展示。凭借自己的努力荣获国奖等多项奖学金的他,也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热心公益,积极参加义工活动。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样一名优秀的博士生,了解他研究生涯的成长历程。确定方向,学习中发现兴趣2014年,贾维尚从青海大学毕业,进入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在导师李晶泽教授的指导下开展锂电池相关的科研项目。初入校门,对科研非常感兴趣的贾维尚却并没有找到自己想做的研究方向,于是他迅速开始了对教研室的熟悉以及对于锂电池相关基础知识的学习,期间他翻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同时努力学习实验操作。在认真的思考以及与导师的交流之后,他大胆地选择了一个课题组内新的研究方向——金属锂负极的改性研究,作为自己未来攻读的具体研究方向。选择一个课题组之前没有涉及的研究方向,对于一名刚刚科研入门的研究生来说,意味着没有任何组内前辈的经验可以借鉴,所有东西都要自己从头摸索。面对这样的困难,贾维尚毫不动摇,他选择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来探索这一方向。贾维尚总是泡在实验室里,通过大量的实验来摸索着测试条件与改性方法。当然,摸索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他的实验常常失败,出现错误数据的原因也常常难以分析。面对这些,贾维尚毫不气馁,他积极与导师进行讨论,在实验细节、思路等方面不断改进,最终在知名期刊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美国化学学会应用材料与界面》)上发表了题为“Extremely Accessible Potassium Nitrate (KNO3) as the Highly Efficient Electrolyte Additive in Lithium Battery”的文章,开启了自己的科研生涯。回顾研究方向的选择,贾维尚认为对新的研究方向的探索经历让他收获很多。他不仅在实验中积累了大量的基础知识与科研方法,还在探索中提升了自己的综合思考能力,最重要的是,他在这样的过程里发现自己对于这个方向越来越感兴趣。于是,他在2016年申请了硕博连读,继续自己的研究。精进研究,在交流中成长锂电池是一门多领域的交叉学科,涉及材料学、热力学、动力学等多门学科的同时,还涉及电化学测试方法、针对电池研究的各类同步辐射技术等多项实验、测试方法。仅仅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在导师的建议下,贾维尚参加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主办的第一届先进电池基础科学与技术天目湖暑期讲习班,参观了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的测试分析中心、失效分析中心、工艺工程中心。这次学习使贾维尚了解了多种先进电池的工作原理与制造流程,帮助他更好地进行科学研究和数据分析。而他也在这次讲习班中表现了突出的科研实力,以优异的考核成绩获得本次讲习班的新威奖学金。参加第一届先进电池基础科学与技术天目湖暑期讲习班除了讲习班外,学术会议也是一种可以拓宽学术视野的重要交流方式。在导师的鼓励下,贾维尚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在第18届全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暨国际电化学储能技术论坛国际会议上,贾维尚代表电子科技大学在会议上作了题目为“硝酸钾作为电解液添加剂改善金属锂负极的研究”的口头报告,并荣获本次会议的优秀口头报告奖。代表电子科技大学在第四届全国固态离子学青年学术交流会上作口头报告谈到这些交流经历,贾维尚表示,科研不仅需要埋头苦干,还需要掌握大量前沿动态。参与讲习班和学术会议,就是对前沿进行了解的一个很好的方式。在交流中,可以发现很多这个领域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对于未来的研究方向是一种很好的启发。而交流也可以让自己发现一些问题,让自己的研究更上一层楼。积极进步,态度决定一切科研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贾维尚也不例外。但他始终以积极阳光的态度,面对着科研道路上的重重困难。他对科研浓厚的兴趣帮助他努力前行,他认为,带着兴趣科研可以更加投入,有所收获之后也会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形成良性循环。做实验遇到瓶颈了,他会去游泳馆锻炼身体,放松一下头脑,随后继续投入到科研任务中。贾维尚发表了许多优秀的成果,其中他最有成就感的就是发现了新的具有自组装铜纳米线骨架结构的复合金属锂的制备方法。在谈及自己的成果时,贾维尚谦虚地表示,自己所做的还不够多,在许多研究方向上还可以更进一步,还有许多值得努力追赶的目标。正是这样积极而谦虚的态度,帮助贾维尚不断变得更优秀。除了在科研上精益求精,贾维尚在生活中也是一个积极阳光的人。作为一名中共党员,他非常注重对党的重要思想的学习和个人素质的提高。平时,他为公益事业奉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参加了由青羊区民政局、青羊区爱国卫生运动联合主办,成都义工联合会承办的院落治理督查义工活动。他表示,在义工活动中,能够认识许多志同道合的人。大家一起助人为乐,为社会做着力所能及奉献,看着这个社会越来越好,这让他感觉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光荣。态度决定一切,正是这种积极、谦虚的生活态度,帮助他在科研中不断克服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成果,在生活中回报社会,充分发挥一名党员的积极作用。学长寄语:做好每一件事情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所以兴趣十分重要,带着兴趣做事情会越做越有收获,也会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心思。科研更是需要能坐的住冷板凳,不断地进行学习和探索。一方面要大量阅读文献和书籍,掌握研究方向的动态和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要根据新的想法开展实验,探索新的事物。科研一般不会一帆风顺,会遇到很多挫折和失败,但是每当取得新的成果时会给我们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鼓励我们继续前行。代表性论文:[1] Weishang Jia, Zihao Wang, Jingze Li*, Xiqian Yu, Yifan Wei, Zeyu Yao, Yuchi Liu, Ying Wang*, Aijun Zhou, Wei Zou, Fu Zhou and Hong Li*, A Dual-Phase Li-Ca Alloy with a Patternable and Lithiophilic 3D Framework for Improving Lithium Anode Performance,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2] Weishang Jia, Cong Fan*, Liping Wang, Qingji Wang, Mingjuan Zhao, Aijun Zhou, Jingze Li*, Extremely accessible potassium nitrate (KNO3) as the highly efficient electrolyte additive in lithium battery,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3] Weishang Jia, Qingji Wang, Jingyi Yang, Cong Fan*, Liping Wang, Jingze Li*, Pretreatment of lithium surface by using iodic acid (HIO3) to improve its anode performance in lithium batteries,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4] Weishang Jia, Tao Chen*, Ying Wang, Siji Qu, Zeyu Yao, Yuchi Liu, You Yin, Wei Zou, Fu Zhou, Jingze Li*, Porous equipotential body with heterogeneous nucleation sites: A novel 3D composite current collector for lithium metal anode, Electrochimica Acta[5] Weishang Jia, Zhiling Li, Zhenrui Wu, Liping Wang*, Bo Wu, Yuehui Wang, Ya Cao, Jingze Li*, Graphene oxide as a filler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PAN-LiClO4 flexible solid polymer electrolyte, Solid State Ionics[6] Weishang Jia, Ying Wang, Siji Qu, Zeyu Yao, Yuchi Liu, Chao Li, Zhihong Wang, Jingze Li*, ZnF2 coated three dimensional Li-Ni composite anode for improve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Materiomics科研专利:[1] 李晶泽,贾维尚,姚泽宇,刘芋池,屈思吉,李超,一种锂合金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国际发明专利,专利申请号: PCT/CN2019/106821[2] 李晶泽,贾维尚,姚泽宇,刘芋池,屈思吉,李超,一种锂合金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中国发明专利,专利申请号: 201811166961.4[3] 李晶泽,贾维尚,姚泽宇,刘芋池,屈思吉,李超,一种铜纳米线及其制备方法,中国发明专利,专利申请号: 201811166559.6[4] 李晶泽,贾维尚,姚泽宇,刘芋池,屈思吉,李超,一种具有金属锂薄层的带材及其制备方法,中国发明专利,专利申请号: 201811167268.9[5] 李晶泽,贾维尚,姚泽宇,刘芋池,屈思吉,李超,一种锂合金带材及其制备方法,中国发明专利,专利申请号: 201811167583.1[6] 李晶泽,贾维尚,樊聪,王丽平,周爱军,一种表面改性的金属锂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中国发明专利,专利申请号: 201610751933.3来源: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材料与能源学院 撰稿:柳翔瀚 排版:小丑 校审:Fel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