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们在读的博士而言,出国不仅仅是一次简单旅行,更多的是认为出国留学可以为自己找工作增加优势和砝码求,同时也可以接触一下国外大学的科研环境。于是很多博士。都参加了学校或者留学基金委组织的研究生公派留学交换计划。申请去本专业领域水平较好的世国外高校做一年交换生,以此增加自己的留学经历和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无论从长远的科研道路发展而言,还是短期的能力提升而言。似乎出国留学是一条为自己添砖加瓦的大好事。但在博士期间出国交换一年是否真的有用,可能只有真正经历了人心中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先举个例子,塔主读博期间所在的科研团队中有2名博士生先后申请了去国外某高校交换,交换期为一年。在他们出国之前,几乎周围所有的人都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对就业有非常大的作用。认为在国外有更多的发表论文的机会,同时也能接触到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理念和科研平台。等一年的交换结束后再去找工作是非常容易的事,而且可以做到多份工作摆在面前,可以去挑。可当一年的交换期结束后,两个博士却灰溜溜的回了国。其实,在这一年期间,两个人也仅仅是发表了一篇中等水平的SCI论文而已,并没有较多的科研产出,但同时因为出国交换一年,导致他们博士毕业的时间被延期一年。可是最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个原本给自己镀金的优势,却在找工作过程中并没有起到任何的作用。相当一部分科研单位只看发表的论文数量和质量,而对于博士期间是否有出国经历并不关心。而另一些对出国经历有要求的单位,大多要求两年或三年以上的出国留学经历才认可。对一年的留学经历并不看重。最后两个人在找工作过程中并没有比土博士有多少优势。因此,有人会问:那么在博士期间出国交换一年,到底有没有用?塔主认为这个问题可以一分为二的看:如果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博士期间一年的出国经历,还是有一好处的。这一年至少会增加许多你海外生活与学习的阅历。你这一辈子出国次数不可能就这么一次,在你今后的科研发展道路上,你有过这一次留学经历,那么你在下一次出国的时候,就会容易很多。如果仅从博士毕业和找工作的角度来看,出国交换一年就意味着博士被迫延期一年。这是出一个时间机会上的损失。同时,从找工作的角度而言,博士期间的出国留学经历只是为你简历上添了一笔,仅仅证明你的外语水平还是不错的。但是对于你的科研水平而言,论文还是硬指标,出国留学经历并不能给你带来这方面更多的优势。如果你真想在这方面要占有优势,那么塔主建议直接攻读留学学校的博士学位,而不是仅仅出国交换一年。所以说博士期间出国交换一年到底有没有用?我想大家自然心中已经有了答案,同时也谢谢大家长期对塔主的关注和支持。
似乎我们一想到博士更多的是博士难毕业,博士更能找到优质的工作,所以每年都会有一部分硕士研究生选择了攻读博士研究生,也有一部分硕士研究生选择放弃攻读博士研究生。而对于在读博士来说,虽然面临着很多的科研压力已经学习压力,但是他们还会想到另一件事情,即自己要不要出国留学呢?或许很多人都会觉得博士研究生学历已经非常的牛叉了,为什么还要出国留学呢?只需要顺利的毕业,然后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找到好的就业单位,这就是一个很圆满的结局了,然而对于博士研究生来说,出国留学绝对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而且这是最佳选择!当然,博士研究生不是必须出国留学,但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就业,能够进入更为好的就业单位,能够为自己将来更好的职业发展的话,出国留学一定是博士研究生的必然选择。一般来说,博士研究生的而就业方向大致分为高校任教、科研院所和企业管理,这三种就业方向都和海外留学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换句话说这些单位需要你具有海外留学背景,这是每年招聘的基本要求。尤其是现在几乎所有的985高校,在招聘博士研究生时,不仅仅是要求你本硕博是211或者985高校,更为重要的是要去应聘者必须具有海外留学经历,那么试问对于博士研究生来说,如果你想进入985高校任教,那么你是不是必须得出国留学呢?而且这种要求不仅仅只是985高校,很多的211高校也开始有了这方面的要求。同时,即使你博士期间没有出国留学,那么当你工作后,如果从事的是教学或者是科研工作时,你一定会因为各种现实原因导致你更迫切的希望自己能够获得出国留学的机会,因为现在很多高校的教师都在弥补自己的这一缺陷,似乎海外留学经历是很多高校教师的光环一样,不可缺少。虽然能够获得去国外留学的机会固然是好,但是并不见得所有的博士研究生都需要出国留学,毕竟每一个博士研究生都有自己的规划,只要能够顺利的毕业,只要能够获得最终的博士学历者就足够了,因此很多博士研究生毕业便就业了,也不会想着出国留学的事情。总之,对于博士研究生来说有海外留学经历一定会更加的有优势,并且对于自己的学术造诣和科研工作的而进行都有不小的帮助,更为重要的是出国留学已经在逐渐的成为了很多博士研究生的必然标配。
百善孝为先,父母供我们上学,当我们学成的时候就应该承担起赡养父母的职责,不能逃避。但是近期却发生了一件让人瞠目结舌的事情。一个北大的博士出国之后20年都没有联系过父母,仅仅是因为母亲向他要钱。在上个世纪,供养一个大学生就非常不容易了,何况是培养出一个博士生。这位母亲是在病重并在医生下达病危通知书的时候才想要了结自己这个心结。这位母亲以及77岁了,叫做郭巧娣,来自江苏常州,她和她的儿子王永强已经有20年没有见面了。王永强是在1999年从北大博士毕业之后就去了国外,到现在都没有回来也没有联系过家人。母亲和他的最后一次联系是因为郭巧娣家里实在困难,不得已找儿子要钱,这次电话却直接被王永强挂断,之后就与家人断开了联系。这其中还有什么隐情吗?王永强是在1969年出生的,家里非常贫困。王永强是家里最小的,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他从小就不爱说话但是非常爱学习,成绩也非常好。1987年王永强参加高考的时候,就考上了江苏大学,在江苏大学硕士毕业之后,他来到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读博士,博士毕业之后,他申请到了北京大学的博士后。在王永强读书期间,王永强的家人都非常辛苦,他的父亲靠着卖老鼠药一点一点把儿子供到了博士,而且家里人非常支持他读书。1999年的时候,王永强给家里打电话说要和女朋友一起去日本交流学习,而且一年可以赚到18万。家里人觉得这是一件大事,就赶到了北京看望王永强。这时王永强说:“打算先出国留学一年,然后赚点钱给家里买房子,让全家人享福。”这句话让家人都很欣慰。但是王永强不愿意让父母见他女朋友,他不想让女朋友知道自己家里贫困的情况。而且王永强之后和女朋友在北京结婚也没有邀请家人参加。王永强到了日本之后就没有和家人联系过了。而且王永强的父母身体都非常不好,一直在靠着吃药维持。而王永强在直接挂掉母亲电话之后就再也没联系过家里。后来在网友的帮助下,有知情人在美国找到了王永强,知情人把家里的情况告诉王永强之后,他只是回了一句“清官难断家务事”,之后也没有消息了。王永强这类贫困生非常多见,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自尊心非常强,从王永强结婚不愿意通知家人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来。其实原生家庭的情况我们不需要隐藏,自己足够优秀的时候是完全可以改善这种情况的,没有人会因为你的家庭贫困而嘲笑你,但是会因为你不愿赡养垂危的老人儿唾骂你。
最近塔主和几个博士毕业的青年教师聊天,发现大家都有一个同样的纠结,就是要不要去继续读个博后,或者是出国访学一到两年?其实,有这种想法的博士大部分具有两个共同的想法,一是对现有工作环境不太满意,也就是说这些博士大多数是去某些地方的二三流院校当老师,科研设备,团队成员水平都不好。二是内心不甘心,由于科研平台的落后使得自己无法发表出高质量的论文,进而影响到自己的职称晋升,想通过某个渠道或方法来改变现状。对于这些被半吊着的博士们,要想彻底的辞职换更好的单位的可能性并不大,因为要想去更好的单位,那就意味着要有更好的科研成果才有资本跳槽。但是自己也不愿就这样默默的在那里一天天的混日子,急需寻找一条改变现状的道路,于是大家觉得最为可行的就是找个好一点的平台做几年博后,或者是出国去做两年访问学者,用这样的方式来接触较好的科研平台和团队,助力让自己在此期间发表较好的科研成果。虽然这是一条看起来非常可行,也有助于完成自己目的的选择,但是实际情况是,真正选择的博士并不是很多。因为进入到高校当老师的青年博士,大多数都是三十岁左右的年龄了,很多博士也已经结婚生子,如果选择读博后或者做访学的话,那很可能就意味着无法照顾家庭,无法照顾老人和孩子,这个问题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很难抉择的,比较孩子的成长是离不开父母的陪伴,老人也需要我们的照顾,因此就出现忠孝不能两全的局面。但是,话又说回来,如果我们真的选择了读博后或者出国做访学的话,那么就真的能改变我们目前这种半吊着的局面吗?其实,塔主认为无论是读博后还是出国做访学,这都仅仅是为自己做出了一个选择,也就是一条道路而已。做这样选择的目的,是为了能借助外在平台发表出高质量的论文,但是并不是说只要选择读博后或者出国做访学,就一定能够发表出好论文来,这里边就有几分风险,这能说做了这样的选择,发表出好论文的概率要大一些,并不是自己晋升职称的救命稻草。如果我们已经下了决心要去读博后或者出国做访学的话,那么我们千万别做没有准备的事,一定要非常明确自己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如何保质保量的发表出论文来。塔主建议,首先在去读之前就要和对方导师沟通好,确定好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具体的研究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好的进行。同时为了保险起见,在去读博后或者出国做访学之前,带着自己已经写好的论文初稿去和导师交流,保证在你一入学就有论文投稿,最差也能在你出站或者访学结束时发表出来,这样你的这个选择才有意义。青年博士们,读博后或出国访学并不是晋升职称的救命稻草,但也是拨开云雾见天日的机会,如果选择,请珍惜,请把握住,便是成功!
科学研究发现:博士后经历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 拥有博士后经历的教师年收入比没有博士后经历的教师年收入高出11.40%。博士后经历的经济价值存在明显的异质性, 而“海归”博士后经历的经济效应是“本土”博士后经历经济效应的6.46倍。前一段时间在知网上看到一篇《博士后经历能给高校教师带来经济收益吗?》的文章,小编这才发现,原来博士后的含金量是有科学依据的。以前,在搜集整理国内各高校的招聘信息时,只知道有的单位明确只要海归,有的单位海归优先,有的单位同样的岗位,给海归开出的薪酬高上一大截。反正总结一句话,去应聘,海归博士后就是有优势,这都只是归纳总结的经验之谈。这次,研究人员以科学严谨的态度,采取传统和现代对比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全国13个省份88所高校的教师进行调查,利用因果推断方法, 从微观上比较分析“海归”博士后与“本土”博士后经历的经济效应,得出“海归”博士后经历的经济效应 (26.36%) 是“本土”博士后经历的 (4.08%) 6.46倍的结论。这也说明拥有高层次、高水平的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毫无疑问会大大提高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此外,出国做博士后,本身也是一件益处多多的事情。比如视野更开阔的学术训练,良好的外语(英语、俄语)水平和国际人脉等,都将是个人后期发展的优势。然而,在现实中,很多人总是觉得出国难、没精力、没时间、财力不足、年龄太大、家庭负担重、各种压力大等等,因为各种正当缘由,在国内兢兢业业地读完了本硕博,还想继续出国深造留学时,突然发现,出国留学好像是不可攀登的高山,只能在原地默默长叹,生活太难了。事实上,根据科学研究表明,很多国内博士出国做博士后,并非难事,而是获得出国学习/工作经历的众多方式中,难度最低、回报率最高的一种选择。简单来说:从入职上说,国外做博士后的入职门槛比博士留学低很多;国外博士后岗位空缺大,易申请;从出站来讲,国外博士后出站的难度低;国外博士后年限短,一般只要2年;从就业上看,国外博士后待遇丰厚;国内更看重的国外的博士后的价值;国外博士后是工作,结束后会有机会全球就业。从学术来谈,出国做博士后能够享受学术探索带来的乐趣,能一直有脑力上的刺激和挑战,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从经济效应与非经济效应两个角度来讲,以高校教师为例,科学研究数据表明:博士后经历增强个人的核心竞争力。首先,博士后经历是一种专职科研工作体验, 学者们在学术氛围活跃、学术水平较高、科研经费充足的大学、实验室和企业中成长和发展, 在这期间,快速聚焦专业定位自己及主攻的研究方向, 准确聚焦科学前沿, 深化交叉学科知识,提高自身专业水平,规划未来学术发展道路, 寻找更高水平的学术发展平台。同时在与学术界的大佬或年轻的学者交流过程中,知识、文化、思维的碰撞会带给你新的能量和希望,可能超出你的想象,这既会在最短的时间内锻造你成为独立的创新性培养学术研究者还会拓宽你在国内外的学术的社会网络和影响力。再有即使你最终发现自己并不热爱自己选的研究方向、研究专业或者整个学科,你拿到了博士后学位,受到严格的学术训练,完成该做的研究,收获很多可迁移的技能。这一切的努力和尝试都是有意义的。就算研究失败了,失败的经验也是有意义的。演讲、数据处理分析、文献搜集整理、写作的能力跟科学的专业研究能力以及自学能力等等这些可迁移技能都会在各种工作派上用场。就比如说在高校教学,教师能把复杂的概念用简单的话语讲清楚、讲明白是一项很重要的可迁移能力。另外,“海归”博士后经历的经济效应 (26.36%) 是“本土”博士后经历的 (4.08%) 6.46倍。这一结论不仅与当前我国高校教师招聘政策导向直接相关, 也与博士后学术劳动力市场的现实图景高度吻合。完成博士后科研任务、达到出站条件、取得博士后经历证书等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 需要付出诸多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机会成本;成本高低与个人能力负相关, 能力越高, 成本越低。因此, 能否在规定时间内顺利出站是博士后人员传递自身能力信号的有效途径, 更是一种通过完成特定考核条件来证明自己能力、以获取雇主认可和优质工作岗位的资本投资,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可以帮助自己获取相应资源、机会和条件, 比如“海归”层次人才享受的工作待遇、工作条件、科研配套经费以及家庭安顿福利等,提高自身的经济回报,强化人力资本储备、提升未来工作实践表现、获取高效益。出国做博士后不是负担不是折磨,是一种选择一个机会。在这个混乱浮躁的世界里,愿意为学术付出时间付出精力,对某些知识还有纯粹的好奇,在各种压力下保持神志清醒,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但是你能走到这一步,这本事就已经是巨大的成功。是时候,要对自己说再努力一次,这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吃饱饭,睡足觉,照顾好自己,准备好,就出发,时不我待,看好了,选择对了,不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大踏步地迈向美好的未来!无论什么选择,都是对的,至少你去体验了你不曾体验的,你得到了不曾得到的,你失去了你注定失去的,人生就是值得的。
现在很多单位招工都不看学历,就有人说读书多了也没有用,还不如早点工作赚钱,可当你看到下面这位博士求职的经历,你会吓一跳。最近有位博士在职场论坛上发帖,讲述了自己这么多年来的经历,现在遇到了困惑,希望能够得到网友的帮助。他说自己22岁本科毕业,保送读研,读了三年,25岁研究生毕业工作4年之后,29岁出国读博士,现在33岁博士马上毕业了,拿到了2个工作意向,看完年薪后以为自己看错了。一个是网易的职位,年薪40万,而且HR还承诺薪水会过百万,另外还有南京理工大学的老师年薪25万,他不知道该选择哪一个职业?有网友说还是读书多了好,随便任何一个工作都是几十万的年薪,这对于普通就职者来说简直都是遥不可及的梦。有网友说这么高的薪水都是有前提条件的,并不是底薪,一定是完成了公司交给的项目任务才会有这么高的薪水。有人觉得他应该去互联网行业,互联网行业主要收入高,高校老师在于稳定。但互联网的收入比高校高出五六倍,这样在互联网干五六年就拿到老师一辈子的收入。即使将来干不了可以转行,也比大学老师强很多。而且还有这段挑战自己能力的经历。有人说自己喜欢做什么才最重要,不要为了钱去工作,而是应该喜欢这份工作然后顺便赚点钱。多数人还是觉得他应该选择去高校做老师,为人师者,职业高尚,受人尊重,而且工作环境好工作待遇稳定,压力小,不能光考虑收入,要看看支出。做老师的话,子女的教育费用会从幼儿园省到大学,学区房、择校费等等会省不少钱。而且读书多的文化人不太合适互联网这种太狼性的节奏,肯定不适应。你觉得他应该选择哪个职业?每天分享职场故事,职场经验和职场技巧!
在我们年幼时,父母供我们上学,给我们最好的生活,从小培养到达这十几年的时间非常辛苦。当我们长大后,有能力时,就应该孝顺父母,给他们最好的生活,这些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最近却流传出这样一个报道,北大博士出国后20年没有联系过家人好友,从此断了联系,原因竟是父母曾经打电话向他借钱。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北大博士出国之后,因与父母有矛盾20年都不联系,现在怎样了?1969年出生于江苏常州的王永强,家里条件十分困苦。王永强自小学习成绩就非常好,比哥哥姐姐都要聪明。1987年,王永强高考取得高分,考上了江苏大学,一路上不断狂奔。从江苏大学硕士毕业后又到中国科学物理研究所读博士,博士毕业后又到北京大学读博士后。一路上可谓是一帆风顺,光芒万丈。在这漫长的学习生涯中,王永强学习所需的各种费用,都是父母含辛茹苦一点一点挣来的。1999年,王永强告诉父母,说要带着女朋友前往日本学习,一年还能挣18万。家里人兴高采烈地前往北京看望王永强,王永强表示“要出国留学一年,赚够了钱全家人都能享福了”,而这一去,就不复返了。后来王永强在北京结婚时,也没有通知家里人。王永强的母亲身体不好,每天都在靠吃药维持。最后一次与儿子沟通时,竟是因为家里实在太困难,想打电话与王永强借钱,没想到却被王永强挂线了。借助网络的力量,人们找到了王永强的联系方式,在通知他家里母亲的情况时,他却说道“清官难断家务事”,对于家里的情况,他也毫不在意。一个人的人生道路上即便有多辉煌,在得知他既然连含辛茹苦培养他的亲生父母都不愿意孝顺时,再怎么辉煌在别人眼里照样是个失败者。或许在未来的那么一天,他也会遭遇同样的情况。对此你有何看法?
目前国内高校、科研机构等用人单位对海归背景的比较看重,在读博士出国访学已然成为一种趋势。那么博士在读怎么准备公派访学呢?一、时间不可逆,规划很重要。国家CSC博士联合培养公派项目在每年3月10--3月30日开始网上申报,在网申之前还有校内专家评审环节---“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校内专家评审。所以对于想要申请CSC公派资助的在读博士提前一年准备是很有必要的,也就是如果您规划2021年秋出国访学,在2020年秋就要开始着手了解博士联合培养公派政策(如申请条件、选派流程、申请材料要求等)、准备语言成绩和联系外导获得邀请函,公派的整个规划周期基本上是一年的时间。考虑到在3月份CSC网申前有学校内部的专家审核(各学校时间不统一),加上国外12月份圣诞假期(期间导师基本上度假,学校行政基本上不运转)等实际情况,拿到外导邀请函的最佳时间是在圣诞节前,再往前推3个月,也就是筛选学校和导师、制作申请材料、联系外导、等待学院审核等申请事宜,最佳开始申请国外邀请函的时间应该为9月份,这是基于天时地利人和---专业、高效、好运的预估,如果申请过程中稍有波折,整个申请周期很可能会延长。二、外语水平需过关。取得合格的语言成绩势必是公派出国申请人的另一个巨大的挑战,尤其是针对那些从来没有刷过托福或雅思成绩的在读博士。托福和雅思成绩国际认可度比较高,国外院校同样认可,相比较同样付出时间和精力,在读博士更倾向于选择考托福或雅思,而不是同样符合公派要求的Pets5。另外,Pets5考试有自身的局限性,在国外基本不认可,同时报考很受限,只有每年的5月份和11月份两次考试机会,而雅思和托福是每个月都有考位,两周左右出成绩,过硬,高效,刷分机会多,所以在读博士报考雅思或托福的人居多。当然,如果对自己的英语实在不够自信,还可以参加CSC指定的语言培训班,基本上是能过的,但是语言培训也仅限于CSC公派申请,适用范围很窄,耗时3个月,报名时间和地点也比较受限。2020-2021年度加拿大魁北克省政府奖学金遴选
作者李鹏辉访学期间与两位导师课题讨论照片在英国利兹大学为期6个月的访问结束了,回想这次访问学习,让我受益良多。英国政府较注重社会科学的发展,政府在社会科学方面投入的科研经费较多,使英国的社会科学发展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而我的博士课题——驾驶员分神行为,正是属于工程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研究,一方面需结合车辆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一方面需考虑行为、决策等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此次访学,使我的博士课题能够吸取英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及基础知识。具体有三个方面:一是我在利兹大学的合作导师Natasha教授虽处于交通系,但其本身具备心理学博士学位,从心理学等社会科学的角度来研究交通参与者的行为,给了我很多启示;二是利兹大学与附近的谢菲尔德大学、约克大学组成白玫瑰大学联盟,主要在社会科学领域共享师资、试验工具,并定期举办社会科学学术交流会议,并且三所高校老师发表的前沿论文,在正式期刊出版前均会提前共享在白玫瑰大学联盟系统中,可供三所大学的师生最快掌握这些前沿的研究,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三所大学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三是我在利兹访问期间所使用的一些较新较前沿的统计分析方法,经过网上检索发现其大多开发或者发展于英国,所以我可以非常方便地在英国找到这些工具的介绍及使用方法。英国的博士生培养模式英国的博士生培养模式与美国、德国截然不同。首先,英国的博士生与其导师是独立的同事关系。一般情况,英国的博士生并不享受导师课题的资助,故并不需要对导师的课题负责,学生可将全部精力致力于博士课题的研究,从而保障其科研的自主性、独立性及创新性。而对于享受导师项目资助的博士生,因其研究以完成导师的项目为主,故规定其博士毕业论文需具备除去项目内容以外的三个创新部分,从而保证了博士生研究的创新性。在保障博士生受到充分的指导层面,在双方确定导师与学生关系时,便表示两者愿意在博士生所开展的课题中进行合作,会各自投入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在学校政策方面,学校明确规定每学期导师与学生共同讨论科研的次数下限,并采用相关系统记录每次讨论的具体情况,从而确保了博士生能够得到足够的指导。最后,由于英国本、硕、博的学制普遍较短,其对博士毕业生的定位是具备继续从事科研的能力,而非已具备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当然,这种培养模式也存在相应的缺点,博士生不直接跟从导师完成课题项目,导致博士生培养质量参差不齐,具备自主科研能力、创新力的博士生可在此种氛围下做出非常创新、突破现有框架的研究,但不具备自主科研能力及创新力的博士生在此种氛围下难以完成高质量的博士论文。与此截然不同,美国导师只有在具备课题项目及经费的情况下才可招收博士生,即博士生均可根据项目内容及规划开展自己的博士课题,此种模式保证了全体博士生培养质量的下限,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博士生培养质量的上限。而工程化培养模式极高的德国,则更注重博士生工程能力的培养,而非基础理论的培养。处于更高水平的社会发展阶段,英国整体的精细化程度较高,比如博士生的双(多)导师制度,博士生数量少而精,博士生可根据课题需求选择相应方向的导师,从而在不同研究方向均可得到充分的指导。我在利兹的访问也得益于此种科研氛围,在到利兹之后,导师Natasha教授很快便安排我在组内进行了一次学术报告,介绍我的博士课题及在利兹的研究规划,而后根据我的课题需求,帮我联系了另一位副教授Gustav,一同指导我在利兹的科研。我的博士课题主题为驾驶员分心,涉及汽车、交通及心理学等多学科,我本身具备汽车工程专业背景,导师Natasha教授具备心理学及交通背景,而Gustav副教授则具备很强的汽车控制及心理学建模背景,与两位导师的合作极大地补充了我所缺少的心理学及交通背景知识,从而极大促进了我在利兹的研究工作。访学期间与课题组同学照片英国的高校管理英国高校管理的科技化、资源集中化、设施人性化程度也极高。其科技化体现在以下几点:一、利兹大学网络中心给每位学生、教职工划拨出足够空间的网盘,供大家存储办公数据及文档用。其优点是,我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有电脑便可访问该网盘中的数据,从而开展工作。二、我们也可非常方便的远程使用网络中心的计算机,上面安装的商业软件非常全面,便于我们进行数据处理、大型计算等。三、会议室较多,并且会议室的电脑、大屏幕均具备远程视频功能,保证了师生间的远程会议。这些高科技的软硬件系统确保了我们即使在家、出差在外,也可随时随地无障碍地科研、办公,极大地提高了办公效率。其资源集中化体现在以下几点:一、在每一栋研究所大楼的每一层中,均有一台公用打印机,大家在个人电脑上点击打印文件后,便可在任意一台打印机上登录自己账号打印文档。二、每栋研究所大楼中均有厨房、大厅(很多桌椅),大厅一般作为公共的吃饭、交谈、讨论学术问题的场所。一般我与导师单独讨论自己的科研进展也是在大厅中进行的,由于大家均在大厅中进行这些活动,反而互相不受干扰,可以非常愉快、畅所欲言的进行学术交流讨论。因此,该空间的利用率非常高,氛围也很轻松,省却了很多会议室的占用。设施人性化体现在以下几点:一、学生工位的座椅非常舒适,可任意调节高度、倾斜度,从而让我们中午可以非常方便地在座椅上进行午休,省却了回家午休的路程时间。二、大楼中也有小的独立浴室,方便骑自行车上班的同事。我觉得在未来,我国的高校也可部分借鉴其管理科技化、资源集中化、设施人性化的模式,相较于国内高校每个办公室都有自己单独的打印机、单独的学生电脑,英国的这种模式更高效、整体成本更低。当然也可能是由于其社会人员少而精,此种模式更适用于英国。生活和科研上的收获在利兹交流期间,我在生活和科研上也有很大的收获。在生活上,从大的层面,我感受到不同文化、生活方式的差异。西方社会生活相对自由度高一些,体现在各方面,比如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等。在生活方式上,周围人会较为理解你在生活上面与别人的不同,比如穿着、饮食等。在不影响别人的前提下,这些都是被认可的。在工作方式上,由于我所在的大学国际生较多,不同国家的学生在一起,有的愿意白天工作,有的愿意晚上工作,所以学校的工作室允许24小时工作,并配备相应的设施。同时,国外的导师也不会要求学生必须在工作室工作,也不会查看学生白天是否有到工作室,只要学生课题进度合理,定期讨论的内容充裕,导师也会非常认同该学生的。在国外的生活也特别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及独立能力,到一个陌生的城市,需要自己租房子,自己购买生活必需品,自己解决每日三餐,让我真真切切体验到独立生活的感觉。因为在国内校园这样一个熟悉的环境里,我们所有的东西都被安排规划的非常周到,吃饭直接到食堂即可,购物在学校的超市里面也是无所不有。但是在国外却大不一样,偌大的校园里面,仅有一个小食堂,里面卖的还是以西餐为主,我根本就吃不习惯,所以最后只能每天自己做中餐吃。所以每周六我都需要抽出半天的时间,到市中心的中国超市购买所需要的蔬菜、食品等带回家。为了保证每天吃到的饭菜是新鲜的,我每天都早起做好早饭和午饭,吃完早餐后将午饭带到学校去。到学校后我便开始整个上午的刻苦科研,大概到1点钟,便开始与周围的同学一起加热饭菜,边吃午餐边聊天,感觉氛围也特别棒。一群身在异乡的小伙伴,大家一起聊聊近期科研、生活方面的事情,也感觉特别高兴。有时候也会有国外的同学一起,边吃边聊,了解不同国家在饮食文化、生活习惯方面的差异。整体来讲,在国外的六个月,让我更加的自立,同时也学会了很多的生活技能,与不同国家的同学建立了友谊,增大了自己的知识面,扩大了视角。在科研上,受益于英国高校精细化的博士生培养方案,我每周都能单独与Natasha教授及Gustav副教授进行一次大约45分钟至60分钟的讨论,极大地促进了我博士课题的推进,及科研能力的锻炼与提高。在这样一种氛围下,我利用半年的时间与两位导师一起完成了2篇英文期刊论文的内容。在其中一篇论文中,我分析了一种安全性参数,发现了认知分神会导致驾驶员车道保持能力下降,与前人采用另外一种参数认为认知分神会导致驾驶员车道保持能力提高的结论相反,从而推进了该领域学者对于该问题的进一步思考,目前已完成该论文的投稿。在另外一篇论文的构思阶段,在与两位导师头脑风暴之后,我们发现我在清华做的实验数据可用来测试他们最近在认知分神领域提出的一个新猜想,经过2个月的分析后,我的数据成功验证了他们的猜想,目前该论文处于修改阶段,也即将进行投稿。这两篇论文对应的内容正是我博士课题中很重要的两部分内容,极大地促进了我博士课题的完成,也极大地提高了我的科研能力与素养。同时,这次访学也为清华大学和利兹大学两课题组的后续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基础,即便在我回国的日子里,我也能够与国外两位导师继续开展科研上的交流与合作。同时,让我非常高兴的是,我也得到了两位导师的认可,Natasha教授愿意提供科研经费,邀请我到利兹大学再次访问半年,继续在我的博士课题驾驶分神领域开展合作,保持我们在这一领域的前沿性研究。最后,也要感谢清华大学给予我这次机会,资助我在自己研究方向最为知名的几所大学之一学习,极大地促进了我的博士课题进展,提高了我的科研能力,并建立起与国外同研究领域导师、课题组的联系,为今后的交流、合作打下基础。同时,此次访学也让我感受到不同的国家在社会、文化方面的差异,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本文来源: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李鹏辉同学的访学总结报告编 辑:邵正隆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徐思羽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学生记
在申请留学之前,我们需要对该专业有一个较为系统性的认知。博士是对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的称呼,同样也可用来称呼已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员。下面就和选校帝了解一下2020博士出国留学的条件盘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申请博士重要的是两点:1、 语言合格首先,你要根据要去的国家,尽快考出合格语言成绩。英联邦国家一般要求雅思,美国则要求GRE、托福。取得合格成绩(一般要求如雅思不能低于6。5,单科不低于6)。2、有高水平的硕士论文且与导师的研究方向对口。英国博士申请条件及所需材料:1.雅思7.0,单科不低于6.52.具有正规硕士学位(需提供成绩单、学位证明)3. 获得学士学位者亦可申请,但需要有非常优秀的成绩。(对中国学生而言要求全国前80名的大学, 全年级前3名成绩, 90分左右)很多中国学生不是很了解这个情况,即使是硕士毕业,对方也很重视在本科时候的成绩。个别方面的专业例如管理类的,可能可以要求没有硕士学位,但是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一般情况下本科毕业生直接申请博士的很少。4. 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言简意赅, 让人明白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做什么,你的背景,你的动机,你的理由以及你的计划5. 2-3封推荐信6. 一份研究提案(research proposal),字数由学校自行规定,最多不超过1000字以上是选校帝为你整理的出国留学干货,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资讯,欢迎关注选校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