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清华博士毕业无需发表论文,误读,官方稍后给详细解释无情无义

清华博士毕业无需发表论文,误读,官方稍后给详细解释

大四的硕士、博士和更高的教授,今年的生活真的很难度过,对于需要答辩的大四学生来说,今年写论文很痛苦,前辈和前辈的要求也不低,但也不那么严格,毕业不难,今年呢?二重盲选很普遍。对于硕士和博士来说,一千名研究生先后退学,与之相关的大学相当大,有985所大学和211所大学,这些研究生拼命复习,最后才考上了大学,遗憾的是,不是优秀的意思,而是在大学院期间做了自己不好的事情。博士们总是很辛苦,对于博士来说,毕业真的很难,大部分学校对博士的要求都很高,大多数学校最少需要三篇左右的两区论文,对于博士们来说,能按时毕业是奢望,推迟毕业是博士的常态。清华先行?作为国内的领导人的清华大学,他们的一举一动常常被置于聚光灯之下,清华博士是本土培养出来的最优秀学生,他们的素养应该很高,作为中国学术圣地,大家对清华抱有微妙的期待,希望清华成为最优秀的地方。清华修订了博士的培养计划,大家看到了新的培养计划,很吃惊,因为在新的培养计划中,“学术论文”这个硬指标消失了,将原方案改为申请的博士生,达到了本学科学术革新的成果标准,清华大学的博士不需要论文和毕业吗?很多人都说了这件事,遗憾的是,真相并非如此。据清华大学的工作人员介绍,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的工作人员说,博士并不需要在校期间发表论文,这是彻底的误读,并不是正式的真实意思,之后会详细解读到外部,比较新旧两个文件,懂什么?根据原规定,为取得清华大学博士学位,应完成博士课程培训方案,撰写博士学位论文,由同行专家审核,并进行论文答辩,另外,根据学校和所属学科的关系规定,在博士课程期间会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根据新规章,清华大学从学校水平统一,不是强制要求在博士课程期间发表论文,而是把权限放在各学科上,各学科和学部有更多的自主决策空间,制定博士课程的毕业标准,清华大学研究生院育成办公室的职员说,现在各学院对于博士课程毕业所追求的“学术革新成果”,制定了具体的细则。大家对于这个话题是怎么看的呢?

边检站

博士按期毕业,对论文不作统一要求

近日,华东师范大学召开了研究生教育大会,对于研究生培养,特别是博士的培养制定了新方案,比如扩大本科生直博的比例、鼓励博士提前毕业,促进按期毕业、学校不对博士生科研发表作统一要求等。图源官网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的方案内容:1、在招生质量提升方面,指出扩大本科直博生比例,健全科研项目博士生招生培养制度。2、弹性学制改革行动计划方面,指出打破修读年限限制,鼓励优秀博士生提前毕业,此外把学术硕士研究生作为博士生预备阶段。3、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提升行动计划方面,为破五唯,学校不对博士生科研发表作统一要求,根据双一流建设所需,合理制定符合本学科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创新科研成果要求,同时鼓励支持博士生在交叉、冷门、独学、绝学领域选择重大原创性论文选题。4、按期毕业行动计划方面,提高博士论文质量,论文全过程严格管理,促进按期毕业。图源官网对博士培养及毕业提出了新方案,那么势必对导师也有新要求,严格控制导师在读博士生数量和年度招生数量,四年内无新立项项目或成果不达标的导师暂停招生,此外,实行副导师制度,支持导师跨学科、跨单位联合培养指导。同时,为促进博士按期毕业,按期毕业情况将纳入导师考核评估系统中。最后,虽然看似博士毕业容易了,对论文不作统一要求,实则更加注重创新,毕业放权于导师,对导师的要求高了,博士生毕业的要求就不会低,因此可能毕业要求会更高。华东师范大学不是国内高校第一家,已有部分学校实施了相关的政策,大家对此怎么看?欢迎交流!

骈拇枝指

清华不再强制要求博士发论文,是否会降低博士毕业生的质量?

清华大学作为我国最好的高等学府之一,一些教育模式都是比较先进的。对于博士的培养教育问题,清华就取消了论文发表的数量要求,论文不再是唯一考评依据。这一举措参考了一些先进高校的培养模式,给博士更多学术自由,一些博士可能会有更多创新的成果,也破除了论文主导毕业的模式。不过很多人肯定会担心这一举措可能会降低博士的质量,今天笔者就为大家解答疑惑,清华的博士质量真的会下降吗?一、改革博士培养方式我国博士想要毕业,必须要发表一定量的高水平论文,很多博士的学术压力很大,甚至有一些博士难以承受。反观国外一些名校的培养方案,并没有把博士论文作为考核的唯一依据,会综合考虑博士的学术成就。而我国很多高校把论文数量看得太重要,这样的培养方案明显是不妥的。清华作为顶尖学府之一,应该起到一定的带头作用,摸索出更适合培养博士的方案。二、对博士的要求并没有降低博士发表学术论文是很普遍的事情,也是做科研做学术的必然要求。现在取消数量的限制,只是没有规定数量,对质量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每个学科和专业方向不同,写高水平论文的时间要求和质量要求都是不同的,不需要严格按照一个数量完成,但必须要发表相应的论文。博士论文还是考核博士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标,对论文的质量要求高,审核考察严格。想随便写几篇论文糊弄过去,基本不可能。而且学校在博士管理等方面更加严格,没有论文这一指标,更需要督促学生上进,一些培育方案也与世界名校接轨,博士不会退步,反而有了更加优质的成长机会。三、博士自身努力现在博士的数量那么多,想要在这些高素质人才中脱颖而出,更是难上加难。为了个人的发展,为了证明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成就,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非常重要。清华的学术氛围浓厚,导师带着博士做研究,博士也可以自己做科研项目,自然会有一些学术成果,可以写出论文。而且周围的人都在努力,也许别的人已经发表了很多论文,自己还在原地踏步,最后还是没有一个优秀的成绩。博士毕业后,想要去一些研究所或者高校,就需要拿学术论文说话,即使去企业工作,也需要向企业展示自己的科研能力。博士本身的压力就比较大,必须要努力做科研,博士论文的质量会提高,数量也不会减少。清华这一举措还是比较先进的,探索新型博士培养模式。大家也不用担心博士质量下降,从学校、导师的要求到博士本身努力程度看,博士的科研能力只会进步,不会退步。

术数

翟天临事件风波未过,博士生发表论文强制要求居然取消?

01清华博士无须发表论文?翟天临的事件大家应该不陌生,博士论文作假,在微博上炒的沸沸扬扬。但是此次风波才未过多久,目前清华大学发布的《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再一次把博士生“放水”“混文凭”事件推上了风口浪尖。这个规定的具体意思就是,将原要求“博士生达到学科和所在学科学术论文发表要求方可审议学位”的规定,修订为“博士生在学期间学术创新成果达到所在学科要求,方可提出学位申请”,取消了必须发表论文的强制要求。校方解释这样是为了让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唯一的标准,激励博士生多开展具有前沿性、原创性、跨学科的研究。这个消息一放出就引发了社会舆论,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评论两边倒,很多人担忧社会上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翟天临”博士生会越来越水,越来越没有含量,让很多人可以混到博士学位,让博士的命运通过导师来决定。因此,在取消必须发表论文的强制要求以后,要进一步推进队大学的管理和评论的改革,建立更为健全的导师制。02取消必须发表论文≠不要求撰写学位论文但是今天要澄清一点,大家觉得这条消息是认为博士从此不用写博士论文,完全是误读,取消必须发表论文的强制要求,只是针对在读期间发表期刊论文的要求,而不是不要求撰写学位论文。更重要的一点,这只是存在于学校层面取消统一的要求,而各院系,各学科其实都有自己的博士培养标准要求。照清华颁布的新规定,各院校和学科还会考察学生在读期间取得的学术创新成果,不只是单纯看论文而已。清华其实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才能更好的制定各院系各学科的博士毕业要求。如果学校在考核教师的指标还主要是论文的话,那么结果很可能就是学校层面取消统一要求,但各学科还是依然要求博士的论文。03如何真正推动博士取消论文?由此可见,要想真正的推动博士取消论文,还需要学校的整体评价改革。学校的整体评论改革调整具体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就是我国社会对于大学的评价,不能再采用功利的显性指标,其次就是在取消了论文发表这一硬性指标后,怎样对人才进行更为科学的评估。先来说第一点,如果大学办学一味地追求功利指标,不去投入精力培养有显示度的人才,同时,开展学术研究只关注论文的发表,不去重视真正的创新价值,这样就算取得博士学位也是空有其表,浪费人才,所以要严格杜绝和去改变。还有就是第二点,我国高校之所以要求博士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一个原因是担心导师没有严格要求学生,实行这一要求,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包括很多论文没有创新的价值,只是为了获取学位而发表,导致了学术不端这个问题。但是,这好歹也算是给博士毕业生设定了底线。如果不解决导师对于学生不严格的问题,同时又取消了发表论文的要求,那么“放水”“混文凭”问题将会对社会造成危害。04如何克服唯论文评价倾向?在目前我国高校存在一个基本的等式,教育评价=学术评价=期刊论文评价,这个评价等式得以成立的主要原因,是大家对于学校自主评价和高校教师同共体评价不信任所导致。要想克服这种唯论文评价倾向,必须要彻底打破这个等式。需要建立独立的教授和学术委员会,对教育和评学术进行管理和评价。就如清华大学各学科点制定的博士培养要求,要求由各学科的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共同制定标准。众所周知,对于复杂的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活动,简单的量化标准是不适合的,所以,真正的学术评价是针对论文,也非看论文发表,而是论文的本事,不是以是否发表,发表期刊作为唯一标准。这就是发达国家大学实行导师制、保障培养人才的关键。发达国家并不要求博士在读期间发表多少的论文,而是保障培养博士生的质量,主要靠导师的教育声誉和学术声誉。而这些声誉主要来自于学校自主办学,以及学术自治。只有落实和扩大学校的自主权,给予教授更大的教育和学术空间,才能培养教育声誉和学术声誉意识。不光克服唯论文伦倾向需要这样的改革,在破除升学论、学历论、唯帽子论、唯分数论等等这些都需要最终指向这一改革。其实我国目前已经在重视这些问题的改革,但是在取消一刀切的评价要求后,怎样真正建立起新的科学评价体系,这需要全面进行教育与学术的管理和评价改革。最丰盈的获得来源于最无私的给与

千仞之高

不对博士生科研发表作统一要求!又一所“一流大学”发文!

12月9日,华东师范大学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研究生教育大会。部署改革任务,出台研究生卓越育人工作方案,发布九大行动计划。其中包含不对博士生科研发表作统一要求;促进按期毕业;强化按期毕业情况在院系、导师考核评估中的作用等。坚持育人为本,创新招生培养模式课程思政建设行动计划推进“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双轮驱动,实现价值塑造、知识创造、思维提升、能力达成和精神养成的深度融合。构建以思维传授为特色的“金字塔型”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围绕思维导向的通识教育、前沿导向的专业教育等建设一流课程体系。▲推进“课程思政”、强化科研育人,发挥研究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图为今年春节期间,地理科学学院博士生党员王丹赫远在南极科考。招生质量提升行动计划推进“走出去”的主动型招生,不拘一格发现卓越人才。落实“招生-培养-就业”联动;落实按一级学科招生。扩大本科直博生比例;健全科研项目博士生招生培养制度。▲研究生院组织多支宣传队伍赴长春、济南、武汉、成都等地举办研究生招生专场宣讲会。图为同学与学院面对面交流、咨询。弹性学制改革行动计划打破修读年限限制,鼓励优秀博士生提前毕业;完善“硕转博”制度,把学术硕士研究生作为博士生预备阶段。对接“强基计划”,瞄准核心关键领域,有效贯通本研教育;明确准入条件 ,加强关键环节考核筛查,畅通分流选择渠道。以服务需求为导向,优化规模结构学位授权点建设行动计划面向世界科技最前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以“高精尖缺”为导向,优化学位点布局,重点增设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华东师大在培养智能教育高层次人才上迈出了坚实步伐:自主设置“智能教育”专业,2020年9月,首届智能教育博士班开学。强化学部、院系、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在学位点规划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引入第三方评估,建立学位点动态监测调整机制。专业学位改革行动计划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遵循育人规律,发展专业学位,扶持跨类别、跨行业的专业学位;建立健全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推动引进行业企业伙伴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完善专业学位管理中心设置;试点实施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毕业初始年薪确定学费的制度。▲工商管理、软件工程“双专业学位”校友袁帅,创办“上海远周青少年发展指导中心”,从治理与预防两方面解决未成年犯罪问题,带领的“远周”项目获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强化全链条管理,提升培养质量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实施学位论文质量见证“123计划”,建立“一项声明”“二份决定”“三组签名”公开制度,强化导师、导师指导小组、论文(预)答辩委员会等对学位论文的学术指导与质量把关责任,将关键环节与过程管理外显化。落实“破五唯”精神,学校不对博士生科研发表作统一要求,各院系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所需和卓越人才标准要求,合理制定符合本学科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创新科研成果要求。鼓励支持博士生在交叉、冷门、独学、绝学领域选择重大原创性论文选题。导师指导能力提升行动计划严格博导岗位管理,四年内无新立项项目或成果不达标的导师暂停招生;控制导师在读博士生数量和年度招生数量,最高期望退休年限前四年停止招生;推进导师指导小组建设,实行副导师制度,支持导师跨学科、跨单位联合培养指导。按期毕业行动计划修订完善博士生毕业的论文发表要求;全面提高博士学位论文质量,严格论文全过程管理。加强各管理服务部门联动,促进按期毕业;强化按期毕业情况在院系、导师考核评估中的作用。全流程管理信息化行动计划重新定义职能,重造管理流程,推进信息化建设。以研究生工作信息化为切入点,推动与财务、后勤、人事等部门的业务整合。用“数据”推进科学决策和精准施策。来源:华东师范大学

战记

破除“唯论文论”!华东师大不对博士生科研发表作统一要求

华东师范大学近日召开研究生教育大会,发布了研究生卓越育人工作方案及九大行动计划,提出学校不对博士生科研发表作统一要求。前不久,教育部刚刚发布了《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明确在学生评价上,不得将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作为学位授予的唯一标准。记者注意到,在华东师范大学发布的相关方案中,学校将这一权限下放到各院系,要求其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所需和卓越人才标准要求,合理制定符合本学科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创新科研成果要求。在创新方面,学校鼓励支持博士生在交叉、冷门、独学、绝学领域选择重大原创性论文选题。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4月,清华大学曾修订《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原《规定》要求博士生达到学校和所在学科的学术论文发表要求,方可审议学位。修订后的《规定》要求,“博士生在学期间学术创新成果达到所在学科要求,方可提出学位申请。”清华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都是“双一流大学”,记者通过对比发现,两所高校在博士研究生教育改革方面,都首先在破除“唯论文论”的痼疾上下刀,鼓励依据学位论文以及多元化的学术创新成果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唯一依据。同时,将学术创新成果要求制定权限下放至各学科,不再设立学校层面的统一要求,尊重学科特点和差异。此外,破除“唯论文论”,并不意味着论文不再重要。记者在方案中看到,提升博士学位论文质量依然是高校关注的重点,两所高校分别推出强化导师、导师指导小组、论文(预)答辩委员会,以及强化资格考试、选题报告等培养环节的过程考核等举措,对论文质量进行严格把关。“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坏老板

南京大学博士国奖申请新规引热议!

南京大学近日,从南京大学官网获悉,在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发布的《学院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办法》中,明确指出:博士以第一作者身份撰写科普论文并公开发表于相关媒体平台,阅读量超1万,即可达到申请国家奖学金的要求。据小编了解,这属于全国首次!这下南京大学可能要火了!截图于官网相比于其它传统条件,例如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获国际发明专利、中国发明专利(授权)、国家级二等奖及以上等,这一条似乎更亮眼些。据国奖申请要求,只要满足6个条件之一,就可申请国奖,那么发表网络科普论文就相当于发表了顶级学术论文。对于目前自媒体及网络流行的时代,会不会出现很多博士选择在相关媒体平台发表科普论文,而逃离真正的科研呢?因为相对于前5个条件,这一条可能相对容易一些。当然也存在另外几个问题,怎么认定是科普论文?哪些属于认可的相关媒体平台?这些都有待考究。大家对此怎么看?欢迎交流!

刀斧手

让大学教育摆脱功利性,清华取消博士论文发表强制要求!

近日,清华大学公布了修订后的《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取消博士生达到学校和所在学科的学术论文发表要求方可审议学位申请的规定,改为“博士生在学期间学术创新成果达到所在学科要求,方可提出学位申请”,并“由各学科制定学术创新成果要求,不再设立学校层面的统一要求,尊重学科特点和差异。新京报评论指出,近年来过分追求论文发表(数量与期刊档次),而忽视人才培养,并让学术研究变得急功近利。让大学的教育和学术摆脱功利,这才能培养一流人才、出一流水平的研究成果。取消这个硬性指标,在很大程度上给在读博士候选人松了绑,解除了负担。不过,实事求是地讲,此谓解除负担,实际上不是学术负担,而是发表负担。如果不是假装天真的话,学术界人士都明白,论文的发表除了与论文的学术水平相关外,也与论文作者的非学术素质相关,如人品、性格以及人际交往能力,更与论文编审的学术旨趣、偏好及其对学术标准的主观理解相关。但是如果没有发表论文这个硬性指标的替代性和补充性规定,人们就有理由担心硬性指标不硬会否导致学术水平的下降。不过对此大家也是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作为国内顶尖学府的举措确实有很好的先头作用,但是大多数改革均改标不改本,应从根本上走学术自信的道路。全国一年C刊差不多发表几十万篇论文,但是存在于博士生、博士后、高校教师、研究所科研人员、公务员培训机构和党校等系统的教师等等等等,需求估计接近一千万篇。所以目前科研人员面临的主要矛盾是:我们对C刊的需求和C刊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清华大学这样做很好,希望能开一个先河。不过也有人觉得这并不是好事:按学科设立标准充分考虑到了各个研究方向发论文的不同难度,但另一方面口子直接放这么大,意味着院系甚至导师手上的权利越来越大,对硕博研究生未必是利大于弊。这绝不只是一个单项改革措施,而是一个系统改革,需要改革对大学、学院办学、学科发展的评价,对教师教育教学、学术研究的评价,建立学术共同体,破除功利教育观、学术观,从重视数量转向重视质量,让大学的教育和学术摆脱功利,这才能培养一流人才、出一流水平的研究成果。

坏老师

博士们吐槽读博不易:论文被拒是常态,每根头发都变宝贵

近日,有网友公开演员翟天临在北京电影学院读博期间发表的一篇论文查重率达40%,存在抄袭嫌疑。“翟博士”事件一曝出,激起千层浪。目前,北电和北大两校均发表声明,表示高度重视此事。北电已经成立调查组并按照相关程序启动调查程序。就此事,一位具有15年博士生导师经历的大学教授王辉向澎湃新闻表示,从博士入学到毕业,一路要过"入学考试关"、"专业学习关"、“文献开题关”、“科研实践关”、“论文写作关”等,博士学位并非能轻易拿下。而在采访多位在读博士或已经毕业的博士的过程中,澎湃新闻了解到,考博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接下来的四五年,甚至更长的博士生涯中,“失眠、脱发”是博士生的普遍现象,辛苦准备的论文投递后多次被拒也是常态,从“小白”炼成博士,耗时耗体力,还要有强心脏。“一天最多可以看十几二十篇文献”姓名:刘洋攻读博士时间:2018.9入学,在读博士院校: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最难过的是每学期刚开始的时候,往往很难进入课题,很着急。论文的影子都看不见就担心自己会不会延期、会不会结业。”12月12日,刚读完半学年博士的刘洋告诉澎湃新闻,项目快要结题的时候压力页会达到峰值,“导师给你安排的活儿,你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干完,但是你一定要干完”。为了完成课题,刘洋说,刚开学的时候往往最刻苦,“一天最多可以看十几二十篇文献”。论文是博士毕业的生命线。根据学院要求,刘洋需要发表三篇SCI论文才能毕业,看文献就成了博士生的日常。“每天就看文献,看看别人做了些什么,别人都研究什么,别人还有什么地方没做到,然后需要你去做的。”刘洋说,在此基础上再完成毕业论文才能毕业。“坐不住冷板凳难出博士”姓名:邓思迪院校:西南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专业2018年的12月,是邓思迪读博后最难熬的一个月,由于要提交课程结课论文,他连续熬了一个多月的夜,几乎每天都是凌晨1点半才睡。“虽然挺辛苦,但还是觉得有人样的,不是那种累到行尸走肉的感觉。”邓思迪自我安慰道。结课论文只是博士一次小考,邓思迪向澎湃新闻介绍,根据学校要求博士毕业需要在CSSCI核心期刊上发表两篇以上论文,发表论文数达标,才能提交学位论文申请。“学位论文要求15万字以上,会查重,需要先经过学校预答辩,再送外审,再进行正式答辩,比较严格。”他说到,整体而言,“时间是相对比较紧凑的,第一学年要上课,第二个学年一开始就要开题答辩,第三个学年开学就要把15万字初稿交给老师进行修改了。好论文都是反复修改出来的,所以战线大概覆盖整个读博过程。”“如果懈怠时间比较长,那压力还是蛮大的,如果一直都有看有写,整体时间和精力都放在那,相对来说勉强还能吃得消。”刚入学一学期,邓思迪已经有了压力,做好了长线“抗战”的准备。“(读博)考验板凳功夫,因为论文写作前要消化某个选题的绝大部分成果(社科类),再找准自己能下手的地儿和方向,没有时间保障是绝不可能。导师的指导是指明方向,摸索的过程是无法替代的,坐不住冷板凳是难以出博士的。”他说道。其实,读博的难从考博就可见一斑。邓思迪向澎湃新闻表示,考取社科类的博士,需要取得一定科研成果(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还需要通过考试(笔试+面试),“和很多人印象可能不一样,考试还是很严格的,(专业课考试)一张试卷上只有三道题,要做三个小时,(三门考试中)一旦一门不及格,就彻底凉凉了”。“投递论文各种被拒,很悲观”姓名:李强院校: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李强是论文的资深“受害者”,他的第一篇国际期刊论文,从投出去到最后发表用了接近三年的时间。“那是我博士第一年做的研究,刚开始发表了一篇国际会议,然后补充做了一些工作,扩展成了一篇期刊论文。”李强向澎湃新闻回忆,当时写论文比较快,一个月左右时间完成了十几页英文的初稿,接着就是“修改,不停地修改”。在修改的后期,和实际指导老师意见有了分歧,矛盾不断加深。“改了两三个月可能,终于投出去了,我就决定自己研究,不要指导老师的指导。”李强说,结果论文投出去三个月回来意见,被拒,需要修改。当时他一度想放弃这篇论文,过了一个暑假,经过博士生导师的中间调解,又重整旗鼓,继续修改论文两个月,再投,仍然被拒。后来经过大大小小的修改后,重新提交才总算被录用。“整个过程前前后后就花了3年时间。”李强掰着指头算了算。论文被拒是博士圈的常态。跑完博士这一路,李强说:“读博需要做研究,需要创新,很多时候投递的论文各种被拒,发表不了,可能会很悲观。因此,最考验人的是毅力和心态。”“脱发脱得每一根都变得很宝贵”姓名:王严学校:北京某知名高校环境学院SCI论文和毕业论文也曾是王严的拦路虎。“我们需要发表2篇及两篇以上的论文到SCI。”但SCI强调创新,王严表示,自己的一些想法可能用了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做出结果,写出来却可能会和别人的想法撞车,被评稿人贴上“没有创新性”。而当最初的想法行不通,中途要换一个想法,重找突破点,则又会耗时很长。SCI论文是一个坎,毕业论文是一个更大的坑。“大论文(毕业论文)要把研究的课题、方法以及思路精炼完整地表现出来。其意义是什么,采用的什么方法,结论是什么。”王严所在的高校对毕业论文要求颇高,“(大论文)写了小一年,好几万字,超过100页”。“当时去哪写都不舒服,写不出来。”王严表示,后来好不容易在一个很小的老图书馆才找到了写作的感觉。除了论文,博士期间还要求修满学分才能毕业。有些课程偏难,王严说,即使开卷考试,也做起来费劲,“念了那么多年书,还觉得智商被碾压了”。在写论文,考试压力大时,王严也患上了博士的两大毛病——失眠和脱发。“压力一大头皮起疙瘩,经常男生洗完澡,相互给对方网头皮上抹药。掉头发也掉得好像不长了。”他苦笑,“我现在觉得每根头发都很宝贵。”博士生导师:博士毕业要过“文献关”、“实践关”等王辉从2003年左右开始带博士生,主要从事林木倍性育种、细胞遗传学、生物技术辅助育种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他向澎湃新闻表示,从考博到毕业,炼成一名合格的博士的确需要“过五关斩六将”。学生考博时,就要面临层层筛选。首先是导师与考生在报考之前的沟通。“每位导师可能都有自己的标准。但就我个人而言,博士首先应该有专业情怀,即热爱专业,这是最重要的,沟通就是要初步筛选具有适宜专业背景且对科研充满激情的考生。”王辉介绍,第二步就是专业考试。主要考察考生专业基础、专业外语等是否扎实。而每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之前,学科的博导们都会“绞尽脑汁出题,看怎么样真正能反映出考生的专业基础水平”。笔试之后的面试主要考察考生是否具有创新思维。王辉说,创新能力是一名博士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更大的难关则是在攻读博士期间。“首先是文献开题关。要做好学问,就必须掌握国内外研究进展,需要阅读大量的专业书籍和专业文献。”王辉说自己在招硕士的时候,当面试通过后,就至少给学生一本相关专业书籍以及五六十篇专业英文文献,要求学生在入学之前至少精读完其中的40篇。而入学后则开始指导硕士生学位论文开题相关文献阅读,在近百篇文献阅读基础上完成开题报告。而对博士生的要求则比硕士高得多。只有在扎实的专业基础上通过广泛阅读掌握学科进展和前沿,才能提出具创新性的学位论文选题并完成开题报告。第二关口是科研实践关。“通过开题报告之后,学生就开始了针对科学假设开展学位论文研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博士生自主开展研究,导师主要提供必要的研究条件并给予必要的指导,或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一定的专业建议,或与学生讨论实验中产生的科学问题等。”王辉的指导毕业二十余名博士生,做得顺利的3-5年,但如果遇到特别难突破的,博士毕业甚至长到7-8年。论文写作是博士生毕业必须完成的基本条件和必要环节。在王辉看来,写作这关现在不仅仅是中文的问题,还有英文的问题。“过去我们专业要求一篇SCI论文,现在又提高到两篇了。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能够阅读英文文献,还要具有英文写作能力。”他说到,虽然现在对发表SCI论文还有争议,但一些经典的英文专业刊物审稿极严,对于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提高是有助益的。另外,一位博士要顺利毕业,最后还要完成一本在学科领域具创新性成果的学位论文,并通过由至少五位专家参加的学位论文答辩。作者: 编辑:卜胜男

时时刻刻

清华大学:不再强制要求博士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来源:北京青年报清华大学4月22日发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提出“博士在学期间发表论文达到基本要求”不再是学位申请的硬性指标,改为鼓励依据学位论文以及多元化的学术创新成果评价博士生的学术水平。《规定》是清华大学博士生培养的指导性文件,明确了博士生的培养目标以及学习年限、培养方案、培养过程等基本要求。本次修订历时两年多,主要修改了三方面内容。一是新《规定》不再将博士在学期间发表论文达到基本要求作为学位申请的硬性指标,而是更注重博士科研成果的价值和创新性,要求“博士生在学期间学术创新成果达到所在学科要求,方可提出学位申请”。这不仅能够促进博士生更加从容地追求科研上的突破,也避免了论文数量要求导致的科研浮躁和学术不端现象的滋生。各学科将制定学术创新成果要求,不再设立学校层面的统一要求。二是强化过程考核,严格分流退出。新《规定》要求“完善资格考试、选题报告等培养环节的实施细则、考核要求和分流与退出制度”,推进质量控制要求的精细化、规范化,用客观、刚性的依据严格执行博士生分流与退出。三是引导博士生学术就业,促进全面发展。新《规定》鼓励各学科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必修或选修的博士生教学实践环节(担任助教等),通过在学期间的学习和实践,提高博士生未来从事高校教职的胜任能力。同时支持博士生在获得指导教师同意时,“根据个人兴趣选修所在学科要求以外的课程”,培养跨学科创新思维和技能。新的培养方案将从2019级博士生开始执行。(记者 雷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