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国家的博士平均毕业年龄是33.17岁,30岁博士毕业,这个年纪很正常的。我们可以简单的做一下计算,18岁高中毕业考上大学,大学四年毕业之后是22岁,读研究生需要三年,研究生毕业是25岁,博士又读五年,毕业刚好是30岁。能够30岁毕业已经算是比较优秀的了,说明你在上学的过程中没有留过级,高考没有复读,考研没有二战,博士没有延期。之所以有人26、27岁就博士毕业,推测可能是硕博连读或者直博,也有可能是硕士期间只读了两年,比如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硕士就2年。正常博士毕业本来就应该在30岁左右,那么为什么平均博士毕业年龄是33.17岁呢?推测有以下几点原因。一.博士延期现在我们国家的博士培养采取的是“导师制”,博士要读几年因人而异,北大要求是四年,一般是在三到五年,最长可以七到八年。我们国家的博士延期率已经达到了65%,这也就意味着能正常毕业的是少数,大部分博士都要延期。博士延期有自身的原因,比如博士毕业要求必须发表多少篇论文,发不出来那么就没办法毕业。其次还有导师的原因,许多博士延期是因为课题没有结题,导师不放人。二.工作后读博士往前推20年,大学生都非常吃香,研究生可以直接到高校教学。但是在今天大学生已经遍地走了,想要进入一本的高校当老师没有博士学位是不可能,早期有一批人硕士毕业就出来工作了,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评价指标的改变,发现硕士学位远远不能满足工作上的要求,受到学历限制,有不少硕士生在工作几年后又重新回来读博士,30岁40岁的都很常见。其实大龄博士往往也有自己的苦衷,除了要承担家庭的压力外,还会有找工作的压力,到了30岁的年纪,许多博士都已经成家立业。而博士期间没有工作,只靠国家的一点补助,远远没办法负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不仅如此,在找工作的时候也处处受限制,比如高校招聘青年教师就要求博士毕业,且年龄不超过35周岁。如今不少博士毕业想要留高校,还会要求有海外留学经历,否则想要留在高校基本上没有可能。总之,30岁博士毕业是一个很正常的年龄,不管是你以后想去企业工作,还是想留高校,年龄都不会成为限制你的因素。
来源:募格学术 作者:小白一日,我所在的某群突然聊起了考博的问题,起因是有个人咨询读博事宜,但后来谈及的内容比读博问题丰富得多。A:请问各位,本人本科工作后考研,目前硕士毕业2年,30岁,没有论文,考材料学院的博士,容易过吗?B:准备考哪个学校的材料学院博士?A:一般的985学校。B:估计不容易。A:额,好吧。C:那最好发一篇论文再去申请博士,现在都是申请考核制,没有文章很容易过不了面试。B:你先发一篇比较不错的SCI,再去申请基本能稳进。C:也可以先申请试试,给你有意向的导师发简历。D:好多老师不太愿意招在职的。A:我不报在职的。我工作企业两年了,但是准备辞职申请全日制,将来想有机会去高校工作。D:很多高校进人一般限制年龄35岁,毕业超龄也很尴尬。A:你说得对,所以我现在也是比较犹豫。B:所以你要三年博士毕业,做两年博后,35岁的时候上副教授,刚好赶上末班车。C:3年博士毕业不太可能。很多985都4年起步了。E:@C,我是三年毕业。现在我们专业,3、4年为主,3年的也不少。D:关键有的实验室内部有文章要求,达不到不让毕业,博士读个5、6年都有可能。而且毕业没好文章,年龄又是一个限制,到时候工作更是悬。E:那就看个人了,我们要求5分(影响因子)的一作者,3分(影响因子)的两篇,或者20分(影响因子)的前五作者就能毕业。同学中4成左右能3年毕业吧,后面也就拖半年或者1年,5年以上的极少数。D:羡慕你们。我们搞生物的身边一堆五六年的没有毕业的。E:我们隔壁实验室生信的,3年毕业了差不多一半吧。11个毕业5个。D:生信已经算生物里爬上岸的了。谁让我们实验周期长。B:我们医学实验室有的博士读了都好些年了,进入这个坑里不知道几年才够。D:那和生物差不多了,反正年龄小是无所谓了,年龄大了延期毕业,学校宿舍没住这些都还无所谓,关键要是上有老下有小那就不只是难受了。A:读博士压力这么大吗?!B:不光是读博压力大,就算博士毕业了,就业也压力大。35岁是个坎啊。A:…一个热情满满的准备读博者就这样硬生生被大家劝退了。虽然可能是真香警告,不过大家的意见都是很现实的,都说码农就吃青春饭的,博士生又何尝不是,30岁读博的老学生也不能装鸵鸟,忽略自己的“中年”危机(对于一些恋爱0次的30岁博士生来说,这个问题好残酷)。就像B说过的,如果正常3年毕业,申请进入高校就职,很可能要先做师资博士后,万一读博时又延期几年毕业,超过35岁这个年龄坎毕业,那就更麻烦了。走学术路线,年轻一点的确实会很占优势,学术界大量的待遇与职位是与年龄相关的。例如:各种典型基金项目的年龄限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申请当年1月1日男性未满35周岁,女性未满40周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申请当年1月1日男性未满38周岁,女性未满40周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申请当年1月1日未满45周岁。例如,很多学校招聘直接都限定了年龄,比如“具有博士学位的国内外高层次人才(一般不超过35周岁)”、“具有副高职称者年龄可放宽至40周岁”等等:再例如,不少招聘博士后的研究机构,年龄同样是有要求的,而像师资博后这样更是压力不小。那么,年龄的限制对于博士生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如果一个读书顺利的学生,中间没有停顿学业,那么从7岁开始读小学一年级算起,6年后升入初中,读完3年初中再读3年高中,读完高中正常是18周岁,然后是高等教育的4年大学本科,3年硕士研究生,4年博士研究生(3-5年),拿到博士学位一般正常年龄为28或29周岁(当然硕博连读和直博生的年龄会更小点)。博士学位是中国的最高学位,可能有人会说还有“博士后”。但“博士后”不是学位,而是博士毕业后在科研单位工作的一段经历。从拿文凭的角度来说,一口气读下来比较容易,因为读书、写论文的劲头不中断。但是从学东西的角度来说,可能工作几年再回学校更好,因为见识多了,学习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更明确了。相对于那位30岁或31岁准备读博的群友来说,毕业时很可能已经35、36岁了,这种情况该不该读呢?过去义务教育到本科教育的路径比较类似,大家都是在差不多同一个时间入学和毕业,但在研究生阶段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阶段出现了多元化的情况。其实,在本科以后的科研人员的求学情况也不像以前那样整齐划一了,可能有一部分人在大学毕业后在工业界、企业界工作了一段时间再转入学术界,从这个角度考虑,对这些博士生就业时的年龄限制作应该更加灵活一点。特别是作为科研人员考核目标的各类基金的年龄限制(35岁/38岁/40岁/45岁以下)+职称/学历限制(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者具有博士学位),让很多博士生们只有在毕业后的那几年里申请。那些比同龄人可能在比较晚的时候才去读博士、拿到博士学位的后来人就坑爹了,青年基金(国自然青年基金)和四青帽子(青千、青尖、青长、优青)的年龄硬框框摆着那里,岁月可不等人。关键是一步慢造成了步步慢,如果毕业生在博士毕业后由于超过年龄不符合条件,没有申请到青年基金或其他支持项目,既会造成自己的科研缺乏资金支持,也在后面的项目、计划申请中陷入劣势。35岁、38、40岁和45岁,成为博士生毕业后的学术生涯的几道年龄“分水岭”。在愈演愈烈的科研竞争之下,那些本来有心热衷科研的大龄博士有可能因为年龄超龄,处于劣势,或者根本没有机会进入学术界的大门,只有甘拜下风、望尘莫及,平平淡淡过一生。本来作为科研人员,其科研生涯一直可以延续到50、60甚至更晚岁都没有问题。其实,很多著名的科学家在晚年都拿出过惊人的科研成果,比如“深度学习之父”的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从他博士毕业算起,花费了长达30年的时间默默无闻;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约翰·古迪纳夫(John Goodenough)在30岁才刚刚摸着科研领域的大门,入了行,54岁才开始锂电池的研究,以97岁成为最高龄的诺贝尔奖获得者;2002年4月,罗马尼亚的数学家罗马尼亚数学家普雷达·米哈伊列斯库(Preda Mihilescu)靠证明了卡特兰定理(此前是数论的卡特兰猜想)而天下闻名,虽然他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博士毕业已经42岁了。在学术界,少年英才确实大有人在,可也要为大器晚成者留一条路,毕竟博士毕业才是科研道路的刚刚开始。所谓“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其实,岂止幸福本源,更是科研生命之源。科研圈的多样性是学术界赖以发展的基础。年龄的条条框框会让大家拼命想在年龄限制倒计时来临前,赶紧挤进进学术利益共同体。这会加重了大家的焦虑,让一些不佛系者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不择手段。年龄的限制会倒逼青椒们不能耐心地做好自己的事情,而本可以有一番作为的科研工作者因为超龄丧失了前进的机会。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在博士生就业问题上,除了“第一学历歧视”问题,还有存在“年龄歧视”的问题。但对于到了30岁了还想着计划攻读博士学位的那位同学来说,以我个人的经验,只要决定了去读博,还是可以坚持下去的。大龄博士毕业生虽然有很多劣势,比如有可能面临身体(如应对疲劳的体力比更年轻的人稍差)或家庭方面(如拖家带口或面临婚育等事务牵扯精力)的限制,在就业时会遭受年龄歧视。但如果他有真才华,努力学习和工作,在学习期间扎扎实实地做科研,那么他那个博士肯定不会白读的。其他的也不用想得太多了,因为,即使不读博士,在职场上一样受到年龄歧视,35岁对于码农们同样是一道坎,而且作为博士生在读时所接受那些训练,其视野和思维肯定是不会弱的。总的来说,学术界的年龄歧视虽然存在,并不像许多非学术领域那么明显,比如对于程序员来说,35岁有可能的职业终点,但博士可以有可能以35岁作为自己事业的起点(有些高校招聘博士的年龄限制放宽到了40岁)。不管是否攻读博士学位,时光都在流逝,过了那几年时间,每个人都会变老。就像我读博时的一位师兄,在40岁左右获得了博士学位,工作几年后,现在看来也有个不错的职业生涯,而他不是孤例。当然,现在所做的决定可以随着事情的变化而改变,根据自己内心的需求进行抉择。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位师兄解决问题和记忆事物的原始能力虽然下降了,但作为交换,他非常擅长以下几点:根据事务的权重安排时间的优先次序、在海量的数据中挖掘关键的信息、优良的判断能力、演讲、写作、建立人际关系、采取主动有效的选择以及其他重要技能。笔者个人认为,对于每个人来说,无论读不读博,都要活在当下,不要担心自己的年龄问题,给自我去设限。无论选择哪一种生活,都应该去努力,打破常规,尝试新事物,让自己感觉舒适,愉快,有价值,做一些最能吸引自我价值感的事情。
每经记者 张虹蕾 张玉路 每经编辑 梁秋月今年春节期间,被称为影视界“学霸”的电视明星翟天临涉嫌“学术不端”事件持续引发网友热议。翟天临被爆出北京电影学院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一篇学术性质文章有疑似抄袭行为。为此,北京电影学院和北京大学已纷纷就此事件成立调查组,主流媒体相继就此事展开报道。“易进难出”,这是博士圈对申请博士学位顺利毕业的评价。而这位读博期间演艺事业风风火火的“明星学霸”却能一路顺风成功获取学位引发大众质疑。随着影响力的扩大,该起事件也也激起大众再次审视“学术造假”及教育公平等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激发网友热议的核心点主要在翟天临被爆出北京电影学院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一篇学术性质文章有疑似抄袭行为。而根据北电官网2013年发布《2013年北电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细则中要求“博士生在学位论文答辩前,应公开发表至少2篇(其中1篇在国内核心刊物)由本人入学后独立撰写的学术论文。未达到要求者,一般不批准答辩。北电官网2018年3月发布《北京电影学院学位授予细则》中博士学位申请条件要求“在校期间个人独立或与指导教师联合(本人担任第一或第二作者)在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学术期刊上正式公开发表与本学科相关的至少2篇学术论文,其中应至少有1篇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翟天临发表文章:《广电时评》2018年第8期中发表的论文《谈电视剧〈白鹿原〉中“白孝文”的表演创作》《综艺报》2018年5月发表的论文《演员翟天临讲述如何用“下意识”让表演更生动鲜活》质疑点:1.《广电时评》、《综艺报》均非国家认可的学术期刊,更谈不上国家核心刊物。2.《广电时评》发表论文《谈电视剧〈白鹿原〉中“白孝文”的表演创作》在知网检测后,结果显示文字复制比率达39.4%,涉嫌抄袭。3.翟天临博士学历为“非定向(全日制)”博士学历,要求脱产全日制学习,然而在翟天临读博期间却频繁演戏、代言、参加活动。自2014年入学到2018年毕业,读博期间翟天临至少主演了11部戏、参演了7部戏,参加录制了17个综艺,并有24个代言。“演而优则商”,这是大多数明星在做的。在商业版图上,翟天临也不耐。根据天眼查显示的数据,与翟天临有关的共有6家公司,包括了五家影视文化相关以及一家与其他演员共同入股的管理咨询中心。翟天临读博期间,既演戏又是参加综艺,还不忘做起生意,难道读博真有这般容易?从报录比来看,2010年为2.8:1,2019年则为4:1,对比十年数据,研究生规模增大,但竞争也同样有所加大。对比来看,2008年研究生毕业人数为34.48万人,同比增长10.6%,2016年研究生毕业人数则为56.39万人,同比增长2.3%,增长幅度缩小。近10年来,我国博士毕业人数约为51.7万人,招生69.8万人,招生人数远大于毕业人数。而这里的缺口,或显示出博士生毕业的难度增大。更有网友在网上反映北大博士学位申请淘汰率达三分之一。《中国教育统计年鉴》近年来的研究数据也显示,博士延期毕业率高于56%,也就是一半以上的博士都不能正常毕业。高企的博士延期毕业率,以及各项数字均表明研究生、博士竞争加剧,这也证明了要想成为一名真才实学的“学霸”不是易事。近年研究生和博士延期毕业原因:1规定学分没修够2毕业论文未按时完成或通过考核3规定数额的论文发表未完成4其他个人原因随着主流媒体的跟进和两所高校的强势回应,翟天临涉嫌“学术不端”事件所带来的“蝴蝶效应”,已经在学术界掀起波澜,尤其是学术造假乱象问题引发众人思考。学术造假是指剽窃、抄袭、占有他人研究成果,或者伪造、修改研究数据等的学术腐败行为。学术造假首先是一种违背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的表现,是学术领域中学风浮躁和急功近利的产物。学术造假群体及个人原因:高校学者:评定职称、科研任务硕士研究生:毕业要求、学位晋升科研人员:科研任务、项目经费压力博士生:毕业压力、经费影响专业技术人员:行业地位、项目压力学术造假客观原因学者论文发表困境供需矛盾:以2009年统计为例,期刊数 9468种,可发表论文248万篇,当年大约1180万多人有发表论文需求。学者论文发表价格据统计,国内80%左右的学术期刊,都是要求作者付费发表。据媒体采访统计,学者、学生向核心期刊、非核心期刊单次支付的费用从数百元到千元以上不等。发表论文难,写论文也难。在这样的背景下,市场更是催生出了“论文代写”生意,庞大的利益链条令人惊愕。据媒体报道,早在2009年,武汉大学的一个调查研究显示,中国的论文代写市场就达到了10亿以上的规模。2018年,一篇硕士毕业论文的要价平均在300元/1000字符,按照一篇普通硕士毕业论文3万字起算,代写一篇论文的价格在8000~10000元不等。而本科毕业论文的要价平均也在200元/1000字符左右。早在2015年,中国高校传媒联盟随机抽取318名大学生,就“论文代写”进行调查。结果显示,31.13%的大学生考虑过找人代写,73.9%的大学生身边出现过论文代写现象。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我国相继出现15起论文抄袭事件,其中不乏清华等知名高校。例如:1:2018年1月8日,河北大学一助教2012年发表的一篇学术论文,涉嫌抄袭河北大学图书馆一工作人员与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一老师2011年合作发表的学术论文。2:2018年1月23日,北京外国语大学2012届博士毕业生、现供职于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杨佑文在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涉嫌大面积抄袭安徽大学的一篇硕士学位论文。3:2018年4月4日,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专业08届硕士生孙勇的毕业论文抄袭06届上海交大毕业生的论文。目前,东北大学已经撤销孙勇的硕士学位。4:2018年4月15日,中原工学院两位教授陶晓燕和朱九龙的论文涉嫌杂糅、抄袭他人论文,河南省教育厅回应表示会尽开公开处理意见。针对近年来陆续出现的“学术造假”案件,国家管理部门也已出手。2018年8月10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职称评审管理规定》,在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上向社会征求意见。《规定》提出职称评审应以德为先,对学术造假“一票否决”,且纳入信用“黑名单”。(图片来源:视觉中国)而对于此次翟天临涉嫌“学术不端”事件,也引发了主流媒体的跟进及专家、学者的反思。比学术不端更令人五味杂陈的,是翟天临的博士之“易”,和大众理解中的博士之“难”,形成了鲜明对比。——《南方日报》金钱能收买权力,但买不到正义;买得来文凭,买不到智商。——侠客岛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人设须谨慎,最忌虚浮风。——《人民日报评论》明星‘上而不学’或者’学而无所得’,如果依然能获得文凭,这对经过勤奋求学才获得文凭的大学生来说,显然是一种教育结果的不公平。——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沈建华(相关数据及资料来源:翟天临本人采访及微博、北京电影学院官网、天眼查、教育部、国家统计年鉴、社科院法治蓝皮书、核心论文网、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豆瓣网)
2019年12月25日,北京市教委发布《2019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10月31日,2019届北京地区高校(含科研院所)毕业生总数共234986人,其中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230988人。普通高校中,博士毕业生14978人,占6.48%。本文关注的对象就是这14978名博士。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官网上的2018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北京地区普通高校共计毕业17277名博士。2017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北京地区普通高校共计毕业16511名博士。2016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北京地区普通高校共计毕业15738名博士,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出2019年毕业的博士应该大于17277人。当前截至2019年10月31日,北京地区已经毕业14978名博士,因此在2019年1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之间应该还有3000多名博士毕业。报告显示,博士毕业生的男性人数多于女性,其中男生8881人,女生6097人,分别占比59.29%、40.71%。从生源分布来看,1115名博士系北京生源,13863名博士系京外生源。从学科分类来看,博士毕业生中,人数占比超过10%的学科为:理学(42.22%)、工学(22.64%)和医学(10.13%)。其中理学博士6323人,工学博士3391人,医学博士1518人。学术之路注意到,截至2019年10月31日,共计毕业法学博士721人,法学硕士6628人,法学学科本科8677人。这呈现出仅从法学学科而言,北京地区高校无疑属于研究生型大学,即研究生人数跟本科生平起平坐甚至在不少院校研究生人数多于本科生。同时,基于我们对法学考博的多年观察,京外高校想考取京内高校的博士还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只要有十分之一的京内高校法学研究生考博就可以满足京内高校的法学博士录取人数需求。报告显示博士毕业生就业率为97.73%。此处的就业率是指(深造人数+已就业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很显然对于博士来说不存在国内深造一说,那么只存在“已出国(境)”这种情形,包含出国(境)升学和出国(境)就业。因此此处的博士就业率是指(出国(境)升学+出国(境)就业+已就业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报告显示国内已就业博士13423人,占89.62%,已出国(境)1215人,占8.11%。,未就业340人,占2.27%。2019届博士毕业生分学科门类就业率情况见下表。除教育学、艺术学外,其他学科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据了解博士毕业生去高等教育单位(41.26%)就业的比例较高。报告还显示,2019届北京地区高校(含科研院所)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共有23931人。其中,从学历层次来看,专科毕业生2768人,本科毕业生11452人,硕士毕业生8893人,博士毕业生818人。博士毕业生就业单位行业分布、博士毕业生就业单位类型分布如下表所示。整体而言,一半以上的博士在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这是非常符合博士的定位的。以上就是对2019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博士部分的简单梳理与分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共青团中央有态度 有温度 全网青年都在关注来源:《中国青年报》(2019年08月05日05版 作者: 李雅娟),图片来源于千库网导读眼看能够顺利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手握两所高校offer的物理学博士孟溪,却一瞬间觉得高校对自己没有吸引力了。拿到某名校文科博士学位的林飞,从企业年薪20万的岗位辞职后,却发现准备入职的高校放了他鸽子。27岁博士毕业的任奇,进入国企工作后尴尬地发现自己属于“大龄新人”……近几年来,中国每年新增博士毕业生人数比新增高校教师多两万人左右,这意味着约1/3的博士毕业生没有获得高校教职。拿到了人类社会的最高学位,在学术圈外,博士该何去何从?眼看能够顺利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物理学博士孟溪手握两所高校的offer,俨然已是博士毕业生中的人生赢家。但她参加完博士论文答辩后,却突然感觉自己的情绪跌入了谷底,什么事儿都不想做。她曾以为自己想当一名高校教师、未来从事科研工作,然而这样的道路似乎一夜之间失去了吸引力,甚至让她感到恐慌。孟溪去论坛求助:博士毕业,不想去高校,但又缺乏企业工作经验,该怎么办?在与她同年毕业的数万名中国博士中,孟溪提的问题不是个例。近年来,中国的博士毕业生数量连年攀升:2004年,有2.3万名博士毕业,那一年,博士人数首次在《中国统计年鉴》中作为单独门类统计;2018年,博士毕业人数突破6万名,同年,近10万人被录取为博士生。在传统的观念中,博士是本学科的“看守者”,获得了博士学位,就应以学术为业,选择非学术职业的人往往被视为“管道的泄漏”。但这一观念日益受到挑战。统计年鉴显示,近几年来,中国每年新增博士毕业生人数比新增高校教师多两万人左右,这意味着约1/3的博士毕业生没有获得高校教职。拿到了人类社会的最高学位,在学术圈外,博士何为?学历市场的赢家,就业市场的“萌新”读博之前,孟溪的想法很单纯,甚至有点儿“愣”。“当时年纪小,总觉得这辈子起码得做一件一般人干不了的事儿。”这个东北姑娘说。她就这样开启了读博之路。至于未来找什么工作、就业市场情况如何,她自嘲道:“以我当时的心智情况,根本不可能想到这些。”读博期间,她跟导师交流最多的就是实验情况。而工作打算以及就业市场的行情,则很少进入师生们的讨论范畴。过了3年多“朝八晚十”、周末单休的实验室生活,一位博士师兄提醒她:“赶紧做简历,准备找工作吧!”孟溪开启了“找工作模式”,但她实际上无法花太多时间联系工作:写发表论文和毕业论文就已经占据了她的绝大部分精力。为了修改毕业论文,她连续一个多月熬到夜里两点才睡,早上醒了,抓起一件衣服套上就开始工作。有一天她突然意识到,身上这件灰色套头衫自己已连续穿了十来天。她的导师们认为,“博士毕业理所当然去高校”。孟溪的博士师兄师姐毕业后,基本都走了这条路。孟溪原本也以为自己愿意当一名大学教师,将科研作为志业。今年春天,孟溪的论文盲审和毕业答辩都很顺利,有两所高校也给她发了offer。眼看再过不久就能拿到学位证,但她突然感觉自己像是被击垮了,眼泪会不由自主地涌出来。心理咨询师告诉她,这是她读博期间长期处于应激状态所致。前几天,她接受家人的建议,同一所离家较近的高校签了约。高校里的绩效考核让她担忧:学校明确表示不会提供科研启动经费,而且她要在入职之后才能知道具体的考核标准,但她此前已经听过好几起校方失信的例子了。孟溪有一个朋友在山东某高校任教,入职后才发现校方提高了考核标准。朋友向她抱怨说:“安家费没落实多少,别的(待遇)也没涨,倒是考核标准涨了。”但兰州理工大学理学院教授马军认为,当前博士生的就业情况仍比较乐观。他告诉记者:“在高校里,除了国家提供的基本工资外,如果科研成果比较多,每年收获的科研绩效是非常可观的,甚至是正常薪酬的10倍,没有上限。”学科之间的差异也不容忽视。马军说,很多工学专业的博士可以在校外找到横向课题,收入都非常可观。”与孟溪相比,林飞谋求教职的道路更为曲折。去年,林飞在某名校拿到文科博士学位。毕业后,他没找到满意的教职,便接受了某大型企业的offer——管理岗位,年薪20多万元。他工作了两个月后,突然接到外省一所高校的入职通知。尽管企业的薪资待遇符合预期,但林飞感觉工作不够自由,相比之下,他更向往高校中的工作环境。导师劝他谨慎考虑:“当‘青椒’是看不到头的。”家人则支持他去高校,认为大学教师是份体面的工作。林飞告诉家人,教师的月收入只有在企业工作的1/3。权衡之下,林飞还是作出了决定。林飞没有立刻辞职,那时他的毕业证已经到手,但学位证要到年底才能拿到,他希望两证齐全之后再去办理入职手续。这所高校的工作人员一开始表现得通情达理,他们说可以先为林飞安排宿舍、办理校园卡,等他拿到学位证再办理入职手续。但下一通电话就变了味道,一名教师要求林飞立刻到校坐班,理由是所有青年教师入职第一年都要坐班。尽管家里有些状况,但是林飞还是匆匆办理了辞职手续,赶到学校。年底,林飞拿到了学位证,第二天他就按入职学校的要求去做了体检,准备次日去报到。这时,他又接到了电话。对方告诉他不必来办理入职手续了。林飞大惊,连忙坐高铁赶到学校,却被告知没有编制:学院说因为学校不给编制,学校人事处则说学院没来申请。林飞打通了院领导的电话,被告知:现在已经没有名额了。院领导承认,在林飞之后,他们又面试了其他人。林飞意识到,如果有了更合适的人选,校方会主动毁约,“学校只是损失了5000元违约金,但是对于我们毕业生的影响就很大”。辞掉工作的那半年多,他几乎没有收入。作为导师带的最早毕业的博士生,林飞找工作的情况也很受学弟学妹关注。林飞毕业还算顺利,即便如此,他参加博士毕业答辩时,也已经身无分文——博士延期这一年,学校停发补助,他靠在校外做些兼职养活自己。现在,林飞还在寻找教职。这一年多的波折,带给他新的反思:“念了这么多书,脑子也要活一点,生存能力是第一步。”多元化就业趋势初现任奇在博士毕业后到某国企工作,作为一名工科博士,任奇在企业中做科研不必担心偏离实际——国企中的科研工作都直接面向生产,而且可以提供一线数据作为参考,而这些数据通常不对外公布。再者,国企资金雄厚,任奇不必像在高校工作的同学那样绞尽脑汁地申请课题基金——企业内部就可以为他提供数百万元的研究经费。但任奇很快便意识到了自己的短板——年龄。任奇本科毕业后,因成绩优异,被保送为本校的直博生。跟读完3年硕士再读博的同学相比,27岁就拿到博士学位的任奇,已有很大的年龄优势。尽管如此,任奇进入国企工作后,还是尴尬地发现自己属于“大龄新人”。任奇冷静地分析了自己的处境:“如果在企业发展的话,博士只适合走技术路线,如果走行政管理路线,可能已经晚了。”但任奇又意识到:在仿照公务员系统运转的国企中,几乎所有的资源都围绕行政管理权力展开。这就意味着,如果他达不到一定的行政管理职位,对于做科研也不利。相比之下,更有活力的民营企业成为部分博士毕业生的新选择。在清华大学的就业重点单位榜单上,华为公司连续3年都是“收割”清华博士最多的单位。今年5月,华为海思发布全球揽才公告,多达31个岗位招聘博士生。近日,华为给应届博士毕业生开出百万元年薪的新闻又吸引了众多关注。最近两年,前述就业重点单位榜单上还出现了腾讯、阿里巴巴等“新兴势力”。不过,上述几家企业招聘的博士生一般限于计算机、应用数学、人工智能、自动化控制等近年的热门领域。在网络论坛上,在公司和高校的工作之间权衡的咨询帖也有所增加。显然,也不是所有人都买私企的账,有人直言:与985高校的助理教授相比,华为公司“只是钱多一点”。另外,还有众多博士毕业生选择到党政机关工作——去年,福建省委组织部一举招揽了30名清华博士毕业生,仅次于华为公司的31人。从国内高校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不难发现博士生就业多元化的趋势。5年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签三方就业的博士毕业生中,到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的比例均有所下降,而到国企、私企就业的比例明显上升。这背后是严峻的学术圈就业形势:博士帽年年增加,但学术职位的数量却相对稳定。早在数年前,博士就业问题就已在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引起重视。上述国家对博士就业情况的调查显示:博士在传统学术部门就业的比例均呈下降趋势,且理工科比人文社会学科下降更为明显。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沈文钦告诉记者,以美国为例,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博士毕业生在学术界就业的比例,从上世纪70年代初的80%下降到上世纪90年代末的47%,虽然人文学科类、社会科学类的博士毕业生仍以在学术界就业为主,但比例均有所下降——人文学科类下降了 10.7%,社会科学类下降了17.9%。供大于求的形势之下,“非学术职业”就成为博士毕业生主动或被动的选择。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马臻认识的博士生中,有人到高校当老师、有人到企业工作、有人到中学当老师。马臻认为,这些情况都理所当然:“形势就是这样的,高校没有那么多职位,而且高校‘青椒’比较苦。如果特别喜欢做学术的话,可以留在高校;如果想挣钱的话,那就可以进企业。”马臻认为,不同大学之间、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很大,泛泛谈论“博士生就业情况”过于笼统。他说:“有的高校,学科博士点膨胀,人比较多、科研基础又不是很好,那么(博士毕业生)可能就有些不受待见了。”通过观察自己的硕士生、博士生找工作的情况,马臻发现,硕士生往往要花很多时间实习,博士生找工作反而更简单,只需投递简历、再花少量时间面试即可。在一些招聘者眼中,博士学位本身就有足够的分量。马臻的一个博士生找工作时,对方表现得非常信任这名学生:“能读下博士学位的至少不傻,有专业能力。”马臻认为:“机会永远是属于强者的。”学术圈外,博士何为?早在2011年,《自然》杂志就曾连发3篇文章,矛头直指博士过度生产现象。其中一篇文章认为:博士规模之所以迅速扩张,是受科研项目需求的驱动,而没有充分考虑学术劳动力市场的容量。近年来,中国的博士招生规模连年扩大,去年9.55万人被录取为博士生,人数再创新高。博士帽多了,甚至一些并不指向学术生产的工作岗位也明确要求博士学历。近年,有些高校招聘辅导员时要求应聘者有博士学历,而在以往,这个岗位上主要是本科或硕士毕业生。1979年,美国学者兰德尔·柯林斯在《文凭社会》一书中描述了“文凭通货膨胀”的现象,他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获得更高的学位,工作职位对教育水平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当越来越多的人获得某一教育文凭或学位时,其价值也就随之下降。”但与此同时,中国还存在一种矛盾的现象。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卿石松提到几个数据:企业是我国研发经费支出最多的部门,2017年各类企业的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国总量的77.6%,但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中拥有博士学位的还不到1%。另外,中国的高校里,除了研究型大学,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占比其实并不高。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仅占24.4%。卿石松认为,就传统的博士“生产”目标——培养学术接班人——来说,博士数量可能过多,但中国高校依然有较大的需求空间;如果换个角度看,知识经济时代需要高级人才,要推动科技和产业革命,更是需要大量的人才,“高层次人才,当然越多越好”。他认为:如果将企业的需求考虑在内,目前的博士人才仍然不足。在高等教育更为发达的美国,未来的轮廓初现:今年3月,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NSF)发布报告称,在私营部门(private sector)就业的博士毕业生占比(42%)首次接近教育机构(43%)。这被视为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转折。张恬在读博之前,就是奔着工业界去的。面对几份offer,她没有太多犹豫便选定了这所位于美国东海岸的州立大学。在业界“大牛”手下工作了3年,张恬通过学校和学院组织的讲座开始接触业界。张恬同门的博士师兄师姐,大部分都到工业界工作,也有人到美国联邦政府做与企业相关的科研工作。今年暑期,张恬申请到波士顿一家公司的实习岗位。她原以为,公司里的研发工作相对简单,博士期间多学的知识可能用不上。但她开始工作后就发现,这家公司在研发很多新产品,她面临着许多未知。跟张恬读博时做的课题相比,公司里的课题难度不大,但也有些挑战。在这里,她的研究能在较短时间内就看到答案,“正反馈来得很快”,这让她觉得“自己的活儿没白干”。相比之下,读博时的研究就像一个人在广阔的沙漠里踽踽独行,不知还有多久才能看到绿洲,更不知道,前方究竟有没有绿洲。“在学校里做实验,需要不断地试错、不断地试错。”张恬说。而在公司里做研究,容错率比较低。卿石松作调研时,有企业主向他抱怨:有的博士毕业生来到企业工作后,仍然延续学术研究的思路,但企业更看重研究的效益和时效性。卿石松认为,到企业工作,博士生需要理解商业文化和商业环境,例如更多考虑经济效益;但在博士培养过程中,学术能力仍应是核心,此外可以注重通用能力的培养,如沟通能力、跨学科合作能力等。卿石松说,在英国,出现了产、学、研联合培养博士的现象:企业若需要某方面的人才,便与擅长该领域的高校联合培养。企业由此介入博士培养阶段,博士生则带着企业的研究课题读博。作为宏大结构之中的个体,博士生们能做的也许就是更早地规划未来。作为导师,马臻曾多次主动邀请名企HR来校做讲座,为学生们讲职业规范、职业伦理、应聘和面试技巧等。他认为:“导师在学生找工作的过程中起到很大作用。”在学生需要的时候,马臻会为他们介绍工作机会、亲自写推荐信,等等。平时,马臻时常跟学生们“应机说法”,例如提醒他们学会从领导者的视角思考问题。短暂的企业工作经历,让林飞重新审视所学。在企业工作时,林飞心里一直忐忑不安:“我学的专业,社会到底认不认可?”他决定,就算未来去高校工作,也不能仅仅会写论文,“否则研究的东西对社会无益”。他问自己:“要多想一想,我们能贡献给社会什么?自己又希望得到什么?”林飞的结论是:“研究要接地气,学术才有生命力。”(应受访者要求,孟溪、林飞、任奇、张恬为化名)
据媒体报道,针对此前有媒体报道称中科院合肥某科研院所属研究所博士集体离职事件,中科院派出工作组展开调查。截图此前,中国经营报报道,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多名科研人员集体出走,其中大多数是博士毕业,并拥有事业编制。这在中科院系统内引起广泛关注。目前,有关部门正在调查离职风波背后的原因。据悉,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是中科院院士。这几年该所人才快速流失。去年有200个人。这次90多个人辞职,现在就剩100人左右。这两年,该所申请不到大的科研项目,没有钱,人才就走了。《中国经营报》报道称,此次集体辞职事件的导火索,是院方强制为所里更换保安,所里科研人员认为自身权益被侵犯。有视频显示,更换保安的时候,院方人员与有关人员发生了言语冲突。所里人员要求保安将院方人员“赶出去”,并禁止摄像。据悉,所里很多职工学历是中科大本硕博,平均年龄为31岁,有事业编制,1个月工资1万多元,很多人都有科学家园的福利房。现在说不要就不要了,太可惜。所里一名党委委员表示,离职是比较正常的事情。科学研究如果此次离职正常,舆论也就没啥可说。有关领导可以说这件事很正常。可能在某些领导眼里,人才嘛,就得流动,这样才能盘活人才资源。再说了,现在每年毕业的博士人数不算少,有走的就有来的。还有,可能所里也不需要那么多博士,离职就离职了吧。这只是推测而已。事实上,无论从我国人口数量规模说,还是人才需求角度看,我们的博士不是多而是少。教育兴国,科技强国,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恰恰需要大批人才。需要人才不能只是嘴上讲,而是要拿出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行动,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让他们静下心来搞科研。科研院所需要改革体制和运行机制,要有人才第一的思想,否非长官意志第一,而非一切向权看。人才若得不到尊重,他们失去归属感、所得感,也就是迟早的事儿,离职也就不可避免。如果多数专业人才都离职了,剩下的行政管理职能部门还能干啥?他们会生产出科研效益吗?科研单位,最该珍惜的是科研人才。事业需要人来干。科研事业需要科研人才来干。这个时代,实际上就是得人才者得得天下的时代。国家方方面面的事业,都需要用留住人才,为人才提供宽容、舒心的工作条件。所以我们要问,一个研究所,人才流失严重,90多人辞职,这种现象真的是正常的吗?
近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发布对部分超期博士研究生作出退学处理的公示。公示称,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三十条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第二十六条有关规定,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拟对超过最长学习年限的博士研究生作退学处理。本次拟退学人员中,有33人联系不到,校方将名单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0年8月21日—2020年9月1日。公示称,学生本人对处理决定如有异议,可于公示期内向相关学院或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提出书面申诉,逾期未提出申诉的,不再予以受理,学校将按照规定作出正式处理决定。公示期结束后,视为退学决定书已送达。本次仅公示了联系不到的33位拟退学处理的博士研究生,还有联系上的并未公示,因此,西安电子科大此次给予退学处理的博士生不止33人。从名单上的学号来看,这次被退学的很多同学读博时间已经达到15年。00:172020年已有多所高校发布清退通知,涉及近千人近几年,硕博生清退已经越来越多了。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已经有近30多所高校公示清退超过1300名硕博研究生,原因涉及“已超最长学习年限”、“未报到入读”、“申请退学”等方面。北京交通大学7月10日,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发布《关于处理超过最长学习年限博士生学籍的通知》,因超过全日制博士(含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的59名博士生,对其学籍管理将作出分类处理。四川大学近日,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法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经济学院等多个学院相继在官网向学生发出正式退学通知,要求学生在2周内办理离校手续。宁夏大学6月24日,宁夏大学发布通知,同意自愿申请退学的17名研究生按退学处理。上海师范大学6月28日,上海师范大学发布公告,对125名超过学校规定学习期限不能毕业的研究生作出退学处理。中南大学5月20日,中南大学表示,截至目前,共有10名研究生休学期满已超过2周仍未提出复学申请。对于6月3日后仍未办理复学手续的研究生,研究生院将上报校务会给予退学处理。吉林大学据吉林日报消息,目前,吉林大学有超20个学院发布公告,超期研究生超过100人。但对于正在积极准备论文答辩的超期研究生,可以给予答辩机会,最后答辩截止时间为2020年12月31日,超期不能答辩的研究生将按退学处理。此前,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中要求“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要落实及早分流,加大分流力度”。同时提到,要狠抓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三十条显示,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学校可予退学处理:1、学业成绩未达到学校要求或者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2、休学、保留学籍期满,在学校规定期限内未提出复学申请或者申请复学经复查不合格的;3、根据学校指定医院诊断,患有疾病或者意外伤残不能继续在校学习的;4、未经批准连续两周未参加学校规定的教学活动的;5、超过学校规定期限未注册而又未履行暂缓注册手续的;6、学校规定的不能完成学业、应予退学的其他情形。对学业负责!对人生负责!(来源:红星新闻)
博士生毕业有多难呢?据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国内博士生延毕率集中在40%~60%,也就是说,平均每两个博士生中就有一个不能按时毕业。或许有人会想:延后1年不也算延毕吗?数据所能描述的的确有限,博士生毕业有多难,我们再看一看下面几个事例:一网友读博六年仍未毕业这名网友读博6年,31岁仍未毕业。因为对一位导师的研究方向很感兴趣,且认为人生应当有所追求,他决定了考博。为了考博,他放弃了谈妥的工作单位,成为了这位导师的博士生,本以为能够顺风顺水。到了第二个学期,这位导师为了更好的工作待遇,去了另外一所高校,他不得不更换导师。换了新导师之后,他论文的发表很慢,常常被拒稿。6年期间发表了4篇论文,其中包括1篇SCI和一篇EI。到了第六年,他的室友都已经毕业,宿舍只剩下他一人,此后,他的睡眠越来越差,学习效率也很低下,陷入了恶性循环。中科大博士自暴自弃刘春杨,是中国科技大学的一名博士生。本应该在2017年6月毕业的他,由于压力太大而自暴自弃,白天睡觉,晚上打游戏。其他同学都有很多事要忙,但是刘春杨像是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一样,桌子上没有书、文献和资料,也没有在宿舍做过研究。在这种颓废状态下的他根本无法写出论文,更不用说毕业了。12年0文章“裸跑”博士一名就读于哈佛大学的博士生,其第一任导师意外离世,接手的第二任导师,不久便由于利益关系被学术潜规则,之后又更换了新导师。这一连串的事件,使得该名博士生的论文课题一直处于无人指导的状态,全靠他自己摸索,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裸跑”博士生。多名博士生自杀事件杨志高是武汉大学的一名博士生,由于成绩优异,被导师点名留在重点实验室工作。他十分聪明,学术态度严谨,也发表了一些成果。但是他对自己的成果要求苛刻,精益求精,他的每一篇研究成果都极具代表性。杨志高读博已经有5年了,上一篇的论文未能如期发表,加上一些其他原因,他担心写好的论文不能通过,其他同学顺利完成,使得他压力更大。不久后,他被发现在家中自杀。就读于美国犹他大学的博士生唐晓琳,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截止2017年,她读博已经有8年之久,但是仍未毕业。2010年,唐晓琳开始跟随导师Saveez做生物物理领域的研究。虽然这类研究很难做,但是她在博士期间还是发表了6篇研究文章,符合了博士毕业的要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她的导师迟迟不准唐晓琳毕业。最终,她被压力压垮,投江自尽。葛炜炜硕士毕业于南京大学,曾拿过全国奥赛一等奖,然而这么优秀的他,也没能承受住学术沉重的压力。他生前患有严重的抑郁症。他在最近的一次博士资格考试中,被导师评为“没过”,失去开题写毕业论文的资格,甚至可能因此被劝退。更过分的是,他的导师,在他读到三年级的时候,对他甩手不管。他只能跟着导师去美国重新开始,否则将面临无法毕业的尴尬境地。他也曾尝试着投简历,想过直接工作,却连面试机会都没有得到,他甚至故意写低自己的学历,也无济于事。最终,他选择用死来结束这一切。博士生毕业为什么会这么难?一、所学泛而不专有些学生选择读博是因为他们对知识的渴望,这无可非议,读博期间的确包括了很多的学习。但你需要的是将精力集中在与自己论文有关的内容上,选修或者旁听一些对你的研究帮助不大的课程几乎是没有必要的。在读博第三年年底,博士生至少阅读过50至150篇文献,准备好学位论文开题答辩。当然,有些学生可能总是在阅读与自己研究方向一致的文献,却从未开始自己的研究。对待这些学生,一些导师最终会失去耐心。二、目标过高或过低博士生应当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目标,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是正确的选择。目标过高的博士生容易犯眼高手低的毛病,不要总妄想着你在博士毕业答辩能够一鸣惊人,实际行动永远比不切实际的空想要实在。目标过低的博士生指望着混出一个博士学位,对研究的态度是不够积极的,很容易因为做的太过随性而挂掉毕业答辩。三、被动与拖延被动的心态的不适合做研究的,只有积极进取的态度才是一个优秀博士生应有的。至于拖延的毛病,一种属于被动的拖延,也就是那种浑浑噩噩,不到deadline不完成的,还有一种是目光太高,太追求完美主义的拖延。不论是哪一种拖延,都不利于博士毕业。四、苛求完美在学术界,苛求完美会令人痛苦不堪。完美是不可能实现的,你只能无限接近于它。学生修改研究论文的时间一旦过了某个临界点,想达到完美,花在这上面的时间很可能没完没了了,而那些没有想出完美的论文大纲就不动笔的学生是永远也开始不了论文的。论文的写作是个反复的过程:先拟一个提纲和一些粗略的笔记,然后浏览一遍并稍加修改,再一次又一次地修改。到了论文很难改动,达到某个临界点时,论文就完成了。“足够好”比“完美”来得更实在。五、导师未能尽职尽责导师没有尽职尽责现象的出现,导师的科研工作繁忙是重要因素。在中国,学术工作节奏很快。除了忙于社交、申请课题经费外,身上需要去“跑”的报表,还经常做各种工业界的项目。当然,每当有节假日时,更是忙得不可开交。此外,近年来研究生大幅度扩招,但是相应的师资没有跟上,导致导师高负荷带领研究生级别越高,带的学生越多。一个导师带的学生太多,不可能对学生给予细致入微的指导,精力也显然不够。博士生应该怎么做有助于顺利毕业?1. 术业有专攻。在保持对知识渴望的同时,一定要权衡轻重,广泛涉猎的同时,你更需要在你的研究方向上沉下去,进行深入,更深入的学习和探究,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都要有,但是对于博士生来说,你更需要注重知识的深度。2. 跬步成千里。你的目标不应该过高或过低,但是可以有高有低。高,是你最终的目标,而低,是你为了实现最终目标所制定,并为之行动的一个个小目标,积少能成多,不要想着一步登天,因为你很可能会眼高手低。3. 天道酬勤。读博考验的并不只是你的智力,更多的是你的努力,高智商的人不一定适合读博,但是努力的人一定适合,要坚信,勤奋足以弥补你天资的不足。4. 万事东流水。既然选择了读博,你就要有面对挫折的勇气。每两个博士生就有一个不能按时毕业,所以,不要觉得延毕是一件很耻辱的事情,延毕一年,你也多学了一年,正所谓祸兮福所倚,没有什么事情是绝对坏的,请看开一些。5. 选个好导师。从延毕博士生的经历不难看出,导师的选择对于你的读博之路是至关重要的。差的导师要么用各种杂事差使你,要么撒手不管放任你,无论是哪一种,最终都会毁了你;好的导师会积极地、耐心地对你进行引导,确定方向,点到即止,通过你自己不断地摸索,你会受益匪浅。更多学术资源服务,敬请关注,vx 诗远科研出版。
近日,北京市教委发布《2019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10月31日,2019届北京地区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230988人,其中博士毕业生14978人,占6.48%。本文关注的对象就是这14978名博士。来源:考博圈北京市教委:《2019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10月31日,2019届北京地区高校(含科研院所)毕业生总数共234986人,其中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230988人。普通高校中,博士毕业生14978人,占6.48%。本文关注的对象就是这14978名博士。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官网上的教育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北京地区普通高校共计毕业17277名博士。2017年北京地区普通高校共计毕业16511名博士。2016年北京地区普通高校共计毕业15738名博士。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出2019年毕业的博士应该大于17277人。而当前截至2019年10月31日,北京地区已经毕业14978名博士,因此在2019年1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之间应该还有3000多名博士毕业。同时我们也关注到,2018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地区高校2019年预计毕业博士的人数为38824人。如果按照如上所述,2019年有17277名博士毕业,那么未能正常毕业的博士人数为21547人。更可怕的是,上述毕业的博士并非全部为预计毕业的博士,还有不少为延期毕业的博士,因此2019年按照学制安排正常毕业的人数是小于上述预计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2019年正常学制应毕业博士38824人,实际毕业不到17277名,正常毕业率不到44.5%,也就是有2万多名博士将延期毕业。
翟天临延迟了一年读书,去拍了一部电视剧《白鹿原》,拍完后继续回学校学习。通过自己拍的电视剧写好了主题为“传统美学”的博士论文,并且顺利地拿到了博士学位。而谈到读书,翟天临是这样说的。翟天临说,我觉得读书,其实给我带不来太多的这个社会价值和地位,包括金钱,甚至它连我的户口都解决不了,但是我觉得它仅仅是对于我的一个审美的提高。(看看别人读书,只为了提高自己的审美)翟天临应该是目前娱乐圈学位最高的人了吧?作为拿到博士学位的演员,不久前参加过某表演类型的综艺节目,在节目上表演收获了不少粉丝,让更多人知道翟天临这个人,而不是剧中的角色名。翟天临也坦言上完节目之后红了,有人知道自己叫什么名字了,却时刻提醒自己是演员,而不是艺人。说到演员翟天临就必须说演戏,翟天临之前演戏的剧本都是挑大叔级别的演员来合作,比如张嘉译和吴秀波,他的团队都哭了,因为年轻的小伙子戏都不找他演或者广告代言都没戏了,所以翟天临开始演一些时尚的现代电视剧。提到时尚,翟天临也表明自己是很喜欢时尚的,有自己的衣品,会去看很多时尚的纪录片,他认为学习时尚能吸收到更多的知识,对演员的表演也是很有帮助的一个东西,特别是拍现代时装电视剧的时候,总不能一直拍古装戏吧。学习时尚也是为了拍戏和演戏的翟天临,被问到表演的最高境界是什么?翟天临说,他已经可以把自己像画画一样了,把自己的画擦干净之后,然后画出来这个人的样子,演出来就是重新画出来的这个人。(比喻很生动形象)翟天临还点名有哪位演员达到了这样的水平,那就是汤姆汉克斯。翟天临认为,汤姆汉克斯演的电影或者其它作品根本不是同一个人,他永远把自己擦干净,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而目前只有31岁的翟天临,想要成为这样的演员。你觉得他能成功吗?以上就是“翟天临博士毕业谈读书带不来金钱,31岁的他想成为汤姆汉克斯”的全部内容,你有什么想说的话吗?快评论里告诉我们吧!文/庞轩辰(禁止转载,谢谢)