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哪些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比较好?该怎么选?有什么建议?考研挑专业,学科专业代码要认准。不能上错花轿,嫁错郎。如果是管理学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可以选中南大学、湖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等,不包括国防科技大学;如果是工学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选国防科技大学、长沙理工大学,仅此两家。管理科学与工程,在工学、管理学门类下均有开设专业。因此首先你要明白一点,这一专业既可以是在工学0871管理科学与工程中招生,也可以在管理学1201管理科学与工程下招生。学科门类不同,考研考试的科目就会不同。即使是同一学校,同一专业在不同门类下的考试科目也是不同的。管理学--1201管理科学与工程如果你是想了解管理学--1201管理科学与工程,湖南都有哪些学校在这一专业上比较好?那么你要知道在湖南省,都有哪些高校有招收这一专业的研究生。根据去年的情况,湖南省共有以下几所有招收:湘潭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商学院、南华大学、湖南工业大学。这8所高校中,除了湖南商学院没有该专业的博士点,其他均有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博士点。因此如果你打算报考管理学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那么可以优选中南大学、其次是湖南大学。工学-0871管理科学与工程如果是工科下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话,湖南省仅有国防科技大学和长沙理工大学有招生。因此不难选择,基础实力有把握,选择国防科技大学。这里要注意一点,虽然国防科技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位列A+档。但是它属于管理学门类,而国防科技大学的研究生专业目录中,并不没有管理学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的招生计划。以去年为例,国防科技大学去年的研究生招生目录中,它是在系统工程学院招生的,专业代码0871,属于工学门类。因此如果你要报考国防科技大学的话,毕业后你获得的是工学硕士学位而非管理学硕士学位。以上,希望可以帮到你,当然你还可以从该专业的国家重点学科及双一流情况再进行综合对比。
近日,2020年度博士后工作综合评估结果公布。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 关于2020年度博士后工作综合评估结果的通报》(人社部函【2020】120号),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管理科学与工程流动站评估结果为“优秀”。全国博士后流动站评估每五年一次,本次评估期为2016年到2020年。评估全面考察博士后流动站“基础建设”、“招收选拔”、“培养使用”以及“成果产出”四大方面共计10项关键指标,重点考察博士后研究员在评估期内的“代表性科研成果”,“代表性创新效益”以及“代表性决策支撑”等科研产出及其社会经济效益与政策支持贡献。本次国科大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评估工作由经济与管理学院牵头负责。国科大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博士后人才,相当数量的出站博士后目前已经成长为海内外知名高校的教授博导或在重要的政府及企业担任要职。评估期内,本学科博士后研究员同样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的科研成果及社会经济影响力。例如,在学术与科研成果方面,多位博士后研究员在Tourism Management,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并且获得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在内的重要科研项目;在创新效益方面,本学科博士后研究的成果“绿色港口低碳发展运营技术体系”,在大连恒昌物流有限公司、北京鑫通海科技有限公司、沈阳银海再生资源科技有限公司等3 家单位得到应用,近三年累计直接经济效益1.24 亿元、新增利税1689万元、年增收节支总额1342 万元;在决策支撑方面,由本学科博士后撰写的研究报告《关于建设***的建议》得到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国务院副总理韩正等领导批示,研究报告《关于我国***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获中央政治局领导批示,并被全国社科规划办采用。本次全国评估获得“优秀”充分体现了国科大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的综合竞争力。相信在即将开始的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国科大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将再次证明自己的实力。【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合肥市——江淮首郡,三国故地,是全国四大科教城市之一。在合肥有一所大学,沉稳低调,默默耕耘,她就是素有“汽车领域黄埔军校”之称的合肥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虽不事张扬,但2018年却喜讯不断,好事连连。2月份,软科发布2018“中国最好大学排名”。排名展示了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600所大学,“合工大”进入TOP100,位列82名;8月份,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教育部联合发文,确定“合工大”为十三五期间新增共建的8所高校之一。“合工大”也是目前安徽省内唯一一所军工科研保密、质量和武器装备生产许可等军工科研“三证”齐全的普通高等学校;10月份,USNews(U.S News & World Report)发布2019世界大学排行榜。在世界大学工科排行榜上,“合工大”表现不俗,位居全球240名。“合工大”作为“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生就业率颇高,曾荣获“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根据“合工大”历届《就业质量报告》推算:考研率近20%,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2018年,“合工大”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6.22%。“合工大”就业好,薪酬也不错,据中国薪酬网公布的《2018年中国大学毕业生薪酬排行榜TOP200》显示,“合工大”居排行榜109位,毕业生近三年平均薪酬为7268元。“合工大”深怀“工业报国”之志,历经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现有屯溪路、六安路、翡翠湖、宣城4个校区,设有23院部,设立94个本科专业。那么,在这些众多的专业之中,有哪些专业是真正的王牌专业呢?下面,我们通过一组数据来盘点汇总一下:一、从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来看:在2017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三部委公布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中,“合工大”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入选。二、从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来看:2017年,在由“学位中心”公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合工大”一共有25个学科上榜,管理科学与工程荣获A类学科,工商管理、机械工程等5个学科获评B+类学科,6个学科获评B类,5个学科获评B-类。三、从国家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方面来看:“合工大”现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国家重点学科,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车辆工程等国家级特色专业。四、从拥有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来看。“合工大”有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等1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五、从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来看。“合工大”的制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11个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六、从入围“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来看。2018年11月,上海软科发布2018“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合工大”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名次最好,居全国第5位。总之,合肥工业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目前形成了“以工为主、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多学科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拥有大批优势王牌专业,本文推荐以下专业:一、车辆工程:车辆工程学科是“合工大”的传统优势学科,是我国最早设置汽车专业的大学之一,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较强的学科实力。本专业主干学科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本专业属于国家级特色专业。二、材料科学工程:“合工大”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进入全球 ESI排名1%,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处于全国前 20-30%行列。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建有有色金属与加工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专业为“合工大”创办最早、也是目前规模最大的专业,为培养智能制造领域人才的基地。本专业属于国家级特色专业,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本文仅为一家之言,不当之处请各位方家批评指正。同时,也请朋友们在留言区内发表高见。
众所周知,清华大学是中国的最高学府,在全球也就着很高的知名度,是每个学子梦寐以求的大学,这样一所评价超高的学校,它有哪些”王牌“专业呢?首先,清华大学是位列“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要院校,其次,专业在全国也是顶尖的,经济与金融、工商管理、建筑学、电子信息科学都是学校的”王牌“专业,与世界水平接轨。经济与金融清华大学此学科的特点是是坚实的理论基 础与强大的应用能力之间、高度的国际化与深入的本土化之间的有机结合。另外,这个学科的师资力量雄厚,既有长期参与中国经济与金融实践的教师,也有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 等海外名校获得博士学位、甚至在海外研究型大学有多年教学研究经验的教师。本科毕业生的去向为在国内外高校继续深造(包括攻读经济学之外的研究 生),进入国家经济管理部门,服务于证券公司、投资银行、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各类投资基金及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以及在管理与财务咨询公司和大型工商企 业就业等等。工商管理清华大学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等4个一级学科均有博士点。其中,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数量经济等3个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点。全国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办事机构也设在清华经管学院。"高端定位、强大师资、国际化"是清华经管的重要特色。同时,也是是国内最大的MBA和EMBA培养基地。清华经管学院的毕业生是国内外咨询、会计、金融、信息等专业机构以及各类企业青睐的对象。高层管理教育是建设世界一流经济管理学院的重要内容之一,学院积极借鉴并引进世界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教学方法,开创具有自己特色的管理培训教学体系,先后举办各类高级管理培训项目500多期,3万多名学员从清华经管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建筑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三个二级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建筑学院也是清华大学实施国家“211工程”、“985工程”的重点建设单位。如今,大批毕业生活跃在国内外的各个建设领域,成为建筑界的专业帅才,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约占建筑领域院士总数的50%;……,此外,还有众多毕业生活跃在房地产、杂志出版、媒体宣传等多个相关领域。近5年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在国家、北京市和清华大学先后获得各类教学奖励约10项,这些奖励体现了学院教师在教学中的大量探索性和创造性工作,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基础。电子信息科学电子信息工程是信息产业的重要基础和支柱之一,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除可直接攻读本校的硕士、博士学位以外,其他学生均可通过“双向选择”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或到其他大学或研究所读研。近年来他们主要分配到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三资企业、国内大公司、自费留学等。同时,工作上手快,可以在电子信息类的相关企业中,从事电子产品的生产、经营与技术管理和开发工作。主要面向电子产品与设备的生产企业和经营单位,从事各种电子产品与设备的装配、调试、检测、应用及维修技术工作,还可以到一些企事业单位一些机电设备、通信设备及计算机控制等设备的安全运行及维护管理工作。除了以上的列出的王牌专业,清华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工程热物理、核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等专业,均排国内第一名。上面所列出的专业,是清华大学的四个“王牌”专业,与世界水平接轨,堪比金饭碗。
6月4日下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田志强院长、深圳分院副院长汪远林一行莅临博士后在线进行考察调研。博士后在线创始人樊木春、博士后在线合伙人张伟华、博士后在线合伙人李春雷以及星邦传媒董事长张振峰热情接待了田院长一行,并陪同田院长一行参观了博士后在线总部园区。(田志强院长一行与博士后在线创始人樊总合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简称中管院)于1986年9月1日经陈云同志批示,在宋平等中央主要领导同志的关怀和支持下,1987年6月2日, 国家科委(87)国科发综字0379号文批准成立的国家事业单位。是我国第一家经国家批准的专门从事管理科学和相关交叉科学研究的新型科研咨询机构。现为国际管理学者协会联盟(IFSAM)的理事单位。1989年8月25日,国家人事部人中编函【1989】31号文批准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国家事业单位编制50人,国家财政部拨给开办经费。(樊总向田院长介绍博士后在线平台)田院长首先参观了博士后在线的主播培训基地和深圳湾直播基地,并表示直播这一新兴行业是极具发展潜力的,同时对博士后在线积极布局直播这样的新兴行业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肯定:这是紧跟经济发展趋势的,能够很好的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田院长参观博士后在线的直播间)在博士后在线会议室,樊总向田院长一行做了详尽细致的汇报,介绍了博士后在线平台的业务模式,平台的发展目标以及正在建设推进的四链融合大数据平台,博士后在线加速高端人才与科技成果产业化,帮助高端人才积极与市场形成融合,顺应国家提出的产业数字化、产业上云的战略布局,向科技创新要GDP,为地方经济发展助力。樊总介绍了博士后在线正在筹备的“IPO之路创投大赛”项目,此次大赛也是博士后在线联合多家千亿龙头企业共同打造的“科创新IP”。本次大赛旨在让更多的优质项目融入资本市场,帮助更多有创新能力的企业获得市场的订单,同时给新兴企业创造一个充分展示的优质平台。会议中,博士后在线深圳湾直播基地的叶明老师为田院长介绍了目前的直播形式和主播培训的趋势。叶老师提到淘宝直播、电商直播、网络直播。他表示:目前电商直播,国内淘宝是真正的第一,因为购物为核心的这种内容的输出,人才的培训,淘宝都是最完整的。我们会对自己旗下的主播进行专业培训,让她们能够快速上岗,目前培训的主播专业技能核心分别有:直播入门、播音主持基础、口才与演讲、产品种草技巧、运营模式、种草实战训练。田院长在听取了本次大赛的情况汇报后,认为这个大赛项目是非常有潜力的,在扶持中小企业促进发展方面响应了国家政策,值得大力推崇,双方可以深入探讨如何加强合作,中管院也将从国家级层面来调动资源支持此次大赛。(田院长和樊总一行进行座谈会)随后田院长对此次会议做了总结,他认为从国家经济发展来看,公司应该具有现代化的经营模式,符合国家提出的科技创新大战略大布局,同时需要淘汰落后的模式。企业要不断的进步,就像博士后在线这个平台,是创新的,是国家提倡的,能够把高端的人才聚集在一起,把项目资源聚在一起,用线上直播等新兴模式带动就业、产业、销售等等。田院长表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是国家一级事业单位,是管理科学和相关科学研究,能将学术交流和学术成果发布。术业有专攻,博士后在线平台在科研成果转化、项目孵化、企业加速、产业运营这些方面做得非常好,还有直播基地、主播培训这些新兴产业的运营,某种程度上拉动了内需,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田院长还提到了为人民服务创发展。要照顾退伍军人,很多退伍军人面临生活困难,无法适应社会生活,面临就业困难,生存问题。所以国家对退伍军人设立了职业培训,保证他们能上岗就业。现在青岛成立了两万平方的创业基地,大力支持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同时进行干部人才培训。对有困难的军人可进行基金的扶持,改善生活的发展问题。博士后在线在帮助人才创业和项目转化落地方面有非常多的经验,也有众多资源的支持,接下来也会响应国家的号召,在帮助退役军人创业创新方面有新的布局。田院长还对深圳这个城市不吝赞赏,认为深圳能够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未来,能够接纳很多高新技术和顶尖的人才。在谈到中管院跟博士后在线的后续合作问题时,田院长指出博士后在线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中管院能够给予博士后在线平台专家和技术方面的支持,为品牌赋能,让博士后在线平台在技术方面得到更大的提升,推动平台四链融合模式的全方位发展。对于此次田志强院长、汪远林副院长一行莅临博士后在线进行考察及指导,博士后在线创始人樊木春、博士后在线合伙人张伟华、博士后在线合伙人李春雷及星邦传媒董事长张振峰表达了衷心的感谢,并希望双方今后能有更多的交流与合作。
原标题:博士生超期学习该不该清退?中国科学报邀专家共同探讨中国科学报8月25日消息,近日,本报编辑部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一位操着一口陕西话的老父亲说,他的儿子在读了八年博士、完成了所有应完成的学术成果之后,因为所安排的毕业答辩时间超过了期限,在“临门一脚”的时刻被所在高校清退。这并非个例。从去年到今年,包括清华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在内的多所高校都曾清退博士生,原因多为其未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完成学业。与此同时,中国传媒大学近日召开研究生教育会议,推出研究生教育重大改革举措。其中,自2021级起,将博士生基本学制由3年改为4年,最长有效修业年限由8年改为6年。这促使我们思考并提出一个问题:该不该给博士生设置毕业年限?如果该设,那又应当以几年为宜?为此,我们邀请相关专家、管理者共同探讨这一话题。受访人:周 倩 郑州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闫月勤 西南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孙新波 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喻海良 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沈文钦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中国科学报》:目前,各高校一般将博士生就读年限设定在3~4年,最长约6~8年。而与此同时,博士生无法在基本学习年限内毕业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您认为,博士生就读年限应该设定为几年?为了保证博士生培养质量,该不该对其就读年限加以设定?周倩:对博士生的学习年限进行规定,我是赞同的,但要有差异化,根据学科不同有所区别。有研究表明,在法国,取得博士文凭平均年限为3年,人文社科类平均为3.4年,理科类平均为2.7年;在英国,一般高校规定哲学博士修业时间为3年,但大多数为3.5~4年,个别学生长达8年;在德国,博士生毕业平均需要4.3年,工科为5.3年,人文社科为4.75年,生物科学为4.2年,数学及其他自然科学为4年;在美国,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哲学博士建议博士候选人最好能在6年内完成学业,教育学院常规博士要求最长7年毕业;在加拿大,博士生修业年限一般最长为8年。根据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博士生在校学习基本年限设置一般3年为宜,最长学习年限可以定为8年。除了特殊情况,如创业,可以向学校申请延期,但不能滥用。另外,博士生的培养资源是稀缺的,如果长期不毕业,会占用宿舍、实验室等,影响其他学生的培养。闫月勤:关于博士修业年限,以美国为例,其规定也是3~4年居多。其实,博士生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完成学业,延期毕业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而且延期时间越来越长。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对美国博士教育的统计(2006),1978年自然科学、工程和生命科学学科博士按照RTD统计(注:从正式开始研究生学习到获得博士学位的实际学习时间)的修业年限中位数均不足6年,修业年限中位数最高的人文科学也仅为7.5年。而到2003年,人文科学学科博士生按照RTD统计的修业年限中位数已达到9年,自然科学、工程和生命科学学科博士按照RTD统计的修业年限中位数略低于7年。从1978年到2003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全体样本按照RTD统计的修业年限中位数从 6.3年上升到7.5年,增加了1.2年,人文、社会科学和教育的增幅达到了1.5年。而且,美国博士生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前2年进行大量课程学习,旨在加大知识深度与广度。此阶段结束时有中期筛选考试,通过者才能进入论文阶段。与美国相比,我国博士生学制并不长,延期毕业人数少得多,但都有一个共同趋势——延期毕业人数越来越多。因此,现有学制可以适当延长,我们可以有修业年限的基本要求,但是清退要慎重。喻海良:此前,博士生在校学习年限规定是3年,但绝大部分博士生3年内都无法毕业,需要4年才能毕业。这样一来,第4年他就无法获得奖学金了,对其生活带来一定影响。目前,博士生奖学金有国家级奖学金、校级奖学金,多的话,一名博士生一年可能有10万元,少的话也有四五万元。因此,博士生在校学习年限由3年顺延为4年,是一个正常的调整,其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服务。给博士生设定就读年限是有必要的。如果没有这样的规定,很多学生就会成为“老赖”,拖着不毕业。而在这种情况下,导师比学生还要着急。因为这会占用导师的招生名额、学校的教学资源——如果学生迟迟无法毕业,会导致博导无法招生,乃至博士生招收资格被取消。不是说时间越长,培养质量就越好。相反,时间越长,“放水”的可能性越大。沈文钦:是否要对就读年限加以设定,从管理的角度而言是必要的,但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而言,则不一定要限制年限。在美国、德国等国家,一些博士修业年限过长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为提高博士培养的效率,政府和高校都出台措施鼓励缩短修业年限。英国甚至将博士毕业生的修业年限和研究生培养经费相挂钩。不过,在美国并无博士生必须在若干年内毕业的硬性规定,博士生入学后十多年才毕业也是允许的。在我国,规定最长修业年限有利于节省高校的办学资源,也可以作为分流博士生的一种手段。但最长年限规定为6~8年似乎太短,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一些学科如人文学科博士生读博超过6年是比较常见的,最长修读年限可以延长到8~10年。《中国科学报》:相关研究表明,相比文理基础学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工科为主的高校博士生延期毕业情况更为严重。您是否认同这一结果?对于不同类型的大学,是否应当设定不同的学习年限?沈文钦:博士生的延期情况主要与其所在的学科有关,和其隶属的学校类型关系不大。因此不同类型大学设定不同学习年限并无必要。在我国,理工科尤其是实验科学博士生科研任务重、实验要求高,而且实验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确定性强,因此导致博士生无法对其博士研究进程进行有效控制。另外,实验研究具有延续性,一些博士生尽管博士论文写完了,但所参与的课题研究可能并未最终完成,这时导师希望其留下来继续完成研究。这些因素都导致实验科学的博士生延期毕业。在西方国家,情况似乎相反,人文社科类博士的修业年限更长。例如,美国对人文社科类博士的要求是很高的,博士生往往要很长时间才能取得博士学位。周倩:我国高校工科博士生延期毕业的情况比较严重,与其毕业的科研成果要求有很大的关系。不少高校都对理工、医学博士生在校期间发表的SCI或EI论文的数量和级别有要求,这是他们进入学位答辩程序的必要前提。但EI期刊数量相比SCI期刊少,而且一些高校规定收录EI论文集中的论文不算,导致难度加剧。对于不同类型的大学,甚至不同学科,可以设定不同的学习年限。博士生招生高校可以统计不同学科学生毕业的年限,进行分析、科学制定。孙新波:4~6年是比较适用的学习年限。当然,博士生培养存在个体差异,因为博士生个人方面的原因导致一定的延期,这需要博士生与导师和导师组协商解决。如果中途发现不适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应该有一定的退出机制。实际上,没有必要保证所有的博士生都顺利毕业,一定要把质量和创新作为衡量的标准。喻海良:不是所有的工科博士生都会延期,这与他们导师的课题方向有很大关系。假如其博导的研究方向以企业的横向课题为主,这样工科博士生就要帮着导师做一些项目,从而占用其学术研究时间,导致其延期毕业的可能性也更大一些。《中国科学报》: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对博士生在读期间须产出学术成果有明确要求,这也是导致许多博士生无法在规定学习年限内毕业的主要原因之一。您认为目前高校对博士生学术成果数量的要求是否合理?现有的就读年限是否可以保证博士生具备应有的学术水平?周倩:首先,不同国家、不同学校、不同发展阶段的高校,对博士生学术成果的形式、数量和层次的要求可以有所不同。比如,在法国,博士生培养的第一年必须按规定完成一篇“小论文”并通过答辩,才能进入博士论文撰写阶段。不过,在欧美很多发达国家,没有规定发表期刊论文,但这些国家的科技水平领先,这与学术人员的科研自觉、科研环境、科研条件是有关系的。其次,学术成果的类型可以多样化,不一定是论文。再次,对于发表论文的层次,不能唯SCI、SSCI、EI,论文质量可以进行同行评议。保证博士生具备应有的学术水平涉及培养环节、课程设置、导师指导、专业学习、过程评价等多种因素,年限只是其中之一。闫月勤:博士在读期间应该有一定的学术成果产出要求,这也是学术训练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通过专利申请你会学习到专利申请的程序要求、基本要素,通过写作学术论文能掌握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和规律。目前,有些高校发表论文数量要求太多、发表期刊要求太高的确是个问题,需要纠偏。国外许多大学博士毕业不要求发表学术论文,只要导师和指导小组认为博士论文达到了毕业水准就可以答辩毕业。基于我国目前的学术生态和社会诚信缺失现状,个人认为不能照搬这种方法,还是要有一定的量化的学术产出要求,否则会增大腐败滋生的风险。如果学术产出数量减少、发表论文期刊规定不要太高,相信会有更多博士生在修业年限规定内顺利毕业。孙新波:据我所知,对博士生在读期间须产出学术成果有明确要求,这是国际通例,并非我国独有,只是要求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不同罢了。这不是导致博士生在规定学习年限无法毕业的主要原因,或者说这根本不是导致博士生无法毕业的原因。进一步讲,国际上一些高校的要求并不比我国的要求低,甚至高很多,从质量和创新出发,这不是问题。高校对博士生学术成果数量的要求是经过严格的论证和相关委员会通过的,4~6年的学习年限可以保证博士生具备应有的学术水平。喻海良:目前,我国高校对于发表论文的要求也是比较灵活的。以中南大学为例,现在毕业证和学位证的发放是可以分开的。如果博士生毕业论文已经做得非常完美,其他需要发表的小论文可以毕业后再发。这样的话,就可以先拿到毕业证书去工作,等论文发出来后,满足相应的要求,再到高校里补一个学位证书就可以,不会影响学生就业。除毕业论文外,具体发多少篇学术论文合适,这跟导师是有很大关系的。高校只是规定“基本线”,而导师从严格学生培养质量出发,往往有更高的要求。沈文钦: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教育研究中心对全国博士毕业生的调查显示,博士生在读期间的最大压力来自于完成学术论文发表的要求。除了各高校的基本规定和要求,不同的院系还会加码,在数量和论文档次上提出更高要求,这给博士生带来了很大压力。如果博士生导师和评审专家能够对博士论文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学术成果发表的要求是没有必要的。欧美国家并不把论文发表作为毕业要求,很多博士生在读期间也无论文发表。对博士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提出数量要求会鼓励学生从事“短平快”的研究,也可能使学生在前期忙于应付论文发表要求,挤占用于博士论文写作的时间。《中国科学报》: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导师不能很好地对博士生学业进展进行总体把控,也是造成博士生延期毕业的原因之一。与此同时,有些导师为了让学生顺利毕业也不得不“忍辱负重”。目前导师在指导博士生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对于厘清导师和博士生各自的责任方面有何建议?如何才能构建起科学、高效、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周倩:导师指导博士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导师本身的水平。有些高校允许获得国家级项目的副教授担任博士生导师,这其中一部分导师的指导水平还不够。从国际上看,是否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不同发达国家的规定是不同的。比如在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一般不用遴选。但在法国,《第三阶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法令》对于什么样的学术人员才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是有明确规定的。二是导师没有尽责。有些导师担任领导职务,有些是业界“大牛”,外出学术交流多,无暇指导学生。建立科学、高效、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一要建立和完善导师组的指导方式。博士生从入学到毕业,一般都是由导师一人负责,存在依赖性和风险性。二要丰富博士生修业课程。不少学生涉及跨专业学习,需要研修学科课程。有的高校博士生阶段课程开设较少,课程考核要求较低,完成学分较为容易。有研究表明,美国大学根据各系和各学科情况规定,博士生修习的课程数量通常为12~15门。三是加强过程管理。在中期考核、论文开题、课程考试等环节强化评价,及时提出警示。四是增加培养成本。一般而言,博士生只交基本学习年限的学费,并获得相应的补助。非特殊原因,可以在延期期间收取一定的学费。比如,中国人民大学规定,研究生在基本学习年限之后的延长学习期内,须按学校规定缴纳学费等并按期进行学籍注册。延期学习期间,高校不划拨培养经费,不安排其住宿;学生不参评奖助学金,不享受校内生活补助。孙新波: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在于方法论和方法。这个问题的解答需要导师从哲学层面入手,深入探索和研究指导博士生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尤其是方法论,一些导师比较注重方法的指导,忽视了方法论的指导,这是导致博士生创新性不够的一个原因。就管理科学而言,国际上一些高校特别注重对博士生进行管理哲学的训练,其目的在于培养博士生的创新思维,而研究内容的创新是博士生自己的事情。另外,导师应该给博士生搭建更多的与实践接触的机会,既要鼓励博士生多做“无中生有”的研究,也要引导博士生扎根我国实践深入研究。喻海良:导师能否对博士生学业进展进行总体把控,主要取决于学生做的课题是不是与导师相关。如果学生自己选定的课题方向跟导师的研究方向完全不搭界,就会影响他的学业进度。假如学生做的课题是导师给定的方向,导师是会时刻跟进的。假如学生不听导师的指导,自己设定与导师不相关的方向,因此毕不了业,应该是学生的责任。现在确实有一些学生,特别一些国外来的留学生,在毕业论文方面,导师要帮很多忙。对于这种情况,导师事先就要跟学生说好,每个时间节点应该完成哪些工作,如果做不到,就应该自行承担责任,不能怪到导师身上。在这方面,导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有充分的沟通。导师给学生安排的课题,一定要是自己擅长的,否则无法指导。沈文钦:根据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教育研究中心对全国博士毕业生的调查,博士毕业生认为我国博士生教育最应当加强的一个方面就是提高学术指导的质量。我们的调查发现,很高比例的博士生对导师指导是“满意”或“比较满意”的,但也有13.5%的博士生对导师的指导感到“一般”或者“不满意”。导师指导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包括:导师脱离科研前沿,导师指导过少、过粗,对博士生的反馈不够及时,导师权力过大且不能鼓励学生创新等。应该建立起导师和学生双方权责明确的制度,允许学生自由转导师。在一些学科进一步完善导师集体指导制度,并对集体指导涉及的相关问题制定规则,使之更加制度化。《中国科学报》:在博士生被清退后,是否有后续的配套措施进行圆满的善后,保障其应有的权益,并避免其出现不必要的心理问题?周倩:博士生被清退,符合一定条件,比如,修完培养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成绩全部合格或已完成学位论文开题等,对于硕博连读的学生,可以授予其硕士文凭;对于其他博士生,可以发放结业证或者肄业证。高校应完善博士生学位申请申诉制度,加强博士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心理健康咨询与教育,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目前,有些高校博士生完成了毕业需要的所有流程,但因为高校规定的发表期刊论文的层次问题,不能获得博士学位,在破除“五唯”的背景下,可以适当延长发表期刊论文的时间或采用同行评议的方法判定期刊论文质量。闫月勤:我不同意清退这种方式。在终身学习社会里面,没有必要也不能清退。据我所在高校情况,目前清退的学生大多数不是全日制在读博士生,在职学生居多。这部分学生因为工作、学习、家庭无法兼顾,完成学业要求困难,没办法按期毕业。高校应该征求学生的意见,如果学生自愿放弃,当然可以。如果因为个人特殊原因不得不延期应该尊重,要允许学生申请休学或延期几年。只是这样一来,就增加了高校管理的复杂度。建议高校对申请休学的博士生收取一定学籍管理费用,妥善管理学生学籍,待学生回校继续完成学业可以顺利对接;改善导师评价,学生延期或者休学不影响导师业绩评价。沈文钦:博士生的退学处理问题,博士生个体、导师、院校和政府四个利益相关者都应有所作为。并不是所有注册的博士生最终都能获得博士学位,在欧美国家,相当高比例的博士生最终是不能获得博士学位的,博士生在入学之初就应当对此有所认识,并有心理准备。对院校而言,对于分流的博士生,应当允许他们把学籍转为硕士生,并相应地申请硕士学位。政府的学籍管理系统也应当相应调整得更加灵活。对于希望从博士生转为硕士生身份的学生,院校和导师应当理解并鼓励。中国科学报:【来源:天天读报会】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来源:经理人网随着中国经济与综合国力的快速崛起,如今的中国,取得了多个领域的“世界第一”。以至于在国际上提起“中国”,很多国际友人都忍不住竖起大拇指,甚至前来中国“取经”。按理说,实力强大的国家+一系列领先的管理实践,必然能造就中国管理学术体系在国际上的绝对“话语权”。然而现实却是,还不够有话语权。这是为什么呢?在日前由中国管理科学学会主办的2019’东沙湖论坛——中国管理百人会上,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吴晓波以《中国管理学术体系的话语权》为题,指出了当下我国管理学术体系在提升话语权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为中国管理研究的未来提出了切实建议。学者简介:吴晓波,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浙江大学创新管理与持续竞争力研究中心(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主任,浙大EMBA《战略管理》课程师资。研究领域:创新管理;全球化制造与创新战略;信息技术与管理变革;包容性创新;大数据背景下的商业模式创新等。(本文摘选整理自吴晓波教授现场演讲,整理:东沙湖论坛公众号)改革开放以来,BAT、美团、华为、中兴……发生在各类大型企业中的“中国故事”越来越多。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在构筑中国管理学术的话语权体系方面,我们还需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从而引导国际学术界对此展开研究和讨论。讲到哲学社会科学,其实离不开亚里士多德体系。很多科学没有诞生在中国的原因是,现代知识体系的底层框架是古希腊学者们提出来的。其实中国各种小智慧非常多,但如何才能变成一种大智慧?知识代表的不光是认识物理世界、自然世界、人与人的关系,还要往上提升成为认识论,变成一种理论。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很多,但要能形成现代意义上的理论才是关键。而智慧上升为理论靠得是思辨能力,这是值得反思的基本架构。今天,国际会议上能听到的中国声音很多,但在中国管理学术体系的话语权方面,还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兼顾“民族性”与“世界性”是一项重大挑战语言是话语符号,话语是思想载体。那么中国丰富的古代思想怎样才能成为让世界能理解的思想?如今,我们做得还不够的原因,不在于没有推出某种所谓的世界通用语言,而是不够兼顾“民族性”和“世界性”。因为世界性语言的产生,并不是简单地创造一组纯粹的符号,而是要有一个思想的载体。所以我们要避免“自说自话”或“亦步亦趋”,使构建话语体系在兼顾“民族性”与“世界性”中前进。图片来源:Unsplash发展管理学术话语体系不等于“造新词”管理话语表达的基础是“概念”,因此我们需要基于中国管理情境开发新概念。但现如今中国管理学术圈存在一种“攒造新词”以哗众取宠的不良风气。管理话语表达的基础虽是“概念”,但我们不能随意编造出各种各样的概念。特别是在讲概念时,要从源头、思辨的基础上一步一步溯源过来,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否定他人。因此,话语权要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扬光大。要考虑语言之间的互文性汉语具有天然的独特性,富含“缄默知识”,许多汉语词汇都难以找到准确的外文对应词。中文翻译成英文,词义很难表达清楚;英文翻译成中文,也同样难翻清楚。比如,阴阳、道、悟…,很多人都拿不出好的译词。汉语词汇非常丰富,文字十分简洁,在联合国文件里,中文也总是最薄的版本。所以语言之间的互文性,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大力发展扎根中国管理实践的质性研究现在,大学商学院、管理学院的很多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看上去在国际通用话语体系上越来越通用化,但越来越多的论文缺乏思想。话语权不是简单的工具,而是创新理论体系,源于实践而总结的思想。讲好中国管理故事,凝炼标识性新概念,离不开扎实的“定性研究”。定量与定性如何平衡?近十几年来,中国在国际顶级杂志上发表的文章越来越多,其中大部分都是定量的,具有中国自己学术话语内容的却鲜有所见,尤其是基于案例的深入系统分析。案例的分析方法有很多种,单案例、多案例,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可以由各种各样的编码系统来做。我们需要用好的手段,通过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深入进去”“表达出来”,将中国案例通过科学方法表述出来是非常重要的。图片来源:Unsplash要大力提倡扎根中国管理实践的自信研究。所谓自信研究,是以定性为基础的研究,只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才能真正产生中国管理思想、管理体系。在学界形成理性批判风气要大力加强批判性。各说各的,缺乏争辩争鸣,但“一知半解“地对经典理论“大张挞伐”,也不可取。很典型的就是网红效应明显——通过极端化的论点和观点吸引“流量”,非理性批判形象陡然变得强大。但自己一知半解,马上否定别人,或将别人推向极端,以证明自己某些概念的高明之处,这是有问题的。纠正浮夸风气,既尊重权威,又不迷信权威;既尊重经典,又勇于创新。学界需要一个生态系统,提供更多自由辩论的空间和机会。比如,在国内一些杂志上开设争论性专栏,或有意识地发表一些不同观点的文章。让学者相互争论、思想碰撞,真金不怕火炼,才会有好的思想诞生出来。大力发展“人文教育”,着力培养中国管理学术精英人才培养青年一代的人文精神非常重要。如今,年轻人的思辨能力、哲学能力、悲鸣之情从幼儿园到小学,一直被大量地灌输,但人文素养的培养还不够。能提出有价值理论的人,需要有非常好的人文素养和精神以及哲学思辨能力。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在这方面可以有所作为。管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既涉及人文知识,又需要科学修养。时代呼唤既具有人文关怀、悲悯情怀,又具有独立精神、创新精神的管理学者。构建管理学术话语体系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学者要充分发挥更主动积极深入实践的健康作用;政府部门应改革机制,致力于塑造生动活泼、百花齐放的良性局面,允许有各种大胆的创新尝试和探索。我们要充分抓住新一轮产业革命的重大发展机遇,抓住理论创新和话语体系全球性重构的重大“超越追赶”战略机会窗口,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情景假设前提的变化机械化开启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电气化带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自动化促使第三次工业革命诞生;智能化引发第四次工业革命。科技、工业革命与科技强国的崛起以及万物互联,带来了AI、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而现有的管理理论大多是建立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产业革命基础上的认知,缺乏在第三次、第四次产业革命上的认知。理论的研究,特别是管理理论的研究,与情景相关。这个情景很典型,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产业革命在崛起的过程中产生科技强国;科技强国讲求创新,创新不单纯是一种科技,而是要产生经济效应,它与经济紧密相连。而在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崛起的过程中,管理发挥的绩效非常大。但管理原理和管理最基本的规律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很高兴地看到中国企业在第四次产业革命中冲在世界前沿。尽管与美国等发达国家还有差距,但当中国在很多方面与他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时,所带来的机会是我们从已有企业实践中看到很多的C,这些C在原有管理理论中缺乏系统总结和提升,有关第三次,尤其是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关键理论,并没有真正呈现出来,而这就是我们能站在新起跑线上去做的机会。图片来源:Unsplash凝炼基于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的“C理论”当我们将西方管理理论应用于研究中国管理实践时,一些中国现象与源自西方情境的理论是矛盾的。因此,是时候构建中国特色的管理“C理论”了。之所以被称为“C理论”,是因为这是一种源于中国管理实践的管理理论。它最大的崛起机会是研究中国跑在最前面的企业,即研究“领头羊企业”是怎么做的?是完全按照西方体系在做,还是完全按照东方古代管理思想在做?比如基于互补性的竞争力、灰度与包容。华为的实践是讲求奋斗,公司不上市。华为的股东体系、公司的治理结构与以往很多公司都非常不一样,但仍然能产生非常好的绩效。回归本源:为什么而研究?我们要回归本源,用一个框架来看,管理学的本质是研究价值的创造,又如何被合理分享?怎么形成良性循环机制?在机制中价值是怎么实践和提升的?管理理论较多的是应用激发的基础研究,我们需在这方面进行更多投入。1)超越追赶超越追赶(Catch-up & beyond)变革(Change)权变(Contingency)非线性(Chaos)危机与学习(Crisisbased un-learning)互补性(Complementarity)跨界(Cross-boundary)竞合(Co-competition)灰度与包容(Compromising)奋斗者为本(Contributor-based)……“应用激发的基础研究”研究的是管理学的本质,是价值的创造与合理分享的循环机制,是人的价值。而学者的责任和价值就在于:质疑常识,挑战常识,建立新的常识。2)RRBM社群RRBM社群是致力于激发、鼓励和支持可信且有用的商业与管理研究组织。始于2014年,EFMD委托徐淑英教授组建专家团队探索商学院开展学术研究中遇到问题后的解决方法。2016年,来自5大商学领域的24位资深专家学者及PRME、EFMD、AACSB、 Aspen Institute四大组织正式组建RRBM社群。2017年,RRBM社群发布“负责任的商业与管理研究愿景:创造可信且有用的知识”,立场宣言:A Vision of Responsible Research in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Striving for Useful and Credible Knowledge。3)2030愿景我们提出2030愿景:全球的商学院和学者都成功地将自己的研究关注于“负责任的科学”,将最扎实的知识直接或间接用于解决重要商业和社会问题;并将负责任研究的原则延伸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中增进全人类福祉;使商学与管理研究成为“负责任科学”之典范。图片来源:Pexels 4)负责任科学的七项原则我们提出负责任科学的七项原则:一是服务社会:创造有益于当地与全球商业与社会的知识,帮助实现创造更美好世界的终极目标。二是利益相关者参与:在不牺牲学术独立性的前提下,鼓励不同利益相关者参与研究过程。三是影响利益相关者:开展能对不同利益相关者产生影响的研究,尤其是有助于创造商业与社会更美前景的研究。四是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同时鼓励理论领域的基础知识创造与应用领域解决当前迫切问题的研究。五是注重多元性与跨学科合作:鼓励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学术形式与调研类型的多元性以及跨学科合作,以反映商业与社会问题的复杂性与多元性。六是科学的方法论:无论是定性或定量研究,或者是理论与实证研究方面,均采用严谨的科学方法与流程。七是广泛传播:采取各种形式的知识传播,共同推动基础知识与实践的发展。5)为商业与世界更好的明天,做负责任的研究徐淑英教授说,要实现“愿景2030”,需要研究生态系统里的所有参与者,包括期刊编辑和出版社、学术机构带头人、学者、博士生、院校领导、商学院协会、认证机构、基金资助机构、政府部门、以及商学院校友会、社会团体、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采取步调一致的行动、达成共同的目标——重视严谨的学术研究,以帮助解决重大挑战,创造可化为行动的知识。“科学研究的最终目标,是为建设一个更好的世界而做出贡献。商业和管理学研究同样可以、也必须以此为己任,通过负责任的研究,不断挖掘其建设更好世界的潜力。” 6)建立超越追赶的创新战略“新常态”任正非说,“我们总是在稳定与不稳定、平衡与不平衡的时候,交替进行这种变革,从而使公司保持活力。”现有管理学的核心思想是,有效的分工与协作体系,通过管理实现并提升绩效。华为通过迭代、试错、流动、不确定性、灰度,使打破平衡成为一种常态,并建立和竭力维护稳定的平衡。但我们看到,跑在前沿的企业所信奉的管理哲学是主动打破平衡。这已是一种常态,像以华为为代表的公司最为普遍,阿里巴巴也是这样。很多企业都是从一个新的体系崛起,这就是中国管理学界的机会。历史上产业革命催生了强权,或强国的崛起,背后都有管理理论的崛起。在英国有《国富论》劳动分工理论;在法国有《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十四条管理法则;在德国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官僚组织理论;在美国有《科学管理原理》人际关系理论、需求层次理论、决策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竞争战略;在日本有《Z理论》“全面质量管理”“精益生产”;在中国有“C理论”。来源丨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引子: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由36所A类高校和6所B类高校组成。其中36所A类高校皆为原985高校,6所B类高校有三所原985高校(东北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三所原211高校(郑州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组成。正文浙江大学第四轮学科评估A+的一级学科有:生态学、光学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农业工程、软件工程、园艺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临床医学、农林经济管理。2017年全日制在校本科生 24878 人,硕士研究生 18048 人,博士研究生 10747 人。全日制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比例为 1:1.16。在校留学生数(含非学历留学生)为 6843 人,比上年增长9.72%,其中攻读学位的留学生数为 4116 人,比上年增长17.67 %。清华大学(包含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第四轮学科评估A+的一级学科有:建筑学、水利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园艺学、城乡规划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核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力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化学、生物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设计学。2017年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5619人,硕士研究生 19062人,博士研究生13081 人。全日制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比例为 1:2.06。在校留学生数(含非学历留学生)为2865人,其中攻读学位的留学生数为2768人。北京大学第四轮学科评估A+的一级学科有:数学 物理学 化学 生物学 地理学 大气科学 统计学 力学 计算机科学技术 基础医学 口腔医学 哲学 中国语言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 世界史 考古学 艺术学理论 应用经济学 政治学 社会学 心理学。2017年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5628人,硕士研究生 16315人,博士研究生10712 人。全日制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比例为 1:1.73。在校留学生数(含非学历留学生)为3579人,其中攻读学位的留学生数为2639人。中山大学第四轮学科评估A-以上的一级学科有:生态学、工商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共管理、中国语言文学 数学 化学 生物学 临床 基础医学 药学 中国史 物理学 哲学2017年全日制在校本科生32299人,硕士研究13108人,博士研究生 5499人。全日制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比例为 1:0.56。吉林大学第四轮学科评估A-以上的一级学科有:化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 哲学 法学 政治学 考古学 数学 工商管理 物理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机械工程2017年全日制在校本科生41953人,专科1614人,硕士研究生 18094人,博士研究生7514人。全日制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比例为 1:0.61。在校留学生数(含非学历留学生)为 2304人。四川大学第四轮学科评估A-以上的一级学科有:口腔、中国语言文学数学 化学 生物学 材料 化学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 软件 临床 药学 护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校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3.7万余人,硕博士研究生2万余人,外国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3700余人。武汉大学第四轮学科评估A-以上的一级学科有:马克思主义,地球物理学,测绘工程,图书情报管理、法学,生物,软件工程,公共管理、哲学,理论经济学,中文,新闻,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学,计算机,水利工程,工商管理。2017年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9738人,硕士研究生18817人,博士研究生7256人。在校学历教育留学生 2265人。
光明日报1月18日消息,高校的师生都要面临论文的考察。但你能想象,对于有些人来说,发一篇论文,可以像网购一样轻松吗?在论文买卖的流程中,买方只需要交钱,卖方代写代发“一条龙”服务。如此“简单”的操作背后,知识生产活动已经超越本应有的边界。论文买卖市场需求旺盛,博士生为求职买SCI论文在高校运行的种种标准中,论文是“硬通货”之一。事关职称晋升、评优评先,有的还是入门任教的基本门槛。2010年年初,媒体刊发一则报道,披露武汉大学沈阳研究团队的调查发现:我国买卖论文2009年产值高达10亿元人民币。10年后,论文买卖情况如何?记者辗转联系上了一位当事人。刘劲,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南方一所职业学校任教。现在,他和朋友正攻读海外一所高校的博士学位。因为疫情原因,大部分时间在上网课。关于读博的目的,刘劲直截了当:冲出重围,到一个三本或者是好的二本学校任教。在读博的“四年规划”里,最关键的一环是“发SCI论文”。按照刘劲的说法,凭借博士学位,再加上SCI论文的优势,在一般本科院校求职不成问题,运气好的话,还可以获得一笔可观的“安家费”。在他的盘算中,这笔投资是“划算的”。2020年年初,“经过长时间考察”后,刘劲和朋友决定买一篇SCI论文。两人合写,分别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他们打算买的是“四区论文”(注:期刊按照影响因子高低依次排序,此为SCI中最低区域),“全程一个月代写代发,前前后后一共花39000元就可以搞定。”在和朋友分别交了5000元,一共1万元订金的两个月后,刘劲收到了一份期刊的用稿通知,“不过,正式出刊还要等半年。”但是,现实很快发生了变化。2020年,科技部印发了《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试行)》,教育部印发了《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两部委对SCI论文相关指标的使用提出了要求,“评价重点是论文的创新水平和科学价值,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直接判断依据”。刘劲发现,“算盘好像打错了。”一些高校改变了论文评价标准,不再将SCI论文与教师招聘硬性挂钩,“四区的SCI论文好像已经没有优势了。”原本打算再发一篇SCI的刘劲告诉朋友,“还是算了”。因为已经收到的第一篇论文的录用通知,他们只得“硬着头皮付尾款”。那高分区的论文能买吗?一位高校教师透露,期刊影响因子越高的论文越贵,“一区的论文叫价高达10万元以上。这种情况虽少,但并非没有。”要价2000元代写本科论文:“改到你满意为止”除了评聘职称、完成科研任务过程中存在买卖论文,这股“歪风”也开始在硕士和本科学段中蔓延。记者在一个拥有近500名学生的微信群里询问:“是否有人可以代写本科论文?”不到一分钟,一个名叫李彬,备注为新疆某大学硕士研究生的人,加上了记者微信。“如果是新闻传播或者经济学本科论文,我可以来。”在了解论文大致方向后,李彬表示:“我这个学期刚好有一个专题做的就是这个”。言下之意,他的课程论文可以“改一改”,卖给记者。为了打消记者的“顾虑”,李彬向记者展示自己的丰富经验,他此前还接过经济学本科论文代写,因为他本科学经济,研究生学的是新闻传播。在费用方面,他补充说,如果加上开题的内容,要价2000元。不过,他一再强调“包修改”,“会根据导师提供的修改意见,改到你满意为止”。此外,李彬还透露一些网店论文买卖的“套路”,劝记者小心“买论文上当”:“网上的代写要便宜些,大概1300元左右。他们会找一篇论文,翻译成小语种,再翻译回中文,直接发给你。这样的论文,虽然看上去是原创,但是语句不通顺。如果让他们修改,需要再加钱。”为了印证这种说法,他随后给记者发来一张截图,有“客户”抱怨网店的论文代写业务,“改一次,还要花一次钱。”记者问由他代写论文,会不会有被查出来的风险?李彬痛快地回答:“你不说我不说,谁能知道?”不过他也提醒,“在交论文和答辩前,你要提前看一下论文,不然你答辩回答不上来,我可没办法。”网店论文售卖屡禁不绝:遇发稿高峰“需等待半年”临近毕业,北京某高校博士生佑青正努力撰写20万字的博士论文。“写论文”和“发论文”的要求,一直让她和同学们感受到很大压力。面对有人一年之内发好几篇SSCI论文的情况,佑青觉得“有问题”。但是有同学似乎看透了此中玄机,对此轻描淡写,“这很正常,出钱买知识版权而已”。这弄得佑青“很无语”,她告诉记者。“一些网店可以提供论文代写服务,还可以保证质量”。此前有媒体报道称,一名工作在上海的博士生在网上公开售卖SCI论文已10年,先后卖出了100多篇论文,发表于国内外学术期刊,牟利数百万元,买家多为高校师生。记者调查发现,此类明目张胆的店家已被下架处理,但并非销声匿迹。顺着佑青的提示,记者找到一家网店,搜索“期刊”,出现大量“期刊查重”等店面信息。记者随机进入一家网店提出:“就读研究生,评奖学金,需要买论文。”迅速得到回复,“加微信聊,方便安排期刊专员,一对一推荐合适的期刊。”随后,期刊专员粒粒加上记者微信,询问要求后,迅速为记者选定了一家普通期刊,代写代发,报价1600元。这一费用包括文章修改润色费、公关费、版面费等全流程费用。粒粒催促记者赶快确定,“现在发刊高峰期,很多2021年毕业生要发刊,现在都来提前准备了,满稿很快。如果要上那种可在知网上查到的期刊,需要等半年左右。”佑青的疑问是:“如果学术道德不足以约束这些行为,为何不把论文买卖判定为违法行为,至少在知识产权领域可以探讨。”2018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对从事学术论文买卖、代写代投以及伪造、虚构、篡改研究数据等违法违规活动的中介服务机构,市场监督管理、公安等部门应主动开展调查,严肃惩处。法律监管缺位、学校不愿公开处理,遏制论文买卖难很多人都有发表论文的需求,但期刊本身是稀缺资源,发核心期刊、发SCI收录期刊的要求,又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情况。武汉大学教授张琳坦言,我国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还难以有效惩治买卖论文行为,对论文的需求方、代写方、第三方中介机构没有产生足够威慑。她建议,“对论文买卖行为和涉及的相关主体,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加以规制”。“有刚需就会有市场。”张琳说,论文买卖十分隐蔽,查处难度大,学校一般很难实施有效管理。即使查到了,出于对学校声誉的保护,也大多不愿意公开处理,甚至可能有意遮蔽。事实上,每位科研人员的研究方向都相对明确、固定,想在论文买卖市场上找到与自己研究方向完全一致的论文是很难的。张琳举例说,自己一直从事科技评价与科技政策研究,假如她某天突然在SCI期刊发表了一篇企业管理的论文,“必定非常可疑”。记者调查发现,部分教师花钱买论文,发表和日常研究相关性不大的论文,并不鲜见。在论文买卖链条上,这是一个容易发现的破绽。“在未来,我国建立起负责任的同行评议制度与良好的科研文化氛围下,一般科研人员应该不敢冒这个风险。”张琳口中的“同行评议制度”,指的是评审专家需要针对论文实质内容和价值作出高质量评判,进行事前把关。“创新性强、高质量的论文,在相对低端的论文买卖市场是很难找到的,因此会大大减少论文买卖的需求。”此外,针对本科和研究生层面参与论文买卖的问题,张琳认为,需要导师落实全程指导和监管责任,加强各层级学位论文的审核审查,“校内校外盲审不能为保毕业率而流于形式”。在破“五唯”的背景下,我国亟待建立具有实操性的多维综合评价体系,张琳补充道,“当新的评价体系逐步完善后,学界对论文发表的单纯性依赖自然会降低”。建立学术成果终身问责制,治理学术交易近些年,在高校盛行以论文考核方式的背景下,当买版面发展成买论文,与论文有关的违规行为愈演愈烈。清华大学副教授王传毅认为:“论文买卖是一种学术交易,与论著的不正当署名一样,是人情、权力、资本以不合规的方式换取知识产权的活动,从性质上来说是学术造假。”“根治学术交易,要充分认识到‘三个不可能’。”王传毅提醒,同行评议不可能完全解决问题,论文署上自己未成年孩子名字,也能发在经过严格同行评议的SCI期刊上。完全摒弃论文标准也不可能,其他形式的学术成果一旦纳入评价,也同样会被“交易”,还可能出现“因噎废食”的情况,毕竟论文是经过学术共同体评价后的知识增值,存在其合理性。加强网络监管,也不可能杜绝第三方中介的出现,只要获益超过成本,学术交易就会以更加隐蔽的形式出现。王传毅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学术成果终身问责制,使企图学术造假、学术寻租、学术交易者不敢干、不易干、不愿干。在成果发表前的评阅阶段,增加学术伦理审查环节,评阅人可随机联系任一作者,要求提供与其贡献相匹配的材料。”事实上,当前国际学界倡导开放数据、开放同行评议、建立国家级公开透明的科技成果交流平台。“一旦需要发表论文,就必须把论文相关数据、过程、成果,上传到一个公共平台向所有人开放,接受借鉴、质询和监督。”张琳认为,“使科研数据信息、评审信息和成果信息最大程度开放和透明,将大大增加论文买卖等学术不端行为被发现的可能性,有助于促进科研诚信建设。”“论文刊出后,并不应该一劳永逸。”王传毅建议,当论文成果用于后续学术评价活动,如招聘、评奖、面试及项目申报等,同样增设学术伦理审查环节,按需采用面试、电话或邮件方式,随机对作者学术成果贡献的真实性进行核验。他表示,“一旦发现做假行为,或经举报查实,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终身追责。”(本文部分受访者采用化名)
光明日报1月18日消息,高校的师生都要面临论文的考察。但你能想象,对于有些人来说,发一篇论文,可以像网购一样轻松吗?在论文买卖的流程中,买方只需要交钱,卖方代写代发“一条龙”服务。如此“简单”的操作背后,知识生产活动已经超越本应有的边界。论文买卖市场需求旺盛,博士生为求职买SCI论文在高校运行的种种标准中,论文是“硬通货”之一。事关职称晋升、评优评先,有的还是入门任教的基本门槛。2010年年初,媒体刊发一则报道,披露武汉大学沈阳研究团队的调查发现:我国买卖论文2009年产值高达10亿元人民币。10年后,论文买卖情况如何?记者辗转联系上了一位当事人。刘劲,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南方一所职业学校任教。现在,他和朋友正攻读海外一所高校的博士学位。因为疫情原因,大部分时间在上网课。关于读博的目的,刘劲直截了当:冲出重围,到一个三本或者是好的二本学校任教。在读博的“四年规划”里,最关键的一环是“发SCI论文”。按照刘劲的说法,凭借博士学位,再加上SCI论文的优势,在一般本科院校求职不成问题,运气好的话,还可以获得一笔可观的“安家费”。在他的盘算中,这笔投资是“划算的”。2020年年初,“经过长时间考察”后,刘劲和朋友决定买一篇SCI论文。两人合写,分别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他们打算买的是“四区论文”(注:期刊按照影响因子高低依次排序,此为SCI中最低区域),“全程一个月代写代发,前前后后一共花39000元就可以搞定。”在和朋友分别交了5000元,一共1万元订金的两个月后,刘劲收到了一份期刊的用稿通知,“不过,正式出刊还要等半年。”但是,现实很快发生了变化。2020年,科技部印发了《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试行)》,教育部印发了《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两部委对SCI论文相关指标的使用提出了要求,“评价重点是论文的创新水平和科学价值,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直接判断依据”。刘劲发现,“算盘好像打错了。”一些高校改变了论文评价标准,不再将SCI论文与教师招聘硬性挂钩,“四区的SCI论文好像已经没有优势了。”原本打算再发一篇SCI的刘劲告诉朋友,“还是算了”。因为已经收到的第一篇论文的录用通知,他们只得“硬着头皮付尾款”。那高分区的论文能买吗?一位高校教师透露,期刊影响因子越高的论文越贵,“一区的论文叫价高达10万元以上。这种情况虽少,但并非没有。”要价2000元代写本科论文:“改到你满意为止”除了评聘职称、完成科研任务过程中存在买卖论文,这股“歪风”也开始在硕士和本科学段中蔓延。记者在一个拥有近500名学生的微信群里询问:“是否有人可以代写本科论文?”不到一分钟,一个名叫李彬,备注为新疆某大学硕士研究生的人,加上了记者微信。“如果是新闻传播或者经济学本科论文,我可以来。”在了解论文大致方向后,李彬表示:“我这个学期刚好有一个专题做的就是这个”。言下之意,他的课程论文可以“改一改”,卖给记者。为了打消记者的“顾虑”,李彬向记者展示自己的丰富经验,他此前还接过经济学本科论文代写,因为他本科学经济,研究生学的是新闻传播。在费用方面,他补充说,如果加上开题的内容,要价2000元。不过,他一再强调“包修改”,“会根据导师提供的修改意见,改到你满意为止”。此外,李彬还透露一些网店论文买卖的“套路”,劝记者小心“买论文上当”:“网上的代写要便宜些,大概1300元左右。他们会找一篇论文,翻译成小语种,再翻译回中文,直接发给你。这样的论文,虽然看上去是原创,但是语句不通顺。如果让他们修改,需要再加钱。”为了印证这种说法,他随后给记者发来一张截图,有“客户”抱怨网店的论文代写业务,“改一次,还要花一次钱。”记者问由他代写论文,会不会有被查出来的风险?李彬痛快地回答:“你不说我不说,谁能知道?”不过他也提醒,“在交论文和答辩前,你要提前看一下论文,不然你答辩回答不上来,我可没办法。”网店论文售卖屡禁不绝:遇发稿高峰“需等待半年”临近毕业,北京某高校博士生佑青正努力撰写20万字的博士论文。“写论文”和“发论文”的要求,一直让她和同学们感受到很大压力。面对有人一年之内发好几篇SSCI论文的情况,佑青觉得“有问题”。但是有同学似乎看透了此中玄机,对此轻描淡写,“这很正常,出钱买知识版权而已”。这弄得佑青“很无语”,她告诉记者。“一些网店可以提供论文代写服务,还可以保证质量”。此前有媒体报道称,一名工作在上海的博士生在网上公开售卖SCI论文已10年,先后卖出了100多篇论文,发表于国内外学术期刊,牟利数百万元,买家多为高校师生。记者调查发现,此类明目张胆的店家已被下架处理,但并非销声匿迹。顺着佑青的提示,记者找到一家网店,搜索“期刊”,出现大量“期刊查重”等店面信息。记者随机进入一家网店提出:“就读研究生,评奖学金,需要买论文。”迅速得到回复,“加微信聊,方便安排期刊专员,一对一推荐合适的期刊。”随后,期刊专员粒粒加上记者微信,询问要求后,迅速为记者选定了一家普通期刊,代写代发,报价1600元。这一费用包括文章修改润色费、公关费、版面费等全流程费用。粒粒催促记者赶快确定,“现在发刊高峰期,很多2021年毕业生要发刊,现在都来提前准备了,满稿很快。如果要上那种可在知网上查到的期刊,需要等半年左右。”佑青的疑问是:“如果学术道德不足以约束这些行为,为何不把论文买卖判定为违法行为,至少在知识产权领域可以探讨。”2018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对从事学术论文买卖、代写代投以及伪造、虚构、篡改研究数据等违法违规活动的中介服务机构,市场监督管理、公安等部门应主动开展调查,严肃惩处。法律监管缺位、学校不愿公开处理,遏制论文买卖难很多人都有发表论文的需求,但期刊本身是稀缺资源,发核心期刊、发SCI收录期刊的要求,又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情况。武汉大学教授张琳坦言,我国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还难以有效惩治买卖论文行为,对论文的需求方、代写方、第三方中介机构没有产生足够威慑。她建议,“对论文买卖行为和涉及的相关主体,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加以规制”。“有刚需就会有市场。”张琳说,论文买卖十分隐蔽,查处难度大,学校一般很难实施有效管理。即使查到了,出于对学校声誉的保护,也大多不愿意公开处理,甚至可能有意遮蔽。事实上,每位科研人员的研究方向都相对明确、固定,想在论文买卖市场上找到与自己研究方向完全一致的论文是很难的。张琳举例说,自己一直从事科技评价与科技政策研究,假如她某天突然在SCI期刊发表了一篇企业管理的论文,“必定非常可疑”。记者调查发现,部分教师花钱买论文,发表和日常研究相关性不大的论文,并不鲜见。在论文买卖链条上,这是一个容易发现的破绽。“在未来,我国建立起负责任的同行评议制度与良好的科研文化氛围下,一般科研人员应该不敢冒这个风险。”张琳口中的“同行评议制度”,指的是评审专家需要针对论文实质内容和价值作出高质量评判,进行事前把关。“创新性强、高质量的论文,在相对低端的论文买卖市场是很难找到的,因此会大大减少论文买卖的需求。”此外,针对本科和研究生层面参与论文买卖的问题,张琳认为,需要导师落实全程指导和监管责任,加强各层级学位论文的审核审查,“校内校外盲审不能为保毕业率而流于形式”。在破“五唯”的背景下,我国亟待建立具有实操性的多维综合评价体系,张琳补充道,“当新的评价体系逐步完善后,学界对论文发表的单纯性依赖自然会降低”。建立学术成果终身问责制,治理学术交易近些年,在高校盛行以论文考核方式的背景下,当买版面发展成买论文,与论文有关的违规行为愈演愈烈。清华大学副教授王传毅认为:“论文买卖是一种学术交易,与论著的不正当署名一样,是人情、权力、资本以不合规的方式换取知识产权的活动,从性质上来说是学术造假。”“根治学术交易,要充分认识到‘三个不可能’。”王传毅提醒,同行评议不可能完全解决问题,论文署上自己未成年孩子名字,也能发在经过严格同行评议的SCI期刊上。完全摒弃论文标准也不可能,其他形式的学术成果一旦纳入评价,也同样会被“交易”,还可能出现“因噎废食”的情况,毕竟论文是经过学术共同体评价后的知识增值,存在其合理性。加强网络监管,也不可能杜绝第三方中介的出现,只要获益超过成本,学术交易就会以更加隐蔽的形式出现。王传毅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学术成果终身问责制,使企图学术造假、学术寻租、学术交易者不敢干、不易干、不愿干。在成果发表前的评阅阶段,增加学术伦理审查环节,评阅人可随机联系任一作者,要求提供与其贡献相匹配的材料。”事实上,当前国际学界倡导开放数据、开放同行评议、建立国家级公开透明的科技成果交流平台。“一旦需要发表论文,就必须把论文相关数据、过程、成果,上传到一个公共平台向所有人开放,接受借鉴、质询和监督。”张琳认为,“使科研数据信息、评审信息和成果信息最大程度开放和透明,将大大增加论文买卖等学术不端行为被发现的可能性,有助于促进科研诚信建设。”“论文刊出后,并不应该一劳永逸。”王传毅建议,当论文成果用于后续学术评价活动,如招聘、评奖、面试及项目申报等,同样增设学术伦理审查环节,按需采用面试、电话或邮件方式,随机对作者学术成果贡献的真实性进行核验。他表示,“一旦发现做假行为,或经举报查实,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终身追责。”(本文部分受访者采用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